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簡介:
劉備之軍師中郎將。少時樸鈍,未有識者,唯潁川司馬徽異之。後郡命為功曹,屬周瑜。性好人倫,勤於長養。吳將周瑜卒,統送喪至吳。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魯肅、諸葛亮皆薦之,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除之,先主不從。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三計。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追賜統爵關內侯,謚曰靖侯。
演義簡介:
劉備之軍師中郎將。統號鳳雛,與諸葛亮齊名。赤壁之戰,統避亂江東,為魯肅薦於周瑜,入曹營獻連環計,助瑜火攻大敗。瑜卒,亮往吊孝,因得見統。時肅亦薦統,因統貌陋,慢孫權,不用。統遂往荊州投先主,先主亦因貌輕之,任為耒陽令。統到任,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張飛往責,飛識統才,遂拜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後統隨先主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攻雒城,因疑亮欲爭功,不從亮書勸阻,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為亂箭射死。劉備之軍師中郎將。少時樸鈍,未有識者,唯潁川司馬徽異之。後郡命為功曹,屬周瑜。性好人倫,勤於長養。吳將周瑜卒,統送喪至吳。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魯肅、諸葛亮皆薦之,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除之,先主不從。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三計。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追賜統爵關內侯,謚曰靖侯。
傢族成員:
父親:未知
母親:未知
配偶:未知
子女:龐宏
兄弟:龐林 龐統年輕時,為人樸鈍,沒有人賞識。隻有他的叔父龐德公十分看重他,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潁川人司馬徽素有識人之名,龐統前往拜訪。交談後,司馬徽對龐統十分欣賞,稱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龐德公將他與諸葛亮、司馬徽並提,說孔明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後來,龐統在本郡作瞭一名功曹。龐統有知人之明,他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於培養別人的聲望,但是他稱贊別人時,往往超過那人的實際才能,多有溢美之辭。他自己解釋說,當今亂世,善人少而惡人多,宣揚好的榜樣可以改善世風。[209年],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領南郡太守,龐統在周瑜手下作功曹。次年,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深受吳人的器重。但之後,龐統返回荊州劉備處,成為一名從事。不久,劉備讓龐統試任耒陽縣令。龐統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稱其非百裡之才;諸葛亮也向劉備推薦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與之暢談後,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並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對他的親信僅次於諸葛亮。 [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使者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不決,龐統進言勸說劉備不要舍棄良機。劉備贊同龐統的觀點,於是留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等人進入益州。同年,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借機擒住劉璋,劉備疑心立足未穩,拒絕瞭這個建議。之後,劉璋還於成都,而劉備駐紮在葭萌關。 [212年],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上計是徑襲成都;中計是借口回荊州,送行時計擒楊懷、高沛;下計是回荊州後再慢慢計劃取蜀;並總結說不能再這樣耗下去,否則兇多吉少。劉備采納龐統的中計,誘斬楊懷、高沛後,進軍成都。[214年],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龐統中流矢而死,當時隻有36歲。劉備極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淚。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並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龐統的兒子龐宏,字巨師,因輕傲尚書令陳袛為其所排抑,隻作到涪陵太守。龐統的弟弟龐林,以荊州治中從事的身份參加瞭彝陵之戰,兵敗後隨黃權入魏,封列侯,官至鉅鹿太守。司馬徽:“統當南州士之冠冕。”
《三國志·龐統傳》:“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