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Month: January 2015

明孝宗朱祐樘孝康敬皇後簡介 明孝宗張皇後生平

  明孝宗張皇後,河北興濟人,父為國子監生張巒,母金氏。成化二十三年二月,張氏選立為太子妃;十月,立為皇後。孝宗篤愛皇後,不立妃嬪,帝後宮中同起居,如民間伉儷。孝宗以皇後故,頗為優待外戚,追封嶽父張巒為昌國公,封妻弟張鶴齡為壽寧侯、張延齡為建昌侯。妻弟囂張跋扈,言官時常進諫,孝宗努力為之調解。武宗即位後,嚴厲打擊舅舅囂張行為。武宗無子而終,張太後和首輔楊廷和定策立興王世子朱厚熜為新君,即嘉靖帝,由此引發瞭爭奪名分的慘烈大議禮。嘉靖獲勝後,打擊報復張太後,借故殺死其弟,張太後淒涼去世,葬禮被嚴重減殺。  孝康敬皇後張氏(1470—1541年),明孝宗皇後,興濟人,父國子監生張巒。生明武宗朱厚照、蔚悼王朱厚煒和太康公主朱秀榮。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選為太子妃。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冊立為皇後。明武宗登基,尊為皇太後。正德五年(1510年),上尊號“慈壽皇太後”。明世宗嘉靖帝入繼大統,稱“聖母”,加尊號“昭聖慈壽”。嘉靖三年(1524年),加“昭聖康惠慈壽”,改稱“伯母”,十五年(1536年),復加上“昭聖恭安康惠慈壽”。二十年八月八日去世,謚“孝康端肅莊慈哲懿翊天贊聖敬皇後”,十月九日葬泰陵。  張皇後,興濟(今河北滄州市北)人。按照明代中期以後選後的制度,皇後一般都出身於平民之傢。張氏的父親張巒,原隻是一個秀才,以鄉貢的名義進入國子監,也就是說從地方學校保送進瞭國立最高學府讀書,成為國子監生。張氏出身於這樣的讀書人傢庭,傢教自然還可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初六日,張氏與時為皇太子的孝宗成婚。同年的九月,張氏被正式立為皇後。  身處粉黛成群的後宮中,孝宗這樣的情形的確讓人費解。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第一,張後本人的性格較為活潑,對孝宗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約束力。史稱張後“驕妒”,從後來她在政治鬥爭中扮演的角色來看,張後確實絕非庸常之輩。   第二,大臣謝遷的勸諫。本來,皇帝廣納嬪妃是極正常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大臣也不會反對。例如,成化朝的時候,群臣因為憲宗二十八九歲還沒有兒子,竟紛紛上書要求皇帝廣納嬪妃。那麼,謝遷何以會多此一舉呢?事情是這樣的。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禦馬監左少監郭鏞請預選淑女,等孝宗服除後在其中選兩名女子為妃。當時的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謝遷就上言說:“六宮之制,固所當備。而三年之憂,豈容頓忘。今山陵未畢,諒陰猶新,奈何遽有此事?”意思是說,皇帝選妃,自然是應當的。但是,憲宗的陵墓尚未完工,皇帝居喪的草廬還是新的呢,怎麼就談起選妃的事來瞭?孝宗號稱以孝治天下,曾經定下瞭為憲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鳴鐘鼓,不受朝賀,朔望宮中素服”。因此,謝遷既有這麼一說,選淑女以備嬪妃之選的事情就擱置下來瞭。  雖然明孝宗朱佑樘對張皇後非常好,但她的結局非常悲慘,她的兒子明武宗朱厚照死後因為沒有子嗣,奸臣江彬等心懷不軌,太後與大學士楊廷和定策禁中,迎立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為帝,史稱明世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世宗入繼,稱張太後為聖母,上尊號曰“昭聖慈壽皇太後”,也同時尊他的親祖母邵氏為壽安太後。日子一久,世宗對張太後的淡薄態度就慢慢展露出來,他尊封自己生母祖母,對張太後並不十分禮遇,如有臣子上奏還降罪,又改稱聖母為伯母。張太後弟弟犯罪,張太後苦跪求情不果,一病不起。終於,晚景淒涼的張太後於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崩,謚號為孝康靖肅莊慈哲懿翊天贊聖敬皇後。而她剛剛死後,世宗就把她弟弟處死瞭。崇禎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乙卯朔丙寅(十二日),改謚張氏曰孝成靖肅莊慈哲懿翊天贊聖敬皇後,蓋後本謚“孝康”,與興宗常皇後謚號“孝康”字相犯而改也。相關閱讀推薦: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是誰?明孝宗朱祐樘生母孝穆紀太後的故事傳說明孝宗生母紀淑妃:生下大明天子為何慘死宮中?明孝宗朱祐樘為什麼一生隻有一個皇後?揭秘:明孝宗朱佑樘為何被稱為中國第一好皇帝

二戰時期日本最高機密“田中奏折”是誰搞到手的

  導讀:著名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田中奏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最高機密。但就是這個被層層把守、深鎖皇宮,且多國情報人員覬覦的、謎一樣的“奏折”,竟然披露於中國南京出版的《時事月報》上。這則新聞無異於向全世界放出瞭一顆定時炸彈。1927年4月,日本擴張主義者、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田中義一出任日本內閣首相。剛剛走馬上任,他就開始瞭征服中國的計劃。6月底,由他主持召開瞭一個以積極侵華政策為主題的所謂的“東方會議”。會議進行瞭十一天,此會內容絕對保密。最後由田中義一發佈瞭一個《對華政策綱領》。  由於當時日本的擴張主義政策能直接影響到世界戰爭的形勢,因此,“東方會議”把整個世界都給震驚瞭。蘇聯、美國都在揣測,日本到底想要幹什麼?為瞭弄清楚“會議”內容,歐洲、亞洲和美洲等許多國傢的情報部門都積極行動起來嘍。可就在這個時候,又一個足以炸瞭翻鍋的消息傳瞭出來,說是田中義一在“東方會議”後,寫瞭一份秘密奏章呈給日本天皇,即《田中奏折》。在這種情況下,美、英、蘇、中等國便將焦點轉向瞭該如何獲取“奏折”上邊來。不誇張地說,那時,僅美、英、蘇等國派到日本東京打探“奏折”消息的探子就達到瞭兩千多人。但耗時一年多也一無所獲。出人意料的是,一向被歐、美國傢看不上眼兒的中國,居然在1929年的12月放出瞭一枚足能讓世人目瞪口呆的炸彈,在中國的《時事月報》上,刊登瞭一篇題為《驚心動魄之日本滿蒙積極政策——田中義一上日皇之奏章》,公開披露瞭《田中奏折》的主要內容。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誰有如此大的膽量和驚人的智慧,把這份絕密材料搞到手的呢?原來,在日本東京呢,有一位名叫蔡智堪的華人富商,他從日本的早稻田大學畢業以後,就於日本、南洋一帶做生意。因為他從來就不差錢兒,所以呢,經常和日政界的高官來往。首先要說明的一點,他是個非常愛國的商人,從早年的時候,就參加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投身革命運動,做瞭很多有益於國傢和人民的事情。而且,他還與張學良的外交秘書王傢楨先生是好朋友。以前許多來自日本高層的情報,都是他通過王傢楨無償地提供給張學良將軍。  1928年6月,王傢楨給蔡智堪寄來瞭一封藏匿在特制的糕點裡的密信,他請蔡想辦法把《田中奏折》搞到手。這可是日本的最高機密材料呀,哪有那麼容易得手啊。怎麼辦呢?經過慎重考慮,他打算利用日本政黨之間的矛盾來玉成此事。那個時候,日本政界有兩大黨派,一個是政友會,主要控制在以田中為代表的軍國主義者手中,另一個是民政黨,一些元老派是支持、同情民政黨的。兩派鬥爭是非常激烈的。元老派很是反感田中的那一套做法,因而總想從中搞些破壞活動,他們認為,如果有其他道上的人插手,把田中的機密泄露出去,當然再好不過瞭。   蔡智堪摸清瞭日本政界內部的情況之後,就按計劃行動瞭。他通過自己的朋友,日本前內務大臣床次竹二郎的引見,認識瞭元老派的代表人物牧野伸顯,並答應他一定把絕密材料公佈於眾。於是,一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驚險行動開始瞭。6月的一個深夜,蔡智堪化裝成補冊工人,潛入戒備森嚴的皇宮,由牧野伸顯的小舅子山下勇領路,直奔皇室書庫。然後,他用透明的繪圖紙蒙著田中的奏章上,用鉛筆描出,花瞭兩個晚上,終於把長達六七十頁的《田中奏折》抄錄瞭下來,及時地交到瞭王傢楨的手中。王傢楨接到文稿後,立即組織翻譯並呈報張學良,這才得以公諸於世。後來,日本政府調查這件事,蔡智堪因此被捕入獄。他的私宅也被強占,同時還沒收瞭他價值可觀的個人產業。相關閱讀推薦:麥克阿瑟的東京生涯:將日本變成和平國傢是奇跡日本明知實力遠不如美國為什麼發動太平洋戰爭?慘烈的塞班島之戰:日本人的自殺沖鋒日本海軍為什麼敢和美軍掰手腕:飛機全已國產化喋血瓜島:日本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一次失誤二戰之後日本為何出現十多位“天皇”競相爭位?

關羽為何不肯與黃忠同列為官?

  劉備占領益州後,進位漢中王。冊封關羽、馬超、張飛、黃忠四人為前、左、右、後將軍。關羽聽說黃忠被任命為後將軍,大怒道:“大丈夫絕不和老兵卒同列為伍!”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關羽不肯與黃忠同列呢?  黃忠,字漢升,荊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人。初平三年,劉表擔任荊州牧駐軍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黃忠被劉表委任為中郎將,隨從劉表侄子劉磐駐守長沙郡攸縣(今湖南省攸縣)。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領荊州,黃忠出任裨將軍,仍舊駐守攸縣,歸屬長沙太守劉玄統領。赤壁之戰後,劉備南征荊南四郡,長沙太守韓玄聞風而降,黃忠隨從韓玄投降劉備。劉備進駐葭萌後,黃忠隨其入蜀。第二年,益州戰火爆發,龐統戰死。劉備進攻綿竹,黃忠及魏延隨從劉備攻蜀。因黃忠身先士卒,勇冠三軍。益州平定後,被任命為討虜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攻打漢中,黃忠奉命進擊定軍山,斬殺曹操委任的益州刺史趙顒和曹魏名將夏侯淵。曹軍大敗,蜀軍大獲全勝,黃忠改任征西將軍,從此名聲大噪。劉備進位漢中王時,欲用黃忠擔任後將軍,諸葛亮對劉備說:“黃忠的名望,遠不及關羽、馬超等人,今天讓他們同列為將。馬超、張飛正在益州,親眼看到黃忠的功勞,還能心服口服。關羽遠在荊州,必然會不高興,這恐怕不行啊!”劉備回答說:“我自當向關羽解釋。”於是,委任黃忠與關羽、張飛、馬超同等官位,賜爵關內侯。  當費詩攜帶劉備的委任狀到達荊州後,便就出現瞭開篇的一幕。於是,費詩就給關羽做思想工作說:“自古成大事者,不拘泥於一人。從前蕭何、曹參與劉邦從小親善,陳平、韓信都是後來投降的。論及班位排列,韓信居於第一,從來沒聽說過蕭何、曹參等人有怨。今天漢中王劉備因黃忠斬殺夏侯淵之功提拔他擔任後將軍,但是意義的深重怎麼能和將軍相比呢?而且漢中王與將軍恩若兄弟,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我認為將軍不應該計較官位的高低,爵位的豐厚。我隻是一個使者,傳達漢中王的命令,將軍若不受拜官位。等我回去復命之時,恐怕將軍會後悔啊!”關羽終於明白費詩的寓意,於是決定接受前將軍的任命,與馬超、張飛、黃忠同列。   就在擔任後將軍的第二年,黃忠病卒,被追謚為鋼侯。他的兒子黃敘,早年夭折,因此無後。  按《三國志》的記載,黃忠因為為人勇猛,勇冠三軍,再加上在攻取漢中之戰時立下汗馬功勞,從而被劉備破格提拔。當然,這並不是劉備惟一一次破格提拔人才。就在劉備選拔鎮守漢中的大將時,當時就破格任用魏延擔任漢中太守。而在任命前後左右四將軍時,劉備想必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黃忠作為降將的代表,代表擇賢主而仕的一批官員。而劉備對於這些降將論功行賞,也是間接向其他降將透露出一切官員俱要一視同仁的道理。  關羽雖然體恤兵卒,但是從來看不上同朝為官的其他同事。故而也就理解不瞭劉備的這番心思,但幸虧費詩智謀高超,終於讓關羽心服口服。“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卒同列”的關羽最終還是與黃忠同列為官瞭。相關閱讀推薦:關羽為何不滿黃忠入五虎?關羽為什麼會厭惡黃忠真實的關羽:關羽到底是不是一個好色忘義之徒?為何關羽不肯嫁女兒給孫權:並非因為孫權兒子差關羽北伐為何不殺降卒斷送劉備一統天下的希望關羽恃才傲物:其實隻是替劉備背黑鍋

揭秘:令曾國藩父子“低頭一拜”的人物是誰?

  導讀:不論是深為曾國藩推重的屠羊說,還是曾紀澤心向往之的陶彭澤,他們的共同點就是不縈懷個人的名位和待遇,這就使得那些自感人生不如意的人們對其產生瞭心靈感應。  1864年,經過多年的征戰,曾國藩率領他的湘軍終於平定瞭太平天國,挽救瞭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對於頂梁柱和救命恩人,清王朝並不吝惜它的賞賜,給瞭他極高的封賞,此時的曾國藩榮寵至極。然而,這並沒能給他帶來多少快慰,相反,他卻有一種臨深履薄的驚心。他在一首給其弟曾國荃的詩中,道出瞭當時的境況和心態:  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  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無獨有偶,二十年之後,他的兒子曾紀澤在萬裡之外的英倫,也寫下瞭意象相似的詩文:  不可淹留是歲華,鬢毛斑白尚天涯。  深知戀棧空馀豆,頗欲安爐去煉砂。  故國音書多懊惱,中年詩集半傷嗟。  低頭一拜陶彭澤,萬事乘除問酒傢。  詩中提到的屠羊說和陶彭澤是什麼樣的人?有著怎樣的嘉言懿行竟令聲名煊赫的曾氏父子對其頂禮膜拜呢?  屠羊說是《莊子》中的一個人物,故事是說春秋時楚昭王喪失瞭王位,屠羊說跟隨昭王逃難。後來,昭王回國又奪得瞭王位,要賞賜跟隨他一起逃亡的人,包括屠羊說。屠羊說卻說:“大王丟失瞭王位,我失去瞭屠羊的職業;現在,大王恢復瞭王位,我也恢復瞭從前的職業。既然我的俸祿已經恢復瞭,又何必再行賞賜呢?”  昭王執意要獎賞他,屠羊說說:“大王失國,不是我的罪過,我不能接受懲罰;大王復國,也不是我的功勞,所以我也不能接受賞賜。”昭王打算接見屠羊說,屠羊說又說:“根據楚國的法令,隻有建立大功的人才能覲見國王,而我的智謀不足以保存國傢,勇力不足以殺死敵寇。吳軍進攻郢都的時候,我是畏懼艱難而逃避,不是一定要追隨大王。現在大王要違背法令來接見我,普天之下,我沒有聽說過這種做法的。”  昭王覺得屠羊說雖然地位卑賤,然而陳義甚高,準備讓他擔任三公的職位。屠羊說說:“我知道這三公的職位比在集市上屠羊地位尊貴得多,所得的俸祿也優厚得多;然而,我怎能貪圖高官厚祿而使國王蒙受妄施的惡名呢!我不敢當,還是讓我回到集市上繼續從事屠羊的職業吧!”最終沒有接受昭王的賞賜。作為一個重義輕利的典范,屠羊說備受後人推崇,《新唐書》裡就記載瞭一個名叫李渤的人的事跡,展現瞭與屠羊說同樣的精神風貌:  李渤字濬之,魏橫野將軍、申國公發之裔。父鈞,殿中侍禦史,以不能養母廢於世。渤恥之,不肯仕,刻志於學,與仲兄涉偕隱廬山。嘗以列禦寇拒粟……  元和初,戶部侍郎李巽、諫議大夫韋況交章薦之,詔以右拾遺召。於是河南少尹杜兼遣吏持詔、幣即山敦促,渤上書謝:“昔屠羊說有言:‘位三旌,祿萬鐘,知貴於屠羊,然不可使吾君妄施。’彼賤賈也,猶能忘己愛君。臣雖欲盜榮以濟所欲,得無愧屠羊乎?”不拜。  至於曾紀澤詩中的陶彭澤就是陶淵明,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因曾做過彭澤縣令,故有此稱謂。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常常為人們津津樂道。他曾自況曰:“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忘懷得失”。他這種不隨流俗的心境和行為在後世也深得嘉許。《宋書》說他“少有高趣”。《舊唐書》贊頌他是“慢世逃名,放情肆志,逍遙泉石,無意於出處之間”。宋人洪邁在他的名作《容齋隨筆》裡更是稱譽他“高簡閑靖,為晉、宋第一輩人”。  不論是深為曾國藩推重的屠羊說,還是曾紀澤心向往之的陶彭澤,他們的共同點就是不縈懷個人的名位和待遇,這就使得那些自感人生不如意的人們對其產生瞭心靈感應。  時至晚清,政象紛紜,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常有朝不保夕之感。1864年的曾國藩達到他人生的最高峰,然而,所謂名既大,謗亦隨之。在他享有極大極高尊崇的時候,非議之音也紛至沓來,“左列鐘銘右謗書”。此情此景,他隻有逃避和明哲保身,把一切都看淡看輕。 曾紀澤  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染的曾國藩,又經過多年宦海沉浮的歷練,深知“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道理,意識到“處茲亂世,凡高位、大名、重權,三者皆在憂危之中”“禍咎之來,本難逆料”“當於極盛之時,預作衰時設想;當盛時百事平順之際,預為衰時百事拂逆地步”“惟不貪財,不取巧,不沽名,不驕盈,四者究可彌縫一二”。這樣,才能“持盈保泰”。也難怪曾國藩對屠羊說如此崇拜瞭!  曾紀澤(1839~1890),湖南湘鄉人,曾國藩之子。曾國藩死後,曾紀澤襲封“一等毅勇侯”,地位仍然十分尊崇。作為當時為數不多的熟悉世界政治的幹才,他被遴選去從事外交事務。1878~1886年間出使英、法、俄。1879年因崇厚簽訂的《裡瓦基亞條約》喪權太甚,舉國嘩然,清政府迫於輿論,拒絕批準條約,並於1880年派遣出使英、法大臣曾紀澤兼充出使俄國大臣赴俄談判,力圖挽回損失。面對如此不利局面,曾紀澤不避艱辛,決心完成“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的使命(《曾惠敏公遺集》卷三)。他分析形勢,認為俄國自攻克土耳其後,財力已大受損傷,且與英國等國有矛盾,不會再對中國發起一場戰爭,俄皇與其外部丞相都有和平瞭結之意。而左宗棠手握重兵,駐紮西陲,可以作為後援,因此,事情猶有可為。經過一番艱難的鬥爭,反復辯駁,終於於1881年重新簽訂瞭中俄《伊犁條約》,爭回瞭部分權益和領土。這是曾氏一生中最為光彩的一件事,為其生前身後贏得瞭美好的聲名。  但是,在不久以後的中法戰爭和中法交涉中,曾紀澤的良苦用心就遭到瞭一次極為痛心的打擊。作為行走在外交第一線的使臣,他有責任和權利向政府申述自己對時局的設想,曾紀澤忠誠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他努力向最高決策者進獻忠言,希望能為國傢再爭得一線生機。本來,經過二十多年的洋務運動,中國的國力已經頗有些氣象,而法國經過普法戰爭的失敗之後,也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強大,清政府完全可以統籌全局,周密部署,在疆場上與之一決高下,在談判桌上與之騰挪周旋。然而當時的清政府實在是太孱弱瞭,它既不能審時又昧於大勢,仍是一味地妥協退讓,致使曾紀澤的真知灼見在中法交涉中沒有發揮積極的效用。交涉的不利結果和來自國內的訓示讓他懊惱,他深感自己的無力與無奈,思忖年華漸逝,鬢發已衰,他隻能隨緣瞭。此時,陶彭澤閑靜、淡遠的人生態度自然令他心有戚戚瞭!  曾氏父子都感到世事無常、禍福難測——“人間隨處有乘除”,但他們生活的年代不同,人生遭際不一樣,具體的人生態度也稍有差異:曾國藩位尊權重,深忌“樓高易倒,樹高易折”,因此很超然——“萬事浮雲過太虛”;曾紀澤承襲父親勛名,有才,但不能見重於當道,“一腔憤血,何處可灑”?似有聽天由命的味道——“萬事乘除問酒傢”。不同的人生態度影響瞭他們以後各自的行程:曾國藩謹小慎微,獲得善終,死後謚號“文正”,備極哀榮;曾紀澤的主張因與最高當局的決策相抵牾,先是被免掉出使法國大臣兼職,後又被召回國,在京城做著不大不小的閑官,“不得當路之助”(鐘叔河《從東方到西方》),頗不得意,鬱鬱以終。  曾氏父子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陶鑄出來的精英,在時代潮流的沖擊、影響下,他們具備瞭一些傳統士大夫所沒有的因素。曾國藩是洋務派的地方首領之一,曾紀澤似乎走得稍遠,他精通英語,目光新銳,持節外洋,在中外交涉中折沖樽俎,為國傢挽回瞭些許權利。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充溢著傳統士大夫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們仍屬於傳統的士人階層。在晚清詭譎的政局中,他們本能地將思維指向舊有的詩書典籍和他們心目中的名人賢士,在那裡尋找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看來,也隻能如此瞭。  摘自《歷史學傢茶座》 2012年第1期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史上曾國藩的為官原則:隻辦大事專找替手曾國藩是如何收禮送禮的?揭秘清代官場潛規則神秘的太平天國聖庫:曾國藩挖地三尺也未找到曾國藩傢書背後的委屈:因何為何被咸豐罵虛偽?太平軍湖口大捷:曾國藩大敗後氣得差點自殺!

明孝宗與張皇後的愛情:明孝宗為何獨愛張皇後

  明孝宗張皇後,河北興濟人,父為國子監生張巒,母金氏。成化二十三年二月,張氏選立為太子妃;十月,立為皇後。孝宗篤愛皇後,不立妃嬪,帝後宮中同起居,如民間伉儷。孝宗以皇後故,頗為優待外戚,追封嶽父張巒為昌國公,封妻弟張鶴齡為壽寧侯、張延齡為建昌侯。妻弟囂張跋扈,言官時常進諫,孝宗努力為之調解。武宗即位後,嚴厲打擊舅舅囂張行為。武宗無子而終,張太後和首輔楊廷和定策立興王世子朱厚熜為新君,即嘉靖帝,由此引發瞭爭奪名分的慘烈大議禮。嘉靖獲勝後,打擊報復張太後,借故殺死其弟,張太後淒涼去世,葬禮被嚴重減殺。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二月,張氏因姿色出眾、又知書達理被選送入宮與當時身為皇太子的朱佑樘成婚,並冊立為太子妃。同年九月,憲宗去世,朱佑樘登上皇位,是為孝宗,張氏也被封為皇後。  中國歷代皇帝基本上都是三宮六院,嬪妃成群,明孝宗卻改變瞭這個記錄,終其一世身邊隻有張皇後一人,別無內寵。明孝宗和張皇後少年夫婦,伉儷情深十分恩愛。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這是與孝宗自幼飽受艱難、生活坎坷分不開的。孝宗自幼生活在宮中險惡的環境裡。後妃集團內部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使他看透瞭人間的世態炎涼,過早地成熟起來。孝宗一生下來,就因為擔心受到萬貴妃的迫害、而由太監張敏偷偷地藏在安樂堂內撫養,一直到五六歲,還未起名字,更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是誰。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張敏才把真相告訴瞭憲宗,憲宗才將他立為皇太子,並起名為朱佑樘。然而,他的生母紀氏隨即就被萬貴妃害死。此後,雖然他被立為太子,但在萬貴妃的淫威下,每天也是提心吊膽,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始終在提心吊膽中度日的他感情沒有寄托,內心十分孤獨。所以孝宗從小就十分厭惡嬪妃之間的爭寵吃醋。他知道女人之間的爭風吃醋,是後宮鬥爭的根源,有鬥爭總會有犧牲。他那死去的母親就是後宮爭鬥的犧牲品。他討厭後宮的爭鬥,討厭再有人像自己和自己的母親一樣成為鬥爭的犧牲品。再者,孝宗天性仁厚,從小被立為太子,接受嚴格的儒傢教育,深受儒傢節欲修身思想的熏陶,不貪女色。再加上張皇後活潑可愛、溫柔賢惠、知書達理,深合孝宗的口味,在張皇後瞭解瞭孝宗的身世後,對孝宗也更加體貼入微。所以兩人婚後互敬互愛,感情非常親密。宮裡的人經常看到兩人形影相隨,談笑風生,恩愛無比。這在封建社會裡,是宮裡的皇後、妃嬪們一生所渴求的。   張皇後本人性格開朗,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每天在孝宗繁忙的政務之餘,他總願和皇後在一起,共同度過甜蜜的時光。張皇後陪他讀詩作畫,聽琴觀舞,談古論今,如同一對民間伉儷一樣朝夕共處。有明一代,這位孝宗皇帝是私生活最嚴正的皇帝,張皇後也盡情地享受瞭皇帝丈夫的情愛,在封建皇帝中,像孝宗這樣對愛情專一的皇帝確不多見。  張皇後不僅負責皇上的起居飲食、關心皇上的生活,而且還盡心盡力地輔佐孝宗,幫助他整頓朝綱,出謀劃策,與皇上一起分擔國事憂愁。在張皇後的幫助下,孝宗對一系列的政治制度進行瞭改革,清除積弊,罷免和懲處瞭貪贓枉法、佞幸無恥之徒;任用賢能,親近賢臣,遠離小人,廣開言路;註意民生,減免災區賦稅征收,促進生產,提高瞭生產力;加強邊關建設,邊備也有所鞏固。大凡一個取得事業成功的人,背後一定有賢內助的支持。孝宗一朝,主上勤政,貶斥權閹,善於納諫,且勵精圖治,這是與張皇後的賢惠分不開的。張皇後對明孝宗在政事的治理上有著重要影響,孝宗之所以能勵精圖治,和她的幫助與理解是分不開的,《明史·孝宗本紀》贊孝宗道:明“傳世十六,太祖、成祖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這句話是對明孝宗的肯定,也是對張皇後的褒獎。   張皇後受寵愛於皇上,她的兩個弟弟恃權驕縱,他們放縱傢人開設店鋪商肆,攔截過往商客的貨物,壟斷市場。張氏的門客豪奴還搶奪百姓們的房屋田產甚至子女,凌辱縉紳。大臣們因為張氏兄弟放縱傢人魚肉鄉裡的事情曾多次上疏,請求孝宗予以規治。如山東副使楊茂元、禦史胡獻直、戶部主事李夢陽等人都向孝宗上言張氏兄弟的驕縱不法行為,但孝宗都因張皇後的原因,上言的大臣們反而受到懲罰。但是孝宗正致力於整肅朝綱,對於外戚的放縱也是有限度的。他派人去查實張氏兄弟的事情,為瞭不損傷他和皇後的感情,隻好找機會當面警告張氏兄弟。後來孝宗與張皇後、嶽母金夫人夜遊南宮,鶴齡兄弟隨侍在後。在宮中宴飲時,酒至半酣,皇後、皇太子及金夫人起身更衣。孝宗趁張皇後與金夫人入宮更衣不在的時候,召張鶴齡到膝前,嚴加斥責,命他持正手法,約束傢奴,不要做擾民之事。張鶴齡免冠謝罪,連連應命。這是孝宗為顧全嶽母和皇後的面子而苦心安排的。這次宴會後,張氏兄弟的行徑果然收斂瞭很多。  皇帝的子孫多少,是關系到國傢承嗣的大事。孝宗和張皇後結婚幾年還沒有生下皇子,大臣們多次上奏要求皇帝多納妃嬪,廣播雨露,以多得子嗣,但是,孝宗卻一直沒有選妃嬪。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的冬天,長子朱厚照降生。關於朱厚照的生母是誰史書記載不一。《明史》將其默認為是張皇後的兒子,《明書》中記載是周太皇太後因為看到孝宗無子就為孝宗挑選瞭鄭氏、趙氏兩個美人來侍奉皇帝,孝宗不得已臨幸瞭鄭氏而生下瞭朱厚照,周太皇太後又讓張皇後認作自己的兒子來撫養,並在次年三月冊立為皇太子。不管朱厚照是誰所生,歷史上他還是被作為張皇後與孝宗的長子繼承瞭皇位成為後來的武宗正德皇帝。張皇後後來還為孝宗生瞭次子朱厚煒,但是在3歲時卻得病夭折瞭。孝宗對唯一的兒子朱厚照非常疼愛。但孝宗不幸在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時一病不起,五月病死,終年36歲,葬於泰陵。臨死前,他深知14歲的皇太子從小就耽於嬉戲遊獵,好安逸樂享受,皇後張氏自己根本管束不瞭兒子,放心不下的孝宗特於乾清宮東暖閣召見內閣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接受顧命,輔以正道,以教育太子成人。 相關閱讀推薦:明孝宗朱祐樘孝康敬皇後簡介 明孝宗張皇後生平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是誰?明孝宗朱祐樘生母孝穆紀太後的故事傳說明孝宗生母紀淑妃:生下大明天子為何慘死宮中?明孝宗朱祐樘為什麼一生隻有一個皇後?

宋朝歷史上誰是因說暗號被彈劾丟掉性命的外交官

  導讀:在一些諜戰劇中,我們常會看到深入敵戰區的某特工人員,往往以暗語與自己的上、下線兒聯系。諸如,表哥從鄉下來瞭,傢裡人很惦念你等等。雙方需一字不差,一字不漏地說出來。否則,會丟掉性命,甚至還會牽連一大批人斃命。在宋代,就曾發生過這麼一檔子事兒,不過其性質大不一樣。這呢,還得從金朝的主事人完顏亮講起。常言說,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自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北方地區連年征戰,老百姓生活困苦,造成瞭許多少數民族大量內遷。由於雜居的日子不好過,中原地區的部分漢人呢,就移民到瞭江南。同時,他們也帶去瞭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南方沒有的農作物的種子等,致使江南地區得到瞭空前地開發,經濟也迅速發展起來。  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的。可以這麼說,從隋朝到宋代,江南地區已成為少數民族覬覦的一塊“肥肉”。柳永的《望海潮》“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裡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裡的景象,就很是讓金主完顏亮垂涎三尺。為此,他剛走馬上任,就加快瞭吸收漢文化的速度,為進一步南侵做充分的準備工作。隻可惜,當時的宋主趙構卻不相信,或是根本不想相信這一事實的存在。即使出使金國的外交官孫道天回國後向高宗報告說,我看金主有南侵的意思,趙構聽瞭也是置若罔聞,他大金要什麼咱給提供什麼,咱又不招惹他,他沒有理由南侵。真不知道他是想享受一會兒是一會兒呢,還是真的愚笨呢,嚯,難道想打人的人還需要什麼理由麼?就連一些主和派也都懷疑孫道天是個戰爭販子。趙構一氣之下,把老孫調到瞭外地,落個眼不見心不煩。而金人呢,唯恐姓孫的外交官看出點什麼,或許想做賊的人就心虛吧。完顏亮下令,禁止本國百姓談論有關“南邊”的事兒,全面封鎖消息。   話又說回來,宋朝的官員並非都是白癡膽小之輩。有些人就勸趙構,還是早做打算吧,有備無患啊。趙構呢,不但沒有對此提起高度註意,而且還訓斥說,這純屬是造謠生事。那句話是怎麼講滴,挨著豺狼,你就不能放下手裡的傢夥什兒。要說金主可真是下足瞭功夫,就為心中惦記的那“十裡荷花”,他可是準備瞭十年之久啊。這不,說曹操曹操到。金朝派外交官施宜生及其陪同人員給宋主賀新年來瞭。人傢這樣說好聽,實際呢,是來宋朝探聽虛實的。  施宜生呢,原名施逵,字必達,後來改為宜生,福建邵武人氏。他因罪逃離瞭南宋,在金國謀瞭官位。宋主趙構聽說來人是施逵,施必達,雖說他已經和大宋沒什麼關系瞭,可畢竟他是宋裔呀,有話好說。他馬上派張燾去接待。雙方見面先是客套瞭一番,而後,張燾向施宜生嘀咕道,咳,這人啊,越老越思念故土哇噢。施宜生能聽得出他話裡的意思。親不親,故鄉的人嘛,其實,他也想透給宋朝點兒消息。無奈,身邊有金朝的陪同人員啊,這又不好明說。他隻好借機談論天氣以打暗語,咳,“今日北風甚勁!”今天這北風刮得厲害呀!言外之意呢,北邊那主兒可要發動猛烈進攻瞭哈。   可這說暗號的人又不能事先彩排,所以施宜生怕張燾聽不懂,就拿起近前幾案上的筆說,筆來,筆來。其音同“畢來”,即全都來的意思。這次,趙構才真的慌瞭。安下他匆匆忙忙做準備不說。咱就說那個冤大頭施宜生,回到瞭金國以後,陪同其一起到宋朝的副使向完顏亮彈劾瞭他。說他假公濟私,人在曹營心在漢,泄露軍事秘密。於是,完顏亮施酷刑,將施宜生處死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宋朝最轟動的UFO事件:民眾恐慌稱其“帽妖”一碗泡飯斷送遼國皇帝撕毀協議親征宋朝的計劃宋朝皇帝竟愛上賣唱女:娶為皇後險成武則天第二宋朝時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黑店?宋朝歷史上的提刑官是個什麼官?宋朝歷史上包拯真的是神奇的破案高手嗎?

盤點聊齋十大淒美鬼故事:人鬼情未瞭

  鬼魅小說發源於魏晉。  幹寶的《搜神記》是其時的代表作,成績很高。直至往後的1400年的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橫空出世,才一改人們對志怪小時既有的一些觀點,他把文言小說和志怪小說再一次推到瞭一個岑嶺。  《聊齋志異》在其時高壓的文化政策下,為瞭逼禍,采納談狐論鬼的情勢,曲折地影射瞭清初的社會近況,遼闊地反應瞭封建社會的糊口,風尚,人們生理。約莫采集瞭500個獨特的明間故事,而個中戀愛故事占到1/4,留給瞭我們很多經典感人的人鬼戀情,人狐戀情等。許多各人都已經耳熟能詳瞭。  1、《聊齋志異》十大情事之《嬰寧》  詩人王子服在元宵燈會偶遇尤物,他撿起女人丟落的梅花(掌酷網)花,相思成疾。表兄吳生誑他說女子是他的表妹,在西南三十裡的山裡。王子服一人入山探求,見到尤物,不想竟是本身的姨妹,叫嬰寧。嬰寧本為狐產女子且隨鬼母長大,全然不知道人世的禮數,憨純無比。當子服向她求寢時,她竟然以“不慣與生人睡”相答,並將此事匯報鬼母。  其後,嬰寧和子服一路歸傢。王母和吳生都困惑是鬼,但見她成日愛花愛笑,不避太陽,就讓她和子服結為伉儷。婚後還懲辦瞭鄰傢的浪浪子。一天夜裡,嬰寧匯報子服她的鬧事,並求他遷其鬼母的墳與本身的生母和葬。  又過瞭一年,嬰寧生下一子。在娘懷裡就不怕生人,和嬰寧一樣。   2、《聊齋志異》十大情事之《聶小倩》  詩人寧采臣為人豁達,守身如玉。  一次他坐在金華一座廟裡,同坐的尚有一個叫燕赤霞的詩人,有奇特的收妖的本事。一女鬼夜裡前來蠱惑寧采臣,被他嚴詞拒絕。第二天,有兩個蘭溪的過路人在隔鄰怪僻死瞭。當晚,女鬼又來,匯報他本身叫聶小倩,被惡鬼脅迫,求他輔佐本身離開苦海。寧采臣按小倩說的把她的屍骸遷到瞭裡自傢不遠處。小倩隨他回抵傢中。寧采臣妻身後,寧采臣娶小倩為妻。  一天,小倩匯報寧采臣說金華的魔鬼就要來尋仇瞭。於是,寧采臣拿出燕赤霞給他的辟邪的牛皮袋掛在床前。這時小倩已經有瞭人氣,不再畏懼辟邪的對象瞭。第二天晚上,魔鬼公然來到,被收服在牛皮袋裡化作瞭數鬥凈水。  後聶小倩為寧采臣生得二子,皆有功名。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聊齋》中女鬼為何在月夜勾引年輕書生? 揭秘:《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寫給夢中情人的情書揭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手稿為為何隻剩半部揭秘:蒲松齡寫《聊齋志異》為何熱衷婚外戀?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的故事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3、《聊齋志異》十大情事之《辛十四娘》  明朝正德年間,一姓馮的詩人朝晨遇一嬌艷感人的佳麗,黃昏時分見佳麗從一座破廟裡出來又歸去。於是馮生進去一探畢竟,對一老頭聲名本身戀慕女子之心,並硬闖內室被趕出。在回傢的路上,又誤入本身祖母的弟弟的鬼宅。鬼宅的老太太承諾為外甥提親。  公然,馮生和十四娘結成兩姓之歡。  後馮生幾翻冒犯楚銀臺的令郎被害下獄,在辛十四娘的全力下才得以脫險。但經此過後,十四娘對馮生很掃興,識破塵緣。第二天容光大變,日漸朽邁,半年後像一個八十歲的老婦人瞭。盡量馮生照顧的很好,照舊一病不起,忽然逝去。留下丫頭做瞭馮生的老婆。  其後,田園丁在太西嶽見到辛十四娘騎著一頭青騾子,對田園丁說“馮郎還好嗎?歸去匯報他,我已名列仙藉瞭。”   4、《聊齋志異》十大情事之《香玉》  一個姓黃的詩人坐在嶗山下清宮裡念書。院裡有幾棵耐冬和幾株牡丹。一天,黃生望見一穿白衣的女子在花叢中忽隱忽現,其後又望見一個穿紅衣的。他對白衣女人頓生戀慕之心,寫詩緬懷,不想,竟作用女郎成其功德。女郎匯報他本身叫香玉,紅衣的叫絳雪。直到園裡的一株牡丹被買走,才知香玉是花精。  黃生得知牡丹枯萎死去,就作瞭50首情詩哀悼香玉。  終於打動花神,讓香玉更生。在香玉柔弱發展的時辰,絳雪就陪黃生念書。其後,香玉完全規復,和黃生過上瞭伉儷一樣的糊口。  10年後,黃存亡去。他死前說“我死瞭會釀成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色花芽,長五瓣葉子。”  公然如他所說。  3年後,羽士的徒弟把黃生化身的牡丹砍掉,隨後,園裡的耐冬和牡丹相繼徇情而死。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5、《聊齋志異》十大情事之《公孫九娘》  順治年間,萊陽的詩人到濟南去祭拜本身的親朋,碰見死去的同縣的朱生央求他給本身做媒,把同樣是鬼的萊陽生的侄女嫁給他。萊陽生贊成後,在侄女傢,他相逢瞭天仙一樣平常的公孫九娘。由朱生牽紅線,人鬼團結。  一天,九娘哭著要求萊陽生把本身的屍骸從頭遷到母親的墳旁,並匯報他,人鬼殊途,不宜久留,別瞭送給他一雙羅襪。  但終因她身後埋在亂葬崗中而使萊陽生無發探求,終於導致二人戀愛失敗。  過瞭半年,萊陽生又去濟南,,天色暗下,隻見一地磷火,舊地重遊,無窮難受。隱隱中望見公孫九娘在墳崗之間,萊陽生連連呼喊:“九娘,九娘……。”卻始終不見公孫九娘答復。

盤點國外那些“武則天”:誰是終身未嫁的女王?

  導讀:她,14歲入宮,從此與宮廷結緣;67歲即位,成為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終年82歲,成為中國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她就是武則天!讓我們把視野放大一些,小編今天帶各位去盤點那些古今國外的“武則天”們吧!  1、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兒,1559年1月15日,伊麗莎白正式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女王。  伊麗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瞭英格蘭的統一。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傢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瞭一個頂峰,湧現出瞭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間開始確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在位時被稱為“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3月24日在裡士滿王宮去世,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也被稱為“榮光女王”、“英明女王”。 伊麗莎白一世  2、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統治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加大侵略擴張力度,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和占領瞭無數殖民地。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制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瞭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征。  3、 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與俄羅斯留裡克王朝有血緣關系,為留裡克王朝的後裔,原名索非亞·弗雷德裡卡·奧古斯塔,1729年4月21日出生於普魯士王國的什切青,1796年11月6日逝世於沙皇村(今普希金城),俄羅斯帝國女皇,1762年至1796年在位。  1767年召集新法典起草委員會會議,宣佈女皇的訓令,主張開明專制、嚴厲的法治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雖然想改善農奴制度,但是因貴族的反對而沒有成功。此外她還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貴族勢力得到加強,農民和農奴的生存狀況更加惡化。1773年至1775年發生普加喬夫起義。  葉卡捷琳娜二世  對外政策方面,三次瓜分波蘭,對土耳其作戰取得黑海沿岸地區,並吞並瞭克裡米亞汗國。寵臣和情人波將金去世後,她的以南進重建拜占廷帝國為目標的南進政策受挫。  這個時期的俄羅斯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大的國傢。葉卡捷琳娜被尊稱為“大帝”,即俄羅斯帝國歷史上兩位大帝之一。相關閱讀推薦:盤點歷史上的宸妃娘娘 歷史上有幾個宸妃?盤點聊齋十大淒美鬼故事:人鬼情未瞭盤點騎兵輝煌與落寞:曾助蒙古帝國征服大半地球古代十大神醫:盤點中國十大赫赫有名的名醫!盤點《水滸傳》十大綠帽子王:大刀關勝竟排第一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4、瑪格麗特二世  瑪格麗特二世,1940年生於哥本哈根,是前國王斐德烈九世之長女。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奧爾胡斯大學、劍橋大學、巴黎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1953年被立為王儲。1972年1月14日,斐德烈九世病逝後登基,成為丹麥歷史上第二位女君主。1967年6月同亨裡克伯爵結婚,有二子。愛好考古、繪畫、歌舞、閱讀文學作品、滑雪等,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5、貝婭特麗克絲·威廉明娜·阿姆加德  貝婭特麗克絲·威廉明娜·阿姆加德,1956年入國立萊頓大學,1959年獲法學碩士學位。1961年獲博士學位。1966年3月10日與比自己年長12歲的德國克勞斯親王結婚。1979年任國際兒童年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1980年4月30日登基繼承王位,成為荷蘭第六代君主。2013年4月30日,婭特麗克絲舉行退位典禮。  6、伊麗莎白二世女王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全稱“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其他領土和屬地女王,英聯邦元首,國教(聖公會)的捍衛者伊麗莎白二世”。現任英國君主,英國、英聯邦及15個成員國的國傢元首,國教會最高首領。2012年6月2日至5日,英國舉辦英女王鉆禧慶典,紀念女王登基60周年。2012年12月18日,參加內閣會議,她成為百年來和平時期出席政府內閣會議的第一位英國君主。為16個主權國傢(稱為英聯邦王國)的君主,以及由53個國傢組成的英聯邦的元首。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  伊麗莎白二世於1952年2月6日登基時,為7個獨立國傢的女王,即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巴基斯坦和錫蘭。1956至1992年間,她的王國數目有所增減。現時,她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牙買加、巴巴多斯、巴哈馬、格林納達、巴佈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圖瓦盧、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伯利茲、安提瓜和巴佈達、聖基茨和尼維斯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目前在世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傢元首(僅次於1946年即位的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同時也是英國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僅次於維多利亞女王。以她為國傢元首的英聯邦國傢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蔣經國的“地下情人”到底是怎樣的奇女子

  導讀: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之後,蔣經國於1937年攜妻、兒從蘇聯回到瞭中國。這便給蔣介石出瞭個難題——兒子接受蘇共的長期教育,恐怕難以適應國內的環境啊!正當他為此犯愁之際,以政治嗅覺靈敏著稱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請求宋美齡轉告蔣介石,讓蔣大公子去江西鍛煉一下兒。這倒為老蔣解決瞭一道難題。  有道是小馬乍行嫌路窄。蔣經國受蘇俄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的影響,剛一上任,就打出瞭“建設新贛南”的旗號。他一心想把贛南建設成為一個“三民主義模范區”,力求開辟一片新天地。也就在他雄赳赳、威風風地走上瞭贛南這塊“試驗田”,並大踏步推行其所謂“新政”的時候,一位江西南昌的少婦闖入瞭他的生活。然而,這個少婦時下已是兩個兒子的媽媽瞭,那是紅杏出墻,還是……?   原來,少婦名叫章亞若,生在一個封建官僚知識分子傢庭,她的父親曾經當過兩縣的縣長。章亞若的父母共生瞭十一個兒女,有四個夭折瞭。她在傢排行第三,父母給她取名懋李。小懋李長相秀氣,膚色白白的,又十分地乖巧,所以父母特別疼愛這個女兒。抗戰前後,她自己改名為“亞若”。後來,其四妹章懋梅也效仿她,改名“亞梅”。早在中學時代,章亞若的國文就很棒,詩詞文章也出類拔萃。而且,她還能歌善舞。可惜的是,畢業以後,也就是她十五歲的時候,由父母包辦,把她嫁給瞭一個叫唐英剛的遠房表哥。這位表哥呢,和亞若的脾氣性格迥然不同,是個既典型的書生形象——溫文爾雅,內向,且思想保守。平日裡,無論是他的服飾,還是言行舉止都那麼按部就班,那麼的傳統。章亞若呢,則是個接受瞭新思想的知識女性。不妨這麼說吧,她二人一個是復古風,另一個是新潮派,不管怎麼混搭,它都不搭調。  這時間久瞭,兩人一點共同語言都沒有,甚至越來越生分,感情上也愈加冷淡瞭。章亞若索性住在娘傢,兩個兒子交給婆婆照管。夫妻感情的破裂,使得唐英剛內心異常苦悶。最後,他終於禁不住這“背離倫理綱常規范”的情感折磨,選擇瞭自殺,成瞭封建婚姻的犧牲品。章亞若丈夫死去的那一年,她才二十三歲。從此,她便長期居住在傢。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攻到瞭南昌城外,章亞若和母親、弟弟、侄子帶上銀錢、細軟逃難到瞭贛州。她擔心如此下去會把所有的積蓄吃光,就決定走出去找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居然在贛南行政專員公署找到瞭一份工作。   章亞若擔任專員公署文書後,很快就適應瞭這份工作。當然,轉眼之間,她馬上也變成瞭城裡人註目的焦點人物。因為她不但漂亮,而且活潑開朗,會跳舞,還會唱京劇,這能不吸引人們的註意力嗎?同在一個單位工作,章亞若自然便與蔣經國接觸的機會多瞭。她欽佩上司的能力和膽識,完全把小蔣看作是心目中的英雄、偶像;蔣經國呢,也很喜歡這個漂亮能幹的女秘書。由男女之間的互相欣賞,逐漸地,演變成瞭互相吸引,那種萌動的情感在章、蔣各自的心中發芽瞭。那時的蔣經國已有瞭蘇籍妻子蔣方良,即使章亞若再狂熱,畢竟也是第三者插足。她知道,如果自己深愛這個男人,就隻能做他的“地下情人”。福兮,禍兮?相關閱讀推薦:斯大林對蔣經國坦白:蘇聯為什麼要割走外蒙古?蔣經國接任“總統” 宋美齡為何不參加就職典禮?扶不起的蔣三代:蔣經國三個兒子的人生悲劇赴臺後的保密局“內戰”:毛人鳳沒想到會輸給蔣經國一顆子彈如何讓蔣經國登頂臺灣?蔣經國遇刺內幕解密蔣經國拒絕被大陸統一的最大“王牌”是什麼

唐朝甘露之變是怎麼回事?甘露之變結果怎樣

  甘露之變指發生於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的一次政變,宦官勢力得勝,造成朝廷中許多官員被殺。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歲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和李訓、鄭註策劃誅殺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軍的後院欲斬殺,被仇士良發覺,雙方激烈戰鬥,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傢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在這次事變後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  背景  安史之亂後,唐朝宦官勢力開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軍並且成為定制,從此宦官勢力變得不可抑制。  寶歷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殺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為帝。  文宗向來不滿宦官專權,大臣李訓、鄭註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與文宗密謀誅滅宦官。李、鄭二人是因為王守澄的引薦而得以進入朝廷任高職,文宗認為與二人謀事不易引起宦官們的警覺。  當時,外人僅知道李、鄭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卻不知道二人原來與文宗另有密謀。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訓之謀,杖殺曾參與殺害唐憲宗的宦官陳弘志,不久又以李、鄭之謀賜王守澄死。  雖然李、鄭二人的共同目標是消除宦官專權,但二人開始爭功,發展成勢不兩立的局面。九月李訓升為宰相,同時把鄭註派到外地任鳳翔節度使,表面上是作為助援,內裡卻另有打算,如果清除宦官的計劃成功,下一目標便是鄭註。   過程  李訓和鄭註本來約定由鄭註以協助王守澄的葬禮為名,帶數百精兵前來,趁宦官們參加葬禮時一網打盡,但李訓後來又不想鄭註因此領功,便以自己親信出任一些節度使和京中重要職位,暗中招募士卒,並提前行動。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廿一,文宗與百官在紫宸殿早朝,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奏稱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夜生甘露,為祥瑞之兆。李訓等人勸文宗親自前往觀看,文宗到含元殿,命宰相及中書、門下兩省官員前去左仗視察,眾人回報那不是真甘露。  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一眾宦官前去查驗,李訓等人事先暗藏甲兵,以伏殺宦官。文宗也命王璠、郭行餘分別領河東、邠寧軍前來,但河東軍來瞭,邠寧軍卻不敢上前。仇士良抵達後,看到韓約神色驚慌,又發現周圍有伏兵,立即返回含元殿劫持文宗回內殿。李訓見狀,叫金吾軍上前護駕。金吾軍及其他舉事兵卒雖然殺瞭少數宦官,卻阻止不瞭宦官帶走文宗。相關閱讀推薦:唐文宗李昂之後的皇帝是誰?唐文宗死後誰做皇帝揭秘唐文宗:為何說唐文宗有帝王之道無帝王之才?唐文宗李昂有幾個兒子?唐文宗李昂子女有哪些唐文宗李昂是個好皇帝嗎?如何評價唐文宗唐文宗李昂活瞭多少歲?唐文宗墓在哪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仇士良等人挾持文宗返回內殿後,派出神策軍五百人砍殺眾大臣,舉事兵卒潰敗。對甘露之變計劃一無所知的宰相王涯出逃後被捕,在刑訊下供稱此事為宰相們謀反,意在改立鄭註為帝。李訓逃出長安,但最終被捕殺。仇士良等人又密令鳳翔監軍誅殺在外地的鄭註。文宗也被迫認同王涯的供詞。  此次事變中,死者數以千計,除李訓、鄭註外,李訓黨羽多人被捕殺,宰相舒元輿、王涯、賈等人被腰斬,“親屬無問親疏皆死,孩稚無疑,妻女不死者沒為官婢。”史稱“甘露之變”。牽涉者的一些傢屬投奔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並得到接納,暫時躲過一劫,但844年劉從諫的侄子和繼承人劉稹被殺後,他們作為劉氏伯侄的親信也一並遭到殺害。宦官認為文宗事前已知悉李訓、鄭註之謀,對文宗不滿,文宗此後更受宦官壓制,鬱鬱而終。  影響  “甘露之變”後,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君主的廢立、生殺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為中國歷史的第二次宦官時代的開始。“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此後很長一段時期,中書省、門下省官員入朝都與傢人辭別,因為說不定何時就會被殺。唐文宗更受到宦官欺凌,一次問當值學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堯、舜之主也。”文宗嘆道,“朕豈敢比堯舜,何如周赧漢獻耳!”周墀:“彼亡國之主,豈可比聖德?”文宗說:“赧、獻受制於強諸侯,今朕受制於傢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復視朝。  仇士良後來還幹涉唐文宗的繼承人問題並為此殺死唐文宗的楊賢妃、弟弟安王李溶、唐敬宗子陳王李成美。直到唐武宗年間,仇士良才失勢而死。唐宣宗年間,遭甘露之變波及的王涯、賈等無辜者才得到平反,但宣宗同時也為仇士良平瞭反。  唐朝的宦官勢力,直到朱溫在唐昭宗天復三年(903年)大殺宦官後,才終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溫建後梁篡位而滅亡。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端木蕻良並非絕情男 在蕭紅去世18年後才續娶

  31歲,對一個女人來說,本應是享受傢庭幸福的時光,但蕭紅的生命卻在那一年戛然而止;9年的創作時間,對於一個作傢而言是那樣的短暫,但蕭紅卻為世人留下瞭百萬字的作品;三段婚姻在舊時期對於一個女子而言,是那樣的難以想象,但蕭紅卻全身心的用堅強與包容詮釋著每一段愛。就像蕭紅曾經說過的,“這些回憶我是願意忘卻的,不過,在忘卻之前,我又願意再溫習一遍。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地主傢庭的蕭紅,卻絲毫沒有受到父親專制和保守的影響,一生都是那樣的倔強和堅強,無論是身懷六甲被棄旅館,還是受到摯愛的人背叛,都沒有擊垮蕭紅追逐生命的動力。在那樣一個對於女性來說隻意味著剝奪和無從選擇的年代,蕭紅與時代和命運抗爭著,先後三次為自己選擇瞭愛情,即使在今天蕭紅的愛情在人們的口中變成瞭羅生門樣的現狀,卻依然能讓我們看到她生為女人的那種無奈與反抗。  二蕭通過書店結交魯迅  很多人都說,沒有蕭軍也就沒有蕭紅,他們的相遇就像是天註定一樣,一見鐘情,對於這樣的一種說法,蕭紅研究會副會長章海寧發出瞭不同的聲音,他認為,在文學上,可以說,沒有蕭軍就沒有蕭紅,但他們愛情的開端並非是完全的一見鐘情。  在懷孕的蕭紅被棄旅館的絕望之際,她寫信給瞭《國際協報》求援,作為報社編輯的蕭軍曾去看過蕭紅,但兩人絕非在這時墜入瞭愛河,而是隨後蕭紅趁著哈爾濱發大水的機會逃出瞭旅館,與蕭軍會合。隨後,在蕭軍的幫助下,蕭紅在醫院裡產下一個女嬰,但由於貧困無力撫養被迫送人,而這也成為瞭作為女人的蕭紅心中永久的傷痛。蕭紅與蕭軍自然而然也就走入瞭婚姻生活,但這時的蕭紅與蕭軍之間是否就是完全的愛瞭,章海寧認為並不完全是,而是漸進的過程,蕭紅對蕭軍的感情中,一部分是因為愛,另外一部分可能是出於感激。  遇到瞭蕭軍的蕭紅很幸運,兩人開始瞭一起寫作、一起維持生計的日子,蕭軍這個“東北作傢群”的代表,帶領蕭紅走上瞭文學的道路,章海寧說,可以說,在文學上,沒有蕭軍就沒有蕭紅。即使蕭紅是一個很有天賦的作傢,但在最初的創作中她有著膽怯和不成熟的地方,都是蕭軍一路的鼓勵她,使得蕭紅在1933年5月21日,寫出瞭第一部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並在10月,與蕭軍合著瞭小說散文集《跋涉》。  隨後,為瞭躲避迫害,蕭紅與蕭軍來到瞭青島。這一期間,通過荒島書屋老板,二蕭與魯迅先生結識。荒島書屋的店主人是孫樂文和寧推之,孫樂文後來加入瞭共產黨,這書店也就成為地下黨以及青島“左聯”小組的活動地點之一,書店常常擺放北京、上海等地出版的新文學書刊,書店主人還在店內擺瞭幾張座椅,供人們翻閱瀏覽、議論交流———這與當時上海的內山書店的做法有相似之處。當時,老舍等進步作傢也曾在青島組成新文學群體,荒島書屋以及周邊新文化氛圍滋養瞭二蕭,影響瞭二人的創作之路,也為二人與魯迅結識埋下瞭思想和意識上的伏筆。 蕭紅與蕭軍  在青島期間,蕭軍曾去過上海找過魯迅,但是由於沒有可靠的關系,二人隻找到瞭內山書店,沒有打聽到魯迅的可靠地址。這時在荒島書屋,孫樂文及時為他們提供瞭幫助,將二蕭引薦給魯迅,正是在孫的牽線搭橋下,二蕭與魯迅開始瞭一段世人皆知的忘年之交,也就此成為他們命運的轉折點。  1934年兩人不願做亡國奴,來到瞭上海,這時,他們已經成為瞭兩顆閃耀文壇的新星,可兩人的關系卻也出現瞭裂痕,最終在1938年在西安和平分手。  端木蕻良並非絕情男  與蕭軍分手後,1938年5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兩人當時的結合確實是因為相愛,可他們的性格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蕭紅是一個熱情大方、大膽奔放、心靈手巧、懂得生活的人,而端木蕻良卻有些懶散、做事慢,這就註定著兩人在生活中會有很多的摩擦。時間一長,當愛情在生活中磨平瞭棱角後,該產生的親情還沒有形成,註定在婚姻的繼續中不會有幸福,所以也就會有人們在今天說,在日軍逼近武漢之時,隻有一張船票的時候,端木蕻良去瞭重慶,留下瞭蕭紅,這成為瞭今天人們詬病端木蕻良的重要原因。  1940年1月底,蕭紅隨端木蕻良離開重慶飛抵香港,住在九龍尖沙嘴樂道8號,1942年1月12日,日軍占領香港,蕭紅病情加重,被送進香港跑馬地養和醫院,因庸醫誤診而錯動喉管手術,致使蕭紅不能飲食,身體衰弱。 1942年1月22日,蕭紅與世長辭,在戰火紛飛中,寂寞地離開瞭人間。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端木蕻良對蕭紅後事安排及半個世紀的牽掛揭秘:才女蕭紅與端木蕻良如何從相愛到離婚的?蕭紅和魯迅什麼關系?蕭紅與魯迅間有何緋聞往事魯迅暗戀蕭紅之說:魯迅跨越師生之情愛過蕭紅?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蕭紅的離開也帶走瞭她在世間的愛,留給瞭人們更多的疑問,人們總是在懷疑,這個陪伴蕭紅走完人生最後路程的男人是否對她呵護有加,是否在她彌留之際守護在她的身邊,是否如外界所言,端木蕻良在蕭紅住院後都很少探望。章海寧說道,端木蕻良自己的身體也不是很好,而且他當時也比較忙,可能陪伴蕭紅的時間並不長,但並不能說他不愛蕭紅,在蕭紅死後,他把自己關進房子裡,默默地寫作,孤獨地忍受著生活與精神的重負。端木在蕭紅去世18年後才續娶鐘耀群為妻,由此可見他對蕭紅的感情還是很深的,他不僅一直保存著一縷蕭紅的遺發,而且經常寫詩懷念蕭紅。十年浩劫以後,端木幾乎年年都要自己去廣州銀河公墓,為蕭紅掃墓,自己不能去時就托朋友去,並寫悼詩獻於墓前。  1987年11月4日,端木與鐘耀群一起到蕭紅墓前祭掃並獻詞一首,題為《風入松·為蕭紅掃墓》:  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滿屋梁,梅邊柳畔,呼蘭河也是蕭湘,洗去千年舊點,墨鏤斑竹新篁。  惜燭不與魅爭光,篋劍自生芒,風霜歷盡情無限,山和水同一弦章。天涯海角非遠,銀河夜夜相望。(記者 王瑩)  關於蕭紅的“關鍵詞”  在署名為“句芒”的《有關蕭紅的一百個細節》一文中,作者列舉瞭蕭紅身前身後的一些細節,讓讀者從另外一個側面看到瞭不一樣的蕭紅。   朱亞文飾演端木蕻良  生日之謎  作於1936年12月12日的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蕭紅在開頭寫道:“一九一一年,在一個小縣城裡邊,我生在一個小地主的傢裡。那縣城差不多就是中國的最東最北部——黑龍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個月飄著白雪。 ”  但是具體出生於1911年的哪月哪日,蕭紅沒有提及。曾經與蕭紅共同生活過五、六年的蕭軍說蕭紅出生於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那天,後來又補充說是辛亥年端午、公歷1911年6月2日。可是萬年歷顯示,辛亥年端午應為公歷6月1日。這就自相矛盾瞭。  據與蕭紅有三年多婚姻的端木蕻良說,蕭紅的生日的確是在端午節,因當時人迷信這個日子不吉利,所以將她的生日推後三天,說成是農歷五月初八。  因屢屢的忤逆和叛逃,蕭紅於1931年被父親逐出傢庭,張傢傢譜上沒有任何關於她的記載。這也是蕭紅出生日期成謎的一個原因。  在資料缺失的情況下,近來為蕭紅作傳的學者要麼回避她具體的出生日期,要麼傾向於端午節這個說法。  “窮”與“義”  散文集《商市街》記載的是蕭紅出院之後與蕭軍在哈爾濱共同生活的經歷,他們先是住在歐羅巴旅館,後來搬進瞭商市街蕭軍做傢庭教師的人傢裡。這部散文集大部分的文章都圍繞著饑餓、寒冷、貧窮、借錢、求職等主題在寫,那是蕭紅那段時期生活的主旋律。其中一篇標題直接叫《餓》,餓到幾乎去偷人傢門上掛的列巴圈,餓到寫信給原來中學的圖畫老師借錢;還有一篇《飛雪》是寫冷,“在屋裡,隻要火爐生著火,我就站在爐邊,或者更冷的時候,我還能坐到鐵爐板上去把自己煎一煎。若沒有木柈,我就披著被坐在床上,一天不離床,一夜不離床”。東北的冬天,木柈就像糧食,一刻都離不瞭吧?為瞭包子和木柈,蕭紅走進當鋪,用一件新棉襖換來一塊錢,“路旁遇見一個老叫化子,又停下來給他一個大銅板,我想我有飯吃,他也是應該吃啊!然而沒有多給,隻給一個大銅板,那些我自己還要用呢”!(《當鋪》)  這就是蕭紅,自己朝不保夕,也不能不給路邊的叫化子一個銅板。類似的事情後來在武漢也發生過。

為什麼說乾隆盛世拉開清朝大崩潰序幕?

  乾隆盛世拉開清朝大崩潰序幕  乾隆盛世的功績是創造瞭空前的政治穩定,養活瞭數量空前的人口,然而,這一時代給中華民族精神造成的永久性創傷,遠大於其成就。在盛世的假面之下,大崩潰已拉開序幕。  <英使眼裡的盛世>  1792年,馬戛爾尼帶領英國使團來到清朝,提出在北京開設使館、通商等要求,但被乾隆皇帝全部拒絕。就在乾隆自命不凡地以為天朝“無所不有”時,西方對東方文明曾有的敬意被徹底擊碎,他們看到的是一個野蠻、封閉、愚蠢的政權。  英國使團成員巴羅寫道:“朝廷的高壓手段完全馴服瞭這個民族,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瞭這個民族的性格。他們比世界上其他國傢的人更膽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對公眾事務漠不關心。”  <奴隸隻許有胃腸>  《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一書的作者張宏傑表示,乾隆盛世是基於少數統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設計出來的盛世。乾隆成功地建造瞭一個針紮不透、水潑不透的政治監獄,這個監獄塑造出來的國民固然馴服、聽話、忍耐力極強,卻無法挺起腰板,主動迎接世界大潮。乾隆時代的中國人是“做穩瞭的奴隸”,隻許有胃腸,不許有頭腦。 據統計,康熙、雍正兩朝文字獄30起,官紳、名士占2/3。而乾隆年間,約130起文字獄中,72%出自社會下層。   <皇帝成權力俘虜>  乾隆初期采取瞭一系列強悍的專制措施,但並沒解決傳統政治中的基本問題–腐敗。乾隆後期,腐敗已成為體系性、體制性的腐敗,靠人治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  乾隆越到老年,越形成一個心理定勢:成績是主要的,問題是局部的。為什麼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隻有老皇帝視而不見呢?因為晚年的乾隆成瞭自己權力的俘虜,他的周圍聚集著大量以窺測他心思為生的人,他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支撐權力的正面信息,負面信息都被當作錯誤信息清洗掉瞭。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史上乾隆皇帝為何搞翻案把袁崇煥抬上神壇?乾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傢?如何評價乾隆皇帝乾隆國舅高恒:建五亭橋迎皇帝南巡 因貪入獄病死揭秘:烏喇那拉皇後斷發被廢隻因乾隆太風流?揭秘:晚年紀曉嵐為何被乾隆帝斥為“無用腐儒”

揭秘:歷史上管仲竟是射箭史上創造六環紀錄的人

  導讀:射箭是用弓將箭射中中心目標的一種競技比賽。命中的箭靶越靠近中心,環數就越高。每一次射擊最高紀錄為10環。假如射中六環的話,恐怕就有些糟糕瞭吧。可有時並非每個參賽選手的運氣都那麼好,其中管仲就是一位糟糕的射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請聽端詳。  話說公孫無知殺死瞭自己的堂兄弟齊襄公以後,自己當瞭頭兒。世事難料,又過瞭一年,公孫也走上瞭被手下所殺的不歸路。這次,齊國可亂套嘍,一時間成瞭沒娘的孩兒。這樣下去怎麼行?國不可一日無君呀!於是,齊國一個管事兒的名叫高傒的人出面瞭,由於他與齊釐(xi即僖)公的老三兒子薑小白是發小,關系相當不錯。所以,當他聽到信報說公孫無知被殺瞭,就暗中派人去接逃亡在外的公子小白,打算讓他來接任齊君一職。  哪知天有不測風雲,薑小白剛一踏上齊國的土地,就遭遇瞭以管仲為首的公子糾隊伍的襲擊。有人該說瞭,管仲能說會道,堪稱是當時的政治傢,他還會帶兵打仗?說對瞭。不是嗎?打仗靠的是智慧,管仲心想,我傢公子等這一天已經等很久瞭,如今你小白卻打算搶先回國即位,沒門兒!說是遲那時快,他拿出弓箭,瞄準瞭公子白,“嗖”的一箭就射瞭過去。   小白激靈靈嚇瞭一身冷汗,他應聲摔倒在地。管仲喜出望外,馬上派人給流亡在魯國的公子糾報喜,魯莊公聽瞭特別高興,吩咐隊伍不必急於行軍瞭,王位勢在必得瞭。所以,公子糾六天以後才到瞭齊國。而此時的齊國,已經有新君瞭,他就是公子白,齊桓公。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管仲那一箭呀,呵呵,沒有打成十環擊中小白,而是打到瞭他離心臟或腦門兒較遠的銅帶鉤上,這要按賽場上的靶子來說,老管射出的這一箭起碼在六環以內。因為小白毫發無傷,否則,後果,甚至齊國的命運就會大不相同瞭。聰明的小白知道事態嚴重性,他便立刻裝死以迷惑管仲,然後躲在帳篷裡,日夜兼程地回到瞭齊國。   那為什麼說管仲是隻打瞭六環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管仲射發小白不像賽場的靶子是固定的,而對人瞄準,則是針對移動著的目標瞄準,因此打出九、十環的把握性不大。射中瞭帶鉤,若按比賽的靶面來說的話,應該離鎖定目標還有一段距離。六環以內也是給他高分瞭,因為這是我們通常說的走偏瞭。  二、管仲雖然擊中瞭目標,但卻將箭頭射在瞭帶鉤上,也就是說,他的射中點起碼在腰的部位,距離中心點,即致命點還有幾個點兒的距離,才能讓小白斃命,所以說,他的射中點應是僅次於最低圈外的六環的位置。  三、因為是戰場的緣故,管仲的註意力不可能有十足的把握完全集中在小白一點上,戰場的范圍與紛亂給他的註意力增加瞭一定的難度,和外來的幹擾性。退一步講,他射出的一箭,如果是七環、或是八環也足能使對方受傷,會嚴重影響或拖延小白會齊地的時間。  四、在古代,帶鉤也是身份的一種象征,一些人往往拿它作為炫耀的資本,它在腰間會隨人而動。管仲之所以射中它,也正說明它給管仲射中目標帶來瞭一定的難度。再加上老管的技術不過關,距離遠會使得他的視線出現模糊感,從而導致技術的層面上的微妙變化,急於求成,立功心切等等都是他擊中六環的諸多因素。所以不但沒有讓小白受傷,反而給瞭他假死逃脫的機會。相關閱讀推薦:樂毅到底是誰?為何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樂毅?法傢先驅管仲曾是出名窩囊廢:打工被炒三次魷魚管仲是怎麼死的?管仲的死因管仲如何成為齊桓公的手下?鮑叔牙為何力薦管仲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 管鮑分金的故事齊國名相管仲:小人和君子也能成為好朋友

國軍名將張靈甫是自殺的嗎?張靈甫究竟怎麼死的

  導讀:跳出國、共不同陣營親歷者們互相沖突的回憶資料,關於張靈甫之死,可供參考的最具價值的材料,目前可見者,有三份。  張靈甫的抗日功績早已得到認可,至於“抗日名將”則見仁見智  近日,有山東媒體刊文《張靈甫並非抗日名將 有人故意炒作》,文章認為:其一,“張靈甫根本不是抗日名將,其抗日戰功有人為拔高的地方”;其二,張靈甫在內戰中並非自殺,“張靈甫明明是當俘虜後被打死的,這有當年陳毅講話和華野驗屍報告為證。陳毅的講話明確說‘張靈甫是我們殺的’。”①  對於前者(張靈甫與抗日)——具體的戰役、戰鬥,是由誰指揮,是由哪支部隊所打,戰績如何,確有廓清之必要。但關於抗日功績的大小,並無具體量化標準,本是見仁見智之事。底層一兵之犧牲,未必輕於高級將領之殉國。故討論價值不大。誠如該文所言,“說實話,74軍在整個抗戰期間,廣大官兵浴血奮戰——部隊換瞭好幾茬,為抗戰勝利立下瞭不朽的功勛,不愧為抗日的鐵軍!張靈甫作為74軍的一員,那也是有著不朽的功勛的。”②  當然,四九建政後,對張靈甫抗日功績最有力的肯定,莫過於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張靈甫的後人代父領到瞭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國務院頒發的一枚抗日紀念章。③  至於張的軍事指揮水準如何,究竟能不能算“抗日名將”,同樣是見仁見智之事。可供參考的是,因國防教育建設先天不足,蔣介石在整個抗戰期間,長期痛感國軍中、高級軍官的素養不夠,屢屢直言:“你們今天做軍長、師長的人,如果真正憑自己的學識能力,在國外做一個團長的資格都不夠”,“我們做總司令的,隻比得上人傢一個團長,我們的軍長、師長,隻當得人傢一個營長和連長。”(1938年)同情國軍的美國將軍魏德邁也說,“在我所接觸的國軍高級軍官中,我發現很少能視為是有效率或是受過良好專業訓練的……”④將張靈甫在抗戰中的表現,納入到上述對國軍將領群體的總體評價之中考量,或許是合宜的。   張在內戰期間的表現,可供參考的是,孟良崮之役後,華野政治部內部編纂瞭10萬餘字的《蔣軍74師調查研究》,全面調查收集該軍“歷史沿革、組織編制、官兵素質、軍事訓練、慣用戰法、管理教育、供給衛生、政治狀況、戰役過程”等內容。“尚未印好,朱總司令就來電催索”,“作為密件發到團以上各部。陳毅司令員指示各部隊把74師作為研究蔣軍的典型加以研究,以改進我軍的戰術與軍事訓練,提高作戰能力。”⑤  內戰中張靈甫究系如何而死,讀者也不妨就目前可見材料自行判斷  對於後者——張靈甫究竟死於自殺還是被擊斃,自孟良崮戰役結束至今,爭論始終未休。黃政(原整編第74師輜重團團長)、邱維達(原整編74師副師長)、李懷勝(原整編74師連長)等原國軍將領之回憶,多支持自殺說;何鳳山(華野六縱特團副團長)、吳強(華野六縱政治部宣傳部長)等人,則堅持被擊斃說。  跳出國、共不同陣營親歷者們互相沖突的回憶資料,關於張靈甫之死,可供參考的最具價值的材料,目前可見者,有三份。  第一份,是1947年5月30日,華野“陳(毅)粟(裕)譚(震林)(陳士)榘”聯名致電中央軍委的電報。電報稱:  “據最後檢查證實,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副師長蔡仁傑、五十八旅旅長盧醒,確於十六號下午二時解決戰鬥時,被我六縱特團副團長何鳳山當場所擊斃。當特團何副團長走近張靈甫等藏身之石洞,據師部副官出面介紹為張靈甫等人,現尚在俘官處可證。”⑥  按“陳粟譚榘”這個說法,張靈甫是在戰鬥中被擊斃的。該說法,無疑也是最早的官方說法。相關閱讀推薦:張靈甫遺骨被埋在羊圈 其子欲鑒定農戶索要20萬日軍強令中國女戰俘赤身引路 張靈甫何以應對?《太平輪》與張靈甫究竟有什麼關系?太平輪雷義方原型是誰?雷義方的原型是張靈甫嗎?揭秘:張靈甫死後蔣介石為何讓湯恩伯當眾下跪?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二份,是此前一天,1947年5月29日,陳毅在華東野戰軍團以上幹部會議上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嚴厲批評瞭華野軍隊中存在的殺俘虜、瞞繳獲等不良現象,其中提到:“重傷兵殺俘虜,不老實,公開對黨進行欺騙,違反政策。張靈甫是我們殺的,報告說是自殺的,我們便騙瞭黨中央、毛主席、朱總司令。繳獲不報實數,領錢領糧多報人數,大鬥進,小鬥出。現在勝利一天天接近,如這些問題不進行自我批評,不很好糾正,可能造成挫折,推遲勝利,有遭受嚴重挫折可能。”⑦  按這個說法,張靈甫是先被俘,再被殺;且陳毅此前接到過來自戰鬥一線的“自殺”報告。可與該講話互為參照的,還有曾任華野《前鋒報》記者的魯山的說法。據魯山回憶,“六縱隊還遵照陳毅的指示,將違反俘虜政策擅自擊斃張靈甫的那個排長關瞭禁閉。”不過,官方《陳毅軍事文選》的編纂者,並不認同陳毅講話中所透露的“先被俘再被殺”這一信息。在該報告的註釋中,編纂者解釋稱:  “張靈甫是我們殺的,指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六日,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特務團一部由副團長何鳳山率領沖至孟良崮山上敵整編第七十四師指揮所隱蔽的山洞口,向洞內開槍,敵師長張靈甫等被擊斃。由於當時野戰軍指揮部提出的口號是‘沖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故假報瞭張靈甫是自殺的。”⑧   如此,這個註釋,就將陳毅的這份對華野內部團以上幹部的報告,與次日“陳粟譚榘”聯名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關於張靈甫之死的分歧,“彌合”瞭起來。但是,這種“彌合”,說服力仍嫌不夠——誠如有學者評價稱:“‘活捉’隻是口號,並非不完成不行的硬指標,沒有活捉便假報自殺的因果關系並不充分。”⑨  第三份材料,則是前文曾提及的華野政治部內部所編纂的《蔣軍74師調查研究》。據鐘期光上將回憶,該《調查研究》,是在孟良崮之役結束後,“組織20餘名得力的幹部,……經三個星期的突擊”所完成。張靈甫死於5月16日,則該《調查研究》在華野內部發行的時間,已晚於前兩份材料。但對張的死,該內部文件並沒有遵從5月30日“陳粟譚榘”電報的官方口徑。文件稱:  “五月十二日自垛莊北犯我坦埠,企圖攻略沂水,甫遭接觸,即南竄孟良崮山區,我野戰大軍加以重重包圍,於五月十六日,全殲該頑於孟良崮,除張靈甫、蔡仁傑、盧醒等自殺及戰鬥中擊斃七千餘名外,其官兵五千人悉數被俘。”⑩  按該材料,則張靈甫死於自殺。上述三分材料,其“原始性”與“權威性”均無可置疑,但其中的“沖突”也同樣鮮明。究竟哪一份材料所述,更接近事實,讀者不妨自行判斷。  註釋:  ①②大眾網:張靈甫並非抗日名將

武松臨別囑托引發潘金蓮出軌殺夫?

  《金瓶梅》和《水滸傳》中對於潘金蓮出軌和最終殺害武大都有詳盡的描寫,雖然細節略有不同,不過總的來說,武松的臨別囑托,都是引發潘金蓮、武大婚變的導火索。  當潘金蓮向武松示愛被拒絕之後,潘金蓮惱羞成怒,武大回傢之後,潘金蓮惡人先告狀,說武松調戲自己,武大口裡說,我兄弟不是那樣的人,表示不信,至於心中,難免有些不滿。於是,當武松卷鋪蓋走人的時候,武大想勸,勸說的理由是傳出去讓鄰居笑話。當潘金蓮諷刺武大,要挾武大,有武松沒自己的時候,武大也就順水推舟,放武松走瞭。  之後,武大本可以到武松衙門裡聽武松重新說明這段事情,可因為潘金蓮有交代,不要去找武松,武大也就真的沒有去找武松,於是,三人之間的誤會就漸漸加深。  直到後來,縣令積攢瞭一批財物,要武松負責押送到京城,武松不放心哥哥,臨別到哥哥傢吃飯說瞭一段話。在武松看來,這段話本來是好意提醒哥哥,尤其是警告嫂嫂,沒想到最後卻使得嫂嫂潘金蓮紅杏出墻,哥哥武大郎身首異處。  武松的原話是這樣的:  “大哥在上,今日武二蒙知縣相公差往東京幹事,明日便要起程。多是兩個月,少是四五十日便回。有句話特來和你說知,你從來為人懦弱,我不在傢,恐怕被外人來欺負。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隻做五扇籠出去賣;每日遲出早歸,不要和人吃酒;歸到傢裡,便下瞭簾子,早閉上門,省瞭多少是非口舌。如若有人欺負你,不要和他爭執,待我回來自和他理論。大哥依我時,滿飲此杯。”武大接瞭酒道:“我兄弟見得是,我都依你說。”  吃過瞭一杯,武松再斟第二盞酒,對那婦人說道:“嫂嫂是個精細的人,不必要武松多說。我的哥哥為人質樸,全靠嫂嫂做主。常言表壯不如裡壯,嫂嫂把得傢定,我哥哥煩惱做甚麼!豈不聞古人雲:籬牢犬不入。”那婦人聽瞭這句話,一點紅從耳邊起,須臾紫漲瞭面皮,指著武大罵道:“你這個混沌東西。有甚言語在別處說,來欺負老娘!我是個不帶頭巾的男子漢,叮叮當當響的婆娘!拳頭上也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不是那腲膿血搠不出來鱉!老娘自從嫁瞭武大,真個螞蟻不敢入屋裡來,甚麼籬笆不牢犬兒鉆得入來?你休胡言亂語,一句句都要下落!丟下一塊瓦磚兒,一個個也要著地!”武松笑道:“若得嫂嫂做主,最好。隻要心口相應。既然如此,我武松都記得嫂嫂說的話瞭,請過此杯。”那婦人一手推開酒盞,一直跑下樓來,走到在胡梯上發話道:“既是你聰明伶俐,恰不道長嫂為母。我初嫁武大時,不曾聽得有甚小叔,那裡走得來?是親不是親,便要做喬傢公。自是老娘晦氣瞭,偏撞著這許多鳥事!”一面哭下樓去瞭。   先看潘金蓮出軌。  當武松走後,武大郎果然聽話,每天隻做瞭往日一半的炊餅。武大郎的炊餅生意很不錯,清河縣的夜市估計也很繁華,以往武大總是忙碌到夜色深沉才回傢,現在天色未晚,武大就早早收攤,晚上也不做瞭,除去簾子,關上大門,守住美女潘金蓮。潘金蓮那是何等硬氣的女人,看老公如此聽小叔子的話,而小叔子那麼不信任自己,自然氣不打一處來。潘金蓮幾次三番罵武大不知羞,日頭還在半天裡就把“牢門”給關瞭,也不怕鄰居笑話。武大卻說,笑就讓人傢笑,我兄弟說的是好話,這樣省瞭多少是非。武大在外經常受欺負,一些地痞流氓少不得要吃拿卡要,而一些男人也對潘金蓮垂涎三尺,現在早早關門,確實少瞭許多是非。可在潘金蓮聽來,武松是說是非的源頭就是自己,可又不能說武松這麼做是錯的。於是就罵武大沒有主見,白白是個男子漢。可武大不聽,堅持按照武松說得做。  潘金蓮氣得半死,和武大鬧瞭幾天,後來漸漸也就沉默瞭,看到武大回來,也就自覺的收起簾子,關上大門。武大看到妻子如此,也暗自歡喜。隻是,潘金蓮這人在紫石街上就勾三搭四,從來就喜歡男人吹捧,不甘寂寞。這種人怎麼可能一直安分呢?眼前的順從,暫時的平靜,讓潘金蓮對眼前的生活更加厭倦,於是,當風度翩翩的西門慶出現在潘金蓮面前的時候,武大為潘金蓮築起的所有堤壩一瞬間全部垮塌。正如《金瓶梅》詩句所說:  慎事關門並早歸,眼前恩愛隔崔嵬。春心一點如絲亂,任鎖牢籠總是虛。  轉眼到瞭三月份,這天陽光明媚,春光燦爛,潘金蓮打扮的很光鮮,等武大一出門,就在門前簾子下站立。潘金蓮衣著光鮮,已經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不過,道德的束縛還是催促潘金蓮早點下簾子,回到房中去歇息。可事有湊巧,潘金蓮正拿著叉竿放簾子,一陣風吹過,潘金蓮手拿不穩,叉竿掉到瞭樓下,打在樓下一人的頭上。潘金蓮慌忙賠笑,看看樓下那人,不過二十五六年紀,英俊瀟灑風度翩翩,正是西門慶。  可以說,若無武松的嚴正囑托,武大不會天天催逼著潘金蓮下簾子關門。潘金蓮也就不可能打著西門慶。就算是打著瞭西門慶,也不會立刻就愛上西門慶。長久的壓抑,已經讓潘金蓮極為厭惡幽閉式的生活,於是紅杏出墻,追求刺激新鮮的生活就成瞭必然瞭。  再看武大的死。  當武大在鄆哥挑唆之後去王婆傢捉奸,被西門慶一腳踢中心窩,回到傢中隨即病倒。事情暴露之後,潘金蓮和王婆等人本都希望武大郎自己病死,於是武大郎要湯沒有,要水沒有,更不給武大請醫生抓藥。在這個時候,武大連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治理,本應該好好隱忍,甚至軟語相求,挨到傷好,挨到兄弟武松回傢之後再做計較。可武大想著自己有武松這個衙門官人撐腰,哪裡把眼前的潘金蓮西門慶放在眼裡。武大說告訴潘金蓮,自己是親手捉奸,是潘金蓮挑撥奸夫踢瞭自己的心窩。現在你們每天快活,自己奈何不瞭。可等到自己的兄弟武松回來,他怎麼肯善罷甘休!  武大本是好意提醒潘金蓮,隻要潘金蓮好好服侍自己,在武松回來之後絕對不會提起。可千不該,萬不該,武大不應該說,如果你不好好照顧我,等兄弟武松回來,我一定告訴他,讓武松找你們算賬。  潘金蓮把這些話告訴王婆和西門慶。西門慶聽瞭,猶如被潑瞭一盆冷水,大嘆其苦,毫無主意。在這種情況下,王婆出主意,由西門慶傢拿藥,潘金蓮下毒,三人聯手害死武大,一死百瞭。  可以說,如果武松不給武大說一些硬話,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等我回來理論。而就是在接到縣裡出差任務之後直接走人,那麼一來,潘金蓮未必會出軌,二來就算是出軌,武松和武大兩兄弟已經鬧翻,武大也必然不會說出以武松要挾潘金蓮西門慶的話來。武松本是一番好意,誰料世事多變,最後竟然害瞭自己的兄長。相關閱讀推薦:《水滸傳》中三山聚義打青州武松為何沒有出戰?解密水滸:武松調戲孫二娘的原因竟然是這個!水滸英雄武松為何葬身在西湖邊?武松的墓在哪?武松醉打蔣門神故事簡介揭秘真實的武松:在江湖賣藝被知府賞識當捕快?

瘋狂球迷唐敬宗竟是這樣死的!唐敬宗怎麼死的

  唐代的官僚貴族,大多是球場上的高手,很多人在工作之餘以蹴鞠為樂。這樣蹴鞠在當時就成瞭一項貴族運動,常常和奢侈浪費聯系在一起。  唐中宗的駙馬楊慎交、武延秀,在傢中修建私人球場。為瞭讓他的馬跑後不揚起塵土,一千步長的球場全用油和泥建築。唐代宗時的劍南節度使郭英又傢中養女伎騎驢打球,驢身上的鞍飾及人身上的服裝,也要用去數萬錢。  正所謂豪門一場球,貧民幾歲秋。  據史料記載,唐朝喜歡踢球這項運動的皇帝不在少數,唐太宗、唐玄宗都是其中的好手,當然這也和唐朝的文化體育異常繁榮有很大關系。而在這些踢球者中間最出挑的當數其中的帝王級球員——唐敬宗李湛。  唐敬宗的癡迷程度遠遠超過他的兩位先祖,他完全把踢球當作自己的正當職業,把皇帝作為自己的副業來經營。唐敬宗踢球不是玩票性質,他以一個職業球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經常因為踢球而放棄上朝,整天泡在球場上摸爬滾打,或同太監一起玩,或自己一個人玩。  唐敬宗當皇帝是不合格的,但做球員絕對是夠格的。他很有天賦,屬於技術型球員,在球場之上常常是頭、腳並用,威猛異常。他在當瞭皇帝後,見中和殿比自己的東宮寬敞多瞭,踢球的興趣更是大增,常常置公務於不顧,隻一門心思在寬大的殿中球場練腳法。有時白天沒玩夠,晚上接著玩,挑燈夜戰。   寶歷二年(826)六月,唐敬宗下令在宮中三大殿同時舉行大規模體育盛會,有踢足球的,有角力摔跤的,最精彩的是令教坊和內園分組進行驢鞠比賽。球賽最大的“贊助商”唐敬宗站在宮樓之上看得異常興奮。隨著比賽的深入,高潮迭起,發生瞭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這個隊員因體力不支,被那個隊員打破腦袋,打斷胳膊,或兩個騎驢擊球隊員因控制不住胯下之驢而導致二驢相撞,隊員墜落驢下,被驢踐踏而受傷。  唐敬宗李湛是一個喜怒無常、以別人的傷殘為歡樂的殘暴君主。他常常叫打球供奉半夜賽球,以致經常發生“碎首折臂”的慘事。而他卻以此為樂,殘酷的暴虐行為終於激起瞭打球供奉們的反抗。寶歷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李湛在郊外打獵,回到宮殿已是夜半,忽然心血來潮,把打球供奉從睡夢中喚醒召來,要他們陪自己打球作樂。這時馬已困乏,人無準備,又是夜半時分,更容易發生危險事故。而唐敬宗李湛一意孤行,毫不聽人勸說,為瞭滿足其殘暴的本性,非要人傷馬殘不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打球供奉蘇佐明、王嘉憲、石從寬、閻惟直等人聯合起來,殺死瞭這個瘋狂的球迷。相關閱讀推薦:唐敬宗李湛活瞭多少歲?唐敬宗墓在哪唐敬宗郭貴妃簡介 唐悼懷太子李普生母郭貴妃唐敬宗組織球賽惹惱球員被殺:唐敬宗是怎麼死的唐敬宗李湛為何年僅18歲就死瞭?唐敬宗怎麼死的唐敬宗怎麼死的?被太監戴綠帽子而喪命的皇帝

中國古代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 紫色曾是卑賤之色

  “大紅大紫”和“紅得發紫”都是比喻人生顯赫如日中天,那麼為什麼不用別的顏色來形容,而非要用紅色和紫色呢?這跟中國古代對顏色的定義以及官服制度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5種純正的顏色,間色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5種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正色和間色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絲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說“紅紫不以為褻服”,不能用紅色或者紫色的佈做傢居時的便服。  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釋名·釋采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 ”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偏偏喜歡紫色。  據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當時5匹生絹也買不到一匹紫色佈。  齊桓公看到這種現象十分擔心,於是管仲勸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然而,齊桓公始創的這個傳統卻流傳瞭下來,南北朝時期創立瞭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緋(深紅色)、綠、青。以唐代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八品著深青色,九品著淺青色。  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個叫傅遊藝的官員擅長拍馬屁,一年之間自青而綠而朱而紫,時人號為“四時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詩句“江州司馬青衫濕”,被貶官後的詩人隻有穿“青衫”的資格。   “朱”是正色,“紅”是間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紅”取代瞭“朱”,由“大紅”而“大紫”,比喻官位升遷,“紅得發紫”也是同樣意思。相關閱讀推薦:古代官員灰色收入:大宴月月皆有應酬日日不斷 唐宣宗是個“高考”狂 常問詢官員是否考中進士詳解:宋朝歷史上官員的官帽上為啥有兩根長翅?我國古代官員什麼時候退休:周代到明代都是70歲宋朝皇帝服飾特點

中國古代歷史上首個穿寡婦內衣公開亮相的君王

  導讀:春秋時期的陳國是舜帝的後代,自從堯帝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以後,就讓他們定居在瞭媯(gui平聲)地,因此他的子孫們就用地名作姓氏,姓媯。很多代過去以後,舜帝的子孫一輩不如一輩,逐步走向衰落。這是什麼原因呢?很明顯,那就是舜後來的子孫除瞭爭名奪利外,生活上還極度淫亂奢靡,不務正業。  這裡要講的是,陳國的第十九代掌門人靈公,他就是一個敗壞門風的典型代表。靈公在當大傢長期間可謂是醜聞不斷,最不可思議的是他竟公然穿著情人的內衣公開亮相,以此炫耀自己俘虜漂亮寡婦的本領。陳靈公,姓媯,名平國,當瞭十四年的掌門人。陳共公把偌大的傢業交給瞭他,他不但不思進取,反而吊兒郎當,不是喝酒,就是玩女人,沒有一點大傢長的威儀。什麼與鄰居的關系啦,傢族內部事務啦,商、農、經濟等等,他一概不知,一律不聞不問。這樣說吧,若說遊戲人生非他莫屬。  陳靈公元年,楚莊王登位瞭。六年,楚國就開始攻打陳國,陳國一些責任心強的管事人,沒少出力,但大當傢的混球一個,也於事無補,所以幾年中戰事不斷,最遭殃的當然就是百姓瞭。十年,陳國無奈,向楚國低頭講和。沒有瞭戰爭的困擾,靈公就更放心地玩樂瞭。靈公有兩個手下,一個叫孔寧,另一個叫儀行父。靈公非常喜歡並信任他們,三人是無話不談的好哥兒們,每天見面都滿嘴的污言穢語,“打情罵俏”的,毫不顧忌左右,真是臭味相投啊!與之截然不同的是,在當時,靈公手下還有個叫泄冶的,他辦事認真,為人耿直,對主人忠心不二。平日裡,他很看不慣靈公與孔、儀二人勾搭連環的那一套,但是無奈他人輕言微,又有什麼辦法呢?   靈公喜歡女人,孔寧便把守寡的中年婦女夏姬介紹給他。夏姬本是鄭穆公的千金,長得特別美,即使天仙見瞭她,也會自愧不如。可就是有一點,這個女子生來就不安分,出嫁之前就與別人有染,是個出瞭名的風騷女。後來嫁給瞭陳靈公的下屬,秉性耿直的夏禦叔做老婆,且生下一子,取名徵舒。夏禦叔死後,夏姬不恪守婦道,更加肆無忌憚地勾三搭四。很快,她便結識瞭臭名昭著的風流痞子孔寧和儀行父,並打得十分火熱,成瞭他二人的專屬情人。孔寧把夏姬的情況,詳細地向靈公做瞭介紹,靈公心想,我堂堂一個掌門人,什麼樣的美人沒見過,何必去與一個寡婦私通呢?孔寧見靈公猶豫不決,就拿出瞭他的殺手鐧,說夏姬如何勾人心魄、精通房術等,聽得靈公欲火胸中燒,恨不能一下子飛到夏姬身邊。  就這樣,三個人擁有瞭一個共同的情人——夏姬。甚至後來,靈公還當著大傢的面,自豪地指著身上的內衣對孔寧和儀行父說:“哈哈,你們看看這是何物?夏姬身上的汗衫”他邊說邊聞,醜態百出。接著孔寧和儀行父也不甘落後,他們分別寬衣解帶,孔寧晾出瞭他從夏姬那兒偷來的一種女人穿的內褲,儀行父則曬出瞭夏姬送給他的內上衣。三人互相炫耀著調笑不止。靈公三人炫內衣這件事傳得是沸沸揚揚,很不好聽。泄冶實在看不下去瞭,他想,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瞭。於是就直言不諱地對靈公說:“您作為掌門人,和屬下一起淫亂,不懂節制,絲毫不註意影響,以後這個大傢庭該如何管理呢?”哪知,靈公卻把這事兒轉告給瞭孔寧和儀行父,二人聽完以後,就極力主張殺掉泄冶:“這傢夥不知好歹,他怎麼能隨便教訓你呢?以後還不騎在你脖子上拉屎?有他在,我們就不自在,礙手礙腳的,可殺不可留啊!”   殺死瞭泄冶,再也沒人幹涉他們的無恥行徑瞭。夏姬的兒子徵舒成年以後,有射箭的特長,靈公就讓他主管兵權。徵舒對於母親的行為無可奈何,對靈公雖然恨,但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有一次,靈公、孔寧和儀行父在夏傢飲酒作樂,靈公對孔寧和儀行父開玩笑說:“看看,徵舒長得多像你們倆呀!哈哈”這時,孔寧和儀行父也回敬道:“哈哈,也像你!太像瞭!哈哈”徵舒在一旁聽瞭,臉紅一陣白一陣的,非常生氣,這不明擺著合夥兒罵自己是雜種嗎?於是就悄悄地在馬棚門口埋伏下瞭幾個射手,等靈公出來,立即將他射死瞭。孔寧和儀行父知道事情不妙,說時遲,那時快,二人一溜煙似的逃到瞭楚國。靈公的兒子,未來的接班人也怕受到牽連,逃到瞭晉國。徵舒封自己為陳侯。這就是史上發生在陳國的一段可笑又無恥的醜聞。相關閱讀推薦:春秋戰國時期小國是如何來處理外交事務?春秋戰國時期的行為藝術:伍子胥吹簫獲賞識春秋戰國時期的復仇者:伍子胥破楚鞭屍解讀: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門客竟不如妓女春秋戰國歷史上蔡姬河中戲齊王:齊桓公一怒休妻春秋戰國歷史上偉大的私生子:被母虎喂養的宰相

皇帝險被殺:30萬大明禁衛軍如何葬於蒙古刀下?

  公元1449年7月,23歲的明英宗親征蒙古瓦剌部落。雖然這場親征的行動顯得草率,但明王朝的禁衛軍畢竟是經營瞭70年的王者之師,這場親征無異於是對禁衛軍的一場總的實戰考核。  事實是無情的。這場親征的結果是,明王朝的禁衛軍敗得一塌塗地。雖然明軍是主動出征,但每一場交兵都是被動挨打,一路落敗,30萬大軍有去無還,英宗皇帝被蒙古瓦剌軍俘獲,明王朝的虛弱本質徹底暴露。如果不是瓦剌人缺乏問鼎中原的實力準備,那麼明王朝的災難將與北宋滅亡相雷同。  明英宗寵信太監王振  自明成祖開創瞭授予內臣提督禁衛軍的先例,明朝在制度上便確認瞭宦官的統兵權。在特定意義上說,皇帝將宦官視為他的私人代表,因而盡管知曉宦官掌權會帶來很多危害,但明代歷任皇帝都自認為,沒有比任用宦官更有利於維護皇權的。明代第五任皇帝明英宗即位時隻有10歲,陪伴他長大的宦官首領王振,就成瞭代理皇帝管理禁衛軍當然人選。王振的職位是內衙總提督,其侄王山歷任錦衣衛千戶、指揮同知。王振借助皇帝的幼稚、軟弱和輕信,大肆擴張自己的權勢,以至於成瞭朝廷政務的實際決策人。當時朝廷風氣空前惡劣,正直官員難以立身,朝野百官無論是為瞭投機得利還是為瞭茍全官位,幾乎全部傾倒於王振的權勢。  王振在民間本是一個科舉屢屢不中的落魄書生,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憤而“凈身”做瞭宦官。他在內廷的得勢,隻足以滋長和滿足他的私欲。這樣的人根本不具有管理國傢的才能,當然也不會管理軍隊。依附於他的宦官在禁衛軍充任提督,也隻能使士氣頹敗,弊陋叢生。  蒙古瓦剌部落的首領在英宗即位初年是順寧王脫歡。正統八年(公元1443)四月,脫歡去世,其子也先繼承王位。瓦剌部在蒙古諸部中一直平平,從脫歡殺死阿魯臺、吞並諸部以後,日漸強盛,稱雄於北部中國;到健壯勇武、能征善戰的也先繼位,瓦剌更是兵強馬盛,不僅不受明廷約束,反而不斷犯邊,攻擊塞北邊鎮,挑起事端。北部邊境進入瞭多事之秋。   王振鼓動明英宗親征  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正月,巡撫宣府、大同的僉都禦史羅亨信預測瓦剌將對明王朝構成威脅,鄭重上書皇帝,指出瓦剌圖謀入寇,應增置邊防城市的武備,不然將會留下大患。但是包括兵部尚書在內的大臣,都因為畏懼王振的淫威,不敢在備戰問題上有所作為。而王振隻是以備戰為借口,向邊地民間增加稅收項目。在瓦剌多次試探性地進犯和大臣多次上書請求加強軍事力量的壓力下,到正統十四年六月末時,禁衛軍統帥、內衙總提督王振這才應付瞭事地派人到大同、宣府分練京師禁衛軍,以防備瓦剌南侵。然而,已經來不及瞭。  瓦剌南侵的導火索是貢使事件。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二月,也先遣使二千餘人進貢良馬,詐稱是3000人。總提督王振大為氣憤,認為詐稱貢使人數是蔑視朝廷,下令削減馬價。貢使稱:“這是聘禮。”意即也先要娶皇室公主。朝廷答復:“沒有許配婚姻。”原來在此之前,也先遣使入貢,厚賄明廷通事官員,通事詳告國內虛實;也先向通事表達通婚意願,通事私下許諾,又不奏報朝廷。也先以為通婚成功,這才以貢馬作為聘禮。也先想不到明廷不僅削減馬價,還拒絕通婚,惱羞成怒之下,遂決意調動兵馬,大規模入寇大同。  秋7月,也先統領強悍的瓦剌騎軍大舉犯邊,勢如破竹。北部邊境告急的十萬火急軍報送達京師,京師一片慌亂。7月8日,也先軍團進入明朝境內,兵鋒甚銳,勢不可擋。明廷大同守軍潰不成軍,塞外一應要隘、城堡陷落,瓦剌軍所向披靡。  火急軍報一日數至,報告城池相繼陷落。在大同、宣府分練京軍的駙馬都尉井源,都督王貴、吳克勤等四位將軍奉命各領京軍一萬人抵禦瓦剌軍。井源統領的京師禁衛軍出發後,王振覺得這是一次大顯自己威風的機會,於是鼓動皇帝親征,順道讓皇帝光臨自己的傢鄉,以光耀門庭。23歲的皇帝朱祁鎮並不清楚邊防局勢之嚴重,對王振的見解一貫言聽計從,這次統領數十萬兵馬親臨前線,在皇帝看來是件十分豪邁而且風光的事。於是下令:兩天之內出發。相關閱讀推薦: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差點成瞭哪個蒙古人的妹夫?明英宗朱祁鎮為何要廢除殉葬制度?少年天子朱祁鎮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的生平介紹明英宗朱祁鎮的妃子有哪些?朱祁鎮妃子及兒子列表明英宗朱祁鎮簡介 朱祁鎮和錢皇後有沒有兒子? 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英宗出征  親征詔書發佈後,舉朝文武驚駭,誰也不敢相信皇帝真要親征。然而,還沒等大臣們回過神來,興奮不已的皇帝朱祁鎮接連發出一系列指令,直接調兵遣將,指令禁衛軍護駕北征:太師、英國公張輔,太師、成國公朱勇統領大軍相從;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學士曹鼐、張益等統禁衛軍扈征。整個北征大軍由禁衛軍統帥、內衙總提督王振統領和指揮。  安排妥當,皇帝得王振奏報,50萬(實為30萬)大軍兩日內集齊,正整裝待命。皇帝神采奕奕,當日在王振的護從下,統領30萬禁衛大軍,浩浩蕩蕩出京北征。  行至龍虎臺,兵疲將乏,王振下令駐營。大約一鼓時分,風聲驚動瞭軍士。身體疲憊、內心虛弱的禁衛軍營地大亂,虛驚一場。於是便認為這是不祥的預兆。第二天,大軍繼續北進,出居庸關,過懷來,直至宣府城。連日來風雨大作,本來就毫無鬥志的禁衛軍,人心惶惶。兵部尚書鄺埜感到此行兇多吉少,極力請求皇帝回鑾。王振大怒,嚴厲斥責鄺埜,命他與戶部尚書王佐隨大營從行,由侍衛親軍監護。鄺埜時年65歲,又憂又急,加上連日行軍,疲憊不堪,從馬上墜地,差點摔死。大臣們請他留下來醫治傷病,他堅決拒絕,說:“皇帝親自北征,我敢托詞有病自便嗎!” 大軍進入宣府,瓦剌軍前鋒攻到。朱勇率領禁衛軍前鋒與瓦剌交鋒,結果不是敵人的對手,落得大敗。王振下令禁衛軍精銳軍掠陣,瓦剌軍作出潰退的姿態,實際上是佯裝敗北,意在誘敵深入。皇帝十分興奮,鼓勵王振指揮大軍,北進討伐,直指大同。  青年皇帝朱祁鎮除瞭親征的狂熱意念外,對於戰爭的知識少得可憐;明代的幾乎傾巢出動的禁衛軍,除瞭耗用糧草外,戰鬥力低得可憐;宦官權臣王振除瞭抖擻他個人的狂勢外,對於指揮作戰毫不在行;兵部尚書鄺埜除瞭忠君退卻外,對於戰事別無良策。

小鳥依人最早形容男人?唐太宗誇褚遂良小鳥依人

  這個成語的出處在《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原文是這樣的:“ 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當年,褚遂良是唐朝著名書法傢,他的書法博采眾長,變化多姿,自成一傢。因為精通書法,被魏征推薦給唐太宗,並受到太宗的賞識。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擔任起居郎一職,專門記載皇帝的言行起居。有一次,唐太宗問褚遂良:“你每天記載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嗎?” 褚遂良回答說:“如今設立起居郎的職務,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惡行 都要記錄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錯。我從未聽說皇帝本人要看這些內容的。”唐太宗又問道:“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論、行為,你也要記下來嗎?”褚遂良回答說:這是我的職責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記下來。”  不久之後,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我今天要當面評論你們的功過得失,引以為鑒,使你們警惕。說者沒有過錯,聽者自己改過。”說完他就看著長孫無忌說:“你善於避嫌、隨機應變,但是領兵打仗不是你的長項。高士廉博覽群書,悟性很高,臨危受難不變節,做官也不拉幫結派,但是缺少直諫的勇氣。”唐太宗將朝中大臣評論一番,最後說到瞭褚遂良。唐太宗就說瞭本文開篇的那段話,用現在白話說的意思就是:  “褚遂良在學問方面大有長進,性格很剛直,對朝廷忠心,對我很有感情,平時一副飛鳥依人的模樣,我很是憐愛他啊!”小鳥依人成語由此而得。 相關閱讀推薦:不懼斷頭何惜手足:唐太宗李世民的“政變”之局應夢賢臣是傳說:唐太宗戰場選拔瞭薛仁貴歷史上唐太宗以“劉邦為何殺功臣”驚醒尉遲敬德唐太宗和玄奘法師:從信佛到貞觀之治李世民怎麼死的?唐太宗李世民死的時候多少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