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高跟鞋

古代高跟鞋的高度你知道有多高?

  有媒體報道,一個女孩從16歲開始穿高跟鞋,到31歲的時候,足部變形,隻能拄拐杖行走,網絡稱之為“高跟鞋事件”,讓眾多愛高跟鞋的女士“談鞋色變”。古往今來,女性穿鞋並不隻是為瞭走路,講究的是“足下生輝”。據有關記載,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禮履,就是圓頭高底的鞋子,姑且稱之為“古代高跟鞋”。《玉臺新詠》中有首《和湘東王名士悅傾城》詩:“履高疑上砌,裾開特畏風。”寫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當高度的,否則,腳還沒有抬,怎麼就讓人看著像上瞭個臺階呢?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  唐宋時期也有“高跟鞋”。宋代書法傢米芾在《唐文德皇後遺履圖》的跋中記述,唐代長孫皇後的鞋子“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雲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這種“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時人給這樣的鞋子起瞭個很詩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這種鞋子適合“婦人短者著之”,在宮廷貴婦、大傢閨秀中很風行。——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類似於這種叫“晚下”的高底鞋,腳底如同踩瞭塊磚頭,讓人視覺有沉重之感。但是,女性因此“增高”近10厘米。而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當時統稱為“遠遊履”,相當於運動鞋。  中國古代禮教講究婦女的衣裙要曳地,但這不是為瞭漂亮,意在防“走光”。在封建專制嚴重的明朝,婦人的衣裙是要把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礙走路,於是,“衣曳地則覆履,惟見底,故底高。”可見,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僅僅是為瞭增高炫美。明清兩代,裹腳之風盛行,尤其是山西、陜西、甘肅一帶近似瘋狂,“甚至以足之纖巨,重於德之美涼,否則,母以為恥,夫以為辱”。裹腳的婦女也有適合自己腳型的“高跟鞋”。  清朝劉廷璣在《弓足》一文中敘述:“自纏足之後,女子所穿有弓鞋、繡鞋、鳳頭鞋,而於鞋之後跟,鏟木圓小墊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著地,愈顯弓小。”這種“高底”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於現代的“高跟鞋”。穿著這樣的“高底”,小腳女子的整個身體重量的著力點都在“弓小”的腳尖上,相當痛苦,所以走起路來顫顫巍巍,嬌喘呼籲,所行難遠,但使得女性身材顯得高挑,並且惹人憐愛。女為悅己者容,小腳穿在“高底”裡,成瞭當時的風尚。  清朝統治者對女子纏足極其反感,禁止滿族婦女纏足。滿族婦女也有屬於本民族風格的“高跟鞋”,“八旗婦人履底厚三四寸,圓其前,外衣通長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間高出數寸,中微細,也叫“高底鞋”。滿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狀有兩種:一種是鞋跟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稱為“花盆底”;另一種是鞋跟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馬蹄印,所以稱為“馬蹄底”。滿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為5-10厘米,最高可達25厘米。這樣的高度,恐怕令現在的“高跟迷”們也驚訝艷羨吧!   清代愛美的滿族婦女除瞭在“高底鞋”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分外別致。  穿這樣的“高底鞋”的女性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滿族貴族中青年女子,由於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積小,以及用力的關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須慢且穩當,反而顯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莊秀美,相當有范兒。這在清中期的宮廷裡相當流行,並且逐漸傳至民間。關於滿族女性為什麼穿“高底鞋”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古代滿族婦女經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為瞭防止蟲蛇叮咬,就在鞋底綁縛木塊,制作得日益精美,發展成瞭後來的“高底鞋”。另外一種傳說是滿族的先民為瞭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底綁上瞭高高的樹杈順利渡過泥塘,取得瞭勝利,達到報仇雪恨的目的。為瞭“憶苦思甜”,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後代滿族婦女們便穿上瞭這種“高跟鞋”。這個故事把女性愛美的情思賦予瞭英雄史詩的壯美,很有趣。  作傢亦舒說過:“女人的墮落是從高跟鞋開始的。”愛美嘛,難道有罪?其實,任何時代的女性穿“高底鞋”、高跟鞋等等,無論說法再多,肯定與追求美、拽人眼球有絕大關系。為瞭美,古今中外的女子,受罪吃苦,卻趨之若鶩,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娘子軍:古代女兵在戰場有什麼特殊服務揭秘古代神算軍師劉伯溫曠世預言:燒餅歌之謎中國古代二十大帝王死因真相:這些皇帝這麼死的古代強國稱霸後如何對待弱國?強國如何折騰弱國 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 古代寒食禁火隻吃冷食揭秘:古代少數民族的“官二代”們上學都學啥?

愛情哲理短信 要穿高跟鞋

不要貪慕虛榮。虛榮是一劑毒藥,而且會上癮。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可是如果我還沒經滄海或是剛到滄海打瞭個轉就回來,而且也沒到過巫山就一頭鉆進瞭圍城怎麼辦啊 持久的愛情源於彼此發自內心的真愛,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任何隻顧瘋狂愛人而不顧自己有否被愛,或是隻顧享受被愛而不知真心愛人的人都不會有好的結局。 當一個男人對你說:分手吧。請不要哭泣和流淚,應該笑著說:等你說這話很久瞭。然後轉身走掉。  對善意欣賞你的男子回報淺淺的微笑。 經常有人問在朋友和戀人之間叫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其實這個問題是多餘的。真正懂你的朋友或戀人,他們會體諒你的行為,如果不體諒你,因此失去也不必太在意。朋友或戀人是要互相幫助的,而不是硬性遷就。

上海灘最後的大小姐是誰?108歲擦香水穿高跟鞋

  她是第一個將小轎車開進校園的復旦校花,除瞭第一任丈夫早逝外,她的身傢、履歷、相貌、學歷都是讓人艷羨的。雜志報紙總是這樣介紹她:她是復旦大學的首屆女生,是戰亂時期的外交官夫人,是“民國外交第一人”顧維鈞的晚年伴侶,是整個近現代史的見證人,是最後一位上海灘大小姐。  更鮮為人知的是,她是寧波人,老傢在莊橋費市。她叫嚴幼韻,這個月,她馬上要迎來108歲生日。跨越瞭一個多世紀的沉浮,如今沉淀得越發美麗。她的女兒說,“上帝把媽媽忘瞭……”  復旦校園裡的“愛的花”  1925年,嚴幼韻考入滬江大學。1927年,她轉入復旦大學商科,成為首批入該校的女生。  當時,嚴幼韻住在靜安寺,離復旦比較遠,那時候,她坐著自己的轎車到學校上課。傢裡給她配瞭個司機,她自己也會開車,常常是司機坐在旁邊,她開車,很多男生每天就站在學校門口,等她的車路過。因為車牌號是“84”,一些男生就將英語“eightyfour”念成上海話的“愛的花”。  嚴幼韻本來人就長得漂亮,父親又在南京路上開著“老九章綢佈莊”,綢佈莊各種衣料隨她挑,因此每天更換的服裝總是最時髦的,令人眼花繚亂。“愛的花”這一外號也就不脛而走,名聲更傳出復旦校園,還出現在上海的報章雜志上。  “愛的花”讀書不甚用功,做功課卻大有一套,遇到要交習題或報告,她會電話某位同學,說要借他的習作一看,聞者無不欣然聽命,歸還時嚴幼韻會灑上一些香水以示謝意。不過,她在大學裡還是學到瞭許多知識,尤其是英語學得相當好,為其日後從事外交工作打下瞭紮實的基礎。  祖父是“寧波幫”開路先鋒  嚴幼韻的傢世,應該從她的祖父嚴信厚說起。嚴信厚的老傢在現屬江北區莊橋街道的費市村,村裡曾有嚴氏傢族的大本營—壽芝山莊。  嚴信厚是近現代非常有名的實業傢,曾在杭州胡雪巖開設的信源銀樓任文書,得到胡雪巖賞識,被推薦給李鴻章。後來,嚴信厚經營鹽業,積累瞭大量傢財,在繪畫、書法上都很有造詣,以畫蘆雁著名,現在寧波還有人專門研究他的字畫。   嚴信厚致力於民族工商業、金融業,1887年,他投資5萬兩白銀在寧波灣頭創辦中國第一傢機器軋花廠,後又在上海投資面粉廠、榨油廠等多傢實業。1902年,他還出任上海第一個商界團體—上海商業會議公所首屆總理。  寧波市政協文史委特邀委員、原江北區文史委負責人謝振聲這樣評價:嚴信厚先生在多年金融、工商活動中,曾把大批寧波籍人士吸引到自己周圍,為“寧波幫”從一個舊式商幫轉化而成一個舉足輕重的近代企業傢群體作出過重要貢獻,是“寧波幫”開路先鋒。  嚴信厚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嚴子均也是開明商人,他將傢業進一步擴大,嚴幼韻自小便生活在這樣一個富有而寬松的傢庭裡。她與姐姐嚴彩韻、嚴蓮韻都是中國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讓“民國大腕”辜鴻銘念念不忘的日本嬌妻民國最牛的小三是誰? 竟然拋棄孫中山長子孫科胡蝶和戴笠:民國人妻影後是甘願獻身戴笠的嗎?揭秘:民國人妻影後胡蝶為何甘願獻身色魔戴笠?民國美女嚴幼韻 第一個開轎車進校園的復旦校花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盛大婚禮是當年風尚  嚴幼韻和第一任丈夫楊光泩的相識也和“愛的花”有關。  楊光泩出生在一個絲商傢庭,其祖父在十九世紀末到上海開絲綢行。楊光泩第一眼見到嚴幼韻時,嚴幼韻正駕著那輛“愛的花”轎車。楊光泩很好奇,就一路跟著嚴幼韻。很巧,他們去的是同一個聚會。於是,楊光泩立刻請朋友介紹認識,隨即對嚴幼韻展開瞭熱烈的追求。  1929年9月6日,嚴幼韻與楊光泩舉行婚禮,千餘人出席,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婚禮的照片在報紙刊登後,成為上海灘眾多青年男女向往的風尚。一直到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這些照片仍然被引為舊上海時髦婚禮的佐證。  1938年,楊光泩赴菲律賓,以公使銜擔任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1939年初,嚴幼韻帶著三個女兒來到馬尼拉。作為總領事的夫人,嚴幼韻親手設計並操辦瞭總領事官邸的裝潢。由她出任名譽主席的華僑婦女協會,發起瞭捐贈金飾、折復活節紙花的愛國募款活動,華僑婦女們走上菲律賓的大街小巷,向街坊、商店、工廠募款募藥。此外,她們還為前線戰士趕制瞭100萬個急救醫療包。雖然辛苦,但能幫丈夫做一些事,能為祖國盡一點力,嚴幼韻形容這段日子“非常美好”。   一架鋼琴陪她度過艱難歲月  然而,幸福是短暫的。1942年1月2日,馬尼拉淪陷,楊光泩被日軍拘禁,4月17日楊光泩和七名外交官慘遭殺害。不過,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嚴幼韻才知道丈夫遇害的消息。  面對命運驟變,這位從小就過著無憂無慮的富傢生活、幾乎沒有吃過苦的上海灘名媛,卻鎮定地承受著一切。由於無法與丈夫取得聯系,嚴幼韻覺得自己有責任照料好其他7位外交官的妻兒,當時這個大傢庭共有近40個躲避戰亂的親朋好友。她們變賣珠寶,自己動手,種菜,做鞋,還在院子裡養起瞭雞和豬,又學會瞭做醬油、肥皂。嚴幼韻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空閑時她常坐到鋼琴前彈上一曲。  年逾百歲的嚴幼韻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談到在馬尼拉的這段日子時,感慨地說:“現在回過來看,當時的我們確實非常勇敢。不知自己的丈夫生死如何,非常擔憂我們的孩子,自己的命運也完全無法確定,但我們直面生活,勇往直前。”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與顧維鈞相伴的幸福晚年  1959年9月,嚴幼韻與著名外交傢顧維鈞在墨西哥城登記結婚。這一年,嚴幼韻54歲,顧維鈞71歲。  顧維鈞與嚴幼韻早就相識。1946年7月,顧維鈞出任駐美大使。嚴幼韻護照到期後,顧維鈞還以大使身份親自為她向外交部申請。退休後,顧維鈞又赴海牙出任國際法院法官,兩人兩地分離。顧維鈞有首詩寫在此時,由嚴幼韻收錄在回憶錄《MyStory》中:“夜夜深情思愛人,朝朝無緘獨自悶。千種緣由莫能解,萬裡聊航一日程。”  嫁給顧維鈞後,嚴幼韻充當著“好管傢、好護士、好秘書”的角色。她無微不至地照顧顧維鈞:每天凌晨顧維鈞醒來後,她已準備好一杯熱牛奶,讓顧維鈞喝下後繼續睡覺,唯恐顧維鈞從晚餐到早餐間空腹時間過長,於身體不利……  兩人一起生活瞭26年,1985年顧維鈞辭世,享年97歲。生前顧維鈞談養生心得,隻有三點:“散步,少吃零食,太太照顧。” 嚴幼韻顧維鈞  108歲擦香水穿高跟鞋  “今年9月媽媽就108歲瞭,我和媽媽一起住寓所裡。媽媽特別愛熱鬧,每天都要給她安排活動。”日前,記者轉輾聯系瞭嚴幼韻的二女兒楊雪蘭,楊雪蘭今年77歲,姐姐楊蕾孟82歲。  “媽媽精神很好,喜歡看書讀報,打麻將,烤蛋糕,她特別喜歡交朋友……”楊雪蘭告訴記者,嚴幼韻盡管是百歲老人瞭,但思維依然清晰,每天堅持寫日記,她已經在美國出版瞭一本《MyStory》,這本書的中文版也正在操作中。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令人稱奇的是,108歲的嚴幼韻,對於自己電話簿上常用的六七十個號碼,幾乎都能背下來。而幾十年來,一直沒變的生活習慣是—穿高跟鞋、用香水。楊雪蘭說:“我們覺得她就是一個明星一樣的人物。”  “媽媽每個星期都要打一次牌,從下午3點一直打到夜裡11點多,精神很好,她吃得消。”現在嚴幼韻的活動大多由女兒們來組織。  嚴幼韻與楊光泩的三個女兒都很出色。長女楊蕾孟是資深編輯,經手出版瞭《愛情故事》、《基辛格回憶錄》等250多本書,擔任過美國著名的雙日出版社總編。次女楊雪蘭,是有成就的企業傢,最具影響力的亞裔女性之一,1989年成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歷史上唯一的華裔副總裁;近年來又擔任美國百人會文化協會總裁,致力於推進中西文化間的交流。三女楊茜恩相夫教子,治傢有方,一度致力於房產開發,卓有成績,惜因病較早去世。  大小姐的養生之道:不忌口,樂觀  很多人都很好奇嚴幼韻的養生之道。她曾俏皮地說瞭個秘訣:“不鍛煉,愛吃多少黃油就吃多少,不回首。”似乎與傳統養生之道反其道而行之。  楊雪蘭把母親的長壽歸結於其終生保持的樂觀精神:“母親常說一句話,‘事情本來有可能更糟呢’。”嚴幼韻一直想保留自己的牙齒、不戴假牙,有一次去醫院檢查回來,出租車出瞭事故,把老人傢的牙撞掉瞭。女兒們聽瞭消息都很沮喪,嚴幼韻卻反過來安慰她們:“我可幸運啦,要知道出租車本來可能會出更糟的事故。”

朝鮮女兵英姿颯爽 穿10厘米高跟鞋挎槍巡邏

  在朝鮮不斷放出要射“彈”讓美國完蛋、搞得不少人緊張兮兮的時候,一張朝鮮女兵的照片吸引瞭全球的目光。這兩天,美國各大報紛紛刊出穿高跟鞋巡邏的朝鮮女兵照片。照片上,4名朝鮮女兵背著槍正在朝中邊境巡邏,其中三個女兵腳上穿的是高跟皮鞋。  朝鮮的女兵還真有這個特點,就喜歡穿高跟鞋。誰說女兵穿高跟鞋不能打仗,俺們朝鮮女人就有這兩把刷子。閱兵的時候穿高跟鞋,而且是4英寸的高跟,劈起腿來那就是一個牛。至於巡邏時穿高跟鞋,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沒見過穿高跟鞋打仗的女兵吧,這就叫誘敵之術。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朝鮮皇室的“反清復明”的秘密計劃揭秘:朝鮮三大著名絕色美女間諜的悲慘下場金正日曾遭遇兩次暗殺和兩次謀反?朝鮮秘密政變嚇死你! 朝鮮金日成父子為何擁有1200個頭銜?歷史上的今天6月25日 朝鮮戰爭爆發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朝鮮的軍隊中,女兵的地位相對更特殊一點,相對於一般國傢把女兵作為後勤、補給崗位為主的設置不同,朝鮮女兵壓根沒把自己當成繡花枕頭,據某媒體報道,朝鮮女兵是貨真價實的扛槍、打炮、開飛機,據說現在朝鮮已經十分依賴於女兵,在各軍兵中都有女兵加入,很多女兵擔任轟炸機、運輸機的飛行員。幾乎所有的重要橋梁和隧道都由女兵把守。朝鮮方面還專門寫瞭一首征兵宣傳歌曲,吸引女性加入海岸炮兵部隊。今年3月,金正恩在慰問軍演前線女兵時說,朝鮮婦女多麼優秀,以一當百的女火箭炮兵甚至勝過核彈。  一方面,由於朝鮮擁有龐大的軍事隊伍,需要大量的女兵來充當一些重要的崗位,據統計,2012年,朝鮮人民軍共有112萬人,其中女兵占15%,約為18萬人,女兵比例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在長期的社會宣傳和常態化的區域緊張狀態下,朝鮮已經習慣瞭自己給自己加壓的模式,而維持一個穩定的軍事隊伍是需要的,正如女兵在隊伍中的特殊地位一樣。 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而這此有媒體展出的朝鮮女兵穿高跟鞋巡邏的照片,看似給人們對朝鮮女兵吃苦耐勞、遵守紀律、樸素簡單的形象來瞭個比較大的反差,實際上,這並不違背朝鮮女兵的本質形象。或者,這正是朝鮮軍隊建設中的一個文化符號,讓女兵擁有一定的時尚配置,用美人計來進行更好的軍隊公關宣傳。以往的朝鮮,隻是習慣於拋出各種威脅論,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狼來瞭的故事已經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畢竟,朝鮮社會也在逐步發展,而對外的公關宣傳也顯得逐步重要起來。  美麗的朝鮮女兵穿高跟鞋巡邏,一來可以給對外宣傳方面起到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你看,誰說咱軍隊土,咱不僅素質過硬,外部形象也不遜色,也給外部多放瞭幾個煙幕彈。另外,出於對軍隊協同能力而言,女兵以靚麗的姿態出現在巡邏崗位,可以提高其他男兵們的工作激情,至少,男女搭配,幹活才不累嘛。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滿族女人著裝:清代宮女們的“高跟鞋”有多高?

  古代女性的小腳乃是一美,稱為“三寸金蓮”,這種極端的審美情感最早始於五代十國時期。據說,南唐後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一位妃嬪為得到李煜的寵幸,用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以完成一種在金蓮高臺上跳動的舞蹈。此後,這位妃嬪為瞭能夠保持這種舞蹈的絕技,維持李後主對她的寵幸,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瞭“紅菱型”、“新月型”。此例一出,人們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到瞭宋代,女人的金蓮小腳已經與洛陽艷麗的牡丹、建州馨鬱的香茗並指為天下之奇瞭。元代時,如果女性不裹腳,竟會被視為是奇恥大辱。  明清兩代,裹腳之風尤為盛行,漢族女子們以穿弓鞋為多,而滿族婦女則不纏足。大清入主中原後,受漢族文化影響,裹腳之風有增無減。盡管滿族的女性從不裹腳,但根據普遍的審美標準,大腳絕對不是漂亮的。為瞭解決這一問題,滿族女性便發明瞭一種高底鞋,將腳藏在衣群裡,不會輕易顯現出來。  此外,滿族女性穿得高底鞋的起源還有另外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據說,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制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瞭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瞭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瞭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瞭勝利,達到瞭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瞭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瞭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致美觀,從而成為瞭一款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可見,滿族婦女在衣著旗裝時,通常會搭配旗式坤鞋。這裡所說的旗式坤鞋可分數種,常禦多平底,一種高寸許,前後微缺,名為“寸底鞋”。還有一種鞋底中間高出數寸,中微細,下端作方形,名為“高底鞋”,俗稱“馬蹄底”或“花盆底”。這種木底的絲鞋由於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繡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馬蹄底”;另外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故而稱為“花盆底鞋”;鞋底中間即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佈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瞭,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上此鞋,走起路來,裊裊婷婷,輕盈嫻雅,端莊秀美。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繡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繡花,而襪子多為佈質,襪底也納有花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瞭。相關閱讀推薦:古代給女子裹小腳起源哪個朝代?古代女子為何纏足姐妹花趙合德為何比趙飛燕得寵?有雙金蓮小腳 古代女人為何纏小腳:足部萎縮增進臀部發育三寸金蓮的由來 古代小腳為何叫做三寸金蓮古代女子已流行“高跟鞋” 最高可達2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