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成語典故_成語對癥下藥的主人公是誰?對癥下藥是什麼意思

  對癥下藥出處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對癥下藥解釋

  癥:病癥;下藥:用藥。醫生針對患者病癥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對癥下藥的典故

  東漢末年三國初期,諸侯混戰,水旱成災,疾病流行,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醫生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他自小熟讀經書,尤其精通醫學。不管什麼疑難雜癥,到他手裡,大都藥到病除。華佗一生非常同情勞苦大眾,四處奔波為人民解除疾苦,被人尊稱為“神醫”。

  華佗的醫術非常高明,相傳體外擠壓心臟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就是他發明的,最突出的是發明酒服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在發明麻沸散之前,由於沒有麻醉藥,每當進行破腹、截肢手術時,病傷員忍受不瞭手術的痛苦,有的暈厥瞭,有的痙攣瞭,呼爹喊娘的慘狀使人目不忍睹!佗為瞭減輕傷病員的痛苦,想瞭許多辦法,做瞭不少試驗,終於發明瞭麻沸散,從而大大提高瞭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擴大瞭手術治療的范圍。華佗在當時已經能夠做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傳說有一次,有個推車的人突然曲著腳,捂著肚子喊痛。不一會兒,氣息微弱,喊痛的聲音也漸漸小瞭。立刻切脈診斷,斷定病人患的是腸癰,當時並沒有什麼特效藥,華佗立即給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麻醉後,又給他開刀診治。經過治療,病人一個月左右病就好瞭。

  華佗的神奇之處除瞭發明瞭麻沸散外,就是他能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診斷抓藥。有一天,州官倪尋和李延病瞭,一齊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的感覺相同,都是頭很疼,全身發熱。華佗仔細診斷,卻給開他們不同的藥。倪尋和李延非常奇怪:“我們病情一樣,吃的藥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區別?是不是華佗徒有虛名,隻會招搖撞騙啊?”華佗看出瞭他們的疑問,問道:“生病前你們都做瞭什麼?”倪尋回憶說:“我昨天赴宴回來,就感到有點不舒服,今天就頭疼發燒瞭。”“我好像是昨天沒蓋好被子受涼瞭。”李延答道。“那就對瞭。”華佗解釋:“倪尋是因為昨天飲食不對,內部傷食引起的頭疼身熱,應該通腸胃;而李延是因為外感風寒受涼引起的感冒發燒,應該發汗。病情表面差不多,但倪尋隻要一點藥物就會好,李延卻需要借用藥物調動自身的機能才能痊愈。治療的辦法理應不一樣才對啊!”

  倪李二人覺得華佗說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吃下不同的藥,兩人的病第二天就好瞭。當時的曹操一直患頭風病。一遇到工作緊張,頭風病發作,痛得受不瞭。他聽說華佗的醫術高明,就把華佗請來,華佗紮瞭幾針,頭痛就止瞭。於是,曹操就把他留下來做瞭隨從醫官,好隨時給他治病。華佗雖然樂於幫助人,熱心給人們治病,但他卻不願一直呆在曹操身邊,給曹操一個人治病。於是借口回傢探親,順便去取點藥。回到傢裡後,他托人給曹操捎瞭一封信,說他妻子病得厲害,一時回不瞭許都。曹操派個使者到譙縣去調查,發現華佗是在說謊。這一來可惹惱瞭曹操,曹操把華佗抓到許都。他認為華佗故意違抗他的命令,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於是下令把華佗處死。後來,人們根據華佗治病的方法引申出“對癥下藥”這句成語,多比喻針對客觀實際情況采取相應辦法,妥善處理問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