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Category: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_毛澤東如何評價曹操?歷史上真正的曹操是怎麼樣的?_三國人物

  毛澤東如何評價曹操:①曹操是瞭不起的政治傢、軍事傢,也是個瞭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瞭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②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瞭人間。   歷史上的曹操其實要比大傢印象中的評價好很多很多,其實對於大多數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來說,一提到曹操的話就會被果斷的評價成為是一個奸詐的人,或者說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總而言之,隻要提到曹操評價的詞大多都沒有什麼褒義詞,都是一邊倒的貶義詞。   今天就要好好的為曹操來證明,告訴大傢我們所瞭解到的曹操並不全面,而曹操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對於曹操來說,這肯定是一個毋庸置疑的有文采之人,提到曹操我想大傢都應該聽到或者讀到過很多很多他寫的詩詞,曹操的豪邁和氣勢磅礴是無法掩蓋的,而他的詩歌也展現出他的性格,這是一個狂妄之人,這是一個胸懷大志之人,一開始讀到曹操的作品的時候就被深深的打動瞭,因為我個人是一個非常喜歡這種瘋狂甚至說張揚的個性的人,所以可以說在這一點上我和曹操是息息相通的。   其次就是說我喜歡曹操的性格,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負我,可能這個看起來是非常自私的,然而我們都必須要承認我們其實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隻是不願意承認罷瞭,但是曹操卻勇敢的承認瞭,因為可能在他看來這就是他自己,這是最純粹的自己,最純粹的表現,這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都是非常缺少的,大傢都在現在的環境中迷失瞭自我,但是對於曹操來說,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敢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敢做的事情。   最後就是說曹操是個有謀略的人,無論是在戰略戰術之上,還是在曹操的任用人才之上,這些方面曹操都做的非常好,盡管說他可能扮演的是奸臣或者說是反面的角色,但是即使是壞,他也是一代梟雄,是一個不可超越的傳奇。雖然說我並不是很喜歡曹操,但是不得不承認他的性格是我很喜歡的,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和曹操一樣,有著私心也很有雄心壯志,但是卻沒有曹操的氣魄和曹操的堅持。

三國演義_三國史:公孫瓚一生最大的敗筆在哪?_三國人物

  公孫瓚(?—199年),字伯珪,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隻當瞭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瞭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瞭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銳氣頓減,采取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瞭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並。死後,袁紹斬下他的首級,送到許都彰功。   在三國演義裡對公孫瓚的表述並不是很多,但是在實際的東漢末年中公孫瓚卻是一個實力極為強大的領導者,他所控制的地盤有多大呢?   我們來做一個具體的講述,目前我國河北,山東,江蘇,河南,遼寧地區在當初的東漢末年都是公孫瓚的屬地,可以說在中國東部地區,他已經占據瞭完全的主導權。   要知道在東部地區所出的兵種是十分強橫的,戰力方面極為出色,擁有著強大的戰力以及為數眾多的兵源,以這樣的基礎來看完全能夠在東漢末年作出一番事業,為什麼他早早的就被袁紹所吞並呢?   之所以,在東漢末年公孫瓚在擁有強大實力的情況下被袁紹所吞並,一是由於袁紹本身兵多將廣,第二個原因在於公孫瓚不得人心,早期的公孫瓚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可以說連年征戰,親自帶兵打仗,無論在百姓的心中還是在士兵的心中都是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雖然他出身於豪門,卻完全沒有豪門世傢的那種養尊處優,那種驕橫跋扈,待人是非常誠懇的。

三國演義_《三國演義》中真正文武雙全的人物是曹操_三國人物

  提到《三國演義》,說起這裡的正面人物總之不會有人說是曹操的,但是當我真正的對《三國演義》有瞭一定的瞭解並且對曹操進行瞭一定的深入的研究之後,我發現這裡面那個最優秀的或者說是真正智勇雙全的人真的應該是這個被稱作是一代梟雄的曹操瞭,可能很多人甚至表示不管如何我都不會承認曹操是一個正面人物或者說我是不會去承認他是最優秀的,這簡直是太荒繆瞭。   但是真正的對於我來說,我是無比的欽佩曹操的,因為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看曹操本身的人物性格以及他的個人能力在最基本的程度上都是優點大於缺點的,曹操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因為歷史以來對曹操的評價來說就是他是一代梟雄甚至有時候他也會被大傢稱之為是一代梟雄,這也就還證明有一部分的人和我一樣對曹操是持有一個肯定的態度的,因為曹操的優秀確實真的不是說幾句就可以解釋清楚的。   曹操應該可以算作是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瞭,曹操也在被評價的過程中一直背負著罵名,但是我還是覺得曹操身上的一些優秀之處是當時那個時代甚至說是現在的這個時代大傢都非常或缺的,比如說他是一個敢於追求自己理想的人,他的理想抱負可以說是在當時看來是非常的宏偉壯闊甚至可以說是不切合實際的,但是曹操卻真正的去做瞭,而且一旦開始他就沒有停止過前進的腳步,其實對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少堅持,但是曹操卻堅持住瞭,所以他成就瞭他自己想要的那一番霸業。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瞭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喜歡霸道總裁范的,在當時曹操無疑就可以被稱得上是霸道總裁瞭,他想要讓天下都聽他的,他不允許有一個人辜負與他,他可以負盡天下人,可能這些讓大傢看起來有些太過分瞭,但是事實證明他還是做瞭,而且他也可以算是做到瞭,因為他一直都堅持著單純的為自己而活,不摻雜任何的情感,或許在很多的時候我們的生活中都摻雜瞭太多的情感在其中,往往忽略瞭自己最想要的那份根本的目標,這一點我們幾乎無人可以超越曹操。   最後要說的就是他精通戰略,他懂得賞識人才,他懂得寫詩作詞,他會關心民生疾苦,這樣的一個人怎麼說都應該是充滿積極的正能量的正面典型,可是卻不知為何到瞭最後他卻那麼殘忍的卻殺掉那麼多的人。

三國演義_曹操為何不殺趙雲?蜀漢名將趙雲是有多幸運?_三國人物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瞭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瞭非常好的戰果。除瞭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兵敗,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騎快馬追趕,終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瞭劉備。此時情勢危急,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張飛、諸葛亮、趙雲等數十騎向南逃逸,而趙雲卻反而向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當有人看到趙雲向北而去便稟報劉備說“趙雲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瞭”。劉備聞言,用手戟擲那告狀的人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果然,趙雲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   我們都稱曹操為一代梟雄,但是有一個問題相信大傢都沒有考慮過,就是《三國演義》中有這樣的一段故事,講的是趙雲為啥可以在為何在曹操的營部中七進七出順利的救走阿鬥,而曹操手下的那麼多的將領為啥都沒有任何的辦法呢?是曹操的軍隊真的沒用能力殺死趙雲嗎?難道趙雲真的可以一個人就單獨的面對曹操軍營中的百萬大軍嗎?   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個武藝在高強的人也無法擊敗數萬人啊,就是最簡單的那句道理,叫做雙拳難敵四手,那位為何曹操會做出這樣一個決定,使得最終放走瞭趙雲和阿鬥呢?

三國演義_劉備的兒子阿鬥是個什麼樣的人_三國人物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薑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很多時候提到《三國演義》中的阿鬥,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的時候,大部分人應該都是表現的十分的唾棄的,因為和阿鬥有聯系的詞和故事一般都不是很好的,比如說什麼扶不起的劉阿鬥啊,以及樂不思蜀啊,發展到現在都被當作是貶義詞具有嘲諷意義的來用瞭,但是歷史上的阿鬥真的像我們今天所想成的這個一無是處的樣子嗎?我覺得不是的,這樣的看法可能對於阿鬥來說是不公平的。   首先阿鬥作為劉備的兒子,我相信大傢都應該聽說過虎父無犬子吧,阿鬥怎麼說也算做是一個優秀人士的後代瞭啊,那怎麼可能和大傢說的那樣完全沒有優點呢?阿鬥是一個三國時期在位最久的一個君主瞭,這一點可以說他做的比他老爸劉備還要好。   其次就是說阿鬥是諸葛亮不斷的輔佐和調教的,諸葛亮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堪稱是神一樣的人物,我相信阿鬥再笨也可以在諸葛亮的身上學到一些相關的知識吧,要不他怎麼可能在諸葛亮去世之後還依舊可以穩坐自己君主之位呢?   最後吧,阿鬥好歹也是一個見過世面做過大事的人,從小通讀那些戰略書籍,學習各類知識,他要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恐怕在當時也沒有幾個人可以被稱作是聰明人瞭,所以在說瞭這三點之後我們在詳細的來瞭解一下阿鬥的人物形象。   我覺得阿鬥是一個懂得識大局的人,怎麼說呢,這一點是針對樂不思蜀而言的,阿鬥所采取的一種方式可能是在今天被稱之為是曲線救國的方式,阿鬥勇敢的去表達瞭一種可能讓別人看來是非可悲的情感,但是阿鬥也是靠著這樣的情感讓自己順利的活下來瞭,我們都知道如果當時阿鬥不是這樣的反應的話,恐怕他也很難活下來,他表現出來的不在乎恰恰是他的聰明之處,這個人可以被稱得上是真正的具有智慧的人。

三國演義_為什麼三國名將趙雲得不到公孫瓚和劉備的重用?_三國人物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瞭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這人,按當代的標準,應該是“高富帥”的代言人,頗具有人氣的。如果要評選三國十大最具人氣偶像,趙雲肯定是要入圍。當然,趙雲不僅在當代有人氣,在古代大概也是,尤其宋朝之後,民間說書人口裡的子龍同志,那可是渾身是膽、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隻是,若翻來正史,恐怕許多“粉絲”就要失望瞭,裡面關於趙雲的記載,寥寥。而且,鮮有戰績(正因記載無多,我們若要還原趙雲的從業軌跡,後面的論述中還得搬出《雲別傳》。《雲別傳》雖談不上史書,但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   這下,問題出來瞭。為何趙雲英明神武、帥煞四方卻遲遲得不到重用呢?當然,這得問劉備:皇叔是他的直接領導人嘛。   但趙雲入行的第一個領導,卻不是皇叔,而是公孫瓚。這在《三國志》有記載:“屬公孫瓚”,是公孫瓚公司裡的員工。那麼,趙雲是如何同劉備有瞭交集?原來,公孫瓚和袁紹公司業務范圍大概有瞭重疊,雙方展開“並購”大戰,恰好當時劉備也混不太好,索性投靠老同學。公孫瓚覺得劉備是個人才,也放心叫他去拓展一些業務,在戰場上攪一攪局,而且,也提供瞭一些“技術人才”,趙雲就在其列(“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三國志》記載,趙雲跟劉備混,起初應該是公孫瓚安排的,並非趙雲主動要求去的。當然,這也至少說明瞭兩個問題。

三國演義_曹操伐陶:曹操屠城的真正目的是什麼?_三國人物

  名人給予曹操的高度肯定的評價: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毛澤東:①曹操是瞭不起的政治傢、軍事傢,也是個瞭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瞭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②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瞭人間。   范文瀾: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劍橋中國秦漢史》:給予漢王朝的致命一擊卻留給瞭中國歷史上最引人註目的人物之一的曹操。曹操出身微賤,是大詩人、大戰略傢,也是現實主義的政治思想傢;他反對儒傢的禮儀和道德束縛。   曹操這人挺有意思,即便在當代,人氣也是非常高。有人還專門給他寫瞭一首歌,叫《曹操》,傳唱度還挺廣,KTV裡鬼哭狼嚎的都是唱這個。當然,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但也很有爭議的,背負瞭不少罵名。現代有人認為,曹操的罵名都是讓《三國演義》給黑的,左一口奸賊右一口老賊地罵。其實,曹操招黑固然有許多原因,比如站在漢王朝正統思想的對立面等(至少羅貫中是這樣認為),但他確實也幹瞭不少壞事,被黑也確實不冤。比如,屠城就是影響比較壞的一件。

三國演義_三國人物:寧死也不當皇帝的三國“人氣王”——劉虞_三國人物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怎奈暗弱的皇權,早沒瞭當年漢高祖揮刀斬劍的底氣,如此英雄集結的景象,自然壓不瞭陣腳。於是衣錦華貴的、逐雞逗狗的、賣草鞋的、種地的、打鐵的、賣鹽的,全都搖旗揭竿,拉點兵馬趁著這趟亂世的渾水,搶一杯羹,割據一方,膽子大的,更做起瞭天子夢。無論是恃璽驕縱的袁術、挾帝號令的曹操、還是裝模作樣的劉備,甚至諸如馬相、張舉等無業草寇,但凡有點能力的,也全有瞭坐擁天下的心思。不過,就在這樣一幅全民搶當天子的熱鬧畫卷中,卻也有例外,譬如接下來要登場的這位劉虞同志,就是一位志存高潔的“另類”。   劉虞(?-193年10月),字伯安。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傢,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   曾任幽州刺史、甘陵國相、宗正等職,在地方政績卓著,頗有名望。中平五年(188年),劉虞出任幽州牧。累加至大司馬,封襄賁侯。   他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的遊牧民族,但由於與公孫瓚意見不合而產生矛盾,因而進兵攻擊公孫瓚,兵敗為其所執,慘遭殺害。   我們的劉虞同志,可是正宗的漢室宗親(這和“貼牌”皇叔劉備不一樣),曾官任太傅,後領幽州牧。劉虞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深得人心,相鄰青州、徐州等地的士族和百姓,為躲避黃巾之亂,慕名投奔的前前後後竟有一百餘萬人(當時帝國總人口不過三千萬人)。面對如此數目龐大的移民,劉虞展現瞭過人的政經才華,竟然都給收留並安置工作,“失業率”更是遠低於國傢當時平均水平。更為難為可貴的是,劉虞雖為國傢高級幹部,卻從來不享受“特供產品”,帶頭抵制“公款吃喝”,並身體力行倡導低碳生活,穿著打著補丁破衣服辦公,請客吃飯也隻是三菜一湯(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劉虞同志的親民政風,在當地刮起瞭一陣“小清新”,遠近原本作風奢侈的豪門旺族,竟悄然在他的感化下改變風氣。   可正當劉虞把治下打理得風生水起時,帝國的神經中樞洛陽卻發生瞭一件大事:董卓篡權,幼帝被廢。見董卓憑借“個人意志”,擅自扶立陳留王劉協(漢獻帝),一向心氣頗高的袁紹自然不滿,於是找來冀州刺史韓馥以及山東諸將,商議道:“同志們,董卓太不像話瞭,換皇帝這麼大的事,也不和哥們幾個打聲招呼,這不是搞一言談嘛。董卓現在可是元老重臣啦,我們算什麼?恐怕離流寇草莽不遠啦。我看,不如另立幽州人氣王劉虞為皇帝,好歹人傢也是漢室宗親,這樣我們就是開國元老嘛。”議事商定,袁紹等人興沖沖地找到瞭劉虞,說明瞭情況,未想卻遭到一盆撲面冷水。劉虞厲聲色叱之地痛罵道:“你們幾個啊,還嫌天下不夠亂嘛?不好好為國傢盡點微薄之力,還在這裡打自己的小九九。你們這算什麼,一邊一國,明擺地搞國傢分裂嘛。歷史的罪人,我劉虞當不起,也不想當”(“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暞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後漢書》)。熱臉貼上人傢的冷屁股,袁紹等人自覺討瞭個沒趣,心裡雖生怨恨,可無奈劉虞句句在理,也就不好發作,隻好懷揣著鬼胎,各自切齒散去。

三國演義_盤點三國中死得最冤的六名猛將_三國人物

  亂世出英豪,在三國中可是說是遍地英雄,然而他們的結局卻有喜有悲,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幾個人就非常悲劇,而且死得很冤!   第6名:潘鳳   潘鳳,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擅使大斧。登場於小說第五回,冀州牧韓馥部下的上將。當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他奉韓馥之命前往汜水關前挑戰董卓部下大將華雄,不敵被斬。   《三國演義》第9回曹操起兵討董卓裡,華雄在帳外挑戰,冀州太守韓復突然很搞笑的說瞭一句:“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據我推測,潘鳳本人肯定清楚自己的斤兩,也一定知道不是華雄的對手,所以沒有主動請纓。結果用瞭不到四分之一柱香的時間就殉國瞭。(其實三國演義裡描述的兩軍對壘,大都是主帥問將,誰敢單挑迎敵?幾乎沒有點將迎敵的。)可能潘鳳被點到瞭也很鬱悶,但是將令已下,死也要向前。跟瞭這樣不瞭解屬下能力的主公,冤死也是遲早的事情。但如果平日裡就給主公吹噓自己有多厲害,那麼死的就不冤瞭。所以綜合排名第6名。   第5名:顏良   顏良(?-200年),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將,以勇而聞名。建安四年(199年),袁紹以顏良、文醜為將,率精卒十萬,準備攻許(今河南許昌)。建安五年(200年),兵進黎陽(今河南浚縣),遣顏良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逆戰,被關羽擊斬。

三國演義_諸葛亮有哪些歷史貢獻?毛澤東怎麼評價他?_三國人物

  東漢末年,臣黨專權,吏治不修,黃巾之亂後,國無寧日,民不聊生,饑民暴動,此起彼復,人民處於苦不堪言的水深火熱之中,人們盼望統一的正義力量解民眾於倒懸。在此背景下,順應歷史潮流,實現祖國和平統一使是民族英雄。而此時的諸葛亮竟然違背客觀現實,在隆中精心為劉備設計瞭一幅犄角割據,三足鼎立的分裂圖畫。使苦難不堪的中國戰火又無辜地綿延六十餘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內戰,華夏族人口劇減。秦統一中國時人口約有二千餘萬,至三國歸晉時人口不過七八百萬。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其一在於他掀開瞭中華民族民族大融合的序幕。   由於諸葛亮在戰略潰敗之中聯系孫權勢力和借江東險要,成功地阻止瞭曹操統一中國的圖謀,並從此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讓戰火燃燒近六十餘年,致華夏族人口劇減,使中華民族其後少數民族或部落得以生長、發展,並迅速強大起來。為後來五胡十六國提供瞭歷史機遇。經過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民族內耗,華夏族幾被胡人完全征服。到瞭隋唐統一時,無論是楊廣還是李世民,他們都是以華夏族為父系,匈奴族或鮮卑族為母系的新民族,史稱新漢族。研究中華姓氏的謝鈞祥教授認為:今天我們自稱炎黃子孫是極不正確的,因為從中華民族起源上,有四大系,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太昊伏羲氏及其分支少昊一脈,而炎黃一脈自諸葛亮後,經過魏晉南北朝三、四百年的內戰,幾乎被消滅。炎黃子孫的稱謂其一不準確;其二不利民族團結。他老人傢認為最準確的稱謂應該統稱為“中華兒女”。   如果沒有諸葛亮,曹操必定統一中國。以曹操的文治武功、鮮明的華夏族性格,統一大業完成後必定帶領那些弱小的民族、原始部落將中華民族走進一個新時代。然而歷史沒有眷顧中國。諸葛亮的出現,使華夏族陷入內耗達六十餘年,人口劇減,國祚衰敗。中華民族其他少數民族,得到瞭生長發展的空間。他們迅速崛起,反過來聯手將一個歷史上最優秀、最勇敢的民族徹底征服。   公元前兩千多年大禹在會稽鑄九鼎,分封各路諸侯,使華夏族統一,開創瞭人類四大古文明之一。接著成湯起義、武王伐紂,周旦共和,齊桓公尊王攘夷、秦穆公征戎拓邊,楚莊王一飛沖天,越王臥薪嘗膽,趙武靈王胡服射騎,秦將蒙恬大破匈奴,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西伯利亞,世界史上一個強大、智慧、進取的民族,由於諸葛亮的出現而完全終結。從此華夏族由積極進取轉為被動挨打,隻能靠其優秀的文化去同化異族換取生存空間。諸葛亮成為少數民族的救星,至今被六個少數民族供奉成“茶祖”,足以說明諸葛亮在民族大融合中的功績。   近現代名人對諸葛亮的評價:   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三國演義_王凌是怎麼死的?王凌向司馬懿要棺材釘是什麼意思?_三國人物

  人物簡介:王凌(172年—251年),字彥雲,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東漢司徒王允之侄。   李傕、郭汜殺害王允後,他逃歸鄉裡。後來舉孝廉,為發幹長,遷中山太守。後被曹操辟為丞相掾屬。曹丕即位,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以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將軍。   正始初年,為征東將軍,正始二年(241年)與孫禮於芍破力戰,敗吳將全琮,以功進封南鄉侯。後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為司空。嘉平元年(249年)代蔣濟為太尉。後與其甥令孤愚謀廢曹芳,事泄,服毒自盡。時年79歲。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在三國之時是個熱詞,因為很多人都想實行或者已經實行。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想殺掉十常侍反而被殺。何進所招來京城的董卓,先是控制瞭所有在京的軍隊,進而控制瞭皇帝和百官,然後就是代替天子發號施令。董卓被王允設計殺死後,王允控制瞭皇帝把持瞭朝政,雖然時間很短,那權利也是比皇帝還要大。董卓死後,部將想得到赦免,王允沒有同意,將軍李傕等人打算四散逃歸鄉裡。賈詡說,離開軍隊一個人逃跑,一個亭長就可以將你捉起來。不如大傢集合軍隊進攻長安,打著為董卓報仇的旗號,事成瞭,就“以國傢的名義征討四方”,不成再逃跑不遲。這是雛形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漢獻帝東歸,袁紹的謀士沮授提出,應該將漢獻帝接來,“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這應該是最早最為完整的說法。不過,袁紹並沒有實行,而是等到曹操將皇帝接到手中,他馬上就後悔瞭。曹操的治中從事毛玠也建議曹操,“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至於他和沮授兩人誰說的在先,也就無需較真兒啦,隻知道長時間真正實行這一政策的就是曹操。   魏國末年也出現瞭這一現象,當然,皇帝換做是曹操的後人,而“挾天子以令不臣”的也換成是司馬氏瞭。對於這件事,民間有句話叫做“白逼宮,紅逼宮,照著葫蘆畫個瓢”,說的就是你曹傢當年怎樣對待漢傢的,司馬傢也照著樣子對待你曹傢。   曹魏末期有一個人也想做這件事,這個人就是王允的侄子王凌,叔侄倆都想演一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戲。隻不過,王允這個葫蘆不太周正,王凌這個瓢也沒有畫好。王凌的起兵,被稱之為“淮南第一叛”,隻不過失敗過於快速,頗有點兒胎死腹中的意味。失敗後,王凌在被司馬懿“押解”回京途中,曾經試探司馬懿,向他索要棺材釘,司馬懿給瞭他,王凌於是自殺。那麼,王凌要棺材釘是什麼意思,得到瞭又為什麼要自殺呢?

三國演義_三國時期韓信的選擇:是向著劉邦還是向著項羽? _三國人物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傢,兵傢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傢”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   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傢,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在韓信大敗龍且,席卷齊國後。兩強爭霸的天下格局,已完全改變瞭。   現在是劉邦(復活的秦國)一枝獨大,張耳(趙國)、韓信(齊國)、韓王信(韓國)、彭越(魏國)、英佈(楚國一部分)、項羽(楚、魏一部分)、臧荼(燕國)諸強並立。   此時的劉邦,直接占據地地盤,絕不比秦始皇剛親政時的秦國小多少。關鍵是,韓國(韓王信)、趙國(張耳)、齊國(韓信)都是劉邦扶持下建立的。

三國演義_曹操劉備兩人都很崇拜的孫權為何晚年昏庸?_三國人物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瞭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瞭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瞭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吳大帝孫權,無疑是位博弈的高手,“有地數千裡,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讓自詡英雄的曹、劉二人徒嘆奈何!然其晚年,於律政上又昏招頻出,把才俊之士殺的殺、徙的徙,逮之塵埃落定,悔之晚矣。“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   在三國魏蜀吳三傢領導人當中,曹操沒當過一天皇帝,劉備隻可憐巴巴地過瞭兩年皇帝癮,倒是孫權在南京,當瞭二十三年皇帝。

三國演義_三國領導人為何隻有曹操被成瞭篡漢賊臣_三國人物

  在三國時期,想當皇帝的人不止孫權一個。袁術不僅想當,而且是真正當瞭的;雖則由於太不夠料,而當瞭僅僅一年多,所占的地盤也極小。袁紹是不是想當,也極明顯,他不過是略比袁術聰明,準備先把曹操消滅瞭,然後再作打算而已。   劉備在晚年由於諸葛亮等人的敦勸,才勉強當瞭皇帝。諸葛亮向劉備說:“以前世祖(劉秀)不肯做皇帝,耿純向世祖說過:‘來跟隨你的許多人,都存瞭一種攀龍附鳳的希望;你堅決不肯作皇帝,這些人都隻有離開瞭你,另找肯作皇帝的人瞭。’現在的情形,正如當年耿純所說的一樣。”   其實,劉備不是不肯,而是不敢。他在年紀極輕的時候,就曾經有過當皇帝的思想。   劉備在涿郡涿縣的傢園中,有一棵五丈多高的桑樹。桑樹的葉子很茂盛,遠看很像車上的蓋(傘)。劉備小時候在桑樹底下玩耍,對他的小朋友們說:“我將來要乘坐一個很大的車子,以羽葆為蓋的車子。”這等於是說:“我要乘坐皇帝才能乘坐的車子。”他的叔父叫他住口:“別胡說。你再這樣胡說,要送掉我們全族的性命瞭。”   兒童時期的非分之想,不足為劉備盛名之累。劉備值得我們欽佩的,是在他的早年、中年都不曾有自私或帝王欲望的表現。他對人民仁愛,對朋友義氣,對漢朝的朝廷也念念不忘擁戴。他的缺點,隻是對人的判斷力較差,行動也不甚有計劃與步驟。   反過來說,孫權之有帝王思想我們也不必深責。當時的漢朝,在事實上早已“王綱解紐”,因宦官、外戚之魚肉人民瞭一百多年而喪失瞭存在的價值。誰有能力把苦難的全國或一部分老百姓加以保護,誰就夠資格取漢朝而代之,或割據一方以靜觀世變。孫傢之有權在東南保境安民,甚至進而統一中國,撥亂反治,正如當年劉傢之有權以巴蜀漢中為根據地,椎翻項羽的統治。

三國演義_曹操想過篡漢嗎?曹操究竟礙於什麼原因而不篡漢_三國人物

  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都洛陽。第二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2年,劉備為重新奪回荊州,調集所有兵力,親征東吳,結果被東吳大敗於猇亭,逃回白帝城後病死。至此,曹、劉、孫三個集團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孫權稱王,國號吳,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三國演義》的一個最大政治依據就是“曹操篡漢”。曹操當政期間,“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這樣的標簽一直貼在曹操的身上。其兒子曹丕在曹操死後真的篡瞭漢更讓“曹操篡漢”這條罪狀坐死!   但是,曹操本人真的想篡漢嗎?我們恐怕不能從其兒子曹丕篡漢就認定曹操篡漢。   曹操篡漢的客觀條件是完全具備的。漢天子獻帝隻不過是一匹夫爾。漢庭內外皆為曹操的人。曹軍即是漢軍。人們隻認曹政而不知漢政。如此之下,曹操篡漢其實隻不過是順水推舟之事。   但是,曹操並沒有篡漢!這是鐵的事實。   曹操想過篡漢嗎?這是這個問題的關鍵之所在!很多人都認定,曹操實實在在想過篡漢,隻不過是礙於自己的某種原因而沒實施而已。

三國演義_東漢末年最有資格統一天下的傢族——袁紹一族_三國人物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大傢都想在亂世中分一杯羹。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傢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瞭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   那麼誰最有資格一統天下,如果論資排輩的話,應該是袁紹,因為這個傢族太牛瞭:   其一,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傢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三公很厲害,在當時權傾朝野。三公,在東漢時指司徒、司空和太尉,都是宰相之職。四世三公,即袁傢連續四代都有人做宰相。如果再加上袁紹,就是“五世三公”瞭。   其二,高祖袁安是一個堅持原則、不徇私情的人:漢明帝時,發生瞭楚王謀反案。這件案子,堪比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大量功臣貴戚、朝廷大臣牽涉其中,成千上萬的人無辜冤死。由於袁安能力出眾,善於處理疑難政務,被任命為楚郡太守。那裡正是謀反案的案發地。袁安到楚地後,連公府都沒有去,直接就去監獄審案。審理之後,袁安把與案件無關的人,全部列出來上奏給皇帝,請求釋放。從此為袁傢積累瞭大量的精神財富與政治聲譽。

三國演義_三國時曹操為何要收降與自己為敵的徐晃作將軍?_三國人物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勛,參與官渡、赤壁、關中征伐、漢中征伐等幾次重大戰役。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因於此役中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贊“有周亞夫之風”。   三國演義第14回中描寫徐晃很厲害,第一次出場就讓曹操贊不絕口:行不到數程,前至一高陵。忽然喊聲大舉,楊奉、韓暹領兵攔路。徐晃當先,大叫:“曹操欲劫駕何往!”操出馬視之,見徐晃威風凜凜,暗暗稱奇;便令許褚出馬與徐晃交鋒。刀斧相交,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曹操是個愛才的人,立刻動瞭收降徐晃的心思。   說到做到,即刻便派手下謀士滿寵做說客。是夜滿寵扮作小卒,混入彼軍隊中,偷至徐晃帳前,隻見晃秉燭被甲而坐。寵突至其前,揖曰:“故人別來無恙乎!”徐晃驚起,熟視之曰:“子非山陽滿伯寧耶!何以至此?”寵曰:“某現為曹將軍從事。今日於陣前得見故人,欲進一言,故特冒死而來。”晃乃延之坐,問其來意。寵曰:“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於楊、韓之徒?曹將軍當世英雄,其好賢禮士,天下所知也;今日陣前,見公之勇,十分敬愛,故不忍以健將決死戰,特遣寵來奉邀。公何不棄暗投明,共成大業?”晃沈吟良久,乃喟然嘆曰:“吾固知奉、暹非立業之人,奈從之久矣,不忍相舍。”寵曰:“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晃起謝曰:“願從公言。”寵曰:“何不就殺奉、暹而去,以為進見之禮?”晃曰:“以臣弒主,大不義也。吾決不為。”寵曰:“公真義士也!”晃遂引帳下數十騎,連夜同滿寵來投曹操。   這就是徐晃:   其一,武藝高強,在三國中與虎癡不相上下。操出馬視之,見徐晃威風凜凜,暗暗稱奇;便令許褚出馬與徐晃交鋒。刀斧相交,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但許褚勇則勇矣,至於謀略,還是徐晃更為突出。   其二,不忘故主,雖然投降,但不願意做賣主求榮的事情。寵曰:“何不就殺奉、暹而去,以為進見之禮?”晃曰:“以臣弒主,大不義也。吾決不為。”寵曰:“公真義士也!”這和當時的名將呂佈做派截然不同,呂佈被稱為三姓傢奴,的確如此。

三國演義_三國天才軍事傢鄧艾為何結局那麼慘?_三國人物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傢、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薑維。   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薑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渡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鄧艾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耒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   到瞭三國後期,薑維與鄧艾無疑是兩位傑出的人物。薑維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鄧艾則突破險阻,打敗薑維,拿下瞭西蜀,功勞至偉。老鄭始終以為,輪文武雙全,鄧艾遠在薑維之上。一支奇兵,薑維根本就沒有與鄧艾較量過幾仗就敗下陣來,西蜀隨之滅亡,劉禪嚇尿瞭褲子,抬著棺材當瞭魏國的俘虜。並且留下瞭“此間樂,不思蜀”的笑柄。應該說鄧艾的水平與司馬懿有的一拼。看來鄧艾是被《三國演義》有意的壓低瞭,而把更多的空間給瞭司馬傢族。   況且,入蜀後的一系列表現,也都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武可安邦,文能定國”的人物。拿下成都,對於他來說就已經大功告成,等到朝廷派人來接管,自己就可以凱旋而歸瞭。可是他沒有,等人來收拾亂局太慢,不如直接把治蜀的人選先安排下來,穩住局面。於是,三下五去二,搞定瞭!這期間,司馬昭曾傳令他班師,他沒有聽,直到把人事安排停當才回去。在此,鄧艾充分顯現瞭他的文治才能,薑維莫及。可是他不知道司馬昭早已防著他瞭,安插瞭一個臥底。這個臥底已經把他不聽調遣有謀反之心的小報告打給瞭司馬昭。而擁兵比他多幾倍,卻沒有奪取成都的鐘會將軍更是對他羨慕嫉妒恨,也買通瞭臥底,要將鄧艾至於死地。結果,鄧艾被臥底幹掉,死得非常慘,令人唏噓不已!   那麼,鄧艾這位天才軍事傢為什麼會結局那麼慘呢?

三國演義_曹操之子曹丕是如何坐上太子之位的?_三國人物

  曹丕是怎麼當上太子的呢①?《三國志》卷十九《陳思王植傳》有一種說法,是這樣記述的: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昂死後,曹操還曾打算傳位給環夫人所生的曹沖。曹沖字倉舒,是個神童,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他不僅聰慧過人,並且天性仁厚愛人,常常為不慎犯瞭過失的設法解免,“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為此,他深得曹操的寵愛。可惜天不福曹氏,這樣一個寧馨兒卻在十三歲時就得病夭折瞭。他死後,曹操曾對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後來也常對人說:“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然而,多才多藝的曹丕之後又出瞭一個曹植,其風流文采竟然更勝乃兄,深受曹操寵愛。於是就發生瞭丕、植兄弟間的奪嫡之爭。   曹操長期在立嗣上狐疑不決,難免不影響下屬。時間一長,下屬間漸漸形成瞭擁丕派和擁植派兩個集團。擁丕派有桓階、邢頤、吳質、賈詡等等,擁植派有丁廙、丁儀、楊修、孔桂、楊俊等等,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擁植派中的楊修是個智謀過人的奇士,又身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別靈通,對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謀畫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漸占優勢,“幾為太子者數矣”。   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文帝禦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這種說法看起來挺客觀,頗具辯證法的味道,意思是:曹丕之所以能當上太子,從外因上講,是因為曹植做事任性,言行不加掩飾,飲酒無度,失去瞭曹操的寵信,給曹丕創造瞭機會;從內因上講,是因為曹丕施用權術,掩蓋真情,自我矯飾,宮中的人和曹操的手下大都為他說好話,給曹丕創造瞭條件。   但是,稍微有點閱讀能力的人,誰都能體會到這種說法的言外之意:曹丕這個太子當的很不光彩,他玩弄欺騙的把戲;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是受瞭曹丕的蒙蔽。很顯然,如果按照這個說法來理解的話,曹丕無疑是個人品很低劣的人,而曹操儼然成瞭容易受人唬弄的主兒瞭。

三國演義_三國郭嘉和曹操有哪些相似之處?曹操如何評價郭嘉?_三國人物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瞭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曹操評價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事實上,郭嘉和諸葛亮不但作為個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在各自陣營的分量也都一樣。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的說法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後的說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是托孤於諸葛亮的;而曹操對郭嘉,也曾“欲以後事屬之”。隻不過因為郭嘉英年早逝,我們沒能看到那一天。也由於同樣的原因,郭嘉這顆將星不像諸葛亮那樣璀璨明亮。諸葛亮從二十六歲出山,到五十四歲病故,為劉備集團服務瞭二十八年,而且還有十一年時間是大權獨攬;郭嘉為曹操集團服務卻一共   隻有十一年,而且職務不過軍師祭酒(參謀)。兩人施展才華的條件,真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