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悲劇

三國史上最悲劇的奇才是誰?未遇明主鬱悶而死

  導語:沮授五策中,四策是教袁紹如何才能壯大自己,第五策則是為復興漢室伏筆。沮授的心中,忠於漢室是人臣大義,作為四世三公的袁紹,世代蒙受朝廷恩惠,就算是其他人反叛,唯獨袁紹不可以反叛。  我們都知道劉備首席謀士諸葛亮,身在隆中就曾經作對策,料定天下三分。其實東吳孫權帳下魯肅也同樣有東吳版隆中對,想以東吳為根據地,占據荊襄,吞並巴蜀,以長江為界,對抗中原,伺機北伐,問鼎中原。當時,魯肅初見孫權,赤壁之戰還未發生,荊州劉表病危,後嗣未定,巴蜀劉璋暗弱,自保尚且不足,若天下沒有劉備,或劉備沒有遇上諸葛亮,魯肅之策,當可實現。      才比張良的奇才  劉備、孫權、曹操,是三國中後期剩下的三大諸侯,其實,在三國前期,也同樣有很多才智之士人,隻可惜或者未得其時,或者未得其主,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就是其中之一。  沮授有大才,在袁紹帳下就如劉邦之張良,為袁紹提出瞭很多具有超前眼光的建議,隻可惜袁紹短見,大部分都沒有采納。那沮授提瞭什麼建議,袁紹又為何不采納呢?  沮授此人年少時就有大志向,曾經在冀州刺史韓馥的門下擔任別駕、騎都尉。袁紹奪得冀州之後,對冀州原來的一些名士也傾心結交,征召沮授為官。沮授新從袁紹,苦心思謀之後向袁紹提出瞭一個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建議。  沮授首先說袁紹的優勢“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渤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說袁紹二十歲左右就開始為官,揚名天下。當董卓亂政,廢立皇帝的時候,袁紹仗義執言,公開反對董卓,單騎逃出洛陽,讓董卓恐懼,讓天下人傾倒。現在袁紹擁有富饒的冀州,威震河北,名重天下。確實,袁紹擁有其他諸侯無法比擬的優勢。四世三公的傢底,誅殺閹宦、對抗董卓的忠義之行,關東聯軍盟主的崇高地位,加上現在冀州牧的雄厚實力,逐鹿天下,似乎唾手可得。   然後,沮授為袁紹謀劃日後的發展方向。  其一,“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雖然冀州附近有黃巾軍,有黑山軍作亂,亂軍兵力數十萬,但是青州沒有強有力的諸侯,占領青州是第一步;  其二“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單純的農民起義組織不嚴密,沒有出色的領袖管理,人數再多也容易擊破。隻要青州被占領,並州的張燕陷於重圍,沒有瞭依靠,必定會感到害怕。一旦畏懼,那張燕北滅也就是早晚的事情;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三國歷史上諸葛亮識人用人的七種方法盤點三國美女:比貂蟬還吸引男人的一位三國女子是誰揭秘三國第一伯樂:誰才是三國真正的伯樂?揭秘:歷史上功勞比諸葛亮還大的一個三國謀臣三國經典!武聖關羽一生不可回避的十大恥辱紀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其三,“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一旦青州被拿下,幽州的公孫瓚獨木難支,最終也會被我們消滅。我們自然就能占領幽州。其四,“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冀州、幽州等州縣,匈奴等少數民族經常前來侵擾,一旦我們擁有四州之地,實力強大,匈奴也必然追隨我們,投向我們。其五,“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在占領四州之後,沮授提出,可以廣泛招攬賢才,訓練軍士,然後把漢獻帝重新迎接到洛陽,恢復漢朝的宗廟,然後號令天下,來征討那些不服從自己的人。憑借天子的威權,誰能夠和我們爭鋒呢?隻要有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實現這個目標瞭。  袁紹聽瞭沮授的意見,很高興,說,這些都是我的心裡話啊。於是讓沮授擔任監軍,官拜奮武將軍,成為袁紹帳下的第一高官。  幾年之後,沮授的前四個建議,袁紹都照做瞭,唯獨第五個,迎接漢獻帝,恢復漢室宗廟給耽擱下來瞭。  一開始,或許是董卓在世,軍力強大。可不久董卓被王允、呂佈殺死。漢獻帝在長安受盡瞭郭汜、李傕的蹂躪。郭李二將狗咬狗,漢獻帝得以逃亡河東,一路上吃盡苦頭。此時,沮授再一次建議袁紹迎接漢獻帝。  沮授說,將軍您四世三公,幾代都是忠義名臣,現在皇帝遭難,宗廟毀壞,看那些其他的諸侯,表面上說自己是為瞭大義而起兵,其實都想消滅對方,奪取利益,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心裡有皇帝,有百姓的。現在我們已經基本上安定瞭下來,有一些實力瞭。就應該前往迎接漢獻帝,讓天子在鄴城建都,然後挾天子令諸侯,蓄養士兵戰馬來征討那些不臣服的諸侯,這樣誰又能阻擋呢? 沮授影視形象   袁紹一聽,挺有道理的,就下令照辦。  可後來,郭圖、淳於瓊兩位謀士跑得來,告訴袁紹說,漢室衰微,已經很久啦,現在還要想復興漢室,不是太難瞭嗎?況且現在天下英雄割據州縣,士眾動輒幾萬,就像是前人說的,“秦失其鹿,先得者王”。如果我們迎接天子到我們這裡,做什麼事情都要上表請奏,聽從皇帝的,自己的權力就會變輕;不聽從皇帝的就會被人說成抗拒命令。迎接皇帝,可不是什麼好計策啊。  袁紹一聽,也挺有道理啊。迎接漢獻帝的事情就擱置瞭。  沮授五策中,四策是教袁紹如何才能壯大自己,第五策則是為復興漢室伏筆。沮授的心中,忠於漢室是人臣大義,作為四世三公的袁紹,世代蒙受朝廷恩惠,就算是其他人反叛,唯獨袁紹不可以反叛。     未遇明主 拒降曹操被處死  但是,袁紹是不是真心關心漢室,沒有什麼私心雜念呢?  袁紹此人,和其弟袁術相比,有同樣的身世,可是名聲好太多瞭。為什麼呢?因為誰都知道袁術是個小人,隻要為瞭利益,誰都可以出賣。袁術可以斷孫權的軍糧,可以勾結呂佈對抗曹操,尤其是恬不知恥的自封為皇帝。可袁術如此不知到顧忌,不知道收斂,惹得天下人人怨恨,稱帝沒多久就混不下去瞭,到臨死隻能吃麥屑。  反觀袁紹名聲為什麼好?因為他會演戲。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袁紹誅殺閹宦,是為瞭投何進所好,更快往上攀。反對董卓,是因為為勢所逼,不得已為之。豎起反董卓大旗,是因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隻有造反,才是生存之道。為瞭得到冀州,可以設局誆騙韓馥,最後將昔日老友韓馥趕盡殺絕。袁紹和袁術一樣,內心狡詐,可是他卻將自己掩飾的很好。  最能體現袁紹野心的是袁紹也曾經想擁立劉虞做皇帝,來對抗董卓的長安王朝。但是明白人都知道,這樣無異於攪亂天下。於是曹操反對,連劉虞都躲避不及。請人來當皇帝,那個被邀請的人還不樂意。為什麼?因為劉虞知道,這個龍椅不好做,這些擁立自己的人,都是一夥如狼似虎的巨奸。  可惜,沮授看清楚的局勢,卻沒看明白袁紹。  袁紹聽瞭郭圖等建議之後,打起瞭自己的小算盤。袁紹和沮授有瞭隔膜。沮授覺得袁紹很虛偽,又不忍心放棄,於是百般諫諍,多瞭很多自己覺得真誠,袁紹覺得煩人的話。兩個人距離越來越大,隔膜越來越深。   後來,曹操迎接漢獻帝到達許都,挾天子令諸侯,取得瞭政治上的巨大優勢,袁紹一次次的拒絕沮授的合理建議,最終導致敗亡。當袁紹官渡戰敗後,沮授被曹操俘虜,曹操和沮授一番交談,不禁感嘆:“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並誠摯邀請沮授加入自己。沮授拒絕。曹操把沮授好酒好菜供養起來,經常派人去勸說,可沮授不為所動,明白告訴曹操,隻要你不殺我,我必定回到河北,幫助袁氏重振雄風。  曹操無奈,隻能將沮授殺死。  沮授有忠義之心,有安邦之才,可嘆未遇明主,在仕途上跟對人,站好隊,實在是太重要啦!  沮授簡介  沮授(?-200年),廣平(治今河北雞澤東)人,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士。沮宗之兄、沮鵠之父。史載他“少有大志,擅於謀略”。曾為冀州別駕,舉茂才,並當過兩次縣令。後來又當韓馥別駕,被韓馥表為騎都尉。袁紹占據冀州後任用沮授為從事。經常對袁紹提出良策,但很多時候袁紹並不聽從。官渡之戰時袁紹大敗,沮授未及逃走,被曹操所獲,因拒降被曹操處死。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中國史上十大自殺而死的名將:忠臣良將自殺悲劇!

  在有文字記載的數千年中國歷史中,有一個現象經常重復出現,那就是歷代名將難得善終,他們往往不是死在敵人手中,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如春秋名將伍子胥被奸臣所害;戰國名將白起“死而非其罪”;漢朝名將韓信、彭越、英佈被漢高祖劉邦和呂後所殺;唐朝名將李光弼遭猜疑憂懼而死,仆固懷恩被迫反叛,病死鳴沙;宋朝名將嶽飛被秦檜陰謀陷害;明末名將袁崇煥被昏君凌遲處死……最慘的莫過於忠臣名將最後卻隻能以自殺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尊嚴!下面讓趣歷史小編為您盤點中國古代那些自殺而死的名將。  1、嶽飛——南宋名將,1103生湯陰,1142年被秦檜陷害被逼服毒。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西子湖濱嶽飛的墳墓旁邊,長跪著秦檜的鐵像,提到嶽飛之死,人們沒有不歸罪秦檜的。不過我們若窮原竟委,致嶽飛於死者還是宋代猜防武臣的傳統政策,這政策是宋高宗所遵守的。縱無秦檜,嶽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  嶽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人,生於貧困農傢,十分勤奮好學。19歲時,他投軍抗遼,其後因父喪而退軍還鄉守孝。欽宗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嶽飛便再次投軍,開展瞭他抗擊金軍的戎馬生涯。嶽飛成為民族獨立精神的象征之後,他的非正常死亡,就成為糾結大傢1000年的心結。按照民間平話和小說的說法,那個該死的秦檜和他老婆王氏出於一己私利和漢奸本性,把本來能夠一搗黃龍、徹底打趴金國的嶽飛,活活地殘害而死。給的說法還是一個“莫須有”,也就是說也許有、也許沒有的意思,潛臺詞是,殺人還需要理由麼?基於此,秦檜夫婦倆和他的死黨萬俟卨隻能跪倒西湖邊,再也站不起來瞭。  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嶽飛“措置班師”。在要麼班師、要麼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嶽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瞭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嶽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嶽飛的抗金戰鬥,至此被迫中斷。   嶽傢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嶽飛為瞭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嶽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兵且退矣。”金兀術又整軍回到開封,不費吹灰之力,又占領瞭中原地區。 嶽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佈置的羅網。  紹興十一年(1141),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瞭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禦史萬候卨(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嶽飛。據說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嶽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嶽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莫須有(這件事情難道沒有嗎?)。”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嶽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  民族英雄嶽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服毒而死。  嶽飛臨死前,在風波亭中寫下8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相關閱讀推薦:盤點歷史上那些被忠疑之術玩弄至死的名臣良將歷史上十個武功卓著的北伐名將排行榜!【圖】中國歷史百大武將排名:誰才是歷史上最牛的戰神!盤點國民黨軍隊十大抗日名將:十大國軍將領是誰羅貫中為何要三國演義中虛構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田橫——秦起義首領,自立齊王,前202年不願臣服劉邦而自刎,500人跟隨自殺。  田橫,秦末狄城(今山東高青)人,齊國貴族。他文武雙全,義氣豪爽,深受當地百姓和俠義之士的敬佩和擁戴。秦末農民起義後,田橫也在傢鄉號召農民起義,重新樹立起齊國的大旗。田橫起兵後,一呼百應,得到瞭當地百姓極大的擁護,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聚起瞭十萬人馬,具有瞭相當的實力。田橫領兵作戰,很有智謀,在他的帶領下,起義軍很快就攻占瞭原來屬於齊國的十幾座城市,後來又從秦軍手中奪取瞭齊國的都城臨淄。眾百姓擁立另一個參與起義的原齊國貴族田廣為齊王。楚漢戰爭中,齊王田廣被劉邦手下最著名的戰將韓信戰敗,田廣被殺。在此之前,田橫受齊王田廣的命令前去攻打徐州。田橫花瞭很長時間沒有能夠攻取徐州,又得到消息,知道齊王田廣戰敗,齊國被韓信所滅,為瞭穩定軍心,田橫於是在軍中自立為王,回軍臨淄,不料又遭到韓信的埋伏,田橫大敗,逃到臨邱。  漢王劉邦派使臣酈生到臨邱勸田橫投降。酈生到瞭臨邱後,態度傲慢,盛氣凌人,出言不遜,與性格倔強的田橫發生瞭矛盾。田橫在一怒之下竟然把酈生扔到開水鍋裡活活煮死瞭。鼎烹瞭酈生之後,田橫所在的臨邱是一座孤城,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隻好率領隊伍去投奔彭越。後來,彭越歸附瞭劉邦,田橫因為曾經烹煮瞭酈生的事,不能相隨,便率領部下五百餘人,避禍到東海的一個海島上去瞭。  劉邦統一天下後,想起田橫雄踞東海上的海島上,隨時可能給自己的統治帶來麻煩。劉邦和蕭何、張良商量後決定招降田橫,以封王為誘餌,把雄踞海島的田橫調離開來,然後再尋找機會設法收拾他。  劉邦再次派使者到海島上去招降。田橫深知劉邦的險惡用心,就故意推托說:“前次,我因為一時憤怒,把酈生烹煮瞭,後悔不及。現在酈生弟弟酈商為漢朝重臣,我不敢與他同朝為臣。請皇帝允許我做個普通百姓,安然度過餘生,我就知足瞭。”   田橫的存在畢竟是劉邦的一塊心病,他又怎能放過田橫?於是,劉邦又一次派使臣到海島上告知田橫,說皇帝已經告誡酈氏兄弟族人不得傷害田氏;田橫入朝,大可封王,小也可封侯,如果再要拒絕,朝廷將要派大軍前去剿滅。迫於劉邦強大的壓力,田橫沒有什麼辦法,隻好帶領兩位部屬跟隨使者來到洛陽。  田橫來到距離洛陽三十裡處時,他的內心矛盾到瞭極點。想當初,自己也是威震一方的大王,一呼百應,何等威風?如今卻以俘虜的身份前去投降,茍且偷生。我怎麼能夠對得起田氏的列祖列宗?又怎麼面對那些對自己十分尊敬的部下?我又有何面目再面對傢鄉的父老?田橫最後下定決心:寧死也不受屈辱。於是,他從容地對自己的部屬說:“本來我與皇帝都是面南稱王,現在我卻要去向她屈膝投降,這對我是一種侮辱。皇帝召我到洛陽去,目的是監視我,怕我謀反,我本來並沒有謀反的意圖。這裡距離洛陽僅有三十裡,我現在可以自殺,讓他看到我真的死掉瞭,從此以後,他就可以安心做自己的皇帝瞭。”說完,就橫刀自殺瞭。  劉邦看到田橫的首級,心中的一塊石頭落瞭地,同時也非常惋惜。便按王侯的禮節安葬瞭田橫。跟隨田橫同來的兩個部屬見自己的主人寧死也不願遭受侮辱,深受感動,他們便在田橫的墓旁自己親手挖瞭兩個坑,然後站在坑邊,也橫刀自殺瞭。  田橫以及兩個部屬不願遭受侮辱而自殺的消息傳到瞭海島上。那留在海島上的五百壯士頓時萬念俱灰,他們也不願遭受侮辱,茍且偷生,便上演瞭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幕——五百壯士同時投水自殺。他們生前誓死忠於田橫,死後,魂魄也要追隨田橫。他們用自殺的方式給後人留下瞭許多值得回味的思考。分頁:2/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3、蒙恬——秦將,祖籍齊國,前210年胡亥即位賜死,吞藥自殺。  蒙恬是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他抗擊匈奴,戰功卓著,他修築萬裡長城,保疆安民,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但是,蒙恬的人生結局很悲慘。在秦始皇的兩個兒子扶蘇和胡亥爭奪皇位繼承權時,他不幸地成為這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被秦二世胡亥和奸臣趙高迫害致死,留下瞭一代名將的千古悲歌。  蒙恬乃至整個蒙氏傢族的結局是相當悲慘的。胡亥奪位後,斬殺蒙毅,蒙恬被迫吃毒藥自殺,其傢族則被滅門,成為胡亥奪權的陪葬品、犧牲品。為什麼這麼一位有大智慧,又擁有重兵的人會有如此悲慘結局?  首先,蒙恬悲慘結局是趙高報復的結果。扶植胡亥上臺的宦官趙高曾經被蒙毅判處死刑,差點就被蒙毅斬瞭,這件事一直讓趙高懷恨在心,尋找報復機會。其一,趙高與李斯、胡亥奪權的原因之一就是趙高“怨蒙毅法治之而不己也。”(《史記·蒙恬列傳》)  其二,趙高拉攏李斯幫助胡亥奪權的遊說詞就是把李斯和蒙恬進行對比,說李斯不如蒙恬。其三,在扶蘇自殺後,胡亥本打算釋放已被囚在陽周的蒙恬,但是遭到趙高的強烈反對,趙高是“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史記·蒙恬列傳》)  其次,蒙恬之死是胡亥鞏固帝位的結果。雖然蒙恬一門三代忠良,對大秦王朝忠心耿耿,不會反叛秦朝。但是二世胡亥是陰謀奪權繼位,是奪瞭與蒙恬關系親近的扶蘇的帝位,並謀害瞭扶蘇,且把蒙恬囚禁在陽周以圖殺害。   胡亥是非常害怕活著的蒙恬,萬一釋放瞭蒙恬,而深受民眾支持的蒙恬則率領他的30萬大軍為扶蘇報仇的話,就嚴重威脅瞭胡亥的統治。從這個角度來說,蒙恬的悲劇是封建統治的必然。因為任何一個皇帝不會留著一位手握重兵且與自己有矛盾的將領活著。蒙恬隻能嘆息一聲“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一代戍邊名將就這樣吃藥西去。  蒙恬的悲劇並非蒙恬一個人獨有,在歷史的長河裡是不斷的重復上演著。因為在封建王朝裡,專制統治著是無情的冷血動物,在他們眼裡隻有權力和欲望,為瞭實現自己的權力和欲望,是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一切代價,任何忠臣良將的生命都是無關緊要的。蒙恬的悲劇並非蒙恬個人的悲劇,而是歷史的悲劇,時代的悲劇,畢竟那是一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時代。  公元前210年,蒙恬含冤死後,部下將士無不悲憤痛切,將其遺體葬於陜西綏德城西大理河畔,數萬將士用戰袍兜土成墓,狀似山丘。清人閻秉庚有感於此,題詩曰:  “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分頁:3/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4、白起——戰國秦將,陜西郿縣人,前258因范雎進讒被秦昭王賜寶劍。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號稱“人屠”,漢族,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縣(今陜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傢、統帥。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瞭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齙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  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  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王親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齙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  於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臺縣西)。由於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瞭三個月,這期間諸侯不斷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  白起離開咸陽,到杜郵,昭王與范雎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遷出咸陽,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瞭寶劍,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於是自殺。  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然善始者未必善終,白起功高遭忌,最終死在瞭自己人的手裡。  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於是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分頁:4/10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5、項羽——西楚霸王,前232年生於下相(宿遷),前202年在烏江(和縣)兵敗自刎。  秦王朝被推翻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瞭數年戰爭,史稱“楚漢相爭”。在近五年的楚漢戰爭中,項羽由強大轉為弱小,最後被劉邦的軍隊包圍。這則故事記述瞭項羽的最後一戰,此時他帶著幾十人突圍。逃到烏江邊。最後被迫自刎身亡。  項羽是秦末反秦義軍的重要領袖、名將和楚軍統帥。  他生活在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間,名籍,字羽。項氏世代為楚將。項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曾在叔父項梁的輔導下讀書、習武,略知兵法,後隨叔父避難於吳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會,項羽與父同去觀看,發出“彼可取而代也“的驚人之語。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此後爆發巨鹿之戰,項羽軍勇猛無敵,與秦軍屢戰屢勝,大破秦軍。項羽從此取得瞭統帥諸侯的地位。  公元前205年,項羽強迫義帝遷往郴縣,而後又將其殺於江中,諸侯自此漸生背反之心。田榮首先在齊地發難,項羽親自率部平叛。在項羽征討之時,劉邦出師,還定三秦,盡占關中之地。之後,劉邦率領5個諸侯伐楚。占領彭城。項羽聞訊出兵,漢軍大敗。大敗後的劉邦重整旗鼓,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與項羽相持。楚軍在軍事上漸處劣勢,劉邦乘機派人遊說項羽,達成瞭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的盟約。同時,項羽釋放瞭戰爭中俘獲的劉太公和呂雉等人。

民國“第一兇案”考辨:宋教仁難逃遇刺悲劇

  “霹靂一聲,陰霾盡揭,至此袁世凱、趙秉鈞授意殺宋已成鐵案。”這段話是國民黨喉舌、上海《民立報》1913年4月25日的通欄標題。當年3月20日上海火車站月臺上的一聲槍響,既宣告瞭國民黨立憲派領袖宋教仁的遇難,也揭開瞭民國歷史上“二次革命”的序幕。時隔百年,這樁民國歷史“第一兇案”仍然是一道供歷史學傢和時人觀察、分析民初中國政治現代化曲折走向的鮮活傷口。  血案餘波與密電疑雲  宋案事發後不久,兇手武士英即暴斃於監獄,雖然國民黨控制下的《民立報》也承認,經過紅十字會西醫柯司之徹底驗屍,“已屬非毒而斃”,但坊間始終流傳為袁世凱授意所滅口。  頗值得玩味的是,宋教仁是至死也未嘗疑袁。臨終前,他口授遺囑,由《民立報》全文刊登,自陳於3月20日“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後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致死……”請求袁世凱,“開誠心,佈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傢得確定不拔之先發,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見納”。  在宋案爆發7年後的1920年,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在上海《晶報》三日刊以連載形式發表署名“寒雲”的《辛丙秘苑》,講述1911至1915年之間的所見所聞。在標題為《暗殺宋教仁》一節裡,袁克文極力否定瞭“先公”袁世凱與宋案的關聯。他稱,案件之所以無法公開審理,公佈真相於大白,是因國民黨方面的責任,因為“期時應(桂馨)已就獄……而北方(袁世凱北京政府)之實力尚未達於滬,而趙(秉均)、洪(述祖)又不自承”。所以,袁世凱才堅決不肯讓趙秉鈞到上海受審,要求將應氏提解入京訊問。袁克文對袁世凱主使下令暗殺應桂馨一事,倒是毫不避諱:應桂馨越獄後,連同洪述祖發表瞭數通“平反冤獄”的通電,並於1913年10月由青島輾轉至北京,寄居於京劇名角譚鑫培傢中,每天“縱酒尋芳,大張花宴”,其上海舊相好胡翡雲也自上海來京,在餘慶堂搭班。倆月後,應桂馨遷居李鐵拐斜街同和旅館,父親和妻子也隨後來京,在放膽招搖之餘,  應氏向袁世凱要求“勛二位”和50萬元賞金。此等行為自然為其帶來瞭殺身之禍,1914年1月17日晚,即有數條彪形大漢以搜查煙土為名,進入櫻桃胡同胡翡雲宅邸搜捕,驚恐萬狀的應氏次日即搭乘客車試圖逃至天津,然而卻於頭等車廂被軍政執法處偵探長郝占一與偵探王雙喜刺死。沈陽《盛京日報》報道此案時說:“火車行至楊村相近,突有人出刃將其(應桂馨)刺死。當應坐在頭等車位時,因房暖隻著白綢衫,曾有兩人帶槍保護,而竟出不防,連傷兩刃,且刺客得以免脫,可謂奇也。”故此諸多民國史傢詰問,倘若袁氏與刺宋無關,何不將應氏就地逮捕公審,並將其中陰謀告之天下,再度作為一枚利器打擊已在“二次革命”中元氣大傷的孫、黃等國民黨領袖,反而匆忙將其滅口?  洪、應二人之行為是否為袁氏直接授意?於應宅中所搜出之57件密電信函,一直被認為是袁氏通過趙秉鈞、洪述祖指使應氏行兇刺宋的鐵證,然而這些函件多以隱語寫就,解讀起來歧義與探討空間極大。1930年2月1日洪述祖向應氏發去密信,文稱“大題目總以做一篇激烈文章方有價值”,被諸多史傢稱為以暗語要求後者籌劃謀刺行動。然而應氏致趙秉鈞的密電,核心內容即是宣稱自己已向日本方面購買瞭孫、黃、宋等人駐日策劃革命、組織同盟會期間的私密醜聞,包括“黃興下女合像”、“宋犯騙案刑事提票”,並信誓旦旦地宣稱“用照片輯印10萬份,擬從橫濱發行,一旦公佈,則國民黨名聲掃地”。4日,洪氏回電,聲稱此消息密電“呈總統(袁世凱)閱後,色頗喜悅”。不過這隻能直接證明,袁氏對應夔丞意欲羅織罪名,毀謗國民黨孫、黃、宋等人的構思知情並表示默許。然而很明顯,這些材料要麼實為編造,破綻百出,使應氏感到根本拿不出手,要麼就是子虛烏有,所以到瞭3月6日,洪述祖就在密信中怒斥應氏謊報消息妄圖領功,責令其趕緊善後。所謂“此刻既原件無有,連抄本亦無有,殊難啟齒。足下明眼人,必須設一妥法(總以取印件為要),或有激烈之舉,方可下手也(譬如鄧系激烈似較好辦)”。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重壓之下的應桂馨是否像某些史傢所論述的那樣,鋌而走險,自作主張,以刺宋邀功?被各方反復拿出作為證據的,是編號第13、14、15,分別發於3月13日、14日、15日的“洪述祖致應夔丞密電”,以及“應夔丞致洪述祖密電”。洪明確許以應氏中央8厘息債票350萬元,並告知其已交財政部長核辦,並表示“毀宋酬勛位,相度機宜,妥籌辦理”。民初中國政府所發的公債票是當時國際股票市場上最搶手的股票,原因是軍閥政府為急於取得債款,債票都以最大的折扣盡快出售;等到公債到期時,由於有海關或路礦等企業做擔保,還本時都按票面價值加利息計算。應夔丞以六六二折買350萬元,即相當於北洋政府變相支付給應118.3萬元,這一數目尚未將利息計算在內。很難相信,除非有袁世凱或者趙秉鈞這一級別北京政府首腦的支持,洪氏能自主如此龐大的財務支出。問題的關鍵在於,密電中的“毀宋”,是指按照原計劃羅織負面信息毀謗其聲譽,還是赤裸裸地以行刺手段肉體消滅,始終模糊不可辨。但在15日的回電中,應桂馨確實直言不諱地提出:“梁山匪魁(以宋江之宋,代指宋教仁)頃又四處擾亂,危險實甚,已發緊急命令設法剿捕。”然而3日之前,他又向洪氏呈報:“近彼(宋教仁)在同孚路黃克強傢,又為克強介紹,將私存公債60萬,由夔為之轉抵義豐銀行,計50萬元(外有各種股票能值40餘萬),為遁初(宋教仁)之運動費,並不問其出入。夔處攤到10萬,昨被撥去兩萬五,為蘇浙兩部暨運動徐皖軍馬之需。”仍然是秉承原有輿論“毀宋”方案,在向洪氏提供國民黨人募集資金、圖謀策反各省新軍準備發難的情報。  然而僅一周後,當宋教仁即將抵達上海時,洪、應兩人的密電中殺氣凸現:3月19日,洪電直命應氏“事速行”。次日深夜兩點,即宋教仁被刺大約3小時後,應氏向北京復電,聲稱“40分鐘所發急令已達到,請先呈報”,由此可以推斷,兩電中的“急令”與“事”至為迫切,大有機會稍縱即逝之意,所以應指刺殺計劃,而非一周前還在推敲的文字“毀宋”,並且洪述祖肯定對謀殺方案知情並表示同意。最終,3月21日,應氏給洪氏的最後一封密電言簡意賅:“匪魁已死,我軍無一傷亡,堪慰,望轉呈報。”從而證明,洪氏日後逃至天津,發出的關於與應氏結交、唯一目的旨在抹黑宋氏與國民黨的數次通電,為己開脫的成分大於實情。  主謀抑或知情?——繞不開的陳其美  自宋案發生伊始,有許多史傢堅信其幕後必有不為人知的隱情,更指刺殺乃國民黨內與宋教仁有隙之領袖所為。  臺灣地區歷史學傢張耀傑在《百年懸案——宋教仁與國民黨》中,更明指肇始者乃同盟會國民黨元老、時任滬軍都督府都督的陳其美:其人與應桂馨頗有淵源,關系緊密,而其一向熱衷於結交江湖會黨、以暗殺手段解決政敵的作風,也使這一推論的擁護者大有人在。  陳氏與應氏之結交,要追溯到1903年。當年,與應氏交好的青幫“大”字輩人物范高頭因手下芮德寶在城隍廟與英國遊客發生鬥毆糾紛,被告上租界法庭,擔任芮氏辯護律師的,正是陳其美之弟陳其采。陳其采在法庭上據理力爭,辯護得力,迫使法官裁定英人肇事者賠禮道歉。范高頭大喜之下,主動與比自己小30歲的陳其美結拜為義兄弟,使得陳其美一躍成為上海青幫“大”字輩中的一員。1906年夏天,26歲的陳其美前往日本留學,先在東京警監學校第三班學習警察法律,兩年後轉入孫中山的東斌學校學軍事。1908年春,陳其美返回滬上,在馬霍路(黃陂北路)德福裡設立同盟會秘密聯絡機關,並設清河坊琴樓與粵華樓17號為附屬機關,表面上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實則為躲避清政府軍警機關刺探之耳目,其時應夔丞已由陳其美本人親自介紹進入同盟會。當時上海《大公報》署名記者更生回憶說:“一部分黨員每日下午一二時後至粵華樓報告工作,及聽候指揮。晚間10時後,則改至琴樓別墅,6時至10時,則或餐於粵華,或宴於琴樓,主要人物討論計劃之時也……主要人物則英公之外,尚有王金發君、姚勇忱君、沈虯齋君、王孟南君、沈怡中君、應桂馨諸君。”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11月,上海光復,陳其美利用手中掌握的會黨武裝打手控制瞭革命黨人商討滬政的會議,自任滬軍都督府都督,應夔丞隨後出任滬軍都督府諜報科長。後因南北議和,各省督軍府裁撤諜報科,轉任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庶務科科長兼管孫中山侍衛隊,再被派遣至陸軍部總長黃興管轄下的南京下關兵站任職。1912年7月返滬後,在陳其美的支持下,出任由青紅幫、哥老會等會黨聯合組合的中華民國共進會會長。次年8月15日,袁世凱應黎元洪要求,在北京悍然捕殺瞭辛亥革命首義將領張振武以及教導團團長方維,部分革命黨人遂組織振武會,意圖於當年10月10日即辛亥革命周年紀念日舉事,不料事泄,被黎元洪部鎮壓。在黎氏致內務部的鎮壓暴動咨文中,  聲稱“匪徒之所以勾結者,實持有著名亂黨巨魁為之發縱指使”,其中“亂黨巨魁”指的就是上海方面的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國民黨領導層。其後黎元洪更指出,武昌新軍此次兵變的上海方面主謀即為應桂馨、萬金標等人。其後,在陳其美和江蘇都督程德全的從中斡旋下,應氏之通緝被取消。10月16日,應氏由洪述祖陪同,前往南京都督府拜見程德全,後者當場給應桂馨安排瞭一個江蘇駐滬巡查長的職務,並頒發委任狀,其公開職責是“偵查匪情,報告政府,聽候處置”。當日,感激涕零的應桂馨便向陳其美拍發急電,告之自己“已得巡查差”。由此可見,應氏效忠之對象,不止代表北京政府的洪氏一傢。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宋教仁遇刺案發後,與應氏淵源深遠的陳其美,順理成章地被列為涉案嫌疑人之一。3月25日,遠在天津的立憲派領袖梁啟超,在寫給女兒梁思順的信中即將第一幕後黑手指為陳其美,並懷疑其在宋案得手後,還將派遣應氏北上尋機謀刺自己。滬上輿論謠言也紛紛把矛頭指向陳其美,迫使陳不得不督促其親信、上海電報局局長吳佩璜詳查各方往來電報,以求速破此案自證清白。此外,直接介紹應氏與王阿法相識的吳乃文,始終未被緝拿歸案,也是疑點。袁克文在《辛丙秘苑》中聲稱,3月20日宋教仁被刺後,國民黨上海方面領導人曾認為自己就是幕後主使,陳其美更試圖扣押自己作為人質,幸虧其摯友、陳其美得力幕僚沈翔雲暗中提點,才及時逃離滬上。另一個事實是,宋案即出,國民黨人即參與緝捕,其效如神,陳其美曾親自帶人去六野旅館尋找武士英,並發現瞭應桂馨的名片,陳氏即刻命令屬下周南陔、陸惠生等去巡捕房陪著探員去抓應桂馨。應被抓後,周和部分國民黨人趕赴應傢,翻箱倒櫃地尋找密電文件,似乎對刺宋一事的具體操作已有所瞭解。  更令人費解的是,1913年7月24日,正當“二次革命”烽火連天之際,應氏居然從上海地方檢察廳模范監獄逃脫。8月20日天津《大公報》以《宋案要犯應桂馨與姚榮澤逃矣》為醒目標題報道瞭這一事件,並指稱監獄獄官吳確生被應氏所賄,“任由應等由該獄大門而出”。是誰在幕後導演瞭這一出陰謀?1938年8月,已經擔任國民黨上海交通部交際長的周南陔在《錫報》上連續登載自己的回憶錄——《宋教仁先生被刺之秘密》,點出應氏逃獄的幕後主使,  居然就是陳其美。“‘二次革命’在上海方面的領導人,就是陳英士(其美),紐惕生諸先生……”周南陔回憶,陳其美率領革命軍自南市撤退閘北的一天,他是值日高級副官,當時向陳請示,刺宋要犯應桂馨押在監中,是將他帶到閘北軍中,還是此時就把他槍斃瞭?那時陳其美正在愛文義路黃克強公館裡,精神十分疲憊,正患著目疾,雙眼紅腫,不能睜視。請示後,他思索良久,然後答曰:“不必!此案既由司法辦理,應由司法處理,我輩想來責備袁世凱違法,現在不能自蹈其咎。說著,因為不能睜眼,用手作勢,以手指指向另一手心說:‘放心,放心,總在我們的這裡。’”周氏說他不敢違抗,隻得作罷,任由應氏糾合地方監獄囚犯,越獄逃走。實際上,當時國民黨骨幹領袖因“二次革命”失敗,紛紛遠渡重洋避難,根本無力照顧到一個應桂馨。  立憲與黨爭——刺殺的幕後驅動力  種種證據,至少證明陳其美對應桂馨的種種舉動部署有所知曉,卻並未盡力規勸宋氏小心預防並做出相應安全警衛部署,其中原因何在?似乎要歸咎到國民黨當時內部的矛盾與爭端。眾所周知,宋案爆發時,宋教仁與孫中山的政見矛盾,已經到瞭昭然若揭的地步。1913年2月19日,宋氏在上海國民黨滬交通部的歡迎會上發表演說,指出:“若關於總統及國務院制度,有主張總統制者,有主張內閣制者,而吾人則主張內閣制,以期造成議院政治者也。蓋內閣不善而可以更迭之,總統不善則無術變易之,如必欲變易之,必致搖動國本,此吾人所以不取總統制,而取內閣制也。”這顯然是與一直堅持應施行總統制,並致力以激進手段倒袁的孫中山南轅北轍。其實早在武昌起義剛剛成功之時,孫中山與宋教仁就在政體問題上各抒己見,僵持不下,不得不請黃興從中斡旋。“克強勸鈍初取消提議,未決,克強定期赴寧,向代表商定。”於是1911年12月27日,宋教仁和黃興趕赴南京,將同盟會最高領導幹部會議商討的中央臨時政府組織方案,提交各省都督府代表會議議決。結果各省代表以《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已規定總統制為由,否決瞭內閣制。  1912年12月29日,宋教仁寫給自己的秘書兼湖南同鄉劉白的信中,直言“聞本黨有內訌,前日兄來電警告弟以危像,弟總料未必有如是之甚,縱小有波瀾,當不至於成大風潮”。很明顯,當時身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堅持在議會憲政體系內為國民黨謀求主導地位的宋教仁,已知自己與孫中山、陳其美等同盟會原有的激進領袖分歧極大。根據臺灣歷史學傢吳湘相在《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中的記載,宋教仁、黃興試圖推舉黎元洪為正式大總統,宋教仁本人則計劃引國會第一大黨國民黨之奧援出任國務總理,將袁氏排斥於民國政府之外。對此,宋教仁的摯友、日本人北一輝在《支那革命外史》中回憶說:“彼(宋教仁)組織國民黨自為實權總理,占國會上下兩院議員三分之二之多數,其已將正式大總統之人選放於心中……彼不推南孫(中山),亦不想北袁(世凱),而默許第三者——最為愚呆脆弱之黎元洪。”如果黎元洪上任,在宋教仁、黃興等國民黨領導人看來,其功效可謂一舉兩得。黎元洪為辛亥革命“首義元勛”,在共和黨、進步黨內深孚人望,如其前往北京赴任,則“去袁而收黎於掌握之中”。宋氏的這一安排,歷史佐證頗多,章炳麟在其《自訂年譜》中承認,袁世凱因大權在握,日漸恣肆,宋教仁、黃興等國民黨元老曾在國會選舉前夕與他商議以黎元洪代袁氏,宋教仁當場表示“已與黎公成言”。與之相對應的就是,4月6日宋案爆發後,黎元洪匆忙發表全國通電,謝絕推戴,提出“深機默運智深勇忱,洪不如袁項城;明測事機襟懷恬廣,洪不如孫中山;艱苦卓絕一意,洪不如黃善化(興)”,所以堅決“率江漢子弟維持南服,擁護中央……倘若少數議員垂愛個人貽誤全局,在元洪為損友,在民國為罪人”。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在國民黨內,這等路線方針之鬥爭,已經遠超出口誅筆伐的意氣之爭。沈翔雲回憶說,在宋教仁應袁世凱邀請即將前往北京前夕,陳其美等國民黨領袖為其舉辦的歡送宴會上,宋、陳兩人就未來組織國民黨內閣之方式發生言辭沖突,應氏在旁公開威脅:“你這樣簡直是叛黨,我一定要給你一點顏色看看!”隨之從懷中做掏槍勢,宋氏則以“死無懼,志不可奪”相對,在其他國民黨員勸阻下,雙方不歡而散。根據袁克文的說法,在接下來的幾天中,陳、應兩人一直在密謀對付宋教仁。沈翔雲(虯齋)是袁克文的密友,曾告知他,宋教仁很可能遭不測,因為“陳其美、應桂馨這幾天整天在商議這件事情,即使像我(沈翔雲)這樣的親近之人,也不能夠參與機密,偶然聽到他們之間的幾句對話,也是關於宋教仁的,而且他們說話的神情語氣都不好看!”  今日來看,造成悲劇的不僅是宋教仁本人的性格,更是民國肇造,袁世凱北京政府與國民黨之間,以及國民黨內部對於如何確立新生國傢未來政治參與結構、制度的兩種尖銳矛盾。南京臨時政府的《政府組織大綱》原規定的是總統制,待臨時大總統由孫中山讓給袁世凱之後,《臨時約法》即改為內閣制,以便架空袁世凱,通過國民黨在議會中的多數,保證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當時輿論即批評所謂約法是對人立法。確實,民初的立憲,從《臨時約法》到《天壇憲草》,一切圍繞著權力軸心展開,不是為建國奠定黨派中立的制度性權威,而是一場政治權力的角逐。國民黨在民初議會中占據壓倒性優勢,政治氣勢如日中天,卻被社會輿論譏諷為“革命元勛”,政治實踐中表現出十足的排他性,這種“舍我其誰”的狹隘氣質在滿腔憲政民主熱情的宋教仁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1913年1月8日,他在國民黨湖南委員會歡迎儀式上發表演講,公開宣稱“為今之計,亟須組織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須有政黨內閣,今國民黨即處此地位,選舉事若得勢力,自然成一國民黨政府,兄弟非小視他黨,因恐他黨不能勝任,故不得不責之國民黨員……”楊度曾批評說:“民國立憲之權操於民黨,民黨之所謂立憲,亦非立憲也,不過藉立憲之手法,以達革命之目的而已。”國民黨自有其達到革命目的、不惜以手槍炸彈發難的傳統,而袁氏北京政府也不脫其舊制度官僚習慣非常手段處置的本色,矛盾激突中,雙方都難免重拾舊路。  在此大背景下,一心主張立憲政治從而兩方樹敵之宋氏遭遇刺殺,實則不可避免。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喬冠華晚年悲劇源於“兩個女人和一段婚姻”?

  “世人皆欲殺,我意獨憐才”喬冠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外交傢,其鬱鬱以終的結局,曾令許多人感到惋惜。他的第二任夫人章含之女士在《我與喬冠華》和《跨過厚厚的大紅門》兩書中的自述,更令這種結局染上瞭一層淒美的悲劇色彩。  導致喬冠華晚年悲劇的原委,研究者往往就一些人事關系作出推測,當事人則語焉不詳。章含之曾談及自己被毛澤東點將調入外交部後,未能如願到新聞司當發言人、且發展一再受阻的人事原因:  後來得知,那是已在外交部集聚瞭相當權勢、我當時視為朋友的毛澤東的那位遠房親戚所決定。從我入部那天起,我就已陷入瞭她的擺佈之中。  從我調去美大司受阻一事,我已明白,外交部的人事權,尤其是涉及中美關系這樣的部門,越來越由部內兩位毛主席身邊的人掌握。我隱約地感到外交部情況比較復雜,恐怕不是久留之地。  書中所說的這兩位特殊人物,當然是指先於章含之到外交部工作的王海容、唐聞生。她倆本是章的好朋友,但自她進入外交部後,友誼演變成競爭;章嫁給喬冠華之後,更與各種權力鬥爭糾纏在一起,令關系日趨復雜。關於高層權力鬥爭,章女士曾談到“我犯過兩次大的錯誤。那錯誤是為瞭生存”,並有如下表述:喬冠華與章含之相差22歲  第一次就是這1973年的深秋。就在京城蕭瑟落葉的時節,人民大會堂的某個廳堂裡進行著一場無情的較量。除去那些本性邪惡的一小撮之外,卷入其中的每個人都在經受著一場嚴峻的考驗,是挺身而出維護正義與公正還是為瞭自己的生存妥協退讓,隨波逐流。幾年後,我曾經為自己和冠華辯護說那是時代造成的悲劇,我們既沒有參與策劃也沒有陷害他人。  所謂第一次錯誤,系指1973年喬冠華反戈一擊批判周恩來之事。1975年下半年“反擊‘右傾翻案風’”開始以後,喬、章在外交部與兩位通天人物的“內戰”趨於白熱化,又產生瞭章所說的第二次錯誤:  我們在1975年底面臨又一次更大的政治風浪時決心拼命一搏,再不能像1973年那樣軟弱,以一大批老幹部再次受壓為代價來換取自己政治上的安全。誰能料想本意要為公正一搏換取至少是外交部一個良好政治環境的意圖卻又導致瞭另一次錯誤。在當時的條件下,雖知這是孤註一擲,但為瞭部內的一大批善良的老、中、青幹部,我和冠華貿然決定拼出自己的政治生命也要與外交部造反人物決裂,制止在部內又一次興風作浪,換取真正的安定團結。但我們過於幼稚,過於天真。其結果是我們自己落入瞭深深的陷阱.這無疑是一次大錯,但今天的我隻對1973年的錯誤常常自責,而對1975-1976年的錯誤卻處之泰然,因為我和冠華是為瞭一個良好的願望決心冒此風險的。  歷史的書寫不同於外交辭令,章女士似有難言之隱,其自述又缺乏文獻上的證據,令真相顯得撲朔迷離。  導致喬冠華晚年悲劇的原委,研究者往往就一些人事關系作出推測,當事人則語焉不詳。有人說“喬老爺”毀於“兩位小姐(王、唐),一段婚姻(章)”;章女士則屢屢提及:“因為我有著很強硬的‘關系’,我隻要不受他(喬)的牽連,我的事業會很順利。”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一紙禦狀  粉碎“四人幫”之後,“王張江姚專案組”於1976年12月編印瞭《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黨集團罪證(材料之一)》。其中在“‘四人幫’大搞陰謀詭計,妄圖打倒周恩來、康生同志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的標題下,有章含之於1976年4月25日寫給毛澤東的信及影印件,用鋼筆書寫在5頁白紙上,全文如下:  去年夏季我們曾聽到一件誣告江青、春橋同志的事件。現在想來,這是鄧小平在幕後策劃的。現將事件經過向主席報告:  去年夏天,大約八月,一天晚上,海容、小唐兩位同志來找我說有件事要瞭解。她們說她們去看瞭康生同志。是鄧小平帶話給她們說康老想見她們,後來康老的秘書直接打電話與她們聯系約時間。小唐說她們請示瞭主席,主席同意後她們才去的。  接著,她們說康老病很重,恐不久於世瞭,因此有件心事要托她們轉報主席。康老說,江青、春橋兩同志歷史上都是叛徒,他曾看過春橋同志的檔案,是江青同志給他看的。康老要海容、小唐找兩個人去瞭解情況,一個叫王觀瀾、一個叫吳仲超。康老說這兩個人可以證實江青、春橋同志是叛徒。海容、小唐說她們想問問喬冠華同志是否認識王、吳二人。喬說他隻知有此二人,並不認識。她們又說,聽說江青同志的歷史叛徒材料在三十年代香港、華南的報紙上有登載,問喬當年在華南工作是否見到過這類消息和文章。喬說他隻見過生活上對江青同志的攻擊,從未見過涉及政治叛變這一類的東西。關於春橋同志的情況喬說他完全不知道。當時我說文化大革命期間聽說上海有一派貼過大字報說春橋同志是叛徒,後來被壓下去瞭。  當時我們都勸王、唐兩位不要替康老傳這些活。我們說如果康老有事向主席報告,他可以口授他的秘書寫下來,而不應該叫兩個不瞭解情況的年輕同志傳這種活。我當時說尤其關於江青同志這些話更不應該傳,這樣做客觀上矛頭是對著主席的。小唐說他們這些老同志不會把江青同志的事擴大的,不過她應當退出政治活動,將來叫她養老,去看看她還是可以的。  以後我們再也沒有問起此事。但是在她們談此事後不久,有一次在人大會堂宴會散會時,我見到一個行動有點困難的老年人。正巧海容走過,我問她此人是誰。她說“這個人就是吳仲超。”不知這是否是她有意安排吳出席宴會的。  以上情況特報主席參閱。  含之一九七六年四月廿五日  專案組還對這封信件加瞭如下按語:  喬冠華和他的老婆章含之經過一番密謀策劃,由章含之出面,於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寫瞭一封名義上給毛主席,實際上送給瞭江青的告密信,密告康生同志揭發江青、張春橋是叛徒。江青氣急敗壞,寫瞭一大篇話,惡狠狠地污蔑周恩來同志、康生同志、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和堅持同“四人幫”鬥爭的同志是什麼“大、小艦隊”,瘋狂叫囂:“吃的(得)飽飽的、睡的(得)好好的,打一場更大的勝仗!”江青所謂的“更大的勝仗”,就是要把堅持毛主席革命路線的中央領導同志統統打下去,“四人幫”篡權復辟。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這本專案材料的編印時間,距“四人幫”被捕僅兩個月。康生仍算正面人物,按語保持著“文革”式語言,皆不足怪。康生揭發江青、張春橋的真實目的,以及這兩人在歷史上是否算叛黨,史傢盡可繼續考證。  導致喬冠華晚年悲劇的原委,研究者往往就一些人事關系作出推測,當事人則語焉不詳。有人說“喬老爺”毀於“兩位小姐(王、唐),一段婚姻(章)”;章女士則屢屢提及:“因為我有著很強硬的‘關系’,我隻要不受他(喬)的牽連,我的事業會很順利。”  孤註一擲  這封“告禦狀”的信,章女士在上述兩書中均未提及。筆者所感興趣的,則是她寫這封信的目的。研讀後略作歸納,信中包含瞭如下要素:  一、事後覺悟到康生通過海容、小唐誣告江青、春橋事件,是鄧小平幕後策劃,所以要向主席揭發;  二、海容、小唐曾向老喬調查江青、春橋的歷史,喬表示完全不知道;  三、我們(喬、章)堅持原則,勸海容、小唐不要替康生傳話,章特別指出關於江青的話尤其不能傳,因為客觀上矛頭是對著主席的;  四、小唐對江青有議論(應當退出政治活動養老),海容涉嫌有意安排證人吳仲超出席人民大會堂宴會。  這封信似可作為打開喬冠華晚年厄運之謎的一把鑰匙。喬在歷史上跟隨周恩來工作多年,又在1974年隨鄧小平出訪美國;寫信時間正值1976年“天安門事件”二十天後,此前康生、周恩來已先後去世,全國處於“批鄧”高潮,“四人幫”暫居上風。遞交後也曾收效一時,令江青對這兩位小姐暴跳如雷。  毛澤東對此信的表態及其逝世後“四人幫”的倒臺,提前結束瞭喬冠華的政治生命。在1976年12月2日的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對此曾有如下說明:  經華主席、黨中央批準,這次會議任命黃華為外交部長,免去喬冠華的外交部長職務。  在當時“凡是”思維的主流政治背景下,毛澤東對章含之這封以“我們”口吻來信的批評,已足以形成對喬冠華致命的一擊。  有人說“喬老爺”毀於“兩位小姐(王、唐),一段婚姻(章)”;章女士則屢屢提及:“因為我有著很強硬的‘關系’,我隻要不受他(喬)的牽連,我的事業會很順利。”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晁蓋是怎麼死的?水滸中註定死的悲劇英雄

  晁蓋是怎麼死的?熟讀水滸的人都知道晁蓋死於史文恭之手,然而再往深處去回味,我們會發現晁蓋不是死在史文恭手裡,其實是死在瞭自己人手裡。他的死亡,顯示瞭梁山政治鬥爭的殘酷與悲涼。就晁蓋本人來說,在他身上有一個結,這個結解不開,就隻有死亡這一條路。  劉唐、公孫勝這些江湖遊民,聽說大名府留守梁中書有十萬貫財寶押送給當朝太師蔡京,立即就想到瞭東溪村的晁蓋,並美其名曰將這些財寶送給他。連私塾教師吳用聽說瞭這個消息後,都給學生放瞭假,跑到晁蓋傢裡,商量起搶劫生辰綱的事情。吳用這個小知識分子很有水平,他設法把阮氏兄弟拉下瞭水,並用活瞭白勝這個棋子,在黃泥岡智取瞭生辰綱。劫案事發後,由於宋江通風報信,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氏兄弟等七條好漢投奔王倫。在梁山上,吳用成功地策反瞭林沖,上演瞭一場大火並,智多星的綽號,他真的當之無愧。給粱山帶來十萬貫投資資金的晁蓋,毫無爭議地坐上瞭第一把交椅,成為梁山的第二任首領,並由此開啟瞭晁蓋時代。  十萬貫生辰綱到手後,新的梁山事業有瞭屬於自己的第一桶金,晁蓋的使命其實已經完成。他任梁山“一把手”時的班子,純粹是過渡性質的。在他身上凝結著一個義氣與政治沖突的死結,過度的義氣使他保持著與朝廷的距離,造成瞭他政治上的短視。名義上的山寨寨主,並不等於事實上的“一把手”。沒有辦法,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弄潮兒,都有自己的時代英雄,這是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歷史更迭的規律。等到眾好漢劫法場將宋江迎上山後,梁山的權力中心便開始悄悄轉移,山寨上貫徹的完全是宋江的權力意志。宋江的上山,標志著梁山新時代開始。   晁蓋肯定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成為過渡性人物,不明白自己怎麼就會被架空瞭。其實他是一個過分講義氣而忽視政治權謀的人,在梁山上大部分人企圖向朝廷靠攏的情況下,領導梁山事業的發展,就成瞭他生命無法承受之重。當被架空的晁蓋,終於明白瞭自己在梁山中的尷尬處境,懷著滿腔的悲憤帶兵出征時,我們完全可以預見此行的結果。  晁蓋能夠操柄梁山,完全是吳用一手策劃的結果。吳用雖然隻是個小學教師,但卻不甘心做個“老九”。他心裡那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種子,一直在尋找萌發的契機。搶劫瞭生辰綱後,他看到瞭在亂世中建功立業的機會,然而晁蓋的表現,使他感到瞭自己前途進一步發展的困境。晁蓋和眾兄弟上瞭梁山以後,為王倫的好吃好喝好招待所迷惑。“不是王頭領如此錯愛,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報。”聽瞭晁蓋的傻話,吳用一個勁冷笑。這冷笑裡似乎充滿瞭鄙視。晁蓋不太高興“先生何故隻是冷笑,有事可以通知。”吳用說:“兄長性直,隻是一勇,你道王倫肯收留我們?”吳用對晁蓋“隻是一勇”的評價代表瞭他的心聲,他比誰都明白晁蓋身上的死結,晁蓋隻是一個張飛般的勇夫,要想實現自己的夢想,隻有期待劉備式人物的出現。  這個人物就是宋江。厚道是常人的美德,義氣是江湖人的根本,但這些是成大事者的致命缺點。宋江具備謀事者所應有的厚黑素質,而晁蓋沒有。在宋江被押送江州的途中,晁蓋把他“請”到瞭山上,想讓他落草為寇,宋江說什麼都不願意,他說:“小可不爭順瞭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瞭不忠不孝的人在世,雖生何益。”宋江作為一個能吏,有著和吳用一樣的政治抱負。對這一點晁蓋沒有看出來,吳用卻是心有靈犀。晁蓋對宋江的遠大志向根本就不明白,他完全按照江湖的規矩來對待宋江。江州劫法場一役,晁蓋親自帶隊,幾乎率領瞭梁山泊全部頭領,遠征江西九江,把宋江救上山。宋江回鄆城接父親上山,晁蓋不放心,先派戴宗下山打探,然後又親自帶瞭六個頭領來接應。聽到宋江有難的消息後,他派戴宗上山傳令,隻留下吳用等幾個人看傢,出動瞭三十多個頭領,再一次把宋江迎接上山。  為瞭報答宋江的救命之恩,晁蓋幾次準備禪位讓賢。這種胸襟氣度,可以說是義薄雲天。然而,宋江要的不是讓,他要的是爭。靠自己打拼來的天下,做起來才名正言順,有滋有味。在吳用的配合下,宋江一步步架空晁蓋,等晁蓋明白過來,大勢已去。憂憤中的晁蓋領軍出戰,犯瞭冒進的錯誤,結果被史文恭的毒箭射傷,白白丟瞭一條性命。在臨死前,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留下一份政治遺囑,惡心一下宋江。遺囑隻會對道德人物有約束力,對梟雄式人物根本不起作用,否則很多歷史將會以另外的面貌出現。這份遺囑的後果是,他沒有進入梁山一百零八將名單中,被終身剝奪瞭政治待遇,隻留下瞭一尊牌位,終日享受著毫無意義的香火。  王倫采取瞭關門主義是死,晁蓋采取瞭開門主義也是死;王倫排斥異己是死,晁蓋五湖四海也是死。無論兩個人采取什麼政策,他們的悲劇其實早已註定。我們不必過分責備宋江,對他進行道德上的苛求。宋江是梟雄,是他的出現才重新開啟瞭一個嶄新的時代,梁山集團發展才有瞭新的轉機。非常幸運的是,晁蓋死在瞭史文恭手裡,可以流血不流淚,如果有一天他看見自己某位兄弟的一把刀,像殺死王倫那樣狠狠地插入他的胸膛,那才叫真正的悲劇。  王倫被林沖所殺,卻被晁蓋坐瞭首領之位,這是因為他的勢力最大,並且由於打劫瞭生辰綱,擁有瞭劫富濟貧的政治資本;而晁蓋死於史文恭之手,由盧俊義實現瞭他的政治遺願,卻被宋江坐瞭首領之位,這也是因為宋江的勢力最大,有瞭“替天行道”的政治資本。相關閱讀推薦:《水滸》並非農民起義:梁山好漢上山前身份揭秘《水滸傳》九天玄女之迷 實為宋徽宗之女!施耐庵是哪個朝代的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資料介紹《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介紹 水滸傳人物綽號揭秘:四大名著《水滸傳》人物綽號被誤傳千年?

揭秘言慧珠的悲劇命運 一代名伶最終上吊自殺

  導讀:言慧珠說話行事,從來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及對象,總是呼嘯來去,旁若無人,說話又過於直爽,絕不顧及他人臉面,極容易得罪人。這樣的性格也最終導致瞭她難以回避的悲劇命運。  2007年歲末,在事隔整整40年之後,一個曾經美艷無比卻又落寞不已的名字再次被人們提起,她就是聞名全國的京劇“坤旦皇後”,被戲劇大師梅蘭芳譽為自己“最得意的女弟子”的名伶言慧珠。  “坤旦皇後”  1919年深秋的北京,被譽為京劇“四大須生”之一的言菊朋傢添上瞭一位女公子——言慧珠。當時,言傢生活並不算富裕,但清王族之氣韻猶存。皮黃、丹青、詩詞……傳統士大夫文化浸潤著這一傢老小的生活。或許是從小便受到傢庭熏陶的緣故,言傢的幾個子女(長子言少朋、兒媳張少樓、二女言慧珠、次子言小朋、兒媳王曉棠、幼女言慧蘭、女婿陳永玲、孫子言興朋)分別從事著京劇、昆曲、電影、話劇、評劇等諸多藝術行當。而其中最具光彩的,就是言慧珠。   生就一個“美人胚子”的言慧珠,在少年時期便顯露出我行我素、恣情任性的個性來。她出奇地愛看戲,不光看,還要高聲吆喝,起勁鼓掌,儼然一位慣於“捧角兒”的豪門太太。面對娛樂小報上“言二小姐如癡如狂”、“小姐狂捧男角”等花邊新聞,大膽潑辣的她滿不在乎,依然故我。  到瞭17歲,出水芙蓉般的言慧珠羽翼豐滿,她再也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輟學,著魔般地正式下海學戲。按照梨園界的說法,17歲少年的骨骼已經基本定型,很難再按照原來的那套“唱念做打”的身段功夫來訓練,但言慧珠認準道路之後,就義無反顧。她在短短3年的時間裡,就擁有瞭過人的紮實武功,加之其獨有的甜美嗓音,俊美嫵媚的舞臺扮相,居然勝過瞭專業科班出身的演員。1939年,20歲的言慧珠隨父到上海演出《扈傢莊》,高大又苗條,艷麗又純潔的外形,眉宇間蕩漾著一股難得的英氣……頓時令她在角兒雲集的大上海一炮而紅。  成功之後的言慧珠並沒有停止對藝術的追求,她初學程(硯秋)派,繼而覺得梅(蘭芳)派更適合自己。為瞭學得梅派藝術精髓,她想要拜在“梅花書屋”門下,成為梅蘭芳的高足。但此事決不簡單,當時梨園界的習慣,男旦藝人一般很少願意收正式的女弟子,程硯秋更是終身不收女學生。言慧珠為入梅門,真可謂煞費苦心。她先是結識瞭梅府的重要幕僚許姬傳等人,博得他們的好感。再後,又取得瞭梅蘭芳千金梅葆玥的信賴,通過講故事等辦法哄得這個可愛的小女孩成天圍著“言姐姐”轉。她的思慮不可謂不周密,因為要梅蘭芳親授說戲,如無梅傢子女在側,日子一久難免生出閑言碎語。通過這許多的努力,言慧珠終於如願以償。1943年,在上海馬思南路87號梅宅,言慧珠正式拜梅蘭芳為師,並在日後成為梅門最出色的女弟子之一。  拜師後的言慧珠不僅在梅傢抓住每一個機會向老師學戲,遇到梅先生演出,更是不肯輕易放過。1945年抗戰勝利後,梅蘭芳復出登臺唱戲。不管演多少場,言慧珠絕對是場場必到,風雨無阻。當時的劇場永遠有一個座位為她準備著,待梅蘭芳演出開場前幾分鐘,她才緩緩進場,永遠揚著頭,高跟鞋響著清脆的節拍,唯恐全場不知道“言二小姐”的到來。坐下之後,她往往先不看舞臺,而是挺著脖子用眼睛向前後左右掃射一遍,接著抬起手理理鬢角,打開手包,用小鏡子照著補妝,撲粉抹紅,旁若無人。直到梅蘭芳出場,她一下子如同變瞭個人一般,極為用心地盯著老師,決不放過每一個細節。言慧珠不時用筆記錄,情到深處甚至不顧臺下眾目睽睽,極為投入地跟著老師一起比劃,如癡如醉。這樣執著專註的學藝精神,令言慧珠的梅派青衣幾可亂真,加之其特有的女性美,更在梅派的基礎上,獨創一格,融會中西。可以說,言慧珠獨有的現代氣質使得那一時期的京劇旦角形象更為時尚化瞭。  面對弟子對自己藝術的執著追求,梅蘭芳極為贊賞。但對於言慧珠喜怒形於色,大愛大恨、不顧世俗的“大小姐脾氣”,梅蘭芳也是極為憂慮的,他曾多次講:“言慧珠演《巴黎聖母院》最合適瞭。”的確,言慧珠說話行事,從來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及對象,總是呼嘯來去,旁若無人,說話又過於直爽,絕不顧及他人臉面,極容易得罪人。這樣的性格也最終導致瞭她難以回避的悲劇命運。相關閱讀推薦:民國軍閥第一才子 文武兼長精書法的徐樹錚民國驚天詐騙案:蔣介石宋子文全被農民忽悠民國版“奶茶妹與強東哥”:趙四小姐與張學良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 生活奢侈使用牛奶洗澡圖解民國時期十大“巾幗佳人”的傳奇人生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公私合營  1949年5月27日,上海響起瞭震天的爆竹聲。這一天,言慧珠一反常態,不施脂粉,穿著儉樸,打扮得如同女學生一般,興沖沖地趕到瞭南京路,在歡迎解放軍的群眾之中,跟著大傢一起扭起瞭秧歌,唱起瞭歡歌。她是由衷歡迎人民當傢作主的新時代的,但在新中國成長的風風雨雨中,言慧珠的強烈個性令她永遠扮演著某種“低能兒”的角色。  建國初期,言慧珠依然幻想著能夠和自己的老師一樣,自己挑大梁,私人組班進行演出。她集編、導、演於一身,把《梁山伯與祝英臺》、《春香傳》等題材搬上瞭京劇舞臺。接著,她組成瞭“言劇團”,帶著新劇目巡回演出,取得瞭空前的轟動,單她一個人的收入就有好幾萬。  不久之後,我國進入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新階段”,戲班陸續實行“公私合營”。言慧珠盤算的個人組織班社的那一套完全行不通瞭。那時,像李玉茹、童芷苓等上海有名的坤旦已先後參加瞭上海京劇院,成為國傢幹部,每月工資在千元以上。政治上光榮,生活待遇也很好。萬般無奈的言慧珠最終不得不提出申請,要求“國營”。她先後在許多國營劇團中落腳,甚至還曾來到北京,希望參加中國京劇院。但由於種種原因,始終都沒有得到重視。性格倔強、要強的她碰壁之後一度還曾有過輕生的念頭,經搶救之後又再次回到上海,參加瞭上海京劇院的工作。   當時的上海京劇院,已經有李玉茹、童芷苓兩位頭牌花旦,加上言慧珠,頓時成瞭“三足鼎立”的局面,言慧珠的演出機會自然不會很多。從1956年5月到1957年5月,整整一年時間,言慧珠隻演瞭13場戲,這令愛戲如命的她頓生“進瞭京劇院,戲都唱不成”的牢騷。加之她身上特有的“大牌”優越感,對誰都不願迎合,甚至不願和周信芳院長配戲,如此處世,自然結下一大群冤傢對頭。  1957年5月初,上海召開整風運動座談會,邀請知識界、文藝界、科技界知名人士對政府提意見。早就按捺不住的言慧珠想到自己這幾年的處境,立馬把“我要演戲,讓我演戲”的心聲大大發泄瞭一通,並在1957年5月9日的《文匯報》全文刊出。這為她惹來瞭麻煩,不久,“整風”轉入“反右”,言慧珠的心聲成瞭“發泄不滿情緒”、“猖狂向黨進攻”,加之她一向容易得罪人,冤傢很多,在關鍵時刻居然誰都不肯來幫她一把。惶惶不可終日的言慧珠迷失瞭方向,不知何去何從。最終,在周恩來總理與當時上海市文化局局長徐平羽的保護下,言慧珠花瞭整整3個月,作瞭極為認真的深刻檢討,最終過關,沒有被戴上右派的帽子。  藝術聯姻  不久,言慧珠出人意料地與京昆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結合瞭。兩人年齡相差將近20歲,性格上一個熱情如火,一個柔順似水,完全迥異。之所以走在瞭一起,更多的是因為藝術上的需要。  應該說,事業上言慧珠是極有遠見的。但凡與藝術相關的人和事,她是從不輕易放過的。早在1955年,俞振飛自香港被請回上海的時候,言慧珠就千方百計地想跟他學昆曲。1957年,經文化局批準,她又調至由俞振飛擔任校長的上海戲曲學校,被任命為副校長,從此改唱昆曲,正好和俞振飛搭檔。俞振飛喪偶之後,直率的言慧珠窮追不舍,1960年,言慧珠辦理瞭離婚手續,兩個月後,經過當時上海市委領導批準,她與俞振飛正式結為夫婦。婚宴當天,真可謂熱鬧非凡,學生們、名流們圍聚“華園”,唱曲為賀。可就在當天晚上,這對“老夫少妻”就為瞭一點點小事發生瞭不愉快。在今後的日子裡,這對性格差異巨大的“藝術夫妻”更是沒少不開心。應該說,這段婚姻對言慧珠與俞振飛而言,都是並不圓滿的。  對於這段令人詫異的婚姻,言慧珠是有著自己的想法的。她一到瞭戲校,就漸漸有瞭這個念頭。一方面,她想得到一個博學多才的男人為晚年伴侶;另一方面,她似乎也有借重俞振飛的藝術地位,提升自己的藝術水準與聲譽的意願。這是愛情與現實的雙重考慮與相互作用的結果,它直接來自言慧珠獨特又復雜的性格。果然,在藝術上,言慧珠與俞振飛開創瞭近代昆劇舞臺上生旦絕配的最佳組合,他們合作排演瞭國慶十周年獻禮劇目《墻頭馬上》,更帶著合作的《百花贈劍》訪問歐洲各國長達半年之久,所到之處無不大受歡迎。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生命終曲  經歷瞭“反右”之後的言慧珠盡管僥幸過關,但在政治上,她卻依然毫無長進,我行我素的脾氣並沒有因此而改變。1961年12月,由她和俞振飛帶隊的“上海青年京昆劇團”訪問香港並舉行公演。在香港,言慧珠的“明星意識”一下子又被喚醒瞭,不僅燙瞭當時最時髦的發型,還在後臺當場找來裁縫,為她量身定做短旗袍,珍珠項鏈、翡翠鉆戒又再度回到瞭她的身上、手上,盡管已是42歲的年齡,舉手投足卻始終吸引著全場的目光。  她是幼稚的,沒有體會到張揚背後會面臨的險峻,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她不懂得收斂與改變。在香港,她公然提出“自己與俞振飛要輪流演大軸,排名不分前後”,甚至還無知地欣然接受瞭一位“臺灣朋友”不懷好意的“出海遊覽”邀請,急壞瞭當時的負責人,連遠在北京的周恩來總理也被驚動瞭,“慧珠要走,就真的讓她去吧。”周恩來對於這位我行我素慣瞭的絕世女子,卻也無可奈何。  最終,在香港方面的刻意安排下,言慧珠選擇瞭參加另一位老朋友的聚會而放棄瞭出海遊覽。其實,她根本不明白出海遊覽意味著什麼。還有一次,在香港的百貨公司,言慧珠為獨子言卿清挑選玩具,不諳世事的她偏偏選中瞭一架美國出產的玩具飛機……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對於言慧珠而言再正常不過瞭,但放在當時的環境來看,卻又是顯得如此令人咋舌。果不其然,在香港之行結束後,人還沒回到上海,言慧珠就在半路上受到瞭批評。   1964年,江青親自掛帥,擊響瞭京劇大演現代戲的鑼鼓。言慧珠為此特意排演瞭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現代戲《松骨峰》。誰知江青得知後,放出話來:“叫言慧珠別演啦!好好閉門思過,休想到我這裡沾邊!”一句話,讓言慧珠再也沒有機會登臺,塑造新的舞臺形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俞振飛與言慧珠作為上海戲曲學校的兩大領導,首當其沖受到沖擊。面對洶湧的大批判,夫妻二人垂眉低首,常常在院子裡一站就是幾小時。他倆還被罰清掃廁所,因俞振飛平素為人和藹,能隨遇而安,常常有人悄悄幫忙,日子並不太難過。但對言慧珠就完全不同瞭,她平時鋒芒畢露,本來對她有好感的就沒幾個。如今,原本光彩奪目的她落魄到勞動改造的地步,怎不令人泄恨?隻要見她直直腰,稍息片刻,就會引來大聲責罵。夫妻性格不同,竟能生出截然相反的境遇來,令人唏噓不已。  更可怕的是,造反派先後數次對“華園”進行瞭毀滅性的抄傢。他們把言慧珠塞在燈管裡、藏在瓷磚裡、埋在花盆裡的鉆戒(多達幾十枚)、翡翠、美鈔、金條(重18斤)、存折(6萬元)都掏瞭出來,甚至連天花板都捅破挑穿。言慧珠一生唱戲的積蓄,頃刻成空。  言慧珠再也沒有求生的欲望,最終,一條唱《天女散花》時使用過的白綾結束瞭這個隻有47歲的美麗女子坎坷多姿的一生。“言慧珠的一輩子活得太超前瞭,時代跟不上,歷史不允許,她沒有生路!”著名戲曲理論傢龔和德先生心痛卻真誠地說出瞭這番令人刻骨銘心的話,為這位風華絕世的一代名伶唱出瞭最後的挽歌。  “慧珠二姐的藝術不是她個人的,是那麼多藝術傢對她無私培養的結果。這麼好的藝術,5分鐘不到,就再也沒有瞭!”在2007年冬日的紀念會上,言慧珠的弟媳,著名藝術傢王曉棠少將飽含熱淚地說道:“我唯一想說的,就是希望慧珠的學生們,今後無論面對多大的困境,都千萬千萬要好好活下去!”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用情如用劍:揭秘漢武帝劉徹後妃們的悲劇命運

  漢武帝的後妃們: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使漢王朝空前鼎盛強大,可謂雄才大略,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封建帝王之一。可是,他和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樣,也是個“荒淫之主”、“無情郎”。他的後妃夫人,無一人能得善終,都逃脫不掉冷遇、幽居甚至被殺害的淒慘結局。  陳阿嬌囚死  班固《漢武故事》雲:“數歲,長公主嫖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即劉徹)曰:‘欲得婦。’長公主指左右長禦百餘人,皆雲不用。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否?’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成語“金屋藏嬌”即緣此。長公主便是劉徹的姑媽劉嫖,阿嬌即陳阿嬌,乃是劉嫖的女兒,劉徹的表姐。後來,在姑媽劉嫖的努力下,劉徹7歲被立為太子,阿嬌也被立為太子妃。劉徹在17歲那年即帝位,立阿嬌為皇後,兩人也曾耳鬢廝磨,卿卿我我。  可是,好景不長。阿嬌雖是天生麗質,終沒有給劉徹生下一男半女。劉徹滿肚子不如意,又寵幸另一個女人衛子夫。阿嬌知道後,那種嫉妒之火,無法遏止。她絞盡腦汁,要奪回失去的寵幸。她讓巫女楚服在皇宮設壇請神,作法念咒。劉徹最討厭巫蠱,他察覺後,立即將楚服梟首於市,株連被殺者300餘人。據《漢書·外戚傳》載,劉徹治罪阿嬌,“皇後失序,惑於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   可憐兮兮的阿嬌,終日以淚洗面,愁悶孤寂。她聽說劉徹喜歡司馬相如的文章,便用黃金百斤,請司馬相如為之作《長門賦》,想以哀婉淒切的文章,感動劉徹回心轉意。還是辛棄疾說得極是:“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劉徹另有新歡,樂在溫柔鄉中,真可謂“但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阿嬌倚閭相望,苦苦期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公元前110年,這個美麗的囚犯,終於死在長門宮,年僅三十八九歲。相關閱讀推薦:最懂男人心:令好色漢武帝至死不忘的佳人是誰?李夫人是怎樣成為漢武帝寵妃的? 李夫人的故事漢武帝皇後被廢長門的真正原因:漢武帝廢後之謎漢武帝母親王娡是如何拋棄丈夫進宮當皇後的?西漢最牛釘子戶郭解拒遷 漢武帝曾出面幹預拆遷趙充國是誰? 西漢武帝時期名將趙充國生平介紹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衛子夫自盡  陳皇後被冷落後,劉徹常到姐姐平陽公主傢。平陽公主知道弟弟所好,將眾多的美女召來,供劉徹挑選。可是,劉徹看來看去,竟無一中意女娃。姐姐難以巴結討好弟弟,便令人洗盞更酌,喚來歌伎衛子夫唱曲勸酒。沒想到,劉徹頓時眼睛火亮,席間,兩人便眉目傳情。劉徹以更衣為由,命衛子夫隨之入尚衣軒,兩人遂於軒中初試雲雨。  平陽公主知道弟弟已寵幸衛子夫,便趁機奉送入宮。劉徹欣然笑納,賜平陽公主黃金千斤。衛子夫入宮後,生三女一男,男則為劉據。劉徹喜得龍子,於公元前122年,立劉據為太子,冊衛子夫為皇後。自此,女奴兼歌女的衛子夫便時來運轉,平步青雲。衛氏傢族也因之而勢傾全國。時有民謠曰:“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劉徹是個喜新厭舊的主,如白居易所說:“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歲月無情,如花似玉的衛子夫也日見色衰,再也吊不起劉徹的情欲。此時,直隸繡衣使者(相當京都警察廳長)江充素與太子不和,為防太子登基報復,便惡人先告狀,誣陷太子參與巫蠱作祟。劉據知道老爸最忌巫蠱,於是,便一不做二不休,親自舉兵收捕江充。可是,太子兵敗,江充陰謀得逞。劉據在朝廷的追逼下自縊而死。衛子夫聽到太子失敗的消息,隻得戰戰兢兢地交出皇後禦璽,然後懸梁自盡。但劉徹餘怒未消,遂誅滅衛氏三族,處決太子的幕僚,數萬人倒在血泊之中,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巫蠱之獄”。  李夫人身後  據《漢書·孝武李夫人傳》:“延年待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李延年是宮廷樂師,為討得劉徹的歡心,舉薦的這位傾國傾城的“北方佳人”,便是他的妹妹。劉徹很快予以召見,此女果如李延年所言,體態優美,婀娜生姿,能歌善舞,舉止宜人。劉徹喜上眉梢,立即封為夫人,升李延年為協律都尉。   李夫人入宮後,劉徹大加寵幸,生一男,是為昌邑王。可是,李夫人偏偏命薄,難以消受浩蕩皇恩,入宮不久便沉疴在床,形體枯槁,容顏憔悴。劉徹多次親臨探視,李夫人都以被蒙頭,拒而不見。她對自己的妹妹說:“我是因貌美而得寵,如今色衰也就寵衰。皇帝所以要看我,是要看美麗的女人。一當看到現今的樣子,他一定會厭惡而唾棄。”  李夫人死後,劉徹的腦海中還是那個楚楚動人的俏佳人。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國裡的袁紹怎麼死的?揭秘英雄袁紹的悲劇人生

  袁紹怎麼死的?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出身世傢大族汝南袁氏,袁傢自其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的兒子袁京為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為司空、司徒太尉,袁湯的兒子袁逢亦至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亦至司徒、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達五人,故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袁紹初為司隸校尉,於初平元年(190)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擊敗瞭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  袁山松書記載,袁紹為袁逢的庶子,因袁逢的哥哥袁成早逝,袁逢就將袁紹過繼給袁成。袁逢另有一子袁術,所以血緣上,袁紹、袁術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如由繼承關系來看,也可以說是從兄弟。   紹自少喜結交當時上層社會的豪爽之士。188年,以虎賁中郎將的身份被舉薦為司隸校尉,成為漢靈帝新建立的西園八校尉的領袖。少年折節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靈帝死,大將軍何進與西園八校尉之首的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宦官,事泄,何進被殺,袁紹率軍盡誅宦官,主持朝政。董卓專權,袁紹政見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為勃海太守、祁鄉侯。  初平元年(190),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關東軍盟主,自號車騎將軍。統率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董卓不久被殺。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並。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後又奪得青州、並州。建安四年(199)消滅幽州公孫瓚。至此袁紹已據黃河下遊四州,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東漢勢力最強的北方諸侯。不久袁紹被冊封為大將軍、太尉,總督冀州、幽州、並州、青州,成為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實際統治者。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監軍沮授、謀士田豐勸其進屯黎陽,據守黃河,以逸待勞,遣精騎以騷擾曹軍,俾不出3年可擊敗曹操。而以郭圖、審配為代表的一部分將領主張迅速決戰。袁紹采納後者的意見,五年,發佈討曹檄文,率十萬精兵進軍黎陽。袁紹與曹操決戰於官渡,大敗,主力七萬多被消滅,隻與其長子袁譚帶800多親隨敗回河北。兩年後慚憤病死,諸子亦敗滅,所據之地盡並於曹操。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袁紹的謀士:讓曹操最佩服最惋惜的人是誰?袁紹的兒子是互相殘殺死的嗎?袁紹有幾個兒子袁紹如何平定並州的?並州是怎麼被袁紹占領的公孫瓚與袁紹為何翻臉?公孫瓚和袁紹誰厲害袁紹聯軍討伐董卓之戰:為什麼要共同討伐董卓?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國演義中,袁紹出身名門望族,門生故吏遍佈朝野,有四世三公的美稱。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率先舉起反董大旗,聯合18路諸侯討伐董卓。先後吞並冀州、幽州、並州、青州,為中原地區非常有實力的諸侯之一。官渡之戰中,袁紹戰敗,損失慘重。  那麼,袁紹怎麼死的呢?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元氣大傷,兩年後慚憤病死。   袁紹一生中錯失的幾大良機:  1.18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袁紹未能及時給先鋒將軍孫堅提供補給,導致孫堅在白馬要塞戰敗,損失慘重。  2.董卓遷都長安途中,袁紹未能猛力追殺董卓。  3.大漢天子逃出長安前往洛陽途中,下詔讓諸侯們前去勤王,袁紹沒有去,錯失良機。  4.曹操攻打駐守徐州的劉備時,袁紹未能趁勢攻取許昌。  5.官渡之戰時,袁紹坐失良機,讓曹操抄瞭後路,屯糧重鎮被曹操焚毀。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劉盈的悲劇人生:一個攤上狼爸蛇媽的可憐皇帝

  劉盈是劉邦的嫡子,劉邦死後繼位為皇帝,即漢孝惠帝。劉盈當瞭7年皇帝,死的時候隻有二十四歲。作為皇帝,劉盈當皇帝不算最短,活的年齡也算不上最小,可要是說起皇帝的可憐來,絕對要算上他一個。又因為他是歷史上第四位皇帝,所以他又是第一個讓人可憐的皇帝。這其中的原因,就是他既攤上瞭一個狼爸,又有一個毒如蛇蠍的媽。一個普通人雖不能選擇自己的爹媽,但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而作為帝王的兒子,他甚至連自己的道路也不能選擇。後人給劉盈定性是柔弱,豈不知這柔弱性格的形成正是與狠如狼的爹和毒如蛇的媽有著直接的關系。劉盈在短暫一生中沒有做什麼惡事,死後被謚號為“惠”,所以才讓人覺得尤為可憐!  小時候差點兒被扔到亂軍當中  劉盈生於公元前211年,在他之前,劉邦還有一個非婚生的兒子劉肥。劉邦當時僅僅是一個泗水亭長,薪水不高,他這人又好結交人,所以傢裡的生活很不寬裕。因此,母親呂雉隻好帶著他和他的姐姐一起下地幹活兒。當然,劉盈六歲的時候就到瞭關中,這個時候的劉盈大不過四五歲,這麼小是幹不瞭什麼活兒的,母親把他帶到地裡,無非是能看到他放心罷瞭。劉邦當瞭漢王,回軍平定三秦以後,很快地攻進瞭項羽的西楚王國都城彭城。可是,項羽一個回馬槍殺回來,立刻被打得大敗而逃,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是一邊追趕劉邦,一邊把呂雉和劉邦的老爹劉太公捉去瞭。可是不知什麼原因,劉盈和姐姐竟然沒有同母親、爺爺在一起?劉邦乘著馬車快速的逃跑,竟然就遇到瞭這一雙兒女,趕車的那個夏侯嬰就把他們抱上瞭車。因為馬已經非常疲乏,再加上這麼兩個人,這車子跑得就更慢。後面有追兵,劉邦特別著急,為瞭能快一點兒跑出險境保住自己的性命,劉邦竟然用腳把兩個孩子踢下車去。哺乳動物最兇猛的時候就是有人要動它的幼崽,連那些食草動物都知道遇到食肉動物自己擋在前面,劉邦為瞭自己活命,竟然把兒女踢下車去,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爹呀!都說是虎毒不食子,這個比虎還毒的爹竟然把兒女踢下車去。如果是一次還算是一時糊塗,可這個劉邦竟然好多次的把他們姐妹倆踢下車。夏侯嬰不幹,一次一次地把兩個孩子抱上車,而這個當爹的還很生氣,竟然有十幾次想殺瞭這個夏侯嬰。   據說獵人打獵不害怕碰到群狼,因為隻要你能夠打死其中一隻,這些狼就會把這隻死狼吃掉。都說是“鷺鷥不吃鷺鷥肉”,就是再兇猛的動物都不會吃同類,唯獨狼例外。這時候的劉邦,可真是一個狼爸爸。這時候假如兩個孩子被丟棄在車下會是什麼結果?滿目荒野,到處亂兵,他們姐弟倆活下來的可能性能有幾何?人傢的孩子看見瞭爸爸就感覺到瞭安全,可是這兩個孩子看到這個說是他們的爸爸的人,不僅不如趕車的這個大叔,甚至比那些遍地的亂兵都兇。  長大一些當上太子差點兒被廢  劉盈在漢二年(前205)六月被立為太子,駐守在櫟陽。過瞭兩年,母親也來到瞭自己身邊。從這時算起到劉邦當瞭皇帝大封功臣這幾年,大概是劉盈最好的幾年時光吧?這時候,天下雖然還在打仗,但戰火主要是在成皋以東,關中這塊地方還算平靜。尤其是那個看不上他的爹正在前方打仗,不在身邊。可是這種好日子不長,當瞭皇帝安定下來的劉邦又琢磨著廢掉這個太子,要立另一個兒子劉如意。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太子被廢意味著什麼,但是他的母親知道。呂雉為瞭他的太子之位甚至不惜給臣子下跪,可見當時內心是個什麼樣子。當劉盈看到母親那種驚恐萬狀的樣子,他的內心又會是怎樣!一個既幫不瞭母親又救不瞭自己的人,剩下的隻有讓人覺得可憐。相關閱讀推薦:親生兒子劉盈死瞭呂後為什麼假哭?劉盈死亡真相漢惠帝劉盈為什麼娶外甥女為妻? 漢惠帝皇後是誰漢惠帝死後誰繼位?漢惠帝劉盈為何會英年早逝漢惠帝劉盈的皇後是誰?漢朝漢惠帝劉盈皇帝是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當瞭皇帝卻發現,自己這個媽毒如蛇蠍  在眾多大臣的堅持下,劉盈總算是保住瞭太子之位最終當上瞭皇帝。可是,這個母親卻隻是把他當做一個小孩子,什麼事情都要替他管。如果說,囚禁戚夫人是後宮裡的事情,這個沒有皇後的後宮還歸太後管的話,那麼調趙王進京,這就是皇帝的事情瞭。當然,太後要管皇上的事情也有個理由,這時候的皇帝劉盈還不滿二十歲,還算不上是一個成年人。  劉盈的母親呂太後派人調趙王劉如意進京,使者往返瞭很多次都沒有調成。不是這個趙王劉如意有多大的膽子,而是他有一個強硬的相國建平侯周昌。這個周昌不但抗命,而且還把太後的陰謀給捅破瞭。周昌對使者說:“高皇帝把趙王托付給我,趙王年紀還小。”那意思是說,這事不是趙王說瞭算,而是我周昌說瞭算。接著說:“我聽說太後怨恨戚夫人,想把趙王召回去一起殺掉,我不能讓他前去。況且趙王又有病,不能接受詔命。”這個周昌為什麼有如此大的膽子呢?前面說過,呂雉身為皇後給一個臣子下跪,那個人就是周昌。劉邦把廢太子的事情拿到朝堂上議論,這就是把事情挑明瞭,和劉邦爭辯最激烈的就是周昌。周昌當時任禦史大夫,位列三公九卿,位高權重。劉邦問他理由是什麼?他說:“我的口才雖然不太好,但我期……期……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陛下您雖然想廢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堅決不能接受您的詔令。”就這樣,躲在一旁偷聽的呂後知道瞭這個周昌,就給他行禮致謝。劉邦知道瞭天下人心,隻好把劉如意封為趙王。但他很是擔心他死後這個兒子被殺,就把最為堅決擁護劉盈為太子的周昌調任為趙國丞相。他的想法是,一旦將來呂後要對趙王下手,有周昌擋著,呂後當不能太過難為這個周昌。可是他低估瞭自己的這個老婆,呂後調不動趙王,就把周昌調走,這樣,趙王就不得不進京來面見皇太後。  漢惠帝劉盈知道自己的母親會對這個兄弟不利,就親自到城外去接他。回到宮裡,就讓他和自己同吃同睡,好好地加以保護。可是,太後是鐵瞭心要置這個趙王於死地的,即便劉盈是隻老虎,也會有打盹的時候,何況他也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有一天清晨,劉盈要出去打獵,由於這個劉如意太幼小,不能早起,劉盈出去瞭,如意留在瞭宮中。太後知道瞭這個消息,就派人拿去毒酒讓劉如意喝下。等到劉盈回來,趙王劉如意已經死瞭。  回到宮裡的劉盈看到弟弟的死,一定會意識到自己的這個母親是多麼的毒辣,但他不會想到,更加毒辣的事情還在後邊。   趙王死後,呂雉可以放心大膽地對付戚夫人瞭。她讓人砍斷瞭戚姬的手腳,挖去眼睛,熏聾耳朵,再灌上啞藥,然後把她扔到豬圈裡,說這是一頭“人豬”。不知道呂雉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幹瞭這麼一件滅絕人性的毒辣的不能再毒辣的事情,她還要自己的兒子劉盈前來觀看。一個柔弱的劉盈,一個仁惠的劉盈怎禁的這種慘絕人寰的事情!當她知道這頭“人豬”就是戚夫人的時候,他大哭起來,因此病倒一年有餘。如果說劉盈的病是因為驚悚於曾經美麗的戚夫人和眼前這頭怪獸一樣的人反差是如此之大,倒不如說是他驚悚於自己為什麼會攤上這麼一個毒辣的母親。他派人捎信兒給這個親娘說:“這不是人幹的事情,我作為您的兒子,從此再也不能治理天下瞭。”  漢惠帝劉盈從此消沉,每天飲酒作樂,放縱無度,再也不管朝政。大概這個毒如蛇蠍的媽正中下懷吧,這樣她正好可以掌握著朝廷大權。不過,不管這個呂雉如何歹毒,有一件事情她是無論如何也說瞭不算,那就是劉盈正式的妻子皇後沒有生育。要說這個劉盈可憐,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吧。他的這個妻子,竟然是自己的親外甥,就是劉盈親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有一點很明白,人們畏懼這個毒如蛇蠍的女人,反過來更加可憐這個劉盈。後來呂太後死瞭,大臣們聯合誅殺瞭諸呂,與呂後沾邊的幾乎都被殺瞭,比如她妹妹呂媭和樊噲生的兒子樊伉也被殺瞭,而這個孝惠皇後卻沒有被殺,很大的原因也就是人們可憐她吧。  人攤上這樣的狼爸和毒如蛇蠍的媽,很難會有個快樂舒暢的時候,皇帝也不例外。劉盈就是這樣憤懣滿胸卻無處訴說,慢慢在鬱鬱寡歡中死去,死的時候隻有二十四歲。這樣的年紀死去,不是被推翻,不是被殺,不得不讓人心生憐憫。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飛將軍李廣:一個被性格決定命運的悲劇將軍

  悲情飛將軍李廣:李廣(?—前119),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人。文帝時,參加反擊匈奴攻略的戰爭。景帝、武帝時曾任隴西、北地、右北平等郡太守,匈奴畏之稱為“飛將軍”。公元前119年,隨衛青攻匈奴,因無向導迷路失期,自縊身亡。李廣的兒子李敢、長孫李陵,也都是一時名將。  我對李廣有一點偏好,因為書上說:“李廣老,數奇。”這意思是說李廣運氣不好,命中註定不能封侯。李廣一輩子沒有封侯的機會,最後還自殺瞭。這位飛將軍會騎馬,善射箭。據說他夜裡看到一隻老虎,一箭射過去,第二天早上發現,原來是石頭。力道之大居然足以穿石!  漢朝的國都長安位於今天的西安,西邊和北邊共有六個郡。這些位在長安西邊跟北邊的六個郡,因居於邊境,郡裡的年輕人幾乎都會騎射,政府對他們特別優待,交的稅也少一點。所謂“六郡良傢子”,就是六個郡裡面好人傢的孩子。他們通常自備弓馬,敵人來犯,良傢子以義勇軍參戰。李廣就是由此途徑參軍,最後出任將軍。他是當時最有名的軍人,曾擔任右北平太守,戍守在今天的北京附近,負責防守邊境的長城。   漢朝跟匈奴打瞭很多次仗,李廣常常率領小部隊主動出擊,幾十個人、幾百個人就沖出去,常有斬獲。當然也有被抓的時候,他便趁敵人沒有防備時逃出來,即使被綁在馬上,居然還可以奪過旁邊胡人的馬,跑回漢營來。有一次,匈奴的大軍在前面,他才幾十匹馬、幾十個騎兵,還故意徐徐慢行,讓匈奴搞不清楚他背後是不是有伏兵,不敢動他,隻好退走,他則安安全全地回來瞭。這些都是很瞭不起的事情。相關閱讀推薦:飛將軍李廣為何終身不得封侯 李廣是常敗將軍?李廣簡介 漢景帝劉啟時期的飛將軍李廣生平李陵簡介 西漢將領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生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衛青、霍去病這兩個人是討伐匈奴的主將。以漢朝的角度看,稱得上是成功的將領,每個人都帶過幾萬大軍出征,而且終於將匈奴擊敗瞭。但西漢時匈奴並沒有全敗,整個匈奴的衰敗還要再過兩百年。  衛青、霍去病這兩個人都不是六郡良傢子,也不是行伍出身。衛青的姊姊是漢武帝寵愛的夫人,霍去病則是衛青的外甥,他們是以外戚的關系得到信任帶兵出征。霍去病有句名言:“匈奴未滅,無以傢為!”意思是說,匈奴還沒消滅,我哪裡能結婚?但是又有“陣前將士半生死,將軍帳裡又歌舞”來描寫他當將軍時的情景,所以我們知道他是享福的將軍。  他們成功在哪裡?原本漢朝的國力就強到可以打敗匈奴,衛、霍兩人唯一的優勢是皇帝的充分信任。漢朝的損失多大呢?三次出兵,損失大得很,這還不包括自己帶著馬一起跟著去的義勇軍。所以這是漢朝傾全國之力來打的仗。得到充分信任的親貴所帶的兵,是傾盡全國之力,拼資源,也拼決心。  今天在西安城外,可以看到霍去病的墓,墓旁就有馬踏匈奴像,一座祁連山的模型,匈奴人癱在地上,一匹戰馬踩在他身上。霍去病的墓,可說是漢朝至今最出風頭的一個墓,可曉得是為什麼嗎?因為霍去病的名字有“去病”二字!許多百姓因而流傳摸他的像可以治病,從傷風咳嗽到癱瘓都去摸他一下,霍去病墓上的石頭馬被摸得亮光光的,兩千多年來,天天有人去摸,怎能不光啊?這個運氣也是奇怪的,陜西附近的人都認為他是“醫神”,而不隻是戰馬嘶鳴、戰功赫赫的青年將領形象。   漢朝大軍討伐匈奴,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大將各率五萬人出去征戰的時候,卻讓李廣率偏師別道領兵。李廣很不高興,他認為自己是全天下最有名的戰士,匈奴稱他為飛將軍,為什麼派他率偏師?結果,人傢大軍打瞭勝仗回來,他卻迷瞭路,困在沙漠裡。按照漢朝的規定,沒有完成使命的,回來要接受軍法審判。他說自己這麼大歲數瞭,還有臉接受軍法審判嗎?於是自殺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雖然大傢一直哀悼這位英雄人物,但我們來看看他失敗的原因何在。李廣確實是個戰士,卻不是稱職的將領。他是帶兵打仗的人,還輕舉妄動,隨時帶著幾十人、幾百人沖出去,這是不對的。將領應該要守住大部隊。漢時一個郡的規模,至少有一萬騎兵,這一萬騎兵是訓練有素、有部務、有編制、有紀律的軍隊;而大將的責任是指揮大部隊,不是逞個人英雄。  當時有位將軍叫程不識,他的部隊從來不打大勝仗,也從來不打大敗仗,永遠是一整批出去,退兵也是一整批慢慢退下來,左右前後,整個部隊的旗號整整齊齊,無大勝亦無大敗。兩人相比之下,程不識的功名遠不及李廣,也不像李廣那樣讓人佩服,但他是真正的將領;李廣則不是將領,隻是個戰士。所以漢武帝、衛青說李廣“數奇”,說他運氣不好,其實是迷信。

史上最“牛”女子竟嫁給三位皇帝:是幸運還是悲劇?

  史上唯一嫁給三位皇帝的女子!在正史記載中,歷嫁三位皇帝的女子,唯南北朝時期爾朱英娥一人。  然而,三任丈夫帶給她的不是榮耀、幸福、真愛,而是一幕幕幽怨悲憤、爾虞我詐和世態炎涼。在爭權奪利的博弈裡,在血腥恐怖的政變中,在虛情假意的屋簷下,爾朱英娥如同一葉扁舟,一顆棋子,一個象征,被隨意安插在歷史的某個截面。如果說,王朝更替,後妃的災難往往隨夫君一起降臨。這些後妃成為他人之妻後,道不盡無窮的心酸和淚水,那麼一身侍三帝的爾朱英娥則是不幸女人中最不幸的一位女人。  在正史記載中,歷嫁三位皇帝的女子,爾朱英娥一人。從孝明帝元詡的偏妃,到孝莊帝元子攸的皇後,再到神武帝高歡的別室,在爭權奪利的博弈裡,在血腥恐怖的政變中,她倔強的生命,也最終隨著高歡的離去而悲壯隕落。  爾朱英娥,生年不詳,北秀容(今山西朔縣)人,北魏權臣爾朱榮之女。北魏遷都洛陽後,整個王朝在歌舞升平中迅速腐化下來,軍隊的戰鬥力也大大衰減。為瞭鎮壓邊境的六鎮叛亂,孝明帝不得不依靠驍勇強悍的爾朱榮。叛亂平息後,孝明帝為瞭表示寵遇,不僅為爾朱榮加官進爵,而且將爾朱英娥納入後宮,成為一名偏妃。雖然有幸成為皇帝的女人,但孝明帝除瞭和母親胡太後爭權,就是和他最寵愛的潘妃喝酒,別的女人很少能夠得到寵愛。幾年的孤苦寂寞,讓正處於花季妙齡的爾朱英娥,一天天成為鬱鬱寡歡的深宮怨婦。   北魏武泰元年(528),孝明帝密令爾朱榮領兵進京助他奪權,胡太後聞訊後將其毒死,並逼迫爾朱英娥等眾妃出傢為尼。旋即,爾朱榮以討伐胡太後為名發動“河陰之變”,將胡太後等兩千餘人投入黃河淹死,擁立元子攸為皇帝,即孝莊帝。爾朱榮是個野心勃勃之人,為瞭監視孝莊帝,控制北魏王朝,進而謀求自立,他命女兒蓄發還俗,並逼迫孝莊帝將爾朱英娥立為皇後。起初,孝莊帝考慮到爾朱英娥曾是孝明帝的妃子,按輩分是自己的堂嬸,心裡極不情願。爾朱榮便授意旁人引經據典,力勸皇帝要認清形勢,孝莊帝隻得就范。  從受氣的妃子搖身變成正牌皇後,爾朱英娥一時風光無限。爾朱英娥本來就性格爽直,如今有瞭父親為她撐腰,脾氣變得更加暴躁,動輒給孝莊帝臉色看,夫妻關系一直不太好。孝莊帝是一條血性十足的漢子,雖然表面上對爾朱榮、爾朱英娥唯唯諾諾,聽之任之,但無時無刻不想搬掉壓在他頭上的這兩座大山。後來,爾朱英娥懷孕瞭,而孝莊帝鏟除爾朱榮的計劃也隨之誕生,即以爾朱英娥和她肚裡的孩子為誘餌,騙爾朱榮進宮,然後伺機殺掉。爾朱英娥,從爾朱榮安插在女婿身邊的一顆棋子,轉型成為孝莊帝鏟除嶽父的一張王牌。相關閱讀推薦:康熙皇帝一生不可公開的四大暴行!康熙暴政事件歷史上唯一死後被砍頭的皇帝 頭顱當盛酒器萬歷皇帝一日寵九妃的下場如何? 明神宗結局怎樣皇帝死後宮女們如何為帝王守陵? 古代守陵文化清朝嘉慶皇帝圓明園遇刺案之謎:誰是真正刺客?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北魏永安三年(530),爾朱英娥懷孕九個月時,孝莊帝派人向爾朱榮道喜,謊稱皇後生下皇子,請他進宮慶賀。爾朱榮聽後大喜過望,不顧親信的勸告和提醒,毫無防備地帶人奔入皇宮。見到孝莊帝,未等爾朱榮開口,孝莊帝手下兩人便提刀殺瞭過來。爾朱榮馬上驚起,直奔禦座想挾持孝莊帝抵抗。早就“橫刀膝下”的孝莊帝用刀順勢直刺其腹,一代梟雄應聲斃命,隨行人員皆被殺。翻身後,孝莊帝對爾朱英娥還算心慈手軟,畢竟皇後肚子裡的孩子是他的親骨肉。遭此變故,爾朱英娥的傲氣蕩然無存,換來的則是朝不保夕的恐懼。  孩子出生後,孝莊帝很興奮,“大赦天下,文武百僚泛二級”,爾朱英娥懸著的心總算放瞭下來。然而,僅過瞭兩個月,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率兵殺進洛陽,要為爾朱榮報仇。由於“事出倉卒,禁衛不守”,孝莊帝被擒,皇子被殺。幾天後,孝莊帝也被縊死。痛失愛子和夫君,爾朱英娥肝腸寸斷,精神恍惚。不久,高歡控制瞭北魏局勢。為瞭平衡各方面利益,高歡納瞭很多高門女子為別室,其中就有爾朱英娥。高歡雖然未曾稱帝,但他卻是北魏王朝的實際掌權者,又是北齊王朝的草創者,而且死後被追尊為“神武皇帝”,堪稱一代帝王。  高歡對爾朱英娥非常恭敬和尊重,史載“神武納為別室,敬重逾於婁妃,見必束帶,自稱下官。”高歡對爾朱英娥如此,可見她在高歡心目中的分量。當然,分量歸分量,愛情是愛情,這是兩碼事。夫妻之間的生活氣氛搞得如此莊重厲穆,隻能證明一件事,這兩個人並不是正兒八經過日子。對於高歡來說,爾朱英娥的象征意義遠遠大於實用價值。前朝皇帝的老婆都成瞭他的女人瞭,北魏乃至後來的東魏王朝誰還能比他大?受夠瞭前兩任丈夫傀儡似的窩囊氣,爾朱英娥對高歡的男子漢氣概相當滿意,並為高歡生下瞭高浟和高凝兩個兒子。   後來,爾朱英娥厭倦瞭這種虛情假意,索性再次出傢為尼。高歡出資為她建瞭一座寺廟,“後為尼,神武為起佛寺”。東魏武定五年(547),高歡染病去世,身在佛門的爾朱英娥早已看破紅塵,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悲傷。高洋建立北齊後,封高浟彭城景思王,爾朱英娥也被封為彭城太妃。過去的都過去瞭,該瞭的都瞭瞭,爾朱英娥原以為能伴隨青燈古佛安安靜靜地度過餘生,不料高洋“狂酒,將無禮”。如果爾朱英娥是個柔弱女子倒也罷瞭,可她偏偏是一個“引長弓斜射飛烏,一發而中”的武林高手,所以死活不從,“遂遇禍”。  北齊天保七年(556),爾朱英娥為瞭捍衛貞潔,竟死在瞭高洋的刀下。從深宮幽怨到頤指氣使,從寄人籬下到以死抗爭,生命中的喜樂煩憂,人世間的愛恨情仇,爾朱英娥甘苦自知。爾朱英娥的命運,隨著傢族的興衰而轉折,隨著丈夫的更換而起伏。她一生三次嫁人,經歷瞭初婚的抑鬱、再婚的悲喜和三婚的淡泊;她一生身處三朝,見證瞭北魏的覆亡、東魏的沉淪和北齊的崛起。她的遭際,在歷史的變遷中,在歲月的沖刷下,被記載於史的不過寥寥數語。然而,她有幸嫁給三位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分頁:2/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爾朱英娥如何三次嫁皇帝  第一次婚姻——嫁給北魏孝明帝  爾朱英娥最初嫁給北魏孝明帝做妃子,封為“嬪”。婆母靈太後專橫,對妃嬪們很壓制,因此她一直沒有生育。孝明帝母子權力沖突很嚴重,武泰元年(528年),靈太後竟殺死瞭自己的親生兒子、年僅19歲的孝明帝,然後立孝明帝剛剛出生的幼女元姑娘為皇帝,不久又改立臨洮王世子三歲的元釗為帝,並命令孝明帝的妃嬪們全部做瞭尼姑。靈太後的做法引起野心勃勃的大軍閥爾朱榮(爾朱英娥父親)的不滿。不久,爾朱榮制造瞭“河陰之變”,將胡太後、剛剛繼位年僅3歲的幼主元釗投入黃河淹死,又殺死二千多名皇族和大臣,由此控制瞭北魏的朝廷。  第二次婚姻——孝莊帝  爾朱榮一直圖謀稱帝自立,但怕眾人不服,就擁立元子攸為帝,把大女兒爾朱英娥從尼姑庵接出,立為孝莊帝的皇後。爾朱英娥個性強直,依靠父親的威勢,對丈夫很不客氣,一旦丈夫對嬪妃們過於親近時她就呵斥說:“天子由我傢置立,今便如此,我父本日即自作,今亦復決?”  永安三年(530年),爾朱英娥懷孕將產。孝莊帝不甘心做傀儡皇帝,借爾朱英娥生子之機,殺死瞭入宮探望外孫的爾朱榮,爾朱榮的長子爾朱菩提(爾朱英娥的弟弟)等30人隨之入宮,也都被伏兵所殺。

孫尚香與劉備悲劇式婚姻:被夫利用 與兄決裂

  在正史之中,孫尚香和劉備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悲劇式的。演義之中有些不同,最大的變化就是孫尚香對愛情對婚姻的態度。  正史之中,孫夫人不甘於做劉備的夫人,隻因哥哥逼迫才勉強答應。做瞭劉備的夫人之後,對劉備也相當冷淡,劉備甚至不能隨意出入孫夫人的府邸(婚後孫夫人單獨一處居住)。可有時候又不得不見面,劉備就在內裡穿上軟甲,外面在套上尋常服飾,帶上單體作戰能力超常的趙雲,才敢進入孫夫人府邸。就算是如此,進入孫夫人房中,劉備也是心中發寒。  演義之中,劉備入川之後,孫夫人帶走阿鬥一事和正史相同。當時,劉備離開已經數年,夫妻之間已經名存實亡,但在新婚不久,劉備在東吳的那段日子,兩人的婚姻,確實可以稱為美滿。  雖然劉備已經年近五十,孫尚香不過是十八歲的妙齡女子,可吳國太也好,喬國老也好,大傢都覺得,劉備的年紀不是一個問題,自古以來,評價男人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其事業。當時的劉備,官拜左將軍,有著大漢皇叔的名爵,更擁有荊州四郡,數萬兵馬。可以說,劉備同學一俊遮百醜,何況,劉備除瞭年紀大點,其他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優秀,相貌人品(表面看來)都沒得挑。   當然,吳國太是吳國太,丈母娘滿意不等於新娘子滿意。可書中也提到,孫尚香向來有大志,非英雄不嫁,劉備是英雄,既然得嫁給英雄,那其他的就不要多計較瞭。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嘛。總體來說,孫尚香還是很滿意這門婚事的。  並且,從一出場,羅貫中筆下的孫尚香就是一個有著濃重三從四德尊重婦道的女人。孫尚香和劉備之前並不相識,可成婚之後,孫尚香卻墜入愛河,對劉備百依百順,完全是一個二十四孝妻子。演義中也提到孫尚香房中滿是刀槍劍戟,殺氣森森,可當劉備進入,覺得很不自在的時候,孫夫人笑著說:“廝殺半生,尚懼兵器乎!”雖然有些嘲笑的意思,可還是命人將所有的刀劍全部撤走,讓丫頭也都解下刀劍再來服侍。為瞭丈夫的感受,連十多年來的生活習慣都放棄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為何劉邦一統天下而劉備卻最終敗亡?混人的藝術 羅貫中筆下劉備的十大名言大盤點揭秘:孫尚香為什麼沒有給劉備生孩子劉備生命中最愛的一個女人是誰?劉備有多少老婆劉備是仁主嗎?他誤食女人肉後是什麼反應?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可是,孫尚香再怎麼愛劉備,也換不回劉備同等的愛,別說同等,就算是一半,十分之一的愛也換不回來。兩人的婚姻,從一開始就註定瞭是一個悲劇;純情善良的孫尚香,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個受傷害的女人。而這一切,都源自劉備的所謂的天下,所謂的雄心。演義之中雖然照搬正史對劉備的評價,稱其為“世之梟雄”。  所謂梟雄,就是做事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粗度演義往往不能發現。若細細品味,單在劉備逃離荊州一節中,劉備的醜陋面目就有所暴露。為瞭完成自己的志向,劉備對妻子用盡瞞和騙,用一個接一個的謊言,一次有一次的演戲,愚弄孫尚香的情感。  確實,周瑜和孫權對劉備沒安好心,招親東吳本就是一場戲,不想被諸葛亮一封錦囊搞得弄假成真。周瑜一計不成又生二計,想用奢靡的物質享受迷惑劉備,用美女柔情軟化劉備。應該說,劉備有些迷糊,劉備一生經歷瞭無數的刀光劍影,也曾經做過獨當一面的徐州牧,可無論在哪裡,過的都是提心吊膽的日子。   現在幸福生活從天而降,自然有些找不到北瞭。可是,劉備畢竟是劉備,怎麼可能被糖衣炮彈輕易打垮。隻是,回歸荊州需要時機,於是,劉備暫且享受孫權的奢華生活,享受孫尚香的柔情蜜意。這一切,孫尚香並不知情。在這位江東“公主”看來,哥哥完全是一番好意,而夫君也溫柔體貼,一切都是那麼美滿。  轉眼就是過年,趙雲看看和諸葛軍師約定的時間到瞭,打開瞭第二個錦囊。趙雲來到孫尚香府上,請求見面,一見劉備之後,裝作大驚的樣子,說曹操派大軍進攻荊州,劉備再不回去指揮,恐怕荊州就要失去。劉備何等聰明,一看趙雲的娥樣子,就明白不過是諸葛亮的計策。劉備身在孫尚香府上,身邊無處不有孫夫人的心腹,一舉一動都有人向孫尚香回報。劉備開始盤算如何脫身。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劉備在荊州有五百護衛,可這五百人面對東吳大軍,無異於杯水車薪,完全不頂事。趙雲是世之虎將,可以保護劉備一時,要想從東吳逃回荊州,千難萬難。吳國太和喬國老雖然器重自己,可一旦知道劉備要離開,進而威脅到東吳的地位,必然不再支持。眼前可以利用的就隻剩下夫人孫尚香瞭。  劉備知道,有無數雙眼睛在背後看著自己,既然這樣,就不如演一出戲給孫尚香看。  劉備交代趙雲,自己要和夫人商量。劉備在告訴那些密探,無論何時,自己和孫尚香都是一條心,什麼機密也不會瞞著孫尚香。趙雲也很聰明,馬上說,不能告訴孫夫人啦,孫夫人萬一和是她哥哥說起,我們就回不去瞭。不如今天晚上我們偷偷出城,晚瞭就不行瞭。可劉備還是堅持,告訴趙雲,你先下去,自己再想想。  劉備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演技精湛,估摸著孫夫人進門,眼淚立刻就下來瞭。孫尚香很擔心,問丈夫為何煩惱。劉備說:“念備一身飄蕩異鄉,生不能侍奉二親,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今歲旦在邇,使備悒怏不已。”劉備不提自己想要回荊州的事情,雖然成婚幾個月,但孫尚香究竟是不是從心底願意跟隨劉備,劉備沒有把握。萬一孫尚香是支持哥哥孫權的,那麼,聽說劉備想要回到荊州,告訴哥哥孫權,那劉備就隻有死路一條瞭。於是,劉備欺騙孫尚香,想到遠離故土,沒有祭祀祖宗,心中慚愧。   孫尚香早就聽到丫環的稟告,本來還在猶豫要不要同意丈夫回鄉,可看到丈夫竟然不敢和自己提起荊州受到進攻的事情,心裡很是鬱悶。孫尚香說:“你休瞞我,我已聽知瞭也!方才趙子龍報說荊州危急,你欲還鄉,故推此意。”劉備看到妻子已經中計,開始施展第二步計劃,“苦肉計”。  堂堂皇叔劉備竟然對著妻子下跪,愁眉苦臉的說:“夫人既知,備安敢相瞞。備欲不去,使荊州有失,被天下人恥笑;欲去,又舍不得夫人:因此煩惱。”在劉備的敘述中,自己沒有偷偷離開,並非不能,而是不舍得!開始,孫尚香還為丈夫隱瞞自己而感到委屈,現在聽瞭劉備的解釋,心中立刻釋然,並且更同情敬佩起劉備來——自己的丈夫果然是一個有擔當,有抱負的男人!  於是,孫尚香主動提出:“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當相隨。”既然嫁雞自然隨雞,無論是刀山火海,自己也願意同去。孫尚香不過是一個年近二十的純情女子,而劉備卻是一個權謀機變第一流的諸侯,在劉備面前,孫尚香死瞭都不知道是為什麼。劉備告訴孫尚香,夫人能夠如此,自己十分感激,隻是吳國太和吳侯怎麼能夠放自己離開。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孫尚香一聽十分感動,世人都說劉備視妻子如衣服,看重兄弟之情卻經常拋妻棄子,自己當初也有這樣的顧慮,沒想到此時劉備竟說出這一番掏心窩子的話,就算是此刻死瞭,也是心甘情願。孫尚香說:“丈夫休得煩惱。妾當苦告母親,必放妾與君同去。”孫尚香覺得,母親必然能夠理解自己。  劉備立刻追問:“縱然國太肯時,吳侯必然阻擋。”確實,母親可以軟語哀求,可哥哥吳侯一貫是公私分明,絕不會為瞭私情而妨礙東吳江山。於是,孫尚香沉吟許久,終於答應,為瞭丈夫劉備,自己願意騙一次自己的母親,“妾與君正旦拜賀時,推稱江邊祭祖,不告而去,若何?”劉備一聽大喜,這樣的話,就可以脫離東吳啦。  一場精心計劃的潛逃計劃,在劉備的表演中,變成瞭難舍嬌妻,重情重義的感人故事。  當孫權派遣將領追擊劉備時,劉備處境艱難,趙雲讓劉備看瞭諸葛亮的第三個計策,劉備心領神會,繼續對孫尚香展開瞞和騙。   劉備告訴孫尚香:“昔日吳侯與周瑜同謀,將夫人招嫁劉備,實非為夫人計,乃欲幽困劉備而奪荊州耳。奪瞭荊州,必將殺備。是以夫人為香餌而釣備也。備不懼萬死而來,蓋知夫人有男子之胸襟,必能憐備。昨聞吳侯將欲加害,故托荊州有難,以圖歸計。幸得夫人不棄,同至於此。今吳侯又令人在後追趕,周瑜又使人於前截住,非夫人莫解此禍。如夫人不允,備請死於車前,以報夫人之德。”  劉備夠狠,之前,不過是利用孫尚香對自己的情感,現在卻攻擊孫尚香和其兄孫權。眼前情勢緊急,雖然有孫夫人隨行,有所謂吳國太的命令,可一旦吳侯孫權下死命令,劉備依然難逃一死,隻有激怒孫尚香,讓其和哥哥徹底決裂,鐵瞭心幫助自己,劉備才有逃脫可能。劉備講孫權周瑜是用計招贅劉備,說的是事實。可之後說是想幽困劉備而得荊州就有些誇大瞭,當時的孫權根本無力吞掉劉備,孫劉聯合才是兩傢主流。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至於說奪得荊州後必然殺掉劉備,更是一面之詞。隻要諸葛亮在,關羽在,東吳不可能奪得荊州,正因為劉備和孫權都清楚這一點,劉備才敢到東吳招親,孫權也才久久沒有動手。既然不可能攻占荊州,之後殺掉劉備就根本不會成立瞭。  再後來,劉備又說孫權根本就是把妹妹做誘餌,毫無兄妹之情,而自己則仰慕孫夫人豪邁胸襟,不懼萬死前來,極言孫權的卑劣,自己的偉岸。劉備精通撒謊之道,一個讓人相信的謊言,不能全是真話,全是真話就沒有殺傷力瞭;也不能全是假話,全是假話就沒有可信度瞭。隻有半真半假才讓人信之不疑。  孫尚香果然中計,大怒說:“吾兄既不以我為親骨肉,我有何面目重相見乎!今日之危,我當自解。”撕破臉的孫尚香完全站在瞭丈夫劉備一方,不顧一切的對抗哥哥孫權。歷盡千辛萬苦劉備終於來到江邊,看到浩浩江水,劉備“驀然想起在吳繁華之事,不覺淒然淚下”。

漢武帝劉徹的妃子盤點:漢武帝後妃的悲劇命運

  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使漢王朝空前鼎盛強大,可謂雄才大略,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封建帝王之一。可是,他和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樣,也是個“荒淫之主”、“無情郎”。他的後妃夫人,無一人能得善終,都逃脫不掉冷遇、幽居甚至被殺害的淒慘結局。  班固《漢武故事》雲:“數歲,長公主嫖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即劉徹)曰:‘欲得婦。’長公主指左右長禦百餘人,皆雲不用。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否?’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成語“金屋藏嬌”即緣此。長公主便是劉徹的姑媽劉嫖,阿嬌即陳阿嬌,乃是劉嫖的女兒,劉徹的表姐。後來,在姑媽劉嫖的努力下,劉徹7歲被立為太子,阿嬌也被立為太子妃。劉徹在17歲那年即帝位,立阿嬌為皇後,兩人也曾耳鬢廝磨,卿卿我我。  可是,好景不長。阿嬌雖是天生麗質,終沒有給劉徹生下一男半女。劉徹滿肚子不如意,又寵幸另一個女人衛子夫。阿嬌知道後,那種嫉妒之火,無法遏止。她絞盡腦汁,要奪回失去的寵幸。她讓巫女楚服在皇宮設壇請神,作法念咒。劉徹最討厭巫蠱,他察覺後,立即將楚服梟首於市,株連被殺者300餘人。據《漢書·外戚傳》載,劉徹治罪阿嬌,“皇後失序,惑於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  可憐兮兮的阿嬌,終日以淚洗面,愁悶孤寂。她聽說劉徹喜歡司馬相如的文章,便用黃金百斤,請司馬相如為之作《長門賦》,想以哀婉淒切的文章,感動劉徹回心轉意。還是辛棄疾說得極是:“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劉徹另有新歡,樂在溫柔鄉中,真可謂“但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阿嬌倚閭相望,苦苦期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公元前110年,這個美麗的囚犯,終於死在長門宮,年僅三十八九歲。  陳皇後被冷落後,劉徹常到姐姐平陽公主傢。平陽公主知道弟弟所好,將眾多的美女召來,供劉徹挑選。可是,劉徹看來看去,竟無一中意女娃。姐姐難以巴結討好弟弟,便令人洗盞更酌,喚來歌伎衛子夫唱曲勸酒。沒想到,劉徹頓時眼睛火亮,席間,兩人便眉目傳情。劉徹以更衣為由,命衛子夫隨之入尚衣軒,兩人遂於軒中初試雲雨。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平陽公主知道弟弟已寵幸衛子夫,便趁機奉送入宮。劉徹欣然笑納,賜平陽公主黃金千斤。衛子夫入宮後,生三女一男,男則為劉據。劉徹喜得龍子,於公元前122年,立劉據為太子,冊衛子夫為皇後。自此,女奴兼歌女的衛子夫便時來運轉,平步青雲。衛氏傢族也因之而勢傾全國。時有民謠曰:“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劉徹是個喜新厭舊的主,如白居易所說:“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歲月無情,如花似玉的衛子夫也日見色衰,再也吊不起劉徹的情欲。此時,直隸繡衣使者(相當京都警察廳長)江充素與太子不和,為防太子登基報復,便惡人先告狀,誣陷太子參與巫蠱作祟。劉據知道老爸最忌巫蠱,於是,便一不做二不休,親自舉兵收捕江充。可是,太子兵敗,江充陰謀得逞。劉據在朝廷的追逼下自縊而死。衛子夫聽到太子失敗的消息,隻得戰戰兢兢地交出皇後禦璽,然後懸梁自盡。但劉徹餘怒未消,遂誅滅衛氏三族,處決太子的幕僚,數萬人倒在血泊之中,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巫蠱之獄”。  據《漢書·孝武李夫人傳》:“延年待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李延年是宮廷樂師,為討得劉徹的歡心,舉薦的這位傾國傾城的“北方佳人”,便是他的妹妹。劉徹很快予以召見,此女果如李延年所言,體態優美,婀娜生姿,能歌善舞,舉止宜人。劉徹喜上眉梢,立即封為夫人,升李延年為協律都尉。  李夫人入宮後,劉徹大加寵幸,生一男,是為昌邑王。可是,李夫人偏偏命薄,難以消受浩蕩皇恩,入宮不久便沉疴在床,形體枯槁,容顏憔悴。劉徹多次親臨探視,李夫人都以被蒙頭,拒而不見。她對自己的妹妹說:“我是因貌美而得寵,如今色衰也就寵衰。皇帝所以要看我,是要看美麗的女人。一當看到現今的樣子,他一定會厭惡而唾棄。”  李夫人死後,劉徹的腦海中還是那個楚楚動人的俏佳人。……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火燒圓明園悲劇真相 英國人原計劃本是焚紫禁城

  導讀: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傢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之前英軍到處張貼佈告,宣佈搗毀圓明園的命令。  10月1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約翰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第60來復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向圓明園進發。米啟爾把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並一一指定瞭應予搗毀的建築物,包括圓明園(含長春園和綺春園)中所有的皇傢宮殿、花園,以及今天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宮殿和花園,甚至更遠處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約翰米啟爾爵士允許士兵們把所有能搬得動的東西全部搬走,據為己有。在遭焚毀之前,圓明園又經歷瞭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洗劫。英國人下手瞭,軍官們有組織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後勤軍需的搬運車全部被征用瞭,還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瞭很多大車。隨後的幾天裡,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處可見裝載得滿滿當當的大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鄧恩上尉毫不諱言地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獲。”  成群結隊的士兵們,分成小組,手持火把奔向圓明園各處縱火,圓明園內的建築大多以雪松建成,極易點燃。   “一根又黑又長的巨大煙柱直插藍天,表明行動已經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煙柱不斷擴展、變厚,越來越濃,給北京城罩上一層黑雲,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當我們接近圓明園時,大火發出駭人的劈剝和呼嘯聲。  日光透過濃煙,給花草樹木塗上瞭一層慘淡的色彩。暗紅的火光映照在往來忙碌的士兵臉上,使他們活像一群魔鬼,正在為舉世無雙的珍寶的毀滅而歡呼雀躍。”  “一處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礫攔住瞭我們的去路,大火已經殃及附近眾多的農民房屋。我們走出圓明園的大宮門,興奮中帶著一絲感傷,回首望去,隻見火苗跳躍著、飛舞著,像一道道飄動的垂花飾和花彩環,點燃並吞噬瞭一個個門扇。與此同時,一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從大宮門倒塌下來的屋頂那裡升上天空,給這幅火焰構成的生動畫卷加上瞭一道邊框,火舌呼嘯著,劈剝作響,仿佛為周遭的毀滅而歡呼。”  “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飄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西北方向吹來的輕風,將這濃密的黑雲刮到我們的營地上空,繼而推進到整個北京城。盡管都城與圓明園相距甚遠,但濃煙帶來大量熾熱的餘燼,一浪接一浪地湧來,落在大街小巷,無聲地述說和揭露皇傢宮苑所遭受的毀滅與懲罰。在這兩天裡,營地和圓明園之間,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圍的地區也是一片昏暗。”  “夜色溫柔,而圓明園裡,屋頂接二連三地坍塌下來,壓倒瞭燃燒中仍然挺立的墻壁,吐出大團大團的濃煙圓明園立刻呈現出一派混亂和劫後的荒涼,但宮中仍有大量可以搶走的東西,既然搶劫已經得到允許,大批無所事事的士兵把搶掠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每一個隱蔽的角落碰巧旁遮普團就這樣得到瞭一大筆金子,一個軍官據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當於九千磅之巨。”(據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英軍中校吳士禮等目擊者回憶)  姆吉牧師10月19日來到現場,他眼前浮現出另一番情景:兩天以前,步履沉重、悲傷肅穆的送葬隊伍,被害人質的棺材和棺材裡躺著的人他的憤慨頓時完全改變瞭對象!他驚呼道:“你轉過身來,看著剛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廢墟,心中充滿瞭喜悅。你歡呼道:‘好啊,感謝上帝,我們終於讓中國人明白他們到底犯瞭多大的罪。假如還有一座建築要燒毀,你將是第一個擎起火把的人。’”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孟托邦得知瞭英國人已經開始執行放火計劃。他在信中譴責英國人的行徑:“此時此刻,大火正在吞沒那些精美的寺院,而我曾對它們神奇的建造工藝嘆為觀止。這是與一個文明國度毫不相稱的復仇之舉,因為它毀掉瞭數世紀以來一直備受景仰的藝術品。”  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一開始還批評法國人的態度,因為法國人拒絕與他們一道焚燒圓明園:  “法國人拒絕合作,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野蠻行徑並加以譴責,但他們完全忘記瞭,主要的壞事還是他們幹的,他們不僅偷盜毀壞瞭宮中所有的藝術品,而且還讓他們的人放火燒掉瞭皇帝寢宮中最漂亮的廳堂。”  中國的目擊者同樣講述瞭大火之下的悲慘景象。他們痛心疾首地看著大火不僅吞沒瞭圓明園,還蔓延到海淀鎮裡的王公官員府郟  恭親王率領一批中國官員,在北京附近的一處小山丘上目睹瞭這一幕。接到恒祺的第一份報告後,他已經得知圓明園遭到瞭全面破壞,他無法掩飾自己的悲痛和氣憤,所有在場的人都痛哭流涕。  恭親王就搶劫圓明園事件向英法兩國特使提出的抗議,隻起到瞭更加堅定額爾金決心的作用。額爾金並非不知道圓明園是皇上最心愛的住所。他心裡盤算著大清朝廷對這座宮殿、園林和裡面的珍寶到底有多麼關心。這也是額爾金決心拿咸豐皇帝最心愛之物開刀,給他致命打擊的原因。相關閱讀推薦:中國人帶路:火燒圓明園悲劇的歷史真因 圓明園獸首是怎樣從水龍頭變成“國寶”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報復清政府  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是為瞭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虐待戰俘。1860年9月,英國外交官巴夏禮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小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瞭一個多月。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說18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  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勛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  英軍司令格蘭特給法軍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確地坦言:英法軍隊雖於10月初劫掠並部分地破壞瞭圓明園,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據圓明園,“一月之內,即可恢復”,對清帝不可能發揮重大的打擊作用;而徹底“焚毀此園,對於兇殘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懲”。  巴夏禮的傳記作者斯坦利萊恩-波爾這樣概括贊同燒毀圓明園一派人的立場:“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是毀滅文化的勾當;從成熟的政治角度看,這是一個政治傢的大手筆。”  法國方面,瓦蘭(杜潘上校)同樣認為英國人的做法順理成章。他也承認,“很多人譴責這場大火,視其為毀滅文化的野蠻行徑”。但他要求人們在做出判斷之前,首先要瞭解導致這一決定的各種原因。他贊同英國人放的這場大火,認為“毀滅圓明園是一次殘酷的行動,但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行動,最終締結和約,就應該歸功於這次行動。我的看法是,英國人看得準,幹得好”。羅伯特郇和贊成英國人把毀滅圓明園當作復仇的手段:“‘下地獄’是人必須記取的嚴酷的道德定律。雖然我們對如此華美的建築被毀滅而深感痛心,但同時我們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興,因為這一擊打到瞭中國人的痛處,殺害我們可憐同胞的劊子手和幕後慫恿者,已經受到瞭我們的懲罰。”   戰俘被害僅是焚園借口  歷史學者王開璽教授最新考證認為:英軍戰俘被害,僅是英國人焚毀圓明園的借口。查閱中文史料,未見有關清政府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的記載。此類記載僅見於英法等國人的回憶著述。  《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僧格林沁拘禁巴夏禮等人是9月18日(九月初四日)。清刑部官員9月22日奏稱:本部於9月18、19兩日,共“收禁解到夷匪九名,內巴夏禮一名,收禁北監第三所”。由此可見,巴夏禮等人自被拘拿後,被徑直送至清刑部,並未送至圓明園。後因英法索要巴夏禮等人甚急,並以清廷若不交還巴夏禮等,必將進攻北京城相威脅,武備院卿恒祺於9月22日親至刑部監內,勸說巴夏禮致信額爾金,勸阻英法退兵。10月2日,清廷將巴夏禮、洛克等從刑部提出,“於德勝門內高廟暫住仍以禮相待”。10月5日,又將另外兩名法國人“亦由刑部移禁該處”。10月8日下午,清政府“將巴夏禮送到德勝門外夷營”。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最為清廷重視的巴夏禮、洛克等英法戰俘,始終沒有縛送至圓明園。其他英法戰俘由巡防大臣“分交各州縣看押”。  即使事實果如額爾金等所言,清政府的確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致死,英法對清政府進行打擊報復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那麼,被焚毀的應僅僅是圓明園,而不應是五園三山等的廣闊地區及古建築群。  誠然,確有18人虐待致死之事。但清政府大臣與英法方面亦有相反的記載。清刑部曾上奏說:巴夏禮因“系夷酋要犯,傷令官人嚴加防范,並令提牢廳早晚飲食,均令其適意,不可稍加凌辱”。然而巴夏禮“桀驁不訓,驕厚性成,輒敢在監與官人生氣,不肯飲食”。在9月20日那天,巴夏禮“忽患腹痛之疾”,刑部官員“即趕緊傷傳官醫生,診脈用藥”。後來,清廷官員為其另置房間,“並加意開導,始食公長粥如常”。10月4日,巴夏禮給額爾金的信中也說:“現在中國官員,以禮相待”。  法國首席代表葛羅稱:英法戰俘被“送至圓明園中,置一室內,無人援救,四日之後,死於饑寒,屍為鼠蟲所嚙”,亦不確實。10月8日,清廷已將巴夏禮等英法戰俘送還。而此時的北京並不寒冷,即使四日之內,清官員未給英法戰俘飲食,也不至於因寒冷而死。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為什麼選擇圓明園而非紫禁城  不管這18名戰俘是如何死亡,終究死在中國的土地上,額爾金決意報復。一開始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瞭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  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另有深意。圓明園當時並非僅是清帝的遊樂行宮,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統治中心。其宮廷區內,有大宮門、金水橋、二宮門(出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勤政親賢殿及各部院衙門和朝房等。清帝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此處理政務。道光三十年(1850年),軍機大臣、大學士祁雋藻擬定的軍機處章程九條規定:“軍機冊檔二份,一存(清宮)方略館,一存圓明園”。如軍機章京在宮內值班,則由圓明園八旗值宿官兵“小心守護”。咸豐帝的圓明園寢殿內存放著“1858年額爾金爵士(與清政府)簽訂的條約和其他文書”,“堆積著去年頒佈的上諭”。由此可見,圓明園是清帝的一個統治中樞,其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北京城內的清宮。焚毀圓明園,對於清帝的“驕據和情感兩方面,準定是一個大打擊”。  在額爾金看來,焚毀圓明園,是一個既可“赫然嚴厲”地打擊清政府,又不至於因焚毀北京城內清宮而可能嚇跑恭親王奕等人,從而失去勒索、訛詐對象的做法,因此是“最無瑕疵的”選擇。  另外,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政府方談判《北京條約》);而圓明園是皇傢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虐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隻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  施加壓力盡快簽約  英國人焚毀圓明園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盡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他們的軍官和士兵,身著春裝,但是北京到瞭11月天氣就冷瞭,天氣寒冷對英法軍隊是很不利的,所以英法聯軍在出發的時候就定下瞭撤軍的日期,在11月1號以前,要撤離北京。但是他們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奕不敢接受,所以不敢跟英法接觸,一直到瞭10月15號還沒有動靜。額爾金認為焚毀圓明園可以對清統治者產生震懾作用。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受此打擊,奕完全接受瞭英法提出的一切條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別和英國公使額爾金,法國公使葛羅,交換瞭《天津條約》的批準書,並且訂立瞭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英軍劫掠並焚毀圓明園,不但給中國造成瞭無法估量的物質與精神損失,而且開瞭野蠻報復的先例。1900年義和團運動後,西方列強中有人提出,徹底焚毀清帝祖先的陵寢,這不能說與英軍焚毀圓明園一事無關;德國等列強強迫清廷為克林德被殺而建立“銘志之碑”,碑上以拉丁文、德文、漢文書寫“大清國大皇帝惋惜兇事之旨”一事,恐亦不能說與額爾金要清廷在天津建碑銘志清政府“兇殺”英法“僑民”的要求無關。  對於咸豐皇帝來說,圓明園被焚毀是他個人的屈辱,他生於斯、長於斯,一直把它看成是和紫禁城一樣的聖地。當他聽到圓明園被焚毀的噩耗之後,當場口吐鮮血,舊病復發,不到一年就死於熱河。圓明園的劫難遠沒結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以後的一百餘年,圓明園的劫難不斷,有兵焚,有偷竊;有外人劫掠,也有國人破壞;圓明園經歷瞭一次次的洗劫,直至滿目瘡痍。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陳圓圓簡介:解密一代名妓陳圓圓的悲劇一生

  導讀:陳圓圓(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出身於貨郎之傢,少女時便艷驚鄉裡。因傢貧父母將其寄養於經商的姨夫傢中。圓圓冰雪聰明,詩詞歌賦,一點就通。時逢江南年谷不登,重利輕義的姨夫,將圓圓賣給蘇州梨園。圓圓初登歌臺,扮演《西廂記》中的紅娘,人麗如花,似雲出岫。鶯聲嚦嚦,六馬仰秣,使臺下看客凝神屏氣,入迷著魔。圓圓遂以色藝雙絕,名動江左  亂世佳人陳圓圓色美藝絕名傾吳下  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曾說到:“婦人以資質為主,色次之,碌碌雙鬢,難其選也。慧心紈質,淡秀天然,平生所見,則獨有圓圓爾。”而就是這樣的色藝冠絕,成就瞭陳圓圓悲劇的一生。  大才子冒辟疆途經秦淮,對這位名滿江南的絕麗佳人一見傾心,而就是這樣的一見鐘情,卻成為瞭圓圓多舛一生的起點。兩人原本相約一生相守,不離不棄,卻因為冒父的離任調職而勞燕分飛。  一日,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大舅子田弘到江南遊玩,在妓院裡碰見瞭正值二八佳齡的紅歌妓陳圓圓,陳圓圓不但歌舞出色,詩畫俱佳,更有一種動人心弦的神韻,絕非一般美女可比。當即被她的美麗容貌和甜美歌聲所吸引,就半帶強迫地把她買瞭下來。那時專寵後宮的貴妃妹子一病不起,靠裙帶關系坐享容華的田弘擔心人走茶涼,為瞭博得皇上的歡心,竟別出心裁地把陳圓圓作為進貢的禮物奉獻給崇禎皇帝。可那時正值明朝末年,內有起義軍風起雲湧,外有滿人虎視眈眈,弄得大明朝廷搖搖欲墜。崇禎皇帝被折騰得焦頭爛額,沒有興趣在女人身上下功夫,對陳圓圓隻是欣賞,沒有收納之意。陳圓圓在宮中盤桓瞭兩三個月,終究沒能投入皇帝的懷中,田弘隻好打發她返回瞭田府。  陳圓圓進宮時滿載著希望,如今卻一無所成地回來瞭,田弘當然心中不快。陳圓圓在田府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被貶到歌舞班中充當歌舞姬。   超塵脫俗迷倒總兵  隨著明廷內憂外患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李自成的勢力已越過寧武關、居庸關,直逼京師;滿清軍隊也從東北面發起進攻。危急關頭,明朝廷下詔吳三桂以總兵身份統領大軍鎮守山海關。  吳三桂是原錦州總兵吳襄的兒子,能騎善射,智勇過人,曾中過武舉。崇禎初年,吳襄因貽誤戰機而被革職,同時吳三桂則升為寧遠總兵。清兵進攻寧遠時,來勢兇猛,明朝的軍隊則軟弱懈用,致使寧遠失守,吳三桂因之被連降三級;後來,吳三桂痛定思痛,加緊操練兵馬,使他的部下成為一支勁旅。如今國難當頭,急需將才,所以朝廷又提拔他鎮守國門,還連帶起用他父親吳襄為京營提督。一時間,吳傢父子兵權在握,成瞭京城裡的熱門人物,亂世之時誰都想得到軍隊的庇護,所以吳三桂離京赴任時,京城裡的達官顯貴紛紛設宴為他餞行,想為自己今後找下個靠山。  田弘自然也不落後,在府中擺下珍肴美酒款待吳總兵。這天,除瞭數不清的山珍海味呈列在吳三桂面前外,還有田府中絕色的歌舞姬陳圓圓在席前奉歌獻舞。一陣悠揚清新的絲竹聲後,陳圓圓身披白紗舞衣從重重簾幕中緩緩飄出,就好像一朵白雲飄到瞭大廳之中。她淡掃蛾眉,輕點朱唇,淡雅中露出一種超塵脫俗的氣韻來;輕舒長袖,明眸含笑,那笑便像煙霧籠罩著的牡丹花,朦朧而誘人心醉;一段輕舞後,在廳中站定,隨著動人心弦的樂器聲,唱起瞭小調,那聲音仿佛從遙遠的天際飄來,輕悠悠地蕩入聽者的心底,宛如清泉澆身般的清爽。這舞這歌,把上座的吳三桂迷得欲醉欲仙,捧著酒杯,眼癡迷迷地盯著陳圓圓,好半天忘瞭喝酒,也不知擱下酒杯。  陳圓圓歌罷,奉田弘之命捧瞭銀壺來為吳總兵斟酒。吳三桂心蕩神移地接瞭酒,一飲而盡。陳圓圓曳著長裙飄然入內,吳三桂的目光隨之而去,良久都不曾收回。  宴散前,吳三桂終於按捺不住,悄悄對田弘說:“倘以圓圓送我,戰亂之時,我會先保貴府,再保大明江山!”田弘會心地點瞭點頭。  第二天,吳三桂派人帶瞭千兩黃金作聘禮,到田府求婚。而田弘早已準備好豐盛的嫁奩,當天就親自把陳圓圓送到瞭吳傢。  此時邊關戰事已急,吳三桂王命在身,可他還是擠時間舉辦瞭隆重的納妾之禮,隻等享受瞭洞房花燭夜,再啟程赴任。  這一夜新郎新娘早早入瞭洞房,隻為良宵苦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崇禎皇帝為何拒絕陳圓圓入宮為妃?吳三桂簡介 歷史上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情愛史揭秘:吳三桂初次遇見陳圓圓時發生瞭什麼?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無奈好夢易醒,兩人尚興猶未盡時,屋外已響起大軍開拔的號角。吳三桂攬衣推枕,匆匆梳洗完畢,門外已傳來稟報:“鞍馬已備好。”這時,陳圓圓面帶紅暈地倦倚床頭,釵橫鬢亂,淚光瑩瑩,吳三桂看著她,怎麼也挪動不瞭腳步,回過身來擁抱著她,在門外又響起催報聲,才不得不一步三回頭地走出瞭房門。  怒發沖冠隻為紅顏  吳三桂離開京城不久,闖王李自成便率大軍攻入瞭北京,建立瞭大順王朝。城中舊臣遺老全部遭到瞭搜捕,吳襄及全傢也在其列,而陳圓圓的美貌被闖王的心腹大將劉宗敏(一說是闖王本人)看中,於是被奪為侍妾。“大順帝”李自成逼迫吳襄寫信給吳三桂,勸他來京受降,否則要他全傢性命。  信派專使送到瞭山海關吳三桂手中,見信後,吳三桂動瞭心,他深知大明皇朝已無重興的可能,不如幹脆順應時勢,歸附瞭李自成,也好保全傢人的性命。這時他突然想起瞭陳圓圓,在他的想象中圓圓應是和傢人一同在押,可他還是不放心,便隨口問瞭一句:“陳夫人現在何處?”來使覺得陳夫人不過是一小妾身份,情況無礙大局,便如實相告:“陳夫人已被劉宗敏將軍收入府中。”  聽到這句話,吳三桂頓時火冒三丈,怒吼道:“豈有此理!”隨即抽出佩劍,一劍砍下來使的頭顱,他的打算也隨之徹底改變瞭。  吳三桂自忖光憑自己的兵力與闖王交戰難操勝券,於是派副將楊坤持書到滿清大營,乞求睿親王多爾袞出師相援,準備好好地懲罰一下李自成的大順王朝,以泄痛失圓圓之恨。如此一來,他是準備以父母妻子的性命作代價的,而且還裝模作樣地致書父親說:“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旁以誘三桂,不顧也!”堂而皇之地以盡忠於大明皇朝為借口,來賠上全傢的性命。豈不料請清兵滅大順國,將來的天下無疑為滿清人所坐,那不就是背叛民族的利益,引狼入室瞭嗎?為瞭心愛的陳圓圓,傢人也好,民族也罷,吳三桂已顧不瞭那麼多!   吳三桂開關引清兵通往北京,正合多爾袞的心意,他立即發兵入關。李自成偵知清兵逼近的消息,就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向東迎去,同時帶上瞭吳襄作為人質。由於清軍與吳三桂的兵馬並肩作戰,致李自成大敗。李自成一怒之下,馬前斬殺瞭吳襄,並將他的首級懸掛在高竿上示眾,回師京城後又殺瞭吳傢老少共三十八口。  清兵緊追不舍,李自成眼看大勢已去,隻好帶上京城的金銀財寶撤回陜西故地。臨走時本想帶著陳圓圓,陳圓圓卻認認真真地勸告說:“妾身若隨大王西行,隻怕吳將軍為瞭妾身而窮追不舍;不如將妾身留在京師,還可作為緩兵之計!”李自成聽瞭以為頗有道理,就留下瞭陳圓圓。  可惜那邊吳三桂並不知道陳圓圓留在京城,揮師緊追李自成的殘部,一心奪回心愛的女人。一直追到山西絳州,忽然京師有人來報,說是已在京城尋獲瞭陳圓圓,吳三桂喜不自勝,立刻停兵絳州,速派人前去接陳夫人來絳州相會。  陳圓圓來到絳州時,吳三桂命手下的人在大營前搭起瞭五彩樓牌,旌旗簫鼓整整排列瞭三十裡地,吳三桂穿著整齊的戎裝親自騎馬出迎,其儀式之隆重決不亞於迎接聖駕降臨。  這一夜重會之歡勝似當初洞房新婚,營帳中點起瞭紅燭,掛起瞭芙蓉帳,喝過重逢喜酒的吳三桂緊緊摟住失而復得的陳圓圓。陳圓圓經歷瞭劫難,又受奔波之苦,神色帶有幾分倦態,卻更加顯得嬌憨嫵媚,讓吳三桂憐愛得心尖發痛。全傢三十九人慘死的悲痛被他拋諸腦後,一心一意地享受著陳圓圓的魅力,一任李自成殘部渡過黃河回瞭陜西。  此時京城裡也正熱鬧,多爾袞組織人馬隆重地迎接清世祖順治帝入關,在北京建立瞭大清朝廷,準備全盤控制整個江山。為瞭表彰吳三桂開關請兵之功,清朝廷冊封他為平西王,並賞銀萬兩,吳三桂竟然也不假思索地接受瞭下來。這樣一來,當初請兵相助的初衷完全變瞭質,不折不扣地成為開關延敵的民族叛徒。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煙花散盡香銷玉殞  崇禎帝自縊殉國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重新組建瞭南明新朝廷。新朝廷深知吳三桂手握重兵,舉足輕重,因而遣特使前往絳州,欲封吳三桂為薊國公,並從海路運米三十萬擔、銀五萬兩犒勞吳軍。不料吳三桂因已受封於清廷,不肯再接受南明皇朝的這一套,他已經決定徹底歸附於滿清手下。陳圓圓曾起心勸吳三桂棄清返明,以盡忠義之道,可惜吳三桂已是執迷不悟,一門心思地追隨清廷。  清順治二年(1645年),吳三桂繼續協助清兵西討,由山西渡黃河入潼關,攻克西安,將李自成的主力徹底消滅。隨後,他又風塵仆仆,東征西伐,為清廷統一中國立下瞭汗馬功勞。最後他為清廷拿下瞭西南一帶,將最後一個南明小朝廷——永歷皇朝趕往緬甸,清廷詔令他坐鎮雲南,總管西南軍民事宜。此時已是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他將五華山的永歷皇宮重加修葺,建成瞭平西王府,躊躇滿志地經略所轄領地,儼然就是西南邊地的土皇帝。在吳三桂戎馬倥傯的那些年裡,陳圓圓緊隨其左右,為他消愁增樂,簡直成瞭他的精神支柱。可是在政途選擇上,吳三桂並不聽從陳圓圓的勸導,不惜將曾是自己君主的大明皇朝置之死地,使大江南北掀起滾滾硝煙。陳圓圓默默看著這一切,不免黯然神傷。  在昆明穩定下來後,吳三桂冠冕堂皇地以王爺自居,並提出封陳圓圓為平西王妃,不料陳圓圓卻不肯接受,她提出:“妾出身卑微,德薄才淺,能蒙將軍垂愛已屬萬幸,實在不配貴為王妃,寧願作侍妾追隨將軍左右!”陳圓圓此舉著實令吳三桂費解,別的女人不惜爭風吃醋為的就是一個名位,她竟然把送上門的恩惠拱手推出。  為何陳圓圓會做出這樣不可理喻的事來呢?且看她此時寫的一闋“醜奴兒令”:  滿溪綠漲春將去,馬踏星沙,雨打梨花,又有香風透碧紗。  聲聲羌笛吹楊柳,月映官街,懶賦梅花,簾裡人兒學喚茶。   詞中所繪並非眼前之景,而是此時之情,滿懷落寞消沉,便是陳圓圓這時的心境。經歷瞭十幾年的坎坎坷坷,慣看瞭人世間的沉浮起落,生生死死恍如過眼煙雲,她對一切都已看淡。何況她也明白,為瞭自己吳三桂不惜引外族入關,毀滅大順王朝,背棄朝廷及傢人,落下瞭重重罪名,這一切雖然談不上是她的過錯,可畢竟與她有關,讓她自感罪孽深重,哪裡還有什麼心思去做王妃。  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以兵勢從緬甸索回瞭永歷皇帝,陳圓圓認為這是擁明復清的好時機,連忙力勸吳三桂趁此機會推出永歷帝,對清廷反戈一擊。她深切地說:“如此可成不世之功!”然而吳三桂卻不想放棄到手的權位重新立馬橫刀,居然將永歷帝絞殺瞭。天下人為之大失所望,陳圓圓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萬劫難復的地步;而那些所謂的紅顏禍水、所謂的禍國殃民,所有國破傢亡、所有骨肉疏散的痛苦和罪名,卻都傾註到瞭這個可憐的女子的身上。王朝坍塌的碎瓦,無奈地砸破瞭一個女子的豆蔻年華;歷史顛覆的戰車,無情地碾碎她柔弱的希望。  於是她上書吳三桂,欲出傢到洪覺寺蓄發為尼。吳三桂再三勸說也沒用,隻得順瞭她的意。並專為她修瞭一座寺廟,賜名“金蟬寺”。圓圓由玉林國師賜名“寂靜”,號“玉庵”,在金蟬寺帶發修行。  不久,吳三桂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發,改穿明服,扯旗造反瞭。吳三桂出征後的第六年,即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湖南衡陽草草稱帝,改元昭武。稱帝之日感瞭風寒,竟一病不起,五個月後就一命歸天。清軍很快消滅瞭吳軍,向昆明全境進擊,將吳三桂全傢抄斬。圓圓因已出傢,不在抄斬之列,但癡情的她卻以死相報,投池自盡,安睡於荷花盛開的蓮花池中……  陳圓圓實在是個悲劇人物,她何嘗想卷入洶湧的時代潮流,在急浪和漩渦中度那不安寧的生活呢?然而由於她貌美藝絕,是一個天生的尤物,因此成瞭很多有權勢的男人們爭奪不已的獵物。不公平的命運擺佈著她,裹脅著她,使她身不由己,隨波逐流,終於走上一條不歸路。  自古紅顏多薄命,就讓我們在吳梅村的《圓圓曲》中再去緬懷那個孱弱的背影吧——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傢,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裡空侯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傢本姑蘇浣花裡,圓圓小字妖羅綺。夢向夫差苑裡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傢強載歸?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隻有淚沾衣。熏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傢,教就新聲傾座客。座客飛觴紅日莫,一曲哀弦向誰訴?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土木堡之變結局 土木堡之變為何未釀成悲劇?

  土木堡之變結局: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輕信宦官王振之言,親自迎戰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六傳至英宗朱祁鎮,繼位時年僅九歲。明英宗是一個冥頑不化的少年皇帝,始終受太監王振操縱,終因宦官秉政,釀成一場大禍。  是時,朝廷無主,軍隊潰敗,城防空虛,貴族官僚陷入驚慌失措之中,人民遭受戰亂之苦。如何使明朝不亡,成為舉國上下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轉危為安,避免瞭一場山河破碎的滅頂之災。分析其遇變亂而未釀成象北宋末年那樣的傢破國亡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立長君以絕敵望   八月,皇太後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代皇帝總管政事。九月,文武大臣請求皇太後說:“皇太子幼小,難負重任,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定大計,以安宗社。”九月初六日,郕王接受太後諭旨,即皇帝之位,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明年年號為“景泰”。這一措施表明“明朝喪君有君”,決心共赴國難。  於侍郎砥柱中流  於謙,當時任兵部侍郎,毅然以國傢安危為己任,“土木堡之變”後的政局多賴其維持。當郕王監國時,侍講徐珵等主張遷都,於謙厲聲駁斥說:“誰主張逃跑就應斬首。京城是國傢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大勢去瞭。大傢還記得南宋的教訓嗎?”使明政府堅定瞭據守北京禦敵的決心。於謙一面加緊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和附近關口的防禦兵力;一面敢於主持正義,懲治馬順等王振餘黨。吏部尚書王直對於謙無限感慨地說:“國傢危難,正需要您這樣的人才,最近遇上這麼多麻煩,雖有一百個王直,也是無能為力啊!”  這年十月,瓦剌軍隊逼近北京城下,紮營於西直門外。於謙面對強敵,毫不畏縮,主張主動出兵,他親自帶一支軍隊出城,並命令關閉全部城門,以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他號令嚴明,身先士卒,軍心大振,經五天激戰,瓦剌倉惶撤退,北京保衛戰取得瞭勝利。相關閱讀推薦:土木堡之變傷亡如何?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多少土木堡之變的背景 土木堡之變是怎麼產生的?土木堡之變的疑團 土木堡之變中的未解之謎土木堡之變簡介 大明險些亡國的土木堡之變大明王朝無法磨滅的恥辱:土木堡之變始末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持正義軍民奮戰  土木堡之役,雖說是由於瓦剌使臣謊報使團人數,企圖冒領賞品和求婚被拒絕而引起的,但明政府削減賞金和馬價,拒絕也先(瓦剌首領)為子求婚,隻是也先發動戰爭的借口,所以瓦剌方面是非正義的;而明朝軍民抵抗瓦剌進犯,保衛京城,是正義之舉,因而得到瞭全國軍民的支持。如西直門激戰時,居民都爬上屋頂,爭投磚石擊敵,喊聲震天。一些文臣武將也表現出非凡氣慨。如應天巡撫周忱獻計運通州糧,及時制止瞭“焚糧以絕寇資”的消極措施,保證瞭京城軍民的糧餉。大同總兵郭登以少勝多,功績卓著。當時大同軍隊多戰死,郭登初進大同接受關防時,土卒能戰者隻剩下數百人。他與士卒同甘苦,親為士兵裹傷敷藥,並慷慨地說:“吾誓與此城共存亡,不令諸君獨死也。”這樣,將士同心殺敵,僅以八百騎打敗瞭數千瓦剌軍。  所幸宦官不為患  宦官興安起瞭積極作用。宦官無代不為患,尤以明朝為最。明自成祖朱棣開始重用宦官,宦官勢傾朝野。明英宗時的王振就是一個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可以事事不通過英宗,出語即為聖旨。明朝有個怪現象,有作為的士大夫,往往有宦官相助才能顯示自己的才華。譬如於謙,如沒有宦官興安的大力鼎助,想為國立功是很難的。   景泰年間,受景帝寵信的隻有興安一個,而興安對於謙十分敬重,屢次在於謙受到奸臣誹謗時挺身而出,加以保護。明史《宦官傳》言:“安有廉操,且知於謙賢,力護之。或言帝任謙太過,安曰‘為國分憂,如於公者寧有二人’?”景泰帝朱祁鈺所用之宦官,幸而不是禍國之流,這對於景泰年間的政治起著很積極的作用。  明景帝不涉陰險  明景帝執政八年,總起來看,不負祖業,不涉陰險,信任忠臣良將,力戰自強,功績是不可抹殺的。他持大政,始終信任於謙等人。激勵眾將奮勇殺敵,這是無可指責的。但也引起瞭他意想不到的後果,那就是他越殺敵,敵人就越想送回英宗,因為瓦剌看到瞭景帝不好對付。  景帝即位後,雖說有點貪位薄兄,略有失德,但在民眾看來,那是皇帝的傢事,況景帝對英宗無殘害行為,比起明成祖處置建文帝來真是仁暴懸殊。再若將景帝與南宋高宗趙構做一比較,更形成鮮明對照。趙構不僅偏安江南一隅,茍且偷生;而且為瞭不迎回徽、欽二帝,天天說迎駕,天天言求和,當把金人打急瞭時,殺猛將遲滯戰事,輸送金銀財物討金人歡喜,故意在金人面前顯露:一旦把二帝送回,南宋朝廷就不一定再那麼馴順瞭。這種冒屈己迎駕之名行戀位忘親之實的詭計是景帝做不出的,所以景帝比之宋高宗,其功罪不可道裡相計。英宗被擄而明朝仍然全盛,景帝不行詭計實在是明朝的造化。  取信於民根基牢  關於“土木堡之變”後明未滅亡的原因,除瞭上述五點外,筆者還想談一下明朝前期怎樣對待民眾的問題。明太祖朱元璋這個出身下層的開國皇帝,接受瞭元朝滅亡的教訓,對人民實行寬舒政策,竭力取信於民。對於民生問題,雖至暗君主、至兇閹宦,也不敢漠然視之。明朝前期官僚士大夫雖屢受摧折,但卻沒有喪失國傢元氣。英宗初年,太皇太後專以安撫百姓為要務,每遇旱澇蟲蝗,都減免租賦,因此,雖遇災卻不為大害。即使到瞭王振專權時,盡管一反正統初政,但唯有免租賑荒,一直不敢有所更改,此事例史書記載頗詳。因而英宗被擄而國傢根基未動搖,人民無離叛之心。瓦剌的入侵反而為鏟除王振宦官惡勢力助瞭一臂之力,其後來的發展也對明朝政局無大的損失,充分說明瞭民為邦本的道理。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漢武帝用十萬士兵性命哄美女的悲劇:漢武帝昂貴艷遇

  漢武帝,名劉徹。是西漢的第五位皇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均有建樹,功不可沒,因其展示瞭他勇於開拓、奮發進取的雄才大略,受到瞭歷代史學傢的充分認可和贊嘆。班固在《漢書》中稱贊他:“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清代的史學傢趙翼也認為:“武帝駕遠馭……史稱雄才大略,固不虛也”。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感情上卻是純粹的花花公子,他甚至為瞭一個女人,付出瞭十萬漢朝將士的生命。  李延年是漢武帝時造詣很高的音樂傢,中山人(今河北定縣一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他年輕時因犯法而被處腐刑,以“太監”名義在宮內管犬,其“性知音,善歌舞”,頗受武帝器重,被任為“樂府”的最高負責人。  史書上明確記載李延年:“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據說,有一回,李延年為漢武帝唱瞭一首歌,那首歌的確寫得好:“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聽瞭這首歌,感慨地說:“好呀,隻是這世上到哪裡去找這樣的佳人呢?”一旁的平陽公主就向漢武帝推薦說,李延年的妹妹就是這樣的佳人呀。   李夫人生得雲鬢花顏,婀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長歌舞,漢武帝自得李夫人以後,愛若至寶,一年以後生下一子,被封為昌邑王。李夫人身體羸弱,更因為產後失調,因而病重,萎頓病榻,日漸憔悴。色衰就意味著失寵,然而李夫人卻頗有心計,自始至終要留給漢武帝一個美好的印象,因此拒絕漢武帝的探視,李夫人用錦被蒙住頭臉,在錦被中說道:“身為婦人,容貌不修,妝飾不整,不足以見君父,如今蓬頭垢面,實在不敢與陛下見面。”漢武帝堅持想看一看,李夫人卻始終不肯露出臉來,即使漢武帝以賞賜黃金及封贈李夫人的兄弟官爵作為交換條件,她仍執意不肯,說:“能否給兄弟加官,權力在陛下,並非在是否一見。”並翻身背對武帝,哭瞭起來。武帝無可奈何地離開。  漢武帝離開後,李夫人的姐妹們都埋怨她,不該這樣做。李夫人卻說:“凡是以容貌取悅於人,色衰則愛弛;倘以憔悴的容貌與皇上見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會一掃而光,還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顧我的兒子和兄弟嗎?”她死後,漢武帝傷心欲絕,為李夫人作瞭歌: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奈何姍姍其來遲!!並以皇後之禮營葬,親自督飭畫工繪制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懸掛在甘泉宮裡,旦夕徘徊瞻顧,低徊嗟嘆;對昌邑王鐘愛有加,將李延年推引為協律都尉,對其弟李廣利更是縱容關愛兼而有之,封其為將軍。根據漢朝的祖制,皇親無功不得封侯。為瞭兌現自己對李夫人的誓言,漢武帝一直尋找著能讓李廣利立戰功的機會。相關閱讀推薦:最令人不可思議的十位中國皇帝:漢武帝誅自己三族用情如用劍:揭秘漢武帝劉徹後妃們的悲劇命運最懂男人心:令好色漢武帝至死不忘的佳人是誰?李夫人是怎樣成為漢武帝寵妃的? 李夫人的故事漢武帝母親王娡是如何拋棄丈夫進宮當皇後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秋,有個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為瞭得到這種寶馬的種馬,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制作的馬到瞭“天馬”的原產地大宛國的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但是,大宛國王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劉徹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領6千羽林軍,發各郡國囚徒惡少年共2萬人開始瞭遠征大宛的戰爭,由於出發前正值秋收,關東發生罕見的大蝗災。集結到敦煌的大軍沒有充足的給養就踏上瞭征程。李廣利率兵到達大宛邊界的時候,已經是初冬時節。由於水土不服,糧食缺乏,一路跋涉大漠荒灘,餓死、病死、被沙漠吞沒的不計其數,2萬大軍損失瞭一大半,馬匹也傷亡殆盡。第一次征討大宛並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在大宛軍隊的反擊下,漢軍往東方潰敗,大宛騎兵一路追殺,漢軍屍橫遍野。最後隻餘李廣利等幾百人逃回瞭敦煌。  漢武帝聞報後,大怒,他再令桑弘羊負責軍需,調集20萬軍隊出征西域,同時,調用10萬匹軍馬,10萬頭牛和駱駝運輸物資,還有50萬隻羊作為隨軍的肉食運往敦煌。這次戰爭,漢軍雖然取得瞭勝利,但也損失慘重,從敦煌出軍時,李廣利大軍一共6萬人(不包括私自隨軍出征的)、戰馬3萬匹,返回玉門關時,僅剩萬餘人,戰馬僅千匹。漢代學術大師劉向如此評價:“貳師將軍損五萬之師,靡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而僅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毋鼓(寡)之首,猶不足以復費。”李廣利歸國後,漢武帝特別高興,大宴群臣,封李廣利為海西侯。   但事情到此還沒有結束,漢武帝征和三年,匈奴入侵五原、酒泉,掠殺邊民。漢武帝大概嫌李廣利上次的功勞還不夠大,便命並沒有什麼軍事才能的他出擊匈奴。李廣利率領7萬大軍從五原出發,向匈奴挺進。正在這時,京城長安發生瞭巫蠱之禍,李廣利的傢人也被牽扯瞭進去,李廣利的妻兒們都被逮捕囚禁。剛開始他並沒有想到投降匈奴,而是想立功贖罪,但是遭到軍事挫敗後,李廣利鬥志完全喪失,投降匈奴。7萬漢傢兒郎就這樣全部葬送在李廣利手中,加上前兩次遠征大宛,李廣利一人前後共葬送瞭不下10萬士兵的性命。  李廣利投降後,不久被殺。李延年及弟弟李季,也因此被漢武帝全都處死。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土木堡之變結局 土木堡之變為何未釀成悲劇?

  土木堡之變結局: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輕信宦官王振之言,親自迎戰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六傳至英宗朱祁鎮,繼位時年僅九歲。明英宗是一個冥頑不化的少年皇帝,始終受太監王振操縱,終因宦官秉政,釀成一場大禍。  是時,朝廷無主,軍隊潰敗,城防空虛,貴族官僚陷入驚慌失措之中,人民遭受戰亂之苦。如何使明朝不亡,成為舉國上下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轉危為安,避免瞭一場山河破碎的滅頂之災。分析其遇變亂而未釀成象北宋末年那樣的傢破國亡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立長君以絕敵望   八月,皇太後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代皇帝總管政事。九月,文武大臣請求皇太後說:“皇太子幼小,難負重任,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定大計,以安宗社。”九月初六日,郕王接受太後諭旨,即皇帝之位,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明年年號為“景泰”。這一措施表明“明朝喪君有君”,決心共赴國難。  於侍郎砥柱中流  於謙,當時任兵部侍郎,毅然以國傢安危為己任,“土木堡之變”後的政局多賴其維持。當郕王監國時,侍講徐珵等主張遷都,於謙厲聲駁斥說:“誰主張逃跑就應斬首。京城是國傢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大勢去瞭。大傢還記得南宋的教訓嗎?”使明政府堅定瞭據守北京禦敵的決心。於謙一面加緊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和附近關口的防禦兵力;一面敢於主持正義,懲治馬順等王振餘黨。吏部尚書王直對於謙無限感慨地說:“國傢危難,正需要您這樣的人才,最近遇上這麼多麻煩,雖有一百個王直,也是無能為力啊!”  這年十月,瓦剌軍隊逼近北京城下,紮營於西直門外。於謙面對強敵,毫不畏縮,主張主動出兵,他親自帶一支軍隊出城,並命令關閉全部城門,以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他號令嚴明,身先士卒,軍心大振,經五天激戰,瓦剌倉惶撤退,北京保衛戰取得瞭勝利。

秦趙長平之戰之謎:發生紙上談兵悲劇的原因何在

  成語紙上談兵,經常用於形容長平之戰失利的趙括。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成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隻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貿然進攻,結果被秦軍打敗。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是(趙奢)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瞭,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做將軍。”  趙括代替瞭廉頗(擔任抗趙大將)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並撤換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瞭這件事後,便派出引誘趙括做出錯誤判斷的小股部隊,佯裝失敗,卻斷絕他的糧道,分段兩軍,士卒的士氣大亂。四十多天後,軍隊士兵饑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秦軍射死瞭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於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瞭。   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上任後便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後,趙括在突圍時失蹤(司馬遷認為可能是畏罪潛逃)。40餘萬趙兵隻得投降,後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此役為著名的長平之戰。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跡成為成語紙上談兵。  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等記載,長平之戰前,趙括之母上書趙王,說趙括不能為將,指出趙括在人品方面(並未提到能力)有問題,並說:“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願勿遣。”然而趙王不聽,於是趙母問,如果趙括戰敗,自己是否可以不受株連,趙王同意瞭。但事後趙傢還是遭到瞭報復,被滅族。

老海龜的悲劇_寓言故事

  海島的沙灘上,有一隻巨大的海龜。它曬著溫暖的太陽,慢慢地爬動著,感到十分愜意。  有一隻小海鷗飛來,停歇在海龜的背上問:  “老爺爺,您多大年紀瞭?”  “不大不小,整整100歲。”海龜慢吞吞地說。  “呀!您這麼大年紀,一定到過許多許多地方吧?一定有很大很大本領吧?您……”好奇的小海鷗,連珠炮似地發問道。  老海龜來神兒瞭,它伸長脖子,昂起頭,微微晃動著,誇耀地說:  “這個嗎,太平洋我是遊遍瞭;荒涼的小島我全蹓躂過;最深的海底我也曾去觀過光。至於我神通廣大的本領,說起來準讓你羨慕得流口水……”  海龜正說得泡沫四濺,小海鷗忽然驚恐地飛開瞭。一個漢子走過來,用力把海龜翻個四腳朝天。那漢子走開時笑著說:  “現在我沒空兒,過半天再搬你上船去。”  老海龜知道大事不好,隻等著倒黴啦。小海鷗見老海龜仰面躺著不動,飛過來吃驚地說道:  “神通廣大的老爺爺啊,您就這麼等著別人弄走嗎?”  老海龜聽瞭,慚愧地把兩隻前腳遮住瞭自己的臉。              (林植峰)