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Month: September 2014

揭秘康熙皇帝親自舉薦的一位清官:天下清官第一

  美國演藝界巨星施瓦辛格在競選加州州長時,有句競選口號很是得人心,“我的錢花不完。你們選我當州長,我不會貪污你們的錢。”這句話體現一種做人的真誠,一直很是欣賞。讀《清史稿·張伯行傳》看到瞭先人早在兩百多年前就說過這樣話,張伯行說:“我為官,誓不敢取民一錢。”  這位張伯行生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河南儀封人(現蘭考縣),字孝先,號恕齋,晚年又改號敬庵。康熙二十四年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當官二十餘年,以清廉剛直著稱,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名聞朝野的清官。他卒於雍正三年(1725年),年七十五歲,贈太子太保,謚清恪。康熙稱他為“天下清官第一”。光緒初年,準祭於孔子廟。  張伯行屬大器晚成型,但他在任官期間始終忠於職守,克勤克儉,因而聲名聞於天下,不但康熙皇帝對他多次表彰、擢升,百姓也稱贊他是“天下第一清官”。  康熙四十二年,張伯行授任山東濟寧道,赴任時正值災荒,他讓人從老傢運來糧食救濟災民,縫制棉衣,用來解救百姓饑寒,又捐出幾船錢帛分發給百姓。到任後立即拿出倉谷二萬二千六百石賑濟漢上、陽谷兩縣。   康熙四十五年,張伯行升任江蘇按察使,新任官員給巡撫、總督等上司送禮以示請求關照,這是一種“潛規則”。張伯行秉性耿直,藐視這個舊俗。他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康熙南巡到江蘇時諭令巡撫和總督舉薦賢能官員,張伯行當時任江蘇按察使,因廉政得罪人過多,因而沒有官員舉薦他。  康熙在舉薦的名單中沒有看到張伯行,十分氣憤:“朕聽說張伯行居官清廉,是個難得的棟梁之才,你們卻不舉薦。”他轉向張伯行:“朕很瞭解你,他們不舉薦你,朕舉薦你。將來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績來,天下人就會知道朕是明君,善識英才;如果貪贓枉法,天下人便會笑朕不識善惡。”康熙當場破格升張伯行為福建巡撫,賜予張伯行“佈澤安流”匾額。  做官為民是張伯行始終堅持的原則,張伯行在福建巡撫任上為民做瞭很多好事。最主要的就是買糧撫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糧食要從他省購買,奸商乘機囤積居奇,賤買貴賣,牟取暴利,百姓則叫苦不迭深受其害。張伯行經過調查,當即決定由政府從江西等地買來糧食,再平價賣給百姓。這一方面使百姓免受奸商盤剝,另一方面也可以賺些錢用在下一年買糧濟民上。  為此,他被指控擅動倉谷,應革職問罪。張伯行認為“倉谷為輕,民命為重”,據理力爭,最終免遭處分。在他任職期間,百姓沒有因災荒和饑餓而背井離鄉。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張伯行命令毀掉這些瘟神的塑像,改祠堂為義學,祭祀朱熹。民間多尼姑,有人賣貧苦人傢的女子,以致削發為尼者成百上千,張伯行命令這些人傢贖回自己的女子,為她們選擇配偶。有傢境貧窮無法贖回的,由官府出錢贖出。相關閱讀推薦:康熙皇帝身邊最重要的女人為何一生不洗澡?康熙晚年為何能從97個孫子中記住12歲的乾隆?康熙為何廢黜40年的老太子胤礽?罪狀隻是個借口康熙身邊不尋常的女人:蘇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戀情人?揭秘:大清雍正帝為何寧用貪官也不用無能清官?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從福建調任江蘇巡撫時,整個路費僅花一兩銀子。他臨走時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喪考妣。張伯行赴任後,即發佈檄文《禁止饋送檄》,嚴禁下屬饋送錢物,整頓當時日益盛行的貪腐之風。檄文中寫道:“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雖曰交際之常,於禮不廢。試思儀文之具,此物何來?本都院既冰蘗盟心,各司道亦激揚同志,務期苞苴永杜,庶幾風化日隆。”這篇檄文在《郎潛紀聞》、《清稗類鈔》和《清朝野史大觀》中均可見到。從中可以看到一位關心百姓疾苦的清官,躍然於紙上。  江南一帶官場上行賄受賄、貪污腐敗的現象非常嚴重,浮華奢靡之風盛行,所謂“各行省積弊最深者莫如江南。”張伯行走馬上任後不負聖望,他見巡撫衙門連帷幕也是富麗堂皇陳設豪華,讓人把這些東西全部撤掉,換成佈做的。《禁止饋送檄》,就是他這時擬就的。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當地風氣為之一變。  江蘇六合縣縣令將一幅山水畫送到張伯行府上,請他指教。張伯行回傢後見到畫幅,拿起竟從畫軸裡抖出一根金條來。他找來這位王知縣,說:“你的畫不錯,我收下瞭。禮尚往來,我也送你一幅字。”王縣令很高興,驚喜地接過字幅回去瞭。回到傢後,從裡面倒出根金條,物歸原主。再看張伯行寫的字“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張伯行“一字詩”自此不脛而走。   歷代清官總是受貪官打壓誣陷,清廉的張張伯行也沒能逃脫這個魔咒。  康熙五十年,江南鄉試的副考官趙晉接受賄賂交接考生,公然買賣舉人名額。發榜後,諸多考生齊聚闖入學宮抗議官員營私舞弊。張伯行上疏奏明這件事。康熙命尚書張鵬翮、侍郎赫壽查處,張伯行與噶禮會審。後得到舉人吳泌、程光奎暗中賄賂的情況,供詞中牽連噶禮,張伯行請求解除噶禮的職務。噶禮反而捏造張伯行“七條罪狀”上奏。康熙將二人都進行解職。張鵬翮等不久奏報:趙晉與吳泌、程光奎行賄受賄事均屬實,應按刑律治罪;噶禮暗中受賄事屬誣告,張伯行應撤職。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康熙責備張鵬翮等為噶禮掩飾,又命尚書穆和倫、張廷樞重新審查,結果仍舊與前次張鵬翮等人的結論如出一轍。康熙說:“伯行任官清正,這是天下所瞭解的。噶禮才幹雖有餘,但喜好無事生非,並沒有清正的名聲,這個意見是非顛倒。”於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議。康熙說:“伯行居官清正廉潔,噶禮的操行我不能相信。  如果沒有張伯行,那麼江南必然受到他的盤剝,大概要達到一半地區。這次二人互相參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審理,被噶禮阻撓,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實情況;再派官去審理,與前面的意見沒有區別。你們應能體會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沒有什麼疑慮和恐懼,那麼天下將會出現安定的局面。”終將貪官噶禮革職問罪,張伯行官復復職。為此,當地百姓“焚香結采,拜龍亭呼萬歲者,至數十萬人”。康熙乘興親書“天下清官第一”六字予以褒獎。  張伯行在二十多年宦海生涯中,始終以居官清正聞名朝野。“止飲江南一杯水”是貫徹他一生的不二準繩。張伯行最初任官時曾說:“聖人們的學問,概括為一個‘敬’字,所以學習沒有比掌握敬更重要的。”因此他自號為“敬庵”。張伯行生長在富裕地主傢庭,在他當官期間,糧食、衣物等一切花銷都是由老傢提供的。傢境富有本身還不構成張伯行成為清官的絕對條件,成為一代清官與他崇信理學、潔己自律分不開。他曾說“若受人一錢,不惟不忠,且不孝”,這才是張伯行的人生信條。 張伯行蘇州石刻像  康熙六十一年,張伯行奉旨赴千叟宴,康熙皇帝稱贊他是“真能以百姓為心者。”  雍正皇帝即位後,對張伯行也很敬重。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升張伯行為禮部尚書,兩年後,一代清官張伯行病逝,享年七十五歲。皇帝賜謚號“清恪”,意為官清廉,恪勤職守,精確地概括瞭張伯行的一生。  張伯行一生勤政、清廉,受到當時朝廷的最高嘉獎,準其從祀文廟。據史料記載,清代以名臣從祀文廟的,僅張伯行、湯斌、陸隴其三人。一位封建官吏能有此高德懿行,實在令人感慨。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康熙皇帝身邊最重要的女人為何一生不洗澡?

  歷史上的蘇麻喇姑是怎樣的人?清史研究表明,歷史上的蘇茉兒的確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爾沁大草原一個貧苦牧民之傢,生年大約在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前後。最初名字叫蘇茉兒,或蘇墨爾,為蒙語的音譯,意思是毛制的長口袋。順治晚期或康熙年間改稱滿名蘇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後,宮中上下都尊稱她為蘇麻喇姑。  在真實的歷史上,蘇茉兒或者“蘇麻喇姑”這個人可以說是整個康熙王朝、康熙皇帝身邊的第一的——最重要的——女人!……蘇茉兒除瞭一生不用藥這個方面之外,還有一個怪僻,就是這個人一生不洗澡。蘇茉兒這個人不是一年洗一次澡,是一年拿水擦一次身上。 這個洗澡跟擦是不一樣的。洗澡你要搓。蘇茉兒她就是拿清水簡單擦洗一遍,擦水完瞭以後還要燒香拜佛,還要給老太爺匯報:對不起瞭,我今天進瞭一點水。  一、蘇麻喇姑是一個不尋常的女人  康熙皇帝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是當政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也是為數不多、頗有作為的皇帝之一。康熙皇帝的一生,文治武功,雄才大略,開創瞭彪炳史冊的“康乾盛世”。康熙帝的一生尤其是前半生中,有兩個女人對他至關重要,一個是他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後,另一個就是他的啟蒙老師,孝莊太後的侍女蘇麻喇姑。蘇麻喇姑是清初歷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作為孝莊太後的陪侍,曾親身參與瞭許多歷史事件。她雖身為侍女,卻與清朝皇室結下瞭不解之緣,她是康熙帝的啟蒙老師,被皇室成員視為至親,當她以九十高齡去世時,整個皇室為之哀痛。下面就介紹一下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非凡人物。   蘇麻喇姑的身世  蘇麻喇姑是後人對她的稱呼,她最初的名字叫蘇茉兒,或蘇墨爾,是她的蒙語名的音譯,意思是“毛制的長口袋”。順治晚期及康熙年間,人們稱呼她的滿語名“蘇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在她病逝後,人們尊稱她為“蘇麻喇姑”。她在世的時候,不同的人對她有不同的稱呼。孝莊太後稱她為“格格”,即小姐,是對女子的尊稱;康熙帝玄燁稱她為“額涅”,即額娘、母親;玄燁的皇子、公主們稱她為“媽媽”,滿語中即“奶奶”、“祖母”之意,也可用來通稱年長的婦人。從中可見皇室成員對蘇麻喇姑懷著一種親人般的感情。  蘇麻喇姑是蒙古族人,出生於科爾沁部的一個貧苦牧民之傢,生年大約在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前後,年齡比孝莊太後略小。由於蘇麻喇姑天生美麗聰慧,遠近皆知,在10歲左右時被科爾沁貝勒府看中,進府當上瞭貝勒寨桑之女佈木佈泰的貼身侍女,佈木佈泰不是別人,正式後來大名鼎鼎的孝莊太後。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佈木佈泰與皇太極在後金都城盛京(今遼寧沈陽)成婚,蘇麻喇姑作為佈木佈泰的貼身侍女隨主人來到瞭盛京。到盛京後,蘇麻喇姑很快就學會瞭滿語和漢語,一手漂亮的滿文與漢語書寫水平贏得瞭當時全宮上下的交口稱贊。蘇麻喇姑心靈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傢裡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觀,因此曾參與清朝衣冠飾樣的制定。她自幼生長在蒙古草原,騎術非凡,常常騎馬外出為孝莊文到宮外辦事,是孝莊身邊最可靠信任的侍女。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年僅31歲的孝莊成為寡婦,而幼子福臨才6歲,朝中大權旁落攝政王多爾袞手中,使孤兒寡母面臨險惡的政治環境。而善解人意的蘇麻喇姑始終如一的陪伴在主人身邊,為她排憂解難,並擔當起瞭孝莊與外界聯系的橋梁。  喝洗澡水的“怪癖”  蘇麻喇姑平生有兩大怪癖:一是不洗澡,二是不吃藥。  說她終生不浴似乎也不準確。蘇麻喇姑每年除夕會洗一次澡,但是這個澡不是盆浴也不是淋浴,而是取用少量的水,簡單擦洗一下身體,然後再把這些用過的臟水喝掉。蘇麻喇姑的沐浴習慣看似很怪異,甚至不衛生。其實這個習慣的養成是跟她的生活背景緊密相關的。在草原民族的觀念裡,水是用來供人和牲畜飲用的,而不是來浪費的,洗澡便是一種浪費。因此,她洗過澡後,還要向佛祖懺悔,懺悔她“浪費”水瞭。  在蘇麻喇姑年老病重之時,她是依然拒絕吃藥。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90多歲的她患瞭重病,腹內疼痛難忍,牽動瞭諸多皇子的心。當獲知蘇麻喇姑不願吃藥的消息後,康熙帝也急瞭。他下令讓蘇麻喇姑在原住處療養。要知道按清宮規定,宮內服役者和下層嬪妃,凡患重病的,一律移居他處,以免傳染他人。而且,他吩咐諸皇子將一種名為“西伯噶古納”的藥材混入雞湯中給蘇麻喇姑服用。但諸位皇子不論怎麼勸說,她還是堅持不肯服用。皇十二子胤裪心急如焚,他和福晉衣不解帶,日夜守候在她的病榻前,精心服侍,陪伴她走完瞭一生中最後的時刻。   超乎尋常的葬禮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七日,蘇麻喇姑終究沒有抵擋住衰老與疾病的襲擊,結束瞭她那豐富多彩的一生,終年逾九旬。這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當然算是難得的高壽。  正在塞外巡視的康熙帝獲知她的死訊後,悲痛萬分。並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凈身入殮。目的是想回宮後再親眼看一看敬愛的額娘,向她的遺體告別。但後來他計算十五日才能回宮,於是再次降諭,讓皇子們將蘇麻喇姑遺體再留7天,等到他回宮後再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與蘇麻喇姑之間的眷眷深情。回京後,以嬪禮為蘇麻喇姑舉行瞭隆重的葬禮,將她安葬在清東陵風水墻外東南方向新城(離孝莊太皇太後的陵墓隻有1公裡多點),其陵寢規格依照嬪的等級建造。對於一個宮中服役者來說,這一規格是超乎尋常的曠典殊榮。相關閱讀推薦:清史:康熙與終身未嫁的侍女蘇麻喇姑有何關系?揭秘孝莊身邊神秘女蘇麻喇姑:不吃藥終年不洗澡揭秘孝莊文太後身邊最神秘的女人:蘇麻喇姑蘇麻喇姑是康熙初戀?傳兩人曾愛得死去活來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出殯那天,幾乎所有的成年皇子都參加瞭出殯儀式。蘇麻喇姑靈柩停入殯宮後,皇子們都各自回府瞭,唯獨皇十二子胤祹卻提出要求說:“阿紮姑自幼將我養育,我並未能報答即如此矣,我願住守數日,百日內供飯,三七誦經。”按照慣例,為像蘇麻喇姑這樣仆人身份的人辦喪事,沒有皇子供飯、三七誦經的先例。皇三子胤祉未敢擅自答應胤祹的要求,所以在九月初九日奏報蘇麻喇姑病逝的奏折裡,也寫進瞭胤祹的要求,請示皇父。康熙帝在奏折上批道:“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請。”胤祹住在殯宮,為蘇麻喇姑守靈,供飯,誦經,其他皇子則輪流每天派一人給胤祹做伴。  蘇麻喇姑是一個不尋常的女人。她一生未嫁,但卻把一顆慈母之心獻給瞭清朝皇室,先後侍奉瞭四朝主人,幫助孝莊太皇太後培養瞭一代傑出帝王——康熙大帝。  一、康熙皇帝、伍次友與蘇茉兒的關系  在歷史上,我們說,關於康熙皇帝、伍次友與蘇茉兒的關系,我們可以分解成為下面的三個問題:第一、蘇茉兒有沒有出傢;第二、有沒有伍次友這個人;第三、有沒有蘇茉兒與康熙皇帝的姐弟戀情。 蘇茉兒與康熙皇帝的姐弟戀情   這三個問題,我的回答是:  第一、蘇茉兒沒有出傢——關於這個方面,我們後面還要介紹,這裡,暫且從略;  第二、歷史上沒有伍次友這個人:我查閱瞭一下歷史,還真沒有發現一個叫做伍次友的人——康熙皇帝的老師很多,但就是沒有一個名字叫做伍次友的人;  第三、沒有蘇茉兒與康熙皇帝的姐弟戀情——這種姐弟戀情根本不可能出現,蘇茉兒太大瞭,要比康熙皇帝大40歲!康熙皇帝不會愛上大這麼多的一個女人吧?康熙皇帝不會愛上跟自己的奶奶一樣大歲數的人吧?這不是姐弟戀吧?這都簡直成瞭祖孫戀瞭!  既然我們否定瞭蘇茉兒與康熙皇帝的姐弟戀情,也否定瞭蘇茉兒與伍次友的戀情——因為歷史上沒有伍次友這個人,新的問題就出現瞭:蘇茉兒在康熙皇帝的一生中,到底起著什麼作用呢?   二、蘇茉兒的作用——康熙皇帝身邊最重要的女人  在這兒我們就要說到,其實在電視劇《康熙王朝》當中,我們一而再在而三的說,蘇麻喇姑這個角色相當重要!但是,歷史上的蘇茉兒——蘇麻喇姑的原型,她對於康熙皇帝的重要性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我可以這麼說,電視劇《康熙王朝》當中,蘇麻喇姑這個角色已經很重要瞭,但是表演的還完全不夠!因為在真實的歷史上,蘇茉兒或者“蘇麻喇姑”這個人可以說是整個康熙王朝、康熙皇帝身邊的第一的——最重要的——女人!  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蘇茉兒這個人,從她對整個康熙王朝、康熙皇帝的實際作用和影響方面來說,我們可以說,蘇茉兒這個人完全超過瞭孝莊太皇太後。  那麼,這麼重要的一個女人,是像電視劇《康熙王朝》當中的那一種重要方法嗎?時時刻刻陪伴在康熙皇帝左右,這麼溫和的去安慰康熙皇帝,是這種感覺嗎?還是其實是能夠起到一生的成長當中的那一種作用?  當時是後者。在真實的歷史中,蘇茉兒這個人她的作用表現以下四個方面:分頁:2/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三、蘇茉兒是康熙皇帝生命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守護者。  關於這個方面,我們前面已經交代過瞭,我們說,在愛新覺羅·玄燁還不是康熙皇帝的時候,他得瞭  天花絕癥,他的奶奶、當時的孝莊皇太後與他的父親順治皇帝把他給扔瞭,扔到福佑寺裡面,聽天由命、任其發展瞭。  所以,從這個時候起,就一直是蘇茉兒在照顧著愛新覺羅·玄燁,直到愛新覺羅·玄燁徹底康復,後來成為一個偉大的皇帝——康熙皇帝,康熙皇帝還開創瞭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盛世時代——長達一百三十多年的康乾盛世!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蘇茉兒,也就沒有後來的康熙皇帝——這個大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當瞭六十一年皇帝的康熙皇帝;而如果沒有康熙皇帝,也就肯定沒有後來長達一百三十多年的的康乾盛世!

揭秘乞丐武訓:史上唯一被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

  青史之上,無奇不有。  晚清光緒年間的一天,一個衣不遮體的乞丐在山東堂邑縣沿街乞討。隻見他口中念念有詞,連說帶唱,時而裝扮成豬狗的模樣,時而又學驢叫。其惟妙惟肖的表演與好玩的唱段,引得圍觀者一陣陣哄笑。他的唱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圍觀者中有不少人搖頭:“乞丐還想興修義學,這不是癡人說夢麼?”  各位看官請註意,以上平凡但有驚心動魄的一幕並非武俠小說裡的情節,這個乞丐也並非北丐洪七公那樣的丐幫高手。他的名字叫武訓,他是當時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一個普普通通的乞丐。然而就是這個非常普通的乞討之人,卻以非凡的人生名垂千古澤被後世,對中國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響很大。  唯一被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  這個名叫武訓的乞丐靠著乞討,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瞭三處義學,購置學田三百多畝,積累辦學資金達萬貫,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事情。《清史稿》宣統本紀記載,“己未,予積貲興學山東堂邑義丐武訓事實宣付史館。”武訓的事跡後來被編入《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六孝義一節中。在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隻有武訓一人。  武訓是清末山東堂邑縣武莊(今屬冠縣)人,他和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都是那種“窮得連名字都沒有”的貧民,因在傢族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訓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個賜名,在他老年時,朝廷為嘉獎他的興學義舉而給他取名為“訓”。   梁啟超先生曾專門為武訓撰寫瞭《興學節略》,贊武訓的義塾“行之數十年,弟子卒業而去者,不可勝數”,而他始終“日以兩錢粗饅終其身”。馮玉祥將軍稱頌武訓是“千古一丐”。馮玉祥還大聲疾呼“大量辦義學,急務此為最”,並於1932年至1935年間,在山東創辦瞭十五所武訓小學。  陶行知創辦育才學校,張伯苓創辦南開學校都與武訓精神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陶行知先生的短詩《武訓頌》對武訓的一生做瞭概括,詩中這樣說:“朝朝暮暮,快快樂樂。一生到老,四處奔波。為瞭苦孩,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公無靠背,朋友無多。未受教育,狀元蓋過。當眾跪求,頑石轉舵。不置傢產,不娶老婆。為著一件大事來,興學,興學,興學。”武訓辦義學不僅在國內有很高聲譽,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辭典》中,因為他沒有文化,故稱他為“無聲教育傢”、“平民教育傢”。相關閱讀推薦:三國史上最悲劇的十五個人物:第一名居然是曹操!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十大英雄人物排行榜!【圖】一人獨鬥三大軍閥的民國傳奇人物:鐵肩辣手邵飄萍盤點古代帝王們的那些特殊嗜好:扮乞丐愛偷盜盤點古代帝王們的特殊嗜好:北齊後主好扮乞丐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飽受不識字之苦後遂起辦義學之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訓出生於山東堂邑縣武莊(今屬冠縣),自小傢境貧苦,七歲時父親死瞭,生活更困難瞭,幼小的他隨著母親乞討為生。武訓年紀雖然小,但對母親十分孝順,每逢要到幹凈可口的幹糧,都一定帶回去給母親吃,從來不肯自己吃,非常之懂事。  每次隨母親路過學堂的時候,幼小的武七都要駐足良久,他總是為裡面的朗朗讀書聲深深吸引,他多麼渴望能讀書呀。然而在當時,就他的傢庭條件,上學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而已。有一天,他鼓足勇氣闖進學堂,請求私塾先生準許他免費入學念書。私塾先生不但不同情他,反而辱罵瞭他,並將他趕出門。  十五歲時,武訓來到姨父張老板傢做工。為富不仁的姨父沒有因為他們是親戚而給予些微的優待,反而變本加厲地讓他多幹活,卻從來不給他工錢,還常常有事沒事就打他欺侮他。這一切,小武訓都忍瞭。十七歲時,武訓又到李舉人傢當長工。一天姐姐托人捎來一封信附瞭幾吊錢,李舉人欺武訓不識字,把信給他,把錢吞瞭。武訓過後知道提出質問,李舉人不但矢口否認,還把武訓痛罵瞭一頓。一次喂豬時,武訓不小心把豬食灑在地上,也被打得遍體鱗傷。一年除夕,武訓給主人貼春聯,因為不識字,把春聯上下貼倒瞭,主人認為大不吉利,拳打腳踢,又吵又罵,不許他吃飯,罰他一夜不睡覺,在風雪嚴寒中在院子裡站瞭一個通宵。   武訓在李舉人傢裡做長工三年,李舉人一直沒給他發過工錢。一次,武訓的母親病瞭,萬般無奈,他開口向主人討要工錢。沒想到,李舉人拿出瞭一個假帳本,硬說早把工錢付清瞭。武訓不識字,氣得目瞪口呆,悲憤欲絕,反被李舉人誣為有意訛詐,最後,武訓被李舉人的傢丁打得頭破血流,並被掃地出門。  這次的遭遇對他打擊太大瞭,受傷害後的武訓在莊子上的小廟裡昏睡瞭三天。醒來後,他痛定思痛,明白瞭自己之所以受盡欺辱,都是因為不識字。而周圍象他這樣的窮人還有很多,如果不念書,將永受人無端欺負。於是他萌發瞭興辦義學的念頭,讓人們都能讀書識字,不再受人欺。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邊走邊唱,快樂行乞集資  然而以赤貧之身辦義學,曠古未聞,難度可想而知。但武訓對此很有信心,他決心以一生的苦行和執著來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行乞集資,掀開瞭自己人生嶄新的一頁。他手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這個日後在教育史上名垂千古的乞丐,就這樣拉開瞭行乞集資辦學的非凡人生之序幕。  他一邊行乞,一邊唱著自己編的歌謠,歌詞似詩非詩,但有積極向上的內容,有一定的韻腳,內容全都與興辦義學有關。無論別人問話還是嘲笑,他都以唱歌做答;無論勞作還是休息,他都愉快地歌唱,如扛活受人欺,不如討飯隨自己,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  他到處出賣自己的勞力,苦活累活搶著幹,過著牛馬式的生活,目的就是為攢錢辦學。牲口做的苦力活,武訓不以為苦,還快樂地唱道:  出糞,鋤草,拉砘子來找,管黑不管瞭,不論錢多少。  給我錢,我砘田,修個義學不費難。  又當騾子又當牛,修個義學不犯愁。  誰知,善良的武訓再遭欺騙。一年後,武訓辛苦積存的一點錢,都被他的姐夫騙去瞭。武訓為此氣得水米不進,傷透心瞭。幾天後,他又緩過氣來,瀟灑地唱道:隻見好人蓋高樓,沒有惡霸行到頭。   一些人嘲笑他害瞭“義學癥”,他坦然唱歌回答:“義學癥,沒火性,見瞭人,把禮敬,賞瞭錢,活瞭命,修個義學萬年不能動。”  要飯時,難免遇到吝嗇不給東西的人,武訓就達觀地唱:“不給俺,俺不怨,自有善人管俺飯。”當遭遇聲色俱厲的謾罵時,他也不生氣,唱歌以對:“大爺大叔別生氣,你幾時不生氣,俺幾時就出去。”  武訓把要來的錢都積攢起來,要來的幹糧,好的完整的賣掉,換成錢攢起來。自己隻吃粗劣、發黴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並以小曲來唱出自己的心聲:  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  吃的好,不算好,修個義學才算好。  那些歲月,武訓不知吃瞭多少苦。他一天到晚樂此不疲地幹那些別人不肯幹、不屑幹的累活。如推磨、碾米、替人割麥子等。此外,還替人傢大清早打掃茅房,出糞曬幹後做肥料。有時也幫人挑水澆園,挑糧食,挑笨重東西等,按照路程遠近和重量計算報酬,收入還算可觀,就這樣日積月累辦義學所需的資金。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為瞭賺點錢來辦義學,他有時還象個江湖雜耍藝人一樣到各處的廟會集市上耍把戲,以取賞錢。表演全身倒立“扛大鼎”,以手代腳做“蠍子爬”,翻身跳“打車輪”,趴在地上給孩子做馬騎,還有錐刺身、刀破頭等節目,甚至吃毛蟲蛇蠍、吞石頭瓦礫等等。如此作踐自己的身體,實在是不容易,一切都是為瞭興辦義學!他還將自己的辮子剪掉,隻在額角上留一小辮,裝扮成戲裡的小醜模樣,以獲得別人的施舍。  另外,他還為人做媒紅,當郵差,揀收破爛,軋棉花,紡線等。武訓就這樣到處流浪,工作,要飯,漂泊。晚上就睡在人傢的磨房,灶屋,或者是破廟裡。每天深夜他還在如豆的燈光下搓捻線繩,績麻纏線。他邊績麻邊唱道:  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  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  二十九歲的那年,武訓已攢下瞭一些積蓄,他用這些積蓄買瞭四十五畝便宜的低窪鹽堿地,並愉快地唱道:  隻要該我義學發,買地不怕買堿沙;堿也退,沙也刮,三年以後無堿沙。  隻要該我義學發,要地不怕要大坑;水也流,土也壅,三年以後平瞭坑。  武訓三十八歲那年,山東大旱,餓死不少人。武訓用自己的錢買瞭四十擔高粱賑濟百姓。武訓的哥哥不務正業,常向他借錢,一些親戚朋友也來要求他資助,武訓都拒絕瞭,正色答之: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   鄉裡一對孤寡的婆媳兩人,靠要飯為生,好心的武訓卻慷慨地贈給她們十畝地,還唱道:  這人好,這人好,給她十畝還嫌少。  這人孝,這人孝,給她十畝為養老。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終生未娶,辦瞭三座義學  俗語說得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經過多年的辛勞,武訓終於積少成多,存瞭一筆。武訓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傢,過著清苦不勘的生活,在自己身上一文錢都舍不得花,傾其所有都辦瞭義學。他晚年聲名遠播,贏得瞭廣泛的敬重。  “禦史巷義塾”建成不久,武訓就積勞成疾身染重病,卻不肯占用房間,躺在義塾的屋簷下休養。半個月後,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三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離世,終年五十八歲,遵遺囑葬於柳林崇賢義塾旁。發喪之日,沿路六十裡各村民眾自發設奠路祭,自動送殯者達萬人,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師生們哭聲震天,老百姓們亦潸然淚下。  武訓去世十年後,清廷將其業績宣付國史館立傳,並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訓的業績受到世人的欽敬,許多名傢題詞,劉繼興考證,當時全國出現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多處。到瞭民國時期,為紀念清末聞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傢”、“義學正”武訓,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先生撥款重建瞭武訓祠。何思源還在武訓祠堂立瞭尊武訓漢白玉雕像,這座雕像比真人略大。據解放後當地曾見過武訓的老人們都說這座雕塑像酷似武訓本人,可惜此雕像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毀壞。1932年,當時的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為紀念在臨清倡辦義學的武訓,建造瞭“武公紀念堂”,並在紀念堂兩側建造瞭兩個“武公紀念廳”。江蘇南通的一所師范學校還將武訓像與孔子像並列。山東民眾甚至稱其為“武聖人”。  中國共產黨主辦的《新華日報》也曾發表過稱贊武訓的文章,1945年12月1日,郭沫若在《新華日報》紀念武訓特刊上為武訓題辭:“武訓是中國的裴士托洛齊,中國人民應該到處為他樹銅像”。為紀念武訓,抗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冀魯豫邊區政府曾明令將武訓的故鄉堂邑縣更名為“武訓縣”,堂邑縣柳林鎮更名為“武訓鎮”,並在武訓誕辰紀念日舉行瞭各種紀念活動。同年,中共冀南行署在柳林鎮還創辦瞭武訓師范,以紀念這位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先賢。  郭沫若稱武訓為“中國的菲斯泰洛奇”,這個菲斯泰洛奇是與武訓幾乎同時代的一個歐洲人,他出生在當時還很貧窮落後的瑞士。他的祖父曾經是一位傳教士。優良的教會傳統,讓他從小就懂得他如何用真誠、善良的心去無私地愛人們。他一生都在教會孤兒院工作,他與武訓一樣,都屬於下層人,他同樣“有一顆偉大的、慈愛的心”。他自述道:“我一直充當一位受冷落的,意志薄弱的初級教師,推著一輛隻載著一些基本常識的書籍,空蕩蕩的獨輪車,卻意外地投身一項事業,包括創辦一所孤兒院,一所教師學院和一所寄宿學校。做這些事情第一年就需要一大筆錢,可是即使是這筆錢的十分之一,我也難以弄到”。   這位象乞丐一樣的菲斯泰洛奇,在他畢生的努力下,平民教育最終在瑞士得到普及。教育上的成功使得這個貧窮落後的山地小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成為歐洲一流的教育超級大國。瑞士的成功引起各國教育專傢和高層政要人士到瑞士學習先進的教育經驗。後來西方稱菲斯泰洛奇為“教聖”,把他為獻身教育的崇高精神,贊譽為“聖心”、“聖德”。法國著名教育史學者康彼耶贊譽說:“他是人類教育發展中最早呼籲和力行‘愛的教育’之典范”。  1951年,電影《武訓傳》錯遭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其墓被破壞。撥亂反正後,武訓的冤屈終得以昭雪:1986年,國務院辦公廳作出為武訓恢復名譽的決定。在魯西北的冠縣、臨清,有不少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冠縣的武訓高中、冠縣柳林鎮的武訓學校、臨清的武訓實驗小學等。中華大地幸甚,曾出過武訓這樣歷盡艱辛矢志不移獻身教育的人傑,其精神與天地不朽,與日月同輝,將永遠激勵後來人。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熟知的十大民族英雄大盤點

  導讀:01.第一位 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1256年,20歲的文天由理宗皇帝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入仕後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權相賈似道,被罷官。1275年,元軍攻破長江天鏨,文天祥散盡傢私,組織義軍赴臨安勤王。次年,元軍兵陳臨安,當朝派文天祥出城講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脫逃。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陸續收復瞭許多州縣。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時兵敗被俘,服毒自殺未遂,被押送到大都。這時許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員前來勸降,皆被文痛罵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的說:“聖駕請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就是在獄中所作。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場,臨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時年僅47歲。一介儒生,錚錚鐵骨,由此威震霄漢。 文天祥相關閱讀推薦:38歲暴卒:民族英雄鄭成功到底是怎麼死的?歷史上十個“大忽悠”:民族英雄還是亡國奸臣?揭秘:民族英雄鄭成功一傢慘遭施瑯滅門慘案真相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揭秘:四大民族英雄後代的結局分別是什麼如何評價嶽飛的歷史地位?嶽飛是不是民族英雄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02.第二位 精忠報國——嶽飛  嶽飛,河北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字鵬舉。19歲時投軍抗遼,相傳臨行時,其母在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成為嶽飛終生遵奉的信條。1129年,金帥宗弼(金兀術)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嶽飛堅持抵抗,十戰十捷,於次年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之後嶽飛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麼,宋高宗手書“精忠嶽飛”四字,制旗賜之。紹興六年,嶽飛再次出師北伐未果,寫下瞭千古絕唱《滿江紅》。1140年兀術再次大舉南侵,嶽飛於郾城大破金兵拐子馬(側翼騎兵)、鐵浮圖(鐵塔兵、重裝騎兵),收復鄭州、洛陽等地,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嶽傢軍”從此威名遠揚,所向披靡。金軍哀嘆:“撼山易,撼嶽傢軍難”。7月下旬,嶽飛揮師開封,朱仙鎮一戰,金兵10萬兵馬一觸即潰,他鼓勵部下說:“宜掏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嶽飛退兵。嶽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他壯志難酬,隻好揮淚班師。1142年12月29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年僅39歲。一代卓越的軍事傢、戰略傢就此飲恨酒泉。 嶽飛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03.第三位 震撼寰宇——林則徐  林則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1811年中進士。從1820起,辦理過軍政、漕務、鹽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實際調查,幹練有績。由於性情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1837年,任湖廣總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從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這就是聞名世界的虎門銷煙。在此期間,林則徐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制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0年鴉片戰爭失利後,林則徐遭投降派誣陷,被發配伊犁。1845年重新起用,先後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雲貴總督,終因鬱鬱不得志,1850年病死於廣東普寧縣,終年66歲。

納瓦爾戰役:一場讓彼得大帝淪為笑柄的戰爭!

       從沙俄到蘇聯,中土的上方一直橫亙著一頭兇猛的北極熊,哥薩克騎兵,皇傢近衛軍,大炮兵主義,這些名詞都證明著一個國傢軍事實力之強大,但是曾幾何時,他是個制度落後的國傢,但是一個偉大的君王彼得大帝,一場偉大的戰役北方戰爭就讓這個國傢從歐洲悄然崛起,但是這一場偉大的戰爭確實從一場慘敗開始,一場讓彼得大帝淪為笑柄的納瓦爾戰役。        在1560至1658年間,瑞典形成瞭一個以芬蘭灣為中心的波羅的海帝國,包括卡列利阿,因格裡亞,愛沙尼亞和立窩尼亞。在三十年戰爭中,瑞典在德意志也得到瞭大片領地,包括西波美拉尼亞,維斯馬,不萊梅公國和費爾登。同時瑞典還征服瞭丹麥和挪威在松德海峽(The Sound)以北的領地。這些勝利可能要歸因於訓練有素的軍隊,盡管其規模相對較小,但是比大多數歐陸軍隊專業化程度高得多。尤其是其專業軍事訓練使得其可以維持高比例的小型火槍隊。但是由於戰爭費用不能由占領區提供,瑞典 最終證明不能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維持其軍隊。  大動亂期間外國對俄國的幹涉使瑞典在《斯托爾博沃條約》(1617)大有斬獲。該條約剝奪瞭俄國通往波羅的海的直接出海口,意味著俄國從此不再有挑戰瑞典地區霸權的實力。俄國的命運在17世紀後半葉得到瞭逆轉,尤其是在彼得大帝即位後,他一直尋求奪回之前的損失並重建在波羅的海的地位。17世紀90年代末,探險傢約翰·帕特庫爾通過《普列奧佈拉任斯科耶條約》成功將俄國,丹麥和薩克森結成聯盟,三國於是於1700年發動瞭進攻。  納爾瓦戰役

水滸傳呼延灼簡介 呼延灼的主要事跡介紹

  呼延灼簡介  呼延灼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祖籍並州太原(今屬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為汝寧郡都統制,武藝高強,殺伐驍勇,有萬夫不當之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棱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時,坐第八把交椅。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應“天威星”,為梁山第八名好漢,又被封為“馬軍五虎將”之第四員。  呼延灼,是古典小說《水滸傳》中人物。祖上是北宋河東開國名將呼延贊,傢傳鋼鞭(一說銅鞭)之法,並以其慣用兵器“雙鞭”聞名,有萬夫不當之勇。  征討梁山  呼延灼原為汝寧郡都統制,當時梁山軍隊攻陷瞭高唐州,令朝中震驚,太尉高俅向宋徽宗推薦呼延灼為征寇大將,於是天子宣呼延灼面聖,並因其一表非凡而龍顏大喜,禦賜瞭一匹踢雪烏騅予呼延灼坐騎。  呼延灼引薦陳州團練使“百勝將”韓滔及潁州團練使“天目將”彭玘為正副先鋒,共同討伐梁山。   與梁山軍隊接戰後,呼延灼先後與林沖、扈三娘及孫立交鋒,均不分勝負,然而副將彭玘卻為扈三娘所擒,於是呼延灼與韓滔以“連環馬”大勝宋江,又請來炮手“轟天雷”凌振助戰,令梁山軍隊幾度陷於苦戰。可惜後來晁蓋、宋江等先行誘擒凌振,吳用又使湯隆、時遷及樂和用計,請來“金槍手”徐寧,教授梁山軍隊使用鉤鐮槍,大破“連環馬”,結果韓滔遭擒,官軍敗陣。呼延灼不能支吾,唯有隻身逃往青州地面,投奔知府慕容彥達,以圖伺機卷土重來,詎料投身青州途中又被盜走瞭踢雪烏騅,令呼延灼銳氣盡墮。  纏鬥青州  來到青州後,慕容知府請呼延灼助其將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的賊寇剿盡,方肯替其向朝廷保奏免罪。呼延灼於幾場戰役中大敗周通、李忠、孔明等人,又與魯智深、楊志交手,不分勝負,雙方僵持不下。後來孔亮到梁山請宋江引軍來援,吳用設計先擒呼延灼,最後呼延灼於陷坑中被活捉,在宋江的好言相勸之下,正式歸順梁山,重獲踢雪烏騅 ,獻計打破青州,三山聚義,眾好漢同歸水泊。成為梁山馬軍的一員重要將領。相關閱讀推薦:水滸傳中秦明為什麼會上梁山?水滸傳中的生辰綱究竟是什麼東西?原著水滸傳武將實力大排行:林沖竟未進前10!《水滸傳》中在水泊梁山上混飯吃的十個庸才盤點揭秘:水滸傳中的四大“二奶”誰的結局最悲慘?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計賺關勝  呼延灼奉命向攻打梁山的“大刀”關勝詐降,並成功騙得關勝劫寨,將其擒下,立下大功。排座次時,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應“天威星”,為梁山第八名好漢,又被封為“馬軍五虎將”之第四員,與楊志、韓滔、彭玘一同鎮守梁山泊正北旱寨。後來多次在戰陣中擔任北方或後軍的主將,主要對應軍中的“玄武”方位。  南征北戰  大聚義後,李逵元夜鬧東京,呼延灼與梁山五虎將中其他四員,一同帶兵到東京城外接應從城中逃出的梁山眾人,與高俅軍隊對峙。高俅帶領十鎮節度使親征梁山泊。初戰時,呼延灼二十合打死荊忠(簡本為劉忠 )。高俅初戰失利,在兩軍再次對戰之時,呼延灼領軍伏擊高俅,並使一根長槍,與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展開瞭一場死鬥,最後二人鬥得兵器、軍馬全失,互相扭住衣甲廝打,難分難解之際,“沒羽箭”張清來援,並擒下瞭韓存保。這場決鬥是呼延灼在整篇小說裡,第一次使用雙鞭以外的武器作兵器的一個場面。而這場面或是借鑒瞭《三朝北盟會編》中呼延通大戰金人牙合孛堇。   梁山全夥受招安後, 呼延灼參與瞭平定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的全過程。  大戰玉田縣時,呼延灼大戰耶律宗霖。  攻打幽州時,曾力擒遼帥兀顏光之子兀顏延壽。  與兀顏光決戰時,呼延灼沖破火星陣。  攻打田虎時,呼延灼與關勝圍困瞭榆社縣  攻打王慶時,呼延灼大戰滕戡,不分勝敗。  攻打方臘宣州時,呼延灼對戰李韶,十合後,李韶遁逃。  攻打方臘歙州時,呼延灼打死侍郎高玉。  呼延灼怎麼死的?  平南歸京為少數幸存將領之一,被授禦營兵馬指揮使,每日隨駕操練。後領大軍,破金國四皇子金兀術,出軍殺至淮西陣亡。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水滸傳小李廣花榮簡介 小李廣花榮怎麼死的

  花榮簡介  花榮為中國著名小說《水滸傳》中的108將之一,有“百步穿楊”的功夫。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為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之首。原是清風寨副知寨,使一桿銀槍,一張弓射遍天下無敵手,生得一雙俊目,齒白唇紅,眉飛入鬢,細腰乍臂,銀盔銀甲,善騎烈馬,能開硬弓,被比作西漢“飛將軍”李廣,人稱“小李廣”。隻因義兄宋江抱不平而被小人陷害,後被好漢王英等相救,上瞭梁山。受朝廷招撫後,在對遼國、方臘戰役中屢立奇功,然在大哥宋江被高俅等害死後,與吳用一同在宋江墓前自縊身亡。  搭救宋江  花榮聽說宋江殺瞭閻婆惜後便屢屢寄書希望宋江前來清風山暫住。宋江在前往清風山路上救瞭被王英擄上山的清風寨知寨劉高之妻。[3] 不料劉高妻恩將仇報,在元夜觀燈時唆使其夫將宋江抓住拷打;花榮大怒,搶回宋江並顯神箭風威嚇跑劉高軍士;劉高告上青州,知府派都監“鎮三山”黃信來假做調解,將花榮擒拿,與宋江一並押解青州,路上為清風山好漢燕順、王英、鄭天壽救下,並殺瞭劉高。黃信逃回清風寨寫信求救,知府命本州兵馬總管“霹靂火”秦明帶兵征剿清風山,花榮出陣與秦明大戰,箭射秦明盔纓,後宋江設計收降秦明,花榮、黃信與清風山人馬一同投奔梁山。  梁山射雁  眾人路過對影山,恰逢呂方、郭盛比武,兩枝畫戟上的豹尾彩絳糾結不開,花榮一箭射去分開兩戟,藝驚眾人;上梁山後晁蓋聞之不信,恰好天邊有雁群飛過,花榮說要射第三隻雁的雁頭,弓開之處,弦響雁落,從此,滿山之人無一不敬佩花榮。   之後又隨梁山眾人江州劫法場, 智取無為軍,三打祝傢莊中射掉指路紅燈,攻打高唐州中射死薛元輝,攻打大名府射殺李成副將,攻打曾頭市射傷曾塗。相關閱讀推薦:水滸傳呼延灼簡介 呼延灼的主要事跡介紹水滸傳中秦明為什麼會上梁山?水滸中的秦明怎麼死的?秦明簡介水滸裡的關勝和關羽究竟是什麼關系?梁山五虎將是哪些?水滸五虎將排名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大聚義  梁山大聚義中,花榮排行梁山第九,星號天英星,職務為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之首。朝廷第二次招安時,當花榮聽見不赦免宋江時,花榮當場射殺瞭天使。在三敗高太尉後,花榮隨梁山眾人受瞭招安。  南征北戰  征遼中,花榮射中瓊妖納延,史進再一刀將瓊妖納延砍死。  戰兀顏光時,花榮放箭協助關勝砍死兀顏光。  征田虎時,花榮一箭射死董澄。  打蓋州時,花榮見張翔用箭射中孫立的馬,花榮便一箭射中方瓊,再一箭射張翔以振軍威。楊端想要報仇,射出的箭卻被花榮接住反被射死。  伏擊卞祥軍的時候,花榮一箭射死馮翊。  征王慶時,花榮、林沖殺瞭闕翥、翁飛二將。  征方臘時,花榮一箭射死王仁。  宋江為奪回解珍、解寶的屍體,在烏龍嶺中伏。幸好花榮一連射死王績、晁中讓敵軍不能向前,為援軍到來爭取瞭時間才讓宋江脫險。後又在烏龍嶺射殺鄧元覺。   花榮怎麼死的?  征方臘後,花榮被封應天府兵馬都統制。在應天府一日夢見瞭宋江說自己已被奸臣死,葬在蓼兒窪,希望花榮來探望他,花榮到瞭蓼兒窪後看見吳用,原來吳用昨夜與花榮作瞭相同的夢,二人為瞭義氣,雙雙吊死在蓼兒窪上。人們深感其義氣,便將宋江、李逵、花榮、吳用四人合葬於蓼兒窪。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自古以來科舉制度中國究竟產生瞭多少位文武狀元?

  導讀: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瞭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瞭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中國古代社會,從庶民百姓到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瞭亙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鬥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瞭兇險難卜的仕途,開始瞭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終於登上瞭顯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跡可考者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可以說,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現人生價值的至上追求。   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試、省試,最後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別到瞭清代,考到白發滿頭仍然是個“童生”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如宋代共產生瞭118個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絕不易於巴蜀之道。相關閱讀推薦:宋朝最後的義士文天祥:中狀元後曾蓄養大批歌伎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十大狀元!古代10位狀元名人震驚:古代新科狀元們都是如何應對豪門強嫁女?中國歷史上真的有女狀元嗎?唯一的女狀元是誰?細說歷史上的高考:末代狀元或因名字吉利中榜揭秘傳奇色彩的古代狀元:做駙馬的隻有一個人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唐代,進士科考試主要是三場,其後各代基本沿用下來。一場是貼經,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填空。主考官從諸子經書中選取一行,然後把其中的三個字貼蓋住,讓考生讀出被貼的字是哪幾個,其用意不過是考考生的背功,測試一下考生對經書的熟練程度。第二場考詩賦,每個考生作詩一首、賦一首,這一場極為重要。如唐開元二年(714年)賦試的試題叫《旗賦》,且規定必須以“風日雲野,軍國清肅”八字為韻。當朝狀元李昂寫瞭一篇27句327個字的賦,全文洋洋灑灑,文辭雄勁,用韻準確,在錄取的27名進士中,名列第一。第三場考試策,就時務出個題目,讓考生回答自己的見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對治國方略的獨到見解,以為國傢選擇治國平天下的英才。這三場考試都實行淘汰制,每場皆定去留。隻要一場考不好,狀元夢隨之破滅。宋仁宗後,又對科考進行瞭修改,按策、賦、貼經、墨義的次序,讓參試者並試四場,綜合平衡後再定奪。考生考完後,由“讀卷大臣”排出前十名,呈送皇上,最終由皇上根據個人評判圈定誰為“第一甲第一名”。所以說,能中狀元者大多都是當朝才子。他們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或有良好的文化氛圍,或有獨特的天賦異質,往往具有眾人稱頌的絕代才華。如明代狀元楊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十三歲詩名滿京華,被詩壇領袖李東陽收為高足,十九歲中舉人,二十四歲中狀元,成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郎。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郎中,也不乏平庸之輩。為數不少的人高中狀元後,一事無成。他們性格怪僻,飲酒成癖,窮困潦倒,暮年淒慘。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狀元盧文煥,窮苦之極,連頓酒也喝不起,可謂夠可憐的瞭。還有許多狀元,為官一任,瞭無政績,終生平平。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被史書稱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紂為虐的北宋狀元莫儔。此等狀元,無以入史,難留清名,可稱狀元中的不肖敗類。   在狀元科考中,有時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走關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唐代就有“許願狀元”牛錫庶、“自薦狀元”尹樞、“相撲狀元”王嗣宗等,從其綽號即可見其為人。狀元裴思謙則更為惡劣,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禮部侍郎高鍇知貢舉,主持科舉考試。他標榜公正,宣言杜絕請托。裴思謙憑與赫赫有名的大宦官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的關系,要求高鍇讓他當狀元。當時,文宗皇帝是個傀儡,仇士良權傾朝野,裴思謙懷揣仇士良的信,公然對高鍇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沉思良久,自知無力相抗,不然馬上就會大禍臨頭,隻好無可奈何地把裴思謙錄為狀元。天下動亂,皇權旁落之時,貌似公正的科考常常難脫權宦重臣的掣肘,成為宮廷政治的玩偶,這不能不說是科考狀元的悲哀。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歷代狀元中,大多出身名門望族。他們從小就處在優裕的傢庭環境,既有重臣之後,又有名士之傢。有的甚至是父子狀元、祖孫狀元、宰相子、尚書婿。父輩的榮耀和輝煌的地位為他們登上科考的頂峰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許多人就是靠名臣的舉薦和培養,順利圓瞭狀元夢。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狀元出身寒門。他們全憑自己的才智成為一國學子之冠。特別是宋太祖,為瞭革除唐代權貴操縱科舉、營私舞弊的沉疴,在科舉中加強對權貴子弟的監督限制,有意選拔瞭一批平民子弟科舉及第。如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狀元呂蒙正,幼小時就被父親趕出傢門,隨母流落龍門山,棲居山間石窟中。元代雜劇名傢關漢卿的《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便是以呂蒙正的貧寒生活為素材創作的戲劇。孤貧寒酸的呂蒙正,依靠自己的天賦才智和刻苦學習,31歲大魁天下,42歲位居宰相。成為兩朝輔弼,萬眾景仰。各朝歷代,都有像呂蒙正這樣的狀元郎。他們成為庶民百姓通過科舉之路出人頭地的幸運驕子。  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者為國傢選拔官吏的一條重要途徑。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見新科進士從考場中魚貫而出時,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一千多年來,科舉制度選拔瞭一大批優秀的有真才實學的治國安邦人才,構成瞭統治集團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隊伍的中堅支柱。但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種歷史奇觀:狀元們以文得名,而在文學藝術上有較高成就者瞭無幾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傢之列。他們身為狀元,詩賦詞文,無所不通,往往都有詩書傳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然而,其中的絕大多數人自高中之後,從此潛心仕途,無意文字,熱衷於官場得意,專註於富貴得失,已經無心無力對文學藝術加以執著探索。700多位狀元中,除楊慎、柳公權等幾位獲得較高的成就外,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難傳千秋。狀元難入大傢之列,而大傢又很難高中狀元。唐宋兩代265名狀元中,蘇軾等八大傢,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無一人摘取狀元掛冠。這一極為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至今仍是困惑人們的古代文化之謎。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水滸傳呼延灼簡介 水滸呼延灼的主要事跡介紹

  呼延灼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祖籍並州太原(今屬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為汝寧郡都統制,武藝高強,殺伐驍勇,有萬夫不當之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棱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時,坐第八把交椅。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應“天威星”,為梁山第八名好漢,又被封為“馬軍五虎將”之第四員。梁山受招安後,隨宋江征討遼國、王慶、田虎、方臘,多建功勛。班師回朝後,呼延灼被封為禦營兵馬指揮使。後來率領大軍,打敗瞭金兀術四太子,大軍一直殺至淮西,呼延灼陣亡。  征討梁山  呼延灼原為汝寧郡都統制,當時梁山軍隊攻陷瞭高唐州,令朝中震驚,太尉高俅向宋徽宗推薦呼延灼為征寇大將,於是天子宣呼延灼面聖,並因其一表非凡而龍顏大喜,禦賜瞭一匹踢雪烏騅予呼延灼坐騎。  呼延灼引薦陳州團練使“百勝將”韓滔及潁州團練使“天目將”彭玘為正副先鋒,共同討伐梁山。  與梁山軍隊接戰後,呼延灼先後與林沖、扈三娘及孫立交鋒,均不分勝負,然而副將彭玘卻為扈三娘所擒,於是呼延灼與韓滔以“連環馬”大勝宋江,又請來炮手“轟天雷”凌振助戰,令梁山軍隊幾度陷於苦戰。可惜後來晁蓋、宋江等先行誘擒凌振,吳用又使湯隆、時遷及樂和用計,請來“金槍手”徐寧,教授梁山軍隊使用鉤鐮槍,大破“連環馬”,結果韓滔遭擒,官軍敗陣。呼延灼不能支吾,唯有隻身逃往青州地面,投奔知府慕容彥達,以圖伺機卷土重來,詎料投身青州途中又被盜走瞭踢雪烏騅,令呼延灼銳氣盡墮。   纏鬥青州  來到青州後,慕容知府請呼延灼助其將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的賊寇剿盡,方肯替其向朝廷保奏免罪。呼延灼於幾場戰役中大敗周通、李忠、孔明等人,又與魯智深、楊志交手,不分勝負,雙方僵持不下。後來孔亮到梁山請宋江引軍來援,吳用設計先擒呼延灼,最後呼延灼於陷坑中被活捉,在宋江的好言相勸之下,正式歸順梁山,重獲踢雪烏騅 ,獻計打破青州,三山聚義,眾好漢同歸水泊。成為梁山馬軍的一員重要將領。  計賺關勝  呼延灼奉命向攻打梁山的“大刀”關勝詐降,並成功騙得關勝劫寨,將其擒下,立下大功。排座次時,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應“天威星”,為梁山第八名好漢,又被封為“馬軍五虎將”之第四員,與楊志、韓滔、彭玘一同鎮守梁山泊正北旱寨。後來多次在戰陣中擔任北方或後軍的主將,主要對應軍中的“玄武”方位。相關閱讀推薦:水滸傳雙鞭呼延灼怎麼死的?水滸傳小李廣花榮簡介 小李廣花榮怎麼死的水滸傳中秦明為什麼會上梁山?原著水滸傳武將實力大排行:林沖竟未進前10!《水滸傳》中在水泊梁山上混飯吃的十個庸才盤點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南征北戰  大聚義後,李逵元夜鬧東京,呼延灼與梁山五虎將中其他四員,一同帶兵到東京城外接應從城中逃出的梁山眾人,與高俅軍隊對峙。高俅帶領十鎮節度使親征梁山泊。初戰時,呼延灼二十合打死荊忠(簡本為劉忠 )。高俅初戰失利,在兩軍再次對戰之時,呼延灼領軍伏擊高俅,並使一根長槍,與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展開瞭一場死鬥,最後二人鬥得兵器、軍馬全失,互相扭住衣甲廝打,難分難解之際,“沒羽箭”張清來援,並擒下瞭韓存保。這場決鬥是呼延灼在整篇小說裡,第一次使用雙鞭以外的武器作兵器的一個場面。而這場面或是借鑒瞭《三朝北盟會編》中呼延通大戰金人牙合孛堇。  梁山全夥受招安後, 呼延灼參與瞭平定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的全過程。  大戰玉田縣時,呼延灼大戰耶律宗霖。  攻打幽州時,曾力擒遼帥兀顏光之子兀顏延壽。  與兀顏光決戰時,呼延灼沖破火星陣。  攻打田虎時,呼延灼與關勝圍困瞭榆社縣。  攻打王慶時,呼延灼大戰滕戡,不分勝敗。  攻打方臘宣州時,呼延灼對戰李韶,十合後,李韶遁逃。  攻打方臘歙州時,呼延灼打死侍郎高玉。  人物結局  平南歸京為少數幸存將領之一,被授禦營兵馬指揮使,每日隨駕操練。後領大軍,破金國四皇子金兀術,出軍殺至淮西陣亡。

崇禎帝是大清國臥底的八個理由!崇禎的真實身份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根據他生前的種種表現,我們懷疑他很可能是滿清八旗組織打入明朝內部的奸隙,他的任務就是想盡辦法把明朝搞垮。誰都知道,大明王朝修瞭200多年的長城,防禦北方的入侵,可謂固若金湯,對於這樣一個超級堡壘,隻有從內部才能讓他崩潰這一條途徑,早在金代,就曾有奸隙秦檜害死嶽飛的先例,所以滿清想要在明朝內部扶植一個新秦檜,明朝人肯定不會重蹈覆轍,那就隻有把皇帝“策反”這一條路瞭。  1 大殺反清官員  崇禎在位17年,有人統計過,他換瞭50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14位兵部尚書。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這還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進監獄關押、毆打、間接逼死、戰死、自殺、判刑的相當於現在省部一級的官員可能多達幾十人。崇禎十四年,也就是亡國前三年,被關押在監獄裡的具有大臣資格的官員就多達145人,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具有大臣資格官員的1/10。  這裡面最著名的就包括開炮擊傷清太祖的袁崇煥,皇太極包圍北京的時候,崇禎就想消極抵抗,一心等清兵破城,讓大明完蛋,嘿,袁崇煥這個挨千刀的,在城外兩次擊退清朝的軍隊,崇禎不給袁崇煥的軍隊吃喝,想困死他們,也沒得逞,最後清軍無奈,放棄攻城,走瞭,崇禎氣的火冒三丈,立刻把袁崇煥碎屍萬段!   反正誰跟清朝作對,誰就要被崇禎除掉,以至於每次清軍入關劫掠,明朝的將領都在後面小心伺候,就是不敢交鋒,怕萬一打死瞭八旗將士,回去非被崇禎弄死!  2 崇禎堅決執行清太祖“殺儒”的路線  眾所周知,清太祖努爾哈赤最恨儒生,據歷史記載,他每攻克遼東一座城市,都要搜查儒生,一經發現,立刻處死,其目的無非是消滅漢人中的智囊,試想,如果劉邦身邊的張良被秦始皇早早殺瞭,就憑劉邦這豬腦子,能當上皇帝?如果朱元璋沒瞭劉伯溫,就這皇覺寺的要飯和尚,能登上天子寶座?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早朝,崇禎看著哭天抹淚的諸臣,隻是用手指在桌案上寫下“文臣個個可殺”六個字,可謂一下道破努爾哈赤重要思想的精髓。相關閱讀推薦:崇禎為何手刃嬪妃公主?明亡後崇禎子女跑哪去瞭勵精圖治的崇禎帝怎成亡國之君?崇禎是好皇帝嗎揭秘:崇禎皇帝凌遲處死抗清名將袁崇煥有何隱情崇禎收葬魏忠賢遺骸的幾點質疑?崇禎葬魏忠賢之謎揭秘:秦淮名妓陳圓圓與崇禎帝到底是什麼關系? 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3 崇禎明確告訴大臣,我是大清的人  就在崇禎滿心要等大清兵來北京的時候,卻讓李自成搶瞭先,當時皇太極就想出兵救革命戰友崇禎兄弟,可范文程嫉妒崇禎,死活不讓皇太極派兵,說等幾年,中原大亂,李自成不死也傷,到時候救崇禎一樣來得及,沒想到李闖禍動作太快,剎那間就把北京拿下瞭,崇禎沒盼來和皇太極會師,隻能先殉瞭大清國瞭,臨死前,他說出瞭下面的一番話:

同治帝死後為何讓陪葬皇後剖腹?同治皇後淒慘結局

  同治帝皇後淒慘結局——據目睹皇後屍身者說:赤身露體、一絲不掛的娘娘,躺在墓室的東南角,仰身向上,披散著長發,微閉著雙眼,但面容完好,沒有絲毫的痛苦表情。可是讓人慘不忍睹的是,她的腹部卻被剖開,腸子流淌一地,為什麼皇後屍體慘遭大開膛呢?隻因世間傳說同治的皇後是吞金而死,腹中有寶,就為瞭取得皇後腹中的寶藏,盜匪竟然對一個已死之人下此毒手。  清穆宗同治帝是清朝12位皇帝中最短命的一位,“駕崩”時年僅19歲。對於同治帝之死,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梅毒致死,即所謂的“楊梅上天”,一說是夭於天花,但前一種說法流傳更廣!  咸豐帝熱河駕崩後,由他當時唯一的一個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繼承大位,年號同治,第二年(1862年)為同治元年。  同治即位後,尊封咸豐帝的皇後鈕祜祿氏為“母後皇太後”,徽號“慈安”;尊封自己的生母、貴妃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徽號“慈禧”。由於慈安居於東宮,慈禧居西宮,歷史上又將其稱為東、西太後。  早在咸豐駕崩前的彌留之際,就意識到在他死後,這兩個已是皇後和貴妃身份的女人,尤其是葉赫那拉氏,可能會鬧出違背祖制的響聲來。為瞭遏制這兩個女人幹預朝政,咸豐特別在遺詔中宣佈,由肅順等八大臣顧命,以輔佐年幼的皇帝。但令這位先皇出乎意料的是,看上去頗有些自命不凡的肅順等八大臣,在權力的爭奪中,竟一夜間被兩個女人擊垮,朝中的大權最終還是落在瞭東、西二宮之手。自此,大清的朝堂上,兩宮皇太後開始瞭以皇帝的名義行使太後職權的“垂簾聽政”。同治本人也開始瞭永無休止的作為傀儡皇帝的政治生涯。   早在咸豐駕崩前的彌留之際,就意識到在他死後,這兩個已是皇後和貴妃身份的女人  按照清朝祖制,歷代皇帝都是登基後即選陵址、建陵寢,同治登基自然不能例外。但令人費解的怪異事情又出來瞭,同治當瞭十幾年的皇帝,兩宮太後卻一直不開口提修建陵寢一事。太後沒有恩準,作為傀儡皇帝的同治自然不敢吭聲。  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因染上梅毒而撒手人寰,年僅19歲。  同治駕崩後,由於無嗣繼位,便由慈禧做主,將慈禧胞妹的兒子、同治的堂弟兼表弟、年僅3歲半的載接入宮中,並很快讓其繼承大位,年號光緒,第二年(1876年)改元光緒。  光緒繼位後,同治的皇後阿魯特氏,因慈禧的專橫暴虐而深感自己以後處境危艱,前程渺茫,遂於同治去世之後的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在宮中吞金自殺,卒年22歲。皇後自殺,舉朝皆驚,無不為之扼腕痛惜。  帝後先後崩亡,理應盡快歸葬,但由於慈禧的專權,直到此時同治的陵寢尚未建造,帝後的梓宮隻好移奉隆福寺暫安。相關閱讀推薦:同治與慈禧鬥氣不召嬪妃同床 出宮狎妓染梅毒同治的皇後阿魯特氏為何自殺而死?死時年僅22歲同治帝怎麼會慘死於梅毒病下的?同治帝死因揭秘同治帝載淳是慈禧太後親生的嗎? 同治身世之謎同治帝死後隨葬皇後慘遭剖腹真相:同治帝之死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同治當瞭十幾年的皇帝,兩宮太後卻一直不開口提修建陵寢一事  由於此前的咸豐帝已葬於東陵,按照清廷祖制,作為兒子的同治理應葬於西陵。但這時權柄在握的慈禧卻偏偏不理祖宗那一套規制,反而大行逆道,斷然決定在東陵的雙山峪為同治建陵。  光緒元年八月,同治的惠陵開始在雙山峪動工興建,到光緒四年九月建成,建造工程僅用瞭三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在整個清東陵的皇帝陵寢中,這座陵寢不僅建造時間最短,就其整體規格和質量而言,也是最為低下和次劣的。清東陵五座皇帝陵寢中的最後一座陵寢,就這樣匆匆收場瞭。  光緒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後的梓宮在停放瞭5年之後,被一同葬入東陵界內的惠陵地宮。  淒淒慘慘戚戚——同治皇後死後被剝衣剖腹  六十年後的1945年,同治帝後的惠陵被盜掘,皇帝的屍骨被搗毀,而完好如初,身體仍富彈性的皇後阿魯特氏,衣服被剝光,腹部被剖開,腸子流淌瞭一地。盜墓者如此慘無人道的做法,竟是為瞭要得到當年皇後吞於腹中並被致於死命的一點點黃金。上帝無眼,蒼天不公,一對生前境遇悲慘的男女,又突遭罹難,實在讓後來者欲恨不能,欲哭無淚,為人世竟有這麼多的不幸而悲天長憫!   同治帝載淳,咸豐和慈禧之子,清朝第10代皇帝。6歲登上皇位,18歲開始親政,親政僅一年多,19歲便病死宮中。同治帝英年早逝,關於其病情和死因,歷來說法不一。官書記載同治帝死於天花,民間卻一直流傳著同治帝死於梅毒的說法。對於當時的種種傳言,清朝官方一直保持緘默,不予回應。近日,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找到瞭更多的證據,證明同治是“走馬牙疳”而死(是一種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對於沈渭濱教授的研究成果,歷史學、檔案學、醫學史的研究者又是怎麼看的?  同治帝到底是不是死於梅毒?同治禦醫的後人和專傢的觀點並不一致。  民間長期以來一直流傳著同治帝死於梅毒的種種故事。著名歷史學傢蕭一山在他1923年所著的《清代通史》裡,也再三強調瞭同治帝就是死於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禦醫李德立的兩位曾孫李鎮和李志綏分別撰文稱,祖上口傳秘聞,同治帝死於梅毒。  據李鎮的解釋,其實李德立一開始就已看出是梅毒之癥,為瞭慎重起見還約另外一名外科禦醫會診,兩人一致肯定是梅毒。但李德立並沒有奏明同治的生母慈禧,因為如實稟報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而知情不報隱瞞病情,也難免治罪。於是他假裝糊塗,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對於李鎮的解釋,李德立的另一個曾孫李志綏則是另一種說法,當慈禧聽到李德立的診斷結果後,強迫他宣佈是天花,而且要用天花的方法醫治,最終因藥不對癥才導致同治死亡。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郭衛東:關於同治帝的死因,至今仍然不能給出定論。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而且宮廷裡的事情有太多忌諱,所以至今未能揭謎。作為李德立後人,李鎮此說並非全無道理。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唐益年,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發表瞭他自己的看法。他說:“種種流傳同治帝死於淫瘡的說法都是不可信的,是沒有依據的。因為在清朝,皇帝是不可能自由出宮的,同治帝也沒有機會出去逛窯子,這些傳聞都忽略瞭清朝的祖宗傢法、典章制度,所以他沒有染上梅毒的可能,更不可能死於梅毒。”  皇帝是不可能自由出宮的,同治帝也沒有機會出去逛窯子  對此,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沈渭濱有不同看法,他告訴記者,說慈禧一開始就命太醫以天花治療淫瘡,不符合事實。從《翁同龢日記》來看,皇帝自發疹到12月28日病危,翁氏從太醫處得到的脈案與處方,確實都是患瞭天花的用藥。12月16日和17日,翁同龢曾被兩次召見,《日記》記載:同治“花極稠密”,“頭面皆灌漿飽滿”,這些都是典型的天花癥狀,而非梅毒。   根據《翁同龢日記》,同治帝之死確實是毒熱內陷,導致“走馬牙疳”而死。  對於這起疑案,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找到瞭更多的證據。翁同龢是同治帝的老師。自禦醫李德立、莊守和確診同治帝得的是天花以來,翁同龢忠實地執行著監督禦醫的工作,他每天到禦醫處打探病情、查看脈案與處方,並在他的日記中記錄下來。沈渭濱說,根據《翁同龢日記》所記,同治帝確實是得瞭天花,導致毒熱內陷,最終“走馬牙疳”而死。(走馬牙疳,是一種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因發病急驟,故名走馬。)  沈渭濱說,從《翁同龢日記》的記載來看,確實有些癥狀與梅毒類似,而且翁同龢幾次探聽病情,得到禦醫的回復都透露出若幹當天脈案中未曾明言的癥狀。這不能不讓人懷疑,脈案似乎有所隱瞞。同時也說明單從藥方是看不出來皇帝有沒有染上梅毒的。翁同龢是否礙於君臣名分,也有故意隱晦或者不能明說之苦?  對此,沈渭濱說:“如果說同治死於梅毒,那麼除非翁同龢事後重新改寫瞭日記,按天花而不是梅毒逐日造假。但事實上,驗之於《翁同龢日記》的原稿影印件,加之翁同龢的秉性人品,不存在這種可能性。至今尚未有人指出《翁同龢日記》存在造假的記錄。”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劉邦後宮女人爭風吃醋隱情:劉邦最愛哪個老婆

  多讀歷史的人都知道,劉邦的後宮是充滿血腥味的。劉邦的正妻呂後,名雉,字娥姁,今山東單縣人,遷居徐州沛縣。呂後在中國眾多的皇後中,算是心毒手狠、極有心計的一個女人,如果沒有唐代的武則天,想來就數她最著名瞭。  劉邦是徐州市沛縣陽裡村人(一說今豐縣城西),本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不事傢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整日遊手好閑,吃喝嫖賭,無所不會,40歲時還是光棍一個。這麼大的人還沒有老婆,怎麼解決性需要?除瞭嫖娼,劉邦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找性夥伴,常年與一個姓曹的女人鬼混,還把曹肚子搞大,生瞭一個兒子,取名劉肥。劉邦當瞭皇帝後,劉肥被立為齊王,這是後話。雖然是個混混,但劉邦腦子好使,什麼東西一學就會。後來,經人指點,給當地的官員跑腿,混上瞭泗水亭長。從此,他與縣裡一班官員有瞭來往,如蕭何、曹參、夏侯嬰。  雖然已是個地方小官,但因為有劣跡在前,此時仍娶不到老婆,良傢不願把閨女嫁給這個”流氓”。但貴人自有吉相,《漢書·高帝紀》(卷1)稱:”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據說呂雉的父親會相面,覺得劉邦相貌不俗,有將王之相,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將當時已是”大齡女青年”的閨女呂雉嫁給劉邦,劉邦這才有瞭老婆。其實,在今天看來呂雉嫁給劉邦時並不算大,才25歲。當時鄉親們都嘲笑劉邦的老丈人嫁女行為很愚蠢,劉邦後來做瞭皇帝,村人才知道呂父的眼光是如何厲害。呂雉當年也覺得丈夫將來會有出息,據說她看到,劉邦到哪頭頂上總有一團祥雲跟著。   劉邦老婆是”偷情”高手  呂雉其實並非良傢閨女,並不守婦道,還曾”紅杏出墻”呢。在劉邦與項羽南征北戰,連性命都不保時,呂雉卻在傢裡與同村的名叫審食其的男人勾搭成奸。本來劉邦考慮自己常年征戰在外,傢裡無人照應,讓審食其幫著照料自己妻小的,誰想性欲難忍的呂雉卻與他眉來眼去,日久生情,在傢過起瞭”夫妻生活”。  後來,項羽把他們作為人質扣留時,呂雉與審食其仍同食同宿,外人竟然發現不瞭,故有史學傢稱呂雉不隻是”毒婦”,還是”偷情高手”。劉邦稱帝後,呂雉還提請封審食其為”辟陽侯”,為劉邦同意。此後,兩人”偷情”時,審食其在床上更賣力瞭,答謝呂雉為自己的努力。劉邦雖然是戰場上的大丈夫,但在情場上則是戴綠帽的皇帝,後宮失守啊。可嘆的是,他死時也不知此事啊(也許是故意裝著不知)!  劉邦與戚夫人的”一夜情”  呂雉給劉邦生瞭一兒一女,除瞭惠帝劉盈,還有魯元公主。但呂雉好爭風吃醋,在當瞭皇後後更做瞭許多”人做不出來”的事情,如把戚夫人制成”人彘”,成就瞭她中國歷史上最毒”毒婦”的罵名。劉邦是很有女人緣的,結婚之前就把一曹姓女人勾上手瞭,在婚後一樣走桃花運。在與項羽爭奪江山期間,前期老吃敗仗,但卻收獲到瞭一個年輕美貌、後來影響後宮的女人–戚夫人。得到戚夫人的故事很浪漫,說是有一次敗給項羽後,連飯也沒得吃,逃到一村子裡遇見一個老人。老人姓戚,帶著18歲的閨女在此躲避戰亂。相關閱讀推薦:寡情好色的劉邦如何生生把老婆呂雉逼成蛇蠍?揭秘古代史上的“裸婚”:劉邦與呂後歪打正著揭秘:清朝時期咸豐皇帝如何與大臣們爭風吃醋?詩仙李白情迷玉真公主:李白與王維爭風吃醋漢朝第一個被廢太子劉榮:因母親爭風吃醋被廢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一見帶兵的劉邦,老人嚇得連忙下拜,並帶他回傢裡弄菜弄酒給他吃。劉邦見到老人的閨女,頓時動瞭心思,得知女孩尚未嫁人後,心中竊喜。老人看出意思,就說相面先生講他閨女有貴人之相,難道遇到大王,就是她的前世姻緣?於是要把閨女許給劉邦為妻。雖然說劉邦心裡暗喜,考慮傢有妻室,已有呂雉,也客氣瞭一番才應下。據說,劉邦是解下自己的玉帶作為定情之物,老人當晚便讓閨女陪劉邦睡覺瞭,劉邦這第二位”老嶽父”看來比今天的父母們還想得開呢。但因為這次”一夜情”,戚傢閨女從此跟定瞭劉邦,後來成為劉邦後宮的寵妃。到此,劉邦已有瞭三個女人,一個情人曹氏,第一房妻子呂氏,第二房妻子戚氏。  劉邦後宮女人爭風吃醋隱情  劉邦與呂雉的感情本來是不錯的,她畢竟是打光棍時的發妻。但在奪瞭天下後,情況卻發生瞭變化。呂雉比戚夫人大多瞭,戚與劉邦”一夜情”時,是才18歲的黃花大閨女,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美女之一;而呂當年是有嫁不出去之嫌的女人。年齡一大,呂雉自然就成瞭”豆腐渣”,年老色衰敵不過戚氏。兩人分別當瞭劉邦的皇後和愛妃(夫人)後,就開始明爭暗鬥起來瞭。起先戚夫人占上風,劉邦每次外出都由戚夫人陪侍,而把呂後丟在後宮。戚夫人長得漂亮,歌舞也好。樂得劉邦天天把美人摟在懷裡,而冷落瞭呂後,漸漸劉邦與呂後之間的情感就出瞭問題。  本來已定下呂後生的兒子劉盈為太子,戚夫人卻希望讓自己10歲的兒子如意繼位。劉邦也不看好劉盈,覺得性格不像自己,而如意卻很聰明,有自己年輕時的樣子。當劉邦把自己廢太子的想法拿到朝中商議時,如果不是有口吃的大臣周昌冒死力諫,戚夫人的陰謀差點就成瞭。後來,戚夫人又多次向劉邦提出立自己兒子為太子的事情,但年老的劉邦心有餘而力不足瞭,因為在呂後的精心策劃下,太子的勢力已形成,沒有辦法廢瞭。年幼的如意被迫離開京城到三千裡外的封地為王。劉邦死後,劉盈繼位,史稱惠帝。貴為太後的呂雉卷土重來,”惡毒婦人心”顯露瞭出來。   她第一件事情是把”情敵”戚夫人罰為奴隸,讓人用鉗子把她的一頭秀發統統拔光,搞成瞭禿子,罰她去舂米勞動,限每天要舂一石,如果少半升則要打她一百棍。據《漢書》記載,自知命運不濟的戚夫人悲從心中來:”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相伍,相隔三千裡,誰當使告汝?”呂後聞訊,心生毒計,把戚夫人的兒子如意誘進京城,暗暗把他毒死瞭。如意死時是七竅出血,連已稱帝的劉盈也於心不忍,大哭瞭一場,用王的禮儀將同父異母的如意葬瞭,謚號隱王。但就這樣還不解恨,呂雉最後用”人彘”之刑把戚夫人活活給弄死瞭。  自己的兄弟死後,劉盈很悲傷的,但呂後竟然讓他去看”人彘”表演。劉盈也不知”人彘”為何物,便跟著太監去看瞭,七彎八繞到一間廁所裡,看到一個血人,四肢全被砍瞭,眼珠被挖瞭,剩下兩個血窟窿,人還沒有死,身子還能動,嘴一張一張的。 劉盈便問太監這是什麼,一聽是戚夫人,他差點被嚇暈瞭。原來,呂雉對戚夫人下瞭毒手,施瞭酷刑後,又給她硬灌瞭藥,讓她聽不見,不能語,半死不活地扔到瞭廁所裡。惠帝因為受此驚嚇,從此也不敢”治天下”瞭,終日飲酒作樂,僅做瞭七年皇帝就死瞭。  呂後的惡毒其實與劉邦有直接關系:他沒有處理好夫妻之間的感情問題,特別是在稱帝後十分好色,縱欲,把寵愛全給瞭年輕美貌的戚夫人,讓結發之妻呂後獨守冷宮,從常理上講,呂後對戚夫人懷有不滿是可以理解的。戚夫人希望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也是感到劉邦死後自己的日子會很難過的,所以才希望劉邦廢瞭劉盈。劉邦在歷史上是個十足的淫亂皇帝,他不僅十分好女色,性取向也十分混亂,還是個同性戀,或者說”雙性戀”。他的男寵據說叫籍孺,劉邦經常與他同寢共枕。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史上最冷血皇帝相繼殘害15手足!南漢暴君中宗劉晟

  在中國歷史上,兄弟相殘的鬧劇屢見不鮮。這些鬧劇的發生地,多半是在有著高墻大院的皇宮裡。而他們之所以不顧手足之情、爭得你死我活,則完全是為瞭奪取帝王之位。例如,唐代初年,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掉長兄李建成與四弟李元吉,成為皇位繼承人;清代前期,康熙諸子各顯神通,在紫禁城展開瞭步步驚心的慘烈鬥爭……那麼,誰是歷史上殺害兄弟最多的皇帝呢?  翻閱史料,我們便會發現,有這樣一個皇帝,從其即位當年到其去世前三年的12年裡,竟然一共殺掉15個兄弟。這個皇帝,就是五代十國時期以猜忌和殘暴著稱的南漢中宗劉晟。  劉晟,原名劉洪熙,南漢開國皇帝劉之子、殤帝劉玢之弟。如果按照正常發展,在“父傳子”觀念的影響下,劉晟自然無緣成為皇帝。但後來的事實卻恰恰相反,劉晟不但當上瞭皇帝,而且一當就是15年。對於這個悖論,唯一合理的解釋便是:劉晟采取瞭非常手段。  大有十五年(942年),位於中國南方邊陲的南漢發生瞭兩件大事:54歲的開國皇帝劉去世;劉第三子、23歲的秦王劉洪度(劉玢)登上帝位。劉玢即位後,改元光天,由晉王劉晟輔政。從輔政開始,劉晟殘殺兄弟的大幕就此拉開。   劉玢是個荒唐透頂的皇帝。在其父劉出殯之際,皇宮裡竟然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具體而言,劉玢的娛樂項目有:與伶人飲酒作樂、男女裸體追逐嬉戲、穿著喪服和妓女一起造訪民傢。與此同時,由劉玢掌舵的南漢國,逐漸進入瞭無休止的內憂和外患。  劉玢的不堪,都被劉晟看在眼裡。為瞭使劉玢陷入犬馬聲色不能自拔,劉晟不斷獻上越來越多的美女。劉玢雖然荒淫無道,還是感覺到瞭來自自傢兄弟、特別是四弟劉晟的威脅。於是,劉玢命令宦官嚴守宮門,並規定凡進宮者,必須接受搜身。在這種情況下,劉晟與五弟洪昌、十弟洪杲結為反對三哥劉玢的同盟。劉晟除掉劉玢的方法,跟康熙鏟除權臣鰲拜的方法幾乎一模一樣:劉晟密令心腹陳道庠豢養瞭劉思潮等一幫猛男,每日練習摔跤。待時機成熟,劉晟將這些猛男帶入宮中,為劉玢進行摔跤表演。劉玢對此事渾然不知,竟然喝得大醉。這時,陳道庠與劉思潮等人一擁而上,將其拖到寢宮門口殺害。  殺掉劉玢之後,劉晟從輔政者一躍成為皇帝。與他同謀的五弟洪昌、十弟洪杲,分別被封為兵馬大元帥和副元帥。隨著權力的增大,劉晟的疑心病也越來越重。而為瞭鞏固自己的地位,劉晟一次又一次地揮起殘殺兄弟的屠刀。  劉晟殺掉的第二個兄弟,正是昔日的同盟者洪杲。換句話說,十弟劉洪杲是劉晟即位之後的第一個犧牲品。  作為兵馬副元帥,劉洪杲多次向劉晟建議,希望能夠帶兵討伐盜賊。同時,劉洪杲還暗示劉晟,建議除掉劉思潮等人,以平息滿朝文武的議論。仔細想想,劉洪杲的希望和建議並無不妥。但在敏感多疑的劉晟眼裡,劉洪杲無疑是在染指專屬於他一個人的皇權。因此,“晟大怒,使使者夜召洪杲”。相關閱讀推薦:朱高熾與朱高熙兄弟間的皇位之爭:朱棣死後誰繼位揭秘:一代明君李世民為何要殺光所有親兄弟?盤點雍正帝十五位兄弟的生死之謎:雍正弒兄殺弟案南漢中宗劉晟 史上殺害兄弟最多的殘暴皇帝宋太祖之死 燭影斧聲開國之主慘遭兄弟算計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見到劉晟的使者以後,劉洪杲便料定自己兇多吉少。他讓使者在客廳等待,然後前去沐浴更衣。更衣之後,劉洪杲在佛前祈禱:“洪杲誤念,來生王宮,今見殺矣!後世當生民傢,以免屠害。”隨後,他哭著與傢人一一訣別。果然,劉洪杲剛一進宮,就慘遭殺害。  就在劉洪杲被殺的同一年,劉晟在南郊祭天,改元乾和,並加尊號為“大聖文武大明至道大光孝皇帝”。這樣的年號和尊號,與劉晟殘殺兄弟的行為格格不入,不能不說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劉諸子之中,最為賢能的,當屬第五子洪昌。而且在劉臨終之前,曾打算將其立為太子。有大臣極力勸諫,向劉講述“少者得立,長者爭之,禍始此矣”的道理,劉洪昌才最終與皇位失之交臂。因此,殺掉劉洪杲之後,擔任兵馬大元帥的劉洪昌就成為劉晟殺害的下一個目標。  乾和二年(944年),劉晟派五弟劉洪昌前往襄帝陵拜祭。襄帝,即劉之兄劉隱。劉洪昌的拜祭隊伍還沒有走出廣州城,就被劉晟派來的刺客暗殺瞭。與劉洪昌同一年遇害的,還有他們的八弟劉洪澤。  劉洪澤最初被封為鎮王,居於廣西南寧(邕州)。在南寧期間,劉洪澤勤政愛民,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乾和二年,南寧的上空出現一隻鳳凰。在劉晟看來,這無疑是八弟即將稱帝的征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老話又一次體現出它的神奇功效。劉晟專程派人將一壺毒酒從廣州送到南寧,酖殺瞭八弟劉洪澤。   乾和三年,劉晟殺掉七弟韶王劉洪雅。同時,為其稱帝立下汗馬功勞的劉思潮和陳道庠遭遇瞭兔死狗烹的下場。特別是陳道庠,不但自己被斬首棄市,整個傢族也慘遭夷滅。  乾和五年,劉晟對幸存的兄弟展開瞭最大規模的殺戮和清洗。同一天裡,竟然有八個兄弟同時被殺!他們分別是:六弟齊王洪弼、十一弟息王洪暐、十三弟同王洪簡、十四弟益王洪建、十五弟辨王洪濟、十六弟貴王洪道、十七弟宣王洪昭、十九弟定王洪益。他們被殺的原因,自然來源於劉晟的猜忌。但關於他們被殺的具體過程,史書裡卻語焉不詳。  這次大屠殺之後,劉晟終於暫時停止瞭對手足的殘害。事實上,此時劉晟尚在人世的兄弟,隻剩下碩果僅存的三位瞭。  乾和十二年,十二弟高王洪邈被殺。  乾和十三年,十八弟通王洪政被殺。  劉晟一共有18個兄弟。其中,大哥邕王劉耀樞、二哥康王劉龜圖因病早逝,九弟萬王劉洪操在與交州吳氏的戰爭中犧牲。從南漢應乾元年(943年,同年冬,改元為乾和)到南漢乾和十三年(955年),劉晟將其餘的15個兄弟盡數殺害。整個中國歷史上,怕是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像劉晟這樣不顧手足之情殘忍地殺害如此多兄弟的皇帝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鴻門宴上項伯出手相助劉邦之謎:項伯起瞭什麼作用

  項伯在鴻門宴中起瞭什麼作用?鴻門宴向來被認為充滿殺機和變數,為什麼?因為劉邦的背後站著項羽的叔父項伯。鴻門宴前,項伯為什麼會向劉邦通風報信?鴻門宴中,項伯為什麼又會挺身而出保護劉邦?項伯為什麼要保護自己侄子項羽的政治對手?他這樣做到底出於何種原因?  “鴻門宴”依然是一個暗含驚心動魄、暗藏刀光劍影的名詞,同時,“鴻門宴”也是一個充滿瞭精神分裂氣息的名詞,它包含瞭一種鮮明的張力,它將殺機和宴會、微笑和刀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進而成為漢語裡一個特殊的自身相互否定的詞匯的代表。如果拋開這些病態的抽象認識,提及“鴻門宴”,大多數人會莫名其妙地長籲短嘆,他們會為“死亦為鬼雄”的項羽再三惋惜:那麼好的機會居然錯過瞭!  如果當時果斷出手,在鴻門宴上砍下劉邦的狗頭,怎麼會有後來的“不肯過江東”的淒慘結局。有人進而捶胸頓足地說,這——就是項羽的“婦人之仁”!  然而,更多時候,很多人知道歷史由不得假設的道理,但心裡又無法接受曾經有過這麼一場不堪回首的宴會。是啊,歷史上怎麼會有項羽這樣的笨蛋,讓煮熟的鴨子撲楞楞一飛沖天。因此,按正常的邏輯,鴻門宴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議的。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以至弄得自己最後一敗塗地,無可挽回?  項伯為什麼會傻到為敵人通風報信,置自己的侄子於不顧?范增“素好奇計”,為什麼范增的奇計會不為項羽采用?……諸多疑點為鴻門宴憑空制造出瞭諸多不解之謎,諸多不解之謎讓諸多智力低下食古不化者百思不得其解,縈繞在他們心頭的一句話就是“怎麼可能,怎麼可能”,他們在歷史的情景劇中左沖右突,卻找不到出口,於是“聰明者”開始義正辭嚴地拒絕承認有這麼一次宴會存在。   他們堅持認為“鴻門宴”“可當故事看,難當信史讀”。以至於由某位歷史學傢編寫《通史簡編》竟隻字不提鴻門宴事。然而,在承認鴻門宴的眾多人中,卻往往認為鴻門宴是一場意義重大的宴會,就是這場宴會,註定瞭劉邦必勝,項羽必敗。所以,無論如何,鴻門宴都是一場被無限神話、無限誇大的宴會。可是,當我們的目光越過史籍的塵埃,認真打量那場兩千多年來的宴會,我們就會發現,那一場宴會的實質早已被我們遺忘。  鴻門”之所以有“宴”,一個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項伯。當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劉邦命懸一線的關鍵時刻,項伯私下跑去會見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項伯的為什麼這樣做,表面的原因是項伯“素善留侯張良”。和張良特殊的關系,成瞭項伯通風報信的原因,也成瞭《史記》文本敘事的動力。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楚漢鴻門宴上劉邦若死皇帝將由韓信當?揭秘:項羽為何不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的五大原因歷史上的鴻門宴:千古飯局“鴻門宴”究竟吃什麼項伯為什麼幫劉邦?鴻門宴上項伯如何救瞭劉邦鴻門宴上范增的三大失誤:范增的計謀有大缺陷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似乎所有的問題都出在瞭“素善留侯張良”上,到底張良和項伯是什麼關系呢?對此,劉邦也有過疑問,張良給出的解釋是,“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項伯殺人,張良曾經予以搭救,讓項伯保住瞭一條性命,因此,項伯和張良建立起瞭深厚的友誼,在決定歷史命運的關鍵時刻,項伯挺身而出,決定向張良提供信息,以回報張良曾經的活命之恩。  項伯和張良之間的具體細節已經難以考究,但無疑雙方對於這一份情意都銘記在心,因此,項伯才會在關鍵時候通報張良以免玉石俱焚。雖然從表面上看,這樣的解釋無懈可擊,但細而思之,這樣的解釋卻大有問題,歷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就這樣被張良後來的讀者給簡化瞭。其實,項伯沒有那麼糊塗,張良的個人魅力也遠遠沒有那麼大,項伯的通風報信也自有別的原因。到底別的原因還有什麼,這就需要我們盡可能地通過《史記》來還原一下當時的大致情況。  宴會上的氣氛更加撲朔迷離,項羽心亂如麻,劉邦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會,借上廁所的機會悄悄逃離瞭殺機四伏的宴會,撒丫子跑回瞭軍營。  可以這樣說,如果算錯誤,鴻門宴也僅僅項羽無數次失誤中最不足道的一次小失誤,也許根本就不是失誤,而是楚漢交手中項羽的一次輝煌勝利。   在我看來,鴻門宴上的項羽,其表現堪稱完美,值得高度肯定,是項羽人生歷史上少見的正確選擇和行動。鴻門宴上項羽以自己優異的表現為自己加分不少。  鴻門宴本身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根本稱不上是楚漢相爭的轉折點。不是嗎?即使過瞭若幹年之後,到瞭漢楚彭城大戰之時,項羽仍然具備徹底擊垮劉邦的實力。  鴻門宴後,劉邦作出瞭巨大的讓步,至少表面上依然十分服從項羽的領導,並全力支持項羽西進。項羽一路燒殺擄掠,耀武揚威的進入瞭秦都咸陽,而後,大封天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慈禧太後48歲懷孕及打胎幕後細節:慈禧出軌真相!

  關於慈禧太後的野史在中國歷史上最多,畢竟離我們的年代不是很遠。所以總是傳出很多讓人迷惑的事。這篇文章裡筆者專門為廣大博友揭秘慈禧太後48歲“懷孕”是真是假的幕後細節。  據說,由於有努爾哈赤的”祖訓”,清朝後宮太監的人數比明朝少瞭許多,最多時也不過3600人,民間所謂”夠不夠,三千六”就是這意思,而明朝多時過萬。清宮實際使用人數還低於此數,有記錄的乾隆朝太監近3000人,嘉慶朝2638人,光緒朝1989人,到清帝宣統退位時,宮內太監不足1000人。  雖然有”祖訓”,太監的勢力在清朝並未得到有效控制,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年代問題最多,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都曾官至二品。安德海還因暗出京城,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斬瞭首。  說到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這三位清末當紅太監,又離不開宮妃”紅杏出墻”的話題。  慈禧太後本是咸豐皇帝的妃子–蘭貴人,後升為貴妃。咸豐死後,蘭貴人的兒子、6歲的載淳繼位,此即同治皇帝。此時,出生於1835年的慈禧太後年僅28歲,正是正常女人情欲最旺盛的年齡。她深陷後宮,為情所急。後來想到瞭身邊的太監,畢竟他們當過男人啊,安德海、李蓮英們受寵,便有這層原因。   清宮太監多多,臉蛋長得漂亮、身體雄壯的不少,慈禧為何獨鐘情安德海、李蓮英?據說是因為他們身上還有生殖器的根子,”凈身”並不徹底。據宮人回憶,平時慈禧與安德海在皇宮內成雙出入,儼然夫妻。他倆散步時,其他人隻能不遠不近地跟著,靠近不得的。安德海最後被斬山東,與慈禧的放縱有直接關系。  安德海死後,慈禧一度情緒低落,這時李蓮英又出現瞭。有”佛見嘉”外號的李蓮英最拿手的絕活是給女人梳頭,年僅40就戴假發的慈禧”老佛爺”正需要這樣的太監。而更重要的是,李蓮英”凈身”也不徹底,據傳兩人經常談論、學習”養生之道”至深夜。  慈禧太後喜歡看戲,特別是淫戲。李蓮英深知慈禧太後的意思,時常會留下男戲子,帶到慈禧宮內”聽賞”,讓他到太後的床上”演戲”。慈禧的緋聞不少,光緒八年,琉璃廠一位姓白的賣古董商幸於慈禧。在宮裡住瞭一個多月以後被放出來,介紹人就是李蓮英。據說慈禧因此懷孕,慈安太後知悉後召禮部大臣,問廢後之禮。事情泄密後,慈安當夜猝死,傳是被慈禧毒死的。  此事見清文廷式《聞塵偶記》,所記並不可信。光緒八年是公元1883年,時慈禧已48歲,這個年齡懷孕的可能性不大。但無風不起浪,慈禧淫亂民間一直有不同版本的傳聞,如李蓮英還曾給慈禧介紹過一個飯店的小夥計。這就是慈禧,讓人神秘的一個皇後,而且緋聞在歷史上算是很多的一個皇後。回望歷史我們不由的會感嘆,“皇宮一天下,後宮一世界”。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慈禧太後一年消耗15萬個蘋果是幹什麼用的?比紫禁城還奢華的慈禧太後陵墓:數億珍寶遺失真相慈禧墓被盜歷史真相震驚世人:慈禧慘遭毀容辱屍!揭秘:歷史上慈禧太後為何要給“月餅”改名字?揭秘慈禧與李蓮英共浴真相 慈禧與太監一起洗澡?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為慈禧太後打胎的名醫——惠山上河塘的薛中丞祠,是惠山祠堂中重要的一處古跡,如今經過修葺已是煥然一新。該祠堂主祀的是清代名醫、無錫人薛福辰。因其官至都察院副都禦史,慣例稱其為“中丞”。薛福辰是清代無錫著名思想傢、外交傢薛福成的長兄,薛傢兄弟六人,自幼一起奮發讀書,鉆研經世救國之道,薛福辰是出道最早的一人。  咸豐五年(1855年),薛福辰參加瞭順天鄉試,中第二名舉人。到光緒六年(1880年),他被征召入宮為慈禧太後治病時,已是山東濟東泰武臨道員。有關薛福辰的故事中,為當時清代最高統治者慈禧治病,無疑是最為無錫人津津樂道的。而在民間,各種傳說也是五花八門。  傳說薛福辰為慈禧太後打胎  據民間傳說,一次,慈禧臀部生癤瘡,這原是小病,太醫們卻束手無策。因為誰敢去摸聖躬皇太後的屁股呢?於是,直隸總督李鴻章推薦薛福辰去治療。薛福辰買通瞭慈禧的心腹太監李蓮英,從慈禧座墊上的小點血跡判斷出癤瘡的位置。診脈時,他在那個地方安個尖釘,慈禧坐下,尖釘恰巧將癤瘡刺破,使惡膿流出。慈禧當時雖痛得大叫,要將薛福辰拉出去問斬。但稍後即感到疼痛消失,渾身輕松,於是轉怒為喜,反要給跪在地上瑟瑟發抖的薛福辰重賞。  還有一次,慈禧懷瞭身孕,皇宮裡的太醫給她診脈後,一個個都不敢說話,最後隻好又找薛福辰瞭。薛福辰為慈禧搭過脈,心中明白瞭八九分。慈禧的丈夫咸豐皇帝早已死瞭,怎能說她有喜呢?於是斟酌再三,編瞭一套說辭:“太後為國操勞,心力交瘁,氣血阻滯,積於腹中,治宜行氣通絡,清瘀活血。氣血一旦通順,鳳體自然康健。”慈禧心想,這個精靈倒能說會道,便說:“請愛卿開方。”薛福辰知道他開的處方定會叫太醫過目,太醫們若說開瞭一服打胎藥,豈不定他一個死罪。於是又叫人傳達上去,說:“太後體貴,一般藥難以速效。微臣傢有祖傳秘制藥丸,剛柔相濟,熬成湯汁服下,定能藥到病除。”按規矩,宮中備有藥房,宮裡人是不能吃外邊藥的。但慈禧知道她的藥方見不得人,還是依薛福辰的話好,於是傳下懿旨:“準奏。”   薛福辰哪有什麼秘制丸藥,他連忙去藥店配瞭一服打胎藥,叫仆人煎好,次日帶到宮中,讓慈禧服下。又叫宮中設“千層佈”遮人耳目,設“瀉淤井”備產下胎兒後毀屍滅跡。過瞭幾個時辰,懿旨傳下:“太後瘀血已下,薛愛卿可以出宮瞭。”薛福辰這才松瞭一口氣。出瞭宮門,也不敢再回寓所,到驛站借瞭一匹快馬,一路飛馳,直奔老傢無錫。  卻說慈禧打瞭胎,回過神來,心想這事要是傳揚出去,叫我老臉往哪擱?秘密派幾個大內高手,叫他們趕快追上薛福辰,結果他的性命。薛福辰一到傢,就假裝已經死亡,叫傢裡大辦喪事。幾個大內高手一路緊追到無錫,看見一支出殯隊伍,隊伍中披麻帶孝,舉幡揚幢,浩浩蕩蕩,從南門到東門,再到北門、西門,然後折向惠山,遠兜遠轉,好象怕哪個無錫人不知道似的。路旁看熱鬧的人都在指指點點,議論紛紛,說薛福辰如何如何。幾個大內高手聽瞭,相視而笑,心想可以回京交差去瞭。由於薛福辰的老謀深算,總算逃過一劫。據說無錫諺語“城頭上出棺材——遠兜遠轉”,出典就在這裡。  上述類似的故事,近年還被好多小說傢搬進作品中,可以說在一百多年之後,薛福辰再次“走紅”全國。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48歲的慈禧太後懷孕瞭?  咸豐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還是皇後的慈禧與恭親王奕聯手,發動“辛酉政變”。於是,一生以“鳳在上、龍在下”為追求目標的昔日蘭貴人果然搖身一變成瞭垂簾聽政的“聖母皇太後”,再一次挑戰和顛覆男權社會,開始瞭一個女人對大清王朝長達47年的統治。  咸豐皇帝駕崩後,正值青春歲月的慈禧雖然是寂莫難耐,偶爾暗渡陳倉,弄出一些風流韻事卻因為宮中有禦醫仔細照料,倒也一直沒有鬧出什麼笑話來。直到光緒即位,已到虎狼之年的慈禧大權在握,更加為所欲為,便隔三岔五做些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美事。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想有一次終於鬧出瞭動靜。  光緒八年,即公元1882年,48歲的慈禧太後突然患上瞭一種“怪病”,不僅渾身不適,懶散犯困;而且茶飯不思,惡心嘔吐,盡管禦膳房的禦廚們使出渾身的解數,變著花樣為太後備膳,卻總也吊不起這位老佛爺的食欲,好幾位禦廚為此挨瞭板子,急的都快要上吊自殺瞭。慈禧畢竟是過來人,自己身體向來都很好,而且一直保養的很好,這一次突然出現這種情形,心中暗想,莫非是自己不慎懷孕瞭?   光緒雖然隻是個傀儡皇帝,但對慈禧太後卻頗為孝順。聽說皇額娘鳳體欠安,多日不見好轉,急命禦醫前去為慈禧太後診治。禦醫們對太後的風流韻事多少有些耳聞,雖然是隔著好幾層紗簾,但為太後把過脈之後,心裡個個都跟明鏡似的,對太後的“病情”也就有瞭八九成的把握。可輪到報告老佛爺的“病情”時,都不敢明言。隻好開些滋補養顏之類的方子以求自保,這結果也就可想而知瞭。  看到皇額娘久治不愈,光緒就頒下密詔,暗令各省舉薦名醫進宮為皇太後診治。雖然前來的名醫不在少數,但都不能診出慈禧太後的“病情”。正在光緒一愁莫的時候,直隸總督李鴻章舉薦無錫名醫薛福辰前來為慈禧太後診治。光緒立即下瞭一道聖旨,派欽差八百裡加急送到無錫西漳寺頭,召薛福辰火速進京為皇太後診治。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江南名醫為慈禧打胎的真相  薛福辰見到聖旨,不敢抗旨不尊,便把傢中大小事仔細安排瞭一番,即隨欽差日夜兼程地來到瞭京城。見薛福辰進瞭紫禁城,光緒十分重視,親自陪同薛福辰來到瞭長春宮,覲見慈禧太後,並隔著紗簾為她懸絲診脈。俗話說,行傢一伸手,便知有沒有。薛福辰為慈禧搭過脈,心中明白瞭八九分:“果然不錯,太後真是有喜瞭!”  說起來,這薛福辰不僅醫術高明,為人更是精明過人。此時,薛福辰心想,慈禧的丈夫咸豐皇帝早已死瞭,怎能說她有喜呢?於是,他斟酌再三,編瞭一套說辭:“太後為國操勞,心力交瘁,氣血阻滯,積於腹中,治宜行氣通絡,清瘀活血。氣血一旦通順,鳳體自然會康健無恙。”  聽瞭薛福辰這麼一說,慈禧多日來的滿臉愁雲馬上散去瞭一半,雙眉也漸漸舒展開來。心中暗道:“這奴才不但有雙回春妙手,還有一條如簧巧舌,不僅把病情講的一清二楚,而且不顯露絲毫山水。”此時,光緒自然不明就裡,隻見太後滿臉喜色,便催薛福辰快快開方下藥。  薛福辰一聽,立馬雙膝跪地:“啟稟皇上、太後,臣有個不情之請。薛傢祖上曾傳下規矩,凡為王公大臣診病,一律隻配藥不留方。太後老佛爺當然例外,但藥方也隻能太後親覽。太後此病當用臣祖傳秘方,待臣回去親自配藥煎熬,六六三十六個時辰之後再親自奉上。”接著寫瞭一張紙條親自上前呈給慈禧太後。   薛福辰一席話正好說到瞭慈禧的心坎上,再看所開“藥方”,更不由得暗自誇獎薛福辰的良苦用心,覺得他很會辦事。不等光緒皇帝開口,慈禧就發瞭話:“準奏!跪安吧!”薛福辰隨光緒退瞭出來,獨自回館驛為慈禧太後準備治病湯藥。慈禧太後立即吩咐心腹太監,按著紙條所述,如此這般好好準備。  第三天上午,辰時剛過,巳時尚早,薛福辰就捧著一個玲瓏小瓷罐,裝著煎熬好的湯藥到瞭長春宮。慈禧太後早已梳洗完畢,坐在龍床上等瞭一小會兒瞭。薛福辰雙膝跪在龍床前,從瓷罐中倒出一碗湯藥,為證明湯藥中無毒,又先捧在手中嘗瞭一口,然後才雙手高高舉起藥碗奉上。看著慈禧太後接過宮女呈上的藥碗,把湯藥全部服下。  經過一番“瀉淤”折騰之後,慈禧渾身上下雖是香汗淋淋,心裡卻仿佛是一塊石頭落瞭地,頓時覺得神清氣爽。於是,懿旨傳下:“太後瘀血已下,薛愛卿可以出宮瞭。”薛福辰這才松瞭一口氣。出瞭宮門,他也不敢再回寓所,就到驛站借瞭一匹快馬,一路飛馳,星夜趕回無錫老傢。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慈禧本來生性多疑,過瞭幾日,緩過神來,才開始擔心薛福辰會把自己的醜事給傳出去,讓天下人恥笑。薛福辰隻要還活在民間一天,就是一塊心病。為瞭徹底封住薛福辰的嘴,慈禧太後一咬牙,狠下心來,欲殺之以永絕後患。事不宜遲,慈禧太後立刻下密詔,派大內侍衛到無錫追殺薛福辰。  其實,薛福辰早已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因此,他一回到無錫老傢,就假裝死亡,並叫傢裡大辦喪事。那幾個大內高手趕到無錫,看見一支出殯隊伍,隊伍中披麻帶孝,舉幡揚幢,浩浩蕩蕩。他們一打聽,才知道薛福辰從京城回來後就暴病而死。他們又尋到無錫城外,在路人指點下,果然找到一處立有“薛公福辰之墓”碑的新墳。他們隻好回京交旨,慈禧太後聽後,也就不再追究瞭。由於薛福辰的老謀深算,棋高一著,總算逃過一劫。  然而,江南名醫薛福辰為慈禧打胎的故事,隻不過是來自野史的民間傳說,實際上薛福辰從未為慈禧打過胎。既然如此,那麼,民間怎麼會有江南名醫薛福辰為慈禧打胎的傳說呢?其實,這不過是以訛傳訛的結果。

解密:古代嬪妃和皇帝行房事竟然還這般講究!

  要想在萬紫千紅的後宮裡頭出人頭地,要想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皇帝套上近乎,嬪妃們和皇帝上床是必不可少的事,這也是嬪妃獲得帝王寵幸的必由之途。  古代的文人用三千佳麗來形容皇帝的嬪妃眾多,也正因為嬪妃太多,帝王為瞭決定侍寢人選,嬪妃為瞭邀寵爭幸,就發生瞭許多令今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為後世留下瞭許多難以想象的傳說。  有時,帝王的糊塗加上寵妃的任性,會鬧出所謂誤幸之事,歷史上的漢景帝就鬧出過這麼一件糗事。  一夜,漢景帝欲召幸程姬,偏巧程姬有月事,不願侍寢,就把自己的侍者唐兒打扮一番去見景帝。景帝喝得酩酊大醉,真假莫辯,以為唐兒就是程姬,一番恩受纏倦之後,便使唐兒懷孕瞭。  獲得帝王寵幸的必由之途  其實,不管是爭寵也好,奪愛也罷,都不過是宮中女子爭取生存的手段和技巧,無不飽含著宮中女子多少辛酸的淚水。她們原是被養在宮中以備一人泄欲的玩偶或傳種的工具。但是,連這種被玩弄時“義務”,在她們也是難以期冀的機會。這充分暴露瞭封建制度的殘忍性和宮嬪制度的非人道性。   嬪妃進禦之事,是內廷的一件要務,如在外廷皇帝上朝一樣重要。對於皇帝來說,後者可以免去,而前者一日不可或缺。古代皇宮內管理嬪妃侍寢的叫敬事房,隸屬內務府,其最重要的職責乃是管理帝後嬪妃的房事,所謂“專司皇帝交媾之事者也”。  周代已有負責君主陰事的陰令  周代已有負責君主陰事的陰令。漢代的掖廷令“晝漏不盡八刻,白錄所記推當禦見者”。就是在夜晚來到之前,記上當日誰侍禦寢。東漢以後這件任務由負責。  各個朝代,宮中都有一本備忘錄,專記皇帝禦幸之事。嬪妃們的每一次侍寢,宦官都得記下年月日時,以備日後懷孕時核對驗證。相關閱讀推薦:崇禎為何手刃嬪妃公主?明亡後崇禎子女跑哪去瞭武則天入宮後嬪妃再無生育記錄!看她顛覆古代政治同治與慈禧鬥氣不召嬪妃同床 出宮狎妓染梅毒揭秘:古代皇帝們把嬪妃拉上龍床的四大獨門絕招漢代皇宮神秘地道之謎:或為深宮嬪妃偷情所用?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北魏文成帝偶然登樓四望,見平城宮內有一位美人。文成帝問左右的人,“此婦人佳乎?”眾人一致贊同。於是,文成帝走下白樓,向美婦人走去。二人宿於齋庫。該女李氏因此懷孕。  日後皇太後查問,恰有守庫者在庫墻上記下瞭當時的時間和事件,兩相核對,無差錯,李氏懷的這個胎得到瞭承認。由此可知,皇帝辦事固然隨心所欲,記錄者也能捕捉到蹤影,守庫者本不負責此職,事關重大,也得及時記錄。  明代文書房宦官負責記錄皇帝每晚寢宿所在及所幸宮嬪名字  明代,文書房宦官負責記錄皇帝每晚寢宿所在及所幸宮嬪名字。女官彤史,負責記錄後妃宮女被幸於皇帝的寢所。看來,明代是雙重記錄,宦官與女官,各根據皇帝、後妃宮女的形跡,分別記錄。  明神宗最初偶然禦幸宮女王氏,事後隱諱不言。後來王氏有瞭身孕,太後急於抱孫,查驗瞭文書房的記錄,然後向神宗說起此事,神宗不願承認。  太後遂命人將內起居註拿來讓他看,神宗才不得已承認瞭。神宗這種態度是因他不再對王氏感興趣,但明代慣例,宮女被幸後懷孕就要進封為妃。他不願封王氏,隻想蒙混過去。  後妃宮女的佩物–環,在皇帝的禦幸制度中有一定的意義。“環”與“還”同音。後妃在侍寢時尋問皇帝何時回去不直言,而是用佩玉鳴佩環,問:“何時大刀頭”?這又拐瞭一道彎,因環系於刀頭,使用刀頭代指環。如後妃宮女遇月經,不能侍寢時,也不能直言,而是以丹註面,灼然為識。   蜥蜴因其特有的用途被稱為“守宮”。蜥蜴被用朱砂喂養於器皿中,因以朱砂為食,身體盡赤,食滿七斤以後,將其搗成碎末。用這些赤色粉末塗在或點在宮女肢體上,可以終身不滅,但有房事時則滅。李賀《宮娃歌》中有句詩“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  下朝後走向後宮的皇帝,腳步有些徘徊,打不定主意去找誰,今夜宿在何處。風流皇帝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後宮女子多至四萬,不知道怎樣安排她們為他服務。後來,玄宗想出瞭一個辦法,每天將一群宮嬪集中在一起,讓她們投骰子,投中者中最優勝者,當夜侍寢。私下裡宦官把骰子稱為銼角媒人。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玄宗的蝶幸  春秋季節,唐玄宗令後宮女子們在門前栽花,玄宗追隨著一隻蝴蝶走,蝴蝶落在誰的門前,當晚便宿在該處,稱此法為蝶幸。  由於進禦的女子太多,玄宗難以一一記住她們的姓名和相貌,便又發明瞭一則風流辦法,將已進禦的宮女臂上,打上“風月常新”之印,再漬以桂紅膏,使印記牢固,經水洗不褪色。  自楊貴妃入宮,奪得皇帝的獨寵後,銼角媒人、蝴蝶和“風月常新”印都派不上用場,後宮女子隻得在七夕向牛郎織女訴幽情。  唐敬宗發明瞭一種風流箭,用意也是決定侍寢之事。用竹皮做弓,紙做箭,紙中間密貯龍麝末香。宮嬪聚在一起,敬宗搭箭一射,中箭者濃香觸體,瞭無痛楚。後來宮中流傳著“風流箭中的–人人願”的話。   晉武帝和羊車  西晉武帝的後宮生活是和羊車聯系在一起的。武帝司馬炎是司馬昭之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說司馬昭握朝中大權,想取代皇帝,但他至死也沒有下定決心。他的兒子司馬炎早就不耐煩瞭。權臣雖然有權,但色欲的滿足卻比不上皇帝,權力即使大過皇帝,也不能象皇帝一樣享受無數的美色。  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就已經對老妻厭煩瞭。司馬懿曾臥病在床,正室張春華已經色衰愛弛,躡手躡腳地前來照著丈夫。司馬懿一見這個黃臉婆就罵道:“老物可憎,何煩出也!”張春華又羞又恨,要絕食自殺。司馬昭兄弟們都同情母親,也跟著絕食。司馬懿發現連累瞭兒子們,忙向張氏致歉,張氏和兒子們才開始進食。事後司馬懿私下對他人說:“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  司馬炎三十歲那年,司馬昭死,他取代瞭父位,立即逼魏帝禪讓,自己登上瞭帝位。他要好好享受隻有皇帝才可享受的待遇。祖父的委曲他不會再遇上瞭,後宮有的是美人。晉武帝開創瞭後宮萬人的歷史紀錄。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由於宮嬪數量太多,晉武帝最初也頭痛於到何處過夜。後來,發明瞭羊車,用羊車載著他在後宮的小路上漫遊,羊停到誰的門前,就由誰來侍寢。  宮嬪們都盼望皇帝的羊車在自己的門前停下。大多數嬪妃對於侍寢隻能抱以聽天由命、無可奈何的態度。然而,亦有不少宮中女子對侍寢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種種方式爭取侍寢,以圖獲得帝王的寵愛。  南朝宋文帝時的潘淑妃因貌美而被選入宮中。潘淑妃是個很有心計的女子,她在悄悄地等待機會,當她得知宋文帝以“羊車望幸”法擇妃待寢之後,便有瞭主意。  原來,宋文帝喜歡駕著羊車在後宮別苑任意行走,羊車停在哪個嬪妃的住所前,文帝就在此留宿。潘淑妃就來個投羊所好,在門外的屋簷上插以青竹枝,地上灑以鹽汁。  羊很喜愛這兩樣東西,它遠遠地望見潘淑妃門前的青竹枝,嗅到鹽味,便直奔而來,舐地銜枝,逗留不去。宋文帝慨嘆道,羊都因為你而徘徊,何況人呢?於是,就常到潘淑妃房中過夜,潘淑妃早就精心打扮好瞭等候著,一見文帝進來,自然殷勤侍候,百般獻媚,從此愛傾後宮。   聰明的嬪妃也會很巧妙地向皇帝自薦。宋代的李宸妃原本是侍候章獻太後的小宮女。有一次,宋真宗偶爾經過時想要洗手,李宸妃趕緊抓住這個機會,巴結地端起盥洗器具前去服待。皇上見她膚色潤美,就與她聊瞭起來。  她趁機對宋真宗說,昨晚忽然夢見瞭一個羽衣之士,光著腳從天而降,對我說:給你生個兒子。真宗正沒有兒子犯愁,聽瞭李宸妃的話之後,挺高興地說,我來成全你吧!李宸刀因此而得幸,隔年就生瞭皇子。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震驚!楊貴妃死裡逃生到日本竟是一場人為騙局!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一段詩句。《長恨歌》一詩在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的同時,也著實令許多人如醉如癡,更令許多人想入非非!然而,竟有人就此詩句而斷言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有的媒體也刊登出一篇題為《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的文章,用充滿浪漫色彩的情調向人們講述瞭一個楊貴妃在馬嵬坡之變後死裡逃生往日本的故事,並說楊貴妃逃到日本後,繁衍生息,以至有山口百惠這樣的“傳人”。  難道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嗎?然而歷史告訴人們,事情的真相並非如此。歷史上的《新唐書》、《舊唐書》均有楊貴妃傳可以說明事情的真相。  楊貴妃生於公元719年,這一年她後來的丈夫唐玄宗李隆基已經做瞭七年的皇帝,任何一個人也沒有想到她與唐玄宗會結成夫妻。楊玉環自小是個不招人“待見”的孩子,她的母親生下她之後就死瞭,其父蜀州司戶楊玄琰不久也抑鬱身亡。其時正在河南府擔任士曹的楊玄珪出面收留瞭小玉環,才使她免遭失怙之苦。從蜀州到瞭河南,不僅使楊玉環再次享受到瞭親情的溫暖,同時也使她的命運出現瞭一次轉機。   公元735年12月,楊玉環出嫁瞭,但此時嫁的人不是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這一年楊玉環十七歲。在壽王府中,楊玉環不僅習文識字,而且學會瞭歌舞,又精通瞭音律,成瞭一名小有名聲的才女。轉眼間到瞭天寶四年,即公元754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瞭。  這一年農歷三月三的中和節,居住在長安城裡的人全都外出踏青。踏青者中最為活躍的可能要數那些平日裡難得有機會出門逛街的年輕女子瞭。杜甫詩所謂“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說的就是這樣的盛會。這一年的中和節,唐玄宗一時興起,換瞭微服便衣,帶瞭幾個貼身內侍,來到長安城外的曲江之畔。突然,玄宗皇帝覺得眼前一亮,在一群脂粉堆裡,他突然發現瞭一個絕妙佳人。隨行的太監高力士便告訴唐玄宗這個女子便是是壽王妃。由於幾千年形成的倫理規范,即使身為天之驕子,唐玄宗也不敢公然娶兒媳為妻。深知皇上心思的高力士便和宰相李林甫商議瞭一個絕妙的“曲線納妃”辦法,就是先度壽王妃楊玉環為女道士。  公元745年8月,由唐玄宗授意下,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自請出傢為女道士,法號太真。為瞭滿足自己的情欲,不久,唐玄宗就把楊玉環接進宮去,令她重返紅塵,與自己結成“夫妻”。他還親自下令,冊封楊玉環為貴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後”。楊玉環當上瞭皇貴妃以後,楊氏傢族也都跟著沾瞭光。   楊玉環之父楊玄琰為太尉齊國公,母為涼國夫人,楊玉環的叔父楊玄矽為光祿卿,堂兄楊銛為鴻臚卿,楊琦為侍禦史,而族兄楊釗則為金吾兵曹參軍。唐玄宗又封楊玉環大姐為韓國夫人,三姐為虢國夫人,八姐為秦國夫人。此時,楊氏一門的權勢已經達到瞭登峰造極的地步。據《舊唐書·後妃傳》記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傢扈從。每傢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傢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燦爛芳馥於路,而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唐朝名伶謝阿蠻與楊貴妃到底是什麼關系?揭秘:唐朝歷史上傳說楊貴妃出逃日本的歷史真相年長的安祿山為何認楊貴妃當幹娘?安祿山與楊貴妃138斤的楊貴妃為何備受寵愛?楊玉環為何沒被封後震驚!揭開楊貴妃墓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密!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公元755年11月,“魚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唐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詐稱“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發兵二十萬人,反於范陽。同年12月,安祿山兵渡黃河,進逼陳留,太守出降,繼而,安祿山又攻陷滎陽和東都洛陽。不久,潼關失守,使大唐王朝的京城長安頓失門戶,朝野上下無不大驚失色。  天寶十五年,即公元756年五月,由楊國忠提議,唐玄宗皇帝決定逃到蜀地四川以避叛軍鋒芒。據史料記載,逃離長安後的不久,唐玄宗一行來到瞭距長安百裡之遙的馬嵬驛。擁有貴妃之尊的楊玉環沒有想到厄運很快就降臨到瞭自己的頭上。據《舊唐書·後妃傳》記載,唐玄宗一行“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寶,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新唐書·後妃傳》也有同樣的記載,唐玄宗“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引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屍以紫茵,瘞道側,年三十八。”不難看出,不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無一例外地記載楊玉環被縊死的經過。而這一經過在宋朝翰林侍讀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中則記載的更為詳細明白:  上(玄宗)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與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資治通鑒》中的這段話說得何等的清楚明白,楊玉環是由高力士殺死的。她死後,為使亂軍心安,唐玄宗還命陳玄禮等人驗屍。按理說,楊玉環之死到此就應該畫上一個句號瞭。但有些人卻偏偏不想讓這位絕世美人就這樣的死去。他們根據白居易的那首《長恨歌》編造瞭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有的故事說楊玉環馬嵬之變時沒有死,而是流落民間當瞭妓女;還有的故事說的就是楊玉環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逃往瞭日本。前一種說法太過匪夷所思,而且無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證,後一種說法因為是“出口轉內銷”過來的,而且又有“人證、物證”,所以乍看起來還煞有介事。但細想之後卻就感到不是那麼一回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首先,力主楊貴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證、物證,沒有一個可以證明是與楊貴妃有直接關系的,所謂日本的“楊貴妃墓”、“楊貴妃觀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無記載。其次,幾部被公認為是“信史”的權威史學著作都認為楊貴妃已死於馬嵬驛,而且一致認定瞭其卒年為三十八歲。  最能證明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的證據是《舊唐書·後妃傳》中的另一段記載:“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這段記載中透露出這樣幾點信息:其一,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驛,不然李隆基就不會令“中使”前去祭奠並詔令改葬。其二,改葬一事因“將士疑懼”,而不得不秘密進行。其三,“中使”掘開瞭楊貴妃的墳墓後,發現瞭紫褥、香囊等物件,這與《新唐書》中的“裹屍以紫茵”記載相吻合。其四,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使”掘墓後,發現楊貴妃並非“空死處”,而隻是“玉顏不見”,也就是肌膚已壞而已。  這就足可以駁斥“不見屍體”的謠傳,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顏不見”應為“肌膚已壞”或者“屍體已腐”,而不是“不見屍體”。既然屍體、紫茵、香囊俱在,楊玉環怎麼會逃往日本?即便楊玉環能在馬嵬驛死裡逃生,而且也確實逃到日本,但她也決不可能“繁衍生息”,有什麼後代!  其實,楊玉環十七歲出嫁,三十八歲身亡,二十一年間,她先後嫁過兩個男人,但卻沒有為他們生下過一男半女,如果說楊玉環嫁給李隆基時沒有生兒育女是因為李隆基年紀已過花甲、失去瞭生育能力的話,那麼,她嫁給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時,李瑁僅比楊玉環大一歲,可是“正當年”的大唐皇子,而且兩個人做瞭近十年的夫妻,也無一男半女,可李瑁後來再婚後卻生瞭不少子女。   既然楊玉環無生育能力,那麼怎麼可能有日本的後代?這也就是說那篇題為《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的文章,不是純屬嘩眾取寵的無端捏造,就是配合某些事件的刻意炒作?後來據說那篇題為《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文章的發表,主要是“為瞭配合《唐明皇》一劇的播出造點輿論”。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明成祖朱棣與四個女人的混亂關系:竟有四個母親?

  朱棣與四個女人的混亂關系  朱棣是個有故事的人。他的生母之謎,忽悠世人六百年,也爭論瞭六百年。  多少年來,有幾種聲音在史學界一直沒有斷過——第一種聲音,朱元璋是朱棣他爹,馬皇後是朱棣他媽;第二種聲音,朱元璋是朱棣他爹,馬皇後不是朱棣他媽;再一種聲音,朱元璋不是朱棣他爹,馬皇後也不是朱棣他媽,朱棣爹媽都是蒙古人。  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這裡就來聊聊這個百談不厭卻都無突破的老話題,讓讀者瞭解一下爭議背後的真相。  近來筆者翻閱瞭一下相關史書,質疑朱棣為“妃生”而非“後生”,即系庶出而非嫡出的最有力的文字證明,集中地指向《南京太常寺志》一書。書中所載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於陵殿,掌於祠官,三百年來未之有改者。”  就是這句話,朱棣的生母之謎橫生。  《南京太常寺志》說得對嗎?如果對,為什麼朱棣本人不承認這種事實?綜合相關史料,筆者發現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確實復雜,但總離不開這樣“四個女人”:   1.朱元璋的發妻馬秀英。  2.高麗(今朝鮮)女子妃李氏。  3.元順帝妃洪吉喇氏。  4.蒙古女子翁氏。  她們與朱棣之間的關系都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那麼,這四個女人中,到底誰才是朱棣的真命母後?  第一個媽媽:皇後馬秀英  稱朱棣的母親為馬皇後,最為廣泛。  在清人朱好陽編纂的《歷代陵寢備考》中有記載,“後生懿文太子、泰王樉、晉王桐、成祖、周王”。這裡說得十分清楚瞭,朱棣為朱元璋與馬皇後所生的第四個兒子。  這一說法,來源於明朝當時的史書,如《太祖實錄》、《太宗實錄》、《靖難事跡》、《玉牒》等。《靖難事跡》中有相同的文字:“高皇後生五子,長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挾,次晉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朱棣更是親口說過,他的母親是皇後馬秀英,“每自稱曰:‘朕高皇後第四子也’”。  但也有秘史稱,馬皇後根本就沒有生育能力,一世無子,正史上記載的包括太子朱標、燕王四子朱棣在內,幾個兒子都是別人所生。馬皇後采用瞭過去皇傢最慣常的手法,把別的妃子所生育的孩子據為己出,是一出明版“貍貓換太子”。  這種說法,為朱棣的生母之謎平添瞭一份神秘。相關閱讀推薦: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的驚人內幕:為何不傳給朱棣?朱允炆的下落讓朱棣糾結瞭一生:明惠帝朱允炆去向朱高熾與朱高熙兄弟間的皇位之爭:朱棣死後誰繼位揭秘:大明朝永樂大帝朱棣”活剮三千宮女的內幕揭秘明代最成功的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傳奇一生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第二個媽媽:朝鮮女子李氏  稱李氏為朱棣生母不少人很相信,認為證據很充分。  《南京太常寺志》有這樣的文字:“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後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魯王、代王、郢王、齊王、蜀王、谷王、唐王、伊王、潭王;左三位皇貴妃,生湘獻王、肅王、韓王、沈王;左四位皇貴人,生遼王;左五位皇人,生寧王、安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太常寺為皇傢機構,《南京太常寺志》自然算是皇傢文字,其記載應該有很高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明人沈玄華在《敬禮南都奉先殿紀事十四韻》中有:“高後配在天,禦幄神所棲。眾妃位東序,一妃獨在西。成祖重所生,嬪德莫敢齊。”因此,包括當代著名歷史學傢吳晗先生在內,都深信朱棣的生母為“碽妃”李氏。   碽妃,為高麗(現在的朝鮮)選送給朱元璋的女子。此說法見民國學者陳作霖《養和軒隨筆》:“予幼時遊城南大報恩寺,見正門內,大殿封閉不開。問諸父老,雲:‘此成祖生母碽妃殿也。妃本高麗人,生燕王,高後(馬皇後)養為己子。遂賜(碽妃)死,有鐵裙之刑,故永樂間建寺塔以報母恩。’與史志所載皆不合,疑為讕言。後閱朱竹坨跋《南京太常寺志》,雲:‘長陵系碽妃所生’。復見談遷《棗林雜俎》,述:‘孝慈高皇後無子,即懿文太子(朱標)及秦、晉二王,亦李淑妃產也。乃僅齊東之語,不盡無稽也。’”  朱元璋處死李氏,是因為朱棣。當時李氏尚未到預產期,朱棣便急急出生瞭,是個早產兒。朱元璋遂懷疑李氏與人私通,給自己戴瞭綠帽子,龍顏大怒,賜碽妃“鐵裙”之刑。這樣,碽妃活活給折磨死瞭。  朱棣知道自己的生身之事,在皇袍加身後,於永樂十年,即公元1412年在南京重建大報恩寺塔,以報答生母碽妃。但這些記載都是後人所寫,真實性無人能保證。  與馬皇後“貍貓換太子”手法如出一轍,朱棣也來瞭一個障眼法,建塔的名義“以報答朱元璋和馬皇後的養育之恩”。在當時,大報恩寺塔常年大門緊閉的,屬“禁地”,以保守這個驚天秘密。有人悄悄進去過,發現裡面供奉的真是碽妃像。  但事實上朝鮮向中國稱臣送貢女是在1365年,而史學上明確記載,朱棣生於1360年,其時朱棣已5歲瞭,難道朱棣是她從朝鮮帶來瞭的?顯然是不可能的,根據這種推測,朱棣生母是李氏的說法也不靠譜。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第三個媽媽:元順帝妃洪吉喇氏  這個說法,可上溯到朱元璋沒有稱帝前。  在至正年間,朱元璋跟隨郭子興起兵反元,郭子興病死後,朱元璋取而代之,南征北伐,先占領集慶(現在的南京),後又攻下大都(現在北京)。元順帝看看大勢已去,遂棄大都,退守蒙古。朱元璋入城後親臨元順帝後宮,看到落難人群裡有一位美女,姿容嬌美、眉目含情,頓時引起朱元璋的註意,遂收她為妃子。  這個女子即元順帝的第三位妃子格勒德哈屯,她是元順帝洪吉喇托太師的女兒。  故事到此復雜瞭:早在朱元璋攻占北京之前,洪吉喇氏已懷孕七個月,元順帝出逃時,不方便帶上,讓朱元璋白白地撿瞭一個女人和一個兒子。兩個月後,洪吉喇氏生下一個男小子,此即朱棣。  據說,當時朱元璋心中知道此子非己子,並不想認這個兒子,但看到朱棣相貌不凡,朱元璋就喜歡上瞭。況且,說自己的後宮女人生瞭其他男人的孩子,傳出去可是一樁天大的皇傢醜聞,朱元璋也不得不認下這個兒子。   民間對這種說法傳得神乎其神的,而朱棣與其他幾個兄弟相貌長得確實不一樣,一點也不像麻臉朱元璋(朱元璋相貌疑雲,見上篇),這也加大瞭這種猜疑,民間據此稱朱棣是蒙古人。但史上記載,大都失守是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而朱棣生於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時間相差七八年呢。因此,這種說法也最不靠譜,朱棣生前也從未承認過。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民間在罵朱元璋和朱棣。前者殺人如麻,不仁;後者則是非法當上皇帝的,用今天的話來說,是通過軍事政變上臺的,不孝。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第四個媽媽:蒙古女子翁氏  與洪吉喇氏一樣,翁氏也是蒙古女子,也是元順帝的妃子。但民間之所以還有翁氏一說,可能是“洪”、“翁”譯音上的相似而以訛傳訛。這裡就先姑且算翁氏是第四個媽媽吧。  劉獻廷所著《廣陽雜記》稱:“明成祖,非馬後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以其為元順帝之妃,故隱其事。宮中別有廟,藏神主,世世祀之,不關宗伯,有司禮太監為彭恭庵言之。餘少,每聞燕之故老為此說,今始信焉。”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朱棣不是馬皇後生的兒子,他的母親是蒙古人翁氏,因為曾是元順帝的妃子,所以史書上不方便提這事。但朱棣沒有忘記這位蒙古生母,而是在宮中另外建廟,供奉她的牌位,讓世世代代紀念她。  劉獻廷為清朝人,他的文字,就如筆者現在這文字一樣,僅是自己的觀點。況且,他的依據是來源於北京一帶的坊間傳言(“每聞燕之故老為此說”),而且是小時候聽說的,你說這靠譜麼?   另有一說,出自民國學者王謇的《孤廬雜綴》。書中記載:“往餘幼從吳夢輒師恩同遊,師告餘曰:‘克金陵時,官軍得明成祖禦碣於報恩寺塔座下,其文略謂:成祖生母為翁吉剌氏,翁故為元順帝宮人。生成祖,距入明宮僅六月耳。明制:宮人入宮,七月內生子者,需受極刑。馬後仁慈,遂詔翁以成祖為馬後所生。實則成祖生日,距懿文太子之生,僅十月稍強也。翁自是遂抑鬱而歿,易簣前,以己之畫像一幀,授成祖乳母,且告以詳,命於成祖成年就國後告之。成祖封燕王,乳母如命相告。於是,成祖始知己之來歷,乃投袂奮起,而靖難之變作矣!’”  王謇所記也是“聽來的”,老師是聽曾國藩的幕僚馮桂芬說的。這麼“據說”顯然不足為憑。  朱棣的身世為何這麼亂  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現在的情況來看,馬皇後和碽妃李氏最有可能。  那比較一下馬、李二人,朱棣還應該是馬皇後所生,因為碽妃的情況與洪吉喇氏、翁氏一樣,在時間上有破綻,生育時間與朱棣的年齡對不上號的。  但有人提出反對,說是在朱棣沒有奪位之前,他是妃生的沒有人提出異議。但在他通過政變取得皇位後,情況變瞭。篡位本來就是一件大逆不道之事,如果自己是妃生子,那就等於承認是庶出,而不是馬皇後生嫡出。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在有嫡子的情況下,庶子是沒有資格承繼大位的,即皇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所以,朱棣為掩人耳目,把自己標為嫡出,以證明自己的資格是可以當皇帝的,就授意史官,有意將事情搞混,以掩人耳目。  為什麼民間會有那麼多傳言,朱棣是元順帝之妃所生?這與當時他篡位有直接關系,當時他的行為是不得人心的,說是元妃所生,不就是罵他不是漢人的種麼?!  在民國時期即有多名學者考證過,明史中有不少文字都改動過,與史實不符。特別是,稱朱棣為馬皇後所生的官方記載,都被做過手腳瞭。本來應該是最權威的《明史》等典籍,是清人萬斯同編纂,他也給明史“抹黑”,好多東西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以討好清廷,但這給後代史學研究帶來瞭極大的困難,留下許多歷史懸念。  目前史學傢認定朱棣為庶出的唯一“官方文件”,也是最權威記錄,來源於明代《南京太常寺志》。但據考證,這書也被人做過手腳瞭,據說“槍手”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進士、清朝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  孝陵內碽妃的牌位為什麼“獨向西”,有兩種說法,一是朱棣和朱允炆這對叔侄在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中弄亂的,二是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所說:明南都太廟,嘉靖中為雷火所焚,嘉靖年間,孝陵前的供殿讓雷擊中,發生火災,在神位重新擺放,有可能弄錯瞭。   不過,順便說一句,朱元璋名下有一二十個兒子,都稱是他本人的“作品”。對此,筆者表示懷疑。  據說朱元璋有占人妻室的愛好,以顯自己是男人,有能耐。除瞭把元順帝的妃子搞進自己的皇宮,在打敗老對手陳友諒時,也將其妻阇氏納為妃子。阇氏當時已有身孕,不久就生瞭一個陳友諒的遺腹子,朱元璋一直當作自己的兒子,還將他封在長沙,為潭王。  史學傢稱這是以訛傳訛,與朱棣生父是元順帝的說法一樣無稽。但無風不起浪,裡面肯定有故事。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揭秘明代皇帝想要想寵幸妃子:需要皇後蓋章同意

  導讀:宮廷中有那麼多妃嬪等待著皇帝去寵幸,多得連皇帝也記不清;有那麼多宦官,其中不乏曠男怨女,所以不在性問題上加強管理是不行的。這種管理,到瞭明代達到瞭一個相當嚴密與制度化的程度。可是,其中充滿瞭荒唐、壓迫和無恥。  這種管理,首先是對皇帝性生活的管理。明朝管理皇帝臥房事務的機構稱為敬事房,最高的負責人稱為敬事房太監,其任務是安排、記載皇帝和後妃性交。在皇帝和皇後性交時,敬事房太監必須詳細記錄年、月、日,以作為受胎的證據。皇妃和皇後不同,皇帝所寵愛的妃子都各有一張綠牌,即末端染綠的名牌,在侍候皇帝吃晚飯時,敬事房太監會把十幾張或幾十張名牌置於大銀盤中,和晚餐一起端到皇帝面前,等皇帝餐畢,他就跪在皇帝面前聽候指示,如果皇帝無意找哪個妃子過夜,說一句“退下”即可。如果皇帝要找哪個妃子過性生活,就把這個妃子的名牌翻轉過來,放回銀盤。敬事房太監退下後,把名牌交給別的太監,他則通知這個被選中的妃子香湯沐浴,做一切必要的準備工作。皇帝就寢的時間到瞭,他就脫去妃子全身衣服,用羽毛制成的毛衣裹住她赤裸的身體,背她入皇帝的寢宮。這是為瞭防止有人暗藏武器帶入皇帝寢宮所采取的安全措施。然後,敬事房太監和另幾個太監就守候在皇帝寢宮外面,等候皇帝過性生活結束,如果規定的時間到瞭,太監就會高呼“時間到瞭”,皇帝如果沒有回聲,他就再次呼叫,如此反復三次,就一定要把妃子背回去。同時,敬事房太監要記錄年、月、日、以作為日後受胎的證據。生孩子與否,對妃子日後身分的高低有很大影響。   明朝的這種制度,很難考證是從何時開始的,直到清朝,還承襲著這種制度,因為清世宗認為這種制度對查清子女是否確鑿地出自皇帝血統,從而對皇位繼承問題有很大關系,同時也可對後代的皇帝縱欲有一些限制。   由此看來,敬事房太監在這個問題上權力很大,雖然從表面上看,皇帝的性生活決定於皇帝的意志,但是在名牌放置、準備工作、運送妃子、掌握時間、檔案記錄等具體環節上都可以鉆空子,做手腳,妃子們如果得罪瞭敬事房太監就可能倒大黴,所以她們對敬事房太監都很巴結,常給太監們一些好處。此外,在後宮中,皇後具有發言的權利,皇帝不能隨心所欲地去妃子的住處,須事先有皇後的文件通知那妃子,文件上還要蓋皇後的印信才算有效。如果沒有這個文件,皇帝即使到瞭妃子門外,也不能進入妃子的房間。在後宮中,皇後對皇帝和妃子的過往擁有否決權。相關閱讀推薦:島殤500年:明朝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對外開放悲劇揭秘明朝太監為買政治股票:紛紛引刀自宮遺恨終生解密明朝時期宦官作亂的根源:讀書越多越反動?揭秘明朝那些殺倭寇如草芥的牛人:真正的高手!喜歡木工的明熹宗是怎樣自毀明朝基業的?揭秘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從放牛娃到得力幹將

誰是三國第一神將?三國十大武將排名誰是第一

  NO1、三國第一名將趙雲  常山趙子龍可以說是最受三國迷歡迎的人氣角色,文韜武略,機謀膽色,趙將軍無不是上上之選。作為一員虎將,他實在完美。長坂坡一戰,趙子龍縱橫曹營幾萬大軍之中,出入自如,斬殺曹軍50多員將領,竟然全身而退,沒有受傷,雖然曹操在戰鬥中期曾經下令不許射箭,但畢竟以一敵萬!一人一騎在千軍萬馬中往來奔突,如入無人之境,通篇三國之中,除子龍之外又有誰能夠?論沖鋒陷陣能力、防禦能力堪稱三國第一!  三國十大武將之一:趙雲一生為何從未負傷?  常山趙子龍可以說是最受三國迷歡迎的人氣角色,文韜武略,機謀膽色,趙將軍無不是上上之選。作為一員虎將,他實在完美。長坂坡一戰,趙子龍縱橫曹營幾萬大軍之中,出入自如,斬殺曹軍50多員將領,竟然全身而退,沒有受傷,雖然曹操在戰鬥中期曾經下令不許射箭,但畢竟以一敵萬!一人一騎在千軍萬馬中往來奔突,如入無人之境,通篇三國之中,除子龍之外又有誰能夠?論沖鋒陷陣能力、防禦能力堪稱三國第一!  但是,趙雲無論是在三國志中還是在三國演義中,其實都很不得重用,甚至可以說一生鬱鬱不得志。  趙雲是三國時期蜀漢僅有的十二位被賜予謚號的大臣之一,但他在名位上遠遠不及其他十一位大臣,為什麼年資在前,仕宦卻不及諸人呢?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對其一生進行探討並給予評價。  1、趙雲本來是奮武將軍公孫瓚的部下,公孫瓚派趙雲協助劉備的時候,劉備對他十分喜愛,百般勸說趙雲歸順自己。可惜當時劉備實力實在太弱,趙雲沒敢答應。等到公孫瓚被滅瞭,無處可去,隻能落草為寇,後來遇到劉備,即歸順劉備。但這個時候再投靠劉備,信任度已經打瞭折扣。這也為他在劉備時代不得重用埋下禍根。   劉備在青州因軍功升至平原相,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轄軍隊,而趙雲未見升賞。東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司空曹操表薦劉備為左將軍,關羽、張飛為中郎將,而亦未有趙雲,可見趙雲不為時人所重。按說此時劉備南征北戰,戎馬倥傯,趙雲不可能沒有機會立功受賞,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趙雲擔任的主騎一職,不是從事沖鋒陷陣,而是作為劉備的侍衛長,保護劉備的安全。  2、但是趙雲終於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時來運轉。曹操平定瞭盤踞冀、青、幽、並四州的袁氏父子,自為丞相,南征荊州。劉備倉皇南撤,被曹操騎兵追上,不得不丟棄妻子兒女逃跑。趙雲保護劉備身邊唯一的兒子劉禪及其母甘氏,得以免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長阪坡之戰。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諸郡以後,獎賞功臣,趙雲提拔為牙門將軍,一個不入流的將軍,但趙雲終於有瞭自己統率的軍隊。後來有孫尚香想將劉禪帶到吳國,趙雲截江救阿鬥,再次讓劉禪感恩不已,這是他以後在劉禪朝被封賞的重要原因。  3、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討伐割據漢中的張魯。以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關羽留鎮荊州,趙雲則被劃歸到諸葛亮的麾下,受其節制。諸葛亮分遣趙雲從江陽北上平定漢安、資中、牛髀,益州平定以後,諸葛亮晉升為軍師將軍,署理左將軍府事,負責處理政事。趙雲晉升為翊軍將軍。  4、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諸葛亮執政,以趙雲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不久又升遷為鎮東將軍,對趙雲的封賞遠遠超過劉備。但趙雲似乎辜負瞭他的期望。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北伐魏國,派趙雲和鄧芝為疑軍,據守箕谷,抵禦曹真;自己親率主力進攻祁山,隴右三郡紛紛響應諸葛亮,魏國朝野震動。諸葛亮以馬謖守街亭。馬謖部署錯誤,不據守街亭城,而是依山為營。張郃斷絕其水道,蜀軍缺水大亂,被張郃大敗。而趙雲、鄧芝疏於戒備,在箕谷與曹真對壘時以優勢兵力失利,燒毀褒斜道赤崖以北的閣道,迫使魏軍停止追擊。  趙雲唯一的一次獨自領兵,卻以失敗告終。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鎮東將軍趙雲去世。終其一生,他的業績很平凡也很普通。甚至後來追謚瞭五個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也沒有趙雲。時朝野輿論認為趙雲曾經救過劉禪,應當賜謚,最後終於成為十二個大臣中最後一個被賜謚的大臣。相關閱讀推薦:武將終被文人嫉!揭秘三國中趙雲為何不受重用?三國史上打得司馬懿吐血:諸葛亮竟擁有秘密武器揭秘三國時代最成功的人生贏傢:絕非曹操與劉備細數三國時期十大英年早逝的將領 哪些名將死得早?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滅亡時間三國史上最悲劇的十五個人物:第一名居然是曹操!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NO2、飛將軍呂佈  呂佈,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人。素以勇武著稱,使一枝方天畫戟,箭法高超,號稱∶“飛將軍”,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武將。  三國十大武將:呂佈武力到底有多強?  呂佈原為並州刺史丁原的義子,在董卓會兵京師的時候,董卓本想殺掉丁原但是不敢動手,因懼怕丁原義子呂佈,於是請手下謀士李肅前去遊說,李肅盛贊呂佈勇武天下聞名,若隻追隨丁原,一生必定埋沒。若追隨董卓,當封侯拜將,風光無限,呂佈開始拒絕,說丁原待自己不薄,但李肅來時帶來董卓自己的一匹千裡馬,此馬可說是三國第一名馬—赤兔馬,呂佈大喜過望。對於一位武將來說,最珍貴的就是寶劍名馬瞭。呂佈看董卓待自己不錯,就殺掉丁原後,投靠董卓為義子。  後來董卓野心暴露,司徒王允用設計讓呂佈殺瞭董卓,呂佈再次背叛自己的主公。王允先將貂蟬許配呂佈,卻又故意宴請董卓,將貂蟬獻於董卓,然後挑撥董卓與呂佈關系,呂佈沖冠一怒為紅顏,殺掉董卓,得到瞭美女貂蟬。  董卓死後,呂佈自己獨領一軍,縱橫天下,但不能信任手下謀士陳宮,最終在公元一九八年被曹操擒殺。   呂佈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讀《三國演義》者,大多看完之後,對呂佈的最深的印象怕就是燕人張翼德說的“三姓傢奴”,為人好勇鬥狠純粹是個一介武夫,還奴顏卑膝,不講道義善變又無主見,  但是,從武力上講,呂佈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猛將,虎牢關前斬將奪旗,直如探囊取物一般。五個回合刺河北名將方悅於馬下,一合刺穆順,十餘合,敗一流名將夏侯敦,數合拜二流名將樂進、於禁聯手,就算是張飛,五十餘合不敵,關羽上陣,聯手三十餘合又戰平,直到劉備上陣,三英合力戰呂佈,方引兵退卻,但是一樣毫發無傷!而曹操面對呂佈,甚至出動瞭典韋、許禇、夏侯敦、夏侯淵、樂進、李典六員大將與之廝拼。其中典韋、許褚是毫不遜色於關張的超一流戰將。  “人中呂佈,馬中赤兔”,“轅門射戟,濮陽奮威”,無不展現瞭他弓馬嫻熟,膂力過人。他的地盤是打出來的,他的威名是打出來的,他打的天下無不望風披靡,他就憑著這一身超凡入聖的武藝成瞭雄霸一方的諸侯。他也憑著這天下無敵的身手成為三國武將裡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分頁:2/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NO3、西涼錦馬超  三國十大武將·馬超為何能大敗曹操?   馬超,字孟起,今陜西省人,出身於涼州豪強傢庭。蜀國五虎大將第四位。  東漢末年隨父親馬騰起兵打仗,任偏安將軍、封都亭侯。馬超是世傢子弟,卻從小練就瞭一身好武藝,年幼時誅殺董卓餘黨李蒙、王方時,就已經不同凡響瞭。父親馬騰被曹操用計殺害後,領兵為父報仇。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進攻曹操,與許褚大戰於潼關,後被曹操用反間計打敗,逃回涼州,又被揚阜等殺敗,逃往漢中歸附張魯。後投歸劉備,攻取成都時立下大功,拜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鄉侯。用一桿長槍,有神威將軍的美名,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勇有餘,謀不足。後病死。  曾經八九合敗於禁,二十合敗張郃,三戰許褚:技壓虎癡;步戰力敵侯選、李堪、梁興、馬玩、楊秋五人,砍翻馬玩、剁倒梁興;力敵楊阜兄弟八人,殺阜兄弟七人,阜身中五槍;三戰張飛動用回馬錘,略占上風。  與許禇、張飛的兩場大戰,使他的威名達到瞭頂峰。諸葛亮曾說:馬超之勇,天下皆知,非等閑之比。雲長且未必能勝。  有關馬超補充幾件事情。   1、馬超戰曹操  馬超和韓遂起兵,曹操前去平叛,但是每次交戰幾乎都已失敗告終。馬超軍團在當時來講是一隻非常獨特的軍隊。同為西涼將領,呂佈以騎兵縱橫天下,無人能敵,而馬超卻以步兵為主對付曹操的精銳騎兵屢戰屢勝。  且看馬超軍團的獨特之處!  第一.標槍馬超軍團不尚弓弩,而擅長使用長標槍,且以脫手長標為特色,對於密集的曹軍往往有一標連傷數人的殺傷效果,袁闊成講三國的評書曾經吸取過這一點:”西涼小校的飛標帶撒手,嗖,可憐曹兵,一標能穿三四個,象紮蛤蟆一樣.”.這種脫手飛標很像古羅馬的投槍,確切的說,它的自重大,殺傷力強,對於當時甲胄簡陋的隻能防禦普通弓箭的輕裝軍隊有絕對的優勢。.當時的戰鬥,連中數箭,死戰不退的場面時有所見,中標槍者則立即失去戰鬥力,難怪曹軍望風披靡.  第二.魚鱗軍陣馬超的軍陣與眾不同,前軍是密集的盾牌兵,盾牌的強度和重量都遠超一般軍隊,對弓箭防護極佳.。這種盾牌高度達到1.7米,寬度80公分,除瞭前進的時候,兵士基本都是把盾牌立在地上作戰,如同一座工事.推進時則如浮動的城池,弓箭根本拿他們沒辦法.曹軍大概在中原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軍隊,極不適應,所以一交手就連連失利.。部隊擺成一個個方陣,擺成陣型以後,可以互相掩護,錯落有致.使曹軍賴以取勝的騎兵隻能在邊緣掠殺,騎兵還要隨時遭到標槍的襲擊.馬超的騎兵全是輕騎,配置與步兵分開,不作為主力,而是作為奇襲隊使用,從步兵陣中突然殺出,後來,馬超救成功的一次性攻陷曹軍指揮部。  馬超為什麼後來還敗瞭?原來曹操看用兵不能取勝,就寫瞭一封信給馬超的盟友韓遂,卻故意在寫信的時候將重要的部分塗改,馬超看到曹操的信後以為是韓遂將信塗改,於是對韓遂不再信任,韓遂又在曹操的挑撥之下背叛馬超,馬超由於內亂,結果兵敗。  2、馬超入蜀  馬超是蜀國五虎上將第四位,但其實在蜀國同樣不受重用。  馬超投奔劉備以後,幫助劉備北取漢中,那時候劉備對他封賞很多。劉備取下漢中,就把他晾起來瞭,因為身為一代梟雄的劉備,怎麼不會明晰什麼人可以真正信任,而什麼人隻具備部分利用價值?漢中還待穩固,而連結羌人,進圖隴上,那是以後的日程安排。現在馬超這種人隻需要供起來而已,不必要也最好不要給他帶重兵。馬超於是鬱鬱而終,享年四十七歲。分頁:3/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