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張廣泗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時間:不詳
去世時間:1748年
主要成就:鎮壓苗疆,參與大小金川之役。
旗 籍:漢軍鑲紅旗
官 職:川陜總督、太子太保
張廣泗——清朝雍正、乾隆時期名將
張廣泗少年時期以監生的身份被授為知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前去貴州思州為官。雍正四年(1726年),又調往雲南楚雄為官。當時雲貴總督鄂爾泰討伐作亂的苗族村寨,就用張廣泗來輔佐他,並且上奏要將其改調黎平。雍正五年(1727年),張廣泗被提升為貴州按察使。雍正六年(1728年),張廣泗率兵赴都勻、黎平、鎮遠、清平等地馴服各個苗族部落,並根據不同的情況剿撫並用,之後被授為巡撫。 當時各個苗族村寨中,就屬清平丹江的苗人最剽悍,張廣泗派遣軍隊分道攻克小丹江、大丹江以及雞溝等寨。屬鎮遠管轄的上九股諸寨與丹江的苗人村寨接壤,也緊接著一個個被降服。下九股、清水江、古州的諸個苗寨全部被平定。向雍正帝上書報捷之後,雍正帝命張廣泗與鄂爾泰纖細地議論一下善後的各個事務。 雍正十年(1732年),張廣泗上疏雍正帝說:“清水江和都江連貫貴州、湖北、廣東三個省,應當設置哨船聯絡聲勢。古州應該貯藏積糧,應該責成同知以下的人前去辦理。還應當去教化當地的苗民。”雍正帝采取瞭他的建議並派人去辦理。張廣泗因功被授為世代承襲的喇佈勒哈番。
平定西北雍正十年(1732年)十月,準噶爾部騷擾清朝的邊境,寧遠大將軍嶽鐘琪率領大軍出西路。雍正帝任命張廣泗為副將軍,下詔他進京並授給他用兵方略。張廣泗到達軍隊之後,嶽鐘琪剛剛從巴爾廣爾調軍前去穆壘。張廣泗率領四千人從鄂隆吉出動,與嶽鐘琪在科舍圖合軍一處,到達穆壘。 雍正帝召嶽鐘琪還京,並且命張廣泗守護大將軍印。張廣泗上書彈劾嶽鐘琪說:“穆壘地處兩山之間,在兩座山之間築城,就像在鍋底築城一樣,這不是屯兵出戰的理想地點。如今築城尚未完成,臣與副將軍常賚兩營的人馬處於要沖之地,隻有兩三百兵馬,即使是將軍嶽鐘琪的大營也僅僅有數百人,如果遇到準噶爾部人馬的襲擊將何以抵擋?準噶爾隻用騎兵,我們的兵馬一定要騎兵步兵兼用,而嶽鐘琪決意要用兵車,西北多沙地,用兵車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而且軍中除瞭馬步兵的弓箭、鳥槍之外,其餘的人僅僅持有木梃,兵器非常缺乏,官兵沒有不議論這件事的。況且穆壘又沒有合適的牧地,嶽鐘琪留下戰馬二千餘匹,全部就牧於烏蘭烏蘇、科舍圖兩地,準噶爾正在窺測我們的戰馬。我軍在西北駐兵數萬人,糧草是最重要的。西北多叢山大嶺,車駝運輸糧草,一定要繞過沙地。嶽鐘琪聽說敵人來瞭之後馬上命令停止運輸,使得軍中糧草供給不足。
並且嶽鐘琪剛愎自用,號令不明。” 雍正帝聽瞭即刻奪瞭嶽鐘琪的官位,命張廣泗還軍巴爾庫爾。張廣泗立刻率軍回到瞭巴爾庫爾,分兵駐防洮賚、無克克嶺等地,切斷敵軍向南的通道;派軍防守廋集察罕、哈馬爾,切斷西面敵人前來的通道。巴爾庫爾以北是鏡兒泉、噶順、烏卜圖克勒克等地,東北是圖古裡克、特爾庫勒等地,敵軍從沙漠而來,各個方向都可以殺到這裡,所以張廣泗在各地都派兵守衛。其他的各個重要關隘也一並設置瞭卡倫,並加強對牧場的防護,哈密、塔勒納沁也全部增兵防備。很快朝廷就以查郎阿為大將軍,張廣泗被授為正紅旗漢軍都統,仍然留在軍中效力。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廣泗率領萬餘人分駐北山。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軍偵察到敵軍已經到瞭烏爾圖河,張廣泗下令副都統班第達什、總兵張元佐及提督樊廷前去截擊,大軍越過噶順到達鄂隆吉,擊敗瞭前來進犯的敵軍,斬殺準噶爾四百餘人,俘獲瞭三十六人。雍正帝聽聞捷報之後下令對其進行議功封賞。雍正十三年(1735年),準噶爾部乞和,張廣泗從西北班師回京,被授為湖廣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