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唐朝

唐朝蘭陵公主簡介 歷史上的蘭陵公主李淑怎樣?

  由新生代導演孫愷凱執導,張鈞涵、殷旭、丁元昊、戰菁一、張予曦領銜主演的40集網絡劇《唐朝好男人》近日上映。劇集改編自同名熱門網絡小說,講述屌絲王子豪穿越到唐朝後,與當朝“女神”蘭陵公主、以及妻子小妾等人發生的情感糾葛。由知名演員殷旭飾演的女主角蘭陵公主更將驚艷登場,並成為貫穿全劇始終的關鍵線索性人物。這一角色美麗高貴、精通謀略,實屬劇集最大亮點,備受觀眾期待。  殷旭詮釋“唐朝白富美”蘭陵貴在大智慧  《唐朝好男人》雖以男人視角講述由一場穿越引發的風花雪月、愛恨情仇,但縱觀劇集始末,由殷旭飾演的當朝長公主蘭陵卻是推動劇情進展、串聯故事主線的最關鍵人物,不僅是男主人公王子豪在唐朝的神秘情人,更是助其成就大業的幕後推手。  據透露,劇集中的蘭陵位高權重、美麗聰慧,是名副其實的“白富美”,引萬千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更為難得的是,蘭陵更頗具才情,琴棋書畫無一不通,並擅長騎射、精通謀略。劇集中觀眾將看到蘭陵與王子豪一起搞發明、做生意、種棉花、養雞等精彩橋段,她更幫助當朝皇帝決策軍事、解析時局。劇中男主人公王子豪更贊稱蘭陵公主美在大氣,勝在高智商高情商,貴在有大智慧。   據殷旭介紹,在決定出演這一角色後她做瞭大量準備工作,發現蘭陵公主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研讀大批史料,並結合劇本揣摩人物特點,最終成功演繹出瞭這個嫵媚動人、能文能武、大膽果敢的唐朝女神級人物。殷旭笑稱,如果她是男人也一定會愛上蘭陵。  歷史上的蘭陵公主  蘭陵公主名淑,字麗貞,唐太宗第十九女,母不詳。根據碑文,卒年不晚於顯慶四年;墓前所樹墓碑碑文為第十九女,而新唐書記載為第十二女。據考證,出生於貞觀二年,於貞觀十年(637年)封蘭陵郡公主,年約九歲。下嫁兗州都督、太穆竇皇後族侄竇懷悊。永徽元年晉封蘭陵長公主。病逝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八月。一女竇氏,嫁薑遐,生子薑晈、薑晦。相關閱讀推薦:唐太宗納諫是作秀 隻是聽聽依舊我行我素蔣介石談青年時荒唐經歷:13歲就有初戀苗頭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姓名:李淑  別名:李麗貞  出生地:長安  出生日期: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逝世日期: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  職業:公主  封號:蘭陵公主  相關史料  新唐書列傳第八  蘭陵公主名淑,字麗貞,下嫁竇懷悊,薨顯慶時。懷悊官兗州都督,太穆皇後之族子。   庚子銷夏記  公主太宗第十九女也,碑文不知出何人手。方整娟秀,書傢傾國也。餘嘗見趙模所書髙申公塋兆記,筆致相合,模擅書名。太宗嘗命之摹蘭亭者,此為模書無疑也。  金石萃編  公主諱淑,字麗貞,隴西狄道人也。高祖武皇帝之孫,太宗文皇帝之第十九女也。春秋姍二,以顯慶四年年八月口八日口疾,魏於雍州萬年縣之平康裡第,即以其年歲次己未十月辰朔廿九日口口遷寶於口陵。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朝為什麼沒有文字獄? 文字獄的故事有哪些

  唐朝為什麼沒有文字獄?  本文所要說的文字獄,是指沒有像明清那樣因詩文導致抄傢、殺頭,甚至誅滅九族之類慘不忍睹的事件發生,而並不是說唐朝就沒有因文字而遭貶謫的事情。因為自古以來文責自負,平常間因文字引起誤會、責罰也是難免的事情,更何況傢天下的時候。正如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所說的“中國每一個王朝幾乎都有文字獄,這是極權政治的特色之一……”那樣。  粗略讀過唐詩,雖然仍有不少因詩文遭貶謫,罷官、降級的事件發生,但是卻沒有明清時動輒就是抄傢、殺頭、剖棺剉屍的血腥場面。你說奇怪不奇怪?  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高峰,在此以後詩歌便走入瞭沒落,明清更是如此,所以唐詩也就成瞭不可逾越的高地。不少專傢把這種情況歸結為盛唐現象,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自漢以後,中華大地分裂割據,幾百年來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統一政權,雖然這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戰火四起,軍閥混戰,生活艱難。但同時也反映統治者對人們思想的控制相對要弱,這客觀上有利於思想的萌芽與自由傳播。其二李唐王朝的政權主體——隴西貴族地處漢民族的邊遠地帶,受自漢武帝確立的儒傢正統思想為核心的中原文化影響要小得多。思想的相對自由,從而造就瞭一個盛唐的開放胸襟與氣度,八方來朝,祆教、景教、摩尼教相繼傳入,各種宗教、音樂、舞蹈等文娛活動盛行就是一個明證;三是李唐王朝對詩歌的推崇與重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提升瞭人們對詩歌的喜愛和對詩人的尊崇。   但最重要的還是開放開明的胸襟與膽識,或者說唐時還沒有形成後來一直現在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比如“存天理、滅人欲”、“餓死是小,失節是大”等三綱五常。甚至可以說唐人的容忍度是大一統政權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用《紅樓夢》中焦大罵賈、榮二府中的紈絝子弟的話來說,那就是“扒灰的扒灰,燒火的燒火”。唐高宗李治納父親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武媚娘,進而立為皇後;唐玄宗李隆基迎娶自己的兒媳壽王妃楊玉環,兩個老夫少妻愛得死去活來,驚天動地,演繹瞭一出人間浪漫的愛情悲喜劇,“從此君王不早朝”,大權旁落,險些讓山河變色;還有武則天當皇帝時最為寵信的“二張”,就與其女太平公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尤其是張昌宗,原本是太平公主的情人,天平公主先是對其武則天誇贊張昌宗年近弱冠,玉貌雪膚,眉目如畫,身體是通體雪艷,瘦不露骨,豐不垂腴。接著悄悄描述床笫之間的旖旎風光:那味道就像南海的鮮荔枝,入口光嫩異常,婉轉如人意,使人神飛魄蕩。說得武則天心花怒放,於是納“面如蓮花”的張昌宗為男侍。繼而引薦其兄張柬之……  沒有明清時是才有的條條框框的束縛,詩為心聲,於是就有瞭令後世感嘆不已的唐詩。整個唐朝我們也經常看到某某因什麼詩歌文章罷官貶職,但卻沒有聽說過哪位由此而抄傢殺頭、剖棺剉屍。讀這些朗朗上口的唐詩,我們仿佛回到瞭盛唐,感受到瞭盛唐氣象。“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如此傲才視物似乎隻有唐朝才有。“……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傢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杜甫《兵車行》)詩聖杜甫“三吏三別”聲聲淚字字血力透紙背的詩句和“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長恨歌》)白樂天開宗明義就直呼其名,更是世間少有。也許有人會說,那說的都是漢皇之事。但仔細琢磨,借漢說唐,指桑罵槐同樣讓我們替古人擔憂,如此大膽不借後果即使放在今天也毫不遜色。  如果說這些還是隔山打牛隔靴搔癢不過癮曲筆的話,那麼“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陰山驕子汗血馬,長驅東胡胡走藏。鄴城反覆不足怪,關中小兒壞紀綱,張後不樂上為忙。至今今上猶撥亂,勞心焦思補四方。”(杜甫《憶昔二首·其一》、“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杜甫《麗人行》)、“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峨眉朝至尊。”(張祜《集靈臺·其二》)這可說的是當朝,而且直呼其名。雖然大多說的是後宮佳麗,但那可是至高無上皇帝最寵信的人啊!誰敢冒這麼大的膽子,居然說皇帝最寵幸人的不是?可是我們並沒有聽說詩聖杜甫等人後來怎麼樣瞭?  還有“……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官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白居易《賣炭翁》)、“……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白居易《紅線毯》)這同樣說的萬乘之君皇帝的人啊!再看看以後,還會有這麼大膽的詩,而且還沒有出現由此性命難保的詩人?可是流傳下來的文史典籍至今我們還是沒有聽說惡毒攻擊×××或者給××××××抹黑的說法。相關閱讀推薦:清朝最後的文字獄:章太炎鄒容被控大逆不道揭秘:古代文人雅士為什麼樂於追求慢生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正因為有瞭相對開放和寬容的空間,所以才有瞭唐詩至今無法逾越的輝煌。是盛唐的大度開放造就瞭唐詩,而唐詩也在一定程度把盛唐氣象流傳瞭下來。讀這些傳之後世的唐詩,諷喻之作可以說是唐詩精華中的精華,有嘆宮怨的,有嘆勞作之苦的,有反戰渴求和平的,也有直寫老百姓生活艱難的,給我們留下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可是這以後呢?雖然也有不少揭露世事之作,但那都是用命換來的。  盛唐之所以為盛唐,唐詩之所以成為難以逾越的高地,二者是有著必然的聯系的,而聯系的紐帶與橋梁那就是開放、開明、大度與寬容(主觀還是客觀可以忽略不計,隻看結果)。  宋也有令後世感嘆的宋詞,但那同樣也是與趙宋王朝重文和開放有關,蘇東坡因烏臺詩案不斷遭貶謫,但並沒有性命之憂,而且也隻是他本人受到瞭影響,他的弟弟同樣也是一代才子的蘇轍仍舊做他的官,但這種情況以後就再也不會有瞭!  元雖然也是一個大一統的政權,但是存續時間不長,而且被稱為元文學代表的“曲”雖然在民間廣為流傳,但長期以來仍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直至幾百年後的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總結出來才引起人們的註意和重視。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接下來看明清,文人的命運可以說是走瞭悖時運。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說,朱元璋當政時,杭州府學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則垂憲”,北平府學教授奏章上有“儀則天下”,桂林府學教授蔣質奏章上有“建中作則”,三人皆因奏章中的“則”字江南方言發音與“賊”相同,被朱元璋認為這是在譏諷他當過小偷而被處斬;尉氏縣學許元奏章上引用千年前的古文“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因法坤與“發髡”、“藻飾”與“早失”音近,被朱元璋認為前者是在諷刺他當過和尚,後者要早失太平而被處斬;印度高僧釋來復辭行時謝恩詩中有“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同樣被朱元璋認為殊就是歹朱,無德是指責明朝沒有品德處斬……   記得看央視《百傢講壇》欄目某明史專傢轉引清康熙皇帝對明成祖朱棣的評價“遠邁漢唐”,我就覺得可笑。因為正是這位崇尚武力的皇帝創造瞭誅滅十族前無古人的血腥場面。同樣都是從他人手裡搶來的皇帝寶座,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對待前朝舊臣可以說是涇渭分明。居然說什麼“遠邁漢唐”你不覺得可笑嗎?戰功卓越又如何,文治武功又如何,鐵蹄鐵拳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我看除瞭殺人如麻以外,並不能代表他有多高明。正如影響西方社會發展和歷史進程的並不是亞歷山大、查理曼、君士坦丁、拿破侖等窮兵黷武之人,而是古希臘、羅馬的燦爛文明與思想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先賢所倡導的“民主、自由、博愛”。  清代文字獄的故事   清代文字獄更是登峰造極,不少人廣泛贊譽的康乾盛世又是怎麼一個驚心動魄的血腥場面呢?據柏楊先生統計,僅發生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影響較大的文字獄就有22起,其中又以自詡為十全老人,被現在層出不窮的清宮戲演繹成一位慈祥皇阿瑪,儼如鄰居長者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時最多,比較著名的有乾隆17年(1753),江西撫州(時稱臨川)千總盧魯生假借大學士孫嘉淦上奏勸弘歷停止南遊,辭意悲痛,全國流傳。盧魯生磔死,兩個兒子處斬,受牽連定罪下獄一千餘人;乾隆19年(1755年)江西上饒(時稱廣信)內閣學士胡中藻著《堅磨室詩抄》中有“一把心腸論濁清”之句,被認為居心不良立即處斬;同年滿洲正黃旗人廣西巡撫與胡中藻唱和,《塞上吟》稱蒙古人為胡兒,被認為詆毀同類,下令自殺;乾隆42年(1778年)江蘇東臺人徐述夔遺著《一柱樓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掛半邊”,被認為是誹謗,徐述夔剖棺剉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處斬;同年,江蘇吳縣(時稱長州)人曾任禮部尚書沈德潛所著詩集被人發現中有代弘歷捉刀之詩,以及有一首吟黑牡丹的詩“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還有康熙49年(1711年),安徽桐城人戴名世著《南山集》中引用明末任皇帝朱由榔的年號以及方孝標所著《滇黔記聞》記吳三桂事跡,戴名世寸磔而死,全族屠戮,方孝標雖死但剖棺剉屍,兒孫一律處斬;雍正3年(1726年)浙江海寧人禮部侍郎査嗣庭在江西主持考試時,試題中有“維民所止”被認為故意要去雍正的頭,査嗣庭被逼自殺,然後剉屍,所有兒孫一律處斬,傢屬貶竄極邊;雍正7年(1730年)北京白雲觀老道咒語中有“天地聽我主持,鬼神歸我驅使”,雍正大怒,被立即斬首;……悲乎,這又是怎樣一個康乾盛世啊!  過去常言秦始皇焚書坑儒,其實在我看來,較之於明清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范圍小,多集中在京畿之地,燒毀的又多是六國文史方面的典籍,之所以成為後來歷史學傢以及文人學者職責的詬病,主要還是因他開瞭大一統政權一個不好的頭。雖然後世這些文字獄都與他沒有任何直接關系,但卻是在他的影響下發展而來的。究其根本原因還在於他,所以要把歷史的板子打在他的身上。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朝李靖的故事 無敵戰神李靖和紅拂女的愛情

  導讀:“紅拂女夜奔”,是發生在隋末唐初的重要人物李靖身上的風流故事,也是李靖後來人生轉折的關鍵節點。故事聽起來極類漢朝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的風流趣事。所不同的是,卓文君夜奔發生在漢武帝之治世,而紅拂女夜奔則發生在隋煬帝之亂世;卓文君夜奔的最後結果是:兩意相決絕,而紅拂女夜奔最終的結果是:白首不相離。  李靖字藥師,京兆三原人(今陜西三原縣東北)。姿貌魁秀,通書史。少有文武材略,經常對親近的人說:“大丈夫若遇明主、逢機遇,必當建功立業,以取富貴。”其舅為隋朝名將韓擒虎,每與論兵法,無不稱善,曾撫著他說:“能與討論孫吳兵法者,隻有此人。”仕隋為殿內直長。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都很喜歡他,楊素曾經拊著自已的靠椅對李靖說:“你終竟要坐此位。”  隋大業初,隋煬帝南遊江都,命楊素留守西京長安。一日,李靖謁楊府,與楊素縱論時事,言詞從容、英氣逼人。有一美姬手執紅拂,侍立楊素身旁,屢以美目盼顧李靖。李靖告辭時,美姬紅拂女已暗囑門僮,打聽李靖住址,李靖亦據實相告。當晚,李靖已在館舍睡下,夜半時分,聽見叩門之聲,連忙起床開門,隻見一紫衣少年,背著包袱,徑入房內,並催促李靖趕快關門。門關好後,少年脫下紫色外衣,摘下皂色小帽,竟變成瞭一個妙齡絕色的美少女。李靖十分愕然,大為警異。美少女開口說:“相公可認得小女子?”李靖審視良久,隻說瞭“楊府”二字。美少女嫣然一笑道:“小女子正是楊府執紅拂之女。”言畢下拜,李靖慌忙答禮,問明來意。紅拂女道:“小女子侍奉楊仆射有年,閱人不少,今日見君,明目皓齒,姿表絕倫,是可托終身之人,絲蘿不能獨生,願托喬木,是夜來奔,願君收留。”李靖答道:“楊素權重京師,倘若知曉,豈不惹禍?”紅拂女道:“他已屍居餘氣,有何可畏?現侍兒多已散去,他亦無心追捕,故小女子放膽前來,請君勿驚。”李靖問及姓氏,原來紅拂女姓張,本江南人氏,在傢排行居長,因戰亂隨父母流落長安,為生計,賣入楊府為歌姬,因常手執紅色拂塵,故人稱紅拂女。由是,兩人坐下,免不瞭曲膝談心,細敘衷腸。紅拂女談吐優雅,眉黛風流,李靖禁不住一見鐘情,難以舍割,當夜便在館舍自拜天地,結為伉麗(古代的閃婚)。   嗣恐楊素追捕,第二天紅拂女拿出包袱中的金銀,購買坐騎行頭,便與李靖同奔太原,這一夜,投宿在靈石旅店。清晨起來,李靖刷馬,張氏梳髻。突見一虯髯客乘驢進店,下驢後,取枕斜臥,看張氏梳頭。李靖不禁怒起,即欲上前呵斥。隻見紅拂女忙搖手阻止,並匆匆梳畢,整衣上前,問客姓名。客自稱姓張,紅拂女說:“妾亦姓張。”虯髯客高興地說:“今日幸遇一妹。”言畢,躍然而起。紅拂女請李靖相見,彼此再坐行禮,由李靖買來酒肉,環坐共飲。虯髯客道:“我觀李郎現在窮途,如何得此佳麗?”李靖遂敘紅拂女夜奔始末,並言避難太原。虯髯客道:“看李郎儀容器宇,不愧丈夫,妹可謂得耦。但未知太原一帶,有異人否?”李靖答:“有一人與靖同姓,年方弱冠,龍表鳳姿,我看他是個真主。”虯髯客問:“此人現作何事?”李靖答:“將門之子。”虯髯客點頭道:“是瞭,是瞭,李郎可設法讓我見一面否?”李靖答:“我有朋友劉文靜,與他關系甚好,可托文靜相約。兄為何定要一見?”虯髯客道:“太原現有奇氣,想來應在此人身上,故而定要一見。隻是我現有些瑣事不便同行,待至太原再會,李郎當候我於汾陽橋,不可失約。”言畢,虯髯客騎驢徑去,疾行如飛,轉眼不知去向。  李靖知其是俠士,即與紅拂女啟程赴太原,到汾陽橋等候虯髯客。客果如約而來,即同往劉文靜住所,虯髯客自稱善相,想見李公子。劉文靜遂派人去請,隻見李公子著便服褐裘而來,神氣揚揚,貌非尋常,原來這李公子就是李世民。虯髯客見後,不覺色變,招靖密語說:“果是真天子,此處已有真人在,我將別謀他處。”又說:“李郎是有信義之人,吾妹尚無棲身之所,我當為其籌一居所,你們今日便隨我一同返回長安,如何?”見李靖面有難色,虯髯客道:“你是怕楊素吧?他已死瞭,況有我同行,你怕什麼!”李靖遂攜紅拂女與虯髯客再返長安,果然楊素已死,由代王楊侑為留守。三人便放心入城,虯髯客對李靖說:“今日暫別,明日與吾妹同來鎮安坊小宅,我當恭候。”說完,揮臂自去。相關閱讀推薦:紅拂女的簡介 紅拂女與李靖的故事 紅拂夜奔李靖簡介 唐代時期文武兼備著名軍事傢李靖生平唐代名將李靖的後人現在何處李靖是哪個朝代的人?唐朝名將李靖的妻子是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翌日,李靖夫婦至鎮安坊,果見一小板門,才叩兩聲,便有人出迎,延入重門,豁然開朗。屋宇宏麗,奴婢數十;引導李靖夫婦入東廳,廳內陳設,窮極珍奇。虯髯客出迎,紗帽紫衫,與往日打扮截然不同。後面隨一少婦,華服雍容,端莊秀麗。李靖料為虯髯客之妻室,即與張氏上前相見。虯髯客格外殷勤,請李靖夫婦入中堂。四人剛坐下,便有侍役端來盛肴,開筵相待;又出女樂列庭中演奏助興。樂止酒酣,虯髯客令仆人搬出寶箱,約二十口,分列左右,並指著箱籠對李靖夫婦說:“此皆我歷年積蓄,今特贈予你們夫妻。我本打算在此建業,逐鹿中原。既遇真人,不能再留此處。太原李氏,真是英主,三五年內,當致太平。李郎具有長材,得輔真天子,必將位極人臣。吾妹獨具慧眼,得配君子,必將夫榮妻貴,亦足可為女兒生色。非妹子不能識李郎,非李郎不能遇妹子,虎嘯生風,龍騰雲合,原非偶然的際遇。李郎將我所贈,安心佐命,建功立業,努力前程。十數年後,東南數千裡外傳來異聞,便是我的意之時,李郎與吾妹可瀝酒相賀。”說至此,即將文薄匙鑰等一並交出,命傢仆拜李靖夫婦,且囑道:“從今往後,此夫婦便是爾等主人,不得違慢!”李靖夫婦,惶恐推辭。虯髯客已攜妻入內,一會兒便戎裝出來,拱手告別,也不多帶行囊,隻有一仆相隨,出門乘馬,揚鞭東去,倏忽不見。李靖夫婦至此也不知虯髯客來歷,隻得返室,檢點箱籠,價值不菲。又遺兵書數篋,內詳鳳角、鳥占、雲禳、孤虛等失傳已久占算之書。李靖閑時細讀揣摩,更有所得,因此後來能料事如神。後至唐太宗貞觀年間,東南蠻奏稱海外番目,入扶餘國,殺主自立,國已大定。李靖知是虯髯客成功,與紅拂女張氏一同瀝酒向東南拜賀。此三人便是世人所稱隋末唐初之“風塵三俠”也。  李靖既得巨資,便格外豪放,到處交遊,官吏相交薦舉,入朝為殿內直長,旋出任馬邑郡丞。紅拂女常把他比作蟄伏之蛟龍,隻等風雲際會,一飛沖天。機會終於來瞭,聞李淵已起兵太原,料必進攻長安,借告變為名,自入檻車,解送長安。不久長安果破,被關押的李靖因沖撞李淵,在即將行刑之時,被因有一面之交,知其智勇雙全的真主李世民救下。嗣後李靖留居李世民幕府中,遇事匡襄,無不效力,終成唐初一員無往不勝之戰神。  唐高祖武德年間,李靖率軍圖蕭銑,平定江南。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軍大破突厥於定襄,俘獲流落於此的隋煬帝之孫楊正道與蕭皇後。隨後,全殲突厥,俘虜十餘萬眾,使大唐疆土自陰山起,北至大漠。唐太宗為此大赦天下,全國歡慶五日,稱之為“一雪前恥”,並被西北各部尊為“天可汗”。由是,進封李靖為代國公,賜錦帛、名馬、寶玉;紅拂女張氏也被進封為誥命一品夫人。貞觀九年(公元635年),盤踞在青海一帶的吐谷渾大舉犯境,六十五歲的李靖被任命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轄侯君集等五總管,深入敵境,大破吐谷渾於積石山,生擒吐谷渾大王。出征前,紅拂女正在病中,李靖猶豫再三,是紅拂女力勸丈夫以國事為重,才有這次西征大勝。嗣後,有人告李靖謀反,經查為誣告;由是李靖閉門謝客,雖親戚不得妄進,隻與張氏在傢中賞花弄草,自得其樂。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改封為衛國公;貞觀十四年,紅拂女張氏去世。唐太宗下詔,墳塋依照漢朝衛青、霍去病的形式,在其墓前築突厥境內的鐵山與吐谷渾境內的積石山模型,以旌表紅拂女輔佐丈夫的特殊功績;並親題:“大唐特進兵部尚書中書門下省開府儀同三司衛國公李夫人張氏之碑”的碑名。紅拂女享此殊榮,真是為女兒生色也!由於紅拂女出身低微,其事跡未見諸正史,但其去世,新舊《唐書》都作瞭上述記載,也算是為之正名。這便是歌姬出身的紅拂女,獨具慧眼,夜奔李郎,得享盛名,白首不相離的風流故事。  貞觀十七年,太宗下詔,畫李靖等二十四功臣於凌煙閣。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有唐一代的“無敵戰神”李靖,在傢中去世,享年七十九歲。隋末唐初“風塵三俠”的故事亦到此而終。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朝歷史上著名的九位公主:太平公主權傾天下

  唐朝公主列表:盤點唐朝歷史上著名的九位公主。  1、平陽公主揚威名  平陽公主,唐高祖李淵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後所生,李淵父子決策起兵,公主見解非凡,讓丈夫柴紹速往太原參與,自己則獨立於關中組織武裝策應。公主乃歸鄠縣莊所,遂散傢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並招降瞭隋朝將領何潘仁上萬名隊伍,攻占戶縣、周至、武功、始平四縣,隊伍擴大到7萬餘人。李淵渡黃河推進長安時,公主隊伍與父回合圍攻京城後,公主與兄李世民一起蕩平西北之隋王朝殘餘勢力,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勛,其軍隊女子英豪,紀律嚴明,被稱為“娘子軍”。  2、高陽公主情迷茫  高陽公主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十七女,帝王深宮之威嚴華貴,使其養成民間女子絕無僅有之傲慢驕橫;大唐盛世之生活熏陶,使其具有無可比擬之雍容才情。皇帝降旨,嫁與名臣房玄齡之子房遺愛,房遺愛乃紈絝子弟,不學無術,公主抗爭:寧嫁田舍翁,不嫁宰相府。父皇不許公主無奈,新婚之夜,將駙馬阻擋於洞房門外,語之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或許婚姻不如意之鬱悶,或許郊外遊獵之機緣,或許冥冥命運之安排,公主巧遇年輕有為才華橫溢之辯機和尚。辯機15歲出傢,懷著高操之志節,專心佛學,以淵博學識,優雅流利之文采而知名。荒野草庵突現麗如牡丹之佳人,大膽熱情之公主,使辯機落入情網,巫山雲雨愛河鴻蒙。  3、太平公主權傾天下  太平公主姓李,名令月,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加上太平公主的八哥李旦原名李旭輪,正好與李令月一名日月相對,所以仍有不少人認為李令月才是太平公主的真名,而太平隻是封號。   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則天,下嫁薛紹,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後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太平公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僅僅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武則天的女兒,而且她幾乎真的成瞭“武則天第二”。 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被稱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其實,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裡流動著的是她那極不安分的母親的血液,從小,她驕橫放縱,長大後變得兇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覬覦著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夢想像她母親那樣登上禦座,君臨天下。太平公主雖不乏心機和才幹,也曾縱橫捭闔得意於一時,但終未能承傳母志,位列九五,隻是在史書上留下許多五顏六色的斑痕而已。  4、文成公主進吐蕃  公元7世紀中葉,松贊幹佈完成吐蕃部族統一大業,仰慕唐朝文化,派使者長途跋涉,到長安訪問,並向唐朝求親,唐太宗不允。公元640年,松贊幹佈再派使者,備黃金珍寶厚禮,到長安去求親,太宗應允,翌年,文成公主動身前往吐蕃,華夏邊疆平和寧靜,炎黃兒女幸福安康。  文成公主,身世不詳,唐高祖李淵有女兒19個,太宗李世民有女兒21個,除早夭者,均嫁有名本朝之臣。文獻記載,文成公主為“唐宗室女”,當為李姓。按慣例,親王之女亦會有史籍註明,若以宗室女身份出嫁,或許與宗親關系較遠,其父爵位不會太高,或許“和親”事關重大,破格封之為公主。盡管如此,文成公主出嫁規格較高,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至吐蕃,松贊幹佈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松贊幹佈不疑有他,“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為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  傳說公主進藏後,建議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命名為“惹薩”,即現今之大昭寺。“惹薩”藏語意為“山羊背上”。最來,“惹薩”被譯為“邏些”,又演變成為“拉薩”,成為西藏政教活動中心與“神聖之地”。 相傳佈達拉宮乃松贊幹佈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佈達拉”是普陀羅之譯音,意為菩薩居住之宮殿。如今,西藏大昭寺與佈達拉宮,仍供奉松贊幹佈與文成公主之塑像。相關閱讀推薦:太平公主被賜死之謎:揭秘太平公主的兩次婚史唐朝駙馬的悲慘生活 娶公主像供祖宗還挨打屠爐公主怎麼死的?歷史上有屠爐公主這個人嗎義成公主為何要嫁給父子四人

唐朝的滅亡:歷史中唐朝最後是怎麼滅亡的?

  唐朝的滅亡:每一個王朝的起起落落都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唐朝,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它又是因何走向滅亡的呢?  唐朝建立於618年,亡於907年,共290年。歷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共20帝,在中宗與睿宗之間曾有武周政權。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瞭輝煌的成就。唐朝還積極發展對外關系,使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但如此強大的帝國也難逃衰落、滅亡的結局,是什麼原因呢?自唐亡以後,人們就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今天讓我們從現代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唐朝的滅亡,以探尋其滅亡的真相。  盛世氣象  唐朝的建立者李淵(566—635年)是隋朝太原留守,隋朝宗室貴族。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他趁隋末天下大亂的局面,起兵西入長安,立楊侑為帝,尊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自己獨掌大權。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宇文化及縊殺。五月,李淵逼迫楊侑禪位,自己稱帝建國,國號“唐”,李淵就是唐高祖。   唐朝建立時,天下依然是群雄並爭,戰亂不止。所以唐高祖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平定各地的叛亂,統一全國。在高祖在位的九年裡,甚至到瞭太宗貞觀初年,唐朝還主要以平叛為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在唐初十年裡,唐高祖、太宗先後剿滅西北的薛舉、薛仁杲父子,河西走廊的李軌、山西的劉武周、黃河流域的竇建德、河北的劉黑闥、江淮的輔公、北部的梁師都、黃河流域的王世充、江淮的杜伏威、南朝梁代後裔蕭銑、嶺南的馮盎、招降幽州的羅藝等,全國始告統一。相關閱讀推薦:唐朝歷史上著名的九位公主:太平公主權傾天下楊貴妃的結局 揭秘唐朝楊貴妃的典故和人生結局唐朝駙馬的悲慘生活 娶公主像供祖宗還挨打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唐太宗常把隋朝當作一面鏡子,隋朝的迅速興亡,給他留下深刻的教訓,尤其是農民大起義,使他充分認識瞭民眾所蘊含的巨大威力。得罪瞭民眾,即使像隋煬帝那樣集全部威權於一身的帝王,也難逃亡國身死的命運。他認識到民眾的力量,對大臣們說:“人君依靠國傢,國傢依靠民眾,剝削民眾來奉養國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瞭身也就斃命,君富瞭國也就滅亡。”為此,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采取瞭一系列積極措施,開創瞭唐朝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的年號,太宗在其統治時期,社會出現瞭太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史書中對“貞觀之治”是這樣描述的:“貞觀初年,全國人口不到三百萬戶,一匹絹能換一鬥米。到瞭貞觀四年(630年),一鬥米四、五分錢,牛馬滿山坡,人出行幾千裡都不需買糧食,周邊少數民族歸附者有120萬人。這一年,全國被判處死刑的隻有29人,社會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景象。這種繁榮穩定局面的出現,是與太宗李世民的統治有方分不開的。他的具體措施有:在政治上,任用賢能、善於納諫。太宗任命房玄齡、杜如晦等德才兼備之人出任宰相,同時,虛心接受以魏征為代表的大臣對自己提出的意見。重視吏治,註重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嚴懲貪官污吏。在經濟上,繼續推行均田制,大力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在軍事上,打敗強敵突厥,解除北方的後顧之憂。與此同時,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626年,益州地方官奏稱僚人反叛,請發兵進攻,他不許出兵,說:“僚人居深山,時出掠搶,相沿成習,不算反叛。地方官如果公平對待,自然相安無事,那可輕動幹戈,殺害他們。”唐太宗對待少數民族寬厚持平,因此,少數民族紛紛來朝,並尊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對自己的成功總結瞭五條經驗:一是不嫉妒比自己強的人;二是充分發揮人的長處;三是尊敬賢能之人,憐憫不肖之人;四是不厭惡正直的人;五是沒有狹隘的華夷觀念。太宗對自己的概括,是比較實事求是的。對於一名權力高度集中的君主,能夠做到這些相當難能可貴。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瞭“貞觀之治”出現的必然性。  太宗之後的高宗、武後統治時期,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為“開元盛世”的出現打下堅實的基礎。唐高宗李治(628—683年)是太宗的第九子,即位後,繼續按其父親的治國之道行政,後來由於身體原因,皇後武則天(624—705年)開始輔助高宗處理朝政,並成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由於武則天在高宗病逝後,先後廢立中宗、睿宗,並於690年,改國號為“周”,自立為皇帝,歷史上對武則天頗多微詞,傳統史傢批判她篡奪李唐政權的行為,並認為武氏任用酷吏,實行酷政,陷害忠良,迷信福瑞,大興土木,耗費民力等等,將她貶得一無是處。這些言論並非空穴來風。比如,武後確實賞識並重用過酷吏周興、來俊臣等人,也確實迷信福瑞,大造明堂,多修造像,給社會造成一些消極影響。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言,武則天執政時期,社會並沒有出現停滯、倒退,相反,是繼續向前發展的。   從這一點上看,她的統治是值得肯定的。為維護統治,武則天實行瞭一些有效的措施。發展科舉制,武則天親自策問貢舉人,舉行殿試,增開武舉。她還多次派人到各地搜訪人才,並不經考試直接任用。她還加大對官員和軍隊的監督,具體方法就是賦予肅政臺(即禦史臺)更大的權力,使他們對文武百官、各地軍隊有較為獨立的監督權力,便於朝廷對官員和軍隊的管理。她繼續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使經濟持續發展,人口由380萬戶增長到615萬戶。高宗、武後的統治,推動瞭唐朝的進一步發展,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奠定瞭基礎。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率文武群臣入宮殺掉亂政的張易之、張昌宗等,擁立唐中宗李顯即位,恢復唐國號和一切唐舊制。但中宗並不信任這些舊臣,專寵韋皇後及安樂公主。韋皇後欲效武則天故事,準備臨朝稱制,但除瞭暴行之外,並無武則天的政治才能。  她們毒殺唐中宗後,李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中,盡殺韋後黨徒,連幼兒都殺死。李隆基(685—762年)後來登上瞭皇帝的寶座,他就是唐玄宗。由於他在開元年間,勵精圖治,國傢出現瞭太平盛世的局面,史稱“開元盛世”。開元年間,玄宗善用賢人,任用姚崇、宋、張嘉貞、韓休、張九齡為相,這些人各有所長,有的忠言直諫,有的守法不阿,有的善於吏治,對玄宗大政方針的制定與實施,都起到瞭參謀與協助的作用。玄宗反對浪費、精簡機構、節約開支;進一步加強對地方官的選拔與監督。在經濟上,玄宗主張興修水利,在邊境地區實行大規模的屯田,發展生產。此外,玄宗在邊疆地區設置大的軍區,加強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並以此保證中原與西域、中亞地區的道路暢通。由於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開元時期的人口大量增加。到開元20年,全國民戶數量為780萬戶,人口4500萬,比唐初戶數增加瞭一倍半以上。  但是,比起唐太宗、武則天來,會發現唐玄宗身上有許多缺點。唐太宗經常以“守成難”“慎終如始”警戒自己;武則天執持政柄,權不下移。玄宗卻恰恰相反,在開創盛世局面以後,便不思進取,產生瞭驕傲自滿和怠政的情緒,驕侈心代替瞭求治心。所以玄宗從天寶年間起,在朝中開始重用李林甫、楊國忠一類的奸臣,在外則賦予胡人安祿山以較大的權力。  李、楊二人在朝中打擊異己、陷害忠良、賄賂公行,使朝政日趨腐敗,安祿山一面表示效忠朝廷,一面招兵買馬,集結力量,企圖自立。而唐玄宗卻視而不見,仍沉浸在開元盛世的自豪與滿足之中。在內有奸臣當道,外有叛匪磨刀的形勢下,終於導致瞭安史之亂的爆發。   安史之亂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一場嚴重的社會動亂,這場動亂幾乎摧毀瞭李唐政權,給社會、經濟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安史之亂成為唐代歷史的轉折點,亂前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亂後的唐朝則進入瞭衰落階段,並最終走向瞭滅亡。安史之亂中“安”、“史”指的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他們都是少數民族將領,又都是唐朝的節度使。  節度使最早設置於唐睿宗(662—716年)景雲二年(711年),目的是以固定的軍區設置來加強唐朝的防禦力量。到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已經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劍南、嶺南等十個節度使,又稱為“十鎮”。節度使起初具有管理鎮內軍需調度和營田事務的權力,後來逐漸集軍事、民事、財權於一身,並兼管地方事務,權力甚大。到玄宗晚年,更以一人充任多鎮節度使,並將大部分兵力佈置在節度使地區。當時全國兵員總數為57萬,而邊兵竟有49萬之多,中央兵力空虛,地方武力坐大,給節度使發動叛亂創造瞭條件。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安祿山正是利用當時的形勢,發動瞭叛亂。安祿山是居住在今天遼寧朝陽的胡人,據說他的祖先是從今伊朗遷移而來。安祿山通多門民族語言,年輕時在邊境市場充當突厥與唐朝互市的中介人。後來得到幽州節度使張守的賞識,被認作養子。安祿山賄賂使臣,獻媚皇帝,博得玄宗的信任,因此不斷加官晉爵。到天寶十年(751年),安祿山已成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瞭今河北、遼寧西部、山西一帶的軍事、民政及財政大權,具備瞭稱霸一方的實力。而在安祿山起兵之前,他卻絲毫沒有被玄宗懷疑,得益於安祿山將朝廷內部,玄宗身邊的情況早已摸清楚,並進行瞭精彩的胡旋舞“效忠”表演。一次,玄宗見他那肥碩的肚子,便笑著問:“你這肚子裡都裝什麼瞭,這麼大?”安祿山答道:“除瞭一顆效忠您的赤子之心,沒有別的東西瞭!”安祿山得知玄宗與太子存在矛盾,就故意在玄宗面前表現出對太子不敬。一次,玄宗命安祿山與太子見禮,他卻不拜,還裝傻說:“臣是胡人,朝廷裡的官太多,臣弄不明白,這太子是什麼官啊?”玄宗跟他說:“這是儲君,未來的皇帝。”安祿山竟然答道:“臣頭腦愚笨,隻知道一心效忠陛下您,不知道還有什麼儲君?”為瞭進一步顯示忠心,安祿山竟請比自己小16歲的楊貴妃認自己作養子。這樣一來,玄宗對他就絲毫沒有瞭戒心。即使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已露出瞭叛亂的馬腳,但自信的玄宗還表示:“祿山對我推心置腹,肯定不會謀反!”安祿山在安撫玄宗的同時,卻在馬不停蹄地做叛亂準備。他大規模修築城池,豢養同羅、奚、契丹降人8000名,組成自己的親兵衛隊,大量購買馬匹,囤積糧草,購置武器。天寶十四年2月,他獲準在自己的轄區裡以32名蕃將代替漢將,至此,安祿山的準備工作就緒瞭。由於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不和,他害怕朝廷先發制人,遂於同年11月9日,以討楊國忠為名,發動瞭叛亂。  這場叛亂,唐朝政府沒有絲毫準備,所以安祿山進軍速度很快。12月12日,就攻占瞭東都洛陽,並向長安進發。此時的唐朝中央,亂作一團,京城周圍兵力很少,調動軍隊就花瞭許多時日,又急調大將火速回京護駕。唐軍初戰不利,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將都因戰敗被殺。皇帝的禦駕親征也沒有成行。而這時的戰爭出現瞭片刻的喘息,那就是安祿山於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因此放慢瞭戰爭的節奏,給唐軍在潼關一線集結兵力創造瞭條件。在接下去的半年裡,雙方一直在爭奪潼關。因為潼關是進入長安的大門,潼關失守,長安必然不保。但六月九日,安祿山的軍隊還是攻占瞭潼關。於是,唐玄宗不得不攜帶文武百官、後宮、宦官等,於6月13日逃離瞭長安。之後的歷史,對唐玄宗李隆基而言,是使他陷入瞭自登基以來從未遇到的困境。6月14日,當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驛時,隨行部隊發生瞭嘩變。軍隊將士認為此次叛亂全都是由楊國忠而起。當大傢看到楊國忠與吐蕃使臣談話的時候,就有人喊:“楊國忠與蕃人謀反啦!”眾軍士怒火中燒,將楊國忠斬首。而這時大傢又在想,楊國忠能權傾朝野,原因何在?很自然,兵士們想到瞭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憤怒的士兵認為唐玄宗之所以廢弛朝政、貪於享樂,楊國忠之所以小人得志、惑亂朝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楊貴妃。因此,將士們群情激奮、山呼海嘯,要求唐玄宗處死楊貴妃。這讓老皇帝始料不及,他很難在江山與美人中間作出取舍,但玄宗最後舍棄瞭美人,將楊貴妃縊死。這才平息瞭嘩變,使大隊人馬最終得以到達成都。而就在此時,另一件事也讓老皇帝非常吃驚,那就是7月,太子李亨於寧夏靈武即位,是為肅宗(711—762年),尊玄宗為太上皇。這是公開的奪權行為,可對於出逃在外、無計可施的玄宗來講,他隻能聽之任之。至此,唐玄宗基本退出瞭歷史舞臺,他於762年憂鬱地病逝於長安宮中。

唐朝官職介紹 歷史上唐朝劃分的官職等級劃分

  唐代官職:唐朝是中國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並且設東都洛陽,武周時期洛陽神都,北都太原等陪都。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瞭開放的國際文化。那麼唐朝的官職又是如何劃分的呢?  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數民族政權的職官制幾個方面。  中央官制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襲隋制。《新唐書·百官志》雲:“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傢體制,在唐高祖武德時期就比較完備地建立起來。皇帝掌握著國傢的最高權力,操有對一切臣民生殺予奪的大權。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義頒佈,皇帝有權修改法律和法令,並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等職官體系。在中樞機構中,制令機關、封駁審議機關與行政事務機關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政務機關和事務機關的職責是很分明的,監察機構也很完備。此外,還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品階勛爵制度。《新唐書·百官志》說:其辯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勛、有階,以時考覈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方唐之盛時,其制如此。  隨著社會矛盾的發展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代的職官制度也發生瞭變化。“使職差遣”逐漸侵奪瞭原來職官的權力,新出現的一些使職,使得原來的一套官僚體系發生瞭紊亂。他們占據瞭中央與地方的大部分權力。當時的局面,正如李肇《唐國史補》所說的“為使則重,為官則輕”。這種現象對宋代官制也有一定的影響。   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幾個系統:  三省六部編輯唐沿隋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同樣是國傢最高的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國傢的政務,同時把原尚書省諸曹正式確定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是秦漢以來封建國傢中央官制不斷變化的結果。其組織較完備,分工較明確,是封建社會發展至成熟階段的一個標志。這些一直沿續到清代,基本上沒有改變。但有一點與明清不同的,唐代的尚書省有一個總機構,名為“都省”,都省之中以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分管吏、戶、禮左三部,兵、刑、工右三部。左右丞處於行政監督地位,而左右司則兼有總務管理的性質。相關閱讀推薦:唐朝建立的時間 歷史上唐朝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唐朝貴族男子為什麼都不願做駙馬?公主太強勢唐朝的滅亡:歷史中唐朝最後是怎麼滅亡的?鮮為人知:唐朝曾因一個營妓而引發一場國難?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代中書省(隋因避諱作“內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中書省與門下省,它們合稱為兩省或北省(尚書省稱為南省),長官為中書令、侍中,開元時皆為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中書省與門下省同秉軍國政要,中書省掌制令決策,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凡軍國要政,皆由中書省預先定策,並草為詔敕,交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後付尚書省頒發執行。門下省如果對中書省所草擬的詔敕有異議,可以封還重擬。凡中央各部、寺、監及地方各部門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認可以後,方送中書省呈請皇帝批閱或草擬批答,門下省如認為批答不妥,也可駁回修改。唐太宗非常重視中書、門下兩省在中樞政務機構中所發揮的作用,他曾多次稱中書門下為“機要之司”。《資治通鑒》卷192記載:他於貞觀元年十二月對群臣說: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然駁正。人心所見,至有不同,茍論難往來,務求至當,舍己從人,亦復何傷!比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茍避私怨,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國之政也。  可見唐太宗非常註意集體的智慧,防止個人專斷而造成“兆民之深患”。中書、門下協助皇帝決定大計方針,就是防止個人專斷的有效措施。  監察機關  禦史臺:長官禦史大夫一員,從三品;禦史中丞二人,正五品上。會昌二年(842),禦史大夫升正三品,禦史中丞正四品下。  禦史臺下屬三院:  臺院:侍禦史四人,從六品下。令史、書令史、亭長、掌田為流外官。  殿院:殿中侍禦史六人,從七品上。  察院:監察禦史十人,分察六部及地方州縣,秩正八品上。  事務機關有九寺、五監、諸衛、諸軍。   少數民族  這些政權的職官大體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前述過的羈糜府州制,但實際上還有另外的一套制度,如突厥、回紇和前期的渤海等;另一種是王國制,如吐蕃、南紹和後期的渤海國等。以下就現存有限的史料,分別介紹周邊少數民族的地方官制。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朝建立的時間 歷史上唐朝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唐朝的建立:唐朝(618—907年),是中國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共歷274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傢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瞭開放的國際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那麼唐朝是如何建立的呢?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遍及全國各地,隋煬帝楊廣於大業十一年(615)以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備突厥,並鎮壓今山西省境內的農民起義。當時,隋政權已呈土崩瓦解之勢,統治階級一再發生大分裂,地主武裝和義軍星羅棋佈於各地。  李淵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後,唐史十二講看到隋朝即將敗亡,萌動瞭取而代之的念頭。大業十二年,農民起義在全國已居優勢,隋朝再也無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擊各個武裝集團,李淵於次年五月在太原殺死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正式宣佈起事。七月,李淵與長子建成、次子世民揮師南下,先後破霍邑(今山西霍縣),渡黃河,向西南挺進。十一月間攻入長安。不久,就宣佈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仍都長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門發動宮廷政變,殺死其兄太子建成及四弟齊王元吉,逼高祖立自己為太子。  不久,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次年改元貞觀。唐太宗即位不久,於貞觀二年(628)發大軍征討據有夏州(今內蒙古白城子)的梁師都,師都為其下所殺,夏州歸唐所有,至此全國統一。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傑出的政治傢和開明皇帝,接受亡隋的教訓,懾於農民起義的餘威,與群臣留意”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出現瞭天下升平的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逝世,第九子李治即位,是為高宗。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皇後武則天逐步登上政治舞臺,並且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武士彟之女,十四歲入宮做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她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後,召她入宮,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高宗在李績、許敬宗等人的支持下宣佈廢黜王皇後,改立她為皇後。從顯慶(656~661)開始,政柄漸操武後之手,天下稱皇帝和武後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死後,武則天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中宗。不久,又廢中宗,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  天授元年(690),武則天終於廢睿宗稱帝,改國號周。武周政權持續瞭十五年之久(690~705)。武則天操國柄將近半個世紀,神龍元年(705),宰相張柬之、桓彥范、袁恕己等人策動左右羽林軍李諶、李多祚等人發動政變,殺死武則天的親信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擁立中宗李顯復位,重建瞭李氏王朝。中宗復位以後仍然是一個傀儡皇帝,大權旁落在皇後韋氏、女兒安樂公主及武後餘黨武三思等人手中。中宗於景龍四年(710)去世,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子隆基遂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此後睿宗妹太平公主因擁立之功而大權在握,與李隆基發生瞭權力之爭。睿宗於延和元年(712)讓位於太子隆基,是為唐玄宗。  次年,太平公主被賜死,黨羽或殺或逐,混亂政局至此結束。同年唐玄宗改元開元。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力求有所作為。故開元年間形成瞭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史稱開元盛世。這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唐玄宗天寶年間,在一派歌舞升平聲中,逐步轉化成瞭一個貪圖逸樂的皇帝。開元二十二年(734)”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拜相後,居相位長達十九年之久。李林甫為人陰險狠毒,排擯賢良。繼起的權臣楊國忠,是楊貴妃之堂兄,身兼四十餘使,玄宗對他盲目信任,莫見其非,群臣因之杜口。  從玄宗朝開始出現瞭宦官幹政的局面。高力士特蒙思寵,四方進奏的文表,往往須先呈給他,然後才得以進禦。總之,到唐玄宗統治的末年,唐朝鼎盛局面的背後已經顯露出嚴重的危機。相關閱讀推薦:唐朝貴族男子為什麼都不願做駙馬?公主太強勢唐朝的滅亡:歷史中唐朝最後是怎麼滅亡的?鮮為人知:唐朝曾因一個營妓而引發一場國難?

貞觀之治的影響 揭秘唐朝貞觀之治的過程和影響

  貞觀之治:“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系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正,常;觀,示,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  他像荀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系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征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鏡矣。”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註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此外,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平東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麗、聯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東方是世界的國際盟主。  總之,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瞭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他以隋煬帝楊廣的破傢亡國為戒,接受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從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出發,在政治上勵精圖治,實行瞭一系列的開明政策和措施,政績卓著。他曾說:“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就不能過苛地對待民眾。因此,他很註意傾聽不同意見,鼓勵群臣犯顏直諫,並留心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當官,不計身份,不別親疏,推行“任人唯賢”的政策。   首先,他罷免瞭裴寂等保守官僚,起用瞭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魏征、戴胄、劉洎、馬周、李勣、張亮等,這些人大都是知識分子,熟悉歷代興亡的史實和封建思想傢治國的道理,特別是許多人參加過農民軍,對農民革命的偉大力量有所瞭解,處理政務比較接近實際。李世民還能通過選拔大批庶族地主的政治傢進入最高統治集團,通過修《氏族志》和發展科舉制度,抑制瞭士族地主勢力,適應瞭庶族地主發展的歷史趨勢。李世民又以隋煬帝拒諫飾非為鑒,虛懷博納,從諫如流;魏徵、劉洎、岑文本及馬周等諫臣盈廷,多能面折廷爭,提出瞭不少的中肯意見和批評,因此皇帝能夠較好地實行“君道”,避免和糾正瞭許多錯誤。太宗善辨君子、小人,根據舉賢任能的原則,用賢良,退奸佞,因而忠賢滿朝,人才濟濟。如房玄齡、杜如晦是貞觀王朝的著名賢相,虞世南是一人兼數職的名臣。太宗舉賢任能不避仇,以誠信待下,信賞必罰,調動臣下的積極性,政治生活十分正常。他又進一步嚴密瞭三省六部制,規定三省長官,尚書省的尚書仆射,中書省的中書令和門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的職權。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員加以“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頭銜為宰相,參加政事堂議事。宰相人數增多,可以集中多數意見,避免一兩個宰相專權。而且宰相品位不高,進退較易,使唐太宗可以破格提拔庶族地主做宰相,造成中央機構中庶族地主占優勢。  其次,以變重為輕,務行寬簡的精神立法,選擇執法官吏,盡量避免枉濫;國君率先遵守法制,執法不避親貴。重視地方政治,慎擇刺史,吏治比較清明。釋放宮女,縱放鷹犬,提倡節儉,避免不必要的戰爭,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發展生產,以緩和階級矛盾。他堅持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休養生息,獎勵農耕,使經濟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太宗貫徹“重今朝冠冕”的原則,令高士廉等修成《貞觀氏族志》,並禁止山東大族賣婚求財,抑制瞭舊士族的勢力。由於執行上述政策和措施,也由於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貞觀時期出現瞭牛馬佈野,谷價低廉,社會升平的景象。  李世民還註意各民族的關系,促進瞭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可與漢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  唐太宗實行的政策和措施雖然具有進步性,但都是服務於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的,貞觀時期勞動人民仍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貞觀後期,唐太宗逐漸走向奢靡,有時浪擲民財,納諫、用人、執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東征高麗的戰爭則給中朝人民帶來瞭苦難。這說明“貞觀之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相關閱讀推薦:貞觀之治簡介:貞觀之治是哪個皇帝開創的?盛世大唐:解讀唐太宗李世民何以成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背後真相:隋朝遺產養肥李世民?

唐朝為何會制造出許多民間才女?唐朝才女何其多

  唐朝為何有很多民間才女?唐朝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朝代,女人們的地位並不象其他歷史時期顯得那樣低下,不僅皇傢女子們可以自主擇婿,而且百姓傢的女兒們也可以有條件的為自己的幸福生活做出比較獨立的選擇,那些皇傢的公主們一生再嫁,乃至三嫁早就已經習以為常,而且當時的社會輿論也不會對這樣的富二代私生活給予過度的關註,我選擇我幸福其實與其他人何幹?那時即使是民間的女子們也深深感受到瞭盛唐文化的熏陶,女性們所表現出的睿智亦令今人嘆為觀止,由此可見,一個國傢的強盛,對於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有多深遠。  唐朝政治傢史學傢杜佑之孫杜羔,(其另一孫為著名詩人杜牧),曾娶妻劉氏,這個劉氏是個大才女,可惜我們無從知道她的名字。劉氏善於做詩,更希望丈夫能夠出人頭地,隻是這個杜羔讓人很失望,連續多年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這一次眼看報考國傢高級公務員又榜上無名,怏怏而回,快到傢的時候,劉氏做瞭一首詩,托人送給杜羔,詩中這樣寫道“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來時近夜來。”詩中的意思再清楚不過瞭,老公是個好老公,很有才學,可是為什麼你年年卻考不中呢?你不好意思回來,我更不好意思見你,你要回傢還是等天黑以後再回來吧。杜羔見詩,羞愧難當,扭頭就回,回去後發憤努力,居然來年得以高中,劉氏的勸學詩收效顯著。就在杜羔這個小王八羔子在京城春風得意,夜夜笙歌,樂不思蜀時,劉氏又做瞭一首詩托人寄去,這首詩更有意思瞭,“長安此去無多地,鬱鬱蔥蔥佳氣浮。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處樓?”劉氏不道自己的相思之苦,也不勸告杜羔提氣養精神悠著點來,而是用諷喻的手法暗示杜羔別忘瞭糟糠之妻,杜羔見詩如見人,回心轉意,將夫人接到京城,恩愛一生。唐朝的才女咋樣?夠麻夠辣夠味吧。  如果說才女劉氏用自己的蘭心惠質再造瞭一個模范丈夫的話,接下來登場的這位崔氏就更好玩瞭,她用冷幽默的手法拿丈夫開涮瞭一把,讓人忍俊不禁。話說唐朝時有個姓盧的子弟,大半輩子仕途無望,好不容易在遲暮之年混上瞭一個校書郎的職位,也就是負責皇傢校勘典籍的秘書匠。晚年娶妻崔氏,這個崔氏是個悶騷型的才女,喜歡做詩,但自與老盧結婚後就氣不順,大概老夫少妻為自己一朵鮮花插牛糞上心有不甘吧。一日老盧自討無趣,讓崔氏以彼時心情述懷,崔氏不做他想,張口就來,“不怨盧郎年紀大,不怨盧郎官職卑。自恨妾身生較晚,不見盧郎年少時。”你不就在我面前吹噓你年少時多有才嗎?可惜那時我生之較晚,恨不相逢年少時,如今隻能以嫩草填充你這頭老黃牛瞭。崔氏不僅有才還很詼諧,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可惜瞭盧氏的大好青春隻能陪伴這個油盡燈枯的半老頭度過風燭殘年瞭,讓今人老蔡都深感痛惜。   唐朝的女子們不僅有才還很膽大,為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惜鋌而走險,更不怕時人的流長飛短和街談巷議,實在讓人刮目相看。武則天時的著名宰相吉頊在年少未發跡時,他的父親吉哲在任冀州長史時為他討瞭一門好親事,想要娶的是南宮縣縣丞崔敬的女兒,但是崔敬卻不大樂意,不想高攀這門親事,吉哲以副省長的權勢要脅崔敬這位副縣長,官大一級壓死人,崔敬無奈隻好飲恨答應,當迎親日到來花車抵達時,崔妻抱著女兒痛不欲生,大哭道:“我們傢的門戶很低,不想高攀吉郎”,而崔敬的女兒則躺在床上堅決不起來。這時讓人非常震憾的一幕出現瞭,卻見崔敬的小女兒一個箭步出來,徑直踏上花車,揚長而去,崔傢合府上下目瞪口呆。吉頊後來拜官入相,很有經邦治國才幹,首倡唐室返政之議,誅殺酷吏來俊臣,規勸武則天的寵男二張,在當時留下瞭許多值得彪榜的政績,而崔氏小女也為自己的絕決而果敢的慧眼識英才,而得到瞭她所應該得到的幸福生活。  在宋人錢易的《南部新書》裡還記載瞭一個搞笑的類似情形,雖然此女未能得到她夢想中的才子,但足以說明當時的女子們對於自己的幸福還是有著非常重要的選擇權的。唐朝時那個鎮壓黃巢起義的宰相鄭畋有一個小女兒,自小熟讀詩書,是個新派文藝青年,非常喜歡大詩人羅隱的詩,是羅大詩人堅定不移的鐵桿粉絲,鐵桿到什麼程度瞭?非羅隱不嫁。田畋這個小女兒屬於非典執拗性人格,父母為她的婚事操碎瞭心,雖然登門求親者絡繹不絕,然此女一概不見,有一天,羅隱到田府拜見,田畋讓小女兒隔簾相看,此女一視之下,大失所望,羅隱的長相與自己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形象相差太遠,此女轉身而退,終生不再讀及羅隱詩歌,當時的讀書人都拿此事取笑,諷刺這位宰相女兒以貌取人,此為唐朝版的“愛情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趣聞軼事。相關閱讀推薦:薛濤是誰? 唐代著名女詩人大才女薛濤生平介紹大才女黃娥簡介 明代著名女文學傢黃娥生平介紹才女林徽因為什麼沒有嫁給才華橫溢的徐志摩?蔡文姬簡介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傢四大才女之上官婉兒傳:周旋於大唐高層的才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關於蘭心惠質的唐朝女人們有關事跡在野史中的記載很多,那時的文學女青年比比皆是,上至上官婉兒,徐賢妃,下至魚玄機、薜濤、李季蘭等等,這些才女的事跡人們知之甚多。而當時的官員關圖也有一妹,文學造詣很高,能詩善書,關圖不無得意又惋惜的對同僚說“我傢裡有一進士,可惜不能報考高中矣”,這位民間才女籍籍淹沒於史海之中。再比如大文學傢大詩人政治傢張說的女兒,嫁給瞭盧氏子,其女為給其舅求官而回娘傢向張說請托,張說時任宰相,因顧忌裙帶關系而給人制造口實,張說並不答話,而暗中以手指指向支撐床頭的烏龜(古代以龜支撐床頭以求吉利),並顧左右而言他,其女心中自明,歸傢而告其舅,“老舅你很快就會就任詹事”,事後果不其然。唐詹事為三四品官,掌內外眾務,糾彈非違,總判府事,很有權柄。而張說女竟然能從其父所指物事中預見其舅所任官銜,其洞察力可謂驚人。  唐人張固在《幽閑鼓吹》中有一則關於賢婦人的記載,侍郎潘炎在唐德宗時任翰林學士。受到極為深厚的恩寵。他的妻子是劉晏(唐著名經濟理財傢)的女兒。有一次京城的市長有事要見潘炎,一連幾天未能見到,便向守門人贈送瞭三百匹細絹。夫人知道此事後,對潘炎說道:“哪有身為大臣,連市長(京尹)想要見面都要送給守門人三百匹細絹的道理!官場的可怕與身居高位的危險由此可知。”她急勸丈夫潘炎辭去官位。兒子孟陽剛被任命為戶部侍郎時,夫人非常擔憂,對他說:“以你的人才而得侍郎職位,我真害怕有災禍臨頭啊!”戶部衙門再三催促孟陽上任,夫人便道:“不行,不能馬上就位。你先把你的同學同輩請來聚會一下,由我觀察觀察再說。”兒子便將交往深厚的同僚都找瞭來,客人來到後,夫人垂下簾子在一旁仔細觀察瞭一番。聚會結束後,夫人高興地對兒子說:“他們都是和你一類的人,用不著擔憂瞭。”夫人問及坐在未位的那位身著慘綠衣服的少年是誰,孟陽答道:“那是補闕杜黃裳。”夫人說:“這個人跟別人都不一樣,將來一定是位有名的卿相。”杜後來果任宰相,因力主削藩壯大唐朝中央集權而成為名相,劉氏女以自己的聰穎和見多識廣而相夫教子成為瞭唐朝時的一段佳話。   唐朝為什麼顯得特有文化?為什麼會出現開放的社會?擁有相對自由的民風?可能在於一是唐朝實現瞭對外開放,人民生活相對富裕政治穩定。二是生產力較為發達,人民享樂思想盛行。三是民族融合,兼收並蓄,漢文化得到瞭有機補充,這點至為重要。正是因為唐朝深受中化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影響,而成為瞭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都比較開放的朝代,在盛唐文化的潛移默化以及寬松的政治環境影響下,唐朝的女子們才在相對自由的生活層面,擁有瞭其他朝代女子所不能具備的特殊文化氛圍,而使自己耳濡目染,變得知書達理,見解不俗,無論是民間還是廟堂,都出現瞭一大批蘭心惠質的才女,而在長達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上表現的如此迥異而大放異彩,唐文化的映射和滲透力對於社會,對於民眾的影響,特別是對於今天中華民族文化的重建是有著非常深刻的啟示作用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唐朝士族為什麼不願娶公主?

  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封號。通常是皇女位號,隻有在部分特殊情況下,宗女才能破格晉封為公主。在中國典籍中常將公主簡稱為主。公主下嫁稱適,迎娶公主則稱尚。公主通常有封號、封地(常稱作湯沐邑)。  唐朝有個比較獨特的現象,那就是士族不願娶公主為妻,我們透過唐代正史、筆記的有關記載,可以瞭解這一點,此舉兩例:  《舊唐書》卷一四七《杜佑傳》附《杜悰傳》:“(憲宗為長女岐陽公主選駙馬)令宰臣於卿士傢選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於文學後進中選擇,皆辭疾不應“。  《東觀奏記》卷上:“萬壽公主,上(按:指宣宗)女,鐘愛獨異。將下嫁,命擇郎婿。鄭顥,相門子,首科及第,聲名籍甚,時婚盧氏。宰臣白敏中奏選尚主,顥銜之,上未嘗言。大中五年,敏中免相,為邠寧都統。行有日,奏上曰:’頃者,陛下愛女下嫁貴臣,郎婿鄭顥赴楚州,會有日。行次鄭州,臣堂貼追回,上副聖念。顥不樂國婚,銜臣入骨髓。臣在中書,顥元如臣何;一去玉階,必媒孽臣短,死於種矣!’上曰:’聯知此事久,卿何言之晚耶?’因命左右便殿中取一檉木小函子來,扃鎖甚固。謂敏中曰:’此盡鄭郎說卿文字,便以賜卿。若聽顥言,不任卿如此矣!’”   憲宗選尚公主,士族子弟“皆辭疾不應“;白敏中奏選相門之子鄭顥尚主,結果,“不樂國婚“的鄭顥對白敏中恨之入骨,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唐代士族之傢對於尚主事的態度。其實,不僅士族如此,甚至連隱士也不肯娶公主為妻,請看《明皇雜錄》卷下的記載:  “時玄宗欲令(張果)尚主,果未之知也,忽筆謂二人(按:指王迥質、蕭華)曰:’娶婦得公主,甚可畏也。’迥質與華相顧,未諭其言。俄頃有中使至,謂果曰:’上以玉真公主早歲好道,欲降於先生。’果大笑,竟不承詔,二人方悟向來之言。”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唐朝時的天價稿費:韓愈碑文一篇二十萬元!揭秘唐朝宮女的生活真相:宮女如何打發寂寞?唐朝皇帝每月最痛苦的那九個夜晚:古代後宮秘史揭秘歷史上被三個“厲鬼”嚇死的唐朝皇後 揭秘:歷史上兩次“棄妻”的唐朝癡情皇帝是誰?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唐朝士族為什麼不願娶公主為妻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由於服喪之禮的規定。在五服之中,斬衰是最重要的一種,齊衰次之。《新唐代》卷二十《禮樂十》規定:妻死,夫服“齊衰杖周“之禮(指居喪持杖周年)。但是如果妻子是公主,丈夫就必須為之服斬衰三年,唐文宗時,杜悰就曾遇到這一問題。《新唐書。杜佑傳》所附《杜悰傳》記載:“開成初, (杜悰)入為工部尚書、判度支。屬岐陽公主薨,久而未謝。文宗怪之,問左右。戶部侍郎李玨對曰:’近日駙馬為公主服斬衰三年,所以士族之傢不願為國戚者,半為此也。杜悰撾蔥唬拘此服紀也。’“李玨向文宗提出這種現象以後,文宗驚愕之餘,下詔改制:“(文宗)詔曰:’制服輕重,必由典禮。如聞往者駙馬為公主服三年,緣情之義,殊非故實,違經之制,今乃聞知。宜令行杖周,永為通制。’“至此,駙馬為公主服斬衰三年的情況才得以改變。  其次,門第觀使然。有唐一代,尤其是唐初至中唐,重視門第,這是不爭的事實。筆者以為,唐人所謂門第之高,不僅僅指擁有顯赫的權位,而且指具有優良的傢族文化傳統、傢法門風以及令人欽羨的婚姻關系。對照上述幾個標準,我們發現,在權位方面,李唐皇室貴不可言,但在文化傳統、傢法門風上,李氏傢族則有所欠缺,不及傳統高門望族尤其是山東士族,《汪簽隋唐史論稿》曾論及這一問題。   李唐皇室源自突厥,而非漢族,對此,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統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之中已有詳細論述。正因為出自胡夷,所以在傢族文化上,李唐皇室無法與以往的漢族高門大姓相提並論。此外,在婚戀問題上,李唐皇室也繼承瞭胡夷之風,顯得過於自由乃至放縱。筆者據《新唐書。 諸帝公主傳》初步統計,唐代至少有26位公主改嫁,其中定安公主、齊國公主更是三嫁。太宗納弟媳楊氏為婦,高宗以父親宮中的才人武媚娘為皇後,玄宗強占兒媳楊玉環,武則天公開招面首,都是眾人皆知的事實,宋代朱熹曾經說過:“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朱子語類》卷一三六《歷代類》三)山東士族重視文化、門風,如時人稱頌柳公綽:“仆射柳元公傢行,為士林儀表。“(《因話錄》卷二)從門第觀角度來說,唐代傳統士族看不起皇室的門第、鄙視皇室的文化傳統、傢法門風。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李唐皇室對待山東士族等傳統高門的心情是復雜的,既排抑之,又欽羨之。他們在登上皇位之後不久,便急於抬高皇族門第,壓低崔氏等山東高門,太宗命人修撰《氏族志》一事即為明證。《貞觀政要》七《論禮樂》:“(太宗自稱)我今定氏族者,誠欲崇樹今朝冠冕,何因崔民幹猶為第一等,隻看卿等不貴我官爵耶!不論數代已前,隻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級,宜一量定,用為永則。“同時,李唐皇室又希望與具有良好文化傳統、傢法門風的士族結姻,但常常遭到士族的拒絕。山東士族看重婚姻,唐人柳芳說過:“山東之人質,故尚婚婭。“(《新唐書。

大唐外交:唐朝皇帝為何能讓猖狂的日本俯首稱臣?

  白江,是高麗半島上的熊津江,即今韓國之錦江入海處的一條支流。公元7世紀,這裡發生瞭中日第一次戰爭。這一場戰爭,改變瞭東方的政治格局。這就是“白江口之戰”。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瞭日本入侵朝鮮半島,繼而侵略中國的野心。自公元664年開始,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在國內耗費巨資,修築瞭4道防線,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  早在公元1世紀,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分成高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傢。公元6世紀時,和中國接壤的高麗因與中國隋唐王朝的作戰,高麗便與突厥、百濟、以及與百濟關系密切的日本結成同盟以抗衡中國。而中國隋唐王朝則與受到高麗、百濟威脅的新羅國結盟,以牽制高麗、日本等國結成的反華同盟。  唐高宗顯慶五年,即公元660年,3月,百濟在高麗支持下,大舉入侵新羅,新羅軍接連敗北,新羅武烈王向中國求救。唐高宗李治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統帥,率領13萬唐軍東渡討伐百濟。7月,百濟軍大敗,百濟王及百官被俘往長安,百濟王朝崩潰。   第二年,百濟僧人道琛聯絡百濟遺臣密謀復國,兩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並請求放還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豐璋。翌年春天,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曇比羅夫率170艘戰船,護送百濟王子豐璋回國。豐璋歸國後,被扶上百濟王的大位。隨後,他就組織百濟遺民對抗唐軍。其間,日本企圖在朝鮮半島扶持親日政權,向百濟政權提供瞭大量援助。  然而,好景不長,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剛剛拼湊起來的百濟朝廷,因為內部權利劃分不均而發生內訌。在百濟王豐璋要求下,日本派出重兵入朝參戰。於是,白江口海戰一觸即發。  當日本出兵支援百濟的消息傳到中國後,唐高宗當即派右威衛大將軍孫仁師率大軍增援和百濟作戰的劉仁軌、劉仁願部。9月,唐軍會合,劉仁軌決定先攻取“群兇所聚”的百濟軍巢穴周留城,認為“若克周留,諸城自下”。於是唐軍分為二路: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將領金法敏率軍從陸路前往周留城;劉仁軌則與部將杜爽,及百濟降將扶餘隆率戰船護送糧船,由熊津沿白江,即今日韓國錦江而下,從水陸前往周留,以便水陸同舉,攻打周留城。相關閱讀推薦:史上最不可思議戰爭:大唐沒用一兵一卒滅古印度揭秘:大唐神策軍為何從善戰精銳變成不堪一擊?揭秘:大唐盛世之下充滿瑕疵 開元盛世暗藏隱患破解大唐宰相狄仁傑的傢世之謎:狄氏是東羌豪族哪位大唐公主42歲才能受封嫁人?歷史上的信安縣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9月27日,日本支援百濟的水軍先頭船隻在白江口遭遇劉仁軌軍,雙方進行交戰,日軍不利而退。28日,日軍將領和百濟國王會商情報。認為日軍有戰船400多艘,唐軍僅有百餘艘戰船,戰勝唐軍不成問題。由於日軍過高估計瞭自己的實力,盲目地制定瞭“我等爭先,彼應自退”的戰略戰術,就這樣,日軍也沒有進行整頓部署,便冒然“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瞭激烈海戰,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打亂瞭日軍陣形,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回旋”。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一時間“海水盡赤”,數萬日軍或溺水身亡,或被唐軍捕獲。在白江口之戰失敗的打擊下,百濟王倉皇逃往高麗,餘部全部歸降。至此,百濟國徹底滅亡。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瞭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抗日戰爭至此結束,日本勢力退出瞭朝鮮半島,其入侵中國的野心也隨之破滅。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修築瞭4道防線,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  日軍在朝鮮的慘敗證明瞭當時日本根本不是中國的對手。損失慘重的日本深知若不趕緊求和,唐朝一旦下決心進攻日本本土,則他們連還手之力都沒有。於是,日本連連派出“遣唐使”赴華,對中國天子畢恭畢敬,並學習中國的文化和工藝,以此改造日本。在此後的1000多年裡,日本就遊離於中國的朝貢體系之外,對中國充滿敬仰之情,積極向中國學習,它的許多制度、文化習俗,都是來自中國的影響和熏陶。   直到16世紀,進入瞭豐臣秀吉時期,日本才出現瞭大變局。豐臣秀吉是第一個以征服朝鮮半島、進一步征服中國為目標的日本野心傢的代表。他提出瞭三部曲,先征服朝鮮半島、再征服中國。後來的甲午戰爭也是一以貫之的思路。這是日本的戰略選擇,恐怕至今從來沒有變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安史之亂是誰發動的 唐朝安史之亂禍首是誰?

  安史之亂是指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對唐朝的一次叛亂。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國傢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安祿山——唐朝三鎮節度使、安史之亂禍首  安祿山本姓康,名阿犖山(一作軋犖山),即戰鬥的意思。姓氏本應讀作亞歷山大,母親阿史德氏為突厥族女巫,安祿山年幼時父親就死瞭,一直隨母親住在突厥族裡。他母親後來嫁給瞭突厥將軍安波註的哥哥安延偃,安祿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祿山。他在30歲前一直混跡在邊疆地區,是一個很不安分的商人。 30歲那年步入軍旅,在不到4年的時間就做到平盧將軍。天寶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剛剛40歲時,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安祿山傢鄉朝陽古城一級的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節度使。在此後的十幾年中,他飛黃騰達,在唐朝嚴格按照任職年限資格任官的體制下,創造瞭和平年代邊疆軍帥仕途騰達的神話。天寶十載二月,也就是他49歲的時候,已是身兼三鎮節度使,同時兼領平盧、河北轉運使、管內度支、營田、采訪處置使。從40歲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榮耀君寵達到頂峰。天寶十四年狡黠奸詐,驍勇善戰的他擁有重兵,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使強大的大唐帝國開始走下坡路。叛亂後稱帝,做瞭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謀殺。安祿山長得癡肥,眼盲後,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因其寵愛幼子,長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使安祿山寵幸的宦官在替安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   史思明——唐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  史思明,寧夷州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幹,因戰功唐玄宗李隆基賜名思明。史思明少年時與安祿山一起在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長大。成年以後,二人仍然保持著友好的關系。不久,二人同時被唐政府封為捉生將。以後史思明又得到瞭再次提升,擔任瞭大將軍職務。史思明驍勇善戰,胸懷才略,因此多次建立戰功,很受玄宗賞識。有一次,玄宗召見他,親自賜座,並與之親切交談,對他的軍事才能大為稱贊。玄宗問他多大年齡,史思明回答說:“已經40歲瞭。”玄宗拍著他的背說:“你好好地努力吧,日後一定會顯貴的。”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唐朝安史之亂的性質是?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瞭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瞭土地兼並,“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傢,比置莊田,恣行兼並,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凋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傢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傢,“甲第洞開,僭擬官掖。車馬仆禦,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千萬計”。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瞭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隻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瞭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瞭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視為“二聖”。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系。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占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瞭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瞭象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鬥爭,這些局部地區反暴政的鬥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安史之亂的背景 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唐朝怎樣?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國勢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至鼎盛狀態。安史之亂發生後,對中國後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藩鎮做大  隨著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後平定遼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使盛唐成為一個國 境極為遼闊的國傢。同時,為瞭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唐玄宗於開元十年便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這就使得原來為一方之長的州刺史變為其部屬。據《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節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皇室隱憂。   外重內輕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沖府,其中有261個位於保衛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置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擁兵20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

唐朝韋後之亂:揭唐中宗皇後韋氏亂政奪權之謎

  導讀:韋後之亂是指唐中宗皇後韋氏的專權亂政,韋皇後毒死中宗,陰謀奪權。景龍四年(710)韋氏恐其醜行暴露,安樂公主欲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韋後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帝,史稱少帝。韋後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並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韋後之亂,終告結束。  什麼是韋後之亂?  是唐朝歷史上的一段時期,指代中國唐中宗李顯的皇後韋氏的專權亂政。韋氏(?~710),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為皇後。同年,中宗被武則天廢黜,遷於房州(今湖北房縣),韋氏隨行。期間夫婦二人同經風雨,故而中宗對韋後有極高的信任。  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作為信任與報答,中宗每次臨朝,韋後即置幔坐殿上,預聞政事。中宗任用曾為武則天掌文書的昭容(宮中女官)上官婉兒主持撰述詔令,以武三思為相。當時朝中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武三思通過韋後及其愛女安樂公主,誣陷並迫害擁戴中宗復位的張柬之、敬暉等功臣。中宗對揭發武、韋醜行的人處以極刑,武三思因而權傾人主,作威作福。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遭到韋後厭惡;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武三思子)經常侮辱重俊。重俊於神龍三年七月發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謀誅韋後、安樂公主,因相從的羽林軍倒戈,政變失敗,重俊被殺。武、韋集團權勢依舊不減。此時內地水旱為災,戶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卻與韋後恣為淫樂,不理朝政,還處死上書告發韋氏亂政的人。據說,景龍四年(710年)韋氏懼怕恐其醜行暴露,安樂公主想要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  中宗駕崩後,韋後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帝,史稱唐少帝。韋後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並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即唐睿宗。韋後之亂至此結束。  詳細經過  嗣聖元年(公元六八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從均州(今湖北均縣)通向房陵(今湖北房縣)的鄉間大道上,幾輛馬車在慢慢地行駛。第一輛車上坐著的一位青年男子,面容樵悻,目光呆滯,似乎有重重的心事和無限的憂愁。他就是唐中宗李顯。武則天稱帝以後,李顯被廢為廬陵王,幽禁在皇宮中一所冷落的庭院中。後來,又被流放到遙遠的南方。此時,李顯正是在流放途中。他望著碧綠的原野,深深感到這充滿生機的大地和自己的心緒是那樣不諧調。妻子韋氏的車輛就在他後面。想到妻子,李顯不由得回頭望望。韋氏是中宗當太子時被納為妃的,嗣聖元年立為皇後,中宗被廢,她也遭貶黜,隨從前往房陵。韋氏剛剛生個女孩,身體還很虛弱,旅途中車子的不停顛籬更增加瞭她的痛苦。因為在途中生產,沒有來得及準備,李顯和韋氏隻好用自己的衣服把女孩裹起來,於是他們便給這個孩子起名叫“裹兒”。和父母痛苦得難以入眠不同,裹兒常處在熟睡之中。韋氏後面還有幾輛車,分別載著他們已經長大的孩子,奴仆和一些用物。李顯和韋氏到達房陵以後便定居下來。他們在房陵期間,武則天多次派遣使臣前去探望。每當聽到使臣到來的消息,李顯總是心驚肉顫,坐臥不安,甚至想自殺。倒是韋氏比較豁達,她勸李顯說:“福禍相依,總會變化的,為什麼要想到死呢您用不著這樣害怕。”李顯和韋氏就這樣相依為命,在房陵共同度過瞭十多年艱苦的生活,夫妻間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每當夜幕來臨,繁星滿天的時候,李顯遙望星空,回億當年皇宮中的太子生活,便向韋氏保證,一旦重登帝位,定讓她各方面快快活活。因為朝中老臣狄仁傑常勸武則天要念及母子之情,吉項,李昭德等大臣也多次談起讓中宗李顯復位,又因為武則大已經七十多歲,體弱多病,也時時想起遠在他鄉的李顯,於是,聖歷元年(公元六九八年)李顯又被迎回宮中,韋氏也相隨返回。李顯剛回到宮中時,對外保密,他被武則天藏在一個大帳子裡。

安史之亂:揭開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大幕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也指安慶緒),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義),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  安史之亂的時間: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結束,前後達八年之久。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是唐中葉朝廷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勢力分權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權力再分配的鬥爭。這場戰爭前後長達8年之久,中經洛陽之戰、常山之戰、河陽之戰等重大戰役,最後以唐朝平定叛亂結束。  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  唐朝中期以後,府兵制度破壞,募兵制逐漸產生,駐守邊防城鎮的節度使大量招募軍隊,在其防地內逐漸取得瞭政權、財權和兵權,勢力漸漸壯大。朝廷權力被藩鎮割據勢力分割。節度使不服從朝廷調遣,聯合起來反對中央,甚至向皇帝興師問罪,形成與中央抗衡的割據勢力。相比之下,京師禁衛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節鎮之兵,形成外重內輕局面。   天寶元年(742年)唐全國有55萬軍隊,其中49萬駐守邊境,歸各地節度使掌握。河北邊防重鎮平盧(今河北盧龍縣)、范陽(今北京市)節度使更是兵精將廣,勢力強大。各地節度使都以養兵起傢,極度姑息將領,士卒驕橫跋扈,廢易主帥為常事。如河北幽州(今北京市)、成德(今河北定州市)、魏博(今河北大名縣)三鎮在位的57個節度使中,由朝廷任命的隻有4人,其餘53人或擅立,或為士兵擁立,其中又有22人為部下逐殺。因此,在藩鎮統治地區連年征戰,攘奪不休,這種局面使方鎮節度使爭奪最高統治權力的野心不斷膨脹,終於釀成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討伐權相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反唐。安祿山叛兵由范陽南下,一路攻陷藁城、陳留(河南開封市)、滎陽,直逼洛陽。唐朝命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討伐叛軍。叛軍田承嗣、安守忠進攻洛陽,守將封常清軍隊被叛軍騎兵沖殺,大敗潰逃,叛軍攻占洛陽,封常清逃走。叛軍追擊高仙芝軍隊,唐軍大亂,人馬踐踏,死者不可勝數。後唐軍退守潼關,才阻住叛兵西進。在河北,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太守顏真卿、常山(今河北正定縣)太守顏杲卿兄弟相約阻擊叛軍。史思明率兵攻打常山,顏杲卿晝夜拒戰,終因糧盡無援,常山失守,顏杲卿及一傢30餘人被害。常山之戰雖然失敗,但卻牽制瞭叛軍攻打潼關的兵力,減輕瞭關中的壓力。  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準備西進奪取長安(今陜西西安市)。唐玄宗任命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扼守潼關。哥舒翰采用以逸待勞戰術阻擊叛軍,等待決戰時機成熟。但玄宗屢次催促他出戰,哥舒翰不得已出關與叛軍決戰,結果唐軍大敗,哥舒翰力戰被俘,投降瞭安祿山。潼關既破,長安已無險可守,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安祿山兵進長安,縱兵劫掠,搜捕百官、宮女、宦官押赴洛陽。  當叛兵攻下長安時,玄宗之子李亨逃到靈武,即位稱帝,是為肅宗。肅宗整軍經武,準備收復兩京,中興唐朝。唐將郭子儀率兵5萬赴靈武,李光弼赴太原抗敵,肅宗政權始能立足。然而李亨任用志大才疏的房綰謀劃軍國大事,命他率兵收復兩京。房綰於是分兵3路,向長安進發。他迂腐地效用古代車戰之法,用2000輛牛車,兩翼由步兵和騎兵掩護,與叛軍安守忠在咸陽附近作戰,敵軍乘風縱火,拉車的老牛嚇得四處亂竄,唐軍死傷4萬餘人,部將楊希文、劉貴哲投降叛軍,房綰隻帶數千人逃歸靈武。  在抗擊安史叛軍的戰鬥中,影響最大的是太原之戰和睢陽之戰。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這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兵10萬兩路圍攻太原,準備攻下太原,長驅朔方(今寧夏靈武縣西南),消滅肅宗政權。唐將李光弼率領軍民於城外掘濠溝,在城內修堡壘,憑險固守太原。  史思明率驍騎兵攻城,命令軍隊攻東城西城接應,攻南城北城接應,百般設計,又造雲梯、土山攻城,雙方相持月餘。李光弼募人挖地道通到城外,把叛軍攻城的人馬雲梯陷入地道中,又制造大炮,斃傷叛兵2萬餘人,史思明才率軍稍稍後退。李光弼派偏將詐降,親自率軍挖好地洞,嚴陣以待,史思明正在準備受降,突然一聲天崩地裂,叛兵千餘人陷入地洞,頓時大亂,唐軍乘勢出去,殺傷1萬餘人。史思明留下蔡希德攻城,自己逃回范陽。李光弼選敢死士出攻,殺敵7萬,蔡希德敗逃,唐軍取得瞭太原保衛戰的勝利。

鮮為人知:唐朝曾因一個營妓而引發一場國難?

  唐朝曾因一個營妓而引發一場國難?事情發生在公元785年,唐德宗準備封大臣張延賞為宰相,然而在拜相詔令即將下發之時,當時的“天下第一名將”李晟跳出來反對,言辭激烈,德宗隻得作罷。為何李晟要反對張延賞拜相?說白瞭,就是因為一個營妓。這個妓女生於何年、死於何月,是傾國傾城、風華絕代,還是能歌善舞、精通書畫,史書均無記載,甚至連李晟、張延賞二人與其發生關系的來龍去脈我們也不得而知,隻知道她叫高洪,是成都軍營裡的一名妓女。  六年前,張延賞還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相當於軍區司令)的時候,吐蕃和南詔聯合進犯西川。當時的李晟也是節度使,受朝廷委派,從別處趕來西川,剛來時,張、李二人主客關系處理得不錯,相處還算融洽。  但是很快,李晟在帶兵打仗、捍衛國土之際,陰差陽錯地認識瞭高洪,稍後,李晟抓住機會,率軍出擊,很快大獲全勝。趾高氣揚的李晟凱旋時,偷偷帶上瞭高洪,但保密工作沒做好,事情讓張延賞知道瞭。  張氣得暴跳如雷,立刻派部隊將高洪追回,高洪本就是張延賞的,李晟不得不給,人是要回來瞭,但是李、張二人的梁子由此結下。於是當皇帝要拜張延賞為相之時,已身為中書令(名義上的宰相)的李晟堅決反對,由於他強大的影響力,反對有效。   這件事使得李、張二人的感情自然更加“深厚”,一個營妓引發瞭兩個男人的沖突,如果這兩個男人都是普通百姓倒也罷瞭,問題是這兩個男人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這個時候,李、張二人的老板唐德宗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德宗知道自己的兩個得力助手不但面不和,心也不和,多多少少感到壓力,就一直尋找機會想擺平此事。一次宴會,德宗又跟李晟、張延賞二人說瞭一通“夫妻和則傢興,將相和則國興”的大道理,看著二人似乎上套瞭,就拿出一段非常名貴的綢緞,讓二人分別系上,以表示和解。  既然皇帝出面瞭,用綢緞打個結又不費多大功夫,於是二人都照辦瞭。李晟意猶未盡,拍拍胸脯大嚷:“為表示誠意,我願和張大人結為親傢。”皇帝一聽非常高興。可是張延賞卻遠遠沒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風度——他斷然拒絕!李晟和皇帝面面相覷。

安史之亂爆發於天寶幾年?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

  安史之亂爆發於天寶幾年?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愈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瞭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傢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劃外泄,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復洛陽。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起因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安史之亂重點人物  * 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  *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義:史思明之子。  *

睢陽之戰簡介:唐朝的睢陽保衛戰發生在哪一年?

  睢陽之戰簡介:唐玄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張巡撤出雍丘後,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隻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南)與太守許遠,及城父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幸免一死,連夜逃去。  名 稱:睢陽之戰  地 點:睢陽  時 間:公元756年  參戰方:唐軍;叛軍  結 果:叛軍最終獲勝,但傷亡比太高  參戰方兵力:唐軍:7000;叛軍:18萬左右  主要指揮官:唐軍:張巡;叛軍:尹子奇  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此戰史稱睢陽之戰又或睢陽保衛戰。睢陽地當睢陽渠要沖,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年(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士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士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瞭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瞭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瞭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禦史中丞;許遠為待禦史;姚訚為吏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