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Month: September 2014

歷史總是開政治玩笑:蜀漢劉備為何不能統一中國

  導讀:今人問,劉備有仁義,有忠智之臣和忠勇之將,又有天府糧倉,再有皇室後裔的名位,怎麼就不能統一中國呢?按照“統一”標準,劉備做人不成功。但是,他從買草鞋到稱帝,可謂大成功瞭。數學和政治永遠是兄弟,各有主張,很難用數學公式推導出政治結論。三國時期,多少人贊成或反對漢朝?即無數據,也無算式。即便是多數選票通過,又能說明什麼呢?希特勒上臺就是選舉結果。歷史總是開政治玩笑。  “統一”是政治標準,是政治傢的主要職責。曹操、劉備、孫權三個政治傢的號召力如何呢?  1、身世:曹操是宦官傢庭,地位不高,傢財很多。劉備自稱是皇室後裔,族屬疏遠,傢庭貧窮。孫權的父親孫堅是從縣吏起傢的。可以說,三個成功者,都非權貴。當時,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權貴都失敗瞭。應瞭俗話“富不過三代”,貴能幾代?世事如此。金縷玉衣是中山靖王劉勝的隨葬物。有稱劉備是其後裔。劉勝是漢武帝的哥哥,有兒子120多,到劉備,已過去300多年瞭,所以,宋朝司馬光說:“族屬疏遠,不能紀其世數名位”。即便劉備是皇帝的直系親屬。陳勝吳廣起義時呼喊過“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劉邦如此,三國如此,歷來如此。   2、政治主張和策略:曹操是“克定天下”和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是“興復漢室”和聯吳伐魏。孫權是經營江東和觀望天下。政治形勢變瞭。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要擁立劉氏後代。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連世代官宦(非宦官)的袁紹兄弟都要稱帝。漢朝的政治號召力隨著動亂時間的延長而衰減。對比三個政治主張,哪個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不用數學公式也能得出結果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三國時代最成功的人生贏傢:絕非曹操與劉備盜用者竟然非死即傷:解讀劉備墳墓裡的神秘現象揭秘:為何孫權把妹妹嫁給劉備反致雙方關系惡化?揭秘曹操的特種部隊:強弩之末打得劉備丟盔棄甲三國中諸葛亮龐統齊助陣 劉備龍鳳兼得竟還失天下三英戰呂佈背後的陰謀:劉備竟然故意放水幫倒忙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個政治策略都是智慧的,絕對不是聰明。自曹雪芹之後,凡聰明人似乎都沒好下場。有大智若愚嗎?為統一,三國歸一?好比為壟斷市場,三傢公司合並?三國時期的張魯是獨特之人。大傢都爭他獨讓。張魯靠“五鬥米道”起傢,占據漢中,曹操來攻,他封好倉庫,自動撤退,讓地、讓權、讓財。比孔融讓得多,而名氣小,隻為他不是儒傢嗎?或許是做法非常人,而不提倡。比較張魯的“五鬥米道”和張角的“太平道”,政治志向也不同。  3、政治影響力的衰減,這一現象值得政治傢們或統治集團深入思考。三國之中,後代稱帝有兩個,曹丕和孫權。兩人自少年起,就生活在戰亂之中,一切利益,不是父兄傳下的,就是自己拼打出來的,沒有前政權的恩惠,所以,自己稱帝,不眷戀漢朝。因此,一個朝代出現大動亂的時間不能超過X年(一代時間)。從黃巾起義,到曹魏建立,是37年。西晉八王之亂16年;唐朝安史之亂8年;清朝太平天國14年。X年還應從社會心理角度去深入研究。總之,漢朝到瞭終結時,依然要高舉漢朝旗幟,缺乏號召力瞭。   4、政治地理:蜀地易守難攻。地勢險要,道路狹窄,不利於大部隊調遣和物資運輸,不利於大規模進攻。盡管有“木牛、流馬”,有破騎兵的連弩和車陣,但是,人總是要吃飯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蜀地稱帝的,有東漢初年的公孫述稱帝12年。221-263蜀漢存42年。907-925年前蜀存19年。934-965年後蜀存32年。因此,蜀地的地理特點,決定瞭其軍事重要性在於守,不在於攻。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也是如此。今後,其軍事意義更為重要,任何敵對勢力不敢在三峽之下佈兵。三峽之保衛尤為今後之關鍵。   5、三國軍事特點對比。魏軍力最強,而騎兵強於別國;吳軍水師強於別國;蜀軍步兵強於別國。曹丕兩次南征皆止於江,孔明五次北伐皆戰於山,東吳將領多怕離船上岸。各國的軍事特點,都無法克服地理障礙。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  江山耗盡英雄氣,鳴蟬螳螂黃雀候,安知蒼鷹在何方?江山深處桃花源。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國皇帝新婚入洞房前後的秘密:古代帝王大婚秘事

  中國帝王大婚的私秘生活  皇帝新婚入洞房前後的秘密  俗話說,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但是,雖然皇帝有這麼多女人,一般一生也隻能結一次婚,此即清代所謂“大婚”。不過,也有例外,如果皇帝離婚瞭,把已經成為皇後的老婆給廢黜瞭,或是死瞭老婆,有可能再結一次婚。  如清順治皇帝,因為原配博爾濟吉特氏“與朕志意不和”,降之為靜妃後,他又與另一個女人結瞭婚,這後一女人便是孝惠皇後。皇帝身邊的嬪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結婚排場的。順治皇帝,雖然他敢把原配給廢黜瞭,但對寵愛無比的董鄂妃,也隻能悄悄地“迎接”進宮,而不是“迎娶”,連冊封都不敢逾制,冊封時“不設鹵簿,不奏樂,王、貝勒、貝子、公等,不次朝賀禮”。所以,做皇帝的女人,除瞭皇後外,其他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皇帝找老婆要走什麼程序  皇帝找老婆與民間在程序上並沒有什麼兩樣,一般也要遵守周時的風俗,即《禮記士昏禮》中約定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親迎。  “六禮”原本是遠古貴族男子的娶親程序,被皇傢移植後,儀式更為隆重和講究。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程序也為普通人傢采用,不同的是,儀式簡化瞭。  到清代,皇帝娶親從提親到迎娶,形成瞭一系列繁縟的禮儀。清代皇帝結婚稱大婚,要由太後、宗室王公大臣議婚選定皇後。要設立專門機構,操辦皇帝的終身大事。   清皇的儀禮程序主要有“納彩”、“大征”、“冊立”、“奉迎”、“合巹”、“慶賀”、“筵宴”、“祈福”,每個環節都十分地隆重,耗資巨大,非民間可以想象。  當然,皇帝找老婆與找後宮嬪妃是兩回事情。皇帝的老婆就是皇後啊,關系國傢社稷的興衰存亡。後宮嬪妃僅是皇帝的性交對象,與古代的官妓無異,如果要說在皇帝傢裡的地位,不過民傢小妾的地位,甚至不如,也就是上面說的二奶、三奶的份。  所以,所謂皇室後宮,粗俗說來,不過是一座皇帝大妓院。當然這所大妓院的“老鴇”,應該是皇後瞭。  皇帝找老婆與在民間選拔美女進後宮供其泄欲是兩回事情。找老婆在古時要有媒人的,而選拔嬪妃,程序很簡單,甚至談不上程序,大太監主持就行瞭。選嬪妃重色相,長得不漂亮是不行的。漢武帝當年“掖庭三千”,標準就是十五歲以上,二十歲以下,要長得清純漂亮。即《漢武故事》中所謂,“年皆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資質明秀者,始得預其列”。而找老婆則重人品,這可能是歷代皇後都不是太漂亮的原因吧。  皇帝給老丈人傢送多少彩禮  為瞭娶媳婦,皇帝也要給老丈人傢送彩禮。  定婚送彩禮,是人之常情,也是中國古代流行習俗,到今天也未見取消。但區別還是有的,古代上門提親,要女方的“八字”,至訂婚時,正常禮物是雁,即所謂“婚禮。下達,納彩用雁”。後時興送金送銀,現在敬送的貴重金屬飾物則更高檔,要白金什麼的。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中國從什麼時候結束瞭兄妹通婚的惡俗?皇後在洞房之夜是怎麼伺候皇上的?皇帝的新婚夜皇弟溥傑為何遭首任妻子“抄傢”? 溥傑離婚內幕中國古代恐怖的冥婚是如何舉行的? 古代變態婚俗揭秘中國史上第一例皇後婚檢內幕:漢桓帝皇後是誰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皇帝的彩禮當然不會與民間一樣,親自去送,而會選擇身邊人臨時做“執事官”當使者,一般是由相當地位的官員擔任。禮送到時要宣讀“納彩制書”。  在明代,執事官會說:“朕承天序,欽紹鴻圖,經國之道,正傢為本。夫婦之倫,乾坤之義。實以相宗祀之敬,協奉養之誠,所資惟重,祗遵聖母皇太後命。遣使持節,以禮采擇。”  在清代,執事官會說:“皇帝欽奉皇太後懿旨,納某氏某女為後,命卿等持節行納彩。”  皇帝的彩禮對皇帝的老丈人來說,是一份真正的厚禮。如在漢代,僅黃金要送萬斤以上。東漢桓帝劉志娶權臣梁冀的閨女時,照著孝惠皇帝納後的例子辦,“聘黃金二萬斤,納采鴈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禮金翻瞭一倍。  實際上,在完成“六禮”的每一個過程中,皇帝傢都要送彩禮。如在清帝婚儀之“大征”時,要送黃金二百兩、白銀一萬兩,金茶器一具,銀茶器二具,銀盆二具,各色緞千匹、全副鞍轡文馬二十匹。  可見,皇帝即便想多結幾次婚,也不是那麼隨便的,要花大價錢的。據翁同龢日記所記,清光緒皇帝大婚花瞭550萬兩白銀。   皇帝會不會上門迎娶新娘  民間結婚,有新郎披著大紅花,親自跟著迎親隊伍前去迎娶新娘的風俗。皇帝結婚會不會去?  皇帝結婚也有迎親的環節,但皇帝不會親自去,而是派適合的臣子去,有時還會讓老婆娘傢人送上門。  前去迎親的官員到達時,會宣讀皇帝的制詞,“茲冊某官某女兒為皇後,命卿等持節奉冊寶,行奉迎禮”。  這時,新娘子要趕緊穿好皇帝給準備的嫁衣——皇後冠服。與民間一樣,新娘也會再請後才出閣,隨娶親隊伍進宮。至於新娘子會不會哭嫁就不知道瞭,想來不會哭的,高興還來不及呢。  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即新娘子在上轎子、接受冊寶前,父母也會叮囑女兒好好為人妻。據《明史禮志》記載,在明代時的套話是,父親:“戒之敬之,夙夜無違。”母親:“勉之敬之。夙夜無違。”  皇帝結婚的洞房並不固定  皇帝結婚也要進“洞房”。與民間新房就是洞房的習俗不一樣,皇帝結婚的洞房並不在自己的寢室內,並沒有固定的洞房,一般會在舉行儀式的地方先找個房間臨時用用。  明清兩朝皇帝結婚一般在坤寧宮舉行。坤寧宮是皇宮中後三宮的第三宮,在明朝是皇後的寢宮,清朝時將東面兩間設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西面五間則改為祭祀薩滿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娶老婆相當隆重,也極為講究。新娘子要從大清門抬進來,經天安門、午門,直至後宮。而妃嬪進宮,隻能走紫禁城後門神武門。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晚清貴為天後的慈禧太後,也未能從大清門走,這成瞭她心頭一生的痛。慈禧當初僅是嬪妃,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因得咸豐皇帝寵幸,1854年進封為懿嬪。雖然母以子貴,親兒子載淳後來做瞭皇帝,但也改變不瞭她與咸豐的婚史。所以,後來,兒媳婦阿魯特氏,也就是同治的皇後,一句話——“奴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惹惱瞭慈禧太後。同治死後不久,慈禧便逼她自殺殉葬。  皇帝的洞房是什麼樣子  皇帝的洞房比老百姓傢的要高檔豪華多瞭,但也不能免貼紅雙喜、喜慶對聯的習俗。  洞房的主題也是大紅色,形成紅光映輝,喜氣盈盈的氣氛。床前會掛“百子帳”,鋪上會放“百子被”,就是繡瞭100個神態各異小孩子的帳子和被子;床頭懸掛大紅緞繡龍鳳雙喜的床幔,帝王之傢也希望“多子多福”。  隋唐時,皇帝的洞房鋪設地毯,設置多重屏障,龍鳳大喜床的四周有佈幔,洞房的私密性很好。  在清朝,洞房一般設在坤寧宮的東暖閣,墻壁都是用紅漆及銀殊桐油髹飾的。洞房門前吊著一盞雙喜字大宮燈,鎏金色的大紅門上有粘金瀝粉的雙喜字,門的上方為一草書的大“壽”字(見右圖),門旁墻上一長幅對聯直落地面。從坤寧宮正門進入東暖閣的門口,以及洞房外東側過道裡各豎立一座大紅鑲金色木影壁,乃取帝後合巹和“開門見喜”之意。   洞房內金玉珍寶,富麗堂皇。東暖閣為敞兩間,東面靠北墻為皇帝寶座,右手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玉如意一柄。前簷通連大炕一座,炕兩邊為紫檀雕龍鳳,炕幾上有瓷瓶、寶器等陳設,炕前左邊長幾上陳設一對雙喜桌燈。  東暖閣內西北角安放龍鳳喜床,喜床上鋪著厚厚實實的紅緞龍鳳雙喜字大炕褥,床上用品有明黃緞和朱紅彩緞的喜被、喜枕,其圖案優美,繡工精細,富貴無比。床裡墻上掛有一幅喜慶對聯,正中是一幅牡丹花卉圖,靠墻放著一對百寶如意櫃。  現在故宮開放瞭,有機會大傢可以去看看這間皇帝的“洞房”。  皇帝與新娘要喝“交杯酒”嗎  皇帝的洞房自然是不能鬧的,但禮節少不瞭。那皇帝入洞房後,首先要做什麼?在民間,新郎新娘一入洞房可能就急不可耐,直奔主題——上床瞭。皇帝可不行,得把全套的活動進行完畢才能共度良宵。  據《新唐書禮樂志八》(卷18)“皇帝納皇後”條的記載,唐帝、後的大婚相當復雜,入洞房後先要祭拜神靈,向天、地、祖宗表達敬意。實際上,這種祭拜活動在進洞房前就開始祭瞭,要入同牢席,婚後數天也都要進行不同性質的祭拜活動。  在新房東房間的西窗下設有餐桌,桌前列有象征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籩、簋、籃、俎,這意思與民間“以後吃一鍋飯”是一個意思。進入洞房後的祭拜活動在行合巹(音j n)禮前進行,是夫妻倆一起祭。  每祭一次,新人便要一起吃一次飯,這樣真的到瞭上床前肚子也飽瞭,不至於食色兩饑瞭。因為飲瞭點酒,還可以把雙方的情趣調節到位,也算是上床前的一種調情手段。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所謂的“合巹禮”,就是民間所謂的“喝交杯酒”。“同牢”,就是夫妻兩人一起食用弄熟的牲畜肉,如一頭小豬;“合巹”,本意是把剖開的瓠合為一體,古時多用之盛酒。把帝、後各自瓠內的酒摻和到一起,共飲,即是“合巹”。這種交杯酒可不是現代婚禮上互飲對方的酒杯,而是各自喝摻到一起的酒,現在的喝交杯酒形式應該是鬧新房的產物。  當然,行合巹禮後,就是喝瞭交杯酒後,下面該幹什麼?結過婚的人都應該知道瞭——上床。但是皇帝當新郎官,那床可不能隨隨便便就上的,要分先後的。唐朝皇帝納皇後入洞房是這樣上床的:  尚儀北面跪,奏稱:“禮畢,興。”帝、後俱興。尚宮引皇帝入東房,釋冕服,禦常服;尚宮引皇後入幄,脫服。尚宮引皇帝入。尚食徹饌,設於東房,如初。皇後從者皇帝之饌,皇帝侍者皇後之饌。  從上面所記中可以看出,喝瞭交杯酒後,皇帝被侍寢的宮人帶到房間,脫下冕服,換上便衣;皇後先被宮人引入帳內,宮人先將她的禮服脫瞭,這才把著便衣的皇帝引入內,與皇後睡到一張床上,共度花燭良宵。  在清朝,皇帝大婚入洞房上床前講究更多。清皇是滿族人,信奉薩滿教,但祭拜神靈也是少不瞭的,如還要跨火盆什麼的。上床前要到洞房西旁的神堂祭拜神靈。祭祀儀式,由一名薩滿老婆子主持。

解密史上真實的走西口:走西口到底是去幹什麼?

  電視劇《走西口》中,出生於山西祁縣的男主人公田青、梁滿囤、王南瓜三人,背著包袱,離開傢門,一步步向前走。這就是“走西口”。他們要到哪裡,要去幹什麼,是什麼原因讓幾代山西人不得不背井離鄉走西口?7日,記者采訪瞭黑龍江大學、哈市社科院相關專傢,請他們介紹一下走西口的情況。  西口到底指哪裡?  走西口,是與闖關東、下南洋一道,被列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大遷徙之一。  電視劇中,田青等三人從山西祁縣田傢大院出發,來到山西北部的黃河渡口殺虎口。  而實際上,這裡是有爭議的,有人說西口是山西北部的黃河渡口殺虎口;有人說是河北張傢口以西。在清朝泛指山西以北,河北張傢口以西的廣大內蒙地區,如包頭等地。由於這裡是清政府和蒙古人的交界處,所以地廣人稀,再往北就是草原瞭。   走西口的路線  電視劇《走西口》中,王南瓜問田青哪條路通往殺虎口,田青搖瞭搖頭說:“我也不知道。走吧,管它哪一條呢,反正都能到口外,我們又不是去投奔什麼人,走哪條路都一樣。”  廣義地說,明清時期在河北、山西、陜西北部設置瞭關口,關口以北的地方就叫口外。從山西出發,經陜西、內蒙鄂爾多斯,再到包頭、呼和浩特等地,就是走西口的路線。  明清時期,和蒙古人進行商品貿易,就要在口外幾個固定地點進行,類似今天在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接壤的地方設置外貿口岸一樣。山西的商人要到口外去做生意,就得出關口,後來就叫走西口瞭。走西口後來就成瞭一個泛指,山西、陜西、河北的商人去口外做生意,都叫走西口。  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據說已流傳瞭一兩百年。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陜西,甚至更遠一點兒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因為幾百年來,當地的青壯年男丁幾乎都走西口,為瞭抒發離鄉愁、思鄉苦,表達對傢鄉和親人的思念,走西口的男人和這些男人的親人,都學會瞭唱這首民歌。之所以西北許多地方的人會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當時有許多山西人曾到過這些地方,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這首歌,時間長瞭,當地人也學會瞭這首膾炙人口的《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馬多來解憂愁。相關閱讀推薦:大揭秘:中國古人四次大規劃移民日本真相近代史幾次移民之路:闖關東 走西口 隴海線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為什麼走西口?  電視劇《走西口》描寫的是二十世紀初的山西祁縣。當地土地貧瘠,大災之後又連續三年大旱。祁縣人田耀祖的祖上因走西口置辦瞭傢業,可他卻因好賭輸光瞭傢產和妻子,隻好走西口。  田耀祖的兒子田青長大後,遇上旱災,民不聊生,無奈之下,與姐夫梁滿囤和王南瓜三人走西口。結尾時田青再次走西口,尋找光明之路。  田傢的傢業是祖上走西口掙下的,田耀祖沒瞭傢業走西口後,在殺虎口落腳,靠算命為生;田青為瞭奪回田傢大院、振興傢業也不得不走西口。真實的走西口原因和電視劇裡描寫的差不多,由於地少人多、災害頻繁,一代又一代山西人為生計所困,懷揣著發財的夢想走西口。  走西口幹什麼?  電視劇《走西口》中,田青到口外當瞭皮匠鋪的外櫃,還拉過駱駝、販賣牛皮。後來還代理瞭包頭到恰克圖沿線所有制革廠的皮革銷售,做瞭口外最大的皮革經銷商。  舊中國歷代都執行嚴格的戶籍制度,重農抑商。明清兩代在山西北部都設置瞭關口,人們看到瞭商機,於是走西口主要是進行商品貿易。早在明末,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張傢口為基地,往返關內外,從事販賣活動。皮革、茶葉、鹽、糧食……都是販賣的物產。   興盛一時的山西票號,在口外也大有名頭。在張傢口、包頭、呼和浩特,至今都有以山西商人字號命名的城市街巷。如:張傢口的日升昌巷,包頭的復盛西巷,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寧武巷等等。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走西口是條血淚路  電視劇《走西口》中,一位客店老板對女扮男裝的“豆花”說:“你一個人走西口?三五個人都不敢說能不能走到地方,一個人遇到不測,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啊!”劇中,田青等人走西口的路上黃沙漫漫,路上還偶有劉一刀等土匪殺人越貨。  一路不僅要穿過茫茫戈壁和崇山峻嶺、沙漠草原,沿途還山貧水乏、人煙稀少。  劇中,田青聽說走西口的路上人煙稀少,相隔五十裡才有一個大車店可以住宿,如果在天黑前趕不到大車店,就會很危險。要是迷瞭路遇到狼群就麻煩瞭。山高路險容易迷路、野獸出沒匪盜橫行,可以想象走西口的人是何等艱難。正如二人臺《走西口》中唱的:  頭一天住古城,走瞭七十裡整。  路程不算遠,跨瞭三個省。  走西口也是黃金路  電視劇中,田耀祖在殺虎口安瞭傢;田青先當瞭皮匠鋪的外櫃,後來在口外組織瞭駱駝隊;梁滿囤當上瞭皮匠鋪的上門女婿。田青與梁滿囤分別都成傢立業,過上瞭安穩的生活。後來,田青把廢牛皮打磨做成鹿皮,賣給俄國人,發瞭財。   走西口的人們大多由當夥計、出苦力開始,通過搞販運、開當鋪、經營藥店、銀號等五花八門的經營活動,攢下錢成瞭生意人。在清代,殺虎口最大的商會——“通事行”就是山西人開辦的,在寧夏,著名的大商號多是萬榮、平遙、榆次、臨猗一帶的山西商人開辦的,寧夏的名貴藥材也多半掌握在山西人開的“慶泰亨”手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故事簡介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出自《水滸傳》第三回。  北宋年間,好漢九紋龍史進來到渭州,結識瞭小種經略府的魯達魯提轄,兩人意氣相投,一起去喝酒。路上,遇見好漢打虎將李忠,於是三個人一起去喝酒。  到瞭酒館,剛喝瞭沒幾杯,就聽隔壁傳來一陣陣啼哭。聽瞭一會兒,魯達心裡煩躁,把手裡的酒碗往地下一摔,酒保趕緊過來賠罪。 魯達說:“那是誰在隔壁打擾我喝酒,你把他們給我叫過來。” 片刻,酒保帶進一個白頭老翁,還有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子,剛才就是他們在隔壁哭泣。魯達讓他們別哭瞭,有什麼委屈說出來聽聽,那女子這才把事情一五一十說瞭出來。  原來,父女二人姓金,女兒名叫金翠蓮,是鄭州人。和父母來到渭州投親靠友,沒想到親戚傢搬到南京。母親在此地病死瞭,父女二人回不去傢,隻好在酒樓賣唱。 有個“鎮關西”鄭大官人,看到金翠蓮有些姿色,就強行找媒人作媒,納她為妾,還寫瞭三千貫彩禮錢的文書。可這三千貫錢,一文都沒有給。 金翠蓮嫁到鄭大官人傢不滿兩個月,就被他老婆趕瞭出來,還追著討要彩禮錢。老父親當初連一文錢也沒得到,如今哪裡來錢還他。不得已,父女二人隻好在酒樓賣唱,每天的收入被他們傢人拿走大半,這幾天酒客稀少,賺不到錢,父女倆人想到又要受他傢人打罵,又傷心又害怕,這才哭瞭起來。  魯達說:“不就是那個賣肉的潑皮,還好意思稱‘鎮關西’,你們等著,我去打死他就來。”說完拔腳就要出門。 史進和李忠趕忙攔住,勸瞭半天才又坐下。魯達從身上掏出所有的銀子,又讓史進和李忠湊瞭些,湊足十五兩銀子,給瞭金翠蓮父女,讓他們第二天一早回東京去。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故事簡介

  倒拔垂楊柳是古典名著《水滸傳》的一個故事,魯智深為瞭收服一眾潑皮,用左手向下摟住樹幹,右手把住樹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竟然將楊柳樹連根拔起。  故事濃縮:  魯智深到東京大相國寺看守菜園子。菜園子附近住著二、三十個潑皮,他們常來菜園子偷菜,已換瞭幾個看園子的人都管不瞭他們。他們這次聽說又換瞭個新人,便來鬧事。沒想到被魯智深把兩個領頭的踢到糞坑裡,嚇得他們跪地求饒。第二天,潑皮們買些酒菜向魯智深賠禮。大傢正吃得高興,聽到門外大樹上的烏鴉叫個不停,潑皮們說這叫聲不吉利,吵的人心煩,便欲搬梯子拆掉鳥巢。魯智深上前把那棵樹上下打量瞭一下說:”不用瞭,待我把樹拔掉。”說完,隻見他脫掉外衣,用左手向下摟住樹幹,右手把樹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那棵樹竟然連根拔起。眾潑皮驚得個個目瞪口呆,忙跪在地上拜魯智深為師。  故事詳情:  話說那酸棗門外三二十個潑皮破落戶中間,有兩個為頭的,一個叫做過街老鼠 張三,一個叫做青草蛇李四。這兩個為頭接將來,智深也卻好去糞窖邊,看見這夥 人都不走動,隻立在窖邊,齊道:“俺特來與和尚作慶。”智深道:“你們既是鄰 舍街坊,都來廨宇裡坐地。”張三、李四便拜在地上,不肯起來,隻指望和尚來扶 他,便要動手。智深見瞭,心裡早疑忌道:“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 不要?灑傢?那廝卻是倒來捋虎須!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廝看灑傢手腳。”

武松醉打蔣門神故事簡介

  武松醉打蔣門神這個故事出自於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門神》。醉打蔣門神的主要內容:是說武松發配至孟州牢營,管營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結拜。施恩之酒店被惡霸蔣門神霸占,武松聞之大怒,帶酒趕至快活林,痛打蔣門神,奪回酒店。  武松為給哥哥報仇,殺瞭西門慶和潘金蓮,被發配到孟州。按照牢房規矩,新到的犯人要挨一百殺威棒,要是肯出錢就可以不打。武松是個硬漢子,寧可挨打,絕不出錢。一個叫金眼彪施恩的管營念武松是英雄好漢,免瞭他這頓殺威棒,還派人送酒送菜服侍他。交往一段時間後,武松和施恩成瞭朋友。  孟州東門外有個熱鬧的地方叫快活林,施恩在那裡開瞭傢酒店,生意興隆。誰知新來瞭一位張團練,他帶瞭個狗腿子叫蔣忠。那蔣忠九尺多身材,人稱”蔣門神”。他憑著武藝高強打傷瞭施恩,霸占瞭快活林酒店。  施恩知道武松是有名的打虎英雄,想請他幫忙奪回酒店。要打蔣門神,武松隻提一個要求:”出城後,每遇見一個酒店,你必須請我喝三碗酒。”施恩說:”出東門到快活林總有十二三傢酒店,這樣喝過去要喝三四十碗酒,還沒打先醉倒瞭。”武松大笑道:”你不知道我醉瞭才能打老虎?我是一分酒一分氣力!”施恩隻得依瞭武松。   第二天,武松一路喝酒,喝到快活林,明明隻有五分酒,卻裝成十分醉。見一個高大的漢子在槐樹下乘涼,猜想這就是蔣門神。武松用瞭打草驚蛇的法子,東倒西歪地先進瞭客店,故意找事,辱罵老板娘,提起老板娘撲通一聲丟進瞭大酒缸裡。幾個酒保過來,也被武松扔進瞭酒缸裡。  一個酒保跑去叫來瞭蔣門神,蔣門神吃瞭一驚,大步趕過來。武松迎上去,舉起兩個拳頭在蔣門神面前晃瞭晃,忽然轉身就走。蔣門神大怒,正要追趕,沒提防武松回轉身起左腳踢中蔣門神的小肚子,疼得蔣門神蹲下去,緊接著武松的右腳又起,踢在對方額角,蔣門神往後便倒。這一招叫”玉環步、鴛鴦腳”。武松踩住蔣門神,一頓重拳,打得蔣門神連聲求饒。武松教訓瞭他一頓,”你把搶來的酒店還給人傢,今天就離開快活林,再不許回來!”蔣門神灰溜溜地走瞭。快活林酒店又歸還給瞭施恩。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真實的武松:在江湖賣藝被知府賞識當捕快?盤點水滸裡的六大高富帥!柴進盧俊義皆上榜!血氣方剛美貌風流 武松和潘金蓮到底有沒有那事專傢:武大郎應比武松小250歲 與潘金蓮很恩愛!《金瓶梅》潘金蓮對武松西門慶的感情有何不同?

東漢與羌的戰爭:史上東漢帝國西北邊疆百年戰爭

  導讀:東漢建武六年(30年)至東漢末(公元185年),東漢與羌族諸種在西北地區進行的一場長期的民族戰爭。羌族是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秦漢時已進入奴隸社會。分佈在湟水流域及甘南、川西和青藏高原地區,以遊牧為主,也從事農業。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種落繁多,無相統一。互相劫掠,以力為雄。漢初,湟中諸羌臣服於匈奴。漢武帝元狩中,霍去病降河西休屠王、渾邪王,西逐諸羌。武帝建河西四郡及金城郡,以隔斷羌與匈奴的聯系。其後羌人數反,漢平之。羌遂徙依西海(今青海湖)、鹽池(今朵海)。王莽輔政,賄諸羌豪獻西海、鹽池,建西海郡。王莽敗亡,羌人復據西海、鹽池,並不斷入居塞內。  東漢初年,隗囂割據隴西,乃就慰納,領兵以拒漢。至建武九年(33年),涼州盡為羌人聚居,遂置護羌校尉,管理羌人事務。十年,先零羌與諸種擄掠金城(郡治允吾,今甘肅永靖縣西北湟水南岸)、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縣)。中郎將來歙等破之。十一年,羌復掠臨洮(今甘肅岷縣),隴西太守馬援破降之。置其眾於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通渭西)、隴西、扶風(郡治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西北。東漢末移治槐裡,今陜西興平東南南佐村)三郡。次年,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50裡)參狼羌反,援復平之。中元元年(56年),參狼羌又反,殺掠吏人,尋復平定。時燒當羌居大、小榆谷(今青海貴德縣黃河南岸),勢力轉盛。二年秋,其豪滇吾與其弟滇岸率步騎5000攻隴西塞,塞內羌均起兵響應。先後擊敗隴西太守劉盱、謁者張鴻,官軍死近2000人。  永平元年(58年)年,復派中郎將竇固、捕虜將軍馬武等擊之,大破滇吾於西邯(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南)。滇吾遠遁,餘眾降散。置其7000人於三輔(即右扶風、京兆尹、左馮詡)。建初二年(77年)夏,迷吾復叛出塞,金城太守郝崇追之,大敗,死者2000餘人。此後,諸種羌及屑國胡盡反,迷吾又與封養羌豪佈橋等合5萬餘人共掠隴西、漢陽(郡治冀縣,今甘肅甘谷東)郡。章帝令行車騎將軍馬防、長水校尉耿恭率軍討伐,迷吾戰敗投降。元和三年(86年),迷吾復叛出塞。   章和元年(87年),護羌校尉傅育率漢陽、金城、隴西、張掖(郡治?得,今甘肅張掖市西北)、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市)五郡兵2萬討之。未及會合,育以5000人先進。迷吾聞訊逃走。育率3000精騎追至建威城(今青海貴德東北80裡)南三兜谷,被迷吾夜劫其營,死880人,傅育亦陣亡。迷吾乘勝復與諸種合步騎7000人犯金城塞,護羌校尉張紆派司馬防與金城兵拒之,會戰於木乘谷(今青海湟源西),迷吾敗降,遂率種人至臨羌(今湟源東南20裡,湟水南岸)。張紆宴請降羌,酒中施毒,殺迷吾及酋豪8000餘人,復縱兵擊其在山谷間者,又斬4000餘人,俘2000餘人。迷吾子迷唐遂與諸種復反,攻隴西郡,為太守寇盱擊敗,迷唐退往大、小榆谷。永元元年(89年),鄧訓為護羌校尉。先以賞賂離間諸種羌,然後派兵進攻大、小榆谷,迷唐敗走頗聲谷。相關閱讀推薦:劉邦用4萬斤黃金行賄?漢朝巨量黃金如何消失的解密漢朝私生子現象:劉邦衛青霍去病皆私生子!揭秘:為何在大漢朝之後中國老被異族們侵略騷擾陸上絲綢之路:大漢朝與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東方朔之死:揭秘漢朝一代奇人東方朔是怎麼死的揭秘:漢朝女子流行二婚 有三個皇帝娶寡婦為妻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永元四年(92年),鄧訓死,護羌校尉聶尚欲以文德服之,遣使招迷唐回居大、小榆谷。不久迷唐復反,攻金城塞。五年,尚免,貫友為校尉。貫友用財貨離間諸種,然後派兵進攻大、小榆谷,斬迷唐部卒8000餘人。迷唐因率其餘眾遠徙賜支河曲(今積石山東北,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黃河段)。八年,貫友死。史充為校尉。出塞進攻迷唐,為迷唐所敗。九年秋,迷唐襲掠隴西,塞內諸羌也紛紛響應。合步騎3萬人,破隴西兵,殺大夏(今甘肅廣河西北)令。漢廷令征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代率軍3萬討之。迷唐懼,棄老弱奔臨洮南。劉尚等追至高山,斬首千餘人。獲牛馬羊萬餘頭。迷唐遁走。漢兵死傷亦頗多,無力追擊,遂返軍。  十年,謁者耿譚設賞賜收買諸羌歸附,迷唐恐而請降。和帝劉肇令其復居大、小榆谷。十二年,迷唐復叛。十三年,回居賜支河曲。金城太守侯霸於允川(今青海貴德縣西)敗迷唐,斬首400餘人,降者6000餘人。分置降者於漢陽、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隴西三郡。迷唐餘眾不滿千人。遠逾賜支河首,依發羌而居。其後,東漢於龍耆(今青海樂都南,化隆回族自治縣西)置金城西部都尉,夾河屯田。時內遷羌人因多為漢吏、豪強奴役,特別是經常征調其出征作戰,積怨日深。永初元年(107年),騎都尉王弘發金城、隴西、漢陽諸羌千騎征西域,羌眾至酒泉郡,多有散叛。諸郡調兵攔擊,毀其廬帳。先零,勒姐,當煎諸羌慌恐,遂奔走出塞,舉兵反抗。先零別種滇零與鐘羌亦斷隴道,燒官府,殺吏民,掠財物。東漢郡縣官兵畏懦,不能敵。是年冬,安帝劉祜令車騎將軍鄧騭、征西校尉任尚統兵5萬討之。  二年春,鐘羌敗鄧騭於冀西,殺千餘人。任尚、司馬鈞與滇零數萬人戰於平襄(今甘肅通渭西20裡),大敗,死8000餘人。於是滇零自稱“天子”於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市西南),招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肅成縣南)參狼羌及上郡(郡治膚施,今陜西榆林市東南)、河西諸胡,東攻趙(治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魏(郡治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南入益州(州治雒縣,今四川廣漢西北),攻掠三輔(陜西關中地區,西漢時在京畿之地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故名),切斷隴道。東漢政府由於補給運輸困難,詔鄧騭班師,留任尚屯漢陽郡,為諸軍節度。   三年春,派騎都尉任仁援救三輔,每戰不利。四年,滇零攻掠褒中(今陜西漢中西北褒城東)。燒郵亭,大掠百姓而去。不久,羌復攻褒中,太守鄭勤戰死,軍士死者3000餘人。任仁亦累戰累敗。五年春,羌攻掠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至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漢廷驚恐,令北軍中侯朱寵率軍屯孟津(一名盟津,也稱武濟、高平津。在今黃河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詔諭魏郡、趙國、常山(都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中山(都盧奴,今河北定縣)等修築塢侯六百餘所以禦羌眾。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此後,由於羌勢更盛,漢郡縣官吏皆無心戰守,遂將隴西郡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南)、北地郡徙池陽(今陜西陘陽西北)、上郡遷衙縣(今陜西白水東北彭衙村)、安定郡徙美陽(今陜西武功西北武功鎮西)。邊民留戀故土,乃刈其禾稼,毀其房屋,破其積聚,強迫遷移。時連年旱蝗、饑荒,隨道死亡大半。秋,漢。陽郡杜琦、杜季貢兄弟起兵與羌聯合。不久兵敗,杜季貢逃歸滇零。七年夏,護羌校尉侯霸、騎都尉馬賢擊破零昌(滇零子)別部牢羌於安定,俘斬千人,得牲畜2萬餘頭。  元初元年(114年),遣兵屯河內,在交通要地築塢壁33所以衛京師。同年,護羌校尉龐參以恩信招誘諸羌,號多等率眾7000餘人降漢。二年,中郎將任尚以輕騎擊敗杜季貢。三年,度遼將軍鄧遵率南單於騎兵大敗零昌於北地。並以封侯、重賞等手段,收買羌人刺殺杜季貢和零昌。四年,任尚率郡兵與馬賢軍進北地,大敗先零羌狼莫,降萬餘人。五年,任尚又收買羌人刺殺狼莫。至此,諸羌瓦解。東漢對先零羌作戰10餘年,耗軍費240餘億,國庫枯竭,邊民死亡頗重。此後,勒姐、沈氐、燒當、燒何、虔人、鐘羌等仍時有犯邊,但未能對東漢形成威脅,均為護羌校尉馬賢先後擊破。延光三年(124年),隴西郡遷回狄道。永建四年(129年),安定、北地、上郡亦陸續遷回原地。  永和四年(139年),馬賢被委為弘農太守,以來機為並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二人虐刻,激起羌人第二次大反。五年夏,塞內且凍、傅難等諸種羌起兵反,攻掠金城、三輔,殺漢官吏。東漢以馬賢為征西將軍,率軍10萬屯漢陽,並築塢壁300所禦羌。且凍羌攻武都、燒隴關(在今陜西隴縣隴山東坡),掠東漢苑馬。六年春,馬賢為羌人擊敗身亡。羌人勢盛,東羌(居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者)、西羌(居隴西、漢陽、延及金城塞外者)聯合。鞏唐羌攻隴西、掠關中,罕種羌攻北地,諸種羌攻武威。東漢驚恐,將安定郡內遷至扶風、北地郡遷至馮翊(郡治高陵,今陜西高陵西南),以張喬率軍15萬屯三輔以衛京都。永和六年(141年),護羌校尉趙沖招撫諸羌,罕種羌5000餘戶降。漢安二年(143年)夏,趙沖擊敗燒何羌於參?(今甘肅慶陽西北)。冬,又大敗諸羌,前後降者3萬餘戶。建康元年(144年)春,護羌從事馬玄與羌眾出塞反,趙沖追擊,到建威城(今青海貴德東北)?陰河,所率降胡叛走,趙沖追擊,遇羌伏兵身亡。永嘉元年(145年),左馮翊梁並以恩信招降5萬餘戶。隴右復平。   自永和五年起,東漢對羌作戰共耗資80餘億。由於諸將貪污腐化,不恤軍事,士卒死亡不計其數,極大地削弱瞭東漢王朝的力量。永嘉元年,隴右平定,東漢西垂一度無戰事。建和二年(148年),白馬羌起兵攻漢,西羌及湟中(今青海湟水兩岸一帶)胡亦反,益州刺史率板楯蠻擊之,斬殺、招降20餘萬。延熹二年(159年),西羌又反。是年,燒當、燒何、當煎、勒姐等八種羌攻金城塞,被護羌校尉段颎擊敗。三年,羌眾攻張掖郡,段颎出塞2000餘裡,追擊四十餘日,至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脈)始敗諸種羌。四年,零吾、先零、沈氐、勒姐諸羌攻並、涼二州及三輔地區。中郎將皇甫規率郡兵擊敗諸羌,勸降10萬餘眾。五年三月,沈氐羌攻張掖、酒泉,皇甫規率先零諸種降羌討之,羌眾皆降。六年,滇那等羌勢盛,進攻涼州。冬,東漢復以段颎為護羌校尉率軍攻羌。滇那諸羌聞段颎至,畏威而降。七年冬,段颎擊破當煎、勒姐等。八年夏,進擊當煎羌於湟中,兵敗被圍,段颎率部乘夜潛出,鳴鼓向羌人反擊,大破之,連續作戰至秋,羌眾始潰散。永康元年(167年),當煎羌復反,攻張掖郡,又為段颎擊破。段颎擊西羌,先後斬殺2.3萬餘人,俘獲數萬人,獲馬牛羊800萬頭,降萬餘落,西羌平定。永康元年(167年)十月,東羌先零復攻三輔。張奐派司馬尹端、董卓擊之。建寧元年(168年)春,段颎率兵萬餘,向先零諸種羌進擊,羌眾潰逃。夏,率輕兵追擊,連敗諸羌,餘眾4000散入漢陽山谷間。二年,為段颎擊滅。東羌悉平。段颎攻東羌,先後交戰180次,斬殺3.8萬餘人,獲牛馬蘋驢駝42萬餘頭,費資44億。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一千年前的抗日大捷:一萬唐軍屠滅七萬日軍

  導讀:說起中倭之間的戰爭,一般人均會想起中華民族死傷三千多萬人的抗日戰爭,令人切齒嗟嘆、盡喪北洋水師的甲午海戰,十六世紀慘烈的抗倭援朝戰爭以及忽必烈居心叵測想順帶消滅漢人“新附軍”、最終功虧一簣的元朝征倭大戰。數次戰爭,說句實話,代價巨大,敗多勝少。特別是距離今日最近的抗倭戰爭,最後關頭,如果沒有美國最後兩顆原子彈,狂妄叫囂“一億玉碎”的倭人不知還要塗炭我中華多少生靈。  其實,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們偉大的唐朝先人曾在朝鮮半島的白江(今韓國錦江)幹凈利索地打過一個漂亮仗,使得倭寇偃旗披靡、一蹶不振。當時,漢軍、新羅聯軍兩萬多(漢軍一萬多,新羅軍不到一萬),對倭軍、百濟聯軍七萬多(倭軍五萬,百濟軍兩萬),真正以少勝多,重創倭夷,且水陸並勝,焚燒倭軍戰般四百多艘,四戰走捷,倭、百聯軍不戰即降,餘則倉惶遁走。而且,與明朝援朝抗倭不同,那次戰爭明朝主將鄧子龍與朝鮮主將李舜臣均壯烈戰死;白江之戰,唐軍主將劉仁軌與新羅王金法敏都精神抖擻,完好無損。倭國國內大震,剩下未被屠殺的殘兵敗將逃返本島。心肝膽裂之餘,倭人在國內鑿三重巨塹以防唐軍進攻。  當時當地,如此赫赫戰功,《舊唐書?劉仁軌》傳中,卻隻有短短一百二十三個字:“於是(劉)仁師、(劉)仁願及新羅王金法敏師陸軍以進。(劉)仁軌乃別率杜爽、扶餘隆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江往白江,會陸軍同趣周留城。(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日,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扶)餘豐脫身而走,獲其寶劍。偽王子扶餘忠勝、忠志等,率士女及倭眾並耽羅國使,一時並降。百濟諸城,皆復歸順。”《資治通鑒?唐記十七》基本也是類似的描述,短短數十字。   即使以現代眼光來看,白江之役不可不謂大勝:又是以少勝多,又是水陸並進,又是“借東風”燒敵船,又是友軍配合作戰破敵聯軍,該記載該褒功該宣傳的地方多的是。但在唐朝,以及書寫新、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鑒》的五代和宋朝,倭國名氣太小,近乎被史臣忽略不計。當時的大將們,也以平高麗、滅突厥、卻土蕃、擊回鶻等等自耀大功,誰都不會把打敗倭人的戰績拿出來顯擺。當時的中國人,也沒多少知道倭國,估計可能吃過倭瓜。就像今天的美國人,如果對他說美國大兵很狠狠教訓瞭斯威士蘭一頓,對方肯定一臉茫然:“斯威士蘭,哪裡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有石油嗎?不是斯裡蘭卡吧?……”一直到數月後在哪個電視小節目上看見娛樂新聞數千美女猛晃豪乳競當國王新妃,這個美國人才恍然,“哦,斯威士蘭是南非一個部落小國啊。”由此可推,美國將士也隻會吹牛說“兄弟在二戰、韓戰、越戰的那會兒…..”,絕對不會吹噓他在斯威士蘭宰過多少”馬猴“――當時的唐朝,乃世界性泱泱帝國,天朝,所以,對白江之戰,根本沒有什麼人太當回事,不過是一次雞毛蒜皮的小勝利而已。相關閱讀推薦:解讀玄宗之後唐朝皇帝:沒有一個正常冊立的皇後揭秘:古代史上最早離婚協議書唐朝提倡好合好散盤點那些死於非命的唐朝皇後:大多都死得很慘!揭秘唐朝史上能與太宗、玄宗並駕齊驅的中興皇帝唐朝宜城公主整治出軌丈夫 竟活剝“小三”臉皮細說唐朝歷史上那些絕代才子們的奇聞軼事大盤點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盛唐大宋,對倭國真的不甚瞭瞭,道聽途說,隻作如下記載“日本,古倭奴也……國無城郭,聯木為柵落,以草茨屋(貧民窟一樣的草棚子)。左右小島五十餘,皆自名國,而臣附之(散亂的部落聯盟)……其俗多女少男,有文字,尚浮屠法……其俗椎髻,無冠帶,跣以行,幅節貫後,貴者冒錦(倭國自古就窮);婦人衣純色裙,長腰襦,結發於後(跟高麗學的)。至(隋)煬帝,賜其民錦線冠,飾以金玉(日本在煬帝之前連衣冠都沒有,更甭想“衣冠人物”和“道德文章”)……”;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雲: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直到“遣唐使”一批批來大唐跪拜求學打秋風,中華才對這些矬個子的小人種稍加留意。其中一批貢使來唐,副使仲滿(阿倍仲麻呂)“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留京師五十年,好書籍。放歸鄉,逗留不去。”朝衡就是晁衡,這倭國哥們在天寶十三年忽起思鄉之情,想搭乘遣唐使藤原清河的便船 “衣錦還鄉”,中途遇風,差點被淹死。詩仙李白以為和自己一塊吃過倭瓜並收受過對方一件日本裘皮大衣的矮小哥們喂瞭王八,三兩黃酒下肚,信筆塗鴉,有《哭晁衡卿》一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哭也不是真哭。三天之後,李白本來把矬哥們這“死人”就忘瞭。過瞭數月,忽然又驚見此人現身長安諸王公的大宅院酒席間,李白還以為白日見鬼遇詐屍,實實嚇瞭一大跳。不過,詩也不白寫,此詩後來被人肉麻地吹捧為“中日友誼史傳誦千年的名作”。  今天的朝鮮半島,在唐朝初年存有高麗、百濟與新羅三個“國傢”。其中,高麗名聲最大,軍力最強,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時慕時倨。隋煬帝亡國,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征高麗,致使國內民生凋敝,國力大耗。唐高祖李淵稱帝後,對高麗“遣使稱臣”並不感冒,對臣下說:“高麗雖臣於隋,而終拒煬帝,何臣之為。朕務安人,何必受其臣。”裴矩、溫彥博諫勸:“遼東本箕子封國,魏晉時故封內,不可不臣。中國與夷狄,猶太陽於列星,不可以降。”話聽上去雖有些“沙文主義”味道,也確實有道理。當時的高麗國王,是隋煬帝時一直和帝國叫板的國王高元異母弟高建武。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國虛實,遣使臣獻上封域圖,表示臣服。唐高祖命人去遼東舊戰場,收埋戰沒隋朝將士屍骨,平毀高麗人誇功耀武的京觀。高建武害怕,下令國人“建長城千裡,東北首扶餘,西南屬之海”。   後來,高麗內部政變,東部大人蓋蘇文殺大臣一百多人,並入宮把高麗王高建武也宰掉,“殘其屍投諸溝”,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為傀儡王,自為莫離支(主兵元師)。這位棒子通古斯種群,“貌魁秀,美順髯,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蓋蘇文每次上下馬,國內貴人大臣都爭搶伏地,蹶屁股趴在那裡給他當“腳墊”。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高麗內變,臣下勸太宗討伐其弒主之罪,“因喪伐人,朕不取也”。太宗挺厚道,下詔拜高藏為遼東郡王。不久,高麗、百濟二國聯合,大舉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乞援。眾臣商議,最後李勣力勸征遼。不巧的是,適值遼水泛濫,唐軍無功而返。貞觀十九年,太宗李世民禦駕親征,率陸軍六萬,水軍四萬,又發契丹、奚、新羅等國兵,進擊高麗。唐軍初進克捷,攻克蓋牟城(今遼寧蓋平)、沙卑城(今遼寧復縣),並克陷遼東(今遼寧遼陽)堅城。不久,唐軍又陷白崖城(今遼陽東),向安市(今遼寧蓋平東北)進發。高麗大將高延壽等人率高麗及靺鞨兵十五萬來救援,被唐太宗君臣設計大破。高延壽勢屈,悉眾投降,膝行匍匐入轅門求請饒命。太宗怒喝:“以後還敢和天子交虞嗎!”高延壽“惶汗不能對”。  高麗舉國震恐,堅壁清野,向後方緊縮戰線。黃城(今遼寧遼陽)、銀城(遼寧鐵嶺)一帶頓時空無一人。唐軍進至安市,此城“地險眾悍”,城上高麗兵將見太宗旌旗儀征,竟敢乘城鼓噪示威。太宗大怒。李勣一旁也氣憤,勸太宗說,城下之日,盡屠守戰男丁。安市城內守兵聞知此訊,“故死戰”。膠著數日,城不能下,又遇酷寒天氣,太宗惜愛將士性命,隻得下令班師。其實,安市城是高麗國內一方諸侯,蓋蘇文執政後也曾派兵攻打,“擊之不能下,因與之”。地險,人死戰,又遇酷寒,唐軍人再多兵再強也無可施展。臨行,安市城“屏息偃旗”,城主登城再拜。雖然沒有被攻屠,高麗守軍也知曉瞭唐軍的勇武。“太宗嘉其守,賜絹百匹”。   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本準備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一舉擊滅高麗。不料,太宗因病崩逝,高麗又逃過一劫。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新羅國向唐廷告狀,說高麗、百濟、靺鞨連兵,攻取新羅三十多城。唐廷下詔勸和,不聽。作為帝國仲裁者,唐廷於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詔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當時,唐朝剛剛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又分西突厥為兩部,設昆陵、濛池督護府。北方突厥問題解決,唐朝自然要“料理”朝鮮半島上竄下跳的高麗和百濟。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圍魏救趙,斷其一方。唐軍並未直接救援新羅,而是集中力量進攻高麗的幫兇百濟。百濟同高麗一樣,“扶餘別種也”,當時的國王是扶餘義慈。唐軍從城山(今山東榮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又克真都城,擊滅百濟軍主力,“斬首萬餘級,撥其城”。百濟王扶餘義慈和太子扶餘隆蒼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蘇定方唐軍團團包圍。扶餘義慈的次子扶餘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百濟城。扶餘義慈的嫡孫扶餘文思對左右人講:“現在國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會被王叔殺掉!”惶急之下,扶餘文思率左右“隨城而出”,城內人見王太孫如此,也紛紛跟隨,扶餘泰連殺數人也無法阻止。無奈,扶餘泰出降,百濟都城告陷。很快,唐軍又逮捕瞭百濟王扶餘義慈父子以及百濟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長安。“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  唐朝在百濟設熊津、馬韓等五個都督府,擇其酋長管治。同年十月,一行囚俘至京城,“詔釋不誅”。扶餘義慈也是倒黴蛋,本來此人上孝下親,很有榮名,有“海東曾子”的時譽。戰前,唐高宗還下詔勸諭:“……王所兼城宜還之(新羅),新羅所俘(百濟兵士)亦畀還王。不如詔者,任王決戰,朕將發契丹諸國,度遼深入。王可思之,無後悔。”百濟王總以為唐兵不會輕出,繼續當高麗幫兇。殊不料,蘇定方諸將一出,百濟立時破滅,他自己也被生俘,行數千裡地歸罪長安。不久,扶餘義慈病死,唐廷施恩,贈衛尉卿,並允許其被俘舊臣臨喪,“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左”――此舉意味深長,同為降臣,下場也一樣,終免橫死。

世界十大兵傢必爭的戰略要地!東歐朝鮮皆上榜!

  《孫子兵法·九地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孫子所說的“爭地”就是現在人所說的戰略要地!戰略要地是隨著地區局勢而定的,也會隨著局勢的改變而改變.就象三國時期的兵傢必爭之地荊州,而晉統一中國後,荊州也就失去瞭戰略要地的頭銜,朝廷把重兵集結在瞭北方的邊境。神雕俠侶中的襄陽也是一樣,如果在北宋的時候,雁門關是戰略要地而不是荊州。  而如今的世界,中東是各強國必爭的戰略要地,主要是因為他的石油資源和蘇伊士運河。還有馬六甲海峽、巴拿馬運河,這些也都是戰略要地。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世界陸上10大戰略要地:  1、東歐  英國著名地理學傢與地緣政治傢麥金德曾經說過:誰控制瞭東歐就控制瞭心臟地帶;誰控制瞭心臟地帶就控制瞭世界島;誰控制瞭世界島就控制瞭世界!麥金德提出的“陸權論”,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  學習世界地理的人都知道歐洲位於亞洲的西面,是亞歐大陸的一部分。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別瀕臨著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東部和東南部與亞洲毗連,宛如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一個大半島。 東歐各國   當年那些驍勇善戰的匈奴人和蒙古人就是從亞歐大陸的心臟地帶由東向西發起對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歐洲的進攻而征服世界的,但是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拿破侖和希特勒正好相反,由西向東發起的進攻,就是因為沒有占據世界心臟地帶這個戰略制高點而一敗塗地的!一般認為,麥金德理論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一些人認為,麥金德的理論為納粹德國向東擴張創造的理論基礎。同樣麥金德理論也是佈什政府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理論依據!相關閱讀推薦:誰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的軍事統帥?古代十大軍事天才2014最新世界十大軍事強國排行榜:中國排名驚人!盤點世界十大軍事天才:誰是世界的征服者盤點2014年世界最動蕩的10個軍事局勢盤點:全球最重要的十大軍事要地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2、中亞  地緣政治學中有一個流傳很久描述——要控制世界必先控制中亞。中亞五國系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與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與伊朗、阿富汗接壤,北與俄羅斯聯邦相接,西邊與俄羅斯聯邦、阿塞拜疆隔裡海相望。  中亞地區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土地面積最大資源最豐富的大洲的中心區域,中亞發揮著十字路口的作用。世界通過海洋實現廣泛聯系之後,中亞的地位日益提升。作為資源爭奪的中心,亞洲成為各大力量匯集的焦點。野心勃勃的大英帝國和沙皇俄國先後試圖控制中亞,然後是蘇聯,接著是美國,成就世界級霸權的國傢沒有不把手伸向中亞的。  中亞  3、朝鮮半島  英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傢麥金德曾說:“誰統治瞭東北亞,誰就掌握瞭西太平洋,誰就掌握瞭亞洲的命運。”而統治東北亞的戰略跳板和門戶就是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對於任何一個想控制東亞的國傢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也就註定瞭朝鮮半島將在東亞乃至全世界的歷史舞臺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東部,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及北部與中國相接,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為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朝鮮、韓國稱東朝鮮海或東海)環繞。  日本前首相田中義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給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鼓吹:“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但是“惟欲征服滿、蒙;必先征服朝鮮半島!”   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占領平壤。就是想以朝鮮半島為戰略跳板來征服東北亞和中國!自從明治維新強大起來的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為以後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三省奠基!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面臨被美韓軍隊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東北邊疆的安寧,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餘的新中國也被迫介入抗美援朝。這一系列的戰爭都在朝鮮半島爆發足以證明朝鮮半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4、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個位於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傢,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阿富汗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不僅是連接歐亞大陸和中東的要沖,還是大國勢力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

歷史上最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瞭天下糧倉

  導讀:在陜西省三原縣,農閑時節常會演出一些秦腔戲,其中一出頗為有名的戲叫《疲秦計》。戲中說的是戰國時期,一位叫鄭國的韓國水工說服秦統治者,引涇河水修建灌溉農田的水渠,使關中變為天下糧倉的故事。  在那個諸侯混戰的時代,秦國為完成統一霸業,將矛頭指向鄰近的韓國。就在韓國將要滅亡的時刻,中國歷史轉折關頭的一場奇戰發生瞭,這場奇戰就是修建鄭國渠。大史學傢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鄭國渠有明確記載,韓國水工鄭國來到秦國,說服當政者,在秦國境內的涇河瓠口一帶開渠引水,修建瞭這項工程。後人這樣描述這場特殊的戰爭:以大工程為彼此攻戰之計,可謂千古奇思;以大工程為彼此攻戰之器,可謂千古奇戰。富有戲劇性的是,這場奇戰的結局,卻是最初被韓國當作救命稻草的鄭國渠,恰恰又使韓國走向滅亡。鄭國開鑿的這條渠雖幾度湮廢,但二千多年來幾乎每個王朝都曾在其基礎上重新建設。直到今天,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仍在享用著渠水帶來的恩惠。  那麼兩千多年前,韓國為什麼把國傢的命運維系在一條水渠上?讓秦國修建鄭國渠本是“疲秦之計”,它又如何變成一條強秦之策?關中大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九曲涇河彎,沖出龍口入涇渠,灌溉良田難計數,鄭國儀址恩不忘。民謠裡的龍口就是《史記》裡記載的瓠口,按《史記》記載,鄭國渠正是從瓠口取水,像一根長長的吸管,穿過關中平原北部,把涇河和洛水連接起來。鄭國渠引水的瓠口,就是涇河邊仲山腳下的峽谷口。經歷兩千多年的變遷,鄭國渠已湮廢瞭,那麼真實的鄭國渠是怎樣的呢?按照《史記》記載,鄭國渠流經今天陜西省的涇陽、三原、高陵、臨潼、閆良等縣,綿延124公裡,灌田115萬畝。《史記》對鄭國渠的記載非常簡單,而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背後,掩藏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故事還得從公元前256年的“商鞅變法”說起,正是它,為鄭國渠的修建埋下瞭種子。秦國地廣人稀,商鞅鼓勵開墾土地,興修水利。商鞅獎勵耕戰的政策使秦國迅速強大,並開始把目光投向鄰國韓國,因為韓國位於秦國東出函谷關之後的交通要道,成為秦東擴的障礙。   當時秦軍作戰十分勇敢,被視為虎狼之軍。秦軍使用的武器十分銳利,箭鏃表面經鉻鹽處理,深埋地下二千多年,刃口仍十分鋒利。面對強秦的威脅,韓國成瞭驚弓之鳥,都城數遷,然而這並不能躲避秦國咄咄逼人的攻勢。為對付強秦,當時“合縱派”政治傢蘇秦提出六個諸侯國聯合抗秦的主張。對此,秦國采納魏國人張儀的連橫策略,對其他諸侯國又打又拉。公元前307年,秦國終於奪取瞭夢寐以求的函谷關。這時,大平原上肥沃的土地和物產開始暴露在秦軍面前。當時,和秦國鄰近的魏國比較強大,公元前293年,韓魏聯手,同秦國在今天洛陽東南的伊闕一帶發生一場大戰。結果,秦軍殺死韓魏聯軍24萬人,韓國和其最重要的盟國受到秦國致命的一擊。相關閱讀推薦:真實無間道:揭秘史上絕無僅有的五重間諜是誰揭秘:二戰時敢從美國偷原子彈的美女間諜是誰?揭秘朝鮮是怎樣培養女間諜的:曾制造驚天空難潛伏在蔣介石身邊最危險的間諜:一句話葬送74師揭秘:一生擁有無數情人的20世紀最風流美女間諜二戰最著名女間諜是誰?希特勒竟懸賞100萬緝拿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公元前291年,秦攻取瞭韓國中原重鎮,冶鐵手工業中心宛。短短一年後,在秦軍威脅下,韓國被迫割讓出大片沃土給秦國。公元前266年,一個遊士向秦王提出“遠交近攻”策略,即秦國要想吞並天下,首先要滅掉韓國。據記載,韓國從公元前403年立國到公元前246年的鄭國渠修建,共受到秦國較大進攻就有19次。從公元前265年開始,秦國每年都從韓國奪取土地。韓國就像秦國嘴邊的一塊肥肉,被一塊塊蠶食著。  公元前262年,秦軍取韓國重鎮野王,切斷瞭太行山上上黨通往新鄭的道路,逼迫韓投降。結果韓把上黨獻給趙國,引發瞭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40萬趙軍被秦將白起活埋。公元前249年,韓國處於崩潰的邊緣。當時,韓軍戰鬥力也很強,有“強弓勁弩皆在韓出”、“天下寶劍韓為眾”的說法,然而,在強秦進攻下,韓國被真正打敗瞭,將士屍橫遍野、百姓四散流亡,景象十分淒慘。面對強敵,即將亡國的韓惠王派出一個手無寸鐵的水利工程師鄭國,去說服秦國興修水利。在韓國看來,這是危難之際疲乏秦國,救亡圖存的好辦法。在當時,各國沒有常備軍隊,全民皆兵,而修鄭國渠這樣的大型灌溉工程,秦國要動用所有青壯年勞力,耗費大量財力和精力,這必然要影響到秦國統一戰爭的進程。韓國想借此求得暫時的安寧。  在當時,思想和科技非常開明,才俊們到異國獻計得到重用的遊士制度非常普遍。各國將水利作為強國之本的思想已經產生,對秦國來說,興修水利更是固本培元、兼並六國的戰略部署。當時秦國的關中平原還沒有大型水利工程,因此韓國認為這一計策最有可能被接受。肩負拯救韓國命運的鄭國,在咸陽宮見到瞭秦國的主政者呂不韋,提出瞭修渠建議。當時秦王政年僅13歲,國傢大政實際由相國呂不韋主持。商人出身、並非秦人的呂不韋一直希望做幾件大事來顯示治國才能,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韓國的建議與呂不韋急於建功立業的想法不謀而合,呂不韋當年就組織力量開始修建鄭國渠。公元前246年,涇河邊成瞭當時中國最為壯觀的建設工地。當時修建者多達十萬人,鄭國則成為這項大工程的總負責人。專傢認為,秦國之所以在戰事不斷的關鍵時刻修建這一工程,是與關中的特殊地位分不開的。關中不僅具有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還是一個四面有天險扼守的安全之地。黃河從這裡折向東去,同東邊的諸侯國相隔開來。它的南、北和西面又有秦嶺、岐山、隴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易守難攻,自古就有“四塞以為國”之說。   公元前316年,秦軍占據四川盆地,有瞭除關中外的第二塊富庶之地。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讓秦國看到水利對於國傢強盛的巨大作用。當時秦軍主戰場在北方,成都平原的糧食很難運到,因此提高關中糧食產量極為重要。遠古時候,涇河與渭河經常泛濫,給關中帶來大量肥沃的淤泥。但由於關中平原幹旱時有發生,上好的土地得不到充分開發。而鄭國提出的引涇河水澆灌關中的建議,正是秦國向往已久的事情。鄭國設計的引涇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瞭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特點,使渠水由高向低實現自流灌溉。為保證灌溉用水源,鄭國渠采用獨特的“橫絕”技術,通過攔堵沿途的清峪河、蝕峪河等河,讓河水流入鄭國渠。鄭國渠巧妙連通涇河、洛水,取之於水,用之於地,又歸之於水。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設計也可謂巧奪天工。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公元前237年,鄭國渠就要完工瞭,這時意外出現瞭,秦國識破修渠原來是拖垮秦國的一個陰謀,鄭國面臨著生命危險。這一事件引發瞭更大危機,當時秦王已親政,呂不韋不再掌實權。秦國貴族勢力借這一事件,向秦王建議驅逐外國人。來自楚國上蔡的李斯寫瞭著名的《讕逐客書》,規勸秦王善用人才。而危急中鄭國也對秦王說,殺掉我沒什麼,可惜工程半途而廢,才是秦國真正的損失。秦王權衡利弊,最後得出結論:修建水利工程對於開發關中農業的意義,遠遠能夠抵消掉對國力造成的消耗。於是,秦王收回驅逐僑民的決定,鄭國渠也得以繼續修建。  公元前236年,鄭國渠用瞭十年時間,終於修建成功。鄭國渠塵埃落定。人們看到瞭一個新的秦國,鄭國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遙相呼應,如同張開的兩翼,東方六國都處在其陰影之下,秦滅六國到瞭瓜熟蒂落的時候瞭。鄭國渠修建之後,關中成為天下糧倉。據史學傢估計,鄭國渠灌溉的115萬畝良田,足以供應秦國60萬大軍的軍糧。  公元前230年,秦軍直指韓國。對這時的秦國來說,疲秦之計變成強秦之策。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統一的最後決戰一拉開,韓國就灰飛煙滅瞭。鄭國渠建成15年後,秦滅六國,實現統一。鄭國渠一直影響到中國最為強盛的漢唐兩王朝,因為鄭國渠的灌溉,關中富饒的物產供養著京師長安的億萬之口,漢唐盛世的國都呈現出歌舞升平的景象。歲月滄桑中,鄭國渠湮廢瞭,但它一直吸引著人們探尋的目光。1985年冬,陜西省文物保護中心的秦建明來到涇河邊,終於尋找到瞭失蹤的鄭國渠。秦建明經研究發現,在涇河瓠口一帶灣裡王村和上然村之間一道被叫做老虎嶺的地方,就是二千多年前的鄭國渠首遺址。迷失千年的鄭國渠終於浮出水面。   兩千多年後,就在鄭國渠遺址不遠處,有瞭一座新的水利工程,名字叫涇惠渠,渠名取涇河惠及關中大地和百姓之意。今天,關中平原上擁有130多萬畝良田,這恩惠的源頭,就是鄭國渠。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蒙古騎兵當真天下無敵?刀槍功夫竟不如農耕民族

  導讀:蒙古士兵的裝備情況,也是歷史學傢熱衷於討論的問題。總的來說有兩種觀點,其中一種認為,蒙古兵的裝備與10至11世紀的遼國(契丹)兵類似,以復合弓為主,但裝備算得上比較精良。這種觀點是基於卡皮尼的出使報告。卡皮尼是天主教方濟各會修士,13世紀40年代,他曾奉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之命出使蒙古帝國首都哈剌和林。對於這次出使,後文將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卡皮尼在出使報告中如此寫道:  他們(指蒙古兵)至少攜帶下列武器:兩到三張弓,或至少一張良弓;滿滿三箭袋的箭;一把斧子;若幹尺用來拖拉戰爭器具的韁繩。那些富裕的士兵則配備刀劍,他們的戰馬配有馬甲,他們有頭盔和胸甲。而依《遼史》記載,每名遼兵要配馬三匹,鐵甲九件,還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配備馬鞍墊、韁繩、馬甲皮、馬甲鐵;每人要配弓四張,箭400支,長短槍、鐵骨朵、斧、鉞等各一件,還要準備系馬繩200尺。相比之下,蒙古兵攜帶的裝備要比遼兵要少,但是,他們也因輕便而獲得瞭機動性。這一點至關重要。   另一種觀點認為,蒙古帝國剛開始時並不強大,隻有少數人才配備武器。除瞭復合弓以外,其餘的武器裝備都是在戰場上斬獲的戰利品。直到後來,蒙古人才有一套專業的裝備其軍隊的體系。蒙古人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復合弓。這種弓由幹、角、筋、膠、絲等材料制成,其最大射程能達到500米,有效射程為300米左右。這種弓比西歐十字軍使用的十字弓要好得多。十字弓雖然穿透力也比較強,但有效射程隻有75米左右。十字弓最大的劣勢是無法兼顧射程和準確度。直至14世紀,威爾士人和英格蘭人才制作出可與復合弓匹敵的長弓,其有效射程為220米。相關閱讀推薦:蒙古鐵騎與女真騎兵之間的較量:蒙古滅金之戰宋元襄樊之戰:史上蒙古鐵騎滯留瞭五年的保衛戰震驚!解密蒙古人曾建立的21個國傢:橫掃亞歐!一股來自大漠的旋風:揭秘成吉思汗無敵的蒙古鐵騎外蒙古到底是怎麼從中國劃分出去的?蒙古大帝國:全球歷史上第一個“世界系統”誕生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與持長弓和十字弓的弓箭手不同,蒙古人和其他遊牧民族,以及中東的弓箭手在拉弓時都會使用拇指環,以減輕弓弦對拇指產生的壓力。《十字弓》一書作者、公元19世紀的歷史學傢、工程師加爾韋說,使用拇指環會使拉弓變得更輕松,從而可以加快拉弓的頻率。復合弓的殺傷力還取決於箭頭。制造箭頭的材料有鐵、鋼、角或骨,它們因士兵的經常打磨而鋒利無比。箭頭的長度在2英寸左右,每種都有不同的功能,有的用來射穿盔甲,有的用來發射信號。《遼史》卷三十四,《兵衛志上》。  但復合弓也有缺點。其主要的缺點是,潮濕的天氣會降低它的效用。如果在雨天使用,復合弓可能就毀瞭。因此,如果遊牧民族不得不在雨中與農耕民族作戰,他們將要麼選擇混戰要麼選擇逃走。遊牧民族通常會選擇撤退,他們的馬上騎射功夫雖然名聞天下,但是,地面上的刀槍功夫卻不如農耕民族。蒙古軍隊善於充分發揮武器的優勢。由於復合弓的射程遠,蒙古人往往用它來震懾敵人,經常制造“箭雨”以破壞敵軍的陣形。如果蒙古弓箭手想追求命中率,他們會選擇在150米以內射擊。  蒙古軍隊也會使用標槍、長矛、刀劍、套索等武器,但這些武器並非主要武器,因此在這裡不作介紹。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明朝太監為買政治股票:紛紛引刀自宮遺恨終生

  導讀: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有好幾個江湖高手為瞭練成最高層次的武功,不惜自己去掉自己的那東西,變成一個閹人,如東方不敗和嶽不群。  “欲練絕世武功,必先揮刀自宮”,這是小說傢演繹出來的一種武學上的因果關系,現實中不可能存在。但這個現象卻有某種象征意義,那就是男人一旦舍棄瞭他最重要的東西,他必然會專心致志去做一件事,希望在別的方面得到補償,以證明他比一般的男人還像一個男人。《笑傲江湖》那些自我去勢,變成不男不女的江湖高手,練就絕世武功的目的隻有一個: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葵花寶典》的象征意義在於:男人要取得非同尋常的成就,必須壓抑甚至犧牲最符合人性的東西。那麼對男人的肉身和心理來說,舍棄性欲可算是犧牲瞭最原初、最本能的東西。生殖器承載瞭男人人生最高的榮耀和最重要的快樂。連這些東西都不要瞭,那麼所希望得到的補償絕非俗世的金錢能衡量的。一種就是精神上的最高追求,留萬世之名,成千古偉業。比如司馬遷被漢武帝施以宮刑後,要洗掉這種恥辱,隻能懷著孤憤痛苦,寫瞭史傢之絕唱的《史記》,用他自己在《報任安書》中所說的那樣:“欲以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   還有一種就是權力上的追求,這就能明白為什麼太監比普通人的權力欲更強,更善於弄權,得到權力後更加狠毒殘酷。——他具有一種極強的補償心理,閹割後失去瞭男人的尊嚴和功能,隻有手握大權,讓那些健全的男人匍匐在自己的腳下,心理上才能有一種平衡。就如東方不敗和嶽不群一旦統一瞭江湖,能號令天下的英雄,誰敢說他們不是偉男子呢?魏忠賢,就是明朝熹宗年間的一位幾乎練成《葵花寶典》的東方不敗。相關閱讀推薦:解密明朝時期宦官作亂的根源:讀書越多越反動?揭秘明朝那些殺倭寇如草芥的牛人:真正的高手!喜歡木工的明熹宗是怎樣自毀明朝基業的?揭秘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從放牛娃到得力幹將八十多歲乞討餓死的明朝宰相嚴嵩:細數嚴嵩十大罪明朝真實的“孫悟空”:被皇帝活埋七日竟然不死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大多數太監,是還在孩童時被凈身入宮,被動地當瞭太監,而魏忠賢不然,他是真正的揮刀自宮,進宮做太監的。楊漣彈劾他的二十四大罪狀,第一條就是說他:“忠賢原一市井無賴人耳,中年凈身,夤入內地,非能通文理,自文書司禮起傢者也。”《明史·宦官傳》說魏忠賢是河北肅寧人,“少無賴,與群惡少博,不勝,為所苦,恚而自宮,變姓名曰李進忠”。欠瞭一屁股賭債的魏忠賢,如果在老傢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他不可能發達,將永遠沉淪在最底層。此時,賭徒的性格讓他做出瞭常人難以做出的決定,自宮去做太監,開始他人生最大的一場賭博。——古今中外成大事的,多半有這種將所有本錢全部押上去以求最後一搏的賭徒性格。  魏忠賢最後贏瞭,他的贏和賭徒性格有關,也與偶然的好運氣有關。——真正在賭場中大贏的人,超人的意志力和過人的賭技,以及好運氣一個也不能少。大字不識一個的他,人到中年才進宮,起點顯然沒有那些從小就當太監的人高,別人已經幹到瞭相當的位置,而他得重新開始,而且也無其他太監那樣有經營多年的人脈關系。他被分派去照顧萬歷帝的長孫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飲食,這是他一生發達的契機和伏筆,但當時誰也看不到這個位置的重要性。因為萬歷帝寵幸鄭貴妃,一直想立和鄭貴妃所生的兒子——即後來在洛陽被李自成殺死用血摻雜在鹿血酒中喝下的福王做皇儲,朱由校的爸爸,萬歷的長子常洛當時皇儲位置幾乎不保,幸虧大臣們力爭才得以即位——這就是對萬歷朝乃至整個晚明政治影響很大的“國本之爭”。老爸的地位都不明朗,朱由校和他的生母—— 一個普通的才人,在宮裡受不到重視是自然的,因此朱由校作為皇帝的長孫,竟然沒人想起來給他請老師教他讀書,任憑他在宮裡閑逛。當時宮裡正大興土木,營造和修復宮殿,無書可讀的朱由校對建築業感興趣,耳濡目染學瞭一手很好的木匠活。等他父親才當瞭一個來月皇帝便一命嗚呼後,這個字識不瞭幾個的頑劣少年進位九五,其治國的才能可想而知。   賭博和買股票差不多,別人對朱由校和他的生母王才人不看好,但魏忠賢燒瞭這個冷灶,他也買瞭這隻看起來暴漲可能性不大的股票——他也沒別的選擇,因為鄭貴妃那裡輪不上他。此時,大明未來皇位繼承局勢還很模糊,魏忠賢做完瞭他後來咸魚翻身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他本來是奉承大太監魏朝,得到太監總管王安的重視。但忘恩負義一定是豪賭中翻身必須嫻熟的手段。他和朱由校的乳母也就是魏朝的對食客氏好上瞭,最後聯合驅逐瞭魏朝,得勢後殺死瞭王安。——這太監和宮中女性結成形式上夫婦的“對食”關系,大傢想必已經不陌生。宮中隻能存在一個健全的成年男人即皇帝,上千的宮女哪能輪得上雨露沾潤,而那些太監畢竟曾經是男人,在鐵桶一樣禁錮的宮中,太監和宮女在寂寞中相互慰藉,結成沒有實質內容的夫妻,算是對人性一種不得已的彌補。這類“對食”也會日久生情,相互之間也有正常男女社會中的爭風吃醋、移情別戀。客氏舍棄老情人魏朝,和魏忠賢相好,可看出魏忠賢的心計和手腕。大約中年凈身的他,比一般的太監更懂得男女之事,何況他當年還是一個無賴,這樣的小混混容易被女性喜歡上。後世也有史傢說魏忠賢並沒有徹底地閹割,還具有部分男性功能,此說存疑。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聯合上客氏,他們倆一起伺候朱由校母子,他也在朱由校的童年時扮演某種父親的角色,就像早年陪伴萬歷帝的太監馮保那樣,被萬歷帝稱為“大伴”。——人是情感的動物,太監專權,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皇帝和太監朝夕相處結下的情誼,這種情誼不會因為帝王和奴仆的身份障礙而不存在。光宗突然駕崩時,朱由校的母親已經死瞭好幾年,魏忠賢當時已是光宗的寵妃李選侍的近侍太監,因此在“移宮案”中他站在李選侍一邊,鞍前馬後到處活動,如果當時李氏控制瞭傻乎乎的熹宗朱由校,晉身太後搞垂簾聽政,魏忠賢自然是首功。可李既非駕崩的光宗的正宮娘娘,也不是繼位的熹宗的生母,沒有理由繼續幹政,因此在楊漣等顧命大臣的幹預下,不得不搬離皇帝所居的乾清宮,控制少年皇帝的圖謀失敗。  魏忠賢在新皇登基前後,賭瞭一場無論如何他都能賺的牌局。如果李選侍順利控制新皇帝,他的功勞自然不用說,可以通過李來影響皇帝;而李失敗後,他有第二套方案,通過自己的“對食”、和皇帝有某種不倫關系的客氏來影響熹宗。客氏被熹宗封為“奉聖夫人”,他被提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並提督東廠。——這個位置太重要瞭,前者是皇帝的機要秘書,替皇帝批閱公文,後者掌握最大的秘密警察機構,文武兼於一身,有瞭興風作浪最大的本錢。至於他不識字如何批閱公文,有瞭巨大的權力,這點小小的不足就太容易彌補瞭。專制的帝國中,什麼樣的奇跡不可能發生?  魏、客兩位從社會底層成長起來的政治高手,那水平是相當的高,比那些科甲出身的士大夫高多瞭。《明史》說魏“不知書,頗強記。猜忍陰毒,好諛”。在政局這個最大的賭場中,他具備瞭贏者通吃的幾乎所有性格特質,是否知書並不重要。後來,他侄兒侄孫封為公侯,他成瞭九千歲,誅殺瞭妨礙他專權的東林黨人,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作為一個忍辱負重,不得不自宮的男人,他在權力上得到瞭極大的補償,頂峰是各地文武官員為他修生祠,用頌揚皇帝的話來奉承他。明末一位文人朱長祚評論說,一位刑餘的太監,而天下阿諛奉承、寡廉鮮恥的士人,一起附和稱頌他,將他比喻成功勞像周公、召公一樣,德行如大禹、商湯一般。更有國子監的生員將他比喻成孔子再世,奏請在國子監旁邊建魏的生祠。  現實中的魏忠賢,其地位完全超過瞭武俠小說中的東方不敗。後世有人認為,他既然可以將熹宗玩弄於股掌,已經具備廢掉皇帝自立的條件。這樣說我以為有些誇張,唐代後期太監能左右皇室子孫即位,但自己不敢自立。不是不想,幾乎是不可能,魏忠賢這類太監全部的權力來源於皇帝,他的股票可以借大明的殼上市,但不敢將公司的名號和法人代表公開改成自己。如果這樣做就使自己喪失瞭權力源,因為再權勢熏天,無論大唐還是大明,天下人恐怕接受不瞭一個太監當皇帝。《笑傲江湖》中的東方不敗為什麼不幹脆殺掉任我行,而將其囚禁,並將任盈盈捧到公主一樣的地位,他的難題和魏忠賢相仿。   看來,男人一旦舍棄瞭最重要的東西後,即使掌握再大的權力,也有無法克服的缺陷。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楚國國君楚成王:一個倒在自己兒子的刀下的帝王

  導讀:在中國古代,由於儒傢思想的影響,善良的人們隻知對皇帝頂禮膜拜,把宮廷看得無比神聖。殊不知,宮廷決不是聖潔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驕子。宮廷裡充滿瞭污垢、陰謀和血腥。所謂君臣大義、人倫大防等等,隻不過是防范百姓的樊籬、禁錮異端的鎖鏈罷瞭。  楚成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他在位四十六年,頗有作為,使楚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和影響空前提高。但他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主意不堅,欲廢長立幼,終於導致宮廷政變,身死子手。按周公所定的“宗子維城”的世襲制,楚國的王位繼承人當屬長子商臣。但楚國地處江南,風俗習慣自於華夏不同,王權嗣位常由少子。中原諸夏把楚國視為異族,稱其為荊蠻。為利於北上圖霸,楚成王打算改變以往的做法,在華夏諸國視為維系社稷宗脈嗣位的大事上,依照周禮,立長子商臣為王位繼承人。這樣,就可以表示自己尊周的誠意。但他又怕這種做法有違楚國的風俗習慣,引起人們的不滿。所以一時猶豫不決。  年長的商臣和其他王弟相比,頗多心計。他經常把珠玉環佩等小玩意送給成王身邊的近臣,是以知道宮內的消息。商臣見父王猶豫不決,惟恐別人得到嗣位,便加緊活動,多給近臣送東西,請他們美言,自己則借進宮請安的機會,在楚成王面前表現得十分勤勉恭謹。楚成王滿耳聽到的是稱贊商臣的美好話語,滿眼看到的是商臣的謙謙有禮,終於下定瞭立商臣為太子的決心。他對令尹鬥勃說:“商臣有祖宗遺風,必能承擔大任,其年紀又長於諸子,寡人欲立商臣為太子,愛卿以為如何?”商臣的舉動,鬥勃早已看得清清楚楚,見楚王垂問,便直言不諱地回答說:“大王年事不高,何必早立太子?即使要立太子,也不能立商臣。一來楚君嗣位,立少不立長,歷代都是這樣,大王不能壞瞭先祖的規矩;二來商臣之相,蜂目豺聲,性情殘忍,陰險狡詐。現在因為愛他便要立他,以後心裡厭煩便要廢黜他,您這樣做,必生禍亂。請大王三思而行!”   楚成王不聽鬥勃勸諫,立商臣為太子,安排潘崇做他的師傅,同日遷往東宮。商臣聽說鬥勃反對立自己為太子,心中憤恨,伺機想除掉鬥勃。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一代霸主晉文公病逝。許、蔡兩個中原姬姓諸侯國叛晉附楚。晉國新君晉襄公拜陽處父為大將,興師討伐。楚成王早有北進中原的雄心,認準這是一個好機會,便令鬥勃為主將、成大心為副將,率楚軍援救許、蔡。楚軍日夜兼程,很快抵達泜水岸邊。兩軍隔泜水相持兩個多月,眼看到瞭年底,晉軍糧草將盡,陽處父不免暗暗著急起來。他意欲退軍,既怕被楚軍窺破內情,乘勢追擊;又嫌避楚惡名,被世人恥笑;還擔心本國朝野上下反對。斟酌再三,陽處父終於想出瞭一個體面退軍的辦法。於是,他喚過使臣,密囑幾句,派其徑到楚軍大營,傳語道:“小臣奉鄙軍主將之命,趕來相告:兩軍如此相持,勝敗終難分曉,白白耗費軍資,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將軍如欲決戰,鄙軍願退回一舍(三十裡)之地,讓將軍濟水佈陣,決一生死;如果將軍不肯過河,那麼就請後退一舍之地,讓鄙軍渡河南岸,再決勝敗。鄙軍主將駕馬立車,專候將軍之命。”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楚成王死因:被兒子逼得自殺身亡的一代霸主楚成王之死:歷史上因泄露儲君人選而被殺的國君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一聽此言,鬥勃拍案而起,憤然道:“晉師淹留在外,時日已久,師**疲,早已不堪一擊,奈何不自量力,出此大言,欺我不能渡河嗎?傳令下去,秣馬厲兵,旦日飽食,渡河進擊晉師!”成大心連忙勸道:“晉人言退,分明不安好心。他們說是退兵一舍,實在是引誘我們上當。倘若他們乘我軍渡河之時出擊,我軍則進退失據,必有敗績。與其中人誘兵之計,不如我軍暫退一舍,讓晉人渡水決戰。”鬥勃一聽有理,便傳令全軍後退一舍,重新結寨,讓晉軍過河。陽處父見楚軍後退,遍告營中將士說:“楚將鬥勃畏我強晉,不敢渡水決戰,今已潛師遁逃。敵軍已退,我軍渡河無益,況且歲暮天寒,作戰多有不利,不如歸國養息,待天氣轉暖再舉兵不遲。”將士們思鄉心切,一聽此言,無不歡呼雀躍,片刻的功夫,早收拾停當。於是,陽處父率軍班師還晉。楚軍後退一舍等瞭兩天,不見晉軍動靜,便派人偵察,才得知晉軍早已撤離。鬥勃隻好下令班師。  鬥勃不戰而歸,北進中原的打算落瞭空,楚成王非常生氣。商臣一看時機到瞭,便湊上前去說:“兩軍相持兩月,鬥勃遲遲不肯出擊,最後避晉師而退,成全晉國霸名,聽說是接受瞭陽處父的賄賂。他這樣做,心中哪有父王您呢?”楚成王聽罷大怒,派人給鬥勃送去一把劍,讓他自殺。 鬥勃欲進宮申辯,在宮門口遭到商臣的阻擋。求見不得,鬥勃不由仰天長嘆:“鬥勃忠心,可昭日月,今日卻不得見大王一面。太子怨我,皆由嗣位引起。其殘忍本性,今日可見端倪。”說罷,拔劍自刎,死在成大心腳下。成大心掩埋瞭鬥勃的屍體,自穿囚服,闖進宮中,跪在楚成王面前,叩頭涕哭,詳細地匯報瞭出師還軍的全過程。並說:根本沒有賄賂之事,鬥勃救蔡,有功無過。如果大王以為後退有罪,那是我建議的,應該治我的罪,與鬥勃無關。楚成王驚訝地說:“鬥勃為何不來辯解?可見心中有鬼!”於是,成大心如實地匯報瞭宮門前發生的事。楚成王聽罷赧然變色,頓足道:“唉!太子誤瞭寡人,寡人誤瞭社稷。“自此以後,就有懷疑商臣之心。  鬥勃之事,給楚成王的心裡罩上瞭一層陰影,便遇事留意。一天他看到一個近臣身上佩戴著自己賜給太子之物,覺得奇怪,便追問其此物何處得來,近臣言語吞吐。楚成王大怒,動刑追問。近臣抵賴不瞭,隻好如實道出原委。楚成王恍然大悟,既痛悔鬥勃之死,又後悔不聽鬥勃之言,遂疏遠太子。後來又見少子王子職聰明,就想廢商臣而立王子職。不過,這時他倒記起瞭鬥勃評論商臣的話,擔心廢立會鬧出騷亂,所以遲遲不敢有所舉動。   正在這時,嫁到江國的胞妹羋氏回國歸寧,居住宮中。楚成王便對江羋說出瞭自己的心事。江羋沉思道:“廢立乃是大事,不可輕舉妄動,如能尋其過錯廢掉商臣,王子職也就順理成章地繼承瞭王位。”成王覺得有理,便隱忍不發。成王兄妹的談話,不脛而走,早有人報告瞭商臣。商臣不免著急,便向師傅問計。潘崇道:“我有一計,可以證實這種說法的真假。王妹江羋,性情急躁,遇事容易發火直言。太子為她設宴,故意前恭後踞,激怒江羋。人在發怒時,無所顧忌,言語之中,必有泄漏。”商臣聽罷大喜,決定依計行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這天,商臣擺下豐盛的宴席招待江羋。江米受邀來到東宮,太子商臣遠遠出迎,恭請江羋堂上居中就座,親自把盞替江羋祝壽。酒獻三巡,菜過五味,江羋已喝得微醉,商臣漸漸露出怠慢的意思。他先是讓皰人直接給江羋送菜,自己並不起身;後來又自行與行酒侍者竊竊私語。江米很不高興,連連發問,商臣充耳不聞,兀自尋歡作樂。江羋何曾受過如此冷遇,頓時大怒,手指商臣斥責道:“如此無理,怎配做東宮太子?”商臣答道:“我嗣君位,你能把我怎麼樣?”江羋臉色微紅,出口罵道:“不肖之子,滿嘴狂言,怪不得大王欲廢你而立王子職!”商臣愣瞭愣神,假裝謝罪,慢慢地站起,鼻孔朝天。“不識好歹的東西,早該廢瞭你……”江羋越發氣憤,一邊罵著,一邊甩袖登車而去。  回到宮中,江羋怒氣未消,徑自去見楚成王,恨恨地說:“商臣無理無儀,粗魯傲慢,擔不起邦國大任,應該馬上廢掉!我看商臣面目兇惡,非善良之輩,拖得久瞭,會出現意外。”楚成王點頭道:“王妹所言極事。詩雲:‘人而無儀,不知其可也’。廢掉商臣,這是最好的理由。明日早朝,寡人當曉喻眾臣,付諸實行。”江羋轉怒為喜,起身告辭。楚成王叮囑道:“雲夢虞人進獻一頭野熊,我已令禦皰烹調。王妹可於酉時來宮,寡人已約王子職,同嘗熊掌,共議大事。”激怒江羋,探得實信,商臣連忙去見師傅潘崇,詢問自全之策。潘崇問道:“太子能降價屈尊,北面侍奉王子職嗎?”商臣連連搖頭:“以長事幼,我做不來。”  潘崇又問:“如果不能屈首事人,能不能逃到別的國傢去呢?”商臣道:“無緣無故,避難他國,徒取其辱。 我不能這樣做。”潘崇攤開雙手,無可奈何地說:“除此兩條,別無自全之策。”商臣撩袍跪倒,苦苦懇求。潘崇皺著眉,緩緩地說:“良策嘛,倒有一條。隻怕太子不忍下手……”說到這裡,潘崇止住話頭,狡黠的目光盯著商臣,沉沉不語。商臣站起身來,決然說道:“值此生死之際,還有什麼不忍心的呢?”潘崇靠近商臣,低語道:“欲掌王權,必行大事,今夜動手,穩操勝券。”商臣會意,兩人俯首帖耳,一陣密語。冬日天短,未到酉時,天已經完全黑下來瞭。商臣托言宮中有變,率軍圍住王宮。潘崇手持寶劍,率領幾十名武士,奔入內寢,闖到楚成王面前。刀戈劍矛,寒光閃閃,赳赳武士,殺氣騰騰。左右近臣,俱被嚇跑。楚成王驚悸站起,厲聲喝道:“太子太傅,不居東宮,來此何幹?寡人未有詔命,擅闖王宮,罪當處死!”   潘崇毫無懼色,依然舉步向前,手彈劍刃,冷冷說道:“鹿死誰手,尚且不知,大王何必裝腔作勢!新君駕臨,舊主也該遜位。”說罷,一揮手,滿臉殺氣的武士們立刻把楚成王團團圍住瞭。楚成王惶然四顧,身邊近臣、衛士已無一人,頓時氣餒,囁嚅地說:“寡人上瞭年歲,操勞太累,願出王宮,讓位太子。”潘崇答道:“一君死,一君立,一國豈有二主?君王不必出宮!”楚成王悲戚的目光註視著商臣,見商臣無動於衷,又移向潘崇,軟語相求:“寡人愛吃野味,已命禦皰烹制熊掌,吃瞭熊掌,雖死無恨。”  潘崇厲聲道:“熊掌難熟,大王打算拖延時間,等待外援嗎?大王等得,我們可等不得。大王請自便,不要自討苦吃!”說罷,結下商臣腰間束帶,扔到楚成王腳邊。楚成王拾起束帶,仰天大呼:“好鬥勃!好鬥勃!寡人悔不聽忠言,自取其禍。今日死在逆子手中,有何面目見忠臣於地下!“說罷,將挽成活結的束帶,套在自己的脖頸上。  潘崇喝令武士快些動手,兩名武士拽起束帶,片刻功夫,楚成王氣絕身亡。江羋入宮赴宴,望見楚成王直挺挺的屍體,頓時哭倒在地,悲咽地說:“王兄啊,王兄,是我害瞭你!”說著,抓起束帶,自

揭秘老舍生命中的三個女人:老舍的初戀是誰?

  導讀:老舍一生中出現過幾位女性,對他的生活、性情,乃至人生取向,都產生瞭極其深刻的影響。一位是他的初戀對象劉傢小姐,一位是他的妻子胡絜青,還有一位則是與他維系瞭特殊情誼的女作傢趙清閣。  錯失的緣分 劉傢小姐  說到老舍的初戀對象,不得不提到其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裡“定大爺”的原型——劉壽綿大叔。劉壽綿那位大他一天的女兒,正是老舍的初戀,兩人同為師范學校畢業生。  老舍上中學時,在幫劉壽綿辦學校和慈善事業,學校就在劉壽綿傢的西跨院,他女兒也在這裡義務做教師,出落得溫柔、怡靜。隨著接觸增多,兩人的感情一天天加深,大概在17歲的時候,已經萌發瞭愛的情愫。   好景不長,美好的初戀徹底粉碎。1923年,劉壽綿因不善經營,迅速敗落下來,出傢做瞭和尚,並讓夫人和女兒隨之做瞭帶發修行的居士。  在知道她出傢的消息後,老舍心碎人瘦,把巨大的悲傷埋在心底,毅然出走英國。  從寫於1933年的《微神》這篇自傳體小說中,可以發現一些關於這位劉小姐的線索:他倆青梅竹馬,都喜歡對方,卻顧忌傳統,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她出傢後,他遠走他邦,想念著她,沒有她的消息;他回來才打聽到,她不幸淪落,被人蹂躪。他終於向她求婚,得到的是狂笑;他覺得要當面找她說清楚,去瞭幾次,才看見屍體——她已因又一次打胎而死。老舍始終對劉小姐藏著真情,以至於一時之間,很難再有哪位女子能夠替代她在他心中的地位。 老舍  這麼一位女子,相當於但丁筆下的“貝特麗絲”吧?但丁雖對她一見鐘情,貝特麗絲最終卻未嫁給他。但丁在曠世詩篇《神曲》中,把她描繪成引導他進入天堂的女神,以寄托美好情感。  劉小姐在老舍的小說裡,也一再現身,使得他凡描寫到男女愛情的小說,都帶有一定的模式:男女相愛,女方的地位一般比男方高,女方或失意,或淪落風塵,或過早夭亡,男方則都是遠走他鄉,如老舍本人的出行英國一樣。而他筆下的年輕娼妓,小福子、月牙兒等,也都讀過書,大多是師范畢業,做過小學教師,賣身都有個被強迫的過程。暗含瞭這位劉小姐的身世和遭遇。  如果沒有這麼一個初戀,老舍的藝術世界、人物形象,怕是會有極大改變。相關閱讀推薦:康熙身邊不尋常的女人:蘇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戀情人?蔣經國的初戀是誰?曾與父親敵人的女兒早戀!揭秘蔣介石如何打敗情敵:宋美齡初戀是誰?揭秘:宋美齡為何要放棄初戀最終嫁給蔣介石?魯迅的三段婚姻和三位紅顏知己:魯迅初戀是誰?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隱忍的支持 胡絜青  1930年,老舍初回國,因發表瞭三部長篇小說小有名氣,7月7日,應邀到北京師范大學作題為《論創作》的報告。  而這次去邀請他來作講演的人,正是胡絜青,也是旗人,時為師大學生,差一年畢業,25歲,愛好新文藝,和同學一起,組織瞭一個叫“真社”的文學團體。他們聽說老舍從國外回來,以“真社”名義作出邀請。  同學們公推胡絜青出面。不想老舍答應得很爽快,定下演講的日期。  到傢後,她母親打聽老舍是怎麼個人。胡絜青很奇怪,平素老太太很保守,連大學都不樂意女兒去上,常叮囑女兒別和男生來往,這次反常瞭。後來才知道,她被蒙在鼓裡,老太太見她靦腆老實、不認識人,害怕把姑娘“擱老瞭”,早托瞭她哥哥的朋友羅常培給留意物色個女婿。羅常培一口答應,想到瞭知己老舍,看出二人性情、愛好很接近,就對胡傢老太太講瞭,老太太同意,隻瞞著女兒一個,老舍講演時也不知情,她去約老舍,是順理成章的天作之合。  老舍本未想過結婚的事,朋友們卻急瞭,說:你要是再不結婚,會變成個脾氣古怪的人,我們再不理你瞭!老舍這才丟掉獨身思想,同意他們幫自己去找,恰好胡傢也來托親,羅常培沒費什麼事便撮合成功。 老舍與胡絜青  沒幾天,老舍去瞭濟南齊魯大學教書,他很快喜歡上這樣的校園,決心在此安營紮寨,隻是婚姻大事仍沒有大進展。  寒假時,朋友們為老舍接風。羅常培、白教務長、董魯安……胡絜青每次也在受請之列,一起吃瞭幾頓飯。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他們先是互相觀察著對方,下意識地提防著什麼,雙方都很拘謹。漸漸地,從對方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悟到瞭對方的思緒,感到瞭對方越來越強的吸引力。最後隻剩下一層薄薄的紙。老舍雖認為歷來這種事情總該是男人先張口,況且自己年長幾歲,又留過洋,也見過不少外國人那種火熱、奔放的愛情方式,但他下瞭無數次決心,還是吐不出口,最後拿起瞭筆:“飯,我們是吃瞭,酒,我們也喝瞭,再往下我們還要見面,不能總靠吃人傢飯來見面吧。我們心裡話很多,有的當面可以說,而更多的難以說出來,因為要說就要有勇氣,而我的勇氣隻夠把那些難以說出的寫在紙上……”  胡絜青回瞭信,事情定下來,兩位母親都很高興。他們決定等胡絜青上完大學,再成婚。老舍回濟南後,每天起碼要去一封信,焦灼地等待回信,再看信、寫信。  1931年老舍與胡絜青在北平成瞭親。半個月後,夫妻去瞭濟南,胡絜青在一傢中學教書。  1937年9月底,日本人入侵山東,局勢危急,學生、友人紛紛辭別逃難,老舍也想走,濟南一旦失陷,他就有被逼為漢奸的危險。可是三個孩子,一個4歲,一個2歲,一個才3個月,還有老人,怎麼走呢?

民國外交奇才顧維鈞:美貌和智慧兼具的外交傢

  導語:在巴黎和會上,日本代表牧野又無恥地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利益。顧維鈞聽瞭,起身問:“西方出瞭個聖人叫耶穌,耶穌被釘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為世界聞名的古城。東方也出瞭一個聖人叫孔子,連日本人都奉他為東方的聖人。牧野先生你說對嗎?”牧野回答:“是的。”顧維鈞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認孔子是東方的聖人,那麼東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穌,孔子的出生地山東也就如耶路撒冷是東方的聖地。因此,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  顧維鈞,字少川(英文名:Vi Kyuin “Wellington” Koo,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漢族,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傢之一;1912年任袁世凱總統英文秘書,後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國民政府駐法、英大使,聯合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傢”。  1919年5月4日,中國爆發瞭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運動的直接誘因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弱國無外交,自古皆然,不過弱國也有瞭不起的外交傢,顧維鈞就是其中一位。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一員,他在巴黎和會上智鬥日本代表在先,拒絕簽訂不平等和約在後,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愛國熱忱,為落後的中國保有瞭一份尊嚴。11月14日是顧維鈞的去世紀念日,讓我們穿過歲月,重溫這位外交傢的風采。 顧維鈞  為國傢利益與外國人抗爭斡旋到底  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中國雖是戰勝國,但正當利益卻被與會各國無視,日本更是不將中國放在眼裡,視山東為自己的禁臠。山東問題由來已久。1914年,日本趁英德法俄在歐洲大戰時占領青島,接管瞭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戰事結束後,日本不僅沒有撤軍,反而在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凱提出瞭損害中國的《二十一條》。顧維鈞就是在那時,正式接觸山東問題。簽完《二十一條》,日本無恥地要求中國不許泄露相關信息,顧維鈞卻深感中國需要外部支持,於是,未經袁世凱許可,他暗中將消息透露給瞭英美。這一舉措很快就有瞭效果,英美各國紛紛對日本施加壓力,日本侵吞中國的腳步被迫放緩。  在巴黎和會上,日本代表牧野又無恥地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利益。顧維鈞聽瞭,起身問:“西方出瞭個聖人叫耶穌,耶穌被釘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為世界聞名的古城。東方也出瞭一個聖人叫孔子,連日本人都奉他為東方的聖人。牧野先生你說對嗎?”牧野回答:“是的。”顧維鈞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認孔子是東方的聖人,那麼東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穌,孔子的出生地山東也就如耶路撒冷是東方的聖地。因此,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這番話巧妙而又嚴正有力。巴黎和會三巨頭——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裡孟梭聽瞭,不禁稱贊顧維鈞是中國的“青年外交傢”。 《我的1918》劇照  然而,由於分贓不均,巴黎和談面臨崩盤。列強為瞭自身利益,竟然強迫中國無條件接受日本的無理要求。消息傳到中國,爆發瞭“五四”運動。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陸征祥在簽字問題上舉棋不定,顧維鈞眾望所歸,成瞭實際的主持者。經多次交涉未果,為示抗爭,不負國民,顧維鈞等毅然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可以說,主持大局的顧維鈞不僅捍衛瞭主權,也扛起瞭國傢和民族的尊嚴。1921年,在華盛頓會議上,巴黎和會懸而未決的山東問題得到瞭解決,而顧維鈞是與各國斡旋、力爭,成功地從日本虎口奪食的中國外交大使之一。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從清朝到民國官場與風月緣何如此關系緊密民國名妓賽金花晚年饑寒而死!名流競相題寫墓碑民國史上最牛釘子戶:不給蔣介石擴建老傢讓道揭秘:民國美人魚楊秀瓊緣何成瞭軍閥十八姨太?民國第一皮條客段芝貴用自己小妾向袁世凱“行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代表中國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顧維鈞還是最早為中國謀求聯合國地位的功臣。1944年9月,顧維鈞以首席代表身份出席瞭頓巴登橡樹園會議第二階段的會議,這次會議首次提出戰後建立一個國際組織——聯合國。顧維鈞則以其外交傢的膽識和謀略,采取一些比較務實的方法,基本接受英美已經討論的方案,並在這個基礎上提出補充方案,比較好地處理瞭中國的地位問題。中國提出的三點補充意見後來都在舊金山會議中寫入瞭《聯合國憲章》,而顧維鈞的靈活應對保障瞭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     

三國史上打得司馬懿吐血:諸葛亮竟擁有秘密武器

  導讀:在軍事鬥爭中,改善部隊的武器裝備,也是使軍隊轉弱為強的手段。諸葛亮對部隊武器裝備的重視,在古代尤其在三國軍事指揮員中可以說是最突出的。  三國時期的軍事指揮傢中,沒有哪個人像諸葛亮那樣對改善部隊的武器裝備花費那麼大的心血,付出那麼大的努力,取得那麼大的成效。經諸葛亮改善的蜀軍武器裝備,有弩機、刀、斧、劍、鎧甲、蒺藜等。弩這種兵器在諸葛亮以前很早就使用瞭。《太公兵法》說:“弩之神名遠望。”《墨子》說:“二步一木弩,必射五十步以上。”《墨子·備城門》。《漢書·李廣傳》記載李廣與匈奴右北平之戰說:李廣命令將士弓弩上弦,引滿勿發,自己則“以大黃射其禆將”。孟康註說:“以大黃參連弩也。”服虔和晉灼認為,黃即黃間弩,大黃,即大黃間弩。魏明帝詩說:  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發機若雷訊,一發連四五。詩中所說“百石弩”顯系文學誇張,但從後兩句看,三國曹魏時弩的發射機關,同時射出四五支箭,已比以前有瞭改進。在上述基礎上,諸葛亮對弩機又做瞭改進。史書記載說:諸葛亮“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1964年3月,在四川省郫縣太平公社的一座晉墓中,出土的一件蜀漢銅弩機實物,證實瞭上述史書的記載不虛。這個銅弩機是蜀漢後主景耀四年(261)制造的,弩機的郭上刻有銘文:景耀四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興業、劉紀業,吏陳深,工楊安作十石機,重三斤十二兩。從銘文拓片上看,“中作部左興業劉紀業”似應為“中作部左典業劉純業”,為政府兵器制作部門中主管連弩制造的官員,“陳深”是這件或這批弩機的督造官,“楊安”是具體的制造者。   弩機是弓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望山”(即瞄準器)、“牙”(起勾住弓弦作用)、“懸刀”(扳機)等部件組成。弩的發射程序是:先將弓弦拉開,扣在“牙”上,把箭放在弩臂的溝槽裡,經過“望山”瞄準後,扳動“懸刀”,“牙”松開弓弦,將箭射出。從出土文物及文獻記載看,諸葛亮改造過的弓弩已比以前有瞭很大改進。第一,以前的弩一次隻能發射三至五支箭,而諸葛亮改造過的弩一次能發十支箭。第二諸葛亮改造過的弓弩射擊力量大,有“十石”之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蜀漢一斤約合現在九市兩,十石,就是約五百三十四斤,這麼大的力量,射程要比墨子所說五十步遠,穿透力也大大提高。十石弩的力量很大,殺傷力也很強,它在當時是一項重要的軍器制作技術的革新,諸葛亮北伐,使曹魏名將王雙、張郃死於伏弩,可見其在對魏作戰中所發揮的威力。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專權跋扈的權臣諸葛亮究竟有無篡位之心?蜀漢速亡的原因:諸葛亮權欲強 接班人欠缺歷練!諸葛亮一生廉潔背後有神秘監督機構!諸葛亮小故事揭開曹操與諸葛亮之間的微妙交情:並非漢賊不兩立三國中諸葛亮龐統齊助陣 劉備龍鳳兼得竟還失天下解密諸葛亮神機妙算:何以最終鬥不過司馬懿?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由於十石弩的力量很大,它在制作上的技術質量要求很高。古代的弩比一般的弓力量大,由於弩力的大小不同,拉開它的方法也不同,力小點的用手臂拉,力大些的用足踏都不易張開。顏師古註《漢書?申屠嘉傳》中的“蹶張”一詞說:“今之弩,以手張者曰劈張,以足踏者曰蹶張。”但十石弩這麼大的力量,用手臂或用足踏都不易張開,恐怕得用專門的絞車。弩的使用有個特點,它不是像普通的弓一樣臨用時才拉開,而是事先把弦扣在扳機上,射擊時才把機扳開,由弓把箭射出去。  就像現在的槍一樣,事先頂好子彈,臨用時再扣動板機。由於弩張開的時間很長,這就要求弩的弓和弦在長時間張開後彈力不減,還要求弩機的“牙”具有良好的性能,否則就會發生不該射出而箭射出的現象,如同今天的手槍走火一樣。正因為十石弩的質量要求很高,所以,每鑄造一個弩機,都要在上面刻上主管制造、監督制造、親手制造諸人的名字,以便對產品質量負責任。這說明諸葛亮對軍器制作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諸葛亮在兵器制造的質量方面也是有過教訓的。那是在攻打武都的戰役中,先鋒部隊用刀斧砍斫敵人的防禦工事鹿角時,一千多枚刀斧因質量不行,不但沒有破壞敵人的鹿角,反而自損而不能用,幾乎誤瞭戰機。後來,諸葛亮還專門下教令說:前後所作斧,都不可用。前伐鹿角,壞刀斧千餘枚,賴賊已走。間自令作部刀斧數百枚,用之百餘日,初無壞者。爾乃知彼主者無意,宜收治之。此非小事也,若臨敵,敗人軍事也。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大清首富胡雪巖:胡雪巖如何掘到第一桶金?

  從錢莊的跑堂夥計到富可敵國的商人,胡雪巖的興起由一系列混合在一起的個人神話和社會轉折所組成。安徽人把胡雪巖作為徽商的代表,浙江人也把胡雪巖作為浙商的佼佼者。  安徽績溪胡裡村,山清水秀,一條登源河由東向西繞村而過,歷史上這裡文風鼎盛,名人輩出。胡雪巖就出生在這裡。他本名光墉,字雪巖,在傢裡排行老三。他的父親胡鹿泉(號芝田)是個讀過一些書的鄉村名士。他傢裡的幾畝田地隻夠供給他和三個弟弟的基本衣食。胡傢有一條傢訓:讀書做生意可以,但是不能為官。所以,胡鹿泉沒有走讀書求官的道路,同樣也不希望胡雪巖當官。  胡雪巖8歲的時候,就開始替人放牛。有一天,他在野外放牛,碰到很多小夥伴,於是他就把牛拴好,跟他們一起玩瞭起來。其中有一個小孩子,一不小心掉進瞭山溝,其他孩子一看情況不對,都嚇得跑回瞭傢。隻有胡雪巖沉著冷靜,他慢慢摸索著下去,把那個孩子拉瞭上來,並扶上牛背送回傢去。當時,所有的鄰裡都贊揚胡,說他機靈、勇敢,又有好心腸。胡雪巖一生的經歷,也正是對這幾句評價最好的印證。  胡雪巖隻讀過兩年的私塾,幼年大部分的教育來自他父親所學知識的傳承。胡雪巖從小就非常聽父母和老師的話,父親喜歡喚他叫“順官”,用安徽話念,叫“順乖兒”,就是又順又乖的意思。在生活重壓之下,父親胡鹿泉的身體每況愈下,胡雪巖12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瞭。對他寄予厚望的父親,臨終前把胡雪巖叫到床邊,囑咐他說:“欲興吾傢,其唯順兒乎!”   父親去世以後,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到瞭胡雪巖母親一個人的肩上。在那個時代,一個寡婦撫養照顧好幾個孩子,生活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對胡雪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就是他的母親——金太夫人。面對窘困的傢境,金太夫人從來沒有在胡雪巖面前有過抱怨,跟左鄰右舍也都相處融洽。她與人為善,隻要能夠幫到別人的地方,她一定會盡量去做,而且從來不要求什麼回報。金太夫人的這些行為,深刻影響瞭胡雪巖的人生態度,使他受用無窮。  拾金不昧  在人生的起步階段,總有一些看似偶然的機會改變著胡雪巖的命運。  13歲時,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胡雪巖像往常一樣到野外放牛,在路邊一個涼亭休息的時候,他發現裡面有一個挺大的藍佈包袱,不禁好奇打開看,這一看不要緊,著實把胡雪巖嚇瞭一跳——包袱裡面全是金銀財寶。   胡雪巖很鎮定,先把包袱藏到草叢裡面,然後像沒事一樣,坐在那裡等待失主。可是,一直到太陽快下山瞭,也不見有人過來,但他還是強忍饑餓,繼續坐在那裡等候失主。  終於,有一個人神色慌張地跑瞭過來,開口就問:“小哥,你有沒有看到我丟的東西?” 胡雪巖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很沉穩地反問:“你丟瞭什麼?”來人說:“丟瞭一個藍色的包袱。”胡雪巖聽他這麼說,才繼續問他:“裡面都有些什麼東西?” 來人一聽就知道東西找到瞭,否則這個少年怎麼會這樣問呢?於是趕忙把裡面的東西一一說來。胡雪巖見他說得分毫不差,這才將包袱取出還給失主。包袱失而復得,失主當然非常高興,從中拿出兩樣東西,酬謝胡雪巖。胡雪巖連忙拒絕,失主大為感動,於是告訴他說:“我姓蔣,在大阜(位於安徽休寧)開有一傢雜糧店。你這麼好的小孩子在這裡放牛可惜瞭,如果你願意跟我出去,我收你當徒弟……”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其實很有趣:揭秘嘉慶滅掉和珅的關鍵六步何處覓香妃——清朝乾隆帝身邊的伊斯蘭皇妃之謎胡雪巖破產之真相 紅頂商人胡雪巖為何失敗胡雪巖的結局

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真實的全真七子與王重陽

  導讀:王重陽(1112~1170)中國金代道士。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全真道內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為必修經典 ,認為修道即修心 ,除情去欲 ,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金庸先生的一部《射雕英雄傳》,因其同名改編影視作品的精典而燴炙人口,而其中長春子邱處機也為廣大《射雕》迷所熟悉。可是要說到歷史上真實的“全真七子”,知道的恐怕就不多瞭。提起“全真七子”,還得先從他們的師傅王重陽說起。《射雕》把王重陽描繪成天下武功第一人,在華山論劍中技壓群雄,奪取《九陰真經》。王重陽死後,各大高手對其所遺《九陰真經》的爭奪,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那麼歷史上真有王重陽其人,他真的武功蓋世嗎?  王重陽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道教重要派別全真教的創始人,出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據說因為他喜歡陶淵明,便改名知明。又因與陶淵明一樣喜愛菊花,而菊花在重陽節開放,便給自己起瞭個號叫重陽子。王重陽出身於一個“傢業豐厚”的富裕傢庭。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淪亡,金人入侵,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青年時代,他“痛祖國之淪亡,憫民族之不振”,曾於天春年間應過文、武試,得中文、武雙舉人,有志於拯救民族危難。但由於南宋政權孱弱,舍棄廣大北方人民不顧,茍且偏安,王重陽的抱負沒有能夠施展。  抗金失敗後,王重陽掘地穴居,稱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雲:王害瘋(王自稱瘋子)靈位。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東至今山東東部傳教。在寧海(今山東牟平)講道時,他對被宋徽宗寵信的道士林靈素弄的喪失人心的傳統道教進行瞭改造,創立瞭全真教。在國難當頭、“南渡君臣輕社稷”的大背景下,王重陽舉起全真教的旗幟,為的是留住中國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保存於宗教社會、民間社會。這實屬無奈之舉。王重陽在山東傳教過程中收納瞭許多弟子,其中又以馬鈺(丹陽子)、丘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劉處玄(長生子)、和馬鈺之妻孫不二(清靜散人)七人為翹楚,人稱北七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全真七子”。丘處機(公元1148-1227),字通密,道號長春子,是道教龍門派的創立者。在《射雕》中,丘處機武功平平,但在歷史上,丘處機的名聲頗大。這不是因為武功,而是因為他通過自己對蒙元統治者的影響,拯救瞭無數的中原百姓。   在金、宋、元交替時期,以詩、醫、道三術而名滿天下的邱處機,是各方拉攏的對象。在先後拒絕瞭金、宋皇帝的征召後,他於1220年,不遠萬裡,遠赴西域昆都斯(在今阿富汗),覲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邱真人之行的目的何在?且看看他出發前贈給朋友的一首詩——“十年兵火萬民愁,萬千中無一二留。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遊。不辭嶺北三千裡,仍念山東二百州。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顯然,邱道長不遠萬裡,為的還是中原百姓免受屠戳。相關閱讀推薦:宋朝差點出瞭位武則天:賣唱女險成武則天第二?揭秘:宋朝是如何在強敵環伺下打造出繁榮盛世的?宋朝皇帝代代愛足球:竟然將足球列入朝廷禮儀中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全真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