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簡介:
世傢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後被曹操辟為文學掾。曹操稱魏王後,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與陳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襄樊之戰時和蔣濟勸曹操勿遷都,可割南封孫權,令其襲殺關羽,事後如他所料。曹丕代漢後,司馬懿節節高升,開始掌握重權。曹叡繼位後,司馬懿坐鎮宛城,督荊、豫二州軍事,主持荊州對吳攻戰,後接替曹真總管對蜀漢的防禦任務,數次成功防禦諸葛亮北伐。在淮南和上邽的屯田成效顯著,為魏軍屯的創辦人。後出兵平公孫淵。曹芳繼位後,司馬懿、曹爽共同輔政。司馬懿受曹爽排擠,後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國大權。司馬懿病逝後,魏國政權仍由其兒子把持,多年後導致晉朝代魏的發生。司馬懿被後代追封為晉朝皇帝。
演義簡介:
早年任文學掾,後任主簿,是曹操帳下謀士之一,但並不出名。襄樊之戰時和蔣濟勸曹操勿遷都,可割江南封孫權,令其襲殺關羽,事後如他所料。後來司馬懿協助曹丕代漢,出謀五路伐蜀,開始嶄露頭角,在曹丕病逝前成為顧命大臣。曹叡繼位後,司馬懿主動請命去防禦魏國西部,後因蜀漢馬謖的反間計一度被廢,但面對諸葛亮的北伐強攻,魏國不得不再次啟用司馬懿,先擒孟達,後敗馬謖於街亭。司馬懿多次敗於諸葛亮,於是采用閉門不戰的策略防守,直至諸葛亮病逝。後出兵平公孫淵。曹芳繼位後,司馬懿、曹爽共同輔政。司馬懿受曹爽排擠,於是發動政變誅殺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國大權。司馬懿病逝後,魏國政權仍由其兒子把持,多年後導致晉朝代魏的發生。司馬懿被後代追封為晉朝皇帝。
世傢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後被曹操辟為文學掾。曹操稱魏王後,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與陳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襄樊之戰時和蔣濟勸曹操勿遷都,可割南封孫權,令其襲殺關羽,事後如他所料。曹丕代漢後,司馬懿節節高升,開始掌握重權。曹叡繼位後,司馬懿坐鎮宛城,督荊、豫二州軍事,主持荊州對吳攻戰,後接替曹真總管對蜀漢的防禦任務,數次成功防禦諸葛亮北伐。在淮南和上邽的屯田成效顯著,為魏軍屯的創辦人。後出兵平公孫淵。曹芳繼位後,司馬懿、曹爽共同輔政。司馬懿受曹爽排擠,後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國大權。司馬懿病逝後,魏國政權仍由其兒子把持,多年後導致晉朝代魏的發生。司馬懿被後代追封為晉朝皇帝。
傢族成員:
父親:司馬防
母親:未知
配偶:張春華
子女:司馬伷 司馬昭 司馬師 司馬幹 司馬駿 司馬亮 司馬倫 司馬氏[荀霬妻]
兄弟:司馬朗 司馬孚 司馬旭 司馬恂 司馬進 司馬通 司馬敏
司馬懿的祖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司馬懿的父親叫司馬防曾任京兆尹。據說,司馬懿年少是就聰明博學,並有憂天下之心。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見到年少的司馬懿,就說他絕非尋常之輩;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的才能恐怕是你比不上的”。
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司馬懿為上計椽。曹操當時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剛剛衰退,還不想當曹操手下,便借口說自己有風痹病,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當上瞭丞相,再次征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如果他還磨蹭不來,就把它抓起來”。司馬懿害怕瞭,不得不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遊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薄等職。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攻下南鄭後他建議曹操:“劉備以詐術和軍力迫降劉璋,蜀人民心未完全歸附而他東至荊州和孫權爭三郡,機不可失啊。今若出兵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近其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反時機,亦不失去時機。”,但曹操感嘆得隴望蜀,人不知足,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司馬懿跟隨曹操伐孫權。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至居巢,攻孫權於濡須口,孫權不敵而退,後孫權派都尉徐請降於曹操。曹操稱魏王,升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每當有大事需要計劃的時候,司馬懿都能很快地拿出出人意料的主意,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四友。其後,司馬懿轉為丞相軍司馬。他建議曹操:“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種的人多達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啊。雖戰事仍未完結,但可以讓軍士一邊耕和一邊守境。”曹操采納,於是務農積谷,國用豐贍。他又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宣帝紀》把其從征之功順序列出,孫權請降確為這年的事,故其後再敍述其官職變遷和與曹丕友善,不算是《晉書》記錄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方面有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當關羽圍樊城之時,破於禁七軍後,胡修和傅方果然乘機降劉備。曹操欲遷漢都許昌至河北,躲避關羽鋒芒,但被司馬懿和蔣濟勸阻說:“於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敗之失,對國傢說未有太大損失,現在遷都的話,既示敵以弱,又令淮水、沔水的百姓大大不安啊。孫權和劉備外親而內疏,關羽的得志非孫權所願。可割江南封孫權,傳喻令其襲關羽之後,則樊城之圍自解。”曹操用其計,後來孫權果遣呂蒙襲公安和江陵,關羽兵敗為孫權所殺。事後,曹操嫌惡荊州的遺黎及漢川(《通鑒》作漢川,考地理位置,確實應是漢字而不是潁字)的屯田民離敵人太近,想把他們都遷走。司馬懿認為不可:“荊楚之民輕脫,容易鼓動而難安靜。關羽才剛破,很多惡民藏竄觀望時局。今徙良民,既傷他們效從朝廷之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曹操采納而沒有移民,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出來恢復舊業。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慫恿曹操自立為帝。曹操笑說:“此小子不是想把讓我放在爐炭上嗎!”,司馬懿卻說這是順應天命:“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孫權的稱臣是上天和人民之意向。虞、夏、殷、周歷朝皆不謙讓,畏懼上天而從其命。”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乃奉曹操的梓宮還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為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當時孫權率軍向西,朝臣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食,不能抵禦吳軍,請求召鎮守襄陽的曹仁回駐宛城。司馬懿則認為:“孫權新破關羽,暫時隻求自保,不敢進攻,襄陽位水路與陸路的要沖之地,抵禦寇賊的要害,不可放棄。”所以不該放棄二城,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燒毀二城。後來孫權果然沒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及。十月,曹丕代漢稱帝,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為督軍、禦史中丞,封安國鄉候。(曹丕稱帝後才轉司馬懿為督軍、禦史中丞有誤,因《文帝紀》註《獻帝傳》中,魏群臣勸進魏王時,當時司馬懿已是督軍、禦史中丞)
黃初二年[221年],免去司馬懿督軍之職,升任為侍中、尚書右仆射。
黃初五年[224年],曹丕南征孫權,以司馬懿留鎮許昌,改封為向鄉侯。(《魏略》的詔書卻說他為尚書仆射、西鄉侯)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又大興舟師攻吳,升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假節,領兵五千,追加給事中、錄尚書事。仍命司馬懿留守許昌,鎮撫百姓並負責軍資補給,督後臺文書。司馬懿堅決推辭,曹丕說:“我雜事忙得夜以繼日,這不是榮譽,是想讓你替我分憂啊!”臨行前詔曰:“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此重任委予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卻才是首功。你能否讓我無西顧之憂呢!”後來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詔曰:“我在東邊,你就總管西方事務;我在西邊,你就總管東方事務。”讓司馬懿繼續留鎮許昌。(《魏略》所引的詔書說司馬懿這時才從尚書仆射升為撫軍大將軍,陳群也升為鎮軍大將軍從征,《陳群傳》記錄他是從廣陵還兵後才假節、升職,可能是任命在前,回軍後任職。由於《魏略》的詔書內容極為詳盡,傳抄的錯誤可能性不大,故司馬懿任撫軍大將軍的時間如《通鑒》一樣從《魏略》)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臨終前,曹丕令司馬懿與曹真、陳群見於崇華殿之南堂,並受顧命輔政,並對太子曹叡說:“這三位,你不用懷疑。”之後魏明帝曹叡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孫權出兵圍文聘於江夏,同時命吳將諸葛瑾、張霸一起進攻襄陽。司馬懿督軍討伐孫權,擊敗諸葛瑾,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餘級,升任驃騎將軍。
明帝太和元年[227年],曹叡命司馬懿駐紮宛城,並督荊、豫二州的軍事。當初劉備將孟達降魏時,魏文帝曹丕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但曹丕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委以西南予他。和他友善的夏侯尚和曹丕相繼死後,孟達失寵,便與蜀漢和吳暗中通信圖謀叛魏。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想促他速叛,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泄露其事。孟達聞此泄露,準備馬上起兵。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後,司馬懿怕孟達突然發難,便給他去信,信中說:“將軍昔棄劉備,托身國傢,國傢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郭模之言不是小事,諸葛亮豈會輕易泄露,此殆易知耳。”孟達得信大喜,開始對造反的事猶豫不決。諸將認為孟達既與蜀吳溝通,宜觀望而後動。司馬懿說:“孟達無信義,現在是他猶疑之時,應趁其未決定時火速攻滅之。”便親率大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八天後抵達新城城下。司馬懿遣將攔阻蜀援軍於安橋、吳援軍於木蘭塞。(王先謙雲安橋近蜀、木蘭塞近吳,故兩字應對調。但蜀可能沒援兵,因《費詩傳》所言諸葛亮本無援助孟達的意圖)此前,孟達曾寫信給諸葛亮:“宛至洛陽八百裡,宛至上庸一千二百裡,司馬懿聽聞我的舉事,應當上表給曹叡,返復來回需時至少要一個月,那時我的城守備已固,就算大軍到來也可應付。我既憑險拒守司馬懿必不會親征;若是諸將我根本無患。”等到兵臨城下,孟達才驚嘆我才舉事八日而司馬懿已在城下,行軍真是太快瞭。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
明帝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司馬懿回軍仍駐宛城,獎勸農桑,禁止奢侈消費,南方吏民都心悅誠服。當初申儀久在魏興郡,專威弄權,擅自借皇帝名義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剛克敵制勝,紛紛奉禮祝賀。司馬懿聽之任之,並讓人向申儀暗示。申儀隻好前來祝賀。司馬懿乘機將他收捕,送往京師。接著司馬懿又將孟達餘眾七千餘傢遷往幽州。不久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其後因邊郡新附,多無戶名,魏國朝廷想查清隱實。正好司馬懿入朝,曹叡便詢問,司馬懿回答:“蜀吳以密網約束其下,故臣民棄之。宜弘以大綱,他們則自然安樂。”曹叡又問宜先討蜀還是吳?司馬懿回答:“吳以魏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但凡攻敵必扼其喉而銺其心。夏口、東關,就是吳的心喉。若用陸軍攻向皖城引孫權東下,水軍攻向夏口,乘其虛而擊,猶如神兵從天而墮,破之必矣。”曹叡並然之,復命司馬懿屯於宛。
太和四年[230年],曹叡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從斜谷)、征西車騎將軍張郃(從子午)一起三路伐蜀井進會於漢中。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陸並進,沿著沔水逆流而上,直達朐腮,攻克新豐縣,駐軍丹口,後遇大雨三十餘天,班師返回。
太和五年[231年],蜀相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寇天水,圍賈嗣(《漢晉春秋》記作賈栩)、魏平於祁山。曹真病,曹叡召司馬懿入朝說:“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讓他接替曹真。司馬懿西駐長安,督征西車騎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禦蜀漢。三月,司馬懿令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其餘人馬西救祁山。張郃想分兵駐雍、郿,但司馬懿不同意:“若前軍能獨自抵擋的話當之者,將軍所言是也。若不能抵擋而分軍為前後,正如楚之三軍為黥佈所敗之因。”遂進軍至隃麋。郭淮和費曜等為諸葛亮所破,上邽之麥被割。諸將皆懼,司馬懿說:“諸葛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才割麥,我隻需二日兼行就可趕赴。”於是率軍日夜趕路,諸葛亮望塵而遁。(《漢晉春秋》記錄為司馬懿於上邽之東據險拒守,交戰不得,諸葛亮退兵。)司馬懿說:“我倍道疲勞,此為曉兵者之所忌。諸葛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在漢陽與諸葛亮相遇,司馬懿列陣以待,使將牛金輕騎為餌,交戰不久諸葛亮退,追擊至祁山。諸葛亮屯鹵城,據南北兩座山,斷水為重圍。司馬懿攻拔其圍,諸葛亮宵遁,被追擊所破,俘斬萬計。(《漢晉春秋》則記錄為,張郃說:“對方遠道而來攻擊我軍,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遠計制衡。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停在祁山並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令其不宜前進又不敢相逼,坐失民望。今亮縣軍糧食少,亦會自行退兵。”司馬懿不納,故尋諸葛亮於鹵城。到達後登山掘營,不肯與蜀漢交戰。賈嗣、魏平數請戰,笑其“畏蜀如虎”。五月,司馬懿使張郃攻無當監王平於南圍,自己則從案中道攻向諸葛亮。王平堅守張郃無法攻克。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六月,諸葛亮糧盡退兵,司馬懿令張郃追擊,張郃勸歸軍勿追,但司馬懿不聽,張郃不得已便追擊,後果為伏兵射殺。曹叡令使者勞軍,增封邑。戰後,軍師杜襲、督軍薛悌估計諸葛亮明年襲隴右,司馬懿則正確預測到諸葛亮下次北伐會出隴東,並且要積攢糧食,至少三年後才會行動。於是上表請求遷徙冀州的農夫到上邽種田,興京兆、天水、南安監冶。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率眾鑿穿成國渠,修築臨晉陂,灌溉田地數千頃,充實瞭國庫。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相約孫權出兵,自又率十餘萬人兵出斜谷,到達郿縣,進駐渭水之南。曹叡遣征蜀護軍秦朗率步騎二萬增援。司馬懿率軍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認為渭南有百姓和物資,不應放棄,於是遂渡過渭水背水紮營。其後對諸將說:“諸葛亮若是勇者的話,當從武功水,依山而東行。若西進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瞭。”諸葛亮果然向原行,將北渡渭水,司馬懿遣周當屯陽遂為餌兵。數日後諸葛亮沒有動靜。司馬懿看出他欲爭原而不攻陽遂的意圖,遣胡遵、郭淮守陽遂,自率軍與諸葛亮會於積石。戰後諸葛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再遣奇兵抄諸葛亮之後,斬首五百餘,降者六百餘人。魏國朝廷以蜀漢軍遠道而來利在急戰,每次皆命司馬懿持重,以候其變。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守不出。此時吳三路大軍已為魏退走,對峙百餘日後,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女人的服飾來羞辱他,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故意裝怒,上表請戰。曹叡下旨不許,派辛毗杖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諸葛亮又來挑戰,司馬懿就做出要帶兵出擊的樣子,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這連敵軍諸葛亮和薑維也看出司馬懿不過做戲。司馬孚曾寫信詢問軍事,司馬懿回復:“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諸葛亮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期間司馬懿曾詢問諸葛亮的使者,得知其每天所食之少和處理政事之多,斷定他命不久矣。不久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軍中。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見蜀軍撤走,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出兵追擊。薑維令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找到瞭不少軍書、糧食,這才斷定諸葛亮已死,於是率兵急追。關中地多蒺藜,司馬懿派二千士兵腳穿軟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軍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後大軍馬步並進。一直追到赤岸,這才得到諸葛亮的確切死訊。當時百姓為之諺說:“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聞後笑說:“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蜀將楊儀、魏延在撤軍時爭權,楊儀殺死魏延。司馬懿想乘機攻蜀,曹叡沒有批準。
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並多次增加封邑。司馬懿遣牛金擊走入寇的蜀將馬岱,斬千餘級。武都氐王苻雙、強端率領其部屬六千餘人來降。關東缺糧,司馬懿就從長安運粟五百萬斛支援京師。景初二年[238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征司馬懿入朝。曹叡問他預料公孫淵有何對策,司馬懿回答曰:“他棄城而走為上計。他據遼水以拒大軍為中計。他坐守襄平則必為我所擒。”曹叡再問司馬懿有何計謀,他回答:“惟明智者才能深知自己與對方之能,他必不會先棄城而走。他估計我軍遠征不能持久,必先拒於遼水而後守,此中下計也。”曹叡再問此戰需時多久,他回答:“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就足夠。”當時曺叡大修宮室,再加上征戰軍事,水旱天災,百姓饑弊。司馬懿出征前勸諫:“以前周公旦建洛陽,蕭何造未央,今宮室未備,臣的責任。但黃河以北的百姓困窮,外要應付軍役,內又有建宮室之力役,勢不並興,應停止內務,以救現時之急。”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人,從京師出發討公孫淵。經孤竹,越碣石,進至遼水。公孫淵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二十餘裡,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采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營。接著,不攻敵營,卻揮師直取公孫淵根據地襄平。遂迫使敵軍放棄圍塹回軍救援襄平。司馬懿督軍回首山,迎戰敵援軍,三戰皆捷,於是乘勝進圍襄平。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予采納。接著,司馬懿還將計就計,故意示弱。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曹叡卻認為司馬懿可以臨機應變,一定能夠獲勝。不久,雨停,水逐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起土山、挖地道、造樓車、鉤梯等攻城器具,晝夜強攻。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時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東北劃過,墜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發震恐。公孫淵也很驚懼,派他相國王建、禦史大夫柳甫請求投降,司馬懿斬殺使者,不接受投降。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梁水邊上星落之地。入城後,司馬懿屠戮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築造京觀,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戶四萬,人三十餘萬。當有兵士寒凍乞襦,司馬懿不給予,有人便建議可以賜多餘的故襦,司馬懿回答:“襦者為官物,人臣無私施授。”乃奏軍人年六十已上者罷遣千餘人,將吏從軍死亡者致喪還傢。遂班師回朝。曹叡遣使者勞軍於薊,增封食昆陽,並前二縣。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危,司馬懿大遽,乃乘追鋒車日夜兼行,自白屋走瞭四百餘裡,入嘉福殿曹叡的臥床。司馬懿流涕問疾,曹叡執其手,望向曹芳說:“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曹芳即位,年僅八歲。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後來,曹爽欲排擠司馬懿,想讓尚書奏事先通過自己,以便專權,向天子進言,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朝臣們認為以前大司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利,於是任命司馬懿為太傅,像漢代蕭何那樣,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齊王正始元年[240年],東倭重譯納貢,焉耆、危須諸國,弱水以南,鮮卑名王,皆遣使來獻。曹芳認為是得功於司馬懿歸美宰輔,又增封邑。曹叡在位時愛修宮室,制度靡麗,百姓叫苦。司馬懿自遼東還後,役者猶萬餘人,雕玩之物動以千計。司馬懿便上奏請罷之,節用務農,天下欣賴焉。
正始二年[241年],孫權分兵四路攻魏,司馬懿請求出兵征討。到達樊城後,司馬懿先派輕騎挑戰,吳軍不敢應戰,於是司馬懿便休養土卒,檢選精銳,招募勇士,發佈號令,擺出攻城的架勢。吳軍驚懼,連夜撤退,在三州口,為魏軍追到,吳軍損失萬餘人,船艦物資損失很多。而進攻其餘地方的吳軍也無功而還。戰後,增封郾、臨潁為司馬懿的食邑,前後一共四縣,達到一萬戶,子弟十一人都封為列侯。司馬懿的勛德日盛,態度卻愈謙恭。以太常常林鄉邑舊齒,每次遇皆拜。常戒其子弟說:“盛滿者為道傢之所忌,四時猶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損之又損之,庶可以免乎!”
正始三年[242年],朝廷追封司馬懿之父司馬防為舞陽成侯。奏請開廣漕渠,引黃河之水入汴水,以溉東南諸田,為魏大規模於淮北屯田的開始。
正始四年[243年],司馬懿率軍征討吳將諸葛恪,軍隊到達舒城,諸葛恪果然如早先司馬懿所預料的那樣,焚燒積聚,棄城而走。司馬懿以滅賊之要在於積谷,乃納鄧艾之計大興屯守,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田於潁水南北,萬餘頃。自此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於京師皆有農官屯兵統屬。
正始五年[244年],大將軍曹爽欲立威名於天下,不聽司馬懿勸止,出兵伐蜀。結果被蜀將王平阻擋於興勢,後方也軍糧供應不上,牛馬騾驢大量死亡,蜀援軍相繼到達。曹爽見不能勝,被迫聽從司馬懿的勸告,率大軍退還,遭蜀軍截擊,魏軍苦戰,損失嚴重。正始六年[245年],曹爽廢置中壘、中堅營,把兩營兵眾統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領,司馬懿引先帝舊例制止,曹爽不聽。
正始七年[246年],吳兵入侵柤中,有萬餘傢百姓為避吳兵,北渡沔水,司馬懿認為沔南離敵太近,倘若百姓奔還,還會引來吳兵,應該讓他們暫留北方。曹爽不同意,驅趕百姓南還。吳兵果然擊破柤中,損失百姓數以萬計。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鄧揚、丁謐之謀,把太後遷到永寧宮。一時間曹爽兄弟獨霸朝政,掌管禁兵,多樹黨羽,屢改制度。司馬懿不能禁止,於是偽裝生病,不問政事。時人有歌謠:“何、鄧、丁,亂京城。”
正始九年[248年],曹爽黨羽河南尹李勝要到荊州任刺史,臨行前去拜望司馬懿。司馬懿假裝病重,耳聾並且胡塗,曹爽等從此不再防備司馬懿。
嘉平元年[249年],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墳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從。司馬懿乘機上奏永寧太後,請廢曹爽兄弟,史稱“高平陵事變”。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管領曹爽軍營;召太仆王觀行中領軍事,統攝曹羲軍營。司馬懿自己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說曹爽罪行。曹爽扣住奏章,不讓皇帝知道,把皇帝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樹木建成鹿角,征發屯兵數千人以自守。桓范勸曹爽挾持皇帝到許昌去,發文書征調天下兵馬勤王。曹爽優柔寡斷,不能聽從他的建議,反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去見司馬懿,探聽動靜。司馬懿乘機數說曹爽的過失,說他該早自歸來服罪,接著又派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對他說,朝廷隻是免他的官職罷瞭,並以洛水為誓。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援引古今,百般勸諫,從晚上一直勸到第二天黎明。勸到最後,曹爽還是投刀於地,放棄抵抗,把司馬懿的奏章給皇帝看,請皇帝下詔免去自己官職,隨皇帝進入京城。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司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樓,讓人在樓上密切監視著。不久,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范等,並滅三族。從此曹魏的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懿的手中。同年,皇帝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增加封邑,前後共八縣,兩萬戶,特許奏事不名,司馬懿堅決推辭丞相之職不受。又退讓不受九錫之禮。
嘉平二年[250年],曹芳命司馬懿在洛陽立廟。司馬懿久病,不任朝請,每遇大事,天子親自到他府中去征詢意見。兗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見皇帝孱弱,強臣專權,謀立楚王曹彪。
嘉平三年[251年],王凌借口吳人塞塗水,請求出兵征討。司馬懿知其陰謀,不令興兵,並親自率中軍討伐王凌,九日便到達甘城。王凌自知勢窮,便主動請罪,被押送洛陽。途中,王凌服毒自殺。司馬懿進軍壽春,參與王凌之謀的人都出來自首。司馬懿推知其事,凡牽連在內的一律誅滅三族,還挖開王凌、令狐愚的墳墓,暴屍毀墳。之後,司馬懿把楚王曹彪也殺瞭,並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察,不準他們互相交結往來。魏帝曹芳下詔封司馬懿為相國、安平郡公,孫子以及哥哥的兒子各一人封為列侯,前後食邑共五萬戶,封侯者達十九人。司馬懿堅決推辭相國、郡公之位不受。同年,司馬懿病逝,葬於河陰,曹芳素服臨吊,喪葬威儀依漢霍光故事,追贈相國、郡公。弟司馬孚表陳他的遺志,辭郡公及轀辌車。謚號文貞,後改為文宣。
陳留王咸熙元年[264年],晉國初建,追封司馬懿為晉宣王。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晉武帝代魏,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稱其陵墓為高原,廟號高祖。
司馬懿為人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曹操知道他有野心,聽說他有狼顧之相,便他召來,先讓他朝前走,然後讓他回頭看。司馬懿居然能臉正面朝後而身子不動。曹操又曾經夢見三馬同食一槽,醒後很不高興,於是便想幹掉司馬懿,幸虧得曹丕跟司馬懿關系好,常常保護他,而司馬懿表現得十分謹慎,幹活夜以繼日,甚至去管理養馬這類的瑣事。曹操這才稍稍放心,擱置瞭處置司馬懿的念頭。司馬懿在曹操去世後節節高升,最終掌握瞭魏國大權。司馬懿平公孫淵之時,大肆殺戮;誅曹爽之時,黨羽都被夷及三族,男女無論長少,姑、姊、妹等已嫁人的女子都全部殺掉。東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明帝問前世為何能得到天下,王導於是陳述司馬懿是怎樣創業的,又提到司馬昭時高貴鄉公曹髦被弒之事。明帝將臉埋於床上羞愧地說:“如你所言,晉朝如何得以長久啊!”
李世民: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幹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裡,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雲:“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崔琰:“君(司馬朗)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房玄齡:①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②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③有符於狼顧也。
孫權: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
曹操: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傢事。
曹植: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沖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曹叡: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曹芳: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楊俊:此非常之人也。
毌丘儉、文欽: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
崔琰:聰亮明允,剛斷英特。
虞預:服膺文藝,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內外多難,謀而鮮過,舉必獨克,知人拔善,顯用仄陋。王基、鄧艾、周秦、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於朝,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張悌:①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 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②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佈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才。可,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