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宴山亭 北行見杏花》_趙佶的詩_宋代詩人_宋詞三百首

《宴山亭 北行見杏花》

年代: 宋 作者: 趙佶 北行見杏花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註。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分類標簽:描寫花 宋詞三百首 婉約詩

作品賞析

【註釋】

①冰綃:潔白的綢。
②蕊珠宮女:指仙女。
③憑寄:憑誰寄,托誰寄。
④無據:不可靠。
⑤和:連。

【評解】

這首詞以杏花的美麗易得凋零,抒發作者的身世之感。帝王與俘虜兩種生活的對比,
使他唱出瞭傢國淪亡的哀音。上片描繪杏花開放時的嬌艷及遭受風雨摧殘後的凋零。下
片寫離恨。抒發內心的故國之思。詞中以花喻人,抒寫真情實感。
百折千回,悲涼哀婉。

【集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詞為趙佶被俘北行見杏花之作。起首六句,實寫杏花。
前三句,寫花片重疊,紅白相間。後三句,寫花容艷麗,花氣濃鬱。“羞殺”一句,總
束杏花之美。“易得”以下,轉變徵之音,憐花憐己,語帶雙關。花易凋零一層、風雨
摧殘一層、院落無人一層,愈轉愈深,愈深愈痛。換頭,因見雙燕穿花,又興孤棲膻幕
之感。燕不會人言語一層、望不見故宮一層、夢裡思量一層、和夢不做一層,且問且嘆,
如泣如訴。總是以心中有萬分委曲,故有此無可奈何之哀音,忽吞咽,忽綿邈,促節繁
音,回腸蕩氣。況蕙風雲:
“真”字是詞骨,若此詞及後主之作,皆以“真”勝者。
《唐宋詞百首詳解》:對杏花的描寫,形神並茂,是詩畫同一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此詞是宋徽宗趙佶於1127 年與其子欽宗趙桓被金兵擄往北方時在途中所寫,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慘寫照。全詞通過寫杏花的凋零,借以哀傷自己悲苦無告、橫遭摧殘的命運。
詞之上片先以細膩的筆觸工筆、描繪杏花,外形而及神態,勾勒出一幅絢麗的杏花圖。近寫、細寫杏花,是對一朵朵杏花的形態、色澤的具體形容。杏花的瓣兒好似一疊疊冰清玉潔的縑綢,經過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勻稱地暈染上淺淡的胭脂。朵朵花兒都是那樣精美絕倫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新樣”三句,先以杏花比擬為裝束入時而勻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顏光艷照人,散發出陣陣暖香,勝過天上蕊珠宮裡的仙女 。“羞殺”兩字,是說連天上仙女看見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進一步襯托出杏花的形態、色澤和芳香都是不同於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現瞭杏花盛放時的動人景象。
以下筆鋒突轉,描寫杏花遭到風雨摧殘後的黯淡場景。春日絢麗非常,正如柳永《木蘭花慢》中所雲:“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 。”但為時不久就逐漸凋謝,又經受不住料峭春寒和無情風雨的摧殘,終於花落枝空;更可嘆的是暮春之時,庭院無人,美景已隨春光逝去,顯得那樣淒涼冷寂。這裡不僅是在憐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憐 。試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為階下之囚,流徙至千裡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筆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爛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種種感慨和聯想,往事和現實交雜在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猶有人憐,而自身淪落,卻隻空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無窮慨恨。“愁苦”之下接一“問”字,其含意與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亦相仿佛。
詞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寫詞人對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訴,表達出詞人內心的無限苦痛 。前三句寫一路行來,忽見燕兒雙雙,從南方飛回尋覓舊巢,不禁有所觸發,本想托付燕兒寄去重重離恨,再一想它們又怎麼能夠領會和傳達自己的千言萬語?但除此以外又將憑誰傳遞音問呢?作者在這裡借著問燕表露出音訊斷絕以後的思念之情。
“天遙”兩句嘆息自己父子降為臣虜,與宗室臣僚三千餘人被驅趕著向北行去 ,路途是那樣的遙遠,艱辛地跋涉瞭無數山山水水,“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這八個字 ,概括出他在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種種折磨。
回首南望,再也見不到汴京故宮,真可以說是“別時容易見時難”瞭。
以下緊接上句,以反詰說明懷念故國之情,然而,“故宮何處”點出連望見都不可能,隻能求之於夢寐之間瞭。夢中幾度重臨舊地,帶來瞭片刻的慰安。結尾兩句寫絕望之情。晏幾道《阮郎歸》末兩句“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秦觀《阮郎歸》結尾“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都是同樣意思。夢中的一切,本來是虛無空幻的,但近來連夢都不做,真是一點希望也沒有瞭,反映出內心百折千回,可說是哀痛已極,肝腸斷絕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書畫傢,其繪畫重高寫生,以精工通真著稱於世。這種手法於此詞的景物刻畫中也有所體現,尤其上片對杏花的描繪,頗具工筆畫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