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初為太子舍人。劉禪嗣位,遷黃門侍郎。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慮後主年輕,不分黑白,以允秉心公亮,上表請以允、費禕、郭攸之任宮省事。不久,遷允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允對後主常諍諫。時後主寵宦官黃皓,允不但正色匡主,而且數責皓。皓畏允,允在世時不敢為非作歹。延熙七年(244)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的副手。九年,卒。
董允有威嚴,黃皓也因其威嚴而不敢作亂。
而且謙虛、禮賢下士,董允常與費禕、胡濟等共同遊玩宴飲,一切已經準備好,一名較低級的官員董恢十分尊敬董允,想跟隨他們遊玩,但董允不準,他認為:“本所以出者,欲與同好遊談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闊積,舍此之談,就彼之宴,非所謂也。”為以身作則,更決定不去遊玩,費禕等也不準備瞭。
費禕、董允做出的貢獻更大,與諸葛亮齊名“蜀漢四相”。
歷史評價:
諸葛亮: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至於斟酌規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彰其慢。(《出師表》)
董允傳:
允甞與尚書令費禕、中典軍胡濟等共期遊宴,嚴駕已辦,而郎中襄陽董恢詣允修敬。恢年少官微,見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許,曰:“本所以出者,欲與同好遊談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闊積,舍此之談,就彼之宴,非所謂也。”乃命解驂,禕等罷駕不行。其守正下士,凡此類也。襄陽記曰:董恢字休緒,襄陽人。入蜀,以宣信中郎副費禕使吳。孫權甞大醉問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甞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旣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禕愕然四顧視,不能即荅。恢目禕曰:“可速言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而無黥、韓難禦之心也。今方歸除強賊,混一函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檝,非長計也。”權大笑樂。諸葛亮聞之,以為知言。還未滿三日,辟為丞相府屬,遷巴郡太守。臣松之案:漢晉春秋亦載此語,不雲董恢所教,辭亦小異,此二書俱出習氏而不同若此。本傳雲“恢年少官微”,若已為丞相府屬,出作巴郡,則官不微矣。以此疑習氏之言為不審的也。延熈六年,加輔國將軍。七年,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副貳。九年,卒。華陽國志曰: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禕及允為四相,一號四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