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王應麟簡介

《三字經》譯文

《三字經》,是我國知名度極高的兒童讀物,流傳廣泛,傢喻戶曉。

《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目前難於確定。清代人多認為《三字經》是宋儒王應麟所作,不管《三字經》的作者是誰,都不影響這部書的價值,因為《三字經》有著豐富的內容。近代經學大師章太炎說:“其書先舉方名事類,次及經史諸子,所以啟導蒙稚者略備。”也就是說《三字經》是一部內容全面的啟蒙讀物。《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份,每一部份有一個中心。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從“為人學,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瞭黃香和孔融的例子;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四時、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瞭;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份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瞭儒傢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諸子的著作;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隻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瞭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 《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傢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瞭積極向上的精神。

本文采用的則是民國年間的增補本。旨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譯者參考各註譯本特給《三字經》進行全面譯註並加以註音,在此向各位註譯者表示謝意。時間倉促,難免有不足,懇望批評指正。

email:chenchengwei888@163.com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隻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所處的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瞭好與壞的差別。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善良的本性就會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至於教育的諸多規律中,應註重培養孩子的專心致志、持之以恒。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zhù)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傢(從墳場附近搬到屠宰場邊,再三遷至學校旁),是為瞭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佈來教子。

竇(dòu)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因而竇禹鈞美名遠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duò)

【譯文】生養孩子卻不加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是做老師的懶惰瞭。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譯文】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學習,是不對的;年紀小的時候,不肯努力、用功學習,等到年紀大瞭,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玉不琢(zhuó)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就成不瞭大器。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結交益友,學習學習待人、處事、應對、進退的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孝順父母是兒女應該做到的。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美德,應該及早教育培養。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其次才是增廣見聞學習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明白數字的變化,並研讀古聖先賢的文章,來修養自己。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譯文】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如此累計上去,可以無窮無盡。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譯文】古人認為混沌初開時,氣之輕清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凝為地。乾坤奠定後,世上的一切生物便在天地之間繁衍生長,永無休止。而人類則是最高等的生物。因此古人把構成生命現象與生命意義的基本要素——天、地、人稱為“三才”。古代陰陽學傢說認為,白晝的太陽為“陽氣”之精髓,黑夜的月亮是“陰氣”的魂魄,而群星則排列在天空中,燦爛輝煌,映襯日月。因此古人把日、月、星稱為“三光”。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譯文】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維持維持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三種倫常關系,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要有親情,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譯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四個季節,這四時季節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譯文】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都以中央位置為準互相對應。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譯文】金、木、水、火、土為構成物質的五種基本特性,稱為“五行”。五行來源於天理。

十幹者 甲至癸(guǐ) 十二支 子至亥

【譯文】“十幹”指的是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又叫“天幹”;“十二支”指的是子、醜、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曰黃道 日所躔(chán) 曰赤道 當中權

【譯文】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 赤道是地球的中線,將地球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譯文】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傢是地處北半球的東邊。

曰江河 曰準濟 此四瀆(dú) 水之紀

【譯文】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曰岱(dài)華 嵩(sōng)恒衡 此五嶽 山之名

譯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這五座山稱為“五嶽”, 是中國的五大名山。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譯文】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傢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wěn)

【譯文】仁、義、禮、智、信,維系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五種道理永遠不變,必須遵守不容許混淆。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譯文】大地所生長的生物,種類繁多,像草木是屬於植物,遍及陸地上及水上。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譯文】至於動物蟲、魚、鳥、獸,它們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遊。

稻梁菽(shū) 麥黍(shǔ)稷(jì) 此六谷 人所食

【譯文】稻子、高粱、豆子、麥子、糜子和谷子,是人類所食用的主要糧食作物。

馬牛羊 雞犬(quǎn)豕(shǐ) 此六畜 人所飼

【譯文】馬、牛、羊、雞、狗和豬,叫六畜。它們是人類所蓄養的主要牲畜。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俱

【譯文】高興、生氣、傷感、恐懼、喜愛、憎惡以及欲望,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譯文】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我們很容易用眼睛辨別出來。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譯文】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種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譯文】氣味主要有五種: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爛的臭味,這是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五種氣味。

匏(páo)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譯文】我國古代人把制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類[笙(shēng)等]、土類[塤(xūn)等]、革類[鼓等]、木類[柷(zhù)等]、石類[磬(qìng)]、金類[鐘、鈴等]、絲類[琴、瑟等]與竹類[管、簫等],稱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譯文】平、上、去、入,是古時候的“四聲”。講話時咬字發音應該正確,才能讓人聽得清楚明白。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譯文】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孫和玄孫。以本人為中心,上數“四代”,下數“四代”,一共是九代,俗稱“九族”。是傢族中長幼尊卑基本的倫常關系。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譯文】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夫妻感情和順,兄長對弟弟的愛護,弟弟對哥哥要尊敬。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譯文】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註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瞭。

此十義 人所同 當師敘 勿違背

【譯文】前面所說的: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便是封建社會主張的“十義”。要求人人都應遵守的道德標準,不能違背。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sī)麻 五服終

【譯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禮樂射 禦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譯文】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人教導子弟必備的六種技能,稱為“”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這些技能瞭。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譯文】在六藝中,隻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譯文】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瞭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瞭。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譯文】天地之間的學問廣大無邊,如果都想要學,恐怕會無從學起,不如選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日積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餘的隻須知其概要,瞭解來源就可以瞭。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譯文】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譯文】讀書求學,必須有一個好的開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礎,應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學這本書,學習灑掃應對及六藝等,再來深究四書當中修齊治平的大學問。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譯文】《孟子》是學生萬章與公孫醜等記錄老師言行的書,共七篇,內容內容都是講述道德仁義的事。

作中庸 乃孔亻及(jí) 中不偏 庸不易

【譯文】中庸這一本書是孔夫子的孫子孔伋(jí)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稱,以字行之。)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不易,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譯文】大學這一本書是孔夫子的學生曾參所寫,本書共有十章,內容闡述一個人從修身齊傢到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譯文】《孝經》是儒傢經典著作之一,共十八章,是孔子門人所作,它論述瞭封建孝道。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因此古人研究學問,首先讀孝經,要把孝經這一部書的道理,都融會貫通,再讀四書,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並且有瞭學問的基礎,然後才能研究六經這些深奧的典籍。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譯文】《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傢的重要經典,應當認真研讀這些經典著作。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譯文】古時候的易經有三種版本,分別為《連山》、《歸藏》和《周易》,共稱為三易,《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瞭,如今流傳下來的隻有《周易》一種,孔老夫子曾經審訂過,書中的理論比較詳盡易懂。

有典謨(mó) 有訓誥(gào) 有誓命 書之奧

【譯文】《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這些都是《書經》的奧妙之所在。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譯文】周公制定周禮,分官設職建立國傢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瞭天官:吏部大塚宰,地官:戶部大司徒,春官:禮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屬於天子之下,各司其職管理國傢大事,為後世保存瞭良好的政治典范。

大小戴 註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譯文】西漢儒傢學者戴德和侄子戴聖分別著《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其內容完整的保存瞭古聖先賢的言論。由於古代“禮”和“樂”常合在一起,而《小戴禮記》中收瞭《樂記》,所以《禮記》一書使“禮”與“樂”齊備無缺瞭。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譯文】詩經“國風”、“大雅”、“小雅”、“頌”,四種文體稱為“四詩”,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吟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譯文】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作詩的風氣就逐漸沒落消失瞭,於是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譯文】註釋和解說《春秋》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稱為“三傳”,“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譯文】把儒傢的這些經典都通曉之後,方可讀諸子百傢的書。讀諸子的書隻要抓住其中的要點,記住主要內容就行瞭。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譯文】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譯文】經書和子書融會貫通之後,就可以開始研讀各種史書,史書是記載一國興亡的事,要從中考察歷代王朝傳承的世系,明白各國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亂興亡的原因,給自己一個警惕。

自羲(xī)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譯文】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xùn) 稱盛世

【譯文】傳至唐堯和虞舜合稱“二帝”,他們都把國傢當作公器,傳賢不傳子,把帝位禪讓給賢能的人,因為沒有一點私心,造就瞭一番太平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譯文】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夏傳子 傢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譯文】後來夏禹準備把帝位傳給益,因為人民懷念禹治水的功績,加上兒子啟又非常賢能,因此諸侯擁戴啟為天子。中國從此變成傢天下。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瞭它的統治。夏朝傳瞭四百年就改朝換代瞭。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譯文】周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與紂王決戰,滅亡瞭商朝,建立周朝,周朝歷時八百多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是統時間最長的朝代。

周轍東 王綱墜(zhuì) 逞幹戈(gē) 尚遊說

【譯文】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瞭。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一些謀士與投機份子趁機崛起,周遊列國擔任說客謀取功名,在各國之間進行遊說,有的主張連橫,有的提倡合縱,從此兵連禍結,天下蒼生不得安寧。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譯文】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恒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嬴(yíng)秦氏 始兼並 傳二世 楚漢爭

【譯文】秦始王姓嬴名政,采用張儀的連橫外交及遠交近攻等策略,將六國個個擊破,兼並六國的領土,統一天下(中國)自稱秦始皇。隻可惜不行仁政,暴虐無道民不聊生,傳到第二代胡亥時就被抗暴隊伍項羽和劉邦推翻瞭。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相爭,兩軍交戰七十多回合,最後項羽兵敗自殺,天下又成統一的局面。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mǎng)篡(cuàn)

【譯文】漢高祖打敗瞭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瞭兩百多年,到瞭孝平帝時,就被外戚王莽篡奪瞭帝位,王莽篡漢後,改國號為新。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譯文】劉秀推翻王莽,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建都洛陽,漢朝包括西漢和東漢,共四百多年,到漢獻帝時,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廢。

魏蜀吳 爭漢鼎(dǐng) 號三國 迄兩晉

【譯文】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後來魏滅瞭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懿(yì )篡奪瞭帝位,建立瞭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譯文】晉朝王室南遷以後,不久就衰亡瞭,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今南京)。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興高齊

【譯文】北方北朝的拓拔圭(guī)建立北魏後,他註重禮樂及教育,又施行漢化政策,改姓元故稱元魏,在歷史上頗為有名。至孝武帝時分裂為東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東魏建立北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譯文】等到楊堅建立瞭隋朝,才結束南北朝,統一天下(中國),即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間疾苦,一生勤儉愛民,隻可惜識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種下禍因;楊廣即隋煬帝,荒淫無道,剛愎自用又好大喜功,連年征討的結果,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引起各方聲討,隻傳瞭一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滅亡瞭。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譯文】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後隋朝滅亡,他戰勝瞭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瞭天下,建立起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譯文】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共傳瞭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瞭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後梁。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譯文】,為瞭與前面的朝代有所區別,因此另加一‘後’字。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五代的生命都很短暫,其興亡都有原因。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譯文】趙匡胤接受瞭後周恭帝“禪讓”的帝位(實際是逼恭帝遜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瞭十八個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瞭南北混戰的局面。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譯文】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瞭國傢,自稱皇帝,最後蒙古人滅瞭金朝和宋朝,建立瞭元朝,重又統一瞭中國。

輿圖廣 超前代 九十年 國祚(zuò)廢

【譯文】元朝的疆域很廣大,所統治的領土,超過瞭以前的每一個朝代。卻因為種族歧視、宗教迫害與高壓政策等因素(重武力輕文治),隻傳瞭九十年就被朱元璋推翻瞭。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譯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後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大明,他自己當上瞭皇帝,號洪武,定都在金陵(今南京)。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譯文】等到明成祖的時候,將國都遷往燕京(北京),又傳瞭十六代,到崇禎皇帝時就結束瞭。

權閹(yān)肆(sì) 寇如林 李闖出 神器焚

【譯文】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眼見大勢已去,自縊於煤山,結束瞭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歷史。

清世祖 膺(yīng)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譯文】清軍入關後,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瞭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天下恢復安定。

由康雍 歷乾嘉 民安富 治績誇

【譯文】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後來傳位給康熙,雍正歷經乾隆、嘉慶,一百多年間國傢富強,人民生活安定富裕,都是由於政治清明,治理的績效良好所致,外族統治能夠文武並重,實在值得贊賞。

道咸間 變亂起 始英法 擾都鄙

【譯文】到瞭道光咸豐年間,國勢逐漸衰弱,內憂外患紛紛而起,內亂是太平天國的興起,外患則是英法兩國為瞭通商問題,時常來騷擾侵犯,咸豐帝死後,慈禧太後掌權,政治倫理蕩然,加上無能又專斷,寵信宦官且聽信小人讒言,朝政大亂,種下清朝淪亡的禍因。

同光後 宣統弱 傳九帝 滿清歿(mò)

【譯文】同治光緒皇帝之後,更由於列強入侵,清廷無能,屢戰屢敗,頻頻割地賠款,傳到第九位皇帝宣統,國勢更是積弱不堪,國父孫中山先生,為救亡圖存起來革命,領導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革命興 廢帝制 立憲法 建民國

【譯文】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瞭清朝政府的統治,廢除瞭帝制、建立瞭憲法,成立瞭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古今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譯文】古往今來所發生的歷史,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清朝共有廿五個朝代全在這裡。從各朝代的治亂過程中,可以瞭解到興衰的原因,我們應當記取歷史的教訓,才不會重蹈覆轍。

史雖繁 讀有次 史記一 漢書二

【譯文】史書雖然繁多,研讀時仍需依照次第,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首先要讀先讀《史記》,然後讀《漢書》。

後漢三 國志四 兼證經 參通鑒

【譯文】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志》,這四種書號稱“四史”。內容最為精要允當,同時還要尋求其他的經書來證實,參考《資治通鑒》,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瞭解歷史的治亂興衰瞭。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譯文】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瞭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象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譯文】讀書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讀去背,還要用心去思考,不但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斷地精進,才能熟記不忘。(讀書五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昔仲尼 師項橐(tuó) 古聖賢 尚勤學

【譯文】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七歲的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譯文】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瞭中書令瞭,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瞭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譯文】西漢時的溫舒。傢貧無錢買書,把借來的書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譯文】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這樣刻苦用功,都不是別人要求、教導的,全是自動自發奮發圖強的。

如囊(náng)螢(yíng) 如映雪 傢雖貧 學不輟(chuò)

【譯文】晉朝時的車胤(yín),由於傢中貧苦,無錢買油點燈讀書,於是他就抓些螢火蟲放在網袋中,利用一閃一閃的微弱螢光來讀書。另外一位名叫孫康,每到夜晚時,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傢雖窮苦,並沒有停止學習。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譯文】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為瞭工作謀生雖然身體勞苦,依然堅苦卓絕的求學,奮發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譯文】唐宋八大傢之一的蘇洵,號大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瞭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瞭大學問傢。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譯文】象蘇老泉上瞭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你們這些年輕的學子,應該有所警惕,及早用功讀書。

若梁灝(hào) 八十二 對大廷 魁(kuí)多士

【譯文】五代時,後宋的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譯文】梁灝這麼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傢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你們這些年輕學子,應該立定志向及早用功。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棋

【譯文】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呤詩,後來當瞭秘書監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譯文】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贊賞和稱奇,你們應當能從小努力,以他們為模范,好好的學習效法。

蔡文姬 能辯琴 謝道韞(yùn) 能詠吟

【譯文】在古代有許多出色的女能人。象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蔡邕的女兒)能分辨琴聲的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晉朝宰相謝安的侄女)則能出口成詩。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譯文】象這樣的兩個女孩子,一個懂音樂,一個會作詩,既聰明又敏捷,你們這些男生應當自我警惕,好好努力,不分男女,隻要是好榜樣就要學習。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譯文】唐朝的劉晏,七歲時就飽讀詩書,通過童子科的考試,作瞭翰林院的正字官,負責校對典籍,刊正文字等工作。

彼雖幼 身已仕 有為者 亦若是

【譯文】劉晏雖然年紀這麼小,但卻已經任職做官,擔當國傢給他的重任,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隻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

犬守夜 雞司晨 茍不學 曷(hé)為人

【譯文】狗在夜間會替人看守傢門,雞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譯文】蠶能吐絲,供給人類作衣服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釀蜜,供人食用;人如果不肯努力學習,豈不是連這些小昆蟲都不如嗎?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譯文】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能夠學以致用,對上能輔佐長官(協助領導者)報效國傢,對下能造福社會人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譯文】如果你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人民就會贊揚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榮耀,給連祖先增添瞭光彩,也給下代留下瞭好的榜樣。

人遺子 金滿贏 我教子 唯一經

【譯文】一般人留給子孫的是滿箱的財寶,我卻不同,隻有一部三字經,用來教導子孫好好讀書,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譯文】勤奮學習才能使自己有所成就,懶惰貪玩則對自己不利,每一個年輕的學子,都應該引以為戒,努力不懈,自勉自勵,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