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嶽飛被害死的六大原因:嶽飛死後手下十大猛將結局

  一代精忠報國的英雄、善於謀略治軍嚴明的南宋將帥嶽飛,在其戎馬生涯中,親自參與指揮瞭126次戰役,沒有一次失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他文武雙全,著有《嶽武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其《滿江紅》詞成為千古絕唱。

  長期以來,嶽飛之所以受到國人的敬仰,是因為他一方面壯懷激烈,精忠報國,另一方面壯志未酬,卻屈死在風波亭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西子湖濱嶽飛的墳墓旁邊,長跪著秦檜的鐵像,提到嶽飛之死,人們沒有不歸罪秦檜的。但是事實真相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嶽飛會身死功滅?

  時光過瞭近千年,人們對嶽飛之死的元兇不斷提出質疑。人們不再把觀念停留在忠奸之爭上。在《國史概要》和許多普及的書裡,都明確提出來,宋高宗才是殺害嶽飛的真實兇手。秦檜隻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宋史對此也有所描寫:審問嶽飛的大理寺的官員何鑄,向秦檜辯白,說嶽飛實在無辜,為什麼一定要殺。秦檜講:此上意耳。

  那麼,為什麼宋高宗一定要殺害嶽飛呢?


  一、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是罪魁禍首。

  歷史上的嶽飛既是一個好學習、不擾民、得軍心的人,也是一個不好色、不愛錢、不貪財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給他,被嶽飛退回;年輕時嶽飛喜歡喝酒,皇上勸瞭他一次,他從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給他蓋房子,他不要,並且說:“敵未滅,何以傢為?”這樣一個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傢產、不怕死的人,圖的是什麼呢?難道圖我的江山?這讓宋高宗趙構心裡犯嘀咕。在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下,隻容得住貪財好色糊塗蟲似的將領,可決不許任何將領有知識有志趣得民心得軍心。像嶽飛這樣的人,無論是宋代那一個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處南宋草創之際,顧慮危疑,對嶽飛更是不能相容的。因為嶽飛的為人行事有許多優點,而這些優點都為宋高宗不願武臣具有者,於是他的優點便成為他的死因。縱無秦檜,嶽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我們與其痛罵秦檜,還不如詛咒宋代的傳統政策,並譴責宋高宗的自壞長城。

  二、淮西事變是嶽飛被害的重大伏筆。

  朝廷采用宰相張浚的意見,讓文官呂祉接管瞭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部隊。他的部將後來在要求歸嶽飛節制而不得的情況下,發生嘩變,殺瞭呂祉,率領全軍五萬多人集體叛變,投降瞭偽齊。淮西事變,不但攪亂瞭北伐大計,而且改變瞭敵我態勢和力量對比,北伐收復中原在趙構看來是不行瞭,急令嶽飛轉入防禦,保住長江防線。淮西事變,使趙構認識到這些軍隊和他們的首腦是不可靠的,名義上是國傢的軍隊,但實質上,在很大的程度上還是私傢軍隊。要不,老百姓為什麼叫他們作嶽傢軍,韓傢軍,張傢軍,劉傢軍?沒有一支皇傢軍?四大主力軍全是這些首領們自已拉扯出來拚殺出來的部隊,這些兵將隻認多少年來帶領他們出生入死的首領,而不怎麼認朝廷的。如果再來一次“淮西事變”,甚至回過頭來打朝廷,該如何是好呀?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頓軍制,把這些軍隊變成真正的皇傢軍隊!但要整軍,就不能打仗;要不打仗,就隻有和談。趙構不是個無能的皇帝,他馬上開始行動瞭。第一步是和談。第二步是剝奪韓世忠,嶽飛和張俊三將(劉光世早已交過軍權瞭)的帶兵權,讓他們離開自已的部隊。第三步是把管兵、調兵兩權分開,由兩個部門管轄。淮西事變,是南宋時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戰派張浚離開瞭政壇、議和派秦檜當上瞭宰相,使嶽飛由信任到受猜忌並一步一步地走向瞭被害。難怪嶽飛死後有悼詩曰:“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屍。”

相關閱讀推薦:

精忠報國的嶽飛為什麼必須死?一代名將的悲慘命運

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

嶽飛北伐遭遇解放軍:嶽飛原來是林彪轉世

宋朝史上的民族英雄“平民將軍”嶽飛會遭毒手?

嶽飛死後南宋又存在百年的原因:嶽飛紹興十年北伐

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三、提出的北伐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不合時宜。

  據說有一次嶽飛為感謝皇上對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表過瞭頭,他說皇帝您放心吧,我一定要攻克黃龍府,迎二聖回朝。並把此作為北伐的口號。黃龍是金軍老窩,搗瞭也罷。迎回朝的二聖是誰呢?一個是皇帝老爸徽宗,一個是皇帝哥哥欽宗,大傢想想,如果他的父親跟他的哥哥回來,那他的位子還能坐得穩嗎?後來秦檜還跑到皇帝那去打小報告,聲情並茂的說瞭一番,還畫瞭三個太陽,意思是提醒皇上,這國無二主,天無二日啊。高宗口上不說,心裡肯定不悅。口號這東西似乎頗為國人所鐘愛,它簡潔明瞭,便於凝聚人心,同心協力。如早些年的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如近些年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等,無不簡潔有力,頗具奇效。可口號這東西也不能亂提,弄不好就會渙散人心,模糊目標,甚至會丟掉身傢性命。

  四、盡忠報國以致不顧形跡。

  1137年,嶽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飲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當時同行的隨軍轉運使薛弼就勸他,作為在外領兵的武將,不應該在這樣的問題上發表意見。嶽飛卻以正辭嚴地道:“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不當顧慮形跡”這幾個字中可以看出,嶽飛在政治上是幼稚到瞭何等可愛可笑的程度。一個武將卻幹預起皇帝的“傢事”,這是趙構無法容忍的。高宗本來就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因為戰亂敗亡,泥馬渡江,受瞭驚嚇而不舉,本就是大煩惱,唯一的一個兒子也在苗劉兵變後死瞭,現在的兩個皇子還是過繼來的。而後來嶽飛還經常幹預“國事”,這也讓趙構十分不爽。趙構認為,戰和這樣的國傢大事由文臣們討論決定,武將隻要能夠忠實執行決策就行瞭。嶽飛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指手劃腳,一點都不懂的韜光隱晦。在這點上韓世忠就做得很好,被解除兵權之後就當起瞭發型設計師,頗能引導京城潮流。


  五、性格固執以致意氣用事。

  嶽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這一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嶽飛和宋高宗因為一件事發生瞭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嶽飛瞭。其實,宋高宗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仇傢恨,不共戴天。隻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高宗一方面重用嶽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一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可嶽飛嶽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想法根深蒂固,沒有一點回旋餘地,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國打出中原,有時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幹。高宗為瞭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持,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嶽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嶽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不容樂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這樣,迫使趙構在三下詔令之外,又好言寬慰。更有甚者有些要求得不到滿足(如合並淮西軍和強令撤軍)時,就鬧性子,撂挑子,上廬山。在封建時代,這叫做抗旨,叫桀驁不馴,是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每一次都是死罪,何況再三?

  六、據說當時還有兩個小道消息促成瞭皇帝殺嶽的決心。

  第一是說,嶽飛三十出頭就當上瞭節度使,嶽飛有一句話,說在我朝這些大將裡面,能三十出頭當節度使的,除瞭太祖,隻有我嶽飛一個人;第二是說,嶽飛解瞭兵權之後,嶽雲和張憲在湖北襄陽舉兵要擁嶽飛,武力要挾朝廷恢復嶽飛的兵權,結果就偏偏在這個時候,嶽飛不合時宜的上表,言詞激烈,要求恢復自己的兵權。做法實屬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讓皇帝更加疑心瞭。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關嶽飛的死因,並不完全是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害瞭的,而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殺害瞭他,也是屢犯忌諱的個性殺害瞭他。嶽飛的所作所為,在有瞭所謂“杯酒釋兵權”的宋朝,要換瞭崇禎皇帝,大將做上述隨便某一件事情,腦袋恐怕早搬傢瞭。趙構忍瞭很久,而他是一直把嶽飛當成親信的,嶽飛也是趙構的衛星,乘著火箭升上來的。趙構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殺嶽飛的,而嶽飛的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瞭趙構的忌諱,而嶽飛卻並沒有很好地覺察到這些,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趙構對嶽飛從喜愛到不滿,到失望、到忌諱,最後則是憤恨,等到最終秦檜拋出嶽飛謀反的事情時,趙構幾乎都沒有什麼懷疑,隻有震怒,於是有瞭風波亭冤獄。直到秦檜死後,趙構為許多受秦檜迫害的人平瞭反,卻不願意為嶽飛平反,甚至因為恨“嶽”這個字,把嶽州都改名為池州。可見他對嶽飛的態度。而事實證明,自嶽飛死後宋朝又存活瞭138年,所以說議和也並不意味著就是投降。倒是秦檜在自己的遺囑中讓他的後世一定要“遠離政治”。

  嶽飛死後手下大將的結局如何?

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嶽飛手下十大猛將武力誰第一?

  嶽飛所部人數最多時達六萬多,大小將領數百,在小說中重點描述的隻能有六七個,大致計劃有這幾個人:

  第一名,張憲——嶽飛心腹愛將

  張憲,用斧頭槍,武功高強。帥氣,灑脫大方,有計謀,有膽識,是嶽飛的朋友,親信,生死之交。

  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嶽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根據《嶽飛傳》記載,嶽飛,嶽雲及張憲於風波亭被拉肋而死。

  南宋抗金名將張憲,是嶽飛最為倚重的部將和助手。張憲與嶽飛“從微相隨”,嶽珂說他“以列校奮身”,是抗金救國的戰火中從下層成長起來的將軍。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嶽雲從軍,即是在張憲部下,可見嶽飛對張憲品行與能力的信賴。嶽飛被賜死後,張憲也被判棄市,子孫拘禁,傢產籍沒。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追復官職,贈寧遠軍承宣使。 


  秦檜、張俊秘密收買嶽飛部將中曾因過失受過嶽飛懲處的王貴等人,利誘威逼其誣告嶽飛謀反,詭稱嶽雲寫信與張憲,叫張憲向朝廷假報金人入寇,以助嶽飛奪回兵權。這些罪狀沒有任何根據。他們便對張憲嚴刑拷打,妄想追使張憲根據他們編造的謊言自誣,作為殺害嶽飛父子的證據。張憲備受酷刑,體無完膚,始終不屈。張俊最後隻好自己動手,編造供詞,以告秦檜,將張憲械囚至杭州大理寺。萬俟禼,羅汝緝誣嶽飛寫給張憲等人的謀反信,已被張憲等焚毀滅證。韓世忠責問秦檜,秦檜說:“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是年歲末,張俊和楊沂中親赴臨安鬧市(今杭州市眾安橋),將張憲和嶽雲處斬。張憲傢屬流放廣南和福建路。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又毀約南侵,宋高宗詔蔡京、童貫、嶽飛、張憲等子孫傢屬,令各拘管州軍“放令逐便”。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張憲追復原官。寧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宋廷追贈張憲為寧遠軍承宣使。至此,張憲冤案得以昭雪。

分頁:3/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二名,楊再興,楊傢鐵槍。武功卓絕,自信,勇毅過人,曾與嶽飛一戰再戰,殺死嶽飛弟弟,後為嶽飛所收,血戰小商河,慘烈而死。

  楊再興是否和北宋聞名的楊傢將有關聯,這不太清楚。不過楊再興是確實是河北的武夫,而在河東和關隴地區的一些土著族姓,例如折傢、種傢、楊傢、劉傢,在北宋一代都是以世代將門著稱。

  楊再興可能和楊傢有著某種聯系,至少可能是軍人世傢出身。楊再興本來是屬於遊寇曹成手下, 曹成和張用是北宋滅亡北方大亂的時候,糾集瞭許多散兵遊勇和民眾起兵,宗澤在任東京留守的時候,非常註意招撫兩河的民眾武裝,就在這時,張用、曹成等人都自願受宗澤節制,成為宋朝的軍隊。但是宗澤死後,接任的杜充不能撫眾,反而自相殘殺。曹成就脫離瞭宋朝的軍隊,率領部 下向江淮流竄,成為遊寇,到處搶掠。紹興二年,當時擔任神武副軍都統制的嶽飛奉命追剿曹成。曹成派兵防守賀州莫邪關,被嶽飛部下第五將韓 順夫攻破莫邪關,但是韓順夫在取勝之後放松警惕,喝酒享樂,埋伏在附近的楊再興率軍突襲,又奪回瞭莫邪關,韓順夫被楊再興殺死。嶽飛得報大怒,命令前軍統制張憲和後軍統制王經一起進攻莫邪關,雖然嶽傢軍占據絕對優勢,但楊再興仍然力戰不退,又當陣殺死瞭嶽飛的弟弟嶽翻。但是最後曹成終於不能抵擋嶽傢軍的進攻,死傷上萬,曹成和楊再興倉皇逃走。嶽傢軍窮追不舍,最後楊再興被追兵逼到一個深澗中,追兵本來想射 死楊再興,楊再興對追兵們說:“我是好漢,不是殺我,帶我去見嶽飛!”於是他爬上山澗,讓追兵綁去見嶽飛。嶽飛非常贊賞楊再興的勇武,親自給他松綁,也不提過去交戰殺死兄弟的事情,對他說:我和你是鄉人,我知道你是好漢,決不殺害你。你應當從此改過,以忠義報答國傢。楊再興表示感激,滿口答應。從此以後,楊再興就成為嶽傢軍中的驍將,非常忠誠。


  在嶽傢軍的歷次軍事行動中,楊再興屢建戰功。紹興六年嶽飛主動向偽齊出擊,駐紮在盧氏的統制王貴派已任第四副將的楊再興率領人馬收復西京長水縣。楊再興率軍於八月十三日進抵長水縣境內的業陽,遇到偽齊順州安撫使張宣贊部下幾千人馬的抵抗,楊再興率領人馬進行掩擊,將敵軍擊潰,陣斬敵將孫都統,殺死敵兵五百多人,生擒後軍統制滿在和士兵百餘人。楊再興乘勝前進,十四日到達孫洪澗的時候,又遇到張宣贊親自率領兩千人馬憑河頑抗,楊再興率軍奮擊,將敵人擊潰。於當晚二更奪取瞭長水縣,奪取瞭馬萬匹,糧食萬餘石。紹興十年,金國撕毀盟約,向南宋進攻。嶽飛接到朝廷的出師命令,開始瞭他挺進中原的北伐行動。楊再興隨嶽飛率軍從鄂州出發參加北伐。在七月初八的郾城大戰中,金軍派一萬五千精銳的重甲騎兵進攻郾城,嶽飛派軍迎擊,雙方展開激戰,楊再興單槍匹馬沖入金軍陣中,打算活捉兀術,但是沒有找到,他一人殺死敵軍數百人,身上負傷幾十處,才沖出敵陣。由於嶽傢軍將士的拼死血戰,金軍傷亡很大,被迫退走瞭。在七月十三日,楊再興率領三百騎兵巡邏到臨潁縣小商橋的時候,突然遇到瞭金軍的大隊人馬,在這場眾寡懸殊的遭遇戰中,楊再興率領部下盡力死戰,殺死敵人兩千多人,萬戶撒八孛堇,千戶長、百戶長等大小頭目百餘人。但楊再興和王蘭、高林等裨將都陷入瞭敵人的重圍,被金軍亂箭射殺,部下全部陣亡。由於天降暴雨,敵人的騎兵不便馳騁,嶽傢軍才得以撤退。火化楊再興屍身的時候,得到箭鏃竟將近 有兩升。

  楊再興感於嶽飛的寬宏和知遇之恩,所以作戰時奮不顧身,陣亡的時候極其壯烈。終宋一代,象楊再興這樣奮不顧身的忠勇將士不少,但是朝廷不能盡用,他們的才幹,不能充分應用,他們的犧牲,也沒有起到作用,最終宋朝滅亡於外敵。

分頁:4/11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第三名,王貴,雁瓴刀——出賣嶽飛

  嶽飛結拜大哥,謹慎,細致,是嶽飛管傢式人物,在軍中地位僅次於張憲。這是一個復雜的人物,文中有重要章節描寫,與嶽飛之死也有直接關系。值得認真刻畫。

  嶽傢軍的主要戰將王貴,從嶽飛起兵隨嶽飛轉戰各地,戰功卓著。秦檜等人羅織嶽飛罪名時,王貴因受張俊脅迫,參與誣陷嶽飛。嶽飛遇害後,王貴自知處境艱難,引疾辭職。於紹興二十三年八月病死。宋廷追贈其為寧國軍節度使。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嶽飛進據宜興縣,作為抗金根據地,命王貴和傅慶率軍二千,破土匪郭吉。

  八月,通、泰鎮撫使嶽飛率軍進屯泰州,時王貴任統制,指揮兵馬自江陰軍渡江。後隨嶽飛進兵承州,與金軍作戰。

  十月,嶽飛軍退守泰州後,將戰袍與金帶賞賜王貴,以獎勵承州軍功。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嶽飛率軍前往江南西路,討伐李成,將軍隊眷屬安置於徽州,百姓訴其舅父姚某騷擾民間。嶽飛責備姚某,姚某懷恨在心,乘押馬同行之機,向嶽飛施放冷箭。嶽飛將姚某擒獲,令王貴和張憲捉其手,取佩刀刺死姚某。可知自建炎末至紹興初,王貴和張憲已是嶽飛的主要助手。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閏四月,嶽飛在賀州破曹成後,令王貴統兵往郴州、桂陽軍招降曹成餘黨。

  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王貴參加zhenya虔吉、虔州盜匪,自武顯大夫、合門宣贊舍人遷遙郡刺吏,落合門宣贊舍人。又與徐慶破盜匪高聚於袁州,張成於萍鄉。

  紹興四年(公無1134年)四月,在嶽傢軍第一次北伐前夕,宋高宗給嶽飛的手詔說:“朕嘗聞卿奏,稱王貴、張憲、徐慶數立戰效,深可倚辦。方今正賴將佐竭力奮死,助卿報國,以濟事功,理宜先有以旌賞之。”特賜王貴等捻金線戰袍和金束帶各一。王貴參加襄陽府之戰,又與張憲進軍鄧州,破金將劉合孛堇、偽齊瘵李成數萬聯軍,克鄧州。又於唐州再破敵軍。襄漢之役後,嶽飛上奏,請求侍奉患病的老母姚氏,“將本軍人馬,權暫令統制官王貴、張憲主管”,宋高宗不準。

  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王貴參加剿滅楊麼軍,六月,楊欽投降,嶽飛令王貴設筵接待。

  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嶽傢軍第二次北伐,王貴與郝政、董先克虢州寄治盧氏縣,又分兵西取商州,東占偽齊順州州治伊陽縣,又遣第四副將楊再興統兵復長水縣。是年冬,王貴率師在唐州北何傢寨大破偽齊五大王劉復軍。嶽飛進兵蔡州,在歸師途中,王貴擊破偽齊追兵。

  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三月,因去年冬天戰功,王貴自拱衛大夫、和州防禦使落階官,升正任棣州防禦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嶽飛因並統淮西等,大舉北伐的計劃被宋廷取消,憤而辭職。王貴與參議官李若虛前往廬山東林寺,敦請嶽飛出山復職。

分頁:5/11頁  上一頁345678910下一頁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嶽傢軍最後一次大舉北伐,中軍統制、提舉一行事務王貴負責收復開封府以西地區,命部將楊成奪取鄭州,準備將劉下於開封府中牟縣夜襲金軍萬夫長漫獨化營寨,中軍副統制郝晸等克復西京河南府。王貴率軍進駐潁昌府,增援董先和姚政。

  七月,金朝都元帥完顏兀術(宗弼)在郾城大敗後,率金軍主力猛撲潁昌,王貴率嶽雲、董先、姚政、胡清等與金軍激戰,大敗完顏兀術(宗弼)軍。然而當兩軍鏖鬥,勝負難分之際,王貴一度怯戰,被嶽雲制止,戰後受嶽飛責罰。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四月,嶽飛被解除兵柄,王貴繼任鄂州駐紮禦前諸軍都統制,將都統制司移於城東黃鵠山麓。

  六月,河南知府李興率軍民突圍南歸,王貴申奏宋廷,委派李興任左軍同統制。王貴往鎮江樞密行府參見樞密使張俊,遭到脅迫,返鄂州後,於九月被迫接受前軍統副統制王俊的誣告狀,遞發鎮江樞密行府。宋廷遂據以設置冤獄,殺害嶽飛等人。然而在此冤案中,王貴本人仍受牽連,說他與張憲共同接收嶽飛策動謀反的書信,當即焚燒。

  嶽飛遇害後,王貴自知處境危困,遂引疾辭職。

  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八月,王貴病死。


  第四名,徐慶,狼牙棒,排名嶽飛之後,老三。

  徐慶是個粗人,強力,暴躁,口無遮攔,但對嶽飛忠心耿耿,對朝廷不放在眼裡。是嶽飛大將中的強硬派,曾不斷鼓動嶽飛擁兵自立。

  徐慶,從嶽飛起兵,為嶽傢軍重要領將。

  人物年表

  徐慶為相州湯陰縣人。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冬,嶽飛命徐慶、王萬率三千兵馬,會合江東安撫大使司統制顏孝恭、赦晸等,破石陂寨兵變首領姚達、饒青於建昌軍。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嶽飛在賀州破曹成後,命徐慶往邵州、道州招降其餘黨。

  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徐慶、傅選率軍在筠州平定叛將李宗亮、張式兵變。是年夏,敦武郎徐慶參加鎮XX壓吉、虔州盜匪,轉三官,除合門宣贊舍人。他又與王貴破盜匪高聚於袁州,張成於萍鄉。

  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四月,在嶽傢軍第一次北伐前夕,宋高宗給嶽飛手詔說:“朕嘗聞卿奏,稱王貴、張憲、徐慶數立戰功效,深可倚辦”,“理宜先有以旌賞之”。特賜徐慶等捻金線戰袍和金束帶各一。襄漢之役中,徐慶與張憲、牛皋率軍攻破隨州。十二月,徐慶與牛皋率軍救援淮西,在廬州擊敗敵軍,後自武功郎升五官,特遷遙郡武功大夫、開州刺史。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嶽農軍最後一次大舉北伐,徐慶參加淮寧府、臨潁縣等戰。徐慶官至防卸使、嶽傢軍統制 。

分頁:6/11頁  上一頁4567891011下一頁

  第五名,嶽雲,使雙錘,神勇無比。負責軍中機密文字,在戰場上是銳不可擋的少年將軍。性格沉勇,與張憲一同被害。

  嶽飛長子嶽雲

  嶽雲(1119年—1142年),字應祥,號會卿,相州湯陰(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嶽飛長子(一說養子),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少年傑出英雄。他慷慨忠勇,頗有父風,在反抗金兵侵略戰鬥中屢立奇功,百戰百勝。卻於紹興十一年除夕和父親嶽飛及部將張憲一起慘遭殺害,死時年僅23歲。

  嶽雲生於欽宗年間,是民族英雄嶽飛的嫡長子。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朝廷以嶽飛為武功大夫、昌州防禦使、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同年,嶽雲在通泰鎮撫司前軍統領張憲麾下從軍,時年十二。

  紹興三年(1133年)九月,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神武副軍都統制嶽飛平定吉州、虔州之後,攜長子嶽雲到臨安行在朝見宋高宗。宋高宗賜嶽雲弓箭、戰袍、銀纏槍。由於父親的關系,宋高宗特旨任命尚無軍功的嶽雲為保義郎、閣門祗侯,嶽飛上書推辭嶽雲官職,宋高宗不允。

  紹興四年(1134年)三月,16歲的嶽雲隨父出征,去收復被金人占領的隨州、鄧州等地。在這次戰鬥中,嶽雲手持鐵錐槍,沖鋒在前,勇不可擋,第一個登上久攻不克的隨州城,後又隨軍北征,收復瞭鄧州。從此軍中皆稱他為“贏官人”(官人為宋代對男子的尊稱,“贏”此指常勝不敗的意思)。


  此後嶽雲成為背嵬軍最重要將領之一,在歷次對金對偽齊作戰,以及剿滅楊么安定後方等戰鬥中屢立大功,卻多被父親隱瞞不報,嶽雲毫無怨言。(後來同為朝廷命官的張俊知道瞭嶽雲的功績,堅持給嶽雲報瞭功)朝廷也多次欲賜嶽雲官位,但嶽飛上書曰其子尚存乳臭,恐不得軍功,十分堅決地推辭瞭朝廷給嶽雲的封賞。

  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朝廷以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湖北京西宣撫使司書寫機宜文字嶽雲為武德大夫、遙郡刺史,其父起復檢校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兼營田使嶽飛上書推辭不受。

  紹興九年(1139年),授嶽雲為武顯大夫、遙郡刺史。紹興十年(1140年),以穎昌之功,授左武大夫(正六品,武階52階第13階,橫行正使13階第12階)、忠州防禦使(從五品,遙郡武階5階第3階)。

  後秦檜以謀反罪名予以逮捕審訊,由於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最終秦檜找到“莫須有”的罪名。紹興十一年農歷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一代名將嶽飛在杭州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其長子嶽雲及其部下張憲斬於臨安鬧市。


  嶽飛被害前,在獄中寫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嶽飛被害後,獄卒隗順冒瞭生命危險,將嶽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死前,又將此事告訴其兒,並說:嶽帥精忠報國,今後必有給他昭雪冤案的一天!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宋高宗下令釋放嶽飛、張憲子孫,可以從流放地自由遷徙。嶽飛沉冤21年後,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準備北伐,便下詔平反嶽飛,謚武穆,改葬在西湖棲霞嶺,即杭州西湖畔“宋嶽鄂王墓”,並立廟祀於湖北武昌,額名忠烈,修宋史列志傳記。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追復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十二月,追贈寧遠軍承宣使(正四品,正任武階6階第2階);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八月,追贈武康軍節度使(從二品,正任武階6階第1階)。

分頁:7/11頁  上一頁567891011下一頁

  第六名,姚震,水火鐵棍。姚震,性幽默,喜與徐慶鬥嘴,嶽飛娘傢侄兒,長於步戰,天生神力,長隨嶽飛左右,是背嵬軍主力戰將之一。

  第七名,吉青,嶽飛收服的流匪頭目,背嵬軍主力戰將之一。

  善使狼牙棒,青面獠牙,生性鹵莽。曾與施全等剪徑。嶽飛比武歸來收為兄弟。嶽飛領軍後第一個投奔。於青龍山等地誘敵成功。多次參與大戰。嶽飛死後隨嶽雷北伐,死於金國大狼主粘罕二兒子金鈴子手下。

  歷史原型——靖康元年冬,嶽飛從戎報國,長官劉浩命令嶽飛攻擊一支土匪,匪首名為吉青。最後嶽飛將之成功收編,帶領這380人的隊伍返回。因此項戰功,嶽飛升任為從九品的承信郎 。


  第八名,牛皋,不得不寫的傳說中的人物,其實在歷史上作用不大。牛皋,隻是嶽飛一名普通部將而已,考慮民間影響,可加重其在小說中的地位。歷史上此人曾投降偽齊,後歸正投奔嶽飛,貪酒好財,曾被嶽飛處理,嶽飛被捕後沒有出賣嶽飛,但在嶽飛死後繼續領兵,最終為秦檜毒死,原因可能與嶽飛有關。

  率鄉親屢挫金兵保傢國

  北宋末年,金軍入侵。在大難關口,牛皋決定加入抗金隊伍,保衛傢鄉。由於擅長射獵,於是,他就到魯山縣衙當瞭一名射士,主要負責日常治安,同時也協助訓練民兵,為抗金做準備。

  “後來,魯山被金軍攻陷。於是,牛皋就自行組織力量,抗擊金兵。牛皋武藝高強,並且為人豪爽耿直,一聲號令,應者雲集。在加入嶽傢軍之前,他組織民眾在平頂山一帶多次阻擊敵人,對金兵進行瞭有力的打擊。”平頂山市地方志編輯朱福才接受采訪時說。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軍侵及江南,途經荊襄北歸。完顏拔離速率領金軍重新渡江,途經荊門(今屬湖北)北上,在四月初方進入平頂山一帶。

  “完顏拔離速等人對京西一帶的地形相當熟悉,在4年前,他們曾隨完顏銀術可深入京西腹地進行殘酷的破壞。金軍這次取道魯山縣和葉縣之間,進入寶豐縣地界,準備渡過汝水繼續北撤。他們在傍晚時分來到距離汝水不遠的一個村莊,這個村名叫宋村(今白龜山水庫淹沒區)。完顏彀英決定在此休息一晚,隔日再渡汝水,完顏拔離速表示贊同。但耶律馬五卻說:‘此處地名宋村,以亡宋國號為名,甚是不祥,莫須另擇安泊之處。’而完顏彀英自信地說:‘此又有甚忌諱,我便將它改名金村。’”講到這裡,朱福才指著煙霧縹緲、水天一線的白龜山水庫說:“那裡就是宋村,如今已成一片水域。這真是滄海桑田呀!”


  其實,在金兵還未進入寶豐縣地界之前,牛皋已經獲悉瞭對方的行軍路線,並料定敵人會在宋村宿營。於是,他就馬上發動鄉兵和鄉親。鄉親們聽說後,個個同仇敵愾,準備好作戰工具,打好埋伏,靜等金兵到來,準備一窩端。

  平頂山市地方志編輯宣更生繪聲繪色地講道:“時值初夏,連續半年多的奔波和征戰,金軍將士思歸心切,而女真人尤其不耐熱,紛紛下馬卸甲,準備晚飯。突然間,吶喊聲四起,數不清的宋朝鄉兵,有的持兵刃、有的持農具向金軍襲擊。完顏拔離速畢竟是宿將,他連忙麾兵應戰,卻為時已晚。饑疲的金軍被殺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四散逃竄。完顏拔離速和完顏彀英隻率領近百名金兵逃命。他們最後收集散亡,還不足5000人,逃回瞭太原。

  “耶律馬五卻沒有另外兩名金將幸運。他和50多個金兵被重重包圍,最後隻剩下他一人,耶律馬五還是困獸猶鬥,他持一把手刀,大喊道:‘誰敢與我挑戰?’話音剛落,隻見鄉兵讓開一條通道,一名宋將頭戴隻露雙目的鐵兜鍪,手執鐵桿筆槍,跨下黑馬,進入圍中。耶律馬五掄刀向對方砍去,那名宋將用鐵槍架格,卻順手用槍桿的後部把耶律馬五打下馬來,在一陣喝彩聲中,鄉兵把耶律馬五活捉。

  “生擒耶律馬五的將領便是牛皋,當時43歲。這次戰鬥不但殺死瞭大批敵人,還繳獲瞭豐厚的戰利品。戰鬥結束後,牛皋就在宋村親自審訊戰俘。

  “宋村之戰勝利後,牛皋又率領鄉兵,在魯山鄧傢橋(位於魯山縣辛集鄉鄧寨)將金兵擊潰。”

分頁:8/11頁  上一頁6789101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