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Category: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_三國時期的東吳軍方立國之本:東吳四將簡介_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的東吳,實力雄厚,孫傢三父子在江東坐穩瞭江山,建立瞭吳國,與魏國、蜀國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孫策、孫權建立的吳國之所以停留在江東地區,跟中原地區的曹操對抗,固然是因為孫策、孫權的雄才大略,然而當時的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個人,真正是所謂的國傢(東吳)的心腹與梁柱,能與國傢共存亡的大臣。但是因為自古將帥,大都誇耀自己是賢能之人,害怕有勝過自己的,但是上面這些賢能的人則不是這樣。孫權剛接執掌政權,魯肅(北方人)想回到北方去(投靠曹操),周瑜制止瞭他,而向孫權推薦:“魯肅的才能應當輔佐時局,應當廣泛地物色和他類似的人,來完成雄功偉業。”之後周瑜臨終給孫權寫信推薦:“魯肅忠誠剛烈,處理事情不隨便,如果能用他來代替我,我死不後悔!”於是魯肅代周瑜治軍。呂蒙擔任尋陽縣縣令,魯肅見瞭他說:“你現在的才略不再是當年吳地阿蒙(因為呂蒙已學習瞭大量的知識)。”魯肅就拜瞭呂蒙的母親,結交為好友而告別。呂蒙後來也替代瞭魯肅執掌軍權。呂蒙在陸口,稱病辭職要回鄉,孫權問:“誰可代替你?”呂蒙說:“陸遜考慮問題深刻有遠見,有承擔重任的能力,觀察他的規劃與思慮,他最終可以被任命大事,沒有再超過他的人瞭。”陸遜於是就代替瞭呂蒙。四人連相繼任,在西邊三四十年,成為瞭有威名的將領,曹操、劉備、關羽皆曾被他們打敗。雖然他們輪流相互推薦,而孫權又能放心聽從他們,東吳之所以成為吳國,並非是偶然的。   東吳四將又稱東吳四英將,是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此四人都是三國裡赫赫有名帥才,都擔任過東吳的都督,掌握著東吳的軍事大權,也都創造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東吳四將。以下是四位將軍的簡介。   4、東吳四將——陸遜   陸遜很有些象周瑜,而且他的戰略眼光似乎比周瑜還強。他在打敗蜀軍的同時,又防著曹魏軍隊,後來又贊成與蜀漢聯合。看起來,陸遜不僅是個優秀的戰術傢,其戰略水平也很高。隻是他的戰略是沿襲前人沒有創意,所以略遜於魯肅吧。   3、東吳四將——呂蒙

三國演義_三國超級神童聰明絕頂諸葛恪,被人羞辱,竟無言以對_三國人物

  三國時代有不少神童,比如讓梨的孔融、稱象的曹沖。   但是,在幾位神童中,有一人堪稱超級神童,此人就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   諸葛恪幼小以神童著稱,成人之後拜騎都尉,孫權長子孫登為太子時擔任左輔都尉,作為東宮幕僚領袖輔佐太子理政。之後歷任丹陽太守、威北將軍等職,赤烏八年(公元245年)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升任大將軍並代領其兵。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孫權病危時在孫峻的力薦下將諸葛恪任命為托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後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執政初期革新政治,率軍抗擊魏國取得東興大捷頗孚民望。並因功加封丞相、晉爵陽都侯。   這位諸葛恪才思敏捷,智力過人,他曾在驢臉上寫字為父親解圍,並曾經戲耍張昭。   諸葛恪即便不是三國第一神童,也絕對是一個超級奇才。   但是,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就是這位被孫權稱為“藍田美玉”的奇才,卻被一個不知名的人噴的啞口無言。

三國演義_譙周:比諸葛亮還神,算出瞭司馬昭等人與自己死期_三國人物

  日常中,大傢喜歡將某個聰明人形容為諸葛亮。據說諸葛亮“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似乎天底下沒他不會的,諸葛亮此人真實存在,但若說真有三國中那麼大本事,恐怕相當多歷史學傢不太信。   《三國演義》裡說諸葛亮能看出人的吉兇禍福,還能“借東風”。而魯迅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說他是妖怪。   諸葛亮真的有那麼大本事嗎?反正他沒推算出自己什麼時候去世,以至於去世後蜀國大亂。   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比諸葛亮還神,隻是沒被重用罷瞭。   他是譙周,精通《易經》,善觀天文,還能算出自己什麼時候去世。   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槐樹鎮)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

三國演義_三國第一悲將馬超,親眼看著全傢被殺 背負不忠不義不孝之名_三國人物

  馬超(176年-223年1月),字孟起,司隸部扶風郡茂陵(今陜西楊凌五泉鎮)人,東漢衛尉馬騰之子,漢末群雄之一,蜀漢開國名將。早年隨父征戰。後馬騰入京,馬超拜將封侯留駐割據關中三輔。潼關之戰被曹操擊敗,退守割據涼州隴上。失敗後依附張魯,又轉投劉備。帶頭上表劉協,表請劉備稱王。又輔佐劉備稱帝。於章武二年十二月病逝(223年1月),終年47歲,追謚威侯。有陣中劍術“出手法”流傳後世。   三國猛將之中,僅馬超是個不減呂佈之勇,帥氣不輸趙雲的人,乃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官居驃騎將軍,可謂身居高位。但是其卻是三國最為悲慘的名將,傢破人亡,殺父殺子之仇,奪妻之恨無法報仇,而且終身背負這坑爹坑友坑子,不忠不義不孝之名。   我們先來看馬超的第一次出場:   隻見一位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原來那將即馬騰之子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歲,英勇無敵。   那時的意氣風發錦馬超,初生牛犢無畏天地。   元代郝經評價:“馬超父子勇冠西州,與韓遂頡翥為寇,殘滅三輔,墾傷漢室,董卓因之肆其蛇豕,漢遂以忘,天下分裂,不能歸命有德,卒墮操手。闔門誅夷,債踣不悔,有勇無義,君子悼諸。然潼關之役,操幾不免,孤劍來歸,即廁關張之列,超亦人豪也哉。”

三國演義_高順是誰?呂佈知道其忠心為何不敢用高順?_三國人物

  高順是誰?高順,東漢末年,呂佈帳下中郎將。同時也是三國時期的著名將領,據史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好飲酒,所統率的部隊精銳非常,號稱“陷陣營”。屢進忠言於呂佈,呂佈雖知其忠而不能用。曹操擊破呂佈後,高順被曹操所殺。為何呂佈雖知其忠而不能用?呂佈為何不敢用高順?以下全文小編將一一為您介紹呂佈為何不用高順。   三國五虎上將   高順(?-199年2月7日),東漢末年呂佈帳下中郎將。史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好飲酒,所統率的部隊精銳非常,號稱“陷陣營”。屢進忠言於呂佈,呂佈雖知其忠而不能用。這是為什麼?   高順跟隨呂佈征戰四方,直屬部下七百餘人,號稱千人,鎧甲兵器都精練齊整,嚴守軍紀軍備嚴整且作戰時相當勇猛,高順每次率領著部隊攻擊敵方陣營,而又很快速的攻陷敵方陣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高順率領之部隊有為“陷陣營”之美譽。   呂佈為何不敢用高順?   作為一代將軍,馳騁戰場,因此他也隻能在戰場上才能顯示出他的英勇和計謀。雖然對呂佈屢進忠言,但是在呂佈心裡雖然知道他對自己是忠誠的,但要真正做起事情來還是有所欠缺的。

三國演義_漢高祖劉邦的野心:一個想當老板的打工仔_三國人物

  飛龍在天,一統天下漢高祖   第一節、一個想當老板的打工仔絕不是一個好打工仔   劉邦奪取天下後不久,在一次宴會上問大傢,“你們大傢說一說,我為什麼會取得成功,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大傢坐在下面,說瞭一大堆。   劉邦說,你們都沒有說到點子上。我之所以會取是勝利,是因為我會用人。我謀略不如張良,打仗不如韓信,搞政治不如蕭何。但是,我能讓這三個人為我效力。項羽什麼也比我強,但是他不會用人,所以終歸失敗。   大傢聽到劉邦的回答,都感覺說得太有道理瞭。

三國演義_劉邦稱帝,第一輪削藩的力度_三國人物

  打敗項羽後,劉邦再次分封天下。   趙國故地封給張耳;燕國故地封給臧荼;韓國故地封給韓王信;魏國故地封給彭越;楚國故地封給瞭韓信、英佈、吳苪;齊國故地暫時由曹參管理。當然瞭,秦國故地由劉邦占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項羽在關中分封天下,並不是因為項羽不知道順應時代潮流。而是因為,擁兵大佬們玩瞭半天命,都想著裂土封王,你一句話就讓他們的希望變成泡影,那不是沒事想找死嗎?   所以,劉邦打敗項羽後,依然選擇分封天下。   因為,真正統一天下,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那是復雜的過程。並不是,坐莊的大佬,隨便一句話就可以實現的。   表面上,打敗項羽後,劉邦就已取得瞭最後的勝利。實際上,劉邦的事業,隻是走完瞭多一半。因為,天下還有三分之二的地方,被眾多諸侯們控制著。

三國演義_三國名將馬超為什麼在蜀漢後期一直鬱鬱不得志?_三國人物

  馬超為扶風茂陵人。初平三年,其父馬騰受封為征西將軍,屯郿縣。後騰襲長安,兵敗出走西涼。   五虎大將中,關,張,趙,黃均出身貧寒,惟獨馬超是名門之後。馬超出身隴西大族,據稱是東漢名將馬援之後,其傢族長期雄據涼州。他本人“資兼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屬英步,彭越一類人物。劉備兵臨成都,一時尚不能攻下。馬超率兵來到後,城中人懾於他的威名,頓時震驚萬分。劉璋在這種情況下才不得已開門出降。馬超為劉備定蜀立下瞭大功,為此劉備在稱漢中王之後封他為左將軍,位列關羽,張飛之後。馬超一入劉備集團,即獲得極高的禮遇,但隨後卻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雖然在蜀漢的武官位列第三,但既沒有擔當方面重任,也沒有參與指揮重大戰役。在他去世前劉備發動過兩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爭—奪取漢中和討伐孫吳,都看不到馬超的影子。不久,馬超英年早逝,年僅四十七歲。事實上,馬超在蜀漢政權中是最受的排擠的,他不僅感到寂寞,甚至有一種“危懼”之感。《三國志.彭漾傳》記載瞭這樣一件事情:恃才傲物,狂妄自大的彭漾被劉備貶官到外地,便滿腹牢騷來找馬超發泄。一開始,鬱鬱不得志的馬超也隨口附和瞭幾句。彭漾以為遇到知己,便不知天高地厚地“煽動”馬超:“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推崇自己和馬超,一文一武,一相一將,一主內一主外,就可以安定天下;另一種就屬大逆不道瞭:打算一內一外,裡應外合,奪取政權。但不論哪一種解釋,都是狂妄的,完全可能給自己招來滅們之禍。   馬超聽瞭他的一番狂言,默默無語。待彭漾一走,便立即上表劉備,揭發他的“大逆不道”。彭漾立即被捕,不久被處死。   馬超這番行為,確實不夠光明正大。因為是他先符合彭漾,也發瞭幾句牢騷,才引出彭漾後面的大逆不道之言。在這種情況下,他為瞭自保,便幹起告密的勾當,把彭漾推入絕境,這樣的行為確實讓人不敢恭維。不過,由此事也可以想象馬超在劉備手下那種戰戰克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神態。可想而知,馬超在蜀漢受到的猜忌和排擠是如何的明顯。否則,他既不會有寂寞之感,也不會有“危懼”之感的。   馬超出身名門,為一代名將,為劉備取成都立過大功,卻受到這樣的猜忌和排擠,不是太冤枉瞭嗎?同樣為降將的馬岱,黃權,王平,和薑維都受到瞭信任,授予重任。惟獨馬超卻不同,這就不能不令人想到馬超本人的因素瞭。最能說明馬超的行事與為人的,莫過於潼關大戰瞭。   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後積極南征,但對關中和西涼的割據勢力終不放心,對馬騰父子尤其戒備,馬騰舉傢遷至鄴城,隻留超以領其軍。

三國演義_三國時的司馬懿為什麼是最後的贏傢_三國人物

  司馬懿,三國時期輔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視為不安於人臣的隱患,晚年又被曹叡臨終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時間來證明自己是個忠臣,最後卻重演瞭曹傢篡漢的一幕。   司馬懿的忠奸評價   一般人錯認的印象是司馬懿篡奪曹魏,若不就演義而就正史,忠奸相當可議。   首先是從現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馬懿背叛曹魏皇傢的證據。司馬懿對內禮遇魏主及郭太後,對外建武功討伐不臣,除瞭高平陵誅殺曹爽黨族為人所詬病外。不過曹爽不等於皇室,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並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於曹爽排擠司馬懿。若說司馬懿對同級輔政大臣的曹爽誣以犯上欺君,那為曹爽當初對同級輔政大臣的司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終其司馬懿一生,君主曹芳並未失去魏國大位,硬說司馬懿篡奪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奪漢室。事實上皆為子孫所為,不應責由曹操及司馬懿,最後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   先看司馬懿生平,本為曹魏帝國守護的方面。   以軍事而言,攘外有討東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諸葛北伐、退東吳兩次入侵;安內有盈旬擒孟達、平定王凌叛變(再加上毋丘儉及諸葛誕合稱淮南三叛,三次叛變皆被司馬傢所平定,不過那是後來司馬師以後的事)。

三國演義_諸葛亮初次用兵 關羽、張飛冷笑而去卻驚贊而歸_三國人物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瞭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瞭三分天下之計,分析瞭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瞭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隻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瞭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瞭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瞭。”   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恩,出山擔任劉備的軍師。這時,他隻有26歲。而且,劉備隻有3000兵馬,回旋於新野彈丸之地。可劉備得瞭諸葛亮高興不已,總說:“我如魚得水。”關羽、張飛不服,諸葛亮裝作不知,讓劉備招募民兵3000人,自己親自教練,充實兵力。   不久,探子飛報說,曹操派大將夏侯惇、於禁領兵10萬,殺奔新野來瞭。關公、張飛嘲諷說:“讓‘水’去抵抗好瞭。”諸葛亮便向劉備要瞭尚方寶劍,升堂調度:“博望左邊有座山,叫豫山;右邊有樹林,叫安林。可以埋伏兵馬。關羽可領1000人在豫山埋伏,敵軍來就放過,他們的糧草輜重一定在後面,隻等南面火起,就可驅兵出擊,燒毀糧草。張飛可帶1000人去安林背後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擊。關平帶500人,預備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後兩邊等候,到初更天敵人到來,便可放火。樊城趙雲速回,讓他作先鋒;交戰時隻要敗,不要勝。主公自帶一支軍隊作趙雲後援。你們各各按計劃行事,不得有誤。”   關羽說:“我們都出戰,不知軍師做什麼?”   諸葛亮說:“我坐守縣城。”

三國演義_被神化的關羽:人們為什麼供奉關公為神?_三國人物

  提到關羽,人們腦海便會浮現他那赤面長髯、鳳目蠶眉、身披金甲、威風凜凜的形象。明清以來,隨著關廟升格為武廟,關羽也成為武聖,與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文廟相提並論,分享文武二聖的至上殊榮。殊不知,關羽之所以成聖,乃封建帝王出於籠絡人心,維護皇權統治而刻意樹立的一個道德楷模。   歷史上的關羽並非是武功蓋世的超人。他最突出的特點是忠於異姓兄長劉備,所謂“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歷史上的關羽還是一個戰功卓著的名將,過五關斬六將雖出自小說傢語,但斬顏良是有史可證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擁兵百萬南征荊州、窮追劉備,關羽奉命率劉琦水軍,濟渡亡命中的劉備,後與周瑜聯軍,埋伏華容,狙擊敗退的曹軍,隨之輔佐劉備收江南諸郡,以功拜為襄陽太守,駐軍江北。劉備征蜀,關羽鎮守荊州,使東吳不敢下手。建安二十四年(219),他敗曹仁,水淹七軍,於禁為降,計斬龐德,威震華夏。但他剛愎自用,犯瞭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大意失荊州,本人也被吳將呂蒙擒獲、遇害。可見歷史上的關羽並非完人,那麼為什麼會受到民間的普遍尊奉呢?   桃園三結義   翻開清人阮葵生的《茶餘客話》,在《仁義之氣常存》一條中說:“蓋當時之祀虛侯,亦今日之關廟,後重伍子胥、程嬰、杵臼及項羽,皆祭遍海內,古今來取義成仁之士,其身雖死,其氣常存。”指出“仁義之氣”是關羽受到人們頂禮的原因所在。   那麼,關羽被神化始於何代呢?《全唐文》收入瞭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董侹的《重修玉泉關廟記》一文,知中唐已有關廟,關羽已被崇拜。南宋偏安一隅,使三國封建正統史觀由原先的帝魏寇蜀改為帝蜀寇魏,而忠心輔佐劉備的關羽隨著政治價值的提高,神化色彩更為濃烈瞭。這種風氣遺留至元,據《元史·祭祀志》記載,宮廷做佛事時伴有“抬舁監壇漢關羽神轎”,既有神轎,必有坐在轎內的關羽偶像,它也許是從關廟裡請出來的關羽神像。這是關羽神化正式見於正史的最早記載,隨後《明史》也有相同的記載。甚至出帝王敕封,這是封建統治者借以宣揚忠義思想,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像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三國演義_三國名將顏良之死:顏良是被誰殺死的?_三國人物

  顏良(約160年—200年)河北人,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下名將,以勇而聞名,建安四年,袁紹以顏良、文醜為將,率精卒十萬,準備攻許,次年兵進黎陽,遣顏良攻白馬。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逆戰,被關羽擊斬。  《三國志》記載——“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顏良之死的詳細描寫:  關羽當時倒提青龍刀,將盔取下放於鞍前,來到顏良陣前,河北軍根本沒有與其交戰,而是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一條大路,這種情況下關羽飛奔前來。而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到來,恰欲問之,馬已至近。雲長手起,一刀斬顏良於馬下。而袁軍大到將軍小到士兵,無人敢擋。此戰以關羽的“斬首行動”而大獲全勝,解瞭白馬之圍。曹操很高興,表奏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而且某些版本的嘉靖版三國中還用括號補充一段(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曰"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錦戰袍,騎黃驃馬,使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如見他,可教急來。"因此顏良見關公來,隻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關羽歸神時,作者借普凈禪師頓悟關羽之言也明瞭顏良之死“向日白馬隘口,顏良並不待與公相鬥,忽然刺之”。顏良被刺時,書中特地加上一句詩"隻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已經明言是因為劉備臨行語,才導致顏良束手亡。  顏良墓  顏良首級埋於僧固鄉梁僧固村西頭,歷經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長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清康熙10年(公元1671年),浚縣知縣劉德新建碑一通,上刻“漢將軍顏良之墓”。碑後被浚縣博物館收藏。1973年村民拉土墊地,將墓塚夷平,今已不存。

三國演義_三國神將關羽簡介:關羽是哪裡人 關羽籍貫淺析_三國人物

  關羽(162?-220),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後人有詩稱贊關羽: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軍事傢和戰略傢。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三國演義_三國-許貢的三個門客刺殺孫策 孫策是死於破傷風嗎?_三國人物

  三國-許貢   公元200年,英武非凡的孫策平定江東,下一步便是圖謀中原。四月的一天,孫策像往常一樣去打獵。他的馬快如閃電,隨從跟不上。突然草叢中躍出三人,彎弓搭箭,向他射來。孫策不及躲避,面頰中箭。這時後面的扈從騎兵已經趕到,將三人亂箭射殺。原來,孫策曾殺死瞭告密的太守許貢。許貢門客潛藏在民間,尋機為他報仇,這次終於得手。孫策因重傷而過世,年僅二十六歲。   裴松之為《三國志》作註解的時候評價許貢的門客:“許貢的門客都是一些沒有見識的小人,但能夠記得感恩,為瞭義氣而舍棄生死,臨危不懼,很像是古代的著名刺客。”   記載之原文一:裴松之曰:許貢客,無聞之小人,而能感識恩遇,臨義忘生,卒然奮發,有侔古烈矣。詩雲:“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貢客其有焉。   江東孫伯符,人稱孫朗。英姿勃勃、親和知人,更兼驍勇無匹,堪比當年項羽,人又稱江東小霸王。許貢三門客,籍籍無名,江湖亂世中的小人物。原本,生來死去,都隻會悄然無息。但是,小人物還是殺死瞭天縱之才的大人物。   許貢,或許並無十分的才德,可他的三個門人,確實有當年燕趙之地慷慨之士,舍生赴死之風。許貢三門客,雖然沒有留下姓名,卻還是在歷史上留下瞭一筆。

三國演義_三國時期小人物祝公道放走瞭賈逵 沒想到引起後來東晉亂世_三國人物

  賈逵(174年-228年),字梁道,本名衢,河東襄陵人(今山西臨汾東南)。他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權中具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物,終其一生為曹魏的統一事業作出貢獻。   公元202年(東漢時期),郭援(袁尚部下,鐘繇(楷書【小楷】的創始人)之甥)攻打河東,賈逵(曹魏名臣、將領)抵擋不住投降。郭援將賈逵囚於壺關土窖中,派人看守,準備適當時候再殺。   賈逵從窖中對看守者說:“這裡難道沒有一個有骨氣的敢來動手,難道要讓義士死在這土窖裡面嗎?”當時有一個看守,與賈逵非親非故,而聽到這些話後,敬佩其處於危厄之中仍能堅守節操,於是偷偷把賈逵放走。直到郭援被打敗後,賈逵才知道救他的人叫祝公道。後來此人因連坐要被斬首,賈逵用盡一切手段也無法相救,隻好親自為他服喪。曹軍最終擊敗且斬殺瞭郭援。其後郡裡舉賈逵為茂才,被任命為澠池縣令。   東晉亂世,就源於三國這段經歷,而原因誰也想不到:因為祝公道放走的賈逵,後來生瞭個兒子叫賈充,賈充後來生瞭個著名的女兒,便是白癡皇帝晉惠帝的皇後賈南風,貌醜而性妒,因惠帝懦弱而一度專權,並毒殺瞭天才太子司馬遹,可以說是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始作俑者,徹底瞭覆滅瞭東晉王朝,迎來瞭殘酷的南北朝血時代。

三國演義_孫策死後大喬怎麼樣瞭?大喬與小喬的結局如何?_三國人物

  東漢末年,東吳世傢喬玄,即後世所稱之“喬國老”,傢業豐實,與孫堅傢為世交,往來頻仍,相互支持結親 喬玄生有兩位出水芙蓉般美麗的女兒,皆有沉魚落雁之容,姐妹倆兒都知書達禮,通音律,曉詩文,尤其女紅一事更是名聞遐邇。後來喬傢大姑娘(世稱大喬)嫁給孫策,二姑娘(小喬)嫁給周瑜!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於打獵時遇刺受重傷,大喬日夜和衣陪伴,不眠不休,不食不飲,全心照顧,然孫策仍藥石罔效逝世。   孫策死後大喬怎麼樣瞭   大喬與小喬是三國出瞭名的大美人。沒有男人看瞭會不心動。孫策死後一代美女若就此凋零啟不是太可惜,很多人都非常關心大喬的結局,接下來為大傢詳細介紹孫策死後大喬怎麼樣瞭。   大喬乃絕世美女,可惜一代絕世佳人隨著孫策的死而變得紅顏薄命。孫策死後,他的弟弟繼位。由於害怕孫策的兒子奪位嗎?大喬孤兒寡母似乎不太被待見,史文中並沒有記載大喬的去處。絕代佳人怎麼凋零和流落何處都沒有人知道,或者說也沒有人關心。

三國演義_《三國演義》中,馬忠秒殺瞭蜀國的兩員五虎上將,又殺魏國大將_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都說亂世出英雄,這個時期的形勢也造出瞭很多大將,個個名聲在外,大名如雷貫耳,比如蜀國五虎上將、魏國五子良將,但他們中好幾個都被一人所殺,這人是何許人也?果真有這實力嗎?   這個人就是馬忠,東吳大將潘璋將軍的手下將領。以下做一下人物介紹:   馬忠(?-249年),本名狐篤,字德信,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   建安末年,馬忠被推舉為孝廉,任漢昌長。曾被劉備稱為賢才。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任馬忠為門下督。建興三年(225年),馬忠出任牂牁郡太守,討平牂牁叛亂。後任庲降都督,剿滅豪帥劉胄叛亂。官至鎮南大將軍、平尚書事,歷封博陽亭侯、彭鄉侯。   延熙十二年(249年),馬忠去世。馬忠是蜀漢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中期間,他穩定秩序、處事果斷、威恩並立,深受百姓的愛戴。   在東吳軍中潘璋也算的上是一個人物,而三國的歷史上也很少被提及,知道潘璋的更少,更別說馬忠瞭。這主要是因為,三國時期,名將輩出,像馬忠這種小角色那是根本入不瞭流的,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馬忠的詳細記載。但是其一出場幹的都是大事,兩次出場就讓蜀漢劉備損失兩個五虎上將,說來也很是奇怪。

三國演義_三國蜀主劉備人物簡介 劉備成功立國的原因_三國人物

  人物簡介   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傢,史傢又稱他為先主。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傢。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三國演義_劉備帳下重要謀士:龐統和諸葛亮誰更機智?_三國人物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勛,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謚號為靖侯。   《三國演義》裡龐統是個悲劇的人物。論能力,他與諸葛亮齊名;論操守,同樣也是難分伯仲。但是為什麼諸葛亮聲鳴四海,功成名就,留下來千古佳話。而龐統則命途多舛,最終命隕落鳳坡,曇花一現的出現在歷史長河裡。也許這並不是一句天妒英才可以解釋的吧。   小說裡寫道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道: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二人差別究竟有何差別?劉備得到二人,為何沒有安天下?   話說《三國演義》裡有四位關系不一般的謀士,徐庶,程昱,諸葛亮,龐統。他們不但都與司馬徽相交,而且他們關系還不錯。他們四人出場時間有異,但是四人取得的成就大大不同。程昱取東阿,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為什麼程,諸葛二人的成就要大於徐,龐二人呢?   因為四人所用的謀略和智慧不同,方向自然也不同。我們重點談龐統和諸葛亮。話說龐統當初完全是效忠於劉備的,他去東吳的目的就是為瞭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之後他直接去投靠劉備瞭。為瞭不難為劉備,他決定從基層做起,果然枺陽之事他征服瞭劉備,得到瞭劉備的器重。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比自己厲害。

三國演義_趙雲計捉趙范 趙范詐降是怎麼被趙去識破的?_三國人物

  趙范詐降,趙雲將計就計引趙范出城,反捉趙范,體現出較高的情景謀略能力,情景謀略必須應時應變,在倏忽而來的情形中靈光閃現,急中生智速定謀略致勝,為謀略傢的上乘境界。   趙雲計捉趙范   劉備取瞭零陵,乃派趙雲取桂陽,桂陽太守趙范料敵不過趙雲,齎捧印綬,引十數騎出城投降。趙雲待之以賓客禮,置酒共飲,因都姓趙,席間二人結拜為兄弟。   第二天,趙范請趙雲入城安民,入衙飲宴。酒過半酣,趙范請出一婦女與趙雲把酒,有傾國傾城之色,趙雲問知是趙范的傢嫂樊氏,乃改容敬之。待女子去後,趙范說兄長已死,提出要將樊氏改嫁與趙雲,趙雲大怒,說:“你我成兄弟,你嫂就是我嫂,怎能做此亂倫之事?”趙范羞愧,欲害趙雲,趙雲將其打翻,出門而去。   趙范急喚陳應、鮑隆來商議。陳應道:“這人發怒去瞭,必須把他殺瞭。”趙范說:“但恐贏他不得。”鮑隆說:“我兩個詐降在他軍中,太守卻引兵來搦戰,我二人就陣上擒之。”陳應說:“必須帶些人馬。”鮑隆說:“五百騎足矣。”   當夜二人引五百軍徑奔趙雲寨來投降。趙雲已心知其詐,遂教喚入。二將到帳下,說:“趙范欲用美人計賺將軍,隻等將軍醉瞭,扶入後堂謀殺,將頭去曹丞相處獻功:如此不仁。我們二人見將軍怒出,必連累於我們,因此投降。”趙雲佯喜,置酒與二人痛飲。二人大醉,趙雲乃縛於帳中,擒其手下人問之,果是詐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