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Month: December 2017

三國演義_劉備看走眼的蜀漢大臣:以為彭羕是個人才但諸葛亮卻不看好_三國人物

  劉備臨終前叮囑過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委以重任。後來諸葛亮北伐中原,不但忘記瞭劉備的遺言,還不顧眾人的反對,斷然提拔馬謖擔任先鋒部隊的督軍,結果導致街亭丟失,諸葛亮“進無所據”,隻好撤軍。諸葛亮的這初次北伐,本已取得瞭一個大好開局,就這樣被馬謖給斷送瞭。後人論及此事,一般都把這看成是“劉備識人”,而諸葛亮在這方面要稍遜於劉備。不過,劉備看人也不是總那麼準確,他也有看走眼的時候。而對於這個人,恰恰是諸葛亮看得更準。   這個人叫做彭羕。   彭羕起初在益州任書佐,但後來其他人向益州牧劉璋誹謗他,劉璋於是以“髡鉗”(剃去頭發和胡須,並戴上刑具)處罰他,並且貶奴隸。此時劉備入蜀,彭羕想投靠劉備,於是去見龐統。龐統和他會面後很欣賞他,而法正亦很清楚彭羕,於是二人共同向劉備推薦彭羕。劉備多次命令彭羕傳遞軍情和指示給諸將,表現都十分滿意,日漸被賞識。劉備入主益州,領益州牧後就任命他為治州從事。   彭羕見此,又變得囂張自矜,諸葛亮對他禮待但心中並不喜歡他,多次密告劉備,說彭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劉備見諸葛亮這樣說,決定疏遠彭羕,又觀察他行事,於是貶他為江陽太守。彭羕見將被派往外地,心感不悅,與馬超見面時又曾對他說“老革荒悖,可復道邪!”“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馬超聽後大驚,彭羕走後以他的說話告發彭羕,彭羕於是被收監下獄。最後彭羕被處死,死時三十七歲。   彭羕是廣漢人,身高八尺,面貌體魄雄偉,這在以貌取人的古代有著別人不具備的優勢。不過,彭羕出道時不遇其主,隻是在劉璋手下當瞭一個文秘類的小官(書佐),就是這樣,還由於受人詆毀,被劉璋降罪,剃掉頭發帶上鐵鉗,罰他服徒刑。正所謂是天無絕人之路,趕上劉備入川,彭羕就準備前去遊說劉備,讓他收納。彭羕先去見瞭龐統,盡管此前兩人並不熟悉,但彭羕卻是不合禮數,頗有些蠻不講理的做派。不過,在龐統那兒住瞭幾天,倒也得到瞭龐統的認可和喜歡。而原來是劉璋手下,後來叛迎劉備入川的重臣法正也知道彭羕的才能,兩人就一起推薦給瞭劉備。   劉備在葭萌關接見瞭彭羕,聽瞭他治理天下、奪取益州的議論,認為彭羕有奇才,就留下彭羕在自己身邊。劉備讓彭羕去傳達軍事命令,向各個將領指揮講授作戰安排,彭羕的所作所為總是能夠符合劉備的心意。劉備也因此而十分欣賞彭羕,對他的重視程度也是與日俱增。成都平定以後,劉備兼任益州刺史,提拔彭羕擔任瞭治中從事。彭羕從一個服徒刑的罪犯,一步登天當瞭州府中高官,氣勢很是囂張,又因為得到劉備的恩寵而驕傲不已。

三國演義_三國三大英年早逝的有將相之才的人物_三國人物

  三國是個時代大舞臺,文臣武將都在這個舞臺上展現著各自的才華,隻要是有能力,就不愁英雄無用武之地。尤其是在鼎足之立之前,三國更是人才輩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各領風騷。然而,也有一句話叫做“天妒英才”,就有那麼幾個當時名人,由於他們英年早逝,不僅使他們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完全的發揮,也使他們所在的集團遭受瞭重大損失。即便是今天再提起他們,也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且看三國三大英年早逝的統帥級人物。   曹昂   曹昂,曹操的長子,於《三國演義》第16回登場。宛城之戰中,曹昂把自己的馬讓給曹操,曹操乘馬脫險,而曹昂死於亂軍之中。   曹操的長子,劉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撫養大。聰明且性情剛膽謙和,為曹操所喜愛,二十歲時即舉孝廉。   建安二年(公元197),曹操征討張繡,張繡投降。本來這戰事很是順利,張繡投降也是出於真心,但曹操納瞭張繡的嬸嬸,張繡感覺受到瞭侮辱,因此懷恨曹操。曹操聽說張繡不高興,就準備秘密殺掉張繡。結果計劃泄露,張繡背叛,起兵偷襲曹操,曹操戰敗。慌亂中,曹操所乘的馬被亂箭射死,人也多處受傷。關鍵時刻,曹昂把自己的馬交給父親,自己步戰斷後掩護。結果曹操沖出重圍逃離宛城,曹昂和堂兄弟曹安民以及曹操的侍衛將軍典韋一同戰死於宛城。   曹昂是長子,雖然母親不是正夫人,但因為母親死的早,由正室夫人丁氏撫養長大。丁夫人自己沒有兒子,一直把曹昂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看待。曹昂死後,丁夫人悲痛異常,一怒之下回到瞭娘傢,曹操親自去請她也不回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才另立瞭卞氏為夫人,就是曹丕的母親。

三國演義_為什麼說馬超是三國時期最悲情的大將_三國人物

  馬超(176年-223年1月),字孟起,司隸部扶風郡茂陵(今陜西楊凌五泉鎮)人,東漢衛尉馬騰之子,漢末群雄之一,蜀漢開國名將。早年隨父征戰。後馬騰入京,馬超拜將封侯留駐割據關中三輔。潼關之戰被曹操擊敗,退守割據涼州隴上。失敗後依附張魯,又轉投劉備。帶頭上表劉協,表請劉備稱王。又輔佐劉備稱帝。於章武二年十二月病逝(223年1月),終年47歲,追謚威侯。有陣中劍術“出手法”流傳後世。   《三國演義》及民間文化中綽號“錦馬超”,因俊秀容貌與獅盔獸帶、白袍銀甲的非凡裝束而得名,有“不減呂佈之勇”。   作為一個將軍,若能夠疆場獲勝而歸,獻俘闕門,從而獲得封侯以及蔭及子孫,當然是一件理想之事。若不能實現此願望,那就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還,也是一個軍人的榮耀。最悲情的是,有仗不能打,有兵不能帶,空有一身武藝,隻能看著別人馳騁疆場,而在傢裡閑著,還要被人時時提防。三國時期就有這樣一位大將,論軍職,他是王以下最高一級的左將軍;論社會地位,他出身於軍人世傢;論武藝,他被人稱之為有韓信、英佈之勇。但這個人恰恰是在“主公”正需要用人之際被閑置在傢瞭!這不能不讓人唏噓,因為他才是三國時期最為悲情的大將。這個人就是蜀漢國的左將軍馬超。   馬超這個人非常有名,演義中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一說,還有的人更是把他排在第三,說是一趙二呂三馬超,可見馬超的武藝在人們心目中該有多高。正史中不可能給武將來一個排名,但馬超的能力確是毋庸置疑的。有記載說曹操曾經說過:“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足可見馬超的本領非常。   馬超的經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代父親領兵西北至聯合韓遂等人叛亂關中。

三國演義_三國時期被羞辱而死的曹魏大將——於禁_三國人物

  自古以來,將軍戰死沙場都是一件成全名節之事,“馬革裹屍還”更是一種英勇和壯烈。當然,能夠建功立業,受賞封侯從而終生得享尊榮也是一名戰士所願。然而,有的人立有赫赫戰功,也被拜將封侯,卻由於“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沒有瞭這番榮耀。三國時曹魏的大將於禁就很好地詮釋瞭這種事例,因為他雖然拜將封侯,卻沒有戰死在戰場上,一時的投降讓他失去瞭一生的榮耀,最後被人羞辱而自感愧疚而死。   於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本為鮑信部將,後屬曹操,曾於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同時為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贊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戰中,於禁在敗給關羽後投降,致使晚節不保。關羽敗亡後,於禁從荊州獲釋到瞭吳國。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遣還於禁回魏,同年去世。   於禁這個人很有名,因為關羽的水淹七軍,他也跟著“留名千古”。更因為關羽成瞭關老爺,這個於禁就更是大大的有名,隻不過,這個“名”是為瞭成全關老爺而出的。其實,於禁對於曹魏政權來說還是很有功勞的,還可以說是戰功赫赫,否則,他也不會成為大將而和關羽對壘。   於禁是泰山郡巨平縣人,原來屬於鮑信的兵士,後投奔曹操,經過王朗的推薦,被曹操任命為軍司馬。在曹操攻打陶謙、呂佈和黃巾軍餘部黃邵等人的戰鬥中有功,逐步升遷至平虜校尉。   真正讓於禁出名的是在曹操討伐張繡的時候。   張繡(?—207年),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驃騎將軍張濟的從子。東漢末年割據宛城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初隨張濟征伐,張濟死後與劉表聯合。後降曹操,因不滿其言行而突襲曹操,復與劉表連和。官渡之戰前夕,聽從賈詡的建議再次投降曹操,參加官渡之戰,官至破羌將軍,封宣威侯。

三國演義_三國劉表出裝帶甲十萬為什麼不能成大事 他有什麼致命缺陷?_三國人物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劉備說:荊州是個用武之地,西部益州的劉璋暗弱,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取之不難。如果跨有荊、益兩州,再實行一個好的內外政策,則霸業可成。魯肅在勸孫權時也說:為將軍計,應該是立足江東,然後進伐荊州的黃祖和劉表。如果得到瞭整個江南再加荊州,就可以建國稱帝圖天下,成就漢高祖劉邦的事業。對於荊州來說,別人都認為這是一塊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好地方,劉表守在這兒為什麼卻無所作為,最終不能像曹、劉、孫權一樣成就大事呢?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東漢末年名士,漢末群雄之一。他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為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李傕任命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以為己援。   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裡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   劉表也曾經有過開疆拓土的豪壯   劉表,漢靈帝時期從大將軍掾升為北軍中侯。漢靈帝去世後,劉表做瞭荊州刺史。劉表初到荊州,可以說是單人匹馬來到瞭宜城(襄陽所轄)。初到荊州的劉表,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荊州各地鄉間宗族土豪結夥為寇,且勢力強盛,他們根本就不會把一個外來的刺史當回事。袁術駐紮在魯陽,整個南陽郡已經歸袁術所有。長沙太守蘇代、華容縣的貝羽也在擁兵自重,割據一方。還有據守襄陽城裡的張虎、陳生,也都不是劉表能指揮得瞭的。劉表請來瞭蒯良、蒯越和蔡瑁,向他們請教良策。蒯良向劉表建議,對普通百姓要施行仁義,這樣老百姓就會像流水一樣前來歸附。蒯越告訴劉表,要先解決宗賊問題。這些人的頭領都貪婪暴虐,人們都非常害怕他們。如果以利益誘惑他們前來,將作惡多端者除掉,將一般的人安撫任用,就必然會得到全州人的擁護。有瞭兵眾,得到瞭民心,然後南據江陵,北守襄陽,那麼,荊州八個郡,發一道命令就可以平定瞭。劉表聽從瞭兩人的建議,收編瞭宗賊兵,招降瞭襄陽的張虎、陳生,結果是江南很快得到瞭平定。而這時候,崤山以東的義軍紛紛興起,劉表也集合荊州兵駐紮在襄陽。   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董卓才會說,劉表是他的強敵之一。

三國演義_三國曹操手下大將朱靈為何會淪為打醬油角色?_三國人物

  朱靈(生卒年不詳),字文博,冀州清河國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官至後將軍,封為高唐侯,謚號威侯。初為袁紹部將,後歸順曹操,隨曹操征伐四方,屢建戰功。  朱靈這個人在曹操集團早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資歷能力堪比“五子良將”,地位也比較高,是曹操的重要將領之一。用曹丕詔書中的話說,是輔佐先帝帶兵多年,功勞比劉邦時的周勃、灌嬰還要大;是“元功之將,社稷之臣”。但是這個人卻始終不能得到曹操信任,更多的時候是跟著他人出戰,以至於淪落為打醬油的角色。即便如此,曹操仍然是對他不放心,最後還是剝奪瞭他的兵權。《三國志》當中倒是有朱靈的傳記,但隻是附在《徐晃傳》後,隻有區區不足百字。再加上附註當中引用《九州春秋》、《魏書》,我們也隻能對他知道一個大概。  朱靈在曹操時期為後將軍,和夏侯惇、樂進、於禁同列,都為一等軍職。一個“元功之將,社稷之臣”,功勞比周勃、灌嬰還大的朱靈,為什麼在曹操時期會逐漸淪落為打醬油的角色呢?還是先看看朱靈的事跡吧。  朱靈字文博,冀州清河(今河北邢臺區域內)人,原為袁紹的大將。曹操征伐陶謙時,袁紹派遣朱靈統帥三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軍事單位)軍隊援助曹操,作戰有功。等到戰役結束,袁紹所派來的那些大將大多應該要送回去,朱靈卻留瞭下來。朱靈說:“我閱人很多,沒有像曹公這樣辦事的,這真是明主啊!現在已經遇上瞭明主,還要投奔誰呢?”他所帶領的將士都仰慕曹操,都跟著他留瞭下來。  建安四年(公元199),僭號稱皇帝的袁術遭到瞭諸侯的圍剿,內部也是眾叛親離,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袁術將帝號送給瞭袁紹,打算投奔袁紹的長子青州刺史袁譚。到青州要走徐州的下邳城北,曹操派遣劉備、朱靈、路招截住去路,袁術不得過,在途中病死。這件事記載在《三國志·武帝紀》當中,應該說是一件大事,同時說明朱靈此時地位非常重要。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平定冀州後,讓朱靈帶領新兵五千人,戰馬千匹守衛許南。曹操告誡朱靈說:“冀州的新兵,數次承受寬容和緩的訓練,軍紀渙散,如今暫時見到整齊,他們心中仍舊是怏怏不樂。你素有威嚴的名聲,再加上以道寬宥他們,不然就會發生變故。”朱靈到瞭陽翟,中郎將程昂等果然謀反,朱靈立刻將程昂斬殺,寫信把這件事告訴瞭曹操。信中,朱靈說瞭自己不少過錯,但曹操並沒有過多責備他。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征討荊州,朱靈從征,和於禁、張遼等七路人馬編為一部,為趙儼監領。建安十六年(公元211),關中馬超等叛亂,朱靈跟隨曹操西征。曹軍在潼關遇到馬超等人的阻擊,不得前進。根據徐晃的建議,曹操派出一支四千人的精兵,從潼關以北的蒲阪津乘虛渡過黃河,截斷潼關之敵的後路。這支軍隊的將領就是徐晃和朱靈。馬超等人關中失敗後,朱靈又跟隨夏侯淵平定瞭鄃糜(音shu’mi)、汧氐(qian’di)。曹操回到鄴城後,留下夏侯淵行護軍將軍職,都督朱靈、路招等人駐守長安。南山賊劉雄據五關道口作亂,夏侯淵率領朱靈、路招等人將其擊破,收降其部眾,劉雄逃走漢中。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曹操西征張魯,軍隊到達陳倉,準備從武都郡進入氐族部落。氐族人擋住道路,曹操派遣朱靈、張郃等人進攻並打敗瞭他們。  袁術也曾是一方諸侯,過徐州不會是單槍匹馬,曹操派人攔截應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劉備手裡沒有兵,這時候的朱靈應該是主要的作戰將領,可見曹操這時候對朱靈還是很看重的。盡管這時候曹操已經在準備應對袁紹,主要將領都部署在河北方向,但朱靈能夠領兵於一個方向,其重要性還是比以後明顯的。不知是什麼原因,曹操常常惱恨朱靈,總想剝奪他的兵權。因為於禁威嚴過人,就派於禁帶瞭幾十名騎兵,手持軍令直接沖入朱靈軍營解除瞭他的兵權,朱靈和他的部下都不敢動。曹操於是讓朱靈成為於禁的部下。  於禁在進入軍營時,朱靈和部下都沒有動,這除瞭說明於禁有威,還說明朱靈根本就沒有其他想法,否則,區區幾十個騎兵,朱靈想動手,於禁進得去又怎能出得來?如果這個說明不瞭問題,那被剝奪兵權以後,朱靈也是沒有任何動作和怨言,同樣可以證明朱靈根本就沒有多少想法。有可能的情況是,從朱靈這方面來說,自從許南失敗,朱靈就知道自己已經不再受重視?或許正是從這個時候,大將朱靈就已經進入瞭一個打醬油的角色。  從曹操這方面來說,恐怕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朱靈在袁紹手下時,他傢鄉清河的季雍以鄃地(今山東夏津境內)背叛瞭袁紹而投靠瞭公孫瓚,公孫瓚也派出軍隊協助季雍守城。袁紹命令朱靈前往攻打,但朱靈的傢人都在城中,公孫瓚便將朱靈的母親、弟弟都綁在城上,以此來誘降、要挾朱靈。朱靈望著城哭泣說:“大丈夫一出身為人效力,豈會再顧全傢室呢!”於是力戰攻陷鄃城,生擒季雍,然而朱靈一傢都被殺害。  這件事情有可能影響瞭朱靈一生。不知道當初袁紹讓朱靈攻打自己的傢鄉是什麼用意,但朱靈不顧傢人的安危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他證明瞭自己的能力與忠貞;另一方面,他也留下瞭“不愛自己的親人也就不會愛他人”的嫌疑。三國時代,畢竟不是一統天下,在孝與忠的問題上,孝的概念沒有改變,而忠的指向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十分的明確。這恐怕就是影響朱靈的原因吧!就像那個馬超,他放到任何一個諸侯那兒都是一個非常需要的能戰大將,但張魯不用他,劉備在得到漢中後也將他閑置,原因很明確,就是他關中叛亂時,不顧全傢都在曹操手上而執意造反,結果導致全傢被殺。曹操是個多疑之人,有瞭馬超的例子,他能不對朱靈多想嗎?  再有就是朱靈手裡有兵。朱靈是冀州人,而冀州又不是曹操起傢的根基,一個冀州人領著冀州兵,假如他想“獨立”,這後果該是多麼嚴重!朱靈並沒有這樣想,我們也不應該這樣想,但誰又能保證一個多疑之人曹操不這樣想?  曹丕當皇帝後,封瞭朱靈一個鄃侯,還說是讓他“衣錦還鄉”。但朱靈卻說:“高唐,是我多年的宿願。”曹丕於是又改封他為高唐侯。有沒有一種可能,鄃地除瞭是朱靈的傷心地,同時也是他的遭人忌諱之地?也許朱靈自己也明白瞭是個打醬油的角色,被剝奪兵權後,也就認命瞭,這樣反而讓他得以善終。

三國演義_諸葛亮一生中犯下最致命的八大錯誤_三國人物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祖籍瑯琊諸縣(今諸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散文傢、書法傢、發明傢。盡管如此,每個人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都不一樣,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神機妙算的人物,但是再高明的人都會犯一些錯誤,諸葛亮也未能避免,那諸葛亮都有哪些敗筆呢?下面小編為你羅列諸葛亮的八大敗筆!   一、沒能直言勸誡劉備,導致劉備一意孤行   當時劉備決定讓關羽留守荊州,這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可是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心高氣傲,不可當此大任,卻也沒堅決讓趙雲代替關羽鎮守荊州,從而導致瞭後來關羽的大意失荊州,諸葛亮對這件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劉備欲為關羽報仇征討東吳,雖然出言相勸,也沒能攔住劉備,而且本可以跟劉備一同前往,但卻隻負責後方建設,導致劉備一敗塗地。   二、沒能及時挖掘培養新人才

三國演義_關羽的簡介及出生時間爭議 毛澤東評價關羽不高明_三國人物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關羽的出生時間爭議:   《三國志》書中並未記載關羽於哪一天出生,後世對關羽的出生一直飽受爭議。在山西省運城市常平村關帝傢廟內立有一塊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記其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崇幀二年(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都認為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

三國演義_三國桓階的親身經歷:證明站隊比才能更重要的曹魏大臣_三國人物

  有句話叫做臣子擇明君而事之,是說不僅是君主選擇臣子,當臣子也同樣在選擇君主。這要是放在一統天下的和平年代,這句話未必有用,為什麼?因為不管皇帝是昏君還是明君,你根本就沒得選擇,你能選擇的隻能是不出來當官。能反映這句話意義的是在戰亂年代,三國就是最典型時期之一。   三國鼎立之前,統一的天下已經是分崩離析,有地盤有實力有野心的諸侯不下十人,他們為瞭能夠代漢而立,都在拼命地搜羅人才,而真正有才學有能力有眼光的人卻不會輕易以身相許。比如說曹操手下的荀彧,袁紹以很高的禮節對待他,他的弟弟和同郡人郭圖等人都委身於袁紹,他卻離開瞭這個當時天下實力最為強盛的人投奔瞭曹操。更典型的例子是諸葛亮。出仕的時候天下形勢已經基本明朗,北有最為強大曹操,南有“已歷三世”的孫權,身邊還有一個“帶甲十萬”的劉表,但諸葛亮一個也不選擇,偏偏選擇瞭當時還是手無寸土的劉備。不管後來是不是由劉備所創政權統一瞭天下,但諸葛亮的政治主張能被君主所接受並堅定不移地實行,官位能夠達到“位極人臣”的丞相,還能成為下一代的顧命大臣,作為臣子,整個中國歷史能有幾人?   想想看,還有比這個選擇更為明智的嗎?稍遜一點,三國這樣的明智之人不少,像張繡手下的賈詡,他不但自己看好曹操,還要說服主子一塊兒投奔。不過,賈詡所選主公甚多,多有不成事之人,所以,賈詡謀略雖高,見識則說不上有多明,至少,他比諸葛亮等人還是有差距的。三國時期還有一個人,他一生面臨著三次抉擇,而每一次的抉擇都在事後證明是正確的。尤其是最後一次,曹操在曹丕和曹植兩個兒子之間的搖擺不定,也導致瞭大臣們選邊站隊。在這個人身上可以證明,站隊正確跟對人,有時候比才能更為重要。   這個人就是桓階。   桓階(?—221年),字伯緒(《孫夫人碑》作伯序),長沙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桓階字伯緒初任郡功曹,太守孫堅察舉桓階為孝廉,任命為尚書郎。桓階的父親桓勝死後,桓階回到傢鄉奔喪。恰在這時,孫堅因為攻擊劉表戰死,桓階冒著生命危險去見劉表,乞求孫堅的屍體要為他發喪。劉表被他的義氣所感動,就將孫堅的屍體給瞭他。曹操平定荊州,感念桓階曾遊說長沙太守張羨投曹,任命他當丞相主薄、趙郡太守。曹操封公建國,桓階任虎賁中郎將、侍中。曹丕繼位,桓階任尚書令、侍中,封高鄉亭侯,被曹丕視為寄命之臣。   察舉孝廉是漢代官吏的基本選拔制度。在制度制定初期,它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但隨著一個朝代的沒落和官場的腐敗,這項制度也逐漸變味走調,成瞭豪強和官吏安插私人親信的工具。具體到桓階來說,他得到瞭孫堅的舉薦,也就是把自己納入瞭孫傢的人事體系。

三國演義_孫權簡介:孫權字什麼?毛澤東如何評價孫權的?_三國人物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   孫權籍貫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於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出生於徐州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為孫堅第二子。孫堅時任下邳縣丞。據傳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傢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生來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   孫權是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瞭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瞭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瞭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三國演義_東吳大將陸遜:此人逼死關羽、戰死劉備堪稱三國第一人_三國人物

  若論三國名將,不必言必關羽張飛馬超趙雲,不必言必蜀漢曹魏,其實三國名將,第一流的當屬東吳大將陸遜,在三國的舞臺上,此人逼死關羽、戰死劉備、智勝曹丕、氣死曹休,堪稱三國第一人。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傢、軍事傢。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卷入立嗣之爭。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   關羽是員虎將,此時鎮守荊州,當時和關羽對峙的是東吳名將呂蒙。關羽很厲害,水淹魏七軍,生擒主帥左將軍於禁,乘勝圍攻敗退樊城的魏征南將軍曹仁,一時威震華夏。   為瞭對付關羽,呂蒙返回建業途經蕪湖時,陸遜前去拜見。陸遜說:“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見至尊,宜好為計。”呂蒙大驚,但為不泄露軍機,便說:“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經此番交談,呂蒙發現陸遜是可用之才。後呂蒙拜見孫權,孫權問誰可以替他在陸口指揮,呂蒙極力推薦陸遜,並說:“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即拜三十六歲的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代替呂蒙。   陸遜到任,第一件事便是盛贊關羽,說他比韓信白起都厲害,表示自己對他的仰慕,並且表示絕不與關羽為敵。關羽自然不把陸遜放在眼裡,把留守後方、用於提防東吳的軍隊調至前線,全力對付曹操。此時後方空虛,陸遜建議孫權出兵,呂蒙率軍攻打公安、江陵。陸遜則長驅直入,十一月,陸遜率軍直下荊州公安、南郡,荊州失守,關羽走投無路,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逃竄,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斬首。

三國演義_三國時期曹操南征東吳戰略正確但犯下低級戰術錯誤?_三國人物

  漢末三國的軍事傢首推曹操。曹操鉆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傢的著作,在習諸傢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瞭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瞭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瞭他嚴明的軍令。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佈、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他確實是一個極為傑出的軍事傢。   但再看曹操南征東吳你還會說他高明嗎?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南征劉表,正逢劉表病死,繼任其官爵的劉琮在蔡瑁等人的勸說下投降曹操,至此,曹操征服天下大業的偉大理想可以說是勝利在望瞭,因為當時天下敢與其爭鋒的英雄隻有盤踞東南的孫權,盤踞西部的馬超、韓遂,另外還有張魯,西南一角的劉璋,曹操現在占據荊州,將這幾大勢力從南到北分開,曹操可以各個擊破,分而取之。   然而,曹操首先選擇南征東吳,先是發下戰書,要求孫權投降,否則,要踏平東吳。然而,沒有想到的是,曹操南征東吳,竟然被周瑜在赤壁一役打得找不到北,最終是潰敗而逃,從此無力南下,揭開瞭最終三分天下的序幕。

三國演義_張遼威震東吳為何名氣還是比不上關羽社會地位?_三國人物

  劉備自稱漢中王以後,封瞭“前後左右”四大將,關羽排名第一,雖然說他和馬超、黃忠等人“同列”,但以上兩人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根本就不能和關羽相比。終劉備一生,真正讓劉備放手獨立帶兵的隻有關羽一人。曹操手下有一個五子良將,居首者是張遼。曹操起事是從自己招募士兵開始,所以,他的骨幹將領都是曹氏和與其傢族有淵源的夏侯氏,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人。曹操本人跨馬臨陣橫行天下,能在他手下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那非得有超出他人的能力不可。張遼就是這樣一名非曹氏和夏侯氏的第一大將。   可以說,這兩個人都是名動天下的大將。但是,到瞭後世,這兩人的名氣卻不可同日而語。關羽成瞭關公、關王爺、關公大帝,而張遼還是張遼,隻不過是一員三國大將而已。   那麼,張遼為什麼在後世沒有關羽那麼大的名氣呢?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佈。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於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逍遙津之戰,更是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成為歷代推崇的名將之一,“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   曹丕登基後,仍令張遼守禦孫權。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不負眾望,抱病擊破吳將呂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謚剛侯,享年五十四歲。後世將其與樂進、於禁、張郃、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三國演義_諸葛亮為何跟隨劉備而不跟隨曹操共謀大業?劉備如何評價諸葛亮?_三國人物

  劉備對於諸葛亮其人評價:“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一直以來都是智慧的代表,那麼看瞭《三國演義》之後,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一樣的疑問,就是為什麼諸葛亮追隨瞭劉備卻沒有跟隨著曹操呢?   其實這個問題離不開漢朝當時的選官制度,在那個時候,一直被推崇的是察舉制,換一個大傢都熟悉的名字應該就是舉孝廉瞭,那麼劉備之所以三顧茅廬來請諸葛亮出山的原因也正是在於這裡,就是說當時的水鏡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裡說的就是諸葛亮和龐統。   也正是因為如此,劉備才去請瞭諸葛亮,而接下來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大傢都知道的,就不需要做詳細的介紹瞭,那麼現在已經解釋瞭諸葛亮為什麼跟隨劉備的問題瞭,接下來是為何不跟隨曹操的問題瞭。   其實諸葛亮是可以去曹操那裡的,一方面來說曹操對於這種人才也是分外重視的,另一方面就是當時的曹操也是非常優秀的,這兩點都是值得諸葛亮來選擇曹操的。但是不是說萬事都需要有個機緣巧合一類的麼?   而這恰恰缺少一個機緣,就是說諸葛亮並沒有朋友是在曹操手下做事的,自然也就不會有人和曹操引薦諸葛亮或者說將諸葛亮介紹給曹操,所以說兩個沒有交集的人甚至說連認識的機會都不存在的人是怎麼可能在一起共事的呢?

三國演義_三國亂世中曹操是如何做到收買人心的?_三國人物

  在三國時立足時期,環境是非常的混亂的,在那樣一個時代造就英雄的環境中,要想要真正的成就一番屬於自己的霸業的話,就必須要招兵買馬並且要讓自己手下的賢臣和良將非常的多,這才是能否真正成為帝王的關鍵性因素所在。   曹操可以從一個不知名的北部尉做到一個北方梟雄的地步,這可以說和曹操當時所選擇的一種用人之道是分不開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曹操到底是如何在亂世之中做到的收買人心,然後讓這些人為自己所用的呢?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在選拔人才方面: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傢世出身。曹操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才是舉”。隻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註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瞭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曹操是一個非常大度的人,並且如果說自己的軍中出現瞭違背自己的人,曹操對這些人唯一的要求就是道歉,然後去走你想走的路,這對於當時的環境中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如此的有肚量,但是曹操卻真正的做到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原因的存在,讓跟隨曹操的人都真誠的表示要誓死的去追隨曹操,曹操當時說過的最感人的一句話就是說一個可以孝順自己親人的人,是不會背叛自己的主子的,而這句話無疑也是沒給大傢留退路的,誰願意去承認自己不孝呢?   曹操在當時的一個背景之下,選擇去理解和相信別人他會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即使對面的這個人是背叛瞭自己的曹操也會從他的角度出發,遇到這樣的君主我想沒有人會選擇中途離開吧。   其次就是說曹操的馭人之道是非常的聰明的,一旦軍隊打瞭敗仗,曹操都會將原因歸結到自己的身上,但是一旦軍隊打贏瞭勝仗,那麼曹操便可以毫不猶豫的將將上給手下,不管關系的遠近親疏他都會一視同仁,同時曹操對於郭嘉的認可也是非常能夠表現出他對待手下的態度的,因正是曹操能夠很好的去把握下面人的心裡的原因,所以說曹操都是很順利的就可以讓手下的人心甘情願的為自己賣命的。

三國演義_曹操為什麼忌諱司馬懿?司馬懿霸氣側漏被曹操察覺疑心_三國人物

  曹魏陣營中戰功最為顯赫的可以說就是司馬懿,很多人認為在率領軍兵能力方面司馬懿甚至比諸葛亮更為出色,之所以在多次的對戰中司馬懿沒有好的成績,主要原因就在於曹操對司馬懿並不信任。   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幹預我們的傢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系很好,總是回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到司馬懿和諸葛亮對戰的時候並沒有曹操參與其中,因為在三國演義中有很多是戲說的成分,因此文筆的精彩程度是第一被關註的,而對於事實正視的程度不是很高。   在三國志中有很多記載表明曹操對司馬懿並不完全信任,雖然在出戰的時候由司馬懿擔任軍師,甚至親自統兵,但是在兵權方面非常分散,每次司馬懿出征都會有曹操的直系親屬跟隨掌管大權,兵權分散在數人手中,因此司馬懿想要完全的集中兵力,進行統一的管理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再反觀諸葛亮這一方陣營則不同,諸葛亮本身在謀略方面就極為出色,而且在蜀漢完全受到劉備的重視,所出的謀略劉備幾乎是百分之百支持的,因此可以說在掌兵方面說一不二,能夠完整地對所有的軍隊進行調動,在此種情況之下司馬懿和諸葛亮進行對決,不僅在領兵力能力方面對決,更是在話語權方面對戰,在話語權方面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不對等性決定瞭司馬懿在對戰中也很難占到任何便宜。   不過司馬懿在心智方面極為出眾,是不爭的事實,曹操在位的階段中司馬懿並沒有展現出任何一絲一毫謀反的心理,但是他卻將能兵將完全聚攏在自己的身邊,並且大量地提拔人才,凝聚著屬於自己的勢力。

三國演義_羅貫中心目裡理想的仁君劉備,毛澤東卻這樣評價道_三國人物

  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用大量篇幅,著重歌頌瞭劉備一代仁君的英雄形象,說他英明且仁慈,重情又重義,劉備胸襟廣闊,不僅愛民如子,凡事親力親為,更是禮賢下士,知人善用,這樣的仁慈的君主誰能不愛呢?對劉備進行如此美化的刻畫,是因為羅貫中心目裡理想的仁君英主就該是這個模樣。   羅貫中雖有誇大,美化的嫌疑,但劉備一生確實能識賢才、用賢士。包括在重用馬謖的問題上,他看得比諸葛亮更加準確,對於挑選用人的眼光明顯要高出諸葛亮。他對於有才之人總是待以厚禮,所以總能令對方感激不盡,並且竭盡終生之力也要去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但有時他也會受當時的世風影響,比如在對待趙雲的時候,他重用趙雲,當他是將才,可是又因為趙雲的出身而有所慢待。他也會以貌取人,比如龐統。龐統的才能世人皆知,小說裡也曾借司馬水鏡之口說劉備,不論是臥龍(諸葛亮),還是鳳雛(龐統),得一則能安天下。可見龐統的才能不亞於諸葛亮,但是當龐統前來投奔劉備時,劉備卻因他長相粗陋,竟然輕率的以一個縣令的職位打發瞭他。多虧後來張飛、孫幹親睹龐統在未陽的驚人才幹,龐統後來才得以受到劉備的重用,不然一代賢才就這麼被埋沒瞭。   當然,羅貫中認為劉備好,卻也沒有把劉備寫成完美到無懈可擊的地步。如果說劉備的仁慈是一個君主最難得的品質,那麼如果過於仁慈就是阻礙他成為仁君的障礙,這就是劉備仁慈的另一面,他的婦人之仁和迂腐之仁。   《三國演義》裡的劉備經常展現出婦人之仁,比如劉表曾讓荊州給劉備,諸葛亮示意劉備接受,但他卻推辭拒絕,如果是因不忍奪人基業,出於仁義還勉強說得過去,可是後來劉表病逝,蔡氏之輩掌握瞭荊州,並公然廢長立幼獻出荊州以求投靠曹操。在這個重用的時刻,諸葛亮等人建議劉備可以吊喪為名,一舉消滅蔡氏之輩,從而奪取荊州,也可削弱曹操。但劉備執意不肯,還說什麼這是執其子而奪其地。最後,曹操輕而易舉得到瞭荊州。諸葛亮眼看著大好時機都錯過瞭,也無可奈何,而曹操大軍趁勝追擊,諸葛亮隻好追隨劉備逃竄流離。   劉備的所做所為看似仁慈,其實對於跟隨他的人來說卻是非常的愚蠢,你的仁慈就是對敵人的仁慈,如果劉備心中念念不忘劉表的托孤之囑托,那也應該要扶持劉琦保住荊州,而不是放棄荊州。

三國演義_諸葛亮一生識人最失敗之處:揮淚斬馬謖_三國人物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是一個被過度神話的角色,好像沒有人不知道關於諸葛亮的各種典故,這個人有謀略、有膽識、講義氣、還聰明到近乎神人的地步,但世間怎麼可能有如此完美的人,歷史上的諸葛亮又是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就來通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來談談諸葛亮那不完美的另一面。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1],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要聊諸葛亮,就先談談最讓他挫敗的一件事兒,就是揮淚斬馬謖。首先我們需要瞭解為什麼要斬馬謖,其實皆因為馬謖失街亭,之後有瞭諸葛亮的空城計,最後才是斬馬謖。所以失街亭是因、空城計是續、斬馬謖是果。但歷史上真實的情況卻又有出入,失街亭是真,空城計是假,斬馬謖也是真。可見諸葛亮本身也不是神奇到令人無法想象的地步。分析好這些後,我們就能進一步來談談馬謖究竟是怎麼死的。   其實想弄清楚馬謖之死也還是有據可尋的,目前我國還尚存兩套古籍可供參考,剩下的多為傳說不足信。這兩套古籍,一套可參考的是陳壽的《三國志》,在其中的蜀志的卷九,馬良傳記之下附有馬謖傳,裡面有記載,謂:“謖下獄物故。”而另一部可參考的古籍則是《資治通鑒》,在卷七十一,魏紀三,謂:“收謖下獄,殺之。”

三國演義_為什麼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不可重用?_三國人物

  提到《三國演義》對於馬謖這個人,不知道大傢作何評價,當然瞭無論是揮淚斬馬謖還是說劉備所說的馬謖不可重用,這些都是在某種程度上印證瞭馬謖不可重用的,但是我們還是要找一下根本的原因所在,看一看為何馬謖無法被重用?  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馬謖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還認為不是這樣,讓馬謖擔任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最初就是劉備對諸葛亮所說的,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顯然這個時候諸葛亮應該是沒有認可的,那麼我們就來瞭解一下馬謖這個人,馬謖是一個擁有著過人才華的人,因為他可謂是非常博學,而且在用兵之上也是非常的有智慧,那麼對於他所處的蜀漢來說,應該算得上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比如說這裡的關羽雖然武功高強但是卻剛愎自用,這裡的張飛脾氣也是非常的暴躁的,但是他們卻都得到瞭劉備的賞識瞭重用,唯獨馬謖沒有,原因在劉備看來大概是要算作是不能做到忠心耿耿,我們在詳細的探索一下他不被重用的原因所在,看看接下來的分析是否是有一些道理的。   首先馬謖是很年輕的,這也就註定他對於政治並非非常的瞭解,或者說他並不會玩政治,對於當時的一個形勢來說,帝王最賞識的臣子並不是要有多麼的優秀,但是一定要特別的忠誠,那麼劉備呢,又是一個很謹慎小心之人,當他發現馬謖與諸葛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的時候,他會擔心結黨營私畢竟兩個優秀的人在一起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力量聚集的。  其次就是說馬謖與諸葛亮還是老鄉,一方面是說諸葛亮本來就重視人才更何況這個還是有一些關系所在的麼,這對於劉備來說顯然是構成瞭一定程度的威脅。這兩點都是來源於諸葛亮對於馬謖可能是態度太好瞭,以至於劉備會有一些忐忑而已。  接下來就是馬謖自己的原因瞭,這是一個典型的紙上談兵的例子,他對於兵法非常的熟悉,但是真正落實到實戰之上卻是差瞭很多的,他之所以可以得到諸葛亮的賞識那是因為諸葛亮也是一介書生,但是劉備卻不一樣。  劉備卻是一個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之人,那麼也就是說劉備可以很清楚的看清楚馬謖到底差在哪裡,而這一點是諸葛亮無法看出來的,以至於諸葛亮一直很重視馬謖。  對於《三國演義》中馬謖這個人物的存在,我覺得很大的程度上是為瞭讓人們可以更清楚的去學會認清自己的位置,並且要學會審視奪度,什麼時間做什麼樣的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自己所處的環境將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張嘴所要說的是什麼樣子的話。  所以說以後再次提到馬謖這個人物的時候,大傢不要單純的在認為他不可重用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看似孤傲,而是說有非常多的原因影響著他,不光是他自己的性格所在,更多的是當時的環境所迫。

三國演義_三國時期敵對關系:華容道關羽為什麼釋曹操?_三國人物

  華容道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經典的一個益智類的遊戲,當然瞭,它源於名著《三國演義》之中的一段故事,這段故事講的就是華容道關羽釋曹操。   可能對於很多讀過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是因為關羽念及舊情或者說是因為關羽為瞭報恩,其實這樣說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們都知道曹操曾經在劉備失蹤的那個階段招降過關羽,而且因為愛才,他對關羽也是好吃好喝的招待著,當然瞭最重要的還是出現在當劉備重新出現的時候,曹操竟然給瞭關羽離開的機會,這個對於曹操來說是非常大氣的一件事情,因為很多時候曹操的形象就是一個心狠手辣之人,並且自己得不到的他會毀掉,但是對於關羽他沒有選擇這麼做。   可能正是因為上面這樣的一件事情作為鋪墊,使得在華容道曹操如此落魄的時候,關羽也選擇放走瞭曹操,我們都認為這是劉備對於關羽是否衷心的一個檢驗,但是我覺得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某種程度上來講曹操是非常關鍵性的一個人物,對於三國演義來說,畢竟是小說,而不是同三國志一樣是記載真正的歷史的,但是在《三國志》上對於這段故事的記載恐怕與關羽並沒有任何的關系瞭,曹操之所以可以離開原因是因為劉備沒有能力追到曹操罷瞭。   其實如果按我的想法和思維來解釋的話,我覺得當時關羽放走曹操雖然說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因為古代人都有的俠肝義膽啊,懂得知恩圖報等等,但是我覺得這並非是關鍵原因所在,因為大傢應該都清楚曹操是關鍵性的人物,他不可以在這樣的一個環節中被滅掉。   當然瞭,這個故事也可以很側重的來表現出人物性格,比如說諸葛亮的智多星的形象,再比如說關羽的俠義,當然瞭更多的是為瞭寫出曹操的狂妄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