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Category: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_罄竹難書的主人公是誰?罄竹難書的故事和意思

  罄竹難書,成語,貶義詞,拼音:qìngzhúnánshū指把竹子用完瞭都寫不完,比喻事實(多指罪惡)很多,難以說完(古人寫字用竹簡,竹子是制竹簡的材料)。故事源自隋唐宇文化及,李密,瞿讓,隋煬帝。  成語出處和典故  “罄竹難書”最早出現於《呂氏春秋》:“亂國所生之物,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也。”《漢書·公孫賀傳》:“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本意都是“事端繁多,書不勝書”。  很多人隻知道《新唐書·李密傳》:“隋時李密移檄郡縣,數煬帝十罪曰:‘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罄竹難書”解為“事端繁多,數不勝數”。  故事介紹  李淵自從在太原起兵以後,自任為大將軍,積極地向隋軍進攻。  這個時候,突厥的力量很強,李淵因為一方面擔心突厥壞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馬,所以聽從別人的建議,向突厥的始畢可汗合約,雙方約定:“若得攻入長安,民眾土地歸於唐,金玉繒帛歸於突厥。”  李淵為爭取人心,大開糧倉,救濟災民,並且乘機招募義兵。然而,這些義兵都是烏合之眾,沒有經過檢閱練習,所以帶領起來萬分辛苦。  此時,李密在現在的河南省東部,擁有極大的力量,而且發表瞭一篇著名的檄文聲討隋煬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這句話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簡策,也寫不完煬帝的罪狀。罄是用盡的意思。用東海的滔滔大水,也寫不完煬帝的罪惡。以後我們形容罪狀之多,寫都寫不完,稱之為“罄竹難書”,這就是此句成語的由來。  自從這一篇檄文一出,海內轟動,人人傳閱,李密的聲勢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領袖如竇建德和徐圓朗等紛紛上表,勸請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卻以為洛陽尚未拿下,還不必急在一時。  因為李密的聲勢浩大,所以李淵想要來拉攏他,遣使通書。李密自以為力量雄厚,要求李淵率領步騎數千到河南來,當面締結盟約,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淵不敢得罪李密,卻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著說:“李密這個人如此誇矜自大,我正準備進兵關中,如果一口回絕他,等於平白又多瞭一個敵人,不如拍拍他的馬屁,使他更為驕傲,然後再慢慢觀看鷸蚌相爭,好來坐收漁利。”  於是,李淵就命令溫大雅回瞭一封書信給李密,信上說:“天生萬民,必有司牧,當今能為司牧,作為天子者,除瞭你還有什麼人?老夫年逾知命(知命為五十歲),沒有這個野心瞭。願意跟著大弟你,攀鱗附翼。”  李密見到信,看得眉開眼笑,樂不可支。從此,對李淵深信不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緣木求魚的主人公是誰?緣木求魚的故事和意思

  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用那樣的辦法來追求那樣的目的,就像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不可能達到目的。故事源自戰國的孟子。  成語出處和典故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故事介紹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⑴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⑵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蒞⑸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⑹,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⑺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⑻人與楚⑼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裡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邯鄲學步的主人公是誰?邯鄲學步的故事和意思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模仿行走的技能。比喻一味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瞭。故事源自燕國的壽陵少年。  成語出處和典故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故事介紹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壽陵少年。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傢的好,飯菜是人傢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傢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成語漫畫傢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傢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瞭。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隻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瞭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瞭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傢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瞭。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瞭,路費也花光瞭,隻好爬著回去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墨守成規的主人公是誰?墨守成規的故事和意思

  墨守成規,亦作“墨守成法”。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世人謂之“墨守”。後以“墨守成規”指固執舊法,一成不變。清王韜《甕牖馀談·猶太古歷說》:“而至今,中法每不如西法之密,何哉?蓋用心不專,率皆墨守成法,未能推陳出新耳。”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一卷第四章二:“你也是一個軍佐吧,如果破格把他介紹進來做同志,就會更加有利,不能墨守成規。”故事源自戰國的墨翟。  成語出處和典故  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傢以為準的也。”  故事介紹  戰國時期,有一回,楚國要攻打宋國,魯班為楚國特地設計制造瞭一種雲梯,準備攻城之用。那時墨子正在齊國,得到這個消息,急忙趕到楚國去勸阻,一起走瞭十天十夜,到瞭楚國的郢都立刻找到魯班一同去見楚王。墨子竭力說服楚王和魯班別攻宋國。楚王終於同意瞭,但是他們都舍不得放棄新造起來的攻城器械,想在實戰中試試它的威力。  墨子說:“那好,咱們就當場試試吧。”說著,解下衣帶,圍作城墻,用木片作為武器,讓魯班同他分別代表攻守兩方進行表演。魯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擋住瞭。魯班攻城的器械已經使盡,而墨子守城計策還綽綽有餘。  魯班不肯認輸,說道:“我有辦法對付你,但是我不說。”墨子說:“我知道你要怎樣對付我,但是我也不說。”楚王聽不懂,問是什麼意思。墨子說:“公輸子是想殺害我。他以為殺瞭我,就沒有人幫宋國守城瞭。他哪裡知道我的門徒約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裡等著你們去進攻。”楚王眼看沒有把握取勝,便說:“好瞭,我決定不攻打宋國瞭。”  因為墨子善守,後來就把牢守稱為“墨守”。但這個“守”一般都已不指守城,而多指守舊,成瞭貶義詞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囫圇吞棗的主人公是誰?囫圇吞棗的故事和意思

  囫圇吞棗,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後引用為成語,本義是指把棗整個咽下去,比喻理解事物時,不加以分析,模糊理解。故事源自宋·圓悟禪師。  成語出處和典故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是囫圇吞卻一個棗也。”遂絕倒。  故事介紹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瞭很多的書,懂得許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傢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萬分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瞭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瞭會傷牙齒。”大傢都覺得很有道理。這個人為瞭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整個吞下去,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說完便拿起一個大棗放在嘴裡,囫圇著吞瞭下去。大傢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有個喜歡開玩笑的人說:”你真是囫圇吞棗呀!”大傢聽瞭,都笑得前仰後合。  寓意  “囫圇吞棗”的故事讓我們感到可笑,它告訴我們世間的事大都有利有弊。興利除弊要有恰當的辦法。似是而非,”囫圇吞棗”,隻能惹人發笑。它提醒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隻有認真學習,從實際出發,仔細分析,充分理解,實事求是,才會有利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赴湯蹈火的主人公是誰?赴湯蹈火的故事和意思

  赴:去;走向;湯:開水;蹈:踩。本意:奔上煮沸的水,踏上火海。比喻意: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行為。為某事付出努力。故事出自於三國趙子龍.  成語出處和典故  《墨子·兼愛》:“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兼愛下:“伏水火而死,有不可勝數也”  《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三國志·魏書·劉表傳》:“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故事介紹  東漢末年,劉表占據著荊州,手下的官員韓嵩勸他投降曹操。劉表沒有同意,他要韓嵩到洛陽探聽一下曹操的虛實,以圖有機可乘。韓嵩表示,就是讓我去跳滾燙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決不推辭。  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遊於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後,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後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瞭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瞭嵇康的堅決拒絕。不久,山巨源收到瞭門人遞上的一封信。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瞭下去。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聖,說自己“志氣可托,不可奪也”。  接著又寫到自己傾慕尚子平、臺孝威(後漢隱士),不涉經學,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肴來喂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麋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表達瞭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中任職的決心。由於嵇康時常發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經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鐘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螳臂當車的主人公是誰?螳臂當車的故事和意思

  螳臂當車(tángbìdāngchē)螳螂舉起前肢企圖阻擋車子前進。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出處:《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故事出自於春秋的。  成語出處和典故  《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故事介紹  《莊子·人間世》說:“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另外,《莊子·天地》也有“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轍,則必不勝任矣”這樣的話。原話這個的“螳臂”,都並無貶義,後來則一般都把它比作不自量力、冒充英雄和妄圖抗拒某種強大力量的人。成語“螳臂當車”,正是從《莊子》的這個“不勝任”的原意轉化而來的。  春秋時,魯國有個賢人名叫顏闔(hé),被衛國靈公請去當其太子蒯瞆(kuǎiguì)的老師。顏闔聽說蒯瞆是個有兇德的人,到衛國後,就先去拜訪衛國賢者蘧(qú)伯玉,請教如何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說,您先來問情況是對的,有好處,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難達到目的的。並進一步說道:“汝不知夫螳蜋(同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雙臂來阻擋前進的車輪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勝任的,而是確實認為自己的這種舉動是好的,是有益的。顏闔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為像螳臂當車一樣,您要戒備啊!慎重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孺子可教的主人公是誰?孺子可教的故事和意思

  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成語出處和典故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傢》:“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小蘿卜頭的故事》:“羅伯伯非常滿意,非常高興,自言自語的說:“孺子可教也兵書。《六韜》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舊題周朝的薑尚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  故事介紹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張良圯橋進履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粗佈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直接把一隻鞋子丟到鞋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  張良很驚訝,想揍那老頭。但看到老人年紀很大,便忍住瞭。他下橋把鞋撿瞭起來,然後又恭敬地跪著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腳穿好鞋,然後笑著轉身就走瞭。  張良更吃驚瞭,盯著老人離開的背影。那老人走瞭裡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不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瞭,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瞭,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卻遲到,怎麼回事啊?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瞭五天,公雞一打鳴,張良就出發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瞭,老人說:“又遲到,怎麼回事啊?五天後再早點來。”  又過瞭五天,張良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過瞭一會,老人也來瞭,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瞭,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有大成就。十三年後,小子你將再見到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啦”然後老人就離開不見瞭。第二天早晨,張良看那本書,乃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事很奇特,於是常常用功專研此書。  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瞭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瞭汗馬功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成語一鳴驚人出自於哪個典故

  春秋時期,先後有五個國傢稱霸中原,史稱“春秋五霸”。在“五霸”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文化最盛。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瞭巨大的作用。  楚莊王據載生年不祥,卒於公無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熊氏,名旅(一作呂,侶),春秋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中原五霸之一。郢都即今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繼位。登位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郊遊圍獵,沉湎聲色,並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但數月之後,莊王依然依舊,享樂更甚。大夫蘇從又進諫。莊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於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並舉伍參、蘇從擔任要職。這就是“一鳴驚人”的來歷,後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講求得失,穩定瞭政局,發展瞭生產,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瞭基礎。  莊王三年即公元前611年,國內發生災荒,戎人騷擾,附屬的庸國、麋國勾結百濮叛楚。莊王集中力量伐滅威脅最大的庸國,又吞並瞭麋國,控制局面,增強瞭國力。此後,又極力整頓內政,任用賢才,厲行法治,加強兵備,使楚國出現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北上,在周的直轄區耀武揚威,並遣使問象征王權的九鼎之輕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氣勢。  公元前597年,楚軍圍鄭,連攻三個月,破鄭都。晉遣兵來救,與楚軍大戰於邲(河南滎陽東北),結果大敗。戰後,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隔瞭兩年,楚又借故圍攻宋國,迫使其屈服。這時,中原諸小國,又相繼依附楚國,楚莊王一時做瞭中原盟主。莊王二十年即公元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在蜀(今山東泰安西)開會結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其兒子審繼位,稱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內原有莊王廟,今已廢。

成語典故_成語高山流水出自於哪個典故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隻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瞭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瞭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瞭。”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隻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瞭,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瞭非常要好的朋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成語金屋藏嬌出自於哪個典故

  漢武帝幼時,他的姑姑館陶長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兒阿姣許配給他,便半開玩笑的去征求他的意見,童稚的劉徹當場答曰:“好!若得阿姣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長公主大悅,遂力勸景帝促成這瞭樁婚事。這就是“金屋藏嬌”一詞的來歷。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劉徹這次極到位的回答一方面使他從此贏得瞭長公主強有力的政治支持,另一方面也註定瞭西漢王朝未來幾十年的奢糜。  但可憐的阿嬌並沒有等來劉徹許諾給她的“金屋”,貴為皇後的她根本無法讓劉徹把註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元光五年(前130年),漢武帝使有司賜皇後書,以“惑於巫祝”為由奪其璽授。一場以阿嬌終身幸福為籌碼的賭博式的政治婚姻結束瞭。幾年後,阿嬌鬱鬱而終。  漢武帝很快找到瞭自己的第二任皇後–衛子夫。史書上說,武帝去其姊平陽公主傢做客,席間去洗手間的時候同前來侍奉的婢女衛子夫發生瞭關系。宴會散後,武帝即將衛子夫帶回瞭宮中。然而不諳賭術的衛子夫一進宮就輸得精光–她被風流成性的武帝給忘到腦後去瞭,直到一年以後才得以復見,子夫“涕泣請出”,武帝憐之,於是再次臨幸,子夫遂有身孕。元朔元年(前128年),衛子夫為劉徹生下瞭後來的戾太子劉據。母以子貴,同年,衛子夫被冊立為皇後。然而到瞭武帝晚年,宮中發生瞭著名的“巫蠱之禍”,劉據遭誣陷自殺,衛子夫雖身為皇後也受到牽連,被迫自盡。這場劉徹自娛自樂的賭博最終以衛子夫母子的慘敗而收場。  於是,兩位皇後的悲慘命運使得李夫人有幸成為千年之下陪伴劉徹的唯一一位女性。  這位有“傾國傾城”之譽的女子的確得到瞭這個男人所能給予的最大限度的眷顧與恩賜,生前死後都榮極一時。但她卻並沒有因此而迷失自己。她的心裡一直都很清楚,自己隻不過是這個暴躁而花心的男人的一件玩物,是自己傢族謀取富貴與權力的一件工具。一旦有一天,她讓這個男人開始感覺到厭倦,那麼所有她和她的傢族已經得到的,和將要得到的一切,都會在雷霆震怒中化為烏有。身不由己的她從哥哥李延年煞費苦心的譜寫歌曲時開始,就已經被當成一顆小小的骰子拋進瞭自己娘傢與丈夫的賭局之中。在這場巨大的政治賭博中,她隨時有可能會粉身碎骨。從某種意義上講,她是這場賭局中唯一不可能贏的人。

成語典故_成語東山再起出自於哪個典故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瞭千把裡長。過瞭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瞭彭城,從東到西一萬多裡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瞭慌。晉朝軍民都不願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裡,大傢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  謝閣老心裡有數:跟苻堅硬拼,如雞蛋碰石頭。隻有用計,才能以少勝多。他好容易調瞭八萬人馬到前線,跟苻堅的百萬大軍對陣。謝閣老雖心裡有譜,也止不住發虛。不過謝閣老表現鎮靜,上上下下也就吃瞭定心丸,沒得一個亂套。兩邊人馬在淝水開戰瞭,謝閣老穩坐東山跟人下棋。後首,淝水的敵人果真中計,被東晉八萬人馬打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淝水一仗,救瞭東晉,謝閣老被封為三公之上。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傢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瞭。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瞭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成語雞鳴狗盜出自於哪個典故

  比喻有一手模仿雞鳴狗叫的卑微的技能,有時卻能解決大問題。  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的宰相孟嘗君慷慨好客,門下的食客多達三千多人。  孟嘗君與食客談話時,總讓人在屏風後作記錄,把食客的住處及有何困難等一一記下,隨後便派人去看望其親屬並贈送禮物。  秦昭王對孟嘗君最為敬慕,派特使迎接孟嘗君入秦。孟嘗君帶著門客千餘人來到秦都咸陽。  孟嘗君獻給秦昭王一件純白狐貍皮袍子,秦昭王很高興地把它藏在內庫裡。  秦昭王聽瞭讒言,把孟嘗君軟禁起來,孟嘗君請秦昭王的寵妃幫忙解救,妃子說:“這不難,但是我要一件白色狐皮袍。”  孟嘗君為難瞭,僅有的一件已經送給秦王瞭,哪來第二件呢?有個門客說:“我有辦法。”當天夜裡,這個門客模仿狗叫聲,從狗洞潛入秦王內庫,看守以為是自己養的狗,未加懷疑。於是這個門客盜出瞭那件白色狐皮袍送給秦王的愛妃,孟嘗君也得瞭自由,並急忙帶領門客連夜逃離秦國。  他們逃呀逃呀,半夜來到邊界的函谷關。這關口要到雞叫的時候才許出入,忽然有個門客學起瞭公雞叫。一聲跟著一聲,附近的公雞全都叫瞭起來。守關的人開瞭城門,讓孟嘗君出瞭關。等到秦昭王派人追到函谷關時,孟嘗君和他的門客已經走遠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成語說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說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漢獻帝在李催與郭汜火拼時曾一度脫離險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後繼續追拿漢獻帝,有人獻計推薦曹操,說他平剿青州黃巾軍有功、可以救駕,然而信使未出時聯軍以殺到,眼看走投無路之際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軍“保駕”成功,後將李郭聯軍擊潰,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說曹操,曹操到”之說。  民間說法是曹操主動前來護駕,與三國演義稍有不同。  見《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部”。且說曹操在討伐董單之後,曾任東郡太守。當時山東黃巾又起,他與濟北相鮑信共同討伐黃巾,招安降兵三十餘萬。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為鎮東將軍。董承、楊奉護駕至洛陽後,仍擔心李催、郭汜來犯,故奏請獻帝,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操接旨後,盡起山東之兵,趕來洛陽護駕。剛到洛陽城外,適逢李催、都記領兵來攻洛陽。  說曹操,曹操到.  英語的說法代表瞭民間諺語引申後的意義,也就是說雖然曹操是來護駕的,但是正因為曹操及時護駕,卻從此實現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陰謀,是比李郭二人更險惡的devil。所以這句話有時候可以帶有貶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成語毛遂自薦出自於哪個典故

  戰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瞭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瞭又挑,選瞭又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瞭?”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瞭。”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瞭,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贊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瞭。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到瞭楚國,楚王隻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瞭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瞭。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成語“毛遂自薦”由此而來,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一項工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成語唇亡齒寒的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瞭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隻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瞭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瞭,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瞭。”晉獻公采納瞭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瞭,我們虞國也就難保瞭。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傢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瞭,於是就帶著一傢老小離開瞭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瞭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瞭虞國。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成語望洋興嘆的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  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瞭。”  秋天到瞭,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註入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瞭,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這一下,河伯更得意瞭,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裡,他在自得之餘,想起瞭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於是決定去那裡看看。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隻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他呆呆地看瞭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隻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主。”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成語一衣帶水的故事

  出處《南史·陳後主紀》隋文帝謂仆射高穎曰:“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釋義像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間隔,後泛指地域相近,僅隔一水。  故事: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瞭隋朝。隋文帝有志於統一中國,在北方實行瞭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國力大增。而當時長江南岸的陳朝後主陳叔寶卻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雖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卻依恃長江天險,並不把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穎詢問滅陳的計策,高穎回答說:“江南的莊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們在他們的收獲季節,揚言出兵,他們一定就會放棄農時,屯兵防守;他們作好瞭準備,我們便不再出兵。這樣來幾次,他們便不會相信。等他們不作準備,我們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糧食不像我們北方屯積在地窖中,而屯積在茅、竹修建的倉庫中,我們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燒毀它,如果連燒幾年,陳朝的財力就大大削弱瞭,滅掉它也就容易得多瞭。”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穎詢問滅陳的計策,高穎回答說:“江南的莊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們在他們的收獲季節,揚言出兵,他們一定就會放棄農時,屯兵防守;他們作好瞭準備,我們便不再出兵。這樣來幾次,他們便不會相信。等他們不作準備,我們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糧食不像我們北方屯積在地窖中,而屯積在茅、竹修建的倉庫中,我們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燒毀它,如果連燒幾年,陳朝的財力就大大削弱瞭,滅掉它也就容易得多瞭。”  隋文帝采取瞭高穎的計策,經過七年的準備,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陳。出發前,他對高額說:“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夠因為一條像衣服帶子一佯狹窄的長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裡的老百姓嗎?”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晉王楊廣為元帥,率領五十萬大軍渡江南下,向陳朝的都城建康發動猛烈的進攻,並很快就攻下建康,俘獲瞭陳後主,滅掉瞭陳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成語約法三章的故事

  秦二世是個無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趙高,而且還殺瞭許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過得很不好,因此,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而劉邦和項羽就是歸屬於楚懷王的軍隊中。  有一天,楚懷王對劉邦和項羽說:“你們誰要是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於是,劉邦和項羽分別帶著軍隊像西路和北路出發。  一路上,劉邦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還打瞭幾場勝仗,順利進瞭關中。不過,劉邦一進入咸陽城後,顯現原本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宮裡不肯出來,完全忘瞭自己的目的。等到張良去勸他,他才恍然大悟,趕快召集關中父老、英雄們開會,和他們做瞭三個約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廢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樣平安無事,百姓們得知也都很高興,四處宣傳:“如果劉沛公可以回到關東,那麼我們老百姓就有好日子過瞭。”因此,劉邦很順利地收買瞭關中的人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包藏禍心的歷史人物是誰 包藏禍心典故出自哪?

  導讀:包藏禍心,指心裡懷著害人的惡意,形容外表不露聲色暗中害人。語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春秋時期,楚國是大國,鄭國是小國。鄭國國君想把大臣公子段的女兒嫁給楚國的將軍公子圍,用結親的方式同楚國建立友好關系,不料,楚國卻想利用公子圍到鄭國迎親的機會,帶兵前往一舉吞並鄭國。  到瞭迎親那天,公子圍駕起戰車,率領軍隊,浩浩蕩蕩直奔鄭國而來。  然而,楚國的險惡用心被鄭國的子產識破瞭。子產派子羽出城婉言辭謝,說:“我們鄭國都城很小,你們來迎親的人太多,實在容納不下,就在城外舉行婚禮吧!”  公子圍派太宰伯州犁回應說:“婚禮是件大事,怎能在野外舉行!你們不讓我們進城,豈不是要叫天下人都笑話我們楚國的地位低於你們鄭國嗎?而且,這還會使我們的公子圍犯下欺騙祖先之罪。公子圍在離開楚國時,還到祖廟恭敬地祭告祖先呢!如果按你們說的做,他恐怕無法向敝國國君復命瞭。”  子羽見對方已經把話說到這分上瞭,隻好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的國傢小,不算錯;但是,如果因為國傢小,希望仰賴大國,而自己不加防備,那就是大錯瞭。鄭國同你們楚國聯姻,是想倚靠你們大國,可是你們卻心懷鬼胎暗取我國(包藏禍心以圖之),這是我們絕對不能容忍的!”  公子圍見陰謀敗露,料想鄭國定有防備,隻得放棄偷襲鄭國的打算,但又矢口否認自己有吞食鄭國的意圖,堅持要進城,但讓楚兵垂下箭囊,以作讓步。  子產和子羽見公子圍已經承諾不帶武器,就同意瞭公子圍進城迎親的要求。  公子圍在城中舉行婚禮後,不久便帶著新娘子回到瞭楚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