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中國史上十大自殺而死的名將:忠臣良將自殺悲劇!

  在有文字記載的數千年中國歷史中,有一個現象經常重復出現,那就是歷代名將難得善終,他們往往不是死在敵人手中,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如春秋名將伍子胥被奸臣所害;戰國名將白起“死而非其罪”;漢朝名將韓信、彭越、英佈被漢高祖劉邦和呂後所殺;唐朝名將李光弼遭猜疑憂懼而死,仆固懷恩被迫反叛,病死鳴沙;宋朝名將嶽飛被秦檜陰謀陷害;明末名將袁崇煥被昏君凌遲處死……最慘的莫過於忠臣名將最後卻隻能以自殺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尊嚴!下面讓趣歷史小編為您盤點中國古代那些自殺而死的名將。

  1、嶽飛——南宋名將,1103生湯陰,1142年被秦檜陷害被逼服毒。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西子湖濱嶽飛的墳墓旁邊,長跪著秦檜的鐵像,提到嶽飛之死,人們沒有不歸罪秦檜的。不過我們若窮原竟委,致嶽飛於死者還是宋代猜防武臣的傳統政策,這政策是宋高宗所遵守的。縱無秦檜,嶽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

  嶽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人,生於貧困農傢,十分勤奮好學。19歲時,他投軍抗遼,其後因父喪而退軍還鄉守孝。欽宗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嶽飛便再次投軍,開展瞭他抗擊金軍的戎馬生涯。嶽飛成為民族獨立精神的象征之後,他的非正常死亡,就成為糾結大傢1000年的心結。按照民間平話和小說的說法,那個該死的秦檜和他老婆王氏出於一己私利和漢奸本性,把本來能夠一搗黃龍、徹底打趴金國的嶽飛,活活地殘害而死。給的說法還是一個“莫須有”,也就是說也許有、也許沒有的意思,潛臺詞是,殺人還需要理由麼?基於此,秦檜夫婦倆和他的死黨萬俟卨隻能跪倒西湖邊,再也站不起來瞭。

  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嶽飛“措置班師”。在要麼班師、要麼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嶽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瞭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嶽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嶽飛的抗金戰鬥,至此被迫中斷。


  嶽傢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嶽飛為瞭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嶽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兵且退矣。”金兀術又整軍回到開封,不費吹灰之力,又占領瞭中原地區。 嶽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佈置的羅網。

  紹興十一年(1141),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瞭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禦史萬候卨(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嶽飛。據說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嶽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嶽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莫須有(這件事情難道沒有嗎?)。”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嶽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

  民族英雄嶽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服毒而死。

  嶽飛臨死前,在風波亭中寫下8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相關閱讀推薦:

盤點歷史上那些被忠疑之術玩弄至死的名臣良將

歷史上十個武功卓著的北伐名將排行榜!【圖】

中國歷史百大武將排名:誰才是歷史上最牛的戰神!

盤點國民黨軍隊十大抗日名將:十大國軍將領是誰

羅貫中為何要三國演義中虛構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田橫——秦起義首領,自立齊王,前202年不願臣服劉邦而自刎,500人跟隨自殺。

  田橫,秦末狄城(今山東高青)人,齊國貴族。他文武雙全,義氣豪爽,深受當地百姓和俠義之士的敬佩和擁戴。秦末農民起義後,田橫也在傢鄉號召農民起義,重新樹立起齊國的大旗。田橫起兵後,一呼百應,得到瞭當地百姓極大的擁護,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聚起瞭十萬人馬,具有瞭相當的實力。田橫領兵作戰,很有智謀,在他的帶領下,起義軍很快就攻占瞭原來屬於齊國的十幾座城市,後來又從秦軍手中奪取瞭齊國的都城臨淄。眾百姓擁立另一個參與起義的原齊國貴族田廣為齊王。楚漢戰爭中,齊王田廣被劉邦手下最著名的戰將韓信戰敗,田廣被殺。在此之前,田橫受齊王田廣的命令前去攻打徐州。田橫花瞭很長時間沒有能夠攻取徐州,又得到消息,知道齊王田廣戰敗,齊國被韓信所滅,為瞭穩定軍心,田橫於是在軍中自立為王,回軍臨淄,不料又遭到韓信的埋伏,田橫大敗,逃到臨邱。

  漢王劉邦派使臣酈生到臨邱勸田橫投降。酈生到瞭臨邱後,態度傲慢,盛氣凌人,出言不遜,與性格倔強的田橫發生瞭矛盾。田橫在一怒之下竟然把酈生扔到開水鍋裡活活煮死瞭。鼎烹瞭酈生之後,田橫所在的臨邱是一座孤城,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隻好率領隊伍去投奔彭越。後來,彭越歸附瞭劉邦,田橫因為曾經烹煮瞭酈生的事,不能相隨,便率領部下五百餘人,避禍到東海的一個海島上去瞭。

  劉邦統一天下後,想起田橫雄踞東海上的海島上,隨時可能給自己的統治帶來麻煩。劉邦和蕭何、張良商量後決定招降田橫,以封王為誘餌,把雄踞海島的田橫調離開來,然後再尋找機會設法收拾他。

  劉邦再次派使者到海島上去招降。田橫深知劉邦的險惡用心,就故意推托說:“前次,我因為一時憤怒,把酈生烹煮瞭,後悔不及。現在酈生弟弟酈商為漢朝重臣,我不敢與他同朝為臣。請皇帝允許我做個普通百姓,安然度過餘生,我就知足瞭。”


  田橫的存在畢竟是劉邦的一塊心病,他又怎能放過田橫?於是,劉邦又一次派使臣到海島上告知田橫,說皇帝已經告誡酈氏兄弟族人不得傷害田氏;田橫入朝,大可封王,小也可封侯,如果再要拒絕,朝廷將要派大軍前去剿滅。迫於劉邦強大的壓力,田橫沒有什麼辦法,隻好帶領兩位部屬跟隨使者來到洛陽。

  田橫來到距離洛陽三十裡處時,他的內心矛盾到瞭極點。想當初,自己也是威震一方的大王,一呼百應,何等威風?如今卻以俘虜的身份前去投降,茍且偷生。我怎麼能夠對得起田氏的列祖列宗?又怎麼面對那些對自己十分尊敬的部下?我又有何面目再面對傢鄉的父老?田橫最後下定決心:寧死也不受屈辱。於是,他從容地對自己的部屬說:“本來我與皇帝都是面南稱王,現在我卻要去向她屈膝投降,這對我是一種侮辱。皇帝召我到洛陽去,目的是監視我,怕我謀反,我本來並沒有謀反的意圖。這裡距離洛陽僅有三十裡,我現在可以自殺,讓他看到我真的死掉瞭,從此以後,他就可以安心做自己的皇帝瞭。”說完,就橫刀自殺瞭。

  劉邦看到田橫的首級,心中的一塊石頭落瞭地,同時也非常惋惜。便按王侯的禮節安葬瞭田橫。跟隨田橫同來的兩個部屬見自己的主人寧死也不願遭受侮辱,深受感動,他們便在田橫的墓旁自己親手挖瞭兩個坑,然後站在坑邊,也橫刀自殺瞭。

  田橫以及兩個部屬不願遭受侮辱而自殺的消息傳到瞭海島上。那留在海島上的五百壯士頓時萬念俱灰,他們也不願遭受侮辱,茍且偷生,便上演瞭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幕——五百壯士同時投水自殺。他們生前誓死忠於田橫,死後,魂魄也要追隨田橫。他們用自殺的方式給後人留下瞭許多值得回味的思考。

分頁:2/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3、蒙恬——秦將,祖籍齊國,前210年胡亥即位賜死,吞藥自殺。

  蒙恬是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他抗擊匈奴,戰功卓著,他修築萬裡長城,保疆安民,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但是,蒙恬的人生結局很悲慘。在秦始皇的兩個兒子扶蘇和胡亥爭奪皇位繼承權時,他不幸地成為這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被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趙高迫害致死,留下瞭一代名將的千古悲歌。

  蒙恬乃至整個蒙氏傢族的結局是相當悲慘的。胡亥奪位後,斬殺蒙毅,蒙恬被迫吃毒藥自殺,其傢族則被滅門,成為胡亥奪權的陪葬品、犧牲品。為什麼這麼一位有大智慧,又擁有重兵的人會有如此悲慘結局?

  首先,蒙恬悲慘結局是趙高報復的結果。扶植胡亥上臺的宦官趙高曾經被蒙毅判處死刑,差點就被蒙毅斬瞭,這件事一直讓趙高懷恨在心,尋找報復機會。其一,趙高與李斯、胡亥奪權的原因之一就是趙高“怨蒙毅法治之而不己也。”(《史記·蒙恬列傳》)

  其二,趙高拉攏李斯幫助胡亥奪權的遊說詞就是把李斯和蒙恬進行對比,說李斯不如蒙恬。其三,在扶蘇自殺後,胡亥本打算釋放已被囚在陽周的蒙恬,但是遭到趙高的強烈反對,趙高是“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史記·蒙恬列傳》)

  其次,蒙恬之死是胡亥鞏固帝位的結果。雖然蒙恬一門三代忠良,對大秦王朝忠心耿耿,不會反叛秦朝。但是二世胡亥是陰謀奪權繼位,是奪瞭與蒙恬關系親近的扶蘇的帝位,並謀害瞭扶蘇,且把蒙恬囚禁在陽周以圖殺害。


  胡亥是非常害怕活著的蒙恬,萬一釋放瞭蒙恬,而深受民眾支持的蒙恬則率領他的30萬大軍為扶蘇報仇的話,就嚴重威脅瞭胡亥的統治。從這個角度來說,蒙恬的悲劇是封建統治的必然。因為任何一個皇帝不會留著一位手握重兵且與自己有矛盾的將領活著。蒙恬隻能嘆息一聲“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一代戍邊名將就這樣吃藥西去。

  蒙恬的悲劇並非蒙恬一個人獨有,在歷史的長河裡是不斷的重復上演著。因為在封建王朝裡,專制統治著是無情的冷血動物,在他們眼裡隻有權力和欲望,為瞭實現自己的權力和欲望,是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一切代價,任何忠臣良將的生命都是無關緊要的。蒙恬的悲劇並非蒙恬個人的悲劇,而是歷史的悲劇,時代的悲劇,畢竟那是一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時代。

  公元前210年,蒙恬含冤死後,部下將士無不悲憤痛切,將其遺體葬於陜西綏德城西大理河畔,數萬將士用戰袍兜土成墓,狀似山丘。清人閻秉庚有感於此,題詩曰:

  “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

分頁:3/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4、白起——戰國秦將,陜西郿縣人,前258因范雎進讒被秦昭王賜寶劍。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號稱“人屠”,漢族,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縣(今陜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傢、統帥。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瞭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齙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

  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

  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王親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齙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

  於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臺縣西)。由於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瞭三個月,這期間諸侯不斷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

  白起離開咸陽,到杜郵,昭王與范雎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遷出咸陽,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瞭寶劍,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於是自殺。

  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然善始者未必善終,白起功高遭忌,最終死在瞭自己人的手裡。

  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於是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

分頁:4/10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5、項羽——西楚霸王,前232年生於下相(宿遷),前202年在烏江(和縣)兵敗自刎。

  秦王朝被推翻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瞭數年戰爭,史稱“楚漢相爭”。在近五年的楚漢戰爭中,項羽由強大轉為弱小,最後被劉邦的軍隊包圍。這則故事記述瞭項羽的最後一戰,此時他帶著幾十人突圍。逃到烏江邊。最後被迫自刎身亡。

  項羽是秦末反秦義軍的重要領袖、名將和楚軍統帥。

  他生活在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間,名籍,字羽。項氏世代為楚將。項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曾在叔父項梁的輔導下讀書、習武,略知兵法,後隨叔父避難於吳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會,項羽與父同去觀看,發出“彼可取而代也“的驚人之語。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此後爆發巨鹿之戰,項羽軍勇猛無敵,與秦軍屢戰屢勝,大破秦軍。項羽從此取得瞭統帥諸侯的地位。

  公元前205年,項羽強迫義帝遷往郴縣,而後又將其殺於江中,諸侯自此漸生背反之心。田榮首先在齊地發難,項羽親自率部平叛。在項羽征討之時,劉邦出師,還定三秦,盡占關中之地。之後,劉邦率領5個諸侯伐楚。占領彭城。項羽聞訊出兵,漢軍大敗。大敗後的劉邦重整旗鼓,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與項羽相持。楚軍在軍事上漸處劣勢,劉邦乘機派人遊說項羽,達成瞭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的盟約。同時,項羽釋放瞭戰爭中俘獲的劉太公和呂雉等人。


  公元前202年,劉邦背信棄義,帶兵追擊東歸的項羽。項羽回擊,大敗漢軍。其後諸侯軍隊皆至,項羽孤軍陷於重圍,敗至垓下,兵少食盡。韓信彭越諸軍,合圍愈急。為動搖楚軍心,張良和韓信讓漢軍夜唱楚歌,項羽聞楚歌,驚惶之中感到大勢己去,夜間與愛妾虞姬在軍帳中飲酒,面對美人和名騅,項羽慷慨悲歌:“力撥山兮力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唱道:“漢兵己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兩人反復詠唱,其場面之淒切悲壯,令左右潸然泣下,不能仰視。

  入夜,項羽飛身上馬,率護從騎兵800多人沖破重圍,向南疾馳,然後渡過淮河,到達陰陵,迷失道路。逃至烏江,烏江亭長艤船而待,勸項羽急渡,然後稱王於江東,待時再起。項羽此時己無鬥志,把失敗歸於天意,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於是將戰馬送給烏江亭長,手持短兵,獨自搏殺漢兵數百人,最後自刎而死。項羽死後,劉邦得楊喜、呂馬等所獻項羽五體,以魯公禮合葬於谷城。

分頁:5/10頁  上一頁345678910下一頁

  6、荀彧——曹操謀士,163年生許昌,212年因反曹即公位被逼自殺。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自小即有人稱其為“王佐之才”。荀彧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瞭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勸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佈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瞭鐘繇、荀攸、陳群、杜襲、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後辭官回鄉帶領族人遷到冀州。荀彧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便去東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賞他,把他比作張良並任他為司馬,那年荀彧二十九歲。曹操攻打陶謙時呂佈襲取瞭兗州,荀彧臨危不懼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萬人馬,並與程昱保住瞭三座城池。不久呂佈敗走,荀彧又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因此被升為侍中、尚書令。因為荀彧多次推薦優秀人才如戲志才、郭嘉等給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與他商議。

  袁紹勢力強大,曹操對是否與他開戰猶豫不決,荀彧就用四勝四敗之說開導曹操,使他終下決心抗袁。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沒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紹,堅定曹操的信心,或許曹操就將永遠沒有之後的那些赫赫戰功,隻能永遠屈服於袁紹之下,也許也就沒瞭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瞭;即使有的話,也是袁紹、劉備、孫權的爭奪,沒瞭曹操的份。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之後的一系列成功打下瞭基礎,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荀彧。

  然而,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卻改變瞭荀彧的一生。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勸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對,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並在征討孫權時帶他出征,因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後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終於在壽春病亡,死後被追謚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雖然在他死後,得到瞭如此之多的榮耀,但這些對於一個已經死去的人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而且,這些與他生前的功勞相比,也是他應該得到的。最重要的是如此功績顯著的人為什麼要曹操被害死呢?

  是因為他太強瞭,曹操嫉妒他而要殺瞭他嗎?不會。曹操是一個善於重用賢才的人,就是因為他的強,曹操才會看中他,相信他,重用他,所以,曹操不會因為他能力太強而害死他。關鍵是他提出的建議損害瞭曹操的利益,而且是對曹操來講很重要的利益,不然,他不會為此而害死對他忠心耿耿、為他帶來很多利益的荀彧。

  其實荀彧的死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說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觀點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議時,話語能夠委婉一點,態度能夠和藹一點,他或許還能幸免一死,或許不能繼續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瞭寶貴的性命,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生命是最寶貴的,是應該珍惜的啊。

  再說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對漢室,二是對曹操。他既對已經不可挽救的漢室抱有恢復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說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夠得到延續和恢復。其實,這都要怪他太固執,或者他讀書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會的進步,漢王朝的滅亡是必然的,是不會因為他一個人的聰明和努力能夠改變的。他太忠於他的漢室,假如他能放棄對漢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麼,那麼他的一生又將改寫,或許會是一帆風順的一生,令人羨慕的一生。

  他對曹操太忠心,正是為瞭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觀點,希望曹操能夠改變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沒有想到人是會變的,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隨著他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對於荀彧的建議,曹操不僅沒有采納,還要幹掉手無縛雞之力的荀彧。唉,可憐的荀彧!

  性格決定人生,此言不虛!

分頁:6/10頁  上一頁45678910下一頁

  7、周亞夫——西漢名將,得罪瞭貴戚皇室,獄中五日不食,絕食而死

  周亞夫是西漢名將,唐人寫詩喜歡用“細柳營”,就是從這裡來的。據說:匈奴兵進犯的時候,朝廷任命周亞夫為將,漢文帝不放心前方戰事,就親自慰問。文帝的車駕到瞭細柳營,隻見軍士都手拿利刃,身披鎧甲,機弩上也搭著箭枝。天子的先行官來到營門,立刻被軍士擋住,無法進去,隻好說:“天子即將駕到瞭!”守衛營門的都尉卻說:“軍營中隻聽將軍的號令,不聞有天子的詔命!”過瞭一會,天子的車駕到瞭,但軍吏仍不開門。文帝沒有辦法,隻好派人拿著天子的符節去見周亞夫說:“天子要勞軍”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營門,守門的軍吏又對天子的隨從說:“將軍有規定,軍營中任何人的車馬都不能奔馳,違命者斬。”於是文帝隻能讓人按著馬韁慢慢的前進。到瞭營內,周亞夫也並未跪拜迎接,他身穿盔甲,對文帝長揖道:“臣甲胄在身,不能下拜,請以軍中之禮相見。”文帝很受感動,派人向周亞夫稱謝說:“皇帝恭敬地慰勞將軍。”慰勞完畢,天子的車馬回去瞭。

  文帝對周亞夫一直很尊重,直到去世前夕,還對太子劉啟說:“如果將來國傢發生瞭危難,特別是有人叛亂時,周亞夫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後來吳王劉濞聚眾造反,漢景帝任用周亞夫為大將軍,僅僅三個月,吳王被殺,楚王自盡,其餘五國也節節敗退,或是自殺,或是被誅,七國之亂很快平定。平定七國之後,周亞夫被封為丞相,這也是他走向悲劇的開始。

  周亞夫性格耿直,曾經力諫皇帝切莫廢長立幼,不想此舉使景帝覺得他太張狂,因而深為憤怒。

  周亞夫軍事上是個天才,七國之亂初期,周亞夫率領軍隊開到瞭河南一帶。吳楚聯軍正全力攻梁,周亞夫等人分析瞭形式決定避開吳楚聯軍的銳氣,把梁交給吳楚,任由他們攻打。梁王向景帝求救,景帝也命周亞夫救援,但周亞夫來瞭個“不奉詔”,而是派騎兵截斷瞭吳楚聯軍的糧道。吳楚聯軍久攻梁國不克,又斷糧草,銳氣喪盡,被迫尋找漢軍主力決戰,周亞夫則深溝高壘,養精蓄銳,一舉擊敗瞭吳楚聯軍。雖然平叛勝利瞭,但卻與梁國結下瞭梁子。後來梁王劉武經常在皇帝太後面前惡意中傷周亞夫,因此皇帝對周亞夫又多瞭一次忌恨。


  周亞夫不是個善於處理事情的人,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竇太後要景帝封王皇後的哥哥王信為侯。封外戚為侯,並非沒有先例,但景帝估計周亞夫不會同意,就先去找他做工作。果然,周亞夫斷然否決,他說:“高祖皇帝曾經與諸大臣歃血盟誓: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擊之。”周亞夫搬出劉邦的話壓人,也還罷瞭,但他還說:“王信雖然是王皇後的哥哥,但沒有什麼功勞,如果封瞭侯,那就是違犯瞭高祖的規約。”這自然使景帝氣的發瘋,隻是周亞夫言辭確鑿,無懈可擊,景帝才不好發火,隻能“默然而沮”。周亞夫阻止瞭王信封侯,但加深瞭景帝的矛盾,更得罪透瞭王信。梁王與王信過從甚密,又都恨極瞭周亞夫,於是兩人聯手欲置周亞夫於死地。

  就這樣,周亞夫得罪瞭貴戚皇室,還有朝廷本人。還好,周亞夫還是個有先見之明的人,於是選擇辭職。不久告老回傢。不過皇帝要殺你還需要找理由嗎?這時候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隻是席間並無他人,隻有一君一臣,周亞夫就感到有些慌惑,等他到瞭席前,發現自己面前隻有一隻酒杯,並無筷子,菜肴又隻是一整塊大肉,根本沒法進食。轉頭看見瞭主席官,便對他說:“請拿雙筷子來。”主席官早受瞭景帝囑咐,裝聾作啞,站著不動,周亞夫覺得景帝在戲弄他,忍不住就想發火,正要再說,景帝忽然插口道:“這還未滿君意嗎?”周亞夫一聽,又愧又恨,隻好起座下跪謝罪。景帝才說瞭一個“起”字,周亞夫就起身而去,再也沒有說話。不久,周亞夫就被雙規。大理寺當堂審訊,問道:“你為什麼要謀反呢?”周亞夫不知所雲,後來審判官繼續說:“你就是不想在地上謀反,也想死後在地下謀反!”周亞夫一聽,完全明白是怎麼回事瞭,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再也無話可說。被關入獄中之後,他五日不食,絕食而死。

  那麼周亞夫為何被逼的自殺:

  其一,得罪瞭竇太後母子。周亞夫用兵,本是為大漢朝江山永固,不想暫時觸動瞭劉武的利益,這傢夥反復造謠,讓竇太後對周亞夫很反感。並且功臣之後,手握重權,讓竇太後不得不防。

  其二,得罪瞭漢景帝。漢景帝是個刻薄心狠的人,當年曾狠心殺瞭晁錯,對於周亞夫自然不算得瞭什麼。何況周亞夫做事不懂得順著皇帝的心思做事。一個奉勸皇帝不要廢長立幼,就讓皇帝下不瞭臺,還有一個竇太後冊封王皇後的兄弟做侯爵,周亞夫居然不懂得見機而動,以至於得罪瞭當時最重要的掌權者。

  其三,漢景帝的身體不太好,周亞夫是個很有本事的人,尤其是擅長軍事,漢景帝不希望今後周亞夫對自己的兒子有所威脅,因此才對周亞夫暗露殺機。

分頁:7/10頁  上一頁5678910下一頁

  8、尉遲迥——北周蜀公,相州總管,580年不服楊堅輔政,討楊兵敗自殺。

  尉遲迥(516年―580年),字薄居羅,代地(今山西大同東北)人,鮮卑族,西魏、北周將領,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尉遲迥能征善戰,好施愛士,位望崇重。初為宇文泰帳內都督,跟隨宇文泰收復弘農,攻克沙苑,累有軍功,任尚書右仆射、大將軍。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入蜀平蕭紀。以功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諸軍事,鎮守蜀地。北周初年,拜為柱國大將軍。宣帝宇文贇即位,出任相州總管。宣帝死後,楊堅獨攬天下兵馬事,他起兵討伐堅,兵敗自殺。

  尉遲迥,父尉遲俟兜,母昌樂大長公主,周太祖宇文泰的外甥,他能征善戰,好施愛士,位望崇重。初為泰帳內都督,從泰復弘農,戰沙苑,累有軍功,爵封蜀國公,官拜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贇病逝,靜帝宇文衍年幼,外戚左丞相楊堅專政。尉遲迥不滿楊堅專權,聯合益州總管司馬消難先後起兵反楊,十天之內,連下衛州、滄州等數城。

  楊堅以上柱國韋孝寬、王誼等出兵討伐。韋孝寬來到武陟時,正逢夏天七月,沁水大漲,兩軍皆無法渡河,不得不隔水遙相對峙。尉遲迥派其子尉遲惇率軍十萬進抵武德,在沁水東岸佈陣二十餘裡,這時韋孝寬軍心不穩,流言四起。


  有人密告楊堅說尉遲迥已用金錢收買瞭前線將領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等人,楊堅命崔仲方、劉昉、鄭譯前往監軍,遭到三人拒絕。這時丞相府司錄高颎自願前往監軍。高颎命人在沁水上架橋,尉遲惇在上流縱火筏燒橋,高颎則命人填土以阻火筏。孝寬命大軍迅速前進,渡過沁水。

  至八月十七,韋孝寬破尉遲迥於鄴城,尉遲迥逃上城樓,武鄉公崔弘度追至,尉遲迥兵敗自殺身亡,死前猶自痛罵楊堅不止。楊堅下令焚毀鄴城。

分頁:8/10頁  上一頁678910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