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高歡簡介

高歡

    高歡(496—547),字賀六渾,渤海蓨(今河北景縣東)人,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軍事傢、統帥,東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實際統治者。

    高歡自稱是河北大族渤海高氏的後裔。六世祖高隱曾任西晉玄菟太守,以後三世又有人在鮮卑慕容人所建立的前燕、後燕政權裡為官。拓跋圭滅後燕,曾祖高湖降魏,為右將軍。祖父高謐仕魏,官至侍禦史,因犯法依律徙居懷朔鎮,降為兵戶。

    懷朔在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是北魏邊塞六鎮之一。這一地區的鎮兵和鎮民以鮮卑人為主,也有被迫徙居這裡的漢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口,由於長期的民族雜居,後者多已鮮卑化瞭。高歡就是一個鮮卑化的漢人。

    北魏後期兵戶的社會地位很低,屬於半自由人。他們隻有在立下戰功以後,由政府赦免才能與一般國傢編戶的地位相等。高歡的早年生活充滿瞭貧困和屈辱。母親死後,他一直被寄養在姐夫尉景的傢裡。長大以後,靠著娶上有錢的老婆,高歡才買到馬,被鎮將提拔為隊主,後改任函使。函使主要負責由邊鎮往首都洛陽傳遞信件,是一種職務低賤的小軍官,受人鄙視。有一次僅因為坐著吃飯,高歡便遭到上司的一頓痛打。

    高歡當函使共有六年,其時正值宣武帝末年到孝明帝初年。北魏政權已十分腐敗,最高統治階層窮奢極欲、佞佛成風;朝中權貴賣官鬻爵,賄賂公行,地方官吏更是拚命聚斂財富。勞動人民在沉重的租稅賦役壓迫之下,大量地破產、流亡,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函使的生活,打開瞭高歡的眼界,許多社會問題迫使他去思考。高歡預感到北魏的統治在走向絕路,天下將要大亂。他是一個有政治抱負、想幹一番事業的人,覺得時機快要到來瞭。

    神龜二年(519)二月,洛陽城內發生皇宮衛隊的武士們聚眾鬧事的亂子。千餘名羽林、虎賁集會,抗議政府排抑武人,先在尚書省詬罵,繼而闖入征西將軍張彝的私第,毆傷主人,燒死其子。事後,北魏政府隻懲辦幾個頭目,其餘的人一概赦免不問。高歡在洛陽目睹瞭事件的全過程。回到懷朔,他對傢人說:“政府腐敗無能到這種程度,前途可想而知。天下大亂,錢財能夠保得住嗎?”於是,他有意識地用錢財去交結那些有志造反的朋友。慢慢地,在高歡的周圍聚攏瞭一幫志同道合的人。

    北魏末年,北方邊鎮地區是社會矛盾的焦點。這裡的鎮兵、鎮民受到的壓迫最深,痛苦最大,動搖北魏統治的各族人民大起義也首先從這裡爆發並向全國波及。高歡和他的一夥,先後參加過兩支由六鎮兵民為主體的河北義軍。高歡參加起義,是帶著個人野心來尋找出路的。所以在杜洛周義軍,他曾制造過謀殺事件,企圖奪取義軍的領導權。改投葛榮後不久,他又叛降義軍的死敵爾朱榮。

    爾朱榮是塞上北秀容川(今山西保德縣朱傢川一帶)契胡族酋長,擁有部落八千餘傢。北魏內亂,他乘機大肆招納兵勇,發展武裝力量。北魏政府授予爾朱榮車騎將軍及並、肆、汾、廣、恒、雲六州討虜大都督的職務,利用他的兵力鎮壓起義。爾朱榮兵勢日盛,野心逐漸膨脹。高歡迎合他的心理,建議舉兵內向,通過武力控制北魏政權。由此高歡深得爾朱榮的信任,被任命為親信都督(衛隊長)。武泰元年(528)二月,爾朱榮以高歡為先鋒,長驅下洛,通過血腥的屠殺,制服瞭北魏朝廷,把持瞭大權。當年九月,爾朱榮出兵鎮壓葛榮。高歡利用舊日與河北義軍的關系,進行分化瓦解,誘使七個稱王的義軍首領脫離葛榮,導致河北義軍的最後失敗。之後,高歡又參與鎮壓山東的羊侃、邢杲起義,以功累遷為第三鎮人酋長、晉州刺史等職,成為爾朱榮最得力的部將。爾朱榮認為,在他的下屬中,隻有高歡可以代替他統軍,是個帥才。

    永安三年(530)北魏孝莊帝不甘心作傀儡,用計將爾朱榮殺死。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統領餘眾,從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赴洛為叔父報仇。臨行前,爾朱兆要高歡與他同行。高歡以汾晉地區的山蜀作亂為借口,滯留晉州(今山西臨汾地區)不動。在爾朱氏傢族中,高歡隻敬畏爾朱榮一人,認為爾朱兆粗鄙狂愚,成就不瞭大業,不願意附屬於他。爾朱兆兵陷洛陽以後,高歡警告他不要對皇帝下手,否則將會十分被動。然而爾朱兆置之不理,仍將孝莊帝弄到晉陽縊死。這使高歡決意脫離爾朱氏,另立門戶。

    當年十月,河西牧子費也頭部紇豆陵步藩率眾南下,在秀容川大破爾朱兆,進逼晉陽。爾朱兆向高歡告急。高歡一面答應救援,一面借口無橋渡河,逗留緩行。當時他的內心十分矛盾,既希望爾朱兆被費也頭消滅,又害怕費也頭兵勢太強,日後難除。經過再三猶豫,才在爾朱兆反覆求援後,與之聯兵合擊,將費也頭打敗。

    在打敗費也頭的當天夜裡,爾朱兆興致勃勃地來到高歡的營寨,要來個通夜宴飲。席間,爾朱兆向高歡請教治理他轄下的二十萬六鎮降戶的辦法。所謂六鎮降戶,就是參加河北起義的六鎮兵民殘餘力量。起義失敗後,爾朱榮把他們強徙到山西的並州(今山西太原地區),肆州(今山西忻縣地區)一帶。由於受到契胡軍人的欺凌,無法生活,六鎮降戶經常起來反抗,前後二十六次造反。爾朱榮、爾朱兆殺死瞭很多人,但是騷亂仍然不斷發生。所以這些六鎮降戶成瞭爾朱兆最頭疼的問題。而高歡卻對他們很感興趣。他要與爾朱氏分手,苦於兵力不足,而六鎮降戶正是他所需要的力量。他知道憑借自己同六鎮的特殊關系,不但有能力控制他們,而且能把他們訓練成一支馳騁天下的勁旅。於是,高歡對爾朱兆說:“二十多萬人,怎麼能都殺死呢?你應該選個可靠的人把他們編制和統率起來,再有人鬧事,你就懲罰這個將領。有人認真管,鬧事的人自然會少瞭。”爾朱兆說:“好主意!可讓誰來管呢?”高歡還沒有說話,他的一個下屬搶著提名高歡。高歡一拳打掉那個下屬的牙齒,還要求爾朱兆處死他。高歡演出的苦肉計,居然騙取瞭爾朱兆的信任。爾朱兆把統率六鎮降戶的權力移交給他。高歡害怕爾朱兆酒醒後反悔,立即出營向六鎮降戶宣佈爾朱兆的任命,並命令他們到汾水以東的陽曲川集合。六鎮降戶向來痛恨爾朱兆而對高歡有一定的好感,所以能夠比較服從他的調遣。

    高歡為擺脫爾朱兆的控制,借口並肆地區頻歲霜旱,缺少糧食,要求帶領六鎮降戶到太行山以東的今河北地區就食。因為事先買通瞭爾朱兆的左右,他的要求很快得到瞭滿足。

    在東去的路上,高歡將爾朱榮妻子從洛陽帶來的三百匹戰馬劫走,還殺死瞭爾朱兆派遣統領降戶傢眷的部將。這些作法,不但壯大自己的實力,而且進一步得到瞭降戶們的擁護。

    普泰元年(531)二月,高歡率軍經上黨(今山西長治北)穿大王山,到達河北的滏口(今河北磁縣西北石鼓山),駐紮下來。

    當時,河北地區的政治形勢錯綜復雜,爾朱氏集團和他們的反對派爭奪異常激烈。爾朱氏的親信劉誕和侯淵分別據有相州(今河北臨漳縣地區)和定州(今河北定縣地區),控制殷州(今河北隆堯地區)大權的則是爾朱氏傢族的成員爾朱羽生。反爾朱氏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幽州和冀州:幽州(今北京地區)刺史劉靈助自稱燕王,聲言要為孝莊帝復仇。占據冀州(今河北冀縣地區)的河北大族封隆之、高幹、高昂兄弟更與爾朱氏勢不兩立。他們殺死爾朱兆派來的監軍白鷂,並將前來偷襲的爾朱羽生打敗。此外還有很多塢堡勢力也拒絕與爾朱氏合作。

    高歡要實現在河北站穩腳根,最終同爾朱氏決裂的計劃,就必須同反爾朱氏的河北大族建立聯系,以取得他們的支持。因此,他一面自稱與高幹、高昂兄弟同宗,一面放出進攻冀州治所信都的口信。由於高歡尚未脫離爾朱氏集團,河北大族搞不清楚他的真實用意。高幹特意來到滏口摸底,他勸說高歡與爾朱氏決裂,並邀請他進據冀州。這時,趙郡大族李元忠也趕到滏口。李元忠是殷州西山的大塢堡主,統領堡戶多達數千傢。他表示有能力控制殷州的局面,並同意歸附高歡。同時爾朱氏也想拉攏高歡,通過他們操縱下的北魏政府進封他為渤海王、東道大行臺、冀州刺史等職務。

    高歡占據冀州後,開始著手對六鎮降戶的控制和改造。高歡極意籠絡他們,自稱是鮮卑人,同他們講話也一律用鮮卑語。他還千方百計地加深六鎮降戶對爾朱兆的仇恨。高歡故意散佈消息說,爾朱兆要把他們弄到並州去當奴仆,還要征發他們去打仗。一時間,六鎮降戶人心惶惶,無不切齒痛恨爾朱兆。他們表示擁戴高歡作首領,並決心跟高歡起來造反。高歡看到時機成熟,便向他們講:“你們這些人不懂得紀律。一個軍隊,人數再多,沒有法度遲早要垮臺的。我當統帥,首先要立下紀律,不許欺負漢族人,不許違犯我的軍令。”高歡說完,六鎮降戶全都跪倒在地,高喊道:“不管生死,一切全聽將軍的安排。”

    高歡為什麼向他所統率的六鎮軍隊提出不許欺負漢人的問題呢?原來,自孝文帝從代北平城遷都洛陽以後,北魏政府對六鎮鮮卑采取歧視政策,這就形成瞭六鎮人對漢化和漢人的仇視心理和報復情緒。河北是漢人居住區,高歡要在河北立足,必須解決鮮卑人與漢人的矛盾。所以,高歡經常勸說鮮卑人要加強紀律,尊重漢人。他對鮮卑軍人講:“漢人是你們的奴婢,男人為你們種地,女人為你們織佈,讓你們得到溫飽,你們為什麼要欺負他們?”他自己以身作則,行軍路過漢人農田的時候,都要牽著馬,步行而過,不讓軍馬踏壞莊稼。高歡還規定,漢族老百姓傢的東西,一概不許侵犯。

    在當時戰亂的年代裡,象高歡這樣能註意申明紀律、約束軍隊的統帥,可謂是鳳毛麟角瞭。由於高歡治軍嚴明,他的軍隊的名聲最初還是比較好的。

    同時,高歡還努力加強同河北大族的關系。他稱高幹為叔父,並和自己的兒子以子孫之禮拜見他們。高歡註意尊重他們的民族感情,凡是高氏兄弟在場,他同軍隊講話都改用漢語,還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軍隊。為消除對鮮卑軍人的對立情緒,他對漢族老百姓講:“鮮卑人接受你們的糧食和佈疋,是受你們雇傭,替你們來打仗,讓你們能過上安寧日子的。你們不要恨他們。”這種緩解民族矛盾的做法比較得人心。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高歡在河北立足已穩,遂與爾朱氏徹底決裂。這年六月,高歡授意李元忠攻打殷州城,同時派高幹以救援為名,將爾朱羽生誘出城外殺死。高歡委任李元忠為殷州刺史,並上表宣佈爾朱氏罪惡。不久,他在信都擁立北魏宗室元朗為帝,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大行臺等職,公開和爾朱氏操縱下的洛陽政府相對抗。

    高歡的突然反戈,極大地激怒瞭爾朱氏一傢。八月,爾朱兆親率大軍攻打殷州,李元忠支持不住,敗退信都。爾朱兆進駐廣阿(今河北隆堯東),與自徐兗進屯陽平(今山東館陶)的爾朱仲遠大軍形成對冀州犄角之勢。高歡瞭解爾朱氏傢族內部矛盾重重,巧施離間計,使爾朱仲遠不戰而還。他乘機在廣阿大破爾朱兆,俘獲甲士五千餘人。接著,又連陷殷州、相州,生擒劉誕,遷都城於鄴(今河南臨漳縣西南)。

    高歡的節節勝利,迫使迭相猜貳的爾朱氏一傢暫時一致起來。在掌握朝政的爾朱世隆策劃之下,爾朱兆、爾朱天光、爾朱仲遠等人分別從晉陽、關中、徐兗等地調集大軍,氣勢洶洶地撲向鄴城,準備一舉消滅高歡。

    普泰二年(532)閏三月,集結在洹河南岸的各路爾朱氏軍達二十萬人。形勢對高歡十分不利,爾朱氏軍隊不但數量多,而且以剽悍雄健的契胡族騎兵為主。而高歡的軍隊則是步騎交雜,全軍戰馬尚湊不足二千匹,步卒也不滿三萬人。雙方實力懸殊。

    面對處於絕對優勢的敵人,高歡采取瞭集中兵力、破釜沉舟的戰術。他留下少量軍隊守護鄴城,把大部隊調到鄴城東南方的韓陵山下、擺成一個圓陣。他命令將士用繩索把許多牛、驢牲畜系好,連結在一起,將去往鄴城的歸路堵死。高歡的部署用意十分明顯,向全軍將士表明:現在背靠大山,又沒有退路,隻有決一死戰,戰勝敵人才能生存。

    戰鬥開始後,高歡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從中路沖向敵陣。河北大族高昂率領三千名由他的鄉裡部曲組成的私兵擔任左翼部隊,高昂的弟弟高嶽指揮右翼部隊。爾朱軍仗著兵多將眾,從四面包抄過來。他們進攻的主要目標是高歡的中軍,企圖活捉或殺死高歡。這樣,高昂和高嶽的左右兩軍受到壓力反而不大。高嶽發現受到敵人重點攻擊的中軍形勢危急,當機立斷,馬上從右軍中抽調五百名精銳的六鎮鮮卑鐵騎,對準敵軍前驅部隊的主帥爾朱兆猛撲過去。高昂也親率一千名漢人騎兵,橫擊爾朱軍的左右翼。高歡手下的另一將領斛律敦乘機繞到敵後,攻擊敵人的後應部隊。驕傲輕敵的各路爾朱軍想不到會突然同時受敵,一時懵頭轉向,不知所措,紛紛潰敗逃跑。高歡看見敵軍陣角大亂,立即抓著戰機,指揮軍隊迅猛沖殺。爾朱軍抵擋不住,很快土崩瓦解。幾個爾朱軍的將領幹脆放下武器投降瞭。爾朱兆見大勢已去,勉強收拾起殘兵敗將,狼狽地竄回晉陽。他的幾個叔叔、兄弟也拋下軍隊各自逃生去瞭。在決定命運的韓陵之戰中,高歡靠智慧和勇敢打敗瞭敵人。

    韓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高歡以三萬之眾打敗瞭七倍於己的敵人,這和正確的戰略、戰術思想是分不開的。首先,高歡知己知彼。他在爾朱氏的軍隊中生活過,對於這個軍隊內情十分熟悉。爾朱軍不但內部矛盾尖銳,而且麻痹輕敵。而自己軍隊中的鮮卑人既對爾朱氏的軍隊有著刻骨的仇恨,又英勇善戰。根據敵我雙方的這些情況,高歡制定瞭一個正確的作戰方案。他以斷絕自己軍隊退路、破釜沉舟的辦法,激發將士以死拚搏的鬥志。這是高歡以少勝多的第二個原因。最後,高歡比較好地處理瞭內部關系。他盡量調和和消除漢人和鮮卑人之間的矛盾。在戰爭開始之前,高歡曾擔心高昂率領的漢族軍隊戰鬥力不強,想派一千名鮮卑兵協助他們。但是高昂認為兩族人在一起不便指揮,拒絕瞭這個建議。在這種情況下,高歡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這就使得高昂心情比較舒暢,戰鬥中十分勇敢,還能與其他各部註意配合,互相支援。

    韓陵戰後,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爾朱氏各派勢力很快被高歡消滅瞭。除晉陽的爾朱兆尚在茍延殘喘外,其餘的人不是被殺,就是逃到南朝去瞭。這年四月,高歡進入洛陽,廢殺爾朱氏擁立的節閔帝元恭及原來的傀儡元朗(隻因他是魏宗室的疏屬),另立元修為皇帝,是為北魏孝武帝。高歡自為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太師等職,把北魏政府的實權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

    七月,高歡兵發三路,親率十萬大軍殺向晉陽。爾朱兆倉皇舍棄晉陽,退到北秀容。次年正月,爾朱兆兵敗自縊而死。

    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高歡集中精力對他的軍隊進行瞭比較大的調整和改編。他發現晉陽一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四周崇山峻嶺,易守難攻,是個極好的屯兵之地。於是,高歡在晉陽建置大丞相府,長期住在那裡,遙控洛陽。他還把手下的鮮卑人從河北遷到瞭並州、汾州一帶,並分別在秀容郡(今山西原平縣)、壽陽城(今山西壽陽西)、受陽縣(今山西文水東)設置恒、燕、雲三州僑州政府;又把六鎮改為朔、顯、蔚三州,分別在六壁城(今山西孝義西南)、鄔縣(今山西平遙西北)等地設置僑州政府。僑州政府不受當地政府管轄,直屬大丞相府。高歡從政治上、經濟上給予六鎮鮮卑很多特殊的照顧,規定他們以打仗為主要職業,不從事生產,衣食供給都仰承於漢族人民。六州鮮卑拱衛在晉陽的四周,既有利於高歡對軍隊的調發和使用,又成為他重要的兵源。

    永熙三年(534)五月,魏孝武帝下詔調發河南諸州兵,聲言要親自進攻南方的蕭梁王朝,而實際上是想突襲晉陽,搞掉高歡。

    魏孝武帝同高歡關系緊張,發生在一年以前。幾個對高歡專權不滿的朝臣向孝武帝建議加強禁衛軍,以防備晉陽。本來就不願受高歡擺佈的孝武帝,很快按照他們的意見設置瞭都督部曲,並大量選拔驍勇,增允武直,還把一部分軍國大權轉移到高歡的反對派手裡。同時,他還秘密地和擁兵關隴的賀拔嶽建立聯系,任用賀拔嶽的哥哥賀拔勝都督荊州等七州的軍事。不久,孝武帝殺死在朝中任司空官職的高幹,撤銷高歡親信韓賢建州刺史的職務,將高歡安插在洛陽的黨羽一一地清除掉。

    高歡識破孝武帝的用心,立即調集二十四萬大軍,聲稱應詔南討,分兵四路,大舉南下。七月,高歡引軍渡河,迫使孝武帝丟棄洛陽,亡命長安,投奔到賀拔嶽的繼任者宇文泰那裡。八月,高歡占據洛陽,大肆屠殺反對派。但孝武帝的西走,也使高歡失去瞭政治資本。他前後寫過四十多封信件,請求孝武帝東還,均遭拒絕。十月,高歡改立年僅十一歲的元善見為帝,是為魏孝靜帝。不久,他以洛陽處以四戰之地,難以為都,下令北遷鄴城。高歡命令下達後三天,洛陽城民四十萬戶被驅出傢園狼狽就道。高歡留在洛陽處理後事,事畢還晉陽,從此軍國大權一概歸入相府。北魏被一分為二,以鄴城為都的北魏王朝居於宇文泰制下的北魏長安王朝的東方,故史稱東魏。

    天平二年(535),高歡鎮壓瞭並、汾地區的劉蠡升起義。孝昌年間(525—527),受六鎮起義的影響,居住在離石(今山西離石)以西,安定(今甘肅涇川)以東廣大山區的稽胡族人民不堪政府壓迫,在劉蠡升領導下舉行起義。劉蠡升自稱天子,在汾州境內的雲陽谷一帶建立政權。劉蠡升力量日益發展,對以並汾為基地的高歡造成嚴重威脅。高歡先後三次發重兵進行討伐,甚至不惜采取欺詐手段,終於將義軍戰敗。趙蠡升被殺,五萬多戶胡漢人口被高歡俘獲。

    魏孝武帝逃到長安後不久,與宇文泰發生矛盾,被毒死。宇文泰改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帝。宇文泰以丞相的職務控制大權。西魏同東魏比較,在經濟、軍事實力方面處於明顯的劣勢。高歡建立東魏後,有志消滅西魏統一北方,開始頻繁地向西部用兵。

    天平三年(536)正月,高歡親自率領一萬騎兵襲擊西魏的夏州(今內蒙烏審旗南),逼降其刺史斛拔俄彌突。不久,高歡又派兵將準備投降的西魏靈州刺史曹泥、涼州刺史劉豐解救到東魏。兩次戰爭高歡共虜獲西魏一萬多戶人口。

    西魏大統二年(東魏天平三年)是關中地區的大災年,“人相食,死者什六八”(《資治通鑒》卷一五七)。高歡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在當年年底大舉進攻宇文泰。他以大都督竇泰趨潼關,以司徒曹昂包抄藍田,自己親率主力進屯蒲阪。次年正月,宇文泰抓著東魏軍隊驕傲輕敵的弱點,潛軍出小關,突襲竇泰。攻潼關的東魏軍沒有防備,結果全軍覆沒,竇泰兵敗自殺。高歡聽到竇泰的敗訊,急忙拆掉為渡河而建置的浮橋,撤軍而還。不久,高昂也身受重傷,返回東魏。

    天平四年(537)九月,高歡不甘心小關的失敗,選擇宇文泰東出潼關到恒農(今河南靈寶北)“就谷”之機,一面派高昂圍攻恒農,截斷宇文泰的歸路,一面親率十萬大軍,自蒲津(今山西永濟西)而西,先後渡過黃河、洛水,屯軍許原,準備一舉攻陷長安,消滅西魏政權。但是,高歡沒有想到,宇文泰會很快擺脫高昂,引兵入關,又輕騎渡渭,將大軍隱蔽在渭曲沙苑(今陜西大荔南)一帶。高歡的部將由於地理環境不熟,且又麻痹輕敵、紀律渙散,結果二十萬之眾竟然被不足一萬的西魏人馬打敗。這一戰是高歡統兵歷史上所遭遇的最慘重的失敗,全軍將士死傷八萬餘人,各類武器、鎧甲損失十八萬多件。

    沙苑之戰後,宇文泰在關中隴上地區的統治得到進一步鞏固,高歡逐漸喪失對西魏的戰略優勢,靠東魏的力量統一北方的目標已很難實現。東西魏對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高歡退軍後,西魏乘勝攻占瞭蒲阪和洛陽的金墉城。元象元年(538)七月,高歡得知宇文泰與魏文帝要來洛陽祭拜園陵,遂命令侯景、高昂率軍反攻金墉城,自己親率大軍擔任後繼部隊。宇文泰親自趕來救援守城的西魏軍隊,在河橋(今河南孟縣西南)被侯景打敗,幾乎被俘。但西魏大軍及時趕到,反敗為勝。高昂全軍覆沒,本人為追兵所殺。河橋一役,東魏將士被俘一萬五千餘人,落水而死的近萬人。

    高歡在同西魏的幾次大戰中連續告敗,具體原因因戰爭而異,各不相同,但都是次要的原因。政治上的逐漸腐敗,官吏貪污成風,東魏境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不斷激化,才是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

    東魏立國之初,高歡也想對北魏末年泛濫成災的腐敗吏治予以廓清。天平二年(535),他為在鄴城的文武百官規定瞭給祿標準,並派人檢查各州郡縣政府官吏執法的情況。但是,隨從高歡起傢的鮮卑族權貴不顧禁令,依然肆意貪污,高歡無可奈何。有個叫杜弼的行臺郎中實在看不過去瞭,要求高歡懲辦貪官污吏。高歡對他說瞭實話:“官場上貪污的風氣,由來已久。武將中有很多人因傢眷在關中,受到宇文泰的招誘,去留未定。江南的蕭衍專搞禮樂制度,對漢族士大夫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如果對他們過分強調綱紀,不予寬容的話,一旦都離我而去,我怎樣立國呀?”等到杜弼再來提建議時,高歡則翻瞭臉。他命令士兵把弓拉開,刀豎起來,讓杜弼從刀鋒箭頭中間鉆過去,然後對杜弼說:“箭也不射你,刀也不砍你,你還害怕。我的軍人們卻是真刀真槍,百死一生,功勞這麼大,貪污點算什麼!”高歡以放縱貪污立國,使東魏的吏治、官風腐敗到瞭極點。

    這時,原已緩和的民族矛盾又重新尖銳起來。天平四年(537),治河的民夫死去不少,鮮卑貴族竟講:“一錢不值的漢人,隨他們死去吧。”一個漢族將領聽到後氣壞瞭,準備殺死他。漢族、鮮卑族將領之間常因民族關系緊張而發生火並。高昂之死也是由於東魏鮮卑族將領見死不救造成的。

    武定元年(543)月,東魏與西魏再次發生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據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叛降西魏。宇文泰親至洛陽接應,用兵包圍瞭河橋。高歡匆匆從晉陽趕到黃河北岸,在挫敗西魏燒橋的船隊後,渡河占據瞭邙山。兩軍合戰,宇文泰戰敗,險些被擒。這一仗,西魏軍損傷三萬餘眾。第二天,兩軍又發生戰爭,宇文泰仍未能取勝,隻好引兵入關。這次戰爭,史稱邙山之戰。

    邙山之戰雖以高歡的勝利而告終,但也暴露瞭東魏內部的許多問題。部將的貪財好利,軍紀敗壞,嚴重地損耗瞭軍隊的戰鬥力,一度幹擾瞭高歡的軍事部署。當時宇文泰兵敗幾乎遭擒,大將彭樂接受一口袋黃金的賄賂,竟然將敵軍主帥放跑瞭。

    由於平素對下屬放縱慣瞭,高歡感覺到光靠自己的力量很難改變這種局面。他開始采用扶植兒子高澄的辦法,試圖對不法權貴稍加約束。武定二年(544)三月,高歡把高澄的職務從吏部尚書提升到大將軍、領中書監,並將掌管機要的權力從門下省轉歸中書省。高歡企圖以此削弱鄴中四貴的權力。鄴中四貴,是高歡原來安插在鄴城控制東魏朝政的孫騰、司馬子如等四人。他們憑借權勢,專恣驕貪,成為不法權貴的領袖人物。高澄起用漢族士人崔季舒為中書侍郎,崔暹為禦史中尉,授意他們對司馬子如等人進行彈劾。高澄下令將司馬子如下獄、免職,並當眾羞辱孫騰,同時還處死、黜免一大批貪贓枉法的貴族官僚。一時滿朝肅然,頗有成效。事後,高歡出面極力安撫司馬子如等人,並下書給鄴城諸貴說:“崔暹等人居憲臺,象司馬子如這樣同我親密的人,我都不能救。請你們大傢謹慎小心一些。”

    為瞭擴大剝削對象,增加租稅賦役收入。高歡在統治區域內多次清查戶籍,搜括人口。早在元象元年(538),他曾下令禁止各地牧守令長擅立佛寺,以防止大量國傢編戶成為免除租稅賦役的僧尼。武定元年(543),高歡親自巡行冀、定二州,校對核實河北地區的戶口。次年十月,他又派遣孫騰、高隆之為括戶大使,分行諸州,前後共清查出無籍人口六十多萬戶,並強迫大量流離、僑寓人口返回本鄉。

    北魏末年,原本已衰落下去的柔然汗國,由於參與鎮壓六鎮起義遂漸強盛起來。東西魏分裂以後,高歡和宇文泰無暇北顧,競相與柔然通好,遂使柔然可汗阿那瑰稱雄漠南,勢力無故。武定四年(546),西魏與柔然合謀連兵進攻東魏。高歡得知後,一面在幽、安、定三州的北邊險要關口修建防禦工事,一面派臣下出使柔然為兒子高澄求婚。柔然可汗拒絕將女兒嫁與高澄,強迫高歡自娶。高歡被迫將其妻匹婁氏處於別居,納柔然公主為正室。高歡屈辱妥協討好柔然,以換取北邊的和平,全力對付西魏。

    這年九月,高歡親率大軍圍攻西魏據守的玉壁。玉壁在今山西稷山縣西南,處於汾水的下遊。西魏設在這裡的要塞對東魏的晉州威脅很大。高歡命令士兵晝夜攻城,企圖拔掉這個釘子。但是他遇到瞭西魏守將韋孝寬的頑強抵抗。東魏軍隊苦攻五十餘日,士卒死病七萬餘人,始終未能破城。高歡智力皆盡,在身染重病之後,解圍退軍。

    高歡回到晉陽後,一病不起,武定五年(547)正月死去,終年五十二歲。北齊建立後,高歡被追謚為獻武帝,後改謚為神武帝。

    高歡的一生可以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他經歷瞭各種艱難曲折,從出身低賤的兵戶之子成為一名統帥,並建立瞭強大的東魏王朝。他擅長分析和把握客觀形勢,並能作出決斷。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成功的。但是在他的後期,由於沒有勇氣對其營壘中的腐敗風氣進行鬥爭,他徒有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也終未能有大的建樹。在東西魏長期的戰爭中,高歡占據著實力上的優勢。東魏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但是戰爭的結果卻是敗多勝少。另外,高歡明知下屬侯景專兵一方,不易駕馭,卻又不在生前及時處理,導致侯景在他死後作亂,使東魏喪失河南四州之地,國力大傷。

    高歡共有十五子。

    長子高澄(521—549),字子惠。十一歲時被封為渤海王世子,次年加封侍中等職。東魏建立後,先後為尚書令、大行臺、並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吏部尚書等職。武定二年(544)以大將軍、中書監之職居鄴,受父命控制朝政。高歡死後,繼任大丞相,專擅東魏大權。河南大行臺侯景將兵十萬反叛東魏。高澄派慕容紹宗等人南下鎮壓,大破侯景。武定七年(549)高澄完成奪取東魏皇位的準備工作,突然為鄴城“膳奴”藍京殺死,時年二十九歲。北齊建立後,追謚為文襄帝。

    次子高洋(529—559),字子進。父兄執東魏朝政期間,先後任尚書左仆射、尚書令、中書監、京畿大都督等職。高澄被殺後,進爵為齊王,受封為使持節、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等職。武定八年(550)廢東魏皇帝自立,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在位期間,重用漢族官僚楊愔等人,刪削律令,並省州郡縣,減少冗官,嚴禁貪污,註意肅清吏治;前後築長城四千裡,置邊鎮二十五所,屢次打敗柔然、突厥、契丹,出擊蕭齊,拓地至淮南。後期以功業自矜,縱欲酗酒,殘暴濫殺,大興土木,賞費無度,遂國勢轉衰。天保十年(559)病死,時年三十一歲。謚號為文宣帝。

    六子高演(535—561),字延安。兄高洋在位期間,封常山王,歷任並省尚書令、司空、大司馬、錄尚書事等職。高洋死,子高殷嗣位。乾明元年(560)三月,高演在鮮卑權貴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殺死漢族大臣楊愔等人,自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掌管朝廷大權。八月廢高殷,稱帝改元。次年馬驚墜地,傷肋而死,年二十七歲。謚號為孝昭帝。

    九子高湛(537—569),兄高洋、高演在位期間,封長廣王,歷任尚書令、司徒、太尉、並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大傅、錄尚書事、右丞相等職。高演死,大寧元年(561)十一月即皇帝位。在位期間,督修律令,成《齊律》十二篇、令四十卷。頒行新的均田令和租調法,並對三長免役特權作出新的調整。清河四年(565)四月,禪位於子高緯,稱太上皇。天統四年十二月(569年1月)病死,年三十二。謚號為武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