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古代

古代歷史上用方天畫戟的英雄:誰用過方天畫戟?

  方天畫戟是古代兵器名稱,歷史上,方天畫戟通常是一種儀設之物,較少用於實戰,不過並非不能用於實戰,隻是它對使用者的要求極高,因其戟桿上加彩繪裝飾,又稱畫桿方天戟,是頂端作“井”字形的長戟。  方天戟上以畫、鏤等作為裝飾,又稱方天畫戟。方天畫戟屬於重兵器,和矛,槍等輕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復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輕兵器和重兵器功能於一身。一般使用方天畫戟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該兵器的優勢,在熟練以後,可以和重兵器對抗,如骨朵,錘,鏜等比拼力氣。也可以和輕兵器,矛、槍、刀比拼招式技巧。故該兵器的使用者在戰場上身體素質很高,很拉風  戟又分為單刃和雙刃,其中方天畫戟為雙刃,方天畫戟又叫月牙戟,是呂佈最擅長的,特點是迅捷靈活。  至於單刃戟,也有人使用,典韋使用的雙鐵戟,就是單刃的戟。  雙刃戟和單刃戟的區別,就象單刃斧和雙刃斧的之間的區別一樣,關鍵在於力量的變化,雙刃戟的威力更大,但是攻擊速度慢,單刃戟的威力相對低一些,但是攻擊速度快,靈活。   呂佈  呂佈呂佈字奉先,擅長騎射,武力過人,聞名於並州;刺史丁原用佈為主簿。董卓入京後,誘使呂佈殺死丁原,率其眾來投。董卓大見親侍,令佈為騎都尉,隨侍左右。佈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殺佈,佈懼,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殺掉瞭董卓。卓黨李傕等嘯聚為賊,攻打長安,佈不能拒,逃走,先後投靠袁術、袁紹、張楊,最後在張邈、陳宮的策劃下入主兗州,與曹操展開數度激烈的爭奪戰,先勝後敗,投靠徐州的劉備,屯兵小沛。呂佈趁劉備攻袁術之機奪取瞭徐州,後在曹操的調解下與備和解。袁術攻打劉備,呂佈以轅門射戟為賭註,使袁軍退卻。袁術起兵伐呂佈,為佈大敗。  但後曹操和劉備聯軍攻打,困守下邳。佈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又信妻言,不納群下之言。曹操塹圍三月,呂佈軍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呂佈亦就縛,與陳宮、高順被戮於白門樓。呂佈性情輕狡反復,唯利是圖,註定瞭其能稱雄一時而不能成大業的命運。相關閱讀推薦:玉皇大帝統領三界靠什麼秘密武器?玉帝法力多強程咬金的三板斧隻是傳說:真實武器是馬槊盤點世界最殘忍的十大殺人武器 第一個就驚呆瞭!十大神劍之赤霄劍的來歷 赤霄劍是劉邦的武器嗎?呂佈的兵器是什麼? 呂佈用的兵器不是方天畫戟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薛仁貴  薛仁貴(公元614年—公元683年)是出身清白的農傢子弟,名禮,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天生神力,勇武過人,是一個做將軍的好胚子,在他的傢鄉山西河津縣修仁村,就流傳著薛仁貴“汾河灣射燕”的傳說,燕子逃不過薛仁貴弓箭,所以不敢偷吃鄉親們田裡的麥子。“虎崗首有一仁貴窯,創造不知何季,曰虎崗。天造地設,境巍勢險。登臨遠眺,汾水如虹,貫風山於東峙”,相傳此窯就是薛仁貴夫妻住過的寒窯,戲曲中有名的《投軍別窯》的唱段就發生在這裡,史書上記載薛仁貴娶妻柳氏,以務農為生,他曾打算為父母遷葬,妻子出言勸說,先建功立業,榮顯傢門,再為父母遷葬不遲。薛仁貴於是應募從軍,開始瞭波瀾壯闊的征戰生涯。  貞觀末年,唐太宗親征遼東,薛仁貴成為張士貴的部下。歷史上的張士貴是虢州盧氏人(今河南盧氏),他本名忽峍,善騎射,隋大業末年,曾聚眾為盜,呼嘯山林,被稱為“忽峍賊”,後來被唐高祖招安,成為大唐名將,唐太宗曾如此稱贊他,“聞公親當矢石,為士卒先,雖古名將,何以加也!朕嘗聞以身報國者,不顧性命,但聞其語,未聞其實,於公見之矣”,張士貴於顯慶初年去世,贈荊州都督,陪葬昭陵。小說中描寫張士貴屢次假冒薛仁貴的戰功,實屬子虛烏有,冤枉古人。  呂方 郭盛  《水滸傳》中“小溫侯”呂方,喜歡紅色,戰袍紅色團花,鎧甲火龍鱗,帶束一條紅瑪瑙,騎胭脂如龍馬,戟是朱紅畫桿方天戟。

古代君王暴政酷刑:那些煮瞭人分肉吃的獸性君王

  中國古代刑法嚴酷,施刑的方法也是花樣繁多。尤其是死刑,除瞭人們比較熟悉的斬首、車裂(五馬分屍)、磔刑(千刀萬剮)以外,還有一些死刑的行刑方法則更為恐怖,如烹、醢、脯刑等等。鼎鑊這類器物本來是烹煮牲品用來敬神祭祖,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竟然也是行刑的工具,就是把人扔進去煮瞭。刑罰都是由統治者掌握實施,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大概是為瞭讓人內心恐懼以達到震懾的目的,從而消除反抗實現統治。但這些上古的刑罰總讓人感覺,人類還沒有完全擺脫原始的那種野蠻。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刑罰方式逐漸的減少瞭,不過,到秦漢之際,這樣的刑罰還偶爾見於史籍。更有甚者,有些帝王把人煮瞭還要分肉吃!這讓人聽瞭都會感到心驚肉跳的同時,也會看到他們的殘忍和獸性。  殷紂王  周文王名字叫做姬昌,由於崇侯虎向殷紂王說他的壞話,殷紂王就把姬昌囚禁在羑裡這個地方。據說,姬昌在被囚禁期間,推演瞭《周易》八卦,後世有人把他作為一本能預知未來的算命書籍。殷紂王聽說姬昌能夠知道自己看不見的事情,就把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給煮瞭,然後送瞭一碗肉給姬昌吃。姬昌為瞭逃出殷紂王的魔掌,隻好將眼淚咽到肚子裡,把肉吃瞭。殷紂王看到姬昌並不會掐算,就放過瞭姬昌。這些雖然是傳說的事情,但殷紂王煮瞭人分肉吃的事情卻並不是空穴來風,或者說,這種事情他還真能幹得出來。  殷紂王本來聰明智慧又有力氣,可是他卻荒淫無比,嗜酒放蕩,寵愛女人。他寵愛妲己,建造瞭酒池肉林,讓男女赤身裸體追逐期間,常常是通宵達旦地飲酒尋歡。他加重賦稅,壓榨民眾供自己淫樂,百姓們怨恨他,諸侯也紛紛背叛。為瞭對付這些怨恨,他加重刑罰,還發明制造瞭“炮烙”這種空前絕後的酷刑。炮烙刑就是在銅柱上塗滿油,讓人在上面爬,下面點燃炭火,人爬不動瞭就會掉到炭火裡燒死。   殷紂王的三公是九侯、鄂侯和西昌伯(就是後來的周文王)。九侯有個女兒,非常漂亮,獻給瞭紂王為妻。隻因這個女子不喜歡淫蕩,紂王一怒就殺瞭她,同時還把九侯施以醢(hai)刑,就是剁成瞭肉醬。鄂侯極力勸諫,結果遭到瞭脯(fu)刑,就是被制成瞭肉幹。西伯姬昌僅僅是嘆息瞭一聲,結果就被囚禁在羑裡。  剁為肉醬和制成肉幹做什麼?難道僅僅是祭神和警示震懾嗎?對別的君主也許就是這些,但對於殷紂王來說,他完全會把肉醬、肉幹分給人吃。  中山國君  中山國是一個姬姓諸侯國,位於晉國國中。韓趙魏三國分晉後,魏國在魏文侯為君期間派兵攻打中山國。魏國派出的帶兵將領是樂羊,他是中山國人,就在他圍困中山國都城期間,他的兒子還在中山國為官。當攻守戰事激烈之時,中山國將樂羊的兒子綁起來懸掛在城頭,想以此要挾樂羊緩攻。樂羊並沒有因此而減弱進攻的態勢,攻打更加猛烈。中山國君於是下令將樂羊的兒子煮瞭,然後派人送給樂羊一杯肉羹,樂羊喝瞭肉羹,繼續攻城。中山國君看到瞭他的決心,不忍心繼續打下去,終於放棄瞭抵抗。樂羊也終於在魏文侯第十年(前407)拿下瞭中山國。  這個中山國君實在是個獸性之人,認為拿人傢的兒子當盾牌就可以讓人退兵,豈不知這樣根本就不可能達到目的。有兩個問題擺在樂羊面前,一個是他退兵瞭,回去後魏文侯難道不會殺瞭他?另一個是,魏文侯難道不可以換一個將領嗎?把人傢的兒子煮瞭,除瞭表現自己的獸性,換不來任何想要的東西,人傢就是為瞭報仇雪恨,也會堅決把這座城攻下來。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達官貴人駭人聽聞的餮饕盛宴:美味的人肉黃巢造巨舂磨碎人肉當軍糧?竟吃掉百姓三十多萬三國演義中殘忍一幕:劉備飽食人肉宴值金百兩!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支拿人肉當軍糧的恐怖部隊盤點TOP10水滸中十大吃人的魔君:十大食人肉魔君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項羽  楚漢相爭期間,劉邦渡過黃河,拿下瞭成皋,在鴻溝以西駐紮,隔岸和項羽對峙。項羽在鴻溝以東駐紮,兩軍各自堅守陣地,一連相持瞭好幾個月。這個時候,彭越在梁地不斷地騷擾項羽的楚軍,截斷項羽的糧道,史稱“彭越擾楚”。面對如此局面,項羽非常憂慮而又無計可施。為瞭逼迫劉邦投降,項羽做出瞭一項很不人道的決定,拿劉邦的老爹劉太公作為籌碼,要挾劉邦。項羽做瞭一張高腿案板,把劉邦的老爹劉太公擱置在上面,然後對劉邦說:“現在你如果不趕快投降,我就把你爹煮死!”劉邦說:“當初咱倆都在懷王帳下的時候,曾經結拜為兄弟,這樣說來,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真要把你爹給煮瞭,請你分一杯肉羹給我!”  這事雖然最後沒有形成事實,但這並不能證明項羽就沒有幹過這種事情,否則,劉邦為什麼不說“隨你便”而是說“分我一杯羹”?在這之前,還真的有過項羽煮人的記錄。  項羽打敗瞭章邯,章邯投降,項羽率軍進入秦朝首都咸陽。有人勸項羽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為屏障,四面都是要塞,土地肥沃,是建都的好地方。如果在此建立都城,必定能夠成就霸業。”可是在此之前,項羽已經燒毀瞭宮殿,屠戮瞭城市,看到咸陽城破敗不堪的樣子,項羽思念故鄉,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好像穿瞭錦繡衣裳在夜間走路,有誰會看得到呢?”那個出主意的人說:“人傢都說楚人是猴子帶瞭人的帽子(沐猴而冠),果真沒錯。”項羽聽說瞭這句話,就把那個人扔到瞭鍋裡煮死瞭。   一句話不中聽就把人煮死,項羽這個人不是猴子,而是比猴子更兇殘的野獸!  劉邦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擁有天下,自有他比項羽更為民眾可接受的地方。比如說每到一地,項羽可能屠城,而他總是先行安民。在剛進入咸陽時,他首先來一個“約法三章”安定民心,後來進入三秦之地,他又廢除瞭秦法頒佈瞭漢法。但在殺瞭人分肉吃這種獸性上,他絲毫不比上面幾位帝王良善。  彭越在反秦起義的初期是一支獨立的武裝,滅秦後,項羽分封諸侯,因為彭越和項羽沒有隸屬關系,也就沒有他什麼事。楚漢戰爭時期,彭越歸屬漢王劉邦。鴻溝對峙期間,彭越作為劉邦的遊擊兵,很好地襲擾瞭項羽的後方,使項羽不能專心對付前方的劉邦。在對項羽最後一戰前,劉邦將韓信、英佈、彭越封為王,並把他們的軍隊全部調來和項羽決戰。打敗項羽後,劉邦當瞭皇帝,這三人仍然被封為諸侯王。漢十年(前197),陳豨在代地造反,劉邦禦駕親征。到瞭邯鄲,劉邦要求彭越前來助戰。彭越借口有病沒有前去,隻派瞭很少數量的軍隊到達邯鄲。劉邦很生氣,派人責備彭越。彭越非常害怕,打算親自去劉邦面前謝罪,被部將扈輒勸阻制止。扈輒說:“大王當初不去,被責備瞭再去,去瞭就會被捕,不如就此造反。”彭越沒有聽從扈輒的意見,也沒有前去面見劉邦,仍然稱病。彭越對自己封地梁國的太仆生瞭氣,打算殺掉他。梁國太仆就逃到劉邦那兒,告發彭越和扈輒造反。劉邦派出使者出其不意地逮捕瞭彭越,把他押到瞭洛陽。劉邦本來打算把彭越廢為平民,流放到蜀地,可是呂後卻說:“彭越是個豪壯而勇敢的人,僅僅是把他流放,這是給自己留下禍患,不如殺掉他。”於是,呂後就讓彭越的門客再一次告發彭越造反,劉邦將彭越殺死,並將其滅族。這是漢十一年(前196)的事情。  本來,事情到此為止也就該完瞭,可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劉邦突然間顯出瞭喪心病狂的獸性,他將彭越剁成瞭肉醬,又把肉醬封好分別賜給瞭諸侯。也許是為瞭震懾諸侯和異姓王吧,但這個目的不但沒有達到,反而促使瞭淮南王英佈造反,劉邦不得不再一次禦駕親征。  劉邦建立瞭大漢王朝,他所采取的一些政策為大多數人民所接收,促進瞭社會的發展,因而劉邦功不可沒。但是,劉邦這個人卻總是讓人喜歡不起來,應該說,他這種獸性發作時的濫施淫威,不能不使他的形象極大地受損。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驚悚刑具:讓古代女囚生不如死的酷刑“鐵蓮花”

  導讀:“鐵蓮花”——當女囚坐的上去時,獄卒拉動木馬尾部的一個機關,“鐵蓮花”便會一開一合地在她的下體內不停旋轉,讓女囚頓時痛疼難忍,大有生不如死之感。那麼,“鐵蓮花”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殘酷的刑具,為何會讓古代女人望而生畏、聽之膽寒、坐之魂飛魄散?  據有關資料記載,“鐵蓮花”是中國古代一種酷刑,專門針對那些所謂“不守婦道”的女人而制作的。古時候有一種針對女性的酷刑叫做“騎木驢”,也叫做“騎木馬”,而致命的鐵梨花就隱藏在“木驢”的背部,對於那些所謂“不守婦道”的女人,通常讓她們騎在“木驢”上,官吏審問時如果不老實交代罪行,官吏就會命衙役們轉動木驢上的旋轉鐵梨花,對女性下體進行折磨,這時候他們往往痛疼難忍,叫聲淒厲,發出哀求,甚至昏厥過去。原來,“鐵蓮花”是一種由鋒利鐵片組成的花朵狀刑具,形似蓮花,所以取名“鐵蓮花”。不難想像,當它展開並轉動時,能把一層下體的血肉絞下來……因此,隻要獄卒拉動木馬尾部機關,“鐵蓮花”便會一開一合插入其下體,並不停地旋轉,當即令女性痛不欲生,大聲哭喊。堪稱中國古代最殘酷的經典刑具之一。  據有關史料記載,第一次女性罪犯被判“騎木驢”,應該在北宋時期。古典名著《水滸傳》中就有關於北宋時期女人“騎木驢”的描寫。那是在武松怒殺潘金蓮和西門慶之後,慣拉皮條和教唆殺人的王婆被判處“剮刑”:大牢裡取出王婆,當廳聽命。讀瞭朝廷明降,寫瞭犯由牌,畫瞭伏狀,便把這婆子推上木驢,四道長釘,三條綁索,東平府尹判瞭一個”剮”字,擁出長街。兩聲破鼓響,一棒碎鑼鳴,犯由前引,混棍後催,兩把尖刀舉,一朵紙花搖,帶去東平府市心裡,吃瞭一剮。”   其實,在北宋時期,所謂“木驢”通常是一面圓長型的木板,下面安裝有四條支撐的驢腿或滾輪,如同一張普通的條凳。所不同之處,首先是其表面並不平坦,而呈現一定的弧度,類似驢背的形狀;另外於長木板正中間,安裝一根約二寸粗、一尺餘長的圓木橛子向上直豎,象征驢球,因而一般稱呼此類殘酷刑具為“木驢”。  當被判死罪的女犯三審定讞之後,她的全身衣褲將被完全剝光,驗明正身,然後衙役們將女人捆綁妥當,便可將她的雙腿分開,下體對準那根驢背上的粗木橛直插進去。接著,用鐵釘把女犯的兩條大腿釘在木驢上,防止其因負痛而掙紮。然後由四名大漢抬著“木驢”上的女犯人遊街示眾。  有關資料表明,在女犯人“騎木驢”遊街的過程中,河北、山東等地會使用帶刺的荊條,也就是《水滸傳》中所說的“混棍”,一邊抽打女犯的後背,一邊強迫其高喊:”淫婦某氏,於某月某日犯淫,於此木驢遊街示眾,警示眾人,莫如妾身之下場!”,其餘大部分地區則會在遊街時以水火棍狠打女犯的乳房和臀部,以增加其羞辱感和疼苦。相關閱讀推薦:不忍直視!古代日本人懲罰女囚犯的12大變態酷刑中國史上最慘絕人寰的變態酷刑:讓人觸目驚心!盤點古代史上30大驚人酷刑:割喉剖腹太嚇人瞭!揭秘歷史上真實存在的10大酷刑:令人生不如死!美國中情局虐囚十大酷刑 中情局性侵酷刑曝光!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到瞭明末清初,“騎木驢”的刑罰更加殘酷。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的“騎木驢”的過程是這樣的:先在一根木頭上豎起一根木柱,把受刑的女子吊起來,放在木柱頂端,使木柱戳入下體內,然後放開,讓這名女子身體下墜,直至木柱“自口鼻穿出,常數日方氣絕”。  清朝時期,官場刑獄又發明瞭比較復雜的“木驢”刑具,與原先“木驢”不同的是,這類木驢上面的木橛子下面連接瞭偏心輪一類的活動機關,可在木驢移動時由車輪帶動木橛子在女犯人的下體裡一下一下地抽插。更重一點的木驢在插下體木橛子的後面,還會加上一根套入女犯肛門的木橛,以在遊街時對年輕女人的身體造成更強烈的刺激,痛苦和凌辱。  判處木驢遊街的女犯在處決前會被剝光全身衣服,在遊街當日於處決的刑場或其它公眾場合強迫展示其乳房,下體和肛門。有些女犯進行遊街前會遭到衙役的公開輪奸或殘酷的婦刑凌辱,以達到恫嚇民眾和削弱女犯人體力避免反抗的效果。但依照慣例禁止在她們的裸體上留下可辨認的傷痕。而對於那些還是處女或年輕少婦的人犯,在遊街前要接受衙役的強奸“破身”是不成文的規定,這是為瞭避免她們相對嬌嫩的下體在木驢遊街時大量出血,而撐不到刑場即受刑不過身亡,因此必須在遊街前先把她們的處女膜弄破,並充分開發其下體。這類的破身一事,通常由資深的刑律人員於遊街前一日進行,不過也有在當日上午於遊街前公開破身的。   據有關史料記載,女犯人“騎木驢”遊街示眾時,上身通常除反剪雙手外不做固定,給予其一定的回旋空間以避免過度掙紮造成的下體傷害。但由於強烈的恥辱感和痛苦,遊街時會將女人的雙腳腳踝以腳鐐或麻繩固定在木驢車底板兩側的鐵環上。女犯人的背後會被插上書明人犯姓名籍貫和罪行的朱批標牌,表示驗明正身等待處決,然後“木驢”才可正式開動。  女犯人遊街示眾時,“木驢”上的兩根木橛會一上一下交替插入女犯人的下體和肛門,引發一種極為殘酷、類似輪奸的痛苦感覺,讓其感到一種身體將被捅穿的極度強烈的恐懼與刺激,由於女犯的雙腿被分開固定在驢背的兩邊,使她們完全無法藉由夾緊大腿緩解每一次抽插的威力,隻是造成體力無謂的消耗,並讓位於身體重心的前後兩個孔穴受到比一般性行為強勁許多的刺激,許多身形較為嬌小的女犯人,甚至因為木驢捅刺的力道過於難以承受,而在遊街的半途大便失禁。  同時,由於女犯人的雙腿被分開固定,其被木橛子抽插的下體和肛門,在遊街時將會往前方暴露出來,圍觀的百姓可以清楚地看見刑具在女人身體中進出的過程。而由於木橛在下體的抽動比進行一般性行為時猛烈,乳房比較大的女犯遊街時,其雙乳也會隨著身體的上下擺動被插得一挺一挺地劇烈跳動,而押解的護衛人員也會在遊街時玩弄女人的乳房和屁股給百姓觀看,直接加深瞭遊街示眾時對女犯人人格的空前凌辱和色情氣氛。  為瞭避免女犯人被木驢整死,有的地方官場刑獄對“木驢”在安全性上還做瞭更完善的改良。他們在“木驢”上的木橛子正中間開有一個孔,可以用活動唧筒將溫熱的香油註入女犯人的下體內起潤滑的作用。但於此同時,每一次木橛的抽動和香油的噴射,都會對女犯的下體和肛門造成更為強烈的刺激。分頁:2/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在當時,女犯人“騎木驢”遊街示眾的時間長度通常不會超過三個時辰,一般自辰時初示眾到午時為止。而由於女犯必須用力繃緊雙腿以抵抗下體和肛門處的壓力,所以行刑前將她們從“木驢”上解下來時,沒有一個能夠自己站起來。此時,受刑的女犯人被堅硬的木橛子搗爛瞭子宮和內臟,大都是氣息奄奄,昏死過去。這些女犯人在遊街示眾之後,一般還會在刑場上繼續示眾其赤裸的身體,直到正式執行死刑。  清朝晚期,清朝統治者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對於被俘虜的太平軍得女兵也采取這種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騎木驢”酷刑。1860年6月13日《華北先驅報》上就發表一封目睹清兵凌遲太平軍俘虜的信件。這封信件的主要內容是:  在太倉被占領的次日,上午11時光景,有一大批太平軍俘虜被押送到衛康新附近清軍營地。這批太平軍俘虜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從剛出世的嬰孩,到八十歲蹣跚而行的老翁,從懷孕的婦人,到十至十八歲的姑娘,無所不有。清軍把這些婦女和姑娘,交給一批流氓強奸,然後拖回來讓她們“騎木驢”。有些少女,劊子手將她們翻轉來面朝天,撕去衣服,然後用刀直剖到胸口。這些劊子手做剖腹工作,能不傷五臟,並且伸手進胸膛,把一棵冒熱氣的心掏出來。還有很多吃奶的嬰兒,也從母親懷裡奪去剖腹。這些太平軍俘虜,最後有的被剖腹殺害,有的遭凌遲處死。   由此不難看出,“騎木驢”也罷,“鐵蓮花”也好,無疑都是古代歷史上最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殘酷刑罰,是人性惡念最典型最集中的體現,在古代男權主義統治下的社會,女人的命運和結局大都是十分悲慘的,尤其是被男人們認為犯瞭什麼錯誤的女人,不僅要遭到封建統治者的肆意摧殘。而且成為男人們集體發泄的對象。  古代針對女囚的十大酷刑排行榜:  NO1.古代懲罰女囚的十大酷刑之一——騎木驢  騎木驢是古代專門懲治那些勾結奸夫謀害親夫的女人所用的酷刑。據《二十四史演義》說,明末的騎木驢是這樣的:先在一根木頭上豎起一根木柱,把受刑的女子吊起來,放在木柱頂端,使木柱戳入陰道內,然後放開,讓該女身體下墜,直至木柱“自口鼻穿出,常數日方氣絕”。  據歷史記載,木驢有許多種樣式,大致可因當地的制造工藝水平高低,分為繁簡兩種。簡單的,不過是一段圓木頭,下面安四條腿,像一張條凳,所不同的,第一是“凳面” 不是平的,而是呈圓弧形;第二“凳面”正中間,有一根二寸來粗、一尺多長的圓木棍兒,向上豎著,象征驢的器官,這就是這種刑具被稱為“木驢”的原因。  女犯被判剮以後,就把她全身衣褲剝光,把她強按在木驢上,關鍵的是一定要把木棍插進女犯下身。女犯負痛,當然要掙紮,所以還要用四枚大鐵釘把女犯的兩條大腿釘在木驢上,然後由四名大漢抬著木驢遊街。遊街隊伍的前面,敲著破鼓、破鑼,之所以一定要用破鼓、破鑼,絕不是沒有好鑼好鼓,而是一定要和縣太爺出行的“鳴鑼開道”有所區別。  在遊街的過程中,還要用帶刺的荊條。也就是《水滸傳》中所寫的“混棍”抽打女犯的後背,要她高喊:“我是謀殺親夫的淫婦,大傢來看我的下場!”這是中國傳統酷刑中,專門用來對付“紅杏出墻”又加“謀殺親夫”的婦女的。充分體現瞭男權社會、夫權社會對“不守婦道”女性的殘酷摧殘。分頁:3/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所謂“繁式”,估計可能是“科學技術”發達、木制機械制作技術精良以後對傳統“手抬”木驢的技術改進:繁式木驢,肚子裡是空的,四條“驢腿”,各安木輪,女犯遊街的時候,不是被抬著走,而是有人在後面推著走。關鍵的一筆,是木輪連著一條“制動桿”,制動桿連著木驢肚子裡的一個“偏心輪”,偏心輪又連著象征驢器官的木棍兒。所以,木驢往前推,木棍就能上下伸縮。往往女犯還沒有押到刑場,由於木棍兒搗爛瞭內臟,早已經半死不活,氣息奄奄瞭。  NO2.古代懲罰女囚的十大酷刑之二——笞杖  在古代社會,女人千萬不能淪為女囚,而一旦淪為女囚,輕則在堂上被裸體笞杖,即杖臀,或叫打屁股;重則被脫掉褲子遊街示眾,名曰賣肉。而在大牢裡被牢頭玩弄、奸淫則更是傢常便飯。  笞杖是中國古代使用得最廣泛的刑罰。一些朝代規定笞杖之刑是杖臀,即打屁股。若是婦女犯罪需用笞杖,也是杖臀。宋、元兩代都有去衣受杖的規定。  到執行刑獎那天,原告一方事先選約集親友,一齊去到公堂,名曰“看打”。他們又花錢買通行刑衙役,在行刑時對受刑女子百般凌辱。衙役做這行是很在行的,他們的腳段有“掘芋艿”、挖荸薺”、“剖葫蘆”、“剝菱角”等名綱。有時縣官還未降堂,衙役先把被告女子褲子脫掉示寡,隨即拉到門後大街上,名曰“賣肉”。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婦女受不瞭這樣的侮辱,回去後便自盡而亡。還有一種常規:被告婦女必須光著腳過堂。未過堂之後,先在衙後摘著刑具暫押。這時仇傢就乘機鬧事,慫恿無賴子弟把這婦女的鞋子脫掉,褲子褪下,有的人順腳把鞋子拾去,滿街人隨意傳看。如果這天縣官不出堂,第二天照樣尋鬧一番。在過堂之後,還要監押在衙門後示寡一天,無賴子弟又去終夜圍瞅,撫摸挑逗,嘻笑取逗。

他才是古代武功第一的太監:“東方不敗”的原型

  他才是古代武功第一的太監,“東方不敗”的原型!  看多瞭武俠小說和電影,你可能會被“熏陶”出一個很深的印象——自古高手出太監。  難道不是嗎?金庸《笑傲江湖》裡最高深的武功秘笈“葵花寶典”,就是太監原創的;溫瑞安《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裡,武功最為高深莫測的米公公也是個太監。  武俠電影《龍門客棧》裡甄子丹扮演的曹少欽;《笑傲江湖》中劉洵扮演的廠公;《新鹿鼎記》中吳孟達扮演的海大富;《龍門飛甲》裡陳坤扮演的雨化田,無一不是陰險毒辣武功高強。   那正是:太監會武術,誰也擋不住!  話說回來,歷史上,真實的太監也像電影中武功那麼高呢?  1、太監會武術,是小概率事件  大傢熟悉的一些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壞太監,比如趙高、張讓、高力士、李輔國、魚朝恩、王振、劉瑾、魏忠賢、李蓮英等等,都曾經權傾一時,禍國殃民,但他們都是清一色的心機奸詐、巧言令色之輩,和武功高不搭界。  有人會說,高力士不厲害嗎?名字都叫“力士”,最起碼力大無窮啊。 圖:武俠電影裡一身邪氣的太監高手們  兩碼事。《新唐書》記載瞭高力士名字的由來:“聖歷初,嶺南討擊使李千裡上二閹兒,曰金剛,曰力士,武後以其強悟,敕給事左右。”  意思就是,有兩個小太監,一個叫金剛,一個叫力士,被地方官獻到宮中,武則天因為他們聰明,命這兩小子在左右侍奉(南北朝、隋唐人起的名字,有很多與佛教用語相關,比如摩柯、須陀、羯磨、金剛、力士)。  古代確實有一些領兵打仗的將軍太監,比如北宋的李憲、童貫曾率數十萬大軍攻打西夏和遼,明代三寶太監鄭和“知兵習戰”,統帥海軍完成七下西洋的壯舉,他們雖然在軍中有威嚴,但會不會武功、武功有多高就無稽可查瞭。  明代的特務組織東廠、西廠,是武俠電影最喜歡做文章的,不過,兩廠的首領雖然都是皇帝的心腹太監,但真正會武術、負責抓捕暗殺的差役叫“番子”,都是錦衣衛裡調派的,和太監沒有關系。  清代倒是有會武術的太監,叫“技勇太監”。比如共有五百多名太監的圓明園裡,就有“技勇太監六十名”。   1860年英法聯軍殺到圓明園時,20多名“技勇太監”在“八品首領”任亮帶領下,“遇難不恐,奮力直前”,打傷瞭兩名聯軍軍官:軍曹長比挪“胸部受劍創極深,左手中矢”,另一名軍官則中彈。寡不敵眾之下,這20幾名太監全部殉難。  2、半路當太監的一代武術宗師相關閱讀推薦:真實存在的武林門派:當今中國各大門派及掌門人 華佗排名第一!中國古代真實存在的十大武林高手32位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武林高手!排名不分先後揭秘晚清武林十大高手排名:誰才是武林第一? 中國武功到底能不能打?戚繼光無視武林高手分頁:1/13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從生理上說,太監是凈身受過宮刑的人,沒法分泌雄性激素,體力比正常男人差一大截,成為武功高手的概率不是沒有,隻能說非常罕見,後文揭曉。  千萬不要寡以為太監都是吃喝玩樂之輩,太監要是發憤圖強,厲害無比。  因為太監斷絕瞭正常人的生理欲望,雖然沒法享受男歡女愛,但一旦心無雜念地做一件事,成功的希望當然倍增。比如東漢太監蔡倫發明瞭造紙術、鄭和成為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傢,就連司馬遷,也是宮刑之後寫出瞭偉大的《史記》。  說到這裡,終於要揭曉古往今來武功最高的太監名字瞭。  他是清代“鐵帽子王”肅親王府中的太監。內傢拳絕藝八卦掌的創始人、清代十大武林高手之一的董海川。

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十大暴君:盤點古代暴君列表

  1、夏國王——桀  暴君案列:以人為騎 強迫百姓苦役  桀,又名癸、履癸,生卒年不詳,相傳桀是夏朝最後的一個國王。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建造許多豪華宮殿,無休止地征發百姓,強迫他們勞役。平民和奴隸紛紛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桀還自比為太陽,以為可以和太陽一樣永存。老百姓恨死他瞭,咒罵他說:你這個太陽啊,什麼時候滅亡,我們願意與你同歸於盡。在位53年,國亡,被放逐而餓死,葬於南巢臥牛山(今安徽省巢縣臥牛山)。  桀力大無窮,能空手拉直鐵鉤。他仗著這股蠻力,經常無端傷害百姓。他為政殘暴,破壞農業生產,對外濫施征伐,勒索小邦。他即位後的第三十三年,發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擋不住,進貢給他一個美女,名叫妹喜。他十分寵愛妹喜,特地為她造瞭富麗堂皇的瓊室、象廊、瑤臺和玉床,供他倆荒淫無恥地享樂。這一切的負擔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異常,敢怒而不敢言。  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到瞭晚年,更加荒淫無度,竟命人造瞭一個大池,稱為夜宮,他帶著一大群男女雜處在池內,一個月不上朝。太史令終古哭著進諫,桀反而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閑事,終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藥,就投奔瞭商湯。   夏桀手下有個叫關龍逄的臣子,聽到老百性的憤怒聲音,覺得大勢不妙,便對桀進諫說:“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愛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穩固。哪今陛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滅亡。陛下已經失去瞭民心,隻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桀聽瞭又怒罵關龍逄,最後更下令將他殺死。  夏桀認為他的統治永遠不會滅亡。他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他還召集所屬各部首領開會,準備發動討伐其他部落的戰爭。這樣,桀也就日益失去人心,弄得眾叛親離。這時候,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日益興旺瞭起來。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不久終於滅亡夏朝。夏桀逃走後被活活餓死。相關閱讀推薦:自古明君多暴君:唐太宗李世民殺兄逼父奪帝位歷史上盛產暴君的英國是如何走向民主專政的?朱元璋對付出軌女人的毒辣手段:朱元璋是暴君嗎?從明主到暴君:揭開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變臉定律史上最冷血皇帝相繼殘害15手足!南漢暴君中宗劉晟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商紂王——辛  暴君案列:創立炮烙之刑 砍頭、剁肺、甚至剖腹取出胎兒看是男是女。逼迫比幹挖心  商紂王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叫做受,又稱帝辛。帝乙死後繼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33年而國亡。自焚於朝歌鹿臺。  商紂王長得外貌漂亮,身材高大,力大無窮,勇武絕倫,能徒手和猛獸搏鬥,並且聰明過人,能言善辯,又有才能。但是,他的聰明和才能不僅沒能鞏固商王朝的統治,挽救商王朝的滅亡,反而加速瞭商王朝滅亡進程。原因是一方面商王朝統治,此時已經走到瞭衰亡時期,另一方面商紂王的聰明和才能被用於揮霍享樂殘酷傷害人民、剝削壓迫人民上,因此加速瞭商王朝的覆滅。  紂王對美女蘇妲己,寵愛無比,整日與妲己飲酒作樂,為瞭方便,他學著當年夏桀的樣子,在宮院中挖個大池子,池中灌滿酒,稱作“酒池”,池邊的樹木上掛上肉塊,稱作“肉林”,又命許多男女裸體在池中互相追逐嬉鬧。為瞭博得妲己的歡心,紂王任意將路人砍頭、剁肺、甚至剖腹取出胎兒看是男是女,非常殘忍。   由於紂王荒淫無度,揮霍無度,浪費無度,為瞭填塞無窮的欲壑,隻能把這些負擔加上人民和屬國的頭上,大肆搜刮錢財和珍寶,殘酷剝削廣大勞動人民,這使廣大奴隸和平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廣大人民日益不滿,平民反抗和奴隸逃亡接連不斷,大臣們也多次勸諫,紂王一概不聽。為瞭鎮壓日益增長的不滿和反抗,制裁向他不斷勸諫的大臣,紂王沿用瞭過去已有的黥、劓、刖、宮、辟等五刑外,還新創設一些更加殘酷的刑罰,如先把人殺死,然後剁成肉塊、肉醬,稱作“肉醢”,把人殺死後烤曬成肉幹,稱作“肉脯”。更為殘酷的是用銅錢鑄成空心柱子,柱中燒紅炭火,將不滿他暴行的臣民,脫光衣服,綁銅柱上活活烤死,稱之為“炮烙之刑”。  紂的兄長微子啟多次勸諫,紂仍然一意孤行,微子啟隻好離開都城,躲藏起來。叔叔亞相比幹勸諫他,他竟然說:“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就倒要看看你的心有幾孔!”命人把比幹殺死,取出心來觀看。大臣梅伯昌死勸諫,竟遭“熗烙之刑”。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3、周厲王——姬胡  暴君案列:橫征暴斂,剝削人民造成國人暴動  他在位期間,橫征暴斂,加重瞭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瞭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瞭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防禦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於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這些引得國內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公元前841年,發生瞭國人暴動,人民包圍瞭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後於公元前828年死於彘(今山西霍縣)。他出逃後,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自共和元年(前841)中國歷史有瞭明確紀年。  周厲王在位期間,重用奸佞榮夷公,不聽賢臣周公、召公等人勸阻,實行殘暴的“專利”政策,奴役百姓,不讓他們有絲毫的言論自由,以至於行人來往,隻能以目光、眼神來示意。於是周朝國勢更加衰落,朝政更加腐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於是開始聚眾起義,沖進王宮,試圖殺掉厲王,史稱“國人暴動”。厲王隻好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周朝邊境—彘(今山西北部)。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姬胡的謚號是厲王。   4、秦二世——胡亥  暴君案列:殘害宗親殺戮大臣實行暴政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帶著胡亥第五次出巡全國,後來病死在沙丘,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遺詔,賜死長子扶蘇,立胡亥為帝。  秦二世即位後,宦官趙高掌實權,實行慘無人道的暴政統治,陳勝、吳廣扯起農民起義的大旗,揭開秦王朝滅亡的篇章。公元前207年,年僅23歲的秦二世胡亥,在登基3年後被趙高殺死。  胡亥的天下原本就是偷來的,做賊心虛,害怕諸公子與他爭帝位,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殺個幹凈。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於是在趙高的羅織誣陷下,胡亥連興大獄。趙高將公子十二人、公主十人,舊臣近侍若幹人一起拘捕,在嚴刑拷打之下,全部問成謀逆重罪。結果,公子十二人戮死在咸陽,公主十人則在杜郵被肢解,所有財物抄沒入官,被株連者不可勝數。  在胡亥殺掉的所有兄弟中,隻有公子高是個例外,沒有被誅連九族。在胡亥開始瘋狂地屠殺兄弟姐妹的時候,其實公子高並沒有被拘捕。公子高是個聰明的人,他看到胡亥連一母所生的兄弟都殺死,眼看著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個個都死在瞭胡亥的手下,知道自己也不會被幸免。於是,公子高就想逃走避禍,但是為瞭保全自己全傢老小的性命,公子高橫下心來,上書胡亥,說:“父皇不幸早逝,做為的他的兒子,不能為他老人傢盡孝道,既然他老人傢已經仙逝,我做為挑逗兒子,理應殉葬父皇,好在地下陪伴服侍他。”胡亥一看非常高興,認為公子高恪守孝道,於是就免瞭他全傢的死罪,並賜錢十萬厚葬公子高。  趙高一心排除異己,鞏固自己的權勢。秦始皇的子女都被殺完瞭,於是,趙高開始瞄向那些忠於朝廷的“異己”,借故制造冤獄,殺死瞭很多忠良大臣。

古代也有“限購令”:明清時禁官員在為官地買房

  導讀:先說西漢的限購政策。大約在漢高祖劉邦的老婆呂雉當政時,朝廷頒佈瞭如下規定:“欲益買宅,不比其宅,勿許。”(《二年律令·戶律》)這條規定的意思是說,你想買房,可以,但你要買的房子必須緊挨著你現有的房子,中間隔瞭一傢都不行,非緊鄰居民間進行的不動產交易是不被允許的。  要問當時為什麼會出臺這樣奇怪的限購政策,概括起來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西漢初年土地私有化還不明顯,居民的宅基由政府統一劃分、統一分配,一戶傢庭隻給一塊宅基。為瞭維持這個狀態,政府不希望再出現土地兼並,不希望部分居民坐擁多處宅基而另一部分居民卻身無立錐之地。所以當時的政府一方面限制房產出售:國傢分配的房子或宅基,你可以賣掉,但是賣掉之後就不能再申請分配瞭;另一方面則限制購買:想買房可以,但得問問你傢鄰居是不是剛好要賣。這一買一賣的限制,使得西漢初年的住房交易非常少見。另一個原因是,西漢登記人口和房產,用的是原始的“手實”加“舉發”手段。傢裡有多少人,住多大面積的房子,你自己報,這叫“手實”。萬一你為瞭少交人頭稅和財產稅,少報人口和房子怎麼辦?不怕,政府鼓勵鄰居檢舉揭發,揭發屬實,抓你坐牢,沒收你的傢產,一半傢產充公,一半傢產用來賞給檢舉揭發你的鄰居,以資獎勵,這叫“舉發”。為瞭方便政府管理和鄰居“舉發”,就必須把每一戶居民都盡可能固定到一個地方長期定居,限制你隻能購買緊鄰的房子,就是為瞭達到這個目的。   到瞭唐朝,一種持續瞭一千多年的限購政策出臺瞭,用8個字來總結,叫“求田問舍,先問親鄰”。什麼意思呢?就是買地皮也好,買房子也好,不光要經過原業主的同意,還必須經過原業主鄰居和族人的首肯,否則,不管你付給原業主多少錢,簽訂的合同多麼完美,在法律上都是不被承認的。唐朝的規定是這樣的:“天下諸郡,應有田宅產業,先已親鄰買賣。”(《唐會要》卷85)全國不管哪個城市,一切地皮和房產,想出售,先問你親戚和鄰居是不是同意。五代十國的規定是:“如有典賣莊宅,準例房親鄰人合得承當。若是親鄰不要,及著價不及,方得別處商量,和合交易。”(《全唐文》卷996所載後周廣順二年律令)賣房的時候,先問四鄰和族人是否想買,如果他們不願,或者出的價太低,你才能賣給其他人。宋朝規定:“應典、賣、倚當物業,先問房親,房親不要,次問四鄰,四鄰不要,他人並得交易。房親著價不盡,亦任就得價高處交易。”(《宋刑統》卷13)這比五代十國時還細,明確瞭征求意見的順序:先問族人,後問四鄰。  元朝規定:“前去立賬,遍問親鄰,願與不願執買,得便與人成交。”(《至元二年晉江縣務給付麻合抹賣花園公據》,收錄於《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光口頭上征求親鄰同意無效,還得立一張“問賬”,讓族人和鄰居挨個簽字,大夥都同意你賣房瞭,你才能出售。明朝的規定與元朝相同。事實上,直到清朝,甚至到瞭民國,“求田問舍,先問親鄰”的規矩還在局部地區持續,因為親鄰找麻煩而不得不取消交易、退換房產的案例屢見不鮮。買賣房,隻要買主賣主都樂意就足夠瞭,為何還得經過賣方族人和鄰居的同意呢?這裡有他們什麼事啊!其實原因無非兩條:一是為瞭保護宗族財產不流失。古代中國從來不存在明晰的完全屬於私人的物權,一切不動產在法律和道德兩種層面都是既屬於個人又屬於族人的,尤其祖輩遺留的房屋,如果未經叔伯兄弟的同意就拿來出售,極可能會引起持久的甚至大規模的同族爭鬥,即使是出於維護基層穩定的目的,地方政府也必須要求“求田問舍,先問親鄰”。第二個理由則跟西漢時一樣,是為瞭便於親鄰檢舉,幫助政府控制每一戶居民。   針對官員的限購令  從元朝開始,又出現瞭一種新的限購政策:不許當官的買房。嚴格地講,不是禁止所有官員買房,而是禁止蒙古官員在原南宋統治區域如江蘇、浙江、福建等地買房。為什麼做出這種規定呢?還是兩條原因:第一、蒙古滅瞭金國、西夏、大理和南宋,從前朝那裡繼承瞭許多國有房產。在滅國的過程中,死在他們鐵蹄下的平民也不少,那些平民的房子也因為無人看管而收歸國有。這樣,在元朝初年,政府手裡就握有大量公房,可以隨心所欲地分給各級官員,作為他們的辦公樓或者傢屬院。換句話說,大多數蒙古官員都能分到房子,沒必要再去購買。  第二、南宋剛剛滅亡那會兒,一批任職江南的元朝蒙古官員嫌分到的公房太小,出去借住或購買民房。借住民房的不僅強拿強要,而且強奸殺人;購買民房的也很蠻橫,譬如一套房市價十萬,他們隻給五千,甚至一分錢不給,弄一張假合同,逼著原業主簽字畫押,房子就成他的瞭。他們這樣做,激起瞭極大民憤,各地義軍紛紛起兵抗元。為瞭撫慰江南、化解民怨,元世祖忽必烈於是頒佈瞭禁止蒙古官員在江南購置產業的嚴令。到瞭明清兩代,不許官員買房的政策進一步擴大化,朝廷禁止所有官員在工作所在地買房。明朝的規定是這樣的:“凡有司官吏,不得於見任處所置買田宅。違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明代律例匯編·萬歷問刑條例·任所置買田宅》)敢在工作所在地買房,讓朝廷得知,扒褲子打五十大板,開除公職,最後還要沒收你買的房子。  清朝的規定則在照搬明朝法律的基礎上又加瞭一條:“旗員歷任外省,有在任所置產者,勒限責令,變價回旗。如有隱匿不報,查出財產入官,地方官失察,照例議處。”(《乾隆實錄》卷8)就是說,不光限制官員購房,還限制旗人購房,凡旗人去外地工作,膽敢在工作地買房,其所買房產由朝廷強制拍賣,拍賣所得歸政府所有。如發現旗人在工作所在地買房,當地官員也有責任向朝廷舉報,如不舉報,一旦查出,跟著買房人一起受處分。明清政府何以要這樣規定?目的是嚴防官員腐敗,維護自身統治。畢竟官員收賄方式花樣繁多,又唯獨無償或者低價受贈不動產最難查清,於是幹脆就不讓他們在工作地擁有房產。那些在任職地買瞭房的,會被默認為貪污,受到嚴懲。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歷史上古人們都吃什麼油?解讀古代的“駐京辦”興衰史:漢朝已有唐朝全盛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神有哪些?傳說中的女神仙名諱為中國古代特殊文化現象:父輩名不能提及揭秘:中國歷史上那些觥籌交錯間的古代酒席遊戲古代“三尺”含義多:紙張發明以前曾指代法律

古代禦史如何反腐:10多位禦史用20年扳倒嚴嵩

  導讀:到禦史鄒應龍扳倒嚴嵩時,前面共有十位禦史或給事中彈劾過嚴嵩,但都沒有好下場,不是被貶、除名、下獄,就是被廷杖打死。對此,連修《明史》的人都不得不說:“當世宗之代,何直臣多歟!  在古代,扮演反腐這一角色的是禦史府或禦史臺,當然後來也有都察院之類的稱謂。禦史不理庶政,過去叫“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明史》),這是古代監察制度的重要內容。那麼,古代的禦史是如何反腐的?  據邱永明先生考證,以禦史彈劾為核心的監察制度創立於秦,秦和西漢的中央監察機關稱禦史大夫府,禦史府長官為禦史大夫,雖為副丞相,但並不受丞相領導,而是與丞相和太尉同位三公,分別受皇帝領導。西漢末到東漢,禦史府演變為禦史臺,放在皇室的親信機構少府,與尚書臺、謁者臺合稱“三臺”,禦史中丞作為臺主與司隸校尉、尚書令號稱“三獨坐”,具有獨特的地位。至魏晉,禦史臺脫離少府,成為獨立的中央監察機關,歷代承襲而不改。(邱永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為何帝國要建立一套監察制度呢?因為各級官員是皇帝請來的“打工仔”,老板怕打工的偷懶怠工、貪贓枉法、徇私舞弊,挖帝國公司的墻腳,導致帝國大廈傾覆,所以找一些監工來監督他們,使其盡忠盡職盡責,不敢貪腐。禦史既是監工,當然不能由被監督者推選任免,而必須由皇帝親自任免,其他部門想插手基本上不行。   皇帝的監工是“朝廷耳目”,故要格外精挑細選。比如唐代要求:“凡所取禦史,必先質重勇退者。”宋代要求:“禦史必用忠厚淳直、通明治體之人,以革澆薄之弊。”明代要求,“當用清謹介直之士。清則無私,謹則無忽,介直則敢言。”可見,從選人開始,就註重正人先正己,以樹立禦史的權威。  “權力隻對權力的來源負責”,禦史由皇帝任免,直接對皇帝負責,不受同級、上級行政長官的幹預,甚至不受禦史臺長官左右。禦史出巡回京,“或露章面核,或封章奏核”,直接向皇帝匯報,無須經臺主轉呈,哪怕臺主轉呈也不能拆閱。同時,皇帝還賦予禦史“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尚方寶劍,在特殊情況下,禦史可以“便宜從事”,先斬後奏。  為瞭避免禦史行使職權受幹擾,在組織編制和地位上,禦史臺與行政、司法、軍事等部門平行而立,不受其他部門管轄,完全獨立,自成體系。比如唐代禦史臺下設臺院、殿院、察院,分工監察,各負其責。  對地方官員的監察也是如此,由中央派出禦史(不同朝代稱謂時有不同)到地方,設立派出機構,垂直管理。比如漢代的十三刺史,是中央派出官員,設立州衙門,不受地方管轄節制,刺史的官秩隻有六百石(相當於低級縣令),卻敢以賤察貴,監督二千石的郡守,刺史“到所部,郡國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條”。相關閱讀推薦:青詞宰相嚴嵩:他以哪三件法寶固寵成為權臣八十多歲乞討餓死的明朝宰相嚴嵩:細數嚴嵩十大罪解密:嘉靖為何會重用貪官嚴嵩?嚴嵩得寵之謎揭秘歷史上最真實的嚴嵩:原是為國為民的賢臣!嚴嵩是怎麼死的 明代權臣嚴嵩到底貪污瞭多少錢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孟德斯鳩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禦史監督別人,誰來監督禦史呢?禦史也是人,還是有特權的人,禦史不受監督同樣會腐敗。禦史對皇帝負責,皇帝顯然可以監督禦史,可皇帝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監督得過來,所以,皇帝想出瞭用監工來監督監工的辦法。比如漢武帝設立司隸校尉和丞相司直,司隸校尉是皇帝特設的獨立監察機關,負責監督京畿地區百官,理當包括禦史臺的官員;丞相司直監察政府行政官吏,無論中央地方,都可以監督;而這兩個機構又都受禦史臺的監督,於是形成瞭三者互相獨立,各成體系,又互相彈奏的異體監督格局。  又比如宋神宗在尚書省設都司禦史房,是一個專掌彈劾禦史失職之事的監察部門,其劾舉禦史失職之事,作為皇帝黜陟禦史的依據。通過這個機構,行政部門可以糾察禦史的失職行為,制約其濫用職權。通過一整套制度設計,禦史對整飭吏治,確實起到瞭重要作用,在皇權政治史上書寫瞭濃墨重彩的一筆,禦史扳倒貪官的事例如恒河之沙不可勝數,我們講個級別大一點的——禦史彈劾首輔嚴嵩。  10多位禦史用20年扳倒嚴嵩  嚴嵩是明代權臣,從嘉靖二十一年至嘉靖四十一年,盤踞津要,“竊政二十年,溺信惡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為奸臣”。(《明史·嚴嵩傳》)而禦史對他的彈劾可謂前仆後繼。從嘉靖十六年,嚴嵩還沒有入閣開始,禦史桑喬就彈劾嚴嵩“上負國恩,下乘輿望”;嘉靖十九年,禦史謝瑜彈劾嚴嵩“矯飾浮詞,欺罔君上,箝制言官”;到禦史鄒應龍扳倒嚴嵩時,前面共有十位禦史或給事中彈劾過嚴嵩,但都沒有好下場,不是被貶、除名、下獄,就是被廷杖打死。對此,連修《明史》的人都不得不說:“當世宗之代,何直臣多歟!重者顯戮,次乃長系,最幸者得貶斥,未有茍全者。然主威愈震,而士氣不衰,處之泰然,足使頑懦知所興起,斯百餘年培養之效也。”   後來,嚴嵩與徐階互鬥,嚴嵩鬥不過徐階,明世宗越來越倚重徐階,將嚴嵩冷落一邊,徐階將嚴嵩敗相漸露的信息透露給禦史鄒應龍。鄒應龍冒險上疏彈劾嚴嵩父子貪賄誤國,明世宗下詔逮捕嚴世蕃,以“縱愛逆子,辜負聖恩”之過,將嚴嵩革職,令其回鄉。  最後,禦史林潤彈劾嚴嵩之子嚴世蕃,說他勾結倭寇、圖謀造反,明世宗震怒,將嚴世蕃處斬,嚴嵩削職為民,所有傢產被抄沒——一代權臣終被扳倒。  雖說古代帝王為瞭監督百官,想盡瞭監察的辦法,尤其是明代監察“組織之密、取權之廣、權威之重、委寄之深,歷代均不能望其項背”,但從十多位禦史艱難扳倒嚴嵩的史實仍可看出:首先,禦史是靠不住的,監察體系嚴密如明代,加之禦史“士氣不衰”,仍無法阻止嚴嵩邊腐敗邊升官,以至於盤踞權力津要二十年,成為“不倒翁”。可見,監察管不管用,不在禦史,也不在打鐵者自身過不過硬,有沒有屢敗屢戰的精神,而在皇帝——皇帝是不是真心想反腐,至為關鍵。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所謂“主聖臣直”,遇到唐太宗這樣能虛懷納諫的皇帝,禦史尚能發揮作用;遇到像明世宗這樣“厭薄言官,廢黜相繼,納諫之風微矣”的皇帝,把你的正當監察行為視為離間君臣,痛加責罰,那就不隻是自討無趣瞭。明代監察“歷代均不能望其項背”,而明代的貪腐也是歷代均不能望其項背。  第二,從徐階暗示禦史鄒應龍彈劾嚴嵩可以看出,禦史經常是官場上朋黨之爭、打擊異己的工具。事實上,嚴嵩之所以能長期擅權,受賄斂財肆無忌憚,很大程度上在於他網羅黨羽,在監察機關安插親信。嚴嵩通過一系列收買籠絡手腕,操縱禦史,設立彈劾“防護墻”,很多禦史與其說是皇帝的監工,不如說是嚴嵩的打手。  第三,對那些無法操縱禦史的官員來說,禦史是得罪不起的,其舉可以讓自己升官發財,其劾則讓自己受處分甚至性命不保,“一言以定興廢”。為瞭不讓禦史彈劾自己,官員難免百般討好,大獻殷勤,有的禦史也是來者不拒,互取所需,貓鼠一傢親。於是禦史出巡,表面上看是“代天子巡狩”,實則是一路攬財。   虞雲國先生在《晚明的貪腐:體制性的不治之癥》一文中舉瞭諸多明代禦史貪墨的例子,在此不妨摘錄兩例。一者,禦史陳志先按察江西,途中丟失四件行李,為地方官查獲,發現“其中皆金寶”,還有受賄簿,記載受賄“不下數萬”。二者,巡按禦史黃廷聘過衡山縣,知縣陳安志不滿他托大無禮,一怒之下打開其行篋,暴露“金銀諸物甚夥”。事情鬧上朝廷,黃廷聘受瞭“冠帶閑住”的處分。  對禦史出巡中的醜行,清代伍廷芳曾有痛切陳議:“既需給以盤川,又累地方之供應。所帶不法人役,時或狐假虎威,苛索抽豐,沿途騷擾,是為耗費病民之一害。”本來是用禦史反腐的,結果禦史本身成為腐敗重災區,當糾肅貪賄的禦史成瞭貪腐的急先鋒時,就不是哪一個、哪一部官員貪腐的問題瞭,而是體制性的貪腐。而連打鐵者自己也腐化瞭,哪裡還有幹凈的呢?故吳晗先生說:“一部二十四史充滿瞭貪污的故事。”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古代歷史上皇帝們為什麼對數字“九”情有獨鐘?

  導讀:故宮作為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宮廷建築,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它共有房間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天下聞名的天安門城樓其城臺設五個門洞,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明代奉天殿,也就是清代的太和殿,采用的是宮殿建築的最高等級形制,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二者之比為9比5;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處的土字形大臺基,其南北長度為232米,東西寬度為130米,似乎沒有什麼奧秘,但對二者約分後,比例也剛好為9比5。午門城樓、保和殿等正面都是九開間的殿宇。顯然,這些數字都與數字九和五有關。今天我們看到的的太和殿,面寬並不是九間,而是十一間,實際上,這是因為奉天殿在李自成進京後被毀,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時,卻因找不到上好的金絲楠木,隻好把面闊改為十一間,以縮短桁條的跨度。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在紫禁城的建築上,帝王對數字有著明確的要求,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明清的帝王們也拋不開九這個數字的影子。清代定制,蒙古各部王公每年向皇帝進獻白馬八匹,白駝一匹,謂之九白之貢。其餘貢品,亦都是以九數計算。康熙帝曾在康熙十三年題準:每年節,科爾沁等旗共進十二九,計羊108隻,乳酒108瓶;鄂爾多斯等旗,共進九九,計羊81隻,乳酒81瓶;其餘25旗,共進三九,計羊27隻,乳酒27瓶。清代敕建寺廟,金佛的斤數也以九數鑄成,或81斤或72斤;鑄佛數量,也以九計,如乾隆四十五年為慶祝皇帝70壽辰,共造佛像2299個九,合計為20691尊佛像。清代宮廷年節大宴,包括水果、蜜餞、點心,一共九十九個品種。   清代皇帝過生日,要舉行大的娛樂活動,表演雜技,放萬年春燈等,也要有九九即81種節目,名為九九大慶會。紫禁城之所以有九百九十九間房子,就是因為三個九諧音久象征皇權永久、江山萬代之故。皇帝何以如此崇尚九呢?清代語文學傢汪中說:一奇二偶,一二可為數。二加一則為三,故三者,數之成也。積而對十,則復歸為一,十不可為數,故九者,數之終也。古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又以奇數象征天,以偶數象征地。九是陽數中的極數,再大的數其尾數也大不過九。這樣,九被視為天的象征;天分九層(九天),天誕日為正月初九;九也被附會於帝王,帝王稱為九五之尊;同時,九也象征極高(九霄雲外)、極廣(九州方圓)、極深(九泉之下)、極冷(數九寒天)……九之所以被皇帝崇尚,除上述原因外,九諧音久,也被當做吉利的數字。 相關閱讀推薦:為何歷史上能當上藝術傢的皇帝都不是好皇帝?震驚:歷史上皇帝死後竟然被做成燈油是真的嗎?光緒與容齡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容齡憶光緒皇帝揭秘:在故宮裡為什麼找不到清朝皇帝的廁所?揭秘:歷史上皇帝的臥房晚上都不超過10平方米?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位沒嫁給皇帝的皇後是誰?

古代歷史上鬼谷子經典語錄:天下諸事,皆因選擇

  導讀:戰國時期,在一個叫清溪鬼谷的山上(今河南鶴壁市),隱居著一位被尊稱為鬼谷子的老人(本名王詡),他每天在山上看書、打坐、冥想,不與世人來往,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但是,兩千多年來,兵法傢尊他為聖人,縱橫傢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道教則將他與老子同列,尊為王禪老祖。鬼谷子一生隻下過一次山,隻收過四個徒弟:龐涓、孫臏、蘇秦、張儀——他們進山前都隻是無名小卒,出山後個個大放異彩、名流千古。這四人運用鬼谷子傳授的兵法韜略和縱橫辯術在列國出將入相,呼風喚雨,左右瞭戰國亂世的政局。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鬼谷子的言傳身教。  1.天下時勢  所謂天下之時,就是天下大勢的運動趨向。所謂天下之勢,就是推動天下大勢的各種力道。如果把天下比做大海,風向是時,因風而動的潮流是勢。把握時勢,就是弄潮。天下時勢,撲朔迷離,神鬼莫測,瞬息萬變。聖人知時識勢,因時用勢,因而治世。奸賊逆時生勢,因而亂世。  2.揣天下  揣情就是度量他人之心。若是揣人,則要察其言,觀其色,聞其聲,視其行,然後推知其心之所趨。若是揣天下,則要透視國情,觀其貨財之有無,人民之多少,地形之險易,軍力之強弱,君臣之賢愚,天時之福禍,民心之向背,然後推知其國運是盛是衰,是興是亡。  3.謀定而後動  弈棋離不開棋子,你們各人掌握的一百八十塊棋子,置於盒中永遠都是死棋,隻有置於局中,才會生動,才會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若是一子落錯,輕則失地損兵,重則全局皆輸,是以任何落子,必謀定而後動。  4.機心與道心  機心是術,若無道心統禦,術越高,行越偏,到頭來不僅難成大器,隻怕想保自身,也是難能。世上多少人沉迷於此,禍及自身,殃及他人。  5.悟道的四重境界  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為聞道,次為知道,再為見道,終為得道。春秋魯人仲尼聞道,但不知其所以然,於是不辭勞苦,趕赴洛陽,問道於先聖老聃。先聖論道三日,仲尼由是知道,大悟人世之理,遂立儒傢之言。由此可見,“知道”二字,甚瞭不起。  6.術與道  任何學問都有術道之分。就兵學而言,用兵之術在於戰勝,用兵之道在於息爭。故善用兵者,並不好戰,用兵之道,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於化幹戈為玉帛,以四兩撥千鈞。  7.何謂善言  善言者,言則口若懸河,旁征博引,可使人想所不欲想,行所不欲行;不言則神定如山,勢若引弓之矢,可使人心神不安,如墜五裡雲霧中。此所謂不言即言,無聲勝有聲。   8.觀天下  觀天下就如觀這遠山,不能單靠眼睛,要用直覺,要用心。觀遠山,不必上遠山,看深谷,也不必下深谷。反過來說,若是真的上瞭遠山,你隻會觀不見遠山,看不到深谷。就好比鉆進林中,但見樹木,不見林莽。要想看到林莽,唯有站在此處絕頂,用眼望下去,用直覺望下去,再用心望下去。”  9.天、聖、人三道  天道為自然之道,也即宇宙萬物的生克變化之理;聖道為人世之道,也即安邦定國、天下大同之理;人道為人生之道,也即安居樂業、為人立世之理。此三道相輔相成,失此離彼。遠天道,聖道困;遠聖道,人道難。  10.何謂摩意  所謂摩意,就是投其所好,誘其心情。譬如說,對方廉潔,若說以剛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對方貪婪,若結以財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對方好色,若誘以美色,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是以善摩之人,如臨淵釣魚,隻要用餌得當,魚必上鉤。  11.捭闔道術  捭闔道術,皆有循依。如果揣摩已成,利弊已權,則可決定如何出言。一般說來,當因人而言。與智者言,依博;與博者言,依辨;與辨者言,依要;與貴者言,依勢;與富者言,依高;與貧者言,依利;與賤者言,依謙;與勇者言,依敢……  12.人心之治  天下不治,在於人心不治。人心不治,在於欲念橫溢。欲治天下,首治人心;欲治人心,首治亂象。治亂不過是個手段,治心才是務本正道。若是我等隻為治亂而治亂,隻以強力統一天下,縱使成功,天下非但不治,隻會更亂。  13.天下均勢  所謂合縱,就是保持力量均衡。秦人若是無力,縱親反而不成。秦人隻有張勢蓄力,保持強大,三晉才有危機感,才樂意合縱。三晉隻有合縱,秦人才會產生懼怕,才會努力使自己更強。秦人越強,三晉越合;三晉越合,秦人越強,天下因此而保持均勢,方能制衡。  14.決斷  天下諸事,皆因選擇,亦皆由選擇。人生之妙,正在於此。萬事萬物,涉及決斷的隻有兩種,一是易決之事,一是不易決之事。易決之事就是當下可斷之事,天下諸事,大多屬此。易決之事可分五種:一是值得做之事;二是崇高、美好之事;三是不費力即可成功之事;四是雖費力卻不得不為之事;五是趨吉避兇之事。不易決之事,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15.妄念  這個世上,隻有兩種人心無妄念,一是死人,二是神人。你兩者都不是,有此妄念,為何要控制它呢?  16.劍道  就劍道而論,天下隻有三劍。聖劍又名天道之劍,以道為背,以德為鋒,以陰陽為氣,以五行為柄,上可斷天光,下可絕地維。賢劍又叫天子之劍,以萬民為背,以賢臣為鋒,上應天道,下順地理,中和民意。俗劍又叫人劍,以精鋼為鋒,以合金為背,以冷森為氣,上可斬頭顱,下可剁雙足,中可破腑臟。  17.天下分合  天下分合,可有兩種,一是名分實合,二是名合實分。武王分封,當屬名分實合。西周初年,天下大勢是,周天子威服四方。周公制禮,諸侯皆受王命,禮樂有序,西周四百年因而大治。然而,平王東遷之後,情勢有所變化,周室式微,諸侯坐大,天下大勢開始走向名合實分,終成今日不治亂局。  18.審時度勢  一個人要把握好自己的命運,定要做到“審時度勢”,審天下之時,度天下之勢。所謂天下之時,就是天下大勢的運動趨向;所謂天下之勢,就是推動天下大勢的各種力道。把握時勢,就是弄潮。天下時勢,撲朔迷離,神鬼莫測,瞬息萬變。聖人知時識勢,因而治世;奸賊逆時生勢,因而亂世。  19.捭闔之術  捭闔之術,捭即開,即言;闔即閉,即不言。捭闔之術,就是張口閉口之術,習口舌之學,知捭知闔,最是難得。難於何處?難於你必須知道何時應該張口,何時應該閉口;你必須知道應該張口時如何張口,應該閉口時如何閉口。常言道,福從口入,禍從口出,講的就是這個理。  20.情心與道心  情心與道心其實並不沖撞。道既存在於萬物之中,自也存在於世俗之情中。天地有陰陽,禽獸有雌雄,世人有男女。陽陰相合,雄雌相匹,男女相配,此乃道之常理。情心即道心,道心亦即情心。生情與修道,二者並無相礙。不悟情心,難通道理。緣到情到,緣止情止;情到心到,情止心止。  21.凡人皆有心障  常言道,人無完人。此話是說,凡人皆有心障,或表現為此,或表現為彼。目中無人,自吹自擂,不求甚解,好高騖遠,爭風吃醋,自作聰明,凡此種種,心障在於自負;行為孤僻,極少說話,也很少與人合群,此心障在於無自信。修道之本,就在於去除心障。  22.覺他  去除心障,在於自覺,自覺之至,在於覺他。自覺不易,覺他也就更難瞭。也就是說,他障易除,心障卻是難除。人無自信,他人怎麼能使他自信呢?無自信者需要悟道,修心;自負者也需要悟道,修心。山不在高,在仙;水不在深,在龍;讀書不在多,在精,在領悟,故此能修得其道。相關閱讀推薦:鬼谷子的故事:鬼谷子四大頂尖謀略傢高徒是誰?歷史上真實的鬼谷子:揭秘鬼谷先生的身世之謎史上最神秘世外奇人:中國古代最牛的老師鬼谷子鬼谷子何以成神仙?歷史上的鬼谷子活瞭多少歲鬼谷子有幾個徒弟? 鬼谷四友指的是哪四個人?謀聖鬼谷子是誰?史上培養奇才最多的牛人

歷史的另一面:古代中國為何世界先進反而挨打?

  落後就要挨打”是近現代中國人用無數鮮血與苦難換來的教訓,如今已成為國人的一個共識。然而,歷史常常表現其悖論。中國古代史的常態卻是先進反而挨打。中國古代王朝大都是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有過非常燦爛的文明,其經濟文化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然而卻一再遭遇落後的北方少數民族部落的入侵。雖然歷代王朝不乏衛青、李靖、嶽飛這樣的北伐英雄,永樂皇帝更是6次禦駕親征並最終死在北征的路上,但依然不能改變對北方少數民族采取總體防守的態勢。萬裡長城就是先進反而挨打的歷史見證。  戰國時期的齊國是儒傢思想的發源地,楚國孕育瞭楚辭和編鐘,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遠勝於地處西北蠻荒之地的秦國。可是,先進的齊國和楚國卻長期面臨秦國的威脅,並最終被秦國所滅。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成為當時最先進的國傢。為瞭抵禦北方落後的遊牧民族的進攻,秦始皇派公子扶蘇與大將蒙恬修建長城、守衛北疆。  漢武帝對匈奴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以舉國之力與匈奴進行長期鏖戰,湧現瞭以衛青、李廣為代表的名將。這雖然取得瞭暫時的安寧,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匈奴的威脅。直到漢元帝派王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才出現團結和睦,國泰民安的景象。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勢力大舉入侵中原,以至形成瞭“五胡亂華”的局面。  隋唐時期,北方突厥勢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後,甚至不得不向突厥稱臣。唐太宗即位後,突厥二十萬大軍兵臨長安,隨後唐朝又面臨新興的吐蕃王國的威脅。唐太宗深知難以與其對抗,設法與突厥簽定盟約,並於公元641年正月,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幹佈,以此換來瞭邊境的暫時安寧。即使在盛唐時期,王朝也經常面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盛唐後來就斷送在胡人安祿山手裡。為瞭平息安史之亂,唐肅宗“借回紇兵,平安史亂”,並許願平亂以後“江山社稷歸大唐,子女玉帛屬回紇”。   先進反而挨打,這種看似不可理喻的歷史現象在宋朝表現得最為典型。從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到1279年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昺跳海,宋朝歷經300多年,給後人留下的印象是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飽受遼、西夏、金的打擊,最後被蒙古人所滅。無論儒傢的“仁者無敵”、還是道傢的“無為而治”,都未能挽救宋朝滅亡的命運。  其實,宋朝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文明國傢,其繁榮程度勝過唐朝著名的開元盛世。宋朝擁有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傢王安石,以及趙普、寇準、呂端、范仲淹、司馬光等一批著名政治傢。北宋畫傢張擇端後來在《清明上河圖》中形象地描繪瞭首都汴京的繁盛景象:這座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大都會水陸交通發達、客商雲集,比唐朝首都長安更加繁華,更加開放,被稱之為 “天下之樞,萬國咸通”。 著名的“唐宋八大傢”也大多是宋朝人。宋朝還湧現瞭以嶽飛、文天祥為代表的一批愛國英雄,並一直激勵著後人的愛國熱情,“楊傢將”舍傢抗敵的故事則以多種文藝形式深入民間、傢喻戶曉。宋朝的文明還深深地影響瞭世界。法國著名漢學傢謝和耐曾說:“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傢,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 日本宋史學傢宮崎市定認為:“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時代。”宋朝被周邊小國視為天國,宋人被其視為高貴的人,他們以把女兒嫁給宋朝男人為榮。這一切都緣自宋朝當時的國際地位和文明程度。  然而,由於宋太祖趙匡胤當年是被武將“龍袍加身”的,他因而對武將都很不信任,並深刻地影響其後代。從“杯酒釋兵權”到嶽飛等名將遭迫害,重文輕武成為貫穿宋朝始終的治國方略。 1004年,遼國大軍南下攻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勉強禦駕親征。正當宋軍士氣方振、戰局對遼不利之際,宋朝卻在次年與遼國訂下瞭屈辱的“澶淵之盟”,每年向遼提供銀10萬兩、絹20萬匹,開創瞭以財物換茍安的先例。此間宋朝為瞭安撫西夏,應允每年給西夏銀萬兩、絹萬匹、錢2萬貫。當時一些有識之士就反對這種屈辱的政策,蘇洵在《六國論》中提出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觀點,希望當政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宋朝統治者為瞭茍安,對此根本聽不進去。北宋為瞭求和將大量財物獻給敵國,勢必加倍搜刮盤剝百姓,致使民不聊生,終於引發宋江大起義。北宋在內憂外患的共同作用下,於1125年遭遇靖康之恥,宋徽宗、宋欽宗連同成千上萬皇親國戚和宮女一起成瞭俘虜,受盡瞭凌辱。  先進反而挨打,看上去不合邏輯、不近情理,其實自有其深刻的內在根據,正如黑格爾所說:“存在就是合理的”。筆者以為,導致中國封建王朝先進反而挨打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敗導致的人心渙散。  公元前4世紀,中國正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楚國原本先於秦國實行瞭變法。楚悼王任用吳起主持變法,改革世襲制、分封制,打擊舊貴族,提出“明法審令”,以確立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公元前381年,因楚悼王病逝,吳起變法夭折,他自己也慘遭殺害。20多年後,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商鞅雖然與吳起一樣因變法慘遭殺害,但秦國的變法沒有隨之夭折。一百多年後,秦國終於戰勝瞭六國,其獲勝的根本原因不是軍隊有多麼強大,而是它擁有一個順應時代、得人心的政治制度。六國的奴隸們渴望實行秦國的土地制度,立功分得土地,於是他們積極加入秦軍,轉而與本國軍隊作戰。秦國的後來居上告訴我們,得人心者得天下,拒絕變革的結果隻能是滅亡。  再看看北宋,最糟糕的是,宋真宗在政治上陷入瞭迷茫,找不到收攬天下人心的辦法,竟然受小人指使,於1008年玩起瞭偽造“天書”的把戲。所謂“天書”的內容無外乎對真宗的歌功頌德。真宗一直到死,都把這類自欺欺人的把戲作為維系其統治的法寶,對後世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北宋後期,統治者驕奢淫逸、民不聊生,以至當金兵大舉入侵時,朝廷竟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守衛黃河的宋軍無論數量還是地形都占有很大優勢,可是尚未見到金兵,就一哄而散,終於遭受靖康之恥。  明末的情況也極為相似。面對李自成起義大軍的進攻,守衛北京的將士一哄而散,最後,崇禎皇帝發現大臣也都跑光瞭,自己成瞭地地道道的孤傢寡人。追隨崇禎皇帝自殺的隻剩身邊的一個太監。漢人的最後一個王朝大明王朝很快被後金即滿族所滅,活生生地演繹瞭一段關於蛇吞象的故事。  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固然值得追求和稱道,但這又如同一個陷阱,常常將人誘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巨大的危機與災難往往在歌舞升平的氣氛中突然降臨,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屆時,無論是“春花秋月”還是“雕欄玉砌”,都已“不堪回首”,隻能“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瞭。相關閱讀推薦:解析:中國古歷史上那些少數民族王朝的世婚制度五花八門的春節:少數民族怎麼過春節嗎?一把彈弓引發的血案:魏晉時期的少數民族很好玩少數民族將領毛忠:祖孫三代一起殉國的明朝忠烈趙充國:西漢最擅長處理少數民族問題的名將

古代的新聞發佈機制:宋朝新聞新聞公示事無巨細

  從京城到州縣,再到鄉裡,無數面粉壁,構成瞭宋政府發達的信息發佈網絡,在現代通信技術出現之前,宋朝的官方新聞發佈機制是無與倫比的。  以現代社會的慣例,若發生重大事故,或準備組織重大事件等,政府或相關負責單位需要召開新聞發佈會,及時向社會公眾通報情況。或許令今人想不到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經有比較完善的官方新聞發佈機制瞭。  宋朝政府有他們的新聞發佈機制,叫做出榜。榜,即榜文。出榜,就是政府派人在各個要鬧處貼出榜文,通報信息。  對北宋人來說,最嚴重的一次事故無疑是發生於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當時金國入侵,國難當頭,從北方席卷而來的鐵騎快要圍住大宋的國都汴梁城瞭。  宋人可以買一份報紙看。當時汴京市場上出售的新聞小報,會刊登一些小道消息,但是,小報上的新聞真假莫辨。要想讀到相對可靠的消息,便隻能等政府出榜瞭。從靖康元年一月到次年四月,宋政府幾乎每天都會在汴梁城內發佈榜文,向市民通報最新消息,以安撫人心。   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七日,開封坊間紛紛傳言金兵已渡過黃河,人心惶惶,“近城居民流離遷徙者,不絕於道”。宋政府準備戒嚴,並執行清野之策,指揮城外居民搬入城內。第三天,即十一月十九日,政府已探知“北兵臨城”為訛傳,原來是抗金將領折彥質部下的一部分潰兵撤退至開封。開封府便貼出榜文:“前日北兵來,系折彥質潰兵,已招安訖,城外居民,各仰歸業。”清野的警報也隨之解除。  十一月二十五日,戰事突然告急。宋政府又出皇榜,告諭士庶:“金人遊騎已及郊畿。”盡管“士庶讀之,莫不驚懼”,但政府顯然並沒有打算隱瞞這個嚴重影響市民情緒穩定的壞消息。  之後金兵果然團團圍住汴京。宋廷無力禦敵,隻能屈辱地與金人和談。金人要求宋徽宗到金營談判。其時徽宗已退位內禪,宋欽宗決定自己親赴敵營。閏十一月二十八日,宋政府貼出皇榜,通報瞭欽宗皇帝將往金營談判的消息:“大金堅欲上皇出郊(乃上皇非皇帝也),朕以宗廟生靈之故,義當親往,咨爾眾庶,各務安靜,無使驚擾,卻誤大事。”不消說,士庶睹榜,又懷疑慮。  然而,剛剛過完春節,靖康二年的正月初十,金人又要求宋欽宗到金營議事。朝廷又出榜通告士庶:“朕出城議徽號事,為諸國未集,來日定回,仰居民安樂。”但欽宗一入金營,即被扣押,金人以宋皇為人質,向宋王朝勒索金銀。  正月二十七日,宋政府出榜文,公告第二次和談的進展:“兩國通和,各敦信誓,車駕(指宋欽宗)與兩元帥(指金兵統帥)議事漸已瞭畢,隻候旦夕回。”二月初七,朝廷再出榜告知軍民,太上皇宋徽宗“領宮嬪出城,親詣大金軍前求駕回,仰士庶安業”。  最後和談破裂,戰事又起,金人俘徽宗、欽宗二帝北上。四月十三日,開封府四廂都巡檢使(相當於現在的警察局)貼出榜文:“據探報,金人尚有後軍見留滑州界上,四方客旅未得輕出。”提醒軍民註意出行安全。  可以確認,宋王朝對出榜極為重視,當時的窮鄉僻壤,都要求設置粉壁。設粉壁何用之有?就是專門用於張貼榜文。宋政府建造粉壁之多,甚至出現“紛然勞民”的情況。從京城到州縣,再到鄉裡,無數面粉壁,構成瞭宋政府發達的信息發佈網絡,在現代通信技術出現之前,宋朝的官方新聞發佈機制是無與倫比的。相關閱讀推薦:宋慶齡遭誹謗:記者造桃色新聞 與美軍上尉有染揭秘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女縣長們:深陷桃色新聞揭秘宋慶齡旅歐四年:曾積極籌備設中國新聞機構民國時期的女縣長:有人演講招親 有人陷桃色新聞日媒評2014日本國內十大新聞 解禁集體自衛權居首

揭秘古代公務車發展史:西漢規定馬越多官越大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去世,享年40歲,孔子悲痛欲絕。因在孔門眾多弟子中,顏回是被孔子稱贊最多的一個,孔子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追悼會現場,孔子還沒從悲傷回過神來,顏回的父親就提出瞭一個要求:“請先生節哀順變,為表達您的哀思,能否用您的車子改制成棺材來安葬顏回呢?”孔子一聽就止住悲傷回到現實:“不乘車,我怎麼同大夫交往呢?”  這並非杜撰,而是確有其事。因為從先秦起,諸侯公卿都以乘坐馬車為體現身份的一種標志。在中國古代,官員的代步工具,最早為牛拉的車,後為馬拉的車,再後來,才改為人抬的轎,直到辛亥革命以後,北洋軍閥上臺,不坐轎而坐車,那時的汽車兩旁有踏板,各站兩名挎盒子炮的保鏢,更是招搖過市,威風不已。車的優劣和權的大小成正比,車越好者,權越大,車一般者,權一般,無車可坐者,自然也就無權瞭,隻好垂手站在馬路邊,吃那汽車疾駛卷起來的灰土揚塵,和超標的尾氣。從古至今,座駕這東西,雖隻不過是官員的代步工具,但更是地位的一種象征,隻要頭戴烏紗以後,就沒法排除對於座駕的關註情結。連孔聖人都無法逃脫公車情結,其他屁官更是如此。盡管官員允許有公務車,但為瞭限制官員超標準、公車私用等公車腐敗,歷代王朝都會通過發佈《輿服志》(輿,即車,即輦、轎、座駕),對官員公務車配備予以規定。即什麼級別的官,享受什麼等級的座駕,都規定得詳詳細細。  西漢景帝中元六年頒佈瞭中國歷史最早、也最成型的官車使用規定:一、不同官員駕車馬匹數量有差,馬匹越多官爵越高;二、公車的裝飾體現等級差別,一是,即車廂兩旁用以遮蔽塵土的屏障,官品六百石以上至千石的可以將左邊漆成紅色,兩千石以上的可以將兩邊都漆成紅色;二是車輛上避雨遮陽的車蓋。平民乘車隻許用青佈蓋,官吏兩百石以下用白佈蓋,三百石以上用皂佈蓋,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繒覆蓋。於是車蓋連同冠服合稱“冠蓋”,也成瞭仕宦的代稱。我們所說的“冠蓋雲集”,與現在眾多官員開會將車子停在一塊的感覺差不多。   盡管各王朝有明確規定、但歷史上各種公車腐敗卻時常上演。衛懿公當國,政治腐敗,連他的寵物也乘上瞭高級官員乖坐的軒車,群眾大為不滿。所以當狄人攻衛時,大傢一哄而散,說讓您的寵物去打仗吧。可見乘車要講身份要講等級的觀念在當時已深人人心瞭。南北朝時期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很多君主和百姓非常推崇“魏晉風度”,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追求個性化。於是這一時期成為中國官車使用種類最為繁多的時期。比如宋文帝喜歡乘坐用羊拉的官車,羊力氣小,體格羸弱,無法與駿馬和壯牛相比,但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有品位;南北朝宋的右光祿大夫顏延之,經常選一些老牛和病牛拉著一些笨拙而奇形怪狀的車遊蕩於街市之間,以顯示自己的卓爾不群;南北朝宋的大將軍沈慶之,每逢趕上朝賀,經常乘坐一種叫“豬鼻無帷車”的怪車,這些都在當時被認為是瀟灑的表現。  《明史·奸臣傳》中,那個與嚴嵩勾結,總理全國鹽政,發瞭大財的都禦史鄢懋卿,“性奢侈,至以文錦被廁床,白金飾溺器。歲時饋遺嚴氏及諸權貴,不可勝記。其按部,常與妻偕行,制五彩輿,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傾駭。”按說,照祖宗規定,超過四人抬轎者,就要受糾劾,可這個嚴嵩的死黨,不但抬轎者超過指標六倍,而且還殘忍地使用瞭女性,這種荒唐的行徑,在他沒有完蛋之前,誰又能奈他何?張居正,萬歷的首輔,回傢奔喪,所坐過的堪稱世界之最的大轎子,對這種政策之規定,也是莫大的諷刺。張居正這次返鄉之行,那真是壯觀得不得瞭:元輔的坐轎要三十二個轎夫扛抬,內分臥室及客室,還有小僮兩名在內侍候。隨從的侍衛中,引人註目的是一隊鳥銃手,乃是總兵戚繼光所派,而鳥銃在當日尚屬時髦的火器。張居正的這頂轎子,可想而知,一有裡外套間,二有隨侍人員,三有廚房廁所,估計應該比現在十七座的考斯特還要大,因此必須動用三十二個轎夫來抬,這恐怕不僅是中國,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大轎瞭。   張居正從北京至江陵,一千多裡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塵,十步一廬,以備茶灶”,為瞭使這頂巨無霸式的大轎暢行無阻,有的路要拓寬,有的橋要加固,勞師動眾,驚擾官民。在古代,因沒有規定官車的公私使用之分,一旦工具派發下來,完全供主管官員個人擺佈,成瞭絕對的私人用品,容易助長腐敗與奢靡的風氣。明清時期,坐著八抬大轎泡酒樓、逛妓院的官員不在少數。同時,古代官車數量龐大,成為嚴重的財政負擔。龐大的官僚機構因交通工具占用瞭大量國傢財富。比如清朝開國後,準許漢大臣乘轎,但都城區域廣大,官員住宅距供職單位都很遠,若要乘轎上下班,得準備兩班轎夫中途替換,一班轎夫抬轎時,另一班乘大板車隨後。計算下來,養一乘轎子的年度開銷需要數千兩銀子。  朱元璋就是對公車腐敗公開宣戰的皇帝。他很擔心養尊處優的轎車代步會導致吏治腐敗,所以開國不久便規定隻許婦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轎。三品以上文官特許乘坐四人抬的轎子,餘皆騎馬;勛戚和武官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抬轎者,都要接受嚴厲處罰。這一套規定在明朝初期執行得還是比較徹底的。朱元璋還有些窺陰癖,好私訪,經常躡手躡腳,潛行於金陵城的街頭巷尾,探察民情,有車也不用的。由於出身貧寒的緣故,知道百姓的艱難,所以,在克勤克儉這方面,他倒稱得上是個楷模帝王。據《明史》,有一次,有司奏請,要把他乘坐的轎子裝飾一下,需用黃金若幹。他說,不必瞭,用銅就可以。臣下討他的好,“陛下,即使用純金,又能費多少?”朱元璋說:“朕富有四海,豈吝乎此?然所謂儉約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且奢侈之原未有不由小至大者也。”  由於朱皇帝的帶頭作用,從《明史·輿服志》裡,看到一系列關於乘坐車轎的規定。“景泰四年令,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轎。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侯、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蓋自太祖不欲勛臣廢騎射,雖上公,出必乘馬。”雍正和乾隆以後,統治者進行大膽改革,在不影響官員形象的情況下,鼓勵大傢乘坐輕便價廉的代步工具,於是很多京官都改乘騾車瞭,比乘轎省得多。而那些要撐體面的官員,綠呢大轎可以保留著,放在宅第的轎廳裡,需要顯示一下派頭時,可以花錢去轎行雇轎夫來臨時抬轎。相關閱讀推薦:相愛穿梭千年中的真實漢朝歷史民間雖稱“漢鐘離” 原型卻並非漢朝大將《天將雄師》的歷史背景:神秘羅馬軍隊受雇漢朝揭秘:漢朝二十五位皇帝裡究竟有多少雙性戀皇帝?漢朝哪個大人因腿瘸而失去瞭相位?《天將雄師》:漢朝到底有沒有和羅馬軍團大戰?

明朝歷史解密:明朝的錦衣衛真是古代的007嗎?

  現在一提到“錦衣衛”三字,很多人腦子裡會立即映出流行影視作品中塑造的錦衣衛官員標準形象: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飛簷走壁,武藝高強,從事著保衛皇帝、暗護忠良、刺探倭寇、保國衛民等神聖而又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工作,堪比古代的007。但是,明朝的錦衣衛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舉傘扇的儀仗兵  錦衣衛的前身是朱元璋在建國之初設立的拱衛司,相當於皇帝的私人衛隊。洪武二年設立親軍都尉府,又以負責皇帝儀仗的儀鑾司隸屬之。洪武十五年罷設親軍都尉府,改成錦衣衛。這樣,錦衣衛既繼承瞭親軍都尉府的侍衛之責,又從儀鑾司那裡繼承瞭在朝會大典或皇帝出巡時負責天子儀仗鹵簿的職責。  按照明代兵制,地位最高的是中央級的五軍都督府,有些類似於大軍區;然後是類似於省軍區的都指揮使司(都司);然後是相當於各地軍分區的衛。明朝一般的衛有5600人,分為前、後、左、中、右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1120人。再分為十個百戶所,每個百戶所112人,其中有2名總旗、10名小旗、100名士卒。  明朝錦衣衛排在親軍衛之首。親軍共二十二衛,包括洪武年間朱元璋設立的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錦衣衛等“上十二衛”和永樂年間明成祖增設的金吾左衛(原為燕王府的護衛軍北平左衛)、金吾右衛(北平右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濟陽衛、通州衛等十個親軍衛。此外還有騰驤左右衛、武驤左右衛等“禦馬四衛”。這些親軍衛不隸屬於五軍都督府,直接聽命於天子,總的來說地位比其餘各衛要高一些。明代守衛皇城和宮城的職責,多用上親軍二十二衛,特別是金吾、羽林等衛。錦衣衛並不負責皇城的外圍警衛,而是在宮內擔任入值宿衛職責,相當於皇帝的貼身護衛。   按照明朝的兵制,衛下面隻轄五個千戶所,但錦衣衛由於地位特殊,轄有十四個千戶所(最多時達十七個),包括錦衣前、錦衣後、錦衣中、錦衣左、錦衣右五個千戶所,以及上前、上後、上左、上中、上右、中後、馴象、旗手等千戶所。  錦衣衛與其他衛一樣,名義上的最高長官稱為指揮使,是正三品官員,而且可以世襲。明代許多勛臣後代被授予該官職,實際上是不管事的虛銜。由於錦衣衛的特殊性,明代皇帝經常讓都督、都督同知、都指揮使、都指揮僉事等一二品武臣掌領錦衣衛。在《明實錄》中,可以看到諸如“左都督掌錦衣衛陸炳”、“錦衣衛掌衛事都督同知朱寧”、“錦衣衛掌衛事都指揮僉事臣袁彬”之類的稱呼,這些人都是受皇帝信任的心腹密臣。  在錦衣衛指揮使之下,設有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衛鎮撫(正五品)、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試百戶、鎮撫(正七品)、總旗(正七品)、小旗等官員。但是錦衣衛與其他衛不同的是,在總旗之下還有將軍、校尉、力士三類特殊的人員編制。  錦衣衛的“將軍”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將軍,而是負責皇帝近身扈從的衛士的榮譽頭銜,最初叫天武將軍,後來改名叫大漢將軍。其滿員編制共有一千五百人,另有千戶、百戶、總旗等官員七人,統共一千五百零七人,自成一軍,由侯爵、伯爵或駙馬統率。凡遇到朝賀慶典,大漢將軍要戴鳳翅冠,穿鎖子甲,懸金牌,佩繡春刀,值宿於奉天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今太和殿)殿內禦座左右,以及殿門、殿角、殿外丹陛和丹墀。  大漢將軍的工作類似於儀仗兵,是一項非常辛苦的任務,往往要從凌晨三四點鐘一動不動地佇立到中午時分。在殿內侍衛的大漢將軍不得撓癢、打哈欠、咳嗽放屁,身上也不得有臭氣。明熹宗有一次破天荒上朝,看見身邊的大漢將軍站得稀稀拉拉,盔甲破破爛爛,衣服鞋子也是臟兮兮,還罵過相關的領衛勛臣。殿外露天肅立的大漢將軍則要經受風吹日曬、霜凍雨淋,典禮完畢之後還要對身上的金甲進行擦洗保養,然後才能上交到左闕門(午門東南角)南邊三間廊房的“金甲庫”中儲存。  皇帝常朝時,大漢將軍也要在奉天門(皇極門,今太和門)侍衛。在皇帝出巡時,統領大漢將軍的千戶官要懸掛“禮”字號金牌,舉著金香爐,作為儀仗前導。大漢將軍從民戶中選取,要求軀幹豐偉,身長五尺三寸以上,還要勇武精壯,力勝三百五十斤,身體也不得有惡疾。他們每人每月領取兩石口糧,每年發給紅紵絲(緞)衣、紅紗衣、紅羅衣各一件,每五年揀選一次,可以升任總旗、百戶、千戶等官職。  校尉最初是儀鑾司儀仗手的專有名稱,後來納入錦衣衛系統,隸屬於錦衣前後左中右五所,每各轄十個司:轎輿司、擎蓋司、扇手司、旌節司、幡幢司、班劍司、斧鉞司、戈戟司、弓矢司、馴馬司,其工作職能從名字就能看出來。負責這些工作的錦衣衛校尉每三天一輪換。  除瞭皇帝鹵簿外,錦衣衛校尉還要負責皇太子和親王的儀仗。比如在千秋節(皇太子生日)、元旦、冬至等節日時,文華殿內外要用錦衣衛校尉四百一十九,來擎執傘、蓋、扇、戟、麾、氅、斑劍等儀仗。親王離京前往封地時也要先撥給三百名錦衣衛校尉作為隨侍人員,到封地之後再從王府護衛或群牧所的軍士中選撥出三百名校尉。郡王受封後撥給三十名校尉,公主出府也要撥給錦衣衛校尉三名。校尉一般從民戶中僉發,要求身強力壯,沒有犯過錯。校尉死後由兒子或弟侄替補。可以支取祿米,傢屬也可免去差役,所以有不少沒有軍籍的民戶為瞭逃避徭役而投充到王府,充當校尉。  力士最初專門指旗手衛舉旗的士兵,後來也隸屬於錦衣衛系統,其地位低於將軍和校尉。萬歷年間曾經規定錦衣衛的千戶、百戶和將軍,凡侍衛三十年以上者,其兒子可以授錦衣衛總旗的官職,侍衛二十年以上者兒子可當校尉,侍衛二十年以下者的兒子隻能當力士。而且都隻準蔭襲一輩,不準世襲。管理力士的機構是錦衣衛的上前、上後、上左、上中、上右、中後等六個親軍所。  “錦衣”之名反映瞭錦衣衛服裝上的特殊性。明朝對皇親勛貴百官平民的服色等級有嚴格的限制,不準逾等。明初有不少開國的公爵和侯爵就是因為“服色逾制”、“僭用龍鳳紋”而被賜死的。按照明朝制度,錦衣衛的正三品堂上官可以著大紅紵絲飛魚服、佩繡春刀。所謂“飛魚”其實是尾巴像魚尾的四爪龍,“鬥牛”是直角的四爪龍,“麒麟”是牛蹄龍形的動物(需要註意的是,明朝公侯伯爵和駙馬身穿紅色常服,胸前和背後有麒麟補子,其中的麒麟是通常的獸類形象,而與龍形的“麒麟服”不同)。有四爪而不做其他變形的龍,則被稱為“蟒”。繡有這四種圖案的袍服稱為蟒衣、飛魚服、鬥牛服和麒麟服。它們不在品官的官服制度之內,而是屬於賜服,等級極高,一般隻有皇帝賞賜或奏請批準之後才能穿著。  賜服通常采用雲緞、閃緞、雲絹、紗、羅等高級衣料,以大紅為底色(也有青、藍、紫、沉香等顏色),采用織金、妝花等復雜工藝,胸前為龍頭和龍爪,龍身繞過肩膀,龍尾甩到身後。大體來說,蟒衣是等級最高的賜服,之後依次是飛魚服、鬥牛服和麒麟服。值得一提的是,錦衣衛成員也不是全都穿飛魚服,能穿飛魚服的基本上屬於錦衣衛軍官,至於將軍、校尉和力士,則根本穿不到飛魚服。此外飛魚圖案可以用在圓領衫、直身、道袍、貼裡、曳撒等多種服裝上;飛魚圖案可以做成胸背補子,也可能是過肩的“通肩袍”;飛魚可以帶翅膀,也可以不帶翅膀……總的說來就是沒有固定的規則。實際上連明朝人也不容易分清這些區別,雖然明代歷朝皇帝不斷下旨禁止亂穿飛魚、鬥牛服,但皇帝自己也往往胡亂賞賜,導致情況越來越亂。  所謂“繡春刀”如今並沒有確鑿的實物傳世,但許多研究者曾根據明代繪畫,對其進行考證。大多數看法認為繡春刀的樣式和明代常見的腰刀差不多,隻是刀身較一般腰刀短小,而且全身有弧度,便於拔出和守刀,繡春刀最大的特點在於刀鞘上面有鞘裙,裙底織有排穗。此外,佩繡春刀並非錦衣衛的專利,留守衛、旗手衛等親軍都可以佩帶,文武大臣扈從皇帝車駕時也會獲賜繡春刀。  繡春刀最大的特點在於刀鞘上面有鞘裙,裙底織有排穗。相關閱讀推薦:東廠、西廠、錦衣衛廠衛林立:皇帝不知依靠誰最具正面形象的錦衣衛:土木堡之變護駕功臣袁彬明朝恐怖特務機構錦衣衛和東西廠:都是誰建立的明朝四大特務機構內幕揭秘:錦衣衛為何怕東廠?揭秘:明朝四大特務機構盤點 錦衣衛為何怕東廠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皇帝的情報局  錦衣衛是皇帝的貼身衛隊,因此負有保護皇帝之責,由此承擔瞭秘密調查和刺探情報的工作。錦衣衛設有南北兩個鎮撫司,其首腦稱為“錦衣衛掌鎮撫司事指揮”。南鎮撫司掌握錦衣衛的法紀、軍紀,同時掌管制造兵器的軍匠。錦衣衛北鎮撫司則負責在暗中秘密偵伺文武百官,同時還擔負著監視藩王、反間諜等任務。《明史?職官志》中稱北鎮撫司的任務是“盜賊奸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  北鎮撫司逮捕人的時候不需要經過外廷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法律手續,而是直接逮進臭名昭著的錦衣衛詔獄(也叫錦衣獄)。被捕者一旦走進詔獄大門,十分之九便無生還之理。錦衣衛執行偵察和緝拿等任務的部隊則稱為緹騎,由校尉、力士等低級軍士充任,其人數在洪武朝隻有五百人,到正德年間膨脹至六萬餘人。到嘉靖年間,還有外圍線人十五六萬。  有明一代,東廠和錦衣衛的關系是比較密切的,被統稱為“廠衛”。明武宗寵信的江彬曾同時領導廠、衛兩大特務部門。此外東廠的掌刑千戶和理刑百戶都是從錦衣衛選拔過來的,其下面有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這就容易給今天的初學者造成一種誤解,似乎錦衣衛是和東廠一樣的太監機構。其實供職於東廠的錦衣衛成員並不需要閹割,其本人的官職仍是錦衣衛千戶或百戶,戶口也隸屬於錦衣衛軍籍,但是工作關系屬於東廠,在東廠辦事,受東廠提督太監管轄。就好比現代的借調。當差遣的職務結束或者被免去後,仍回錦衣衛擔任原職,今後仍在錦衣衛系統內晉升。  民國時期,特別是四十年代後半期,為瞭影射國統區的白色恐怖統治,錦衣衛“特務機構”的作用和威力被進步知識分子過分誇大瞭,其代表作就是丁易的《明代特務政治》一書。實際上明朝治國真正依賴的還是國傢的官僚系統,而非廠衛。上有內閣六部,廟堂之事輪不到東廠和錦衣衛說話。廠衛就是在皇帝面前紅得發紫,也拿不上臺面,隻能作為皇帝的鷹犬爪牙,行事必須依靠皇帝抬舉。   另一方面,錦衣衛最重要的是緝捕、刑獄職責,情報收集隻是一些延伸作用。其情報偵緝手段對朝中的重要大臣根本不具備威脅,自嘉靖年間的首輔夏言開始,明代歷屆倒臺的首輔沒有一個是被錦衣衛搞掉的,反而主要是靠言官(禦史和給事中)與風憲官(都察院、大理寺、按察司)之力。不過,在明代另一項臭名昭著的制度“廷杖”當中,負責拿棍子打大臣屁股的是錦衣衛校尉,監刑的則是司禮監太監。不少忠言直諫、觸犯天顏的大臣在挨廷杖的時候慘死在錦衣衛的棍子下。  在壬辰倭亂期間,錦衣衛還曾經派出名為“夜不收”的間諜,刺探日本軍隊情報。這一點也被如今的文學或影視作品過分誇大、並且進行傳奇性渲染。實際上明代各地邊防守軍中基本上都設有名為“夜不收”的探子,在明朝前期和中期以刺探蒙古方面動靜為主,後期則加強瞭遼東方面對女真的哨探工作。“夜不收”通常以本地人組成,能操本地語言、熟悉附近環境。總的來說,比起同時期的哈佈斯堡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錦衣衛的對外諜報水平是很低的。  到明朝滅亡時,錦衣衛的情報偵察能力已經弱到瞭幾近於無的地步。按照《明史?刑法志》和《明季北略》的記載,在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軍攻占北京前夕,錦衣衛對於京城“奸細潛入、傭夫販卒為流賊所遣,無一舉發”。甚至到三月十九日崇禎帝自縊、老百姓紛紛避難,錦衣衛仍然在查禁京城淪陷的“謠言”,將“造謠惑眾者”執送金吾所,而此時的北京城已經連坑廁裡都是闖軍瞭。  勛臣子弟的俱樂部  由於錦衣衛是親軍二十二衛之首,因此明朝功臣和外戚的子弟多賜予錦衣衛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百戶等世襲錦衣衛官職,以示恩寵。比如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後代中,除瞭嫡長子世襲魏國公、定國公兩支爵位外,其餘諸子多授予錦衣衛世職。明朝時期,南京城南有“四錦衣園”、“六錦衣園”等園林,就是徐氏子弟的私園。  但是需要註意的是,錦衣衛的職位有實任(管事)和掛名(空閑帶俸官)的區別,授予勛臣貴戚子弟的的錦衣衛名分多為掛名的虛職閑差,而非實際職位。其中有些被稱為“散騎舍人”,視八品官,每月支十六石米的俸祿。至於在錦衣衛中擔任實職的勛貴子弟,要定期接受兵部的銓選,如果堪用,則仍擔任舊職,如果不堪用,則免去實職,調為帶俸官。  仔細區分的話,錦衣衛帶俸官還可以分成“皇親帶俸原不管事”、“達官營操不管軍政”等名目。比如明宣宗寵愛朝鮮進貢的美女吳氏,封其為賢妃,吳氏的弟弟吳安被封為錦衣衛帶俸指揮使。吳賢妃生有一子,即景泰帝,吳安被這位皇帝外甥封為伯爵,但是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復辟後,吳安再度被降為錦衣衛帶俸指揮使。  除瞭勛臣外戚外,明初一些得寵的宦官,其父兄子侄也有被授予錦衣衛官職的,但不能世襲。不過,到明英宗時期,這個傳統也在大太監王振身上破瞭例,他的侄子王林被封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官,太監高讓、曹吉祥、蔡忠等人的侄子或弟弟也被封為錦衣衛世襲副千戶。  順便多說一句,到明武宗正德年間,這一弊政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太監的子侄竟然有被封為伯爵的,但在傢仍替這些太監執仆隸之役,比如太監馬永成的侄子馬山被封為平涼伯,地位比一品官還要高,卻穿著蟒衣、圍著玉帶,在馬永成的傢裡澆花喂馬。太監威風到這種程度,明朝政治之昏聵可見一斑。  明代承襲元朝制度,實行世襲戶籍制度,包括民戶、軍戶、匠戶、灶戶(熬鹽)、醫戶、陰陽戶、樂戶,以及看陵的陵戶、打柴的柴炭戶、種茶的茶戶、做買賣的鋪戶等等。除瞭皇室子孫、勛臣貴戚,以及職官、縉紳、生員外,所有的人都編為特定的戶籍,應當服特定的差役。軍戶屬於軍籍,隸屬於兵部掌管,要世代承擔軍役。在永樂年間,編入軍籍的軍戶有兩百多萬傢,占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  有明一代,軍戶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除瞭要承擔軍役外,還要屯田種糧,養馬、采草,營造堤壩,轉運漕糧。此外還往往被迫為總兵、指揮、千戶、百戶等軍官充當私人差役,為其耕種私田,開窯燒磚造瓦,采薪燒炭,修建府第,甚至還要幹割漆采榛、販私鹽、刺繡雕鏤等私活。軍戶雖然不是賤民,但往往比賤民還要勞苦。  錦衣衛成員也屬於軍籍,但其中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從正三品指揮使到正七品鎮撫的九等官,多為世襲,可以作威作福;另一方面,由於身份固定、經濟地位相對低下,因此也有不少隸屬於錦衣衛軍籍的子弟通過入仕、聯姻等方式向社會的上層上升。萬歷末年擔任內閣首輔的方從哲就屬於錦衣衛軍籍,其遠祖在永樂時期曾任錦衣衛指揮使。  到明朝末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軍籍衛所制度幾乎完全崩潰,錦衣衛也不能幸免,與京師三大營一樣存在著“占役”、“買閑”等嚴重弊病。還有一些心術不軌之徒看中錦衣衛北鎮撫司的特殊地位,拿出二三十兩銀子,向錦衣衛官員購買“堂帖”,證明該人是錦衣衛某所的校尉,此後就可以借此身份敲詐勒索。  關於錦衣衛,最後還有一點需要澄清。如今網絡上多稱錦衣衛的全稱是“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甚至連維基百科也如此稱呼。實際上查明朝會典、實錄等典籍,錦衣衛的正式名稱隻有“錦衣衛”三字。雖然明代常以都督、都指揮使等官掌領錦衣衛,但從未授予錦衣衛以都指揮使司(都司)的地位,因此不能把錦衣衛等同於都司。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古代的漢人的戰鬥力是否不如遊牧民族?

  一、遊牧民族的部落組織,本身就是一個戰鬥單位,可以說,遊牧民族全民皆兵,凡成年男子都是戰士,婦女、兒童、老人提供後勤保障。  二、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就是天然的練兵,遊牧民族習騎射,騎兵優勢自然比以步戰為主的漢族軍隊強大。  三、嚴酷的生活環境鍛煉瞭遊牧民族的習性,他們生活的地區,多是大漠草原或是森林荒漠,嚴寒多風,許多地區缺水,這裡的人在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練出瞭不畏惡劣環境的特點,比之漢族地區相對優裕的生活,他們更適合戰鬥。  四、遊牧民族各部落之間經常為領地、水源、草場、牲畜而發生戰鬥,使他們習慣瞭戰鬥的生活。  因此,以農耕為主的漢族一般是打不過遊牧民族的。  但是漢族也有他的優勢,這些優勢是:   一、漢族具有技術優勢,他們的兵器和其他軍事裝備往往優於遊牧民族。  二、漢族以步戰為主,步戰利於要塞攻堅,利用堅固的城池堡壘可以化解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  三、漢族地區物產豐富,利於打消耗戰,如果做到堅壁清野可以很好地拖跨遊牧民族。  四、北方地區的漢人非常強壯,且處在對敵作戰的前沿,隻要經過很好的訓練,他們具有比遊牧民族更強的戰鬥力。  五、南方地區的漢人雖然相對弱小,但南方擁有江河湖泊和多林的山地,如果能有效利用地形也可以對抗遊牧民族的騎兵。  六、漢族具有人數上的優勢。  因此,如果漢族能利用自己的長處,那麼完全可以擁有不弱於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較多的馬匹,那麼騎兵優勢則與遊牧民族共同擁有瞭。可是歷史上的漢族多沒有發揮自己的長處,因此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兵,蒙受瞭巨大的損失。再有就是漢族內部不團結,統治集團昏庸無能,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相關閱讀推薦:古代文人們為何要把武則天描繪得很黃很暴力?古代歷史上竟有交通規則:唐人超速“打屁股”揭秘古代公務車發展史:西漢規定馬越多官越大震驚:歷史上締造四個王朝的古代第一貴族集團揭秘古代公務車發展史:西漢規定馬越多官越大盤點: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身後難以啟齒的亂倫史

震驚:歷史上締造四個王朝的古代第一貴族集團

  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共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  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門閥世族活躍在政治舞臺上,門閥世族在東漢中葉已經把持壟斷瞭仕途;曹魏時期創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證瞭門閥世族的政治特權,有助於門閥世族的形成,東晉王朝時期,門閥世族及其統治達到瞭鼎盛。到瞭南北朝時期,曾經風光無限的東晉門閥世族們,隨著東晉的滅亡,劉宋的興起而逐漸衰敗,王謝庾桓這些響當當的貴姓也已經不復當年,眼看中國貴族的黃金時代就要結束,這時,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沖天,延續瞭中國貴族時代的壽命,並開創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它起源於代北武川,初建於關中,空前絕後地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並將中國推向瞭一個新的歷史高峰,其發端便是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  八柱國傢,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皇室諸王之首,十二大將軍裡也有元氏的三人: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以德智而成其功名),於謹(北周三老之一,於謹在八柱國中以謀略為優,諸子在周隋間皆位重一時,而又以於翼為最),獨孤信(楊堅嶽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三子皆為北周猛將,而其兄侯莫陳順更是十二大將軍之一)。他們創造瞭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歷史。大唐史書曰:“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傢。當時榮盛,莫與為比。”   柱國,原意是北魏的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始封於爾朱榮,爾朱榮敗亡後被廢置,到宇文泰再興東魏時又重新設立。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傢”,八柱國中趙貴成就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戰立名,李弼將略能軍,於謹以謀輔事,侯莫陳崇以勇縱橫,獨孤信以德撫民。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產生瞭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門閥貴族,而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後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傢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北周歷代皇後多在這些傢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後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裡的獨孤信。  根據歷史學傢陳寅恪先生的說法,這個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有兩大特征:一、“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另外,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具體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泰侄兒)、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隋文帝楊堅之父)、豆盧寧、賀蘭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世之名將。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羆、蔡佑、耿豪等名將。關隴集團中,其它後起將才如宇文憲(宇文泰第五子)、尉遲迥(宇文泰外甥)、韋孝寬、長孫晟(唐朝長孫皇後之父)、賀若弼、韓擒虎、李世民(宇文泰曾外孫)、李靖(韓擒虎外甥)、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將,這麼多具有文韜武略的經天緯地之才,為北周統一北方以至隋唐統一全國奠定瞭堅實的人才基礎。  威名赫赫、勢力極其強大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在西魏、北周、隋、唐初曾盛極一時,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全出於這一集團。到瞭唐太宗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權力漸衰,與新興的山東豪傑頗有爭鬥。而長孫無忌出任顧命大臣,是關隴集團最後的閃光。武後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一系列瓦解此貴族集團之手段,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制等皆是。到瞭有“李唐盛世”之稱的唐玄宗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勢力已不復存在瞭。相關閱讀推薦:王政君如何間接將西漢王朝推向滅亡?真實王政君揭開清王朝後宮多醜女的秘密 多半是親戚?縱觀中國歷史上存活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薛國大明王朝的“裝甲車”:孫承宗組建瞭最早的車營納蘭明珠簡介:康熙王朝權傾朝野打的大清相國解密契丹王朝神秘失蹤之謎:契丹人今在何方?

竟締造瞭四個王朝:古代中國第一貴族集團勢力!

  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共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  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門閥世族活躍在政治舞臺上,門閥世族在東漢中葉已經把持壟斷瞭仕途;曹魏時期創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證瞭門閥世族的政治特權,有助於門閥世族的形成,東晉王朝時期,門閥世族及其統治達到瞭鼎盛。到瞭南北朝時期,曾經風光無限的東晉門閥世族們,隨著東晉的滅亡,劉宋的興起而逐漸衰敗,王謝庾桓這些響當當的貴姓也已經不復當年,眼看中國貴族的黃金時代就要結束,這時,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沖天,延續瞭中國貴族時代的壽命,並開創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它起源於代北武川,初建於關中,空前絕後地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並將中國推向瞭一個新的歷史高峰,其發端便是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  八柱國傢,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皇室諸王之首,十二大將軍裡也有元氏的三人: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以德智而成其功名),於謹(北周三老之一,於謹在八柱國中以謀略為優,諸子在周隋間皆位重一時,而又以於翼為最),獨孤信(楊堅嶽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三子皆為北周猛將,而其兄侯莫陳順更是十二大將軍之一)。他們創造瞭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歷史。大唐史書曰:“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傢。當時榮盛,莫與為比。”   柱國,原意是北魏的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始封於爾朱榮,爾朱榮敗亡後被廢置,到宇文泰再興東魏時又重新設立。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傢”,八柱國中趙貴成就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戰立名,李弼將略能軍,於謹以謀輔事,侯莫陳崇以勇縱橫,獨孤信以德撫民。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產生瞭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門閥貴族,而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後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傢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北周歷代皇後多在這些傢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後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裡的獨孤信。  根據歷史學傢陳寅恪先生的說法,這個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有兩大特征:一、“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另外,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具體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泰侄兒)、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隋文帝楊堅之父)、豆盧寧、賀蘭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世之名將。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羆、蔡佑、耿豪等名將。關隴集團中,其它後起將才如宇文憲(宇文泰第五子)、尉遲迥(宇文泰外甥)、韋孝寬、長孫晟(唐朝長孫皇後之父)、賀若弼、韓擒虎、李世民(宇文泰曾外孫)、李靖(韓擒虎外甥)、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將,這麼多具有文韜武略的經天緯地之才,為北周統一北方以至隋唐統一全國奠定瞭堅實的人才基礎。  威名赫赫、勢力極其強大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在西魏、北周、隋、唐初曾盛極一時,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全出於這一集團。到瞭唐太宗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權力漸衰,與新興的山東豪傑頗有爭鬥。而長孫無忌出任顧命大臣,是關隴集團最後的閃光。武後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一系列瓦解此貴族集團之手段,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制等皆是。到瞭有“李唐盛世”之稱的唐玄宗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勢力已不復存在瞭。相關閱讀推薦: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隋朝鮮為人知的大隋名將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北魏八大柱國:西魏八大柱國由來韓擒虎簡介 隋朝著名將領上柱國將軍韓擒虎生平李孝恭簡介 唐初宗室名將北周八柱國李孝恭生平郭孝恪簡介 唐初名將左驍衛將軍上柱國郭孝恪生平

歷史上的朝局解讀:古代官員“提案”會提些啥?

  從制度層面來說,現代“兩會”制度為我國首創,古代中國是沒有的。但是如果從議事形式來講,古代中國也有類似的形式。  那麼,古代的議事的會怎麼開?官員們又是如何表達民意的、上交“提案”的呢?  在“集議”上,議案很難“一致通過”  古代中國雖是皇帝一個人說瞭算,但“一個人拍腦袋”難免有局限性,才有瞭“朝參”和“集議”這兩個會。  “朝參”由皇帝親自主持,是小范圍的。原本是百官進入皇帝的辦公大廳(朝廷)參拜皇帝的一種形式,古裝戲中常出現的君臣在朝廷上問答的場景,其實就是“朝會”。一般在進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頒佈時,皇帝都會開“朝會”。  “集議”則由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參加。集議實際上是應皇帝的要求或同意才開的,其規模可大可小,參會者的范圍比朝參復雜。集議通過的議案都是要認真執行的,與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功能有點接近。  在“集議”上,議案也很難“一致通過”,有時還會出現“經年不決”的現象。西漢末年的王莽新朝,有一次集議的議題之一是討論並頒佈官員的工資制度,結果集議瞭好幾年,也未能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意見。由於政策遲遲不能出臺,導致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拿不到工資,即所謂“皆不得俸祿”,實在罕見。   如果漢朝也有記者,肯定會這麼描述公元前81年在漢朝長安舉行的一場意義重大的會議——史稱“鹽鐵之議”。但事實上,這次“鹽鐵會議”,是一場觀點尖銳對立的大辯論,辯論的焦點是:鹽鐵要不要取消專賣?這也是一次非常著名的集議。  會議時間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會上,60餘名由相當於今省市一把手的郡國國主推舉出來的地方和基層代表,與以禦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駐京高級幹部代表,進行面對面的激烈辯論。另有魯國萬生、九江祝生等六十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賢良”、“文學”,即知識分子身份的所謂“民意代表”應邀出席。  會議由時任丞相的田千秋主持。地方和基層代表們對鹽鐵官營、平準均輸、酒類專賣、貨幣發行等多項政策提出瞭尖銳批評,強烈要求廢除之。桑弘羊深得漢武帝的信任,曾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是這些政策的實際制定者,對“賢能”和“文人”的否定意見不以為然。  會議最後經過表決,通過瞭廢除全國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制度,打破國有公營的壟斷。這次辯論表現出瞭不同治國理念的大碰撞,30年後學者桓寬根據這次“全代會”的會議記錄,整理出瞭著名的歷史文獻《鹽鐵論》。遺憾的是,桓寬依照個人的政治意圖,將整個集議過程簡化為針鋒相對的兩派對壘,其他各色人物的發言、插話及會議程序等細節,全被略去瞭。  代表們除瞭“大臣”、“公務員”,還有“基層代表”和專傢學者  古代的“議事代表”都是些什麼人?從史料上來看,主要有四類:一是相當於今天省部級高官的“二千石”以上的駐京大臣,實為官僚和利益集團的代表;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達到一定級別的列侯為主; 三是“專業代表”,主要是列大夫、博士、議郎這些專職諫官,這類代表參政議政能力強,因為都是領俸祿的,實為“公務員”群體代表。  另外,在需要時還會有“基層代表”。這類代表以飽讀詩書、喝過墨水的“賢良”、“文學”人士為主,表面看是來自地方和基層,但由於是相當於今省市一把手的郡國國主和地方富豪推舉出來的,實為學術界和富人的代表。雖然這些代表並沒有代表性,但其素質要求並不低,必須敢說話,善表達,有較強的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和稀泥、當會油子、隻會摁表決器和鼓掌可不行。  有些集議還安排先舉行專傢論證會的程序,如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朝廷欲就改變對羌人的政策開會集議,先通知長期主持對羌戰事的趙充國,“令與校尉以下吏士知羌事者博議”,再將“博議”結果送交中央作為集議時的參考。  東漢元和三年(公元86年),在太學任教職的曹褒受章帝委托,重新編瞭一部《漢禮》,主管典禮的太常(禮儀局長,位居九卿)巢堪說:“宜廣集諸儒,共議得失”(《後漢書·曹褒傳》)。“禮”是儒傢的專業,邀請諸儒參加制禮議論,自然正是時人所熟悉的專傢論證的程序。  集議的開會氣氛比儀制森嚴的朝會活躍得多,人人可以暢所欲言,即使無所倡議,最終也必須行使表決權,然後由會議主席向皇帝如實匯報。元帝時,貢禹上書,請罷郡國宗廟,參加集議的70個人都贊成這個提案,皇帝便畫可頒詔。成帝時,集議郊祀禮儀,車騎將軍許嘉等8人是一種意見,右將軍王商、博士師丹、議郎翟方進等50人又是一種意見,皇帝遂按多數派的提案頒詔。  還有一次,也是元帝下詔集議廟禮,分為丞相韋玄成等44人、車騎將軍許嘉等29人、諫大夫尹更始等18人共三派意見,另有廷尉獨持一議。四個提案呈奏後,皇帝猶豫不決,“依違者一年半”。由此看來,少數服從多數好像是通例。相關閱讀推薦:接近30年不上朝還能有所作為的神奇皇帝是誰?唐代獨孤皇後性格奇妒:趁隋文帝上朝殺害其寵妃萬歷帝30年不上朝的真正原因:是無為而治嗎?萬歷皇帝長期不上朝原因何在?古代春節休假:唐朝春節單雙號上朝 民國不休假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董仲舒的“提案”在古代影響最大  除瞭“朝參”和“集議”這樣的形式外,還有一種“諫議”制度。所謂“諫”本義就是規勸君主,諫議自然就是給皇帝行為和決策提意見,專挑毛病和不足。諫議既有會議形式,也可個人約談,有時還會與集議混在一起,但與集議明顯的不同是,諫議多有“提案”。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諫議制度其實早在先秦時便出現瞭。秦中央設置瞭中大夫、太中大夫、諫議大夫、中常侍、給事中等權力大小不等的專職諫官,起初並無固定編制,多時達數十人。  西漢中早期皇帝都重視諫議制度的建設,漢武帝劉徹對諫官十分重視,出現瞭不少出色的諫官。當時,最著名的一位是“新儒學”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他上交給漢武帝的提案《舉賢良對策三》,可以說是古代中國影響最大的“提案”,“提案”的中心觀點是“罷黜百傢,獨尊儒術”,這一觀點得到瞭漢武帝的肯定,提案被采納,儒傢地位驟升。  除瞭董仲舒,還有很多官員提出瞭許多五花八門的“提案”。明代宗景泰年間,南京守備陳豫等人上奏:永樂年間有過先例,一傢被盜,四鄰十傢有責任幫助擒盜。若擒獲盜賊,賞銀五十兩,鈔二千貫,文綺“四表裡”,並可分得盜賊的財產。如坐視,被盜人傢的損失就要由四鄰十傢共同賠償。不但如此,還要將這十傢的人戴枷示眾,直到盜賊被逮才能釋放。陳豫等人要求正式實施這種連坐法。這份“提案”被朝廷壓下。此“提案”被否定的原因:措施極端,強調嚴刑峻法過頭。  明成祖與群臣討論政事,一談就是老半天,有的官員便進言:皇上啊,您講話這麼多,可不利於身體調養啊。作為君王,貴在“簡默”(講話簡約,有時不發一言)。明成祖不領該官員的情,說道:天下這麼大,百姓的苦樂,措施的利弊,必須廣詢博訪才能有透徹瞭解。並非我喜歡多講話,而是不得不如此。不敞開講,官員們怎能言無不盡?此“提案”被否定原因:有阿諛之嫌。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壽星現,群臣請賀,明成祖說:往年壽星出現,你們以為是祥瑞,紛紛致賀。然而四方旱澇、蝗災、流行病比比皆是,卻很少有人向我報告。他對群臣的提議不予采納。這個“提案”被否定的原因:隻關心天上的事,不關心地上的事。  愛提案的白居易為何被評為“最窩囊”  古代中國的“議事代表”也不容易。  魏征本是太子黨集團中的成員,為太子李建成洗馬官。唐太宗並未因此冷落他,奪得皇位後,提拔他為“諫議大夫”,後繼任“侍中”。魏征生前給唐太宗拿出瞭不少“提案”。如“明德慎罰”提案,主張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素質,慎用刑罰,因為法律並不能解決一切社會問題。魏征所交“提案”中,最著名的當屬“民如水”理論,他稱“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規勸唐太宗要吸取隋朝亡國的教訓,善待老百姓。  即便皇帝很開明,也很難不被暗箭中傷。如西漢時的賈誼、晁錯遇到的都是明君,他們二人均當過“博士”諫官,“提案”也都很出名。前者有給漢文帝劉恒的“三農”提案《論積貯疏》,後者有給漢景帝劉啟的“擴大內需”的經濟提案《論貴粟疏》。可以說,西漢盛世“文景之治”就是在賈誼、晁錯這些“代表們”的暢所欲言中出現的。但是,他們的結局都不好,賈誼因建言有功,被漢文帝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一年後,便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晁錯貴為漢景帝的“智囊”,因上交《削藩策》“提案”,在“七國之亂”中由漢景帝親自下詔,斬殺於西安街頭。  古代諫官中,當得最窩囊的大概是中唐時的著名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於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被唐憲宗李純破格提拔為諫官左拾遺,當上瞭從八品的“副科級幹部”。白居易當時太把自己當回事瞭,大事小事都“建言”,李純要提拔寵臣吐突承璀,他堅決反對,結果被李純斥罵為“小臣不遜”,貶為江州司馬,逐出京城。此後白居易再也沒有為民請願、仗義執言、上交提案的機會,隻能寫寫《長恨歌》,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中作自我安慰。  中央有百官大會、部院會議,地方上各級機關也有會議。日常的屬員向上司請示定奪叫“衙參”,需要討論的叫“衙會”。州縣衙會的內容,有時也可以包含互相批評的內容。如韓愈《韓府君墓志銘》記,崔圓開府地方時,當地佈衣某,常跑到他傢裡去,這是違反制度的,引起司錄參軍韓紳卿的不滿。韓紳卿就趁召開全府大會時,走上前去大聲說:讓我來舉出您的過失……《縣佐部名臣列傳》中,收錄有好幾則州縣敢於同正官激辯抗衡,弄得對方無法下臺的故事。遇到這種僚屬,正官想一手遮天就不那麼容易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古代美男:中國古代文學傢中的第一美男子是誰?

  才子文人多數長得並不好看,就像才女佳人很難同時是美女一樣,才子也很難同時是帥哥,有些甚至還長得很醜陋。造物主是很公平的,才學和長相,往往隻會給你一項。才子配佳人,才女受尊敬,完全是靠的內在的氣質和才學。  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倒仍有少數才女加美女的——王昭君、卓文君、班昭、班婕妤、蔡文姬、甄宓、蘇小小、楊貴妃、武則天、薛濤、魚玄機、杜秋娘、花蕊夫人、朱淑真、王朝雲、李師師、李清照、唐琬、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顧眉、寇白門、董小宛、陳圓圓、潘玉良等。  也有少數才子加帥哥的,城北徐公、宋玉、司馬相如、嚴子陵、周瑜、曹植、嵇康、阮籍、潘安、謝靈運、高長恭、沈約、獨孤信、駱賓王、柳永、周邦彥、蔡襄、蔡京、鄭和、唐寅、鄭芝龍、侯朝宗、和珅、畢沅等。  那麼,究竟中國古代長相最好的文學傢是誰呢?上述這些人,大多數要麼算不上是真正的美男子,隻是相對而言還算身材較高、五官較端正而已(甚至有一些是虛構的情形或人物);要麼算不上是一流的文學傢,隻是相對而言還算有些才學,留下瞭一些還算不錯的詩文而已。  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文學傢中第一美男子的,非嵇康莫屬。   今人所畫嵇康像  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原籍浙江上虞,後移至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一說宿州),三國時期魏末人士。幼年喪父,勵志勤學,有奇才,為人耿直,遠邁不群。成年之後,娶曹林之女——長樂亭主(一說為曹操孫女,一說為曹操曾孫女)為妻,曾任郎中、中散大夫等職。但他不喜為官,平時隻以打鐵為樂。因耿介孤傲,剛正不阿,桀傲不馴,疾惡如仇,言語犀利,後為晉文帝司馬昭嫉恨而找借口殺害,年方40歲。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為其求情,終未獲許。  首先,嵇康是魏晉時期的一流文學傢、思想傢、音樂傢、書法傢,玄學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之“竹林七賢”派的精神領袖人物,繼承莊子,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在文學和文章方面,其代表作有  《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賦》、《聲無哀樂論》、《養生論》、《釋私論》、《管蔡論》、《太師箴》、《幽憤詩》、四言及五言詩若幹首等。其詩歌平淡高遠、沖靜清峻、超乎時俗;散文思路縝密、師心遣論;論文見解精辟獨到、言語犀利。  他又善於音律,代表作《廣陵散》是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留下的“廣陵絕響”典故被後世傳為佳話。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模制嵇康畫像磚,描繪瞭他席坐撫琴、氣宇軒昂的美好形象。  他還工於草書,又善丹青。其墨跡“精光照人,氣格凌雲”,被列為草書妙品。《唐人書評》評價道:“嵇康書如抱琴半醉,詠物緩行;又若獨鶴歸林,群鳥乍散。”另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他在書畫方面也頗有功底,唐朝時尚有《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但俱已散佚。相關閱讀推薦:揭秘:醜女皇後賈南風與曠世美男潘安的一段戀情漢哀帝劉欣的風流情史:為何不愛江山獨愛美男?三國四大美男離奇的人生結局:哪位美男死於毀容盤點民國顏值爆表美男子:這才是真正的高富帥!嵇康之死 魏晉朝美男嵇康究竟是被誰殺死的?分頁:1/12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嵇康是中國古代罕見的美男作傢,不但精通文學、玄學、音樂和書畫,同時儀表英俊、眉目如畫、高大挺拔、清朗瀟灑,別人形容他是“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史稱嵇康“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用現在的話來說,簡直是玉樹臨風的“型男”、“衣架子”瞭。  他的好朋友山濤贊美他,是“站時就如孤松獨立;醉時就似玉山將崩”。他的哥哥嵇喜也在《嵇康別傳》裡很不謙虛地誇耀他,是“正爾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  最有說服力的故事是,某一次,嵇康獨自前往森林裡采藥,竟被突然撞見的樵夫誤以為他仙人下凡,其風姿由此可窺一斑。  再說,在曹氏當權的時候,他能夠娶到曹傢的千金小姐、一代梟雄之後,並能在朝廷作官,除瞭才學出眾外,相貌俊美應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也正因為如此,當嵇康、阮籍、山濤等好朋友在山濤傢歡聚時,山濤之妻韓夫人竟按捺不住向往和激動,偷偷躲在房子外面一偷邊看一邊偷聽,足足站瞭一個晚上;第二天便對丈夫毫不掩飾地誇獎。 嵇康是中間彈琴之中心人物  (荷蘭學者高羅佩在《中國古代房內考》一書中,曾就《世說新語·賢媛》裡的這段記載大加考證瞭一番,十分肯定地認為他們仨都是男同志(古代稱龍陽、斷袖、分桃,現稱斷背,還有稱兔子、玻璃的,英文稱gay,嶺南諧音稱基佬,臺灣又稱C貨),在戲玩後庭呢!不過似乎並無確鑿證據,而且也隻是無稽之談。但話說回來,嵇康長得如此俊美,也不由得人見人愛。)  然而,偏偏就是這樣一位相貌端正乃至完美的人物,卻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飾”的個性傾向。  據同時代的顏之推在《顏氏傢訓》裡記載,當時的上層男士崇尚陰柔之美,非常重視個人修飾,出門前不但要敷粉施朱、熏衣修面,還要帶齊羽扇、麈尾、玉環、香囊等各種器物掛件,於此方能“從容出入,飄飄若仙”。試想一下,與那些脂粉撲面、輕移蓮步的矯柔做作者相比,嵇康的天生麗質多麼令人神清氣爽!分頁:2/12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中國古代十大美男排行榜:  NO.1 潘安:被誅滅三族的第一帥哥  潘嶽,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西晉時河南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潘嶽年輕時,坐車到洛陽城外遊玩,當時不少妙齡姑娘見瞭他,都會怦然心動給他一個“回頭率”,有的甚至忘情地跟著他走。因此常嚇得潘安不敢上街。有的懷春少女難以親近他,就用水果來投擲他,每每滿載而歸,於是民間就有瞭“擲果盈車”之說。以至後世文學中“檀奴”或“檀郎”也成瞭俊美情郎的代名詞。有個叫張孟陽的相貌奇醜,也學著潘嶽的樣子去郊遊,但每次出門,婦人就往他車上吐唾沫,扔石頭,石頭倒也滿載而歸。典型的男性版東施效顰!  潘嶽不僅長瞭張錦繡皮囊還寫得一手錦繡文章,很小就顯露出文學天賦,被鄉裡稱為“奇童”。二十來歲時,晉武帝司馬炎一天來瞭興趣,下鄉耕田作秀,大夥紛紛寫馬屁文章。結果潘嶽的賦作得最好。大臣們一看,這小白臉,算什麼東西,馬屁膽敢拍得比我們好!嫉妒得要死,立馬趕他出朝廷。賦閑十年後,潘嶽終於被重新錄用。先後當瞭河陽還令的縣太爺,頗有政績。風雅縣令在河陽縣種遍桃樹,時人號稱“一縣花”。此後在政壇屢升屢降,直到元康六年(296)前後,回洛陽任京官。幾曾持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鬢發花白,飽嘗宦海艱辛,學會瞭趨炎附勢。  當時掌權的是醜八怪皇後賈南風。她外孫賈謐好結交賓客,組織瞭個文人團“二十四友”,為賈氏外戚集團進行文字煽惑。潘嶽是其中最賣力的一位。精彩之筆,當數搞垮太子的陰謀。具體過程如下:潘嶽寫瞭一篇狂草,賈南風派手下的宮人將太子灌醉,哄他抄寫。太子醉眼模糊,根本辨不清紙上啥內容。照著筆畫胡亂描瞭一遍。太子的墨寶別人當然也看不懂,何況當時皇帝還是個白癡。這難不倒才子潘嶽,他模仿筆跡的工夫瞭得,在太子的紙頭上照原來風格添置筆畫,成為反跡昭著的逆書。正是以筆為刀,殺人不流血!太子死後,趙王司馬倫借口報仇,兵變入宮除盡賈氏一黨。潘嶽從前就得罪過趙王倫的兒時好友孫秀,這會兒當然死翹翹,還是滿門抄斬。他一生孝順,卻連累老母喪命於東市。不亦哀哉!   八王之亂中政治一鍋粥,潘嶽偏要湊熱鬧,落瞭個為虎作倀的惡名。好歹在文學史上占瞭一席之地,這輩子過得不算太衰。其文風華美卻不失於雕琢;描寫細致,尚不致於繁蕪。善寫清綺哀艷的悲情文章,是一個很憂鬱的美男子。  在生活中潘嶽絕對是個好男人,十餘歲定婚,對發妻楊氏一往情深。楊氏不幸於元康八年(298)去世,潘嶽的悼亡詞寫得纏綿悱惻,情真意切,是中國此類題材中最早的名篇。可惜功名心太重,躁急幹進,不知滿足,終落得身首分離。分頁:3/12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NO.2衛玠:被“粉絲”看死的偶像  衛玠是歷史上唯一因為太帥瞭而被人“看”死的美男子  記得三國中殺掉鄧艾父子的衛瓘嗎?衛玠就是他的孫子,表字叔寶。關於衛玠的美,《晉書》裡用詞有“明珠”,“玉潤”等等,他為人喜怒不表於形,總之是個面無表情的玉人。這孩子自幼風神秀異,坐著羊車行在洛陽街上,遠遠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時人稱之“璧人”。洛陽居民傾城而出,夾道觀看小璧人。可這玉人特愛開口。當時風氣最盛行清談:手裡拿個麈尾模樣悠雅地侃侃而談。剛開始時,“清談”主要談老莊之道,還有點哲學氛圍,後來變成瞭天南海北亂侃,比如談論人傢的長相和行為(兩晉美男子多出名,也有這方面原因)。爹媽怕衛玠磨牙磨得太累影響身體健康,而且政治問題太敏感,最好避開,就限制他說話,真叫人吃不消。(我們有時候對著進不去的BBS也時不時會唉聲嘆氣一翻)。  八王之亂把西晉政權鬧成一鍋糨糊,胡人勢力乘機進入中原,天下大亂。衛玠費盡口舌說動母親南下。他兄弟不肯走,後來死在匈奴人手上。他們一傢子跑到江夏(今武漢),妻樂氏經不住旅途疲憊,死去(熱死瞭?)。征南將軍山簡趕快來搶這個鉆石王老五,把愛女嫁給他。衛玠帶上新婦又往東行,來到瞭大將軍王敦鎮守的豫章(今南昌)。  王敦見他一表人才,能說會道,很是器重。衛玠並不買帳,他感覺此人野心勃勃,久必生亂,不可依附,於是再次轉移,投奔東晉都城建業(今南京)。建業的官員們久聞衛玠艷名,立即答應予以重任。江東人士聽說來瞭個大明星,人山人海地圍觀,擠得衛玠舉步艱難,使他一連幾天都無法好好休息,這個體質孱弱的美少年終於累極而病,一病而亡。這個典故就是《世說新語》中的“看殺衛玠”。

揭秘:古代歷史上農民起義的領袖都是農民嗎?

  國人對“農民起義”這個詞都不會陌生,尤其是國傢對於農民起義的正面評價,導致大傢對於農民起義有著天然的好感,對陳勝、劉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耳熟能詳。史學界也曾一度熱衷於研究“農民起義”。  考察究竟是是不是“農民起義”,首要之務,是考察其領導層的基本構成。才能決定其是否是農民起義,當然所有的起義都會有農民參加,而且是絕大多數,但並不是說農民占絕大多數就是農民起義,要看起義以後獲利的是誰?事實上,所謂“農民起義領袖”,幾乎沒有種地的農民,他們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貴族後裔。這些人起事之初,亦無人懷抱“反抗地主階級”之目的,隻是為瞭打倒原來的皇帝而自己做皇帝而已。  文史學者唐元鵬以秦末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農民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麼起義、元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十二次“起義”為樣本,統計“農民起義”的其主要領袖“職業”。  “吏”——古代農民起義領袖高危職業之最  所謂官吏,古代長官稱官、屬官稱吏。明朝以前,官吏之間並無明確鴻溝,由吏員走上宰相高位的也有。直到元朝,因為蒙漢有別,漢人在吏員的位置上占據絕大多數位置,產生瞭胥吏階層,這一階層到明朝固定下來,在明朝,官是科舉出身,而吏則是官府雇傭的人。  但就是這樣一群不上不下的下級公務員,在中國古代十二次較著名的農民起義中翻雲覆雨、獨領風騷。  12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領袖中,吏員出身9人:  秦末農民起義:劉邦(亭長)  綠林赤眉起義:王匡、王鳳(評理諍訟的小吏)  隋末農民起義:翟讓(東郡法曹)、竇建德(裡長)  元末農民起義:劉福通(巡檢)、陳友諒(縣吏)  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驛卒)  白蓮教起義:徐天德(差役)  商人以有財有勢成為第二號高危職業  難怪朱元璋那麼討厭商人,因為在跟他一起爭奪天下的各路豪傑中,就有張士誠和方國珍是商人出身,張士誠是鹽商,方國珍是海商(因為同時也是海盜,所以不列入商人職業)。  商人出身8人:     唐末農民起義:黃巢(鹽商)科舉不第  王小波李順起義:王小波、李順(茶販)  方臘起義:方臘(漆園主)  鐘相楊麼起義:鐘相(小商人)  元末農民起義:徐壽輝(佈商)、張士誠(鹽商)  明末農民起義:高迎祥(馬販子)  軍人造反既有限制也有便利條件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過去由貴族主導的朝代更替成為歷史。  軍人出身4人:  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屯長)  明末農民起義:王嘉胤、張獻忠(邊兵)  和尚一人:  朱重八(朱元璋)  真正的農民出身隻有三人  鐘相楊麼起義:楊麼(相傳為漁民)  太平天國起義:楊秀清、蕭朝貴(燒炭農民)  實際上開國皇帝中,真正出身於底層的,隻有朱元璋一人,實際上朱元璋也算是農民,當和尚隻是活不下去瞭,並不是真正的職業,可見改朝換代的領袖跟農民實際上沒有多大關系,隻是農民做瞭炮灰而已,而這種朝代更替卻進行瞭2000年,讓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傢,以至於有瞭屈辱的近代史。可悲可嘆啊。相關閱讀推薦:陳涉吳廣起義的主因:一場能夠在秦朝致命的大雨李密殺死翟讓:隋末瓦崗起義軍的一次力量整合拒絕招安:宋朝歷史上真實的方臘革命起義軍黃巾起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宗教作為掩護的起義宋朝起義軍領袖李順的生死迷局:兩說法相隔30年阿拉伯大起義:現代穆斯林世界的構建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