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是中國的一個成語,出自於《論語》,關於有教無類有一個跟孔子相關的典故。類是指類別,有教無類的意思就是不管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收到教育。
有教無類的歷史故事還原:
孔夫子周遊列國,剛剛到瞭魯國邊境關卡,發現魯國士兵對來往行人收取過路費,每過一次都要重新收費。很有愛國觀念的孔子皺瞭皺眉頭,突然又想起囊中羞澀,摸瞭摸口袋,發現不夠自己和學生一幹人等的過路費。子貢就拿出自己的錢讓所有人過瞭關。
學生宰予(字子我)就跟孔子說:“老師,早就跟您提過,應該提高學費。您看,他們住你的,吃你的,相當於您對他們有補貼。如果降低學費,是讓不窮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學費的人搭瞭便車。最好的方法應該是提高學費,通過提高學費,以增加更多的獎勵和補助,來解決窮人上學的問題。”
子我接著說:“就好像這個關卡,我覺得也應該提高過路費。您看,關卡國傢建設起來要資金的,行人進進出出,還要修繕,所以即使收費國傢還是有補貼的。可是窮人一個月隻用進出不超過三次,而富人一個月可能進出三十次,國傢的補貼實際上補給瞭富人。正如您提高學費一樣,過路費應該提價,然後用提高最低生活標準的辦法來補助窮人。”
孔子大怒,罵道:“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子我回說:“我這是為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
而正是因為孔子跟自我的這番對話,才有瞭以下一番道理。
《論語·衛靈公》中:“子曰:‘有教無類。’” 意思是指,不應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對誰都進行教育。
從此,有教無類的說法,在中國流傳瞭下來,也為中國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為古代教育體制的發展奠定瞭基礎。而中國的文化教育開始瞭部分皇族、商人、農民、奴隸都可以學,中國的文化才越來越普及瞭開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