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騎兵

誰創下中國史上最牛的戰績:十三騎兵破敵萬人?

  唐朝開國名將王君廓是並州人,少小孤貧。在《隋唐演義》中,他是瓦崗寨的先鋒,留著一把威風凜凜的大胡子,手提一把關刀,外號叫做“賽關公”。在歷史上,王君廓也是一員虎將,  王君廓曾率軍劫掠邯鄲。邯鄲人王君愕勸諫道:“當今英雄並起,您應等待各方勢力角逐出勝利者,然後投靠,如此則富貴可圖。現在你沒有尺土之地,也沒有多少糧草,卻到處搶奪騷擾,我為你擔心啊。”王君廓詢問對策,王君愕便建議他奪取井陘(今河北獲鹿西南)。王君廓聽從其言,率軍占據井陘。  620年(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王君廓奉命攻打洛口(今河南鞏縣東北),斷絕洛陽糧道,又率部攻克轘轅(今河南偃師東南)。王世充派部將魏隱進行反擊,王君廓詐敗而逃,在途中設下埋伏,大敗魏隱,東進至管城(今河南鄭州)而回。  以後的第一次作戰都可以說是充滿挑戰性,但是他卻總能迎刃而解。  他最牛的戰例是以十三騎破敵軍萬人,史書記載“以十三人破賊萬,自古以少制眾,無有也!”《唐文拾遺》,李淵下的詔書,細節已經沒有,隻知對手是王世充的郭世衡,許羅漢。   其實他為人狡黠多變,是一個標準的無賴。還沒發跡之前,他曾經背著一個“內置逆刺”的魚簍在路上行走,遇到瞭一個販賣絲綢的,這廝在兩人擦肩而過的時候,冷不防將魚簍套在商人的頭上,把人傢的絲綢都搶走瞭。隋朝末年,他打算聚兵為盜,就去找他叔叔商量,叔叔不同意,他居然誣陷嬸子和鄰居(不知道是不是傳說中的老王)有奸情,然後和叔叔把倆人都殺瞭,就此逃亡,後占山為王。隋將宋老生來收拾他,打不過人傢,於是先詐降然後又借機逃跑瞭,宋老生是個實在人,和他玩心眼根本不是對手。李淵起兵後,派人招他,他斟酌再三,看當時的李密勢力更大,就去投奔李密,到李密那又嫌人傢待遇不好,又轉投李淵那去瞭。  後來為瞭確保自己的地位,也為瞭邀功,誣陷廬江王李瑗謀反,本來唐高祖是讓他隨行的,但沒想到他以這樣的借口隨後率兵滅瞭李瑗。後來因懼怕朝廷收拾他,準備逃亡突厥,半路被野人所殺。結束瞭讓人羨慕又鄙視的一生。相關閱讀推薦:隋唐英雄18好漢排序,李元霸VS宇文成都誰排第一隋唐史上四代皇帝為何要發動對高句麗的征服戰爭隋唐歷史上“娘炮”盛行:男子熱衷衣熏香頭插花突厥的崛起之路:從附庸到借著隋唐亂世稱霸草原隋唐最牛老師徐文遠:教出三個學生都是隋末反王關隴集團:一個控制著北朝影響直到隋唐的團體

明朝軍隊:朱元璋北伐滅元時的騎兵從哪裡來的?

  兩宋積弱,缺乏騎兵,主要原因就是失去瞭燕雲十六州和陜北的馬場,中原和江南沒有能大規模養馬的草場。而朱元璋北伐滅元時他的控制范圍也就江南一帶,但徐達常遇春的騎兵已經可以跟蒙古鐵騎硬碰硬。明軍的大批軍馬從哪裡來的?  這是蒙古人自己給自己挖的坑之一吧。  元朝靠騎兵起傢,對馬的重視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重視。  眾所周知,南耕北牧,但是元朝的統治者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在水美草肥的山東、江西甚至雲南都有官辦馬場,插一句,就連棒子也沒逃過養馬的命運,現在的旅遊勝地、韓國對中國免簽的唯一地區、韓劇中經常出現的免稅天堂濟州島當年也是蒙古人的一個官辦馬場,叫耽羅馬場…蒙古貴族在內地的私人馬場更是不計其數,元史中記載”蒙古軍取民田牧,久不歸”;”闊端赤牧養馬駝,歲有常法,分佈郡縣,各有常數”。同時,元朝在內政上建立瞭許多鼓勵養馬的制度,設立瞭如太仆寺這種專職的管理馬政的機構,就像石油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一樣,當時全國掀起瞭牧馬學大漠的高潮,湧現瞭很多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跡和先進人物。   有首民謠這麼唱到,”傢住淮西廬州邊,那裡是個好地方” ,元朝在內地一個很大的官辦馬場叫做“廬州馬場”、朱元璋黑幫中重要打手,也就是你提到到徐達、常遇春,史稱”淮西勛貴”,廬州馬場+淮西勛貴,知道他們起傢的馬是從哪來的瞭吧。所以他最終一統全國也有歷史的必然性,跟他打的那些土豪們,比如方國珍之流,一問有多少馬?190匹…估計還沒有軍隊裡做飯的大師傅多。但朱元璋此時已經有上千匹戰馬瞭。  再說說北伐,其實,整個過程中他們就沒怎麼遇到牛逼的蒙古騎兵,這展開來講就太多瞭,他敢打王保保都是後來的事兒瞭,在騎兵上也吃過虧。  朱元璋有一支軍隊叫做長槍軍,光榮的三國志玩過吧?長槍兵是專門克騎兵的,戰爭初期,一般是蒙古騎兵來打朱元璋,都被長槍兵打回去。這時,朱元璋已經積累瞭一些打騎兵的經驗。  攻取大都,大部分責任是因為蒙古貴族通知集團內部矛盾,南方都打成一鍋粥瞭,元朝內部還在爭權奪利,消滅朱元璋最好的時候,王保保正在跟孛羅爭國本,好不容易爭上瞭國本,現在打朱元璋還來得及,突然李思齊又跟他幹起來瞭,元朝朝廷也很搞笑,今天幫王保保,明天又幫李思齊,南邊徐達和常遇春都快打到大都瞭,元惠帝還操心找人幫著李思齊一塊兒合攻王保保,這樣搞不清狀況的政府,真不亡國也是醉瞭。  坦白的說,朱元璋還是很忌憚王保保的,王保保在山西,他可以說是元朝最後一支保持蒙古騎兵傳統的中原軍隊(其實漠北還有一些,但已經離心,甚至還有搗亂的、罷工的、叛逃的、不想放牧自己跑去務農的等),王保保這個人很傳奇,有個很有名的妹夫張無忌,在韓店打敗湯和之後,趙敏派內應去瞭他的軍隊,在太原,明軍料到正面戰場肯定是打不過(朱元璋在眾臣要求迅速北上的時候,很冷靜的說北土平曠,利於騎戰,說明朱元璋此時已經認識到在南方的打法不適應北方作戰瞭),所以選擇瞭依靠內應,趁夜劫營的戰法,打敗瞭王保保。當然趙敏內應那段是我胡編的,內應劫營是史實,順便說一句,王保保真正的妹夫是朱元璋的兒子秦王,朱元璋外孫子還得叫他聲大舅,這是後話。相關閱讀推薦:中國騎兵發展史:縱橫戰場2000年最終走向衰亡誰創下中國史上最牛的戰績:十三騎兵破敵萬人?李牧破匈奴:第一個以步兵圍殲騎兵的名將盤點歷史上十大騎兵戰天才:古代十大騎兵戰專傢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再回到主題,打王保保的騎兵哪來的?答案是連搶帶占還受降,王保保在山東的時候,朱元璋沒怎麼搭理他,他走瞭,朱元璋就去捏軟柿子瞭,山東有個馬場,叫做益都馬場,守將叫做施魏因施泰格,不是,說錯瞭,叫魏賽因不花,就是個沒什麼用的八旗子弟,迅速就投降瞭,馬有瞭…打到河南,王保保他姥爺又帶著大批軍馬投降瞭,馬又有瞭;河北一帶,私人馬場眾多,古人稱,燕趙多精騎,徐達常遇春速度打下來,這又有一大批馬瞭。但想要追擊王保保,要更多的馬,還記得我剛才說的棒子的馬場吧?朱元璋畢竟文明人,花錢買!在廣東那邊也買!最扯淡的是,連琉球的馬,他都買!琉球就是現在的沖繩,一介島國,馬在他們國傢估計就跟大熊貓似的,就這朱元璋也買瞭40多匹,可見當時明朝對馬的需求有多麼饑不擇食瞭。  但即便如此,明朝騎兵仍然無法與王保保騎兵相匹敵,我們回顧一下明朝的馬匹來源:三大馬場的馬,這些馬是很不錯的軍馬,私人馬場的馬,可以說,這些馬檔次就低一些瞭,再就是朝越南、琉球買的馬,不是我看不起他們這種馬,樓主可以去動物園看一看,矮種馬有多麼猥瑣,跟漠北的高頭大馬一比,首先氣勢上就輸瞭,就好比郭敬明在姚明面前,怎麼都覺得矮人一頭(甚至不止一頭),我們再來看看王保保是什麼馬?朱元璋對李文忠說,“王傢這小子隻是用拐子馬熟,更說必有伏馬”什麼叫做拐子馬呢?就是鐵甲馬。朱元璋有多麼忌憚這支騎兵呢?他說“爾等諸將,出入塞上,非一、二千騎不得輕行”,但他自己有多少馬,他自己心裡也清楚,這句話,其實有一定吹牛逼的成分,你有多少個一、二千騎啊,但是不是真沒辦法瞭呢?歷史告訴我們,不是。  在如此劣勢的情況下,朱元璋主要靠兩個手段  1、步騎協同。步兵,當然不是拿板兒刀那種,槍兵為主,騎兵協同,可防可攻。說“淮北勁旅,雖燕趙之精騎不及也”說得就是徐達的部隊,朱元璋認為“方今馬少,全仰步軍,必常附城壘,倘有不測,則可固守得全,以待援至,此上策也”,所以兩個兵種協同作戰,進可攻,退可守,打得過可以欺負,打不過可以賴皮。   2、車騎並重。朱元璋說“車騎並重,北方尤宜”,前面我們說瞭,朱元璋從琉球買瞭40隻熊貓回來的同時,還帶回瞭5000斤硫磺。朱元璋的兵車復興計劃,沒有照搬春秋戰國時代,而是開創瞭原始小坦克,路上阿帕奇時代,《精武英雄》上日本老師跟李連傑對打的時候說過,這個時代,最快的還是槍。古代之所以騎兵可以橫行天下, 比得是機動性,當機動性更強的火器出現瞭,又搭配在馬拉的軍車上,蒙古騎兵還跟你玩個什麼啊。  簡單的說軍馬就是上面說的這四處地方來的,中原官辦馬場、蒙古貴族私人馬場、降軍帶來的馬匹、國外進口的馬匹。  徐達是帥才,單說騎兵玩的好的還得是閃電前鋒常遇春,大外甥李文忠和朵顏老板馮勝(就是上邊題友所說的朵顏三衛的頭兒,但朵顏三衛出彩都到靖難之役瞭)  至於說硬碰硬,可能真是算不上,當時明朝的騎兵萬裡防線“可用之馬,不足十萬”,而反觀蒙古,人傢過年趕個集,上街買個菜,吃個早飯都有數萬匹馬出沒,所以才有後來蒙古即便分成瞭瓦剌和韃靼,沒事兒還能搶你點雞蛋,借皇帝去玩兒兩天的實力。  徐達和常遇春的勝利,非強於騎兵,而是戰法和科技進步的,徐達、李文忠當年三路攻元也是被打成狗瞭(順便說一句,三路中唯獨傅友德七戰七捷,創造神話戰績)。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新式火銃加分化敵人的檄文:朱元璋趕走蒙古騎兵

      朱元璋是懂得宣傳的好處的,文字上口頭上的好話有時比刀槍還有力量。要使北方人民明白大軍北伐的意義,要解除北方官僚地主對紅軍的恐懼心理,和瓦解元軍的軍心士氣,火銃石炮沒有作用,有用的是宋濂的文章。  朱元璋出軍征服方國珍,同時決定瞭南征和北伐的大計。  吳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間,元璋保有的疆土,大體上據有現在的湖北、湖南、河南東南部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包括漢水流域和長江下遊,是全中國最富庶繁盛,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  南部除元璋以外,分作幾個軍事單位。以四川為中心的是夏國明玉珍。玉珍本來是西系紅軍徐壽輝的部將,奉命入川略地,壽輝被弒,自立為隴蜀王,以兵守住瞿塘,和陳友諒斷絕來往。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即皇帝位於重慶,建國為夏,年號天統。二十六年病死,子升繼位。  雲南有元宗室梁王鎮守。兩廣也是元朝的勢力。福建陳有定雖然跋扈,仍然向元朝效忠。  元璋見夏國主幼兵弱,雲南太遠,暫時可以放開。最近的目標是福建和兩廣。  北部在表面上屬於元朝,情形更復雜。粗枝大葉地分析,山東是王宣的防地,河南屬擴廓帖木兒,關內隴右則有李思齊、張良弼諸軍。擴廓和李張二將不和,元璋用兵江浙,元朝幾個大將正在起勁內鬥,拚個你死我活。道理說不上,無非是爭軍權,搶地盤。打得發昏,誰也管不到大局,再夾上宮廷陰謀政變,越發糾纏不清。雙方都在打算先安內而後攘外,勢均力敵,誰也得不到便宜。得便宜的是他們的公敵朱元璋,正應瞭古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話。元璋趁元朝內部打得火熱,他便東征西討,擴大地盤,充實軍力。等到元璋北伐大軍兵臨城下,這幾個英雄才肯放手,停止互相殘殺,卻又不肯也不甘心合作,眼看著友軍一個個被個別擊破,終於同歸於盡,大傢完事。   元軍內哄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幾年以前。  紅軍起事後,元朝正規軍隊完全無用。真正肯打仗的是義軍,是由地主巨紳所組織的保衛私傢財產生命的地方民兵。義軍中最強大的有兩支,一支是起自沈丘(今河南沈丘)的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幾年來連敗紅軍,重占河北、關陜,克汴梁,定河南,號令達江浙,屯重兵太行山,正預備大舉攻取山東時,和另一支義軍發生瞭沖突。  另一支是以義丁和劉福通作戰有功,重占襄陽、亳州的答失八都魯。答失八都魯死,子孛羅帖木兒代其掌兵,移鎮大同。山西晉冀之地都由察罕帖木兒平定,察罕東征,孛羅帖木兒強占晉冀,兩軍交戰幾年,元政府著急,屢次派人調停講和,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雙方才答應停戰。察罕被刺,子擴廓帖木兒領兵山東,孛羅又領兵來爭晉冀,內哄又起。  同時還夾著元政府和宮廷的陰謀政變。  脫脫丞相貶死後,哈麻代為宰相。地位高瞭,想想從前進西天僧,勸皇帝行秘密法,都是醜事,見不得人,說不出口。陰謀廢順帝立皇太子,事泄被殺。太子生母高麗奇皇後和太子都不喜歡順帝,仍舊陰謀廢立,使宦官樸不花和丞相太平接頭,太平不肯,太子懷恨,把太平也害死瞭。宮廷裡自然而然分為兩派,丞相搠思監和樸不花幫太子,貴臣老的沙幫皇帝。太子派靠擴廓作外援,皇帝派隻好拉攏孛羅。  老的沙怕皇太子暗害,逃奔孛羅軍中。皇太子怨孛羅收容仇人,搠思監、樸不花就誣害孛羅和老的沙圖謀不軌。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四月詔命擴廓出兵討伐。孛羅知道聖旨是假的,先下手為強,竟帶大軍進向大都,順帝殺搠思監、樸不花謝罪,孛羅才回師大同。太子失敗瞭,不甘心,逃出大都,再征擴廓兵打孛羅,攻大同。孛羅還是老文章,又舉兵進攻大都,太子戰敗,逃到太原。孛羅入都,作中書右丞相。二十五年太子又調擴廓和諸路兵進攻,孛羅戰敗,被刺死於宮中,戰事結束,擴廓入都代為丞相。  太子奔太原時,要仿效唐肅宗靈武故事,自立為皇帝,擴廓不依。到擴廓入大都,奇皇後又使人來說,要擴廓帶重兵擁太子進宮,逼順帝讓位,擴廓又不肯。這樣,太子母子都恨死擴廓,結下深仇。擴廓在軍中久瞭,作不慣丞相,朝中大臣嫌他不是根腳官人(世代貴族),有點另眼相看,擴廓沒趣,自願出外帶兵,順帝封他為河南王,代皇太子親征。  至正二十六年,擴廓回到河南,調度各處軍馬,用檄文調關中四將軍會師。李思齊得調兵札,大怒,罵說:“乳臭小兒,黃發還沒退,敢來調我!我跟你父親同鄉裡,同起義兵,你父親進酒,還三拜才喝,你在我面前連站腳處都沒有,居然稱總兵,敢命令我!”下令各部,一戈一甲不許出武關,王保保(擴廓原名)來見,則整兵殺之。張良弼、孔興、脫列伯三軍也不受節制。擴廓軍令不行,勃然大怒,把南征一事暫且放下,進軍關中攻李思齊。思齊等四人也會兵,盟於含元殿,合力抵抗。兩軍相持連年,數百戰,不分勝負。順帝再三令擴廓停戰,一意南征,擴廓不聽。擴廓部將貊高帶的是孛羅舊部,他們半路上計議:“朝廷調我們打妖賊,如今卻去打李思齊,李思齊是官軍,官軍殺官軍,可不糊塗透頂?”逼貊高倒戈聲討擴廓,順帝也心忌擴廓兵權太重,不聽調度,太子從中挑撥,大臣們全說他壞話。順帝決策,下詔書解除擴廓兵權,部兵分歸諸將統率。特設撫軍院,以太子統帥全國軍馬,專防擴廓。  元璋特別看重間諜機構,訓練瞭大批人員,又舍得花錢,偵探得上面說的詳細情形,決定利用時機,南征北伐同時並進。十月,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五萬,由淮人河,北伐中原。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取福建。湖廣行省平章楊璟、左丞周德興,取廣西。  取福建兵分三路,胡廷瑞、何文輝率步騎從江西度杉關為正兵,湯和、廖永忠由明州(寧波)以舟師取福州為奇兵,李文忠由浦城攻建寧為疑兵。陳友定的根據地延平(南平)和福州犄角,建寧(建甌)則為延平外線據點,駐有重兵。三路大軍分別出動,正兵使敵人以主力應戰,奇兵使敵人不測所以,疑兵分敵人兵力。  陳友定,福建人,農人出身,為人沉著勇敢,講義氣,好打抱不平,在地方上很有點聲望。西系紅軍進福建,友定站在地主方面,投效作民兵,立下戰功,升為小兵官,占領很多城池,積官到福建行省平章,鎮守閩中八郡,雖然威福自擅,刑賞在手,對元朝極為恭順,年年運糧到大都。朱元璋占婺州後,和友定接境。至正二十五年二月,友定進攻處州,為西吳大將胡深所敗。深乘勝追擊,元璋調發江西駐軍南下。準備兩路會師,一舉攻下延平。吃虧的是胡深孤軍深入,太突出瞭,中伏被俘,為友定所殺,平閩計劃受瞭挫折,暫時擱起。  方國珍投降,西吳水師乘勝南下。友定和元朝本部隔絕,孤立無援。福州建寧先後失守,延平被圍。友定和僚屬訣別,服毒自殺不死,被俘到應天。元璋責備他攻處州,殺胡深的罪過,友定不屈,厲聲回答:“國破傢亡,死就算瞭,何必多說!”元璋發明一種刑罰叫銅馬,就是古代炮烙之刑,拿友定來試驗,伏上一會兒全身都化成灰。友定的兒子也同時被殺。  西吳從出兵到克服延平,費時四月,從克服延平到平定全國,又費瞭八個月工夫。  平定兩廣的戰略,也是分兵三路,第一路楊景、周德興由湖南取廣西。第二路陸仲亭由韶州(今廣東曲江)搗德慶,第三路是平閩的水師,由海道取廣州。第一路軍於吳元年十月出發,第二三路軍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出發。所遇抵抗以第一路軍為最大。從衡州到廣西的進軍路線,第一個名城永州(湖南零陵),第二個全州(廣西全縣),都經過激烈血戰,才能占領,進圍靖江(廣西桂林)。第二路軍於三個月內平定北江和西江三角地帶,隔斷廣州和靖江的交通。第三路軍幾乎是沒有作戰,廖永忠的使者向元江西分省左丞何真勸降,大軍到潮州,何真就送上印章圖籍戶口,奉表歸附,廣州附近州縣不戰而下。廖沿西江入廣西,北上會合第一軍攻圍靖江。兩個月後,洪武元年六月,靖江城破。七月廣西平定。兩廣全歸元璋版圖。  福建兩廣平定後,南部除掉四川、雲南以外,都聯成一氣瞭。大後方的人力和財力,供給北伐軍以無限的助力。  北伐軍的出發,事前經過元璋和劉基仔細商定瞭作戰計劃,再和諸將在軍事會議上研究決定。常遇春提出的作戰方案,是攻堅戰術,以為南方都平安瞭,兵力有餘,直取元都,以我百戰的精兵,來消滅元朝疲憊的兵力,非勝不可,到都城攻下後,分兵掃蕩,其他城池也可以不戰而下。元璋的看法正好相反,指出直攻大都的危險性,以為元朝建瞭上百年的都城,防禦工事一定很堅強,假定大軍孤軍深人,前有堅城,後邊補給線被切斷,元朝的援兵四面八方趕到,進不瞭,退不得,豈不壞事?不如用斫樹的法子,先去枝葉,再挖老根,先取山東,撤掉大都的屏風,回師下河南,斷掉它的羽翼,進據潼關,占領瞭它的門戶,軍事要點都拿到手瞭,再進圍大都,那時勢孤援絕,自然不戰可取瞭。常遇春還是上次堅持直取平江的見解,以為巢穴根本一下,支幹自然不成問題,但沒有計較到孤軍深人,後方的交通線如何保持,萬一被切斷瞭,兵員和糧食的補充便陷入絕境,固然可以僥幸成功,但是太冒險瞭,非萬全之計。元璋的戰術是穩紮穩打,步步擴大,占領地和後方聯在一起,補給線在自己兵力控制之下,立於不敗之地,確是勝算。諸將都同聲說好。  北伐軍的統帥部,也經過嚴密慎重的組織。在平陳友諒以前,諸將直接由元璋親自指揮,不相統率。有一次打瞭大勝仗,常遇春把漢的降兵全部殺死,徐達阻止不住,才派定徐達作大將軍,節制諸將。這次北伐大軍,關系更重大,徐達用兵持重,有紀律,尤其要緊的,是生性小心謹慎,聽話服從,靠得住,放得下心,任為征虜大將軍,統帥全軍。常遇春摧鋒陷陣,所向無敵,當著百萬大軍,決不氣餒,勇敢先登,任為副將軍。元璋擔心他健鬥輕敵,特別約束告誡,如大敵當前,以遇春作前鋒,和參將馮勝分左右翼,將精銳進擊。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勇冠諸軍,使獨當一面。大將軍專主中軍,責任是決定戰略,策勵諸將,不可輕動。  元璋再三申明紀律,告諭將士以北伐意義,戰爭目的不止是略地攻城,重要的是推翻這個壞政府,解除人民痛苦。所經地方和打下的城子,不可亂殺人,不可搶財物,不要毀壞房屋,破損農具,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如今是堂堂正正的大軍瞭,以前的作風都得改掉。如有收留下的遺棄兒女,父母親戚來討,得立刻還,不可掯勒,壞瞭名氣。  元璋是懂得宣傳的好處的,文字上口頭上的好話有時比刀槍還有力量。要使北方人民明白大軍北伐的意義,要解除北方官僚地主對紅軍的恐懼心理,和瓦解元軍的軍心士氣,火銃石炮沒有作用,有用的是宋濂的文章。宋濂奉命寫的告北方官吏人民的檄文說:  自古帝王臨禦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歷以弟酖兄,至於弟收兄妻,子蒸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義者禦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  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常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憫。相關閱讀推薦:為什麼隻有朱元璋北伐成功瞭:北伐為何那麼難?明朝軍隊:朱元璋北伐滅元時的騎兵從哪裡來的?明朝皇帝誰更英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成祖朱棣?不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殺:明朝朱元璋霸道用人主張朱元璋的抗日奇招:在精神和信念上完全壓制日本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方今河、洛、關、陜,雖有數雄,乃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賄誘名爵,志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陜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尊主”本作“尊元”。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佈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沔,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明太祖實錄》作“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挈傢北走,陷溺尤深,故先諭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這是元璋幕僚中儒生系統的傑作,代表幾千年來儒傢的正統思想。這篇文字的中心思想有兩點:第一是民族革命,特別強調夷夏的分別,特別強調中國應由中國人自己來治理。過去不幸被外族侵人,冠履倒置,現在要“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瞭,這兩句響亮動聽的口號,比之紅軍初起時所提出的恢復趙宋政權,已從狹隘的恢復一個已被遺忘的皇傢,進而為廣泛的恢復民族獨立,進步何止千裡!以此為號召,自然更能普遍地獲得全民的擁護和支持,尤其是打動瞭儒生士大夫的心。第二是復興道統,亦即舊有的文化的思想的系統之恢復。文中指出“禮義者禦世之大防”,也就是說“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朝廷者天下之根本”是綱是紀,這一套正是儒傢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多少年來維持統治的金科玉律。大之治國,小之修身,從政治到生活,都套在這一個模子中。蒙古人入主中國,開頭君明臣良,還能夠綱維天下,中期以後,這模子被破壞瞭,弄得亂七八糟。如今北伐,目的在“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重建舊模子,恢復這個世世相傳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這比之紅軍初起時所宣傳的彌勒佛和明王出世的空幻的理想世界,已進而為更切實的具體的文化的生活習慣的正常化,自然高明得多,能廣泛地獲得那苦於社會動蕩的小民的擁護和支持,更能吸引儒生士大夫的深切同情。   罵元朝,說他破壞傳統文化,說他政治貪污腐化,營私毒虐,是個壞政府,上天已經厭棄他瞭。  罵元朝將軍,河洛、指擴廓帖木兒,擴廓原來是漢人,名王保保,為母舅色目人察罕帖木兒養子,元帝賜以蒙古名,是抬舉他算蒙古人的意思。關、陜指李思齊等四將軍。罵擴廓用外族名字,以夷變夏,跋扈要君。罵李思齊說他制造內亂,不忠於國。這兩批有實力的人都要不得,不能作華夏之主。那山,誰應該來治理中國呢?下一段指出當然是出身“淮右佈衣”的朱元璋。淮右佈衣這一身份,以後極為元璋所喜愛,有時也稍變花樣,說成“江左佈衣”、“淮西佈衣”,等等讀朱元璋的詔令,很難發現有幾篇文字沒有賣弄他出身“佈衣”的。無論對內對外的詔令文告,有理無理都要插進這一句,成為賣弄成就的口頭禪瞭。  妖人當然是指韓林兒。此地插進這一稱呼,等於禿子罵和尚,用意是撇清,告訴北方人民,我在罵妖人,可見我決非妖人,我說“妖人已滅”,更可見我決非妖人。你們也許有怕紅軍的,我並非妖人,你們不必害怕。這說法表白他正面是講禮義的,不同於元朝,也不同於紅軍,反面替自己洗刷,勾銷瞭過去十七年來他是紅軍頭目這一事實。  臨瞭,說明要“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宮之威儀”,掮出逐虜雪恥的使命。  最後,為瞭緩和蒙古、色目人的反抗心理,聲明隻要他們知禮義,加入中國文化系統,也就承認是中國公民,和中國人民一樣看待。  前一年討張士誠的檄文,隻是消極地踢開紅軍,空洞地罵元政府。到這時候,才鮮明地具體地積極的提出民族革命的口號,和保持傳統文化的政綱。這是元璋幕府裡儒生群的再一次勝利,也是朱元璋的再次轉變。  這一宣傳文告的作用,使北方儒生士大夫放心瞭,因為已經不再是被毀滅的對象瞭。北方的農民也明白瞭,吳軍之來,是為瞭恢復秩序,安定生活。官吏們不害怕瞭,隻要投降就可保全。蒙古、色目人也不像以前那樣死命作戰瞭,因為檄文說隻要願為臣民,就可得到保護。除瞭蒙古皇帝和貴族,全被宣傳感動瞭。投降的,放下武器的,以至倒過槍尖來殺韃子的,一天天加多,北伐軍因之得以順利進軍,在很短的時間內,收復已經淪陷瞭四百三十年的土地,平定西北,統一全國。  北伐軍徐達一軍由淮入河是主力,征戍將軍鄧愈由襄陽北略南陽以北州郡是偏師,目的在分散元軍兵力。  從軍事進展情形看,徐達是按照預定的全盤計劃,完美執行,一點沒有差失的。這個計劃如上文所說,要點是步步推進。第一步,從出師這天算起,到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前後三個多月,平定山東。  第二步由山東取河南。一路由南面取歸德(今河南商丘)、許州(今河南許昌),和鄧愈軍會師,抄汴梁(今河南開封)的後路。一路北下,由鄆城渡黃河直達陳橋,像兩個鉗子夾住,汴梁不戰而降。進敗元軍於洛水,河南(洛陽)降,河南全境平定。別將馮勝克潼關,李思齊、張良弼遁走。這是洪武元年三四兩個月間的事。  魯、豫既定,潼關一軍堵住元關中軍的出路,三面包圍大都的局勢已定。五月,元璋親自到汴梁,大會諸將,重新檢討戰局和決定戰略。  當北伐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席卷中原,各地告急的羽書,雪片似飛向大都的時候,元軍正忙於內哄,殺聲震動大地,政局反覆和軍權轉移,交會錯綜,纏夾不清。擴廓被解除兵權後,退兵據澤州(今山西晉城),威風一倒,部將關保投向政府。順帝以為擴廓勢孤,詔李思齊等軍東出關,和貊高合軍圍攻擴廓,令關保以所部戍守太原。擴廓憤極,引軍據太原,盡殺朝廷所置官吏。順帝也急瞭,下詔書削擴廓在身官爵,令諸軍四面討伐。元璋大軍就趁這時機,下山東,取汴梁,元將望風降附,無一人抵抗,無一軍堵截,小城降,大城也降,漢官漢將棄城逃走,蒙古、色目也棄城逃走,真正是“土崩瓦解”,“勢如破竹”。  到瞭潼關失守,貊高、關保又為擴廓所擒殺,順帝才害怕發急,不好轉圜,末瞭還是把一切過錯都算是太子作的,取消撫軍院,盡復擴廓官爵,令和李思齊分道南征。兩人也才著慌,正準備調遣軍隊,整裝出發,可是太晚瞭,北伐軍已經向大都推進,挽救不及瞭。  第三步攻勢的目標才是大都。閏七月徐達大會諸將於臨清,馬步舟師沿運河直上,連下德州湧州,元軍連吃敗仗,毫無鬥志,順帝怕被俘虜,蹈徽、欽二帝和瀛國公的覆轍,二十八日夜三鼓,率後妃太子逃奔上都(開平,今察哈爾多倫縣地。編者按:即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八月初二北伐軍進人大都,淪陷瞭四百三十年的名都,到這一天才算光復舊物。從宋太祖到宋神宗以來,沒有能夠實踐的民族願望,算是達到目的瞭,歷史的錯誤、污點,算是湔雪瞭。自古以來對北方蠻族的國際線–長城,從這一天起,再度成為中華人民的自衛堡壘瞭。蒙古政府–成吉思汗後人君臨中國的政權,從滅金算起,有一百三十四年,從滅宋算起,有九十年,到這一天,結束瞭!  元大都雖下,順帝在上都依然可以發號施令,元軍實力依然強大完整。徐達、常遇春移師進取山西陜西,從洪武元年八月到第二年八月,整整一年,才完成第四步的戰果。在這一年內,元軍不但堅持抵抗,而且還有力量作幾次大規模反攻。在整個北伐戰役中,可說是最艱苦的一段。  西征軍從河北進人山西南部,擴廓遣將以兵來爭澤州,大敗西征軍,又乘北平(元璋改大都為北平府)空虛,親出雁門關偷襲。徐達得到情報,也不回救,逕率大軍直搗擴廓的根本太原。擴廓進軍才到半路,回軍援救,半夜被襲擊,不知所措,以十八騎北走,山西平。  洪武二年三月西征軍入奉元路(西安),李思齊逃奔鳳翔,又奔臨洮,大軍進逼,勢窮力竭,隻好投降。元軍又乘虛攻通州,北平無重兵,常遇春、李文忠率步騎九萬還救,直搗元上都(開平),元順帝北逃沙漠,北平也轉危為安。遇春暴卒,李文忠領會合大軍並力西征,大敗圍攻大同的元軍,生擒脫列伯,殺孔興。順帝見幾次計劃,都已失敗,知道不行瞭,嘆一口氣,從此打消瞭南下反攻的想頭,定下心,重新回到他祖宗時幕天席地,跟水草轉徒的生活,中國皇帝雖然作不成瞭,也還是稱雄漠北的蒙古可汗。徐達大軍繼續西進,張良弼逃奔寧夏,為擴廓所執。其弟良臣以慶陽降,不久又反,城破被殺,陜西平定。  李思齊、孔興、脫列伯、張良弼兄弟,降的降,死的死,元朝大將隻剩擴廓帖木兒還擁大兵駐屯寧夏,不時出兵攻掠,邊境守軍不得安逸。劉基警告元璋說:“不可輕看擴廓,此人真是將材。”洪武三年又命大將軍徐達總大兵征沙漠,擴廓方圍蘭州,解圍回救,大敗奔和林(今外蒙古庫倫西南編者按:即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五年,又動員大軍分道進攻,到嶺北為擴廓所大敗。廿五年後元璋想起這次失敗,還非常傷心,寫信告誡他兒子朱、朱棣說:“吾用兵一世,指揮諸將,未嘗敗北,致傷軍士。正欲養銳,以觀胡變。夫何諸將日請深入沙漠,不免疲兵於和林,此蓋輕信無謀,以致傷生數萬。”據同時人記載,連同過去幾次的損失,合計死亡有四十多萬人,元璋竟把責任推給諸將瞭。其實元璋對擴廓最不放心,曾說“如今天下一傢瞭,尚有三事未瞭,掛在心頭:一件少傳國,一件王保保未擒,一件元太子無音問。”到洪武八年,擴廓死,西北的守軍才得休息,元璋和他的將軍們背地裡都嘆瞭一口氣。  察罕死後,擴廓繼掌兵權,元璋曾打發人去通好,七次去信,好說歹說,求通商,求助討孛羅,求兩下互不侵犯,各守封疆,送錦綺紗羅,送馬疋,吊喪,問候,全做到瞭,使者都被扣留,也不回信。擴廓孤軍出塞以後,傢屬被俘,又使人送信去勸降,娶他妹子作第二子秦王妃,還是不理。最後派李思齊去,見面時擴廓以禮相待,辭回時還派騎士送到交界地方,正要分別,騎士說:“奉總兵令,請留一點東西作紀念。”思齊答:“我為公差遠來,無以留贈。”騎士直說:“我要你的一隻手臂。”思齊知不可免,隻好砍掉一隻手臂,回來後不幾天就死瞭俞本《紀事錄》、《明史卷一二四·擴廓帖木兒傳》。。元璋以此益發心敬擴廓,一天大會諸將,問道:“我朝誰為奇男子?”都說:“常遇春將不過萬人,橫行無敵,真奇男子。”元璋笑說:“遇春雖然是人傑,我還可以臣服他。可是王保保就決不肯,這人才是奇男子!”  北方平定,洪武四年正月出兵伐夏。湯和為征西將軍,周德興、廖永忠為副將軍,率舟師由瞿塘攻重慶;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顧時為副將軍,率步騎由秦、隴取成都。  明玉珍,隨州人。農人出身,身長八尺,目重瞳,性剛直,為鄉裡所服。徐壽輝起兵,玉珍招集鄉人,結塞柵以保鄉裡,被推作屯長,壽輝使人招降,不得已加入紅軍,作統兵征虜大元帥。據蜀稱帝後,保境安民,禮聘名士,專務節儉,開進士科,求雅樂,賦稅十分取一,下令去釋道二教,止奉彌勒,普遍建立彌勒佛堂。天下大亂,四川獨能休兵息民,百姓安居樂業。在位五年,死時才三十六歲。子明升以十歲孩子繼位,諸將爭權,互相殘殺,大權旁落,國勢日漸衰弱。  夏國見大軍壓境,倚仗瞿塘天險,以鐵索橫斷關口,鑿兩岸石壁,引繩作飛橋,以木板置炮石木竿鐵銃,兩岸置炮,層層佈防,以為舟師決不能過。湯和水軍果然被阻,三個月不能前進一步。  夏人把重兵都配置在東線,北邊防務空虛,傅友德趁機南下,連據名城,以克復城池日子寫木牌,投在漢江,廖永忠得到消息,從間道繞過敵後,兩面夾攻,斷飛橋,燒鐵索,水陸並進,夏兵抵擋不住,明升乞降。傅友德進攻成都,成都知重慶已失,也降。十月湯和等全定川蜀郡縣,夏亡。  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和明升,後來一起被送到高麗去住,兩傢子孫到明朝中期還有人看到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麴義的界橋之戰:三國第一場步兵克騎兵之仗

  在《三國演義》第七回中,袁紹和公孫瓚在磐河發生大戰。這場戰役中有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一度大敗公孫瓚,卻被趙雲挺槍躍馬,戰不數合,一槍刺於馬下,從此就結束瞭打醬油的一生。此人就是麴義。  其實,麴義此人是三國初期,河北最有名的悍將,他的名聲遠在顏良、文醜之上,更不要說趙雲瞭。  關於古代戰爭,普通讀者看瞭《三國演義》之後,很容易造成一個誤會,就是以為古代戰爭都是雙方大將交戰,一旦哪方獲勝,就揮師進軍,敵人也落荒而逃瞭。其實打仗講究的是戰術謀略,是統兵的藝術,看看古代那些名將,比如說孫武、樂毅,哪一位是自身武力超強的?曹操是瞭不起的軍事傢,他拿起劍來,能對付幾個敵人?看《左傳》中記載戰爭,大都著力於戰前的縱橫捭闔,而對於具體的作戰情況描述很少,是很有道理的。名將用的是頭腦,而不是個人的武藝。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將軍的智慧是決定一隻軍隊戰鬥力水平高低的關鍵。  而麴義正是這麼一位精通戰術,善於統兵的一位大將。     麴義的戰術的精髓,在磐河大戰中發揮的非常出色,在歷史上,在演義中都有精彩的描繪。  當時公孫瓚率領三萬人組成中間方陣,步步推進,左右各以五千騎兵作為羽翼,公孫瓚最精銳的部隊白馬義從作為中堅。而麴義呢?率領八百刀斧手在前,強弩兵一千人在後,成扇形分散開來,靜靜地等待公孫瓚大軍的到來。以一千八對四萬,這幾乎就是一場完全沒有懸念的戰鬥。公孫瓚看到麴義隻有這麼一丁點人馬,哪裡放在眼裡,於是下令所有騎兵縱馬向前,想憑借騎兵對步兵的沖擊優勢,一波就壓垮麴義。  看著萬馬奔騰而至,麴義下令全軍低伏,躲在盾牌之下,公孫瓚的騎兵個個精通騎射,白馬義從更是橫行幽燕。二百步、一百步,五十步,騎兵漸漸逼近。到到前軍三十步(45米)左右,麴義一聲令下,一千強弩兵全部起身,抬弩射擊。弩相比弓而言,對士兵力量的要求更低卻有著更強打擊力度。而麴義扇形的陣形,也讓這千人弩兵能夠集中力量射殺最先到達的部隊。一時之間,戰場上彌漫著戰馬的哀鳴,騎兵死傷無數,少數的騎兵頂著弩箭沖到麴義陣前,卻被刀斧手砍斷馬腳,砍掉頭顱。  公孫瓚雖然久經陣仗,白馬義從也足稱精銳,可是從來沒有遇上這樣的陣形,這樣的戰術,整個隊伍完全不成陣形,紛紛潰退。麴義下令追擊,一千八百人邊追邊喊,數萬軍隊被打的鬼哭狼嚎,連前敵主將嚴綱都被麴義部隊殺死。公孫瓚隻能率領部隊退回自己的大營,,半路上留下一部分人在界橋上攔截麴義部隊,麴義部隊還是以強弩遠程射擊消滅主力,打擊對方信心,然後刀斧手上前,斬殺殘餘部隊的戰術,再一次大敗瞭公孫瓚部隊。公孫瓚一路潰敗,一直退到自己的大本營,想倚仗營寨堅守。麴義不停的進攻,連大營前的牙旗都給砍翻,公孫瓚部眾紛紛逃竄。  整個的戰鬥,以麴義一千八百人大勝結束。  這是三國戰爭史上,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以弓箭兵戰勝騎兵的經典戰例。從開始的等待,盾牌後的躲藏,到敵人逼近的猛攻,敵人退後的猛追,再次交戰的猛打,三猛戰術的運用,可以說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那麴義為何能有如此獨特的戰術呢?在以步兵見長的中國古代,麴義卻精通弓箭兵戰術。  原來,麴義本就是涼州金城人,出身於一個民風強悍,與胡人羌人接壤的地方。麴義從小就喜歡射箭騎馬,而且和一些羌人頭領多有來往,非常瞭解羌人作戰的風格。而三猛戰術的精髓,或許就是從羌人處學來。畢竟少數民族對於騎兵,對於弓箭的瞭解歷史悠久,遠勝於中原王朝。而麴義自創性的運用羌人戰術,增加刀斧手作為輔佐。刀斧手一手持盾,一手持刀,盾可以護衛,躲避遠程射擊,刀可以近身殺砍,斬殺殘餘部隊。  麴義憑借這一戰術,多次大敗公孫瓚,被人稱為“公孫瓚克星”。相關閱讀推薦:三國的“時光機暢想”:公孫瓚避世失敗終滅亡曹操袁紹聯手幹過的齷齪事:兩惡少鬧洞房搶新娘揭秘:三國劉虞十萬雄兵為何打不過公孫瓚幾百人白馬義從是什麼? 東漢將領公孫瓚麾下部隊介紹公孫瓚與袁紹為何翻臉?公孫瓚和袁紹誰厲害

中國騎兵發展史:縱橫戰場2000年最終走向衰亡

  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軍隊。其長處在於強大的機動力能力和沖擊能力。中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傢之一。中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征,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那時的戰爭比的是陣法,比如周滅商的牧野之戰中,雖然商軍十倍於周軍,但商軍中的奴隸們臨陣倒戈導致商軍陣型大亂遂一敗塗地。那時的戰爭沉悶的很,軍隊每行十數步就要停下重新整隊,節奏非常緩慢。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瞭少量的騎兵,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瞭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臺。所以我們的騎兵漫話就從戰國時代說起。  騎兵的幼年時代–戰國時代:(含秦代)  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代之後,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面戰,轉向更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瞭,當時各大國均建立瞭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瞭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瞭“胡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為胡人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裡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瞭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裡”,李牧用萬餘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瞭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劉邦也曾為瞭對抗項羽的騎兵而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韓信在列背水陣破趙之戰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使得戰場情形立即逆轉。影片《西楚霸王》中項羽劉邦征戰天下的戰場鏡頭中萬馬奔騰的騎兵沖鋒還是站瞭絕大篇幅的。光榮公司的老遊戲《項劉記》也反映瞭這一歷史時期的戰爭面貌。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采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瞭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不過中國影視作品對於歷史一向是隨意慣瞭,撇開重大歷史真相的“戲說”演繹不論,但是不管任何歷史時期的騎兵都是千篇一律的馬鞍馬韉馬鐙齊備就足夠讓人笑掉大牙瞭。沒有馬鐙的騎兵根本無法控制馬匹做精細的動作,那些手持利劍長矛的騎兵如果真出現在秦末戰場上的話,我們隻能推測他們定是在進行時間旅行瞭。  騎兵的青春歲月–兩漢時代: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瞭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時期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隻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瞭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隻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到瞭漢朝時為瞭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裡,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千古佳話。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瞭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瞭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仆(就是齊天大聖當過的弼馬溫瞭)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瞭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相關閱讀推薦:麴義的界橋之戰:三國第一場步兵克騎兵之仗誰創下中國史上最牛的戰績:十三騎兵破敵萬人?波蘭騎兵很弱嗎?讓德國第四裝甲師大吃苦頭匈奴騎兵的殘酷訓練:拿將領妻子和坐騎當射靶李牧破匈奴:第一個以步兵圍殲騎兵的名將盤點騎兵輝煌與落寞:曾助蒙古帝國征服大半地球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瞭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沖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瞭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瞭)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采用瞭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作戰。當漢代的騎兵技術和馬匹數量達到匈奴水平之時,匈奴的末日便來到瞭。當漢軍普遍裝備鐵甲和鋼刀的時候,匈奴由於不產鐵,他們的箭頭都是牛馬骨或者是魚骨削制而成的,國力的懸殊對比造成瞭匈奴勢力退出亞洲的局面(到南北朝時匈奴在亞洲才徹底消亡)。  騎兵的成人典禮–三國,晉,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三國歷史自不必談,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就是民間流傳的五胡亂中華),騎兵的運用達到瞭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瞭重騎兵的時代。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瞭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鐘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瞭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馬鐙在西晉出現,可以說我國最晚在晉代就有瞭馬鐙。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瞭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瞭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沖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瞭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重裝鎧甲。重騎兵防護力強大無比,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沖擊力。當時的騎兵遠程武器還是弓箭(不管什麼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這一時代從三國為開端,持續瞭數百年的戰亂,而出瞭三國題材大熱以外,國內外反映這一歷史階段的遊戲、影視甚至是文學作品都極少,我印象中好像隻有田中方樹的《奔流》描寫瞭南朝大將陳慶之的傳奇事跡。也許是這種這真正的亂世令人感到眼花繚亂無從下筆吧?  騎兵的黃金歲月–隋、唐、五代和宋、金、蒙古時代:  在隋唐和五代時期,騎兵已經確立瞭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仆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唐代的騎兵最為強大,盛唐時期的大唐騎兵完全可以同突厥騎兵作正面對抗,而且勝率極高。這和唐代盛行的擊劍遊俠風氣密不可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多麼的燦爛輝煌!真想夢回唐朝啊……總體來說,隋唐和五代時期的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註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面攻防更多依懶於步兵。   結束瞭五代十國戰亂之後的宋、金時期,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雄起,成為漢族王朝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高潮。首先說宋,宋朝在我國歷史上武功極為不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在後唐,五代時期崛起的少數民族占據瞭西北的產馬地區(河套平原等等)。所以宋無論是通過在邊地買馬、換馬(用物資)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從來都沒一支強大的騎兵。到瞭南宋時更糟,連殿前司(即皇帝禁軍)的騎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沒馬可用。宋代作戰講究陣法,基本上都是把騎兵佈置在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做策應或掩護側翼。如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把主力步兵結合戰車,在中間佈成密集陣勢,騎兵佈置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承擔防禦敵軍騎兵的任務。宋的戰法與歐洲早期的騎兵運用方式相似: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用騎兵來鞏固兩翼。事實上這種陣式,騎兵成瞭步兵的輔助力量,用於克敵致勝的是核心的步兵陣。說到底這也是缺乏馬匹的無奈之舉。  在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較強大的武力。軍隊中以騎兵為主力作戰。遼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借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金兵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史稱“金之初起天下之強莫過於此”,金國有著名的拐子馬,在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在平原上對宋軍作戰有著很大的優勢。這一時代的騎兵,以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為主,他們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國人似乎喜歡這種武器,當時有民謠:它有金兀術,我有嶽元帥;它有拐子馬,我有麻紮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向輕裝,著少量甲,獲得更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它的步兵叫“橫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馬披重甲”戰鬥力強著稱。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斡難河邊興起的蒙古民族將騎兵技戰術發展到冷兵器時代的巔峰階段。在這一時代,蒙古騎兵在敵人眼中成瞭恐怖的象征: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瞭極限。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制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征,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瞭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速不臺,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傢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軍隊,征服瞭前所未有的廣大領地。在東方消滅瞭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瞭花刺子模(阿富汗),征服瞭俄羅斯草原,打敗瞭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如果不是蒙古大汗這時死瞭,整個歐洲都會臣服在蒙古的鐵蹄之下……  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裡。在征服波蘭的戰役中蒙古人甚至進行瞭超過200公裡的戰略迂回,對於歐洲人而言是夢幻般的機動能力。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制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準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制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瞭更大的機動力。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裡,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一個食物來源是掠奪)。從隋唐到蒙古時代,中國的騎兵發展到瞭最高點。尤其是蒙古人不僅進行瞭騎兵戰術的革命,連蒙古馬也取代瞭中國土產的馬。但是諸行無常,勝者必衰,從宋開始正式將火器引入武器行列中,這就為騎兵的衰敗揭開瞭序幕。光榮的《蒼狼與白鹿》系列所描述的席卷歐亞的蒙古鐵騎和帝國時代中的蒙古騎射手都不算是描繪出瞭蒙古鐵騎的真諦。真正追風馳電的騎士們以大地為傢,金戈鐵馬、縱橫四海,令人無限的神往……  曲終人散–明、清及以後的時代:  明、清以後火器得到瞭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很少有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存在,就不再多說瞭。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信長的野望》中的騎鐵?)名將戚繼光設立瞭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明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中也對這種戰術進行瞭進一步研究。還發展出瞭先以火器(火炮和火槍)轟擊(火力準備)繼以騎兵沖擊步兵跟進的戰法。歐洲直到拿破侖時代才發展出相類似的戰法。  到瞭清朝,清朝自以為以弓馬開國,其開國時的女真,蒙古騎兵就是傳統上的騎兵,沒有什麼發展,加上不註重火器的,使我國最終落到瞭被列強任意欺負的下場。當時已是火器的時代,騎兵地位就更低瞭。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基本上喪失瞭在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臺。隻到其後繼者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瞭一種歷史,隻在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蒙古西征之“黃禍”的恐怖傳說:蒙古的無敵騎兵

  匈牙利和波蘭都已殘破,接下來應該輪到西歐瞭,雖然蒙古人對歐洲的地理狀況未必有系統的瞭解,但拔都此次西征計劃的終極目標是 “最後的海洋”,照這個勢頭,蒙古人不打到大西洋邊上是不會罷休的。  1241年8月,蒙古主力軍的前哨部隊出現在瞭多瑙河西岸、距離維也納一步之遙的諾伊斯達,與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國王數量遠勝的聯軍對峙瞭一段後從容撤走;10月6日,歐洲上空發生瞭日食,這個不尋常的征兆讓整個歐洲哀聲一片,大傢普遍認為,這預示著整個歐羅巴將不可避免地被東方的鐵騎踏平。  就像600多年後,亞洲人面對操著堅船利炮出現在東方海岸線上的白人時表現出的那種無知一樣,當時的歐洲人完全不知可怕的蒙古人究竟是何方神聖,此前歐洲人也曾遭到過不止一次的外族侵襲,但不論是東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人、保加爾人、阿瓦爾人,還是中東北非的摩爾人,抑或是來自歐洲邊緣地區的維京海盜之類信奉異教的土產蠻族,畢竟都還有跡可尋,有明顯的人類特征,現在的這些蒙古入侵者則是全新的未知物種,歐洲人甚至沒法確定他們究竟是人類,還是來自地獄的魔鬼,他們惶恐地將敵人命名為 “黃禍”。關於蒙古人來源的各種離譜的猜測統統出籠,由於此次西征的蒙古軍中有為數眾多的塔塔爾人 (韃靼),他們的名稱被歐洲人記住,有人據此聯想到瞭古希臘神話裡的地獄塔爾塔羅斯,認定他們就是來自那裡的食人魔鬼。而前所未見的帶著濃烈硫黃味道的火藥,給歐洲人留下瞭深刻印象,這更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把蒙古人和地獄聯系起來。持這種說法者開始言之鑿鑿地描述蒙古人在戰役結束後就地吞吃死者的屍體,他們吃的腐肉 “甚至連禿鷲都不屑啄食”。還有人將他們與 《聖經》中的

匈奴騎兵的殘酷訓練:拿將領妻子和坐騎當射靶

  導讀:冒頓對於匈奴騎兵的改良,不過就是簡單的統一號令罷瞭。當冒頓的鳴鏑射向某個目標的時候,所有的騎兵都得跟著去射它,否則便被處死。開始,目標是冒頓自己最愛的馬,接著是最愛的妻子,最後是父親的坐騎。在這樣殘酷的訓練之後,這一萬騎兵成瞭冒頓私屬的軍隊,不再聽從他人的號令。  本文摘自《帝國的崛起與沒落》,林樾著,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1.他們是誰?他們從哪裡來?  當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即將落下帷幕的時候,匈奴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沒有人能弄清他們的祖先是誰,也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他們就這樣悄然出現瞭。  後人曾經做瞭種種考證,希望弄清他們的身世之謎,可惜都是白費工夫。而最清晰的線索,反倒來自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要從夏朝的末代帝王桀講起。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寵幸一個叫妹喜的女子,把國傢弄得一團糟,於是有許多野心勃勃的人起來造反,偉大的商湯就是其中的一位。夏桀後來就死在商湯的手上。 他的兒子和老婆們,為避開商湯的迫害,離鄉背井,逃到北方的大漠,跟隨牛羊四處漂泊,後來竟繁衍出許多子孫來,被戰勝的商人和後來的周人稱為匈奴。  無獨有偶,相似的故事還發生在羅馬人身上。羅馬人的祖先特洛伊人,與西邊的希臘人,進行瞭長達十年的戰爭,不幸為希臘人的詭計所敗,特洛伊城陷落,特洛伊國王普裡阿摩斯死去。普裡阿摩斯的子孫和親戚,為躲避希臘人的追殺,跟隨伊尼阿斯漂洋過海,逃到瞭荒涼的亞平寧半島,定居在那裡。後來伊尼阿斯的子孫,被稱為羅馬人。羅馬和匈奴,這兩個日後的敵人,在他們民族的童年裡,卻有著如此相似的不幸,這不能不贊嘆歷史的神奇。  匈奴人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的時候,就與蒙古高原緊密相連。他們似乎到瞭蒙古高原之後,才有瞭匈奴的名字。而蒙古高原也因他們的出現,而走進世人的眼簾。當時的蒙古高原黃沙漫天,無邊無際,好像大海一樣,故而當時的人稱它作瀚海,今天又叫做大戈壁。按照現代地理學的知識來看,瀚海是一個高原盆地。古代的人們將這個盆地分為南北兩部分,也就是俗稱的漠南、漠北,大體以 380毫米降雨線為界,與今天的內外蒙古相當。  大戈壁中,有一個叫做居延海的盆地,著名的額濟納河流入其中。沿河水草豐美,樹木叢生,是放牧的好地方。它的南邊是陰山山脈,草木繁茂,鳥獸眾多,非常適合打獵和休憩,是匈奴人生存繁衍的主要場所。陰山的春天是短暫的,夏天和秋天更是匆匆而過,一年最長的時間是冬天。這裡的冬天是可怕的,晝夜溫差很大,不時會有狂風大雪。如此嚴酷的自然環境,造就瞭匈奴人的遊牧之風和堅韌性格。   他們是蒙古高原上第一支遊牧民族。每年冬天臨近的時候,他們就離開牧場,騎著高頭駿馬,趕著牛羊,四處遊蕩,直到發現水草。除瞭馬、牛、羊外,他們還養些駱駝、驢、騾 ,他們雖然沒有城市,沒有房屋,但他們有氈帳,聚集的氈帳組成部落。每個部落都分有領地,供人放牧和打獵。  四處流浪的生活,造就瞭匈奴人的尚武之風。從孩提時開始,他們就騎在羊背上,拿著小弓,射殺天空的小鳥和地上的田鼠。再長大些,就能射狐貍和兔子。等成年後,就騎上駿馬,成為單於的騎兵。平常四處放牧,以狩獵為業,一旦有變,就全部入伍,投入戰鬥。遠距離攻擊敵人時,他們依靠打獵的弓箭 ;短兵相接時,則使用切肉剔骨的刀鋌(一種鐵柄小矛)。打獵的工具就是他們戰鬥的武器。他們沒有城池需要保護,所以也從來不固守在一個地方。仗打得順利,便勇敢向前;仗打得不妙,就迅速撤回,從不以後退為恥。  尚武之風的同時是尚力

李牧破匈奴:第一個以步兵圍殲騎兵的名將

李牧是趙國最後一位名將。 李牧活躍於趙國北部,經常駐紮在代、雁門等地備戰匈奴。代和雁門,在今天山西北部,是漢人與匈奴長期交戰的主戰場。飛將軍李廣就在這裡成名,霍去病和衛青千裡出塞抗擊匈奴也是從雁門關出發。 李牧駐守於此,自成章法。當地的租稅不入趙國中央財政,直接輸入李牧的將軍府,用來犒賞士兵,每天殺牛數頭來改善夥食,以得士卒死力。此外,李牧平日嚴格訓練士兵騎射,邊防警戒的烽火臺也從不懈怠,並且在匈奴陣營中培植大量間諜通風報信。 雖然士氣高漲,戰備嚴整,然而李牧卻養而不用,嚴令將領不得出戰。軍中傳令曰:“若匈奴入侵,全體官軍必須回撤防守,不得貪功而主動出擊殺敵(戰國士兵大約都以獲得多少敵人首級為KPI)”。於是在這長河落日殺氣漫天的戰場上,就出現瞭非常詭異的一幕,每次匈奴策馬入侵,烽煙一起,精壯的趙國士兵雖然甲光向日氣勢恢宏,但是卻集體防守而無一人敢出擊殺敵,整個軍隊如同華麗的擺設。然而也因為其如此,軍隊雖然無人立功,但是防守做得滴水不漏,人民和財產都沒有收到損害。數年過去,雙方攻守姿態一直這樣。匈奴開始嘲笑李牧,以為其為膽小。不但匈奴開始嘲笑李牧,趙國的士兵也覺得李牧膽小。 事情最後還是傳到趙王耳中,王大怒,以為有損國體,罷免李牧以他人代之。新來的將領立刻改變策略,趙軍不再防守,一年之間頻繁出擊,戰果卻不如人意,常以失敗告終,人民財產損失不少,莊稼種不瞭,牛羊也沒瞭。趙王悔,又來請李牧,李牧裝病不出。趙王堅持,一定要讓李牧上前線。李牧說:“如果要用我,我還是會和以前一樣。大王同意瞭,我才去。” 於是趙王同意。

盤點騎兵輝煌與落寞:曾助蒙古帝國征服大半地球

  什麼動物影響人類歷史最深?是躬耕於田野的牛,是象征富足的豬,是守門護主的狗,是捕鼠防盜的貓,是負重耐勞的驢,還是羊或雞、鴨、鵝?   以筆者看來,答案隻能有一個,那便是馬。   因為其他動物,都代表著安定和自足,有瞭它們,人類的日子會過得很好,但也會保守、怠惰,和這些動物在一起,人類活動的方圓,不過幾十裡。但馬就不同瞭,和馬在一起,人可以到達千裡、萬裡之外,馬代表著開拓、進取,代表著生活在不同大陸的人類可以有機會交流,而正是交流而非閉塞才讓人類走到今天。   所以,人類總是賦予馬最為崇高的意象。《易經》中便提到“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大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而“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   馬與人類的戰爭也聯系得最為緊密,馬和人組成瞭騎兵,為瞭種種不同的利益互相廝殺,別的動物與人類可以同甘共苦,而馬卻是和人類生死與共。在古代世界,馬往往決定瞭戰爭的勝敗,而一場戰爭的勝敗,又往往決定瞭人類數十乃至數百上千年的歷史走向。   “方軌策良馬,並驅厲中原”

盤點歷史上十大騎兵戰天才:古代十大騎兵戰專傢

  中國十大騎兵戰專傢  1, 李牧(戰國)  戰國時代,不僅僅是中原諸侯紛亂爭霸的英雄史,也是中國北地百姓飽受匈奴人肆虐的血淚史。列國的諸侯在中原戰場上打的正歡,匈奴的騎手卻在中國北方千裡邊塞上如入無人之境。偉岸的長城在草原驕子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堆粗笨的擺設,莊嚴的戰車步兵方陣在胡人騎手的馬刀下化成送肉上俎的拈板,與匈奴人的搏鬥仿佛是與自己影子之間無望的追逐,成為一代又一代華夏軍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還好趙國擁有瞭李牧,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正處於童年成長時代的漢傢騎兵用無數的鮮血與犧牲灌溉著戰勝遊牧騎兵的勝利之花,直到公元前244年,一個叫李牧的趙國將軍親手在雁門關外摘下那燦艷如血的果實。在這之前,他是趙國支撐國傢安危的柱石,在這之前,他的趙國騎兵隊是如日中天秦國也懼怕三分的王者之師,在這之後,東西線到北線,他似一個不知疲倦的救火隊員一樣,奔波在趙國邊境每一寸戰火燃燒的土地上。北上雁門,是這位一生未嘗一敗的將軍軍事生涯中最沉重的一場挑戰,他將面對一個之前中原騎兵未曾戰勝過的強敵,綿延數十年的北地烽火與殺戮,註定將在他的手中完成一個凝血的終點。   遺憾的是,當時的中原騎兵並不具備與馬背民族在大草原上爭鋒的實力,主動出擊的結果勢必是一場驅羊入虎口的自殺式攻擊。於是李牧出人意料的選擇瞭沉默與忍耐。匈奴肆虐侵擾的時候他在忍,舉國攻擊他膽小怯懦的時候他也在忍,將士們滿懷激昂的求戰的時候他依然在忍,“不抵抗將軍”的恥辱罵名仿佛是一塊沉重的石頭,一度長久壓在他堅如鋼鐵的脊梁上。魯迅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與淋漓的鮮血,李牧正是這樣的哀痛者與幸福者,漫長的忍耐不是怯懦的退縮,卻是沉默中爆發的固有前奏。  反擊的那一天終於來瞭,公元244年的春天,大舉南下的匈奴人第一次品嘗到瞭漢傢刀鋒掠過脖頸的痛苦滋味。誘敵深入,疲敵勞頓,重兵合圍,,在沉默中忍耐太久的李牧似計算精密的電腦程序一般完成瞭這孫子兵法式的三部曲。步兵集團居中阻擊,戰車弩兵集團的遠程射殺,騎兵軍團兩翼合圍,訓練有素的趙軍仿佛是一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在轉瞬間扼住10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兩路包抄的一萬三千名趙軍騎手仿佛兩把在青石上磨礪瞭太久的鋒利砍刀,輕松的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戰勝的騎兵軍陣。驕橫的匈奴單於第一次體會到瞭為人魚肉的痛苦滋味,一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一場絕望的追殲屠殺。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於僅帶瞭十幾名隨從倉皇逃竄。“胡人不敢南下牧馬”,賈誼筆下統一的秦王朝傾國之力謀取的慘勝,在李牧的手中以畢其功於一役的神奇方式實現瞭。他也以這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洗刷瞭公眾輿論加在自己身上的種種屈辱罵名,遺憾的是,他可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卻無力逃脫暗箭的打擊,秦國人的反間計讓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瞭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而在他的身後,李牧悲情的結局仿佛是一個宿命一般的劇本,輪回似的上演在無數中華名將的人生路程裡。  在戰國群雄逐鹿的舞臺上,有更多的將軍留下瞭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威名,他們在殲敵數目等軍人硬性指標上遠遠超過瞭李牧,卻沒有一個人有理由比李牧更值得我們尊敬,因為他們也許成功的保衛瞭自己所身處的國傢,李牧卻捍衛瞭我們這個苦難的民族。相關閱讀推薦:蒙古騎兵當真天下無敵?刀槍功夫竟不如農耕民族得騎兵者得天下:解密中國各個朝代騎兵部隊盤點郾城之戰嶽飛用多少人對付金兀術一萬五千騎兵?明朝抗日最驚心動魄一役:3千騎兵打敗3萬日軍西漢騎兵的起源和作用:一場慘敗引發的軍事變革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 衛青(漢朝)  後世有許多人對衛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衛青與漢武帝之間的“裙帶”關系,以及大文豪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的種種同情之辭。但在我看來,這更多的是一種吃不到葡萄講葡萄酸的心態做祟。衛青能夠在漢武帝時代平步青雲,原因絕非僅僅是親戚關系和運氣好這樣簡單,更重要的原因是,衛青身處在一個中國軍事思想大變革的時代,傳統的步車作戰思想勢必將被大規模騎兵作戰思想所取代,正如今天具備現代戰爭觀念與高科技戰爭思想的青年才俊能夠取代那些觀念陳腐的老將軍一樣,衛青的成功也是同樣的道理。  衛青的功名是戰場上一刀一劍拼出來的,公元前129年漢朝對匈奴的第一次反擊戰,在三路大軍連遭敗績的情況下,惟獨衛青以莫大的膽氣橫穿八百裡,端掉匈奴人的聖地龍城。這場僅僅殲敵八百人的勝利,其意義不僅僅在於粉碎瞭匈奴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更是對漢朝軍事思想的革命。之後的河套會戰與漠南會戰,年輕的衛青將孫子兵法的誘敵方略與騎兵戰的高機動性完美結合,聲東擊西,大膽穿插,兩次痛打匈奴人的主力騎兵軍團,公元119年的漠北大會戰,更是衛青一生用兵生涯的傑作,在右路軍未曾到達且遭匈奴單於主力軍隊合圍的不利局面下,衛青以莫大的耐心執行穩守反擊的戰略,在敵人最疲憊的時刻打出最迅猛的拳頭,最終擊潰瞭匈奴單於主力,這是漢匈戰爭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仗,衛青穩中求勝的作戰風格,是匈奴人胸膛裡揮不去的痛。   可是衛青又是不幸的,無論是身前還是身後,他始終生活在偽道德傢的指責裡,他謙虛的品質使他躲過瞭漢武帝的猜忌,卻躲不過世俗的風言議論,這是中國官場政治固有的悲劇:幹活最多的人恰恰是挨罵最多的人。氣人有笑人無的心態在中國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存在的。李廣的死更是讓衛青落下瞭一生的心靈負擔。但即使我們以今天的道德與法律觀念來看待那段史實,也會發現衛青所做的沒有任何可以指責的地方。李廣迷失道路,未能按時到達戰場,身為李廣的上司,衛青對他的處罰是公正的。是李廣自己狹窄的心胸氣量斷送瞭他,造成瞭橫刀自殺的結局。之後李廣兒子李敢對衛青的所謂“尋仇。”更屬於沒事找抽型的無理取鬧。這樣一段是非分明的公案,卻因為司馬遷的生花妙筆而發生瞭價值評判標準上的變化。本是罪將的李廣博得瞭後世的同情,本無錯誤的衛青卻無端承受瞭無數道德上的指責。這種悲劇不僅發生在衛青個人身上,更發生在歷史無數階段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的命運上。衛青的錯誤在於:他的出身太低微,他的才能太優秀,而他與皇傢的親戚關系在成為他政治擋箭牌的同時,也成為小人攻擊他的標靶,更不幸的是,他沒有外甥霍去病那樣天馬行空的品格,他的低調與謙虛更容易讓他承受無端的非議。位高權重的位置也令他不得不時時打起精神,應對漢武帝時刻而來的猜忌。戰場上的衛青是縱橫草原的頭狼,官場上的衛青,卻是一個夾在權力鬥爭夾縫中的沉默者。  如果我們透過那些不負責任的指責,面對一個真實的衛青,我們更多的看到的是尊重,衛青從奴隸到將軍的故事,絕非簡單是一個窮小子靠裙帶關系飛黃騰達的故事。而是一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少年人把握住命運機遇的勵志故事。每個平凡的人在一生裡都會遇到難得的機會,也都會遭遇到如衛青這樣的指責與批判,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締造奇跡,成為自己奮鬥領域中的衛青,隻要我們有著一顆或許沉默卻堅韌頑強的心,有著一個或許並不博大卻足夠寬容的胸懷。有著向舊勢力挑戰的勇氣與永不放棄的個性。分頁:2/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3、霍去病(漢朝)  在漢朝抗匈名將的排名裡,世人往往以衛青為翹楚,而如果單以騎兵戰的能力而論,春風得意的霍去病仿佛是一把嘯傲長空的倚天劍,兵威所至,誰與爭鋒。  如果說衛青是一個受中國傳統兵法成長起來的古典將領的話,那麼霍去病仿佛是一個天生為騎兵而生的狂人。同為貴族子弟,他沒有趙括式紙上談兵的迂腐,同為青年才俊,他少瞭一分少年郎的青澀與懵懂,多瞭一分讓後來人蕩氣回腸的自傲與張狂。  他曾經對漢武帝說,他自己的頭腦就是一部兵書,受不得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無論為人處事還是打仗,他都仿佛是一隻草原上自由的蒼鷹,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他可以大大咧咧的和皇帝說話,肆無忌憚的頂撞領導,他可以用極端的方式殺死與自己舅舅作對的李敢,可以口無遮攔的嘲笑思想古板守舊的大臣將軍們,他甚至在你死我活的戰爭之餘還不忘記享受生活,帶上自己專職的廚師和球童上前線。種種離經叛道的行為讓他即使在千年之後也承受瞭不少詬病,但他的身上卻同樣有著中國軍人最古樸的品質:忠與孝,義與勇,他對於情如生父的舅舅衛青的孝,他對於有知遇之恩的大漢帝國的忠,他力冠三分威震敵膽的勇,他在酒泉與戰士們齊享美酒,同甘共苦的俠義情懷,即使經歷千萬年的時光,依然讓人心向往之。歷史上真實的霍去病,以他天馬行空的人品處事,與他美如神話一般的沙場功績,構成瞭一個立體的少年英雄形象,即使經過無數歲月浪花的跌蕩,卻還在一代又一代熱血男兒的心中,澎湃著壯闊的波瀾。   《大宅門》裡的白景奇有言:“我天生是個逆子,別人越不叫我幹什麼,我卻偏要幹什麼。”霍去病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叛逆者,他大膽的啟用匈奴族出身的眾多將領,將匈奴騎兵的狼性精神融化入漢傢軍人激蕩不息的血液中,雜糅相合,自成一傢,打造出一支兼有匈奴人長途奔襲能力和漢傢軍隊紀律性的王者騎兵軍團。匈奴人賴以生存的戰術法寶,卻成為瞭他克敵制勝的不二利器。他狂飆突進式的攻擊作風是對中國傳統用兵之道的一場顛覆,卻似一根最堅硬的鐵棒,一次又一次打在匈奴這條漠北頑蛇痛入骨髓的七寸之處。河西會戰,在兩路漢軍連遭敗績的情況下,他以莫大的勇氣率領一萬漢傢男兒橫穿祁連山,以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式,讓狼性的匈奴人品嘗到瞭如羔羊一般待宰的滋味。甘肅大地從此納入中華版圖,從此綿延而出的絲綢之路橫穿歐亞,惠澤千年。漠北會戰上,他拋棄輜重部隊,以五萬漢傢騎兵橫挑強胡,締造下殲敵七萬的不世之功。此戰過後,數萬漢傢男兒在狼居胥山舉行瞭盛大的祭天儀式,從那以後,“封狼居胥”成為瞭無數華夏軍人傾一生去追求的盛典,而在無數山河破碎的時代裡,這場遠去的輝煌在仁人志士們的心中,更多瞭一份不信東風喚不回的熱血理想。  遺憾的是霍去病隻活瞭24歲,民國歷史學傢蔡東藩因此幸災樂禍的嘲笑說:“好殺之人,往往短命”。如果他所說的是真的,我們不能不感慨老天的無眼。霍去病所進行的戰爭,其意義不並非僅僅是攻城掠地,更是為瞭救贖無數在鐵蹄下呻吟的華夏子民,洗雪沉積似海的漢傢國恥。因此我寧願相信這位史學傢是一派胡言,以我最善良的願望:天道是長存不滅的。  在我看來,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恰是老天對他一種另類的眷顧,如黑夜裡燦爛消逝的流星,如荒野上傲然吐芳的曇花,如雪地上燦艷如火的北極光,那怒放的生命是隱藏在在我們這個民族心靈深處的巖漿,埋著破土而出的欲望,湧著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鐵血軍魂。分頁:3/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4.

蒙古騎兵當真天下無敵?刀槍功夫竟不如農耕民族

  導讀:蒙古士兵的裝備情況,也是歷史學傢熱衷於討論的問題。總的來說有兩種觀點,其中一種認為,蒙古兵的裝備與10至11世紀的遼國(契丹)兵類似,以復合弓為主,但裝備算得上比較精良。這種觀點是基於卡皮尼的出使報告。卡皮尼是天主教方濟各會修士,13世紀40年代,他曾奉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之命出使蒙古帝國首都哈剌和林。對於這次出使,後文將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卡皮尼在出使報告中如此寫道:  他們(指蒙古兵)至少攜帶下列武器:兩到三張弓,或至少一張良弓;滿滿三箭袋的箭;一把斧子;若幹尺用來拖拉戰爭器具的韁繩。那些富裕的士兵則配備刀劍,他們的戰馬配有馬甲,他們有頭盔和胸甲。而依《遼史》記載,每名遼兵要配馬三匹,鐵甲九件,還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配備馬鞍墊、韁繩、馬甲皮、馬甲鐵;每人要配弓四張,箭400支,長短槍、鐵骨朵、斧、鉞等各一件,還要準備系馬繩200尺。相比之下,蒙古兵攜帶的裝備要比遼兵要少,但是,他們也因輕便而獲得瞭機動性。這一點至關重要。   另一種觀點認為,蒙古帝國剛開始時並不強大,隻有少數人才配備武器。除瞭復合弓以外,其餘的武器裝備都是在戰場上斬獲的戰利品。直到後來,蒙古人才有一套專業的裝備其軍隊的體系。蒙古人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復合弓。這種弓由幹、角、筋、膠、絲等材料制成,其最大射程能達到500米,有效射程為300米左右。這種弓比西歐十字軍使用的十字弓要好得多。十字弓雖然穿透力也比較強,但有效射程隻有75米左右。十字弓最大的劣勢是無法兼顧射程和準確度。直至14世紀,威爾士人和英格蘭人才制作出可與復合弓匹敵的長弓,其有效射程為220米。相關閱讀推薦:蒙古鐵騎與女真騎兵之間的較量:蒙古滅金之戰宋元襄樊之戰:史上蒙古鐵騎滯留瞭五年的保衛戰震驚!解密蒙古人曾建立的21個國傢:橫掃亞歐!一股來自大漠的旋風:揭秘成吉思汗無敵的蒙古鐵騎外蒙古到底是怎麼從中國劃分出去的?蒙古大帝國:全球歷史上第一個“世界系統”誕生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與持長弓和十字弓的弓箭手不同,蒙古人和其他遊牧民族,以及中東的弓箭手在拉弓時都會使用拇指環,以減輕弓弦對拇指產生的壓力。《十字弓》一書作者、公元19世紀的歷史學傢、工程師加爾韋說,使用拇指環會使拉弓變得更輕松,從而可以加快拉弓的頻率。復合弓的殺傷力還取決於箭頭。制造箭頭的材料有鐵、鋼、角或骨,它們因士兵的經常打磨而鋒利無比。箭頭的長度在2英寸左右,每種都有不同的功能,有的用來射穿盔甲,有的用來發射信號。《遼史》卷三十四,《兵衛志上》。  但復合弓也有缺點。其主要的缺點是,潮濕的天氣會降低它的效用。如果在雨天使用,復合弓可能就毀瞭。因此,如果遊牧民族不得不在雨中與農耕民族作戰,他們將要麼選擇混戰要麼選擇逃走。遊牧民族通常會選擇撤退,他們的馬上騎射功夫雖然名聞天下,但是,地面上的刀槍功夫卻不如農耕民族。蒙古軍隊善於充分發揮武器的優勢。由於復合弓的射程遠,蒙古人往往用它來震懾敵人,經常制造“箭雨”以破壞敵軍的陣形。如果蒙古弓箭手想追求命中率,他們會選擇在150米以內射擊。  蒙古軍隊也會使用標槍、長矛、刀劍、套索等武器,但這些武器並非主要武器,因此在這裡不作介紹。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得騎兵者得天下:解密中國各個朝代騎兵部隊盤點

  導讀: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軍隊。其實長處在於有強的機動力能力和沖擊能力。我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傢之一。我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征,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瞭少量的騎兵,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瞭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臺。所以我們的騎兵談就從戰國時代說起。  戰國時代:(含秦代)  歷史進入戰國時代,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面戰,轉向更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瞭,當時各大國均建立瞭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瞭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瞭“胡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為胡人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裡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瞭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裡”,李牧用萬餘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瞭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劉邦也曾為瞭對抗項羽的騎兵而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韓信在破趙之戰(就是列背水陣那次)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采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瞭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相關閱讀推薦:郾城之戰嶽飛用多少人對付金兀術一萬五千騎兵?明朝抗日最驚心動魄一役:3千騎兵打敗3萬日軍西漢騎兵的起源和作用:一場慘敗引發的軍事變革蒙古騎兵最後的輝煌:準噶爾對外的征服與進攻蒙古鐵騎與女真騎兵的較量:蒙古滅金之戰宋遼高粱河大戰:騎兵對步兵壓倒性的勝利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兩漢時代: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瞭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  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處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隻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瞭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隻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到瞭漢朝時為瞭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裡,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佳話( 英雄業績真是令人神往呀!)   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瞭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瞭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仆(就是弼馬溫瞭)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瞭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瞭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沖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瞭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瞭)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采用瞭長距離 三國,晉,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主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瞭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瞭重騎兵的時代。  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瞭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鐘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瞭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最早的馬鐙在西晉中出土,可以說我國最晚在晉代就有瞭馬鐙。(可偏有人說馬鐙是歐洲人先發明的。)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瞭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瞭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沖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瞭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一種大而無用的傢夥)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鎧甲-甲騎具裝。防護力很好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沖擊力。當時重騎兵的防護力很強,騎兵武器除瞭弓箭外,(不管什麼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隋、唐、五代時代:  這一時期,騎兵已經確立瞭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  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仆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  這一時期,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註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面攻防更多依懶於步兵。

蒙古鐵騎與女真騎兵之間的較量:蒙古滅金之戰

  導讀:蒙金之戰是13世紀我國北方金朝女真族與蒙古貴族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從公元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侵金開始,到公元1234年窩闊臺滅金結束,前後用瞭23年時間。蒙金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公元1211年至1217年為成吉思汗侵金階段,公元1217年至1223年為木華黎侵金階段,公元1229年至1234年為窩闊臺侵金階段,以金朝滅亡而告結束。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長期過著遊牧生活,受中原王朝唐以及北方強盛的遼金政權管轄。到13世紀初期,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已處於國傢產生的前夜。蒙古部孛兒隻斤傢族的鐵木真用瞭10餘年的時間,先後征服瞭蔑兒乞、韃靼、克烈、乃蠻等部,統一瞭整個漠北地區。公元1206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在斡難河建立瞭蒙古汗國,成為北方草原地區新興的強大勢力。蒙古汗國也和北方其他民族一樣,受女真貴族建立的金朝統治,金朝統治者對蒙古部族經常勒索各種貢物,激起瞭蒙古民眾的不滿和反抗。隨著蒙古汗國奴隸制的確立,奴隸主貴族掠奪財富的欲望不斷膨脹,成吉思汗建國以後,開始發動瞭南侵金朝的戰爭,腐朽的金朝對蒙古貴族的進攻難以抵擋,金朝的統治迅速衰落。   公元1211年2月,成吉思汗聚眾誓師,自克魯倫河南下,發動瞭大規模南侵金朝的戰爭,蒙古軍以者別為先鋒,領兵突襲金軍要隘,金軍守將獨吉思忠倉皇撤兵,成吉思汗大軍進軍順利,占領撫州(今內蒙古集寧市東)。金朝任命完顏承裕主持軍事,進行抵抗,但金軍士氣低落,行動遲緩。成吉思汗把蒙古軍隊分作兩翼,以少擊眾,大敗金兵,追至宣平縣(今河北懷來縣)。承裕怯敵不敢出戰,乘夜南逃。蒙古軍隊追襲,雙方展開決戰,經過3天鏖戰,金軍損失慘重,成吉思汗派3000驍勇的蒙古騎兵直插金軍陣中,成吉思汗親自率大軍發起總攻,消滅瞭這支金軍主力,承裕敗逃宣德州。十月,蒙古軍兵過紫荊關、居庸關,前鋒者別軍直逼中都(今北京市)。十二月,蒙古軍攻打中京,金朝守將完顏天驥在城內設下埋伏,誘蒙古騎兵進城,殺死無數蒙古兵,蒙軍被迫撤退。金軍又夜襲蒙古營寨,蒙古軍隊隻好在1212年春撤兵。相關閱讀推薦:宋元襄樊之戰:史上蒙古鐵騎滯留瞭五年的保衛戰震驚!解密蒙古人曾建立的21個國傢:橫掃亞歐!一股來自大漠的旋風:揭秘成吉思汗無敵的蒙古鐵騎蒙古大帝國:全球歷史上第一個“世界系統”誕生中國歷史上最驍勇的公主:竟能讓蒙古鐵騎俯首聽命揭秘蒙古大軍兩次伐日慘敗之謎!忽必烈的創痛!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公元1212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大舉南侵,攻擊目標是金朝西京府(今山西大同市),蒙古軍隊與金朝援兵元帥左都監奧屯襄部激戰,金軍全軍覆沒,奧屯襄僅以身免。蒙軍圍攻西京,金左副元帥兼西京留守抹撚盡忠率軍堅守,成吉思汗一時無法攻下。後來,成吉思汗在作戰中身中流矢,蒙古軍撤回陰山。1213年秋,成吉思汗又從陰山南下侵掠,蒙古軍隊一直打到懷來,與金尚書左丞完顏綱10萬軍隊展開激戰,金軍大敗。懷來之戰,金兵精銳全部潰散,損失極其嚴重。成吉思汗乘勝親率大軍進攻金中都以南地區,相繼攻下河北、河東廣大地區,直抵黃河北岸,經東攻占山東諸地,直到海濱,對中都形成包圍之勢。蒙古成吉思汗侵金並不是以消滅金朝為目的,主要是掠奪財物和奴隸,因此接受金朝議和要求,接納金入獻童男童女各500人,繡衣3000件,禦馬3000匹以及大批金銀珠寶,然後攜帶從各地掠奪來的人口和財富得勝而歸。  公元1214年5月,金宣宗迫於蒙古軍隊的侵擾,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成吉思汗得知消息後,立即派兵南下。次年,金中都守將抹撚盡忠逃之夭夭,蒙古軍隊進占中都。與此同時,蒙古木華黎部攻打遼西和遼東地區,攻占金東京(今遼寧遼陽市)和北京(今內蒙古寧城縣西),金朝實力進一步削弱。   公元1217年8月,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把侵掠金朝的戰爭完全交給木華黎指揮,自己率蒙古軍主力西征。木華黎率兵攻打金中都以南的漢人地區,主要目標指向陜西、河東。1218年9月,木華黎率兵數萬人圍攻河東重鎮太原,殺金軍元帥左監軍烏古論德升,攻克太原。木華黎率兵繼續南下,連克汾州(今山西汾陽縣)、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潞州(今山西長治市),向平陽(今山西臨汾市)進軍。蒙古大軍兵臨城下,包圍平陽。金兵隻有6000人守城,援兵不到,被蒙軍戰敗,平陽失陷。太原、平陽等河東重鎮相繼失陷,使金朝統治集團所在地河南失去瞭藩籬,加速瞭金朝的滅亡。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公元1221年,木華黎侵金兵鋒指向陜西。這年11月,蒙古軍隊進攻延安,金延安知府完顏合達出兵拒戰,誤中蒙古軍隊埋伏,損失慘重,完顏合達退入城中,固守城池。1222年8月,木華黎轉攻被金朝收復的太原府,太原再次失守。10月,蒙古軍圍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金朝河中府判官侯小叔率眾堅守,蒙將石天應久攻不下,撤圍離去。但石天應乘侯小叔出城和金朝樞密院都監完顏訛論議事之機,出兵攻占瞭河中府。然而第二年春,侯小叔趁河中城內空虛,合集10萬金兵反攻,殺死石天應,蒙古軍潰散,金朝收復河中府。時隔不久,蒙古軍隊的10萬騎兵再次包圍河中府,侯小叔戰死,河中府終於被攻破。1223年春,木華黎親自帶兵10萬攻打鳳翔府(今陜西鳳翔縣),準備先打下鳳翔,再取京兆(今陜西西安市)。金朝左監軍赤盞合喜堅守府城,完顏仲元出城力戰,給蒙古軍以沉重打擊。木華黎攻勢受挫,哀嘆自己命數將盡,隻好在2月撤兵。3月,木華黎在聞喜縣病死。  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軍中病死。1129年8月,蒙古在克魯倫河舉行庫裡爾臺大會,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繼承瞭汗位。窩闊臺繼位後,大舉侵金,蒙金戰爭進入實質性階段。1229年冬到1231年夏,蒙金經過慶陽之戰、衛州之戰、潼關鳳翔之戰,雙方互有勝負。1231年5月,窩闊臺召集眾將商議滅金戰略,計劃分兵三路合圍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消滅金朝。蒙古軍隊三路齊發,中路窩闊臺率兵攻陷河中府,左路斡陳那顏進兵濟南,右路拖雷出鳳翔,攻破寶雞,直指汴京。  蒙古軍隊化整為零,分散進軍,向汴京挺進。金朝完顏合達、移剌蒲阿從鄧州發兵援救汴京。金軍沿路遭到散處各地的蒙古軍隊襲擊,既得不到休息,也得不到軍食,極度疲勞,在鈞州(今河南禹州市)三峰山被蒙古軍隊包圍。蒙古軍乘金軍疲憊,故意讓開通往鈞州的路,設下埋伏,大敗金軍。金將楊沃衍、樊澤、張惠戰死,移剌蒲阿被蒙軍捉獲。完顏合達率殘部敗歸鈞州城,被蒙古軍隊包圍,城破被殺。鈞州三峰山之戰,金朝軍隊主力損失殆盡,主要將領大多戰死,元氣大傷,滅亡指日可待。1232年正月,蒙古軍隊圍攻汴京,金朝軍民進行瞭汴京保衛戰,打退蒙古軍隊的進攻。然而,金哀宗統治集團迫於蒙古軍隊的威脅,不敢堅持抵抗,逃往蔡州,汴京、中京(今河南洛陽市)相繼陷落。   公元1233年,蒙古與南宋達成聯兵滅金的協定,塔察兒率領蒙古軍,孟珙率領宋軍,分道進攻蔡州。宋蒙軍隊協力圍困蔡州,內防金兵突圍,外阻金兵入援。蔡州被困三個月,彈盡糧絕,被宋蒙軍隊攻陷,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  蒙古滅金戰爭,共經歷瞭三個階段,最後新興的蒙古汗國消滅瞭腐朽的金朝。在前二個階段中,蒙古汗國的目的主要是掠奪財富和奴隸,逐漸消滅金朝的有生力量,在第三個階段中滅掉金朝,這種戰略部署是正確的。在戰術應用上,除發揮騎兵強大優勢外,蒙古攻城戰術也相當強。金朝失敗,在於統治階級內部腐朽,缺乏全局戰略,指揮不當,如鈞州戰役,朝廷指揮兩省兵往來不定,疲於奔命。盡管有在河中反復較量,人民堅持抗戰,終於無法挽救敗局。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最後的騎兵統帥:沙俄“戰神”佈瓊尼的傳奇故事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佈瓊尼簡介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佈瓊尼(Semyon Budyonny,全名:Semyon Mikhailovich Budyonny),1883年4月25日出生於羅斯托夫州科久林村的貧農傢庭。1903年應征入伍,參加過1905年的日俄戰爭。1908年畢業於彼得堡騎兵學校,在沿海龍騎兵團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德國、奧地利和高加索戰線作戰。1917年十月革命準備時期,佈瓊尼先後被選為高加索騎兵師連士兵委員會主席、團士兵委員會主席和師士兵委員會副主席。後擔任西南方向總司令,北高加索總司令等。衛國戰爭後,擔任蘇聯農業部副部長,專管養馬業,一直到1973年去世。葬於克裡姆林宮宮墻下。  中文名:謝苗·米哈伊洛維奇·佈瓊尼  外文名:Семён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удённый(俄語)  別名:佈瓊尼  國籍:蘇聯  民族:俄羅斯族  出生地:俄羅斯帝國羅斯托夫州  出生日期:1883年4月25日  逝世日期:1973年10月26日  職業:軍人、蘇聯農業部副部長  畢業院校:伏龍芝軍事學院  信仰: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著名騎兵統帥,三次蘇聯英雄稱號  軍銜:蘇聯元帥  政黨:蘇聯共產黨  個人簡介他有著70年的戎馬生涯,參加過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在內的四次大戰爭,他一生與蘇聯軍事歷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並在1941年在莫斯科進行紅場閱兵,代表最高統帥部進行檢閱。

郾城之戰嶽飛用多少人對付金兀術一萬五千騎兵?

  郾城之戰中由嶽飛率領的嶽傢軍數萬人,自湖北出發,很快進入河南中部,連敗金軍,占領軍事重鎮潁昌府(今河南許昌)、淮寧府(今河南淮陽),並乘勝收復瞭鄭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等地。嶽飛還派梁興等人渡過黃河,聯合河東、河北義軍,在金的後方痛擊金軍,收復瞭不少州縣。  郾城是嶽傢軍在城外幾裡處野戰,野戰以騎兵對攻為主(見張浚劉錡的富平之戰),因為步兵行動遲緩,如果敵騎不進攻,就拿敵騎毫無辦法。八千背嵬騎兵在數量上少於一萬五千金國騎兵,並不占優勢。  金兀術的重甲騎兵,顯然是在沖擊依城列陣的嶽傢軍步兵時被消滅的—-背嵬騎兵犯不著下馬去砍金騎的馬腳。  此前兀術的重甲騎兵相當於坦克部隊,對付出城列陣的步兵,是百戰百勝的,隻要步兵陣型一被沖垮,就等於鐵定被碾瞭。1134年,前襄陽鎮撫使李橫的十萬北伐大軍,就是被兀術的重甲騎兵消滅的。  郾城之戰後,金國放棄瞭重甲騎兵戰術,後來的宋史金史中再無提到,很可能是被嶽飛找到瞭練門,無法破解這種簡單有效的砍馬腿戰術,所以隻好放棄之。  但兀術的輕騎兵(不帶重甲的),並沒有在郾城之戰中被消滅,而是敗回開封後和步兵匯合,形成大部隊去進攻嶽傢軍先鋒王貴的穎昌。  嶽飛預見到瞭兀術的這招,預先把嶽雲及手下的八百背嵬騎兵調到穎昌增援王貴。   期間金國大部隊在小商橋驟遇楊再興的三百背嵬騎兵,楊再興這些人全部戰死,金國的輕騎兵據說損失瞭上千人。  再打穎昌時,金國剩餘的輕騎兵戰力已經拿不下王貴手下的中軍、遊奕軍騎兵加上嶽雲的八百背嵬騎兵,可見已經是強弩之末。  到瞭朱仙鎮,金國歷來用兵如神的騎兵就沒記錄瞭,看樣子是在穎昌被耗完瞭,崩潰失去戰鬥力瞭。  還有要分明的是金國騎兵中女真人的比例。  女真人要麼是渤海軍契丹軍奚軍漢軍中的*高級長官*,要麼是單列出來的*裝備最好*的騎兵部隊。  可以推斷,在郾城之戰中覆滅的重甲騎兵(裝備最好),基本上是由女真人構成的。  這也同時應證瞭為什麼幾天後的穎昌、朱仙鎮、第二年的柘皋的金國騎兵戰力下降很大的原因。  可以認為*裝備最好*的女真騎兵部隊覆滅後,剩下的女真騎兵大多是各個部隊中的女真*高級長官*,這個女真軍官團的人數也就不過一兩千人,在小商橋被楊再興的三百背嵬騎兵又搞死瞭相當一部分以後,就再也吃不下穎昌嶽雲的八百背嵬騎兵瞭。  在穎昌又被打得死的死,傷的傷,朱仙鎮時這些女真人應該都在開封裝棺材或是養傷,在朱仙鎮打仗的基本上是沒有戰鬥力的偽軍。  第二年柘皋之戰時,金國騎兵中的女真精銳人數應該恢復不多(死的是活不瞭瞭,頂多是前一年的傷員恢復瞭),所以敗局。相關閱讀推薦:郾城之戰簡介:古代宋金戰爭史上的一次著名戰役歷史上被皇帝害死的10大悲慘名臣:白起嶽飛上榜!功高蓋世的嶽飛是如何一步步將自己埋葬的?嶽飛的三個女人介紹:嶽飛結發妻子曾兩次改嫁!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開封到郾城270裡(135公裡),按40公裡/小時的騎速要3個半小時。大騎兵兵團集群移動,加上中途休息一下,還要慢些,25公裡/小時差不多,需要5個半小時。  郾城之戰隻有一天不到的時間,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初八發生。  金兀術是當天下午才趕到郾城的,說明金國先鋒騎兵是一大早就出發的,才能於中午到達郾城,而金兀術的中軍晚於先鋒出發,所以隻能下午到瞭。  全副武裝的冷兵器時代的步兵速度10-15公裡/小時就不錯瞭,等花上十多個小時精疲力盡地趕到郾城,戰鬥已經結束瞭。  但我認為,金兀術騎兵郾城之敗後退往開封,中途碰到瞭步兵大部隊,所以並未回到開封,而是金國步騎匯合去攻王貴的穎昌。  所謂郾城之戰金兵陸續抵達戰場,應該是指一萬五千騎兵陸續抵達戰場。這麼大的騎兵集團行動,肯定分先鋒,前軍,中軍,後軍,不可能同時到達目的地。  “全軍”應該就是指一萬五千騎兵軍團全軍。   嶽飛命令嶽雲率領背嵬八千馬軍和遊奕軍的馬軍出城迎擊,並說:「必勝而後返,如不用命,吾先斬汝!」  在郾城的嶽傢軍騎兵是背嵬全軍8000騎兵和遊奕軍的騎兵(人數不詳),並非指步兵。但用長柄麻札刀砍馬腳的肯定是嶽傢軍步兵。  七月十日下午,兀術又組織瞭一千多人的騎兵,進攻郾城縣北的五裡店。嶽飛率領軍馬出城,令背嵬軍將官王剛帶五十多騎前往偵察。王剛砍死帶頭的金將,在其屍體和馬鬃上,分別摘到兩個紅漆牌,上面寫有“阿李朵孛堇”字樣。  七月十三日,張憲率背嵬軍、遊奕軍、前軍等主力進入完顏宗弼殘軍所在的臨潁縣,再次尋求和其決戰。將官楊再興和王蘭、高林、羅彥、姚侑、李德等三百騎前哨在抵達臨潁縣南的小商河時,與完顏宗弼的主力猝然相遇。  這說明七月初八郾城之戰時,是背嵬全軍和遊奕軍、前軍主力打的,遊奕軍、前軍以步兵為主,應該有兩萬人。其它未提到的嶽傢軍部隊,也不能完全排除,所以說“數萬人”應該是比較保險的說法。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朝抗日最驚心動魄一役:3千騎兵打敗3萬日軍

  導讀: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已經震動瞭大明朝野。明朝君臣早已習慣瞭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語雲:“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萬歷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政府派遣瞭兩支偏師前往朝鮮偵察敵情。遼東遊擊史儒率騎兵2000在平壤附近遭遇日軍埋伏,全軍覆沒。副總兵祖承訓率領3000騎兵攻入平壤,隨即陷入巷戰,被七百名日軍火繩槍手連番伏擊,騎兵和火統的威力無法發揮,隻有祖承訓等寥寥幾人逃回。  消息傳來,明廷象炸開瞭鍋一樣,群情激昂。此時主戰派也罷,主和派也罷,紛紛要求明朝出動大軍遠征朝鮮。 這時又傳來豐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賓臣服朝貢的消息,豐臣秀吉的狂妄野心徹底激怒瞭明神宗朱翊鈞。明神宗頒旨下令東征禦倭援朝,任命宋應昌為經略,總領抗倭事宜;調陜西總兵李如松(名將李成梁之子)入遼,為東征提督,總領軍事。明政府從全國調集瞭大批精銳部隊入朝參戰,包括:遼東精騎10000;宣府精騎8000;大同精騎8000;薊鎮神機營精銳步兵5000;保定神機營精銳步兵5000; 江浙步兵3000; 川軍步兵5000 。  遼東、宣府、大同的輕騎兵裝備有輕甲、馬刀、長矛、火統。薊鎮、保定的步兵來自明軍的神機營,裝備瞭火統、鳥槍和火炮。江浙兵擁有豐富的抗倭經驗,熟悉戚繼光傳下的鴛鴦陣。川軍多年來一直與西南夷族作戰,山地作戰經驗豐富。大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12月23日,援朝大軍在東征提督李如松、副將李如柏、李如梅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跨過瞭鴨綠江,開進瞭朝鮮。公元1593 年1月7日,東征大軍兵臨平壤城下。駐守平壤的是小西行長指揮的侵朝日軍第一軍團18000餘人。

1965年授銜的開國將帥:騎兵出身的多少?

  五大野戰軍都有騎兵出身將軍的身影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下的軍隊都曾有騎兵部隊。解放戰爭時期,是解放軍騎兵部隊發展的鼎盛時期。各野戰軍都在大力發展騎兵部隊,五大野戰軍都有騎兵出身將軍的身影,他們在五大野戰軍的分佈情況如下:  第一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第一野戰軍直轄騎兵第一師和騎兵第二師、第九軍騎兵第七師、甘肅軍區騎兵第二師、新疆軍區騎兵第八師。以上騎兵部隊共產生將軍14人,其中中將3名:姚喆、張達志、楊秀山;少將11人:李赤然、何傢產、張獻奎、范保順、李荊璞、李國良、王再興、李發應、康健民、黃厚、李佐玉。  第二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1932年2月12日,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在甘肅省正寧縣三甲源正式改編為紅軍陜甘遊擊隊,下轄2個步兵大隊,1個騎兵大隊,1個警衛大隊。6月下旬,紅軍陜甘遊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二團。紅二團下轄騎兵連、步兵連,騎兵連由陜甘遊擊隊騎兵大隊改編。1933年9月,以紅二團騎兵連和紅四團臨時騎兵連合編為紅二十六軍騎兵團。1935年9月17日,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騎兵團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直屬騎兵團。  1935年10月底,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的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與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11月3日,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騎兵團調離紅十五軍團建制,編為軍委直屬部隊,番號為紅軍騎兵第一團,紅十五軍團僅保留瞭一個騎兵連。  後來,在與馬鴻賓、馬鴻逵的騎兵作戰中,紅十五軍團領導越來越感到騎兵部隊的重要性,遂將軍團手槍團與騎兵連合編,組建瞭新的騎兵團,番號為紅軍騎兵第三團。1937年8月20日,紅十五軍團騎兵團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營,中央軍委騎兵團改編為八路軍一二○師騎兵營。1938年2月8日,一二九師騎兵營擴編為騎兵團。解放戰爭時期,一二九師騎兵團整編為晉綏野戰軍第八縱隊騎兵旅。經過多次整編,1952年5月,該部擴充為騎兵第一師。1969年9月,騎兵第一師改編為陸軍第八師。  第二野戰軍騎兵部隊有少將5人:王振祥、何正文、況玉純、劉義、汪傢道。  第三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1940年6月1日,新四軍第六支隊(後改為第四師)集中八個團及抗大分校等在司令部駐地安徽渦陽縣新興集召開大會時,宿縣西部各據點的日、偽軍乘汽車進行奔襲,直至大會會場附近。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感到,在廣闊的平原上,必須有較為快速的騎兵作偵察、警戒和通信之用。經與參謀長張震等商量後,決定支隊成立騎兵連,各旅、團相繼成立騎兵排、班。這是四師騎兵最早的基礎。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1941年4月,新四軍第四師與由湯恩伯節制的青海騎兵第八師激戰於津浦路西,新四軍第四師許多官兵死於馬刀之下,著名的老三十二團幾乎被打光。白刃格鬥中,馬上的敵人占有很大的優勢。  此戰之後,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決定把師部騎兵連擴充為騎兵團,稱之為“紅色哥薩克”。周純麟任騎兵團團長,騎兵戰術主要效仿蘇聯紅軍騎兵。  彭雪楓首先命令把各單位通信兵騎的馬集中起來,又號召領導幹部把自己的坐騎交出來,並率先將自己綽號叫“火車頭”的白馬交出。在組建騎兵團過程中,泗洪人民給予瞭極大的支持,隻要騎兵團看中哪匹馬,群眾都願意將馬賣給騎兵團。由於淮北人民的大力支持,騎兵團在戰鬥中不斷壯大,不到一年,全團就有700多人馬瞭。  在選用馬刀時,自幼習武、精通刀術的彭雪楓沒有采用蘇軍高加索式馬刀,而是博采眾長親自設計瞭一款馬刀,刀身修長,刀背輕薄,用精鋼打造,刀刃十分鋒利,戰士們愛不釋手,稱之為“雪楓刀”。  當年冬天,彭雪楓決定對騎兵團進行短期突擊訓練。部隊集中在介頭集、大江莊,彭雪楓親自教練騎術、整頓紀律,要求騎兵團全體指戰員做到:上馬像蚱蜢一樣輕快,騎坐像磐石一樣穩固,奔馳像風雷一樣迅疾。在彭雪楓的教導下,指戰員迅速提高瞭騎射技術,不僅能騎著馬通過各種復雜地形和障礙,而且能在戰馬疾馳的時候砍殺敵人,在馬背上掃機槍,打小炮;通過封鎖線時,戰士們能隱藏在馬肚子旁邊,而後一個翻身,又倒騎在馬背上射擊,馬兒狂奔時,戰士們抓住馬尾,就能跳上馬背。  1942年,為保衛洪澤湖地區夏收,消滅在沙山集搶糧的日軍,彭雪楓指示騎兵團“一定要等敵人出村遠點再打,這不僅可以發揮我長馬刀的作用,還可以避免誤傷人民群眾”。結果僅9分鐘,300餘名日軍即被騎兵團馬刀砍倒大半,80餘人當瞭俘虜。整個夏收期間,騎兵團打瞭多次勝仗。從此,騎兵團威震淮北,令敵人聞風喪膽。  第三野戰軍產生瞭騎兵上將2人:許世友、張愛萍。雖然許世友、張愛萍沒在新四軍騎兵部隊任職,但他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在騎兵部隊任職。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任第三野戰軍兵團司令員,張愛萍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因此,把兩位上將劃歸三野騎兵將軍也在情理之中。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第四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熱河騎兵師,冀熱遼騎兵師,內蒙古騎兵部隊:騎兵第一師、騎兵第二師、騎兵第十師、騎兵第十一師、騎兵第十六師等。第四野戰軍騎兵部隊共產生將軍18人,其中中將4人:梁興初、田維揚、邱創成、匡裕民;少將16人:賀晉年、劉克、張午、張榮森、劉永源、鐘明彪、王明貴、何能彬、蕭鋒、袁光、劉光裕、林茂源、王定烈、李基、胡秉權、孔飛。  華北軍區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晉察冀軍區騎兵團,察哈爾軍區騎兵第三師,綏遠軍區騎兵第一師、騎兵第五師,第三十七軍騎兵旅等部隊,共產生少將7人:唐子安、馬輝、周傢美、孔令甫、杜瑜華、李鐘奇、盧克。  由於地理條件限制,第二、第三野戰軍所在區域不太適合騎兵作戰,因此騎兵部隊發展受限。而第一、第四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野戰軍地處我國西北、東北和華北地區,十分適合騎兵作戰。因此,騎兵部隊多,產生的騎兵將軍多於二野、三野也就順理成章瞭。  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1614名(包括以後補授、晉升的在內)開國將領被授予元帥和將軍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步兵出身的將軍數量居於首位,其次就數騎兵出身的將軍瞭,共有55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8人,少將45人。  許世友掌管紅四方面軍騎兵部隊  1936年春,紅四方面軍正在甘孜地區進行整編、訓練、籌糧和做群眾工作,準備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後繼續北上。  為瞭對付國民黨軍馬步青和馬步芳的騎兵部隊,紅四方面軍總部決定組建騎兵師,並由紅四軍軍長許世友任紅四方面軍騎兵司令員兼騎兵師師長。  5月的一天,在一片廣場上,許世友騎上一匹高大的棗紅馬,集合瞭全師3500人馬,舉行成立騎兵師的慶祝大會。會上,由朱德授予騎兵師一面鮮艷的旗幟。許世友又將三面騎兵團的旗幟,分別授予各團團長。隨後,部隊接受瞭朱德、劉伯承等總部首長的檢閱。騎兵師列隊從主席臺前走過。朱德發表瞭熱情洋溢的講話:“同志們,騎兵師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工農紅軍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工農紅軍有瞭自己的第一支正規化騎兵隊伍。這不但是你們的光榮,也是整個紅軍隊伍的光榮。”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最後,朱德發出號召:“你們應該在許世友司令的統一率領和指揮下,團結一致,英勇作戰,顯示出騎兵師的特點和威風來,為保障我們紅四方面軍和紅二、紅六軍團順利北上與黨中央會合作出新的貢獻。”  許世友牢記朱德的教導,率領騎兵師經過一個月的緊張訓練後,準備第三次過草地。總部決定由騎兵師打頭陣,負責為後面部隊偵察道路、籌集糧草。  在騎兵師作戰中,許世友身先士卒,經常帶頭策馬揚鞭,揮舞馬刀沖鋒陷陣。據許世友回憶:“由甘孜北上,是第三次過草地。我們騎兵師為全軍先遣部隊,經西傾寺先出阿壩,擔負著偵察道路、籌集糧草的重任。沿途打瞭72次仗,打反動土司武裝,打國民黨騎兵。打來打去,3000多騎兵,打到甘南隻剩下200多人。”  戰功卓著的“朱德騎兵師”  “朱德騎兵師”是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冀熱遼軍區為慶祝朱德60歲壽辰,在林西組建、以朱德的名字命名的一支騎兵部隊。  1946年11月29日,林西城披上瞭節日盛裝,冀熱遼軍區司令部披紅掛彩,街上張貼著祝壽標語。  11月30日上午,林西黨政軍民千餘人在林西的舊戲園舉行慶祝朱德60歲壽辰大會。在充滿歡樂與激情的祝壽大會上,冀熱遼軍區司令員程子華宣佈成立“朱德騎兵旅”,並致電朱德。  朱總司令:  欣逢你六秩大壽,林西全體幹部以最大興奮,歡度此光榮誕辰,舉行盛大祝賀,並於是日共議成立朱德騎兵旅,以速疾奔騰之盛,永志你的事業常春,誓將策馬赴敵,旨在民主和平、立功取勝,用慰傳大號召。無敵鐵騎,將以你的名字,永壯軍威,更與你的功業,凝輝偉大,猶以無限熱情,祝你的英姿永輝,勝利大旗永揚,臨電神馳,不盡一一。  會後,駐林西各機關、部隊紛紛響應號召,動員人員報名參加“朱德騎兵旅”。後來,騎兵旅被改為騎兵師。為補充騎兵師隊伍,程子華又發佈命令,決定從熱中(烏丹)、熱西(隆化)、熱北(林西)軍分區各抽調一個騎兵團,組建冀熱遼軍區“朱德騎兵師”,師長何能彬,政委謝志群(後因病調出,林茂源接任),副師長兼師參謀長卜雲龍,政治部主任劉克。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朱德騎兵師”在組建初期隻有3個團,各團下屬隻有4個連,四五百人不等。此時整個部隊處於戰略轉移後的暫時休整中,各騎兵團統歸第二十二軍分區領導。  後來,騎兵師人員、馬匹、部隊建制等都有顯著增加,武器、裝備也相應地得到瞭改善。各團都成立瞭機炮連,按照馬匹毛色,統一調整瞭各連隊馬匹,形成瞭各連隊馬匹顏色同一化。  1947年9月,“朱德騎兵師”在陰河一帶經過短時間的紀律教育,補充瞭裝備,發放瞭馬刀。10月中旬,部隊抵達朝陽地區待命,配合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第十一縱隊攻打朝陽。23日,朝陽縣城解放之後,“朱德騎兵師”奉命向義縣前進。  11月2日,“朱德騎兵師”在義縣的九宮、臺門、李傢溝一線,與國民黨增援部隊九十二軍侯鏡如部遭遇。  這次遭遇戰,“朱德騎兵師”大獲全勝,俘虜敵人1000多名,繳獲各種車輛80餘臺,步槍和輕型武器擺滿河灘、道路,軍用物資不計其數。  後來,“朱德騎兵師”又配合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第十一縱隊參加瞭義縣戰役。他們發揚瞭騎兵猛打猛沖的傳統戰術,僅用90分鐘,就把國民黨軍第一七四師徹底打垮。  1948年4月2日,“朱德騎兵師”又從林西出發,取道圍場參加解放多倫戰役。8月28日,騎兵師突襲並解放瞭豐潤縣城。此後,便在遵化、寶坻、薊縣一帶與唐山、天津、北平之敵往來周旋。9月上旬,騎兵師又從寶坻回兵,參加瞭攻打錦州的戰役。後又和兄弟部隊一起參加瞭平津戰役。北平解放後,騎兵師光榮地參加瞭北平入城式,受到瞭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1949年6月3日,騎兵師奉命南下到中南地區追殲國民黨殘敵。  為抗美援朝,保傢衛國,1951年2月,“朱德騎兵師”改編為步兵一六六師,軍馬調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部隊,指戰員相繼入朝參戰。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1614名(包括以後補授、晉升的在內)開國將領被授予元帥和將軍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步兵出身的將軍數量居於首位,其次就數騎兵出身的將軍瞭,共有55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8人,少將45人。  內蒙古騎兵第二師和大青山騎兵支隊  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騎兵部隊共殲敵上萬人,繳獲軍馬14823匹,繳獲各種槍支和火炮11985支(門),為內蒙古乃至東北、華北地區的解放作出瞭重要貢獻。  其中,內蒙古騎兵第二師曾被人們譽為解放軍騎兵部隊的“王牌師”,這支部隊作戰多、戰果大、產生的英雄多。  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胡秉權,曾任內蒙古騎兵第二師政委,他和師長白音佈魯格共同指揮這支英雄的騎兵部隊創造瞭許多輝煌戰績。  1946年3月,騎兵第二師為確保四平保衛戰的後方安全,在梨樹、懷德、長嶺地區,與國民黨“光復軍”及土匪多次作戰,打出瞭騎兵的威風。  1948年10月初,東北野戰軍圍城部隊兵臨長春城下,騎兵第二師奉命參加圍城戰鬥,東北野戰軍總後勤部為每個官兵配發瞭騎兵專用馬刀,騎兵揮舞著數千把明亮的馬刀,整日閃現在長春城下。10月17日,國民黨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率部起義。負隅頑抗的國民黨新七軍,在糧草斷絕、空投無望、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於10月19日宣佈投降,長春遂告解放。  1948年10月底,騎兵第二師在向沈陽進發途中,全殲瞭國民黨一個騎兵旅,迫使國民黨五十三軍炮兵師投降。  1950年,在第一屆全國英模會上,騎兵第二師的邰喜德、郝特老當選為全國戰鬥英雄,並成為全軍騎兵英雄的代表。  大青山騎兵支隊曾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騎兵勁旅,雖然它在內蒙古地區作戰,但當年它屬於八路軍一二○師的騎兵部隊,在展現內蒙古騎兵部隊的輝煌時,應該為大青山騎兵支隊留下一筆。  大青山騎兵支隊的指揮員曾有司令員兼政委李井泉,中將張達志、姚喆,少將李荊璞、李國良。這些開國將軍,曾帶領大青山騎兵支隊三個騎兵團,使大青山成為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根據地。從1938年8月到1945年8月的七年中,大青山騎兵支隊共殲滅日、偽軍3999人,俘虜1533人,繳獲戰馬2909匹、各種槍炮1966支(門)。  隨著解放軍摩托化、機械化的發展,1985年,解放軍淘汰瞭騾馬化,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已經消失。目前,全軍僅象征性地保留瞭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但騎兵將軍和騎兵士兵為共和國所創造的輝煌將永遠銘記在人民的心中。分頁:6/6頁  上一頁456下一頁

西漢騎兵的起源和作用:一場慘敗引發的軍事變革

  西漢騎兵起源和作用:騎兵,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種之一。這一點不但馬克思恩格斯都做過專門論述,並且也為古代世界的戰爭所證明。中國最早的建制騎兵,出現於戰國時期的趙國。在漢初時騎兵嶄露頭角,但其第一個全面興盛的時代是在西漢武帝時期。在漢匈之間長期激烈的戰爭中,漢朝正是憑借著空前強大的騎兵部隊,扭轉瞭一直以來漢軍在戰場上的劣勢,改變瞭不利地位。不過有的觀點認為,西漢軍隊的歷次勝利主要是依靠騎兵,騎兵發揮瞭決定性作用,其他的兵種都是無足輕重的。  一、西漢騎兵的起源  西漢王朝的騎兵,誕生於烽火連天的楚漢戰爭。時為漢王的劉邦率部與以項羽為首的楚軍逐鹿中原。項羽魔下的楚軍以騎兵為主,其作戰特點是集中精銳兵力,強攻以速戰速決。以步兵為主的漢軍不是機動靈活、攻擊力強大的楚軍的對手。在公元前2以年的彭城大戰中,“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數量遠勝於楚軍,並且憑借彭城以逸待勞,但卻為長途跋涉的楚軍打敗。漢軍有十餘萬人陣亡,餘部“皆南走山”,楚軍追擊至靈璧東唯水上,“漢卒十餘萬皆人唯水,唯水為之不流”。  經此大敗,劉漢集團深刻地意識到瞭自己在騎兵建設上的嚴重不足。亡羊補牢,猶未晚也,於是“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乃拜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榮陽東,大破之”。初嘗勝果的劉邦更加重視騎兵瞭,他不但註重己方騎兵的裝備和訓練,並且對敵方騎兵的關註也大為提高瞭。同年秋,劉邦命令韓信、曹參、灌嬰攻魏國。戰前詢問敵情,劉邦先問大將名,其次就問騎兵將領,再次才問步兵將領名。可見在劉邦心目中,騎兵的位置已經在步兵之前瞭。   劉漢集團對騎兵的重視也迅速帶來瞭回報:韓信率軍攻趙時,奇襲趙軍營地的部隊就是二千輕騎;項羽自該下突圍,執行追擊的是騎將灌嬰的五千騎兵。由此可見,騎兵已經成為漢軍中最核心、最精銳的力量,並且在劉漢集團建立政權的過程中立下瞭汗馬功勞。漢朝騎兵已經開始在歷史的舞臺上展現鋒芒瞭。相關閱讀推薦:西漢王莽殺子謎案:王莽真殺瞭自己三個兒子?王莽死後為何還慘遭虐屍?西漢王莽是怎麼死的楚漢之爭的影響:最終實現瞭西漢王朝的大一統李廣利是誰 西漢將軍李廣利簡介 李廣利的死亡樊噲是如何死的 西漢開國元勛樊噲的死因真相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二、重視騎兵的誘因與措施  中原局勢正趨於穩定,然而北方邊境狼煙又起。公元前201年秋,韓王信以馬邑降匈奴,約共攻漢。次年冬,漢高帝親率軍征討,初戰告捷。是時天寒降雨雪,冒頓單於隱匿其精兵,佯敗以誘漢軍。漢軍三十二萬中多為步兵,難以追擊,於是漢高帝隻率少量兵力“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響。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乳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驪馬”,後得陳平用計方能突圍。白登一戰,讓漢軍上下都見識到瞭匈奴騎兵的真正實力。這種實力上的懸殊對比,深深的刺激瞭漢朝統治階級,使其一方面行和親以爭得休養生息的同時,另一方卻大力發展騎兵部隊,以圖能與胡騎一爭高低。  發展騎兵,首先要有數量足夠的上乘戰馬。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的封建王朝,歷來是重視牛甚於馬匹的,而且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中原地區所產的馬匹其數量、質量均難及北方遊牧地區。解決之道,就是建立可以動用國傢資源力量,具備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夠采取較為先進的養馬技術的國傢養馬場。史書上的苑馬、群牧所,都是國傢養馬場。它由國傢劃出指定的區域,投入專門經費,培育馬種,飼養、訓練馬匹,最後將馬調配給軍隊使用。國傢養馬場有專職機構負責管理,管理者通常是國傢直接任命的高級官員。這種國傢形式的養馬,其實自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在西漢初年趨於完善。景帝二年“始造苑馬以廣用”,武帝“為伐胡故,盛養馬,馬之往來食長安者數萬匹,卒掌者關中不足,乃調旁近郡”。可見,國傢養馬場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此後在我國歷史上長期不衰,逐漸發展,成為歷朝馬政的重要內容。  有瞭良馬,還要有訓練有素的騎士。漢朝軍隊非常善於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兵員,三河、穎川、沛郡、淮陽、汝南、巴蜀等多山地諸郡可選材官之士;江淮以南多水澤之地可選樓船之士;而“天水、隴西……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此地之民自是選拔精銳騎兵的上上之選。即使是通過精挑細選得來的兵員,仍然要接受嚴格的訓練。晃錯曾上書言:“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指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由馬上而得天下的漢朝統治階級,對烏合之眾不可能打贏戰爭這一點有著清醒的認識,因此規定“非教士不得從征”,“教士”者,張晏註日:“士不素習不得應召”,所以說,漢朝應征兵員都經過瞭嚴格的訓練,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三、騎兵的作用  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使得西漢國力得到瞭空前的發展,同時也訓練出瞭強大的軍隊。西漢的國傢戰略逐漸由防禦轉向進攻,騎兵,這支漢朝軍事力量中最為精銳的部隊,在戰略反攻中扮演瞭重要角色。早在漢文帝三年(前177年)的一次軍事行動中,就“發邊吏騎八萬五千…,遣承相穎陰侯灌嬰擊匈奴”,這時的漢軍騎兵已經初成氣候,光邊境騎兵就有八萬之眾。而當漢武帝執政後,漢朝向匈奴發動瞭長期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漢軍騎兵當仁不讓成為進攻的先鋒。漢武帝元興二年公元前133年,西漢王朝設下馬邑之謀:“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漢軍騎兵參與瞭西漢戰略反攻的序幕。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元光六年(前129年),漢使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四將各率萬騎出擊,這是漢朝騎兵第一次獨立擔當進攻任務。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漢以衛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胭擊匈奴,其中騎兵三萬,擒匈奴右裨賢王及部眾共萬餘人,凱旋而歸。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計十餘萬騎出定襄擊匈奴。同年,霍去病,“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裡赴利……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及相國、當戶,斬單於大父行籍若侯產,生捕季父羅姑比”。這是一次極為成功的長途奔襲,充分展現瞭騎兵傑出的機動性和突襲能力,擅長騎兵作戰的霍去病也由此開始瞭其短暫而又輝煌的軍事生涯。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驃騎將軍率戎士,逾烏贅,討遨淮,涉狐奴,歷五王國,軸重人眾懾謬者弗敢取,冀獲單於子。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殺折蘭王,斬虜胡王,誅全甲,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首虜八千餘級,收休屠祭天金人,元狩四年(前119年),“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資,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者,轉擊左大將軍,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管山,單於姑衍,登臨瀚海。執鹵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師率減什三,取食於敵,連行殊遠而糧不絕”。類似的戰功彪炳史冊。精良的漢朝騎兵加上傑出將領的指揮,使得西漢的軍事開拓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巔峰。  四、戰車兵和步兵的作用  通過上文可知,騎兵在西漢的歷次戰爭中都起到瞭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過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忽視甚至貶低其他兵種存在的價值,那種認為騎兵可以包打天下的觀點是十分偏頗的。古代人對這一點就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如晃錯上言兵事:“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中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屬,平原曠野,此車騎之地也,步兵十不當一”。可見,每個兵種都有它的用武之地,關鍵在於因地制宜,使用得當。即使是被有的研究者認為行將退出歷史舞臺的戰車,也在西漢初年甚至此後較長的時間內都發揮瞭作用。

西漢騎兵的起源和作用:一場慘敗引發的軍事變革

  西漢騎兵起源和作用:騎兵,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種之一。這一點不但馬克思恩格斯都做過專門論述,並且也為古代世界的戰爭所證明。中國最早的建制騎兵,出現於戰國時期的趙國。在漢初時騎兵嶄露頭角,但其第一個全面興盛的時代是在西漢武帝時期。在漢匈之間長期激烈的戰爭中,漢朝正是憑借著空前強大的騎兵部隊,扭轉瞭一直以來漢軍在戰場上的劣勢,改變瞭不利地位。不過有的觀點認為,西漢軍隊的歷次勝利主要是依靠騎兵,騎兵發揮瞭決定性作用,其他的兵種都是無足輕重的。  一、西漢騎兵的起源  西漢王朝的騎兵,誕生於烽火連天的楚漢戰爭。時為漢王的劉邦率部與以項羽為首的楚軍逐鹿中原。項羽魔下的楚軍以騎兵為主,其作戰特點是集中精銳兵力,強攻以速戰速決。以步兵為主的漢軍不是機動靈活、攻擊力強大的楚軍的對手。在公元前2以年的彭城大戰中,“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數量遠勝於楚軍,並且憑借彭城以逸待勞,但卻為長途跋涉的楚軍打敗。漢軍有十餘萬人陣亡,餘部“皆南走山”,楚軍追擊至靈璧東唯水上,“漢卒十餘萬皆人唯水,唯水為之不流”。  經此大敗,劉漢集團深刻地意識到瞭自己在騎兵建設上的嚴重不足。亡羊補牢,猶未晚也,於是“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乃拜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榮陽東,大破之”。初嘗勝果的劉邦更加重視騎兵瞭,他不但註重己方騎兵的裝備和訓練,並且對敵方騎兵的關註也大為提高瞭。同年秋,劉邦命令韓信、曹參、灌嬰攻魏國。戰前詢問敵情,劉邦先問大將名,其次就問騎兵將領,再次才問步兵將領名。可見在劉邦心目中,騎兵的位置已經在步兵之前瞭。   劉漢集團對騎兵的重視也迅速帶來瞭回報:韓信率軍攻趙時,奇襲趙軍營地的部隊就是二千輕騎;項羽自該下突圍,執行追擊的是騎將灌嬰的五千騎兵。由此可見,騎兵已經成為漢軍中最核心、最精銳的力量,並且在劉漢集團建立政權的過程中立下瞭汗馬功勞。漢朝騎兵已經開始在歷史的舞臺上展現鋒芒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