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
由於中國歷史悠久,成語眾多,因此導致瞭在漫長的成語演化過程中,人們對一些成語難免望文生義,生吞活剝;再加上千年誤讀,以訛傳訛,結果弄得這些詞匯遠遠地背離瞭原始意義,甚至出現瞭驢唇不對馬嘴的現象。到瞭今天,有的經過變異的成語竟然難倒瞭無數的中國人。這裡摘錄的就是許多媒體紛紛披露的難倒無數中國人的八大成語。
一、七月流火:
原意是指“天氣轉涼”;後人竟望文生義,硬說成“盛夏時節,天上下火”。
這個成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歷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夏歷的五月黃昏,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夏歷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見,“七月流火”的真實意思,是說在夏歷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豳風》裡這兩句話說:“天氣越來越涼瞭,該做棉衣服瞭。”
二、娑婆世界:
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世界”。
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教主即釋迦牟尼佛。“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凈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另一層意思,指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三、空穴來風:
原指有根有據的事兒,結果被篡改成瞭捕風捉影的意思。
這個成語源自楚國人宋玉的《風賦》,文中有“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句子。此語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師屈原的話:因為枳樹(枳)彎曲(句),樹枝上常招引鳥兒築巢;由於有空的洞穴,才引來瞭風呢。白居易詩中準確使用過此語:“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說腐朽的樹木難免招來蟲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來風吹。按此解釋,“空穴”和“來風”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應比做說法有根據、有來由。所以,以“空穴來風”比喻不存在和沒影兒的事,是不夠妥當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確有來頭,則比較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