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蔡志忠個人資料

蔡志忠:禦風而行的城市哲學

  全球每天至少有15部機器印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1987年、1988年,他連續兩年名列臺灣10名暢銷書作傢之首。他如醉如癡地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他,就是臺灣著名漫畫傢——蔡志忠。
  蔡志忠先生從十五歲起便開始成為職業漫畫傢。他用簡潔生動的線條描繪瞭一部部頗具影響的漫畫書,在臺灣、香港、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等地廣受歡迎。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莊子說、老子說、禪說、史記、西遊記、聊齋系列等開啟瞭中國古籍經典漫畫的先河。並以其對諸子百傢,古典名著,唐詩宋詞,佛經禪語的獨到心得,行雲流水般的畫筆,將經典白話化與漫畫化,並加以現代詮釋,讓現代人在完全沒有負擔的情境下,吸收智慧,輕松學習經典。在漫畫與蔡志忠先生對話,傾聽漫畫傢畫筆之中的心靈世界,能讓我們對他用線條演繹的哲理和幽默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蔡志忠和他的城市哲學   

  過去,現在,和未來當然是缺一不可,那麼蔡志忠的城市哲學漫畫也許更能夠代表人們希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那是經歷過所有挫折和勝利之後的回歸於平靜。   
  漂浮於塵事之上,為瞭忘卻都市喧囂而轉向佛學等的研究,一種近乎自然的養生之道;將漫畫提高到人生哲學的角度,笑言世事,一切隨風的感覺。或許,面對城市的浮躁喧嘩,幾米選擇的是退回夢境,朱德庸選擇的是正面現實,而蔡志忠則選擇瞭解脫之道。同時逃離現實,幾米終究還是要回到城市中的,而蔡志忠則可以遊乎雲端,快樂逍遙。   其實,早期蔡志忠的漫畫題材是多方面的,嘲諷調侃,也曾經是蔡志忠漫畫的一部分。然而,他最深入人心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也許是後期當他進入中國古代經典思想和傳奇小說的領域,利用淺顯易懂的白話和漫畫形式,超越語言和文字的隔閡創作出來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如《封神榜》、《老子說》和《莊子說》等。   

  蔡志忠何許人也?   

  1948年2月,蔡志忠出生於臺灣彰化茄冬。15歲中途輟學以後,隻身到臺北,跨出自己的獨立人生,一畫,便是近40多個春秋。1963年開始連環漫畫創作,1971年出任光啟社電視美術指導,1976年創立遠東卡通公司、龍卡通公司,1981年憑“七彩卡通老夫子”,獲得金馬獎最佳卡通電影長片獎。1983年開始在報章雜志發表四格漫畫,並在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日本報章長期連載。1984年自組個人漫畫工作室小說詩歌文學作品。1985年獲選為臺灣十大傑出青年。   
  爾後,蔡志忠致力於研究中國古籍和佛書,1992年於加拿大溫哥華正式拜嶺南畫派大師楊善琛為師,創作水墨畫,近年來則致力於創作物理漫畫,以及佛法的研讀。

  禦風而行的自然隨和——蔡志忠筆下的城市哲學   

  10多年前,蔡志忠和2000多年前的聖賢結成瞭隔代知己:《孔子說·仁者的叮嚀》、《禪說·尊者的棒喝》、《韓非子說·法傢的峻言》、《列子說·禦風而行的哲思》……這些漫畫以前所未有的輕松新穎將原本“難啃”的大部頭古文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於是,“漫畫不再是孩子們的專利,成人開始通過這位漫畫傢水墨翻飛的筆觸感悟先賢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莊子說——自然的蕭聲》是蔡志忠本人最喜歡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之一,《莊子說》裡圓潤幼滑的線條讓人感覺特別舒服,莊子原話的演繹被蔡志忠拿捏得恰到好處,而詼諧的人物形象有時候也常讓人忍俊不禁,但最佩服的,還是作者將莊子原話翻譯為白話文的認真。 “莊子名周,戰國時代宋國人。那是一個恃強凌弱,眾暴寡,離亂、痛苦的時代,現實世界的痛苦,是一個無底的陷阱,丘壟黃土下的賢者,是偉大,還是渺小?莊子的視線,從此自人世移開,他所綜觀的乃是無窮的時空。”   
  也許這正是蔡志忠先生本人的寫照,面對喧囂混亂的現實社會,將視線轉至古人的哲學,卻因此而開辟瞭另一塊漫畫的世外桃源。   
  蔡志忠筆下的人物形象也和他的選題一般,飄逸清新,人物的服飾常常寬衣廣袖,令人有超脫凡塵外的感覺;而蔡志忠本人為瞭將佛像描畫得更加逼真,傢裡更收藏瞭許多年代各異的寶貴的佛像青銅像呢!
  蔡志忠說,他是那種瘋起來就沒有限制的人,任何事都要到”盡”才過癮,收集佛像也一樣。他表示,自從屋裡銅像增多以後,他逐漸變得不愛出門。畫累瞭,他會沖杯咖啡,把燈打開,一個人與佛像默默相對,”那一刻是我心情最安定的時候。”蔡志忠說。 常有人問蔡志忠,上千尊銅華像他最鐘愛哪一尊?此時蔡志忠會把聲調放慢說,有一個音樂傢喜歡馬桶,收集瞭1000多個形狀各異的馬桶。有人問音樂傢最喜歡哪一個?他立刻認真地說:”不能說,說出來其他會馬桶會嫉妒。”

  心靈雞湯   

  每每閱讀蔡志忠筆下的《莊子說》、《老子說》、《大學》、《中庸》等漫畫,便感覺到古代先哲的思想更多的是返樸歸真,回歸自然,蔡志忠熱中的佛學,也許和他本人喜愛過的生活有關聯。   
  蔡志忠說自己是個相當放縱的人,不贊成“勤於藝,荒於嬉”,相反欣賞“勤於嬉,荒於藝”。他說:“放縱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是我的原則。我想做的事,就是閱讀與創作。”
  雖然禪學系列已如此聞名,但蔡志忠仍學不止步,在他的計劃中,物理學、古文研究、訓詁學……都是他將來的創作領域。他說:“雖然這些還沒出版,但我不在乎花精神、時間在這上面,我在乎的隻是我畫的、出版的書是不是對的,對的東西不會有時間問題,不會因為150億年的時間與空間而改變。”
  喜歡周遊世界、拜訪各地高僧、探討佛教知識、收集歷代佛像的蔡志忠,到底是他本人的性格造就瞭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空靈飄逸,還是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感染瞭他本人的不羈性格?看來應該是兩者都互相融會其中瞭吧!
  在你看罷瞭朱德庸的戲說現實,品嘗瞭幾米淡淡的憂傷之後,也許會對未來產生一點迷惑:我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建議迷惑的人們都可以喝碗雞湯補補元氣——回歸到蔡志忠寬廣濟世,自然為真的漫畫世界中去吧,也許你就能找到最合適你的人生答案。畢竟,人生如航船,它的全部價值和意義,就在於航行,所有的怨世和無奈都無濟於事,照準自己的方向,繼續航行才是最重要的。

  結語   

  三代臺灣漫畫傢,他們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為眾多讀者帶來瞭不同的快樂的體驗,似乎缺少哪一位,都是不完整的,縱觀他們的出現時間順序和讀者群的分佈也十分有趣:  
  一方面,未來、現在和過去顛倒瞭時間順序,代表城市人生存理想狀態的蔡志忠漫畫最先風靡大陸,而後到描繪城市人生存現實狀態的朱德庸的一炮打響,最後才是幾米挖掘城市人渴望回歸自然繪本的一夜風行。這3位臺灣畫傢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風格出現的次序,讓人不禁聯想到作為讀者的現代人們是否也同這3位漫畫傢一起經歷瞭人生首先憧憬理想,而後關註現實,最後重新回歸自然自我,希望重拾昨日純真的願望的過程。   
   另一方面,幾米的讀者大多分佈在年輕人和少年兒童,朱德庸的讀者群則以中年人和部分青年人為主,蔡志忠的讀者則分佈廣泛,但思想內容偏向於年長化,這也是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童話有童話的歸宿,話劇有話劇的舞臺。幾米的繪本被百代emi看中,變成另一種最能演繹心靈的語言——音樂劇,朱德庸的《澀女郎》被翻拍成話劇,變成另一種最能體現世俗百態的方式——電視;幾米的音樂專輯由作者本人與臺灣歌手蕭亞軒共同擔任男女獨白,朱德庸的《澀女郎》則由臺灣歌手劉若英擔綱主角。   
  新的by-product(副產品),文字與音符,旋律與想象……物質主義的城市,也許終究仍不能逃離物質的怪圈?   
  不久未來,會不會出現第二個幾米、朱德庸或者是蔡志忠呢?又或者,是除卻城市童話、城市寓言、城市哲學的另一種形式體?   
  小小漫畫,牽動著如此多人的心,不能不說這也是漫畫的一場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