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 淞滬會戰若幹問題分析

  導讀:1937年“8.13”淞滬會戰被認為是中國走向全面抗戰的標志,在這場時間長達三個月驚天動地的會戰中,中日雙方動員兵力超過一百萬人(日方動員兵力約25萬人,傷亡4萬餘人;中方動員兵力約75萬人,傷亡25萬餘人),蔣介石以最精銳嫡系部隊的慘烈戰鬥犧牲換來西方國傢對中國堅強不屈抗戰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產黨以及各路軍閥對蔣介石領導抗戰真正產生信任(以往為提防蔣介石利用抗戰消滅異己,各路軍閥更多采取敷衍應付態度);更重要的是,淞滬會戰將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徹底粉碎,也將日本拖入戰爭泥沼 1937年8月13日晨9時15分,日艦重炮向我閘北轟擊。日海軍陸戰隊一部,由天通庵及橫浜路方面,越過淞滬路沖入寶山路,向我駐西寶興路附近的保安隊射擊。我軍為自衛計,予以抗擊。“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開始。

  地面作戰經過及若幹問題分析

  一、雙方戰前戰略態勢分析

  1、雙方兵力與戰力:

  中國軍隊方面:總兵力約五萬人

  A、陸軍:八十七、八十八、卅六師、獨二十旅、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保安團隊、炮兵二團又一營。

  B、海軍:各式艦艇約十艘。

  C、空軍:可支援戰鬥之飛機約二五0架。


  日本方面:地面總兵力約一萬五千人。

  A、陸軍:步兵一個大隊約二一00人,在鄉軍人約叁六00人。

  B、海軍:艦艇叁十多艘,陸戰隊約叁二00人,另抽調艦艇人員約叁千人加入陸戰隊。

  C、空軍:約有百馀架新式飛機。

  就兵力數量而言,中國軍隊優於日軍約二倍以上,但日軍戰力火力較強。

  2、雙方兵力位置:

  日軍可由長江口南岸及杭州灣北岸實施兩棲登陸,然後突穿中國軍隊兩翼陣線,師於京滬線上,截斷中國軍隊補給線及退路,並完全包圍中國軍隊。

  中國軍隊臨江面海,無處可突穿,也沒有足夠的打擊兵力,乘日軍於兩翼登陸處於分離之際予以各個擊滅。

  3、雙方兵力與其補給線之關系:

  中國軍隊主要基地在南京,補給線主要為京滬線及嘉興─吳興─南京之線,補給線與作戰正面垂直,但受日空軍幹擾。

  日軍基地在我國東北及其本土,其補給線甚長並經海上運補,但可獲其海空軍掩護,安全無虞。

相關閱讀推薦:

盧溝橋事變簡介及時間:盧溝橋事變誰開的第一槍

成吉思汗打過哪些敗仗?十三翼之戰爆發的起因

虜騎胡兵一戰摧:鮮為人知的大唐名將之李晟

被遺忘的大唐戰神薛仁貴簡介 薛仁貴怎麼死的

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4、雙方增援部隊:

  中國軍隊可立即獲得之增援有五六師及獨一七一旅,五日後可抵達者有十八軍及九十八師,但如上述部隊到達後即可對日軍形成五比一或八比一的優勢。

  日軍可獲自華北東北及土本之增援,經準備與海上機動最快要叁至五日才可到達戰場。

  5、結論:雙方戰前戰略態勢概略相等。理由如下:

  A、兵力數量:中國軍隊優勢且增長迅速,但戰力劣勢。

  B、補給線:均和作戰正面垂直,但中國軍隊在國境內作戰,有就地徵補之利。

  C、兵力位置:日軍擁有海空優勢。

  二、中國軍隊攻勢作為:

  民國廿六年八月十五日,中國軍隊以八十七師在左,八十八師在右,向上海日軍發動攻擊,起初攻擊重點指向虹口,後改向公大紗廠,經數次戰鬥後,日軍在上海的陸戰隊己被我軍包圍,但失軍兵力有限,適時陳誠到上海視誠,陳誠向張治中商決後,始將卅六師九十八師投入攻擊,同時改變重點指向匯山碼頭,企圖由中央突破,將日軍截成兩段,再向兩方

  席卷而掃蕩之,可惜,攻擊開始過早,至卅六師一部迫近匯山碼頭,後續部隊九十八師仍未到來,攻擊為之頓挫,往後更由主動變為被動。

  中國軍隊攻勢作為分析

  1、由前述戰略態勢分析,可知雙方態勢概略相等,中國軍隊對日軍的攻勢,必在增援部隊到達後,兵力才占有絕對優勢,對日軍發動攻勢,才有戰勝的機。


  2、日軍驕縱輕視中國軍隊,如果中國軍隊不先行發動攻勢,則日軍不致立即派兵增援,但中國軍隊一旦發動攻勢後,則日軍極有可能立即調兵增援,因此,中國軍隊發動攻勢後,必須在日軍增援到達前奏功。

  3、結論:中國軍隊於八月十五日拂曉發動攻勢的決心欠當,應在增援部隊到達後,於八月廿日左右,日軍增援部隊到達前,發動攻勢,較為恰當。

  日軍增援部隊於八月廿叁日晨分別於吳淞寶山川沙口附近登陸,擊敗守軍後,奪取沿江各要點,中國軍隊則抽調部隊攻擊日軍增援部隊,由於日軍增援部隊逐次到達戰場,且配有戰車及重炮,加以沿海之日本海空軍均占優勢,火力猛烈,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乃改采守勢。

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三、中國軍隊守勢作為

  日軍自九月十日發動全面攻擊,以主力指向羅店附近,雙方發生激戰,到十月中旬,日軍兵力己增至六個師團,並有大量的空軍重炮戰車支援,主力並指向中國軍隊中央作戰軍方面,並以重點指向蘊藻濱,實施突穿作戰,第叁戰區鑒於若蘊藻濱被突穿,日軍可直趨大場,對中國軍隊中央作戰軍側背威脅甚大,遂決心對蘊藻濱方面的日軍實施反擊,自十月廿

  一日至廿六日經六日的戰鬥,損失慘重,便利用廿六日至廿七日夜間,向蘇州河右岸轉進,到十一月五日,雙方對峙於瀏河─羅店西方─蘇州左岸─南店之線。

  評本項作為

  1、當日軍以全力向蘊藻濱行突穿作戰時,中國軍隊若以新到達的第廿一集團軍使用於廣福方面,或使用於大場東北方的空隙,則可以打擊日軍側背,不但可以減輕日軍的正面攻擊壓力,甚至可以擊滅日軍一部,而獲得更佳的戰果,但事實上逐次投入蘊藻濱,並未能阻止日軍突穿。


  2、當日軍於十月上旬突穿蘊藻濱,中央作戰軍側背感受威脅之初,即應斷然退守涇河西岸嘉定南翔蘇州河西岸之陣線,因其具有下述條件:

  A、遠離日軍艦炮射程之外,避免損失。

  B、有既設工事可以利用,且有編組占領陣地之馀裕時間。

  C、占領此地,可達成拒止日軍並迫使日軍繼續增援的目的。

  D、有適當的空間與退卻路線,不致造成指揮協調困難與紊亂。

  E、兩翼有瀏河及黃埔江的掩護,不致被日軍迂回包圍。

  如此不但可以減少損害,更可憑藉既有陣地,實施更長時間的持久,但中國軍隊直到廿六日大場失守後,才向後轉進,以致遭受重大傷亡,及無馀裕時間占領及增強既設陣地,而達有效拒止日軍的日軍。

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張發奎將軍曾於八一叁淞滬戰役回憶一文中,提到下述一段話:

  十月卅日,左翼方面的戰況己達到極度的不利。突擊我大場陣地的敵軍已在周傢宅姚傢宅兩處強渡蘇州河,上海市區的我軍便感受到側背的重大威脅。以當時的情況判斷,敵人似有從有大場以西向左右席卷的行動。…從整個戰略上著眼,敵人強渡蘇州河後,退卻已是無可疑義而不能再遲延的事。這雖須要最高統帥部作很困難的決定,須當機立斷的即下決心,但指導大軍作戰者,其最困難的條件也就在此。

  齊錫生先生在抗戰中的軍事一文中(收錄在抗戰勝利的代價)曾評述:

  此戰役之最後失敗,其責任並非戰略之錯誤,乃是執行上的偏差。設若中國軍隊能提早兩周脫離戰場,從容撤退以保存實力,則此戰役將是抗戰史上最輝煌的勝利。可惜統帥部未能充分掌握戰場變化,一心指望敵人防線崩潰,待敵人大量援軍登陸,並直接威脅中國軍隊側翼防線時才倉惶撤退,已無法挽回全線潰敗的結局。

  3、日軍於吳淞至瀏間地區登陸,希望能解除當地日軍被圍殲的危機,並力求擊滅中國軍隊的主力;但因登陸地區正如中國軍隊所預判,且距中國軍隊主力部隊不遠,中國軍隊可立即抽調部隊予以拒止,甲此日軍難以形成包圍態勢,進而迫中國軍隊決戰。至於其重點指向蘊藻濱,企求突穿後各個擊滅中國軍隊,如果中國軍隊能及時撤退,日軍也無法達到目的。總之,日軍此項登陸,僅能解決其上海駐軍被圍殲之危機及壓迫中國軍隊後退而已。

  4、當日軍登陸成功後,其被圍攻之部隊已無被圍殲的虞慮時,則其在瀏河川沙口附近登陸的主力部隊,應指向太倉地區,該方面為中國軍隊側翼,且兵力薄弱,日軍可由該地區直趨京滬線,截斷中國軍隊主要補給線,或可達到擊滅大部份中國軍隊的目的。

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