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132-194)字恭祖,丹楊(今安徽宣城)人。漢末群雄之一,官至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籍貫:丹陽徐州牧,參與討伐董卓的諸侯之一。由於曹操來犯,請求孔融、劉備救援。後來病倒,懇求劉備治理徐州。
陶謙-個人檔案
字恭祖個人資料
性別:男,
身高:約合現今1.63米
籍貫[揚州]丹陽[今安徽宣城]
容貌暫無相關記載
官至: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相關人物,曹操曾效力過的勢力,暫無相關資料
陶謙,他小時候是孤兒,好學,性格剛直,有高尚的節操。後舉孝廉,拜尚書郎,授予舒令。後遷幽州刺史,征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後來黃巾起兵徐州,就讓陶謙做徐州刺史,大敗黃巾軍。董卓之亂中,各州各郡紛紛起兵,當時天子在長安城中,與各處都中斷聯系。陶謙就派使者到長安去進貢。又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當時的徐州民殷國富,-外地的人也大多歸順他。但是他卻背道而馳:廣陵太守趙昱忠直,卻疏遠他;曹宏這些小人反倒親近他們,任用他們。這樣使各方不能和睦,漸漸亂起來。後來下邳的闕宣自稱天子,陶謙殺死他,合並他的隊伍。初平四年,曹操征討陶謙,攻下十幾座城。在彭城大戰,陶謙敗走,退守郯城,死傷過萬。後曹操因糧少退兵。興平元年,曹操又東征,平定瑯邪、東海等縣。陶謙害怕瞭,想去丹陽。恰好張邈叛亂,迎合呂佈。曹操又去和呂佈打。當年,陶謙病死,時年六十三歲。
陶謙這個人,也算是一個傢喻戶曉的人物,這倒不是因為他有多麼大的才能和偉略,人們對陶謙的認識大都集中在“三讓徐州”上。他在曹操為父復仇、血腥屠城的困難局面下,求救於青州刺史田楷,田楷又同當時還是平原相的劉備同來協助。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陶謙對劉備贊賞有加,並在病故之前把徐州讓給瞭劉備(讓徐州的確有過,但“三讓徐州”卻是小說傢言,不足為信。本文要討論的是歷史事件,因此不再贅述)。一下子把個之前還是默默無聞的大耳公推到瞭前臺,劉備一夜成名,由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平原相躋身諸侯之列。要說陶謙此舉也說明他還是很有些見地和頭腦的,但偏偏史料上對他的評價卻是相互矛盾的:一種是時人張昭,他認為陶謙“膺秉懿德,允武允文,體足剛直,守以溫仁。令舒及盧,遺愛於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分明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好官。而另一種是陳壽,則說他“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最後是“昏亂而憂死”,這又像是個昏官。那麼歷史上的陶謙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呢?為什麼史料上又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呢?讓我們去偽存真,對各種歷史記載進行認真的分析和對比,從內政、軍事、政治等各個方面來做一個綜合分析,看看這個陶謙的真面目吧。
歷史上的陶謙
歷史上的陶謙本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勢力之中的重要一員,他的發展、滅亡對後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都起著一定作用,特別是對曹操、劉備兩大勢力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不過,陳壽的《三國志•陶謙傳》及范曄的《後漢書•陶謙傳》中對他的記載基本相同,而且是語焉不詳,對於我們瞭解陶謙幫助有限,尤其是對陶謙的內政管理能力的記載很少,所以陳壽所言的陶謙“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的證據並不充分。不過我們可以綜合其他的相關史料,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討論。
陶謙父親曾做過餘姚長之類的小官,但在陶謙幼年時便亡故(見《吳書》)。陶謙從政是沒有什麼背景可言的,他隻能是從基層做起,綜合《吳書》《三國志•陶謙傳》的記載,陶謙步入仕途之後,在任職徐州牧之前,先後擔任過盧令、舒令、幽州刺史之類的地方行政官員。政績如何呢?證據不多。《吳書》中引用張昭的話說是“令舒及盧,遺愛於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聯想到張昭一生剛正不阿,從不溜須拍馬,雖說此言有點過於贊譽,還是基本可信的。另外在《吳書》中還有一個記載,也可作為佐證:陶謙在擔任舒縣縣令時,曾經得罪過上司,上司想伺機進行報復,但“謙在官清白,無以糾舉”,這也可以說明陶謙這官做得應該不差。陳壽在《三國志•陶謙傳》之中說陶謙在擔任徐州牧的時候,“是時,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贍,流民多歸之。而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琊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范曄的《後漢書•陶謙傳》中也說“(陶謙)詔遷為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是時,徐方百姓殷盛,谷實甚豐,流民多歸之。而謙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別駕從事趙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見疏,出為廣陵太守。曹宏等讒慝小人,謙甚親任之,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漸亂”。這兩個記載基本是一致的,但都有個問題:按照陳壽和范曄的說法,徐州漸亂的時間,是在陶謙擔任瞭徐州牧之後,也就是在獻帝初平元年(190年)之後,而之前呢?這兩部史書都說是“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贍,流民多歸之”,那這個“是時”的時間裡誰是徐州的刺史呢?還是根據陳壽的《三國志•陶謙傳》及范曄的《後漢書•陶謙傳》的記載:是陶謙!綜合相關的很多史料,陶謙是在靈帝中平五年(188年)的時候出任徐州刺史的。也就是說是陶謙把徐州治理得“百姓殷盛,谷米封贍,流民多歸之”!陳、范二人自己打瞭自己一個大嘴巴!至於說到陶謙親小人、遠賢士,我們不妨從陶謙到徐州後由刺史到州牧這六年在內政方面的所作所為來進行探討。
靈帝中平五年(188年),陶謙出任徐州刺史,首先迅速撲滅瞭境內的黃巾之亂,“境內晏然”,穩定瞭局勢。當時整個中原廣大地區“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徐州也不例外。據《先賢行狀》中記載:徐州當時是“世荒民饑”。針對這一情況,陶謙“表(陳)登為典農校尉,乃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粳稻豐積”。陳登時年僅二十五歲,後來陳登在“廣陵有威名”(《三國志•陳登傳》),這不能不說與當時陶謙對他的大膽任用有關。是陶謙慧眼識英雄,使之名聲大噪,證明陶謙用人有方。
除瞭對待年輕的陳登,陶謙對於當時居住在徐州的士人也是多加任用和提拔的。後來的歷任曹魏禦史大夫、司空的王朗就在陶謙手下做過會稽太守。王朗在歷史上以才華橫溢、知識淵博、經常不顧情面上書直諫著稱,這樣的人才對陶謙的幫助自然不小。劉備的小舅子、當時富甲一方的糜竺也被陶謙“辟為別駕從事”(見《三國志•糜竺傳》),顯然陶謙看中的是糜傢的財力,委以重任,以便造福徐州。在《三國志•張昭傳》中還有一個故事:“刺史陶謙舉茂才,不應,謙以為輕己,遂見拘執。昱傾身營救,方以得免。”為瞭求得一個人才,不惜把他抓起來,逼其出仕,可謂方法獨特瞭,這不禁讓人想起瞭曹操為求司馬懿也用瞭類似的一招,都可說是求賢若渴瞭。雖然史料上沒有說明最後張昭有沒有到陶謙手下為官,但從張昭對陶謙的悼念文章看,張昭對陶謙沒有絲毫的怪罪,反而是大加稱贊,這也可說明陶謙為官的能力應該是很強的。陳壽的《三國志•陶謙傳》及范曄的《後漢書•陶謙傳》中都提到瞭趙昱。據謝承《漢書》中記載:“(趙)昱年十三,母嘗病,經涉三月。昱慘戚消瘠,至目不交睫,握粟出卜,祈禱泣血,鄉黨稱其孝。就處士東莞綦毌君受公羊傳,兼該髃業。至歷年潛志,不窺園圃,親簄希見其面。時入定省父母,須臾即還。高絜廉正,抱禮而立,清英儼恪,莫幹其志;旌善以興化,殫邪以矯俗。州郡請召,常稱病不應。國相檀謨、陳遵共召,不起;或興盛怒,終不回意。舉孝廉,除莒長,宣揚五教,政為國表……徐州牧陶謙初辟別駕從事,辭疾遜遁。謙重令揚州從事會稽吳范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罰,然後乃起。舉茂才,遷廣陵太守。”趙昱一代名士的確不假,而且很有個性,不肯出仕,是陶謙硬把他請出來做官的,而且還親自提拔。《三國志•王朗傳》中提到陶謙先是任命趙昱為別駕,後來又提拔趙昱為一方太守,應該說是重用趙昱,而趙昱對於陶謙也是很忠心的,在關鍵時刻還同王朗一起幫陶謙出過主意。據《三國志•王朗傳》記載:“時漢帝在長安,關東兵起,朗為謙治中,與別駕趙昱等說謙曰:‘春秋之義,求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謙乃。’遣昱奉章至長安。天子嘉其意,拜謙安東將軍。以昱為廣陵太守,朗會稽太守”,從這一史料也可以說明陶謙對趙昱的建議不但是采納,而且事後還對他進行瞭提拔和重用,顯然是對趙昱的一種肯定,像這樣的有用之士,又是自己培養的部下,陶謙怎麼可能疏遠呢?讓人有點疑惑。至於陳壽的《三國志•陶謙傳》及范曄的《後漢書•陶謙傳》中都提到的讒慝小人曹宏,他又身居何職,又如何“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漸亂”,筆者沒有找到這方面的資料,不好妄加判斷,不過從上面陶謙幾個招攬、任用賢士的資料看,陶謙對於識人、用人都是很有一套的,就算陶謙一時失察,任用曹宏之類的讒慝小人,也翻不起多大的浪來,似乎應該不至於出現“良善多被其害”的現象。再加上陶謙本是文官出身,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他不會不知道,如果他沒有把徐州內部管理好,又怎能放心去參加對外的戰爭呢?陳壽說陶謙“昏亂”似乎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