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人物介紹_楊文廣墓地_楊傢將歷史真相_楊文廣生平事跡_楊文廣後人_Wiki101.com.tw

本 名:楊文廣

字 號:仲容

所處時代:北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

出生時間:999年

去世時間:1074年

主要成就:抗擊西夏,獻攻取幽燕陣圖

信 仰:道傢

官 職: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

楊文廣——北宋名將

  楊文廣(999-1074),字仲容,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楊延昭之子、楊業之孫(正史中楊文廣為楊延昭之子,楊宗保為《楊傢府演義》虛構人物 ),曾為范仲淹所擢用,祖籍麟州(今陜西神木北)。

  楊文廣生於咸平二年(999)卒於熙寧七年(1074),白壽彝認為他是楊延昭的第三子(曾鞏《隆平集》雲:“詔錄其子傳永、德征、文廣有差。”),以父因入官,任侍衛親軍龍衛(騎軍)、神衛(步軍)四廂都指揮使,後升領防禦使。宋神宗時因抗擊西夏建功,歷官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後遼人爭議代州地界,他奉獻陣圖及攻取幽燕之策。旋病死,膝下共有四子。

  評書中,太平王少令公楊文廣共有十九妻子:金平珠,杜月英,竇錦姑,鮑飛雲,齊長善,趙百花,蘇三娘,慕容英,農艷花,李玉茹,吳金定,柳香春,曾鳳英,梅若蘭,趙春蓉,薛百花,慕容昭容,范文縈;膝下共有四子,以小兒子懷玉最為出眾。

  人物生平

  楊文廣生於咸平二年(999)卒於熙寧七年(1074),宋初抗遼將領楊業孫,白壽彝認為他是楊延昭的第三子(曾鞏《隆平集》雲:“詔錄其子傳永、德征、文廣有差。”),楊文廣以父蔭為官 [1] 。宋仁宗趙禎慶歷三年(1043年),陜西南部張海率饑民起義,轉戰陜西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即按照為官的次序隨軍出征,故此楊文廣當時的官位可能是禁軍一類的小官職。這次出征回來後,楊文廣以軍功升任殿直——比供奉官更低官階的武官官階。四年(1044年),推行“新政”的參知政事(宰相)范仲淹任陜西、河東路宣撫使。次年正月,范仲淹罷相,出任邠州(今陜西彬縣)知州兼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在此期間,范仲淹和楊文廣有過交談,對他的軍事才能感到驚奇,將他置於麾下。然而,在這年之前一年(1044年),宋朝和西夏已經議和成功,宋再繳納“歲幣”銀、茶、絹二十餘萬求“和平”。楊文廣也就失去瞭殺敵報國的機會。

  宋仁宗趙禎皇祐四年(1052年),行伍出身的樞密副使狄青以荊湖南北路宣撫使、提舉廣南東、西路經制賊盜事的身份征討盤據邕州(今廣西南寧市)的蠻族首領儂智高的叛亂。狄青挑選陜西兵馬趕赴廣南兩路助戰,當時的德順軍(今寧夏隆德縣)的知軍(州官為知州,府官為知府,軍官為知軍)楊文廣被調任廣西鈐轄(即廣西臨時戰區的統兵官)。但是,我們找不到他征戰的資料,隻是看到他的一系列官職的變化:宣州(今廣西宜山縣)知州、邕州知州——相信是征滅儂智高後朝廷對楊文廣的封任。其後累遷左藏庫使、帶禦器械——這也是武官榮譽性的官階,並無實際職掌,但“左藏庫使”比之他的父親先前曾任的“崇儀使”、“如京使”稍高。

  宋英宗趙曙繼位後的治平年間(1064-1067),朝廷評議各地將領,趙曙說:“文廣,名將後,且有功。”(《宋史?楊文廣傳》)將其擢升為成州(今甘肅成縣)團練使,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這是京師禁軍侍衛司步騎兵的指揮官,曾經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武官職位,領兵超過一萬人,然而英宗時,它已經是個武將虛銜。後來,楊文廣升任興州(今陜西略陽)防禦使、秦鳳路(轄區相當於今陜西西部、寧夏南部和甘肅中部及南部)副都總管。

  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1068年)陜西經略使韓琦奏請修建城堡,保護秦州西北邊境的居民,防范西夏黨項人的入侵,朝廷準奏。七月,韓琦派秦鳳路副都總管楊文廣前往離秦州(今甘肅天水市)西北大約一百八十五裡的地方修築篳篥城。由於先前宋軍修建城堡,西夏黨項人都會出兵破毀工程。於是楊文廣采取聲東擊西策略,揚言要到某地修建噴珠城,西夏軍隊前去破壞,楊文廣即率部急奔篳篥,全面部署防務,次日清晨,上當撲瞭個空的西夏軍終於趕到篳篥。然而見到宋軍防守嚴密,無法推進,隻好退兵,卻又留書聲稱回去奏請以數萬騎兵來驅逐宋築城部隊——這就是無賴的威脅行徑,楊文廣立即派兵遣將出擊追殺西夏黨項軍,西夏兵大敗,宋軍殺獲甚眾。有人問他為什麼要追擊敵人,楊文廣說:“先人有奪人之氣。此必爭之地,彼若知而據之,則未可圖也。”(《宋史 楊文廣傳》)經此一擊,黨項人後來果然不敢再來搗亂。當年九月,甘谷、篳篥等三個城堡修成,受到宋神宗趙頊詔書褒諭,並將篳篥城賜名通渭堡(今甘肅隴西東北五十裡)。 此後,楊文廣歷任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北七裡)知州、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縣)知軍。

  熙寧三年(1070年)十二月,楊文廣改任鄜州(今陜西 富縣)權知州——代理知州。以後又自西北邊防移向河北邊防,任定州路(治所在今河北定縣)副都總管,升侍衛步軍都虞候——又回到瞭當年他的祖父和父親效命的地方。熙寧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瞭大約三十年遼宋邊境又其爭端——早在宋仁宗趙禎慶歷二年(1042年),遼興宗耶律宗真見宋朝屢為西夏所敗,乘機要挾,要求宋朝割讓晉陽及瓦橋關以南十縣之地——這個晉陽並不是今山西太原市所在地,因為假設的確是該地,則瓦橋關在今河北雄縣,兩者相距何止千裡,又怎止十縣?然而《宋史》及《續資治通鑒》都如此說:“晉陽及瓦橋以南十縣”,今疑“晉陽”應為“高陽”,高陽在今河北雄縣南五六十裡,正是河北邊關所在地,附近有雄州、高陽、莫州、博野、保州、容城、保定軍、安肅、望都、遂城、霸州,方圓約一萬平方公裡,估計遼朝所索之地應該為該地。仁宗趙禎急命大臣富弼前往交涉,又增加“歲幣”二十萬(銀十萬,絹十萬),終於再得到三十年的“和平”歲月。如今,遼朝遣使到宋朝,爭河東地界。定州路副都總管楊文廣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朝廷還沒有來得及審批和回復,當年的十一月,楊文廣病逝。享年75歲。他死後,朝廷追贈為同州觀察使。

  楊文廣傳

  文廣字仲容。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撫陜西,與語奇之,置麾下。從狄青南征,知德順軍,為廣西鈐轄,知宜、邕二州,累遷左藏庫使、帶禦器械。治平中,議宿衛將,英宗曰:“文廣,名將後,且有功。”乃擢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副都總管韓琦使築篳篥城,

  文廣聲言城噴珠,率眾急趣篳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遲明,敵騎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遺書曰:“當白國主,以數萬精騎逐汝。”文廣遣將襲之,斬獲甚眾。或問其故,文廣曰:“先人有奪人之氣。此必爭之地,彼若知而據之,則未可圖也。詔書褒諭,賜襲衣、帶、馬。知涇州、鎮戎軍,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都虞候。遼人爭代州地界,文廣獻陣圖並取幽燕策,未報而卒,贈同州觀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