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邯鄲學步的結局不是不會走路:而是沒走出藝術

  現在對“邯鄲學步”這個成語解釋是:有一個燕國人,到瞭趙國都城邯鄲,看到那裡的人走路姿勢很美,就跟著學瞭起來。結果不但學得不像,而且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瞭,隻好爬著回傢。

  學人傢學得不像,固然可笑。可一個好好的人非要去學別人走路,這更為可笑。然而,看著可笑其實並不可笑,實際上,這個人並不是因為邯鄲人走路好看才去學的,邯鄲學步另有原因。

  “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是莊子駁斥辯論傢公孫龍的話,原文為:“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從“且子獨不聞”可以看出,邯鄲學步這件事當時應該是人人皆知的。“壽陵”,別的書上不見記載,可能是一個不大的城邑;未成年人稱為“餘子”。邯鄲學步應該是實有其事,並非莊子瞎說。如果僅是戲說,辯論傢公孫龍是不能服的。

  現在模特得學走路,軍人得學走路,學走路也就是這兩種人。學可是學,都在用於特殊場合,平時走路是沒人學的。這個壽陵青年,為什麼非得要到邯鄲去學走路呢?瞭解瞭古代的禮法,問題就明白瞭。

  《禮記》成書於周代,跟莊子的時代相不遠,是一部專門規范禮法的書,人們飲食起居等生活細節都得按著書中所說的去做。其中的《曲禮》篇是講舉止的,有許多是關於走路的規矩,如“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為人子者……行不中道”,“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向)長者所視。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方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必視下。”“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趨”就是快步走,許多場合是不可以趨的,而有的場合又不可不趨。“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連上哪個臺階,先邁哪隻腳都是有規矩的。

  以上隻是舉例,更多的繁瑣說頭,足以讓人頭暈目眩。這樣多的關於走路的禮法,不經過學習是掌握不瞭的。那個壽陵青年,應該是個預備貴族,所以他必須得先從走路學起。其實,不僅僅是壽陵青年,當時所有的貴族青年都得先學走路。而邯鄲是趙國的國都,是個最講禮儀的地方,所以小城邑的壽陵青年才到邯鄲學走路。

  學習走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鳴玉佩。

  玉是古人品質、身份的標志。玉佩在身上,不僅是看的,還有聽的意義。《詩經·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將將”就是人走動時玉發出的聲音。《禮記·玉藻》:“既服,習容,觀玉聲乃出。”穿好衣服後,還要復查一下自己的容貌,聽聽佩玉發出的聲音,然後才能出門。《禮記·玉藻》又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通過走路的步伐加上“揖”、“揚”等手的動作,使玉發出的聲音能夠配合《采齊》、《肆夏》的節奏,玉發出的聲音應該是極好聽的。柳宗元《小石潭記》中寫瞭“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就是以玉聲喻水流聲音之美。

  既要走路,又得讓玉發出美妙而中律之音,這樣的功夫,不經過艱苦努力的學習,是掌握不瞭的。

  也正是因為走路這樣難學,那個壽陵青年才沒有學好。他走起路來,身上的玉聲一定不好聽。玉聲音難聽,是很丟面子的事,為瞭面子,壽陵青年隻好匍匐著回傢瞭。

相關閱讀推薦:

漢中著名成語典故大全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成語馬首是瞻的主人公是誰?馬首是瞻是什麼意思

成語門可羅雀的主人公是誰?門可羅雀是什麼意思

邯鄲學步的故事 成語邯鄲學步的故事是什麼?

邯鄲學步的主人公是誰?邯鄲學步的故事和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