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趙登禹
字 號:字舜臣
所處時代:中華民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山:東菏澤城西趙樓村
出生時間:1898年
去世時間:1937年
主要成就:喜峰口戰役取勝
職 業:軍人
軍 銜:陸軍上將(追贈)
趙登禹——抗日殉國的第一位師長
趙登禹自幼因傢中貧窮,隻讀過兩年私塾,就拜師習武刻苦練功,武藝超群。1914年,年僅16歲即投身馮玉祥部。在一次與馮玉祥摔跤角力中,他把馮玉祥摔倒三次。排長責怪,他卻說:“不摔倒,怎定輸贏?”馮玉祥不僅沒有責怪他,還把他收為隨身衛兵。
1918年馮玉祥駐防湖南常德,趙登禹隨往。境內有常德山,一次執行任務,需翻過山。已聞山中有虎傷人,他還隻身上山,空拳擊虎,虎奄奄一息。馮玉祥知悉後拍下照片:隻見一魁壯軍人騎於虎背,左手抓住虎頭右拳高舉,作打虎狀。馮玉祥將照片登報後保留下來,直至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抗日殉國,取出照片寫下“民國7年的打虎將軍”,署名馮玉祥。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落入日寇鐵蹄。國傢災難、民族恥辱,震撼著廣大愛國官兵。在第29軍軍長宋哲元提出“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等口號的鼓舞下,趙登禹率部進行各種實戰訓練。當時,第29軍武器裝備非常簡陋,槍械嚴重不足,無奈中他們自制瞭一批大刀發給戰士們,以補槍械不足。為此,趙登禹親自給士兵們做示范,演練大刀劈殺要領,督促他們勤學苦練基本功。
1933年3月,長城抗戰爆發。3月初,日軍鈴木師團抵達喜峰口。喜峰口是長城線上一個重要關口,對確保平津、華北安全至關重要。因此,必須搶占有利地形,阻止敵人入侵。29軍軍部經反復研究,任命趙登禹為長城前線作戰總指揮。趙登禹接到命令,立即派217團火速前往喜峰口。日軍已占領有利地形——喜峰口東北高地。增援部隊與日軍經過幾個小時肉搏拼殺,將高地奪回,但日軍倚仗機槍、大炮又將高地占領。趙登禹率後續部隊趕到後,親自帶領109旅將士將高地奪回。3月10日拂曉,日軍傾巢出動,向高地猛攻,趙登禹命令將士按兵不動,直到日軍臨近,一聲吶喊,將士揮動大刀向日軍沖去,趙登禹腿部受傷,仍堅持前線指揮。他們隻有簡單的武器,與配備精良的日軍反復沖殺一天,一些陣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雙方都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