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北洋

北洋水師輸的冤:戰鬥素質不輸同時期的英國海軍

   根據戰後日本官方編寫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戰史,比較權威的,聯合艦隊被命中100mm以上中、大口徑炮彈為:吉野8發,秋津洲4發,浪速9發,高千穗5發,松島13發,嚴島8發,橋立11發,千代田3發,扶桑8發,比睿23發,赤誠30發,西京丸12發,共134發,而北洋水師各艦消耗彈藥為:定遠號305mm克虜伯炮120發,150mm克虜伯炮100發,鎮遠號305mm克虜伯炮97發,150mm克虜伯炮148發,靖遠號210mm克虜伯炮103發,150mm克虜伯炮30發,來遠號210mm克虜伯炮30發,150mm克虜伯炮28發,平遠號260mm克虜伯炮10發,150mm克虜伯炮不詳,致遠、經遠、超勇、揚威沉沒,無從統計,廣甲、廣丙號消耗的彈藥不詳,濟遠消耗35發,個人推算北洋水師消耗中、大口徑炮彈大概為1000發或者多一點點,所以北洋水師命中率大概為10%-12%那樣,那是非常駭人的,北洋水師的失利完全在於大部分炮彈是不能爆炸的實心彈,不需烈性炸藥,隻要所有炮彈為爆破彈就算黑火藥也無妨,那海戰結局是完全不同的。  話說北洋水師的炮手射擊水平應該是非常好的,命中率肯定遠遠高於日本海軍,海戰中,廣甲、濟遠可以不考慮這2者的作用,也就是說,隻有8艘軍艦和日本聯合艦隊作戰,海戰一開始,右翼的超勇、揚威與一遊做生死決鬥,定、鎮、經、靖、致、來和本隊糾纏著,12時55分,“松島”位於艦尾的主炮塔被一發中國軍艦發射的150毫米炮彈擊中,炮彈從320毫米主炮炮罩的側面直擊而入,2名正在炮位上操作的日本水兵當即被彈片擊傷,主炮的液壓旋轉機構遭到嚴重破壞,剛發射瞭1發炮彈的320毫米口徑加納式火炮頓時陷入癱瘓,被迫進行緊急搶修;13時04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再次中彈,炮彈穿透瞭主甲板,剛好落在“松島”艦炮房內左舷的第7號炮位上,120毫米口徑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立刻被擊毀,3名炮手受傷,1名信號員當場斃命;不久,本隊的3號艦“嚴島”也被擊中,首先是1枚210毫米克虜伯炮射出的炮彈命中瞭“嚴島”艦的右舷,引發爆炸,導致11名水兵受傷。    作為北洋海軍主力的定遠、鎮遠兩艦,305毫米開花彈原有67枚,3月到10月共下撥342枚,扣除戰後下撥的160枚,隻有182枚,而其中可以查證是海戰前下撥的僅有150枚,其餘32枚可能是漢納根寫信前下撥,已經包含在信中所提的67枚,也可能是海戰後下撥,那麼此時北洋海軍僅有305毫米開花彈217枚,平均每門主炮隻有炮彈27枚,即使將那32枚算入,也隻有249枚,平均每門主炮僅有開花彈31枚。其餘都是實戰中用處不大的實心彈。   當時北洋艦隊裝備的大多是射速緩慢的舊式架退炮,射速一般在4、5分鐘1發,日本艦隊則擁有67門120毫米、150毫米口徑的速射炮,射速在1分鐘4、5發;數量上同樣存在巨大差距,北洋艦隊裝備的100毫米口徑以上的火炮共58門(如果不計算後期加入戰鬥的“平遠”、“廣丙”,則北洋艦隊接戰時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僅有52門),日本聯合艦隊裝備的則多達104門;而100毫米以下的火炮,依然是聯合艦隊占優:北洋艦隊共裝備163門(不計算後期加入的軍艦,則為135門),日本聯合艦隊裝備的數量為171門。而彈藥方面,聯合艦隊使用的苦味酸開花彈之於北洋艦隊的實心炮彈,完全是代差瞭。  但就是使用這麼劣勢的裝備,北洋水師依然表現出瞭比日本更強的戰鬥素養:海戰中,定遠305毫米的架退跑發射的炮彈數量比浪速280毫米管退炮發射的還多;而相同型號火炮的發射速度,“鎮遠”艦2門150毫米克虜伯炮平均每門發射74發,“浪速”和“高千穗”艦同型炮每門炮平均發射50發和29發。並且要考慮到,北洋艦隊裝備的完全是架退火炮,而“浪速”級裝備的實際是采用1880式克虜伯炮管配合帶有新式復進裝置的炮架的混合體。因此,“浪速”級150毫米炮的理論射速要略高於“鎮遠”級裝備的同型火炮。但是在實際的戰鬥中,“鎮遠”艦的150毫米火炮在遇到種種困難的情況下,射速卻高於“浪速”級的任何一艘。   另外,架退炮開一炮整個炮身炮架都整體後座,費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扳回去不說,還必須要重新瞄準校正,於是每次射擊都成瞭獨立事件,不像管退炮可以靠前次校正。不僅射速遠遠低於,瞄準射擊精度也比管退炮差得多。而且北洋的都是初速低彈道彎曲的短身管火炮,比起日本40倍長身管高初速的高精度管退炮來,命中難度也大得多。可就是這些笨重難以瞄準的老式架退炮,竟然取得瞭比日本新式管退炮還高的命中率,還比日本同型老架退炮發射得多。定鎮笨重的射速暴慢的彈道極差的305炮一共居然發射瞭200來發炮彈,更竟然命中瞭9彈,命中率竟然高達20幾分之一,充分說明瞭北洋水師的訓練水平和作戰素養。   北洋海軍戰前實際能有效使用的炮彈數量就更加少瞭。以“平遠”的260毫米火炮為例。在黃海海戰中,“平遠”共發射260毫米炮彈10發,而根據徐建寅的統計,海戰後還有炮彈35發。由於此種炮彈國內不能生產,皆需向外國購置。海戰後雖然已經向國外訂購瞭70發,但是要到次年的二月才能到貨,此時還未到貨。這說明戰前共有260毫米炮彈45發,而戰後請領的260毫米火炮所用藥包三十出當為當前庫存炮彈所配,同時在戰後日本的統計裡,也沒有260毫米火炮所使用的炮彈和藥包,顯然已經都消耗殆盡,這說明在請領的260毫米火炮所用藥包三十出以後兩者數字是剛好配套的。那麼我們可以計算出,實際在海戰中可用的260毫米炮彈,僅僅隻有15發而已。北洋海軍彈藥之匱乏,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日本《廿七八年海戰史·黃海役》中記載,“定遠”共發射305毫米炮彈120發,150毫米炮彈100發,而“鎮遠”則發射305毫米炮彈94發(根據統計總數核算,實際應為97發),150毫米炮彈148發。以定、鎮兩艦的305毫米炮彈為例子,兩艦共發射305毫米炮彈214發。定、鎮兩艦共有305毫米克虜伯炮8門,平均每門炮發射約26.75發,而標準每門炮的備彈是50發,那麼兩艦的305毫米克虜伯炮所發射的炮彈隻有正常基數53.5%,如果馬吉芬所說不虛,殘餘炮彈也已經不多,那麼即使加上剩餘的彈藥,備彈也遠不到正常基數的60%,顯然彈藥儲備嚴重不足。

北洋水師並未輸在炮彈數量上輸在炮彈質量上

  差距不在數量,黃海之戰後,北洋海軍基地還存有各類炮彈6748枚   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炮彈不足向來被視為一個重要原因。如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說,“當黃海戰時,定、鎮兩艦之巨炮,僅有三顆開花彈,何能應敵……在六小時之苦戰中,所發皆小口徑之跑也。”事實上,北洋海軍的炮彈問題,不在數量不足,而在質量較差。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在戰前就盡力補充艦上炮彈。他在給旅順營務處的信中說,“經遠回威,望飭將定、鎮兩艦三十零半生炮用銅箍開花子一百五十顆,十五生炮用四倍長銅箍開花子一百顆,檢發該船一律攜帶來威應用。”這就是說,黃海戰前,丁汝昌從旅順往威海調運瞭150多枚762.5px口徑大彈、100枚375px輔彈。對小炮炮彈,丁汝昌也很掛心,催促天津機器局,“五十七密裡快炮應需方塊大粒炮,除前到兩千磅外,尚短四千磅,洵現孔迫之需。”   因有以上準備,後來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的炮彈數量雖不充裕,但也未在戰鬥中途用磬。北洋海軍教習漢納根說,“到傍晚海戰結束時,中國各艦的炮彈已全部打光,幸而未遭敵艦追擊,始得集中於旅順口”;鎮遠艦幫辦管帶馬吉芬說,“我方最後隻剩下三發炮彈”。可見北洋海軍所帶炮彈雖捉襟見肘,但仍將5個小時的海戰支持到瞭最後。   事實上,北洋海軍所存炮彈的數量相當大。黃海海戰後,光緒命對海軍頗有瞭解的徐建寅到北洋海軍查驗武器。徐發現,在威海衛基地,此時尚有各種炮彈6748枚,開花彈和雙層開花彈5086枚,占總數的75%以上,此外還有鋼彈705枚、凝鐵彈176枚、子母彈574枚、群彈207枚。其中絕大多數是在黃海戰前撥付給北洋海軍的。可惜的是,這些彈藥並未在戰時裝備,而被留在瞭基地中。   質量才是關鍵,日艦炮彈采用先進炸藥,擊中目標幾乎能點燃鋼鐵

黃海海戰疑問:北洋海軍失敗因為腐朽?

甲午戰後,人們從不同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有“清政府腐敗無能說”、“李鴻章避戰求和說”、“戰略戰術落後說”、“日本間諜猖獗說”等。其中流傳很廣的是北洋海軍腐朽不堪,軍紀敗壞,訓練廢弛,不堪一擊,是導致甲午海戰最終失敗的直接原因。這種廣為流傳的觀點是如何形成的?它符合歷史的實際嗎?厘清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甲午海戰失敗的根本原因,還原歷史的真相。 “腐朽說”的三大依據 後人立論北洋海軍軍紀敗壞主要有三大史料依據: 其一,1897年姚錫光編撰的《東方兵事紀略》。其“海軍篇”說:“丁汝昌本陸將,且淮人孤寄群閩人之上,遂為閩黨所制,威令不行。瑯威理去,操練盡弛。自左右翼總兵以下,爭挈眷陸居,軍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這被視為北洋海軍腐朽的“鐵證”。由於《東方兵事紀略》被時人推崇為記述甲午戰爭的權威著作,所以姚氏觀點不脛而走,屢為後人引用。 1901年,清官員劉錦藻編寫《清續文獻通考》,就沿用瞭《東方兵事紀略》的說法,還總結出“海軍廢弛久矣”的觀點,“北洋海軍腐朽說”進一步強化。 民國初年趙爾巽的《清史稿》在記述丁汝昌時也直接引用瞭《東方兵事紀略》的原文。1945年,范文瀾在延安出版《中國近代史》。該書在描述甲午海戰時,也以姚著為藍本。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范先生在中國史學界的泰鬥地位,使得《中國近代史》成為國人學習中國歷史的經典教材。

日本海軍的迅速建設:被北洋水師刺激瞭

  19世紀80年代,朝鮮半島出現瞭非常復雜的國際糾紛,日本、英國、俄國都有占領或控制朝鮮的企圖。1884年12月,日本策動“甲申事變”,試圖推翻當時親清廷的朝鮮政府,而成為朝鮮的保護國。1885年4月,英國為瞭防止俄國南下威脅其在華利益,企圖占領朝鮮南端的巨文島, 結果遭到俄國和日本的反對而作罷。   面對如此復雜的國際形勢,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鮮落入它國必將危及自身安全,於是命令丁汝昌和吳安康分別率領北洋和南洋艦隊前往朝鮮的永興灣一帶巡防,借以顯示清政府強大的海軍實力, 制止敵國可能的侵略企圖。   “定遠”、“鎮遠”、“濟遠”和“威遠”等4 艘鐵甲艦奉李鴻章之命前往日本長崎進行大修,

解密為何李鴻章執意要建立北洋水師?

  李鴻章可謂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外交傢。外國媒體甚至評論:“隻知李鴻章,而竟不知有清朝廷。”然而,百年之前,有誰理解改革者李鴻章的情與難?改革正當時,又有誰理解改革的遠見和彷徨?今日,我們《重讀李鴻章》——終以改革為鑒,增添再出發的源動力。   李鴻章創建北洋海軍始末   近代中國海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李鴻章協助曾國藩同太平軍作戰時期。那時他成為熟悉軍事的專傢,並且認識到擁有一支海軍的重要性。及至1862年春,他奉命馳援江蘇,同太平軍作戰,才開始認識到歐洲海軍的挑戰。他率領淮軍及淮揚水師乘所雇英國輪船從安慶沿江抵達上海。接著同英國和法國在上海的軍隊協同作戰,並且得到常勝軍的幫助。他對於西方大炮的精純,子彈的細巧,西式操練的雄整,印象非常深刻。他深感中國在軍事能力方面遠遠遜於西方大國。他決心向其他國傢學習,他誡諭部屬“虛心忍辱,學得西人一而秘法”。他曾勸曾國藩仿效日本和俄國,“卑禮下人,求得英法秘巧,……中土若於此加意,百年之後,長可自立”。他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為兇惡的敵人環伺,國傢處於危急之中。他深感中國正面臨“三千年一大變局”。發展海軍是李鴻章對外關系和自強政策最優先考慮的重點。   鴉片戰爭後形勢突變,大海失去瞭以往寧靜和平的面貌,西方列強從東南沿海競相湧來。東南邊疆門戶洞開,海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早在鴉片戰爭前,以“遇事敢言”著稱於世的鴻臚寺卿黃爵滋向朝廷提出:清朝水師成員都為老弱病殘,兵器殘缺不全,甚至戰船都用舊釘子和薄模板釘成,這樣的水師怎能拱衛大清國門?鴉片戰爭後,李鴻章為首的一些大臣更是呼籲大力加強海防建設。李鴻章在奏折中言辭懇切地說:東南海疆長達萬裡,現在外人通商傳教來往自如,甚至內地各省和京師都集中不少洋人,他們表面是友誼的和平使者,實則陽奉陰違、笑裡藏刀。且西洋輪船電報一瞬千裡,軍火器械工力百倍,均為幾千年未有之變局。我們再拿傳統制夷謀略應付,顯然行不通。   曾國藩是提出建設新式海軍的第一人。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湘軍水師的實力遠遠超過太平天國水營,加之有外國兵輪“助剿”,曾國藩深感到水軍強大之重要。曾國藩非常清楚,舊式水師對國內叛亂尚可應付,然對境外強敵則無異於以卵擊石。曾國藩向朝廷建議,如今中國已開設幾傢造船廠,等船造好後不妨仿照西方兵法建設一支新式海軍。1862年,曾國藩趁海關稅務司英人李泰國回國休假時,托他代為購置軍艦。李泰國滿口答應。回國後為中國挑選瞭七艘船艦。後來李泰國竟擅自作主,任命英海軍上校阿思本為中國艦隊司令,並私簽合同,宣稱這支艦隊隻接受英國皇帝指揮,有選擇地接受中國皇帝指揮。李泰國天真而愚蠢的想法隨即遭到清政府的嚴詞拒絕。李鴻章總理衙門寫信道:“要使這批船成為中國自己的船隻,不能變成李泰國霸占的船,中國才不至於在危急的時刻無所依靠而驚慌失措。”最後,清政府除買船花費外,又白白損失90萬兩白銀,將所購船隻全部轉手賣與他國。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阿思本事件”。此後十餘年間,無人再敢提及籌建海軍。   1870年,李鴻章署任直隸總督,決心加強海防。李鴻章好友丁日昌向他建議:當今最具威脅的國傢乃是一直為國人不齒的日本。日本目前雖亦被美國敲開大門,但大有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之勢,遲早會成為中國的大敵!但門外有虎有狼,我們不能隻是不時扔一塊肉出去,以求它們暫時不餓,而應習套狼之法、造打虎之器。

北洋水師並非貪生怕死:素質低下為日本惡意詆毀

  今年是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種種紀念、談論、文章在網絡上此起彼伏。這場失敗的戰爭和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往往被歸咎於賣國的李鴻章、貪生怕死的清軍指揮官以及軍紀廢弛的海軍士兵。其中,關於北洋水師軍容不整、訓練素質低下的最典型例證就是“北洋水師水兵在艦船主炮上晾曬衣物”。通常流傳的版本是這樣的:   清光緒十七年六月(1891年7月),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六艘主力艦出訪日本。期間,日本橫須賀鎮守府參謀長,也就是後來的率日本聯合艦隊擊潰俄國海軍的東鄉平八郎,曾微服視察“濟遠”艦一周,歸來在其海軍部會議上提出中國海軍可以擊滅。有人問他根據什麼作此論斷。他說,當他觀察“濟遠”時,該艦威力雖大,可是細看艦上各處殊不整潔,甚至主炮上曬著水兵的短褲。主炮是軍艦的靈魂。對於軍艦靈魂如此褻瀆,可見全軍的紀律與士氣。因此,中國海軍不足畏。   雖然此事已經中國學者多方駁斥,但由於流傳甚廣,儼然成為瞭中國海軍史上的一樁公案。再則甲午一戰,花重金購得的北洋艦隊被日本海軍打得一敗塗地,戰敗的原因自然就被歸咎到駕駛軍艦的軍官和水兵身上,由此國人眼中對水師官兵的評價大抵也離不開“軍紀渙散、素質低下”八個字。更有甚者,還有人進一步引申出當時國人的麻木不仁、毫無愛國心等等結論。然而,我們也要問,事情真是這樣嗎?當我們回到歷史當時的情境,並用放大鏡仔細推敲每一個細節的時候,往往會得出另一種截然相反的結論。下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首先來看這個流傳的出處。最早記載此事的是日本人小笠原的《聖將東鄉全傳》。此後,由田漢先生於1940年在《整建月刊》中加以引述。1867年出生於日本佐賀縣的小笠原長生,早年加入日本海軍,甲午戰爭時曾在“高千穗”號巡洋艦上擔任分隊長,參加過黃海大東溝海戰。這則出自敵方軍官的,尤其是向來喜歡胡扯的日本軍官的記載,其真實性本身就應該受到質疑。同時,我們來看“曬衣服”這個行為的現實性。據考證,定遠艦上的炮管粗大且離甲板太高,位置也不便晾曬衣服。下面是北洋水師“定遠”號鐵甲艦的復原模型,照片中是船尾的副炮塔。圖中人物為著名海軍史研究者顧偉欣。   根據“定遠”級鐵甲艦的原始設計圖進行測算,其305毫米口徑主炮距離主甲板的高度接近3米,而平時主炮炮管露出炮罩外的長度不足2米。可以看出,攀爬到一個離地3米、長度僅不到2米,而直徑接近0.5米(305毫米為主炮的炮膛內徑,炮管外徑則接近0.5米)的短粗柱子上曬衣服是何等艱難,甚至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發生從高處摔落,而危及生命的可怕事故,任由北洋水師官兵軍紀真的渙散、頭腦真的愚笨,似乎也尚不可能為瞭曬幾件衣服,而甘願冒生命危險。   接著我們來看北洋艦隊的管理水平。先摘錄一段1894年9月17日,大東溝海戰當日開戰前“定遠艦”水兵的作息情況。4點40分,例行點名完畢;4點50分,水兵開始用聖經石(一種擦洗甲板的條石,大小像一本聖經)將木甲板磨光,再用水沖幹凈。6點25分,清掃完甲板,艦隊開始早餐。8時舉行升旗儀式。8時15分各艦隊開始早操,15分鐘後各戰鬥部位開始擦拭槍炮,9時15分為時1小時的戰術訓練,主要是炮術射擊。10時左右廚房開始準備午餐。

北洋海軍經費短缺論不成立:總經費超過日本

  甲午戰爭是日本由弱變強的轉折點   金一南教授表示,甲午戰爭成為近代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由弱國變成強國的重大轉折點。   有句話叫“戰爭決定秩序”,其實“戰爭決定命運”。   美國從事國際戰略研究的專傢曾經說過,“國傢制造戰爭,戰爭制造國傢”,中日甲午戰爭非常典型地印證瞭這句話。   國傢制造戰爭,甲午戰爭從策劃、發動到全面展開,日本都是主動的,大清王朝都是被動的。雖然大清王朝在1894年8月1日正式對日本宣戰,但是在前面的作戰中已經吃瞭很多虧,日本已經挑起戰爭瞭。甲午戰爭是一場典型的由國傢制造的戰爭。   反過來看——戰爭制造國傢,甲午戰爭使日本第一次成為近代的強權。日本在以前看中國是頂禮膜拜,甚至趴在地上看,是仰視的。甲午戰爭後,日本看中國變成俯視,它覺得中國被它打敗瞭,北洋水師被它徹底地擊毀瞭。

民國震驚中外的臨城火車大劫案:北洋政府外交危機

  1923年5月間,發生瞭轟動國際的臨城劫車案。  1923年5月6日凌晨,在津浦線上疾駛的由上海開往北京方向去的第二次特別快車從江蘇進入山東境內,經過沙溝車站,往臨城站駛去。在臨城,火車上的四十名外國遊客和二百多名中國遊客被劫持,發生瞭震驚中外的臨城大劫案。  關於這列火車有不同的叫法,有人習慣把它稱為“藍鋼皮”,因為這是從美國剛剛買回來的,中國第一列全鋼外殼列車;有的人稱它為“京滬第一次快車”;也有的稱它為“世界聯運客車第二次特別快車”。列車分為頭等、二等、三等車廂,頭等車廂的車票隻賣給往來於北京、南京、上海三地的中國部分官員和外國人。  案發現場  當時車上不乏重要的乘客,有美國紅十字會護士總代表、法國公使館參贊、美國總統顧問,有參加山東黃河宮傢壩堤口落成典禮的外國記者和外國旅遊者數十人,還有帶著新婚妻子度蜜月的墨西哥人和帶著漂亮秘書的意大利人。   當火車行駛至距臨城大概還有三公裡的沙溝山時,大部分旅客都已熟睡,《密勒士評論報》主筆、美國駐華記者本傑明·鮑威爾和一個叫做貝惠貝的法國人還在聊天。貝惠貝對中國的情況十分熟悉,他對鮑威爾講:“我們已經進入瞭著名的土匪活動區。”  果不其然,凌晨兩點多,司機在黑夜中靠著微弱的月光,發現前面黑影幢幢,拉響汽笛依舊趕不走,看來這幫人不是尋死就是來找事兒,於是司機緊急剎車。  由於巨大的慣性,列車一時無法停下來,沖到長約數十丈的拆去瞭接軌枕木的鐵軌上,前面的機車、郵車、三等客車一齊出軌傾覆。接踵而至的就是一陣槍聲,隨著槍聲的打響,出現瞭1000多名腦後垂辮的土匪,他們蜂擁前來,跳到火車上打劫財物,綁架乘客。  據美國記者鮑威爾回憶,當時他突然聽見剎車聲,大多數乘客都從座位上跌瞭出去。他透過窗戶環顧四周,隻見茫茫群山,厚厚夜色,哪兒有什麼車站。突然四周響起瞭槍聲,土匪沖進車廂後,把所有的乘客都趕下車,並且洗劫瞭他們的行李。  其中有一個羅馬尼亞乘客試圖反抗被打死,不過根據北洋政府的解釋,被打死的乘客不是羅馬尼亞人,而是一個叫做羅斯曼的英國人。下瞭火車的旅客都光著腳,鮑威爾和那個法國人由於主動交出瞭武器才被允許穿上瞭鞋。相關閱讀推薦:悉尼人質劫持:澳人質事件或為獨狼式恐怖襲擊悉尼劫持案最新報道:3死4傷 擔憂或是襲擊開始揭秘滿清征服朝鮮:劫掠30萬朝鮮官宦女人為奴1922年陳炯明叛亂 宋慶齡如何裝死逃過一劫的?揭秘中華民國“民國第一案”列車失聯驚天大劫案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各方反應  案發後幾個小時,北洋政府和各國駐華使團都做出瞭重要的反應,但是當晚無論是北洋政府抑或是各國駐華使團,對這一事件的具體情況還不明朗,他們不知道這些綁匪意欲何為。有的列強又聯想起往日的山東義和團運動,頓時不寒而栗。  兩天後,世界各主要媒體都報道瞭這一爆炸性的新聞。5月7日和8日兩天,英、美、法、意、比五國公使先後向北洋政府提出瞭最嚴厲的抗議。美國公使舒爾曼更為迅速,當晚他就趕到瞭濟南,去進一步瞭解情況。  其中意大利公使最為扯淡,宣稱借臨城事件要對中國關稅、鐵路、軍隊、交通等進行全面托管。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日本報紙也幸災樂禍地跟著瞎起哄,鼓吹組織國際聯軍共管中國鐵路。  駐紮北京的美國軍隊要求采取直接行動,美國國防部長臺維士甚至公然向國務卿許士建議出兵中國,不過時任美國總統的哈定尚算冷靜,擔心臨城事件中各列強的反應會激怒中國民眾。   不過,列強對自己的奴才政權還是敢下死手的,民眾不敢惹,我就欺負我的奴才,讓我的奴才再去收拾那幫不聽話的人民,這是列強慣用且屢試不爽的伎倆。5月9日,五國公使限北洋政府於三日內將全體被俘外僑救出,否則每隔二十四小時,須加倍賠錢。  這還得瞭,要錢不是要命麼,北洋政府頓時嚇尿瞭,頃刻間方寸大亂,趕快把手頭上其餘的事情,不論大事兒還是小事兒,都停下來不幹瞭,專門討論營救外僑的辦法。這就是軟骨頭政府的典型代表,外國主子臉色一變,立馬嚇尿,自己國民怎樣營救倒都不關他的事兒瞭。  官匪交涉  西方列強繼續施壓,又想借題發揮提出一系列侵害主權的條件,一場民族危機迫在眉睫。如此膽大包天、敢於劫持人質的人是誰呢?在政府軍和土匪交戰過程中,土匪傳出來一封信,從信上得知,此事的幕後老大叫做孫美瑤。  信上警告政府軍,除非立即停火,否則殺害所有外國人質。看來這幫土匪真有一定的謀略,知道外國人的命在政府看來比自傢同胞的值錢,毋庸置疑,這封信很奏效,政府軍當天晚上便停止瞭追擊。土匪也趁機跑回瞭易守難攻的抱犢崮。  關於抱犢崮的來歷,還有一些傳說。近代《嶧縣志》上記載:昔有王老抱犢耕其上,後仙去,故爾得名“抱犢崮”。傳說古時山下住著一個姓王的老漢,因無法忍受官吏的苛捐雜稅,決心到又高又陡的樓山上去度過殘生,可老漢傢的耕牛無法上去,他隻好抱著一隻牛犢上崮頂,搭舍開荒,艱苦度日。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誰料老漢平日饑食松子茯苓,渴馀山泉甘露,久而久之,漸漸覺得神清目朗、風骨脫俗,後經一位仙人點化,居然飛升而去,抱犢崮因此而得名。清代詩人雷曉專門為此作詩一首:遙傳山上有良田,鋤雨耕雲日月偏。安得長梯還抱犢,催租無吏到天邊。  孫美瑤成功之後,便依照著孫桂枝的主意,先把四個外國女遊客釋放,同時讓她們向官方轉達三個條件:一是迅速將圍山官兵撤出十英裡以外;二是收編匪軍為一旅,以孫美瑤為旅長;三是補充軍火。  綁匪的目的在於解抱犢崮之圍,收編他們為國軍,並不是要贖款。這幫子土匪原來是和當年的水泊梁山好漢們一樣,並非是真正地想和當局作對,而是想被招安,封個高官顯爵,整天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北洋政府和綁匪第一次正式談判是在1923年5月15日這一天,談判地點是一個煤礦公司,官方是由山東督軍田中玉和山東省省長熊炳琦親自坐陣,匪方代表是周天松。匪方提出以下條件:  (一)政府軍解除包圍,撤回原防;  (二)收編匪軍為一旅,任孫美瑤為旅長;  (三)為其補充軍火。  從這些條件中可以看出,和之前被迫釋放的四名女人質所轉達的條件幾乎沒變。但是,不久孫美瑤卻變卦瞭,之所以變卦是因為孫美瑤有把握官方還會讓步。隨著孫美瑤等人提出的條件越來越苛刻,談判也變得越發地艱難,一時陷入僵局。  綁匪有些等不及瞭,把三名外國人質轉移到山頂,是用繩索吊上山受虐。相比之下,中國人質受到的待遇就差得多瞭,因為中國人質沒有利用價值,等同於廢票,所以大多數中國人質面黃肌瘦,受盡虐待。而外國人質還有言論自由,可收到外面寄來的接濟。在這裡,我們不得不為那個時代的國民感到嘆惋。 孫美瑤  之後,綁匪又令鮑威爾下山傳達談判條件,但也是沒有結果,不過鮑威爾倒是挺守信用的重新回到瞭綁匪那裡。5月26日,田中玉從北京回來,命令政府軍加強合圍,並派飛機繞山散發傳單。  這下綁匪慌瞭,除要求外俘修書求和外,再次派鮑威爾攜帶兩個比較讓步的條件下山,這兩個條件是:  (一)政府軍解圍撤退;  (二)收編以二旅為限。  而政府方面便相應地提出瞭兩個反條件:  (一)先釋放西俘三分之二;  (二)收編匪軍以有槍者為限。  談判再一次陷入僵局,之所以陷入僵局是因為官匪雙方彼此互不信任,官方唯恐接受瞭條件,匪方不放人;匪方則擔心放瞭人,官方會翻臉不認人。雙方就這麼僵持著,直到一個叫做陳調元的出現,此人處事八面玲瓏,面面俱到。政府方面派此人上山去和孫美瑤等人談判,最終解瞭圍。  6月2日,陳調元帶著孫美瑤下瞭山,和政府方面的代表鄭士琦簽訂瞭和平條約。當天,孫美瑤的嘍囉中無論男女老幼,一律給以免死證,有不願入伍的,準其繳械遣散,個人財物準其攜帶回傢。  直到6月12日,最後八名西俘全部被釋放,13日回到上海,這場震驚中外的臨城大劫案才算正式謝幕,一共歷時37天。  孫美瑤等人如願以償地被招安瞭,但是好景不長,孫美瑤的旅長就當瞭六個月,在同年冬天12月19日,被剛剛走馬上任的兗州鎮守使張培榮設瞭一場鴻門宴害死瞭。  不過臨城匪徒的幕後人孫桂枝仍然逃走瞭,他帶瞭一批殘部,在魯南山區流竄,官方始終對他沒有辦法。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北洋鼻祖袁世凱:袁世凱的皇帝夢開啟瞭軍閥亂世

  當時西方稱他為中國唯一懂點軍事的人,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在他手中廢除,中國現代警察制度又是他一手創立。他打造瞭中國最大軍政集團——北洋系,開啟瞭中國的軍閥時代。  袁世凱也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可以稱得上是晚清一位務實幹練的能臣,而且之後加入改革派,建新學的學校,主張廢科舉,引進西方學說,又成立瞭一支警察部隊,令中國軍警分離。袁世凱對中國的軍事和工業化,都有極大的貢獻。然而袁世凱隻有當臣之才,卻無為君之能,加上他不切實際的皇帝夢,使得中國陷入瞭長期的南北分裂,軍閥混戰,給中國本已傷痕累累的歷史又劃上瞭一道傷口。  1913年3月20日,上海火車站一聲槍響,剛剛在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國會選舉中獲勝的宋教仁在準備北上時倒下瞭,為他送行的黃興、陳其美、於右任、廖仲愷等立即把他送進瞭醫院。兩天之後,這位締造中華民國的功臣就在民國政府成立僅僅一年時黯然離世,年僅32歲。  宋教仁人是誰,相信熟知民國歷史的讀者一定不陌生。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後的政治舞臺上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擔任臨時政府的法制院長。他曾在民國唐紹儀內閣中出任農林總長。正是他聯合五黨組成瞭民國第一大黨國民黨,而他也是國民黨的實際領袖。熟悉他的人都說他“頭腦明細。手段靈敏”,在政治上表現出倔強的進取精神,同時又有極強的活動能力和豐富的憲政知識。   宋教仁之死對於剛剛建立的民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大事。宋教仁逝世舉國震驚,幾乎所有在位、在野的政治人物都對此作出瞭自己的反應。在近代史上政治人物被暗殺幾乎是常見的,但各界反應之強烈以宋教仁之死為最。  宋教仁被刺的消息一經傳出,整個上海都被震驚瞭,所有的人都充滿瞭憤怒,無數素不相識的人自發地趕到宋教仁逝世的醫院對逝者表達哀思。兩天後,當宋教仁不治身亡的噩耗從醫院傳出之後,整個大上海都被籠罩在悲涼而激憤的氛圍中瞭,吊唁者更是絡繹不絕。當宋教仁的靈柩安葬之時,前來送行的人有幾千人,所到之處,都是人山人海,道路阻塞。  在這悲痛的日子裡,舉國上下,唯有一個人最為興奮。在得知宋教仁的死訊前後多次“慰令”、“慰電”、“慰唁”,稱宋“奔走國事,締造共和,厥功甚偉”、“學識冠時,為世推重”,在假惺惺地表示哀悼、憤怒的同時,抑制不住的是內心的喜悅。這個人就是袁世凱,民國政府第一任正式總統。  袁世凱韜光養晦  1859年,正處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的一個官僚世傢。和大部分讀書子弟一樣,他也擺脫不瞭世俗的影響,功名利祿就是他的人生目標,可惜考瞭兩次科舉都沒中。不過,袁世凱的父親有一個好友名叫吳長慶,當時正擔任赫赫有名的淮軍統領,於是袁世凱立即找到瞭父親的這位好友。在吳長慶的通融下,袁世凱在“慶軍”的營務處當上瞭會辦。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高宗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是應利用軍隊嘩變,成功奪權;朝鮮“事大黨”與大院君有隙,於是請求清廷出兵平亂。由於當時朝鮮與清朝有宗藩關系,吳長慶領兵前往鎮壓。於是袁世凱便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這時候的袁世凱在清軍裡已經做出瞭一點小小的成績瞭,李鴻章奏舉袁世凱任駐漢城清軍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於是23歲的袁世凱便以“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身份駐藩屬國朝鮮,並以道員升用,加三品銜,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而僅僅過瞭一年,1883年,就升為浙江溫處道。  不容置疑,袁世凱剛剛年過20就升職為溫處道,是因為他有這樣的能力,但並不是每個有能力的人都能這麼官運亨通的,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袁世凱很聰明而且熟謀略。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光緒皇帝之死:袁世凱制造的一起連環謀殺案?袁世凱大公子袁克定的殘燭之年:最後的“皇太子”袁世凱的女秘書是怎樣遁入空門的?一代才女呂碧城袁世凱為何讓兒媳在傢中要穿紅褲子?袁世凱野史袁世凱為什麼要葬在安陽?袁世凱身後的兩大謎團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關於袁世凱熟謀略,當時的清朝貴族察存耆曾這樣對袁世凱的籠絡人心、阿諛奉承進行瞭描述:  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有一次袁世凱拜訪我父親。我因為平日在報上見過不少關於袁官保(袁世凱)的故事,想見識一下,遂進客廳上前請安。  轉瞬間,隻見袁世凱閃電般離開座位,也搶前幾步,一邊對我還安如禮,一邊口中說:“不敢不敢。”他這樣的舉動,大出我的意料之外。我父親忙說:“小孩子,小孩子,大哥太客氣瞭。”袁世凱雙手緊拉著我的雙手,連聲說:“老弟好!老弟好!”  他半側臉用炯炯的目光看著我,同時又半側著臉看著我父親說:“老弟真英俊,真英俊。”又回過頭去對我父親說:“讓我們先談一談。”我父親便不再言語,原來那時的習俗,尤其在官場裡,若要同人傢的子侄說話,並不直接問本人,而要先向其長輩說明。這時袁世凱便問我說:“經書都讀瞭吧?”我說:“現在才讀瞭周禮,易經還未讀。”袁世凱說:“讀經是要慢慢讀,不可太快。”又說:“老弟需要什麼書,我可以送過來。”又很鄭重地對我父親說:“世兄真聰明,好得很,好得很!打擾老弟用功瞭。”於是,父親對我說,你回書房去吧!我便退瞭出來。   第二天的中午,我剛下早學,就看見門房的院裡擺著五個木板箱子,門房的人對我說:“袁大人差人給少爺送書。”  從小細節上足以發現袁世凱逢迎拍馬的功夫是多麼瞭得。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前夕,在朝鮮當瞭10年官的袁世凱回到瞭天津。在他回國的第二年,即1895年,清政府就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瞭。清政府認識到瞭新式陸軍的重要性,於是榮祿、李鴻藻奏派袁世凱到天津,擴練駐紮在天津小站的新建陸軍。正是這次任命,奠定瞭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在這裡他培植瞭一批後來成為民國風雲人物的親信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世珍、曹錕、張勛等。  到達天津小站後,袁世凱積極行動起來。一天,張之洞到小站視察,他發現部隊中到處彌漫著對袁世凱的個人迷信,每個士兵都把袁世凱比作“衣食父母”,而且部隊的營房裡到處都掛著袁世凱的肖像,張之洞大為不解。  袁世凱得意洋洋地向張之洞炫耀說練兵的事,表面上看很復雜,其實也很簡單,隻要能讓士兵“絕對服從命令”就行瞭。而讓士兵絕對服從的手段就是,袁世凱經常派人到各營演說,向士兵灌輸自己是所有士兵的衣食父母,大傢都是他養活之類的鬼話。  還有一件事,也能說明袁世凱籠絡人心的手段。當時,他的手下有個叫阮忠樞的文案,喜歡上瞭青樓的一個妓女,於是準備買回來做老婆,結果讓袁世凱知道瞭這件事,認為沒面子的袁世凱痛罵瞭這個下屬。  但過瞭一段時間,袁世凱卻秘密派人將那個妓女贖瞭出來,然後收拾瞭一個華麗的房子,讓妓女人住,自己親自帶著這個文案到瞭新宅裡。從此這個下屬對袁更加忠實效勞,甚至在袁稱帝失敗,落到瞭國人皆日可殺的地步的時候,阮還在四處活動讓袁留任大總統。  從袁世凱甲午戰爭前回國,到他被派遣到天津小站操練新式陸軍之間還發生瞭一件大事,可以這樣說,沒有這件事,可能就沒有袁世凱的新式陸軍,也可以說就沒有他的飛黃騰達,以及後來的民國大總統,乃至中華帝國的皇帝瞭。這件大事就是戊戌變法。  1898年4月23日,主張變法的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戊戌變法正式開始。但是由於變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嚴重危害瞭頑固守舊勢力的利益,因而遭到瞭頑固勢力的強烈反對和阻撓。這些頑固勢力中就包括大清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隨著變法的深入,光緒帝和慈禧太後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激化,並且形勢進一步惡化,山雨欲來風滿樓,守舊勢力開始預謀政變瞭。有所察覺的光緒帝頒密詔給維新派,要維新派籌商對策。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的核心人物決定實行兵變,包圍頤和園,迫使慈禧太後交權。但他們既沒有軍隊也沒有軍權。這時候他們想到瞭袁世凱。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經過多年的韜光養晦,特別是天津小站的練兵,袁世凱的羽翼日益豐滿。其實在變法剛剛開始的時候,善於鉆營的袁世凱為瞭飛黃騰達,就開始和主張維新的重要人物有瞭密切的交往。本質上說,袁世凱並不是那種熱衷於維新的人。這一點,從後來他的復辟行為中就能發現,這不過是他的投機行為而已。表現出傾向於變法、積極推動變法的熱忱,隻不過是為瞭借機撈一把。  為瞭獲得維新派的信任,袁世凱采取瞭一些行動。比如,1895年,主張變法的康有為等人,想給光緒帝上書,但苦於無法見到皇帝。這時候,袁世凱見機行事,主動幫忙到督辦軍務處,請求當時手握重權的榮祿代遞。雖然被榮祿拒絕,但他已經被維新派看成瞭知己。而袁世凱也從投機中獲得瞭好處,他的職務之所以能夠越級提升,主要就是維新黨康有為等在光緒帝面前大力舉薦才得以實現的。  當然,維新派也需要袁世凱的支持,畢竟袁世凱手握重兵——維新派要借袁的兵力,而袁則想通過維新派的薦舉,官運亨通。  當時光緒帝的維新變法是得到慈禧的恩準的,袁世凱認為自己支持光緒帝一舉兩得,對自己沒什麼不利。他通過維新派的薦舉,越級提升,而維新派內部議論的機密事,也不避著袁。袁世凱對戊戌變法假惺惺的關心,贏得瞭維新志士的信任,因此,在變法危急時才敢把重任托付於他。但袁世凱作為一個在官場裡混瞭多年的投機者,他比任何一個人都清楚,維新勢力與守舊勢力鬥爭的雙方一邊是皇帝,一邊是太後,兩方面他都得罪不起。而且,隨著雙方鬥爭的加劇,袁世凱也越來越提心吊膽,因為他的立場傾向不僅關系到自己的職務,甚至關系到他的身傢性命,稍微出現一點問題,他的小命可能都難保。   這時候袁世凱覺得光緒帝和維新派的力量遠遠不是慈禧太後和頑固派的對手,經過權衡,他決定投靠後黨走升官之路。  因此,當譚嗣同隻身前往袁世凱的寓所法華寺,托以出兵相救的重任,說服袁舉兵殺榮祿,包圍頤和園,對慈禧太後則或囚或殺時,袁世凱為瞭保全自己,他用假話哄走瞭譚嗣同,最終出賣瞭維新派,直接導致瞭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光緒帝也因此被囚。隨後,守舊勢力大肆搜捕維新人士,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遇害。變法運動最終失敗。  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六君子,頭顱送。袁項城,頂子紅。賣同黨,邀奇功。康與梁,在夢中。不知他,是梟雄。  無疑,這是對袁世凱為瞭升官而出賣維新派的諷刺。  告密有功 以慈禧太後和榮祿為靠山  不過諷刺歸諷刺,袁世凱還是因告密有功,從此便以慈禧太後和榮祿為靠山,走上瞭飛黃騰達的捷徑。  其實早在維新變法有些風吹草動的時候,心細的袁世凱就有瞭察覺,難怪他被提升為候補侍郎後,對這樣的超擢“自知非分”,唯恐引起後黨的猜疑,於自己不利。在被光緒帝召見的當天下午,就急急忙忙四處拜訪後黨權貴人士,如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剛毅,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王文韶等人,進行解釋,以表白自己的心跡,口是心非。  戊戌政變後,西太後對袁世凱十分重視,次年,袁世凱就被升任為工部右侍郎兼山東巡撫,僅僅幾年功夫又被從直隸按察使提到直隸總督、外務部尚書。到瞭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除第一鎮系由清朝貴族鐵良統領的旗兵外,其餘均為袁世凱小站練兵時的親信所控制。  為瞭擴充勢力,袁世凱在訓練新式陸軍的過程中,大力發展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以及開辦新式學堂等,形成瞭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無形中,對清朝貴族集團構成瞭潛在的威脅。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袁世凱的威脅越來越大,慈禧也開始對這個善於投機的漢族大臣產生瞭懷疑。但她明白,袁世凱對北洋軍的實際控制能力,並非一時就可以解除,就在這時,慈禧又忽然聽到這個驚人消息:袁世凱準備廢掉光緒!不管袁世凱過去對她立過多大的功,也不管他這次動手的目標正是被她痛恨的光緒,袁世凱的陰謀,使她馬上意識到瞭一種可怕的厄運——愛新覺羅皇朝的厄運,也是她個人的厄運。因此她斷然地做出瞭一項決定,把北洋軍段祺瑞(其實是袁世凱安插在北京的心腹,可見袁世凱的狼子野心)的第六鎮全部調出北京,然後把陸軍部尚書鐵良統轄的第一鎮調進來接防。  1906年,袁世凱被迫辭去瞭所有官職,並將自己統治的北洋一、三、五、六鎮交陸軍部管轄;次年,被調離北洋,到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1909年,又被攝政王載灃罷免一切職務,回河南老傢養病。袁世凱因為功高蓋主,跌落到瞭人生的谷底,不過沒有多久他又發跡瞭。  再一次發跡 手握重權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瞭,這讓搖搖欲墜的清政府雪上加霜,無奈的清政府隻好重新起用袁世凱,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制湖北前線陸海軍;接著,又任命其為內閣總理大臣,指揮北洋軍隊攻占漢口後,回京組閣。  武昌起義爆發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堅持要清朝皇帝退位,擁有重兵的袁世凱就成瞭革命黨爭取的對象。革命黨人的想法也正中袁世凱的下懷,在擔任清政府官員的數年間,袁世凱就有當皇帝的想法,可是有心無膽。因此,對於革命黨投來的橄欖枝,袁世凱便以出任大總統為條件,表示效忠共和。緊接著,袁世凱審時度勢,逼迫宣統退位,策劃兵變,拒絕去南京就任,最終留在瞭北京成立瞭北京政府。

反思甲午海戰:火炮代差是北洋艦隊戰敗主因

  一提到北洋海軍的火力,許多人就對”定遠”和”鎮遠”上裝備的那八門305毫米”克虜伯”後膛炮的威力津津樂道,誠然,這種主力艦級別的艦炮放到巨炮如林的列強海軍裡面並不算出挑,但是放在遠東地區卻絕對是巨無霸式的無敵存在。頗有”寶刀屠龍,倚天不出,誰與爭鋒”的氣概。而北洋海軍的火炮普遍具有口徑大、射程遠的優勢是當時輿論的一致看法;日方艦炮的射速優勢雖然也被輿論認同,但主流輿論普遍認為就艦炮火力而言,中日雙方各有千秋,甚至中方因為占據著射程的優勢還能略占上風,至少可以先敵開火搶得先機。   基於這樣的認識前提,卻看到中日甲午大東溝海戰北洋海軍握有艦炮口徑和射程的優勢,也做到瞭先敵開火,而戰前輿論普遍猜測的勢均力敵場面並沒有出現,最後出現的場面卻是北洋海軍被一邊倒的壓制,於是乎,大跌眼鏡的輿論無法解釋這個”不科學”的結果,卻必須要有一個理由來進行解釋,所以才會有我們今天所接觸到的對北洋海軍的各種指責。   說到底,有一個表面背後的問題被大傢忽略瞭,”口徑大、射程遠”和”射速快”相比真的是勢均力敵甚至略占優勢的麼?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後期的艦炮技術進步相對緩慢,後膛炮逐漸取代瞭前膛炮成為海軍艦炮的主流,但由於炮閂技術尚且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炮閂開閉周期較長,客觀上限制瞭火炮的發射頻率(也正是因為後膛炮的不可靠和低效,所以前膛炮依舊在海軍裝備序列中存在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另外由於當時的艦炮炮架普遍采用的是上下炮架相接的架退結構,帶耳軸和滑輪的上炮架承載炮身,托載在帶滑軌的下炮架上,射擊準備狀態時上炮架位於下炮架滑軌的前端,開火後就會隨著炮身的後坐力沿著下炮架滑軌運動到滑軌的末端並鎖死,待炮手清理完炮膛做好再裝填下一發炮彈準備的時候再解開閉鎖,帶著炮身的上炮架靠著自身重量再滑回滑軌前端進行重新瞄準和下一發炮彈的裝填。其繁瑣程度從文字上看就能領略一二,看著都嫌累更不用說實際操作瞭,為瞭發射一發炮彈,八到十個人組成的炮組要各司其職的測量、裝填、瞄準,擊發,可以想象這是一幅忙得多麼不亦樂乎的景象。   另外,這個時期的海軍艦炮瞄準手段也較為落後原始,身在桅桿頂部的戰鬥桅盤內的測距軍官手持六分儀以天體(一般是太陽)為參照物,算出與海平面的夾角,通過數學幾何運算,得出與目標物的大致距離(這也是為什麼對海軍軍官的幾何要求較高的原因),對距離的測算很大程度上憑借測距軍官的經驗和感覺。一般是兩個觀測位的測距軍官各報出一個數字取當中的平均值作為預定的發射距離。這樣的瞄測手段的直接結果就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艦炮的命中率一直徘徊在非常低的水平,在瞬息萬變的海戰中要取得一發命中的概率基本等同於中六合彩,這在制導炮彈滿天飛的今天是無法想象的。   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前,艦炮的炮彈技術發展也相對緩慢,打擊敵艦的主要炮彈大致分為通過攻擊艦體、破壞軍艦水密性達到擊沉敵艦目的的穿甲彈和通過爆炸產生破片來殺傷敵方艦員達到讓敵艦喪失戰鬥力目的的開花彈。而當時的穿甲彈本質上是實心彈,沒有撞擊引信,自然就沒有裝藥,所以永遠也不可能爆炸,完全依靠撞擊力撕開敵艦的船殼,對於人員的殺傷作用微乎其微,隻要不被彈丸本身直接命中,一般都能毫無性命之憂的全身而退;而開花彈彈頭內部填充有火藥,由引信撞擊目標後誘發爆炸,產生碎片起到殺傷人員的作用,然而由於當時的開花彈內填充的主要是爆炸威力較弱的黑火藥(正因為黑火藥爆炸威力較弱,敏感程度有限,所以在今天普遍被用於填充炮仗和煙花),一顆305毫米長倍徑開花彈中填充的黑火藥量為十公斤,這是北洋海軍開花彈裝藥的上限,且這種長倍徑開花彈在北洋海軍中數量稀少如暖房中的花朵一般,其餘口徑的開花彈裝藥皆達不到十公斤這個量,那爆炸威力也就可想而知瞭。

北洋梟雄徐樹錚是個什麼樣的人?徐樹錚怎麼死的

  在北洋集團內部,與袁世凱、段祺瑞、馮國璋、徐世昌、張作霖等元老級人物相比,官至陸軍次長、國務院秘書長的徐樹錚隻是個小字輩。時人有“大徐”“小徐”之謂,前者指徐世昌,後者即指徐樹錚。不過,“小徐”才氣過人,足智多謀,是段祺瑞最信賴的智囊和助手,在段氏執政時期,呼風喚雨,權傾朝野,親手導演瞭一樁樁在民國史上頗具影響的著名事件,引人矚目。由於他飛揚跋扈,為所欲為,以致四面樹敵,最終落得未能壽終正寢的可悲結局。  落第秀才投筆從戎  徐樹錚(1880-1925),字又錚,出生於江蘇蕭縣(今屬安徽)一個窮儒之傢。父親徐忠清早年科舉拔貢,以設館授業為生。母親嶽氏為宋代名將嶽飛後裔。徐樹錚天資聰穎,幼承庭訓,6歲能讀詩,13歲中秀才,17歲獲歲試一等第一名。18歲赴南京鄉試,名落孫山。從此厭倦科舉,認為讀書人隻會鉆研八股,於事無補,決心投筆從戎,沙場立功。  1901年冬天,22歲的徐樹錚懷揣一篇洋洋數萬言的《國事條陳》,千裡迢迢赴濟南投奔山東巡撫袁世凱,希望在袁氏手下謀個一官半職。幾經周折,文章被遞進巡撫府。袁世凱看罷,大加贊賞,得知作者是個年輕人,更覺得人才難得。當時袁正在守母喪,不便見客,便指派道員朱鐘琪出面接待。朱一向以名士自居,目中無人,碰到自尊心極強的徐,話不投機,雙方不歡而散。  回到投宿的旅店,徐樹錚悶悶不樂,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壯志難酬。他打算盡快回老傢另謀出路,可是身上所帶的盤纏已所存無幾,萬般無奈,隻好一面寫信向傢裡求助,一面替人寫字收點潤格維持生計。   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正當他走投無路時,卻意外地遇見瞭時任山東武備學堂總辦的段祺瑞。當時徐樹錚或許還不知道,這次會面將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  那天,段祺瑞來旅店訪客,正碰上一名少年在廳堂裡書寫楹聯。時值隆冬,屋外寒氣逼人。段見寫字少年穿一件夾袍,氣宇軒昂,絲毫沒有一般讀書人的寒酸相。觀其書法蒼勁有力,頗有靈氣。他滿心喜歡,便邀請少年到房間談話。經詢問得知,少年名喚徐樹錚,江蘇蕭縣人,來此地投靠無門,正等候傢裡匯寄路費。段有意考考對方,請其談談對時局的看法。徐樹錚胸有成竹,侃侃而談,將《國事條陳》的主要觀點詳加闡述,最後總結說:“國事之敗,敗於兵將之庸蹇。欲整頓濟時,舍經武無急務。”徐的觀點和段祺瑞擴充武備的思路不謀而合。段大喜過望,有心招其到麾下任職,便問道:“你願意到我這裡就職嗎?”少年不亢不卑地回答:“值得就便就。”就這樣,徐樹錚跟隨段祺瑞來到軍營,出任總辦記室(秘書)。  1905年,徐樹錚被段祺瑞保送到日本東京士官學校學習。留學期間,他每天聞雞起舞,鉆研兵法。課餘考察日本法政及規章制度,撮錄綱要,悉心揣摩,以備回國致用。1910年秋,年僅31歲的他學成歸國,被分派到段祺瑞軍營當參謀。徐樹錚自以為文韜武略,樣樣精通,躊躇滿志地準備幹一番事業。  果然,憑借精明強幹的能力和超強的記憶力,徐樹錚很快在軍營裡嶄露頭角。他常常於會客之際,一邊閱批公文,一邊接電話。盡管公文像雪片似的堆積案頭,但他對所辦文電內容過目不忘,處理得井井有條,從無差錯。每逢段祺瑞詢問,總能對答如流。段非常欣賞,稱其為奇人。而徐亦知恩圖報,對段忠心耿耿,盡力辦事。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民國美人魚楊秀瓊緣何成瞭軍閥十八姨太?一人獨鬥三大軍閥的民國傳奇人物:鐵肩辣手邵飄萍李大釗遭軍閥殘殺絞首三次才死:李大釗死刑的真相張作霖:一生認瞭四十多位幹爹幹媽的民國大軍閥軍閥楊森的戀幼癖:90歲娶17歲少女當姨太太!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不僅如此,徐樹錚運籌帷幄,妙計迭出,令段祺瑞更加刮目相看。辛亥革命時,段祺瑞在袁世凱面前的幾次出色表現,都是徐樹錚出謀劃策的結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黨人擁護黎元洪為都督,宣佈獨立。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全面節制陸海軍。袁任命親信段祺瑞為第二軍總統,主持對南方用兵。當時局勢撲朔迷離,是和是戰,段祺瑞舉棋不定。這時徐樹錚敏銳地覺察到,袁世凱玩的是“一石二鳥”的把戲,便力勸段停止進攻武昌,先與革命黨人議和,以便以北壓南,以南制北。段祺瑞深以為然,立即派徐為議和代表,秘密渡江到武昌,與黃興等人談判,簽訂瞭逼清帝遜位,擁護袁世凱做總統等五項協議。次年1月,清廷幾次禦前會議,共和之議被擱置。26日,段祺瑞領銜拍發逼宮電報。一聲霹靂,清廷慌作一團,宣統帝迅速頒佈退位詔令。這篇電文就是徐樹錚在一夜之間擬好的。  權傾朝野的陸軍次長和國務院秘書長  袁世凱竊取總統寶座後,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成為北洋集團中僅次於袁的第二號人物。徐樹錚由陸軍部處長、司長擢升為次長,經常代段處理部務,大權在握。此後,袁世凱加緊推進帝制計劃,北洋派文武官員投其所好,紛紛請願、勸進,但段、徐卻持反對意見。他們心裡清楚,如果袁世凱當上皇帝,以後的天下就是其長子袁克定的瞭,而實行共和政體,以段祺瑞的地位和資格,極有可能登上權力的頂峰。袁世凱十分惱怒,知道段的主意多半出自徐樹錚,便大罵徐該死。有一次,袁表示要把徐樹錚調出陸軍部,段祺瑞不同意,當面頂撞道:“請總統先免我的職,隨後要怎麼辦就怎麼辦!”說罷,競拂袖而去。袁幹脆一不做二不休,下令罷免徐樹錚的陸軍次長一職,以示報復。  1915年8月,隱居西山的段祺瑞密召親信徐樹錚、曾毓雋談話,對他們說:“項城(袁世凱)帝制自為之跡,已漸顯露,我當年曾發擁護共和之電,如今又擁項城登基,國人其謂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論公,我寧死亦不參與;論私,我從此隻有退休,決不多發一言。”徐樹錚附和道:“第一,不論直接間接,積極消極,均反對帝制到底;第二,欲項城中途取消帝制野心,已完全失望,所以合肥(段祺瑞)還是稱病不見為上。”段照此計策行事,冷眼旁觀,拒不勸進。29日,袁一怒之下,罷免瞭段的陸軍總長職務。不久,又將其軟禁在舊陸軍部。   袁世凱沒有料到,他的這一做法幫瞭段祺瑞和徐樹錚的大忙,不僅沒有壓服對手,反而使他們成為“反對帝制”的英雄。  帝制醜劇開演後,蔡鍔在雲南宣佈護國討袁,南方各省群起響應,北洋將領也紛紛宣告獨立。在段祺瑞、徐樹錚的策動下,馮國璋等北洋都督還聯名發表“五將軍通電”,勸袁取消帝制,以安人心。1916年1月,眾叛親離的袁世凱不得不請段祺瑞出面,收拾殘局。徐樹錚不依不饒,徑直上書袁,要其立即取消帝制,並下詔罪己。3月22日,袁被迫撤銷帝制。一個多月後,段祺瑞復任內閣總理,辦的第一件事就是讓教育總長張國淦向袁進言,要徐樹錚當國務院秘書長。袁一聽,當即不悅,說:“段總理軍人,徐某亦軍人,以軍人總理而用軍人秘書長,大不相宜。”張國淦婉言相勸,袁最後表示:“總理若以徐之才可用,不妨令其為陸軍次長。”張國淦向段復命,言未畢,正在吸煙的段祺瑞猛地將煙鬥擲於桌上,  厲聲說:“到瞭今天,還是如此!”  袁世凱死後,徐樹錚審時度勢,又幫段祺瑞策劃利用黎元洪作傀儡,建立皖系專制統治的計謀。他對段說:“為今之計,宜請黃陂(黎元洪)繼任總統,以安民心。而後吾公乃可組織責任內閣。黃陂為人忠厚有餘,而威嚴不足,吾輩正可利用之,以厚植同黨之勢力,以展平日之政策,其有不附己者,則罷斥之、驅逐之。”  經過一番安排,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仍為內閣總理。段認為黎是自己一手扶上總統寶座的,打心眼裡瞧不起他。徐樹錚表現得更直接,對黎沒有好臉色,還常常令他下不瞭臺。官復原職後,段祺瑞又托張國淦轉告黎元洪,仍讓徐樹錚做國務院秘書長。黎聽後搖頭拒絕:“我不能與徐樹錚共事,我怕見他。見瞭他,猶如芒刺在背。”經多方勸說,黎勉強答應,但提出一個條件,說自己不想單獨見徐,以後有事見面,要張陪徐一起來見。張國淦回來復命,段聽說總統同意徐樹錚任職,十分高興,不等任命公文下發,就安排徐到國務院處理公務。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雖是個小小的秘書長,但徐樹錚的權力大得嚇人,幾乎超過瞭總統和各部總長。段祺瑞曾公開宣佈,總統府和國務院的“逐日文件,均由徐樹錚躬遞。該員伉直自愛,不屑妥語。其於面對時,凡有事明為祺瑞之言者,祺瑞概負全責”。於是,徐樹錚手握先斬後奏的特權,專橫跋扈,說一不二。在第一次內閣會議上,他便與黎元洪的親信孫洪伊接上瞭火。其時,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與皖系廣東督軍龍濟光爭奪廣東,官司打到北京。孫洪伊主張去電和解,徐樹錚卻提出閩、粵、湘、贛四省派兵會剿李烈鈞。會議通過孫的主張,徐卻擅自發電會剿。孫洪伊聞訊後找徐質問,徐強詞奪理不肯更正,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對各部總長如此,對總統黎元洪也是這樣。在徐樹錚眼裡,黎隻是個蓋印總統。有一天,徐樹錚送一份公文進府蓋印,內容是山西省更動三名廳長,黎元洪問原因何在,徐竟不耐煩地說:“總統但在後頁年月上蓋印,何必管前面是何事情!”黎大為不悅,憤慨地說:“現在哪裡是責任內閣制,簡直是國務院秘書長制。”  可是,黎元洪的親信金永炎、哈漢章、黎澍和丁佛言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幫黎元洪成立包括國民黨人在內的國會,制訂擴大總統權力的新憲法,並選舉馮國璋為副總統。隨後,他們又勸黎聯馮排段。徐樹錚針鋒相對,竭力勸段祺瑞聯馮壓黎。於是,雙方你來我往,爭鬥不休,終於在對德宣戰問題上釀成瞭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爭。  1917年6月,在英美等國和西南各省軍閥的支持下,黎元洪拒不批準段祺瑞提出的《對德參戰案》,並下令罷免段的本兼各職。段祺瑞通電下野,帶著親信退隱天津。過瞭幾天,徐樹錚南上北下,四處活動,企圖聯合北洋督軍擁段倒黎。不久,北洋督軍在天津成立各省軍務總參謀處,準備擁徐世昌為大元帥,建立臨時政府和臨時議會,推翻黎元洪為首的北洋政府,擁段上臺。   缺乏武力依靠的黎元洪大為恐慌,遂“病急亂投醫”,把希望寄托在駐紮徐州的辮子軍首領張勛身上,頻頻電邀張入京調停。徐樹錚認為機不可失,向段祺瑞獻計:先縱容張勛復辟,必遭天下一致反對,再出師討伐之,必將成功。段以為此計甚妙,便派徐參加張勛領銜主持的第四次徐州會議。會上,徐樹錚穿針引線,聯絡北方各省督軍,竭力教唆張勛復辟。曾親口告訴張:“芝老(指段祺瑞)隻求達到驅黎目的,一切手段在所不計。”會後,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說,徐樹錚得意地回答:“張勛是復辟腦袋。先讓他去做,我們的機會就來瞭!”  6月,張勛率辮子兵進京。7月1日,把12歲的溥儀再次推上皇帝的寶座,宣佈取消民國,恢復大清,立即遭到全國人民的一致譴責。7月3日,段祺瑞以徐樹錚為參贊,在天津組織討逆軍西進。徐樹錚認為,討逆的重心在蚌埠而非北京,因為進京的辮子軍隻有3千餘人,成不瞭氣候。張勛的主力仍在徐州、海州一帶駐紮,不可不防。於是,他率部進駐蚌埠,協助安徽督軍倪嗣沖阻截辮子軍主力北上增援。  事情果然不出徐樹錚所料。困守北京的張勛孤立無援,很快便一敗塗地。徐樹錚乘機協助倪嗣沖收編徐州的張勛部隊。7月14日,徐樹錚隨討逆軍總司令段祺瑞由津入京。段祺瑞再任內閣總理和陸軍總長,重新掌握北洋政府大權。徐樹錚也官復原職,就任陸軍次長。  據說,徐樹錚與張勛私交頗厚。張長期駐守徐州,對住在徐州的徐樹錚傢人多有照顧。徐樹錚助段祺瑞將其打敗,完全出於政治鬥爭、權力鬥爭的需要。1923年9月,張勛病故。徐樹錚不忘私誼,送上挽聯一副:“仗匹夫節,挽九廟靈,其志堪哀,其愚不可及也;有六尺孤,無一杯土,斯人已死,斯事誰復為之?”此聯既有對故友辭世的傷感,也對其復辟行為有所批評,用典準確,入木三分,被公認為名聯。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從秦皇島劫械到槍殺陸建章  段祺瑞重掌北洋政府大權後,繼續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徐樹錚推波助瀾,提出瞭重點進攻湖南以統一南方的策略。他說:“欲定大局,非謀統一不可;欲謀統一,非川粵同受政府節制不可。以川較粵,而粵宜急,粵定川或隨之而定。我之爭湘者,為圖粵計耳。”段依計而行,以傅良佐為湖南督軍,督率北洋軍統一湖南,伺機進攻兩廣。又以吳光新為長江上遊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率軍入川,窺視滇、黔。  但是,直系頭子、代理總統馮國璋不願看到皖系勢力膨脹,主張“和平混一”。雙方明爭暗鬥,勢如水火。1917年11月19日,馮國璋下令免去段祺瑞、徐樹錚本兼各職。後來,經徐世昌調解,又任命段祺瑞為參戰督辦,但直皖矛盾依然尖銳。  次年1月,徐樹錚偵知馮國璋從日本購買的一批軍械將在秦皇島上岸,然後分批運京裝備直系部隊,立即向段祺瑞報告,並建議乘機引張作霖的奉軍入關以牽制馮國璋。段祺瑞表示贊同,囑徐迅速北上。徐樹錚以支持張作霖出任副總統和瓜分軍械為條件,說動張答應聯段倒馮。進入關內是奉系頭目張作霖蓄謀已久的計劃,苦於找不到借口,這次受到皖系的主動邀請,自然不肯錯過機會。雙方一拍即合,並約定,截得軍械後,四分之三給張,四分之一歸段。奉軍入關進駐天津、廊坊一帶,迫使馮國璋恢復段祺瑞的職務並支持“武力統一”政策。隨後,張作霖命令部屬楊宇霆、張景惠率兩旅人馬迅速南下。  2月1日,徐樹錚返回天津,密電段派督軍陳樹藩、閻錫山等,佈置引奉軍入關驅逐直系勢力的計劃。過瞭幾天,馮國璋購買的軍械陸續運抵秦皇島,共計步槍2萬7千多支,大炮若幹門,足足可以裝備4個師。25日,奉軍楊宇霆等手持徐樹錚提供的陸軍部信函,武力接收瞭全部軍械。緊接著奉軍5個旅強行進駐平津地區。張作霖在天津軍糧城設立奉軍司令部,自任司令,徐樹錚為副司令,代行司令職權。在此情況下,馮國璋被迫同意段祺瑞組閣,並下令直系曹錕、張懷芝部進攻湖南。   4月3日,徐樹錚得意洋洋地赴京會晤段祺瑞,商討對南方的用兵計劃,決定進攻川  粵,實現南北統一。他致電親段的張懷芝:“粵事一切均賴我兄持以堅定,乘勝直進,偉業立奏。”  秦皇島劫械後,奉系用分得的軍械裝備瞭2個師和7個旅,實力大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武裝集團。徐樹錚也裝備瞭4個混成旅,占據華北大片地盤。支持馮國璋的北洋將領,迅速形成瞭以馮為首的直系集團。直、奉、皖互相對峙,在北方形成瞭三分天下的割據局面。  如果說,秦皇島劫械使徐樹錚成為直系的眼中釘,那麼,槍殺北洋將領陸建章導致他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安徽蒙城人陸建章,由小站練兵起傢,成為袁世凱的親信將領。1914年,陸任陜西將軍,段祺瑞依徐樹錚之計,策動陜軍旅長陳樹藩驅陸自代。從此,陸建章對段、徐懷恨在心,四處奔走,策動北洋實力派倒段反陳。  1918年6月11日,直系軍閥曹錕主持召開天津會議,討論對南方作戰和選舉總統等問題。會上,主和的空氣相當濃厚。徐樹錚又一次代表段祺瑞赴津,力圖扭轉對段不利的形勢。這時,陸建章從上海到天津。有人說他是受馮國璋之托來做曹錕的工作,通過倡言和平迫使段內閣垮臺。陸建章是直系重要的幕後軍師,馮國璋的得力助手,他的到來,使徐樹錚感到皖系將受到極大的威脅,決定采取強硬手段。  陸建章剛到天津,便接到徐樹錚的邀請,要他到奉軍司令部晤談直皖合作事宜。次日,陸建章如約前往。徐樹錚在門口迎候,十分友好,徐殷勤地請他到後花園密室中談話。當陸建章走進花園時,徐樹錚的衛士突然從後面開槍,陸應聲倒下。事發後,徐樹錚滿臉殺氣地對在場的人說:“陸建章犯瞭煽惑罪,已就地正法,大傢不要慌,該幹什麼幹什麼。”當天,他讓總統府秘書長方樞擬瞭一道命令,請馮國璋蓋印發表。命令說:“陸建章在山東、安徽、陜西等地勾結土匪,煽惑軍隊,在天津煽惑時被奉軍副司令徐樹錚拿獲槍決,陸建章著褫奪軍職、勛位、勛章。”  消息傳到北京,段祺瑞大為震驚,對親信曾毓雋說:“又錚(徐樹錚)闖的禍太大瞭!現在這樣罷,你先到總統面前探聽他的口氣如何。你就當作我還不知道。”曾毓雋急忙跑到總統府,未等開口,馮國璋便問道:“你是為又錚的事情來的嗎?”曾回答:“是,我來請示總統,這事怎麼辦?”馮國璋雖然內心十分不滿,但嘴裡卻說:“又錚在芝泉(段祺瑞)左右,一向是為所欲為。今天這事未免太荒唐瞭。所好是責任內閣,你回去告訴芝泉,他怎麼辦,我就怎麼用印好瞭。”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身困京城的馮國璋考慮到自身的安危,被迫默認瞭這件事,但擁兵在外的直系將領卻不答應,紛紛致電北京政府,質問誰給瞭徐樹錚擅殺北洋元老的特權。張作霖害怕引火燒身,也向北京打電報,斥責徐的荒唐行為,下令撤銷其奉軍副司令的職務。  段祺瑞向陸建章的傢屬贈送5千元表示北洋袍澤的舊情,還讓陸的外甥馮玉祥出任湘西鎮守使,外帶授勛,意在安撫。馮玉祥是很講策略的人,深知自己勢單力孤,以卵擊石,不僅會壞大事,而且有性命之虞。於是,立即發電報給徐樹錚,表示自己隻關心舅舅的身後之事,其他一概不計。這讓徐樹錚懸著的心落瞭地,也馬上復電慰問,表明對陸的身後之事當悉心籌辦。  徐樹錚在光天化日之下槍殺一位現任將軍。釀成一個駭人聽聞的事件,讓世人更加厭惡皖系,同時也為自己日後落得同樣下場埋下瞭伏筆。  安福系的二老板  馮國璋當上總統後,與皖系大唱反調。段祺瑞和徐樹錚策劃控制國會,和平倒馮。  1917年8月,段祺瑞與徐樹錚、王揖唐等人商量對策,徐樹錚說:“民元(1912年)以來,政府辦事,國會搗亂,往往事情辦不成,還鬧得天翻地覆。因此,不如我們搞一個組織控制國會,就像編練子弟兵一樣,可收指臂之功。”段祺瑞要他們盡快籌辦,並答應從對日借款中撥出80萬元作為籌備費。不久,徐又私自從奉軍司令部提款150萬元充作開辦經費。  開始,徐樹錚讓王揖唐、曾毓雋二人出面辦理,自己躲在幕後指揮。在他們的積極活動下,這個組織迅速發展,由10多人增加到近百人。因聚會的地點在北京西城安福胡同,故名安福俱樂部,又稱安福系。  翌年,安福系勢力漸增,其成員遍佈各省,形成瞭王揖唐主外,曾毓雋主內,徐樹錚指揮一切的格局。一次,徐樹錚對骨幹訓話:“安福系以效忠老總(指段祺瑞)為目的。”言外之意,段是安福系的大老板,他儼然是二老板。  安福系成立後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操縱1918年的參、眾兩院選舉。這年夏天,按徐樹錚的旨意,俱樂部成員各自返回本省,代表安福系進行選舉。他們以金錢和政治勢力兼施並用,演出瞭一幕幕令人作嘔的醜劇。王揖唐派侄兒王丙坤去湖南任湘江道尹,企圖包辦選舉。結果大出所料,候選人未能全部當選。最後湖南督軍張敬堯無計可施,競使用偽票來達到目的。直隸、京兆兩地選舉,安福系深怕對手獲勝,想出瞭一條“妙計”,聲言:“奉監督諭示,京兆選票須包車送到北京,在京兆尹署開票。”事實上,他們將票箱包車送到北京後,連夜將票箱封條打開,從中換去一些選票,又加上另一些選票,然後用事先備好的封條重新封好,第二天早上送往京兆尹公署。江蘇省江寧縣的選舉更絕,縣衙幹脆命令全城公立小學停課一天,讓小學生前門進,後門出,循環往復地投票,以增加候選人的票數。為保證皖系人員當選,有些地方皖系以每票400元、800元、1200元不等的價格,公開收買選票,其中最高的竟達5000元一張。結果用於選舉的費用竟達1000萬元之巨。這年8月,新國會在北京召開。當選的400多名國會議員中,安福系竟占380餘名。  徐樹錚控制的安福系不僅與直系、奉系爭鬥,而且與同屬皖系的靳雲鵬等人也不和。靳雲鵬是段祺瑞的老部下,一向對段十分恭敬。他為人謙和,且有勇有謀,也頗受段的器重。可是,徐樹錚一貫敵視靳,兩人爭風吃醋,貌合神離。有一次,靳雲鵬在司令部辦公,徐樹錚到他的窗外向裡窺視,不進屋而離去。靳雲鵬當即到辦公室門口,破口大罵:“徐樹錚你鬼鬼祟祟的幹什麼?盡出壞主意!”徐假裝沒聽見,快步離開。  1919年2月,總統徐世昌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已無戰可參為借口,命令將徐樹錚指揮的參戰軍移交給陸軍部。從徐手中奪走軍權,自然受到陸軍總長靳雲鵬的擁護。但是,以徐樹錚為首的皖系主戰派卻不答應。於是,段祺瑞下令將三師參戰軍改名邊防軍,仍由徐統率。靳雲鵬十分不滿,便暗中勾結張作霖、曹錕、吳佩孚等拆段、徐的臺。  不久,在徐世昌等人的支持下,靳雲鵬出任內閣總理。徐樹錚鼓動安福系三總長曾毓雋、李思浩和朱深公開倒閣。曾、李、朱有時在閣議時故意刁難靳,有時幹脆拒絕出席會議,還在報刊上公開攻擊謾罵,致使靳內閣一事難成。段祺瑞也常常因小事對靳嚴加訓斥,動輒在公文上批“交靳總理核辦”字樣,儼然以太上政府自居。  1921年2月,在徐樹錚的鼓動下,段祺瑞逼迫靳雲鵬任命皖系大將吳光新和安福系骨幹王印川為河南督軍、省長。目的在於控制河南,阻止直軍北上。徐遙控指揮,讓安福三總長逼迫靳內閣通過這一議案。段、徐此舉,遭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等人的強烈反對,靳雲鵬左右為難,便去找總統徐世昌商議,徐亦表示支持吳。他回來告訴段:“總統不肯答應。”段聞言大怒,當面罵靳:“沒有用的東西,如何配做總理!”靳雲鵬氣憤不過,於次日提出辭職。後經吳佩孚等人挽留,才收回辭呈。  3月14日,張作霖派人攜帶其親筆信赴京,勸段祺瑞支持靳雲鵬。段閱信後很不高興,既恨張多管閑事,又恨靳裡通外人。剛巧,靳雲鵬來請示匯報。段一氣之下,讓靳吃瞭個閉門羹。以前,盡管徐樹錚經常說靳“身在曹營心在漢”,但段祺瑞總有點不相信。這次人贓俱獲,段怎能咽下這口氣。第二天,靳又來段宅請安,不待通報直闖內室。段祺瑞不等靳解釋,便將他臭罵一頓,罵他“目無長官”、“背恩欺師、私結外援”。靳雲鵬慌忙辯解,矢口否認。段不願聽他羅嗦,將張作霖的信猛地扔在地上,忿忿地說:“你看,這是什麼東西!”接著,又將靳大罵一頓。靳雲鵬站立不安,有口難辯,隻好悻悻退出。當天,徐樹錚策劃安福系的《公言報》刊登文章,捏造靳派張志潭直接交涉山東問題的消息,指責其“陰謀賣國”。19日,徐樹錚召集皖系督軍開會,商量倒靳事宜。會議列舉靳三大罪狀,要各督軍立即致電本省,“團結北洋派真正團體討靳”。靳雲鵬自知不是安福系及其幕後老板段祺瑞、徐樹錚的對手,隻得再次辭職,以養病為名避居北京西山。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命喪廊坊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直系戰敗。11月,召開天津會議,馮玉祥、張作霖擁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總執政”,並在北京就職。  次年1月,為尋求列強的支持,段祺瑞任命徐樹錚為考察專使,出訪歐美日本等國。12月,徐考察結束回到國內。當時,國內局勢異常復雜,北京及其周圍地區已被馮玉祥統率的國民軍和張作霖的奉軍控制,皖系勢力僅盤踞在安徽、山東等地,實力已今非昔比。段祺瑞主政北京,名義上是國傢元首,但軍國大事都得看馮玉祥和張作霖的臉色行事。對這些情況,徐樹錚似乎並不在意。剛回到上海,不甘寂寞的他就發表意見說,目前的局勢下,北洋派要實行大團結,應擁段祺瑞為唯一領袖,實現直、皖、奉三系的大聯合。第二天,又去遊說直系的後起實力派孫傳芳。他的這種主張雖不是明著對付國民軍,但他所倡言的局面一旦形成,國民軍將無立足之地,加之徐曾殺害過馮玉祥的舅父陸建章,因此馮玉祥對徐的再次活躍極為不滿,決心找機會除掉他。於是,拍電報歡迎徐樹錚北上。  徐樹錚對馮玉祥不能說沒有戒心,但他想事情已經過去多年,馮大概不會再計較這陳年老賬,而且馮已表示將保證他的安全,段祺瑞又在臺上,因此他覺得不會有危險。12月19日,徐乘車北上天津,準備回京復命。  段祺瑞顧慮馮玉祥和徐樹錚的舊仇,曾派人去天津勸阻徐樹錚不要進京,徐不以為然,還請來人轉告段,他不僅要立即進京,而且還要以專使的身份晉見執政。26日,徐樹錚到京,入住無量大人胡同友人的私宅,隨後直奔南倉門段公館。段、徐見面,相對跪拜,抱頭痛哭。當晚,徐樹錚留宿段宅,兩人挑燈夜話,感慨萬千。次日,段祺瑞一方面責備他不該如此輕率,一方面又以國傢元首的身份鄭重其事地進行一次公開會見,借以確認徐作為他私人專使的地位,也是有意保護他的一種措施。  當時,馮玉祥和張作霖的關系已經惡化,雙方都在做戰爭準備,局勢非常緊張和復雜。段祺瑞一再要求徐樹錚離開北京,並直接命令交通總長龔心湛安排一列專車準備送徐出京。徐樹錚此時仍不在意,29日這一天,他上午遍訪各國公使,還出席國務會議報告自己考察各國的情況;下午出席他自己所辦的成達學校舉行的歡迎會,無所顧忌地招搖過市。在段祺瑞派人催促下,下午6時才姍姍登車出發,準備南下上海。  徐樹錚要出京的消息為國民軍將領、北京衛戍司令鹿鐘麟偵知,他用長途電話向駐在張傢口的馮玉祥報告,馮當時沒有發表意見。過瞭兩個小時,馮玉祥打電話告訴鹿鐘麟,“處置徐樹錚的辦法,就是逮捕槍決”!鹿有所顧慮,說:“這個問題太大瞭吧?”馮玉祥厲聲答道:“天塌瞭有柱子接著!”此時,徐樹錚的專列已由北京開出,鹿急令參謀處與豐臺車站聯系,準備在豐臺攔住徐樹錚,豐臺車站答復:“車已過豐臺,目前尚未到廊坊。”鹿又以電話向馮報告,馮這時有些猶豫。鹿鐘麟說:“小徐一走,從此多事,如決心幹掉他,可用電話令張之江執行。”馮玉祥同意這個辦法,即命鹿轉達。鹿又用電話對駐廊坊的國民軍將領張之江傳達馮的意見,要張執行這個任務。張之江說:“此事重大,不宜魯莽。”鹿說:“這是命令!”張之江隨即派參謀長率衛隊馳往車站守候。  徐樹錚的專車行抵廊坊,聽到站臺上有歡迎之聲,接著,張之江的參謀長持張的名片登車,稱張司令請徐專使下車一敘。徐樹錚恐有意外,拒絕下車,參謀長聲色俱厲,命令隨行的士兵將徐強行押下車,其隨員也均被趕下車。到張之江的司令部後,徐樹錚要求見張司令遭拒絕。一會兒,隨行人員都被押人馬棚。約一小時後,突然聽到幾聲槍響,於是大傢都明白是怎麼回事瞭。  當天夜裡,鹿鐘麟按照事前的計劃,立即派人把住在天津的陸建章的兒子陸承武送到廊坊,讓他扮演為父報仇的角色,以便讓國民軍免去與此事相關聯的麻煩。  段祺瑞聞知徐樹錚的死訊,放聲大哭。徐樹錚對他忠心耿耿,鞍前馬後,竭力輔佐。盡管徐恃才傲物,得罪瞭許多人,但他對段是百分之百的忠誠,段對他也是深信不疑,兩人的相互信任和感情到瞭無以復加的地步。當天,段祺瑞在私宅為徐樹錚設置靈堂,並率子女悼唁。隨後,又購置一口上好棺木,將徐的靈櫬暫厝北京西山,以備日後厚葬。他還親筆書寫瞭《徐君樹錚神道碑》,贊揚其“殺身成仁”、“功在簡冊”。  徐樹錚的死對段祺瑞打擊太大瞭。他後悔自己沒有能采取有力的措施使徐逃過此劫,隻能哀嘆自己的勢力已江河日下,不得不接受這個大勢已去的信號。段明知此事幕後的實情,卻無可奈何,隻好把這顆苦果默默地往肚子裡吞。分頁:6/6頁  上一頁456下一頁

北洋海軍首任提督丁汝昌 從農傢子弟到海軍將領

  今年適逢甲午戰爭120周年,丁汝昌作為首任北洋海軍提督,作為甲午戰爭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讓我們一起來解讀丁汝昌從一位農傢子弟到“海軍司令”坎坷而非同尋常的一生。  丁汝昌簡介  丁汝昌(1836.11.18~1895. 2.12),中國海軍北洋水師提督。字禹廷,安徽省廬江縣人,祖先明初從鳳陽遷居廬江,同治四年(1865)遷居巢縣汪郎中村。1888年出任北洋海軍提督。  丁汝昌早年參加太平軍,當太平軍大勢已去的時候,被迫隨隊叛投湘軍,不久改隸淮軍,參與對太平軍和捻軍作戰,官至記名提督。1879年,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在威海衛之戰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但未得到上級命令,無奈港內待援,致北洋海軍陷入絕境。最後在彈盡糧絕,援軍來援的希望破滅之後,拒絕瞭伊東祐亨的勸降,服鴉片自盡以謝國人。  丁汝昌是土生土長的合肥人。1836年11月,他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丁傢坎村一戶貧苦農民傢庭。對丁汝昌的年少歲月,夏冬波做瞭詳細的考證,他說:“丁汝昌生下來未及數月,其母向氏亡故,由奶奶撫養。3歲時奶奶也病故,隻得與父親丁燦勛相依為命。上瞭3年蒙學後,就過起瞭放牛娃、放老鴨、擺渡、磨豆腐的生活,飽嘗人間酸楚,但也錘煉瞭他以後堅強的意志品質,並練就瞭一身好筋骨。到瞭17歲的時候,他已成長為一個能吃苦耐勞的大小夥。”   參加淮軍後,他因為戰功屢次擢升。1874年,由於淮軍裁編節餉,丁汝昌三營馬隊被裁撤,遂返巢縣汪郎中村賦閑。身為大將不能為國傢效力,他時時悶悶不樂。1877年秋,丁汝昌奉旨發往甘肅差遣。離京回途,路過天津,42歲的丁汝昌拜見瞭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從此改變瞭他的後半生。當時,李鴻章正在籌辦北洋海防,急需用人,見到丁汝昌後大喜過望,從此“倚為橫海樓船之選”。  1894年2月18日,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賞加尚書銜。此時的丁汝昌達到瞭人生和事業光輝的頂峰。眾所周知,甲午戰爭的海戰主要包括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和劉公島保衛戰。就在劉公島保衛戰中,從1895年1月30日~2月11日,丁汝昌親率艦隊先後打退瞭日本聯合艦隊7次進攻。也是在此次保衛戰中,丁汝昌自殺殉國。  丁汝昌以身殉國後,清廷準王文韶、李秉衡奏,視之為罪臣,丁汝昌成瞭甲午戰敗的替罪羊。直至1910年4月25日,宣統皇帝以丁汝昌“力竭捐軀,情節可憐,準載洵奏,開復已故前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原銜”。相關閱讀推薦:甲午海戰中丁汝昌:下令炸沉軍艦 服毒自盡不降敵你所不知道的歷史:北洋艦隊官兵素質不遜於日方學者辟謠:北洋水師“絕唱”劉公島之戰未犧牲數千人說北洋政府賣國有點冤:山東問題沒有那麼簡單!揭秘:北洋水師戰敗內幕 主力艦為何傷而不沉?

學者辟謠:北洋水師“絕唱”劉公島之戰未犧牲數千人

  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不少,各類媒體配合宣傳,聲勢浩大。大量史料從書齋走進民間,起到瞭歷史普及的作用,但有一些說法引起歧義。本文收集瞭一些,並對其進行瞭解析,希望能夠引起學術界對此問題的深入討論。  ———編者  日軍曾蜂擁撲上我艦?  舉例一:甲午戰爭某次海戰中,我軍旗被日艦炮火擊中掉落,日軍蜂擁撲上瞭我艦。千鈞一發之際,某下級軍官不顧生死,拼死抵抗,保住瞭軍旗,挽救瞭軍艦和艦上官兵。  解析:此說法見於7月25日的山東某報,乃某鄉人誇張其先民軍功之作。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共戰鬥瞭3次,相關史料和回憶文章中均未出現這般驚人情節。  北洋海軍曾發給官兵“仰藥”?  舉例二:大東溝海戰之後,北洋海軍發給每位官兵人手一枚高濃度的鴉片丸,故北洋海軍將士最後自殺方式均為“仰藥”。該說法出自福州某報。  解析:據說這則史料的來源是記者采訪劉步蟾一位90多歲的孫女得來的。此仍孤證,並不見於其他史籍記載,也無相關回憶佐證。  多年來,一些後裔自稱或被稱為“專傢學者”,若有海外背景,則更是大受媒體追捧,賺足瞭眼球,實則有些後裔並沒有經過史學訓練,其所提供的史料有些並沒有經過考證,稱不上是信史,為瞭傳播效果就匆忙拿來使用,也不嚴肅。  北洋艦隊一個月便能出海執行作戰任務?  舉例三:大東溝之役後,劉步蟾迅速組織修復瞭軍艦,北洋艦隊一個月便能夠出海執行作戰任務。這種說法見於某書籍中,報紙和網站均有轉載。  解析:受旅順船塢的客觀條件限制,直到旅順口陷落、北洋艦隊在丁汝昌率領下倉惶撤回威海衛,北洋殘艦均未修浚。劉步蟾時為代理提督,李鴻章對其表現很不滿意。1894年10月2日李鴻章電令丁汝昌:“若劉步蟾等借修理為宕緩,誤我大計,定行嚴參。禹廷雖病,當認真督催,勿為若輩把持搖惑。”實際上,北洋艦隊殘艦撤回威海衛的當天(11月8日),丁汝昌已經向李鴻章報告瞭各艦維修情況:“旅塢已停工,定、鎮起錨機未配妥,來遠工程隻修一半。……(廣)丙趕將緊要工程,在威廠設法修理。”在此期間,日軍登陸花園口,對旅順口形成水陸夾攻之勢。倘北洋艦隊具備瞭作戰能力,就該立即出擊,擊敵半渡;且接下來的威海衛保衛戰,日軍龍須島登陸之時,假如北洋艦隊具備作戰能力而不出擊尋戰,任由日軍安然上岸,那可真是罪該萬死瞭!為瞭樹立劉步蟾的正面形象,而罔顧歷史事實,罔顧基本常識,隻能更加損害劉步蟾的形象!洋員馬吉芬曾接替指揮?   舉例四: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海軍左翼總兵、“鎮遠”管帶林泰曾戰鬥中被炮火震暈,洋員馬吉芬接替指揮,繼續作戰。這種說法見於2014年8月6日深圳某報。  解析:短短的一個小故事,錯誤有二:一、大東溝海戰時,“鎮遠”艦艦長林泰曾,副管駕(副艦長)楊用霖,這是北洋海軍成軍以來的常制;而戰時臨時安排瞭“幫辦鎮遠管帶美籍船員馬吉芬”。也就是說,一旦棄職,接替林氏職務的,隻能是楊用霖,而輪不到馬吉芬。“鎮遠”艦在劉公島觸礁導致林泰曾自殺,楊用霖即代理其艦長職位。李鴻章向朝廷解釋:“漢納根於鹿島戰後稟保,其尤為出力,自屬公論,以該船副管駕代理管帶,亦系照章,並無偏私。”外國人幫助我們抗擊外敵侵略,是值得我們尊敬和懷念的,但無根據地誇張他所發揮的作用,隻能貽人笑柄。  二、林泰曾並無戰時被炮火震暈的情節。根據“廣甲”管輪盧毓英的回憶錄:“大東溝之役,林驚惶無措,故置濃酒作長飲大醉,而卜於戰臺之下,所有調遣悉讬其副駕帶楊用霖之身上。”戰後,馬吉芬在英文雜志《河岸》的談話也指出林泰曾在戰鬥中驚慌失措、伏地祈禱的情節。盧毓英、馬吉芬的說法,可以互為印證。  薩鎮冰曾憤而跳海自殺?  舉例五:威海衛之戰,薩鎮冰率部堅守日島,用八門炮抵住瞭日本軍艦25艘的圍攻;撤守日島時,薩鎮冰以“島失我在,羞見世人”憤而跳海自殺,被部下潛入海底撈起。這個故事見於2014年山東某報,被不少網站競相轉載。  此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在甲午海戰中,薩鎮冰的軍艦被日軍炮彈擊沉,落水的薩鎮冰被部下救起。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某地方史愛好者的挖掘。  解析:“是日,日島之炮臺及藥庫,均被南岸各臺炮擊毀,兵勇傷亡亦多,無法再守,隻得將餘勇撤回。”這是劉公島保衛戰進行最激烈之時,丁汝昌報告提到的日島戰事,也是唯一的一次。薩鎮冰戰後多次講述自己從軍的經歷,從無一言講到自己日島抗敵的故事,即使“康濟”艦士兵也沒有講到自己的這位上司曾在日島戰鬥過。薩鎮冰日島抗敵的故事,出自於肯寧咸1899年在倫敦出版的《水陸華軍戰陣志》。李鼎芳節譯瞭第3章,重新擬題《肯寧咸乙未威海衛戰事外紀》,發表在1935年5月3日《史地月刊》。雖然肯寧咸並未到過日島,雖然他講的故事錯多對少,但因為李鼎芳的譯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爭》第6冊的收錄,被廣為流傳。相關閱讀推薦:盤點史上的“中興”:最後一次中興止於甲午戰爭揭秘: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失敗求和找海嘯當借口?甲午戰爭海戰後勝利的日艦為何多數遭遇噩運?甲午戰爭日本以少勝多 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甲午戰爭清王朝為何戰敗?戰爭開始前結局已揭曉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1941年春,田漢先生在黔陽縣安江鎮采訪薩鎮冰。在這次談話中,薩鎮冰告訴田漢:他所管帶的練習艦“康濟”號沒有參戰(1941年4月15日《海軍建設》第2卷第1期田漢:《薩上將軍會見記》)。  北洋海軍曾有海軍陸戰隊?  舉例六:北洋海軍擁有一支陸戰隊,在大東溝之役中險些俘獲日艦,在劉公島保衛戰中300多海軍陸戰隊隊員突上南幫炮臺,全部戰死,為我們留下瞭中國海軍陸戰隊第一戰例的英名。  解析:海軍陸戰隊並不見於中方的任何史料記載,其來源是日本記者的遠距離觀察。實際上,確實有這樣一支登陸作戰的部隊,有丁汝昌當天的報告為證,但丁汝昌對此支小隊伍的組成、人數的說明,與今天的說法卻大相徑庭。  丁汝昌歌亥電:  本日各船猛攻鹿角嘴、龍廟嘴兩臺,均未攻壞;又派左一雷艇管帶王登雲,率護軍前營幫帶都司銜守備洪占魁、定遠炮首千總李升及奮勇二十五名,將趙北嘴炮臺各炮並藥庫毀壞。計陣亡李魁元一名,救回八名,馀尚未知下落;護軍所挑協守南岸奮勇二百名,內陣亡百馀名,馀亦不知下落。統容查明再報。查左一管帶縣丞銜王登雲,冒險毀臺,免資敵用,奮勇可嘉,為水陸不可多得之員,應請以知縣分發省分盡先補用,加同知銜,並戴花翎以示獎勵。至已救回奮勇八名,每名已給付銀票三百兩,陣亡一名,給五百兩;其尚未知下落者,候查明後照給。洪占魁、李升二員,如查系陣亡,各給恤銀一千兩;如生還,各賞五百兩。又通賞左一全船出力人等銀票兩千兩,以示鼓勵。乞飭局立案。(邵循正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甲午戰爭》(三))丁汝昌的報告,還可以有“來遠”艦水手陳學海在上世紀50年代接受戚其章先生的采訪時的講述互為佐證,雖然陳學海多年後的回憶會不可避免地有誤差:  初七這天,日本人就進瞭威海城。……同一天,丁統領又派王平帶人去南幫炸毀炮臺。王平坐的是左一魚雷艇,除原來艇上有三十多人外,還臨時有七個自告奮勇來的,其中有我,另外我隻認識四個人,兩個天津人,兩個榮成人,都是水手。出發前,丁統領為瞭激勵俺這些人,給左一官兵各發瞭三十兩銀子,俺這七個自告奮勇來的各發瞭六十兩銀子。左一帶瞭三隻小舢板,船尾一隻,船旁各一隻,準備登岸用的。快靠近南幫時,被敵人發現瞭,向我們射擊。王平怕死,不敢上岸,轉舵往後跑,還威脅我們回去不許說出實情。王平自己卻回去向丁統領報功,說去到南幫後,因時間倉促來不及炸炮,用壞水澆進炮膛把炮廢瞭。丁統領信以為真,高興說:“劉公島能夠久守瞭。”(戚其章著:《北洋艦隊》附錄,山東人民出版社)  丁汝昌所派毀臺小隊,僅不到三十人;來自海上的,還有劉公島護軍200人,他們是因為守臺鞏軍兵力不足時,被丁汝昌、張文宣派去協助守備,當然緊急時亦有毀臺的任務。他們的崗位,原本是在軍艦上和劉公島上,到南岸作戰,可以稱之為登陸作戰部隊,卻稱不上是“海軍陸戰隊”。   劉公島之戰犧牲多少人?  舉例七:北洋艦隊在劉公島保衛戰中犧牲瞭多少人?某報刊登的一篇文章是這樣說的:1894年的甲午劉公島之戰成為北洋水師的“絕唱”,十幾艘軍艦或降或沉無一幸免,提督以下數千名官兵埋骨沙場。  果真有這樣重大的傷亡麼?  解析: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初六日署理北洋大臣王文韶給朝廷提交瞭一份報告《署直隸總督王文韶奏北洋海軍傷亡員弁擬請照章發給賞恤養傷銀兩折》:  “……計海軍弁兵匠役人等,前後陣亡、殉難者共一百一員名,又受傷者三百四員名。據威海營務處道員牛昶昞等造冊呈報,當以傷亡兩冊均系倉猝開報,恐有不實不盡,札飭水師營務處傳集已革海軍各船管帶葉柤軙等,將原冊逐細考核。據稱,所報陣亡受傷員名,悉憑各營船原送印單開列,委無舛漏冒濫情弊。出具切結呈送。復經臣札飭海防支應局會同東征糧臺廣西臬司胡燏芬核議詳辦去後。茲據該司道等詳稱:……本年威海之陷,海軍困守兩旬,雖力盡援絕,不免覆敗,而諸將士爭性命於槍林彈雨之中,或慷慨捐軀,或從容就義,或沖鋒陷陣,而血肉交飛,或苦戰兼旬,而創痍遍體,均能舍命不渝,為國宣力。現失律官弁業經參辦,其陣亡殉難及受傷各員名,自應量予恩施,以昭激勸。……臣查受傷員弁,有骨斷成廢者,有傷勢較輕者,情形不一。……計陣亡殉難一百一員名,其應給恤銀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兩;受傷三百四員名,應給養傷銀八千九百九十兩。……謹分繕清單,恭呈禦覽。(戚其章主編:《中日戰爭》(3),中華書局1991年版)  101人,這就是劉公島保衛戰北洋海軍犧牲的全部,包括瞭“弁、兵、匠、役”。這是在發放“恤銀”時反復核查得來的數字,是一個不容置疑的數字,因為這關系到“恤銀”的發放,漏掉一個人,死者可能不知道,但傢屬是要抗議的。  對於甲午戰爭這一場“剜心之痛”的國恥,我們隻要老老實實地告訴後人,我們死瞭多少人,他們都是誰,這就足夠瞭;哪怕隻是死瞭一個人,這也是我們不該有的犧牲,也需要我們世代牢記和祭奠,這才是真正的尊重先人、尊重歷史。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你所不知道的歷史:北洋艦隊官兵素質不遜於日方

  北洋艦隊官兵素質不遜於日方對於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中戰敗,120年來國內的許多”說史者”將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為北洋艦隊官兵紀律渙散、貪污腐敗、戰技不佳,但實際情況又是怎麼回事呢?先從流傳頗廣的”主炮晾衣”謠言說起。  有關”主炮晾衣”指控最嚴厲是唐德剛先生在其《晚清七十年》的描述:1891年北洋艦隊主力訪日,日本海軍將領東鄉平八郎應約上中國旗艦”定遠”號上參觀時,他便覺得中國艦隊軍容雖盛,卻不堪一擊–他發現中國水兵在兩尊主炮炮管上晾曬衣服。主力艦上的主炮是何等莊嚴神聖的武器,而中國水兵竟在炮上晾曬褲子,其藐視武裝若此;東鄉歸語同僚,謂中國海軍終不堪一擊也。  盡管唐德剛是公認的史學大傢,但他似乎對定遠艦具體構造一無所知。定遠艦主炮的內膛305毫米,外徑超過半米,而且定遠艦主炮炮管離甲板3米多,火炮平時縮入炮塔內外露僅2米,在如此一個架在高臺上的短粗管子上晾衣是何等困難。縱觀”定遠”級軍艦,無論是欄桿、天棚支柱均為可以用來晾曬衣服的便宜設備,任由北洋艦隊官兵軍紀真的渙散、智慧真的愚笨,會冒著從高處跌落的危險在主炮炮管上晾曬衣服?  諸如此類指責北洋艦隊官兵軍紀渙散的言論還有許多,例如鄧世昌在軍艦上養狗等,但這些都不過是”成王敗寇”的”刀筆”之作。  在烘幹機普及前,各國海軍都會在軍艦上晾衣。  國內歷史學界對於北洋艦隊將領的真正指責在於,為何北洋艦隊排出的是”橫隊”,而不是日本艦隊靈活機動的”縱隊”。   在大東溝海戰打響之前,丁汝昌按照北洋海軍陣法操典《船陣圖說》的第八十八套變陣法,將艦隊陣型從犄角魚貫陣變為犄角雁形陣接敵,陣中央位置為”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組成的第一小隊,在它們的左側分別應該是”致遠”、”經遠”組成的第二小隊,”濟遠”、”廣甲”組成的第四小隊;右側為”靖遠”、”來遠”組成的第三小隊和”超勇”、”揚威”組成的第五小隊。呈現出一個中央凸出,兩翼落後的”人”字隊形。  丁汝昌排出的這個陣型一直備受責難,諸如陸軍出身的提督不懂海軍之類的話語不絕於耳。但隻要稍微結合一下北洋海軍軍艦的特點就很容易看出丁汝昌這麼佈置陣型背後的真正用意。  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鐵肋鐵殼取代瞭木肋木殼成為軍艦的標準結構,使得軍艦的生存能力明顯提高,而火炮的發展步伐落後於艦體結構,5-10分鐘1發的射速、落後的觀瞄手段造成命中率十分低下。這一切使得曾經對付木殼艦威風八面的實心彈面對鐵殼艦時已經力不從心。因此在這個時期,火炮在軍艦上的地位大為降低,沖撞取代瞭火炮成為十九世紀下半葉摧毀敵艦的最有效手段,適合沖撞的橫隊戰術也隨之出現。這種以船首最小被彈面對敵,盡量接近敵艦的戰術並不需要軍艦裝備過多的火炮以及相應的彈藥,這也就是北洋海軍各艦炮位少、載彈量小的根本原因–不是買不起,而是戰術上不需要。  北洋海軍的軍艦大部分都是在橫隊戰術盛行之時按照船首對敵的要求建造的,特點是大口徑火炮都能指向艦艏方向射擊,軍艦的首向火力比較強大,相對側面和尾部的火力卻比較薄弱。更為重要的是兩艘鐵甲艦的兩座雙聯裝305毫米主炮炮臺是兩舷對角佈置,隻有在船首對敵的時候才能獲得全部四門主炮的前射火力,側面對敵時另一側的主炮臺內的兩門火炮無法射擊,會白白損失一半的主炮火力。而這八門克虜伯1880式305毫米主炮是整個北洋海軍中對日本艦隊威懾力最大的武器,為瞭排縱隊而喪失一半的305炮火力,這是丁汝昌萬萬不能接受的。所以哪怕縱隊更適合編隊航行的需要,也不能冒著喪失一半重火力的危險去學日本人玩縱隊,如若不然,可能會死得更快、更慘。  或許模型會更清楚,定遠艦4門305毫米主炮配置是按艦艏向敵優化的,還設有撞擊用的沖角。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甲午海戰:慈禧是甲午海戰失利的替罪羊嗎?甲午海戰奇冤:慈禧真的沒有挪用海軍資金修園子甲午海戰不解之謎:清軍艦隊如此慘敗到底責任在誰甲午海戰百年:清軍艦隊令人生畏的鐵甲巨艦揭秘甲午海戰失敗:官兵開戰時仍嫖妓未歸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更能說明橫陣合理性的是在變陣的同時,丁汝昌補充下達的三條戰術指令:  一、姊妹艦或同一小隊的兩艘軍艦要共同行動,作戰或防守時要互相配合;二、船首必須始終朝向敵艦作戰;三、所有艦必須遵循旗艦進行運動。  這三條指令孤立開來看看不出什麼玄機,但是結合起來解讀,就很容易解讀出四個字——“小隊亂戰”。這正是奧地利海軍名將威廉·馮·特格特霍夫在利薩海戰中擊敗佩爾薩諾指揮的意大利艦隊時用的戰術。丁汝昌顯然希望復制特格霍夫的成功經驗——以小編隊的堅決突擊沖亂對手的一字縱隊,為本方創造更多的戰機。最大的好處就是投入戰鬥之後對旗艦指揮的依賴較小,對十九世紀海戰中普遍會出現的指揮通信不暢現象造成的負面作用也能降到最低。這也是為何在海戰初期”定遠”艦的信號系統被早早摧毀,提督丁汝昌身負燒傷不能指揮的情況下,北洋海軍的陣型未出現多大混亂的原因所在。  但是,亂戰戰術最為倚重的要素就是航速,但是北洋海軍各艦嚴重老化的鍋爐使得這一對亂戰戰術成敗至關重要的要素不可能成為現實,所以海戰開始後盡管北洋海軍各艦竭力前進尋找著突破日艦縱隊的機會,但是力不從心的航速使得北洋海軍始終無法打亂日艦隊形,僅截住日方隊尾的數艘弱艦,卻因炮彈威力不足無一擊沉戰果。  直到雙方距離接近到3500米時,日艦上密集的炮位和大口徑管退速射炮開始向北洋海軍潑灑恐怖彈雨,北洋海軍被迫和日本人進行本就處於絕對劣勢的對射。除定遠、鎮遠兩艘大型鐵甲艦外,船體小、炮位少、射速慢、載彈量少的北洋海軍各艦慘遭船體大、炮位多、射速快、載彈量多的日艦火力屠戮。到海戰最後,定鎮兩艦也因炮彈幾近用盡而失去反擊能力,要不是當時天色已晚,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享擔心北洋魚雷艇夜襲,恐怕定鎮兩艦也會遭遇不測。  在許多人眼裡,北洋海軍因為出瞭個臨陣脫逃的方伯謙以及最後在劉公島的投降而被貼上瞭”素質低下”、”貪生怕死”等標簽,但真實的情況到底如何呢?在”鎮遠”艦上參加瞭整個大東溝海戰的美國洋員馬吉芬的描述應該能說明一些當時的情況:  ”與通常一樣,船員們精神飽滿,熱切期盼著一場戰鬥來為’廣乙’和’高升’報仇雪恨。   軍艦都被塗上瞭一種’低可見灰色'(北洋海軍軍艦和平時期采用醒目鮮明的黑白黃為基色的”維多利亞塗裝”,戰時為瞭降低可見度,白色部分被刷成瞭灰色)。吊床被用來作為速射炮炮手的輔助防護;在上層建築的內部,延側邊堆起瞭約三英尺厚、四英尺高的沙袋。在沙袋中間的甲板上堆放著數十枚六英寸炮(註:為150毫米克虜伯炮)用的一百磅穿甲彈和爆破彈,以保證快速射擊。許多玻璃被拆走,剩下的日本人也及時幫我們’拆走’瞭。煤袋也被用來防護必要之處……當軍號一聲”準備戰鬥!”風筒被折倒,帆具備收起(由於它們阻礙瞭火炮射擊),天窗和水密門被關閉……一切都收拾得井井有條,配置就位。  ……當兩支艦隊彼此接近時,軍官與士兵們同仇敵愾,緊張的註視著龐大的敵艦隊,所有人都信心飽滿,摩拳擦掌。  ……一群群膚色黝黑的水兵將發辮盤在頭上,將袖子挽上手肘,一群群地聚集在甲板上的火炮旁,迫不及待地準備決一死戰。甲板上撒上瞭沙子,而有更多的沙子則已經準備好用來在甲板打滑時使用。在上層建築內以及艦體內部看不到的深處,彈藥吊車、揚彈機、魚雷艙等處的人員都已經各就各位。  甲板上各處都是臥倒的水兵,他們懷抱一個五十磅或更重的發射藥包,準備在需要時一躍而起並將其補充給炮位。這些人員為瞭使火炮能夠快速射擊,彼此間相隔一段距離臥倒,這是由於發射藥包決不能堆積在甲板上,以免被一發爆破彈命中後發生災難。  在主甲板以下的人們處於緊張不安之中,因為站在甲板上的人能夠看見逐漸接近的敵人,而下面的人除瞭當戰鬥開始後可能會有炮彈穿透側舷以外,什麼都無從知曉。當戰鬥爆發以後,他們都盡心盡職,但一開始的時候確實非常緊張。  雙方艦隊迅速接近。我的船員們(指的是’鎮遠’艦的官兵)這時非常的安靜。前桅戰鬥桅盤中的一名千總正使用六分儀測量並報告距離,他打出不同的旗語,每報告一次距離炮手都會壓低一次表尺。各炮的炮長都將炮索握在手中,並保證自己的大炮瞄準敵艦。通過風筒可以聽見蒸汽抽風機有節奏的工作聲。所有的橡皮水管都被連接起來並註入水,以便一旦起火即時展開撲救。”透過馬吉芬的描述,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雖然北洋海軍在硬件方面問題重重,但是人員素質、備戰等軟件方面並沒有受到硬件問題的影響。面對即將到來的戰鬥,此時的北洋海軍看不出一點怯懦的樣子。反而士氣高昂、躍躍欲試。  在”定遠”洋員英國人戴樂尓(原本是赫德領導下的中國海關下屬某艘緝私艦的艦長,後被李鴻章借調到北洋海軍擔任教習)的眼中,雖然對雙方硬件上的差距心知肚明的中高級軍官也普遍對將要到來的戰鬥不抱樂觀態度:”將弁則禦佈制長靴,飽漲之褲,半西式之外衣,其上龍條彩鈕。彼等不若水手之歡忭”。但是他也提到基層水兵卻對將要到來的戰鬥充滿著期待。對於隨時可能出現的日軍艦艇,北洋海軍下級官兵卻士氣旺盛:”……呈欣欣之色者,大率為水手。彼等舉動活潑機敏,以種種方式裝飾其火炮,若不勝其愛護者,其向往之情盎然可覺。”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北洋海軍的軍官團主要來自福建,大都經歷瞭船政學堂的近代化教育和赴英法留學並上艦實習的經歷,除瞭平時顯得過於書卷氣外,就海軍軍官的標準而言,他們還算是合格的;北洋海軍的水兵主要招募自福建、山東等地沿海的漁民,入伍的要求僅僅是身傢清白,認得並會寫自己的姓名而已,但經過一年多的嚴格訓練,他們就能被訓練成掌握多種專業技能、會用英語口令的合格水兵,甚至還從這個群體裡走出瞭楊用霖(“鎮遠”大副)、柯建章(“濟遠”槍炮二副)這樣的經過層層資格考試最終躍上龍門的高級軍官。因此北洋海軍官兵的素質不應該受到懷疑。  其實在兩軍接近的過程中日本聯合艦隊官兵的心情遠比北洋海軍緊張得多,聯合艦隊因為新軍艦占有不小的比例,伴隨而來的就是新兵比例較高,遇到敵人的主力艦隊心情難免緊張打鼓。伊東佑亨在確認發現北洋海軍主力後不是下令顯示好戰勇氣的”加速前進”,而是下令艦隊減速、排成密集的戰鬥隊型並開飯以便緩解此時彌漫在艦隊內的緊張氣氛,還允許在飯後全體可以自由吸煙安定心神。  排成一路縱隊以10節的航速前進的日本艦隊在和北洋海軍不斷接近的航行過程中一直被緊張的氣氛所籠罩,雖然在海軍編隊操典中單行縱隊是最簡單的編隊,坐鎮”吉野”號上的第一遊擊隊司令長官坪井航三依然擔心下屬的這些”菜鳥”們會出差錯,不停的升起”註意距離”、”保持速度”的信號督促隨後跟進的各艦保持好編隊隊形。日後成為海軍作傢的小笠原長生在他的《海戰日錄》中這麼記述瞭開仗前日本艦隊上下的普遍心情。  ”……無情的時針在賭著日清兩國的命運,一秒秒在前進。敵軍益發接近,出現瞭煙筒,露出瞭艦身,終於能分辨出艦數和對型。敵艦隊總共十艘,面向西南,成單橫陣,其中央巍然屹立’定遠’、’鎮遠’兩艘大艦。’來遠’、’靖遠’、’揚威’、’超勇’於其右翼佈陣;’經遠’、’致遠’、’濟遠’、’廣甲’則於其左翼展開。另於西方數海裡尚有在二艦(“平遠”和”廣丙”),見機行事,充當後援。果然敵軍默默集中其全部精銳,決心全力抵抗我軍。然而敵軍佈成橫陣,眾炮皆在艦首。於此相反,我軍如以艦側炮對戰,勢必暴露截面。一大面積向敵乃兵傢之所忌,究當如何!”在明知道本方艦隊擁有明顯技術優勢的前提下還表現出如此的擔心,很顯然,小笠原長生對本方水兵在將要到來的戰鬥的素質表現心中也沒有多少底氣。  如果日艦裝備的是和北洋海軍一樣的低速架退炮的話,那麼小笠原長生”如以艦側炮對戰,勢必暴露截面”的擔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日艦普遍裝備著大口徑速射炮的情況下,側面對敵所帶來的”暴露截面”的負面因素在能對敵形成強大的側舷火力覆蓋的好處面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在大東溝海戰那種中國軍艦甲板彈如雨下的極端惡劣環境下,絕大多數北洋海軍的官兵依舊堅守著自己戰位,操縱著緩慢而又笨拙的火炮向日艦一顆一顆的射出反擊的炮彈,日艦雖然擁有密佈側舷的炮位,但由於將長長的側面面對北洋海軍的炮口,所以北洋海軍射出的炮彈能夠不斷的在某艘日艦身上留下幾個彈孔以為紀念。由於本方的炮火單位時間彈藥投射量居絕對劣勢,北洋海軍的炮手們不得不盡量瞄準日艦的水線或者艦體中部鍋爐艙以及煙囪的大致位置射擊,希望用這種無奈的舉措來使日艦喪失戰鬥力。戰後日方提交的日艦損傷統計報告有力的證明瞭這一點:”吉野”、”高千穗”等艦的水線處皆被擊穿數處……  日本方面記錄的日本聯合艦隊戰艦中彈位置,多集中在水線、輪機艙等要害部位附近。  對於海軍艦隊而言,當敵我雙方的技術兵器形成瞭明顯代差的時候,在雙方官兵的素質和勇氣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戰鬥的勝負結局就已經註定瞭。在本方軍艦除瞭艦炮口徑普遍較大、射程較遠外其餘技戰術指標皆和對手存有代差的情況下,北洋海軍之所以能夠在戰場上堅持五個小時以上,所能依靠的隻有高出對手許多的勇氣和意志。  如果上述洋員的文字回憶還不能說明問題,或許數字有更好的體現。按照日本《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史》的記載,北洋艦隊火炮命中率大約是1%,日本聯合艦隊命中率約為0.5%。北洋艦隊305毫米火炮共發射瞭197發,命中10發,命中率為5%,而日本聯合艦隊320毫米火炮由於”小艦扛大炮”的問題,命中率為0。可以相比較的是,2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日德蘭大海戰,英國海軍戰列艦的大口徑火炮命中率也僅為2.17%,德國海軍為3.33%。  北洋艦隊命中率比日本聯合艦隊還高,這是因為北洋艦隊官兵多已服役6、7年以上的老兵,而日本艦隊多艘軍艦為1894年前後建成服役,艦隊裡新兵比例高,預備役官兵人數還高達1/4。但日方速射炮多,射速快、炮彈投射量遠遠超出北洋艦隊,北洋”人的優勢”實在無法扭轉戰局。  就戰術層面上看,日方是大東溝海戰毫無疑問的贏傢,也代表著基於大量大口徑側舷速射炮而復興的縱隊戰術取代基於少量大口徑後膛炮、小隊亂戰和撞擊的橫隊戰術已經成為定局。北洋艦隊的失利本質上是曾經十分奏效的橫陣小隊亂戰戰術的落伍,此乃國傢海軍建設之過失,非前線官兵之罪也。對此,我等今人應該給予北洋艦隊官兵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我也坦率地承認日軍水兵勇猛,軍官精悍,但我也必須為受到輕視的中國水兵鳴不平。日軍能夠始終堅守在他們的炮位上,但他們的甲板不像中國軍艦一樣會始終受到彈雨的侵襲。雖說我相信如果他們受到我們這樣的處境,他們也仍能堅守崗位,但是由於我方艦少炮少,尤其是速射炮數量極少,他們並沒有經常處於這樣的境地中。然而在我方軍艦,至少在2艘鐵甲艦上,彈雨幾乎不間斷地打擊著軍艦的上層建築部分,但水兵們仍舊戰鬥不懈……”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看北洋水師覆沒而拍手叫好清朝另外三支水師

  導讀:中日雖然宣戰,清廷擁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但在歷時一年的戰爭裡,除瞭廣東水師派出三艘軍艦北上參戰外(時任兩廣總督李瀚章是李鴻章的哥哥,支援多出於私人關系),其餘水師都坐視北洋艦隊覆沒。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官兵不乏奮勇殺敵、以死報國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跡;頗有痛殲日軍、克敵制勝的戰局。但畢竟清北洋海軍接連一敗豐島海戰、再敗黃海海戰、接著命喪威海基地;清陸軍接連一敗牙山、二敗平壤、三敗江防、四敗金旅、五敗威海、六敗遼東。軍力占優又主要在本土和領海內作戰的清軍為何接二連三、一敗到底?從清廷高層來看,自始至終,沒有拿出一個應戰方略,始終處在戰和不定的被動挨打狀態。  開戰之前,日軍就設立瞭集陸海軍參謀和決策為一身的統帥部——大本營。而從宣戰到罷兵,清廷始終未設清軍統帥部。日本在軍事上一切皆采取先發制人的手段的時候,清政府對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仍然未有準確的判斷,還寄希望於中日雙方同時撤軍。李鴻章給在朝陸軍的指令是:“彼斷不能無故開戰,切勿自我先開釁。”給北洋海軍的指令是:“日雖添軍,並未與我開釁,何必請戰,應令靜守。”李鴻章認為:“兩國交涉全論理之曲直,非恃強所能瞭事。日雖竭力預備戰守,我不先與開仗,彼諒不動手。誰先開仗誰先理詘,此萬國公例。”  這種試圖占據道德高地的意圖,讓前線清軍矛盾糾結,嚴重影響瞭堅決的勇氣和信心,也因此直接蒙受極大的損失。   平壤大戰之際,日本天皇到達大本營廣島駐地,以示親自指揮,用行動向日本國民表明決心和信心。日軍隨軍記者在報道中激動地寫道:“我陛下君臨每個國民心中。我皇萬歲!”平壤大戰的指揮官山縣有朋到達漢城後,對麾下軍官們訓示:“萬一戰局極端困難,也絕不為敵人所生搞,寧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兒之氣節,保全日本男兒之榮譽。”日軍禁止投降、戰敗剖腹的傳統自此開始。相關閱讀推薦:甲午戰爭海戰後勝利的日艦為何多數遭遇噩運?甲午戰爭日本以少勝多 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甲午戰爭清王朝為何戰敗?戰爭開始前結局已揭曉甲午戰爭期間日本間諜案 請美幹涉難逃被處決揭秘甲午戰爭期間日本間諜 請美幹涉難逃被處決清軍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原因:李鴻章用人唯親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清軍不戰而潰的例子太多。北洋艦隊“濟遠”艦,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逃出戰場,慌亂中又撞傷瞭自己的一艦,“廣甲”艦也隨之而逃;平壤大戰中,日軍隻有兩天的後勤準備,清軍隻要堅守兩天,日軍將不戰而潰,但總指揮葉志超嚇破瞭膽,雨夜棄城,一路狂奔500多裡,逃回鴨綠江。  縱觀整個戰爭過程,清廷高層和戰不定,即便是被迫對日宣戰後,依然寄希望於列國調停,乞求和平。平壤大敗、黃海失利後,軍機大臣孫毓汶、徐用儀奉慈禧太後之命請求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出面調停請和,會談4個多小時,兩人在赫德面前痛哭流涕;鴨綠江防線崩潰,金州、大連、旅順相繼陷落後,大清朝廷又賞給天津海關稅務司德國人德璀琳頭品頂戴,讓他懷揣李鴻章的親筆信,代大清國去日本乞和,結果是日本政府連面也不見,德璀琳隻好把李鴻章的親筆信通過郵局寄給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滕博文。  隨後,1895年1月26日,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大年初一這天,朝廷又急切地派出議和全權大臣張蔭桓、邵友濂,讓他們在這個萬傢團圓的日子從上海乘船赴日求和。結果伊滕博文以張、邵兩人資歷太低並未得完全授權為由,把兩人訓斥一通,讓其登船回國。  整個戰爭過程中,日本的目標始終非常明確:消滅北洋艦隊,通過巨大的勝利逼迫清政府割地求和。而清廷在整個戰爭中則是和戰不定,始終沒有堅決抗戰的決心,讓前線將士無所適從。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中日雖然宣戰,清廷擁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但在歷時一年的戰爭裡,除瞭廣東水師派出三艘軍艦北上參戰外(時任兩廣總督李瀚章是李鴻章的哥哥,支援多出於私人關系),其餘水師都坐視北洋艦隊覆沒。可悲的是,各水師高層腐敗不堪,勾心鬥角,更有官員想借外人力量鏟除異己勢力。在當時,朝野許多人認為這是北洋與日本人的戰爭,換句話說,是李鴻章以北洋之力在與整個日本對抗。因此,北洋艦隊被圍困在威海港內,日軍占領瞭陸上炮臺,用大清的炮轟擊大清的戰艦,半個多月的時間內,直到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管帶劉步蟾、北洋護軍統領張文宣、代理管帶楊用霖等先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大清的陸海援軍無一到達戰場支援。  最令日本人大跌眼鏡的是,南洋艦隊曾派人向日本海軍請求,歸還南洋艦隊的兩艘艦船。理由是這兩艘艦船是戰前到北洋參加會操的,不屬於北洋艦隊。和日本人交戰的是北洋艦隊而非南洋艦隊,因此這兩艘艦船應當歸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北洋水師戰敗內幕 主力艦為何傷而不沉?

  導讀: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這種戰艦結構的弊端暴露無遺:由於火力有限,“定遠”、“鎮遠”兩艦集中轟擊的日本各艦雖受重傷,但均未沉沒,就連由貨船改裝的“西京丸”號最終都幸免於難。  在飽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欺凌之後,清朝統治者決定痛下血本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他們通過出洋考察,斥巨資從英、德兩國采購瞭一批戰艦。但由於對不同國傢戰艦性能巨大差異的失察,這批高性能的戰艦並沒能被整合為一支高效的海上力量。  其時,英國建設海軍的目的是要掌控全球制海權,因此非常重視軍艦的速度和火力,屬於進攻型的設計。其主力艦的火炮口徑大、數量多,航速也快,就是為瞭進攻而建的。而德國作為一個大陸國傢,其國防主要依托陸軍,海軍的建設從一開始就是防禦性的。德國海軍的主力艦裝甲厚、防護好,但速度和火力較差,這樣設計的最大好處是艦船在海戰中的存活率較高。  清政府在組建北洋水師的時候,並沒有清楚地看到英國和德國海軍設計軍艦時的這種戰略差異,其采購的作為主要進攻者的戰列艦“鎮遠”、“定遠”以及魚雷艇均來自德國,火力不足,而負責護衛和支援的巡洋艦和所有的炮艦則來自英國,火力猛烈,防護能力卻薄弱。在後來的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這種戰艦結構的弊端暴露無遺:由於火力有限,“定遠”、“鎮遠”兩艦集中轟擊的日本各艦雖受重傷,但均未沉沒,就連由貨船改裝的“西京丸”號最終都幸免於難。主力艦連一艘敵艦都沒能擊沉,勢必給協同作戰的巡洋艦帶去巨大的壓力,使後者隨即因為強大的火力而成為眾矢之的。北洋水師中的“致遠”、“超勇”“揚威”三艘英國造驅逐艦由於火力猛烈、裝甲薄弱,因此在戰鬥開始後不久,便在日艦的集中攻擊下覆沒。   不僅如此,北洋艦隊戰列艦和巡洋艦在航速上的明顯差異,還大大地增加瞭兩者在戰鬥中協調一致的難度,給對方留下可乘之機。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率先發現日艦,但卻由於航速的制約,巡洋艦不得不等待較慢的戰列艦進入戰鬥陣型,從而喪失瞭其速度的優勢和攻擊的先機。而日艦正是利用瞭北洋水師的這一弱點,利用航速優勢快速繞過“定遠”、“鎮遠”,攻擊中國艦隊主要由英式巡洋艦組成的右翼,迅速擊沉試圖保持隊形的“超勇”、“揚威”等艦。  可見,北洋水師不合理的艦隻搭配不但沒能實現 “兼取其長”的功效,反倒使得性能不同的戰艦相互掣肘,發揮不出各自的優勢,進而在海戰中處處被動挨打。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看北洋水師覆沒而拍手叫好清朝另外三支水師甲午戰爭海戰後勝利的日艦為何多數遭遇噩運?甲午戰爭日本以少勝多 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北洋水師覆滅之謎 黃海海戰未全軍覆滅是奇跡鄧世昌的英雄事跡:北洋水師甲午戰爭之魂北洋水師三巨艦歸宿 “定遠”被日本人拆建別墅

“活曹操”徐世昌:北洋在位最長的“翰林總統”

  翰林總統徐世昌: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前清舉人,後中進士。自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為袁世凱的謀士,並為盟友;1905年曾任軍機大臣。1922年,辭掉總統職務。自此退出政界,晚年多次拒絕日本人的勸誘,不供偽職。  1918年10月,徐世昌正式成為民國大總統,經歷瞭五四運動,經歷瞭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戰爭,直至1922年6月被直系軍閥曹錕和吳佩孚趕下臺,共在位三年零九個月,他創造瞭一個紀錄——北洋時期歷任總統中任期最長。當然,徐世昌也是唯一的一位文人總統,因為他又是前清的翰林。翰林總統,這個奇怪的稱呼映射出諸多晚清民國的政治風雲。  袁世凱親傢多,以政治聯姻的方式,拉攏政要。徐世昌老鄉多,以地緣業緣的方式,聚合資源。袁世凱小站練兵,徐世昌以翰林身份,作為袁世凱的幕僚。不怕袁項城,就怕徐東海。徐世昌因為城府深,喜怒不形於色,被袁克定稱為“活曹操”。當官是個技術活,穩重的徐世昌,進退自如,總能給自己留個後路。   1922年6月2日,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周自齊率領全體閣員,來到中南海聆聽大總統訓令。這天是徐世昌歡迎駐英國大使顧維鈞參加華盛頓會議凱旋。大總統正講著話,平地起風雷。總統府秘書長急沖沖地遞給徐世昌一封電報,徐世昌一過目,神情嚴峻起來。他緩緩地望著諸位民國要員,語氣沉痛地說:“鄙人與諸君子有此宴會,甚為欣幸。一則為顧公使洗塵,二則……”徐世昌說到此處,一時哽咽:“二則向諸君辭行。”全體閣員和來賓聞之嘩然。本來一場接風宴,瞬間變成送別酒。相關閱讀推薦:獨鬥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三大軍閥的民國傳奇揭秘:清末隆裕太後為何退位後力挺袁世凱登基?袁世凱簡介:奸雄袁世凱如何玩弄清廷於股掌之間袁世凱幾個老婆?盤點袁世凱的三位朝鮮姨太太袁世凱憑什麼成為民國初年最具實權的人物? 袁世凱為何要將隆裕太後納為妾? 袁世凱登基秘聞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徐世昌率眷屬從前門車站找到一輛備用專車,匆匆上車離京。火車開到楊村時,徐世昌想起到北京赴任大總統時,在楊村車站,前來拜謁的軍閥爭先恐後。小小的楊村車站,往來的政客難以計數,來來往往,都是歷史站臺的過客。徐世昌想起當年曹錕在迷蒙的夜色中前來,如今他從總統寶座上被曹錕趕下臺,百感交集。  武夫當國,軍閥亂政,徐世昌一介文人何為?徐世昌寓居天津英租界後,自書“退耕堂”,過著風輕雲淡的日子。每日讀詩、寫字、作畫、種菜、寫日記,兩耳不聞窗外事瞭。每日練氣功,在呂祖像前磕頭一百下,從未間斷。值得一提的是,徐世昌書畫俱佳。他任總統期間,扶持國畫。1920年,以總統之尊,成立“國畫研究社”,聘請國畫大傢周肇祥主事,撥巨款明令成立北京藝術篆刻學校,陳師曾任校長,齊白石、王夢白等執掌教席,一時名流薈萃,雅士雲集。   1939年6月6日,這位“國之耆宿”天津病逝,享年85歲。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北洋水師覆滅之謎 黃海海戰未全軍覆滅是奇跡

  導讀:馬幼垣先生指出,北洋水師中的兩位管帶(艦長)劉步蟾和林泰曾其實是真放洋、假留學,主帥丁汝昌更是騎兵轉行且並未悉心求進,而日方司令伊東祐亨在戰役中的指揮幾乎無懈可擊。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海軍在黃海之役還未致一仗而全軍覆沒可算是奇跡”。  馬幼垣教授是《水滸》研究的知名學者,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執教中國文學二十多年。他的業餘愛好是中國近代海軍史,最近在大陸出版瞭《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一書。此書以細密的考證和詳實的史料,對我們習見的中日甲午海戰的一些看法痛加駁斥。  馬幼垣先生指出,北洋水師中的兩位管帶(艦長)劉步蟾和林泰曾其實是真放洋、假留學,主帥丁汝昌更是騎兵轉行且並未悉心求進,而日方司令伊東祐亨在戰役中的指揮幾乎無懈可擊。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海軍在黃海之役還未致一仗而全軍覆沒可算是奇跡”。那麼,在他眼中甲午海戰的中日軍力對比,究竟是什麼情況呢?   甲午海戰在世界海軍作戰史上具有什麼意義?  馬幼垣: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海軍經歷空前大革新——機動力取代風力、艦殼由木質演為鐵制、後裝炮淘汰前裝炮、來復線炮代替滑膛炮,各款速射炮、機關槍和炮、魚雷以及魚雷艦艇競相爭取承認和銷路。種種前所未有的觀念和工具湧現。若非從實際使用去求理解,單憑發明者、廠方、掮客之言必會導致虛浮失實的評價。究竟此等價格高昂的新玩意,功能是否確如所料?不待實戰的考驗是無法知道的。  中日海軍較勁黃海之前,談得上夠影響力,值得後人研究分析的世界性海戰隻有1866年7月20日意大利和奧地利之間的利薩(Lissa)海戰。雙方所用的硬件設備還是舊多新少,說明不瞭剛登場的諸多新玩意的價值。雖則如此,各款新器械還是急速發展下去。差不多三十年過去瞭,詳究實效的要求就越來越殷切。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戰爭是首次有機會細查這幾十年的發展。因此那場拼殺剛過,歐美籌海人士便爭相發表評論。  除瞭新器械的功能得到考察外,還有東亞新局面需要理解。晚至甲午前夕,中日兩國雖尚未被歐美視為平起平坐的海軍大國,但兩國海軍在戰前十多年間的發展,早已不時引起國際矚目,而且戰前西方的一般看法多以為中國海軍較日本海軍強(“定遠”、“鎮遠”兩鐵甲艦的特受註意是一大原因),豈料中國海軍竟逢戰必敗,終至威海熸師,全軍覆沒。甲午戰事的結果更促成日本明目張膽地推行其大陸擴展計劃。這新局的出現自然是西方非留意不可的。  甲午海戰可以說是中國民族史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對西方來說事故是短暫的。在十九、二十世紀交替的二三十年間,海軍是發展最迅速的兵種,三十幾年即以革新得面目大異。理解新裝備和隨而因應的新戰術究竟功能如何,就成瞭持久存在、答案不斷須更新的問題。  甲午過後不上幾年,規模更大、戰鬥日期更長、涉及地域更廣的1898年的美西戰爭(古巴和菲律賓兩個遙隔的戰場)和1904-1905年日俄戰爭(連俄國之波羅的海艦隊也扯進東亞戰事)便接連發生。隨後的海戰更迅速由平面戰鬥演為空平潛的立體戰。甲午海戰作為世界海軍發展的參考材料僅維持瞭一段很短的時間,雖然在這時段裡(特別是戰役過後的一兩年)討論是夠廣泛和熱烈的。相關閱讀推薦:鄧世昌的英雄事跡:北洋水師甲午戰爭之魂歷史上的今天6月6日 北洋新軍頭子袁世凱病死北洋水師三巨艦歸宿 “定遠”被日本人拆建別墅北洋軍閥段祺瑞:終身悔恨槍殺學生

鄧世昌的英雄事跡:北洋水師甲午戰爭之魂

  幼年及教育  鄧世昌是近代中國第一批自己培養出來的海軍將領之一。1849年10月4日生於廣東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蜒裡2號)一茶商之傢,1867年考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被船政大臣沈葆楨嘉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當年日軍侵臺,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  北洋水師  1880年調北洋水師。同年到英國接“揚威”巡洋艦,回國後任“揚威”管帶。1887年再到英國接“致遠”巡洋艦,任“致遠”管帶,職中軍中副將。是北洋海軍管帶中,唯一一位未曾出洋留學或實習的管帶。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黃海海戰  在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因“致遠”艦受傷,彈藥用盡,難以繼續戰鬥,鄧世昌語曰:“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是艦,則我軍可以集事。”便意圖撞沉日艦旗艦“吉野”(據日方記載為浪速,參見《原來鄧大人撞的不是吉野》),但“致遠”艦因為日艦攻擊引起魚雷爆炸而沉沒,鄧世昌決心與戰艦同存亡,從而在落水後拒絕救援,與愛犬“太陽”一同壯烈殉國。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清廷謚以“壯節”,按提督例從優議恤並,還賜給其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傢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追贈太子少保銜,入祀京師昭忠祠。鄧傢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為鄧世昌修瞭衣塚,建起鄧氏宗詞。抗日戰爭日軍侵占廣州期間,日軍士兵懾於鄧世昌的威望和英氣,不敢破壞鄧氏宗祠。  紀念船  1996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世昌”號命名一艘遠洋綜合訓練艦,以示紀念民族英雄鄧世昌。相關閱讀推薦:孔繁森的英雄事跡: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方志敏的英雄事跡:又照秦淮一葉楓江姐的英雄事跡:為革命事業寧死不屈文天祥的英雄事跡:留取丹心照汗青趙一曼的英雄事跡: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邱少雲的英雄事跡:燃燒彈下不屈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