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Category: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_三國賠瞭夫人又折兵的典故 誰賠瞭夫人又折兵?

  東漢末年孫權想取回荊州,周瑜獻計“假招親扣人質”。諸葛亮識破,安排趙雲陪伴前往,先拜會周瑜的嶽父喬玄,喬玄說動吳國太在甘露寺見面,吳國太真的將孫尚香嫁給劉備。孫權與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計安天下,賠瞭夫人又折兵”。  成語典故  (出自《三國演義》,並非正史)  東漢末年孫權想取回荊州,周瑜獻計“假招親扣人質”。諸葛亮識破,安排趙雲陪伴前往,先拜會周瑜的嶽父喬玄,喬玄說動吳國太在甘露寺見面,吳國太真的將孫尚香嫁給劉備。孫權與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計安天下,賠瞭夫人又折兵”。  三國時,荊州地處西川與東吳之間,是重要的兵傢必爭之地。當初,劉備窘迫時,向東吳“借”荊州以棲身,休養勢力。後稍有恢復,東吳便再三索要荊州,劉備當然不會把自己的惟一立足之地放棄掉,也便以各種理由再三推拖。東吳的大都督周瑜十分氣惱,便想用計取回荊州。  一天,聽得劉備夫人新喪,周瑜頓時心生一計,對東吳大將魯肅說:“我有計策瞭!必使劉備老老實實地把荊州交回來!”  魯肅問:“什麼計?”  “劉備喪妻,必將續娶。我知主公有一妹妹,剛武英豪。可假意以招婿為名,賺劉備來東吳成婚。一旦他來,則囚入牢室。再派人去討荊州以換劉備。他們必然交還荊州。之後,放與不放、殺與不殺,不全憑我們隨便處置瞭嗎?!”  魯肅覺得這個計策甚好,表示贊同,便對東吳之主孫權說瞭此計,孫權也同意。於是派大臣呂范到荊州去做媒,說:“近日劉備夫人病逝。我有一妹,想招劉備為婿。永結姻緣,同心破曹,以扶漢室。這做媒的事,我看你去說最好。請你走一趟吧!”  呂范領命,以媒人身份來到荊州。  再說劉備,中年喪妻,他很煩惱悲哀。這天正和諸葛孔明閑談解悶,忽報東吳派呂范來瞭。孔明笑道:“一定是周瑜為要荊州,又有什麼計謀瞭。我在帳後躲起來,無論呂范說什麼,您都答應下來。然後我們再商量對策。”  劉備於是接見呂范。

成語典故_成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暗渡陳倉的主人公是誰?

成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典故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古代一種非常規的用兵法則,是一種軍事謀略,在歷史上曾有許多非常成功的戰例。  所謂“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陳倉,是古代縣名(今陜西省寶雞市東),是漢中通向關中的咽喉要道。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後,就向各諸侯分封領地,其中把巴、蜀、漢中三郡分封給劉邦,立為漢王。  劉邦在去領地途中令部下燒毀瞭棧道,他這是向項羽表白沒有向東擴張的意圖。劉邦待具備瞭一定的實力後,便抓住時機迅速揮師東進,其野心是要與項羽一爭,韓信出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  陳倉是劉邦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兩地之間有險山峻嶺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劉邦按韓信的計策派瞭最信任的大將——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五百裡棧道,並以軍令限一月內修好。當然,這樣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這一點,迷惑麻痹瞭陳倉的守將。陳倉的雍王章邯萬萬沒想到劉邦的精銳部隊摸著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瞭陳倉。  劉邦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順利挺進到關中,站穩瞭腳跟,從此拉開瞭他開創漢王朝事業的大幕。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引申開來,是指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人不備的策略,也比喻暗中進行活動。有時也可將“明修棧道”省略掉,把“暗度陳倉”單獨來使用。

成語典故_洛陽紙貴的主人公,洛陽紙貴與哪位歷史人物有關?

  洛陽紙貴的故事,洛陽紙貴的意思及洛陽紙貴指的作品是指那個?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瞭位很有名的文學傢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  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為一堆廢紙,不得流傳。  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禦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癡癡呆呆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瞭這個兒子。他父親請人教他書法、彈琴,成績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瞭,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瞭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瞭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大量的書、資料、堆滿瞭屋子。收集好後,他閉門謝客,開始苦寫。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裡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經過十年,這篇凝結著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瞭!  可是,當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別人看時,他卻受到瞭譏諷。當時一位著名文學傢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過班固、張衡,太自不量力瞭!”他還給弟弟陸雲寫信說:“京城裡有位狂妄的傢夥寫《三都賦》,我看他寫成的東西隻配給我用來蓋酒壇子!”左思的《三都賦》在文學界品評時,那些文人們一見作者是位無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細看,搖頭擺手,把一篇《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沒,找到瞭著名文學傢張華。  張華先是逐句閱讀瞭《三都賦》,然後細問瞭左思的創作動機和經過,當他再回頭來體察句子中的含義和韻味時,不由得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動瞭。他越讀越愛,到後來竟不忍釋手瞭。他稱贊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隻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謐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為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成語典故_請君入甕與誰有關? 請君入甕的歷史人物介紹

請君入甕的故事典故  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始作俑者自作自受。  典故  溯源《資治通鑒·唐紀·則天皇後天授二年》:“興曰:‘此甚易爾!取大甕,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請君入甕的成語故事  在唐朝時期,中國出現瞭一個位女皇帝,她就是武則天。她稱帝後遭到瞭很多人的反對,於是她便采取極端的殘酷的鎮壓政策,以維護自己統治權威。同時還發佈命令,對於那些告密的人給予重賞。即使是誣告,對於告密者也不予以處置。這樣一來,告密的人越來越多,全國上下到處都變得人人自危。  由於武則天采取如此殘酷鎮壓政策,以至於出現瞭許多酷吏,他們有的捕風捉影,想盡辦法誣陷政敵;有的則不斷想出新的刑具嚴刑拷打人犯,逼迫其認罪。當時大臣周興和來俊臣是武王手下極為得力和有名酷吏。  他們每人手下養瞭幾百個流氓,專門幹告密的事。周興、前前後後一共殺瞭幾千人,來俊臣毀瞭一千多傢,他們的殘酷就出瞭名。隻要他們認為誰有謀反嫌疑,就派人同時在幾個地方告密,捏造瞭許多證據。更奇怪的是,來俊臣還專門編瞭一本《告密羅織經》,傳授怎樣羅織罪狀的手段。他們想出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刑罰,名目繁多,花樣百出。他們抓到人,先把各種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認瞭。  有個正直的大臣對太後說:“現在下面告發的謀反案件,多數是冤案、假案,也許有人陰謀離間陛下和大臣之間的關系,陛下可不能不慎重啊!”  可是,武則天不願聽這種勸告。告密的風氣越來越盛,連她的親信、掌管禁軍的大將軍丘神勣,也被人告發謀反,被武則天下令殺瞭。  有一天,武則天接到告密信,說周興跟已經處死的丘神勣同謀。太後一聽,大吃一驚,立刻下密旨給來俊臣,叫他負責審理這個案件。

成語典故_草木皆兵的故事簡介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誰?

  成語草木皆兵的意思,草木皆兵出自什麼戰役?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草木皆兵的故事簡介  公元4世紀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堅統一瞭北方黃河流域。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堅征集瞭80多萬人的軍隊開始進攻東晉。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當時,晉軍將領是謝石、謝玄和劉牢之,總數隻有8萬人。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堅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力不足,不堪一擊,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隻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來是東晉的官員,對東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見到謝石後,報告瞭秦軍的佈防、兵力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謝玄經過一番商議,就派北府兵名將劉牢之率領精兵五千人,先對洛澗的秦軍發起突然襲擊。守在洛澗的秦軍,不是北府兵的對手,勉強抵擋一陣,就潰不成軍瞭。  洛澗大捷,大大鼓舞瞭晉軍的士氣。謝石、謝玄一面命令劉牢之繼續援救硤石,一面親自指揮大軍,乘勝前進,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於是,把人馬駐紮在八公山邊,和駐紮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苻堅在城樓上一眼望去,隻見對岸晉軍一座座的營帳排列得整整齊齊,手持刀槍的晉兵來往巡邏,陣容嚴整威武。再往遠處看,對面八公山上,隱隱約約不知道有多少晉兵。其實,八公山上並沒有晉兵,不過是苻堅心虛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晉兵瞭。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成語典故_成語鑿壁偷光的故事簡介 鑿壁偷光的主角是誰?

  鑿壁偷光,成語、典故。描寫的是西漢匡衡勤學苦讀的故事,最終成為大學問傢。現在人們一般用此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  匡衡  鑿壁偷光,成語、典故。描寫的是西漢匡衡勤學苦讀的故事,最終成為大學問傢。現在人們一般用此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  文學典故:  1.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傢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選自漢卷二》)  譯文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拿瞭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瞭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瞭,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瞭一個大學問傢。  啟示  這篇寓言寫瞭匡衡少年時讀書的一件事。它贊揚瞭匡衡勇於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勤奮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程門立雪的主人公是誰 程門立雪的故事介紹

“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傢喻戶曉。程門立雪的意思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比喻尊敬師長。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傢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程門立雪的典故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備受歡迎。居傢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程門立雪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瞭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傢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傢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擔心驚動打擾老師,就在門口靜候,沒有吵醒先生。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披上瞭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瞭,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瞭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隻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瞭,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相關人物  這則成語裡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學傢、“鳳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頤。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均為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傢和教育傢。顥、頤二人孩童時代讀書求學於姥姥傢———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閔集鄉一帶)。《孝感縣志》雲:“程子讀書臺,在縣東五裡,宋慶歷年間,二程讀書於此。”程子讀書臺又名“鳳凰臺”,因相傳在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鳳集於東崗,產九子於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學習、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時即讀書於其臺之樓上,故也名程臺。“其樓曰夜月樓,虛窗晃明,美景澄清,無屋舍煙火之湊密、兒童雞犬之聲雜,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學,伊洛學派亦肇基於孝感”。程頤十八歲後,遊伊洛、進太學,就學於周敦頤,著《顏子好學論》等書,逐步創立瞭北宋著名的理學流派,形成獨樹一幟的“程朱理學”,其學說受到許多名彥碩儒的推崇。  後來,孝感百姓為瞭紀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瞭二程祠,明末祠毀。清順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縣張擢士重建於東嶽廟側,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臺夜月”。可惜該樓毀於1968年,今僅存遺址。

成語典故_知己知彼的主人公是誰?簡述知己知彼成語故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為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都不會有危險。語出《孫子·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出處 《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一名言中的“殆”字應該解釋為“疲憊不堪”。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其中的“殆”字,是孫子對《謀攻篇》的前一篇《作戰篇》中“鈍兵、挫銳、屈力、殫貨”等詞的高度概括。原文大意是,透徹瞭解敵我雙方的情況,就是戰鬥百次,軍隊也不會疲憊不堪,戰鬥力充沛。一支軍隊不怕失敗,怕的是喪失戰鬥力。一支軍隊很難不失敗,難的是能夠從失敗中站起,繼續戰鬥。如果一個將領認為自己完全掌握瞭敵情我情,就認為完事大吉,不再為失敗考慮,可能失敗就在眼前,而且一敗塗地,連挽救的餘地都沒有。所謂“驕兵必敗”,就是這個道理。  古語智慧  涇陽之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的精髓,它概括性的描述瞭孫武對戰爭中敵我勢力的認識。古往今來,歷代軍事學傢都在運用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經過時間的證明它不管是對戰爭、商業活動,甚至政治活動都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戰爭中這一規則的運用是最為廣泛的。唐朝開國之初,政局未穩,邊境時常受到東突分子的幹擾,面對這種狀況唐高祖李淵一時無計可施,隻好決定將京都遷移出長安。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年輕將軍,對於父皇的決定堅決反對,認為大唐皇朝成立之初,區區幾個東突分子鬧事就要搞得遷都,國威何在。於是帶領軍隊到涇陽與東突厥展開戰鬥。  雙方實力懸殊,東突厥有兵20多萬,而李世民所帶軍隊不過幾百。但是令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驚訝的是李世民居然天不怕地不怕,僅僅帶著100騎兵就直奔陣前和頡利、突利二可汗,說:“我們已與你們可汗結盟,今日為何違約來犯?如果你們可汗真有本事,就請可汗與我李世民一人來決戰。如果派兵攻打,我這百名士兵將拼死迎戰,決不後退。”李世民如此的陣勢,加上他深情鎮定威嚴,使得頡利、突利二可汗認為大唐肯定設有埋伏,因此不敢下令進攻。李世民見狀又說:“你以前與我們有盟,今日出兵襲擾,為何不守信用?”這一反問使得頡利、突利二可汗啞口無言,李世民的種種膽大的行為不得不使頡利相信突利和李世民勾結,將軍情泄露出去瞭。鑒於這種狀況,隻好退兵,待時機成熟再出戰。  李世民設計突擊突厥,使他們倉皇而逃。一時間,李世民的軍隊士氣高昂,大傢都認為要乘勝追擊。李世民認為,大唐皇朝建立才不久,應該以修生養息為主,而不是一味好戰。於是 ,李世民與頡利會盟,並贈其大量金帛,目的是“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從此大唐邊境和諧安定。李世民曉知頡利的心態,據此采用一系列離間戰術,然後采取突擊獲勝。真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深刻應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響遏行雲的主人公是誰?響遏行雲是誰的故事?

響遏行雲的主人公是誰?  戰國時期,有個喜歡歌唱的青年,名叫薛譚。他得知秦青在歌唱方面很有造詣,便拜秦青為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有瞭很大進步,受到瞭同行的稱贊。  薛譚自以為已經把老師的本領學到手瞭,於是,有一天,他便去向秦青告別,秦青沒有挽留他。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設宴為他送行。在飲酒話別的時候,秦青打著拍子,唱瞭一支非常悲壯的歌曲,那高亢的歌聲使周圍的樹木都顫動起來,天空中的流雲都停瞭下來。   薛譚聽得入瞭迷,意識到自己的驕傲自滿有多麼愚蠢。他十分慚愧地對秦青說:“老師,我原以為學得和您差不多瞭,現在才知道比老師差遠瞭,請老師原諒我,讓我繼續跟您學習吧。”   秦青聽瞭,笑瞭笑,讓他留瞭下來。  響遏行雲的意思:聲音高入雲霄,阻住瞭雲彩飄動,一般用來形容歌聲嘹亮。  響遏行雲典故  戰國時期, 有個喜歡唱歌的青年,名叫薛譚。他聽說秦青很會唱歌,就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自以為完全掌握瞭,便告辭回傢。秦青沒有挽留, 第二天,在城郊的大路旁為薛譚餞行。席問,秦青按著節拍,慷慨悲歌。歌聲振動林木,高入雲霄,好像連浮動的白雲也在駐足聆聽。薛潭便道歉要求回到秦青身邊,並且再也不敢說回傢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投筆從戎的主人公是誰?投筆從戎的歷史人物簡介

  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  東漢初期,有一位受命出使西域,經過艱苦鬥爭,重新打通絲綢之路,成為我國歷史上繼張騫之後,為促進中西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瞭傑出貢獻的英雄,他就是東漢著名史學傢班固的弟弟,名叫班超。  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以後,請瞭一個大學問傢班彪整理西漢的歷史,班超便是著名大文豪、史學傢班彪的兒子。父親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歷史學傢,著名的史書《漢書》就是他們父子倆編撰的。班超,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瞭理想。他肯動腦筋,能言善辯,讀瞭不少書。  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莊召到洛陽,做瞭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著去瞭。當時,因傢境貧寒,班超便找瞭個替官傢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傢。  然而,雖然出生於文學世傢,班超卻對文學不感興趣,日子久瞭,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瞭。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厭煩和苦惱,忍不住站起來,棄筆感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就這樣,他決心投筆從戎,拋棄案頭工作去從軍。聽瞭這番話,周圍的人都譏笑他異想天開,班超感嘆地說:“庸人怎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啊!”  公元73年,班超投筆從戎,如願以償。當時,漢明帝派大將軍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軍出征,擔任竇固手下的代理司馬官職。由於他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得到竇固的賞識,派他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  那時候,東漢和匈奴都希望拉攏西域諸國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削弱對手,所以不得不對西域諸國恩威並用。班超帶著隨從人員三十六個先到瞭鄯善,開始的時候鄯善王對他們很客氣,過瞭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同鄯善國聯絡,由於匈奴使者的從中挑撥,鄯善王對班超的態度漸漸冷淡起來,並且產生瞭敵意。警惕的班超想到可能是匈奴派來瞭使者,鄯善王有傾向匈奴之意,必須先下手為強。一天晚上,刮起瞭大風,班超一把火燒瞭匈奴使者團的大營。

成語典故_成語約法三章是誰的典故 約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誰

  約法三章成語出處  漢·荀悅《漢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  約法三章的成語故事  劉邦本來是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在秦朝統治下,做過一名亭長(秦朝十裡是一亭,亭長是管理十裡以內的小官)。由於押送民夫去建阿房宮,修驪山墓,劉邦多次去過咸陽。他親眼看到秦始皇在咸陽街道上出巡的情景,十分羨慕地嘆息說:“唉!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取得天下,當上皇帝啊!”  後來,劉邦和項羽一起起義反秦,勢力也不斷壯大。朝末年,秦軍在巨鹿被劉邦和項羽打瞭敗仗,秦二世和趙高不但不發救兵,反而要查辦章邯。章邯怕趙高害他,隻好率領部下向項羽投降瞭。  那時候,秦朝大權完全操在趙高手裡。公元前206年,劉邦的人馬攻破瞭武關(今陜西丹鳳縣東南),離咸陽不遠瞭。二世嚇得直打哆嗦,連忙派人叫趙高發兵去抵抗。但是,趙高卻派心腹把二世逼死瞭。後來,二世的侄兒子嬰找機會殺瞭趙高,派瞭五萬兵馬守住嶢關(今陜西商縣西北)。  劉邦的軍隊進瞭嶢關,到瞭灞上(今陜西西安市東),一路銳不可當,秦王子嬰無奈,帶著秦朝的大臣投降瞭。劉邦收瞭玉璽,把子嬰交給將士看管起來。這樣,秦始皇建立起來的強大的王朝,僅僅維持瞭十五年,就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滅亡瞭。  劉邦派人把子嬰看管起來,自己帶著兵馬進瞭咸陽。咸陽的阿房宮真是個迷人的地方,他本來隻是個小亭長出身,見秦宮裡富麗豪華,美女如雲,於是賴在宮中飲酒作樂不願離開。  樊噲、張良再三勸說,叫他不要貪圖眼前的享受,應當以打天下的大事為重,六國的舊貴族都在向咸陽打來,可千萬大意不得。劉邦一聽很對,馬上派人封瞭貯藏金銀財寶的庫房,帶兵回到霸上。他派人去把守函谷關,阻擋六國舊貴族進入關中。  過瞭幾天,劉邦召集各縣有威望的父老豪傑到霸上,告訴大傢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民皆案堵如故。”大意就是你們已經吃足瞭秦朝的苦頭,什麼誹謗一下朝政就要滿門抄斬啦,偷偷議論一下時勢就要殺頭啦,這種法律實在太殘暴瞭。今天,我跟諸位父老約定三條法令:第一,殺人的償命;第二,打傷人的辦罪;第三,偷盜的辦罪。除瞭這三條,其餘秦朝的法律一概廢除。我是替父老們除害來的,決不坑害大傢,希望大傢不要害怕,也希望大傢回去把我的話轉告給老百姓!劉邦還叫各縣父老和原來秦國的官吏到咸陽附近的各縣去宣佈這三條法令,劉邦的軍隊在關中的百姓中留下瞭好的印象。  父老們聽瞭劉邦約法三章,高興極瞭,趕快回去向老百姓宣傳。老百姓聽說沛公劉邦如此寬大仁慈,也都很高興。他們爭先恐後地拿著牛羊肉、酒和糧食來慰勞士兵。劉邦再三辭謝說:“軍中有的是糧食,不可接受你們的禮物,若任意收禮,則違反瞭我劉邦進關的初衷瞭呢!”老百姓看到劉邦這樣愛護他們,自然更高興。他們都希望劉邦能夠永遠在關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統治。  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瞭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瞭西漢王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懸梁刺股的成語典故 懸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誰?

  懸梁刺股意思是隻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獲。也說的是隻要下工夫,就會有收獲,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懸梁刺股作為刻苦學習的成語典故,故事源自戰國的蘇秦和東漢的孫敬。  懸梁刺股的成語典故  成語“懸梁刺股”由兩個故事組成。  懸梁  見於《太平禦覽》卷三六三引《漢書》。《太平禦覽》卷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後為當世大儒。”  東漢的時候,有個名叫孫敬的人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時間久瞭,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瞭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梁上,一頭束在頭發上,當他讀書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發,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瞭,好再繼續讀書學習。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傢。  刺股  見於《國策·秦策一》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傢,是東周洛陽乘軒裡(洛陽李樓鄉太平莊)人,少時便有大志,隨鬼谷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傢產,置辦華麗行裝,去秦遊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一中國,未被采納。  由於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隻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傢中,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便拿出師傅送給他的《陰符》一書,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準備瞭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如此這般堅持瞭一年,他再次周遊列國。這次終於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並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達15年之久。  評價  “懸梁”之事據說是發生在漢朝,而“刺股”,就出在蘇秦在秦國受冷落之後閉門讀書的一年間。想想日後蘇秦在六國之間蹦來竄去,最後落得被刺客要瞭性命的下場,他的確算是一個十足的英雄,但這,“懸梁刺股”的故事,能作為佳話流傳千古,一定是他沒有想到的瞭。  透過蘇秦“刺股”之外的動因,可以感受到他苦心鉆營的利祿之心。褒貶不容我定言或評說,而此類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亦是彼彼可見的。若蘇秦或張儀,抱著做事的決心,而不是為瞭貪圖自己一時的榮華,那段歷史想必可以改寫,譬如說,秦國早日一統天下,或者說,六國一直可與秦國抗衡?其實歷史並不是由人格高尚的人譜寫的,天使和魔鬼共同主宰著這個世界,眾多平庸的人,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或者埋頭過著自己眼前的日子。  偉人也好,惡人也罷,有時透過表象去深究其內因,足以摧毀我們一直固守的價值觀。若執著地鉆研其究竟,近乎是種殘忍。而歷史的畫卷,最終彰顯的,是世事陽光的一面,並非自欺或欺人,而是在無常世事裡,人們需要這樣的精神和信念,來支撐脆弱的心靈。恰如蘇秦的“刺股”,我們需要用此類的故事,去引導孩子們做事的毅力與恒心,而隱去其後的齷齪,任之隨著時間的長河,漸漸消隱罷瞭。  因為是兩個故事所以我們常說的是頭懸梁,錐刺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東窗事發的主人公 東窗事發的歷史人物是誰?

  傳說秦檜殺害嶽飛時,曾與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定計。秦檜死後,在地獄裡受苦,王氏給他作道場,並派道士去探訪他。他對道士說:請告訴夫人,東窗下的密謀已經暴露瞭。後遂用“東窗事發、東窗事犯”等陰謀敗露,將被懲治;以“東窗婦”借指陰毒的人;以“東窗計”指陰謀詭計。  成語故事  相傳南宋奸臣秦檜與妻子在東窗下謀害瞭抗金名將嶽飛,地藏王(神明)化為一個行者到人間作證說東窗事犯瞭,秦檜不久就死瞭(見於元孔文卿《地藏王證東窗事犯雜劇》)。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四裡說,秦檜死後不久,兒子秦熺也死瞭,妻子王氏請來一位道士為兒子超度亡靈,道士來到陰間,在秦熺的帶領下見到瞭正在收審的秦檜。秦檜神情黯淡地對道士說:“可煩傳與夫人,東窗事發矣!”後來用“東窗事發”指罪行,陰謀敗露。也說東窗事犯。  成語典故  東窗事發就是相傳南宋奸臣秦檜與妻子在東窗下謀害瞭抗金名將嶽飛。秦檜想殺嶽飛,在東窗內同妻子王氏商量,王氏說:“抓住老虎容易,要想放走再把它抓住就很難瞭。”於是秦檜就決定殺掉嶽飛。後來秦檜在西湖遊玩,在船中睡著瞭,夢中看見一個披著長發的人大聲地說:“你害國害民,我已經告訴上天,上天要派人來捉拿你瞭。”  秦檜十分害怕,回傢後大病一場不久就死瞭,秦檜剛死沒幾天,他的兒子秦熺也死瞭。王氏設起神案,請道士驅鬼,道士呈表給上天,迷蒙中看見秦熺戴著鐵枷,就問:“太師在什麼地方?”秦熺回答說:“在鬼城鄷都。”方士按秦熺說的話到鄷都去,結果看見秦檜、萬俟卨都戴著鐵板枷,受瞭很多各種各樣的苦刑。秦檜說:“麻煩你傳話給我的夫人,東窗密謀殺害嶽飛的事情暴露瞭!”  “東窗事發”。原指在東窗下密謀陷害嶽飛一事敗露。後喻陰謀敗露,或罪案遭揭發,將被懲治,常用此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誰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歷史人物

  東漢末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為瞭保護劉備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對關羽關懷備至,送他宅院、美女、戰袍及寶馬,關羽還是無動於衷,一心想打聽劉備的下落。張遼問他為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說他與劉備有過生死誓言。  《三國演義》中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而且此語可以指徐庶,也可以指關羽。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瞭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向往另一方。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下,關羽和曹操訂立瞭著名的“土山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消息,無論千裡萬裡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曹操最後答應瞭苛刻的條件。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後來又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關羽忠於劉備,忠於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國志》裡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個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將關羽講義氣的形象推向極致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一幕,更令無數人蕩氣回腸。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曾做過劉備的軍師。後因曹操假冒徐母筆跡致書徐庶,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而回傢與母親相聚。臨行前,徐庶曾向劉備表示:“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後來便有瞭一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表示始終保持沉默之意。  但徐庶卻是比關羽更合成語意義的人物,他在被迫“棄劉歸曹”後,為瞭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雖在曹營卻“終身不設一謀”,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光輝典范。  通讀本《三國演義》上說,徐庶化名單福,聞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為軍師,接連打瞭兩次漂亮的勝仗,還襲取瞭樊城,使劉備聲名鵲起,也讓劉備集團在逆境中看到瞭希望。可是好景不長,其身份被程昱識破,並設計將徐庶老母賺至許昌,又假借徐母傢書逼徐庶就范,這就是俗語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  徐母被捉,史籍與演義皆同,所不同的是細節,《三國志·諸葛亮傳》曰:“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成語典故_聲東擊西的主人公是誰?聲東擊西的成語故事

  導讀:聲東擊西的意思是忽東忽西,即打即離,制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乘機殲敵的策略。為使敵方的指揮發生混亂,必須采用靈活機動的行動,本不打算進攻甲地,卻佯裝進攻;本來決定進攻乙地,卻不顯出任何進攻的跡象。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方就無法推知己方意圖,被假象迷惑,作出錯誤判斷。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瞭使西域諸國便於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於闐等國,兵力隻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  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佈對班超不滿言論,制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並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這天黃昏。班超命於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讓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裡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於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隻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趕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慘重的報告,大勢已去,隻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金屋藏嬌說的是哪位皇帝,金屋藏嬌的主人公是誰?

  金屋藏嬌成語,出自《漢武故事》,小說講述漢武帝幼時說如果能娶到表姐陳阿嬌做妻子,會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後指納妾。  典故  “金屋藏嬌”典故來源於志怪小說《漢武故事》,其核心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幼年的膠東王劉彘(即漢武帝劉徹,漢武故事稱其幼名彘),另一個是館陶公主的女兒陳氏阿嬌。漢武帝劉徹在中國歷史上是赫赫有名;“嬌”就是指陳氏,漢武帝劉徹的第一任皇後,後因驕橫、無子與巫蠱被廢黜。  “金屋藏嬌”這個成語並沒有出現在漢至魏晉的典籍之中。在這段時間內“金屋藏嬌”還未結構為固定的成語。而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文學作品中隻見“金屋貯嬌”。  值得註意的是,劉徹幼名彘的說法和陳皇後小名阿嬌的說法皆來自小說《漢武故事》,因為金屋藏嬌的故事流傳甚廣,所以被很多人當成真實的歷史。  陳氏的父親是堂邑侯陳午,母親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母姐姐館陶長公主劉嫖,陳氏正史並未留名,《漢武故事》稱其小名為阿嬌,此名可能是化陳蹻(陳午和館陶公主的第二個兒子)之名而來,因“金屋藏嬌”的典故流傳太廣,後世習慣以“陳阿嬌”稱呼陳後,有人稱陳後大名為“陳嬌”,其實是穿越小說中,附身陳阿嬌的女主本名。  典故背景  聯姻  劉徹是漢景帝當時的寵妃王夫人王娡所出,排行第十。景帝有十三個兒子,曾經的寵妃栗姬為景帝生育瞭皇長子——劉榮。由於沒有嫡子,公元前153年,景帝遵照‘立長’的傳統立自己已經成年的庶長子劉榮為太子,同時立聰明伶俐的小劉徹為膠東王,時年劉徹四歲。  公元前153年,被立為太子的劉榮尚未婚配,館陶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成為皇後,就想把女兒許給太子劉榮。不料劉榮生母栗姬因厭惡館陶屢次給景帝進獻美女而拒絕這樁婚事。館陶十分惱火。於是,又看上瞭“夢日入懷”而生的膠東王劉徹,劉徹的生母王娡同意瞭這樁婚事。  《漢武故事》以此史實為基礎,講述瞭一個青梅竹馬的美好童話:館陶長公主抱著小劉彘問:“彘兒長大瞭要討媳婦嗎?”小劉彘說:“要啊。”長公主於是指著左右侍女百餘人問劉徹想要哪個,小劉彘都說不要。最後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那阿嬌好不好呢?”小劉彘就笑著回答說:“好啊!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長公主非常高興,於是數次請求景帝,終於定下瞭這門親事。

成語典故_東山再起的典故出自哪 東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誰?

  導讀: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傢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瞭。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瞭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出處  《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晉書·謝安傳》:“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征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官至中書令、司徒。”  典故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瞭千把裡長。過瞭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瞭彭城,從東到西一萬多裡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瞭慌。晉朝軍民都不願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裡,大傢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  謝閣老心裡有數:跟苻堅硬拼,如雞蛋碰石頭。隻有用計,才能以少勝多。他好容易調瞭八萬人馬到前線,跟苻堅的百萬大軍對陣。謝閣老雖心裡有譜,也止不住發虛。不過謝閣老表現鎮靜,上上下下也就吃瞭定心丸,沒得一個亂套。兩邊人馬在淝水開戰瞭,謝閣老穩坐東山跟人下棋。後首,淝水的敵人果真中計,被東晉八萬人馬打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淝水一仗,救瞭東晉,謝閣老被封為三公之上。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傢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瞭。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瞭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新解  宋代李綱是大名鼎鼎嶽飛的伯樂師傅,他原是北宋在班文臣,官居丞相之下,在當時抗金爭論中屬於主戰派,力舉嶽飛掛帥,使得嶽飛得以施展宏圖。嶽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迫害致死後,李綱也受到牽連,被革職並指定流放到當時離京城最遠的海南島崖州(今三亞)。當時的經濟條件極為落後,路途之艱辛難以想象。李綱來到海南東山嶺時大病一場,無法繼續前行,遂暫時在東山嶺山腳下暫住,一次閑時上山,進到當地著名寺廟潮音寺請主持高僧算卦,以占卜未來前途。高僧指點曰:施主乃貴人天命,雖暫時受挫,但如若誠信拜佛,不久即會逢兇化吉,前途不可限量。於是李綱決定上山修行,結果不到半年,宋孝宗繼位,秦檜被懲處,李綱也接到朝廷赦免原罪並官復原職的聖旨。李綱回到朝廷後,仕途通達,官至宰相,他對海南東山嶺念念不忘,常常和人提起此事,後人便在民間流傳“東山再起”之說,此事在海南省萬寧市東山嶺有石碑為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雞鳴狗盜與誰有關? 雞鳴狗盜的主人公是誰?

  雞鳴狗盜,學雄雞啼叫,裝狗進行盜竊。成語故事源自孟嘗君的一個門客“學雞啼叫,騙開城門”。後多用作貶義,比喻那些既無真才實學,也無堂皇風度,隻不過略有低下本領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領或偷偷摸摸的行為。  成語典故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隻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傢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瞭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隻等找個借口殺掉。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隻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瞭,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瞭,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瞭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瞭。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鉆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舍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裡。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瞭,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瞭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他害怕秦王反悔,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傢正犯愁時,隻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瞭。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怎麼還沒睡蹭實就雞叫瞭呢?但也隻得按照規定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瞭,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傢已經出關多時瞭。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離開秦國,逃回瞭齊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誰?退避三舍是誰的故事

  退避三舍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成語出處和典故  重耳逃亡在楚  春秋時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時,楚王收納瞭他,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退避三舍”。  晉楚在城濮交戰  後來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遵守諾言,把軍隊撤九十裡。  故事介紹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瞭一些大臣,向狄國借兵,奪瞭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狄人。  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隻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狄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狄人打敗,又殺瞭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過瞭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傢,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瞭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瞭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瞭。  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隻派瞭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瞭。  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傢,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紮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成語典故_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殺妻求將的主人公是誰?

  殺妻求將典故,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起為瞭取得魯國信任,不惜殺死來自敵國(齊國)的妻子以獲得將軍位。後比喻為瞭成功不擇手段。  出處  據漢代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記載,戰國時代,魏國人吳起(約前440-約前381年)曾先後在魯、魏、楚三國做官。他在魯國時,齊國人來攻打魯國。魯國因為吳起有一定的將才想要任命他做將軍,率兵與齊軍作戰。但由於吳起娶瞭齊國女子為妻,魯國懷疑他與齊國的關系,對任命他做將軍一事遲疑不決。在這種情況下,吳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殺死瞭,以表明他與齊國沒有什麼關系。魯國最終任命吳起為將軍。吳起做將軍後,率兵攻打齊軍,把齊國打得大敗。這個故事說明,吳起為瞭成就自己的功名,忍心殺害自己的妻子,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後因以“殺妻求將”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祿的行為。  典故  吳起的得勢引起魯國群臣的非議,一時流言四起。魯國有些人在魯王面前中傷吳起說:“吳起是個殘暴無情的人。他小時候,傢資十全,他想當官,從事遊說活動沒有成功,以致傢庭破產。鄉鄰都恥笑他,吳起就殺瞭三十多個誹謗他的人。逃出衛國而東去。他和母親告別時,咬著臂膀發誓說:‘不為卿相,不復入衛’。此後他就在曾申門下學習。過瞭不久,他母親去世,他竟然沒有回傢。曾申為此很鄙視他的為人,和他斷絕瞭關系。吳起這才跑到各國,學習兵法奉事魯君。魯君對他有懷疑,他就殺瞭自己的妻子以爭取做將軍。魯國是個小國,一旦有瞭戰勝的名聲,就會引起各國都來圖謀魯國瞭。而且魯國和衛是兄弟國傢,魯君用吳起,就是拋棄瞭衛國。”魯君因而疑慮,就辭退瞭吳起。殺妻求將的歷史人物——吳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