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趙昰簡介

宋端宗趙昰簡介

德祐二年(1276)二月,南宋正式投降元朝,延續瞭300餘年的宋朝宣告滅亡。

  此後,趙昰、趙昺兄弟先後被宋室遺民擁立為帝,建立起流亡小朝廷,南宋臣民的抗元鬥爭在二王的旗幟下又堅持瞭數年。此時元朝一統中原已是大勢所趨,小朝廷的反抗也隻是垂死掙紮而已。盡管如此,南宋臣民體現出的忠義之氣,仍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流亡小朝廷

  德祐二年正月,宋朝敗亡已定。在元軍進入臨安以前,謝太後封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人保護二王逃出瞭臨安。趙昰一行躲過元軍的層層圍堵,到達溫州。陸秀夫派人招來瞭躲藏於此的陳宜中,張世傑也率兵從定海前來會合。溫州有座江心寺,南宋初年高宗南逃的時候曾到過這裡,其禦座此時還保存完好,眾人於座下大哭,擁戴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昺為副元帥。此後二王就成為宋室遺民心目中僅存的希望。

  都元帥府成立後,眾人決定前往遠離元軍威脅的福建。五月一日,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冊封楊淑妃為太後,垂簾聽政,進封趙昺為衛王。已經兩次逃跑的陳宜中被任命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陳文龍、劉黼為參知政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蘇劉義主管殿前司。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來,並粗具規模。

  流亡政權剛建立,外臨強敵,內部卻開始爭權奪利,官員之間相互傾軋,分化瞭本已非常孱弱的力量。時楊淑妃的弟弟楊亮節居中掌權,秀王趙與檡以趙氏宗親的身份對楊亮節的所作所為多所諫止,遭到楊亮節的忌恨。楊亮節遂把趙與檡派往浙東。朝臣有人言秀王忠孝兩全,應該留下來輔佐朝廷,楊亮節聽後更為憂慮,擔心自己地位難保,驅逐趙與檡的心意更加堅決。趙與檡後來在處州與元軍交戰,被俘不屈而死。宰相陳宜中此時又使出自己擅長的黨同伐異手段,排斥異已,指使言官將陸秀夫彈劾出朝廷。在小朝廷立足未穩的時刻,陳宜中的這種行為引起眾人的普遍不滿,張世傑責備陳宜中說:“現在是什麼時候?還在動不動就以臺諫論人!”陳宜中無奈之下,將陸秀夫召回。

  南宋雖然已經投降元朝,但還有許多地區依然掌握在宋室遺民的手中。福建、兩廣大片地區仍處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堅守的淮東、淮西地區也進行著拉鋸戰。但在元軍的進攻下,淮東、淮西等地相繼失陷,李庭芝戰死。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軍逼近福州,此時小朝廷還有正規軍17萬,民兵30萬,淮兵萬人,擁有的兵力遠比元軍要多,完全可以與之一較高下,但由於朝政由陳宜中、張世傑二人主持,陳宜中一直就是一個膽小鬼,張世傑也“惟務遠遁”,因此小朝廷在福州立足未穩,就又開始瞭逃亡。十一月十五日,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著端宗趙昰、衛王趙昺及楊太妃乘一艘海船逃跑,剛剛入海,就與元朝水軍相遇,由於天氣不好,大霧彌漫,才僥幸得以脫身。離開福州之後,小朝廷失去瞭最後一個根據地,此後隻能建立海上行朝,四處流亡。

  端宗一行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春,來到雷州附近的洲。逃亡途中,宰相陳宜中借口聯絡占城,一去不返,第三次充當瞭可恥的逃兵。端宗由於在逃亡途中受到颶風驚嚇,驚恐成疾,四月十五日死於洲,年僅11歲。端宗死後,群龍無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離析,陸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氣:“諸君為何散去?度宗一子還在,他怎麼辦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復興的,何況如今還有上萬將士,隻要老天不絕趙氏,難道不能靠此再造一個國傢麼?”眾臣便又擁立年方7歲的趙昺為帝,由楊太後垂簾聽政,改元祥興。

  元軍步步為營,小朝廷已陷入三面包圍之下。洲地處雷州半島,而雷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對戰局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元軍的猛攻之下,雷州失守,小朝廷形勢危急。張世傑數次派軍想奪回雷州,但都沒有成功,於是將流亡政權遷至崖山。崖山位於今廣東省新會市南,與西面的湯瓶山對峙如門,稱為崖門,寬僅裡許,形成天然港口,內可藏舟。“每大風南起,水從海外排闥而入,怒濤奔突,浪湧如山”,而“崖山東西對峙,其北水淺”,每天早晨和中午漲潮落潮時分,既可“乘潮而戰”,又可“順潮而出”。崖山的這種地理特點,後來被元軍利用,導致宋軍大敗。

  小朝廷到達崖山時,尚有正規軍和民兵20萬人,而進攻的元軍隻有數萬,僅就兵力而言,雙方相差懸殊,且元軍不善水戰,宋軍無疑在這方面占有優勢。但張世傑已經對前途不抱希望,放棄瞭對崖門入海口的控制,把千餘艘戰船背山面海,用大索連接,四面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把木制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禦元軍的火箭和炮弩,趙昺的禦船居於方陣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張世傑此舉有兩大失誤,一是放棄瞭對入海口的控制權,等於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交給瞭對方;二是把千餘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雖然集中瞭力量,但卻喪失瞭機動性,相當於把宋軍暴露在敵人面前,任人攻打。元將張弘范率水軍趕到,控制瞭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從北面和南面兩個側翼切斷瞭宋軍的所有退路。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禦戰中,將士們隻能以幹糧充饑,飲海水解渴,飲過海水的士兵嘔吐不止,戰鬥力嚴重削弱。

  一個暴風雨的早晨,元軍對宋軍發起總攻。元將李恒指揮水軍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時機,渡過平時戰艦難以渡過的淺水,從北面對宋軍發動瞭一場突襲,到中午,北面的宋軍已被元軍擊潰。南面的元軍又在張弘范的指揮下,利用中午漲潮、海水北流的時機,向宋軍發動瞭另一次進攻。宋軍南北受敵,士兵又身心疲憊,無力戰鬥,全線潰敗。戰鬥從黎明進行到黃昏,宋軍多艘戰艦被毀。張世傑見水師陣腳大亂,戰船為大索聯貫,進退不得,下令砍斷繩索,率10餘戰艦護衛楊太後突圍。

  張世傑率帥船殺到外圍,見趙昺的禦船過於龐大,被外圍的船隻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便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海面上風雨大作,對面不辨人影,陸秀夫惟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張世傑無奈,隻得率戰艦護衛著楊太後殺出崖門。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知道已沒有逃脫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兒子趕下大海,然後對趙昺說:“事已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趙昺身穿龍袍,胸掛玉璽,隨陸秀夫跳海自盡。官員、婦女、將士們也紛紛隨之跳海。

  這是一場少見的殘酷戰役。結束時,海面上到處漂浮著屍體。文天祥此時正在崖山元營,親眼目睹瞭這一慘狀,他在詩中寫道:“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據記載,宋朝在這場戰役中損失瞭10萬人!

  陸秀夫負帝投海圖數天之後,陸秀夫屍體浮出海面,被鄉人收葬。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屍體,身上帶有金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送交張弘范,經確認是趙昺所帶玉璽。張弘范再派人尋找趙昺屍體時,已下落不明。

  張世傑帶著楊太後沖出重圍。聽到帝昺的死訊後,楊太後痛哭,投水自盡。張世傑收拾殘部,逃亡海上。突遭暴風雨,張世傑仰天大呼:“我為趙氏已經盡心盡力瞭,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已亡矣。如今遭逢大風,不知天意如何?若老天不要我存復趙氏,就讓大風吹翻我的船吧!”話語剛落,狂風大作,船便沉於海中。

  崖山之戰是元軍消滅南宋最後一戰,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滅亡。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當,是崖山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雖然如此,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不能不讓人嘆服。

  宋陵大浩劫

  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鞏義市),北宋9帝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客死異鄉外,其餘7帝均葬於此。北宋滅亡以後,河南地區為金朝控制,宋帝當然不能繼續葬在奉先。紹興元年(1131),哲宗皇後孟氏去世,遺命先擇地“攢殯”,待恢復中原以後,再歸葬河南。後葬於紹興府會稽縣寶山泰寧寺。後來此地就成為南宋的皇傢陵園,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宮均葬在這裡。

  宋朝滅亡不久,在元朝政府的默許之下,發生瞭一場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盜墓行動。這次盜墓的首要人物是西藏僧人楊璉真加。楊璉真加是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弟子,元世祖忽必烈崇尚佛教,尊八思巴為帝師,楊璉真加遂憑借老師的關系被任命為江南諸路釋教總攝,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

  最先被盜的宋陵是魏王趙愷的墳墓。趙愷是孝宗的次子,葬在會稽縣山陰法華山天長寺。至元二十二年(1285),會稽縣泰寧寺僧人宗允、宗愷為討好楊璉真加,勾結天長寺僧人福聞發掘瞭魏王趙愷的陵墓,獲得不少珠寶,獻給瞭楊璉真加。魏王陵的發掘極大地刺激瞭楊璉真加等人的貪欲,他們招來河西僧人及其兇黨,開始大規模地挖掘宋陵。寧宗及皇後楊氏、理宗、度宗的陵寢成為首批被盜的宋帝陵。宋陵護陵使羅銑拼死保護,遭到痛打,被人用刀架著趕出瞭陵園,羅銑趴在地上號啕大哭。

  四陵之中,理宗陵寢所藏寶物尤多,據稱打開墓葬的時候,有白氣沖天而出,乃是寶氣凝聚而成。理宗的屍體仍完好如生,有人說這是因為理宗口中含瞭夜明珠,這夥盜賊於是將理宗的屍體搬出墓穴,倒懸在樹上。允澤用腳猛踢理宗的頭顱,以示自己無所畏懼。防腐的水銀慢慢地從理宗口中滴瞭三天三夜。西藏僧人之間有個習俗,即得到帝王的髑髏可以厭勝、致巨富,因此楊璉真加指揮手下將理宗的頭顱割瞭下來,據為己有。楊璉真加一夥走後,羅銑買棺置衣將諸帝骸骨重新收斂,悲痛欲絕,附近鄉裡百姓皆為之感泣。到瞭夜晚,聽到四面山中皆傳來哭聲,旬日不絕。後來,理宗的頭顱一直在西藏僧人手中流傳。明朝立國以後,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嘆息良久”,派人找到瞭理宗的頭顱,於洪武二年(1369)以帝王禮葬於應天府(江蘇南京),第二年又命人將理宗的頭骨歸葬到紹興永穆陵舊址。

  不久,楊璉真加一夥又對宋陵進行瞭第二次發掘,徽宗、欽宗、高宗、孝宗、光宗五帝及孟氏、韋氏、吳氏、謝氏四位皇後的陵寢在這次發掘中無一幸免。徽、欽二帝皆死於金朝,金朝雖曾歸還遺骨,但高宗並未開棺檢驗。楊璉真加等人打開二帝的陵墓,但一無所獲,徽宗棺中隻有朽木一段,欽宗棺中有木燈檠一枚。高宗、孝宗二帝的遺骨由於年歲已久,已經“骨發盡化,略無寸骸”。高宗墓內隻有錫器數件、端硯一隻,孝宗陵隻有玉瓶爐一幅、古銅鬲一隻。光宗吳後、寧宗楊後的屍體尚“儼然如生”,羅銑後來把二後的屍體重新裝進棺材,然後火化瞭。陵墓內有數以萬計的金錢,為屍氣所蝕,如銅錢一般,諸僧棄而不取,多為附近村民拾得。

  中國古代改朝換代之際,多對前代帝王陵寢采取保護政策。雖然中國歷史上帝王陵寢被盜的記錄史不絕書,但多屬個人所為,與政府沒有多大關系。宋陵被盜則與此性質截然不同。楊璉真加等人的盜墓行動得到瞭元朝政府的鼎力支持,曾有元朝官員和趙宋宗室請求元世祖保護宋陵,但忽必烈均置之不理。盜墓所得的寶物很多都獻給瞭元政府,忽必烈曾用這些寶物裝修天衣寺。元世祖對盜墓的支持態度當與當時的政治鬥爭有關。宋朝雖亡,但仍不斷有人打著復興宋室的旗號起義反元,楊璉真加借機上“壓勝”之說,提出建造佛塔、佛寺,將宋帝遺骸置於其下,以壓服宋人。這種說法正好迎合瞭忽必烈穩定統治的想法,忽必烈也想借發掘宋陵的機會,斷絕百姓對趙宋的留戀與懷念,因此對楊璉真加的盜墓舉動采取瞭支持態度。

  楊璉真加的盜墓行動及元朝政府的支持帶來極壞的影響。史稱自此之後,“江南掘墳大起,天下無不發之墓矣”。此前遺留下來的墳墓普遍被盜,這種行為對中國古代文物的破壞性影響不言而喻。忽必烈本欲通過楊璉真加等人的行動來壓服百姓,穩定統治,沒想到卻適得其反,這種掘人陵墓的行為引起瞭宋朝遺民的極端仇恨,百姓反抗情緒愈加高漲。直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事的時候還在借“宋陵事件”鼓動百姓反元,這是當初蒙古統治者萬萬沒有料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