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兒子

武則天毒殺兒子李賢不可告人之謎:章懷太子之死

  章懷太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為知名而又身世悲慘的皇太子。 論出身,他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兩個皇帝的兒子,他的同母長兄雖未即位,死後卻被追尊為“孝敬皇帝”,兩個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權傾一時的太平公主。可以說,李賢生活在一個不折不扣的皇權傢庭裡,這也註定瞭他必將卷入政治鬥爭而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  論才華,李賢則是唐朝皇子中的佼佼者。二十餘歲已能統召帝國傑出的學者們註釋晦澀難懂的《後漢書》,其親筆點評更被後世稱為“章懷註”而極具文史意義。作為太子,李賢曾三次監國,並得到高宗褒獎和群臣擁戴,可見這個年輕太子堪當大任,是帝國合格的接班人。然而,當時正值他的母親武後政治得意之時,母子二人因此互忌,頗多嫌隙。武後也多次以書信方式責備太子,宮中則流傳著太子不是武後親生的謠言,最終太子未能幸免而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武則天毒殺兒子李賢?  唐章懷太子李賢,字明允,武則天所生,唐高宗的第六個兒子。武則天親生瞭四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四子李旦。長子李弘為皇太子,性情仁厚,高宗欲禪位給他,李弘每次見到專權擅政,就旁敲側擊地加以勸諫,漸漸引起武則天的反感。已被貶入冷宮的蕭淑妃生有二女,一個是義陽公主,一個是宣城公主,此時也因母親得罪武則天被幽禁於掖庭,年齡都三十多瞭,也嫁不出去。李弘對她們十分憐憫,要娶為妻子。武氏大為怫意,不久便以藥酒毒死瞭李弘。   高宗又立二十二歲的次子李賢為皇太子。李賢也是武則天親生。他自幼“容止端雅”,小小年紀就已讀瞭《尚書》、《禮記》、《論語》等,過目不忘。曾受封為雍王,高宗對李賢也十分愛寵,因李弘已故,便令李賢繼立。李賢聰明好學,處事果斷,在士人中有一定聲望。讀過《後漢書》的人都知道有“章懷註”,註者正是李賢。李賢組織一批名儒註釋《後漢書》,盡管得到父皇的褒獎,但也引起母後的猜疑,因為《後漢書》載有後漢大權落入皇後和外戚之手的史事,帶有譏諷時政之嫌。  兩年後,高宗下詔改元為調露,與武則天巡幸東都洛陽,命李賢監國。原來武則天害死瞭皇後與蕭淑妃,心下也覺得很不安,在夜裡常見二人披發瀝血,向她索命。於是武則天去洛陽,免得冤鬼糾纏。  李賢在長安監國,處事明審,然而明崇儼卻密告武則天說:“太子福薄,不堪繼體,惟英王貌類太宗,相王旦貌當大貴,兩子中擇立一人,方可無虞。”武則天十分信任明崇儼,隻因李賢無過錯可指摘,隻得勉強容忍。她屢次下書訓誡兒子,並讓人撰寫瞭《少陽政范》和《孝子傳》二書供李賢研習忠孝之道,還“數作書以責讓賢”。書中暗寓訓斥的意思。李賢本是個聰明人物,窺出奧妙,也懷疑母後別有用心,於是母子間生出許多嫌隙。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最悲催的太子:章懷太子李賢被母親殺死武則天的子女都有誰?武則天兒子是怎麼死的上官婉兒與李賢的關系:李賢是上官婉兒的初戀嗎?上官婉兒喜歡誰?上官婉兒喜歡李賢還是李顯?李賢太子:章懷太子李賢是不是武則天的親生子?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二年,武則天的寵臣明崇儼在路上被強盜所殺,武則天懷疑由李賢主使,大索盜犯,數月沒有結果。李賢對母後的做法心懷失望,於是有些自暴自棄。他開始狎昵女色,放浪恣行。武則天召李賢至洛陽,派遣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人去東宮搜查,三人竟在東宮查得皂甲數百具,又誘令趙道生訐告太子,硬把明崇儼被殺之案加在李賢身上。武則天遂提出大義滅親四字,打算把李賢置諸死地。高宗代子求情,將廢李賢為庶人,幽錮一室,不久又流徙距京師兩千三百裡的巴州。武則天又恐怕李賢謀變,因為李賢曾做《黃臺瓜詞》:“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這首詩與曹植的七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武則天越發懷疑他心懷怨望,於是讓邱神績馳赴巴州,逼令李賢自殺。然後佯貶邱神績為疊州刺史,過瞭一段時間事情漸漸平息,又召邱神績為金吾將軍,宮廷裡才慢慢得知武則天殺李賢的事。  李賢死時年方三十二歲。今人見到的乾陵章懷太子李賢陪葬墓,是中宗神龍年間遷回靈柩後重新安葬的。武則天為什麼要一再逼迫以至於殺害自己的親生兒子呢?  一說李賢與母後爭權被殺。武則天是一個權力欲極強的人。早在高宗朝後期,她就取得瞭與高宗“二聖臨朝”的權力,把高宗當作傀儡而獨攬朝政。然而,自從李賢繼立為太子之後,多次受命監國,深受高宗與朝臣的贊賞。僅僅一二年的工夫,當朝宰相除瞭劉仁軌與武則天關系密切之外,其餘的人幾乎都傾向於聽命太子。李賢地位的上升,嚴重妨礙瞭武則天篡權稱帝,當然令她不安。武則天曾說過,制馬有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鞭之不服則錘其首,錘之不服則斷其喉。怎麼對付李賢可想而知瞭。   一說李賢非武則天所生,難免被殺的厄運。孫楷第先生《滄州後集》卷四的《唐章懷太子賢所生母稽疑》推斷李賢是武後姊韓國夫人所生(高宗的私生子)。在母以子貴的古代,武則天自然要千方百計地除掉他,另立自己的親子為太子。據《舊唐書·高宗紀上》記載,永徽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生李賢於去昭陵的路上,是早產。由於武則天在上年年初生下瞭李弘,此後又生過一女,即被她親手扼殺的長女,在兩個年頭裡生三個孩子,況且李賢為不足月早產,又是數九寒天在路上,所以那個在拜謁昭陵路上所生的不足月孩子,可能並未活下來。《舊唐書·章懷太子賢傳》記有當時宮人私下裡的傳說:“賢是後姊韓國夫人所生,賢亦自疑懼。”《新唐書》亦雲:“宮人或傳賢乃後姊韓國夫人所生,賢益疑。”作為替身的李賢,原來是武則天姐姐韓國夫人之子。韓國夫人早年守寡,因武則天而入宮,得幸於高宗。如果武則天的早產孩子死瞭,正巧這前後韓國夫人也臨盆生子,那麼悄悄地抱來私生子頂替,也是可能的。李賢降生僅一個月,父皇就給他封王,急急忙忙要確定小孩的身份地位,也似乎是有什麼緣故。武則天起初不會反對這種安排,多一個兒子隻會使她在後宮的地位更加優越。當李賢成年後,武則天越來越不放心這位非己所生的兒子,對立他為太子,就顯得很勉強。當李賢知道瞭自己出生的秘密,他自然難免被廢、被殺的結局。  第三為謀反說。本來李賢就是因為在宮中抄出數百套甲胄而被定為謀反罪的。在流放期間,他真的萌發瞭造反的念頭,後因事泄反遭殺身之禍也不是不可能的。他死後僅半年,徐敬業等人在揚州舉兵反叛,就曾找瞭一個面貌類似李賢的人四出招搖,以示自己是奉李賢之命起兵的,號召天下迅速響應。可見隻要李賢仍然活著,隨時都有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朝野反武勢力的領袖,而卷入到謀反之類的事件中去。  遭讒說也是一種較為可信的說法。早在李賢仍是太子的時候,以能通鬼神而深受高宗、武則天寵信的明崇儼就散佈過太子不能繼承皇位,應該另選英王或相王取而代之等言論。1972年出土的《章懷太子李賢墓志銘》,文中多次以晉獻公聽驪姬之言殺申生、漢武帝聽江充之言殺劉據、晉惠帝聽賈後之言廢愍懷太子司馬yù之類的典故來暗喻李賢之死。  母殺子讓人不可思議,但自古宮廷之中親情相殘之頻繁如過江之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周鄭交惡:周平王竟然需要拿兒子為質求原諒

  周朝的政治體制是分封建國的封建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時直接領有王室的土地(王畿),諸侯則受封於周王室,在各自的領地上建立國傢。各諸侯國在內政方面有很強的獨立性,平常周天子基本上不予以幹涉。但是,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各諸侯國均要聽命於周天子,即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除此之外,諸侯國還有對天子進貢和朝覲的義務,如果不按時進貢或朝覲,天子可以“削藩”。對於不服從領導的諸侯國,周天子還可以派兵攻打,同時根據實際情況,號召其他諸侯出兵協助進攻。   周朝的統治者為瞭確保對大大小小同姓、異姓諸侯國的統治,建立瞭嚴格的軍制。   按照周朝的軍制,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周天子有六軍,大的諸侯國有三軍,中等諸侯國有二軍,小諸侯國則隻有一軍。對於各諸侯國武裝力量的規模,在制度上有明確的規定,以此保證王室相對於諸侯的軍事優勢。   如果犬戎之亂之前,周王室至少看起來仍有那麼強大的話,犬戎之亂之後,周平王依靠瞭秦、鄭、晉等諸侯之力才將都城從鎬京遷到雒邑,實力就明顯下降瞭。王室喪失瞭舊關中平原地區廣闊而富饒的土地不說,東遷之初擁有的方圓約六百裡的王畿,也隨著賞賜、分封和被外敵侵奪,逐漸縮減至方圓約兩百裡左右。以這樣狹窄的土地上的產出,難以維持滿員的六軍。   在這種情況下,周王室很可能還是維持瞭六軍的編制,但形式重於實質,無論人數還是戰鬥力,都大打折扣。號稱六軍,實際上可能隻有二軍甚至一軍的戰鬥力。而一些逐漸強大起來的諸侯國,即使隻維持三軍以下的部隊編制,實際上人數和戰鬥力都遠遠超過瞭表面的規模。   鄭莊公寤生的祖父桓公在周幽王年代擔任瞭王室司徒一職,莊公的父親武公則在周平王年代擔任瞭王室卿士。所謂卿士,是王室的首席執政官。

蔣介石一生共寫九份遺囑:71年就確定傳位兒子

  導讀: 1971年底,蔣介石再次留下瞭遺囑。全文如下:“今後政府組織:一、以傢淦繼任‘總統’。二、以經國任‘行政院長’兼‘三軍總指揮’。三、黨務應集體領導。中正12月23日”。用瞭“今後政府組織”、“繼任”等詞,顯然……  2009年第4期的《先鋒國傢歷史》上,刊登瞭臺灣傳記作傢王豐《蔣介石的最後歲月與真假遺囑問題》一文,王認為,蔣逝世後公佈的最後遺囑是“補寫”,是臺灣官方版“政治遺囑”,不是真正的遺囑。曾長期服侍蔣介石與蔣經國的“貼身衛士”翁元,也對媒體稱,蔣最後遺囑是其死後由人“補寫”的。王豐、翁元否定蔣介石最後遺囑真實性的基本理由是,蔣逝世當天根本沒有留下遺囑,又不可能事先留遺囑。翁元接受訪問時還反問道:“誰敢先寫好遺囑?你怎麼知道今天會死?”  但這隻是基於一般常理的推論,不能當做事實依據。王豐等人所不瞭解的是,蔣介石有在預計將有不測之時留遺囑的習慣,他在晚年曾數次留遺囑,這在其日記中有跡可尋。  他在1971年6月寫道:“審閱檢查身體報告書,腦動脈血管有硬化之象,自覺亦有所病也。如醫藥與休息無效,則國傢後事應預作安排。經國乃可繼此‘復國任務’,惟其為我父子關系,不願有此遺囑,但其能力為靜波(嚴傢淦字,其時為“副總統”)之助手,出任‘行政院長’,則於公於私皆有益,望我黨政軍同志以助我之心助彼完成我光復大陸之共同使命也。”當年底,蔣介石再次留下瞭遺囑。這次是單獨寫在一張紙上,夾在1971年日記本中,形式上更像“遺囑”。全文如下:“今後政府組織:一、以傢淦繼任‘總統’。二、以經國任‘行政院長’兼‘三軍總指揮’。三、黨務應集體領導。中正12月23日”。用瞭“今後政府組織”、“繼任”等詞,顯然是做最後的交代。  從蔣介石的個性與生活習慣,其最後遺囑在其過世後第一時間即公佈原件,且有宋美齡、“副總統”及“五院院長”簽字等程序看,1975年蔣介石的最後遺囑是真實的,絕非“偽造”。  2004年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開放的宋子文日記中,首次披露西安事變時蔣介石曾寫有遺囑交宋子文,但沒有遺囑的具體內容,之後開放的蔣介石日記中則有其所寫三份遺囑的全文。蔣認為張學良、楊虎城的行為是“叛亂”,必須嚴懲,要求南京政府急速進兵討伐。但他知道這會更加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在此生死未卜之際,寫瞭三份遺囑。   蔣日記中最早出現遺囑的記載是在1920年3月,當時他在援閩粵軍中任職,時常感到“受小人排擠”,鬱悶不得志,故立遺囑。第二次出現有關遺囑的記載是1922年,蔣決心南下護衛“蒙難”的孫中山,臨行前抱有去無回之決心,20日“上午寫靜江遺囑事”,將傢事托付好友張靜江。另有一個內容完整的遺囑,寫於“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當時感到“內憂外患相逼”,怕自己“萬一不測”。  由以上概述可見,蔣介石年輕時就已留有遺囑,從1920年至1975年這55年中至少寫過9個遺囑(其中3個具體內容不詳)。至於他緣何“愛寫”遺囑,他有什麼樣的生死觀,則是需要另外探討的問題。相關閱讀推薦:抗戰時日本對蔣介石幾次誘降:蔣介石為何沒投降蔣介石每月能領到多少工資?每月隻拿800塊大洋蔣介石通過什麼方式選到最為倚重的三名“大將”?揭秘:民國時期蔣介石反腐為何始終動不瞭孔祥熙感動胡適的三塊銀元:或推動其接受蔣介石任命

鼓勵兒子的話語 出手做好事

1、出門走好路,出口說好話,出手做好事。  2、“人”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眾”人的事業需要每個人的參與。  3、不是境況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況。  4、成功的法則極為簡單,但簡單並不代表容易。  5、挫折其實就是邁向成功所應繳的學費。  6、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媽媽鼓勵兒子的話 成績一定會趕上去的

1、我雖然不贊同你那樣做,但我想你有你的理由,可以讓我知道嗎? 2、我覺得你很喜歡學英語。 3、我很欣賞你的做事方式。 4、我很高興看到你快樂學習的樣子。 5、你一定是個聰明的孩子,成績一定會趕上去的! 6、你想做的事情由你自已決定!

美國一位母親與13歲的兒子訂下手機使用“合約”

美國一位母親與13歲的兒子訂下手機使用“合約”: 1、首先要聲明的是,這部手機是我的,也是我買的。現在我將這部手機借給你使用。 2、有課的時候,每晚7點半要及時將手機交給媽媽或者爸爸,周末可以在晚上9點交。晚上我們會將手機關機,第二天早上7點半開機。 3、不能發送或者接受帶有你(或者他人)身體隱私部位的圖片,更不能以此為樂。 4、不允許使用科技伎倆來撒謊或者欺騙別人,不準用手機說一些傷害別人的話。 5、如果手機掉馬桶裡、掉地上或者丟瞭,你必須對因此而產生的維修或者購買新手機的費用負責。你可以割草坪、照顧小孩來掙錢,也可以將父母給你過生日的錢攢起來。

老爸和兒子‘同志’的理解 六一節祝福

  歡快的六一節來個令人愉快的笑話吧!   欣欣:“老爸,‘同志’是什麼意思?”   老爸:“比方說,我、你,還有你的同學,我們都是同志。”   欣欣:“‘政府’又是什麼意思?”   老爸:“政府是一個管理機構。比方說,在我們傢裡,你媽媽就是政府。”   欣欣:“那麼‘未來’是什麼意思呢?”

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

  1、不要做別人,要做你自己。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尋找自己獨一無二的理想,引領自己的一生。    2、如果一個人能夠選擇自己想做的事,能做,且被社會需要的工作,並為之不遺餘力,這就是人生的快樂,這是獲得自尊的最可靠的途徑。    3、興趣永遠是第一位的,財富隨興趣,而不是興趣追隨財富。可以參考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呢?    4、沃論·巴菲特的名言:“要給他們做夠的金錢做他們喜歡做的事。但不能給他們太多的錢讓他們無所事事。”    5、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繼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創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段選擇和努力的結果。不論你有個富爸爸還是窮爸爸,幸與不幸都可能在你的手中轉換。    6、你的人生起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最終抵達瞭哪裡!    7、金錢是副產品,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實質,錢買不到快樂,而人的價值觀才是最穩定的貨幣。    8、人生何其短暫,做自己最快樂的事,不要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由自己去定義成功,這樣你才能真正的擁抱幸福。    9、對世界的信任源於對人類的信任,即使我們並不完美,但仍然堅信人性本善。    10、一個人應當時刻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觀念。一個人總要嘗試去理解對方的立場,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可以使我們的胸懷更寬廣。    11、良好的工作態度,首先就在於勇於發掘自我,當從事喜歡的工作時,即使異常艱辛,勞苦,你仍然可以從工作中享受樂趣,甚至是產生一種神聖感。    12、我們不妨將自己的好運看作讓他人也享受幸運的契機,而非一項權利;將我們的優勢看作是取得更加輝煌成就的踏板,而非擺脫辛勤工作和個人挑戰的一塊擋箭牌。    13、如果說人生由我們打造,那麼關鍵的是我們必須自己再造人生。    14、小孩子具有長大後就淡忘的智慧,孩子們懂得時間比金錢更重要,而成年人,尤其是當然他們處於職業生涯的上升期,盡情享受公司分紅的時候,往往認為金錢比時間更重要。之後,當金錢失去吸引力而時間變得緊迫時,他們才驀然回首。    15、如果你相信任何一個人的生命尊嚴和價值(包括你自己),那麼你就應該承認,每個人都擁有同等的尊嚴和價值。    16、沒有絕對的優勢和劣勢,這一都取決於你如何對待它,稍稍偏轉一下你的方向,逆風就會變成順風。刻苦努力,堅持不懈,最耀眼的陽光就會跑出到你的身後。你生活的起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好你抵達瞭哪裡。    17、隻有自己可以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剖析,沒有人能夠代替我,也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自己確定那份激情所在,即使它會將我們引向競技場中的有利高地。    18、優勢的本質是擁有最廣泛的選擇權。    19、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我的意思是有些遊蕩的人,就是迷路的人!但是很多情況下,徘徊在選擇的迷宮中並不意味著迷失,而是通往正途的一條必經之路。    20、如果人們被自己的選擇權所困擾,那不是選擇太多,而是因為他們缺乏一種清醒的判斷和足夠的意志力。    21、人生的志向往往神秘莫測,極少有人能夠沿著直線靠近它們,也不會有人在找尋它們的過程中一帆風順。    22、隻有把基本功練紮實後,你的想象力才可能有質的飛躍。如果沒有枯燥的磨練做基礎,創造力不會為你釀造傑作,隻會帶來四不像的殘次品。    23、快樂本身是一種志向嗎?這麼不是?在我看來,認真,熱切地追求快樂。與在其他領域實現成功,都需要具備相同的品質:耐心,自知之明,走出逆境的能力和堅定的信念。    24、優勢就像是一個望遠鏡。從一端觀望的話,你可以放眼無邊的宇宙;但從另一端望去,你的世界就縮成一個窄條。既然人生由我們打造i,那麼望遠鏡朝哪裡轉就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    25、好的決策是需要時間的,它們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不是一時的沖動。共2頁,當前第1頁12

雍正皇帝的子女:雍正有幾個兒子有幾個女兒?

  雍正皇帝的子女:  皇子(10人)  1.愛新覺羅·弘暉,皇長子,幼殤。生母為孝敬憲皇後。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殤,年八歲。乾隆帝即位,追封端親王。  2.愛新覺羅·弘昐,未序齒,幼殤。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殤,年三歲。  3.愛新覺羅·弘昀,皇次子,幼殤。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殤,年十一。  4.愛新覺羅·弘時,皇三子,稱三阿哥。削宗籍。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5.愛新覺羅·弘歷,皇四子,稱四阿哥。(即乾隆帝。)生母為孝聖憲皇後。康熙五十年八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寶親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為乾隆帝。嘉慶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  6.愛新覺羅·弘晝,皇五子,稱五阿哥。生母為純愨皇貴妃耿氏。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和親王。乾隆三十五年卒,年六十。謚曰恭,即為和恭親王。  7.愛新覺羅·福宜,未序齒,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康熙六十年正月殤,年二歲。  8.愛新覺羅·福惠,未序齒,稱八阿哥,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殤。以親王禮葬。乾隆帝即位,追封懷親王。   9.愛新覺羅·福沛,未序齒,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殤。  10.愛新覺羅·弘曕,皇六子,稱圓明園阿哥。生母為謙妃劉氏。雍正十一年六月生。後出繼為果毅親王愛新覺羅·允禮嗣,襲果郡王。乾隆三十年三月卒,年三十三。謚恭,即為果恭郡王。  皇女(親生女4人)  皇長女(1694),幼殤。生母為懋嬪宋氏,時為藩邸格格。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殤。  皇次女,和碩懷恪公主(1695—1717),大公主。生母為齊妃李氏,時為藩邸側妃。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生於藩邸。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封多羅格格;七月晉和碩格格;九月嫁那拉氏星德。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卒,年二十三。雍正元年(1723)追封和碩懷恪公主。額駙星德(又作性德,興德)(?-1736),雍正十二年(1734)奉命往達裡剛愛操練蒙古兵,乾隆元年(1736)正月召還。乾隆元年卒。  皇三女(1706),幼殤。生母為懋嬪宋氏,時為藩邸格格。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殤。  皇四女(1715—1717),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藩邸側妃。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殤。   養女(3人)  和碩淑慎公主,二公主。雍正帝次兄廢太子、理密親王允礽第六女,生母為側福晉唐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月初二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四年(1726)十二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觀音保。封和碩淑慎公主。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十日卒,年七十七。額駙觀音保,為孝惠章皇後母傢從孫。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授理藩院額外侍郎。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卒。  養女,和碩端柔公主(1714–1754),三公主。雍正十六弟莊恪親王允祿長女,生母為嫡福晉郭絡羅氏。康熙五十三年(1714)二月二十九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古特氏齊默特多爾濟。雍正九年(1731)四月封和碩端柔公主。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十二日卒,年四十一。額駙齊默持多爾濟,郡王羅卜藏喇什之子。雍正三年(1738)襲科爾沁郡王。乾隆四十七年(1782)卒。  養女,和碩和惠公主(1714-1731),四公主。雍正帝十三弟怡賢親王允祥第四女,生母為嫡福晉兆佳氏。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初十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雍正七年(1729)十月十六日嫁喀爾喀博爾濟吉特氏多爾濟塞佈騰。封和碩和惠公主。雍正九年(1731)十月初三日卒,年十八。額駙多爾濟塞佈騰,為喀爾喀智勇親王丹津多爾濟之子。雍正十年(1732)十月封世子。雍正十一年(1733)七月因其父冒功誤軍等罪連坐削爵。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卒。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史上雍正和他的甄嬛們:甄嬛們死後出殯內幕少年乾隆不可告人的秘密 曾調戲雍正妃子被打傷雍正皇帝陵寢的八個未解之謎:雍正屍體無頭之謎不止好女色!揭秘雍正皇帝一生的十大極品嗜好雍正接瞭顆金頭!雍正的棺內為何隻有屍體沒有頭

為何關羽不肯嫁女兒給孫權:並非因為孫權兒子差

關羽是蜀漢名將,和劉備情同手足。資料記載,關羽有女,孫權曾遣使為子前來求親。關羽大怒,說:再休多言,立斬汝首,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斷然拒絕瞭孫權的求婚。關羽這樣做,毛主席說:“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其實,這話還值得商榷,因為孫權當年就曾經把妹妹嫁給劉備,但孫夫人的生活並不幸福。 因此關羽不願意讓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應該是還有別的原因: 其一,害怕女兒成為人質。當時吳蜀雖然是盟軍,但東吳亡我之心不死。連號稱溫文爾雅的和平派軍方人士魯肅就曾經連續幾次索要荊州,如果女兒嫁到東吳,是不是要成為孫權逼迫自己交換荊州的籌碼,一旦女兒在孫權手裡,自己隻能是被動。俗話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關羽這樣做,也算是愛女心切。 其二,關系不對等,門不當戶不對。孫權地位是吳候,那是江東的領袖,自己雖然是荊州的守將,但自己當不瞭傢做不瞭主,和東吳接親,一定要有劉備的號令。既然沒有劉備的答復,以關羽狂傲的勁頭,自然要強詞奪理,為自己弄一下面子。 其三,希望與劉備成為聯姻。劉備的兒子劉禪尚未婚配,按照當時之間的關系自然要和手下大將的女兒聯姻,一個關羽,一個張飛是其左右手。嫁給劉備的兒子,就在自己身邊,多少有個照應。按照當時的勢頭發展,一旦劉備稱皇帝,自己的女兒一旦劉備的兒子娶瞭,肯定是皇妃無疑。 其四,瓜田李下為瞭避嫌。孫權向關羽求親,有分化劉,關的嫌疑。誰都知道當時關羽總領荊州,又是假節鋮又是領荊州牧的。權力無可復加。權大瞭就容易被猜疑。如果關羽許婚,在劉備會怎麼想?要知道劉備是大哥,孫權是大哥。關羽要是和孫權結親就和劉備平起平坐瞭。兄弟必然不和。而且關羽罵辱還有個原因:你孫權要和我結親,該跟我大哥打個招呼吧。孫權此舉有分化劉關的嚴重嫌疑。而關羽不能曖昧地拒絕,隻能罵辱。否則傳到劉備耳朵裡就不好聽瞭

促成義和團殺洋滅教的端王:為的竟是兒子早登基

  1900年,也就是庚子年,是清朝皇室的蒙難年。40年之內,皇室第二次逃難,用他們自己的話,叫“西狩”,即到西邊打獵去瞭,但他們自己知道,這其實就是不折不扣的逃難,逃的比第一次的北狩更遠,也更狼狽。不是去打獵,而是自己被洋人當獵物追瞭很遠。   洋人這次攻破北京,因為是朝廷由著義和團殺洋滅教,洋人被殺的不多,幾百人,但卻有幾十萬中國的基督徒殞命,而且排外的狂潮,直接威脅到瞭所有在北方的洋人,包括外國使館。朝廷這樣縱容義和團,是因為西太後老佛爺跟洋人鬧翻瞭。這次翻臉,說起來,純粹是由於中國的內政。朝廷變法,搞戊戌維新,但是,剛開瞭頭,一線領導光緒皇帝跟二線領導西太後就鬧起瞭矛盾。這樣的矛盾,其實跟新舊無關,而跟權力之爭有關。雙方鬧到不可開交之際,維新派譚嗣同的一次冒險行為,給瞭西太後發動政變的口實。雖然說,這次冒險,光緒並不知情,而神通廣大的西太後,要想查清情況,也不難,但是,她就是不肯這樣做,一門心思認定策動袁世凱兵圍頤和園就是光緒的主意。光緒從西太後婆傢那兒論,是親侄子,從她娘傢那兒講,是親外甥。立為皇帝,就成瞭她的兒子。現在兒子要害老娘,這還瞭得?所以,眼前的這個皇帝,就是不孝的梟獍(古人傳說中的惡禽獸,梟生而食母,獍生而食父)。發動政變,將之囚禁中南海瀛臺,還不解恨,非廢瞭他不可。   但是,廢光緒不僅遭到部分朝臣的反對,很多有實力的地方大員,如劉坤一,也明確表示不同意,說什麼“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更可氣的是,在京的西方各國的公使,也表示不能接受。你說光緒生病,因病不能視事,人傢就要推薦醫生進宮看病。對於洋人如此赤裸裸地幹涉內政,當然西太後會很生氣,不止生氣,而且火大。西太後當瞭近40年的傢,很多政治上的大事,看得很明白,但畢竟還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老婦人。對於她施加瞭養育之恩卻遭反噬的這件事,無論如何都擱不過去。光緒的不孝,開始也許隻是一個出來訓政的口實,但說多瞭,連自己都相信瞭。別的都可以妥協,唯獨這事妥協不瞭。但硬抗,似乎也不行。於是,就來瞭一個緩兵之計,以給光緒立嗣為名,先找個接班人,時刻準備著,一有機會,就用接班人取而代之。這個接班人,按滿人的規矩,叫大阿哥。就這樣,中國的政壇,一下子冒出來兩個人來,一個大阿哥溥儁,一個是大阿哥的父親端郡王載漪。如果沒這兩個人,義和團的禍也許不會惹這麼大。在庚子年,支持義和團最賣力,對抗洋人最激烈的,就數這個端王爺。偏是他,最受西太後的信任。   說實在的,載漪和溥儁這爺兒倆,真是沒什麼特別之處。溥儁成為大阿哥,既不是他才華出眾,也不是因為他跟同治或者光緒血緣最近,端王不過是道光皇帝第五子奕誴的兒子,同樣近的,有恭親王奕傢的人,還有醇親王奕譞傢的後代也可以選。選瞭溥儁,無非是因為端王的福晉,是西太後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西太後的內侄女,而溥儁,就是又一個既跟西太後婆傢有很近的血緣關系,同時又跟她自己關系最近的人,唯有選這樣的人,她才踏實。   溥儁,還是個孩子,雖然是個比較頑劣的孩子,進瞭宮,對政局也沒有什麼影響。但端王就不一樣,在溥儁進宮之後,他也搖身一變,成瞭西太後的寵臣和朝廷的重臣,說話一言九鼎。西太後就是這樣,知道清朝的祖制,沒有太後臨朝的一說,所以,當年祺祥政變,自己出山,打的就是親貴當政的牌,此後每個階段,總要拉一個王爺一起當傢管事,共事時間最長的是恭親王奕,其次是醇親王奕譞,現在又輪到瞭端王載漪,此後就是慶親王奕劻瞭。   幾個王爺比較起來,端王是最低能的一位。他跟眾多紈絝一樣,喜歡玩,喜歡票戲,所有的精力和財力,都耗在瞭上面。傢裡長年請當年的名角譚鑫培和孫菊仙教戲,一度還喜歡捏泥人,請來泥人張來府上教他。除此而外,這位王爺還有一個挺費錢的愛好,就是養馬,雇瞭好些養馬的把式,府上好馬十幾匹,有跑馬,顛馬和走馬之分。光馬的裝扮,在鞍韉,嚼子上就花費不小,不是鑲金就是嵌玉。端王跟一般滿人公子哥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好武,喜歡射箭,傢裡養著好些武林高手,教他打拳,舞槍弄棒。隻是,他的身手怎樣,卻沒法知道,因為從來沒有機會施展過。即使八國聯軍打進來的最危急的時刻,也沒見他披掛上陣。指揮攻打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也是讓別人沖鋒,他躲在後面。最後城破逃難之際,他的那些好馬,也沒派上用場。大約走的太急,來不及調遣瞭。

蘇武回國後的悲劇:自己被免職,兒子被送上刑場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出使匈奴十九年的蘇武終於回到瞭他日思夜夢的長安,離開時正值壯年,歸來時卻是須發皆白、步履蹣跚,見之者無不感嘆。   蘇武回朝的第一件事,是到茂陵隆重地祭奠漢武帝,因為他當年是奉武帝之命出使的,所以要去向武帝“述職”。述職回來,昭帝論功行賞,封蘇武為主管外交事務的典屬國,並賞賜大量錢財、田地,蘇武算是苦盡甘來瞭。   遺憾的是,蘇傢此時已是人丁稀少。蘇武還在匈奴牧羊時,降將李陵曾去替單於勸降。李陵告知蘇武他傢的情況:母親已死,哥哥蘇嘉、弟弟蘇賢都因小過錯而被逼自殺,妻子已改嫁,傢裡隻剩兩個妹妹、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十幾年沒有音訊,不知道是死是活……傳遞瞭這些令人絕望的信息之後,李陵趁勢勸蘇武投降,他說:“人生如朝露般短暫,何必長久地折磨自己呢?”蘇武雖難過哽咽,但仍堅守氣節,寧死不降,倒令李陵羞愧萬分。   蘇武這次回來,他的妹妹和女兒情況如何,史書沒有記載,但他的兒子蘇元還在,這對蘇武而言是一個莫大的安慰,但他沒有想到,僅僅一年之後,父子倆就卷入一場權力爭鬥的漩渦之中。   爭鬥的一方是大將軍霍光,另一方是左將軍上官桀和他的兒子車騎將軍上官安,此外上官父子還聯絡瞭蓋長公主、禦史大夫桑弘羊及燕王劉旦這幾個實力派盟友。他們計劃殺霍光、廢昭帝,立燕王為帝。陰謀暴露後,上官父子、桑弘羊被滅族,蓋長公主、燕王自殺,朝廷窮究他們的同謀,事情牽連到蘇武父子。   蘇武平素與上官桀、桑弘羊交好,燕王在詆毀霍光的奏疏中又屢次為蘇武官職輕微叫屈,再加上蘇元與上官安也是密友,這已是嫌疑重重瞭。更要命的是,蘇元還被指控參與瞭上官安的陰謀,結果他遭到逮捕,被作為叛黨的同謀處決瞭。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第幾個兒子?李泰的母親是誰

  大型歷史女皇傳奇劇 《武媚娘傳奇》正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熱播,演員任山在劇中飾演魏王李泰。此次飾演的李泰除瞭隋唐時期的風雅,更多瞭一份風流;除瞭皇室風度文人氣質,又多瞭份沙場驍勇宮墻陰謀。那麼歷史上的魏王李泰是李世民第幾個兒子?他的母親是誰?  魏王李泰(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後次子)  李泰(619年—653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母親文德皇後長孫氏,太子李承乾、唐高宗李治的同胞兄弟。為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後的次子,因“文德皇後所生”,且“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  他一出生的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淵冊封為宜都王,次年(621年)三月,李泰進封衛王,又被授予上柱國。作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後的爵位原本最高不過是從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淵卻將其封為瞭正一品的衛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王)以繼李元霸之後,這對李世民父子來說是莫大的恩寵。  貞觀二年(628年),年僅九歲的李泰改封越王。魏王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後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   李泰,擅文能武加之胖圓憨厚深得太宗的寵愛,由於李泰寵祿過盛,屢次遭到眾臣的進諫。因父親唐太宗種種溺愛,因此也助長瞭其奪嫡的野心。他的內心世界豐富又細膩,美好又邪惡,既是可愛可喜之皇子,又是可恨可悲之兄弟。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李泰涉嫌謀嫡,唐太宗為瞭達到讓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兒子共存,隻好采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進封濮王。高宗即位後,優惠有加,永徽三年死於鄖鄉,高宗追贈其為太尉、雍州牧,謚曰恭。  而縱觀李泰的一生,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雖然地位略亞於哥哥李承乾,不過受到的寵溺卻是不輸年幼的弟弟李治。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稱是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對書畫鑒賞也相當在行。  李泰主編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瞭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後世影響甚深,創立的新的地理書體裁也為唐宋總志體例開瞭先河。李泰逝世後還留下瞭二十卷文集,隻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文集至今已經失傳瞭。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魏王李泰是怎麼死的?魏王李泰簡介: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四兒子李泰大唐魏王李泰簡介及怎麼死的 李泰與李承乾李治李泰簡介 唐朝太宗文皇帝第四子濮王李泰生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李世民為什麼最終沒有立李泰為皇帝?  唐太宗四子李泰,封魏王,喜好文藝。李世民因此在他的王府裡設立文學館。可以自由的接引有學問的人。李泰於是聽屬吏的話,學習古代平原、孟嘗君的方法,養瞭許多的文學之士以著書、立說。於是上書給唐太宗,經過允許,花費數年時間,編成五百五十篇的《括地志》一部。李世民也很喜歡這個兒子。《括地志》著成,李世民令藏之於秘閣,賜李泰錦緞上萬。李泰腰圍較大,於是允許他坐轎子上朝。後李世民親自訪問李泰的王府所在地延康坊第。心情不錯,於是下詔赦免長安犯死罪的囚徒。免延康坊第一年租稅,王府屬吏都按級別賜予衣帛。  但李世民這種過份寵愛子的行為也引起瞭大臣們的憂慮。紛紛上奏章,意思是皇帝對庶子的待遇超過瞭太子,容易引起外間猜測。而且過份寵愛某人,容易驕縱他的行為,也會引起其它兒子的不滿和引起妒忌。引古譬今,歷史上皇帝過份嬌寵兒孫都沒有好的下場。這引起李世民重視,於是稍稍有些控制。  當時皇太子李承乾走不動路,李泰想取而代之。於是交結朝中群臣,依附為朋黨。李承乾害怕,私下叫人自稱李泰王府上書給皇帝。李世民一看,是控訴李泰罪行的。於是馬上找上書的人,卻人影無蹤。不久李承乾真的被廢,一些人要擁立李泰為太子。李世民私下也想立李泰。而長孫無忌卻一定要立晉王李治。這時太原出現瞭一塊石頭,上面刻有“治萬吉”幾個字。也就是“李治萬歲吉祥”的意思。李世民又動瞭改立李治的念頭。(因為太原是李唐王朝起傢的地方,古人多迷信孅緯,對莫名出現的天象、文字總有些敬畏的態度。)李泰知道有這個動向,就找機會恐嚇李治:“你和李元昌關系好,不會像他那樣嗎?”李元昌是李承乾黨羽,以謀反罪先被殺。李治於是整日一副鬱悶的樣子。李世民很奇怪,經詢問李治說出緣由,李世民心中更有瞭看法。之後又召李承乾責問他欲謀反的理由。廢太子說:“臣下貴為太子,還要求些什麼呢?隻因李泰有企圖,所以與一些朝廷大臣謀求自保罷瞭。因此有一些壞人趁機讓臣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果李泰成為太子,正好讓他的計謀得逞。”   太宗李世民說:“是的,如果立李泰。太子就是可以用詭計可以求得瞭。讓李泰立為太子,則李承乾、李治都要死;李治立太子,李泰、李承乾可無恙。”於是冷落李泰,並同時下詔說:“今後太子沒有德行,藩王想取代之的,雙方都要拋棄。下詔頒行這個法令。”然而李世民仍然有顧慮,對長孫無忌說:“公侯勸我立雉奴為太子,雉奴個性仁義但懦弱,(治理國傢的能力不夠有氣魄)不會讓國傢產生憂患吧?”雉奴是高宗李治的小名。  李泰被降封為順陽王,住均州鄖鄉。李世民拿著李泰上的奏章對左右說:“李泰遣詞用字非常好,難道不是有才之士?我心中想念李泰沒有停止之時。但為江山社稷打算,還是派遣他住在外面。使他和李承乾都無恙啊!”  李泰死在勛鄉,死時才三十五歲。賜號太尉、幽州牧。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太宗待遇最差的兒子吳王李恪結局怎麼死的?

  為何說吳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待遇最差的兒子?  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瞭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後還是被魏征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後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後,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瞭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傢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傢國事殊”,更是為瞭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傢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瞭,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幹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瞭,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隻註意到“汝方違膝下,淒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麼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瞭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瞭。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幹脆直接取消瞭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至於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嚴厲告誡,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瞭,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瞭,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隻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是怎麼回事?  最後,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瞭,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麼會要立他為太子?那麼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為什麼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吳王李恪的女兒信安縣主為什麼42歲才出嫁? 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李恪如何被冤死?李恪怎麼死的李恪怎麼死的?李世民兒子李恪為何沒當上皇帝李世民為什麼不立最喜歡兒子的李恪為太子?李世民和如意的兒子李恪簡介 李恪是怎麼死的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貞觀17年,唐太宗立瞭李治後過瞭大半年的時間,覺得這個小兒子隻有15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於是唐太宗便想到瞭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瞭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瞭比李治大瞭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瞭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鬥,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貶官和削戶過兩次,但除瞭李恪外,唐太宗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瞭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瞭秤砣鐵瞭心要換儲瞭,那麼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隻憑他一傢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隻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瞭朝政?此時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麼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傢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瞭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隻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後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隻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瞭這麼一個想法,然後對長孫無忌露瞭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瞭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瞭。更不要說什麼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並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瞭,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瞭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瞭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瞭。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後又過瞭大半年的時間,才發現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隻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於說什麼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願怎樣並不重要,關鍵仍在於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瞭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瞭李治為太子後,唐太宗又傾力打造瞭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醜,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舊唐書·太宗本紀》)  “又以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衛率,前詹事於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資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善。”(《舊唐書·高宗本紀》)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貞觀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隻是口頭上提那麼一提,被否決後既不見有過失落後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麼內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後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瞭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隻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瞭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後。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後,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籲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後誅殺戚姬母子,當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瞭樊噲。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措施,反而被唐太宗嚴厲地告誡瞭一通:“你若是不遵紀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瞭你!”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李恪,要他小心謹慎一些,但李恪作為親王,他的性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掌握在皇帝手裡,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言慎行是沒有用的,隻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到保護李恪的目的。也正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劉邦臨終前特地留瞭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後一定要照顧好趙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強調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瞭能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後安危做打算,又為什麼沒為李恪日後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於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並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後,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麼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瞭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麼眼光瞭)。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瞭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贊的。  然而關於李恪卻隻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贊美之詞,至於具體有什麼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瞭。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裡,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後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後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志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所以若隻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瞭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瞭些。畢竟唐太宗隻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並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至於《舊唐書》中所說的“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為唐高宗李治最年長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幾個弟弟也還說得過去,有聲望並不足以為奇,沒有名聲才是要值得奇怪的。畢竟唐中宗時,身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實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也是“賢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樣是“素有名望,自是時譽益重”;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在則天朝受到安撫重用,不僅是因為“地尊望重”,更是為瞭“順物情”。

唐太宗的14個兒子與生母詳細介紹:哪個兒子最得寵

  唐太宗的14個兒子與生母詳細介紹: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是哪個?  恒山王李承乾:  母親長孫皇後,是唐太宗極為寵愛和最為器重的兒子。  李承乾3歲時,唐太宗便讓長孫皇後的侄子長孫傢慶擔任瞭他的侍讀,承乾5歲時,唐太宗又讓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秦王府十八學士教導兒子儒學經典。唐太宗即位後沒多久,就將年僅8歲的李承乾立為皇太子。從貞觀4年起,唐太宗便開始讓李承乾處理朝中庶務,以及在自己居喪或離京時擔負起監國的重任,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小小年紀卻幹得相當出色。  李承乾生病後,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下旨請瞭天竺高僧波頗與道士秦英來為愛子祈福。承乾病愈後,太宗大喜之下賜瞭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又召度三千人出傢,並特地修建瞭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瞭罪行,以此為承乾祈福。  又為瞭不讓兒子太辛苦,唐太宗特別準許承乾不用多讀書,隻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並沒有借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瞭治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果他很快便寫滿瞭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瞭後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貞觀8年,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爵一級,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貞觀9年,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通宵達旦的宴飲甚至還被褚遂良上諫瞭一番。貞觀12年,李承乾的嫡長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  貞觀13年,唐太宗在東宮為李承乾設立太子學館——崇文館,毫不忌諱承乾有可能會借此機會培植威脅皇帝地位的私人勢力。貞觀15年,唐太宗為鞏固承乾的太子之位,詔令三品以上官員嫡子皆事東宮,以保證朝中重臣對太子的鼎力支持。貞觀16年,唐太宗有下詔令皇太子出用庫物不設上限。但這時的李承乾隨著年歲漸長以及患瞭足疾,開始變得叛逆起來,不過是因事對父親不滿,就敢任性大膽到一連幾個月不上朝,而唐太宗不僅對此沒有任何的指責與批評,還特地將魏征任命為太子太師,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對不會廢太子的。  就算後來李承乾犯下瞭謀反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也不願殺瞭這個兒子,朝中大臣也沒人敢說太子謀反按律當斬之類的話。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進言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才合瞭唐太宗的心意,最終謀反案的一幹從犯全部被賜死,身為主犯的李承乾卻保住瞭性命,隻被廢為瞭庶人。而來濟也因此得到瞭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任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至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李承乾雖然被廢,但唐太宗為瞭兒子將來的安危考慮,在立新太子時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為由,果斷立瞭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貞觀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唐玄宗開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孫李適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適之因為祖父謀反被廢,父親李象又遭武後所黜,葬禮有闕,於是上疏請求歸葬昭陵之闕內。唐玄宗遂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恒山王、荊州大都督,謚曰愍,陪葬昭陵;又一並追贈瞭李適之之父李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並有褒贈”,“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咨嘆”。  事隔數十年後,李承乾終於重新回到瞭父母的身邊,自此長眠於昭陵,永遠陪伴在父母親身側,再也不分離。相關閱讀推薦:魏王李泰是李世民第幾個兒子?李泰的母親是誰唐太宗李世民的韋貴妃一共生瞭幾個子女?還原真實的李世民四妃:史上真實的楊妃是怎樣的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魏王李泰是怎麼死的?李世民14個兒子哪個最優秀?李世民最喜歡哪個?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楚王李寬:  生母後宮某氏,武德年間過繼給唐高祖李淵之子李智雲為後,被封為從一品的嗣楚王,早夭,貞觀初年唐太宗追封李寬為正一品的楚王,因為無後,國除。  鬱林王李恪:  生母楊妃。楊妃在史書上的記載隻有7個字:“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瞭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瞭。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隻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績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裡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瞭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隻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在隋宮裡沒有公主封號、在唐宮裡嬪妃品級低到沒有記載甚或是不值得史官記載。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隻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瞭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瞭秦王府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後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瞭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當時看起來與皇位無緣的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傢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後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隻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於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卻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瞭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熱孝期間懷的孕,竟然連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瞭,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瞭,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瞭,更別說亡國公主瞭。想想秦滅六國後,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的淒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後陳後主的幾個親妹妹,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被沒入瞭隋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瞭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麼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裡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瞭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後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瞭嬪。還有一位鄭賢妃,是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所以楊妃生前並無妃位,不過是死後才被追封為“妃”,提升瞭品級。  楊妃的長子李恪可謂是唐太宗14個兒子中待遇最差的一個。一生中不僅毫無得寵事跡,而且不過是犯瞭踩莊稼和賭博這樣的小錯,就連續2次被削去都督的頭銜,先後削去實封共600戶,隻剩下200戶的實封。李恪還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頓痛罵,甚至被比作瞭燕王劉旦(漢武帝之子,因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漢武帝的厭惡)。而李恪犯的這些錯誤與受到的懲罰無論是在史書上還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記載,互相印證。  貞觀2年5月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隻有8州,李泰卻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達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過是都督,李泰卻是大都督(《唐會要》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於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所以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李恪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瞭近三分之二。   貞觀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時,唐太宗對他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傢國事殊,須出作藩屏。”由此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傢國事殊”,更是為瞭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傢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瞭,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幹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瞭,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給李恪寫瞭一封信,其中有“汝方違膝下,淒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樣一句話,然而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時,卻在一轉身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幹脆直接取消瞭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而史官稱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騎射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裡,李恪雖然善騎射,卻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李恪的文才同樣毫無記載,別的皇子具體到擅長哪種書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記錄,唯獨李恪的“文才”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不見蹤影,而同樣因為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後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後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志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而唐太宗雖然一度有過改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但這件事不僅是在立瞭李治為太子後又過瞭7個多月的時間才提出來的,而且唐太宗隻對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說過,被反駁後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對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無保護措施。  還有人試圖將李恪當不上皇帝的原因歸結為是具有前朝血統的緣故,不過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畢竟李恪的兩朝血統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歷史上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後,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麼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樣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永徽元年,李恪作為唐太宗的庶長子,與唐高祖的庶長子荊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為三公,永徽四年又與李元景因謀反案被殺。  唐中宗在神龍年間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時追贈李恪為司空,至於李恪是否恢復瞭正一品的親王爵位,《舊唐書》沒有記載,《新唐書》同樣也沒有記載,而且因為一同謀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復官爵”的明確記載,唯獨李恪卻完全無此一提,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提到李恪時,隻稱其為“鬱林王恪”,而不是“吳王恪”。分頁:3/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濮王李泰:  母親長孫皇後,是唐太宗最為寵愛的兒子,各種得寵事跡在史書上比比皆是。  武德3年,李泰剛出生就被封為宜都王,次年又進封為正一品的衛王與上柱國。貞觀2年,李泰改封越王,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瞭都督的頭銜外,李泰還是雍州牧與左武候大將軍(這是貞觀時期李泰獨有的殊寵,除瞭李泰之外,隻有胞弟李治有這樣的待遇——李治除瞭都督的頭銜外,還是右武侯大將軍)。  貞觀7年,與李泰同齡的李恪按例去瞭封地,而唐太宗不僅長期沒讓李泰去封地,甚至還下詔讓李泰搬進武德殿居住,被魏征諫止。不過唐太宗因為疼愛兒子而做出的種種出格舉動,並沒有因為大臣們的極力勸諫而就此作罷。  有一次李泰對父親抱怨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對自己不夠尊重,結果唐太宗一聽自己心愛的兒子受瞭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話不說,立馬把那些大臣召進宮來嚴詞質問一番。房玄齡等人被嚇得是不敢說話,唯有魏征梗著脖子據理力爭。最後唐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為對李泰的私愛而忘公瞭,然而事後對這隻青雀的寵愛依然是該怎麼來還是怎麼來,大臣們也無可奈何。  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泰“腰腹洪大”,不過唐太宗見到愛子如此圓滾滾的模樣,擔心的卻不是太胖的話會影響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的時候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準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所。又因為李泰愛好文學,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其引召學士。至於大名鼎鼎的芙蓉園,與東都洛陽中盡占瞭惠訓坊一坊之地的大宅,都是唐太宗賜給寶貝兒子的,而李泰於洛陽都城修建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也因此馳名於世。   貞觀14年唐太宗親臨李泰在長安延康坊的府邸,並因此特別赦免瞭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瞭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瞭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東西。說到李泰的這座府邸,早在還沒有正式搬進來入住之前,便因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進諫。而唐太宗照舊是對岑文本的上疏誇獎賞賜瞭一番,卻唯獨不見對李泰的行為有任何的不樂意與制止。  貞觀15年,由李泰主編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瞭皇傢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瞭太子的規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勸諫。結果唐太宗是樂呵呵地表示贊同他的觀點,卻並沒有因此削減李泰的開支,而是取消瞭太子的開支限制,等於是變相地維持瞭李泰逾制的花銷。  唐太宗不僅對李泰百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遊幸不說,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就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如此鴻雁往返數次。就連李泰的長子也因為父親的原因“特為太宗所愛”,受到瞭唐太宗的特別寵愛,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宮中撫養,並賜名為“欣”。  貞觀17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李泰借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後定會殺瞭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見圓滾滾的青雀投進自己的懷中,立馬心就軟瞭,再一聽這樣的保證,當即便許諾要立他為太子。不過這樣的謊言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瞭,唐太宗冷靜下來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於是為瞭保證自己的這三個愛子能夠同時活下來,果斷地立瞭李治為太子。  雖然不得不貶斥李泰,但唐太宗仍在詔書中說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實所鐘心。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麼的不同尋常……”就在李泰被貶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唐太宗將他重新進封為濮王。不僅如此,唐太宗還拿著李泰的上表對周圍的大臣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記掛他,你們也是知道的。但也隻能忍痛割愛,這也是保全他們三個兄弟的兩全之法。”  永徽3年,李泰逝世。唐高宗對此十分傷心,特別以最隆重的喪葬規格來為李泰舉哀——不僅將其追贈為太尉與雍州牧,謚曰恭,還為之輟朝,又下令“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厚”,並特意請瞭法藏禪師來為哥哥的往生祈福。  李泰本人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絕妙的行書、草書,對書畫鑒賞也相當在行。根據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李泰有兩枚書畫鑒賞印,分之為“龜”、“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駿圖》亦是因為李泰才得以流傳下來。  而李泰主編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瞭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後世影響甚深,創立的新的地理書體裁也為唐宋總志體例開瞭先河。李泰逝世後還留下瞭二十卷文集,隻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文集至今已經失傳瞭。分頁:4/11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庶人李祐:  生母陰嬪。據推測其封號原本應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謀反而被降為瞭嬪。其父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唐高祖李淵處死,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於年幼而免於一死,作為女眷的陰氏則被沒入掖庭充為宮婢。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瞭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傢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的,畢竟後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後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後得到瞭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瞭唐代宗。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李建成等人也會借此機會大肆抨擊李世民。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仇傢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後人的YY罷瞭。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隻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後,便再無隻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局是被誅後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而李承乾雖被廢為瞭庶人,卻保全瞭一條性命。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仇傢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那麼想必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隻有李祐這麼一個兒子,處死瞭他就相當於毀掉瞭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麼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瞭唯一的兒子,即使還能夠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李祐生平最愛和一群小人廝混,還經常狩獵無度。由於李祐的表現十分不好,唐太宗認為是齊王長史薛大鼎教導無方,於是將權萬紀任命為新的齊王長史。  貞觀10年李祐改封齊王,受到舅舅陰弘智(擔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

兒子給母親的祝福語

  親愛的媽媽,歲月已將您的青春燃燒,但您的關懷和勉勵將伴我信步風雨人生。用我心撫平你額上的皺紋,用我的情感染黑您頭上的白發。祝您母親節快樂!   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帶出溫暖永遠在背後,縱使羅嗦始終關註,不懂珍惜太內疚……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媽媽,請準我說聲真的愛你。   媽媽我感謝你賜給瞭我生命,是您教會瞭我做人的道理,無論將來怎麼樣,我永遠愛您!   媽媽,今天是母親節我想對你說:“媽媽我愛您。”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想對媽媽您說聲:媽媽節日快樂!願媽媽在今後的日子裡更加健康快樂!   親愛的媽媽,你辛辛苦苦的把我養大瞭,你頭上的白發也多瞭,我想對你說媽媽我愛你。

兒子寫給爸爸的父親節祝福語 父親節吉祥短信

責打的很疼,訓斥的嚴厲,相對總無語,要求常被拒,關心藏心裡,鼓舞很給力,堅強不遲疑,如山恩情重,銘記這一生。父親節,願您快樂健康,愛我您。   父親節快樂!敬愛的爸爸,祝願您歲歲愉快,年年如意!   歲月,在您的臉頰編織皺紋;勞動,粗糙瞭您的雙手;壓力,折曲瞭您的腰身;慈祥的目光,取代瞭您嚴肅的眼神。老爸已不再年輕,父親節瞭,願您多多保重!   父親的體罰很疼,讓我反省自己;父親的管教很嚴,讓我約束自己;父親的話語很重,羞我頭抬不起;父親的愛很深,來去瞭無痕跡。父親節到瞭,老爸,您也要多關心自己!   我一年年的成長,壓彎瞭您的脊梁,我一次次的叛逆,染白瞭您的頭發,我一回回的遠行,深劃瞭您的皺紋,爸爸您的關愛似海,您的疼愛似山,父親節到,願爸爸節日快樂,健康平安,我愛您!   父愛如火,他為我帶來瞭溫暖;父愛如火,他為我燃燒瞭歲月;那團火燃在我的心頭,那團火是我生命的源泉,那團火是我自信的來源,父親節到瞭,爸爸,您辛苦瞭,願您永遠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