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絲馬跡”是人人皆知的成語,比喻事情留下來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一般的辭典的解釋全是說,“馬跡”就是馬經過後留下的痕跡或馬腳印。可是,仔細一推敲,你就會發現 ,這樣的解釋是很難成立的。
從事理來說,蛛絲是很不明顯的,那麼與之並列的馬跡也應該是很不明顯的,可是,馬是個龐然大物,在沒有水泥路、柏油路的古代,馬留下的蹄印與痕跡應該是很明顯的。蜘蛛的絲與高頭大馬的跡,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是很難相提並論的。
從結構來說,很明顯,這一成語中“蛛絲”與“馬跡”是並列的結構關系,“蛛絲”就是蛛的絲,是偏正關系,那麼,“馬跡”也應該是馬留下的痕跡,也是偏正關系瞭。蛛絲這種東西與馬留下的痕跡,相去極遠,“蛛絲”“馬跡”並列在一起就很勉強瞭。
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九回:“蛛絲蟲跡,屋漏蝙涎,不即不離,有意無意,其妙如何。”“蛛絲馬跡”又可以寫成瞭“蛛絲蟲跡”,可見,這“馬”應該是一種蟲,而不是高頭大馬的馬。那麼這留下馬跡的“馬”到底應該是什麼呢?
老廚房中,經常可以看到高處掛著蜘蛛網,這自然就是蛛絲瞭。而也是在老廚房中,還有一種經常出沒的小蟲子,叫“灶馬”。這灶馬爬過的地方留下一條條不很明顯的痕跡,這就是“馬跡”。灶馬爬過的痕跡與蜘蛛網經常在一起出現,兩者又都不很明顯。所以說,蛛絲馬跡的“馬”應該是灶馬的“馬”。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三:“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蟲篇:“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於灶側。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可見,灶馬又可簡稱為“馬”。
語文出版社出版的《通用成語詞典》說“蛛絲馬跡”的“馬,指灶馬,一種穴居於柴灶旁的昆蟲”,這是正確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