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Category: 歷史解密

歷史解密

揭秘:元代建北京城時為何將中軸線修歪瞭?

  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   現存的北京中軸線,是當年建造元大都的時候就確定下來的,後來歷經明清兩代都城未曾改變。當年的元朝重臣劉秉忠在規劃設計元大都時,首先就確定瞭中軸線的位置,那就是今天的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神武門、地安門鼓樓、鐘樓正門的門縫連接線。   故宮就是以此中軸線的位置次第鋪展建造的。換句話說,元、明、清三代歷朝皇帝的龍椅就擺在這條中軸線上。如果中軸線的指向不是正南正北,豈不是說,皇帝的龍椅都坐歪瞭?   上個世紀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在中軸線的兩個不同的地方分別挖出一隻石鼠和一匹石馬。在中國古代的天幹地支中,子為鼠,午為馬,這也就暗示著中軸線實際就是沿著子午線的方向。   但是,有一個叫夔中羽的老先生,卻在8年前發現事情有點兒不太對勁兒。   這位老先生不簡單,已經75歲瞭,退休前是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在“兩彈一星”工程中都作出過貢獻。

鏃ф椂娓呮槑涔犱織錛氭壂澧撱€佽笍闈掋€佹嫈娌熾€佹斁椋庣瓭

銆€銆€澶╁啀鏃︼紝騫村鏉ワ紝鑺傛皵浜屽嶮鍥涗釜錛屼竴涓€鑰屽嚭銆傜珛鏄ヤ箣鍚庢槸闆ㄦ按錛岄洦姘翠箣鍚庢槸鎯婅洶錛屾帴鐫€鏄槬鍒嗭紝鍗佷簲鏃ヤ互鍚庯紝鏂楁寚涔欙紝渚挎槸娓呮槑浜嗐€?/p> 銆€銆€鍒頒簡榪欎釜鑺傛皵錛屾棩鏆栵紝澶╂湕錛岄鍜岋紝闆ㄦ矝錛岃崏灝芥煋緇匡紝鏈ㄥ捀涓拌寕錛屽啲涔嬬伆榛勮漿鑰屼負鏄ヤ箣闈掔繝錛屽北宸濇渤嫻侊紝涓€鐗囨鐒躲€備漢涔熷厖婊″笇鏈涳紝濮戝鏇存槸鐏跨儌銆傚彜璐よ€呰涓猴紝涓囩墿鐢熼暱浜庢柉錛岀殕娓呮磥鑰屾槑鍑€錛屾晠璋撲箣娓呮槑銆傝瘹鐒跺姝わ紝鍙よ€呬箣瑙傚療綺捐€岀粏鐭o紒 銆€銆€娓呮槑鏄槬鎾殑鏈夊埄涔嬫満錛岃嚜縐︽眽浠ユ潵錛岄暱瀹変漢渚垮驚姝よ妭姘旇€曡€樿嚜宸辯殑搴勭銆?ldquo;娓呮槑鍓嶅悗錛岀偣鐡滅璞嗐€?rdquo;姝よ皻璇棦鏈夋彁閱掞紝涔熸湁鎬葷粨鐨勬剰鎬濄€傚彲鎯滄垜鍦ㄥ啘鏉戠殑鏃跺€欙紝鍦熷湴閮藉綊浜烘皯鍏ぞ錛岀浠€涔堝簞紼鹼紝涓婃湁闀垮畨鍘塊潻鍛藉鍛樹細涓諱換鐨勬剰瑙侊紝涓嬫湁闃熼暱鐨勬剰瑙侊紝浜庢槸鍦熷湴灝界灝忛害銆傛竻鏄庡墠鍚庯紝緇忚繃鏂借偉鍜岄櫎鑽夛紝灝忛害璧瘋韓鎷旇妭錛屽凡緇忓彲浠ラ伄浣忎箤楦︿簡銆傚啘姘戞湁涓€鐐矽嚜鐣欏湴錛屾亹綺笉澶燂紝涔熼兘縐嶅皬楹︼紝鎯熺壒鍒仾鏄庣殑浜烘墠縐嶆瀬灝戠殑鐡滆眴銆傛垜瀹跺墠闄㈤澶э紝姣嶄翰閬傚湪闈犲涓€甯︾姊呰眴銆佽眹璞嗭紝榪樹細鎶撲竴鎶婄瑡鐡滅苯鍜屼笣鐡滅苯鍩嬭嚦榛勫¥涔嬩腑錛屼互寰呭鏀躲€?/p> 銆€銆€鏈ㄦ湁浼愬氨鏈夋錛屾竻鏄庡墠鍚庝篃瀹滀簬鏍芥爲錛屽洜涓鴻繃浜嗚繖涓偣錛屾棩鏅掞紝澶╃儹錛屾爲闅句互媧匯€備漢姘戝叕紺劇殑閭d簺宀佹湀錛屽簲娓呮槑涔嬭妭姘旓紝鎬繪槸鍦ㄨ礬杈瑰拰姘存笭杈規寲鍧戞牻鐧芥潹鏍戯紝鍑犲勾涔嬪悗錛屽彾瀛愪究鏈夐儊閮佷箣璨屻€傚彈闀胯€呯殑褰卞搷錛屽皬鏃跺€欐垜鍦ㄦ竻鏄庝箣闄呬篃鏍借繃鏍戯紝鍓嶉櫌鏍芥鏍戙€佸痙鍥芥鏍戯紝鍚庨櫌鏍芥熆鏍戙€佹鏍戯紝閬楁喚妗冩爲鏈垚銆? 銆€銆€娓呮槑鑺傚彜鏃㈡湁涔嬶紝鏄偁涔呯殑浼犵粺浜嗭紝鍏跺唴瀹逛赴瀵岋紝涓嶈繃鎵鑷抽噸銆傛墍璋撴壂澧擄紝瀹為檯涓婂氨鏄キ紲€紲栧厛錛屽嚭浜庣鍏堝磭鎷滅殑蹇冪悊錛屼篃鏄厧緇堣拷榪滅殑涓€縐嶈〃杈俱€? 銆€銆€鍦ㄩ暱瀹夛紝鎵鍏翠簬縐︼紝鎴愪簬姹夛紝鐩涗簬鍞愩€傚攼鏀垮簻浼氬湪娓呮槑鑺傛斁鍋囷紝浠ゅ叾瀹樺憳鎵錛岃嫢瀹跺湪澶栧窞澶栧簻鎴栧鍘跨殑錛岃繕鍙璇瘋繑涔℃壂澧撱€傚攼鏈夊崈鐧懼叧浜庢竻鏄庤妭鐨勬枃絝狅紝鍚劇嫭鐖辨潨鐗х殑璇楋細“娓呮槑鏃惰妭闆ㄧ悍綰鳳紝璺笂琛屼漢嬈叉柇欖傘€傚€熼棶閰掑浣曞鏈夛紵鐗х閬ユ寚鏉忚姳鏉戙€?rdquo;

臺灣教授:李登輝的親生父親應該是日本人

  本文來源:《老人報》2013年4月10日A7版,作者:佚名,原題:《李登輝疑是日本人私生子》。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監委”周陽山、李炳南關於“二二八事件”的一份調查報告日前出爐,其中記錄世新大學教授戚嘉林在接受“監委”訪談時,提及李登輝時說,“臺獨”人士再怎麼樣,對日本的情懷還是不太有的,還是以臺灣主體意識為主,唯一的一個例外就是李登輝,他在晚年寫的書,尤其是2000年以後寫的東西,都對日本充滿著“愛意”的情懷,“他的親生父親應該是日本人”。   事實上,有關李登輝的“身世之謎”一直諸多猜測。此次“監院”在通過的調查報告中,摘錄上述學者談話文字,並以“公佈版”方式公開內容,成為首度提及李登輝身世的正式官方文件,格外引人側目和聯想。對此,調查“監委”周陽山回應說,這次接受咨詢的專傢學者,幾乎都以署名方式公開談話內容。有關李登輝生父是日本人的推測,這是戚嘉林的說法,他也無法確定其真實性,放在報告中並不代表他們認同。

古代官員雨雪天多放假 坐轎子容易路滑摔著

  古代不少詩人願意寫天氣,這方面的詩詞有不少比較有韻味。比如《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在古代,出租車和私傢車,都屬於低碳零排量。但惡劣天氣,路況特別不好。坐轎子的容易路滑摔著,坐馬車的剎車不太好使怕撞著。所以,每到雨雪天氣,老百姓一般不出門,上班的一般也都給放假瞭,有事再叫你。不過,有些官員在傢也待不住,就去騷擾老板討人嫌。比如春秋時齊國上大夫晏子就是這樣一個人。   晏子大傢應該比較熟悉瞭,小學課本就學過。他是齊國的“外交部長”。   齊景公當國君時,有一次雨夾雪下瞭三天還沒晴。大臣們都放假瞭,齊景公自己沒事就穿著貂坐在那吃著火鍋唱著歌正樂和呢,晏子來瞭。齊景公就說,這雪下瞭好幾天瞭,天也不冷,來一塊喝點吧。晏子就不願意瞭說,你吃飽喝足不冷瞭,別人也不冷瞭嗎。這好像是個哲學問題,齊景公半天才想明白,就和晏子說,發福利吧。於是,給百姓發瞭皮衣和糧食,待遇還不錯。   孔子聽說這事後就評論說,“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也就是說,晏子能明白自己應該做的事,齊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揭秘歷史上真實李元芳:剛直不阿 為民請命

  本文原載於《文史天地》   “元芳,你怎麼看?”一句《神探狄仁傑》裡的臺詞突然就成瞭網絡上的流行語,那歷史上有沒有一位李元芳呢?有,不過他不是唐朝狄仁傑的助手,而是明朝的一位普通而正直的官員,也辦過幾個漂亮案子。   李元芳出生於1489年夏天,甘肅秦安縣人。大約30歲時,李元芳被明世宗任命為順天府宛平知縣。宛平靠近京城,一直是高官、外戚、宦官們肆意侵占百姓農田、欺壓良民的地方。李元芳上任後,就遇到瞭三個棘手的案子:村民狀告建昌侯張延齡無故侵占民地;有人舉報惠安伯張偉私藏罪犯;東廠惡意誣陷張仲金等7人,全部定為死罪。   張延齡是國舅爺,他姐姐是皇後,官員們一向不敢惹他。但李元芳當庭判定建昌侯所占民田悉數奉還村民。對待惠安伯私藏罪犯一事,李元芳也毫不妥協,勒令他限期交出罪犯,並讓他作好“自省書”。第三個案子有點棘手,因為東廠是皇帝的心腹,關進去的人很難活著出來。李元芳在朝臣的幫助下,找到東廠負責的太監,當面據理力爭,連續幾次後,終於免去瞭張仲金等人的死罪。   李元芳還請求廢除讓宛平民眾深受其苦的七件事,還談及世宗皇帝煉丹求仙的害處。上書之後,他便坦然等待受罰。沒想到一向深居後宮、反感臣子上書的世宗竟準瞭他折子上所奏的七事。消息傳來,百姓拍手稱快。

李登輝如何回應“日本人的私生子”傳言?

  臺灣“監察院”日前發佈的報告中提及李登輝的身世,並引用學者的話稱“他應該是日本人的私生子”。據今日新聞網10日報道,李登輝當天首度回應稱,“那些人都有目的,會制造更多事情,但我不會生氣”。他表示調查報告很好笑,即使他反駁說不是這樣,還是會繼續,但“這些事情對我不重要”,祈求上帝赦免這些人的罪,讓他們有機會去反省。   另據《聯合報》10日報道,“監察院長”王建煊9日被問及李登輝身世話題時,稱“那個鳥不好,要打”。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稱,從“監察委員”的研究報告到王建煊的說法,顯示“長久陰暗頹敗的監察院,已經成為種族主義的‘三K黨基地’”。他批評稱,這些言論是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是“高級外省人”的自我優越感,是基於“仇日,進而輕臺”的心態。針對有日本媒體報道李登輝計劃5月9日赴日演講,李登輝稱,要等到4月底身體檢查之後再做最後決定。(韓秀香) 免責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朱元璋怕宦官專政,為何明朝卻成太監帝國?

  本文原載於《百傢講壇》(藍版)2010年第4期   宦官問題,歷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毒瘤。歷朝歷代,能將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並不多見。柏楊說中國經歷瞭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時代:第一次是在東漢後期的2世紀;第二次是在唐朝後期的9世紀;第三次從公元1435年王振當權一直到明王朝覆滅為止。明代的宦官雖然不如東漢末年和晚唐時期的宦官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能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自永樂朝起,宦官逐漸得勢,直到明思宗縊死煤山,二百多年間,宦官們熙熙攘攘,你去我來,活躍在朝堂之上,上演瞭一幕幕荒誕劇,甚至出現“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這樣頗為奇特的歷史現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讓我們從魏忠賢的前輩們談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瞭做奴才的份兒外,沒有更多的權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馬一生,為朱傢子孫們爭來瞭天下。臥榻旁豈容他人酣睡,這顯然不僅是趙匡胤一個人的隱憂,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功臣大將們都已兔死狗烹,權力禁臠又豈容宦官染指?他親眼目睹過元末宦官的危害,下決心從根本上鏟除宦官幹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1377年),有一名老太監,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顯的錯訛。朱元璋明知太監說得對,仍然立刻下旨將他逐出皇宮,遣送回原籍,原因是這名太監“幹政”瞭。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意鑄瞭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這時候,宦官的權力跌入瞭歷史的低谷,不僅不允許幹預朝政,更不能與官吏串通一氣,甚至連置產業的權力也沒有。   到瞭明成祖朱棣手中,這道鐵的紀律起瞭一個微妙的變化,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內臣不得幹預政事”被悄悄地改為內臣不得擅自做主。

真實楊傢將:楊令公絕食而亡 唯有四郎殉國

  由於仁泰執導,徐帆、鄭少秋、鄭伊健、於波、周渝民、李晨、林峰、吳尊、付辛博、邵兵和安以軒聯袂主演的古裝戰爭片《忠烈楊傢將》正在上映中,盡管影片的改編與史實和演義中的楊傢將大相徑庭,劇情和表演也飽受爭議,但該片成功喚起瞭70後影迷對於楊傢將的回憶,也讓不少年輕觀眾因為偶像參演而對楊傢歷史產生興趣,從而引發不少網友考據楊傢將的真實原貌。那麼,楊傢將在史實、演義和電影中分別是怎樣的呢?記者查閱資料,揭秘楊門忠烈的三種版本。   楊令公:確有其人絕食而亡   史實:歷史上真正的令公楊業本名楊重貴,原本是北漢名將,後歸北宋。因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被朝廷委任掌管山西一帶的駐防事宜,人稱“楊無敵”。公元986年,宋軍大舉北伐攻遼,楊業、潘美率軍北上,和遼國蕭太後率領的遼軍對抗。主帥潘美與監軍王 迫令楊業出戰,楊業自知不敵,但仍力戰,終被陷於陳傢谷口(今山西朔縣南),重傷被俘,絕食而亡,年約60歲。   演義:評書《楊傢將》演義中的楊業,人稱 “金刀令公楊無敵”,和遼國打仗時被困兩狼山,盼兵不到、突圍未果,至蘇武廟李陵碑前,絕望與饑渴交加,碰碑殉國。

民國學者吃驚50年代中文系學生不讀《詩經》

  本文摘自《粵海風》2008年第4期 作者:樂黛雲 原題為:一塊溫潤的美玉——我心中的湯用彤先生。   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湯用彤先生是在1952年全校學生畢業典禮上。當時他是校務委員會主席,我是向主席獻花、獻禮的學生代表。由於我們是解放後正規畢業的第一屆學生,畢業典禮相當隆重,就在當年“五四”大遊行的出發地——民主廣場舉行。當時全體畢業生作出一個決定,離校後,每人從第一次工資中,寄出五毛錢,給新校址建一個旗桿。目的是希望北大遷到燕園時,學校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是從我們的旗桿上升起!畢業典禮上,我代表大傢鄭重地把旗桿模型送到瞭湯先生手上。如今,50餘年過去,旗桿已經沒有瞭,旗桿座上的石刻題詞也已漫漶,但旗桿座卻還屹立在北大西門之側。   就在這一年,我進入瞭湯用彤先生的傢,嫁給瞭他的長子,1951年剛從北大哲學系畢業的湯一介。我們的婚禮很特別,即便是在50年代初期,恐怕也不多見。當時,我希望我的同學們離校前能參加我的婚禮,於是,趕在1952年9月結瞭婚。結婚典禮就在小石作胡同湯傢。按照我們的策劃,婚禮隻準備瞭喜糖、花生瓜子和茶水。那是一個大四合院,中間的天井能容納數十人。晚上8點,我的同班同學,共青團團委會的戰友們和黨委的一些領導同志都來瞭,氣氛熱鬧活躍,如我所想。這是一個“反傳統”的婚禮,沒有任何禮儀,連向父母行禮也免瞭,也沒有請父母或領導講話。   湯老先生和我的婆母坐在北屋的走廊上,笑瞇瞇地看著大傢嬉鬧。後來,大傢起哄,讓我發表結婚演說。我也沒有什麼“新娘的羞怯”,高高興興地發表瞭一通講話。我至今還記得大概的意思是說,我很願意進入這個和諧的傢庭,父母都非常慈祥,但是我並不是進入一個無產階級傢庭,因此還要註意劃清同資產階級的界限。那時的人真是非常革命!簡直是“左派幼稚病”!兩位老人非常好脾氣,絲毫不動聲色,還高高興興地鼓掌,表示認同。後來,兩位老人進屋休息,接著是自由發言,朋友們盡情哄鬧,玩笑。大傢說什麼我已不記得瞭,隻記得湯一介的一個老朋友,聞一多先生的長公子聞立鶴,玩笑開得越來越過分,甚至勸告湯一介,晚上一定要好好學習毛主席的戰略思想,說什麼“敵進我退”,“敵退我攻”之類,調侃之意,不言自明。

抗戰期間故宮文物轉移之爭:魯迅曾作詩諷刺

  1932年,面對日本人隨時可能攻戰北平的危險,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等有識之士,電告南京中央政府,提出瞭盡快把文物南遷以避刀兵之災的意見。國民政府緊急召開瞭會議。對故宮的文物何去何從展開大討論。   盡管主張派意見非常理智而且有充足的理由,反對派的意見還是占瞭上風。最近出版的《故宮國寶受難記》還原瞭這場爭論。   當時對故宮文物南遷並非萬人一心,而且意見分歧很大,主要有兩派意見:一派主張大轉移,另一派則反對。   主張派認為,國土散失可以有日收復,如果文物被毀於戰爭,那將是千古罪事,不可再生,這些都是中國古文明的結晶,如果這般行事,將無顏面對後代的子子孫孫。不久前的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就是個慘痛的前車之鑒。古文物如果遭到焚毀或者被劫掠,都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悲劇。   社會上反對派的聲音   反對派的意見是,北平正人心惶惶,運走這麼一大批文物無疑是向老百姓宣告,國民政府即將棄北平以至整個華北,對穩定民心、共同禦敵很不利。國土都不保瞭難道還要急於去力保這些文物嗎?人民、領土、文物哪個重要哪個次要?

好殺戮的成吉思汗信奉誰宣揚的“好生之德”

  本文摘自:《深圳晚報》2013年4月1日A15版,作者:王國華,原題為:《長春真人丘處機西遊真相》。   近日,電影《止殺令》正式上映。這部電影根據宋末元初全真教道士丘處機以七十多歲高齡,歷時兩年多西行三萬九千裡面見成吉思汗,勸說其終止西征班師東歸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而成。本文即講述丘處機西遊原委。   丘處機是個什麼人   說起丘處機,喜歡金庸作品的人對他尤其不陌生。但小說畢竟是小說,丘處機到底是怎麼一個人,在歷史上有什麼地位?   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生於1148年,這個年份,正是宋末元初。當時中原大地上南宋和大金經過百年的征戰,均已疲憊,於是各自占據南北兩地,相對和平共處。西北還有個被稱為西夏的小國,偶爾跟大宋鬧點小別扭。而在他們身邊,強大的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帶領下,像一頭熟睡的獅子一樣正在悄悄醒來。生活在這樣復雜的環境裡,每個人的生存能力都要超過其他朝代,而丘處機顯然又是眾人中的佼佼者。   丘處機19歲出傢,跟隨王重陽學道。這位王重陽創立的道教全真派,主張佛儒道三教合一,教人誦習《道德經》(道教)、《般若心經》(佛教)、《孝經》(儒傢)等經典作品,這樣就把當時中國人的幾乎所有信仰都給收進來瞭,無論你信奉哪個,在他這裡都能找到對應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海納百川的教派很有與時俱進的意思。丘處機為避孔子的名諱,曾將自己的“丘”姓寫成“邱”。王重陽有七個著名的徒弟,即傳說中的“全真七子”,分別是:丹陽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馬鈺之妻)。師徒相交三年後,王重陽病逝。丘處機就又跟著他的師兄馬鈺學習。

書法傢顏真卿的另一面:曾統帥20萬大軍平亂

  核心提示: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顏真卿曾統帥20萬大軍,橫掃燕趙之地。顏真卿曾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在其任上,顏真卿上書唐肅宗,在全國設放生池81處,現在南京烏龍潭公園便是現存的一處。   本文來源:《華興時報》2013年1月12日第12版,作者:佚名,原題:《顏真卿不止書法出名》。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傢,和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傢”。其實顏真卿不僅是書法傢,還是著名的政治傢、軍事傢。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顏真卿曾統帥20萬大軍,橫掃燕趙之地。顏真卿曾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在其任上,顏真卿上書唐肅宗,在全國設放生池81處,現在南京烏龍潭公園便是現存的一處。1982年,烏龍潭內的顏魯公祠(顏真卿受封魯郡公)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顏魯公祠   近日,記者來到廣州路走進烏龍潭公園,看到一座青磚黑瓦的中國傳統建築,掩映在一片綠樹之中。方方正正的門框上方,鑲著一塊石碑,上書“顏魯公祠”四個綠色顏體大字,書寫者是清同治年間擔任江寧知府的塗宗瀛。大門東側的墻角,立著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   祠堂共有兩進12間。大殿正中間,懸掛著中國當代畫傢王宏喜先生繪制的《顏真卿造像》,畫像之上,懸掛著中國著名書法傢趙樸初書寫的“書壇泰鬥”四個燙金大字,遒勁有力。畫像兩側的楹聯為曾任全國書法傢協會主席的沈鵬先生所書,內容為:“翰墨見精神兩間三塊帖功名垂竹帛千古一清臣”。

解讀古代結婚法定年齡:唐代男15歲 女13歲

  我國古代其實是一個 “早婚國傢”,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準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歲、女13歲以上;明代,男16歲、女14歲以上。據《梁書·張緬傳》和《周書·城冀傳》記載,梁高祖的四女兒富陽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兒平原公主都是在11歲就出嫁瞭;漢昭帝8歲繼位,娶瞭剛滿6歲的上官安女為皇後。   媒人牽線 派對相親   在古代,男女結婚大多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說文》稱,“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在普救寺裡的偶然相遇,一見鐘情,私訂終身,中間有一個紅娘,這紅娘就是媒人。   過去男女結婚,沒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請個形式上的媒人來說親,叫“采媒”。早在先秦時期就是這樣,如《詩經·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的就是當時非媒人不可嫁的現實。

民國時期的喪葬習俗:人死後第三天入殮(圖)

  “石傢莊,民國那些事兒”系列報道之二十九   核心提示   1924年,正太鐵路管理局工會用包賣鐵路機關的爐渣和糞料所得,在鐵路機車廠附近購買瞭一塊約7畝的義地,用以安葬本路死亡員工。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公佈的《公墓條例》規定,各市縣政府應於市村附近選擇適宜地點設立公共墓地,公共墓地可以劃分收費區與免費區,但是收費區的面積不得超過全墓地三分之一。收費價應按照面積計算,其價格由市縣政府規定。   石傢莊本地的喪葬習俗   民國時期,本市亡者傢人辦喪事,首先要取得醫院或醫生的死亡診斷書,並報告駐地警察所領取“抬埋證書”後,才可以入殮。   石傢莊一般在人死後第三天入殮,本地人將棺稱為“鬥”,將槨稱為“套”。據《石門新指南》記載,“上等富傢,鬥套均柏木為之,描金髹漆,物頗貴重。中等則以柳楊之木,下等則有棺而無槨,以柳木板拼湊而成。”赤貧者生前窮困潦倒,當然死後也肯定買不起棺材,所以在本市寺後街東頭的呂祖祠內,一般會由死者本族內的“慈善者施之以棺”。在傳統觀念中,施舍棺材是陰功積德的善事,因此有一些市民樂於施舍亡者,幫助其用薄木棺材殮屍。入殮時亡者的棺中除瞭“鋪金蓋銀”的褥子和苫單外,還要在棺內放置一些錢財,下等傢境者放制錢,中等放銅元,上等放銀元,“均呼為墊被錢”。有的人傢還放置一些花生、核桃、紅棗等幹果,或者放置雜糧,隨葬品多為死者生前常用之物。但是,不論貧富,棺中都要裝石灰包,其數與亡者歲數相符,如七十而亡,則所用石灰為七十包。入殮後擺供品,舉行傢祭,燒紙紮的車馬與轎,稱之為“燒倒頭車”。

令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三國牛人是誰?

  本文摘自《劉繼興讀史》,劉繼興著,崇文書局出版。   雄才大略的諸葛亮在三國的江湖中笑傲群英,能入他法眼的人才委實不多。然而,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奇才,諸葛亮對之非常看重,不僅費盡周折將其網羅至劉備麾下,而且由衷地公開稱贊說這個人比自己強:“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徹遠矣。”(見《三國志·蜀書·劉巴傳》裴松之註)   諸葛亮所贊的這位“子徹”,就是劉巴。劉備也曾贊之曰:“子徹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厚臉皮劉備在誇劉巴時沒忘瞭把自己也順帶地誇瞭一下。意思是說,子徹此人才智絕人,隻有像孤這樣的英雄才能用之,孤之外的其他人想駕馭他可就難瞭。   劉巴,字子徹,荊州零陵人。出身官宦世傢,其祖父劉曜,曾任蒼梧太守。父劉祥,曾任江夏太守、蕩寇將軍。劉巴少時就早慧聰穎,很有才幹,卻養成瞭恃才傲物的個性。雖然同姓劉,但他一直瞧不起劉備“織席販履”之出身,因此從骨子裡藐視劉備。   十八歲時,劉巴就在荊州擔任郡署戶曹吏主簿。當時劉備正好來荊州投奔劉表。博學多才的劉巴當時已經很有名氣,劉備叫自己的外甥周不疑去向他求學,劉巴拼命推辭掉瞭,說:“我那點學問真算不瞭什麼,你讓你外甥拜我為師,就好比摧毀瞭鸞鳳之艷麗,一頭紮進燕雀的小天地,這怎能讓他變得更聰明呢?”搞得劉備灰頭土臉的很沒面子。   在決定三國鼎立命運的赤壁之戰前夕,劉備與曹操大戰於長坂坡,結果劉備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宅心仁厚的劉備帶領廣大老百姓開始逃難,荊州有頭有臉的的士族們也都跟著劉備走,加入瞭逃難的大軍,隻有劉巴一個人往北上,去找曹操。可見他確實反感劉備,寧從“明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也不願意跟著打著皇室後裔金字招牌的劉備。

溥儀攜“清明上河圖”逃亡致其落入蘇軍之手

  近日,有網友在本報“老長春”群裡與記者談論偽滿垮臺後大量文物遺落在偽滿皇宮小白樓,進而流落民間的事件時,談到瞭《清明上河圖》,並對這件國寶曲折的回歸之旅產生興趣。記者就此問題專門采訪瞭吉林省社科院王慶祥老師。據其介紹,關於《清明上河圖》的下落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偽滿垮臺後,《清明上河圖》由溥儀攜帶逃亡,在沈陽落入蘇軍手中,並用專機直送莫斯科,由斯大林過目,直到1950年8月才歸還中國,由中國國傢貴重物品管理局接收。   當時,溥儀被蘇軍押解登機時,他的仆人帶著兩個大皮箱,顯得很沉重。蘇軍士兵原以為裡面裝的是龍袍等物品。打開驗查時,在場人一片嘩然,原來箱內滿裝瞭五光十色的金銀珠寶。其中有重量分別為218克和596克的金盤,有重量為34克拉的174顆鉆石和兩顆紅寶石裝飾而成的23K金昆蟲形懷表,有鑲石榴石和表的23K金首飾盒,還有紅珊瑚手鐲、純金項鏈、純金發針、珍珠飾品、青金石雕像等大小幾百件珍寶。後來,這些珍寶在蘇聯的哈巴羅夫斯克被沒收瞭。1950年8月1日,根據中蘇有關協議,蘇方將溥儀和他的兩箱珍寶,包括《清明上河圖》移交給中國政府,但蘇方還是扣下瞭金劍等物品,保存在前蘇聯國傢特別檔案館。   第二種說法是,1945年8月溥儀逃亡後,《清明上河圖》從今偽滿皇宮博物院“小白樓”散佚,時任中共中央東北地區領導的林楓對收存“東北貨”一事很關心。1947年,在東北行政委員會農業部工作的張克威同志把他從下屬處陸續收集起來的十餘軸偽滿皇宮散佚畫卷交給林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林楓把這些文物撥付東北文物保管委員會鑒定後收藏。著名書畫鑒定大師楊仁愷在1950年秋受命鑒定從東北人民銀行撥來的一批《佚目》書畫,包括三件《清明上河圖》。其中一件可以確認為仇英的臨摹之作,另外兩件,一件是仿品,另一件經楊仁愷先生鑒定,確認為真跡。   第三種說法是,《清明上河圖》是楊仁愷等專傢從民間征集到的散佚清宮書畫。

揭秘:周恩來1938年在漢口豪奢宴請驚同窗

  周恩來(資料圖)   吳國楨(資料圖)   本文原載於《國傢人文歷史》2013年第7期   吳國楨與周恩來在南開中學時同窗,1938年兩人在漢口重逢。(編者註:周恩來與吳國楨,對於中國20世紀的這樣兩個人物,用吳國楨夫人黃卓群女士的話來說是“同窗不同路”。“同窗”指周、吳兩位是當年南開極要好的中學同學。“不同路”是指他們兩人在政治上的分道揚鑣。)   當時任漢口市長的吳國楨為瞭不讓共產黨人誤以為自己貪污,就在吳傢叫瞭一桌十六元的普通宴席。周恩來回請時叫的則是漢口最好的酒席。   也是畢業於南開、當時做外交部秘書的段觀海問:“恩來,你這酒席是漢口最好的,我知道它是三十六元一桌。加上這樣好的花雕,今夜你破費約在五十元,那麼你的薪金是多少呢?

孟浩然錯失的機遇:偶遇皇帝被嚇得躲入床底

  本文來源:《老年日報》2013年3月30日第6版,作者:劉志傑,原題:《孟浩然與皇帝一次尷尬相遇》。   據《唐才子傳》記載:孟浩然40歲時遊長安,跟王維結為好友。一天,王維私邀他進入內署,正巧碰到唐玄宗駕臨。遇到皇帝,本是天上掉餡餅一樣的面試良機,可惜孟浩然不知把握,竟驚慌地躲避到床下。   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匯報。玄宗命出見後,孟浩然本該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華,可惜他又暈頭昏腦地選錯瞭作品:“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句詩讓唐玄宗龍心不悅:“你不想當官,反倒打一耙,說我不用你,真會誣陷人!”於是對他置之不理。因自煞風景,孟浩然不僅錯失瞭最佳的面試機會,還把自己弄瞭個灰頭土臉。

唐太宗納諫是作秀 隻是聽聽依舊我行我素

  (唐太宗 資料圖)   本文摘自:《共產黨員》2010年23期,作者:盧荻秋,原題為:《唐太宗的“納諫秀”》。   唐太宗李世民曾止於一樹下,曰:“此嘉樹。”隨行的宇文士及立刻附和,贊不絕口。太宗正色說道:“魏征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這則故事相當著名,常被引用證明唐太宗“親賢人遠小人”。不過,一般人不知道,這個故事其實還有下文。據劉肅《大唐新語·諛佞第二十一》記載,唐太宗的話一說完,宇文士及便趕忙叩頭謝罪,說:那些大臣們總是在朝堂上“ 面折廷諍”,陛下您老人傢常常低著頭沒話說。臣有幸伴駕左右,如果我都不說些順從的話,陛下您就算貴為天子,又能有多大樂趣呢?於是“太宗怒乃解。”

光緒生父醇親王之死:生傳染病堅決不看西醫

  本文摘自《東方早報》2013年4月7日B15,原題為“光緒十六年冬季傳染病補說”。   《上海書評》3月17日所刊薑鳴先生《一時耆舊凋零盡——光緒十六年冬季的傳染病》一文,通過挖掘“當時報紙、當事人日記、書信、詩歌來再現場景”,大體還原瞭光緒十六年(1890年)冬那一場正史未見記載的北京大疫,為“疾病改變歷史”這一論斷提供瞭新的註腳。   在薑鳴先生所揭示的這場時疫中,潘祖蔭、孫詒經、寶廷、怡親王等先後染疾去世,張佩綸、李慈銘等也患病但被治愈。其實,除瞭這些人之外,還有一位晚清重要人物——那桐,也染上瞭疾病,但他最終挺瞭過來。   那桐是清末政壇顯赫一時的要角,交遊甚廣,感染時疫去世的幾位人物,在《那桐日記》(新華出版社2006年版)中也有提及。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記:“潘老師前日仙逝,餘往哭吊。”初六日記:“昨晚本部漢左堂孫大人詒經病故。”   在疫癘流行之初,那桐仍活動如常。在十一月前半月的日記中,我們絲毫看不出他的身體有何不妥,但到瞭十一月十六日,他突然罹患急病:“感冒甚重,頭痛、身冷、咳嗽、流涕,終夜不眠。”這些癥狀,與潘祖蔭、李慈銘等人的情況十分相似。當晚,他延醫診視並服瞭一次藥。但到瞭第二天,病情並未好轉:“身冷、咳嗽較甚,仍服沈生之藥,未敢出門。”十八日,見病仍無起色,他又請瞭趙理臣診視。結果次日“病未愈,口渴益甚”,這次又請瞭醫士李少軒來,李少軒給他開的藥方是“柴胡湯加減”。   柴胡本是治療感冒之良藥,李少軒這樣處方本沒錯,但沒想到那桐服藥之後,“夜大作渴,病甚”。二十日,他不得已請來瞭陸竹君。陸竹君的辦法是“投以涼劑”,其後數天,那桐的病情有所緩解。到瞭二十四日,病情更見好轉。這天,“幹廷來,服其藥”。此處的“幹廷”,正是給李慈銘看過病的吏部主事汪文樞。據薑鳴先生考訂,汪文樞在李慈銘診視時,給他服的是疏導藥物,後又改溫散發汗之藥、清解之藥。很可能,汪文樞給那桐的方子也與此類似。在服用瞭汪文樞的藥之後,那桐“病益好”,且“始得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