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許衡
別名:許仲平、魯齋先生
民族:漢族
出生地:新鄭縣城西陽緩裡(今辛店鎮許崗村)
主要成就:元代百科全書式的通儒和學術大師主持研訂《授時歷》
許衡——金末元初著名理學傢、教育傢
許衡於金衛紹王大安元年(宋寧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1209年5月8日)出生在新鄭縣城西陽緩裡(今辛店鎮許崗村),祖籍懷慶路河內縣沁北村(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北魯村)人,後為避戰亂,許衡父母才遷居到新鄭。許衡傢族世代務農,自幼勤讀好學,天資聰穎,七歲時入學,曾問老師為何要讀書,老師答曰:“為瞭考科舉。”許衡又問:“僅僅是這樣?”老師大為驚異。以後每次講書,許衡都要問個究竟,以致老師對其父母說:“令郎聰敏過人,我不能勝任,請別求名師。”辭館而去。像這樣連換瞭三位老師。長大後更加好學,因傢貧無錢購書,常涉百裡借書抄書。他曾在一個算命先生傢中看到一部解釋《書經》的書,便去手抄回來細讀,後來逃難到徂徠山才得到一部王弼註釋的《易經》。當時雖兵荒馬亂,許衡仍堅持日讀夜思,且身體力行 。天興二年(1233年),蒙古兵臨新鄭縣,許衡同眾人從洛陽渡河經河陽(今孟縣)返鄉。
此後,許衡相繼至魯、魏之地,在魏三年後又回到懷慶路,後又常來往於河、洛之間,在柳城從姚樞處得到程頤、程顥及朱熹的著作,從中獲益甚大。後移居輝縣附近之蘇門山時,常與姚樞及竇默討論學問,內容涉及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歷、兵刑、食貨、水利等眾多話題。許衡曾說:“綱常倫理國傢一日不可廢,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們一般人也要履行。”他在實際生活也正是這樣做的。許衡曾赴河北大名府講學,由於恭謹執教,求學的人很多,並匾其齋為“魯齋”,從此號稱“魯齋先生”。元憲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受封於秦中,召許衡為京兆提學,許衡在京兆的郡縣廣建學校。忽必烈南征時,許衡返歸懷慶,京兆學者挽留不住,隻得送至臨潼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