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三國演義_魏延(wèi-yán)_三國人物

歷史簡介:

征西大將軍、前軍師、涼州刺史。以部曲隨劉備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劉備為漢中王,欲以重將鎮漢川,眾論以為必是張飛,張飛亦以心自許,結果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全軍盡驚。諸葛亮駐漢中,以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西入羌中破郭淮費曜於陽谿,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魏延每隨諸葛亮從征,輒欲請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但諸葛亮制而不許。魏延常謂諸葛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與楊儀勢成水火。諸葛亮病困,令魏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魏延本無意北降魏而南還,但欲除殺楊儀等,冀時論必當以代諸葛亮。他們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魏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楊儀等,王平喝斥,魏延軍士眾知曲在魏延,而不肯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楊儀遣馬岱追斬之,夷三族。

演義簡介:

相貌與關羽極為相似。初從荊州刺史劉表,表卒,次子琮嗣。蔡瑁專權,獻州降曹公。先主引軍民投襄陽,瑁等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延引數百人徑上城樓,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瞭城門。文聘遂與之大戰,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先主,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瞭。後先主得長沙,玄欲殺黃忠,延殺之。諸葛亮以其有反骨意欲斬之,後惜其勇留之。先主征益州,延從征有功。及蜀漢建,以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及後主踐祚,丞相亮北伐,以延為前督部、領丞相司馬。延輒欲兵出子午谷,亮不允。延從北伐多有功績,然亦數有傲慢之意。亮兵困,點燈乞壽,魏軍來探,延慌進寨中,踏滅主燈,薑維怒欲殺之,亮勸阻。及亮薨,延與長史楊儀不睦,見其掌權,怒而反之。與馬岱攻儀,然岱授亮遺計,斬之。後主降旨,雖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征西大將軍、前軍師、涼州刺史。以部曲隨劉備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劉備為漢中王,欲以重將鎮漢川,眾論以為必是張飛,張飛亦以心自許,結果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全軍盡驚。諸葛亮駐漢中,以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西入羌中破郭淮費曜於陽谿,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魏延每隨諸葛亮從征,輒欲請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但諸葛亮制而不許。魏延常謂諸葛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與楊儀勢成水火。諸葛亮病困,令魏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魏延本無意北降魏而南還,但欲除殺楊儀等,冀時論必當以代諸葛亮。他們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魏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楊儀等,王平喝斥,魏延軍士眾知曲在魏延,而不肯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楊儀遣馬岱追斬之,夷三族。

傢族成員:

父親:未知
母親:未知
配偶:未知
子女:未知
兄弟:未知 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魏延作為劉備部曲,隨劉備入蜀。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劉備徹底和劉璋破裂,召斬劉璋的白水軍督楊懷、高沛後,劉備率黃忠、卓膺、魏延從葭萌回軍攻打劉璋,並攻陷涪縣。多有戰功,升遷為牙門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得漢中,自封為漢中王,遷治成都,本來眾人以為必為張飛,張飛亦以心自許。結果封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全軍震動。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上任後會如何應對,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先主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升魏延為鎮北將軍。後主建興元年(公元223年)魏延受封都亭侯。劉備留魏延鎮漢中時,皆實兵諸圍以禦外敵,使敵若入侵時而不得入。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駐漢中,魏延變更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諸葛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魏延說:“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禦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諸葛亮以為此計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他的計策。(陳壽原文是每次魏延從征,向諸葛亮提出,給他派遣萬人以會於潼關,而不是《魏略》所講的長安,也許是第一次魏延想會於長安,其後為潼關,也可能是《魏略》記錄有誤)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延西入羌中,大破費瑤(也就是《魏志》中的費耀、費曜)、郭淮於陽溪,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建興九年(公元231年)司馬懿使張郃攻無當監何(王)平於南圍,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建興十年(公元232年)與劉琰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魏延每隨諸葛亮從征,輒欲請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但諸葛亮制而不許。魏延常謂諸葛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魏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魏延,魏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每至並坐爭論,魏延或舉刃擬向楊儀,楊儀則泣涕橫集。費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兵出北谷口,魏延為前鋒。出亮營十裡,魏延夢見自己頭上生角,便問占夢趙直,趙直詐稱:“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掎角之勢的孫權軍為魏所退,司馬懿又堅守不出,諸葛亮病中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薑維次之;若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適卒,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往揣魏延意指。魏延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費禕共作行留部分,令費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但為費禕巧言得脫,魏延後悔,但已追不回。魏延遣人覘楊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繼引軍還,魏延大怒,在楊儀出發前先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魏延、楊儀各相表說對方為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他們皆保楊儀而疑魏延。楊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魏延後。魏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楊儀等,楊儀等令何平(即王平)在前抵禦。何平叱魏延的先登:“公(諸葛亮)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軍的士卒皆知曲在魏延而不肯用命,軍皆散。魏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楊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楊儀,楊儀起自踏之,說:“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起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裡,魏延死訊至,乃還。魏延本無意北降魏而南還,但欲除殺楊儀等,冀時論必當以代諸葛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孫權:“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楊戲:“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沖外禦,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陳壽:“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平日諸將素不同”、“魏延以勇略任,並咸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