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瞭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瞭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瞭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吳大帝孫權,無疑是位博弈的高手,“有地數千裡,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讓自詡英雄的曹、劉二人徒嘆奈何!然其晚年,於律政上又昏招頻出,把才俊之士殺的殺、徙的徙,逮之塵埃落定,悔之晚矣。“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
在三國魏蜀吳三傢領導人當中,曹操沒當過一天皇帝,劉備隻可憐巴巴地過瞭兩年皇帝癮,倒是孫權在南京,當瞭二十三年皇帝。
孫權在三國領袖人物中,死在曹操、劉備、諸葛亮以後,享年七十一歲。較之曹操六十六歲卒,劉備六十三歲卒,諸葛亮五十四歲卒,是活得最長的一個。
但無論怎樣長壽,總有大駕歸天,也就是“死”的一天。孫權到瞭面對死亡,必須考慮後事的時候,他可以信托的周瑜,魯肅、黃蓋、張昭等人,已先他而逝。這就是老年皇帝的苦惱瞭。正如文壇上前輩作傢,最後剩下他老哥一個,在那裡“荷戟獨彷徨”,也是難免淒涼傷感的。
因此他不像劉備,有一個完全可以信賴,可以托孤的諸葛亮,放心而去見他的關羽、張飛賢弟。也不像曹操,兒子曹丕早已經羽翼豐滿,留下的顧命大臣,如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也足可以閉上眼睛。孫權在死瞭太子登,廢瞭太子和以後,眼看要接位的太子亮才九歲,實在太幼小瞭些,隻好把國傢大事,托付給他並不太想托付的諸葛恪瞭。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子,吳國的大將軍陸遜,當著諸葛恪的面就批評過這位晚輩:“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接之;今觀君氣凌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這樣的評價,作為主子的孫權,不可能不知道。但到瞭晚年,人就特別愛偏聽偏信,孫權早被親信們包圍得水泄不通,在他們讒言蠱惑下用瞭這個剛愎自用的諸葛恪。孫權把兒子托付給他,肯定是半信半疑而死的。結果,他剛剛一咽氣,吳國就開始動亂瞭。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孫權一生,在早年之時英明,而到瞭晚年卻變得十分糊塗。他早年之所以有英明的表現,我們不能不歸功於張昭、顧雍二人。這正如劉備在早年漂泊南北,一事無成;晚年卻大敗曹操於赤壁,獲得大半個荊州;又進取益州(四川與漢中),稱王稱帝,地位蒸蒸日上。劉備晚年之所以能夠蒸蒸日上,我們也不能不歸功於諸葛亮一人。打天下的人,最不能缺少的是什麼?不是自己個人的大才幹,而是得力的、能盡忠言的好幫手。倘若劉邦沒有蕭何、張良、韓信,倘若李世民沒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那麼中國歷史上就不會有我們引以為榮的漢、唐兩朝。
當然,劉備除瞭諸葛亮以外,還有關羽、張飛、趙雲、龐統、法正,幫瞭他不少的忙。孫權除瞭張昭與顧雍以外,也倚仗瞭周瑜、魯肅、諸葛瑾。
沒有周瑜、魯肅,便不會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沒有諸葛瑾,也不會有猇亭之役以後的吳、蜀言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