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傢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餘力】——做瞭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論語·學而》(1·6):“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9、【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論語·學而》(1·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論語·學而》(1·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論語·學而》(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2、【溫良恭儉讓】——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傢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論語·學而》(1·10):“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論語·學而》(1·12):“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於事慎於言】——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慎。《論語·學而》(1·1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1-15、【貧而樂道】傢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論語·學而》(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瞭還求更好。《論語·學而》(1·15):“《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註:“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來】——告訴瞭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瞭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系,據此知彼。《論語·學而》(1·15):“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為政篇第二》
2-1、【眾星拱北】——拱:環繞,拱衛;北:指北極星。天上眾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論語·為政》(2·1):“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傢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後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論語·為政》(2·1):“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論語·為政》(2·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後為三十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8、【耳順之年】——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9、【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10、【犬馬之養】——供養父母的謙辭。《論語·為政》(2·7):“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論語·為政》“子遊問孝”(2·7)、“子夏問孝”(2·8)。朱熹集註引宋程頤曰:“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論語·為政》(2·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應該成為像器皿一般隻具有單一用途的人。《論語·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系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論語·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隻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隻學習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論語·為政》(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