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張鈺哲

人物簡介  張鈺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中國天文學傢,是 中華 小行星的發現者。張鈺哲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南京大學天文學系教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等職位。除瞭發現 中華 小行星外,張鈺哲還是中國境內的第一張日全食照片的拍攝者,多年工作中發現800多顆小行星和3顆命名為 紫金山 的新彗星,在國內外發表過六十多篇論文和八部譯著,為我國近代天文學做出卓越貢獻。1986年,張鈺哲逝世,享年84歲。

人物生平
  發現 中華星
  1928年11月22日夜,美國葉凱士天文臺爆發出一陣歡呼聲。一個高挑兒身材,面龐清秀的中國小夥子一邊摘下眼鏡揩去激動的淚花,一邊不禁地高喊著: 捉住瞭,捉住瞭!我終於把它捉住瞭 他就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傢張鈺哲。兩年中,他一直在苦苦地追索,在茫茫地星海當中找尋一顆人類從未發現過的行星。這顆星溜得太快瞭,當它剛一進入張鈺哲的眼簾時,又在轉瞬之間躲進瞭茫茫的星海之中。
  為瞭它,兩年時間張鈺哲從未睡過一個好覺,吃過一頓安靜飯,伴隨他的隻有伸向星空的天文望遠鏡。多少個不眠之夜過去瞭,張鈺哲熬紅瞭雙眼,深陷的面頰顯露出蒼白的容色,但他依然如故,仍在星海中搜尋。他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更相信自己的中國心。這是一顆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心。有瞭這顆心,他雖然身在異國,卻能創造出散發著老祖宗氣息的奇跡。
  經過連續的觀測和精密的軌道計算,張鈺哲確信兩年前他發現的一顆星是從未有過紀錄的新行星。今天,當這顆星再次進入他的觀測網時,他輕按相機快門,終於將這顆新星留在瞭底片上。張鈺哲的發現,很快就得到瞭 國際行星中心 的承認。依照國際慣例,發現者有權為它命名瞭。身處異國他鄉的張鈺哲,此時心潮澎湃:天文學乃是我國古學,其成就早就領先於世界各國。隻是到瞭近代,我國才落後於西方,就天上閃爍的行星來說吧,沒有一顆是中國人發現的。多少年來的夢想今天終於實現瞭,中國人發現瞭行星,中國的名字也將在太空遨遊。 就叫它 中華星 吧! 張鈺哲堅定地說。
  從此,一顆新發現的 中華星 帶著海外遊子的拳拳報國心閃爍在無垠的宇宙之中。
  1902年,張鈺哲出生在福建閩侯縣城一個職員的傢庭。他兩歲喪父,傢境貧寒。艱難的世道,磨練出他堅毅頑強的性格。他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成為學校裡品學兼優的學生,無論在小學還是中學畢業的考試中,他都取得瞭全校第一名的成績。1919年他又以優異的分數考取瞭清華的留美預備班。
  張鈺哲多才多藝,他熱愛文學,擅長美術。但他更希望發展祖國的工業。在清華園裡,他攻讀機械工程,準備有朝一日,使祖國的經濟騰飛而起,不再受洋人的欺辱。
  一天晚上,在同學的宿舍裡,他偶然發現瞭一本小冊子,而這本小冊子卻改變瞭他的一生,也改變瞭中國天文事業的命運。這是一本普通的天文科普讀物,作者在卷首寫瞭這樣一段令人心泣的言語:
   天文學乃中國古學,在我國啟昌獨早,其研究規模,千年前即已燦然大備,惜後中落 近百年復受晚清腐敗政治之影響和軍閥的摧殘,天文古學更日就消亡,幾成絕響。諸君關心國粹,扶翼文明,想亦深同憤惜也。
  讀到這裡,張鈺哲的心微微顫抖瞭一下,難道中國真的要沉淪下去?天文古國的雄風難道真的再也樹不起來瞭?
  1923年,張鈺哲來到美國求學,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毅然放棄瞭追求已久的機械工程專業,轉而投考瞭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發現瞭 中華星 ,為中國的天文事業爭得瞭榮譽,他的名字如同一顆升起的新星傳遍瞭整個世界。
  1929年夏,張鈺哲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博士學位。他放棄瞭美方提供的優厚報酬,輕裝返回祖國。從此在這塊生他養他的土地上,與中國的天文事業結下瞭不解之緣。
  從1928年張鈺哲發現 中華星 起,到1986年張鈺哲病逝,在半個多世紀中,他陸續發現瞭 中國星 、 紫金山一號 、 紫金山二號 等400多顆在星歷表上沒有記載的新星,在它們當中,有81顆得到瞭國際行星中心的編號命名。張鈺哲一生著作甚多,發表論文101篇,出版專著、譯作10本。國際天文學界為瞭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 張鈺哲星 。
  1986年5月5日,《人民日報》為張鈺哲發表瞭專題短評,稱他是一顆
   永不熄滅的星 。
  冒險搶國寶
   九 一八 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瞭我國東三省並繼續西犯,不久又占領瞭熱河地區,矛頭直指華北,直指平津。
  1932年9月10日,正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服務的張鈺哲,受臺長餘青松的派遣,到北平將安放在古觀象臺上的四架古天文儀器搶運至南京,以免落入日本之手。
  安放在北平古觀象臺上的四架古儀器,是我國的傳世之寶,也是世界上罕見的古雕鑄珍品。其中的兩件 天象儀和圭表,曾遭八國聯軍的劫難,落入德、法侵略軍之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我方是戰勝國,才幾經周折將寶物要回。難道讓它們再次落入侵略者的手中?想到這裡,張鈺哲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無論如何也要把國寶搶回來。人在國寶在,寶亡人也亡。張鈺哲下定瞭決心,隻身奔赴北平。
  到瞭北平,他顧不得喘一口氣,直奔古觀象臺。張鈺哲令人將天象儀和圭表裝入木箱內,然後運送到火車站,通過鐵路運往南京。剩下的渾天儀和簡儀竟是龐然大物。這兩件銅鑄儀器分別重8噸和7噸,像兩座小山一樣穩坐在古觀象臺上,難怪八國聯軍對它們都奈何不得!
  張鈺哲八方求援,跑遍瞭整個北平城,都找不到一輛可以運載它們的車輛。根據南京政府的密令,一旦北平危急,即將這兩座古寶炸毀,決不落入日本人手。奔波瞭一天的張鈺哲回到古觀象臺時,看到全副武裝的士兵散站在兩架儀器的旁邊,正在籌劃著炸毀儀器。
  張鈺哲一個箭步沖上去,又手抱住瞭渾天儀,熱淚奪眶而出,口裡重復著一句話: 等等,等等,你們要相信我 此時,他的心像撕裂瞭一樣疼痛。急切之中,他猛然想起瞭光緒年間渾天儀自欽天監紫微殿移到觀象臺,兩地相距3公裡之遙,這個龐然大物是如何過來的呢?經過瞭解,答案找到瞭,原來是在嚴冬季節,沿途百姓潑水成冰,100多個壯漢將儀器前呼後擁著自冰道上推過來的。
  張鈺哲茅塞頓開。早在中學時代,他就學過摩擦力的原理。早秋的季節自然是制不得冰道,但滾動的圓木卻可以將摩擦力降低到最小限度。
  第二天清晨,張鈺哲叫來幾十名工人。在兩座古儀的底座下墊起瞭一排整齊的圓木杠,在一聲聲的吆喝中,兩架古儀一寸一寸地移向大門口,穿過裱褙胡同,經西觀音寺由東單移到前門車站。12華裡的路程,竟用瞭整整3天的時間。
  5天以後,4架國寶安全抵達南京。直到此時,張鈺哲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在日軍轟炸下觀測天象
  1937年8月11日,張鈺哲測得一項重要的太陽活動預報:1941年9月21日將有日全食帶進入我國新疆。據張鈺哲的測算,日食帶將經甘肅、陜西、湖北、江西,最後從福建北部入海。後來,經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證實,張鈺哲率先測報的1941年9月21日在我國出現的日全食,是全球400年來罕見的天文奇觀,其觀賞價值和學術價值都超過瞭以往任何一次。
  為瞭觀測這次奇觀,我國有關部門積極行動起來,進行瞭周密的部署。1940年1月,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宣告成立,並購買儀器,繪制地圖,安排交通給養,確保觀測的順利進行。
  1941年4月,中國日食觀測隊成立,張鈺哲任隊長,親自帶隊到昆明集訓。當時正值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前夜,日軍加緊瞭對香港及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轟炸。觀測隊自德國購進的觀測鏡被日軍炸毀,由於時間急迫,再次從國外進口儀器設備已經沒有可能。張鈺哲急中生智,將一架6寸口徑攝影望遠鏡頭取下,配上自制的木架,外蒙黑佈以代鏡筒,另以24寸反光望遠鏡底片匣附於其後,用以攝取日冕圖像。在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和測量總局的大力協助下,總算配齊瞭必需的設備。這時,張鈺哲才深深地松瞭一口氣。
  根據預測的情況,1941年在我國出現的日食帶,其覆蓋地區大部分已淪為敵占區,所剩可觀測的地區寥寥無幾。這些地方離占區近,隨時都會遇到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張鈺哲深知這次觀測意義的重大,這是我國進行的第一次有組織的現代日食觀測,其記錄將對世界天文科學產生深遠的影響。為瞭使中國的天文事業跨入世界強手的行列,就是冒再大的風險,也要完成這次艱巨的任務。
  張鈺哲選定甘肅臨洮縣為觀測地。他認為臨洮縣秋季晴天多,而且相距我國西北第一大城市蘭州隻有100公裡,可以為觀測隊提供更多的方便。
  1941年6月29日,張鈺哲率領觀測隊全體成員攜帶儀器設備,乘坐2.5噸的一輛軍用卡車從昆明取道去臨洮,開始瞭3000公裡的行程。汽車行至重慶附近,遇到27架日機的轟炸。張鈺哲和他的隊員們跳下汽車,鉆進農田,趴伏在地,頭上飛機盤旋,周圍煙火彌漫。所慶幸的是,觀測隊的成員無一傷亡。空襲過後,公路上彈痕累累,屍骨遍地。張鈺哲目睹這一切,毅然驅車繼續行駛。
  經過6個星期的顛簸行程,觀測隊於8月13日抵達臨洮。在當地軍民的大力支持下,觀測隊在泰山廟戲臺前的廣場上建起瞭臨時觀測點。在安裝調試儀器的日子裡,觀測隊經常遇到日軍的空襲。據《中央日報》統計,觀測隊抵達臨洮以後,共遇日機空襲25次。有次日機空襲,正值張鈺哲調試儀器,他立即跑到瞭旁邊的樹叢中躲藏起來,周圍的群眾都為他捏瞭一把汗。空襲過後,他又埋頭緊張地工作起來。
  1941年9月21日9時30分,全球矚目的日全食初虧終於出現瞭。當時晴空萬裡,但見月亮的黑影從西側開始侵入太陽。40分鐘後,太陽被 吃掉 瞭1/3,天空也逐漸昏暗,氣溫下降。又過瞭半個多小時,太陽整個被 吃掉 瞭,月球遮住瞭整個日輪。又過瞭一會,全食的四周輻射出萬道金光, 日冕出現瞭! 在場群眾歡聲雷動。10時59分,太陽開始生光,萬物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張鈺哲和他的隊友們觀測和捕捉到珍貴的天文資料170多項,共攝得照片200餘張, 五彩 影片20卷,重慶中央廣播電臺將實況通過無線電波轉播到世界各地。
  這次日食現象,歷時3分鐘,與張鈺哲所預測的情況完全吻合。在中華民族遭受外國侵略之時,在中國本土上進行的這次成功的有組織的日食觀測,其意義早已超出瞭 天文 的范疇。
  心中隻有中國
  抗戰勝利後,身為紫金山天文臺臺長的張鈺哲懷著無比的喜悅,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將天文臺遷回南京。
  為瞭更多地瞭解世界天文發展的動向,發展中國的天文科學,1946年,張鈺哲前往美國、加拿大等國考察。憑藉他在世界天文學領域中的影響,在國內外朋友的幫助下,他先後訪問和考察瞭美國帕洛馬山天文臺、基特峰天文臺、阿雷西博天文臺、橡樹嶺天文臺等以及加拿大維多利亞天文臺。
  在出國訪問的過程中,張鈺哲一方面註意考察美、加等國使用的遙遙領先的儀器設備和尖端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向西方介紹瞭中國天文事業的發展狀況及中國人對天文科學的貢獻。他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天文學界證明:別人傢做的事,中國人也能做到;別人不能做到的事,中國人一定也能做到!他在美訪問期間,以唯一的外籍代表身份被邀請參加在波士頓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年會。在會上他發表瞭 變星的速度曲線 和 大熊星座的光譜觀測 兩篇論文。他那嚴密的論證,透徹的分析獲得瞭同行們的一致好評。論文很快地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志上,那是美國很有權威性的一份刊物。當他再次來到使他發現 中華星 的葉凱士天文臺時,張鈺哲的名字又一次升上天空 他在變星照相觀測中發現瞭一顆新的變星!張鈺哲對天文學的貢獻令外國人刮目相看,中國人的智慧令外國人驚嘆。 張鈺哲真瞭不起!中國人真瞭不起! 此時此刻, 張鈺哲 與 中國人 聯在一起。張鈺哲是中國人,而中國人就是張鈺哲。
  正當外國朋友慶賀張鈺哲的考察取得豐碩成果之際,國內傳來瞭令人失望的消息:國民黨外交部突然中斷對他回國路費的承擔。這消息如同當頭一棒落在瞭正準備歸國的張鈺哲身上。此時此刻,他感到渾身冰涼,甜酸苦辣五味俱全,他的心在哭泣。
  恰恰相反,美國及加拿大的同行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卻異常高興,他們奔走相告,覺得再也找不到像這樣一個說服張鈺哲留美的好機會瞭。美國各大天文臺向他發來瞭聘請書,加州大學立克天文臺破例以優厚的待遇聘他去當臺長,並答應安排好他夫人的工作。金錢、待遇,對他來講,從來是不屑一顧的,唯一使他感興趣的是美國天文學界那高精尖的儀器設備。但是這些,和祖國的需要比起來又算得瞭什麼?
  這一夜,張鈺哲輾轉反側,他想起瞭18年前,當他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的時候,當時的生葉凱士天文臺臺長樊比博教授向他提出在該臺任職的挽留,遭到瞭他的婉言拒絕。也是這樣一個夜晚,他睡不著,披上衣服奮筆疾書,寫下瞭這樣兩句詩言: 楚材豈能為晉用,相期神州建靈臺! 此時,這兩句話又在耳邊作響。祖國畢竟是我的母親呀,我的一切都是母親給的。我雖不材,但豈肯為晉用?
  主意已定,他婉言回絕瞭美國朋友和同行們的邀請,利用美國國傢地理學會派隊到我國浙江武康地區觀測日食的機會,1948年初回到瞭祖國。
  新中國成立後,張鈺哲一直擔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幾十年來,他一直耕耘在祖國天文科學的園地上。
  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傢,同時也是一位富於才華的領導者。有人形象地比喻說,他的一隻眼睛盯著星空,而另一隻眼睛始終看著紫金山。這話一點也不過分,他在勤奮地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一直關心著對紫金山天文臺的建設。
  1949年10月,在張鈺哲的努力下,紫金山天文臺的觀測儀器得到瞭修復。他又傾註心血,花去4年的時間建成瞭我國最先進的天文儀器廠 南京天文儀器設備制造廠。以後,他又親率同行自制和引進瞭國際一流水平的科學儀器,使紫金山天文臺,名享四海,它不僅恒星、行星進行觀測,同時對空間天文學、射電天文學、實用天文學、歷算和天文儀器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這一切包含著張鈺哲一生的心血。
  從1928年張鈺哲發現 中華星 起,到1986年張鈺哲病逝,在半個多世紀中,他又陸續發現瞭 中國星 、 紫金山一號 、 紫金山二號 等400多顆在星歷表上沒有記載的新星,在它們當中,有81顆得到瞭國際行星中心的編號命名。張鈺哲一生著作甚多,發表論文101篇,出版專著、譯作10本。國際天文學界為瞭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 張鈺哲星 。
  1986年5月5日,《人民日報》為張鈺哲發表瞭專題短評,稱他是一顆 永不熄滅的星 。
張鈺哲獎
  張鈺哲獎是中國天文學會為紀念我國現代天文學事業的奠基人張鈺哲先生,促進中國天文學的發展,鼓勵並表彰在天文學研究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天文學傢,特設立的天文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張鈺哲獎評選工作由中國天文學會負責。
  張鈺哲獎每兩年頒發一次,授予在天文研究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一名中國天文學傢,其獲獎工作主要在國內進行。獎金為五萬元人民幣。
  評獎程序:⒈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均可推薦獲獎候選人,並提供正式的書面材料,評選委員會不接受自我提名。⒉評選委員會對正式的獲獎候選人,根據其研究成績進行認真評審,經無記名投票,過半數者為當年的獲獎人,無過半數者,則當年暫付闕如。⒊評選結果報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會批準,由中國天文學會頒發獎金及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