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古代

“郎中”名稱的由來 古代的醫生為什麼叫郎中?

  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復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北方則稱醫生為大夫。相沿至今。 古代的醫生為什麼叫郎中呢?  我國古代醫學尚不發達的時候,醫術與巫術也總是糾纏在一起,分不清什麼為醫、什麼是巫,醫與巫往往合稱為“巫醫”。因此,“醫”字的繁體就曾經含有“巫”字。唐代時,巫醫的地位十分低下,民間流傳的俗語謂:“床上看到的醫生床下看是狗”。意思是人們患病在床時將看病的人當作醫生,病愈下床後就將醫生看成一條狗。  大夫是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級。秦漢以來,有禦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瞭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  郎中是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到瞭宋朝,情況就不同瞭,人們用“郎中”來稱呼醫生,此後“郎中”即成為人們對中醫師的習慣稱謂。其實,“郎中”原是秦代所設立的官位,指皇帝的侍從官員。宋朝有位身兼“郎中”官位的禦醫叫陳亞,此人醫術高明,深得皇帝賞識。他為人詼諧,又愛好文字遊戲,曾以中藥名寫詩百首。如“風雨前湖夜,軒窗半夏涼”;“但看車前牛嶺上,十傢皮沒五傢皮”等。這些“藥詩”巧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技巧將前胡、半夏、車前、五加皮等中藥名糅入詩中,而讓人不覺牽強附會。

古代最有皇後命的皇後是誰?盤點古代皇後之最

  在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皇後您能說出哪些呢?絕大多數的人脫口而出的一定是:武則天、慈禧……事實上,皇帝後宮佳麗三千,為何隻有一個女人的地位能牢牢穩固?今天,小編從歷史故事中為你盤點古代皇宮的婚姻生活,一起看看什麼樣的男人最吸女人吧!  歷史故事  後宮三千佳麗,皇後身為“皇帝的正妻”,地位自然不是普通妃嬪可比。歷代皇後有美有醜,各種存在都有,一起來看看。  惡性影響最深遠的皇後——漢高祖皇後呂氏  呂氏就是呂雉,劉邦死後,滅瞭劉邦一半兒子,還狠辣利落地把對手制成“人彘”,垂簾聽政。自她之後,皇帝們“殺母留子”當成固有手段保留。  身份最尷尬的皇後——漢惠帝皇後張氏  權力鬥爭、權貴聯姻,後宮中充斥著有血緣關系的妃嬪。堂兄妹之間的婚姻已是醜聞,張嫣與漢惠帝卻是親舅舅與外甥。漢文帝新立,張嫣失去瞭皇太後名銜,死時仍是完璧之身。  最有皇後命的皇後——漢文帝皇後竇氏  竇漪房出身良傢,是呂後的宮女。宮女被賞賜給諸侯王,竇姑娘陰差陽錯,被送到代國。結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先是代王後病逝,育有子女的竇漪房,代理王後。代王做皇帝,他四個嫡出的兒子也都病死,竇氏的兒子劉啟做瞭太子,竇漪房當上瞭皇後,麻雀變鳳凰。   最年幼的皇後——漢昭帝皇後上官氏  上官氏成為皇後隻有六歲。昭帝二十一歲駕崩,上官氏時年十五,尊為皇太後,新皇帝不久被廢,劉據之孫為帝,尊上官氏為太皇太後,她也成瞭中國最年幼的太皇太後。  最名不副實的皇後——漢哀帝皇後傅氏  皇後可能不受寵、不懷孕、不招人待見,而傅氏則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就因為哀帝愛男寵,隻近男色不進女色。  最幸運的廢後——漢光武帝皇後郭氏  郭氏郭聖通比陰麗華年輕漂亮,比陰麗華背景雄厚,兒子也是太子,但她還是拼不過命運成瞭廢後。不過輸瞭卻沒丟命,還享受封國太後的頭銜跟著幼子移居,讓娘傢提前享受到太後外戚待遇,娘傢一直受優待,很幸運。  最醜的皇後——晉惠帝皇後賈氏  一個女人,不性感,不漂亮,沒氣質,不可愛,不溫柔,那就隻能年輕……而賈南風符合最後一項,居然當瞭皇後,她生得粗、短、黑,面貌奇醜,性格惡劣,妒忌心重,殘酷冷血。  復立次數最多的皇後——晉惠帝皇後羊氏  羊獻容皇後是繼任,出身名門。八王之亂中,白癡皇帝司馬衷就是一步棋,羊氏日子也好過。她一生五廢六立,被別人耍來耍去,後來被劉曜給奪去做瞭皇後,有點小慘。   垂簾聽政次數最多的皇後——晉康帝皇後褚氏  褚氏本是瑯琊王妃,她丈夫的兄長早逝,她丈夫當瞭皇帝。可是皇後才當兩年丈夫晉康帝病逝,留下瞭二十一歲的褚皇後和一個兩歲的小皇帝。第一次的垂簾聽政十三年,沒過幾年,晉穆帝無子而逝,晉哀帝修仙煉丹,褚氏第二次垂簾聽政。 垂簾一年,皇帝就真當神仙瞭,哀帝的胞弟繼位,沒清靜一年,朝廷政局不穩,褚氏第三次上崗,而且還是以堂嫂的身份。  最想得開的皇後——北齊武成帝皇後胡氏  胡氏的丈夫高湛沒什麼常理,他迷戀嫂子,而胡皇後與親信和士開偷情。最後高湛讓位與胡氏的兒子高緯,這對太上皇與皇太後的夫妻更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井水不犯河水。北齊被北周剿滅後,她和自己的兒媳穆皇後在長安一起當起瞭妓女。  最與歷史形象有出入的皇後——宋真宗皇後劉氏  “貍貓換太子”,她成瞭個徹頭徹尾的大反派。然而歷史上的劉皇後,卻是“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劉娥出身卑微,與真宗一生如膠似漆。  最被衷情的皇後——明孝宗皇後張氏  歷史留名的寵後中,最賢明君主明孝宗的張皇後獨一無二,孝宗偌大的後宮,始終就隻有張皇後一個人。孝宗與張氏以及他們的獨子厚照,組成瞭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三口之傢。  最皇後輩出的傢族——遼朝蕭氏  縱觀遼代的皇後譜系,除瞭開國皇後述律氏外,皇後們清一色的都姓蕭。蕭傢的皇後不僅人數多,質量也不錯,或強悍果敢、或溫柔才情,幾乎沒有禍國殃民的記錄,最差的也就是當的平庸一點罷瞭。  首先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後述律平,斷腕明志。接著是太宗、世宗、穆宗的三代蕭皇後,雖不再像述律氏般彪悍,但也通情達理、本本分分,一輩子沒惹過大禍。風風雨雨二百年,蕭氏的後族命運隨著遼國一同退下瞭歷史的舞臺。相關閱讀推薦:光緒為何拒絕與隆裕皇後同房?不得寵的隆裕皇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童養媳皇後:上官皇後的悲劇人生劉弗陵皇後上官小妹:15歲女孩如何成為瞭太皇太後孫權7位夫人:唯一被立為皇後的竟被宮女縊死衛子夫:如何由歌妓成為大漢皇後最後滅族自殺

古人的19種智謀:古代流傳最廣的19個智謀故事

  01.欲抑先揚  明朝莊浪地方部落拭挫魯麟,本為守甘肅的副將,他向朝廷要求當大將而沒被獲準。便依仗自己部落強大,向朝廷示威,以孩子幼小為由而擅離職守,自行回莊浪部落。面對這種情況,朝中有人主張封他為大將,有的主張把他召到京城,給他封地。惟有尚書劉大夏說:“魯麟為人暴虐,且不善於管理部眾,他不會有什麼作為的。然而他又沒有犯罪。現在如果授他大將軍印,不合朝廷的法規;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來,則有損於朝庭的威嚴。”此時上策是暫時擱置,不去理他,聽任他在傢賦閑。而另外表彰他先世對朝廷的忠貞。表彰魯麟先輩的功績,使他內心愧慚,而怨恨朝廷不封他大將軍的事又不能說出來。這樣事情的趨勢才能按照我們的意思去發展。不久,魯麟自覺沒趣,便心情抑鬱而死。  02.出其不意  劉坦任長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於)地方的行政事務。當時正趕上王僧粲陰謀反叛,湖南的一些郡縣都起來響應王僧粲。前鎮軍鐘玄紹潛伏在長沙,做王僧粲的內應,準備王打來時起事。一天,此事被太守劉坦察覺,但他佯裝不知,一樣理政判訟,談笑如常。到瞭夜間,劉垣故意打開城門,以疑惑對方。鐘玄紹驚疑有變,不敢貿然行動。第二天早晨,劉坦借故把鐘玄紹叫來議事,並有意把談話時間延長,同時派人到鐘傢去搜查。玄紹不知是計,應邀前來。在與劉坦談興正濃時,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獲瞭玄紹和王僧粲來往的全部信件。劉坦拿出瞭這些書信訊問玄紹,鐵證面前,鐘玄紹隻得低頭認罪。劉坦就當場把玄紹處斬,並把他們的書信給燒瞭,以穩定他部下的人心。長沙局勢也因此安定瞭。  03.不信神靈  唐朝貞元年間,咸陽有人向皇帝報告說,他見到瞭戰國時的大將白起。這位白起大將軍讓他向皇帝報告說:“讓他為國傢捍衛西部邊疆,因為到正月,吐蕃將要大舉東下,進犯唐朝邊境。”過瞭不久,吐蕃果真興兵入侵。在守邊將士的奮力抵禦下,吐蕃敗退。唐德宗李適因此對這個咸陽人神話般的傳說信以為真,準備在京城長安為白起修廟,追封他為司徒。宰相李泌說:“據我所知,國傢興旺,都是因君主能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所致。現在守邊的將帥立瞭功,而陛下卻獎賞古人白起。這樣做,恐怕會引起守邊將士不滿,從而瓦解瞭戰鬥士氣。況且在京城修廟,大規模地進行祈禱活動,流傳到四方,也會引起不好的巫術之風。聽說在杜郵有一座舊的祠廟,陛下可命當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這樣不至於驚動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覺得言之有理,便聽從瞭李泌的建議。  04.迫其自斃  宋仁宗時,西部邊疆發生瞭戰事,大將劉平陣亡。朝野輿論認為,這是因為朝廷派宦官做監軍,主帥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指揮才能,導致劉平失利。於是仁宗便下令誅殺劉平的監軍宦官黃德和。有人請求仁宗把各路元帥的監軍全部撤掉。仁宗征求宰相呂夷簡的意見,呂夷簡說:“不必撤掉,隻要選擇為人忠厚謹慎的宦官去擔任監軍就可以瞭。”仁宗就委派呂夷簡去辦理此事。呂夷簡說:“我隻是一名待罪宰相,不曾和宦官交往,怎能知道他們是否賢良呢,希望皇上命都知押班去推舉,為瞭能職得其人,當規定:如果他們所薦舉的監軍有不勝其職者,與監督同罪。”仁宗采納瞭呂夷簡的意見。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請撤掉各監軍的宦官。朝中的士大夫無不稱贊呂夷簡的謀略。殺一個監軍,其他的監軍依然還在。全部撤掉他們,必生怨言,若軍中再有過失時,他們就會為撤掉他們找口實,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自己請求撤掉。   05.以退為進  明武宗時,宸濠叛亂,後被王守仁平定,捕獲瞭宸濠,把他囚禁在浙江。當時適逢武宗南巡,駐蹕留都。中官便讓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武宗親征時再把他擒獲,並私派兩名宦官到浙省傳達命令。王守仁聞訊大怒,嚴辭厲責中官的這種荒唐想法。中官自知理虧,此事也就作罷瞭。但王守仁的部下江彬等人,因妒忌王守仁的功勞,便散佈謠言,說王守仁開始時與宸濠同謀,後聽說朝廷的大軍親征,才把宸濠逮捕以開脫自己的罪責。意想乘機誣陷王守仁,以使平叛大功據為己有。王守仁與張勇商量決定:先把宸濠交給瞭張勇,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勞歸於總督軍門,請求皇上不要再到江西去瞭,王守仁自己也稱病在凈慈寺修養。張勇回到京城,在武宗面前極力稱贊王守仁的忠誠,以及他讓功避禍的做法。武宗恍悟,於是就制止瞭對王守仁的指控。  06.不拒而絕  宋高宗時,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叛亂,脅迫高宗答應隆太後垂簾聽政.各路兵馬聞訊,齊奔京師,意欲勤王救駕。大臣朱勝非為防苗、劉狗急跳墻,威脅到皇帝的安全,便讓皇帝答應封苗、劉為淮南兩路制置使,給他們統帥軍隊權力,然後說服苗、劉投降。  苗、劉降後,朝廷希望他們快去赴任,苗、劉的部屬張逵卻為他們謀劃道:要皇帝給他們立鐵契為證,以防日後有變。退朝後,他們帶著書信到朱勝非府上,要求辦理此事。朱勝非叫他的秘書拿筆來,奏請皇上允許賜給鐵契,並命令他屬下的官吏詳細查一下過去有關此事的典故,以便照例辦理。苗劉二人聽後,都非常高興。  第二天臨上朝時,苗傅的待衛傅宿求見朱勝非說:“昨天皇上批準要賜給苗、劉二位將軍以鐵契,今天能舉行賜契大典嗎?”朱勝非默思良久,忽然環顧左右諸官,問道:“叫你們查找過去的做法,都查到瞭嗎?”諸官回答說:“沒有先例可查。”又問:“按照過去的方法制造鐵契,你們知道怎麼做瞭嗎?”回答說:“不知道。”朱勝非說:“這樣的話怎麼給他們鐵契呢?”官吏們都笑瞭,傅宿自知理虧,便解嘲的說:“已經得到瞭。”於是就灰溜溜地回去瞭。此事妙在不拒絕他們而讓他自己放棄。假如給一般迂腐之人處理此事,必會想出一番大道理來與他們辯論,這不但會激怒小人而危及自身,也會使對方志在必得,使局面無任何回旋的餘地。  07.不養食客  唐朝中期,河西、隴右一帶被吐蕃所占領;自玄宗天寶年間以後,安西、北庭一帶向朝廷報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斷瞭。西域在長安的使者無法返回,人馬都由鴻臚寺(管禮賓的機構)代管,鴻臚寺又委托各州府縣供養。政府開支經常超出預算,況且當時長安經濟也非常蕭條。  德宗時,宰相李泌得知外國留在長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經住瞭四十多年,在長安成傢立業,娶妻生子瞭,且大都購置瞭土地房產,收入頗豐,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調查在長安有田產的外國客人,結果共查出有四千餘人。便命令國傢全部停止對這些人的供養。  這些外國人聞訊,都到政府去申訴,官吏們無奈,隻得來找李泌。李泌說:“這都是我們過去工作的失誤,哪有外國來朝貢的使者,留在京城數十年而不回國的呢?現在應該取道回紇或從海道把他們送回國去。有不願回國者,命令他們到鴻臚寺去說明理由,然後授予他們官職,發給他們薪俸,使之成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應當及時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終生做客呢?”  結果外國客人沒有一人願意回國的。李泌就把他們安排在保衛京城的神策軍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讓他們去當軍官或官府的押衙;其餘都當士兵,這樣一來,不但加強瞭京城的警備力量,而且每年可為國傢節省開支五十餘萬。鴻臚寺所供養的外國客人,此時也隻有十餘人瞭。  08.速遣皇舟  明朝武宗年間,汪應軫出任泗州太守。武宗決定到南方巡視,驛站的使者騎馬沿途報告皇帝即將到達的消息,其他州府都惶恐不安,強索民財以為迎接皇上的費用。獨有汪應軫沉著冷靜,他托說:“皇帝巡視沒有準確的日子,匆匆忙忙作準備,官差役吏四處搜掠,很容易作弊欺壓百姓。倘若費用都收集齊瞭,而皇帝不來,怎麼辦呢?”  在皇帝巡視的路上,宮廷使者絡繹不絕,對沿途任意敲詐勒索。皇帝到達泗州時,汪應軫率領百餘名壯士,排列在龍船旁邊,大聲歡呼。宮廷使者正為不能下水勒船而頹喪,汪應軫便指揮人們急速拉船前行,傾刻之間,行出百裡,出瞭泗州境界。  自此以後,凡有到泗州的使者,都斂跡速去,絕無人敢肆意橫行瞭。泗州大治,官民皆頌其德。相關閱讀推薦:古人的衣袖究竟是如何放東西的?冬至不如聖誕?看看古代的古人們怎麼過冬至?揭秘中國歷史上的九大另類發明:古人的奇妙發明比皇帝還有錢的古代十大富翁!古人的生財之道中國古代歷史上古人們都吃什麼油?揭秘古人們如何過“大暑”:發冰票賞荷花暑月遊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09.兩手準備  明世宗皇帝準備巡檢楚地,如果走水路去,則南京就得準備樓船供皇帝使用。準備瞭樓船,要是皇上改變瞭路線,就白白浪費瞭官府的銀錢。如果不準備,而皇上突然到瞭南京,那就犯瞭大罪。  尚書周用問工部沈主事有什麼好辦法,沈主事說:“把船商們召集來,讓他們準備好木材在龍江關等候,派快驛使偵察皇上所行的路線,算出到達的日子來,到時候把船造好。如果乘船,那麼造船的錢歸官府出;如果不乘船,就不造船瞭,把木材退給商人,這事不難辦。”  後來,皇上果然走陸路,南京的船也就沒有造。  10.以誠相待  北宋英宗趙曙初即位時,有一天,慈壽皇太後送一封密信給宰相韓琦,內稱皇上和其生母高太後都對她不尊敬,還有“為孀婦作主”這樣的話,並密令宦官伺機替她報仇。韓琦見信後,隻淡淡地說:“領聖旨。”  第二天,要上朝議事,韓琦借口傢有急事,請求晚上朝。過後,韓琦上殿單獨面見皇上,說:“我不敢驚動聖上,但有一封信必須請皇上過目,要當面說清楚,隻是不能泄露出去。”韓琦接著說:“皇上能有今日,全賴慈壽太後之這個大恩不可忘記。雖然她不是你的親生母親,但要多尊重她,自然也就平安無事瞭。”皇上說:“請相國明示。”韓琦說:“這封信上所說的話,我可是擔當不起,希望皇上能把它秘密燒掉,如果泄露出去,挑撥離間的人就會乘機而入。”皇上頜首稱是,依言而行。從此以後,兩宮太後關系融洽,沒有人看得出她們原先曾有過矛盾。  宋朝興盛的年代,賢德的宰相能夠為國盡力者,都是能當面談問題。因為宰相和皇上當面討論問題,消除瞭畏忌,感情很融洽才能講出肺腑之言,所以雖說是皇宮內部的一些不好公開的矛盾,也能得到及時的解決。   11.見微知著  商朝紂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紂王的庶兄賢臣箕子感嘆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瞭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湯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瞭山珍海味就不願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錦繡的衣服;也不願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華貴的車子,住高樓廣廈。這樣下去,商國境內的物品將不能滿足他的欲望,還要去征掠遠方各國珍奇異寶。果然,紂王的貪欲越來越大。他抓瞭上千萬的勞工修建占地三裡的鹿臺,以白玉為門的瓊室,再搜羅珍寶和奇禽異獸充塞其中。同時在鹿臺旁註酒為池懸肉為林,使裸體男女在其中相逐戲,以供紂王取樂。  由於紂王的殘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紛紛倒戈反商。眾叛親離的紂王,最後被迫自焚於鹿臺的熊熊烈火之中。  12.病榻論人  春秋時,齊桓公由於有賢相管仲的輔佐,曾稱霸於中原。  管仲病危時,齊桓公去看望他,說:“仲父您病瞭,有什麼話教誨我嗎?”管仲說:“我希望你能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這些人。”桓公說:“易牙用自己兒子的肉來孝敬我,說明他愛我勝過愛他的兒子。”管仲說:“如果他對自己兒子都很殘忍,對君主怎麼能好呢?”齊桓公又說:“常之巫能預知人的死期,能治療我的頑疾,難道不能信任他嗎?”管仲說:“死生由命,頑疾是身體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數,守住自己的根本,卻依靠常之巫維系健康,他將會因此而為所欲為瞭”齊桓公說:“衛公子啟方,侍奉我已十五年瞭,為瞭我,他父親死瞭他都沒去奔喪,說明他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這樣的人還不能信任嗎?”管仲說:“人最親的莫過於父母,對父母尚且如此無情;又何況對他人呢”桓公認為管仲話有理,便堅決地答應瞭。  管仲死後,齊桓公便驅逐瞭這四個人。但四人走後,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寢,更沒有心思上朝理政,且舊病復發,著實難受。但由於管仲當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強忍煎熬堅持瞭下來。  又過瞭三年,桓公實在忍不下去瞭,便說:“仲父的話也太過分瞭,此四人有益於我而無害於國。”就又把他們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瞭,常之巫造謠說:“桓公將在某日死去。”於是易牙、豎刁、 常之巫勾結起來發動政變,把桓公的宮門堵塞住,不準任何人進出,並在宮外築起三丈多高的圍墻,且斷絕瞭他的飲食,最後把桓公給活活餓死瞭。  齊桓公臨死時,流著淚嘆息說:“唉! 恨我當初沒聽仲父的話,以致落到今天這個下場,仲父真是聖人啊 ”  13.智伯之死  戰國時,趙國丞相張孟談拜見晉國智伯後出來時,在軍營門外遇見智過。智過入見智伯說:“韓、魏二國恐怕主意要變。”智伯問:“為什麼?”智過說:“我在軍營門外遇見孟談,看他表情矜持,舉止傲慢。”智伯自信的說:“不會這樣,我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秘密約定攻下趙國後,三分趙國土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可千萬不要將此話說出”  智過不放心,又去拜見韓、魏二主,回來後再次勸智伯說:“二主表情不對,心思變瞭,一定是背叛瞭您,不如立即殺掉他們,以絕後患。”智伯說:“他們的軍隊駐紮晉陽三年瞭,一朝行動,即能得利,那裡會有別的企圖,你切莫再提此事瞭。”智過說:“不殺二主,那就更親近他們吧”智伯問:“怎麼親近?”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吉,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此二人都是能改變他們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與這二位約定,攻下趙國,就給他們二位每人萬戶的封賞。若如此,韓、魏二主就不會變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瞭。”智伯說:“攻下趙國後三分其地,現在再給這兩個人各萬戶的封賞,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瞭,這不行。”智過見晉君既不采納他的計策,也不聽從他的勸告,於是就離開軍營,改姓輔氏,隱居不知去向瞭。  張孟談回去後,見赴襄子就說:“我在軍營門外碰到智過,看來他懷疑我瞭,他從智伯那裡出來後就改姓換名。今晚若不動手,必留後患。”於是趙襄子即派張孟談去見韓、魏二主,約定夜晚動手,殺掉守堤的官吏,決堤淹智伯的軍營。智伯的軍隊在水中一片混亂,韓、魏之軍分從兩翼攻擊,趙襄子率軍從正面進攻,大敗智伯軍。智伯被活捉後處死,國傢被分,族人因受株連,全部被殺。  14.慧眼識人  隋朝末年,戰事頻繁,魏先生隱居於梁、宋之間。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後因戰敗,隻身逃到瞭雁門,換名換姓,扮成一教書先生,與魏先生認識且常來往。一次,魏先生半開玩笑地同他說:“我觀察先生面色沮喪,目光渙散,心神不定,言語支吾,現在朝廷正在抓捕山東的叛亂分子,難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嗎?”李密驚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說:“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細,還望先生救我”魏先生說:“我看先生沒有帝王氣象,也不具將帥的謀略,僅一亂世英雄而已。”接著魏先生詳細地向他分析瞭歷代帝王將帥及亂世英雄成敗得失的原因,最後魏先生說:“我夜觀天象,汾河晉地一帶有帝王將出,如您能前去輔佐,則前途不可限量。”話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說:“腐儒之輩,不屑與圖大事。”  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買馬,駐營作戰,最後還是一敗塗地,投降瞭唐王朝。後又鬧叛亂,終被全部消滅。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5.行善忍小  長州尤翁開瞭三傢當鋪。年底某天,忽聽門外一片喧鬧聲,出門一看,是位鄰舍。站櫃臺的夥計上前對尤翁說:“他將衣服壓瞭錢,今天空手來取,不給他就破口大罵,哪有這樣不講理”?而那人仍氣勢洶洶,不依不饒。  尤翁從容地對他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不過是為瞭度過年關。這種小事,值得一爭嗎?”於是命店夥計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帳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著棉袍說:“這件算我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在不急用,可以暫留在這兒。”那人拿到衣服,自覺理虧,隻得灰溜溜的離去。  當天夜裡,那位鄰人竟死在瞭別人傢裡。他的親屬同那傢人打瞭一年多的官司。原來此人因負債過多,已服毒,知道尤傢富有,想敲筆錢,結果一無所獲,才轉到另外一傢。有人問尤翁為什麼能預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無理來挑釁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先忍耐,那就會大難臨頭。”  16.奸臣誤國  楚國太子建在鄭國被殺,建的兒子叫勝,當時正在吳國。楚國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國,

古代中國為何曾把癩蛤蟆神聖化?古代蟾蜍的寓意

  在古代,蟾蜍和蜈蚣、蛇、蠍、蜥蜴共屬“五毒”。清代宮中端午節的大戲《闡道除邪》,就收有張天師制服蛤蟆精的故事。故事中的蛤蟆精,就是蟾蜍。而民間直到今天,仍有端午取蟾酥的習俗。  一、蟾蜍辟兵  五月捉取蟾蜍的習俗,文獻上所見甚早。《淮南子》雲:“鼓造辟兵,壽盡五月之望”。“鼓造”即蟾蜍。也就是說,漢代人捕捉蟾蜍,為的還不是蟾蜍,而是為“辟兵”,蟾蜍何以辟兵,這和古人的信仰有關。  漢人張衡《靈憲》曾交代月宮中這隻蟾蜍的來歷雲:“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由於蟾蜍被編入嫦娥傳說,於是也和不死靈丹掛上瞭鉤,《抱樸子內篇》介紹不死靈藥有五種,稱“五芝”,其中“肉芝”就是“萬歲蟾蜍”。據說萬歲蟾蜍的神奇,來自頭上的角,即“肉芝”,法力在靈芝以上,是長生不老的仙藥。不僅“服之長生”,而且神奇非常:  蟾蜍萬歲者,頭上有角,頷有丹書八字,五月五日午時取之陰幹,百日,以其足劃地,即為流水。能辟五兵,若敵人射己者,弓矢皆反還自向也。  這就是《淮南子》講到的蟾蜍辟兵的來歷。   二、在中國文化中,蟾蜍曾經被神聖化。  首先,蟾蜍屬於蛙類,一產多子,當然很容易成為人們生殖信仰的崇敬對象。中國上古考古的掘出來的器皿,很多帶有蛙文,足以為此證明。更重要的是,蟾蜍具有冬眠的習性。對於我們人類,生命隻有一次,可這滿身癩斑的蟾蜍,卻可以生而後死,死而後生,這實在令古代的先民傾慕和崇拜。後來又有人把這份生生死死的“神力”和天邊的月亮由盈轉缺又由虧而盈聯系到一起。於是漢代畫像石上,我們常會看到並畫的日月,那太陽中站著一隻三足鳥,月亮裡經常伏著一隻蟾蜍。月亮中的蟾蜍,和人世間的治亂關系密切。保存在日本的元弘抄本《五行大義》卷四紙背記《河圖》雲:“蟾蜍去月,天下大亂”。   三、劉海戲金蟾的傳說。     夏在民間曾經流傳過劉海戲金蟾的神話故事。相傳憨厚的劉海在仙人的指點下,得到一枚金光奪日的金錢。後來劉海就用這枚金錢戲出瞭井裡的金蟾,得到瞭幸福。這說明人們渴望得到它,蟾是幸福的象征。  不論是神話中的蟾,還是現實生活中的蟾,都確確實實與人類有密切的關系,為人類作瞭很多好事。蟾蜍,別名癩蛤蟆、癩刺。分大蟾蜍中華亞種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刮下的蟾酥和脫下的蟾衣是我國緊缺的藥材。相關閱讀推薦:“三陽開泰”是什麼意思?三陽開泰的寓意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 吃餃子的習俗和寓意春節貼對聯的由來:貼對聯的寓意和順序“筷子”的文化:古人結婚曾做陪嫁寓意快快生子

科舉考試探究:作為古代的“高考”都考瞭些啥?

  一千多年前,當西方還等級制度森嚴,貴族繼承制盛行之時,中國已經實行瞭”鯉魚跳龍門”的科舉考試制度,使大批有學識和志向的寒門之士登上歷史舞臺,為國傢和社會做出瞭積極貢獻.當時的唐朝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傢。  中國科舉制是一種通過公開的考試選拔官員的政治制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試制度。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朝。隋統一全國後,隋文帝為瞭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瞭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  據史載,開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開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瞭。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傢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瞭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瞭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科舉制是中國的特產,但它卻對東亞和西方國傢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對東亞國傢的影響表現在歷史上日本曾一度仿行過科舉,韓國 (朝鮮 )、越南曾長期實行過科舉制度 ;對西方的影響則表現在英、法、德、美等國曾借鑒科舉建立瞭文官考試制度。  當然,由於中國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八股取士,科舉考試越來越成為阻礙思想解放和社會發展的絆腳石.作傢吳敬梓的<范進中舉>和魯迅的<孔乙己>就是對這種窮途末路的科舉考試制度的諷刺.終於到2 0世紀初

古代史上最值得尊敬的7位母親

  NO1.孟母  孟母是是一位頗有見地,善於教子的賢德女性。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這位母親的教育。《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著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在山東鄒城市北20裡的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靜穆莊嚴,時刻吸引著一代代景仰這位偉大母親的人們。   NO2.徐母  徐庶是有名的孝子。當曹操聽謀士程昱說徐庶在為劉備出謀劃策時,就想納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騙至許昌,請徐母寫信召喚徐庶。沒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曉大義的老人,徐母識破曹操的奸計,堅決不從。程昱就進一步獻計,偽造徐母一封信,招引徐庶。徐庶是個孝子,收到這封假信後,隻得辭別劉備投曹。徐庶被一封假造的書信輕易騙到瞭許昌,此舉使深明大義的母親痛極而自盡,造成瞭徐庶終生的遺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隻落得一場空歡喜,得到的是一位終生不為其設一計的旁觀者。老母親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回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  NO3.嶽母  一天,嶽飛正與母親在傢中說話,有人前來叩門。嶽飛把那人接到屋中,談話中才知道來人是洞庭湖楊麼起義軍的部將王佐,因楊麼久慕嶽飛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來聘請前去相助。當下王佐拿出許多金銀珠寶作為聘禮。嶽飛正色說道:“嶽飛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堅辭不收。王佐無可奈何,最後隻得收拾起聘禮回山去瞭。  王佐走後,嶽飛進去將這些細細說與母親。嶽母聽罷,沉思瞭一會,就讓嶽飛去中堂擺下香案,端正香燭,隨後帶媳婦一同出來,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又叫嶽飛跪在地上,媳婦研墨。嶽母說道:“孩兒,做娘的見你甘守清貧,不貪富貴,是極好的瞭。但恐我死之後,又有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願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於九泉瞭!”嶽飛聽罷,說道:“母親說得有理,就與孩兒刺字罷。”便將衣服脫下半邊。嶽母取過筆來,先在嶽飛背上寫瞭“盡忠報國”,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隻見嶽飛的肉一聳,嶽母問:“我兒痛麼?”嶽飛道:“母親刺也不曾刺,怎麼問孩兒痛不痛?”嶽母流淚道:“孩兒,你怕娘的手軟,故說不痛。”說罷,咬著牙根刺起來。刺完,將醋墨塗上,使永遠不褪色瞭。嶽飛起來,叩謝瞭母親訓子之恩。     NO4.孔母  孔子的外公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外公的直接傳授,使孔母不僅僅積累瞭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傢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傢,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子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瞭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傢教發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傢的學資,五鬥小米和一擔幹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孔母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子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後來,征在又收瞭幾個小學生,小孔子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子,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瞭孔母的這一段傢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孔母關閉瞭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瞭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傢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系,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在學堂裡受到貴族式教育。  NO5.歐母  有一次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復復地練,錯瞭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茍。這就是後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當歐陽修20歲的時候,已是當時文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瞭。母親為歐陽修的出眾才學而高興,但她希望兒子不僅文學成就出眾,為人做事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歐陽修長大做瞭官以後,母親還經常不斷地將他父親為官的事績講給他聽。她對兒子說:你父親做司法官的時候,常在夜間處理案件,對於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來覆去地看。凡是能夠從輕的,都從輕判處;而對於那些實在不能從輕的,往往深表同情,嘆息不止。  她告誡兒子,對於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佈施到窮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義。我沒有能力教導你,隻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瞭。   相關閱讀推薦:劉邦長子劉肥的母親是誰?齊王劉肥生母曹氏簡介永定河為何被稱為北京的“母親河”最離譜皇後先嫁人生子後進宮:漢武帝母親王太後中國近代史上哪位文人新婚前夜非要母親陪睡?趙構的母親及妻子曾受過“牽羊禮”是什麼?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NO6.陶母  陶侃少年時喪父,傢境清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湛氏是位很堅強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兒子出人頭地。在這種環境下,對陶侃管教很嚴,並通過自己紡織資助兒子去結交朋友。後來,陶侃在縣功曹周訪的薦引下當上縣主簿,才開始擺脫充當賤役的地位。  一次,鄱陽郡孝廉范逵途經陶侃傢。正值大雪。陶侃因傢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瞭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親看在眼裡,安慰他說,你隻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的。於是,她把頭上的長發剪下,換成酒菜,又卷起鋪床的幹草切細,陶侃“斫諸屋柱”為薪柴,喂飽范逵的馬。范逵事後得知,感慨地說:“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隨范逵而來的奴仆也覺得大過所望。  不久,陶侃做瞭漁梁吏,食用官府的魚。他念起貧寒中的母親,就用陶罐盛瞭一點魚送給母親。不料母親不但不受,還將陶罐封上退回,並附信責備說:“汝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此事給陶侃以極大的教育,為陶侃後來做官的廉潔奉公打下瞭基礎。  NO7.佘太君  佘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之女。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戶衣)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為妻。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楊業為國捐軀之後,佘太君又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  楊傢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佘太君正是楊傢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傢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傢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瞭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瞭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  戲曲中的佘太君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古代同性戀的十二種叫法 同性戀在古代的叫法

   中國古代也有一些同性戀影子的記載。例如:《漢書·佞幸傳》。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瞭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表明瞭君臣關系到極致。《戰國策·魏策》中記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餘桃”、“分桃”: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韓子高與陳文帝陳蒨(茜的繁體字)也是有名的一對。陳文帝曾為韓子高提出男皇後,然終未成功。野史中韓子高被稱為陳子高,就是冠瞭陳蒨的姓。  在紅樓夢裡,賈寶玉也有類似的同性戀的行為。《紅樓夢》第四回“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中也有相應描寫:『……隻他(馮淵)一個人守著些薄產過日子。長到十八九歲上,酷愛男風,最厭女子。這也是前生……』.但實實沒想到“兔兒爺”竟也是同性戀的雅俗之稱。。。古代同性戀十二種叫法:  1、兔子或兔兒爺狎狡童男色相公,兔子或兔兒爺.出自清初袁枚(好男色)《子不語》中胡天寶事. 狎狡童.見《詩經》之《狡童》。男色.疑出自《逸周書》或汲塚“美男破老”、“美男破產”。此說久矣,未知源頭。相公(又:相姑).出自明清以來狎男戲子風。相公即兼以色事男之男伶。  2、桃之愛,出自春秋衛靈公寵彌子瑕事衛靈公與彌子瑕之間產生瞭著名的“分桃”典故,事情的原委是:君臣二人共遊果園,彌子食桃而甘,未盡,遂以其半遺君。靈公食而甘之,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後來彌子色衰愛弛,靈公便拿此說事,責怪道:“是曾啖我以餘桃!”孔子和他們同時,曾經出仕於衛,受到瞭衛靈公的禮遇,他的學生子路和彌子瑕是連襟關系。  3、龍陽之興,出自《戰國策.魏策》魏王與龍陽君事。龍陽君的固寵手段也很高明,他的名氣比安陵君更大,“龍陽”是古代經常使用的男寵孌童的代稱。一次魏王與之同船共釣,龍陽忽然泣下,王問原由,對曰:臣所得之魚越來越大,故欲將前魚棄置。而今四海之內美人甚眾,皆欲趨於王庭,則臣亦將見棄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大受感動,於是佈令四境之內:“有敢言美人者,族!”  4、抱背之歡,出自《晏字春秋》齊景公與羽人事齊景公面姣,有一個負責征集羽翮的小臣竟敢向著他註視,面帶傾慕。公怒,將欲殺之。相國晏嬰勸道:“拒欲不道,惡愛不祥。雖使色君,於法不宜殺也。”景公覺著有理,便表示:“惡然乎,若使沐浴,寡人將使抱背。”  5、斷袖之癖,出自漢哀帝與董賢事他們之間產生瞭歷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戀典故,即斷袖故事:董賢美麗自喜,哀帝悅其儀貌而幸之。一次,董賢白天壓著哀帝的衣袖安睡,帝欲起而不欲驚賢,便將自己的衣袖割斷,可見恩愛之深。古代沒有“同性戀”這一名詞,“斷袖”是對同性戀現象最典型的概念表達。     6、契哥契弟嬖僮,契哥契弟久傳與福建。清時福建交契之風極盛,契哥去契弟傢,弟之父母待契哥如女婿,毫不怠慢。弟娶妻,聘禮常由契哥包置。婚後,哥弟仍好如初。嬖僮.《左傳》魯國公子有汪錡為其嬖僮。在齊魯之間的一次戰鬥中,他倆同乘一輛戰車奮勇拚殺,一同戰死,一同停殯。國人因汪錡年幼,欲以殤禮葬之,孔子聽說後曰:“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意思是說:汪錡能拿著武器保衛國傢而戰死,沒什麼成年不成年(葬禮)的區分。  7、鄂君繡被,語出鄂君與越人鄂君子皙是楚國令尹,貌形俱美。一曰他泛舟水上,一劃船的越人暗生傾羨,用越語歌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鄂君即刻回應以行動:“乃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就是說願與之同床共寢瞭。後世用“鄂君繡被”表示對同性戀夥伴的憐愛。  8、愛孺子交方士,愛孺子.孺子原是童子之意,後又用到妻孥身上。再後來用到能執“妻道”、“妾婦之道”的男子身上。如漢高祖劉邦幸籍孺、漢惠帝幸閎孺。《史記》、《漢書》對此二孺隻傳姓不傳名可見一斑交方士此說多見於皇族貴宦,方士一般是俊美的道士。此風盛於唐。太宗廢太子承乾好女色又寵孌童稱心、方士秦英,太宗殺其寵妾及二人,承乾恨之,欲謀反,事泄而遭廢武則天子李弘、李賢均寵方士。  9、養小史入幕賓,養小史。晉代周小史乃俊男,時人狂愛之。張翰就作過《周小史詩》頌之。南朝宋謝惠連有《贈小史杜靈德詩》,可見那時已稱所愛之俊童為小史瞭,後世多用此語。入幕賓.出自東晉桓溫與郄超事。桓溫是東晉權臣,郄超為其心腹謀士。某晚二人同宿,早晨謝安等前來議事,偶然發現郄氏猶在睡帳當中。謝安笑謂:“郄生可謂入幕賓也。”入幕之賓的典故由此而來。  10、弄兒,漢武帝寵金曰di(此字是“石單”合成)之長子,呼為“弄兒”。一次,弄兒從後面摟住武帝的脖子親熱,恰巧金來奏事,見瞭後用眼瞪弄兒,弄兒嚇得哭著跑開,對武帝說:“我父親發火瞭”。武帝怒向金道:“為啥給我娃發火”。後來弄兒長大,在殿下與宮女調情,被金撞見,金惡之,以傢法殺瞭弄兒。武帝生氣地質問金,金伏地哭著說瞭殺子的原因。武帝傷心得淚流不止,從此更加敬重金。見《漢書.霍光金曰石單傳》。後世弄兒之稱不絕。  11、外風或外交嬖幸男妾或男夫人,外風或外交.出處不詳,但叫法久矣.明馮夢龍《情史》將同性戀編在“情外類”,毫不貶斥。嬖幸。見諸史書.此語專用於帝王之幸.男妾或男夫人。此語古來久傳。  12、婁豬艾豭貼燒餅,“婁豬艾豭。春秋時宋朝相貌俊美,他既受衛靈公(餘桃之祖也)寵幸,又與靈公夫人南子有私。奸情路人皆知,一次衛太子過宋,宋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意思是說:你們求子的母豬已經得到瞭滿足,為什麼還不歸還我們那漂亮的公豬?於是後世出現瞭“婁豬艾豭”的說法,艾豭指靠著與傢主的同性戀關系而私通傢主妻妾(婁豬)的人。貼燒餅,此語指兩男==,明清之際即有,是俗口。《紅樓夢》上常有此語。 相關閱讀推薦:盤點宮廷中的同性戀故事:漢哀帝與董賢斷袖《紅樓夢》中到底有多少的同性戀? 同性戀的黃金時代:南北朝俊男比美女受歡迎盤點那些受迫害至死的同性戀偉人:不止是圖林!中國第一位女同性戀:漢武帝的前皇後陳阿嬌

電視劇看多瞭 來看看古代真正的銀子什麼樣?

     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隻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隻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   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瞭,有百兩銀子就是大款瞭,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隻要一兩半銀子就夠瞭,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隻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   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相關閱讀推薦:袁世凱300萬兩銀子買通小德張

古代文化之避諱:古人取名字要避諱之前七代帝王

  在李靖傳裡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李世勣為什麼不避李世民的諱?連觀世音菩薩都避李世民諱叫觀音菩薩,為什麼李世勣不用避諱?這是個好問題,今天我們說一下和避諱有關的一些事。  西方人表達對長輩的尊敬,往往取個和長輩一樣的名字,就出現瞭拿破侖三世、路易十六這樣的名字,有時候會很麻煩,祖孫一個名,不知道的容易分不清。中國人表達對長輩的尊敬,表現為不能直呼名,甚至長輩名字中的字都不能直接寫和說,要用另外的字表達,這就是避諱。這樣也很麻煩,不知道的也容易弄錯,也會讓後世的人讀書的時候產生誤會。比如李白的兒子晚上摟著媳婦就不能說:“你的皮膚真白啊”,至於他是怎麼說的,我就不知道瞭。最著名的一個例子是五代宰相馮道,馮道字可道,他的弟子讀他的名字,總是改成“不敢說”,《道德經》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於是他們讀的時候是這樣的:“不敢說不敢說,非常不敢說”不明白的還以為在說什麼軍國機密呢。  親長的名晚輩要避諱,帝王的名就要普天下都避諱瞭。漢武帝名徹,本來爵位中有個“徹侯”,那就不能用瞭,改叫“通侯”。漢宣帝本來叫劉病己,名字中兩個字都是常用字,為瞭不給天下添堵,宣帝登基後改名劉詢。宣帝這個決定很英明,不然連他爺爺的表哥霍去病都得改名,改啥名呢?估計叫霍去疾。隋唐評書裡有個好漢叫李元霸,就是這麼改的,其原型是李世民的兄弟李玄霸,在清朝的時候避康熙皇帝的諱(康熙名玄燁)叫李元霸瞭。  比較鬱悶的是東漢時期的莊子陵,他是光武帝劉秀少年時的好友,兩人關系好到什麼份上呢?劉秀當瞭皇帝,兩人半夜喝酒聊天,累瞭就一起睡覺(別想歪,說的就是你),子陵兄睡著瞭大大咧咧把腳放劉秀肚子上。就這種交情,劉秀駕崩後兒子劉莊繼位,子陵兄這個“莊”犯瞭大侄子劉莊的諱,連姓都改瞭,叫嚴子陵。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叫李虎,於是在唐朝很長一段時間(避帝王諱要避七代),這個“虎”是不能用瞭,不光老虎叫大蟲,虎牢關也改叫武牢關,隋朝名將韓擒虎被改成韓擒武。現在有個詞叫馬子,這個詞最初是指夜壺,而它的本名也不叫馬子,叫虎子,這自然也是避諱。以前帶兵的將軍要勘驗虎符,在唐朝被改成魚符。  回到李世勣的問題,李世民對避諱這個問題比較寬容,他規定隻要“世民”兩字不連在一起就無需避諱。比如我們上學的時候歷史課本上講過三省六部制,六部中有個戶部,其實在貞觀時期叫民部。虞世南、李世勣也不用避諱。到瞭李世民的兒子高宗李治上臺,為瞭表示對他爹的尊重,規定單獨的“世、民”都要避諱,李世勣才改叫李勣,民部也改為戶部。至於觀世音菩薩,在李世民時期當然不用避諱,在李治時期,曾有僧人翻譯佛經的時候請示過,因為佛、菩薩屬於神、聖人,高宗表態:聖人之言,就不用避諱瞭。觀世音是個外來詞,翻譯的時候就有觀世音、觀自在、觀音等多種譯法,之所以有觀世音避諱的說法,是後代民間附會之言。  趙匡胤當瞭皇帝,他弟弟趙匡義就改名趙光義,趙匡美改名光美。後來光義又當瞭皇帝,光美再次改名廷美。挺美?婷美?做廣告代言合適否?  皇帝至高無上,皇後也跟著沾光。唐玄宗的皇後號昭成皇後,玄宗的哥哥李成器就改名李憲,避弟媳婦的諱。  有些人避諱避到偏執。唐朝宰相李德裕的父親叫李吉甫,他連姓周的都不願見,避諱避到偏旁部首就有些過瞭。宋代的劉溫叟,父名嶽,他終生不登五嶽,因為“嶽”與“樂”同音,他連音樂也不聽。宋詩人徐積,父名“石”,他一生不與石沾邊,腳從來不踩石頭,遇到石橋不得不過,就讓人背過去。這樣的人生太痛苦。田登做州官,就不許說“點燈”,隻能說“放火”,於是有瞭“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成語。  有的人很大度。文學青年唐文宗名叫李昂,有一次和大臣裴素、柳璟交流,裴素大概很喜歡初唐詩人陳子昂,說到興起,張口閉口陳子昂如何,全然忘瞭犯瞭帝諱。文宗沒生氣,很委婉地提醒裴先生:“陳子昂字伯玉,你可以稱呼陳伯玉。”  也有人會鬧笑話。宋代錢良臣的兒子每次讀書讀到“良臣”,總會改讀“爹爹”,直到有一天讀《孟子》:“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錢公子不加思索:“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  也有人為一個避諱釀成終生悲劇。大詩人李賀父親叫李晉肅,有人拿這個做文章,說“晉、進”同音,李賀不能考進士。韓愈很欣賞李賀,專門寫瞭《諱辯》為李賀鳴不平,但最後無濟於事。李賀二十七歲鬱鬱而終。相關閱讀推薦:一箭雙雕:將突厥帝國毀滅的人竟是李世民的嶽父!揭秘:古代皇帝為何被稱“陛下”?避諱直接稱呼黃瓜以前叫胡瓜:奴隸出身的皇帝石勒避諱改名古代最麻煩的避諱:李賀因避諱一生不得志什麼是避諱字 古時候人們是如何避諱字的?

揭秘古代宮女們如何排遣寂寞?

  古代太監能在宮外娶妻納妾,宮女可就沒這麼好的命瞭。據說,中國古代,隻有清朝有宮女退休制度。據說而已,咱也沒去考證,有興趣的朋友,自可為之。但咱記得唐朝元稹的一首詩《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雖有一“閑”字 ,顯得宮女們輕松無事,但連宮裡的花都是寂寞的,就能想想已白瞭頭的宮女們,是怎麼度過那幾十年的。  宮花都寂寞,宮女之無望孤單自更不要說瞭。除瞭元詩,歷來詩文不在少數——王建的霓裳法曲渾拋卻,獨自花間掃玉階;白居易的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李洞的麟鳳隔雲攀不及,空山惆悵夕陽時……  咱的理解,宮女們,雖無名分,但從理論上,應該都是皇帝的人,隨時可能被臨幸。但這隨時,又隻是理論上而已,實際當中,幾無可能。  於是,有著正常需求又耐不住的宮女們,便玩起瞭“對食”的把戲。  此詞若望文生義,便是相對著吃飯。如此解釋也沒錯,隻是後來,意思被引申瞭,先指宮女間的同性相戀,後又可指宮女與太監之間的異性相吸——當然,後一種,還有更明確的說法,叫“菜戶”——至於他們是如何戀,如何吸的,就不必明說瞭。懂的,自然就懂,不懂的,說瞭也不懂。反正如今搜索引擎比較強大,輸入關鍵詞,便能有答案。  東漢班固所著《漢書》中有載宮女對食之故事,而同是東漢人的應邵在註釋中說,“宮人自相與為夫妻名對食,甚相妒忌也”。   寫到此,又想起《紅樓夢》中賈寶玉他們的龍陽之好,斷袖之情,幾人之間,不也是爭風吃醋嗎?  可見人的情感,古今是相同的。歷史,總是在重演。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古代宮女來月經時怎麼拒絕皇帝的臨幸?揭秘古代宮女避孕的“安全套”是用什麼做成的?一入宮門終身誤:揭秘中國古代宮女的悲慘生活揭秘:中國古代宮女們入宮為何要進行“裸檢”?揭秘古代宮女們如何為帝王守陵? 古代守陵制度

古代帝王的“廟號”和“謚號”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呼有何意義呢?  1、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隻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瞭廟號。  2、謚號  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裡、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嶽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3、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瞭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4、年號  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瞭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瞭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隻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隻用洪武,清高宗隻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謚號或年號。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從謚號看三國時期蜀國將領們的真實實力揭秘:為何歷史上那些謚號為靈的國君個個荒唐?謚號和廟號的區別 謚號和廟號有什麼不同?溥儀廟號和謚號是什麼?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淒慘 謚號廟號的由來 古代皇帝的謚號廟號怎麼來的

什麼字才算好書法?古代名傢是這樣說

  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  —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後可為人,闋其一行屍耳。  —清.王淑《論書滕語》  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闋一,不成為書也。  —北宋.蘇軾《論書》  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論書》  風神者,骨中帶肉也。老勁者,肉中帶骨也。有志臨池者,當以慧眼區別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先儀骨體,復盡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絲來線去,脈絡分明。  —《書學詳說》   孫過庭 《書譜》局部  骨即存矣,而遒潤加之。  —唐.孫過庭《書譜》  凡作書,無論何體,必須筋骨血肉備具,筋者鋒之所為,骨者毫之所為,血者水之所為,肉者墨之所為,鋒為筆之情,水為墨之髓。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  —唐·張懷灌《文字論》  字之骨,大指下節骨是也;字之筋,筆鋒是也;字之肉,筆毫是也。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之於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  —明·項穆《書法雅言》   王獻之《洛神賦》  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  —北宋·黃庭堅  骨體筋而植立,筋附骨而縈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細,二者未始相離,作用因而分屬筋骨不生於筆,而筆能損之益之;血肉不生於墨,而墨能增之減之。肉托毫穎而腴,筋籍墨沉而潤。腴則多媚,潤則多姿。  —清·笪重光《書筏》  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  —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書有筋骨血肉,前人論之備矣,抑更有說焉?蓋分而為四,合則一焉。分而言之,則筋出臂腕,臂腕須旋,旋則筋生;骨出於指,指尖不實,則骨骼難成;血為水墨,水墨須調;肉是筆毫,筆虛圓健。血能華色,內則姿態出焉;然血肉生於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故其始學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損毫側管,則飩慢而多肉;豎筆直鋒,則幹枯而露骨。  —清·馮武《指意》  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唐·李世民《筆法訣》相關閱讀推薦:解密:書法傢身份的王羲之為何備受後世推崇?宋代書法之疑:蘇黃米蔡中的蔡到底是指的誰?武則天書法:上位不僅靠宮鬥 女皇書法造詣也很高乾隆皇帝為何自認下棋摔跤書法寫詩樣樣天下第一中國古代帝王“第一書法傢”:唐太宗李世民

為什麼日本古代女性要把牙齒染黑?

  日本人染牙的風俗習慣是由朝鮮傳入的。日本的《枕草子》、《紫式部日記》、《榮華物語》中都提到:“著裝(女子成人式)、慶祝日眾婦人皆染黑齒、紅赤化妝……。”大年三十皆染黑齒……“。《堤中納言物語》中提到蟲姬長的漂亮可愛,隻因末染齒,無人招為妻。可見染黑齒是十二世紀初期京都上流女性化妝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化妝法逐漸由女性擴展到男性。無論公卿還是武士,一時間均養成染黑齒的習慣。“平傢的公達敦盛上陣前薄化妝,染黑齒”早已傳為佳話。女子著裝(女子成人式)、男子元服(成人式)都要染齒。  染黑齒用的鐵漿成為牙齒的裝飾品。染齒被當作成人的標志。日本室町時期武士傢的後代到9歲就要舉行“染齒儀式”。從此,孩子進入適婚年齡,村人不能幹涉他(她)們之間的交往。  開始作為成人標準的染齒後來逐漸演變為訂婚之日染齒。後來又改為結婚前一天晚上染齒,而後又改為生孩子時染齒。最後成為區別已婚者與未婚者的標志。曾有一段時間不允許私生子染齒,所以社會上流傳這樣一句話“真可憐,他(她)是一個不能染齒的孩子。”  制作鐵漿的工序非常簡單,將鐵屑浸入酒、茶、醋、飴中使其出黑水。然後用羽毛、筆或者毛刷塗抹在牙齒上。為瞭防止掉色,可以加五味子粉。這種粉也可為其它染料加固。  日本明治六年(1874)宮內奉旨宣佈“皇太後、皇後廢禦黛、禦鐵漿……”。民間除一部分上瞭年紀的人以外,大多數人也很快改掉瞭染齒的習慣。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日本花山天皇:世所罕見的好色日本天皇揭秘日本“出雲號”前世:曾來華作惡終覆滅蒙古大軍東征日本為何失敗?根本原因竟是豆腐渣工程?張學良侄子披露張傢財富去向:被日本人搜刮殆盡日本兵戰鬥帽後邊的“屁簾兒”有什麼用?

古代高跟鞋的高度你知道有多高?

  有媒體報道,一個女孩從16歲開始穿高跟鞋,到31歲的時候,足部變形,隻能拄拐杖行走,網絡稱之為“高跟鞋事件”,讓眾多愛高跟鞋的女士“談鞋色變”。古往今來,女性穿鞋並不隻是為瞭走路,講究的是“足下生輝”。據有關記載,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禮履,就是圓頭高底的鞋子,姑且稱之為“古代高跟鞋”。《玉臺新詠》中有首《和湘東王名士悅傾城》詩:“履高疑上砌,裾開特畏風。”寫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當高度的,否則,腳還沒有抬,怎麼就讓人看著像上瞭個臺階呢?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  唐宋時期也有“高跟鞋”。宋代書法傢米芾在《唐文德皇後遺履圖》的跋中記述,唐代長孫皇後的鞋子“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雲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這種“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時人給這樣的鞋子起瞭個很詩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這種鞋子適合“婦人短者著之”,在宮廷貴婦、大傢閨秀中很風行。——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類似於這種叫“晚下”的高底鞋,腳底如同踩瞭塊磚頭,讓人視覺有沉重之感。但是,女性因此“增高”近10厘米。而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當時統稱為“遠遊履”,相當於運動鞋。  中國古代禮教講究婦女的衣裙要曳地,但這不是為瞭漂亮,意在防“走光”。在封建專制嚴重的明朝,婦人的衣裙是要把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礙走路,於是,“衣曳地則覆履,惟見底,故底高。”可見,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僅僅是為瞭增高炫美。明清兩代,裹腳之風盛行,尤其是山西、陜西、甘肅一帶近似瘋狂,“甚至以足之纖巨,重於德之美涼,否則,母以為恥,夫以為辱”。裹腳的婦女也有適合自己腳型的“高跟鞋”。  清朝劉廷璣在《弓足》一文中敘述:“自纏足之後,女子所穿有弓鞋、繡鞋、鳳頭鞋,而於鞋之後跟,鏟木圓小墊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著地,愈顯弓小。”這種“高底”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於現代的“高跟鞋”。穿著這樣的“高底”,小腳女子的整個身體重量的著力點都在“弓小”的腳尖上,相當痛苦,所以走起路來顫顫巍巍,嬌喘呼籲,所行難遠,但使得女性身材顯得高挑,並且惹人憐愛。女為悅己者容,小腳穿在“高底”裡,成瞭當時的風尚。  清朝統治者對女子纏足極其反感,禁止滿族婦女纏足。滿族婦女也有屬於本民族風格的“高跟鞋”,“八旗婦人履底厚三四寸,圓其前,外衣通長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間高出數寸,中微細,也叫“高底鞋”。滿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狀有兩種:一種是鞋跟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稱為“花盆底”;另一種是鞋跟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馬蹄印,所以稱為“馬蹄底”。滿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為5-10厘米,最高可達25厘米。這樣的高度,恐怕令現在的“高跟迷”們也驚訝艷羨吧!   清代愛美的滿族婦女除瞭在“高底鞋”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分外別致。  穿這樣的“高底鞋”的女性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滿族貴族中青年女子,由於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積小,以及用力的關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須慢且穩當,反而顯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莊秀美,相當有范兒。這在清中期的宮廷裡相當流行,並且逐漸傳至民間。關於滿族女性為什麼穿“高底鞋”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古代滿族婦女經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為瞭防止蟲蛇叮咬,就在鞋底綁縛木塊,制作得日益精美,發展成瞭後來的“高底鞋”。另外一種傳說是滿族的先民為瞭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底綁上瞭高高的樹杈順利渡過泥塘,取得瞭勝利,達到報仇雪恨的目的。為瞭“憶苦思甜”,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後代滿族婦女們便穿上瞭這種“高跟鞋”。這個故事把女性愛美的情思賦予瞭英雄史詩的壯美,很有趣。  作傢亦舒說過:“女人的墮落是從高跟鞋開始的。”愛美嘛,難道有罪?其實,任何時代的女性穿“高底鞋”、高跟鞋等等,無論說法再多,肯定與追求美、拽人眼球有絕大關系。為瞭美,古今中外的女子,受罪吃苦,卻趨之若鶩,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娘子軍:古代女兵在戰場有什麼特殊服務揭秘古代神算軍師劉伯溫曠世預言:燒餅歌之謎中國古代二十大帝王死因真相:這些皇帝這麼死的古代強國稱霸後如何對待弱國?強國如何折騰弱國 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 古代寒食禁火隻吃冷食揭秘:古代少數民族的“官二代”們上學都學啥?

古代皇後為何自稱“哀傢” 皇帝為何自稱“朕”?

  中國古代的皇後為什麼都自稱“哀傢”  哀傢一詞應該是太後用的,而且是皇帝已死情況下,其皇後也就是後來的皇太後用的,意思是未亡人,哀痛先皇。皇後自稱哀傢應該是個笑話,否則豈不是詛咒皇帝?那可是死罪。“哀”隱含先帝去世之意,稱“哀傢”的隻能是太後、太妃,電視裡的玩意兒不能夠當真的。  皇帝稱謂的由來  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滅掉六國,平定天下。贏政自認為這是亙古未  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反復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兼采“帝”號,稱為“皇帝”,以顯示自己的尊貴.  另一種說法:  秦滅六國後,秦王政覺得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號,顯不出他的偉大,更不能讓後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瞭李斯和博士們商議改帝號之事。  丞相王綰稟奏:“三皇五帝的名稱,是天下共主,實際上本身所占有的領土,不過方圓千裡,而自商周稱王後,才真正擁有天下,而且周維持瞭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認為王的稱號最好。”  秦王政不悅的說:“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萬世永傳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內都已成為郡縣,法令由中央統一,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業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認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貴,臣建議稱泰皇。”  秦王政一聽,高興的說:“泰皇仍與以前分別不出來,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號,稱「皇帝」。我稱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另追尊莊襄王為太上。”就這樣,贏政被稱為“秦始皇帝”,通稱“秦始皇”。   皇帝為何自稱“朕”  在秦始皇以前,朕隻是一個普通的字,誰都可以用的,並非國君專有。此前國君專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謙稱。自秦始皇開始,隻有皇帝才可以用朕。孤歸瞭王爺以下的貴族,例如侯爵,孫權致書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當時他隻是吳侯。寡人就沒人用瞭,反正也不需要再謙虛瞭。  皇帝為何自稱“寡人”  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復雜些。古代王侯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 的。《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傢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莊公夫人莊薑自稱。唐以後唯皇帝得稱寡人。   “陛下”的由來  人們在文藝作品中,經常會看到臣民把皇帝稱為“陛下”的情況。為什麼把皇帝稱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陛下”本來是指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後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相關閱讀推薦:霸道的獨孤皇後:隋文帝更換儲君的最關鍵因素歷史上唯一男皇後韓子高:如何靠美貌死裡逃生成吉思汗皇後列表:成吉思汗是皇後最多的皇帝? 允許改嫁皇後的漢朝:中國歷史女子最幸福的時代漢章帝敬隱皇後有子女嗎?敬隱皇後子女是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太上皇”的由來  秦朝末年,楚漢爭霸,漢高祖劉邦最終取得瞭勝利。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劉邦十面埋伏,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突圍不成,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後,每天都去參拜自己的老父親。誰知有一天當他又去參拜父親劉太公時,卻見父親穿著一件舊襖,手拿掃帚,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劉邦大吃一驚,急忙上前攙扶父親,而劉太公卻連連後退。劉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然是您的父親,也隻是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殺頭的。我也不想為這事壞瞭天下的法紀。”漢高祖犯瞭愁,對於怎樣才能不失禮度地對待自己的父親,他一直想不出個好辦法。後來,有個大臣說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親為太上皇,建議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劉邦聽瞭這話大喜過望,馬上舉行大典,將劉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親從此就被稱為“太上皇”,這一叫法歷代沿襲下來。  魯智深為何自沉“灑傢”?  《辭海》修訂本說:“灑”是“宋元時關西方言‘灑傢’的略語,猶咱”。“宋元時關西一帶人自稱為‘灑傢’。”《辭源》修訂本則說:“灑”,,音zá,,與“咱”“喒”同,“灑傢”即“咱傢”。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瞭陸澹安的影響,陸著《小說詞語匯釋》說:“關西人自稱為‘灑傢’。‘灑’即‘咱’之轉音。”  古代官服顏色的由來  我國古代官服的顏色從唐朝開始就已經有瞭區別:三品以上為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為緋袍,佩銀龜袋;六品以下為綠袍,佩五魚袋。如果官吏職務高而品級低,仍按照品級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史,則不拘品級,都穿緋袍。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隻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揭秘古代歷史上婚前體驗秘史最早的皇後:梁女瑩

  我國古代為皇帝立正妻(即“皇後”),有一條極嚴格的婚前體檢制度。《漢雜事秘辛》記載:東漢桓帝要立大將軍梁商的女兒梁女瑩為皇後,未成婚前,桓帝派吳婀女官來到梁府,一進門先觀察梁女瑩的走路姿勢。接著,便跟梁商大將軍一傢說:要請梁女瑩進閨房,仔細檢查女公子的身體。出身豪門貴族的千金梁女瑩死活不依,吳婀無奈,隻得出示“尚方寶劍”,嚇唬說:這是皇上的聖旨,也是皇傢選後的規矩。企望當皇後的梁女瑩,才勉強走入閨房接受檢查。  吳婀女官先檢查梁女瑩身上有沒有腫瘤包塊;同時又用鼻子嗅嗅有沒有狐臭、有沒有鼻炎氣味。接下去檢查的是:看看肚臍的形狀深淺、肩膀的寬厚、腰圍、臀的彈性、大小腿膚色、長度以及手掌十指、腳板平凹與十腳趾的顏色,最後是婦科檢查及病史詢問。全部未見異常,又重新檢查五官與頭發濃密及顏色。查耳朵、齒、鼻梁、眼、眉。最後讓梁女瑩三呼“萬歲”,以檢查聲帶發音如何。公元147年(桓帝建和元年)六月,梁女瑩正式入宮;八月立為皇後。這可能是有文字記載的我國古代皇後最早的一例婚前檢查。 相關閱讀推薦:古代女子瘦身有什麼高招呢?盤點古代瘦身方法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那些使雙槍的名將都有誰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鬼怪大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打仗最兇猛的文弱書生:陳慶之古代知名醜女婚姻美滿:夫君都是著名的知名人士古代皇後為何自稱“哀傢” 皇帝為何自稱“朕”?

茶的第一發現者是誰?古代什麼時候開始飲茶

  飲茶的發源時間,見於一些史料上.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瞭。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瞭。《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瞭人工栽培的茶園瞭。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瞭。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文章來自微信號 cha567 關註我學習更多茶葉知識。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瞭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瞭。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瞭。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相關閱讀推薦:茶史:宋朝以前是沒有茶壺的中國十大名茶的美麗傳說 龍井茶的傳說故事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元朝歧視性稅收:漢人稅最重

古代女子被實施裸刑的悲慘內幕:女囚被裸身圍觀

  中國婦女的地位一向低微,犯下死罪的女人更為世人所不齒,因此將她們裸身處決不但不會認為有傷風化,反而往往為官方和民間所接受。  中國古代史上統治者最卑劣最下流的刑罰,莫過於對女性施以裸刑瞭。在“穿衣文化”的世界觀形成後,中國人便開始以裸體為恥瞭,裸形處決在奪去犯人生命的同時也在貶低他的身份,侮辱他的人格,尤其是把女犯的衣服剝光後處刑,除瞭貶低其身份之外還額外起瞭一個羞辱的作用。從古至今,有很多女性都為此付出瞭沉重的代價,在這裡,例舉六位中國歷代的女傑,看一看她們是如何面對這種慘無人道的卑劣刑罰:  史上不懼裸刑慘遭凌辱的六個女人:  1、毛皇後  歷史研究者將她列為中國歷史上慘遭裸刑的女人排行榜第一名。  毛皇後是前秦皇帝苻登之妻,她出身將門,美貌出眾、武藝高強,善於騎射,有萬夫不當之勇。她率軍與姚氏叛軍交戰時,由於寡不敵眾和符登的錯誤指揮,致使她本人被姚軍所生擒。姚軍生擒瞭這位英勇美貌的女英雄後欣喜若狂,將毛後當做戰利品奏凱回營。當即,毛皇後就五花大綁,受盡瞭士兵的嘲弄和凌辱,最後被士兵們用繩索牽著押至姚萇處報功。   盡管毛皇後此時鬢發散亂、滿身汗污,且被五花大綁,但卻不能掩飾她那出眾的美貌和婀娜多姿的身段,姚萇見她美貌出眾,不禁大為心動,竟欲納她為妃,說道:“假如你能和我相好的話,那麼你將會是國母瞭。”毛皇後聽罷,鳳目圓瞪,對著姚萇罵道:“我乃堂堂的皇後,怎能受羌賊們的侮辱,要殺便殺,何需多言!”姚萇雖被臭罵瞭一頓,但還不忍心用刑。毛皇後仍然堅決不從,罵道:“吾天子後,豈為賊羌所辱,何不速殺我!”姚萇還不忍用刑。她又仰天大哭,罵道“姚萇無道,前害天子(指苻堅),今辱皇後(就是她),皇天後土,寧不鑒照!”誓死不從。  姚萇見她越說越兇,不由得怒從心生,立刻喝令手下將毛皇後推出帳外施以裸刑斬首。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寧願犧牲身體,也不願委屈求權的女傑皇後。,年僅21歲。  毛皇後被擒斬後,苻軍士氣大挫,收兵退卻,此後與姚軍又交戰幾次。公元394年,姚萇病死之後,苻登發兵攻擊後秦,被姚萇長子姚興所殺,同年其子苻崇被西秦所殺,前秦遂亡 (公元394年)。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史上最慘絕人寰的變態酷刑:讓人觸目驚心!非人摧殘的宮刑 古代女子遭受的5種離奇“宮刑” 盤點古代史上30大驚人酷刑:割喉剖腹太嚇人瞭!武媚娘傳奇之唐朝十大酷刑:醉骨是什麼刑罰?古代對付女犯最殘酷的九大刑罰:變態手段折磨人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2、陳碩貞  歷史研究者將她列為中國歷史上慘遭裸刑的女人排行榜第二名。  隋末巾幗女傑陳碩貞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率眾起義,自封為“文佳皇帝”。陳碩真是當地百姓的崇拜對象。後來起義失敗瞭,陳碩貞被俘。  在一些野史中傳說陳碩貞被俘後崔義玄剝光的她衣褲進行審訊,但她面無懼色,昂首挺胸;兩隻豪乳桀驁不馴地高高聳立著,雪白的肌膚透出一種神聖不可褻瀆的氣息。在打手們的推搡踢打下她昂然不跪,義正詞嚴地怒斥朝廷無道,貪官惡吏橫行;餓殍遍地,又不肯打開糧倉賑災,反而囤聚居奇,強占民產,幹起官商勾結的勾當,禍害百姓;文佳揭竿而起,完全是正義之道。堂下那位赤身裸體成瞭階下囚的妖婦還竟敢在他面前攻擊至高無上的皇權,崔義玄惱羞成怒,拍案大喝。堂下的打手們揪住碩真,揮舞著棍棒猛擊她那雙高挑修長的美麗雙腿迫使她跪下,用皮鞭狠抽她那對碩大傲聳的玉乳,又揪住她的秀發壓她的頭撞向地面,作磕頭狀。隨後打手們使出的各種兇狠毒辣而又卑鄙無恥的手段凌辱拷打她,如夾乳房,釘奶頭,刺陰唇……碩真被折磨得死去活來。被拉成大字吊在刑架上的碩真從昏厥中被冷水潑醒,她的身體漸漸恢復瞭知覺,看到崔義玄站在她面前,剛勁的手指捏緊緊著她兩隻鮮血淋漓的奶頭,狠命拉撕扯著她那對傷痕累累的豪乳,發出威脅的怒吼。碩真的嘴角露出蔑視的笑容,她知道這位不可一世的悍將失敗瞭。在後來的拷打折磨中碩真始終堅貞不屈使崔義玄這位勝利者深深地感到挫敗和絕望。   由於當局的酷吏們無法摧垮她的意志,便策劃摧毀她在民眾心中的形象,他們陰險地謀劃用唐朝刑法中對付謀反者最嚴厲的剖剮肢解當眾處決她。在行刑的那天,陳碩真被赤身裸體地綁在木驢上遊遍全城。飄葉秋風之中她一絲不掛,美麗的面容透露著剛毅不屈的神情,兩隻飽滿,碩大,高聳的玉乳在反抗,掙紮,扭動中象一對警世的大鐘震顫搖擺,慘白的胴體佈滿瞭道道傷痕,百姓們看到她受盡瞭摧殘,隻能暗暗流淚。在行刑臺上,兇惡的鄶子手們將赤條條的碩真四肢拉開釘在刑架上,先以極其卑劣的手段當眾凌辱折磨,然後緩緩地割去她那對豐碩傲人豪乳,舉到她面前揉捏拍打,想以此來摧毀其意志;但是,陳碩貞以蔑視的目光挑釁地瞪著觀刑的崔義玄厲聲譴責,對於劊子手的種種暴行毫無畏懼。隨之,殘忍的劊子手又開始慢慢地剖割她陰唇、子宮,盡管她的在刑房裡遭受過竹鞭抽打和鋼針穿紮,但剝割的利刃仿佛摧毀瞭她作為女性的根本,抽出瞭她靈魂的力量,她的喉嚨裡發出慘絕寰宇的淒厲嘶嚎。她的內心知道這是絕望的嘶嚎,是以前拷打她的對手從來沒聽到過的;她知道崔義玄聽到是多麼高興,觀看她受刑的市井之徒是如何地興奮,但她以無法控制瞭。她不知道她的慘叫持續瞭多久,在疼痛略有麻木時她看到鄶子手獰笑著拿著她的陰唇等器官在她眼前晃動,她扭過頭依然將不屈而憤怒的目光投向崔義玄,正在得意之中的崔義玄不由打瞭個寒戰。在冷酷的圍觀者的哄叫中,鄶子手抽掉碩真的寸寸柔腸,剮去她片片肌膚,截斷她節節玉骨;碩真挺著她那血淋淋的赤裸身軀,在她自己的淒絕的慘叫和好事之徒們的歡叫聲中,忍受著極度殘忍的暴虐酷刑,懷著那永不屈服的芳心欣然地迎向死亡。  另外有些記載中又說崔義玄凌辱的其實是陳碩真的屍體,她失去生命被割成零碎的殘破的軀體和內臟遭受卑劣地凌辱取樂,這也符合肢解刑的特點。李唐皇朝在殘酷處死陳碩真後還將她的故鄉新安縣改名為淳安縣,該地區新增的縣也以污蔑性的字眼“野縣”來命名。陳碩真從起兵到兵敗身亡,不過一個多月時間,但是東南震動,影響極大。可惜生不逢時,遇上瞭崔義玄這個克星。陳碩真敢於自稱“文佳皇帝”,在中國歷史上領導起義的女英雄中是獨一無二的。不知道後來武則天稱帝是否受瞭她的影響。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3、邱二娘  歷史研究者將她列為中國歷史上慘遭裸刑的女人排行榜第三名。  中國古代史上統治者最卑劣最下流的刑罰,莫過於當眾裸露女性的身體。在“穿衣文化”的世界觀形成後,中國人便開始以裸體為恥瞭,掠去女性的衣服,使其一絲不掛,這就是貶低她的身份,侮辱她的人格的一種卑鄙的做法,尤其是將女犯處以裸刑,除瞭貶低其身份之外還額外起瞭一個羞辱的作用。從古至今,有很多女性都為此付出瞭沉重的代價。  邱二娘(1833~1855年),女,泉州河市(今河市鎮)人,著名反清女領袖。邱二娘犧牲後,泉州南校場居民祀她為“莊腳媽”,後人編有《血染桐江》劇本頌揚其英雄事跡。

在古代是怎樣嚴懲逃亡士兵的?古代如何處置逃兵

  連坐傢屬的“士亡法”  東漢末年的戰亂中,曹操集團逐漸獲取中原控制權。曹操將他軍隊中的士兵一律劃為“士籍”(或稱“士傢”),戶口單列,世襲為兵。士兵傢屬集中遷居到許昌一帶居住,作為人質,如果士兵有逃亡、叛降行為,就連帶處罰其傢屬。士傢的女子不得外嫁,隻能在士傢之間通婚。另外,曹操還特意制定“士亡法”。原來東漢末年的法律規定,凡是士兵逃亡的,官府可以逮捕其妻子、子女進行拷打,追究其去向。曹操覺得這樣處罰還不足以威懾士兵,在“士亡法”中規定,逃亡士兵的父母、妻子、子女、兄弟都要株連處死。  《三國志·魏志·盧毓傳》記載瞭一件“士亡法”公佈不久後的案件。有一位婦女白氏,由父母包辦嫁給瞭一個士兵,才過門沒幾天,連丈夫的面都沒見過,那個士兵就因失蹤被判定為逃亡。負責審判的大理寺依據“士亡法”判處白氏死刑。上報到朝廷,門下省“賊曹”的官員盧毓引經據典加以反駁,說:“女子要經與丈夫見面同房,才成為人婦,所以《詩經》有‘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我心則夷’。而《禮記》又說,女子如果沒有在丈夫傢的祖廟牌位前見過祖宗,死後要歸葬娘傢,因為她還沒有成為人婦。這位白氏生有未見之悲,死有非婦之痛,而法官就要判她死刑,那麼正式成婚的如何來加重處罰?法律對此並無明確規定,法官隻是在比附判案,那麼按照儒傢經典‘附從輕’,比附類推論罪應該從輕處罰。《尚書》也說‘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白氏是經過瞭正式禮聘及過門的程序,可以處刑,但處死刑就過重瞭。”曹操聽瞭他的匯報,感嘆說:“盧毓的意見是對的,他引經據典,使孤嘆息。”白氏由此才逃得一命。   過瞭幾年,又發生一樁案件。曹操軍隊中的吹鼓手宋金等人在合肥逃亡,宋金的母親、妻子以及兩個兄弟都在許昌被捕,法官上報,建議按照“士亡法”全部處死刑。當時擔任丞相府“理曹掾”(主管司法的低級官員)的高柔向曹操建議:“士兵逃亡確實是可恨,但是我覺得其中有不少人是會後悔的。我請求凡是逃亡的不要連坐誅殺他們的親屬,一來可以使敵軍宣稱我軍殘暴的宣傳破產,二來也可以誘使逃兵有歸還之心。隻要按照原來的法律就足以使士兵不至於輕易逃亡,再加重處罰到連坐親屬,我以為現在的士兵見到有人逃跑的,為瞭躲避連坐也跟著逃亡,這樣的重刑並不能制止逃亡,恐怕還要增加逃亡。”曹操接受瞭他的意見,宋金的傢屬都沒有被殺,並將法令修改為逃亡士兵親屬沒為官奴婢。  曹魏廢漢建國後,高柔被任命為主管審判的廷尉。有一個叫竇禮的士兵出營後失蹤,軍營以逃亡上報,請求追捕,並連坐竇禮的妻子、子女為官奴婢。竇禮的妻子每次過堂受審都連呼冤枉,可是各級官府都不予理睬。案件上報到廷尉,高柔親自審訊:“你怎麼知道丈夫沒有當逃兵?”竇禮的妻子流著眼淚說:“丈夫從小失去父母,後來奉養一位老太太當作自己母親,非常恭謹;而且他又疼愛兒女,愛撫看護,絕不是不顧室傢的人。”高柔再問:“那麼你丈夫與人有仇嗎?”答:“丈夫很善良,與人無仇。”高柔追問:“你丈夫與人有錢財交易嗎?”答:“曾經借錢給同營的士兵焦子文,後來追討幾次都沒有還債。”恰好這時焦子文為瞭一個其他罪名關押在監,高柔立刻提審焦子文,嚴詞追問,焦子文承認是他為瞭賴債而殺死瞭竇禮。高柔派人押著焦子文到作案現場,挖出瞭竇禮的屍體。魏文帝曹丕下詔立即釋放竇禮的妻子和子女為平民,並且將這個案件頒發到全國司法機關,警惕竇禮這樣的冤案再發。  處置逃兵的法律演變  中國古代戰爭中,士兵都是被強制服役的農民,在大多數時代,當兵並不能帶來身份上、經濟上的明顯好處。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的文化環境下,當兵要冒身體毀傷、陷己不孝的下場,也很難得到精神上的激勵。因此古代統治者為瞭能夠驅使士兵為自己賣命,隻好嚴懲逃兵。曹魏的“士亡法”並非個案。  現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處置逃兵法律,是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軍爵律》兩條條文。一條是規定士兵每五人編為一“伍”,其中有一個士兵逃亡的,其餘四人都要受罰兩年的勞役(如有戰功斬敵一顆首級可以免罰)。這種連坐法使全體士兵出於自身安全考慮而互相監視,大概是各國軍隊普遍實行的。另外一條規定,如果在戰場上“失蹤”,軍隊已經上報他陣亡、國傢對他的後人進行瞭撫恤、授予爵位,可是後來查明他是在戰場上逃跑,並沒有死,就要剝奪他後人所得的撫恤及爵位。這人日後回到傢鄉,就“以為隸臣”,成為國傢奴隸。相關閱讀推薦:解密冷兵器時代史上最強:唐代軍隊的武器和戰術抗戰中英勇殉國的10位國民黨軍隊上將都是誰?心有餘悸!美國軍隊公認的解放軍最牛的十個軍長中國也是戰鬥民族:盤點中國古代的十大王牌軍隊史上離奇懸案:中外軍隊整團整師幾次神秘大失蹤!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斬獲敵軍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國傢按照爵位來分配土地,授予種種法律上、社會生活上的特權。因此秦國軍隊總的來說士氣高漲,被孫卿子評為是戰國最強的軍隊,“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荀子·議兵》)。因此逃兵問題或許不那麼嚴重,處罰還不算很重。  唐律的《捕亡律》將逃兵罪名區分為已出征臨戰時的逃亡、平時鎮守駐防時的逃亡兩大類。凡是軍隊已出征上戰場,士兵逃亡一日徒一年,一日加一等,逃亡超過十五日判處絞刑。如果是在作戰時逃亡的處斬首。凡是平時鎮守駐防,士兵逃亡一日杖八十,三日加一等,最高加到流配三千裡為止,沒有死罪。  唐末五代時期軍閥混戰,為瞭防止士兵逃跑,朱溫(後梁太祖)下令在士兵臉上刺上軍號(用針刺字後再塗上墨汁),在道路關口設立崗哨盤查,發現刺字的逃兵就予以處死。這個辦法迅速被各個大小軍閥采用,也被宋代繼承,士兵一律刺面,並設“逃亡之法”。刺面的禁軍逃亡,滿一日處斬首。北宋仁宗改為逃亡滿三日,斬首。北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期間改為逃亡滿七日,處斬首。這個法律一直維持到南宋滅亡,隻不過各代皇帝往往下詔特赦逃兵的死罪。   明律繼承瞭唐律將逃兵罪一分為二的立法原則,但不采用按照逃亡日期來定罪量刑。《兵律·軍政》規定,軍官軍人出征時逃亡的,初犯杖一百,充軍繼續出征;再犯者處絞刑。而各地駐防軍人逃亡的,初犯杖八十,繼續服役;再犯杖一百,發往邊遠地區充軍服役;三犯處絞刑。  清律沿襲瞭明律的規定,隻是將兩種逃兵罪名的絞刑都改為“絞監候”(監禁等待秋審最後決定是否執行絞刑)。可是在後來的清代條例裡,卻不分出征、駐防,隻要是“在營”的將士逃亡的,一律加重為斬立決(不經秋審報朝廷核準後立即執行死刑)。在戰爭結束前自首的,發遣到各省駐防八旗為奴;戰爭結束後才自首的仍然斬立決。  “軍令如山倒”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裡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賦予指揮官對於手下將士的生殺大權,成文法規的效力在軍營居於指揮官軍令之下。因此指揮官有權決定有關逃兵處置的這些法律在軍營是否執行。比如唐朝張仁願主建三受降城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和歷史上很多著名統帥一樣,張仁願是位文官出身、由朝廷監察官員轉化而來的邊疆統帥。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率軍擊破突厥大軍,追擊跨越突厥與唐朝軍事分界線的黃河一線。張仁願註意到突厥每次入侵都會先在黃河以北的拂雲神祠“祭酹求福”,同時集結兵力、放牧戰馬。他向朝廷建議,乘這次突厥兵敗,奪取黃河以北要地,在黃河主要渡口處修建三受降城:在原來的拂雲祠建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市西),以東三百餘裡地建東受降城(今托克托南、黃河北岸、大黑河東岸),以西三百多裡建西受降城(今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作為防禦突厥入侵的前哨陣地。  唐睿宗批準瞭這個計劃,下詔當地已服役期滿的士卒全部留下築城。張仁願立即著手開工,而士兵們心懷不滿,有兩百多名咸陽籍的士兵離隊逃亡。張仁願下令追捕,全部抓獲後一齊斬首。由此士卒們不敢懈怠,隻能寄希望於盡快完工可以回傢。隻花瞭六十天,就築成三城。以後又逐漸建立一千八百所烽火臺,這條邊防線有效保障瞭唐朝北部的邊境安全(《舊唐書·張仁願傳》)。  除瞭“軍令如山倒”外,歷代也允許指揮官對所部制定規則。比如明朝以訓練精兵出名的戚繼光,在《練兵實紀》等軍事著作裡記載瞭自創的“營規”。他處置逃兵的辦法並非僅僅依靠死刑恫嚇。他主張“詳責成”,所有違犯軍法軍令的行為都要連坐軍官,每一單位的士兵都要連保,如有逃兵,一隊中“一半送監”,其餘一半進行緝拿,都要革去“月糧”。一年未抓獲的,全隊發往邊防巡哨三年,而且全隊士兵在抓獲逃兵以前隻能拿一半兵餉。同隊有士兵揭發的,全體不必連坐,如果無人揭發,就要全隊連坐。這些制度後來大多被清末的湘、淮軍繼承。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古代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是誰?一陣斬殺匈奴十萬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長期駐守雁門,防備匈奴。  作為領兵在外的將領,李牧享有極大的自主權,譬如,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防地內城市的租稅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瞭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此後,每當匈奴進犯,新上任的將領就出兵迎戰。也許是綜合實力不濟,趙軍屢次失利,損傷慘重,以至最後趙國北部邊境上已經無法繼續耕田、放牧。被逼無奈,隻好回過頭來再請李牧出山。這次輪到瞭李牧擺架子,他閉門不出,推說有病。面對趙王的一再強求,他說:“您如果一定要用我,就必須給我完整的指揮權,其實我的要求也不高,隻是讓我和原來一樣可以自己決定迎不迎戰就行瞭。”事情到瞭這個份上,趙王還有不答應的道理?   於是,李牧開始瞭一項深謀遠慮的事業。  李牧再次走馬上任。老將領,老辦法,老對策,不論匈奴如何叫陣,李牧一概當縮頭烏龜,弄得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世界人民都認為李牧膽怯,可李牧似乎從不介意。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就是無用武之地,因此心裡也很鬱悶。因此,大傢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都盼望著實實在在地打一仗。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牧暗中準備瞭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沖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放出大批牲畜到處食草,放牧的百姓也是漫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馬舍棄給匈奴。  單於堅信李牧和他的軍隊沒有一點戰鬥力,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他哪知李牧早已暗中佈下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驕傲慣瞭匈奴根本沒有任何防備,就在毫無戒心的情況下與李牧的精兵交鋒瞭。結果可想而知,李牧大敗匈奴,斬殺匈奴士兵十餘萬,單於狼狽遁逃。  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趙悼襄王元年(前244),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克瞭武遂、方城。過瞭兩年,龐煖打敗燕軍,殺死劇辛。又過瞭七年,秦軍在武遂打敗並殺死趙將扈輒,斬殺趙軍十萬。趙國便派李牧為大將軍,在宜安進攻秦軍,大敗秦軍,趕走秦將桓齮。李牧被封為武安君。又過三年,秦軍進攻番吾,李牧擊敗秦軍,又向南抵禦韓國和魏國。  趙王遷七年(前229),秦國派王翦進攻趙國,趙國派李牧、司馬尚抵禦秦軍。秦國向趙王的寵臣郭開賄賂很多金錢,讓他施行反間計,造謠說李牧、司馬尚要謀反。趙王便派趙蔥和齊國將軍顏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便派人暗中乘其不備逮捕瞭李牧。很快,李牧就被秘密處決,這是典型的“不得好死”啊。  李牧不明不白地死後三個月,趙國就被滅掉瞭,“趙國”從此成瞭一個歷史名詞。相關閱讀推薦:大漢盛世抗擊匈奴的最傑出的將領:衛青和霍去病李陵投降事件:西漢名將李陵投降匈奴算不算犯罪匈奴騎兵的殘酷訓練:拿將領妻子和坐騎當射靶漢武帝絕漢匈和親的另一面:為牽制匈奴和親烏孫劉淵一個匈奴人為何稱漢皇帝?自稱是漢室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