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王凌(172年—251年),字彥雲,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東漢司徒王允之侄。
李傕、郭汜殺害王允後,他逃歸鄉裡。後來舉孝廉,為發幹長,遷中山太守。後被曹操辟為丞相掾屬。曹丕即位,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以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將軍。
正始初年,為征東將軍,正始二年(241年)與孫禮於芍破力戰,敗吳將全琮,以功進封南鄉侯。後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為司空。嘉平元年(249年)代蔣濟為太尉。後與其甥令孤愚謀廢曹芳,事泄,服毒自盡。時年79歲。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在三國之時是個熱詞,因為很多人都想實行或者已經實行。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想殺掉十常侍反而被殺。何進所招來京城的董卓,先是控制瞭所有在京的軍隊,進而控制瞭皇帝和百官,然後就是代替天子發號施令。董卓被王允設計殺死後,王允控制瞭皇帝把持瞭朝政,雖然時間很短,那權利也是比皇帝還要大。董卓死後,部將想得到赦免,王允沒有同意,將軍李傕等人打算四散逃歸鄉裡。賈詡說,離開軍隊一個人逃跑,一個亭長就可以將你捉起來。不如大傢集合軍隊進攻長安,打著為董卓報仇的旗號,事成瞭,就“以國傢的名義征討四方”,不成再逃跑不遲。這是雛形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漢獻帝東歸,袁紹的謀士沮授提出,應該將漢獻帝接來,“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這應該是最早最為完整的說法。不過,袁紹並沒有實行,而是等到曹操將皇帝接到手中,他馬上就後悔瞭。曹操的治中從事毛玠也建議曹操,“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至於他和沮授兩人誰說的在先,也就無需較真兒啦,隻知道長時間真正實行這一政策的就是曹操。
魏國末年也出現瞭這一現象,當然,皇帝換做是曹操的後人,而“挾天子以令不臣”的也換成是司馬氏瞭。對於這件事,民間有句話叫做“白逼宮,紅逼宮,照著葫蘆畫個瓢”,說的就是你曹傢當年怎樣對待漢傢的,司馬傢也照著樣子對待你曹傢。
曹魏末期有一個人也想做這件事,這個人就是王允的侄子王凌,叔侄倆都想演一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戲。隻不過,王允這個葫蘆不太周正,王凌這個瓢也沒有畫好。王凌的起兵,被稱之為“淮南第一叛”,隻不過失敗過於快速,頗有點兒胎死腹中的意味。失敗後,王凌在被司馬懿“押解”回京途中,曾經試探司馬懿,向他索要棺材釘,司馬懿給瞭他,王凌於是自殺。那麼,王凌要棺材釘是什麼意思,得到瞭又為什麼要自殺呢?
王凌的叔父是王允,李傕、郭汜等人攻進長安,殺死王允,同時還誅滅瞭他全傢。王凌和他的哥哥王晨,當時都還年輕,翻越城墻脫險,四處逃亡後回到傢鄉。後來他被舉薦為孝廉,出任發幹縣縣長,逐漸升到中山郡太守,所到之處都有政績,曹操任命他為自己丞相府的屬員。
魏文帝曹丕即位,任命王凌為散騎常侍,又出任兗州刺史,和張遼等人一起到廣陵討伐孫權。到達長江後,夜裡突然狂風大作,孫吳大將呂范等人的船隻被吹到瞭北岸。王凌和眾將官主動出擊,因功被封為宜城亭侯,加授建武將軍官職,轉任青州刺史。太和二年(公元228),王凌隨從曹休征伐吳國,在夾石與敵軍遭遇,曹休軍隊失利,他拼死力戰突出重圍,使曹休免遭殲滅。王凌又先後轉任揚州、豫州刺史,都能得到當地軍民的擁護。正始初年,王凌任征東將軍,持有節杖,指揮揚州各路軍隊。正始二年(24 1),孫吳大將全琮帶領數萬人馬進攻芍陂。王凌率諸軍迎戰,與敵人爭奪芍陂的水面,連日奮戰,敵人終於退走,王凌因功晉封南鄉侯,後升任車騎將軍,儀仗隊的規格與三公相同。
當時,王凌的外甥令狐愚才能出眾,正擔任兗州刺史,駐紮在平阿縣。他們甥舅倆都統領兵馬,承擔淮南邊境要地重任。王凌又就地升任司空。司馬懿殺死曹爽後,為瞭籠絡王凌,即提升他為太尉,還授予節杖、斧鉞。王凌、令狐愚秘密商議,認為繼承帝位的齊王曹芳不適宜再當皇帝,而楚王曹彪年紀較大又有才能,想另立曹彪為皇帝,建都在許昌。曹彪的封地在白馬縣,而這兒又是令狐愚的管轄范圍。嘉平元年(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部將張式到白馬縣,探望曹彪並建立聯系。王凌又派心腹侍從勞精到洛陽,對兒子王廣述說他們的打算。王廣說:“廢黜和擁立皇帝是一件大事,切勿成為禍事的帶頭人。”這年十一月,令狐愚又派張式去看曹彪,可還沒有等到張式回來,令狐愚卻病死瞭。嘉平三年(251年)春天,孫吳出動大軍堵塞塗水。王凌以教訓吳國為名,上奏朝廷請求發兵,實際是借此機會調動揚州軍隊發動政變。司馬懿因事先早已得到王凌的行動計劃,以皇帝的名義下詔不同意。王凌加緊策劃,派部將楊弘把他的打算告訴兗州刺史黃華,而黃華、楊弘卻連名把此事報告給太傅司馬懿。
司馬懿立即出動京城駐軍由水路前往討伐王凌,先下達赦免令,赦免王凌的罪行,又帶著王凌的兒子尚書王廣一起出發,讓王廣寫信勸告父親投降。大軍突然到達百尺堰,直逼揚州治所壽春。王凌自知大勢已去,於是隻身乘船來迎接司馬懿。王凌先派下屬王彧前去認罪,並上交印綬、節杖、斧鉞。司馬懿大軍進駐丘頭,王凌赤裸上身讓人把自己雙手反綁站在河岸邊。見到王凌後,司馬懿派人解開王凌的繩索,讓他穿上衣服,又還給王凌印綬、節杖、斧鉞,派遣六百人“護送”王凌回京城。走到項縣,王凌飲毒自殺。司馬懿繼續前進到揚州的治所壽春,張式等人自首。司馬懿深入追究這一事件,曹彪被賜死,凡與此事有關的人都誅滅三族。司馬懿並沒有停止追殺的腳步,他讓人引經據典,將王凌、令狐愚的墳墓挖開,劈開棺材,在鄰近街市暴屍三天。又把他們的印綬、官服一起燒掉,然後把裸露的屍體直接丟進墓坑草草掩埋。
還是在嘉平二年(公元250)時,火星出現並停留在二十八宿中鬥宿的位置上,王凌說:“鬥宿中有星,預示要出現一位突然顯貴的人物。這件事導致瞭王凌決心發動政變。一般認為,王凌所指這個“突然顯貴的人物”是曹彪,因為他認為曹彪“年長而有才”,扶持他當皇帝,可以“興曹氏”。其實往深裡探究,這隻是王凌的一種借口,真正想“突然顯貴”的是他自己。皇帝的繼位,有一套嚴格的制度,並不是你想立誰就是誰!有一種情況,皇帝已經完全被某個大臣所控制,這時候皇帝的廢立大權也的確是掌握在這個執政大臣手中。但王凌不是這個人,他想另立皇帝,首先要把這個軍政大權先拿過來,否則,任何的行動舉措都是“謀逆”。作為那個時代的人,一個普通士民也懂得這個道理,何況王凌是一個世代官宦的高官。所以說,王凌所要的並不是“興曹氏”,他要的是代替天子發號施令的權力。這個權利眼下在司馬懿手中,他要的就是取代司馬懿。隻可惜,他沒有司馬懿那般“累世之功”,也沒有司馬懿那般老謀深算,更沒有司馬懿那樣的兩個兒子。所以,王凌的圖謀註定是要失敗的。
王凌認罪,司馬懿也已經赦免瞭他,王凌為什麼還要自殺呢?本來,司馬懿將官印、儀仗交還給王凌,王凌也是認為得到赦免,再加上過去和司馬懿有交情,於是乘小船想面見司馬懿。但司馬懿派人擋住瞭他,兩船停在淮河中,相隔十多丈見面。這時候王凌有點兒明白瞭,司馬懿還是將他當敵人看待!王凌對司馬懿說:“您隻要用一封短信召見我,我豈敢不到?何必要用軍隊前來呢?”司馬懿說:“這是因為你不是用短信可以征召的。”在回京途中走到項縣,王凌仍然心存幻想,試探著索要棺材釘,以便觀察司馬懿的心思。棺材是人死後才用到的,也就是說,王凌是在問司馬懿,你會要我死嗎?司馬懿讓人給瞭他棺材釘,也是在變相回答:你必須死。
說起來,這個王凌也是迂腐的可以,在老虎口裡割肉還想毫發無傷,真是可笑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