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三國演義_薑維(jiāng-wéi)_三國人物

歷史簡介:

幼年喪父和母親生活,喜愛鄭玄的經學,曾為魏中郎將,參天水郡軍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投蜀漢,因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即有膽義,又兼心存漢室,故深得諸葛亮的器重。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後,薑維令楊儀反旗鳴鼓,導致尾追的司馬懿退兵。薑維繼諸葛亮之略,伺圖中原,恢復漢室。又因其熟悉西方風俗,欲以羌胡為羽翼斷隴西為蜀漢所有。蔣琬和費禕在位時實行保境安民,薑維每次出兵不過萬人,但費禕被刺殺後能實行自己的志向,於是伺機累次兵伐中原,降李簡、斬徐質、大破王經,一時挫魏國之威。但也有麹城被奪、段谷及侯和之敗。後請劉禪殺專權的宦人黃皓不果,以屯田之名避禍沓中。司馬昭大舉伐蜀薑維上表請朝廷增援,但黃皓並不理會。薑維為鄧艾軍所纏,後用計令諸葛緒誤以他將襲雍州而得脫,於劍閣拒守鐘會十餘萬大軍。奈先有江由守將馬邈投降,再有諸葛瞻不聽黃崇搶占涪,更戰死於綿竹,蜀漢震恐後從投降派譙周之議,後主投降,並敕令薑維也降,將士得知後奮怒斬石。薑維乃佯降於鐘會,看出他陰有異志策應他造反,圖謀殺會後重扶漢室,乃事敗,薑維及妻子皆伏誅。

演義簡介:

大將軍。文武雙全、侍母至孝。初為魏中郎將,諸葛亮欲取天水後薑維識破設伏敗趙雲,其後更劫瞭諸葛亮的寨。諸葛亮思其為接班人,並用計令夏侯楙和馬遵誤以薑維降蜀,薑維走投無路降蜀。薑維深得亮器重,亮授之平生所學。其後歷次北伐,薑維出力甚多,比方獻計斬費耀勝曹真。及亮卒,薑維繼諸葛之略圖復漢室,又招納羌人以斷隴西為蜀漢所有。斬魏將徐質取南安。困司馬昭於鐵籠山,後雖為陳泰用計降服羌兵,開門迎已被魏兵混入的羌援而終敗,但敗逃中仍然空手接箭反射殺都督郭淮。出狄道,背水大破王經,但其後中鄧艾騷擾計而退兵,遷大將軍。後為鄧艾設計迫入段谷中伏戰敗,自貶後將軍。再出祁山雖紮營於早為鄧艾開地道之地,但被劫寨後仍然冷靜命令全軍迎戰,後鬥陣勝鄧艾。將計就計誅詐降將王瓘,敗鄧艾丟盔棄甲,越山舍馬。被鄧艾看出實出洮陽而設伏兵敗,得力助手夏侯霸戰死。黃浩弄權欲黜薑維,請劉禪殺專權的他不果,以屯田之名避禍沓中。司馬昭大舉伐蜀薑維上表請朝廷增援,但黃皓並不理會。薑維為鄧艾軍所纏,後用計令諸葛緒誤以他將襲雍州而得脫,於劍閣拒守鐘會二十餘萬大軍。奈先有江油守將馬邈投降,再有二千破六萬,諸葛瞻父子為鄧艾斬於綿竹,蜀漢震恐後從投降派譙周之議,後主投降,並敕令薑維也降,將士得知後奮怒斬石。薑維乃佯降於鐘會,看出他陰有異志策應他造反,圖謀殺會後重扶漢室,乃事敗,薑維及妻子皆伏誅,時年五十九。幼年喪父和母親生活,喜愛鄭玄的經學,曾為魏中郎將,參天水郡軍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投蜀漢,因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即有膽義,又兼心存漢室,故深得諸葛亮的器重。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後,薑維令楊儀反旗鳴鼓,導致尾追的司馬懿退兵。薑維繼諸葛亮之略,伺圖中原,恢復漢室。又因其熟悉西方風俗,欲以羌胡為羽翼斷隴西為蜀漢所有。蔣琬和費禕在位時實行保境安民,薑維每次出兵不過萬人,但費禕被刺殺後能實行自己的志向,於是伺機累次兵伐中原,降李簡、斬徐質、大破王經,一時挫魏國之威。但也有麹城被奪、段谷及侯和之敗。後請劉禪殺專權的宦人黃皓不果,以屯田之名避禍沓中。司馬昭大舉伐蜀薑維上表請朝廷增援,但黃皓並不理會。薑維為鄧艾軍所纏,後用計令諸葛緒誤以他將襲雍州而得脫,於劍閣拒守鐘會十餘萬大軍。奈先有江由守將馬邈投降,再有諸葛瞻不聽黃崇搶占涪,更戰死於綿竹,蜀漢震恐後從投降派譙周之議,後主投降,並敕令薑維也降,將士得知後奮怒斬石。薑維乃佯降於鐘會,看出他陰有異志策應他造反,圖謀殺會後重扶漢室,乃事敗,薑維及妻子皆伏誅。

傢族成員:

父親:薑冏
母親:薑維母
配偶:未知
子女:未知
兄弟:未知

薑維幼年喪父,和母親一起生活。他喜愛鄭玄的經學,立志要建立功名,便陰養死士,自身卻不修佈衣之業。在郡中任職上計掾,州府征召他做從事。由於他的父親薑冏從前做過郡功曹,當時正值羌族、戎族的叛亂,他身衛郡將時戰死沙場;郡欲表薑維為將,薑維傢本衣冠大姓,不願為將(見《太平禦覽》卷215引《魏略》),所以朝廷賜給薑維郎中的官職,參本郡軍事。

蜀漢後主建興六年[公元二二八年]

蜀漢的丞相諸葛亮向祁山進軍,當時天水太守馬遵恰巧外出巡視,薑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人隨行。馬遵聽說蜀漢軍就要到瞭,而各縣都響應,懷疑薑維等人也有貳心,便連夜逃至上邽。薑維等人發覺馬遵已逃,他們追趕晚瞭,到上邽城門前,城門已經關閉,不放他們進去。薑維等人一齊回到冀縣,冀縣也不讓薑維進入。薑維等人就同去拜見諸葛亮。此時馬謖卻在街亭為張邰所敗,諸葛亮把西縣一千多戶人傢和薑維等人遷回蜀漢,所以薑維就同他的母親失散瞭。魏軍收復冀縣後盡得薑維的母親及妻子,以薑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傢,仍保留其官職。

(《魏略》卻有另一個說法:馬遵領薑維及諸官屬隨雍州刺史郭淮自西至洛門巡視,當得知諸葛亮已出祁山,郭淮對他說來者不善便東還保上邽。馬遵念所其郡治冀縣在西偏,又恐吏民響叛,遂亦隨郭淮去。薑維請馬遵還冀,馬遵謂薑維等說:“卿諸人叵復信,皆賊也。”因此各自行程。薑維無奈但傢在冀,遂與郡吏上官子修等還冀。冀中吏民見薑維等大喜,便推舉他們見諸葛亮。諸葛亮見後大悅,未及遣迎冀縣的人前,馬謖已為張郃等所破,薑維因此不得還,遂入蜀漢。)

諸葛亮任命薑維為倉曹掾,加官奉義將軍,封為當陽亭侯,這時薑維二十七歲。諸葛亮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說:“薑伯約忠於職守勤於政務,思考問題精細周密,考查他所具備的才能,李永南(即李邵)、馬季常(即馬謖)他們都不如他。他是涼州的優秀人才啊。”又說:“須先讓他訓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薑伯約在軍事上機敏能幹,既有膽色和忠義,又深懂兵法。這個人心裏想著漢室,而才能又超過常人,等他結束瞭訓練軍隊的任務,應派他到宮中,覲見主上。”

日後收到母親的信令求當歸,薑維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建興八年[公元二三零年]

遷護軍、征西將軍。(鄧芝任中監軍是從諸葛亮屯漢中至諸葛死後,早於薑維降蜀前;《魏延傳》記錄諸葛亮死後退兵時薑維乃護軍,《華陽國志》可作旁證;何況《廢李平表》中鄧芝仍然是中監軍、薑維是護軍,所以薑維當為護軍)

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

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並約得吳呼應,孫權號十萬攻合肥新城、孫韶入淮、陸遜和諸葛瑾向襄陽。薑維隨諸葛亮由斜谷出,兩軍對峙於五丈原百餘日,蜀漢軍數度約戰,司馬懿仍然不出。後諸葛亮送上婦人之服嘲笑司馬懿,司馬懿大怒上表請戰,曹叡遣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薑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同意,因司馬懿本無出戰意圖,不過示武於魏軍將士,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哪有千裡請戰的道理。

八月,諸葛亮病死於渭南濱。蜀漢軍退兵,司馬懿尾追。薑維令楊儀反旗鳴鼓,假裝向魏軍進擊,司馬懿乃退,不敢逼。薑維返回成都,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各軍,又加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公元二三八年]

薑維隨大將軍蔣琬駐漢中。

延熙二年[公元二三九年]

蔣琬遷為大司馬,以薑維為司馬,薑維數率偏軍西入魏境。

延熙三年[公元二四零年]

薑維出隴西,郭淮遂進軍,追至強中,薑維退。

延熙五年[公元二四二年]

監軍薑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延熙六年[公元二四三年]

蔣琬上疏以涼州為胡塞之要,宜以薑維為涼州刺史,銜持河右,因此薑維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延熙十年[公元二四七年]

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結叛魏,攻圍城邑,南招蜀漢,涼州胡王治無戴復叛應之。薑維遂出兵隴西,討蜀護軍夏侯霸屯為翅,當郭淮援軍將至時薑維退兵。郭淮因此進討叛羌,斬餓何、燒戈,降服者萬餘落。

這年,汶山平康夷反,薑維率眾討定。(迎諸胡和討汶山兩事,《薑維傳》和《後主傳》的敍事次序各有不同,從《後主傳》)

延熙十一年[公元二四八年]

治無戴和令居胡為郭淮所破,薑維出石營,經過強川,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保護降羌。郭淮出其不意,別遣夏侯霸等追薑維於沓中,自率諸軍攻廖化等。薑維果然還救廖化,斷蜀和叛羌合隴之勢。最後薑維把歸降的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領他們的部落回蜀並安置下來。

(《薑維傳》和《後主傳》把涼州降胡並置於蜀這事,敍述於發生的該年,但討平這場叛亂的魏主帥郭淮的本傳所記,是誇年的。而且《郭淮傳》所述遠較《蜀書》為詳盡,最終結果也不是蜀勝利,把整件事一同於某年簡略記錄也是史傢採用的記錄手法,像曹操諸將的從討二袁於黎陽,戰事是建安七年開始但直至八年二月才攻黎陽。故採納《郭淮傳》)

延熙十二年[公元二四九年]

薑維還,假節。魏發生高平陵之變,以司馬懿鏟除曹爽一黨告終。後來朝延征召曹爽的姑子、征西將軍夏侯玄入朝,夏侯霸更加自疑,加上替代者乃和他素不和的郭淮,於是便降蜀,薑維問:“司馬懿既當權,有沒有伐蜀之志呢?”夏侯霸回答:“他才剛於魏建立自己的勢力,還未能顧及外事。但有一人名鐘士季(即鐘會),他現在雖然年輕,但終會成為吳、蜀之憂,但不是非常之人也不能用他。”

秋,薑維復出西平,依麹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守之,以羌胡為助力侵逼諸郡。魏雍州刺史陳泰向征西將軍郭淮建議麹城雖固但離蜀險遠必須運糧;羌夷患薑維的勞役未必肯附,圍城便可兵不血刃而拔。因此郭淮令陳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斷麹城糧道與水源,麹城隻能熔雪為水。薑維引兵出自牛頭山與陳泰相拒,陳泰不與其戰並向郭淮獻計,郭淮可至牛頭斷其退路,郭淮納計並實行,薑維懼而退兵,句安等降。郭淮想乘勝擊西羌而為鄧艾所勸,指出薑維未走遠或會回來,宜派兵守備,便留屯白水北岸。三天後薑維遣廖化在白水南岸紮營但為鄧艾察知其以廖化為牽制,令薑維能東襲洮城的意圖。鄧艾在當夜秘密行軍直接趕到洮城,薑維果然前來渡河,但為鄧艾搶先據守洮城,薑維退兵。

薑維自以為熟悉西方的風俗民情,又自恃才武,想引誘各羌、胡部族作為羽翼,說自隴山以西的地區可以截斷並為蜀漢占有。每次想要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時,費偉禕常常限制他而不聽從他的建議,撥給他的軍隊不超過一萬人。費禕對薑維說:“我等才能不如諸葛丞相太多瞭;丞相猶不能克定中原,何況我等呢!還不如保境安民,敬守社稷,這樣的功業才是我等能辦的,不要以希望或僥幸而決定成敗於一舉。若不事情不如意,追悔莫及。”

延熙十三年[公元二五零年]

薑維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延熙十六年[公元二五三年]

正月,費禕為魏降人郭循所刺殺,薑維至此可以行其志。吳的太傅諸葛恪自從東興之戰得勝後便有輕敵之心,又想大舉進攻,特派遣司馬李衡前往蜀漢去遊說薑維,約他同時舉兵,說道:“古人有言:聖人不能造成時機,但時機到瞭也不可失掉。現在敵國政權掌握在私人的傢門(指司馬氏),內外猜疑隔閡,軍隊在外邊剛打敗仗,人民在裡面埋怨。自從曹操以來,他們被滅亡的跡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明顯過。如果大舉進攻,吳國從東面打,蜀漢從西面進,他們救瞭西線則東線空虛,重瞭東線則輕瞭西線。我們以實力雄厚之師,乘虛輕之敵,打敗他們是必然的。”薑維同意。

夏,諸葛恪率二十萬攻淮南,圍合肥新城;薑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司馬師問計於虞松,他看出諸葛恪攻堅城如不下,師老眾疲後會自退;薑維手握重兵隻以縣軍響應,不是大患。所以隻需全力救東線,令關中諸將出其不意的急援,薑維自退。司馬師聽從後令陳泰解圍,當陳泰至洛門時,薑維糧盡退還。諸葛恪也攻不下張特三千餘所守的合肥新城,加上疫疾,死傷慘重,吳人怨恨極重,其後諸葛恪為孫峻所殺。

延熙十七年[公元二五四年]

正月,薑維還成都,加督中外軍事。六月,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縣而降。薑維進圍襄武,斬破魏將徐質,薑維乘勝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使居於綿竹及繁縣。

延熙十八年[公元二五五年]

春,薑維還成都,復議出征,征西大將軍張翼諫小國不宜窮兵黜武,薑維不聽。夏,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王經軍死者數萬人(《華陽國志》從《薑維傳》所述,但《通鑒》則從《張翼傳》所寫的死於洮水者以萬計),王經退保狄道。張翼再諫可以停止不宜復進,進或毀此大功,薑維大怒說這是為蛇添足,進而圍之。繼任大將軍司馬師的之弟司馬昭,命鄧艾與陳泰並力抗擊蜀漢軍,並遣太尉司馬孚為後援。陳泰與鄧艾軍會合後,分三路進至隴西,避開蜀漢軍,出其不意地繞過高城嶺,進至狄道東南山上,燃火擊鼓與城內聯絡,守軍見援軍至,士氣大振。薑維督軍沿山進攻,被魏軍擊退。陳泰揚言截斷蜀漢軍退路,蜀軍震恐,遂趕忙撤軍退走鐘題,狄道之圍乃得解。

自張翼有異論,薑維心便與張翼不善,但又常率領其同行,張翼亦不得已而往。

延熙十九年[公元二五六年]

春,就遷維為大將軍。薑維更整勒戎馬,復向祁山進軍,聽說鄧艾已有防備,就返回從董亭向南安進攻,鄧艾聞之隨即迅速率領軍到南安附近的武城山據險而守。薑維和鄧艾爭奪險要,沒能攻下,當晚,薑維渡過渭水向東行進,沿著山路向上邽進攻,又出奇兵,於上邽南面的段谷截擊薑維。段谷之戰,蜀將胡濟失期未至,薑維獨木難支,鄧艾大破薑維。蜀漢軍士卒潰散,受到瞭殲滅性打擊。兵士因此抱怨指摘,而隴山以西地區也騷亂動蕩不安;薑維引咎自責,請求對自己貶官削爵。貶為後將軍,代理大將軍事務。

延熙二十年[公元二五七年]

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聯合東吳起兵於淮南,司馬昭急調關中兵東下討之,薑維借機率兵數萬出駱谷,到達沈嶺。當時魏軍在長城積存大量軍糧,且防守薄弱,恐薑維襲奪,征西將軍司馬望拒守,鄧艾也自隴右會於長城。薑維軍進至芒水,依山為營。鄧艾、司馬望率軍近水築寨。薑維多次挑戰,司馬望等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

景耀元年[公元二五八年]

諸葛誕敗亡,薑維見大勢已去,乃還成都。復拜為大將軍。宦人黃皓與尚書令陳祗勾結,從始預政。薑維雖班在陳祗之右但權任尚不如,蜀人無不追思董允。當時連年戰事百姓疲弊,譙周作《仇國論》以諫時弊。

當初劉備留魏延鎮守漢中,遣兵建立很多在外的營圍據點來抵禦外敵,令敵如前來就使他們無法攻入。興勢之戰時,王平拒禦曹爽十萬魏軍就是沿襲瞭這種做法。薑維建議,認為交錯防守各營圍,雖然合乎《周易》所說的“重門”,即設置數層門,擊梆巡夜防備敵人襲擊的道理,但僅能防禦敵人,不能獲得重大勝利。不如在聽說敵人將至時,各營圍集結軍隊、聚積糧食,退防守漢、樂二城,使敵軍不能進入平原地帶,並且在重要關口駐軍守衛禦敵。有事情發生的時候,命令遊動部隊一同前進來窺探敵軍虛實。敵人攻不下關塞,荒野中沒有散落的糧食,敵人軍糧遠隔千裡,自然會疲憊困乏。他們撤退的時候,然後各城一起出兵,和遊動作戰部隊合力攻擊敵軍,這是消滅敵人的策略。於是命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都建立營閡守備。

景耀五年[公元二六二年]

薑維進犯至洮陽,鄧艾率兵在洮陽以東侯和設陣,終破薑維。薑維本非蜀人,托身蜀國,且“累年攻戰,功績不立”,故此頗遭非議。宦官黃皓陰欲廢薑維以閻宇代替,薑維惡黃皓恣擅,向劉禪建議殺之。後主曰:“黃皓不過乃一小臣耳,以前董允也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薑維見黃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盡管後主敕皓詣薑維陳謝,薑維還是率軍前往沓中駐紮屯田避禍,不復還成都。

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

司馬昭伐蜀,出兵十八萬,由他本人全面指揮調度,令征西將軍鄧艾自狄道率三萬餘人拖住薑維於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餘人截住薑維,使他無法返回。鎮西將軍鐘會率十餘萬人、督前將軍李輔、征蜀護軍胡烈等自駱谷襲漢中。得知後薑維上奏表給劉禪:“聽說鐘會在關中整訓軍隊,謀劃進攻我們,應派遣張翼、廖化統率各軍分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患於未然。”黃皓相信魁巫的話,認為敵人終究不會前來,稟告劉禪停止進行此事,而眾位大臣也不知道此事。

八月,當鐘會就要進入駱谷,鄧艾快要進入沓中時,朝廷才派右車騎將軍廖化前往沓中增援薑維,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人前往陽安關口作為諸圍守的外援。再敕諸圍皆不得戰,退保漢、樂二城,城中各有兵五千人。張翼、董厥北至陰平,薑維聞諸葛緒將向建威,留住月餘待之。

九月,鐘會使前將軍李輔統萬人圍王含於樂城,護軍荀愷圍蔣斌於漢城。自己西向陽安口,使前鋒護軍胡烈攻關口,蜀漢守將蔣舒開門而降,傅僉戰死。攻下關口後鐘會長驅直進盡得庫藏積谷。薑維聽說鐘會各軍已進入漢中,帶領軍隊撤回。楊欣等人追趕至強川口,雙方大戰一場,薑維戰敗逃跑。聽說諸葛緒攔住瞭返回的道路,駐紮在橋頭,便從孔函谷進入北道,想繞到雍州刺史諸葛緒的背後。諸葛緒聽說後,後撤三十裡。薑維進入北道三十多裡,聽說諸葛緒後撤,隨即返回,從橋頭經過,諸葛緒又趕去堵截薑維,晚到瞭一天沒追上。張翼、董厥剛到漢壽,薑維、廖化也放棄陰平退回,恰好張翼,董厥會合,一起退守劍閣。鐘會給薑維寫信說:“公侯您有著文德武功,身懷蓋世的謀略,在巴蜀、漢中建立瞭功業,名聲傳揚中原大地,遠近的人無不慕名而來歸附您。每每憶起從前,我們曾經共同承受魏國深廣的教化,像吳國的季札和鄭國的子產那樣的情誼才比得止這種友好。”薑維不答,隻是列營守險。

十月,蜀漢向吳求救,吳以丁奉攻壽春、留平和施績於南郡商議用兵方向、丁封和孫異向沔中以救蜀漢。鐘會不能克劍閣,由於路程險遠運糧困難,商議歸還。鄧艾此時上書建議從陰平出兵,鐘會遣田章從劍閣西出江由。未至百裡,田章先破蜀漢伏兵三校。鄧艾使田章先行,後長驅直前。鄧艾率兩萬人從陰平取道經過沒有人煙的地方七百多裡,終至江由,蜀漢守將馬邈竟然投降。諸葛瞻不納黃崇搶據涪的建議退守綿竹,其後為鄧艾所敗並戰死。百姓聞鄧艾已入成都平原驚恐山野,朝廷無法禁止。大臣商量去向,最終投降派譙周獲勝,後主率大臣請降,鄧艾占據成都。

薑維等人最初聽說諸葛瞻戰敗,有傳聞劉禪想要堅守成都,有傳聞劉禪想東到吳國,有傳聞劉禪想南下建寧,於是薑維帶領軍隊經過廣漢、郪道去察明虛實;不久接到劉禪的敕令,就放下瞭武器和戰甲,去涪縣的魏軍營向鐘會投降,將士們得知後皆很憤怒,拔出刀砍向石頭。鐘會對薑維說:“何故來何?”薑維正色流涕說:“今日見此為速矣!”鐘會甚奇,便厚待薑維等,把他們的印璽、令號、符節、車蓋暫且都交還給他們。吳人聞蜀漢已亡,乃罷丁奉諸路兵。

十二月,鐘會內心懷有叛離之志,薑維已有所察覺,就想促成他的作亂,於是就勸說鐘會:“聽說您自淮南之戰以來,計策從未有過失誤,司馬氏能夠昌盛,全依賴您的力量。如今又平定瞭蜀國,威德振世,百姓頌揚您的功勞,主上畏懼您的謀略,您還想因此安然而歸嗎?何不效法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遠避是非,以保全自己的功名性命呢!”鐘會說:“您說的太遠瞭,我不能離開。而且從現在的形勢看,還沒有到這種地步。”薑維說:“其他的事情憑您的智慧、力量就能做到,用不著我多說瞭。”從此他們倆感情融洽關系密切,出則同車,坐則同席。鐘會因鄧艾承旨專權行事,就與衛瓘一起密報鄧艾有謀反的表現。鐘會善於摹仿別人的字體,就在劍閣攔截瞭鄧艾的奏章和上報事情的書信,改寫瞭其中的話,讓言辭狂悖傲慢,有很多居功自誇之處,同時又毀掉晉公司馬昭的回信,親手重新再寫以使鄧艾生疑。

魏陳留王景元五年[公元二六四年]

鐘會對長史杜預說:“拿伯約和中原的名士相比,諸葛公休(即諸葛誕)、夏侯太初(即夏侯玄)也不能超過他。”

正月十五日,鐘會到瞭成都,派人把早已為司馬昭所令而被關押的鄧艾押送京師。鐘會所忌憚者隻有鄧艾,鄧艾父子既已被擒,鐘會則獨自統領大眾,威震西土,於是下定決心陰謀反叛。鐘會想讓薑維率五萬人出斜谷為前鋒,自己率領大眾跟隨其後。到長安後命令騎兵從陸路走,步兵從水路順流從渭水進入黃河,會合於洛陽,終平定天下。恰在此時,鐘會收到瞭晉公的信,信中說:“恐怕鄧艾不甘心接受懲處,現已派遣中護軍賈充率領步騎兵一萬人直接進斜谷,駐紮在樂城,我親自率十萬人駐紮在長安,近日即可相見。”鐘會接到書信大驚失色,叫來親信之人對他們說:“如果隻取鄧艾,相國知道我能獨自辦理;如今帶來重兵,必定覺察到我有變異,我們應當迅速發難。事情成功瞭,就可得天下;不成功,就可以退保蜀漢,仍可作個劉備一樣的人。”

十六日,薑維想讓鐘會殺盡從北方來的諸將,自己再借機殺掉鐘會,全部坑殺魏國兵士,重立漢室。他給劉禪寫密信說:“希望陛下再忍受數日之辱,我要讓國傢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鐘會想聽從薑維的意見誅殺諸將,但仍猶豫不決。此謀最終事泄。

十八日,中午時分,胡淵率領其父胡烈的兵士擂鼓而出,各軍也都不約而同地吶喊著跑出來,竟然連督促之人都沒有,就爭先恐後地跑向城裡。當時鐘會正在給薑維鎧甲兵器,報告說外面有洶洶嘈雜之聲,好象是失火似的,一會兒,又報告說有兵跑往城裡。鐘會大驚,問薑維說:“兵來似乎是想作亂,應當怎麼辦?”薑維說:“隻能攻擊他們!”鐘會派兵去殺那些被關起來的牙門將、郡守,而裡面的人都拿起幾案頂住門,兵士砍門卻砍不破。過瞭一會兒,城外的人爬著梯子登上城墻,有的人焚燒城內的屋子,兵士們像螞蟻那樣亂哄哄地湧進來,箭如雨下,那些牙門將、郡守都從屋子上爬出來,與他們手下的軍士匯合在一處。薑維帶著鐘會左右拼殺,親手殺死五六人,眾人格殺瞭薑維,被剖,膽如升大。魏軍又殺死瞭鐘會和薑維的妻子兒女。

諸葛亮:“薑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薑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雲“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鐘會:“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鄧艾:“薑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

曹奐:“蜀所恃賴,唯維而已。”

郤正:“薑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馀,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薑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薑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孫盛:“異哉郤氏之論也!夫士雖百行,操業萬殊,至於忠孝義節,百行之冠冕也。薑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茍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雲人之儀表,斯亦惑矣。縱維好書而微自藻潔,豈異夫盜者分財之義,而程、鄭降階之善也”、“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薑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盛以為古人雲,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其薑維之謂乎!鄧艾之入江由,士眾鮮少,維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覆於逆順之間,希違情於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於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闇哉!”

裴松之:“盛之譏維,又為不當。於時鐘會大眾既造劍閣,維與諸將列營守險,會不得進,已議還計,全蜀之功,幾乎立矣。但鄧艾詭道傍入,出於其後,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維若回軍救內,則會乘其背。當時之勢,焉得兩濟?而責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衛蜀主,非其理也。會欲盡坑魏將以舉大事,授維重兵,使為前驅。若令魏將皆死,兵事在維手,殺會復蜀,不為難矣。夫功成理外,然後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謂不然。設使田單之計,邂逅不會,復可謂之愚闇哉!”

陳壽:“薑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雲:“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常璩:“薑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傢國亦喪矣“、”鄧艾以疲兵二萬,溢出江油。薑維舉十萬之師,案道南歸,艾為成禽。禽艾以訖,復還拒會,則蜀存亡,未可量也。遠至五城,使艾輕進,徑及成都,兵分傢滅,己自招之。然以鐘會之略,稱為子房,薑維陷之,莫至克捷。籌芐相應,優劣惜哉!”

郭頌:“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幹寶:“薑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