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學生

學生的回憶 六一兒童節祝福短信

  春天是你的童年;鮮花是你的笑臉。你把老師的教誨象紅領巾戴在胸前,你把媽媽的嘮叨藏在書包裡面。黑板上老師的粉筆寫著祝願,祝你兒童節快樂平安!   今天你最大,你說什麼都算話;想吃啥就吃啥,想喝啥就喝啥;風兒為你輕輕吹,雨兒為你輕輕灑;所有的人都這麼寵著你,今天是你的節日,祝你節日快樂!   也許我們已經遠離瞭無憂無慮的年齡,也許忙碌沖刺著我們彼此的生活,但快樂是沒有時間限制的,隻要你想你就能,兒童節到瞭,祝大傢節日快樂,永遠快樂!   兒童節瞭,祝你像兒童一樣活潑可愛,像兒童一樣誠實善良,像兒童一樣純真好奇,像兒童一樣天天向上。但是不能淘氣,更不準夜裡尿炕!   六一是告訴人生六個一:一副好身體,一個好傢庭,一份好事業,一世好心情,一圈好朋友,一生好運氣!願你一生擁有六個一!祝“六一”快樂!   今天發短信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鍛煉指法,二是聯絡感情。現在我很負責的告訴你:六一到瞭,一定要開心!另外送句有技術含量的話:天天向上!

學生勵志經典名言

生活就像海洋,隻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馬克思 謙遜可以使一個戰士更美麗。 奧斯特洛夫斯基 真正的謙虛隻能是對虛榮心進行瞭深思以後的產物。 柏格森

有關愛學生的名言

  1、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已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贊科夫、不要對孩子過早作出好的或壞的評價。——盧梭   2、沒有教師對兒童的愛的陽光,學生就會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團。——贊科夫   3、教育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愛默生   4、教育上的水是甚麼就是情,就是愛。教師沒有瞭情愛,就成瞭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瞭一個空虛。——夏丐尊   5、教育,這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擊年輕的心靈,在這裡誰有細致和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蘇霍姆林斯基   6、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孔丘

學生求學經典名言

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斯賓諾莎 自負對任何藝術是一種毀滅。驕傲是可怕的不幸。 季米特洛夫 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羅曼·羅蘭

蔣介石的十二門徒之陳誠——蔣介石最信任的學生

  導讀:蔣介石有一句口頭禪 “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中正是他自己,而這個辭修,指的就是陳誠。這句話足可見蔣介石對陳誠的信任和倚重。陳誠崛起於黃埔後,30多年跟隨蔣介石出生入死,無怨無悔,特別是他對蔣介石忠心耿耿,使其成為蔣介石最重要最可靠的親信。在國民黨軍隊撤退到臺灣的歲月裡,他亦是少有的,最能獲得蔣介石信任的人之一。  陳誠曾被美國記者譽為“氣質人物”,但他的身高(一米六)實在算不上超群。當年他報考保定軍校時,就因為個子偏矮,差一點被拒之門外。到黃埔軍校後,他決心幹出一番事業來,很想表現自己,但由於身材矮小,其貌不揚,起初並沒有進入蔣介石的視線。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瞭陳誠的命運。一天晚上,蔣介石查哨,看見一房間裡有微弱燈光,以為是學生兵不按照作息時間作息,非常生氣,立即開門,他看見一個人正在點著蠟燭,借助微弱的光看書。蔣介石起先以為是小說,拿起來一看,原來是《三民主義》一書,立即轉怒為喜。蔣再看看此人,雖然其貌不揚,但眉宇之中透出一種靈氣。蔣問:“你叫什麼名字,哪裡人?”此人一看是蔣校長,隨即立正回答:“我是學生陳誠,浙江人。”隨後蔣介石連問:“孫總理倡導的三民主義是什麼?”“你記得本校開學時總理對本校師生的訓詞嗎?”陳誠隨後逐一背誦。蔣介石聽瞭連連點頭,拍拍其肩:“好的!好的!詩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你努力吧!”次日清晨,早操完畢,蔣介石就宣佈:提升陳誠為少校炮兵隊長,以資鼓勵。   1925年元旦,黃埔軍校成立炮兵營。陳誠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一連連長。2月,參加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在棉湖之戰中,陳誠三炮定江山,一舉奠定瞭他日後擢升和發展的基石。棉湖戰役是蔣介石一生之中最值得誇耀的三大戰役之一。此戰不僅影響到蔣介石主持黃埔軍校以來第一次出征之戰的勝敗;還直接關系到他能否得到執掌國民黨最高軍事指揮權的問題。此戰以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為主力,當時教導1團隻有1000人,而敵軍多至10倍,戰鬥從拂曉進行到下午4時,全團官兵傷亡近三分之一,教導1團還能否承受巨大的壓力,讓蔣介石心急如焚。在這關鍵時刻,右臂已經受瞭傷的陳誠,一咬牙走上炮臺,將炮口瞄向敵方指揮所,連發三炮,發發炮彈都在敵方大本營中開花。這三炮立刻鼓舞瞭士氣,全連炮兵個個抖擻精神,敵軍被炮火轟散,四處奔逃。最終取得棉湖戰役的勝利。  其後陳誠憑借黃埔的師生關系,在國民黨軍組建瞭“土木系”(因其起傢部隊是國民黨軍的第十一師和第十八軍,該部因“土”拆開為“十一”、“木”拆開為“十八”,故而得名)。其所部在抗戰中多次與日軍有過惡戰,這也使得“土木系”部隊的名號更加響亮,到抗戰結束後,已被視為國軍的五大主力之一。“土木系”先後產生瞭四個一級上將、三個參謀總長、兩任海軍總司令、一個空軍總司令、一個聯勤總司令、二十多位軍長以及數以百計的師長、團長。相關閱讀推薦:蔣介石:戴雨農同志不死,我們不會撤退來臺灣揭秘:蔣介石為何會“冤枉”親信鄧文儀的貪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揭秘胡適一生中的三罵蔣介石抗戰時的陳誠:漢奸多如牛毛 好人也甘做順民揭秘遼沈戰役衛立煌為何要去東北當陳誠的替死鬼國民黨七中全會常委被裁九人謎:全是陳誠部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蔣介石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把最重要的任務交給陳誠。那是什麼原因使他受到蔣的如此信任?據說蔣介石提拔人的時候有三條不成文的規定,一是重用黃埔系出身的軍人,因為蔣是靠黃埔系起傢的。第二就是重用同鄉。第三是重用對蔣介石個人十分忠誠的人。同時兼備這三個條件的,唯有陳誠。除瞭這三個條件,陳誠還和蔣介石有著另外一層特殊的關系。1931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親自做媒,把蔣介石的幹女兒、宋美齡留美時的同學譚祥,介紹給瞭陳誠。陳譚結合,使陳蔣之間不僅有同鄉、黃埔的關系,又多瞭一層翁婿的關系。  陳誠死後,蔣曾題挽聯:  光復志節己至最後奮鬥關頭,那堪吊此國殤,果有數耶  革命事業尚在共同完成階段,竟忍奪我元輔,豈無天乎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蔣介石的十二門徒之杜聿明 最聽話的學生

  導讀:濟南戰役期間,杜聿明接到蔣介石從南京打來的電話時,畢恭畢敬地立正站好,連連回答:“是!是!按校長指示辦。”一旁的參謀官提醒他:“此時援救濟南,對王耀武而言是遠水解不瞭近渴,對我部而言則是鉆進共軍的口袋陣”,又說:“如果前線與南京的電話專線斷瞭,國軍才可能打勝仗。”杜聿明嚴肅而無奈地說:“校長的命令還得聽。”杜聿明,恐怕是蔣校長最聽話的學生。因為聽話,他兩次把國軍主力帶入絕境。  1924年初春,不滿20歲的杜聿明來到北京,報考北京大學。偶然在《新青年》雜志上看到黃埔軍校招生的廣告,便毅然選擇投考黃埔軍校。在校期間,杜聿明對學習從不馬虎,軍校設置的步、炮、工兵等軍事課程、戰術戰法和隊列操練的演示、模擬等,他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杜聿明還參加瞭討平廣州反動商團的戰鬥,這是他第一次經歷真刀真槍的沙場沖殺。  杜聿明之後的軍事生涯頗為順利。1939年11月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昆侖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1942年3月,杜聿明被欽點為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滇緬對日作戰。遠征軍入緬作戰,遭遇失敗。美國人史迪威逃往印度,並電令部隊全部向溫藻撤退進入印度。蔣介石則命令部隊向密支那、片馬轉進撤退回國。兩個完全相左的命令,讓杜聿明陷入到痛苦的抉擇中。遠征軍出發時,杜聿明就自己“歸史迪威將軍指揮”這個問題親自問過蔣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決策時,應如何辦?”蔣介石說:“你打電報向我請示再說。”杜決心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執行,向國境撤退。這就是黃埔生,當時非黃埔生的孫立人則率新38師向西撤退到印度,後編為駐印軍。第五軍翻越野人山回國,吃瞭大虧。進山時,全軍的重武器被全部炸掉。不僅如此,野人山人跡罕至、給養困難,在崇山峻嶺中,第五軍將士遭遇瞭成群的蚊子和螞蟥。沿途官兵死亡相繼,屍骨暴野,慘絕人寰。   杜聿明第五軍殘部回國後,一再向蔣介石檢討說:“學生指揮無能,請校長處分。”但蔣介石因其聽話,不僅沒有處分,反而擢升杜為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聽話就不用擔責任,這是蔣介石給杜聿明的“承諾”。1948年6月,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上任不久,杜奉蔣介石命令指揮第二、第十六、第十三兵團去增援濟南。杜聿明明知解放軍是“圍點打援”,但不敢違抗“校長手諭”。途中,獲悉濟南淪陷,王耀武被俘,杜才急忙命令部隊停止前進。  淮海戰役時,黃百韜兵團被殲滅。當時,杜聿明所部幾次與解放軍作戰,均不利,士氣低落,已經喪失瞭與解放軍野戰決勝的能力。杜聿明向蔣介石提出“打則不走,走則不打”的作戰原則。也就是如果與解放軍決戰,就在徐州打,如果要放棄徐州,戰略撤退,那就趕緊走,不要與共軍接戰。當時,蔣介石滿口答應。不料,當杜聿明各兵團按計劃向永城方向撤退時,忽然接到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蚌埠北進李延年兵團,解黃維兵團之圍。杜感到蔣的命令將導致全軍覆沒,又不敢不聽校長的話。結果被解放軍包圍。  當解放軍向被圍困在陳官莊一帶的國民黨軍發動全面進攻時,杜聿明萬念俱灰,沉痛地說:“今天做恐怕晚瞭,既違命令,又不能全師,有何面目見老頭子!”在全軍潰敗之際,杜聿明給蔣發瞭最後一個電報,說:“各部隊已混亂,無法維持到明天,隻有當晚分頭突圍。”最終,這個聽話的學生,當瞭共產黨的俘虜。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杜聿明兒子在臺灣竟然被吝嗇蔣介石逼死?抗日名將杜聿明談內戰敗因:碰到瞭致命對手粟裕揭秘:抗日名將杜聿明的後半生是如何度過的?揭秘:林彪、粟裕與杜聿明交手:誰是第一虎將?杜聿明率部翻越野人山損失慘重:他要負多大責任鄭洞國回憶錄揭孫立人與杜聿明在東北的矛盾

揭秘蔣介石的“十二門徒”:誰是最搶手的學生?

  蔣公的十二門徒之陳賡——最頭疼的學生  廣州陸軍講武學校於1923年底在長沙招生,湖南革命青年陳賡被共產黨組織看中,推薦他去報名考試。  考試時,與陳賡並排而坐一同考試的是宋希濂,兩人很快就攀談起來。1924年春,黃埔軍校正式籌備,陳賡與宋希濂報考皆錄取,講武學校也全校並入黃埔。陳編入黃埔第三隊,宋編入第一隊。  陳賡擔任隊長,是軍校裡的活躍分子。當時有一句順口溜:“蔣先雲的筆,賀衷寒的嘴,靈不過陳賡的腿”。三人並稱黃埔三傑,讓蔣介石自豪,但他們大搞派系鬥爭也很讓校長頭痛。  蔣先雲、陳賡率領左派學生組成瞭“青年軍人聯合會”,賀衷寒等組織瞭“孫文主義學會”,針鋒相對。陳賡回憶,那時他們一見面就互罵反動派,動手也是常事。有一次蔣介石請黃埔學生吃飯,兩派學生在宴會上就用餐具打起來瞭。  陳賡的腿之所以聞名黃埔,是說他機靈敏捷,偵察、攻城都能建功。蔣介石見陳賡作戰勇敢,命他率領連隊到總指揮部擔任警衛任務。惠州攻克後,東征軍分頭前進,蔣介石總指揮部所在的第三師遭遇陳炯明部隊主力包圍,全線崩潰,眼看總指揮部就要被攻陷,蔣介石要殺身成仁,陳賡連忙奪下槍,背起蔣介石頂著槍彈就往河邊跑,掩護蔣介石過河到瞭安全地帶。“神行太保”陳賡又徒步160裡送求援信。為免路上被人懷疑,他赤手空拳,隻拿瞭一根木拐杖,穿著草鞋不眠不休趕路,翻越一座山峰,終於在第二天下午將信送到第一師周恩來手中,解瞭蔣介石之圍。據說在延安整風期間,康生說,要不是陳賡救蔣介石,哪用打這麼多仗。陳賡反駁道:“那時他死瞭不就成瞭革命烈士,跟廖仲愷一樣瞭?”   這次“挺身護主”,使陳賡在蔣介石心中分量大增。陳賡被調到蔣介石身邊擔任侍從參謀,可任意出入蔣介石住所,一時成為蔣身邊頂尖的紅人。  1926年3月發生“中山艦事件”,國共破裂日漸公開化。數月後,蔣介石在大會上宣佈,本校學生凡是跨黨的,必須聲明願脫離哪一黨。身為蔣介石的得意門生,陳賡的選擇頗受矚目,不少人來勸他脫共,陳賡毫不猶豫地公開共產黨員身份,退出國民黨。  1927年2月,陳賡回國後到南昌的北伐軍總部面見蔣介石。蔣大談北伐軍大好形勢,表示希望陳賡留在自己身邊不要到處跑瞭,陳賡說,他還要辦一些私事。蔣介石沒有勉強,發給他一筆錢和一個綢子封面的“特別通行證”,持此路牌,隨時可以來見蔣。陳賡永遠沒有使用這張通行證。不久,“四一二”政變爆發,陳賡聯絡組織瞭“黃埔軍校同學討蔣委員會”,發表討蔣宣言,與蔣介石割袍斷義。  參加南昌起義後,陳賡加入中共中央特科,潛伏在上海、天津,成為白色恐怖中的諜戰骨幹。1933年3月,陳賡被叛徒出賣逮捕。蔣介石特意發來電文,不能對陳賡用刑,要給予適當優待,以便他悔過自新,將來給予重用。黃埔同學一波接一波來勸降,都穿著筆挺鮮亮的軍裝,暗示陳賡“棄暗投明”前途無量。   威逼利誘一個多月,陳賡也沒有低頭之意,蔣介石隻好親自出山。陳賡依然不買賬。  如今騎虎難下,殺之不舍,亦不能向社會輿論交待;不殺釋放,既不甘心,也太丟面子。又將陳賡軟禁近兩個月後,蔣介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陳賡被同志“營救”出逃瞭。  這一次放虎歸山,讓蔣介石體會到瞭什麼叫後患無窮,直到去瞭臺灣,他還罵陳賡是害群之馬,慨嘆五個胡宗南比不過一個陳賡。1936年,陳賡與胡宗南率軍對決一晝夜,陳賡殲敵一個旅,俘敵500;1946年,陳賡大破號稱“天下第一旅”的胡宗南精銳部隊;1947年,豫西平漢戰役中,俘虜同學李鐵軍;1948年,解放洛陽戰役中,活捉黃埔五期師弟邱行湘;淮海戰役中,俘虜同學黃維,擊斃三期學生熊綬春相關閱讀推薦:民國史上最牛釘子戶:不給蔣介石擴建老傢讓道1927年的蔣經國:為何加入共產黨高呼打倒蔣介石震驚!蔣介石曾參與刺殺希特勒 派密使表示支持大揭秘!蔣介石的第一謀士陳佈雷為何神秘自殺?抗日戰爭之蔣中正指揮的22次大會戰:蔣介石戰績!分頁:1/12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蔣公的十二門徒之陳誠——最信任的學生  蔣介石有一句口頭禪 “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中正是他自己,而這個辭修,指的就是陳誠。這句話足可見蔣介石對陳誠的信任和倚重。陳誠崛起於黃埔後,30多年跟隨蔣介石出生入死,無怨無悔,特別是他對蔣介石忠心耿耿,使其成為蔣介石最重要最可靠的親信。在國民黨軍隊撤退到臺灣的歲月裡,他亦是少有的,最能獲得蔣介石信任的人之一。  陳誠曾被美國記者譽為“氣質人物”,但他的身高(一米六)實在算不上超群。當年他報考保定軍校時,就因為個子偏矮,差一點被拒之門外。  到黃埔軍校後,他決心幹出一番事業來,很想表現自己,但由於身材矮小,其貌不揚,起初並沒有進入蔣介石的視線。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瞭陳誠的命運。一天晚上,蔣介石查哨,看見一房間裡有微弱燈光,以為是學生兵不按照作息時間作息,非常生氣,立即開門,他看見一個人正在點著蠟燭,借助微弱的光看書。蔣介石起先以為是小說,拿起來一看,原來是《三民主義》一書,立即轉怒為喜。蔣再看看此人,雖然其貌不揚,但眉宇之中透出一種靈氣。蔣問:“你叫什麼名字,哪裡人?”此人一看是蔣校長,隨即立正回答:“我是學生陳誠,浙江人。”隨後蔣介石連問:“孫總理倡導的三民主義是什麼?”“你記得本校開學時總理對本校師生的訓詞嗎?”陳誠隨後逐一背誦。蔣介石聽瞭連連點頭,拍拍其肩:“好的!好的!詩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你努力吧!”次日清晨,早操完畢,蔣介石就宣佈:提升陳誠為少校炮兵隊長,以資鼓勵。 陳誠與蔣介石  1925年元旦,黃埔軍校成立炮兵營。陳誠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一連連長。2月,參加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在棉湖之戰中,陳誠三炮定江山,一舉奠定瞭他日後擢升和發展的基石。  棉湖戰役是蔣介石一生之中最值得誇耀的三大戰役之一。此戰不僅影響到蔣介石主持黃埔軍校以來第一次出征之戰的勝敗;還直接關系到他能否得到執掌國民黨最高軍事指揮權的問題。此戰以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為主力,當時教導1團隻有1000人,而敵軍多至10倍,戰鬥從拂曉進行到下午4時,全團官兵傷亡近三分之一,教導1團還能否承受巨大的壓力,讓蔣介石心急如焚。在這關鍵時刻,右臂已經受瞭傷的陳誠,一咬牙走上炮臺,將炮口瞄向敵方指揮所,連發三炮,發發炮彈都在敵方大本營中開花。這三炮立刻鼓舞瞭士氣,全連炮兵個個抖擻精神,敵軍被炮火轟散,四處奔逃。最終取得棉湖戰役的勝利。  其後陳誠憑借黃埔的師生關系,在國民黨軍組建瞭“土木系”(因其起傢部隊是國民黨軍的第十一師和第十八軍,該部因“土”拆開為“十一”、“木”拆開為“十八”,故而得名)。其所部在抗戰中多次與日軍有過惡戰,這也使得“土木系”部隊的名號更加響亮,到抗戰結束後,已被視為國軍的五大主力之一。“土木系”先後產生瞭四個一級上將、三個參謀總長、兩任海軍總司令、一個空軍總司令、一個聯勤總司令、二十多位軍長以及數以百計的師長、團長。

曾國藩與學生李鴻章談外交:要以誠打動洋人

  談話隻在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人之間進行,算是“私房話”,但論的全是如何辦“國事”。在曾國藩與李鴻章交接直隸總督前後的某日,當年的學生仍以“學生”的身份,去拜謁請教“老師”。“老師”盡管這時被教案事弄得狼狽不堪,但在“學生”面前仍不想喪失斯文,還不忘擺點架子。見面後不等“學生”開口,他便先問道:“少荃(李鴻章字),你如今到瞭此地,是外交第一沖要的關鍵,我今國勢消弱,外人方協以謀我,小有錯誤,便貽害大局,你與洋人交涉,作何主意呢?”李鴻章說:“門生就是為此特來求教的。”曾國藩道:“你既來此,當然必有主意,且先說與我聽。”李鴻章說:“門生也沒有打什麼主意。我想,與洋人交涉,不管什麼,我隻同他打‘痞子腔’。”  所謂“痞子腔”,是李鴻章傢鄉皖中土語,即油腔滑調的意思。曾國藩聽瞭李的話,沉默著以五指捋須,過瞭好半天才慢慢開口,拉長聲音說:“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你試打與我聽。”李鴻章聽出曾國藩是不以為然,趕忙說道:“門生信口胡說,錯瞭,還求老師指教。”曾國藩瞇著眼,又不停地捋起胡子來,好久才抬起眼來看著李鴻章說:“以我看來,還是用一個‘誠’字,誠能動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聖人言,忠信可行於蠻貊,這斷不會有錯的。我現在既沒有實在力量,盡你如何虛強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實實,推誠相見,與他平情說理,雖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過於吃虧。無論如何,我的信用身份,總是站得住的。腳踏實地,蹉跌亦不至過遠,想來比‘痞子腔’總靠得住一點。”李鴻章碰瞭釘子,受瞭這一番教訓,臉上著實下不去。但他回心細想,覺得老師的話實在有理,是“顛撲不破”的,心中頓然有瞭把握,急忙應聲道:“是,是,門生準尊奉老師訓示辦理。”  顯然,此番津門論道,實際是曾國藩“主講”,李鴻章“聽課”。事後多年,李鴻章向別人作憶述時,還表現得對當年事情刻骨銘心,感慨不已。他說,別人講到洋務,認為老師還不如我內行,“不知我辦瞭一輩子洋務,沒有鬧出亂子,都是老師一言指示之力”。這神乎其神的“一言指示”為何?就是指曾國藩講的“誠”字經。李鴻章對人說:“後來辦理外交,不論英俄德法,我隻捧著這個錦囊,用一個‘誠’字,同他相對,果然沒有差錯,且有很收大效的時候。古人謂一言可以終身行,真有此理。要不是我老師的學問經濟,如何能如此一語道破的呢?” 李鴻章  如此看來,李鴻章對曾國藩的外交之道,似乎奉若神明,佩服得五體投地瞭。但揣摩起來,李鴻章這樣對人言,多少也不免帶點兒“痞子腔”。不錯,李鴻章既在早年做過曾國藩的學生,後來又在曾國藩的幕下多年,他的起傢與曾國藩的提攜分不開。他對曾國藩始終不失起碼的尊敬,也的確從“老師”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但從曾國藩的為官生涯看,他並沒有太多地涉身外交事務,而在包括處理天津教案在內的有限外交活動中,也沒有表現出太出色的身手。他的“誠”字外交說,一方面是基於他根深蒂固的儒傢思想的“學理”基礎,特別是他理學倫理觀的推衍,另一方面,也是出自懾於列強實力強大的無奈。其實,他也明白並說過外夷“論勢不論理”這樣意思的話。既然人傢“不論理”,靠一味講“誠”難道就真的能夠打動它?外交,從古到今都是各方為爭競本國利益的較量,可能的敷衍、迷惑和欺騙,不但是外交活動中所不忌用的,而且是其“藝術”構成的一種內容。當然,不能靠胡侃亂說耍無賴辦外交,“痞”亦有道,要有它的“遊戲規則”。就此而言,總體上李鴻章要遠比乃師到位。並且,李鴻章在為政方面受儒傢學理的牽制遠沒有乃師那樣明顯,他的“功利”色彩要濃重得多。他的所謂“痞子手段”也好,“痞子腔”也罷,無非是想在辦理外交中摻入一些敷衍、迷惑和欺騙對方的策略成分而已。在“弱國無外交”的殘酷法則下,這種招數的大效用自很難說,但曾國藩的“誠”字說也未必真是什麼“錦囊”。李鴻章對此想必也是心中有數的,他之所以如此“貶己褒曾”,除瞭“尊師”的因素外,或許也與他說話對象的身份有關,他是對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庚子西狩叢談》的口述者)如此講的,好話好聽嘛!當然,這樣說並不是否認李鴻章會從曾國藩那裡真的領受外交見識上的一些教益,也不是說他們兩人的外交思想和行為迥相抵牾。

北洋軍閥段祺瑞:終身悔恨槍殺學生

    段祺瑞信佛吃素,為人嚴肅刻板,不茍言笑,生活樸素,清廉如水,無積蓄房產,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人稱“六不總理”;一生酷愛圍棋,資助過大批圍棋手(包括吳清源),被稱作“中國圍棋的大後臺”,還好打牌;段祺瑞喜用私人,剛愎自用,在軍事上並無出色戰功和理論,有非凡的組織才能,善於利用政治手腕和軍事手腕維護自己的統治,因致電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和討伐張勛復辟這三件事,有[1]“三造共和”的美譽。梁啟超先生評價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傢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後人評論段祺瑞者甚多,有挺其者品質高尚,愛國有心。有罵其軍閥習氣,傾心權術,迷信武力。  民國十三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段祺瑞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執政。民國十五年,縱任軍警屠殺愛國請願學生上,造成“三一八”慘案,旋被馮玉祥趕下臺。“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他隨即趕到現場,向死者長跪不起,並決定終身食素,至死都沒有違背這一決定。

儒門財富傳奇:孔子學生子貢如何登上富豪榜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當一個文化人走紅時,我們會想到這背後會有一個團隊,從資金、宣傳、包裝等方面進行運作,從而吸引社會的眼球,讓這些眼球看見文化,看見闡述文化的文化人,對,文化就是要看見。  孔子講究內涵,並不屑於炒作,孔老師說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興焉。”老天爺說過一句話嗎?可四季照常運轉,萬物都活生生地存在著,代謝著。  孔老師說這話時,可能沒有意識到,他之所以能名揚天下,做瞭兩千年聖人,到現在還是排行榜上前十名,是有人有財團在為他運作。  這個人是誰?這是哪傢財團?  儒門財富傳奇:  孔子的學生上瞭兩千年前的富豪榜  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想必大傢都知道瞭,不過,我很久以前就有個疑惑:別以為古代沒有飛機高鐵和輪船,出外就不用路費瞭。孔老師帶著一大幫粉絲組成的“驢友團”在外面走長途,路費怎麼來?如今坐高鐵,從廣州到武漢,最多四個小時搞定,路上吃一碗泡面就搞定肚子。春秋時代不同啊,走得慢,路上消耗多,一碗泡面肯定解決不瞭溫飽,人均得幾十碗甚至幾百碗泡面,這一路上的經費誰出?  子貢善於預估市場  應該是內部人士捐助,是誰?我們來查查司馬遷富豪榜,看看裡面有沒有富豪跟孔子有點關系。翻看《史記》裡的“富豪榜”,找找兩千多年前的富豪富婆,有范蠡,有白圭,有………咦,有子貢!子貢何許人?衛國人,孔子的學生。這哥們姓端木,名賜,別名子貢,端木賜?道明寺?聽起來好像是流星花園裡的帥哥。  端木同學是幹啥的?司馬遷富豪榜有他的信息。端木賜同學在孔老師手裡獲得學位證書以後,在衛國政府幹過一陣,後來辭職經商。他似乎有投資資本市場的第六感官,能預測市場的升降,能敏銳地捕捉市場的贏利點,不用做太多市場數據分析,一下子就能踩準投資機會。孔老師也說端木同學的經商特長在於“臆”,能猜中市場的牛在哪裡,熊二在什麼時候鉆出來,精確地判斷行情,因此屢試不爽,“臆(猜)則屢中”,屢猜屢中。在曹魯兩地之間經商,盈利豐厚,成為春秋時代能和范蠡比一高下的富豪。這本事換到今天,就是一股神。  學生中有此神人,老師和同學們人均那幾十碗泡面就有著落瞭。這不是我瞎說的,吳慧《中國古代商業史》中說:“孔子和大商人子貢生活在一起,至少是子貢做買賣,供給周遊列國的孔子和同門。”  而且碰到“人在囧途”的時候,端木同學能利用自己的國際影響,動用一個國傢的力量來拯救老師和同學。孔老師和學生們在陳國被圍困,沒得吃,沒得人身安全,是端木同學請動瞭當時的超級大國:楚國,興兵救出大夥。  當然,我們對古代聖賢的期待,也不能停留在這幾十碗泡面上,還得說點遠大的,高尚的,看端木同學如何替老師包裝宣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聖人也要包裝:  借上古巨人骨骸事件炒作老師的博學?  孔老師名揚天下幾千年瞭,過去是位置最高的聖人,如今也是令人景仰的民族先賢,要承認,孔老師是很有內涵的,然而,內涵是酒香,社會是巷子,巷子深瞭,酒香難出來,還得有個人吆喝。如果這個吆喝的是大財團,那就更是事半功倍瞭。這個吆喝的,就是端木賜同學。  司馬遷富豪榜上有記錄,說端木同學憑借自己的財富高度和外交手腕,經常帶上大量的資金遊走在諸侯之間,替自己的老師揚名打廣告。所以,富豪榜的評選人司馬遷總結說:“夫使孔子名佈揚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讓孔子老師名揚天下的,是端木(子貢)同學前前後後打點的緣故。  舉個例吧,端木同學和吳國越國國君都是鐵哥們,據說勾踐還親自去端木同學的府上喝茶。有一年,吳國打到越國,在會稽挖出個巨人的骨骸,光是一根骨頭就能裝滿一節車廂,這是啥啊?問誰去?吳國想到瞭去問孔子。是誰攛掇去問孔子,估計就是端木同學。孔子沒有辜負端木同學的策劃,給出瞭答案:“這是1500多年前(距今4000多年)的巨人防風氏的骨骸。”這可能就是端木同學策劃的“巨人骨骸”事件,通過這個事件,孔子老師博學的美名一下子流傳全天下。  端木同學替老師做宣傳是有談話記錄的。通過這些談話,我們來看看端木同學是怎樣包裝孔老師的。  將孔子策劃成宮殿形象:  魯國的大夫叔孫武叔很贊賞端木的才幹,於是說:“子貢同學比他老師強多瞭。”端木立即拋出他的宮殿論加以駁斥:和老師比起來,俺就是一堵墻,一堵肩膀高的墻,俺的學問就像墻裡面的傢具,房子,別人不用踮起腳尖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咱老師那可是高墻深宮,墻裡頭金碧輝煌的宮殿和寶物,你們這些凡夫俗子就算把脖子拉長到天上去,也不能領略其中的奧妙,“不見宗廟之美,百官(房屋)之富”。這是《論語 子張》裡的談話記錄。  將孔子策劃成日月形象:  還是駁斥魯國大夫叔孫武叔的話,端木同學將老師的形象從高墻深宮抬到瞭天上,他說:當今各國那些七七八八的牛人,隻不過是稍微高一點的丘陵而已,丘陵是可以攀登的,而我們老師,那是天上的日月,誰都不能跨越日月。你們不珍惜機會,自絕於我們的老師,詆毀貶低我們的老師,就像人類貶低日月,日月受瞭你們半毛錢的影響嗎?“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將孔子策劃成天的形象:  孔老師在有段時間內似乎在學生當中產生瞭形象危機,到瞭偶像的黃昏時期。新生代學生,比孔子小四十歲的陳子禽同學,可能因為師兄賺的錢比老師多,在外面混得比老師風光,居然大放厥詞:“子貢師兄,我覺得您比老師強多瞭。”端木同學立即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師弟:子禽同學,請註意你的言論,一句話就能暴露你的智商,咱們老師的高深就如同天一樣,你拿梯子往上爬,爬到死都到達不瞭天的高度,“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在外國元首面前誇耀孔子:  端木同學和齊景公會談,端木同學宣稱:孔老師像天一樣高遠,像地一樣深遠,像江海一樣喝不完。齊景公都覺得害臊,說:端木先生,您吹得過火啦。端木同學繼續堅持並深化對老師的贊美:我這些贊美就像捧一把土去填泰山,根本不能增添泰山的偉岸。這是《韓詩外傳 卷八》的記錄。  策劃思路:  用牛人學生襯托老師  孔子確實有內涵, 在古代是貨真價實的聖人,但孔子的“聖”是為他身後幾百年的人準備的,當下很難被理解。可能由於沒有機會,孔子的管理能力一直沒有很好地顯示出來。  可以說,孔子很偉大,但在當時的說服力還不夠。  端木賜作為學生,他真正地體會到瞭老師的偉大,但又拿不出證據來說服天下人,於是,他使瞭兩個法子:一是比喻,一下子將老師拔高到泰山、日月和天的高度,讓人從感性的大空間思維去認同孔子的“聖”;一是襯托,端木同學在天下人心中是最瞭不起的外交傢、演講傢和商人,當眾人仰望他的時候,端木同學指著自己的上方說,你們看,山外有山,老師還在我上頭呢?學生都牛成這樣瞭,老師還不牛到天上去瞭?然後,端木賜同學帶著這些比喻和襯托,憑借自己的財力和人氣,四處宣傳兜售。  要承認,孔子並沒有授意端木同學這樣去炒作,他老人傢最賞識的學生是什麼大事都沒幹的顏回,然而,他還是得感謝端木賜,儒傢思想也得感謝端木賜。成功的思想,無論如何都離不開成功的策劃。文化,永遠都需要有創意的傳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辜鴻銘為何被北大辭退:課堂上罵學生遭報復

  羅傢倫投考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給他的作文打瞭滿分,稱贊他為“有文學才華的考生”。招生委員會的負責人蔡元培也點頭贊可。然而他們檢視羅傢倫其它科目的成績,立刻傻瞭眼,數學居然是零分,歷史、地理兩科的成績也乏善可陳。大傢面面相覷,最終由校長蔡元培果斷拍板,破格錄取羅傢倫。倘若換在另一時空,羅傢倫就註定做不成“紅樓夢”瞭(北大的舊址在沙灘,紅樓是其主體建築)。  在北大,羅傢倫與傅斯年齊名。他們與顧頡剛牽頭組織新潮社,創辦《新潮》月刊,跟《新青年》互為犄角,旌鼓相應,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兩個橋頭堡。  五四學潮的迅速發動,羅傢倫與傅斯年分擔的角色各不相同。傅斯年是掌旗人,上馬殺敵。羅傢倫是操觚手,下馬草檄。白話文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神完氣足,羅傢倫一揮而就。那年,他還未滿二十二歲。  現在日本在國際和會上,要求並吞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就要成功瞭。他們的外交,大勝利瞭。我們的外交大失敗瞭。山東大勢一去,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中國的領土破壞,中國就要亡瞭。所以我們學界,今天排隊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務望全國農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懲國賊。中國存亡,在此一舉。今與全國同胞立下兩個信條:  (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  (二)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  國亡瞭,同胞起來呀!  這篇宣言隻有寥寥二百多字,不僅意義周全,而且氣魄雄壯,愛國者讀之無不熱血沸騰。羅傢倫一舉成名天下知,“五四健將”的美譽使他終生受益。若單論“以少少許勝多多許”,《陋室銘》《永州八記》雖在“驚艷”之列,卻難逾此例。天下多少皓首窮經、著作等身的老夫子,著述數百萬言,其重量反而比不上這區區二百多字。時哉命也,歷史自有他的選才眼光和頒獎方式。  在五四時期,羅傢倫還幹瞭一件鮮為人知的大事,這件事與辜鴻銘被北大辭退有直接關聯,他扮演的竟是“關鍵先生”。辜鴻銘翻瞭翻白眼,鼻孔裡一聲冷哼,當即滿足瞭羅傢倫的求知欲:“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嗎?WPT,就是王、八、蛋!”此言一出,眾人絕倒。羅傢倫少年得志,何曾遭逢過這樣的奇恥大辱?他與辜鴻銘水火難容,不共戴天,此仇遲早要報。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學生組成遊行隊伍,沖擊東交民巷,火燒趙傢樓,打傷章宗祥,因此二十三名肇事學生被捕。值得一提的是,章宗祥宅心仁厚,他被誣為“賣國賊”,受到重創,卻並未控告肇事者,反而讓夫人陳彥安出面,代他具呈保釋被捕學生。在紛紛亂局中,謠諑四起,有人懷疑羅傢倫和傅斯年去過安福俱樂部赴宴,已被段祺瑞執政府收買,於是嘲罵羅傢倫的漫畫和打油詩一齊出籠,打油詩帶有鮮明的人身攻擊色彩:“一身豬狗熊,兩眼官勢財,三字吹拍騙,四維禮義廉。”內訌當然是致命的,若不是胡適及時出面,力保傅、羅二人清白無辜,此事還真不知道會鬧成什麼樣子才能收場。由此可見,學生運動總是暗流潛湧。  當時,北京各高校的學生代表們決定於5月7日國恥日實行總罷課。北洋政府深恐事態愈加失控,遂與京城各大學校長達成協議,學生若肯取消罷課之舉,則警局立刻放人。大學校長們認為救人要緊,學生代表們卻不肯廢棄總罷課的原議,不肯向北洋政府妥協。在這個緊要關頭,羅傢倫力排眾議,贊成復課,以換取被捕同學的安全歸校。應該說,他作出瞭理性的選擇,當時的優選方案莫過於此。嗣後蔡元培辭職,北京學運再次發動,很快就波及全國,仿佛一場大地震後的餘震不斷。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羅傢倫認為,“青年做事往往有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之勢”。誠然,青年學生一旦由求實轉為求名,尤其是“嘗到瞭權力的滋味”(蔡元培的說法)後,一敗塗地的結局就將無可避免。在五四運動一周年時,羅傢倫檢討大學生濫用公權,即承認後果堪憂:“自從六三勝利以來,我們學生界有一種最流行而最危險的觀念,就是‘學生萬能’的觀念,以為我們什麼事都能辦,所以什麼事都要去過問,所以什麼事都問不好。”五四運動是二十世紀大學生幹政的開端,此後學潮洶湧,一浪蓋過一浪,許多青年人踏上瞭不歸路,真不知伊於胡底。  由於五四學潮,北大被打上瞭鮮明的政治印記,此後數十年,北大的學術空氣逐漸為政治空氣所激蕩,相對健全的個人主義日益式微,思想解放的主命題竟隻能叨陪末席。從這個角度去看,羅傢倫被列入“五四健將”的方陣,未始不是戴上瞭黃金打造的枷鎖,令人羨慕的同時,也令人側目。  究竟是誰抹平瞭五四學潮與五四運動之間的模糊差距?答案很明確,是羅傢倫。1919年5月26日,《每周評論》第23期“山東問題”欄內,發表瞭署名為毅(羅傢倫的筆名)的短文《五四運動的精神》,羅傢倫指出,此番學運有三種真精神,可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存亡:第一,學生犧牲的精神;第二,社會制裁的精神;第三,民族自決的精神。五四運動的概念從此確立不拔。五四運動迄今被過度歌頌瞭近百年,它的意義何在?影響何如?理智的人有必要找來李敖的《五四之誤:中國站起來,中國人垮瞭》,仔細讀一讀。  在五四時期,羅傢倫還幹瞭一件鮮為人知的大事,這件事與辜鴻銘被北大辭退有直接關聯,他扮演的竟是“關鍵先生”。當年,辜鴻銘在北大講授英文詩歌,為瞭引起弟子們的興趣,他把英文詩劃分為“外國大雅”、“外國小雅”、“外國國風”、“洋離騷”,羅傢倫屢屢“在教室裡想笑而不敢笑”,實則他對此是很有些腹誹的。羅傢倫晚年回憶辜鴻銘,贊許“辮子先生”是“無疑義的”、“有天才的文學傢”,自承每每讀其長於諷刺的英文,必拍案叫絕。然而遲到的佩服並不能將他們之間當年的私怨一筆勾銷。據張友鸞的回憶文章《辜鴻銘罵羅傢倫WPT》所記,辜辮怪素來看思想新潮的羅傢倫不順眼,後者的英文底子不夠紮實,辜鴻銘就經常在課堂上故意用刁鉆的問題為難他,羅傢倫不是答非所問,就是丈二和尚摸不著後腦勺,既苦惱,又尷尬。辜鴻銘當眾責備羅傢倫,話語尖酸刻薄,羅傢倫若頂嘴,辜鴻銘就圓瞪著雙眼吼道:“羅傢倫!不準你再說話!如果再說,你就是WPT!”羅傢倫直納悶,WPT是什麼?他去請教胡適,胡博士撓撓頭,也拿不出標準答案來。解鈴還須系鈴人,羅傢倫就在課堂上請教辜鴻銘:“WPT是哪句話的縮寫?出在哪部書上?”辜鴻銘翻瞭翻白眼,鼻孔裡一聲冷哼,當即滿足瞭羅傢倫的求知欲:“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嗎?WPT,就是王、八、蛋!”此言一出,眾人絕倒。羅傢倫少年得志,何曾遭逢過這樣的奇恥大辱?他與辜鴻銘水火難容,不共戴天,此仇遲早要報。  正當五四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時,辜鴻銘在英文報紙《北華正報》上發表文章,詈罵北大學生是暴徒,是野蠻人。羅傢倫對辜老怪的言論極為不滿,他把報紙帶進課堂,當面質問辜鴻銘:“辜先生,你從前著的《春秋大義》(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又譯為《中國人的精神》)我們讀瞭很佩服。你既然講春秋大義,就應該知道春秋的主張是‘內中國而外夷狄’的,你現在在夷狄的報紙上發表文章罵我們中國學生,是何道理?”辜鴻銘素以機智幽默著稱,這會兒聞言竟怫然不悅,青筋暴起,兩眼翻白,無言以對。捱瞭半支煙的功夫,他才把辮子一甩,胡子一吹,起身猛敲講臺,吼叫道:“當年我連袁世凱都不怕,現在還會怕你?”辜老怪這話隻說對瞭一半,他曾罵袁世凱的見識不如北京街頭刷馬桶的三河縣老媽子,顯示瞭挑戰強權的姿態,罵得精彩絕倫,但他在報紙上公然詬罵遊行示威的學生是暴徒和野蠻人,則是捅瞭馬蜂窩,雖有咄咄氣勢,卻已落在下風。分頁:2/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1919年5月3日,五四前夕,羅傢倫寫瞭一封《羅傢倫就當前課業問題給教務長及英文主任的信》,矛頭直指辜鴻銘。嗣後他為學生運動奔波忙碌,此信並未寄出。8月8日他又補寫瞭對英文課和哲學課的兩條意見,將它們一並寄給教務長馬寅初和英文門主任胡適。  5月3日的信內容如下:  教務長/英文主任先生:  先生就職以來,對於功課極力整頓,學生是狠(很)佩服的。今學生對於英文門英詩一項功課,有點意見,請先生采納。學生是英文門二年級的學生,上辜鴻銘先生的課已經一年瞭。今將一年內辜先生教授的成績,為先生述之:  (一)每次上課,教不到十分鐘的書,甚至於一分鐘不教,次次總是鼓吹“君師主義”。他說:“西洋有律師同警察,所以貧民不服,要起Bolshevism;中國歷來有君主持各人外面的操行,有師管束內裡的動機,所以平安。若是要中國平安,非實行‘君師主義’不可。”每次上課都有這番話,為人人所聽得的。其餘鄙俚罵人的話,更不消說瞭。請問這是本校所要教學生的嗎?這是英詩嗎?  (二)上課一年,所教的詩隻有六首另十幾行,課本鈔本具在,可以覆按。因為時間被他罵人罵掉瞭。這是本校節省學生光陰的辦法嗎?  (三)西洋詩在近代大放異彩,我們學英國文學的人,自然想知道一點,我們有時問他,他總大罵新詩,以為胡鬧。這是本校想我們有健全英文知識的初心嗎?  (四)他上課教的時候,隻是按字解釋,對英詩的精神,一點不說,而且說不出來。總是說:這是“外國大雅”,這是“外國小雅”,這是“外國國風”,這是“外國離騷”,這是“官衣而兼朝衣”的一類話。請問這是教英詩的正道嗎?  有以上種種成績,不但有誤學生的時光,並且有誤學生的精力。我們起初想他改良,說過兩次,無賴(奈)他“老氣橫秋”,不但不聽,而且慢(謾)罵。所以不能不請先生代我們作主,設法調動,方不負我們有這英詩的本旨。  校長優容辜先生的緣故,無非因為他所教的是英詩,教得好,而且與政治無涉,那(哪)知道內幕中這個情形。不但貽誤學生,設若有一個參觀的人聽得瞭,豈不更貽大學羞嗎?學生也知道辜先生在校,可以為本校分謗,但是如青年的時光精力何呢?質直的話,請先生原諒!分頁:3/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8月8日補寫的內容如下:  這封信是五月三日上午寫好的,次日就有五四運動發生,所以不曾送上。到今日學校基礎已定,乃檢書呈閱。還有兩件事要附帶說明:  (一)本年學校將不便更動教授,但英文門三年級的英詩功課,隻有二點鐘,可否將辜先生這兩點鐘減去,讓他便宜點兒。這兩點鐘我和我的同班,渴望主任先生擔任。  (二)聽說杜威先生下半年在本校教“哲學”同“教育原理”兩課。這兩課都是對於英文門狠(很)有關系的東西,可否請先生將他改成英文門的選科,讓我們多得一點世界大哲學傢的教訓,那我們更感激不盡瞭。  這封信是黃興濤教授近年從北京大學檔案館的舊檔案中發掘出來的,案卷號為BD1919031,有原信的復印件為證,可謂確鑿無疑。此事的知情人羅傢倫、胡適、馬寅初、蔣夢麟、陳大齊生前都諱莫如深,從未提及過此事,或許他們也覺得合力將辜鴻銘趕下北大講臺,並不是什麼光彩生門戶的事情。尤其是胡適,他與辜鴻銘的梁子結在明處,打嘴仗,打筆仗,都耗費元神,是不是他惱羞成怒瞭,就將自由主義者念念不忘的寬容準則扔到瞭爪哇國?在五四運動的大背景下,似辜鴻銘這樣古色斑斕的人物在北大頓失憑依(蔡元培已南下,蔣夢麟代理校長職務),並不奇怪。羅傢倫是驅逐辜鴻銘的始作俑者,這一點,估計辮怪先生至死都蒙在鼓裡。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件事,已很難判斷羅傢倫的行為動機在多大程度上是“公義”使然,在多大程度上是“私憤”使然,總不宜貿然作出誅心之論。他晚年對辜鴻銘的評價實在是太好瞭,甚至言過其實,可能是心虛的成分起瞭作用吧。  蔡元培先生曾調侃某些北大師生是“吃五四飯的人”,委婉地批評他們一勞永逸,安享尊榮,不求進步。“五四健將”的鎦金招牌何時才吃香?應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的追加獎賞才對,間隔瞭大約七八年時間,反而更加彰顯榮光。試問當初的情形如何?羅傢倫的文章泄露出若幹信息,厭倦的情緒竟揮之不散。  1920年,為瞭配合五四學運周年紀念,羅傢倫在《新潮》二卷四號上發表《一年來我們學生運動的成功失敗和將來應取的方針》,作出瞭深刻的反省,對五四時期的“罷課”、“三番五次的請願”、“一回兩回的遊街”頗有微詞,認為是“無聊的舉動”,是“毀壞學者”。他非常懊悔自己參加瞭學生運動,原文如右:“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讀瞭幾年書,而去年一年以來,忽而暴徒化,忽而策士化,忽而監視,忽而被謗,忽而亡命……全數心血,費於不經濟之地。偶一回頭,為之心酸。”他決定要“一本誠心去做學問”,“埋頭用功”,不問政治,“專門學者的培養,實當今刻不容緩之圖”。此文發表後不久,他真就拿定主意“專門研究學問”,去美國留學兩年,去歐洲遊學四年。  有趣的是,五四健將羅傢倫泛洋赴美前,胡適題贈瞭一首名為《希望》的譯詩給他,源於波斯古詩《魯拜集》,情詩的語氣,內容太過親昵,倒容易使人臉紅:  要是天公換瞭卿和我,  該把這糊塗的世界一齊都打破。分頁:4/9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再磨再煉再調和,  好依著你我的安排,  把世界從新造過!  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國共兩黨撫今思昔,都將五四運動視為“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甚至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如此一來,能與五四運動沾邊可謂三生有幸,身為“五四健將”更是榮耀非凡。羅傢倫起草過白話文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他的身價頓時飆漲百倍,在國民革命軍中是少將軍銜,三十一歲就出任清華校長。真可謂雄姿英發,春風得意。  二、天生的大學校長  1928年,羅傢倫得到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和外交部部長王正廷的提名推薦,帶著蔣介石的親筆手令,於9月中旬“空降”清華,出任校長。到任之前,他答復清華學生會代表傅任敢,態度誠懇之至:“來辦清華,本系犧牲個人之政治地位,自當以全副精神辦理清華。”羅傢倫的就職演說題目為“學術獨立與新清華”,他將教育方針歸納為“四化”:學術化,民主化,紀律化,軍事化。他對清華的設計是:“我們的發展,應先以文理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長其他的部門。”在就職演說中,他還說:“我想不出理由,清華的師資設備,不能嘉惠於女生。我更不願意看見清華的大門,劈面對女生關瞭!”早在1919年5月11日,羅傢倫就在《晨報》上發表瞭《大學應當為女子開放》一文,他認為,中國文明不承認女子有人格,隻能算是“半身不遂的文明”,而隻給女子飯吃和屋住,不給她們受教育的權利,也不是人道主義,而是“豬道主義”。羅傢倫有三點主張,“第一,為增高女子知識起見,大學不能不為女子開放”,“第二,為增高女子地位起見,大學不能不為女子開放”,“第三,為增高自由結婚的程度起見,大學不能不為女子開放”,他將女子上大學視為“人道主義的第一聲”。九年後,正是由羅傢倫拍板,清華大學實現瞭男女同校,女生入住古色古香的古月堂,垂花門下,風景這邊獨好。  履新之初,羅傢倫先去工字廳拜訪陳寅恪,送上他編輯的《科學與玄學》一書,是張君勱與丁文江的筆戰實錄。陳寅恪翻弄時,靈感拍馬趕到,他說:“志希,我送你一聯何如?”羅傢倫求之不得,起身要去琉璃廠購買上好的宣紙,陳寅恪卻隻肯口授,這副嵌名聯戲謔意味十足,上聯是“不通傢法科學玄學”,下聯是“語無倫次中文西文”,橫批是“儒將風流”,大傢都覺得聯語有趣,隻是對橫批茫然不解。陳寅恪解釋道:“志希在北伐軍中官拜少將,不是儒將嗎?你討瞭個漂亮的太太,正是風流。”  這就有必要補充交代一下,羅傢倫的太太張維楨曾是滬江大學政治系的校花級美女,才學甚高,他們在五四運動爆發的那年夏天相識相戀,歷經八年愛情長跑(其間兩人泛洋留學,聚少離多),才結為連理。在抗戰期間,張維楨擔任過“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理事(理事長是宋美齡),致力於撫育、教養戰爭孤兒和難童的事業,並且多次以英語演說的方式向外界標舉中國婦女的犧牲精神。有人稱贊她為“女界楷模”,絕非過譽。  羅傢倫當清華掌門人,在“做大做強”方面狠下瞭一番工夫,“做強”容或有爭議,“做大”則是瞎子也無法否認的事實。1928年9月13日,蔡元培致信羅傢倫,婉勸後者上任後不要把攤子鋪得太開:“鄙意清華最好逐漸改為研究院,必不得已而保存大學,亦當以文理兩科為限。若遍設各科,不特每年經費不敷開支,而且北平已有較完備之大學,決無需乎復重也。”羅傢倫尊重恩師,在這件事情上卻獨持己見,他上任後把清華的工科提升到瞭與文、理科同等重要的地位,到梅貽琦任清華校長時,清華的工科成為瞭全國各大學中最好的工科,可謂由來有自。羅傢倫憑仗蔣介石對自己的信任,充分利用國務會議中的人脈資源,將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一舉升格為國立清華大學,將清華基金轉交給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代管,擺脫外交部的控制,歸屬教育部獨傢管轄。清華每年除瞭有額定的教育經費到賬,還可動用基金四十萬元,單就經費寬裕而論,當時的國立大學中,清華是天之驕子。有錢就好辦事,羅傢倫大興土木,建造全新的圖書館(嗣後他派人購入杭州楊氏豐華堂的大量善本書尤稱眼明手快)、生物館、天文臺、大禮堂、學生宿舍、教職員住宅等硬件設施。歷史系主任蔣廷黻曾善意地提醒道:“我們是在創辦一所大學,不是建造一座宮殿。”殊不知,羅傢倫心目中有一個大清華的輪廓,為此規劃宏遠。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他之所以能夠標榜“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是因為清華大學的大樓已臻完善,無須再事營造,這份勞績理應算在羅傢倫頭上,他用不足兩年的時間做瞭別人耗費五年甚至十年都很難辦成的事情。  在五四時期,羅傢倫還幹瞭一件鮮為人知的大事,這件事與辜鴻銘被北大辭退有直接關聯,他扮演的竟是“關鍵先生”。辜鴻銘翻瞭翻白眼,鼻孔裡一聲冷哼,當即滿足瞭羅傢倫的求知欲:“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嗎?WPT,就是王、八、蛋!”此言一出,眾人絕倒。羅傢倫少年得志,何曾遭逢過這樣的奇恥大辱?他與辜鴻銘水火難容,不共戴天,此仇遲早要報。分頁:5/9頁  上一頁3456789下一頁  大學好不好,就看明師和名師多不多。羅傢倫認為“羅致良好的教師,是大學校長第一個責任”,為瞭提高清華教授的整體水準,他采取瞭重發聘書的措施。1928年10月29日送出十八份教授聘書,為期一年。原來清華有五十五名教授,這就等於解聘瞭其中的三十七人。最難辦的是解聘某些外籍教師,有人擔心會因此引起國際幹涉,羅傢倫則認為,隻要師出有名,就能理直氣壯,完全可以排除各方面的阻力。一位荷蘭籍的音樂教授教女生彈鋼琴而有失禮行為,羅傢倫當即將他解聘,然後寫信給荷蘭公使,詳述緣由,此事做得妥帖,什麼風波也沒發生。革除故弊,補充新血,羅傢倫延攬瞭一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如歷史學傢蔣廷黻、政治學傢張奚若、蕭公權、哲學傢馮友蘭、文學傢朱自清、化學傢張子高、地質學傢翁文灝、數學傢華羅庚等等,多達數十人。這些高手陸續到校任教,壯大瞭清華大學的教員陣容。劉備三顧茅廬,請動高臥南陽的諸葛亮,成為千古佳話,羅傢倫羅致文科人才,也有過堪稱經典的表現。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歷史學傢蔣廷黻是南開大學的臺柱子,羅傢倫要強行挖走這棵“大樹”,聘他為歷史系主任,應該說希望渺茫。張伯苓校長固然不肯放人,蔣廷黻礙於情面,也不宜改換門庭。但羅傢倫坐功好,耐力強,他說:“蔣先生若是不肯去清華任教,我就隻好坐在你傢客廳中不走瞭!”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有誠意,也有決心,蔣廷黻吃不消,隻好點頭。十餘年後,羅傢倫在貴陽清華同學會的演講中提到這一點時還特別得意,他說,“我心裡最滿意的乃是我手上組織成功的教學集團”。誠然,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清華鼎盛時期的名教授中許多是由羅傢倫聘請來的。  清華大學能夠吸引國內的一流教授,尤其是那些想潛心做學問的教授,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清華大學校園寧靜優雅,非常宜居;二是清華的教員有法定的假期,旅費由學校提供;三是教員上課鐘點較少,進修時間較多(出國深造的機會一大把);四是圖書館、試驗室的經費充足,資料和設備齊全。至於教員的薪金待遇,絕不會低於國內的其他國立大學。  羅傢倫以國民黨激進派人士的高姿態,挾南方新興政治勢力的威權,到北京做國立清華大學的掌門人,大刀闊斧地改革,禮聘北大出身的教授(楊振聲、馮友蘭、周炳琳等)擔任教務長、學院院長,破壞瞭“清華人治清華”的老規矩,自然多方招嫉。1930年,北方軍閥閻錫山與馮玉祥短期合流,處處為難國民政府,大唱對臺戲,親閻派的學界牛人為討主子歡心,極力煽動學潮來驅逐羅傢倫。有心人留下瞭這段歷史的回憶,其中兩人的文字是相對客觀的。《蔣廷黻回憶錄》第十二章“清華時期”中有這樣一段話:  校長羅傢倫是國民黨忠實黨員,同時他也是教育界優秀的學者。雖然他忠於國民黨,把國民黨的三民主義訂為課程,但他畢竟是個好人,是個好學者,所以他不想把清華變成任何一黨的附屬品。……清華教授中有些是不滿羅的,因為他是個國民黨員。他們認為羅的辦學政治色彩太濃,不適合他們的胃口。再者羅校長過去和清華沒有淵源,因此也使他遭到不利。此外,他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喜歡展露才華的人,此種個性使他得罪瞭很多教授。所以當反羅運動一開始,多數授都袖手旁觀,不支持他。  應該說,氣魄宏大,作風果敢,為人坦率,是羅傢倫的優點;年輕氣盛,露才揚己,治校強調鐵腕,較少變通,則是羅傢倫的缺點。他在清華時身著戎裝,秉承恩師蔡元培的軍國民教育思想(北大的學生軍很成氣候),強推軍訓,起先是嚇跑瞭張岱年(轉投北京師范大學),其後又險些開除沈有鼎(哲學系才子),此舉自始就不受學生歡迎,終於虎頭蛇尾,不瞭瞭之。但無論橫看側看,羅傢倫都是功大於過,並非清華的罪人。中原大戰時,閻(錫山)系勢力意欲控制北平學界,給羅傢倫強加“黨化教育”的罪名,迅速釀成“驅羅風潮”,某些罔顧真相的清華學生推波助瀾,多數教授默不援手,這種樂觀其敗的態度令羅傢倫十分寒心。五四健將成也學潮,敗也學潮,“且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真令人唏噓。  在五四時期,羅傢倫還幹瞭一件鮮為人知的大事,這件事與辜鴻銘被北大辭退有直接關聯,他扮演的竟是“關鍵先生”。辜鴻銘翻瞭翻白眼,鼻孔裡一聲冷哼,當即滿足瞭羅傢倫的求知欲:“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嗎?WPT,就是王、八、蛋!”此言一出,眾人絕倒。羅傢倫少年得志,何曾遭逢過這樣的奇恥大辱?他與辜鴻銘水火難容,不共戴天,此仇遲早要報。  三松堂主馮友蘭是羅傢倫進清華掌校的四人班子成員之一,他贊賞羅傢倫在清華所做的四項學術改革:第一,提高教師的地位(將“職教員”修正為“教職員”,教員的待遇和地位得以大幅度提高);第二,提高中國課程的地位;第三,壓低洋人的地位;第四,放開女禁。馮友蘭與蔣廷黻有一個共識:羅傢倫來清華掌校以及去職都是由於政治因素居間作用。蔣介石在政治上能夠掌控北京時,羅傢倫在清華就能有所作為,一旦蔣介石的政治影響力暫時淡出北京,羅傢倫就進退失據,難以立足,這純屬時勢使然。  羅傢倫執掌國立清華大學校政不足兩年,執掌國立中央大學校政則長達九年,如果說他在清華大學隻是小試牛刀,那麼他在中央大學就是大顯身手瞭。  自1928年建校以來,國立中央大學幾經學潮和“易長風潮”的沖擊,再加上辦學經費捉襟見肘,困擾難除,校政長期處於半癱瘓狀態,教學和研究始終未上正軌。1932年8月,羅傢倫受命於危難之際,出任中央大學校長。原本他不想接下這個燙手的山芋,無奈前任中央大學校長、時任教育部長朱傢驊秉承蔣介石的旨意,一再登門力勸,“以國傢及民族學術文化前途的大義相責”,羅傢倫有天然的愛國心,“不忍在國難期間,漠視艱危而不顧”,於是他抱定“個人犧牲非所當惜”的勇氣,挑起瞭這副千斤重擔。但他要求政府保障辦學經費,給予他“專責與深切的信任”。分頁:6/9頁  上一頁456789下一頁  1932年10月11日,羅傢倫在中央大學的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題目為“中央大學之使命”,懸鵠甚高,“創立一個民族文化的使命,大學若不能負起責任來,便根本失掉大學存在的意義;更無法領導一個民族在文化上的活動。一個民族要是不能在文化上努力創造,一定要趨於滅亡,被人取而代之的”,“創造一種新的精神,養成一種新的風氣,以達到一個大學對於民族的使命”。他以柏林大學為例,當日耳曼民族受到拿破侖的軍事擠壓時,一代學者積極配合政治改革,再造民族精神,貢獻綦大而影響深遠。他為國立中央大學撰寫的校歌歌詞為:“國學堂堂,多士蹌蹌;勵學敦行,期副舉世所屬望。誠樸雄偉見學風,雍容肅穆在修養。器識為先,真理是尚。完成民族復興大業,增加人類知識總量。擔負這責任在雙肩上。”羅傢倫從歌詞中取出“誠樸雄偉”四字作為新校風的關鍵詞:“誠”,即對學問要有誠意,不以它為升官發財的途徑,不作無目的的散漫動作,守著認定的目標義無反顧地走去;“樸”,就是質樸和樸實,力避纖巧浮華,反對拿學問充門面,“唯崇實而用笨功,才能樹立起樸厚的學術氣象”;“雄”,就是無懼無畏的氣魄,改變中華民族柔弱委靡的頹狀,善養吾浩然正氣,男子要有雄風,女生須無病態;“偉”,就是偉大崇高,力避門戶之見,敢做大事,能成大器。“誠樸雄偉”和“勵學敦行”八字至今仍是南京大學(中央大學的後身)的校訓。適值國傢內憂外患之際,羅傢倫激勵中央大學師生學習柏林大學前輩,“建立有機的民族文化”,葆有獨立精神,復興中華民族。非常時期,他要引導師生回歸到學術中去,校紀就不可松馳,中央大學為此采取四項措施:一是“鬧學潮就開除”,二是“鎖校門主義”,三是“大起圖書館”,四是“把學校搬到郊外”。羅傢倫是五四健將,靠鬧學潮起傢,現在卻反對學生鬧學潮,措施無比強硬,此舉確實促人深思,耐人尋味。學生離開學校,去社會上蹚政治的渾水,隻會被人利用,學業的荒廢固然可惜,有時激成慘禍,還會危及生命。在羅傢倫身上,我們不難看出五四健將們的精神嬗變,由感性的霧散抵達理性的晶凝乃是成長和成熟的必然結果。  羅傢倫的治校方略為“安定”、“充實”、“發展”六字,擬分三個階段來實行,每個階段約摸需要三年。然而形勢比人強,七七事變後,中央大學內遷至重慶沙坪壩,在炸彈如雨的戰爭年代,安定已無從談起,但即使得不到經費的全額支持,中央大學仍然有較大的充實和長足的發展,學生人數從一千多增加到三千多,為此開辦瞭柏溪分校。有一次,日機轟炸沙坪壩中央大學校舍,炸塌瞭二十多座房屋,羅傢倫的辦公室也在其列,就在這間四壁僅存一面完壁的危房裡,他照舊辦公,並且撰成《炸彈下長大的中央大學》一文,亮出精神之劍:“我們抗戰,是武力對武力,教育對教育,大學對大學;中央大學所對著的,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此言擲地有聲,足以廉頑立懦。身為大學校長,羅傢倫勝任繁劇的事務,但他的特長仍是演講和寫作,他向學生演講“新人生觀”,多達十五次,其內容包括“動的人生觀”、“創造的人生觀”和“大我的人生觀”。1942年,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新人生觀》,羅傢倫將它作為戰時的精神禮物,“獻給有肩膊、有脊骨、有心胸、有眼光而又熱忱的中華兒女,尤其是青年”。此書出版後,五年間再版二十七次,是名副其實的暢銷讀物。他希望中國人具有“理想”、“智慧”、“人格”、“道德的勇氣”、“知識的責任”、“運動傢的風度”和“文化的修養”,即使放在今天,這些項目中國人欲臻善境,仍是任重而道遠,較之當年更加舉步維艱。  有人說,羅傢倫缺乏學生緣,不管他多勤勉,貢獻多大,學生總是不願意買他的賬。為何如此?原因竟出在他的長相上,一個大鼻子,雖不礙事,卻有礙觀贍。中大學生戲稱他為“羅大鼻子”,某促狹鬼作五言打油詩,極盡調侃之能事:“鼻子人人有,惟君大得兇,沙坪打噴嚏,柏溪雨濛濛。”醜化他的詩作還有更為露骨的,實在有辱斯文,不堪筆錄。  在五四時期,羅傢倫還幹瞭一件鮮為人知的大事,這件事與辜鴻銘被北大辭退有直接關聯,他扮演的竟是“關鍵先生”。辜鴻銘翻瞭翻白眼,鼻孔裡一聲冷哼,當即滿足瞭羅傢倫的求知欲:“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嗎?WPT,就是王、八、蛋!”此言一出,眾人絕倒。羅傢倫少年得志,何曾遭逢過這樣的奇恥大辱?他與辜鴻銘水火難容,不共戴天,此仇遲早要報。  1941年8月,羅傢倫請辭中央大學校長。原因是什麼?一說是辦學經費捉襟見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說是羅傢倫與教育部長陳立夫之間存有嫌隙,難以調和;一說是羅傢倫不肯拿大學教授的名器作人情,得罪瞭權貴;一說是蔣介石為瞭獎勵汪(精衛)系歸渝人士顧孟餘,暗示羅傢倫騰出中大校長職位,羅傢倫遂欣然讓賢。不管是哪種原因,羅傢倫從此離開瞭教育界,則是不爭的事實。他一派詩人光風霽月的性情和士大夫休休有容的涵養,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根本不是做政客的材料,卻偏偏要去混跡於政客圈中,日日與之周旋,那種“業務荒疏”的窘態和處處吃癟的情形就可想而知瞭。這位五四健將註定不是宦海中的遊泳高手,嗆水的時候,他更希望回到大學校園,那裡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羅傢倫執掌大學校政,處處取法乎上,是真正的斫輪高手,可惜為時勢所限,未能盡展長才。  1945年9月9日(受降日),羅傢倫在《新民族觀》的序言中筆歌墨舞地寫道:“我們要認識過去,把握現在,創造將來!”那時,他辭去中央大學校長職位已經四年,但他這番話仍是說給中華民族的青年聽的,他對他們始終寄予厚望,抱有信心,不可能逆料到他們將會遭遇空前的政治劫難,竟被徹底地耗費掉。分頁:7/9頁  上一頁56789下一頁  三、混跡官場,頗遭詬病  在上海復旦公學就讀時,羅傢倫十八歲左右年紀,就結識瞭黃興、戴季陶等國民黨要人,但他最崇拜的偶像是梁啟超,後來操觚染翰,他走得順風順水的也是梁任公“筆端常帶感情”的路子。羅傢倫學業優異,行有餘力,還擔任《復旦雜志》編輯,撰寫瞭一些直抒胸臆的華章,顯示出“少年中國之少年”的雄風勝概和文采風流。請看看這段行文:“若欲以二十世紀國傢的主人翁自恃,必須有春日載陽、萬象昭蘇之慨,切莫暮氣沉沉,氣息奄奄。一定要努力成為新學生,切莫淪為陳死人”。你不妨拈出其中的三個副詞來琢磨,“必須”、“切莫”、“一定”,全都語氣斬截,不留任何回旋餘地,這既說明作者自信彌滿,也說明他少不更事,對前路的艱難險阻缺乏預見,此時此刻的樂觀隻不過是個氫氣球,虛懸在半空而已。  “學而優則仕”,這是傳統意義上讀書人的光明前途,其實是暗道,甚至是不歸路。古往今來,由於做官而弄壞身坯的人不在少數。  1905年,蔡元培和李石曾等人在巴黎發起“進德會”,首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七年後,張靜江、張繼、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乘民國新肇之東風,在上海嘗試成立“進德會”,確定“一切從我做起,致力改變社會”的宗旨。“進德會”的“當然進德”(必須遵循之條例)三條是:不狎邪,不賭博,不置妾;“自然進德”(非強制約律)五條是:不做官吏,不做議員,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會員分為三等:“持不賭、不嫖,不娶妾三戒者為甲等會員;加以不做官吏、不吸煙、不飲酒三戒為乙等會員;又加以不做議員、不食肉為丙等會員。”1918年5月28日,北京大學進德會召開成立大會,蔡元培被推舉為會長,《北京大學進德會旨趣書》中的戒律依循舊規。在污煙瘴氣的社會裡,知識精英修正私德,砥礪情操,這個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道德完美主義很難落實和變現。在進德會成員中,小賭怡情的並非個別,吃花酒的也顯有其人。陳獨秀不謹細行,常作狹邪遊,甚至鬧出大動靜,由於爭風吃醋去八大胡同揮拳打場,抓傷妓女的敏感部位,招致京城媒體的圍攻。不做官就更難瞭,連會長蔡元培也未能免俗,他做過北洋政府教育部總長、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北大進德會成立伊始,就吸納瞭七十多名教員、九十多名職員、三百多名學生為會員,當時北大的教職員共有四百多人,學生不足兩千人,進德會的規模不可謂不大。  羅傢倫是北大進德會甲等會員,隻須持守“不賭,不嫖,不娶妾”的戒律,做官本是無妨的,不算違規作業。然而他在官場進進出出,所言所行頗遭詬病,成為左派文學青年攻擊的靶子,被斥罵為“無恥的政客”,這真是他的不幸。  1946年6月17日,王元化在上海《聯合晚報》副刊上發表短文《禮義廉》,射出瞭一枚頗具威力的“開花彈”:“曾任某大學校長的羅某,五四時代之健將也。‘革命已經成功’,但‘同志仍須努力’,遂混跡官場,步步高升。二次大戰前,羅某吹捧希特勒,將《我的奮鬥》一書,列為青年必讀書之一。抗戰後羅某又搖身一變,成為‘愛國分子’。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多譏其醜,遂戲贈打油詩一首:‘一生做幫閑,兩手隻要錢,三擅吹拍騙,四講禮義廉’。”以“禮義廉”為文章題目,王元化意在嘲罵羅傢倫無恥,這是很嚴重的道德控罪。當時,王元化二十六歲,左派青年的性格偏激自然是難免的,但他的文章代表瞭許多青年學生對羅傢倫從政的失望和反感,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  在北大進德會的章程中,對於“不做官吏”有一個解釋:“凡受政府任命而從事於行政司法者為官吏。但本其學藝而從事於教育學術實業者,不在此限。”照此解釋來看,即使羅傢倫是乙等會員,他出任清華大學校長、中央大學校長,應不算做官,至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教育處處長、滇黔黨政考察團團長、西北建設考察團團長、首任新疆省監察使、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考試院副院長和國史館館長,就該算做官瞭。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期,他還做過兩年國民政府駐印度大使,這個職務更難脫做官的嫌疑。抗戰期間,羅傢倫與傅斯年結伴去四川江津,探望陳獨秀,他們想資助窮困潦倒的恩師,卻沒有看到好臉色,白白挨瞭一頓臭罵,隻好落荒而逃。羅傢倫挨罵的緣由就是像他這樣一個有名有數的五四健將竟墮落為國民黨的“臭官僚”。分頁:8/9頁  上一頁6789下一頁

國難當頭怎能忍辱偷生:北宋學生運動英雄陳東

  中國的青年學生,一向關心國傢大事,堅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條,盡忠報國,死而後已,並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讀書機器。中國古代曾經發生過很多學生運動,對當時的時事起過重要的影響,宋朝的靖康學生運動(這裡將“靖康學生運動”定義為宋欽宗即位之後陳東領導太學生的上書請殺“六賊”和東京保衛戰時上書請願要求起用李綱的一系列活動)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研究的話題。  一,宋朝的建立與武力的不振  公元九六零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推翻瞭後周,建立瞭趙宋王朝。  宋朝建立之後,在後周已經建立的對割據政權的優勢的條件下,開始瞭統一中國的戰爭,在“先南後北”的正確戰略下,宋太祖、宋太宗相繼滅掉瞭南方的南唐、吳越、南漢、後蜀、南平、楚和北方的北漢,重新統一瞭中國。  由於唐朝中期以來藩鎮割據,戰亂不止。在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代,擁有兵權的藩鎮將領經常發動兵變,王朝更迭頻繁。趙匡胤建立趙宋王朝後,為瞭消除這一弊病,以“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瞭石守信、王審琦等開國大將的兵權(相比劉邦,楊堅等開國皇帝平定天下後對功臣的誅殺,這對於皇帝和武將來說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並進行軍事改革,剝奪瞭高級將領的兵權,以文制武,並且軍隊經常進行輪換,成功的抑制瞭軍人對政治的幹預與兵變的發生,但是卻造成瞭“兵無常將,將無常師”、“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的戰鬥力遭到嚴重削弱,導致宋朝武力一直不振,在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中長期處於劣勢。  另外,五代時期的野心傢、沙陀人石晉塘為瞭能夠稱帝,割讓長城以南的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使中原王朝失去瞭長城這一堅實屏障,在與契丹的鬥爭中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宋太宗在統一中原與江南後乘勝北伐,期能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兩次進攻都遭遇慘敗,再也不敢大舉北伐。  在景德二年(一一零五年)成功的擋住瞭遼的大舉入侵並訂立“澶淵之盟”後,宋朝的皇帝大都安於太平,醉生夢死,不圖進取。  宋神宗執政時期,在王安石的輔佐下,力圖“剪滅西夏、契丹,恢復漢唐舊境”,進行瞭各項改革,在軍事上也取得瞭顯著的成就,但是保守勢力太大,改革失敗。此後在對西夏的戰爭中也不斷失敗,而且在保守派的壓力下還割讓河西七百裡大好河山給遼。  宋徽宗更是荒淫腐朽,沉湎於享樂,醉生於書畫、道教、美女,任用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巧取豪奪,鬧得民怨沸騰,(當時有“潑瞭筒<童>,倒瞭菜<蔡>,便是人間好世界”的民謠)人民起義不斷(如宋江、方臘等)。  二,宋朝的開明政治與士大夫  宋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異數——中國歷史上結束戰亂而統一的王朝,幾乎都是短命王朝,秦(公元前二二一年到公元前而零六年,十五年)、西晉(公元二八零年到三一六年,三十六年)、隋(五八七年到六一八年,三十一年),隻有宋朝(北宋九七九年滅北漢,實現統一,一一二七年亡於金,一百四十八年)是例外!三百多年的歷史、十八位皇帝卻沒有一個暴君!不過更讓人驚嘆的是臣僚對皇帝的敢於勸諫與勇於頂撞,而皇帝對臣僚難得的寬容與尊重。  宋人筆記《蓼花洲閑錄》中,有這樣一則記載:宋神宗因陜西方面對西夏用兵失利,遷怒於一個主管運糧的漕官。憤憤之下,親自書寫禦批,命令中書處斬此人。轉日,宰相蔡確率群臣上朝。神宗問:“昨日禦批斬人,今已行否?”蔡確回答:“為臣我正想向陛下奏告此事。”神宗聞言不悅:“又有何疑?”蔡確回答:“祖宗以來,未曾殺士人,臣等不欲陛下開此先例。”神宗皇帝沉吟半晌,說:“那就把此人刺面,流放偏遠惡地。”時任門下侍郎的章悖當廷接言:“如此,不如殺掉此人。”神宗奇怪,問:“卿何出此言?”章悖回答:“士可殺不可辱。”一句話激得神宗勃然大怒,聲色俱厲道:“朕快意事一件也不得做!”龍顏雷霆之下,當朝的宰相群臣不僅沒有震懾惶恐,頂嘴的章悖反而不咸不淡又回一句:“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神宗默然。(轉載自梅毅《刀鋒上的文明》)這樣的情況,在號稱民主的今天也是不多見的,而在“專制主義進一步強化”的宋朝,卻隻是極為普通的一件小事。  宋太祖雖然出身行武,但是卻開創瞭一個十分寬松、開明的政治制度。據史載,宋太祖立國之後,曾在太廟裡刻下祖訓,此訓隻有皇帝本人在祭祀太廟時,由一個不識字的太監引導到太祖誓碑前背誦。開封城破之日,有好奇者跑到太廟時方知其上的內容: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李心傳,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元年四月丁亥)  宋太祖吸取唐中期以來武將擁兵自重導致天下戰亂不已的教訓,采取瞭“崇文抑武”的策略,宋太祖曾言:“宰相須用讀書人!”在用人策略上一直重用文人。雖然這樣造成瞭前面所述的宋朝武力不振的危險局面,但是成功的調動瞭文人士大夫的參政熱情,廟堂之上,君臣爭論不已;江湖之中,書生指點江山。  宋欽宗在詔書中曾這樣說道:“祖宗涵養士類垂二百年,教以禮樂,風以詩書,班爵以貴之,制祿以富之,於士無負。”(宋王栐,《 燕翼詒謀錄》卷二百二十一。轉載自陳峰,《政治選擇與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國方略及處理文武關系方面探究為中心》,《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二零零七年一月)的話語。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在這樣重視文人士大夫的時代,宋朝的思想文化高度繁榮,大文學傢(宋詞各大傢、宋詩各大傢、唐宋八大傢宋朝占六人等)、大思想傢(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陸九淵、陳亮等)、大史學傢(司馬光、歐陽修、鄭樵、馬端臨、李燾、李心傳等)層出不窮,成為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發展的頂峰。  在這樣的情況下,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憂國憂民,范仲淹“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情懷不僅僅是范仲淹個人的憂國憂民,而是整個宋朝文人士大夫憂國憂民的集中體現。  三,宋朝教育的繁榮與太學的獨盛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言:“臣半部論語治天下。”宋太祖曾言:“宰相須用讀書人!”這君臣兩位對儒傢、對讀書人的態度基本決定瞭宋朝對文化的基本政策。從此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自由的時期。  宋代學校教育異常發達,京師設有國子學,太學等等,另外有專業性很強的武學、律學、算學、畫學、書學、醫學。宋仁宗以後,鼓勵各州縣興辦學校,至宋徽宗時期,全國由官府負擔食宿的州縣學生人數達到十五、六萬人,這種情況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除瞭官辦學校而外,私人講學授徒亦蔚然成風,其中以書院的興盛最為引人註目,聞名全國的有所謂四大書院,即石鼓、嶽麓、白鹿洞、應天書院。書院與官辦的州縣學不同,通常是由士大夫所建,因而學校環境較為寬松,除瞭正統的儒傢學說而外,其它各種學術均可以講授,不同的思想可以相互交流、切磋、辯難,如朱熹、陸九淵的“鵝湖之會”,朱熹陳亮之間的“王霸義利之辯”等等,從而活躍瞭師生的思想,推動瞭學術的繁榮和進步。教育的普及既是宋代文化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宋代的京師國學包括: 國子學、太學、宗學、小學、廣文館、四門學、算學、律學、畫學、書學、武學等,

蔣介石為什麼要光頭?全臺灣學生曾被“中正頭”

  蔣介石並非禿頭:全臺灣學生曾被“中正頭”  很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誤以為蔣介石是個禿頭,其實不然。蔣介石既不是光頭,也不是禿頭,而是因為他的頭發長得非常細,而他又不喜歡留長發,隻要頭發長得稍微長一點,他就會讓自己的理發師予以修剪。所以,一般人如果不用心去觀察,還真很難看出他的頭頂還有一層細發。  一次,蔣介石剛升入初中的孫子蔣孝勇剃瞭個光頭,回傢後讓蔣介石看到瞭,他不解地問孫子:“好好的頭發,為什麼要剃成個大光頭,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蔣孝勇聽瞭爺爺的話後,顯得比蔣介石更驚訝,他反問蔣介石:“爺爺,你真的不知道啊?這是我們學校的統一要求,每個男生都要剃成‘中正頭’,也就是剃成和你一樣的光頭。老師在大會上說,不僅我們學校要這樣做,全臺灣的中學生都要剃成‘中正頭’。”  蔣介石聽後很不高興。他除瞭心疼孫子一頭茂密的長發被剃成難看的光頭外,更對外人誤解自己沒有頭發而感不悅。 蔣中正  隨後,他派人對學校強迫男孩子剃光頭的做法進行瞭調查,反饋回來的信息是,在臺灣教育界,有些人想巴結討好上司,就挖空心思創新出瞭一個“中正頭”。  事情的原委搞清楚後,蔣介石在不久後的一次會議上,專門就學生們剃光頭一事指出:“好長時間以來,有很多人誤會我是一個禿頭或是剃的光頭,其實我是有頭發的,隻是你們沒有註意到罷瞭。我認為辦教育的,讓中學生剃光頭是完全錯誤的,是對孩子們的嚴重誤導。教育部門要立即剎住這股歪風,以還純樸教育之風氣……”  蔣介石的講話發表後,這股讓中學生剃“中正頭”的做法很快就被剎住瞭,臺灣民眾也逐漸知道瞭蔣介石並不是禿頭,而是有頭發的。相關閱讀推薦:蔣經國生母 揭秘蔣介石之子蔣經國的生母是誰?蔣介石的後代 蔣介石子孫後代照片資料介紹蔣介石一生兩休三娶的“換妻”理由:為瞭革命?揭秘蔣介石當年是如何當上黃埔軍校校長的?張學良為何下令“不抵抗”:真和蔣介石無關?

民國學生服飾 民國大學生都穿什麼樣的校服

  校服作為一種特定的服飾,更是具有獨特的文化特點。不同歷史時期的校服的樣式、風格、顏色、圖案、面料等都能夠折射出不同的歷史背景,隱喻著學校的辦學宗旨和學生的精神面貌,同時也反映瞭一個國傢的教育水平和服飾文化水準。  民國學生裝受文化的影響尤為明顯。雖然它在中國歷史上隻存在瞭二十多年,卻將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完美地結合起來。其經典的款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絕對稱得上是中國校服文化史中最光輝的一頁。女子進入學校學習,在思想上是一大革命,影響到學校服裝上的直接成果是出現瞭獨具風格的女子學生裝。女學生裝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中西混合式的裙衫即“文明新裝”;另一類是改良的旗袍。短襖長裙是女學生中西混合裝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鏡,剪齊耳短發,穿一雙搭帶佈鞋,不施質紋,不戴昝釵、手鐲、耳環、戒指等飾品,因為這種服飾明顯區別於20世紀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裝,而被稱為“文明新裝”。      從保存至今的照片及實物資料來看,一般上衣窄小,領口很低,短襖衣身齊腹,略有翹腰,下擺成弧形者居多,衣袖過肘,袖口加寬成喇叭形,全衣無繡飾,衣色為白色、灰色、淡藍色不等。長裙為深色、黑色或條紋等,一般無皺褶,自然下垂至膝蓋下,與短襖形成鮮明對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純嬌小之美展露無遺。此裝扮樸素簡潔和淡雅之中,尤其有中國民族服飾的風韻。另一類女子學生服則為改良的旗袍。       這種服裝是在原滿族男女通用的旗袍的基礎上結合西式服裝簡短的特點改良而來的。改良後的旗袍由長及足面縮短至小腿,由直通式改為收腰式,袖子由寬大改為上貼下散式,領子仍保留高領。這種旗袍剪裁簡單,旗袍的形象和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十分契合,迎合瞭中國女性溫和內斂的性格特點。穿上這種旗袍的女學生無不給人一種規整、含蓄、端莊的東方女性之美。  民國時期學生裝的出現,讓國人眼前一亮,其經典的款式得到瞭社會的認可和追捧,青年學生們因此也成為時尚的引領者。以女學生為例,民國初年的女學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規模化、系統化、公開化掌握知識的女性,學生敢於求新求變的熱忱與激情,加上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響,自然令民國的女學生裝具有不同的意味。時人竹枝詞對他們有貼切的描述“或坐洋車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常素樸容幽靜,程度絕高女學生”。女學生化淡妝或者不化妝,她們樸素淡雅的精神風貌掀起瞭一股文明之風,學生裝也成為瞭“知性”、“高雅”、“文化高”的代名詞,一時間成為這個時代女性的標準形象,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起來。相關閱讀推薦:宋朝女子服飾介紹 從服飾來看宋代女子並不保守元朝女子服飾 元朝貴族和平民女子服飾的區別明朝平民服飾的特點

勵志學生名言

1、沒有黑暗這種東西,隻有看不見而巳。   2、失去,總令人舍不得,但痛苦並不來自於失去,而是來自於我們不肯放手。   3、生命的價值不在於能活多少天,而在於我們如何使用這些日子。(蒙田)   4、人,隻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5、人生重要的在於確立一個偉大的目標,並有決心使其實現。   6、用最大的希望去期待未來;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學生勵志名言名句

  1、失敗是什么?沒有什么,隻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過瞭所有通向失敗的路,隻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2、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3、生命裡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個遠大的目標,並借才能與堅毅來達成它。   4、時間象奔騰澎湃的急湍,它一去無返,毫不流連。   5、生氣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   6、生活中若沒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沒有陽光一樣。

散文:我的第一個學生

我的第一個學生 我在大學時代曾困於生計做過許多能換取一點微薄收入的工作,譬如香煙零售、衣服推銷和傢教……在所有這些工作和經歷中,最使我難忘的是我的第一個學生。她是一名初三學生,成績優秀,但英語偏科拖後腿。所以她媽媽想請一名傢庭教師來為她補習英語。剛好,我有一位初中的同學中專畢業後分配到瞭她媽媽工作的那傢單位,熱心的他便推薦瞭我。我大學念的是非師范類的機械制造專業,以前沒有做過傢教,所以我對於傢長和學生能否接受我感到十分的擔心。在面試前幾天,我特意跑到新華書店買瞭初中的英語教科書,對自己進行突擊強化訓練和鞏固。那個夏天的晚上,面試的第一堂課在我同學的辦公室進行,我同學和學生的媽媽就到隔壁的辦公室去聊天。我高度緊張但又強作鎮定的上瞭我的第一堂課:音標。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我的聲音特別洪亮。這一堂課完的時候,我的上衣已經全部濕透。學生和傢長都非常滿意,同學也祝賀我。我踩著自行車在月光下穿過城市的燈火回到二十裡外的學校時,心情非常的愉快。我的學生叫桂萍,是一個聰明活潑的女孩子。她的思維非常清晰,性格和我接觸的許多城裡的學生大不相同——她是一個熱愛學習和生活的學生。那時我才明白老師為什麼總是偏愛那些成績出色的學生:因為你可以花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收獲,你不用重復那些你認為簡單的東西,她的領悟總會比你想象的好,你會在她身上看到一切問題都會被理解和被解決的希望。而她身上那種原原本本、名副其實的蓬勃朝氣,著實影響瞭我——那時我正面臨失去它的危險,走向所謂的成熟和深沉。我為有這樣一個學生而自豪,當我第一次聽到她叫我“龔老師”的時候,內心的感覺真是又驚又喜又激動。每次課畢後,我們就談一點與課程無關的東西,具體談瞭一些什麼,現在也想不起來,大概是生活和人生吧。同學告訴我她的父親很早就去世瞭,我便不敢觸及這個話題,誰知道後面隱藏著怎樣傷心的故事呢?因為傢境艱難,她想考中專早點參加工作減輕傢庭負擔。其實這是包括我在內多少窮學生的想法啊!我勸她要有遠大理想,我說你隻要忍受一些暫時的困難,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才。我一直嘗試從積極、樂觀的方面引導她,她聽得很認真。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她告訴我,她已經決定考高中,她要念大學。我特別高興。在課程結束後,她媽媽執意要請我吃一頓飯,那是我第一次到她傢,一室一廳的小房子非常擁擠。我非常的過意不去,堅持要少收一些錢。結果你推我讓鬧瞭一陣子,她還是分文不少的硬塞給瞭我。後來我畢業也分配到那傢單位,然而由於性格內向和欠缺一個接近她的堂皇理由,我們再也沒有交談過,雖然偶爾還是會碰到她,雖然我總想問一問她的近況,或者和她談一談生活和人生,這樣一直到我離開常德。我非常懷戀我的這一個學生。九六年我大學畢業時她剛好初中畢業,現在她應該是在念大學三年級吧!真希望她能看到這篇文章,知道還有一個普通的傢庭教師一直在內心關註和鼓舞她。我相信:她隻要能夠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冷靜下來,就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才。2002年8月15日於昆山陸傢鎮 ※本文作者:佚名※

散文:學生時代的心聲

學生時代的心聲 未來在等待我,我需要為它付出努力,付出我的青春,甚至我的生命。我不知道我的未來是什麼樣的,但付出瞭,不管它是甜是苦。它是我的,是屬於我自己的,別人無法跟我分享它。 現在,我控制著自己,為瞭未來,我坐在這裡,聆聽著不同老師所講的不同的課程,我的沖動被他們的“標點符號”淹沒瞭。十幾年的讀書生涯鑄就瞭今天的我,一個不能背叛,不敢無理取鬧的我。每天重復做著相同的事,周而復始,這樣的生活讓人窒息,但沒人反抗。就像此時這樣一個讓人窒息的教室,沒人當著老師的面走出去,我也如此。看著他在上面滔滔不絕的講,我什麼都聽不見。我看到的隻是一張嘴,一張一合,時停,時快,時慢。再看看周圍一雙雙茫然的眼睛在機械式的轉動,突然我覺得一陣冷風鉆進我的心裡,一個可怕的念頭在我的腦中出現——世界太恐怖瞭!我要摧毀它,我要過自由的生活。但我不能,未來還在等待我。 ※本文作者:佚名※

散文:怎樣對待學生?

1開學第二周的一個早晨,我到所管轄的高一年級各教室去巡視。看見一位女生站在走欄裡嚶嚶啜泣。“你哭什麼?”我問。她不答,掩面而泣,越發傷心。“你是住校的吧,剛來就想傢瞭嗎?還是有什麼困難?或者被誰欺負瞭?”我把自己的身份告訴她,又說:“有什麼事情跟我說,或許我能幫助你。”這下她拿下手,眼睛已經哭紅瞭。斷續地告訴瞭我她哭泣的原因。原來,昨天晚上輪到她值日,但她違反瞭宿舍管理規定沒有及時打掃宿舍。而按照宿舍管理員私自規定的懲罰辦法,是把從地面上掃到的垃圾全部倒到該值日生的被窩裡!更糟糕的是,昨天晚上舍管員從地上掃到的垃圾不僅有灰塵塑料袋瓜皮果殼之類,還有骯臟的泥水!這位女生的新被子被嚴重污染瞭,害得她不得不與別的女同學同宿一床,還嚴重傷害瞭她的人格尊嚴。我一聽內心很為惱怒。對那女生說:“我代表學校向你道歉!我將為你討回公道,你別哭瞭,進教室讀書吧。”她抹瞭抹眼淚,進瞭教室。我找到校長,把這件事對他作瞭匯報。我說:我們的一些管理人員素質實在太差瞭!學生既是我們教育管理的對象,也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啊!如果光靠懲罰就能解決問題,那不如把大街上的流氓找來好瞭,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會懲罰人。校長也很生氣。立即找來瞭總務主任,由他責成那位舍管員向高一(18)班的那位女生道歉,並且嚴厲制止他再用土辦法懲罰學生。又一天,我再次走到18班門前,那位女生跑出瞭教室,到我面前,滿面含笑對我說:“梅主任,謝謝你!”然後鞠瞭一躬。2第二節課後是課間操,從操場回來,我和幾個學生邊走邊聊。徐瑩告訴我。“老梅,陶蕓發誓說,她將在一個月之內不理睬你。”“為什麼?”“她早晨沒吃飯。上午第一節課她正在偷偷吃東西,被你叫起來回答問題,她認為你是故意讓她出醜,覺得很沒面子。”我哈哈大笑起來。“好吧,她不理我,我理她。一周之內,我就叫她的誓言破產。”徐瑩不信。我說你就等著瞧吧。每天上課之前,我都故意走到陶蕓面前大聲道:“陶蕓你好!”她不理我,我微笑著顧自走開。每到我上課,我都喊陶蕓回答問題。她什麼也不答,我讓她坐下,什麼也不說她。四天瞭,天天如此:我隻要一看到她,就笑嘻嘻的主動向她問好;課堂上我仍然如往常一樣喊她回答問題,答對瞭,表揚;答不對,也不批評。有時,我一如既往在大庭廣眾之下主動向她問好。在這種情況下,她仍然不理我,顯然感到瞭同伴輿論的壓力。第五天,在上樓時,“梅老師好!”陶蕓終於主動向我問好瞭!陶蕓的“死黨”徐瑩又對我說:“老梅,桃子說瞭,還是你厲害!”我大笑。3高二時的一天,第二節作文課。指導完瞭,我在講臺上批閱剩下的幾篇作文。張嶼向我請假七天。“請那麼多天假幹嗎?”“我奶奶去世瞭。”“你奶奶去世是你父親的事。你今天去傢看看,下葬時再去傢為她送葬,最多兩天假。”張走出瞭教室,不一會兒,又進來,還是要求準他七天假。我仍然不準。此時,教室門突然被推開,一個滿臉惱怒的小青年沖瞭進來,捋著袖子,氣狠狠地站到我身旁。後來知道他是張嶼的弟弟,讀高一。班長劉瑾看苗頭不對,帶著三個大個子男生快速來到我身邊把我拱衛起來,雙方對峙!我很冷靜,微笑著說:“劉瑾你們回座位上去。”然後回過頭來對門外進來的那個人說:“你是誰?你擅闖正在上課的教室,知不知道這是擾亂教學秩序?要接受治安處罰的?”張嶼把那人拉走瞭。張嶼不假而走七天,嚴重違反瞭校紀。但是,事後我瞭解到張和其他學生不一樣,平時孤僻、寡言、冷淡、不與人交往,顯得很不正常。還瞭解到他是後轉來的,原先在外縣一傢鄉鎮中學因行為怪異,不守校紀,差點被開除。到我管理的這個年級後因為考試違規,已經寫過檢討而免於處分。雙方對峙時,我沉著冷靜;化解瞭一場危機;瞭解瞭張嶼的問題後,後來我沒有處分他,這種容易偏執極端的學生,寬容、冷處理是最好的辦法。※本文作者:梅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