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出英豪,在三國中可是說是遍地英雄,然而他們的結局卻有喜有悲,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幾個人就非常悲劇,而且死得很冤!
第6名:潘鳳
潘鳳,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擅使大斧。登場於小說第五回,冀州牧韓馥部下的上將。當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他奉韓馥之命前往汜水關前挑戰董卓部下大將華雄,不敵被斬。
《三國演義》第9回曹操起兵討董卓裡,華雄在帳外挑戰,冀州太守韓復突然很搞笑的說瞭一句:“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據我推測,潘鳳本人肯定清楚自己的斤兩,也一定知道不是華雄的對手,所以沒有主動請纓。結果用瞭不到四分之一柱香的時間就殉國瞭。(其實三國演義裡描述的兩軍對壘,大都是主帥問將,誰敢單挑迎敵?幾乎沒有點將迎敵的。)可能潘鳳被點到瞭也很鬱悶,但是將令已下,死也要向前。跟瞭這樣不瞭解屬下能力的主公,冤死也是遲早的事情。但如果平日裡就給主公吹噓自己有多厲害,那麼死的就不冤瞭。所以綜合排名第6名。
第5名:顏良
顏良(?-200年),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將,以勇而聞名。建安四年(199年),袁紹以顏良、文醜為將,率精卒十萬,準備攻許(今河南許昌)。建安五年(200年),兵進黎陽(今河南浚縣),遣顏良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逆戰,被關羽擊斬。
《三國演義》第50回雲長策馬刺顏良。很多粗讀三國的人都會覺得,河北名將顏良名不副實。其實不然,顏良先前斬殺的宋憲,魏續都是當年呂佈帳下極厲害的人物,論武藝不在張遼之下。而後來出馬的徐公明,在顏良馬前走瞭不到20個回合就敗下陣來。要知道,在《在三國演義》裡第25回遷鑾輿曹操秉政裡,曹操第一次見到徐晃,許楮出馬與其戰瞭50個回合沒有分出勝負。所以從側面可以看出,顏良絕對是三國裡出類拔萃的單挑型武將,更是絕對不會被關老二一刀就結束性命。書上行尾小字描述到,在顏良出征以前,大耳曾經告訴顏良,要是看見紅臉長髯用大刀的,那就是我二弟,你給他招手,他就來投降……結果未做任何準備的延良就這麼死不瞑目瞭。所以顏良死的的確很冤。
第4名:文醜
文醜(?-200年),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帳下的大將。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命文醜率軍於延津攻曹操,曹操以誘敵之計大破文醜一軍,文醜於此戰中喪生。明·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根據此段歷史描寫關羽斬文醜的故事,並廣泛流傳於後世。
《三國演義》第51回雲長延津誅文醜。文醜的實力不在顏良之下。書裡描寫到文醜為瞭給兄弟報仇,獨自領軍殺到顏津,曹將張遼,徐晃雙戰文醜,居然還吃瞭敗仗。高手過招,即便被殺都很忌諱兩個打一個。可見文醜的實力已經高到讓曹將不顧身份的程度瞭。但是後來又讓關羽輕松“通關”。這次雖然書裡沒有明確描寫,但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是,這次出征大耳也在軍中。有劉備在,戰場不確定因素驟然增大。文醜雙戰曹將未顯懼色,且越殺越勇。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像是書上那樣說的,一見關將,交手兩個回合,撥馬繞河而走。結果被關羽騎著小紅馬,追上就是腦後一刀。綜合一切因素,可以說文醜像中邪一樣,死的更是冤枉。
第3名:張合
《三國演義》第202回木門道弩射張合。此回合開篇講到諸葛亮五出祁山敗退,張合執意要追趕,司馬仲達稍加阻攔即讓其單獨追趕,結果中瞭埋伏。表面上看是張合一意孤行,死有餘辜,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是司馬借諸葛之手而將張合殺之。理由一:當是司馬已經看出諸葛的詭計,知道如果深追,必中埋伏,且此刻在軍中享有絕對的指揮權,完全可以下令禁止追趕。理由二:張合乃魏之名將,數敗於張飛,魏王都未加責怪,這與曹操平日的賞罰分明有很大的不同。可見張合乃曹操深愛的武將。而張合對曹魏也是絕對的忠心。且經歷瞭曹氏三代,張合在軍中享有絕對的威望。不難分析,如果張合不死,則司馬竄權的野心就絕對不能實現,當時曹氏宗將沒有能挑大梁的,隻剩張合是司馬的一顆眼中釘。所以再一次出現瞭死在自傢人手裡的冤枉事。綜合一下,排名第3好瞭。
第1名:魏延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三國演義》裡可以算的上是第一雄才大略的武將。魏延第一次登場亮相是在第81回劉玄德敗走江陵。書上原文是這樣描寫的“忽後城中一將默然跳起,引樹百人徑上城樓,來殺蔡瑁,張允。此人是誰?身長九尺,面入重棗,目似朗星,如關雲長摸樣,武藝獨魁。江表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延大呼曰:‘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賊?以圖爵祿,非義士之所為?吾今願請使君,入城誅賊!’”由此證明魏大將軍跟趙雲一樣,都是在劉備最背的時候前去投靠,隻是在這次因為劉備急著逃難,與魏延失之交臂。而後在長沙,魏延不殺昏主,則黃忠必亡,而獻長沙城則是老早就像投靠劉備瞭。一切行動都證明瞭魏延當機立斷的大將之風。可能是孔明對紅臉的大將都沒有什麼好感,一見面就是一大堆歪理要殺魏延。要是按照老諸的理論,張松,法正之徒則都是賣主求榮之臣。而後劉備進位漢中王,欽封“五虎大將”,並委任魏延為漢中太守。列位看官註意瞭,此時在蜀漢政權裡,魏延實際上是僅次於關羽的第2號大將。理由一:古人曾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識人用賢等方面,劉備在三國裡絕對稱的上是首席。對魏延的重任,劉備肯定與諸葛亮進行過激烈的爭論。但是後來仍然堅持己見,劉備一貫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所以這次是極不常見的,從側面也證明瞭魏延的能力。理由二:漢中地理位置的絕對重要性與對魏延的絕對放心性。
劉備當上瞭漢中王,而此刻五虎在何處?關羽鎮守荊州,絕對的封僵大吏。張飛此刻在閬中,閬中並不是當時的要沖,而四面環山,三面環水,絕對易首難攻。趙雲此刻鎮守的棉竹(今德陽附近)更是不疼不癢。因為棉竹往上有梓潼(今綿陽一個縣),有陽平關,各路都有把守。書中雖然沒有明確交代,估計此刻黃馬應該都在成都。在當時蜀漢,在面對突發事件,也隻有關羽跟魏延兩個武將身份的人享有調兵權。可是就是這麼厲害的一個人物就這麼不斷的重復重復再重復的被諸葛亮一遍一遍又一遍的排擠,打壓。以至最後有些心志失常,但即便是最後關頭,魏延仍大罵曹賊,不肯投降,在諸葛亮死後,也隻是想殺掉楊儀,並不想造反。可是……魏大將軍還是玩不過諸葛亮。綜合一切因素,排名冤死武將第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