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個時代大舞臺,文臣武將都在這個舞臺上展現著各自的才華,隻要是有能力,就不愁英雄無用武之地。尤其是在鼎足之立之前,三國更是人才輩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各領風騷。然而,也有一句話叫做“天妒英才”,就有那麼幾個當時名人,由於他們英年早逝,不僅使他們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完全的發揮,也使他們所在的集團遭受瞭重大損失。即便是今天再提起他們,也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且看三國三大英年早逝的統帥級人物。
曹昂
曹昂,曹操的長子,於《三國演義》第16回登場。宛城之戰中,曹昂把自己的馬讓給曹操,曹操乘馬脫險,而曹昂死於亂軍之中。
曹操的長子,劉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撫養大。聰明且性情剛膽謙和,為曹操所喜愛,二十歲時即舉孝廉。
建安二年(公元197),曹操征討張繡,張繡投降。本來這戰事很是順利,張繡投降也是出於真心,但曹操納瞭張繡的嬸嬸,張繡感覺受到瞭侮辱,因此懷恨曹操。曹操聽說張繡不高興,就準備秘密殺掉張繡。結果計劃泄露,張繡背叛,起兵偷襲曹操,曹操戰敗。慌亂中,曹操所乘的馬被亂箭射死,人也多處受傷。關鍵時刻,曹昂把自己的馬交給父親,自己步戰斷後掩護。結果曹操沖出重圍逃離宛城,曹昂和堂兄弟曹安民以及曹操的侍衛將軍典韋一同戰死於宛城。
曹昂是長子,雖然母親不是正夫人,但因為母親死的早,由正室夫人丁氏撫養長大。丁夫人自己沒有兒子,一直把曹昂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看待。曹昂死後,丁夫人悲痛異常,一怒之下回到瞭娘傢,曹操親自去請她也不回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才另立瞭卞氏為夫人,就是曹丕的母親。
曹操死前曾經嘆息說:“我一生做事,沒有什麼可後悔的。假如死後還有靈的話,子脩如果問我他的母親在哪,我將怎樣回答啊!”可見這件事對曹操也是傷心之痛。
曹操死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死的時候66歲,曹昂死於建安二年,死的時候曹操43歲,如此算來,曹昂死的時候最大也不到30歲。按照正常情況,丁夫人是正室夫人,曹昂是她的養子,也就是他的兒子,在嫡長子繼承制的時代,未來繼承王位的應該是曹昂。曹丕自己也說過,如果曹昂活著,這個位置就應該是他的。曹丕當瞭皇帝,完成瞭曹操的政治意願,應該說也是不負曹氏傢族。但曹丕身體不好,僅僅當瞭七年皇帝,四十歲就死瞭,這在那樣一個亂世是不是有點兒自身產生的危機?這不免會讓人產生聯想,如果曹昂繼位會怎麼樣?
周瑜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周瑜和孫策同歲,兩人交情深厚,曾經把自己的大宅院讓給孫策一傢居住。周瑜可以到上房去拜見孫策的母親,可以說兩人如同兄弟一般。尤其是,兩人都取瞭橋公的女兒,孫策娶的是大女兒,周瑜娶的是小女兒,用現在的話說,兩個人還是連襟。孫策準備東渡過江,寫信給周瑜,周瑜就率領兵馬迎接孫策。周瑜幫助孫策打敗瞭劉繇,後來又打敗瞭劉勛,江東基本上為孫氏所有。孫策死後,孫權繼承哥哥為東吳之主。周瑜帶兵前來吊喪,喪事完畢後就留在吳郡,以中護軍的身份和張昭一起輔佐孫權。建安十一年(公元206),江夏太守黃祖派兵來到柴桑,和孫權爭奪江東地盤,孫權派周瑜迎擊。周瑜打敗瞭黃祖的軍隊,活捉瞭黃祖派來的主將鄧龍,獻俘吳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孫權討伐江夏,周瑜被任命為大都督。
周瑜最大的功績在於取得瞭赤壁大戰的勝利,蘇軾的《赤壁懷古》一詞中有“三國周郎赤壁”的句子,準確地表述瞭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重要作用。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很多人耳熟能詳,無需贅述。此戰過後,周瑜又率軍攻下瞭南郡,將曹操的留守將領曹仁打敗。
荊州大致安定以後,周瑜建議孫權進攻蜀地,成功後讓劉備駐守,以換取劉備離開荊州。孫權同意瞭周瑜的計劃。可是,正當周瑜準備實施這一計劃時,卻不幸病死瞭,死時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的死對東吳來說損失是巨大的。雖然他死後主持東吳軍事的先後有魯肅、呂蒙、陸遜等人,他們也很好地展現瞭各自的不凡才能,但這幾個人都難以和周瑜相比。魯肅有政治戰略眼光,但這個人的指導思想更偏重於防守,在勇於進取方面稍遜於周瑜;呂蒙、陸遜缺乏周瑜的威望,這也讓他們更多的是在應對已發生的事態,而在主動為之方面缺乏周瑜的“意氣風發”。
周瑜的死對於東吳好像是一個轉折,從此偏安一隅。盡管他們也曾偷襲荊州得手,獲得夷陵之戰勝利,但似乎總是感覺缺乏一種主動性。就像是得到荊州這樣的勝利,也是在向曹丕稱臣的情況下進行的。雖然這是一種國傢策略,但總覺得缺少瞭赤壁大戰時的那種霸氣豪情。
龐統
諸葛亮和龐統被並稱為臥龍和雛鳳,都是荊襄地區的名士,當時曾經有一句話,說臥龍雛鳳得一人可以得天下。這話雖然有點兒太過,但也能說明龐統的才能。劉備占有荊州後,龐統以從事的身份兼任耒陽縣令,因為治理的不太好,被免官。在魯肅和諸葛亮的介紹下,劉備和龐統交談,發現確有真才實學,於是得到重用。後來劉備入川,留下諸葛亮守荊州,龐統跟隨劉備入川。
劉備入川後,在雒縣和劉璋會晤,龐統獻計說:“借著今天會面的機會,便可以捉住劉璋,這樣一來將軍無需勞師動眾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擁有益州瞭。”劉備沒有聽從龐統的建議。後來,劉璋知道瞭張松等人勾結劉備的陰謀,不再信任劉備,也不允許將領給劉備傳遞軍情文書,兩人反目。龐統給劉備出瞭上中下三策,劉備采納瞭中策,即先奪白水關,然後進取成都。這個計策順利實施後,劉備勢如破竹,很快進兵來到成都旁邊的雒城並將其包圍。龐統率領軍隊攻城,不幸被流箭射中身亡,時年三十六歲。
龐統的死對於劉備的蜀漢政權來說損失是巨大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決定瞭蜀漢國偏安一隅的局面。龐統死後,劉備不得不把諸葛亮從荊州調到西川,這就導致瞭荊州的關羽在獨立作戰。而缺少瞭謀劃人才輔佐的關羽,最終丟失瞭荊州,也使劉備喪失瞭從荊州直取中原的機會。當然,具有荊州的劉備能不能取得中原還很難說,但丟失瞭荊州,劉備連這樣的想法都不會再有,因為他已經沒有瞭條件。荊州的丟失,導致瞭後來一連串的問題,如劉備征伐東吳,同樣失利於身邊沒有好的軍師;劉備臨終,要把軍事問題托付給李嚴,而李嚴和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一個利益集團的人。
這一切雖然都是一種假設,但劉備的具體情況決定瞭他需要諸葛亮和龐統這兩個人。開始的時候,劉備的地域分成瞭荊州和益州兩大塊,劉備需要兩線作戰;後來失去瞭荊州,他又面臨著荊州集團和益州、東州利益集團的整合。如果從這個方面來看問題,龐統的過早離世,對蜀漢國的確是影響巨大。
歷史是不可能改變瞭,但這些人的過早離世,卻不由不讓人發出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