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漢朝沒有科舉制度,怎樣向朝廷推舉人才?舉“孝廉”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所謂“孝廉”,就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簡稱,在傢裡是孝子,在外面是清官、能吏。
這項制度始於漢武帝,董仲舒建議:於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詔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者各一人,合為“孝廉”。這些人在皇宮當郎官,服務幾年,然後分到地方去任職。漸漸地,一年推薦一次,在這種制度下,全國的精英都集中到瞭皇宮。孝廉指標稀少,一個有著二十萬戶人傢的郡,一年才推薦一個,按戶均五口人來計算,一個孝廉的出現幾率是百萬分之一。兩漢很多官員都出身於孝廉。
朝廷喜歡孝子,就給偽裝孝順者提供瞭市場。東漢時,名臣陳藩任樂安太守。當地向他推薦一個大孝子趙宣。趙孝子不同常人,人傢守孝最多三年,他卻守孝二十年,成為超級道德模范。陳藩問起大孝子守孝期間的起居生活,卻得知他在此期間生瞭五個子女,於是大怒:你個齷齪東西,給我治罪,“寢宿塚藏,而孕育其中”,假孝子鋃鐺入獄。
守孝就不準生育子女?這固然不人道,不過趙宣也不是良善之輩,一心裝孝子要博取功名富貴,誰想到用力過猛適得其反。辦不到就不要裝,這是做人永恒的真理。
相關閱讀推薦:
漢朝時期的西域國:最小的國傢隻有27戶194口人
曹操的“唯才是舉”為何被黑?漢朝的舉孝廉制度
揭秘:漢朝歷史上不得不貪的漢初第一功臣蕭何
揭秘:漢朝漢桓帝“大赦天下”所釀成的嚴重後果
揭秘:大漢朝史上漢武帝身邊的四大國寶級美女
漢朝史上的“百富美”為何赤手跟定一介窮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