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劉錡簡介

劉錡

    劉錡(1098—1162),字信叔,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

    父劉仲武,熙寧時補官,積功為涇原路第一將、熙河路兵馬都監。元符二年(1099),從王贍占領邈川城(今青海樂都南),建為湟州,劉仲武以功任河州(今甘肅東鄉西南)知州。崇寧四年(1105),隨高永年西征失利,降為西寧都護。大觀二年(1108),從童貫征西,招降羌王臧征仆哥,收復積石軍(今貴德西),以功受到宋徽宗召見,九子“悉命以官”。後歷任西寧州、渭州(今甘肅平涼)、熙州(今臨洮)、秦州知州,侍衛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等職,領瀘川軍節度使。宣和二年(1120)死於熙州知州任上。劉仲武九子,以劉錫、劉錡最知名。

    劉錡為劉仲武第九子,史稱德順軍(今寧夏隆德)人,當為出生地。大觀年間入官。南宋建立後,任岷州(今甘肅岷縣)知州、隴右都護。建炎三年(1129),南宋為牽制東南地區金軍南侵,派知樞密院事張浚兼任宣撫處置使以經營川、陜,劉錡被任為涇原路經略使兼渭州(今平涼)知州。建炎四年九月,宋、金決戰於富平(今陜西富平東北)時,劉錡“身先士卒”,抗擊金兵,激戰半日,勝負未分。宋軍已擊敗金左路完顏宗弼所部,但由於環慶經略使趙哲棄軍先逃,導致宋軍全線潰敗。趙哲以此被斬首,其部屬慕容洧據慶陽(今屬甘肅)叛變,進攻環州(今環縣),劉錡因回救不及而被降為綿州(今四川綿陽)知州兼沿邊安撫使。

    紹興三年(1133)冬,金軍攻占和尚原(今甘肅寶雞西南)。宋軍重新調整防務,劉錡負責文州(今文縣)、龍州(今四川平武西南)至威州(今理縣東北)、茂州(今茂縣)一帶防務。紹興四年三月,川陜宣撫司都統制吳玠抗擊金兵於仙人關(今陜西略陽西北),劉錡奉令馳援,與吳玠會師。八月,宋高宗得知劉錡戰績,詔令到行在臨安朝見,被川陜宣撫使王似以劉錡“守邊不可遣”為由,繼續留在川陜邊境。紹興五年二月,宋高宗“詔將兵不須起發,令錡疾速赴行在”。七月,當嶽飛鎮壓楊麼起義後,正在湖湘的宰相張浚,想中途截留劉錡任嶽州(今湖南嶽陽)知州,宋高宗再次“詔趣赴行在”,到後被任為江南東路馬步軍副總管、帶禦器械。從此,劉錡離開西北而在東南戰場上建功立業。

    紹興六年二月,因宋高宗的心腹楊沂中出征,任命劉錡臨時接替楊沂中,兼權提舉宿衛親軍,說明宋高宗對劉錡相當信任。十月,偽齊南侵,宋高宗親征抗擊,劉錡改任浙西、淮東沿海制置副使,以加強南宋的海防、江防。

    紹興七年正月,當宋高宗巡幸在平江時,行營前護副軍都統制王彥所部與權主管侍衛親軍馬軍司公事解潛部屬械鬥,解潛被罷職,宰相張浚薦劉錡文武全才,被任為權主管侍衛親軍馬軍司及殿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公事,統管重建的三衙軍,但三衙軍數量不多,隻是宋高宗的護衛軍。二月,王彥罷兵權出任地方官,將王彥所部也隸屬於劉錡。劉錡將侍衛馬軍司2000多人及王彥所部萬人,淘汰老弱,整編為六軍十二將,共6000人。十月,劉錡兼任廬州知州、淮西制置副使、主管淮西安撫司公事,率部進駐廬州。紹興八年六月,劉錡奉詔移駐鎮江,不久改任樞密院都統制,劉錡所部成為樞密院的直屬部隊。紹興九年二月,劉錡升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並再次擔任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

    紹興十年正月,劉錡任東京副留守兼節制軍馬。三月,劉錡率所部6000人和殿前司3000人以及諸軍傢屬前往。同年五月,金破壞和議,當劉錡於五月中旬到達順昌府(今安徽阜陽)時,東京留守孟庾已向南犯的金軍主帥宗弼投降。劉錡與順昌知府陳規立即部署防務,堅壁清野,拆除、燒毀城外民房,修繕城池,部將許青、賀輝、焦文通、鐘彥、杜杞等分守四城門。五月末,金軍開始圍攻順昌。六月初,圍城中的劉錡升任樞密院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隨後又接到“擇利班師”的詔旨,劉錡認為大敵當前,不能輕易退兵,應繼續堅守。由於劉錡屢敗攻城金兵,金軍主帥完顏宗弼(兀術)親率主力由開封趕到順昌,對金將說:“順昌城壁如此,可以靴尖踢倒,來日(順昌)府衙會食。”次日清晨,10萬金軍四面猛攻,宗弼率重鎧親兵“鐵浮圖”(鐵塔兵)進攻東門,劉錡親自率軍出東門抗擊,宋軍將士以槍揭去金兵兜牟,以刀斧斫敵臂,甚至以手抓扯,惡戰大半天,終於將金軍打敗。劉錡“遍詣諸營,撫勞官軍及安慰中傷之人,蓋傢至戶到,人人皆得其歡心”,鼓舞士氣,準備再戰。金軍害怕劉錡派兵夜襲,加上大雨及潁河水漲,相持數日後,隻得撤兵北歸。順昌之戰阻遏瞭金軍南侵的矛頭,穩定瞭局勢。當時“馬軍都虞候劉錡大敗烏珠(宗弼)於順昌,烏珠拔寨還東京,兩淮遂定”,被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劉錡以功建節,授武泰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虞候、順昌知府、沿淮制置使。同年七月,劉錡任淮北宣撫判官,時嶽飛北伐駐潁昌(今河南許昌),而張俊已自毫州退兵,嶽飛已陷入於孤軍作戰地位,告急於劉錡,劉錡派部將雷仲出兵牽制,進抵太康(今屬河南)。嶽飛被迫奉詔南撤,嶽飛部將趙秉淵尚堅守淮寧府(今淮陽),劉錡部將韓直協助趙秉淵擊退進犯的金軍。九月,在宋高宗、秦檜乞和政策下,諸大將都奉詔退兵,劉錡退駐太平州。

    紹興十一年正月,金軍攻占壽春府,劉錡率部渡江抗擊南下的金軍,到達廬州,劉錡隨即巡視,因其城殘破不利於防守,隨即冒雨退向東關(今含山西北),“依山據水,以遏金人之沖”。二月,劉錡自東關出兵至柘皋,與10萬金軍相遇,楊沂中、王德等軍先後到達,宋、金兩軍會戰,金軍大敗,退向西北的紫金山。柘槔之戰是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也是宋、金紹興和議前的最後一次決戰。金軍戰敗後逐步北退,主帥張俊因爭功而忌妒劉錡,命劉錡先回,自己想與楊沂中耀兵淮上以顯聲威,但當得知北退的金兵正攻打濠州時,又命劉錡率軍北上抗金。由於輕敵,楊沂中、王德被金伏兵所襲而大敗,張俊、楊沂中、王德等驚慌南逃渡江,隻有劉“錡乃按部位,整旌旗,最後徐行”,駐軍歷陽(今和縣),奏請準許後,才渡江回歸太平州,這也使張俊、楊沂中懷恨在心。

    同年四月,宋高宗、秦檜罷韓世忠、張俊、嶽飛三大將兵權,劉錡因而自請退閑。七月,盡管樞密副使嶽飛請求不要罷劉錡的兵權,但劉錡仍被罷軍權,改任為荊南府(今湖北江陵)知府。紹興十七年,以宮觀退閑,紹興二十五年,重又起用為潭州知州。紹興二十七年,加太尉,又任荊南知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紹興二十九年,面對金帝完顏亮準備南侵的形勢,劉錡兼節制荊南府屯駐禦前軍馬,重掌兵權。紹興三十年五月,設荊南府禦前諸軍都統司,劉錡兼任都統制。十月,劉錡調任鎮江府禦前諸軍都統制,隨即揀退病馬,訓兵練卒。

    紹興三十一年六月,劉錡移騎軍渡江屯駐揚州。面對金軍大舉南下的形勢,宋高宗想借助劉錡順昌之戰建功的威名,任命劉錡為淮南、浙西、江南東西路制置使,以建康府都統制王權為副使。八月,劉錡扶病出鎮揚州,並派部將王剛屯守寶應(今屬江蘇),又派部將吳超進駐淮河南岸的盱眙軍(今盱眙縣)。

    十月,劉錡又兼京東、河北東路招討使。隨後扶病前駐盱眙軍部署防務,又沿淮河進至淮陰,正當劉錡在淮東抗擊金兵,主管淮西防務的王權及其部屬,當金軍渡淮南下,便即不戰而逃。面對金軍臨江的形勢,宋高宗以金字牌召劉錡退兵守江。劉錡自淮陰退到揚州時,金軍已占領真州(今儀征)。劉錡退守長江邊的瓜洲鎮,無日不戰,為穩定人心,又將妻、子從鎮江渡江遷來瓜洲。金軍占領揚州後,以重兵南下爭奪瓜洲渡,與劉錡部將左軍統領員琦相遇於皂角林,員“琦陷重圍,下馬死戰數十合,中軍第四將王佐以步卒百有四人往林中設伏”,殺敗金兵,金又派大量生力軍前來,劉錡也派兩軍支援員琦,雙方惡戰大半天,金軍死傷三千餘人,戰敗退兵。皂角林之戰是此次金軍南犯以來首次失利的惡戰,被列入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但淮西主將王權已逃回江南,宋高宗詔令劉錡退回江南,專守長江防線,遂留其侄中軍統制劉汜率部屬1500人堅守瓜洲渡口,已病重的劉錡乘肩輿渡江到鎮江,知樞密院事、督視江淮軍馬葉義問即以李橫代劉錡指揮作戰。十一月,金軍再次大舉進攻瓜洲渡,李橫、劉汜戰敗,金軍占領瓜洲渡口。數日後,“采石之戰”,虞允文組織軍民,打敗企圖渡江南下的金帝完顏亮,完顏亮東走揚州,不久為部下所殺。

    紹興三十二年(1162)二月,劉錡病死於臨安,後謚武穆。《宋史》稱:“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又稱:“金主亮之南也,下令有敢言錡姓名者,罪不赦。枚舉南朝諸將,問其下孰敢當者,皆隨姓名其答如響,至錡,莫有應者,金主曰:吾自當之。然錡卒以病不能成功。”評論雖不無誇張,但劉錡抗金,除形勢不利而主動退兵外,大多戰勝,因而被“世傳錡通陰陽傢,行師所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