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Category: 歷史問答

歷史問答

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的福晉是誰?

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的福晉是誰? 愛新覺羅.胤祥(1686—1730年),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康熙的十三阿哥福晉是誰?胤祥的福晉有幾個?   愛新覺羅.胤祥(1686—1730年),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實為22子),滿洲正黃旗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努爾哈赤裔孫。弟兄間,惟與雍親王胤禛關系最密。胤禛繼位,即封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大政務。雍正元年,命總理戶部。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死後令享太廟,上謚號為“賢”,為瞭紀念他的功勞,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雍正一朝中唯一一個無需避諱的皇族。  愛新覺羅.胤祥有幾個老婆?  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  側福晉富察氏,佐領僧格之女;  側福晉烏蘇氏,頭等護衛金保之女;  側福晉瓜爾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  庶福晉石佳氏,領催莊格之女;  庶福晉納喇氏,輕車都尉吳爾敦之女。   胤祥一輩子有多少妻妾不得而知,但做親王以後,封誥命的有嫡福晉一個,側福晉三個,庶福晉兩個。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側福晉富察氏,佐領僧格之女;側福晉烏蘇氏,頭等護衛金保之女;側福晉瓜爾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格格石佳氏,領催莊格之女;格格納喇氏,輕車都尉吳爾敦之女。可是從他和嫡福晉生兒育女的數量來看,他和嫡福晉兆佳氏的感情非常非常好,已經到瞭專寵她一人的地步。他的嫡福晉兆佳氏所生的孩子,不論男女,不論有沒有成人,從康熙四十六年到到雍正三年,除去孝期三年,14年當中,兆佳氏共生子女7人。

歷史上的衣冠南渡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的衣冠南渡是什麼意思? 衣冠南渡是什麼意思?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事件是什麼?   衣冠南渡是什麼意思?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語出唐史學傢劉知幾《史通》“邑裡”篇。該文原僅指西晉末天下亂,中原士族相隨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權南遷。後衣冠南渡逐漸演化為熟典,代指縉紳﹑士大夫等避亂南方並落地生根的之事件。  中國歷史上有3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分別是: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唐 “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徙;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其中,史學界亦有隻認可西晉末與北宋末這兩次為“衣冠南渡”,但在文學應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  一般認為,差不多從中華文明誕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原地區都是經濟的中心。伴隨著戰亂、政局動亂、人口、政權所作地的變遷等,中國歷史上有3次大規模的文化、經濟中心的轉移,文學界一般皆描述為“衣冠南渡”,但史學界一般僅僅特指中原政權南移的永嘉南渡、建炎南渡為特指的“衣冠南渡”(歷史研究者也有三者皆稱的),通常在該詞之前加前綴限定,如“晉衣冠南渡”、“宋衣冠南渡”,“永嘉衣冠南渡”、“建炎衣冠南渡”,等,以示區別。  1、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這是中原政權和文明首次南遷,由西晉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西晉晉懷帝、晉愍帝時期中原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部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並最終釀成永嘉之禍,中央朝廷受到威脅,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後西晉渡江後,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稱東晉。中原漢族士族等臣民相隨南逃,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建立瞭東晉政權。  晉統治者衣冠南渡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這是第一次比較重大的南移事件。  2、安史之亂,衣冠南渡  唐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對唐王朝,史稱“安史之亂”,這次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自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起,至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前後7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隨後,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進入戰亂和藩鎮割據時代,以及之後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段時間,從安史之亂的“明皇幸蜀”到黃巢起義時的“僖宗幸蜀”,四川成為瞭唐王朝最後的回旋之所,也成為瞭人口遷移的另一個主要方向,之後朱溫篡奪大唐正朔,另一隻旁系的李氏子孫占據南方小部(即李煜的那個南唐,南唐李氏本姓卻是徐),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差距開始縮小。有學者甚至認為,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  一般認為,中晚唐至五代十國的這次衣冠南渡,一定程度上造就瞭江南的經濟和人文基礎。  3、靖康之難,衣冠南渡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楚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統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之後蒙元又占領中原,中原地區破壞很嚴重。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瞭新的經濟中心。此次南渡,發生在1127年(即趙構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稱建炎南渡。  一般認為,經過這三次主要的大規模南移,經濟中心最終從中原地區轉移到瞭江南地區。

後主劉禪的兒子都有誰?劉禪有幾個兒子?

後主劉禪的兒子都有誰?劉禪有幾個兒子?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後主劉禪的兒子都有誰?劉禪有幾個兒子?   劉禪有幾個兒子?  劉璿,劉禪長子,延熙元年(238)立為太子,蜀漢亡後,鐘會在成都作亂,被亂兵殺害。  劉瑤,劉禪二子,延熙元年(238)封安定王,蜀漢亡後投降。  劉琮,劉禪三子,延熙十五年(252)封西河王,景耀五年(262年)病亡。  劉瓚,劉禪四子,延熙十九年(256)封新平王,蜀漢亡後投降。  劉諶,劉禪五子,景耀二年(259)封北地王,曾反對譙周降魏的提議,但被劉禪拒絕,遂於蜀漢亡國當日自殺。  劉恂,劉禪六子,景耀二年(259)封新興王,蜀漢亡後投降。繼承瞭劉禪的安樂公爵位。劉虔,劉禪七子,景耀二年(259)封上黨王,蜀漢亡後投降。

劉知幾是誰?劉知幾有哪些歷史著作?

劉知幾是誰?劉知幾有哪些歷史著作? 劉知幾是誰?劉知幾有哪些歷史著作?   劉知幾生平介紹:劉知幾(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舉進士。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開始擔任史官,撰起居註,歷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書少監﹑太子左庶子﹑左散騎常侍等職,兼修國史。長安三年與朱敬則等撰《唐書》八十卷,神龍(705年~707年)時與徐堅等撰《武後實錄》。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與譜學傢柳沖等改修《氏族志》,至開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錄》二百卷,四年與吳兢撰成《睿宗實錄》二十卷,重修《則天實錄》三十卷﹑《中宗實錄》二十卷。  公元661年,劉知幾出生。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舉進士。授懷州獲嘉主簿,曾多次上書言事。  聖歷二年(699年),任定王府倉曹,並奉命與李嶠、徐彥伯、徐堅、張說等共同編寫《三教珠英》。  長安二年(702年),開始擔任史官,撰起居註,歷任著作郎、左史、鳳閣舍人、秘書少監、太子左庶子、左散騎常侍等職,兼修國史。  長安三年(704年),與李嶠等撰修唐史,成《唐書》80卷。曾探究本族歷史,撰《劉氏傢史》及《劉氏譜考》。  神龍二年(706年),與徐堅、吳兢等修成《則天實隸》。  景龍二年(708年),辭去史職,開始私撰《史通》,詳論史書之體例及內容,闡述自己對史學的見解。書成於景龍四年。  開元二年(714年),遷左散騎常侍。  開元九年(721年),兒子劉貺做太樂令犯罪,為之申辯,玄宗怒而貶其為安州別駕。同年卒,追贈為汲郡太守,又追贈工部尚書,賜謚“文”。  劉知幾的著作:  劉知幾著有《劉氏傢乘》十五卷、《劉氏譜考》三卷、《史通》二十卷、《睿宗實錄》十卷、《劉子玄集》三十卷;合著有《三教珠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姓族系錄》二百卷、《唐書》八十卷、《高宗實錄》二十卷、《中宗實錄》二十卷、《則天皇後實錄》三十卷。《文館詞林》。  有文集三十卷,已散佚,僅有《史通》傳世。《全唐文》錄其《思慎賦》、《奏記肅至忠》等文。《全唐詩》僅錄其詩一首。敦煌殘卷《珠英學士詩》中尚存詩三首,收入《全唐詩外編》。

藩鎮割據是哪個朝代的?藩鎮割據是怎麼形成的?

藩鎮割據是哪個朝代的?藩鎮割據是怎麼形成的? 藩鎮割據是由於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私有性所造成的固有矛盾。藩鎮割據是哪個朝代的?藩鎮割據是怎麼形成的?   藩鎮割據是哪個朝代的?唐代安史之亂後出現的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藩是保衛,鎮指軍鎮。封建朝廷設置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但發展結果往往形成對抗中央的割據勢力。這是由於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私有性所造成的固有矛盾。  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其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餘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有唐一代,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成為兩大頑疾。至北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結束。後代史傢把這種局面統名之為“藩鎮割據”。藩鎮割據的問題對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產生重大影響。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時期,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見天寶十節度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人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借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安史之亂爆發後,為瞭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展到瞭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各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擴充到全國。  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由前期的采訪使改名)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方鎮並非都是割據者,在今陜西省﹑四川省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鎮絕大多數服從朝廷指揮,貢賦輸納中央,職官任免出於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區則一直存在著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輸貢賦的河北三鎮;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類似河北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中央跋扈不馴,甚至舉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

清朝為什麼要設立南書房?南書房是什麼?

清朝為什麼要設立南書房?南書房是什麼? 南書房在北京故宮乾清宮西南(南書房在乾清門西側,北向;上書房在乾清門東側,北向),本為康熙帝讀書處,俗稱南齋。 什麼是南書房?康熙為什麼要設立南書房?   南書房,是康熙皇帝為加強皇權鞏固滿清統治而設置的宮廷禦用機要秘書機構,又是他讀書學習的書房,也是以他為首的清王朝籠絡漢族士人的“木天儲才之要地。”  南書房設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撤銷,是清代皇帝文學侍從值班的地方。康熙帝為瞭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在乾清宮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書房。在翰林等官員中,“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入值,稱“南書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有時還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詔令,“撰述諭旨”。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  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康熙帝親政以後,朝廷的權力一則受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國傢大事需經過王大臣會議,而這些滿洲王公貴族地位較高,有時與皇帝意見發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則內閣在名義上仍是國傢最高政務機構,控制著外朝的權力,康熙帝為瞭把國傢大權嚴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決定以南書房為核心,逐步形成權力中心。雍正朝自軍機處建立後,軍機大事均歸軍機處辦理,南書房官員不再參預機務,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於入值者常能覲見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書房亦被長期保留,直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撤銷。

歷史上蘭陵王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蘭陵王是怎麼死的? 電視劇《蘭陵王》不僅描繪瞭北朝歷史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蘭陵王跌宕起伏的人生,更展示瞭隱藏在戰火紛飛和皇室鬥爭背後的人性掙紮、蘭陵王與“天女”楊雪舞之間的纏綿癡戀。蘭陵王最終結局是什麼?歷史上的蘭陵王到底是怎麼死的?   蘭陵王是被皇帝高緯用毒酒賜死的。      北齊後主高緯性格懦弱,與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餘,殘暴稍次之,不過殺起自己的親人來,卻毫不手軟。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緯在與蘭陵王談及邙山之捷時,頗有人情味地說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聽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內心不免激動、熱乎,深情 地回瞭一句“傢事親切,不覺遂然。”正是這句表親近、表忠心的話為他招致瞭殺身之禍。史載:“帝嫌其稱傢事,遂忌之。”因為在小心眼的後主高緯看來,傢事是我高緯的,不是你高肅可以隨便說的。開始猜忌擁有兵權的蘭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國事”變成“傢事”。  蘭陵王說錯話後,深感大難將至,整日惶恐不安,盡管一再低調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終是躲不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劇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後主高緯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肅,送來的禮物竟是一杯毒酒。蘭陵王悲憤至極,對自己的愛妃鄭氏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鄭妃勸他說:“何不求見天顏?”天真的鄭妃以為可能隻是兄弟之間的一場誤會,隻要高肅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討回性命。而蘭陵王自己心裡明白,向後主高緯討個說法根本沒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將斛律光,不也是無辜被引誘入宮、用弓弦殘忍勒死的嗎?萬念俱灰的蘭陵王,扔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遂將鴆酒一飲而盡,毅然決然地離開瞭這個亂糟糟的世界。死前燒掉所有債券.其時,蘭陵王僅30歲,死後被安葬在都城鄴(今邯鄲臨漳縣境內)以西。重要軍事統領蘭陵王的遇害,預示著北齊王朝的行將終結。四年後,失去瞭軍事支柱的北齊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滅掉,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審食其是誰?審食其是怎麼死的?

審食其是誰?審食其是怎麼死的? 審食其,西漢沛人,劉邦的同鄉,呂雉青梅竹馬的情人。高祖六年(前201年),封辟陽侯。漢惠帝七年(前188年)為典客,翌年(呂後元年)為左丞相。公卿皆因而決事,權勢很大。那歷史上的審食其是怎麼死的呢?   審食其(?—前177),讀shěn yì jī,西漢沛縣(今屬江蘇徐州)人。初任劉邦舍人,與呂後同時為項羽所俘,漸為呂後所親信。後封辟陽侯。呂後時,任左丞相,公卿皆因而決事,權勢很大。  歷史上對審食其與呂雉的關系眾說紛紜,特別是在審食其與呂後同在楚軍為俘虜的三年期間,雖然沒有史書詳細記載,但是三年多時間裡呂後多蒙審食其忠誠相伴,兩人可以說在戰亂歲月裡產生瞭生死與共的感情。  審食其在被封為左丞相侯後,他不管理政務,而像郎中令一樣在宮殿內監視,官僚奏事通過他的決裁。呂後八年(前180年),呂後死後,審食其任太傅。呂氏一黨滅後,再任丞相,漢文帝即位不久被罷免。  文帝前三年(前177年),淮南王劉長恨審食其沒有幫他母親,劉長在審食其訪問淮南的時候,將審食其殺害。審食其謚幽侯。

安祿山是誰?安祿山是怎麼死的?

安祿山是誰?安祿山是怎麼死的? 唐朝三鎮節度使、安史之亂禍首的安祿山簡介,安祿山是怎麼死的?   安祿山是誰?安祿山(703年—757年),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巫婆。相傳,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禱紮犖山(突厥尊紮犖山為戰鬥之神),遂於長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應生子,故名紮犖山。  其父死得早,他從小隨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後其母改嫁於突厥將軍安波註之兄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他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安波註子思順、文貞一起逃離突厥,遂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並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  安祿山長得癡肥,眼盲後,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因其寵愛幼子,長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命令安祿山寵幸的宦官李豬兒在替安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勢力開始走下坡路。  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他原來沒有姓氏,名字叫軋犖山。母親阿史德氏,是突厥的一個巫師,以占卜為業。突厥人“鬥戰”一詞的發音是軋犖山,就用它作為安祿山的名字。他小時候失去瞭父親,跟著母親在突厥族裡生活,將軍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他母親為妻。  開元初年,安祿山跟將軍安道買的兒子一起逃離瞭突厥。安道買的第二個兒子安貞節任嵐州別駕,把他們兩個人抓回來瞭。年紀到瞭十多歲,安祿山以與他的哥哥及後父安延偃生活在一起為恥。約定同安思順等人結為兄弟,就定為姓安。長大成人後,安祿山通曉六國語言,當瞭個為買賣人協議物價的牙郎。  天寶六年(747年),安祿山題跋為大夫。他經常委派劉駱谷進宮稟奏政務。安祿山和王鉷都是大夫。李林甫擔任宰相,朝臣中沒有誰敢違背宮廷禮儀,安祿山仗著深得唐玄宗寵愛,進宮朝見唐玄宗不大彎腰。  安祿山怎麼死的?安祿山由於身體肥胖,長年長瘡癤,到起兵叛亂之後視力漸漸模糊,這時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長滿塊狀毒瘡。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祿山接受臣子們朝拜,瘡痛發作就中途結束瞭。他由於病痛更加暴躁煩亂,動輒使用刑罰,連身為謀主的大臣嚴莊也遭鞭棍抽打,嚴莊於是日夜伺機幹掉安祿山。他讓安慶緒站在門外,自己握著刀帶著閹人李豬兒一起走進安祿山的營帳,李豬兒揮起大刀砍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雙目失明,床頭經常掛著一把刀,等他發覺刺客時已經難得起身,床頭上的刀又拿不到手,隻是搖著帳幔大喊道:“這人是我的傢賊呀!”喊罷就斷氣瞭。於是在床下挖瞭一個好幾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著安祿山的屍體埋瞭。全無哭喪之類的安葬禮儀。嚴莊立即向外宣告,說是安祿山傳位給晉王安慶緒,尊稱安祿山為太上皇。安慶緒淫樂宴飲沒有節制,把嚴莊喊為兄長,事無大小都要征求他的意見。  當初,李豬兒離開契丹部落,十幾歲開始伺候安祿山,很聰明。安祿山用刀把他的生殖器全部割掉,鮮血流瞭好幾升,昏死過去,安祿山用火灰敷住他的傷口,過瞭整整一天才蘇醒過來。李豬兒由於成瞭閹人,安祿山很寵愛他,最受信任和重用。安祿山肚子大,每次穿衣系帶,需要三四個人幫忙,兩個人抬起肚子,李豬兒用頭頂住,才拿來裙褲腰帶穿系上。唐玄宗寵信安祿山,賜他到華清宮溫泉洗澡,都允許李豬兒等人進去幫忙脫穿衣服。然而最終殺死他的,正是這個李豬兒。

榮祿跟溥儀是什麼什麼關系?

榮祿跟溥儀是什麼什麼關系? 榮祿,清末大臣,晚清政治傢。因為受到慈禧太後的青睞,留京任步軍統領,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辛酉政變前後為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訢賞識。榮祿的女兒是誰?榮祿跟溥儀有什麼關系?   榮祿(1836年4月6日-1903年4月11日)清末大臣,晚清政治傢。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出身於世代軍官傢庭,以蔭生晉工部員外郎,後任內務府大臣,工部尚書,出為西安將軍。因為受到慈禧太後的青睞,留京任步軍統領,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辛酉政變前後為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訢賞識。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  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嫁給瞭醇親王載灃,然後生下瞭宣統帝溥儀。由此可見,溥儀是榮祿的外孫。  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生下的孩子有:  長子: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1967年),  次子:愛新覺羅溥傑(1907年―1994年),  長女:愛新覺羅韞(1909年―1925年),  次女:愛新覺羅韞和(1911年―2001年),  三女:愛新覺羅韞穎(1913年―1992年)

清朝道光皇帝是怎麼死的?

清朝道光皇帝是怎麼死的? 道光帝是清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在位期間清朝積貧積弱,他為挽救清朝衰落做瞭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瞭一定積極作用。清朝道光皇帝是怎麼死的?   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即清宣宗,史稱道光帝,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滿語,穆麟德:mín níng)是清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也是清代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在位期間清朝積貧積弱,他為挽救清朝衰落做瞭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瞭一定積極作用;他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作為一個帝王他的資質不高,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清王朝在道光帝的統治時期進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1842年清朝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十年道光帝茍安姑息,得過且過,沒有任何學習西方,振興王朝的措施。  道光廿九年正月,道光在內外交迫中憂愁成疾。開始還勉強支撐著臨朝辦理政事。到第二年正月丙午日,病情加重。他知道再也沒有康復希望,急忙宣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內務府大臣文慶等進宮,命令他們隨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取下錦盒,宣讀詔書,詔書上宣示禦書:“封皇六子奕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中午,道光駕崩於圓明園慎德堂內。

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都有誰?

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都有誰?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駕崩之前指出八人“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即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都有誰?   顧命八大臣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禦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後鈕祜祿氏“禦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人物結局  載垣:在北京被捕,賜白絹自盡。終年46歲。  端華:賜死、降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治三年七月,復還鄭親王世爵。  景壽:削職,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任蒙古都統,三月授禦前大臣。同治三年(1863年)七月仍賜紫韁,十月授領侍衛內大臣,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命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年)六月去世,謚端勤。  肅順:被斬於菜市口。終年45歲。  穆蔭:以“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節尤重”,被撤職流放。同治三年,論贖歸,歿於傢。  匡源:革職。光緒七年卒。  杜翰:革職,流放新疆,後被赦免。同治五年卒。  焦佑瀛:革職。

蘭陵王的妻子是誰?蘭陵王有沒有子嗣?

蘭陵王的妻子是誰?蘭陵王有沒有子嗣? 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齊王室又一個蘭陵王,長相異常柔美,因為打仗時擔心震攝不住敵人,因此每每打仗都要戴上   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齊王室又一個蘭陵王,長相異常柔美,因為打仗時擔心震攝不住敵人,因此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猙獰的面具。也因為他有勇有謀,驍勇善戰,領兵有方。每次打仗,蘭陵王都以勝利而告終。那麼,蘭陵王是誰?他的名字是什麼?他的妻子又是誰,他們是怎麼死的?  蘭陵王,出生於541年,死於573年,享年32歲。蘭陵王名字叫做高長恭,也叫做高孝瓘。北齊乾明元年高肅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故名蘭陵王。  蘭陵王的父親是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的長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親卻沒有姓氏,身份地下,恐怕連官妓都不如,很可能隻是宮中一個地位卑賤、不知姓名的宮女。這樣,在講究血統門第的士族時代,蘭陵王雖然貴為帝胄皇孫,處境卻十分尷尬。他“莫名”的身份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壓力,每天忍受別人鄙視的目光,低聲下氣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時候的人生境遇。  蘭陵王的妻子,蘭陵王妃,根據史書記載,姓鄭,是朝中某位姓鄭的大臣的女兒。另外,蘭陵王還有個小妾,是北齊王賜的小妾,姓王。  蘭陵王的子嗣,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他有一個孫子叫高元簡。

乾隆皇帝究竟是漢族人還是滿族人?

乾隆皇帝究竟是漢族人還是滿族人? 關於乾隆皇帝的身世,有些人說他是漢人,有的人說他是滿人。那麼,乾隆皇帝究竟是漢人還是滿人呢?乾隆皇帝弘歷的母親是漢人還是滿人呢?   乾隆皇帝是滿人。  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瞭多民族國傢的統一,促進瞭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瞭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有關乾隆的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身世。說乾隆是一個被偷換的漢傢男嬰,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書中一個醒目標題便是《弘歷非滿洲種》。這本書還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個漢人。應該說,這本書是沒有什麼根據的。在為反清排滿大造輿論的晚清時期,極力詆毀清朝皇帝,大力渲染清宮秘聞是常事,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帶有濃厚的政治氣味。  1925年名噪一時的鴛鴦蝴蝶派大傢之一的許嘯天在上海出版《清宮十三朝演義》,從愛新覺羅始祖佈庫裡雍順,一直寫到宣統大婚。關於乾隆傢世,書中說:乾隆原是陳閣老陳元龍的兒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計換瞭來,乾隆長大後,從乳母嘴裡得知隱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寧探望親生父母,但這時陳閣老夫婦早已去世,乾隆隻得到墓前,用黃幔遮著,行瞭做兒子的大禮。許嘯天編寫的雖是百年前的乾隆故事,卻融入瞭上海灘十裡洋場的韻味,再加上文筆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生動,因而十分投合市井小民的胃口。隨著《清宮十三朝演義》的風靡一時,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說法更是不脛而走,廣為人知。   近些年來,有關乾隆是海寧陳傢之子的傳聞仍然接連不斷地闖入文藝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武俠小說大傢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寧,從小聽的就是有關乾隆的種種傳說,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緊緊圍繞著乾隆的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的小說精彩紛呈,使乾隆是海寧陳傢之子的說法傳得更廣瞭。  根據皇室族譜可以發現: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夭,但第三個兒子已經8歲,另一個王妃過三個月又添瞭一個兒子。而且,這時的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的兒子,另一個王妃又即將臨產的情況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傢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並住在陳傢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浙江海寧是一個偏僻的小縣,當時找不到比陳傢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瞭。再說陳傢花園離陳傢住宅實際還有幾裡路遠,乾隆在陳傢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傢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瞭。  所謂乾隆是陳閣老兒子的民間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至於乾隆的出生地,雖然史學界也有不同的說法,但從清宮檔案來分析,落腳點應該是雍和宮。  關於乾隆的身世,不管後人如何猜疑,如何寫進小說、拍成電視劇,都不能當成歷史事實來相信。

永嘉之亂是哪個朝代的?永嘉之亂的過程是什麼?

永嘉之亂是哪個朝代的?永嘉之亂的過程是什麼? 永嘉之亂是哪個朝代發生的?永嘉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永嘉之亂是什麼?永嘉之亂是指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的亂事。西晉初年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逐步控制並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次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  永嘉之亂爆發過程:西晉惠帝時,朝廷腐敗,發生八王之亂。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屬山西省),國號漢(後來的前趙)。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繼立。次年四月其將石勒殲晉軍十馀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懷帝,殺太子司馬詮、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餘人,並挖掘陵墓和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大量人口為避戰亂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遊,史稱“衣冠南渡”。這為東晉偏安一隅作瞭預備,大量的僑州僑郡的設立,深刻地影響瞭東晉的政治面貌。同時,客觀上促進瞭長江中下遊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中心進一步遷往南方。  一般認為,現代閩南人的始祖,大多是來自於此時期漢人大規模南遷入閩的中原人。  八王之亂後期,匈奴劉淵據平陽、氐人李雄據成都,晉室已告分裂。羯人石勒、王彌,更率軍隊乘虛流竄,蹂躪大河南北。惠帝永興元年(304),劉淵叛晉,自稱漢王,上尊漢高祖與昭烈帝。懷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劉淵自立於平陽,建立漢國。兩年後,其子劉聰繼立,派劉曜率兵四萬攻洛陽;時懷帝以荀晞討東海王越,越病死,  王衍率兵還東海國,為石勒所破,晉軍力大削。永嘉五年,劉聰再派王彌、劉曜、石勒攻洛陽,城陷,殺王公士民三萬馀,並擄懷帝北去,史稱“永嘉之亂”。從晉武帝篡曹魏,到晉愍帝出降,西晉國祚僅歷五十一年。次年,安定太守賈疋迎立秦王業為太子,卻傳來懷帝遇害消息。司馬業遂登位為愍帝,改元建興,都長安。建興四年(316),匈奴劉曜陷長安,愍帝出降,被擄至平陽,西晉亡。勞榦剖析永嘉之亂謂:由於“據守江南的人勤王不力,對京師不作有效的援助”。亦備一說。自永嘉亂後,開啟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戰近130年,影響深遠。  永嘉之亂的影響:史傢謂永嘉之亂為中國歷史上巨大的風暴,在此以前,中國本部的空間,全以漢民族活動為中心的歷史,但自懷、愍二帝被擄北去,晉室南渡後,北方便成為胡族活動的大舞臺。自匈奴劉氏興起,五胡便展開連串的建國運動,彼此混戰不休,令中原人民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加上戰爭阻礙生產,使開發近千年的中原淪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為異族首次入主中原。

巫蠱之禍是什麼?漢武帝末年巫蠱之禍出現的原因

巫蠱之禍是什麼?漢武帝末年巫蠱之禍出現的原因 漢武帝末年出現的巫蠱之禍究竟是什麼?巫蠱之禍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蠱是傳說中的一種由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本草綱目》集解引陳藏器曰:取百蟲入甕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即此名為蠱.所謂巫蠱,指用巫術毒害別人,它通常與祝詛聯系在一起。其方法是將欲害之人的名字刻在木偶人的身上,埋在地下,由巫師對其進行詛咒。  在漢代,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高官貴族,乃至宮中的後妃、宮女,都相信這種作法會給被詛咒的人帶來災難甚至死亡。  西漢的巫蠱之禍最早始於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即位後,信奉黃老思想的竇太後的外孫女阿嬌被立為皇後,是為陳皇後。她擅寵驕貴,武帝迫於竇太後的壓力也無可奈何。竇太後死後,武帝寵幸出身低微的衛子夫。憤怒的陳皇後便以巫蠱祭祝詛,以圖暗害衛子夫。元光五年,此事被武帝得知,為清除竇太後在宮中的勢力,武帝借題發揮,令侍禦史張湯調查。張湯受命後,深竟黨與,大興巫蠱之獄,除陳皇後被判處大逆無道之罪外,因誅連而被殺者多達三百餘人。  第二次巫蠱之禍發生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當時,在處理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犯法一事時,有人揭發公孫敬聲與武帝女陽石公主私通,並在武帝經過的馳道下埋偶人祝詛有惡意,結果公孫賀父子及其傢族被處死。武帝晚年多病,此事過後更加疑神疑鬼,他甚至夢見數千木偶人持杖要打他,便認定自己的病是由於有人從事巫蠱、祝詛所造成的。  因此,武帝便將與此案有牽連的後宮及大臣全部處死,並下令以善迎人意的江充為使者進一步深察,巫蠱之禍的范圍開始擴大。江充大肆株連搜捕,坐而死者前後數萬人,他還誣陷與自己有隙的太子劉據也行巫蠱祝詛之事。太子劉據無法辯解,被迫矯詔發兵捕殺江充,並攻入丞相府。  武帝令丞相劉屈氂統兵鎮壓。雙方在長安城內大戰五日,死數萬人,劉據敗逃後自殺。太子死後不久,丞相劉屈氂亦被奏稱有 巫蠱祝詛行為,追查之下發現其與武帝妃李夫人之弟李廣利密謀立李夫人之子為太子一事。武帝盛怒之下,誅殺瞭劉屈氂全傢,並收捕李廣利妻子。此時,李廣利正統兵攻打匈奴,得到這一消息後便投降瞭匈奴,其所率七萬大軍全軍覆沒。  武帝一生征戰,多次大勝匈奴,最後卻由於非軍事原因而遭此慘敗,加之太子之死,使晚年的武帝逐漸冷靜下來,發現巫蠱之禍 中許多案件並無實證,多系江充等人屈打成招而制造的冤案,便下令誅滅瞭江充全傢。

什麼是郡縣制?秦朝郡縣制的特點是什麼?

什麼是郡縣制?秦朝郡縣制的特點是什麼? 什麼是郡縣制?秦朝建立郡縣制的內容是什麼?有什麼樣的特點?   郡縣制是什麼?郡縣制與地方政權組織光有中央政府機構而無地方行政機構,仍然形不成強大的封建統治網絡。但建立什麼樣的地方行政機構,這在秦統一六國之後是經歷瞭一場激烈爭論的。以丞相王綰為首的群臣,主張沿用周代以來的封國建藩制度,分封諸皇子為王。他們的理由是有利於統治新征服的六國地區。而廷尉李斯則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很顯然,李斯的主張符合專制皇權和統一的要求。因而得到瞭秦始皇的采納,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後隨邊境的不斷開發和郡治的調整,增至四十餘郡。  郡,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設郡守、郡尉、郡監(監禦史)。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郡監,掌監察工作。  郡以下設縣或道。縣是秦朝統治機構中關鍵的一級組織,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機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單位。內地設縣,邊地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縣令下設尉、丞。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掌全縣司法。  縣以下設鄉、裡和亭。鄉和裡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鄉設三老、嗇夫和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遊徼掌治安。鄉以下為裡,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裡設裡正或裡典,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亭。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裡,設亭長。亭遍佈於城鄉各要地。

赤眉起義為什麼會失敗?赤眉軍是被誰打敗的?

赤眉起義為什麼會失敗?赤眉軍是被誰打敗的? 綠林赤眉起義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後來與劉演劉秀起義軍會合,成為光武中興的源頭。赤眉起義為什麼會失敗?赤眉軍是被誰打敗的?   赤眉起義為什麼失敗?綠林赤眉起義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後來與劉演劉秀起義軍會合,成為光武中興的源頭。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荊州牧發兵2萬人進攻綠林軍,綠林軍擊敗莽軍,部眾增至數萬人。次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疫病,起義軍分兵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  新莽天風五年(18年)至東漢建武三年(27年)正月,瑯邪(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樊崇等領導的反抗王莽政權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新莽末年,王莽“改制”失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全國因徭役、酷刑、饑荒,戰亂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廣大民眾別無生路,遂以武裝起義反抗王莽統治。天鳳五年,繼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農民起義之後,瑯邪人樊崇亦在莒縣(今屬山東)聚眾起兵,隊伍迅速發展到萬餘人。  同年內,東莞(今山東沂水)人逄安、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北)入徐宣、謝祿、楊音聚眾響應,推樊崇為帥,隊伍發展至數萬人。義軍轉戰於青(即青州刺史部,轄今山東德州市、齊河縣以東,頰河、渤海以南,泰山、沂山及諸城,膠縣、海陽以北及河北吳橋地區)、徐(即徐州刺史部,轄今山東東南部、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安徽東北部)一帶,給王莽地方官軍以沉重打擊。  地皇二年(21年),衛莽遣太師羲仲景尚、更始將軍護軍王黨率兵趕往青、徐鎮壓樊崇義軍。由於莽軍燒殺擄掠,殘害百姓,失道無助,被義軍擊敗,景尚被殺。義軍的勝利與發展,使王莽統治受到威脅。地皇三年四月,王莽再遣東嶽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10萬大軍進剿。樊崇聞訊,為瞭交戰時便於識別敵我,遂令全軍朱紅塗眉,故稱“赤眉”軍。  赤眉軍與莽軍會戰於成昌(今山東東平西),王匡、廉丹被殲萬餘人,慘敗而逃(參見成昌之戰)。赤眉軍乘勝追擊,再殺廉丹及其校尉20餘入。王匡率殘部逃回洛陽。此後,赤眉軍進占濮陽(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南)、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一帶,直接威脅戰略要地洛陽。王莽急忙命大司馬董忠加緊訓練士卒,加強京城防禦;同時遣大將軍楊浚防守敖倉(軍用糧倉,位於今河南滎陽北黃河中)、司徒王尋率兵10萬駐屯洛陽,以阻止義軍四進。  四年二月,王莽再遣王匡、國將哀章率軍東攻赤眉。是時,赤眉軍已占有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交界的廣大地區,兵力達數十萬之眾,與日益壯大的綠林軍相互呼應,構成對王莽政權的極大威脅。四月,王莽為對付迅速發展起來的綠林軍,被迫抽調王尋等率大軍南下。赤眉軍繼續活動在東方廣大地區。同年六月,以綠林軍為主體的漢更始軍在昆陽大敗莽軍42萬(參見昆陽之戰),從根本上動搖瞭王莽政權。  九月,更始軍破洛陽、占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西北),推翻王莽政權。更始帝劉玄遷都洛陽之際,赤眉軍正活躍在濮陽一帶。樊崇親赴洛陽,欲與更始合作,但受到劉玄的歧視與排斥,幾十萬大軍未得到妥善安置。樊崇乘劉玄遷都長安之機,潛回軍營。為解決糧食補給,赤眉軍進入潁川後,兵分兩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領攻占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南下宛縣(今河南南陽市);一部由徐宣、謝祿等率領,攻拔陽翟(今河南禹州),西至梁縣(今河南臨汝西南),擊殺瞭更始河南太守。  赤眉軍雖接連獲勝,但因缺乏明確的鬥爭目標,士卒大多疲弊厭戰,意欲東歸鄉裡。樊崇等赤眉軍將帥,不滿劉玄所為,又恐東歸後,大軍自散,遂決策西攻長安,以求新的發展。赤眉軍分兵兩路,分別從武關(今陜西丹鳳東南)和陸渾關(今河南宜陽東南)向關中進軍。次年正月兩路會師,在弘農(今河南靈寶東北)、?鄉(今河南閿鄉東南)連敗更始軍。六月,赤眉軍進抵華陰(今陜西華陰東),立劉盆子為帝,建元建世。九月攻破長安,推翻更始政權。  赤眉軍雖有百萬之眾,但所面臨的形勢卻十分嚴峻。劉秀乘赤眉進攻長安之機,遣兵攻占洛陽,切斷瞭赤眉與東方的聯絡。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市)、漢中(郡治西城,今陜西安康西北)的更始勢力王常、劉嘉扼住瞭赤眉向東南發展的道路;西北有隗囂據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劉秀部將鄧禹據枸邑(今陜西旬邑東北),使赤眉軍無法向西北發展;加之關中屢遭戰亂,人民饑饉,地方豪強隱糧聚眾,堅壁抗拒。  赤眉大軍實際上困處長安,四面受敵。在這種形勢下,赤眉軍領導者未能采取任何積極措施,反而論功爭賞,以至在推翻更始帝劉玄僅四個月後,因糧食補給困難,不得不暫棄長安,向隴(今甘肅莊浪東南)就食。建武二年九月,又因隗囂的襲擊及大雪阻擋及杜陵之戰戰敗,回軍再入長安。十二月,赤眉20餘萬人終因補給斷絕,棄長安東歸。此時,劉秀已建都洛陽並遣兵攻占瞭洛陽以南及以東地區,劉秀部將馮異等先行占據華陰、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北),堵住瞭赤眉軍東歸要道。  劉秀還定下若赤眉東撤,則以宜陽之兵向新安聚集;若南撤,則以新安之兵向宜陽聚集的截擊戰略。建武三年正月,赤眉軍東歸至華陰與馮異軍相遇。華陰、湖縣兩戰(參見湖縣之戰),赤眉軍雖戰敗漢軍,但仍未改變其饑疲困境。隨後,被馮異軍擊敗於崤底(崤山谷地)(參見崤底之戰),損失8萬餘人。樊崇率餘部10幾萬人折向東南,又被劉秀親率的重兵包圍於宜陽(參見宜陽之戰),雖經苦戰,終因糧盡力竭,被迫投降。

赤眉軍的由來 赤眉起義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赤眉軍的由來 赤眉起義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赤眉軍,中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軍之一。赤眉軍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赤眉軍的由來:赤眉軍,中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軍之一。  赤眉軍於天鳳5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東莒縣)起事,首領為瑯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區一帶為根據地,與政府軍對抗。幾年之間發展到數萬人,其中主要由農民組成,大多不識字,因此以口頭傳令為主。組織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從事、卒史等名稱,大多延用漢朝鄉官的名稱。  樊崇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開始百多人,活動在泰山、瑯琊等地。他們人少勢大,作戰勇敢,不斷攻掠官府,阻截道路,劫富濟貧,嚴懲貪官污吏。相傳:泰山郡守貪污無道,霸占農民良田,搶占民女,利用權勢,隨便殺害百姓,農民對其恨之入骨。樊崇帶領農民起義軍,趁夜間越墻而過,擊敗守衛官兵,捉住泰山郡守,當眾殺死,沒收全部財產分給農民。民眾積極擁護,一致稱快,起義軍的威望大增。  這時,海曲農民起義軍領袖呂母已死,她手下一萬多人都歸附瞭樊崇。同時,樊崇同鄉逢安、東海郡臨沂人徐宣、謝祿、楊音等也率領幾萬起義軍,投奔瞭樊崇。從此,樊崇的起義軍聲勢越來越大,屢敗官軍。這支農民軍在同官軍作戰中,為便於識別自傢的隊伍,以朱塗眉,因而號稱“赤眉軍”。  隨著赤眉軍的發展,在地皇3年(22年)王莽派出王匡、廉丹率約十萬軍隊進攻赤眉軍,慘遭挫敗,赤眉軍發展到十萬人以上,勢力擴及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各地。  23年,更始皇帝劉玄已即位並攻入長安,赤眉軍先是願意降於更始,但雙方隨即再度開戰,25年赤眉軍兵分兩路,由樊崇和徐宣分別率領,進攻關中,並擁立漢宗室劉盆子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為識字,任禦史大夫。同時更始軍內部產生內爭,將領王匡投奔赤眉軍,隨即赤眉軍攻入長安,殺死劉玄。  赤眉軍入長安時,當地殘破不堪,赤眉軍隻能四處找尋糧食,遇大雪損失慘重,隨後被劉秀派將領鄧禹擊敗,赤眉軍遂決定離開關中,27年在崤(今河南洛寧)和宜陽再被劉秀軍打敗,樊崇投降,最後被殺害。

什麼是“端平入洛”?對南宋軍隊有什麼影響?

什麼是“端平入洛”?對南宋軍隊有什麼影響? 什麼是“端平入洛”?端平入洛對南宋軍隊有什麼影響?   金滅後,原金朝統治的河南分為兩部分:陳(今河南淮陽)、蔡(今河南汝南)以北州郡歸蒙古占領;以南地區歸南宋占領。蒙古軍主力撤回北方,南宋軍隊也撤回襄陽、信陽等地駐紮。這時南宋的趙范及其弟趙葵,提出瞭乘蒙古軍主力撤退之機出兵收復三京(指北宋的西京洛陽、東京開封、南京應天府),據守黃河及潼關的建議。建議一提出就遭到許多大臣的反對,認為這個冒險舉動,必然引起蒙古軍南下,南宋即使一時得手,也很難保住。  但這個建議得到宰相鄭清之的支持。而剛剛親政的理宗趙昀也想有一番作為,於是在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下令全子才自廬州(今安徽合肥)率軍萬人直取開封,趙葵自滁州(今安徽滁縣)率兵五萬取泗州,由泗州赴汴京同全子才會師。這時汴京的金降將李伯淵等人,因對獻城降金的崔立不滿,先同全子才聯絡,殺死崔立,接應宋兵,全子才順利占領汴京。趙葵隨後到達汴京後,不顧糧草未集,就極力催促全子才出兵洛陽,占據潼關。全子才隻好下令分兵向洛陽進發。  因為蒙古軍在洛陽全無守備,南宋先遣隊伍二萬人在七月間就占領洛陽。這就是宋代歷史上的 端平入洛.蒙古得悉南宋軍隊突然占領汴京和洛陽,立即發兵南下。南宋是在糧草不備的情況下貿然出兵的,進入洛陽時,糧草已空竭。後續部隊在赴洛陽途中,遇南下的蒙古軍,倉卒應戰,慘遭失敗,許多宋兵被趕入洛水淹死。八月間蒙古軍逼近洛陽,宋軍無糧可食,難以支持,倉皇棄城向南奔逃。全子才與趙葵在汴京,所占領的州縣是早已被蒙古兵洗劫而過的空城,無糧草可供,蒙古兵又決黃河堤壩,水淹宋軍,宋軍隻好向南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